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索

2024-07-08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索(精选8篇)

1.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索 篇一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探索

【摘要】综合能力是高中教育阶段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综合能力测试的出现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怎样在平时的教学和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直困扰着广大的教育工作。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从高考的高度对培养高中学生历史综合能力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综合能力,培养方法

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可归并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能力测试目前已经成为高考改革的重要方向。

纵观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历史命题,无外乎学科内综合与跨学科综合两种,这些试题都强调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整体性把握和综合分析,注重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教育新理念。

1.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综合能力培养的现状

长期以来,高中教学把目标盯准高考,为大学输送新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上难免带有应试倾向。这种倾向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专注于知识整体的教学,要求学生牢固记忆和理解课本知识,然

后通过习题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应对高考综合能力测试题。从而使高中历史教学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在新的考试机制的指引下,高三历史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等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但遗憾的是,不少教师由于受到旧有模式的影响,仍然按照传统的高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致使许多学生仍然在纷繁复杂的学科知识体系中迷惘挣扎;还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综合能力而一味地出奇求新,特别是到临近高考时,大搞综合教学与热点专题复习,以致丧失了历史教学的可贵本真,学生当然也是得不偿失!

高中阶段历史课教学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学生综合能力欠缺。具体表现在:①基础知识不足,知识应用能力低。知识面狭窄不能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不会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回答遇到的新问题,迁移能力低;被动地围绕教材和教师划定的圈子转,依赖教师、教材,只能死记硬背,理论联系实际,自学、理解、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低。②综合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底。不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问题,灵活应用知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低;阐述问题思路杂乱无章,论点不准确,论据不充分,论证不合理,语言文字的组织、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低;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比较鉴别能力、评价判断能力低;不能主动获取知识和研究问题,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低。

2.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策略

2.1 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山东风机http://

2.1.1 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首先,要树立和谐的合作观。长期以来所实施教育模式,对开展渗透教学具有一定的阻碍。一方面,应试教育已造成了单一的学科教师间的竞争环境,往往以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容易产生教师之间的隔阂;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中,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也存在着“老死不相往来”的问题。这种环境不利于教师之间的有效合作。为此,需要学校在相应体制上作出一定的变革,更需要每一个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排除“文人相轻”的思想,树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观念。可以说,这也是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敬业爱岗精神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次,教师要树立唯物史观、注重培养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历史教师要树立唯物史观,熟悉掌握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寓科学于历史教学之中。

2.1.2 利用专业教学论坛进行教学交流,实现教师教学理念和信息的及时实时更新。

利用《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等基础教育资源网,与历史教学论坛和专家们、同行们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们为我答疑解惑。可以及时了解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使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疑问得到解答,教学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把这些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也大幅度的提升。

2.1.3 利用百度信息查询提升教师的知识功底,为教学打基础。

高中历史教材的改变,大量的历史史实被删除,使学生无法用通

山东风机http://

史的方法全面的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的讲解相关事件的历史背景,历史名词等等。尤其是当前历史学科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核,高考中基本上都是以历史史料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备课过程中阅读大量的史料和解读大量的史料以达到丰富学生学习。

2.1.4 利用撰写网络博客或者QQ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当前撰写博客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微博更是成为一种流行风。作为历史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撰写成博客发到网上,这也可以说是教师的日常教学叙事。发到网上,可以永久保存,日积月累就成了个人的发展成长的平台,会极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另外,发到网上的博客内容可供同行教师的观阅,也可进行点评,这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很大的帮助。

2.2平时教学中培养综合能力的方法。

2.2.1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语文课,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②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③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④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看书,山东风机http://

提高到从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与提高是通过表达来进行的。

2.2.2 指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历史知识。

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板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①整理归类必须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也不赞成抄袭资料,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②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题进行,以便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对学生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③整理归纳的最好形式是列提纲,或制图表。

2.2.3 进行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学科渗透,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

第一,立足单科,夯实双基,构建学科内知识网络,将历史知识形成合理“数据库”,建立“超级链接”,进行知识迁移,实现跨学科渗透。

第二,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训练,注重对学生进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是掌握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有以下几种能力:;材料解析能力;识别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史论结合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具体指能够发

山东风机http://

展地、联系地、一分为二地、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多角度地思考历史问题和跨学科的综合问题的能力。

第三,采用发现式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式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不把学习的主要结论提供给学生,而必须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获取新知的教学过程。发现式教学强调从问题情景出发,即从资料、史实或实际存在的现象、问题出发,学生根据对所提问题的理解,回忆、调用与此相关的基础知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思维的方法加工信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从而独自实现问题从给定的条件到目标的转变。

第四,应当切实重视开展研究性学习。当代认知学习理论不仅坚持知识获得的积极性,而且倡导对知识的研究,还包括学生通过自己独立阅读资料、独立思考问题而获得新的知识和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在课堂上即兴对某一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某一难点或热点问题系统地探究。通过研究性学习可培养正确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精神。

2.3 高考复习中培养综合能力的方法。

2.3.1 狠抓基础知识,终培养综合能力。

(1)狠抓基础知识教学。

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认为文综测试主要是考查综合能力,于是不切实际地丢开课本去培养所谓的综合能力,严重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另一种虽然重视基础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求高,即有的教师对一些历史问题进

山东风机http://

行过分深入的分析挖掘。二是求全,即把教学中方方面面的知识点都塞给学生,采取拉网型扫荡,地毯式轰炸。三是求快,即只追求一、二、三轮复习的形式,忽视了对教材知识理解的一步到位,教学中先开快车,然后以练求高、求全,搞题海战术。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已经十分明显地看到:文综测试只可能是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综合运用的考查,所以切实掌握好基础知识是文综复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第一,掌握基本线索,宏观把握基础知识。历史线索就是历史知识间的联系。基本线索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进程的普遍联系,掌握了基本线索,也就把握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基本线索,要做好以下两点。首先要疏通纲目,宏观驾驭教材。其次,要在明了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弄清基本线索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抓住主干知识,深刻理解基本内容。主干知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意义或者是转折性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的编户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税制改革中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转折性意义。另一种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土地政策、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会议,世界近代现代史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进程。

(2)培养综合能力。

山东风机http://

高三历史教学要自始至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第一轮复习则是培养综合能力的主阵地。在第一轮复习中培养综合能力时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历史问题。多角度是指从某个或几个特定的视角对同一事物进行分析;多层次是指从表象、内容、感性、理性等不同认识层次对同一事物进行分析。如,在第一轮复习中分析“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这一历史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①经济基础。美国较好地利用了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美国国内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调整了美国社会的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垄断组织高度发展更易于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与盲目性。②上层建筑。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即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了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③资源与市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源源不断的欧亚移民提供了丰富的人力、人才资源。领土扩大和西部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美国领土的东西两边都濒临大洋,战争威胁少,发展环境好。④历史条件。封建历史残余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小。毫无疑问,这样的分析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历史问题是培养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第二,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历史问题。人类的历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一定的地理环境在一定时期内对人类历史活动的范围和方式起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人类的历史活动又是与政

山东风机http://

治活动紧密结合的。因此,我们从第一轮复习开始就应该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

2.3.2 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加强各专题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

突出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应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即抓历史上大事件、大人物、大的典章制度、大的战争、大的社会变化等,细碎、偏冷的东西可以泛读。此外,在文科综合考试背景下,抓主干知识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现实的、重大社会问题有关的历史知识,二是可以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历史知识。复习中要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是与热点问题有关的历史知识,即使不是历史学科的重点也要比较全面地掌握,因为它往往是命题的对象。

专题史的复习除了延续以往纵向延伸的办法外,还应从分析各专题的阶段性特征入手,说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将该专题的历史现象与同时代的世界史上的同类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综合理解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横向拓宽。在专题复习中,加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横向拓宽:一是同一时期历史现象的横向比较,主要着眼于中西历史发展区域性差异,如中西资本主义萌芽比较;中日两国19世纪后半期历史发展比较等;二是相似属性历史现象的比较,一般是把中外历史相似的特定阶段或发生的相似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印民族解放运动比较,中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比较等;三是立足于世界整体发展来分析中国历史问题,既从国际环境去找原因,又着眼于把握宏观历史发展方向,如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中国等。

山东风机http://

2.4 精心设计好训练题,认真做好试题点评。

(1)精心设计好训练题。

第一,知识的高含量。即要求我们平时的训练题要最大限度地增加覆盖面,尽可能囊括最多的知识点,并充分融合、充分运用。

第二,思维的开放度。高考试题以教材为依托,但不会照搬教材。高考试题一般选取新的角度甚至超出教材的观点来命题,并尽可能有效地测量出考生的思维个性,为其个性的张扬提供尽可能宽阔的发挥空间。这就要求考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陈腐观念的束缚,具有开放性思维。

第三,努力创设新情境。高考命题都注意创设新情境,或者将重大现实问题引入历史分析,让考生在全新的视角中观察历史问题。这是近几年高考命题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尤其是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图文并茂,诗词歌赋,充分展现出历史命题崭新的面貌。这些试题仿佛使我们置身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让人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历史的角色,这些命题真是令人拍手称快。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能设置一些这样的习题,既可使学生在高考复习中紧绷的神经得到松弛,也可使其领略到历史的魅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复习任务。

(2)认真做好试题点评。

教师在复习中要选择一些示范性例题(最好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命题意图、审题思路、解题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进行评析、指导,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感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思维方法,从而达到复习过程中“授之以渔”的目的。

山东风机http://

第一,揭示命题意图。高考命题都有其独特的命题意图。试题点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揭示各个题目独特的设计意图,学生答题时就会思路通畅,切中要害,想其(命题者)所想之言,答其(命题者)所答之语。

第二,介绍基本方法。试题点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使学生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解释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也是整个高三复习的统帅和灵魂。其次,适当介绍历史思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集中和发散,这些都会大大加强学生在方法论方面的素养。再次,适时介绍一些解题的技巧。如,解答选择题的排除法、辨优法、求同存异法、逆推法。为此,笔者曾专门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指导,并且印发了相关的资料,其中就有关于审题与解题的方法指导。

第三,展现思维过程。教师在点评时,必须注意向学生展现自己解题的具体思维过程,说明自己分析历史问题所采用的“史观”和“史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有意识地进行思维引导,使学生获取解题的金钥匙,从而最终架起思维的彩桥。

总之,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闻海山.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山东风机http://

[2] 石国锋.综合能力在历史教学中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8.2.山东风机http://

2.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索 篇二

一、找准切入, 使问题设计具有引领性

课堂上设计过多的问题, 很容易使课堂变成“问—答”的形式。因此, 教师在问题设计中要找准切入,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 以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 “以古鉴今”, 与社会现实相联系, 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学会思考人生的价值。

如学习“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时,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 古代中国, 农民是如何进行生产的?为什么非得是这种形式?

2. 现代中国, 农民是如何进行生产的?为什么可以采取这种形式?

这种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 学生的学习能力无疑得到了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 应该在于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能被学生主动和深刻地接受。最终的评价标准并不是看学生是否接受课堂的教学内容, 而应是是否学会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解读。

二、深挖教材, 使问题设计具有探索性

课改的核心变化之一就是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知识水平, 对教材内容做进一步地深化、拓展和延伸, 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在引导学生评价“如何看待商鞅在变法中的作用”时, 我分别出示了下面两段材料, 让学生思考、分析:

材料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商君, 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 挟持浮说, 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 及得用, 刑公子虔, 欺魏将昂, 不师赵良之言, 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 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 有以也夫!”

——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 骤至富强, 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 旋踵灭亡。”

这种设计, 有利学生主动探索并发表不同的意见, 在探索和讨论中思考、展示, 最终形成对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因此, 对教材的透彻理解是问题设计的基础, 问题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 而应该深入到理解和能力的层次。

三、注重思维, 使问题设计具有深刻性

思维既是历史学科的核心, 也是历史教学的核心。问题设计就是要抓住一节课需要思维的核心, 就是要通过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 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形成思维的开放性。正如陈柳燕老师所说:“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 才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 才会有创新。”

如在复习“马歇尔计划”时, 我选用了这样一道试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

A.帮助西欧恢复经济B.控制西欧

C.称霸世界D.遏制共产主义

在此题中, 很多学生选择了C项, 但是答案却给出了D项。结果一出, 一片哗然, 学生议论纷纷。为加深对此的理解, 我设计如下问题:

1. 结合本课分析, 马歇尔计划有哪些目的?

2. 结合单元分析, 二战后美国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措施?

3. 结合本题分析, C项和D项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 大家在讨论中争论, 在争论中思考。最后, 我告诉大家, 其实这道题选那一个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学会思考问题, 所以, 这道题我不做结论, 由课后做出自己大家评判, 只要你能自圆其说。

这种设计, 并不是要给出一个固定的答案, 而是要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让他们养成以史实为根据的开放性思维, 从而启发学生认识到:对于同一个问题, 从不同的视角看待, 结论就很有可能不一样。进一步说, 不同的历史价值观和评判标准, 得出的答案自然就会有差异。

四、创设情境, 使问题设计具有生活性

历史具有不可复制性, 离学生越来越远, 很多事情学生的认知并不充分, 因此, 在问题设计时, 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 以激发学生思维, 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

如在“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中, 我利用几幅图片, 创设情境, 带动整节课:

1. 这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 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 在罗斯福新政中, 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4. 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结合教学内容, 收集第一手材料, 创设直观、形象的情景, 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敢于质疑, 以发掘学生的潜力, 进行自觉思维训练。同时, 教师要提前设计好探究的程序性和计划性。这样, 既有利于学生养成思维的清晰性, 也有利于学生养成思维的规划性。

3.高中历史高效教学探索 篇三

[关键词]高中历史多极化趋势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103

以史为鉴,可知得失、明兴替。在学生的学习阶段中设置历史课程,可以让他们了解并掌握我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发展轨迹,在当下以及将来的学习生活中遇事时能够有章可循,因此,如何让学生学好历史,是广大历史教师所应注重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高效教学的方法,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益。本文试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课为例作探讨。

一、教师要找准教材切入口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课,是在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所提到的世界政局多极化趋势这一专题中的最后一部分,它与之前的 《美苏争锋》以及《新兴力量的崛起》这两课一起,共同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趋势展示了出来。在对这一课的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一超多强”这一重点内容切入。教材在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编写的时候是按照大国或是大国集团自身实力的增长而平行开展的,而“一超”对整个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具体影响与各个“级”在国际事务中所起到的相互制约的作用并未言明。且书中所提供的史实资料过于简单笼统,资料之间缺乏一定的内在联系。部分学生也表示书中没有可以帮助理解学习的资料,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一定的掌握后,教师可以从科索沃战争切入这一节课的教学。因为科索沃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世界中多方博弈所收到的结果以及该结果对于参战国以及他国的影响等都可以将美国在冷战后想要建立“单极世界”的想法以及国际社会对此的强烈反对清晰地体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单极化的格局已经开始威胁世界和平。另外,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科索沃战争对于他们是比较陌生的,从这里入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对问题链设计进行优化

教师找到教材的切入口之后,要先对问题链进行优化来确定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所应树立的基本思路,并要寻找到合适的资料来构成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是这一节内容的重点,教师可以在授课开始时设置相应的问题,如:“国际格局的走向是多极化还是单极化?”“怎样使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并防止单极化的出现?”第一个问题从单极化的问题着手,找出矛盾冲突,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索;第二个问题强调的是要学以致用,这一问题需要学生结合大量的史实进行相应的总结。

1.导入阶段。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通过展示与科索沃战争背景的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从国际格局的演变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角度对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的实际战略意图进行分析。

2.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师可以对学生展示出国际社会中各方对这次的科索沃战争所持有的不同态度,帮助学生对比多极化的实质即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如教师可以找一些俄罗斯谴责北约行动的相关资料,并据此对学生进行提问。这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让学生了解1991年之后俄罗斯的领导人所追求的外交目标以及因此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感受在艰难转型的过程中俄罗斯人民坚持的民族主义情怀,并通过感受民族主义来加深对多极化趋势的了解。

三、教师还应使自身的课堂追问水平得到提升

这里所说的课堂提问,是指学生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回答出来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二次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再一次的激活,对问题有更深一步的探究,从而使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例如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追问“北约成立于什么时候,为什么成立?冷战结束后华约解散,北约的结果是什么,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所具有的职能是否发生变化?”这样追问可以使学生明确在科索沃战争中,由于美国的干预,北约变成了具有干预性以及进攻性的军事集团。这样的追问可以使学生加强所学到的知识的联系,认识到北约是美国用来推行其霸权主义的工具,在史实中了解国际关系的变幻。

四、结束语

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线索,使教师可以把知识理顺,便于进行教学,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相关的参考及引导。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驾驭、处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在准备课程的阶段应对教材有充分的掌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吸收知识。

4.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索 篇四

江苏省沛县体育中学 梁兵

联系电话:15895256659 邮编:221600

摘要:随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都需通过列举大量案例来引导学生分析,从而获取历史知识。案例教学越来越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教学案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为什么要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教学案例;怎么编写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应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5.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索 篇五

对于进入高中的新生,他们往往对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实施途径和课堂结构,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下面笔者就高一新教材(人民版)有关专题为例,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反思。

一、对新教材特点的分析和反思

历史新教材采用“模块”来安排历史教学的知识体系,突出特点有以下三点:一是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教学系统,时间压缩为半个学期,内容相对独立、完整,便于调控和整合。二是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必修课25个专题,主题突出;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涵盖性强。三是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明显,选修课6个专题在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方面独具匠心,有利于学习的个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的多种选择。

新课程历史知识深挖形成专题,围绕专题组织史实,围绕专题形成知识结构,依托专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形成认识判断,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思辨性加强,因为通过各方面教学任务的分解,最终完成某一项综合性的教学任务。

但是,那时着眼于教师的“教”,研究的是知识如何落实;现在;着眼于学生的“学”,研究的是知识如何在启智方面发挥最大的效益,知识是怎样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素质的。再具体点说。按照旧的教学观念组织教学。教师会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和认识。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会让学生就宗法制和分封制自主提出问题,在筛选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为他可能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切入点。总之,反思模块化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认识层次。

二、对教学现状的反思,发现问题

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否则可能成为我们新课程实践中新的难题。首先是关于专题授课的问题,在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下,专题和问题的选择就变得尤为关键。然而专题的选择

与设置都不可回避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度,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已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专题教学,而现行高中教学只是在高三总复习时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因此新课程教学中不少内容老师必须要做大量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是如此。另外一点,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古今中外的历史混编为若干专题是符合了综合史观的趋势,但是从另一层面而言,又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这种相类似的遗漏对历史的连贯性会造成伤害,也影响到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和学生的理解。第三,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在新课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憾,《课程标准》虽有较强的指导教学作用,但标准宜宽松,不可绝对化。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学生主体

作用的发挥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6.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索 篇六

古人曰“左图右史”,足见对历史地图的重视。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道破了文字叙述与图片之间的关系,即文字叙述在于说理,图片在于使道理形象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确,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当遇到疆域、重大历史事件和战役等方面的内容时,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正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作为历史老师,在实际历史教学当中,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多运用历史地图这种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加强他们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求事半功倍。以下是笔者对教学中如何运用历史地图所作的一些思考。

一、据史读图

即把教材文字叙述中涉及地理分布的内容落实到地图上,能准确地再认再现其空间位置。例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开辟了10个通商口岸。这10个地名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不容易记牢。对此,我们可以借助教材所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形势示意图》来记忆:首先把这10个地名分为3类,长江沿岸的从东往西依次为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沿海的从北到南依次为营口、烟台、汕头,位于岛屿的有琼州、台湾、淡水。然后把这10个地名编成口诀:长江镇南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琼台淡。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方位,记住它们的名字,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史读图有两点应予注意:

1.中国古代史教材上历史地图下面的古今地名对照,必须作为重要知识掌握。这个在高考试卷中多有考查。

2.教材文字叙述涉及到地理分布状况,但教材相应章节没有历史地图,这种情况有三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借助与材料配套使用的中学历史地图册进行落实。二是利用材料其他章节的地图落实。三是借助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落实。一般来讲,中国首级行政区及其简称、省会及重要城市、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世界政区、大洲大洋的位置、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各国首都及重要城市位置的掌握,对于历史学习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准确的历史空间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历史知识的掌握。

二、据图说史

即根据历史地图复述材料内容,借此检查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和巩固记忆。其方法有:

1.根据地图,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全面回顾材料内容。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为例,即可据图复述协约国阵营、同盟国阵营的国家组成、参战时间及意图,复述欧洲战场态势(战线位置及对阵国家,分析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对德国的影响)和战争进程,又可由此回顾一战爆发的原因,分析一战的性质和影响。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邻土的变化》图还可着重分析一战对欧洲、中东及非洲政治格局的影响。

2.根据地图,把历史知识系统化。例如,通过对中国近现史下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1978-1999年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四幅图的对比分析,学生就能掌握各个时期建设的主要特征,把散乱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

三、据图分析

例如,在《第一个一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一五计划建设的一些大型重工业项目主要集中于东北三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得益于苏联的帮助)?反映了什么问题(说明50年代中期以前中苏关系非常友好)?。再如,在《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中,建设成就明显比此前时期减少了,说明了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

四、以图释文

即利用地图,对教材文字内容进行诠释和说明。例如,教材正文在讲百团大战时只提到作战区域在华北,具体涉及哪些抗日根据地并未说明,借助《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即知是指晋察冀、晋绥、晋冀豫三个抗日根据地。

五、以图补文

就是利用教材地图中隐含的知识点,补充教材正文内容。例如教材中讲锦州战役是整个辽沈战役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战,是东北解放和平津解放关键性的战役。然而具体的原因教材却并未提及。但通过《三大战役作战形势》图就不难理解。锦州地处关内外交通要冲,辽宁省西南部是丘陵地,在渤海湾沿岸有一条狭长的平原,宽度从一两公里到十几公里不等,最狭处正是位于“山海关”这个点。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这条“辽西走廊”背山面海,形势险要。锦州位于“走廊”的东北端,人民解放军夺取了锦州就是握住了东北地区的咽喉,拦住了东北敌军向关内撤退的通道,锦州及其外围的地理形势是理解这一战役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旦锦州战役胜利结束,入关的通道打通,平津战役的胜利便已成为军事上必然的结论。这一形势发展在地图上表现得很清楚。但如没有地形图的帮助,仍然是不容易理解的。

7.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科学教育探索 篇七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有不少涉及科学教育方面的内容(以人民版为例),具体集中在专题二、专题五和专题七这三个专题,主要介绍了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以及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时代大背景下,我们要及时更新观念,在精研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本学科中的科学教育因素并将其列入教学目标之中,潜心研究教法,以课堂为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科技史的过去和现在引导学生展望未来,使学生提高对科学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和品质,感悟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积极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社会、他人和自己,同时以科学家的敬岗爱业、执着追求的精神来鞭策自己,增强创新意识和迎接挑战的能力。那么,高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呢?

一、在兴趣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科学素质的培养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科学世界是令人神往的,正是由于这份未知才能唤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出浓厚的求知氛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学习。因为兴趣才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求知欲产生的源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列宁也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而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应努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情感共鸣,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

比如在讲授专题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一课时,笔者通过展示敦煌飞天壁画,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以及明代万户的飞天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进而设问:古代人们就曾有飞天梦,何时变成了现实?然后过渡到介绍新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理解和领悟科技与国力之间的关系,最终达成共识:科技实力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是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二、在探究中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

科学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合乎理性的思维,需要探索、质疑和创新。华罗庚说:“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因此抓住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就相当于给学生一把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历史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恰当的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机器,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在探究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

比如在讲授专题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一课时,笔者利用课件演示了飞船、航空站等航天器在浩渺宇宙中的活动,显示了人类对宇宙的执着追求。宇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向往,对于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感受到宇宙的广阔与神秘,同时对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质疑。而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源,是探究的起步,学生对神秘的太空充满好奇,不满足于课堂有限的知识,他们把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去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来思考、探究问题,从中了解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

三、在体验中树立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妥善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故而教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科学知识,如果只是简单、机械地一味传授,学生就只能被动地吸收,成为科学知识的“存储器”,而不是科学观念的践行者。因此只有让学生获得切身的体验,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比如在讲授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之四大发明时,笔者首先让学生结合个人体验谈谈四大发明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认识到四大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然后有意识地将课本思考题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引用大量的资料,仔细分析四大发明各自的影响,论证“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并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观念,立志成才,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在故事中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坚强意志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是一种执着的探索精神。我们知道,科学的巅峰并不是寻常人可以轻易到达的,一路上总是伴随着荆棘与坎坷,只有具备冒险精神、不畏艰难困苦的人才有可能最终到达山顶,品尝到成功的滋味。而无数科学家在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中弘扬了科学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他们热爱科学,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耕耘、献身的品质是高尚的,其精神是值得赞誉和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坚强意志,这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比如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中就涉及许多科技史上闻名的科学家,其中有被认为是“科学疯子”的化学家诺贝尔,我们可以通过介绍他的事迹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故事介绍,我们知道即使诺贝尔在制造炸药的过程中付出失去哥哥、父亲残疾、自己多次被炸伤的巨大代价下,仍然没有放弃自己所热爱的科学事业,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死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出去,用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诺贝尔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大奖。历史上无数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崇高品质和科学创新精神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精神财富,科学精神的培育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信息时代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多角度有针对性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科技内涵,寓科学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努力把闪耀着科技光彩的宝藏准确、及时、系统地开发出来,恰到好处地转化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果这样,历史教材就不单单是一部教学用书,它将是“活水”之源,历史课堂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渠道,定能绽放出美丽的科技之花!

摘要:历史虽是门人文社会学科,但其中也蕴涵着许多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文章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科学教育。

8.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 篇八

【关键词】高中历史 ; 课程 ;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296-02

隨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基础教育工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甚至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方面也出现了很多新气象。其中,有效性教学就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是以追求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性为目标,与无效性相对。因此,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性教学就是高中历史科目的一种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试图探究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确保历史课堂的有效甚至高效。

一、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社会科学,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每一个人全面发展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师也在积极的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还是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呢?这是几乎所有历史教师遇到的比较尴尬的问题,本人认为当代依然处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探索和研究阶段,一些配套改革还没有完全跟上教育目标,如我们的高考体制的改革还需进一步完善等。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交融、思想交流、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执行者、参与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受导者、思考者、参与者,要想让学生爱上历史课,主动学习历史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是教师要秉承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正确运用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切实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有效性教学是指在有效的时间内,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其目的主要是实现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竞交流争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努力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育教学水平。本文针对如何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进行探讨,主要着眼于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各个环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分析和探究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以改善和提高历史教学水平,进而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我们的学生不仅真正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更提升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在社会上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避免高中历史教学再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避免我们的教育教学在培养人才上丧失先机。

二、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课堂教学容量与课时安排有限的矛盾。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后,一个主要的思想是把教材变成读本,使学生自学,主动探究,并能从中认识和思考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来源并不光靠课本的,它的范围很广,使教师的教学在此基础在可进一步深入和拓展,从中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基于这一理念,课程伸缩余地增加了,这就是教学容量自然增加与每个学习单元的课时有限时间产生矛盾。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呢? 本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观点想跟各位老师探讨。

其一,高中历史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是首要前提。教师如果对课程标准吃不透,把握不准的缘故,教师很难在知识的外延上、内涵上控制教学过程;其二,教材挖掘的空间非常大,教学参考素材来源广泛而庞杂,在处理这些材料时取舍不当,也会导致上述矛盾的加剧;其三,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新理念,却不能创新教学方法,教学依然停留在旧模式上,甚至还依然坚信教师给学生多讲,学生就一定多获,把学习的主体和主动者的地位完全忽视了,相反,也有出现“变相主动者”,即学生的活动充斥教学全过程,把它作为“新”之所在,造成收不住课堂,未完成教学内容,且拖延了时间。其四,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和应变能力没有跟上新型课堂要求,没有能力应急处理生成性问题,导致课堂中纠缠过远,课程重心转移,教学时间紧张,最后不得不匆忙结束课堂。因此,新课改背景下,需要我们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认真领会和贯彻新课程理念,钻研新课程内涵,探究教材主流,抓准教学思路。这样才能灵活控制教材应用中的调整及整合,补充及删减,课时安排对我们限制的影响就会减少。

2.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必修1》政治史、《必修2》经济史、《必修3》思想文化史等)的模块式编写方法,一方面同一类知识过于集中而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性;另一方面,如出一辙的结构模式,虽然能帮助学生较完整认识一个历史主体性问题,但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生大脑疲劳的现象,进而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在青春期阶段,还不能够很理智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情绪,不能很成熟地处理自己的学习问题,专题性的课程结构必然造成专业化知识的深入,形成教师讲浅了不透彻,教师讲深了不理解的局面。事实上,我们的很多学生不愿花时间学习这些知识,不愿费精力深入钻研,这样必然会给我们的教学面临极大的问题,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惑,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鉴于这个问题是由于教材编写所决定的,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排除这一问题。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如下方法:其一,解决好每个单元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二,确认好单元和新问题;其三,突出重点性和代表性的知识教学,可以运用以点带面的施教手段,逐步训练学生的迁移性思维,提倡课内课外学习内容的贯通;其四,让学生在历史课堂内充分感受到自己始终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开展疑问预测、主动探究、分组讨论、发表观点等的机会,让学生在行动上、思想上真正意义上动起来,这样才能改善和提高高中历史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3.受新课程教材学习及评价方式的限制,学生学习过程非常紧张,使平时的教学和学习效力常常失衡。以每周2课时,每学期正常教学时间为19周左右,每个单元学习要求大概在36个课时完成,新课程教学评价规律决定,每学期进行一个单元的检测。高中二年级的一个学期内,既要进行必修3的单元学习和测试,同时又要准备必修1、2、3三册教材的复习和学业水平考试,每个学期的实际授课周次的限制,即便是给学生复习了必修1、2、3的知识,也必然会给正常的必修3的教学带来極大的不便(赶课现象、占用音体美的课程、课外补课),从而会导师整个教学过程失衡,教学环节失衡,教学效果失效,且会使教师和学生极为被动和疲惫不堪,显然这种结果完全与新课改理念相违背。

4.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内容加深了,难度加大了,历史学科“包罗万象”的特点,决定了在一些知识专业性方面更加深入了。例如: 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中,涉及到哲学上的智者学派、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国家政体等相关知识;在比如说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涉及到服装、饮食、生活习俗、交通、现代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等相关知识。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历史课程要求历史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素养,才能使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吃透这类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因而,教学深度的把握和正确传输历史知识对历史教师而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教学时效很显然受到较大的影响。教师能够解决的问题是,与相关课程的其他老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多进行交流,多领会其它专业知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意义;同时,可以利用和借助学生已储备的其它学科知识推动历史课程教学;历史教师也要善于自我充电,主动获取相关知识,例如:高中政治教材选修3中的《国家政体》这一单元知识,就可以对我们历史教学的必修1第三单元的学习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

三、高中历史课程中解决有效性教学的对策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实现有效课堂,首先就要解决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转变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只有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才有可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其次,以注重能力培养的观念来取代传统的注重知识的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历史教师要更加重视和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能力才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关键和核心。再次,创设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师生教学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的思考者,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探究的课题,自己寻找探究的团队,通过他们自己搜集资料,自己不断探究和观察,最后达成团队共识,分享探究结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服务者。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结构设计进行合理规划

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成效与教学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好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去教育引导学生的教学设计。其一是教学目标清晰。从高中历史教育使命看,课前一定要做好精心的设计。一个好的历史教学设计,一定要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即本节课要讲什么,学生要掌握些什么,哪些是重点,哪些难点,要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哪方面能力等,从而达到点讲透、能提升的教学效果。其二是精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围绕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进行筛选,一定要有主次之分,对重要的历史要点要着重教学和把握,还可适当选择一些教科书之外的具有示范性的知识点加以延伸和拓展,不仅让学生学的充实,学习的快乐,而且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三是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使教学过程及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形成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使教师教的内容能被学生所接收、消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教学的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内有效的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全面开发课程资源

高中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具有浓厚的好奇心,在探索世界的同时逐渐也走向成熟。而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历史课程的发展就是人类探索和总结经验的过程,历史学科能够逐渐将学生的好奇心理转变成对教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大胆的预设历史情境,不断探究,可以得出很多结论。 地理学科还具有一定的边缘性,它所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多元化的,和高中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地理等课程的教学也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教师既能够结合历史素材来向为其他学科提供背景,也能够利用其它课程的知识来解说某些历史现象。例如: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学习牛顿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光电量子论等相关知识的时候,就跟高中历史必修3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的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的内容联系起来,一同讲解和拓展,进而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近代以来世界科技的发展历程。

总之,实施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性教学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所有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历史课程有效性教学的探究,确保历史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9

[2]邓永海.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教研版),2010(5):49

[3]武艺.高中历史教学问题与对策探析[J].山西: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7):81

[4]尹林.浅析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山东:读写算,2012(52):63

[5]李桂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2(3)

上一篇:窦娥冤教学设计特等奖下一篇:高一叙事作文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