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课程学习目标

2024-10-06

旅游地理课程学习目标(精选10篇)

1.旅游地理课程学习目标 篇一

旅游地理课学习感想

首先,如果把学习其他课比作是工作的话,那无疑旅游地理课就像度假,跟着老师的思路来到不同的地方,体验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既是一场视觉盛宴,也是一顿文化大餐。首先根据地理的不同来讲解旅游,可以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思路,很多人都想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是又有几个人去实践自己心中所想呢?我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所羁绊,然后就自己安慰自己时间还早,用N个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所以很羡慕老师可以去过那么多的地方,感觉很多时候老师上课用的图片都是自己旅行时拍摄的,讲课时也很自如的结合自己的旅行经历,个人觉得这样很棒,比空洞的讲解课本好太多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旅行梦,都有自己想去的地方,也都有自己心中最美的地方,听听其他人的讲解,听听其他人讲解他们的家乡,也让我对那里有了更多了解,为以后自己的旅行做准备。

2.旅游地理课程学习目标 篇二

一、教育旅游活动符合地理课程改革之目标

当前地理学科不被社会、学校重视的现状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家长、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眼中, 地理学科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 学与不学无关紧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只能从革新地理课堂教学做起。地理课堂教学单纯的灌输式教学虽然已经较为少见, 但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依然是地理学习的主要方式,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感受不到地理学习的魅力, 而且会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丧失, 且他们的创造性将会受到严重抑制。与之相反, 类似于教育旅游活动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丰富多样的主体性活动为中介, 让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探索、合作及自我展示, 体验学习过程, 激发创造潜能, 促进人格健全发展。这一活动化教学恰恰吻合了新课程提出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参加教育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操作、体验活动, 既可以了解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 又可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更好地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能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与内化, 使情感态度发生变化。因此, 教育旅游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 即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 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教育旅游活动是与我国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这一时代主题相适应的, 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现了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 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它体现了“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的教育理念, 让学生走出校门, 游览自然风光, 瞻仰革命圣地, 考察社会民情, 走进博物馆、博览会, 用眼睛去观察, 用心灵去感受,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体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了解祖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增强民族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因此教育旅游更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既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又启迪了智慧, 又助于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形成完美的人格。

二、教育旅游活动有助于推进地理课程改革

1. 有助于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主导理念, 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 就是要使学生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 注重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和个性发展。“地理在各个不同的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 并有助于终生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地理的优势所在, 中学地理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丰富性、趣味性、边缘性与实用性, 开展教育旅游活动一方面可以把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融为一体, 另一方面可以使地理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习的兴趣。将教育旅游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门课程, 彻底转变课程实施者的观念和态度, 使学生产生内在参与的热情, 从而有序推进课程改革。

2. 有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颁布或修订了《地理课程标准》, 强调地理教育是终身教育, 是维持个人或人类生存的教育, 是增强生活品质和生活品位的教育。“地理活动教学”已成为世纪之交学校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主旋律。也使得学习方式得到了灵活的转变, 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把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方法和内容都活化了, 从而形成了发展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

“地理活动教学”理念的提出和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 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 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合作交流, 亲身经历体验、实践探究活动, 这些都对以往重课堂教学轻生活实践;重间接经验轻直接经验, 重机械接受轻灵活运用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构成了巨大的冲击。传统中学地理教学不重视学生的生活世界,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脱离实际, 学生为了应付升学而一味被动地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沉闷, 成了接受地理知识的容器。这样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性, 而且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 与实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大相径庭。教育旅游活动正好是生活地理在地理学习中的具体化, 针对一定的问题展开活动, 通过提出问题来研究解决方案, 分析方案, 进行预测和推理, 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 这一过程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3. 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社会的参与意识, 缺少学习为社会谋福利的能力培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这是当前课程教材改革的主旋律。要勇于摒弃陈旧琐碎的地理知识, 将素质教育贯穿地理教学之中, 地理活动化教学将能有效地克服过去在地理教育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缺陷。因为“有用”的地理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取之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本乡本土, 这必将引起学生对生活、现实和家乡的关注, 在关注中必将对各种问题产生相应的思考, 甚至形成建议和措施,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将知识的学习和为社会谋福利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地理活动教学扎根于现实生活, 以事实为根据, 从实践的需要进行思维。取之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乡土的“有用”地理, 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身边各种地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必将培养学生根据事物各自特性选择相应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做到实践和思维的统一。思维里面最可贵的是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地理生活化教学蕴涵在学生的生活当中, 对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进行挖掘, 便于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培养良好的创新品质。

三、教育旅游活动教学推动课改之策略

1. 更新观念是前提

实现地理活动教学, 首要条件是教师彻底更新教育理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 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 一切教育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结合地理教育的实际特点,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 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 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当前中学地理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影响, 传统的地理教学仍然以实用主义思想为指导, 教师应该在课程改革中, 通过学习与培训, 进行反思与讨论, 提高认识, 强化责任, 来一次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

2. 创建资源库是基础

课程资源按种类可以划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 教育旅游课程资源库的设计与创建可以围绕观察自然、文化遗产、农村或城市生活、地域历史等学习主题或者是体验主题来进行。

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 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由此可见, 地理教师就是回归生活内容的重要资源, 而这一点却被广大教师所忽视。因此, 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特别是要提高地理教师的综合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 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 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巨大的资源宝库, 在回归生活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中应加以高度的重视。

3.“生活化”问题是关键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永远胜过任何责任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模式就是地理活动教学。生活本身是奇妙的充满无穷趣味的, 地理活动教学就是把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又还原到生活中去。江苏省丰县大沙河拥有六十万亩的连片果园, 每年四、五月份, 春风荡漾, 梨树花开, 万亩梨园花白清如雪, 素洁淡雅。醉人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两汉文化底蕴吸引大批旅客前来感受自然风光, 品味农家风情。江苏丰县中学高一学生每年四月份以“梨花节”为契机, 到大沙河果园开展以“青春远足”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 实现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参观丰县大沙河果园的自然生态、了解大沙河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等, 增长了见闻, 丰富扩展了地理、历史和思想政治等学科知识, 获得较多的实践经验并培养了良好情操。 (2) 校外远足旅行生活和集体活动的体验, 积累有关健康、安全、集体生活的规则、公共道德等方面的体验。 (3) 在体验农事的过程中, 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情感, 师生共同劳动的同时品味生活的快乐, 加深师生情谊, 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日常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 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 能启发学生思考, 消除他们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符合学以致用的原则。新课程教学的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把生活中一些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鲜活材料引入课堂, 设计出学生熟悉、新奇又有挑战性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探讨, 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在自己的生活中搜寻, 从他人的经历中去感悟, 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到生活”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教师要以课本为主源, 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 使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养成关注周围生活的习惯, 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教育旅游活动在西方发达国家极为盛行, 一直是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欧美、日本, 教育旅游被认为是学生接触世界、增长学识、加强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我国中小学每年拥有近半年的闲暇时间, 开展教育旅游活动要始终贯穿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教育, 并把它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将有助于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使之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P:72.

[2]丁运超.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江苏丰县为例[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12:101-1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徐冬爱, 王峰.中小学生教育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中国教师[J].2009 (2) :58-59.

[5]方中权, 张雪.教育旅游: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导刊[J], 2005 (2) :22-23.

[6]陈佳平.论旅游产业的爱国主义功能.决策探索[J], 2006 (7) :68-69.

[7]万红莲, 甘枝茂, 周旗.对开发教育旅游的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 (自然科学版) , 2004 (3) :60-63.

3.旅游地理课程学习目标 篇三

一、新中国第一部地理教学大纲的颁布

——第一阶段:1949—1956年的兴旺时期

长期以来,地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这种三分法在1956年的大纲中已有雏形。

知识方面,1956年大纲中沿用的是1948年提出的“地理知识”的概念,表述为:“把一定范围的地理知识教给学生”。能力方面,大纲“说明”部分中首次提出“使他们获得一些实际的技能和熟练的技巧”以及“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许多有实践意义的技能和熟练技巧”,这些技能和技巧涉及地图、地理测量仪器、地理图表的使用以及地理观察。

情感方面,这部大纲的德育目标是新中国地理教育中德育发展的基础。以这部大纲为起点,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发展步入“起步阶段”。但是,这部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表现出高度政治化和成人化的特点,而且这一阶段也是比较教条地全面学习苏联的阶段。

二、1963年大纲与逐渐萎缩的地理课程

——第二阶段:1957—1976年的萎缩时期

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是根据1958年国家颁布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以及在这个教育方针推动下中学地理教学改革所取得的一些新鲜经验而制订的。

地理知识方面,1963年大纲第一次使用“地理基础知识”这个高度概括的词汇。在1948年以前的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地理知识学习的目标一直是与情感教育的目标混在一起表述的。从1948年的课程标准开始,把地理知识学习作为第一条目标的做法,至今没有改变过。

技能要求方面,在1956年大纲首次提出技能之后,1963年的地理教学大纲中,正式把“掌握运用地图等基本技能”列为地理教学目的之一。以后40多年中作为我国大陆中学地理教学基础的“双基”的提法和地理课程目标“三分法”就是在那个时候确立的。

思想教育方面。1963年制订的教学大纲中改变了原来用纯粹“政治”目标替代德育目标的倾向,强调了“地理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统一的”。同时,1963年大纲突出了“人类中心论”的观点。

总体来说,1963年大纲的教学目的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较之1956年大纲要明确和具体得多,教师比较容易领会和掌握。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要求仍然有偏高的倾向,如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就很难通过地理教学来实现,而培养学生“战胜自然”的雄心又显然有出脱离当前人类掌握科学技术的水平与能力,缺乏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观思想。

三、新大纲的颁布与地理课程的复苏

——第三阶段:1977—1986年的恢复时期

1986年大纲不仅强调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要求,从而使中学地理教学的三项职能趋于完善,这较之1978年及其以前的大纲可说是前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大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也较1978年大纲更加全面和明确,教学目的中的德育目标一改过去空洞、笼统、拔高、脱离实际的现象,体现了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原则,德育目标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为德育目标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依据。1986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显地体现出新思想,与之前相比,其德育目标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明确提出了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②贯彻了“三个面向”的原则;③利用乡土地理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④德育目标分为不同的层次。

四、九十年代地理课程发展与新大纲

——第四阶段:1987—2000年的稳定时期

1992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试用)本着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寓德育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的精神,对思想教育的内容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充实和提高。以往地理教学大纲一般都提“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1992年大纲中不再提出关于国际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要求,而是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对生态环境的全球观念,以及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思想”。另外,在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人地观的教育。同时,这一大纲实现了目标分层,即大纲中规定的对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其中属于识记层次的部分,有的要求知道,有的要求记住;对于地理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要求,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对于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大纲中用“了解”、“认识”、“懂得”、“受到”、“树立”等不同的词汇,来表述其要求的不同层次。

五、新程课改革——第五阶段

1,教学大纲的“双基”和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其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识与技能”是地理课程的基础目标。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增强地理能力,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

(3)地理课程标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更具体、明确。如“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四条,第一条目标涉及的内容,偏重自然地理。第二条目标涉及的内容,侧重人文地理。第三条目标涉及区域地理的内容。第四条目标涉及地理技能。而地理教学大纲则没有进一步细化到具体,许多内容让教师无法把握。

2,教学大纲的“能力”和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以下几点。(1)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共同点都是重视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关键目标。掌握“过程与方法”,能更好地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促进作用。

(3)地理教学大纲对“能力”的要求阐述比较概括,而课程标准则更加具体、细化地描述。地理课程标准还更加突出了地理信息的整理、分析、运用等。地理课程标准不仅重视学生最终获得的地理技能,而且还强调能力的培养过程。

3,教学大纲的“德育”和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地理教学大纲的“德育”和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关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地理课程标准的终极目标。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后,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

4.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心得 篇四

因为对旅游的热爱以及对地理的浓厚兴趣虽然作为一名旅游管理专业和已经学习过中国旅游地理的学生但是我还是在这学期的选修课上选了中国旅游地理。我觉得旅游对当代人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焦点同时地理对于所有有广阔视野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可以高谈阔论的话题当把旅游和地理结合起来那将是一个永远都没有结局的美妙的梦境所以一千个老师可以把中国旅游地理讲成一千个版本出来。

虽然只有短短的五个周的时间杨教授运用详略结合的讲解以及视频教学不但让我们对中国的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全国各地出名的旅游景点更是能够娓娓道来特别是每次讲解过后的视频欣赏让每个同学都有了想出去走走的冲动零距离的去接触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味不同的民俗风情。而且有了这一系列的系统的了解在以后的和朋友聊天时关于旅游的话题也不再会只是一个倾听者而是一个可以海阔天空的发言者即使是一个你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凭借着对杨教授讲解回忆以及对视频的回顾我相信我们也可以把那个地方描述的绘声绘色仿佛去过一般那个时候朋友是否也会对我们刮目想看呢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即使不是为了在朋友面前充面子学习中国旅游地理这一门课程对于我们以后自己出去旅游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在旅游之前对于目的地的了解以及游览方法的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我相信有了这门课上所学习的知识作为铺垫一定会给我们今后的旅游带来很多便利并且可以比别人看到和体味到更多如果我们以后出差到某个地方我们也可以凭借之前的了解利用空暇时间即使不需要导游也可以把当地的名胜古迹游个大概我觉得那样应该另有一番风味吧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故宫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哈尔滨的冰雕浙江的杭州西湖安徽的黄山、西递宏村山东的泰山、湖北的武当山、湖南的韶山、广西桂林漓江、四川的九寨沟、大熊猫栖息地重庆的大小三峡、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云南的大理古城、西双版纳陕西的华山、新疆的天山天池、福建的土楼、武夷山……不管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我相信它带给人们的都是不同的感受只有亲临其境了我们才能真正的体味到不一样的山不一样的水还有不一样的全国各地的我和你所以祖国的大好河山你就等着我吧总有一天我要和你们一一握手。

5.旅游地理课程学习目标 篇五

中国旅游局发布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已步入大众旅游的时代。国民旅游需求日益多元化,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旅游业深度结合,这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都围绕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旅游业态的发展变化,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表现的一个核心就是应用型,也就是专业人才按照市场需求,将自身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产业规律认识转换为社会实践,为实际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转化应用和服务应用任务的实践能力强、操作熟练的人才类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载体和手段的课程体系也随之做出调整。本文以江西省的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有所帮助和启示。

一、江西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

根据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上收集的数据,江西共有19所高校(含独立学院)招收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分别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专业。其中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占2/3。

上述高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两大类,即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这些课程一般都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教学实践课5大模块,总学分在170分左右。在主干专业课程方面,由于个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所依托的学科背景差异较大,各校往往依据自身优势来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除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等课程较为统一外,其他主干课程差异很大,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广,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财务会计等众多课程。

从专业课程结构比例来看,各校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见习。大致专业基础课占50Yo以上、专业选修课约占26%一30%、实践教学约占15%左右、专业实习、见习仅占5%-9%。

二、江西高校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第一,科目门数多,课程过于庞杂,缺乏行业的指向性。尤其是相关技能,职业素养等有关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设置较少。第二,实践课比重小,理论课比重大。大部分学校实践学分仅占总学分的15%左右,且在课程目标要求和具体安排上较为模糊。见习、实习学分不到总学分的.10,6,这对旅游管理这样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远不能满足需要。

(二)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主要表现在:第一,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知识点重复多。江西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都以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会计作为专业基础课。其专业主干课中的部分课程,如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概论、旅游景区管理、会展项目策划与管理等都会涉及到管理学相关知识,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等也会与经济学、财务会计的知识点有所重复。第二,本专业知识点整合不足,内容交叉重复较多。部分专业课程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现象时,缺乏有效整合,从而导致不同专业方向课程之间出现基本相同的授课内容,这不仅浪费基本教学课时,还影响教学效果。

(三)课程设置无特色

各校大部分专业课程设置雷同,差异性过小,涉及到的主干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课时大致相同。所有高校几乎都没有设置能针对江西旅游市场人才需求、充分利用江西本地资源,将地域文化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服务于江西地方经济的特色课程,结果导致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存在差距,学生缺乏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课程设置创新性不够

主要表现在:第一,课程设置明显滞后。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创新。在这一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旅游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这意味着市场对旅游人才需求有了根本变化。然而,各校在课程设置中,能针对人才市场需求开设的新课程不多。第二,开课计划是本科生入学初期就拟定的,分四年按计划修学分,较少中途变动。这就使课程设置按部就班,缺乏灵活性,不能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业态发展变化来调整,导致课程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和需求。

三、优化整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及建议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1)各高校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诸如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专业选修和实践拓展等课程平台,在平台的基础上设置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在专业选修一块,可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设置一些体现地方特色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模块课程。不同的模块可由相应的课程构成。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层次和就业意向选修不同的模块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保证了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又注意了学科性、专业性、特色化、地方性的要求,更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价值取向。

(2)公共基础课要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基础课内容应围绕专业需求来选择。

(3)大幅度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和学生实习学分的比重。我们建议将实习改为一年,分阶段进行。此外,在不同学期可安排多次的实践活动,如教学见习、专业考察、校企合作项目等,以期达到最大程度发挥实践课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2.以行業需求为依据,减少课程及课程内容的重复。

在课程设置优化过程中,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在学生“出口”中作用,删减那些对于专业培养目标支撑力度较小、较弱的课程:合并一些知识点重复多的课程:压缩那些所包含知识并不是旅游从业人员必备核心知识课程的课时。

3.服务地方经济,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开发特色课程。

我们建议各高校应增加一些面向行业,面向地方的新课程。随着国民旅游普遍化发展,旅游消费需求多元化趋势明显,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休闲、个性化方向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一些相关专业知识性课程。如休闲旅游、饮食营养、文博知识、、世界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等:开设一些满足市场需求的服务型的课程。如旅游策划、手语导游服务、服务运营管理、贴身管家服务等。旅游业的深度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增设课程还应包括那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如旅游美学与旅游摄影、旅游文化学等。此外,各校还应围绕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尽量增设贴近本地社会经济特征和市场需求的特色课程,如江西旅游专题、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茶文化研究、江西旅游与名人名胜等,进一步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结构,拓宽就业口径。

4.培养岗位能力,注重创新实践课程设置。

近年来,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与此对应的课程设置也要注重前瞻性和创新性,不断丰富专业课程的内容。要适应“互联网+”的旅游发展趋势,增加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网络创建、大数据管理等课程的设置。要适应目前旅游需求多元化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关注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线路策划等创新型课程。要结合各种技能大赛,技能考试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开发创新型课程。

6.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计划 篇六

以地理新课标为依据,围绕“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宗旨组织实施教学,充分利用地理课的学科功能,努力探讨、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工作目标

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读图、理解、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期末地理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重点难点

1.复习重点:掌握世界各地理分区、国家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复习难点:在识图读图能力考查的基础上,突出了比较分析的考查。

四、复习方法:

复习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

(1)整合地理内容

(2)教师仔细研究新课程标准。

(3)加强读图与判图能力的培养。

五、复习日程安排:

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

第十九周:国家专题——巴西、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

第二十周:地区专题——欧洲西部;中东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南亚、亚洲

7.旅游地理课程学习目标 篇七

我国开展旅游地理教学已经20多年了,但是在很多方面还不是很成熟,究其原因是因为高校教育一直以来受到的重视程度不高,同时,也因为高校旅游是职业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老师对其专业性的探讨也不是很多,还有就是生源本身的基础知识底子较为薄弱,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比较差,所以,在进行知识学习的时候不是很扎实,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应用了。除此之外,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存在问题,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分知识点讲解,缺少系统的学习过程,没有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讲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进行一个旅游路线设计的时候,我们不但要考虑到风景的欣赏,还要考虑到这一时期的天气变化以及行车路线和旅游人数的饱和度等诸多因素,有时候因为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差,就会忽略到某一个因素,这样会整个旅游路线的设计造成很大的影响。还有就是高校的旅游地理大多数是为了培养导游人才而进行设计的,但是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依赖课堂,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1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高职旅游专业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已经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的充实和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认同不断提高,但是旅游地理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1课程设置不统一很多高等学校对所开设的课程设置分为课、必修课等,课程设置不同,要求的教学目的和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就不一样。旅游地理课程在设置上没有固定的标准,很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最终向社会输入的人才有很大的差别。

1.2教材难易程度有差别目前,很多学校虽全开设了旅游地理课程,但对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却没有深入分析研究,有些教材不能适应现状的教学体系,如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等。

1.3教学方法改进慢。我国旅游教育兴起比较晚,旅游地理课程的开设的时间相对来说更晚。以往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大多以课程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基本以教材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

2高校学校旅游地理改革的措施

2.1开展模块化教学

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分解的知识点学习,变成模块化教学(1),通过一个区域的学习,可以引申为一个模块的系统学习。这样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但了解到这一区域的自然风景和人文背景,还要了解到旅游地理对旅游管理工作、路线的设计,还有满足游客须知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旅游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比如,我们在进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旅游客流这部分的内容教学时,通过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控客源市场的特点,了解公众的旅游消费心理,让学生可以根据季节和区域来设定相应的旅游路线,这样能够帮助游客很好的来寻找旅游客源。还有就是在进行旅游交通以及旅游景点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为旅游路线提供必要的依据。学生掌握了这些技能,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就能够得心应手了。

2.2与当前的旅游热点向结合

旅游业的发展是和当前的形式有很大的关联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走出课堂,不要只是把书本的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更多的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形式,了解当前的旅游热点。这样能够让学生知道现在的消费爆点在哪,应该怎么设计行程,怎么进行酒店安排。前一时期我们更多的是提倡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是和我国当前形式有密切联系,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把握时机来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就能够及时的把握客源。最近的一档亲子栏目《爸爸去哪儿》是很热门,很多旅行社团都推出了亲子旅游路线,提倡父母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在繁忙的工作中多陪孩子走走,在自然风景中更多的去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体验到家庭温暖的同时更多的接触自然。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让学生时时刻刻关注这些和旅游相关的新闻,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很重要的帮助。

2.3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我们以往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教学生学,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找出一个课题,让学生自己来进行讨论式学习,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自我进行旅游路线设计的能力。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旅游路线图,让学生根据爸爸去哪了,这个栏目来设定一个相关的旅游路线,学生自主的选择旅游路线,还要进行各个环节的设置,设计好在旅游当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行车路线,学生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就能够了解到自己在进行设计方面有哪些不足,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能够进行取长补短,让整个旅游路线的设日更力口完善。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也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也是他们今后步人工作岗位上所要用到的。

我们在进行高校旅游地理的教学的时候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需求,运用模块化教学,还要与当前旅游热点形式相互进行结合,通过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杨娟.基于旅游职业能力培养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0=6)3一52

8.旅游地理课程学习目标 篇八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高中地理新课标在课程功能定位、课程目标、基本理念、课程结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作了解读。尤其是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提高,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定为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素养。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重视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侧重生活的地理、文化的地理、科学的地理学习。讲求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地理新课程标准也正是从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提出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此,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学生运用地理原理以及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成为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对地理现象进行解释,甚至提出新的见解。教师在这种学习中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注意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质量,帮助学生提高筛选、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尝试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能力。

三、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為方法的现代思想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表述形式。它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教育思想的角度来说,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创造型人才。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来说,创新教育则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以培养人的创造性为根本宗旨的创新教育,既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也是当前正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增长创造才干,特别是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发展创造性个性品质、开拓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兴趣,锻炼意志和毅力,树立创造志向。

四、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要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目标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的重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它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看作是唯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看做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在生活和实践中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9.地理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及实施计划 篇九

作为一名教师,在发挥自己专业所学的同时,应不断完善个人业务水平。高中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但面对高考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对地理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继续学习和提高将会被社会所淘汰。针对这一要求,我对自己本学年工作、学习制订以下计划:

1、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在言行举止方面作好学生的表率。我应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加强课外阅读,关心国内外教学改革的动态;努力提高对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

2、继续尝试 “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教学模式,实践“扬长教育”的教学理念,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并及时反思。认真参加参与教研活动,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调整。及时进行教后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认真参加第五周期继续教育,提高业务水平。

3、作好教学后记反思

在一节或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及时记下自己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一堂课或一天教学后,通过对教学设计执行情况的回顾,对教学原则、目的、内容、方法、手段、教学语言、教态和板书等诸要素、诸环节进行检查反思,特别是要抓住教学片断、实例分析得失,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有关教改、教研中的主要问题,抓住教学活动中的“精彩一刻”,捕捉师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等,分析、解剖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总结概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行为的重塑。

10.旅游地理课程学习目标 篇十

1、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记忆)

旅游者是主体、旅游业的服务对象;

旅游资源是客体,旅游活动的基础;

旅游业是中介体,连接率旅游者和旅游资源的纽带。有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

2、旅游者具有的基本条件:自由支配的收入、一定的闲暇时间、适宜出游的身体条件、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旅游动机)

3、旅游的基本类型

分类依据

分类内容

按游览区域划分

国内旅游

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全国性旅游

国际旅游

跨国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

按旅游目的划分

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五种。

备注:在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旅游。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开始步入独家保健型和购物性旅游的行列

4、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③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内容可以是观光度假、探亲访友、科技切磋、文化交流、采风问俗、宗教朝圣、体育竞技、狩猎考察、访医问药等)④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5、现代旅游的六要素

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①食: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干净。②宿:不用住太贵的饭店,因为出来主要是为了旅游,而不是睡觉,所以干净、舒适即可。③行:选择游览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该处进得去,也出得来。④游:一定要同导游配合好,才可领略更多乐趣和学到更多知识。⑤购:在异地购买些物品,既有纪念意义,又是乐趣之一。⑥娱乐乃人之常情。

特别提示:a、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绝大多数旅游者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b、“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c、“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主要途径;d、“宿”和“食”是人们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业必须满足的条件。

6、旅游业是一种“朝阳产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7、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①经济作用: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d促进区域经济发展;②促进社会文化繁荣e促进国民素质生活质量的提高;f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g促进文化交流。③区域环境影响:h有利于保护当地旅游资源;j有利于保护旅游环境;k促进城市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8、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旅游业的不稳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消费品和房地产价格上涨。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对旅游区居民健康的不良影响,【讨论】列举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保护的措施:①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②申报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举例说明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①由于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当或失误,使生态环境恶化;②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排放的各类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造成环境污染;③由于大量游客的接触或不文明行为引起的对风景、文物的破坏等

9、旅游资源的三种基本类型:①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等类型。(自然景观)②人文旅游资源:包括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风土人情等类型。(人文景观)③湘教版还有第三种是自然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种类

举例

旅游价值

核心

表现形势

形成过程

自然

旅游

资源

地文景观

路南石林

对于探险者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

形式

自然

过程

水域风光

杭州西湖

生物景观

黄山迎客松

天象与气候景观

黄山云海

人文

旅游

资源

遗址遗迹

北京故宫

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义

具体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

历史过程及当代人类活动

建筑与设施

苏州园林

旅游商品

景德镇陶瓷

人文活动

傣族泼水节

注意: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宇宙类(太空、星体、天体观测、陨石等)。人文旅游资源还包括消闲、求知、健身类(科学教育文化设施、疗养和社会福利设施、动物园、植物园、公园、体育中心、运动场馆、游乐场所、节日庆典活动、文艺团体以及其他消闲、求知、健身活动)。

说明:地文景观包括地貌景观(如丹霞地貌、岩溶地貌)、地质过程遗迹(如火山口、海蚀景观)等;水域风光如泉、瀑、景观河段、湿地等;生物景观如林地、草地、生物多样性景观;天象景观如日月食观测地等;气候景观如海市蜃楼、佛光发源地、避暑避寒地等。

13、旅游资源的特性

与其他资源相比,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和永续性等特征,对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征又各有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旅游资源

特性

含义

旅游

资源

共性

多样性

旅游资源极其多样,且广泛存在非凡性

旅游资源是在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

永续性

多数旅游资源可反复使用,并且使用是无消耗的(与其他资源相比是最突出的特点)

自然景观

季节性

有些自然景观随季节变换而呈现不同特色,称为季节性,如雾凇形成于冬季

地域性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域差异

人文景观

可创造性

人文景观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建设和创造的可变异性

人文景观的性质、功能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14旅游资源的价值

资源价值

含义

主要的资源类型

美学价值

自然风景名胜区一般具有美学价值,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自然旅游资源

科学价值

自然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往往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演变机制等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自然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古迹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人文旅游资源

经济价值

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价值上:美学价值(形式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夏威夷的火山、东非大裂谷、北欧的冰川地貌景观;庐山、泰山、华山的断层景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的喀斯特地貌景观;黄山的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的流水侵蚀的峡谷地貌;一些地区的生物资源丰富,也成为科学研究内容;有些景观可以研究气候、水文等。

15、旅游资源的评价:

①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A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B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能够和很多旅游资源构成景观群,则游览价值大)C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不同类型的景观在地域上分布较多,则游览价值大)

②.地理位置与交通:交通位置闭塞,进出不畅,开发条件差;反之,开发条件好(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③.客源市场: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大;反之,开发利用价值小

④.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

⑤.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16、评价黄山旅游资源①游览价值: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具备旅游资源质量;黄山周围有很多其它旅游景点,共同构成景观群,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好;黄山旅游资源的景观特征和周围景点不雷同,地域组合状况好。因此黄山游览价值很大。

②市场距离:黄山距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较近,市场距离短。

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黄山位于长江沿岸,交通位置优越,交通通达性好。

④地区接待能力:黄山旅游活动设施配套,因此地区接待能力强。

⑤旅游的环境承载量:黄山山顶无平台,环境承载量小。

17、对武夷山景区开发条件的评价(明白、应用)

①游览价值(1)美学价值:武夷山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其中九曲溪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以秀水、奇峰、幽谷等诸多风景享有声誉。(2)科学价值:武夷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分布区,又好似世界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显著。

(3)历史文化价值:武夷山文化遗产丰富,包括公元前1世纪的汉代遗址和宋代思想家朱熹学术活动的书院遗址等。此外,山上还有许多寺院、道观、亭台等古代建筑和历代名人的摩崖石刻。(4)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高,游客数量多,旅游业发达,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②市场距离:武夷山的国内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而且与武夷山的距离较近。我国的北方、华北地区距离武夷山较远,客源市场还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国外客源市场主要分布在以新加坡、日本为主的亚洲,而欧美和大洋洲因距离较远,客源市场还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前景广阔。

③地理位置和交通:武夷山游览区位于我国福建省西北部,临近江西省;对外交通便捷,有公路、铁路、航空线通往全国各地,已成为福建省内对外旅游交通的中心。

④地区接待能力(基础设施):武夷山景区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多家宾馆、酒店,有较强的接待能力。我国的山地旅游的最佳时间是夏秋季节:夏季山上有云海、日出日落、丰富的水文和良好的植被景观,景色丰富、且变幻莫测,另外能起到避暑的作用。

18、钱塘大潮最佳的观赏时机是农历八月十八,因为农历八月十八日,出现天文大潮,外加此时盛行东南风,东南风推送海水到喇叭形的杭州湾,抬高了潮位);4月鸟类到青海湖鸟岛5月在此繁殖,6月飞走,最佳的观赏时机是5月份。

19、旅游景观的欣赏技巧

(1)选择观察位置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

观赏位置选择

诗句举例

高大雄伟的山峰

庐山(赣)、黄山(皖)、泰山(鲁)、武陵源群峰(湘西北)

远眺、俯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地貌的酷似造型

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安徽黄山的石猴观海、青岛的石老人

特定的观赏位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山中的峡谷、幽洞、一线天

长江三峡(渝、鄂)、科罗拉多大峡谷(美国)、桂林的芦笛岩溶洞、一线天

置身其中近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安赫尔瀑布、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黄果树瀑布、庐山瀑布

适当距离仰视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江、河、湖、海

洞庭湖、长江、滇池

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岳阳楼、黄鹤楼、藤王阁、大观楼)之上俯览远望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小的湖沼池塘

济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

多临水面建亭、榭、廊,水边铺小路近观俯观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山水有机组合景观

漓江山水、长江三峡

乘船(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把握观赏时机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

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北方山水风景——夏秋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景观丰富且富有变化,兼收避暑之利);北国风光——冬季

随天气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飞瀑——雨季

特定时间和条件下出现的自然景观

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候鸟——5月;大理蝴蝶会——5月(农历四月十五前后);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

(3)抓住景观特色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5)以情观景

20、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冠于世。

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云海黄山云雾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21、园林景观要抓住构景手法。①主配②层次③框景④借景

22、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南方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上一篇:企业后勤服务提升方案下一篇:八一建军节战友聚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