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0”课堂模式促进课堂有效教学(通用10篇)
1.“30+10”课堂模式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篇一
浅谈创新课堂教学“30+15”模式
浅谈创新课堂教学“30+15”模式
摘 要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指出:高中课程选择必须遵循基础性原则,即学生必须掌握经典知识并灵活运用;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探索的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时强调:课程实施要结合不同学校具体校情、学情,积极创新、尝试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发展学生个性。
关键词 形式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4-0008-02《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指出:高中课程选择必须遵循基础性原则,即学生必须掌握经典知识并灵活运用;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探索的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时强调:课程实施要结合不同学校具体校情、学情,积极创新、尝试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现就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已在全国各地风行,我校也在积极尝试、开展的“30+15”教学模式,略表拙见。
一、“30+15”形式的内涵
1.“30+15”形式的定义
改变先前老师教学为主学生听讲为补充的模式,采取老师授课引导三分,剩下七分由学生支配并进行小组协作探讨。具体时间分配:“3分”,即课堂上老师进行教学讲解时间不超过15分钟;“7分”,余下时间学生进行难题协作讨论与解决。
2.“30+15”形式的特点
缩短老师教学时间,使课堂不会显得冗长沉闷。增加师生的互动时间,改善学生被动学习,当堂展示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对数学的热情。本模式最大特点在于师生间的互动,所以这“七分”的运行极为重要。
3.“30+15”形式的目的
让课堂气氛轻松些,自由些,快乐些。释放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改变被动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推动课堂向高效发展。
4.“30+15”形式具体流程
(1)导入新课
课前教师抛出问题,并指明需要重点自学的部分,让学生带问题进行自学课本。具体可分配5-10分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以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及自学能力,在这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期间教师可利用空档时间进行重点辅导及问题追踪。本部分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问题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尽可能的浅显。②明确指出要进行答问,避免“无负担”而导致部分学生不投入地忽悠过去。③对于学习困难学生,老师应适当进行鼓励,走亲民路线,防止“架子”存在。
(2)精讲精练
结合学生的突显问题及课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详细讲解,重点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来解题,时间约10―15分钟。学生因刚“碰壁”而经老师讲解后“柳暗花明”,这样开窍的感觉促使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有利于下一步骤的进行。本部分教师应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易错点,通过详细解说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疏通掌握。针对普遍存在的易错点可结合相关习题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不需急于给正确答案,可先进行争论提升气氛,再让学生说明自己观念而作进一步分析,这样不仅能够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的进行。教师也可对例题进行改造,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3)检测达标
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操作能力。学生能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作业,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巡视,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时间安排约15分钟。
注意点:①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②课堂作业起点要低,分必做题和选做题;③对后进生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④按10分或100分标准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让学生全部参与检测,当堂评判。把每一节小测都当作考试来对待,把每一次考试都当作高考来对待。
二、确保实现“30+15”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狠抓集体备课,避免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备课是做好教学的前期准备,更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功。备课组的设置,可以集思广益,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但也有可能出现集体备课“一包到底”的现象。所以我们要摒弃传统的备课模式,避免备课成网上资料“拼盘”的同时,还要避免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理论是要与实践相结合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班的实际掌握情况,在集体备课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匠心独运”,因材施教地采用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方法施教,防止出现“千人一面”的格局。
(二)推崇“学案”,但要避免“学案教学=同步练习”
一份好的教学学案,可以帮助学生有计划、有目标的主动学习,要制定好学生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有目的的对指定的内容进行预习,并完成“自主预习”,这一点对课堂的帮助是极大的。主体性和导学性是编制学案最基本的原则,但现实中普遍存在着“学案教学=同步练习”的观念,这样的“题海”进一步导致了课堂的沉闷。我认为学案教学应坚持学生为主,善于“帮学生节省时间”,或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处理学案,缓解学生的压力。
“30+15”教学模式有四个关键标志:一是流程和时间的分配,二是评价是否及时、是否有激励性,三是学生是否进行了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是否充分,合作是否有效。四是重难点是否突出突破,检测是否到位。老师就像学生脚下行走的独木桥,如果我们不稳固,他们便会摇晃不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便要制定好我们的计划及措施,让学生在桥上快乐没有负担的行走。
2.“30+10”课堂模式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篇二
关键词:课堂模式,优化,有效教学,高中化学
高中的化学课程在知识点的设置上比较繁复, 不易于学生记忆, 题海战术对新的高中化学教材已经很不合时宜, 那么要怎样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从而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开展呢?笔者从几个方面出发, 谈一谈如何有效地促进高中化学的开展。
一、“优化教学”下班级的制度构建
班级制度的构建, 指的是以优化教学为目标, 在班级中进行改革, 构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化学学习的教学环境, 这是从客观的角度进行思考, 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谈到这里, 可能有人会问, 班级还能怎样变化啊?无非是桌椅板凳加黑板, 现在的学生课业压力这么大, 哪有精力去做一些无用功?其实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 但是不是从学生角度出发, 首先主体性就有了一定的混淆, 班级是由学生构成的, 学生理应为班级的主体, 班级中的设施、人员编制应该为主体———学生来服务。化学的学习比较枯燥, 这点不可否认, 但是怎样让化学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活跃呢?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置一个化学角, 将常用的工具书、习题册等放置在化学交流角中, 学生有什么需要就会自己主动去找。高中化学新教材内容有着很强的实践性, 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普遍不足, 在化学反应原理中, 增加了焙变、墒变、电离度等知识点, 这些对学生来讲, 难度很大, 很多的化学实验都是需要一起合作才能完成的。
二、“优化教学”下教师的观念改革
优化高中化学的课堂模式, 最重要的就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笔者从教的过程中, 有着这样的感悟, 课堂的气氛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教师教学的时候, 要注意的是课程与实际的结合, 有意识地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这就是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尊重, 就是我们讲的教育性原则———学生从课堂中学习化学知识, 又能够反过来作用于实践。这就是教师观念的一个重大改变, 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学。好的课堂气氛少不了和谐平等的师生交流, 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教学语言精准, 书写规范, 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教学内容,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
三、“优化教学”下课堂模式的变革
(一) 利用教学资源, 开展案例式教学
高中的化学课程中涉及大量的化学实验,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会有一些困扰, 就是学生没有办法真正地看见实验的效果, 笔者在实验教学中, 运用案例式教学法,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进行金属离子化合性的实验教学时, 就运用了案例式教学的方法, 充分利用了我校的教学资源来完成这一课时。首先, 我在PPT上给学生呈现了几个经典的化学事故的案例, 比如震惊全国的乌江化工爆炸案、长江金属桶危机等, 这样的化学事故场面很震撼, 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化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一定要认真对待。在PPT的放映中, 笔者进行提示, 比如, 水面的白色烟雾是什么?为什么救援人员不能直接将有化学物质的桶拉出来?是什么在与水化和后释放大量的热量?等等。
(二) 布置前置性作业, 提升课堂效率
优化课堂模式的一个前提, 就是教师要以生为本, 充分考虑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和思维特点, 来设置合理的前置性作业, 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如“醇的性质”的教学, 从近些年的高考题型的变化来讲, 不同类型间化合物的转化问题是有机体的问题, 这个知识点的时间跨度比较大, 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就有涉及, 学生的记忆不清晰, 所以, 在课程开始前, 我给学生布置了醇的性质的前置性作业, 由学习小组来共同完成, 小组负责人进行实验记录。在课堂互动环节, 我让几个小组分别出示不同的记录数据, 做出分析比对。这样进行课程设置的课堂效率很高, 达到了优化课堂的目的。
(三)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从上而下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 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较差。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丰富课堂教学的容量, 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
四、总结
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要从教师的教学观念、班级的建制方式着手, 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化学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模式, 创造条件开拓学生的视野, 合理的运用案例式教学方式, 开展教学前置学习的工作, 教师和学生一起, 优化课堂模式, 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登霞.试论高中化学目的性教学的有效策略[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 2012 (12) .
3.“30+10”课堂模式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篇三
关键词:课堂教学;“10+30,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以学定教;个性发展;教学评价;教学过程
开学初,我校就提出了“10+30,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即课上教师的讲解不超过10分钟,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要达到30分钟)的课程理念。10分钟的讲解,到底该讲什么?怎么讲,才算是最有价值的讲?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减少“讲”和“听”,增加“说”和“做”,着重解决教(学)什么、怎么教(学)和教(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能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一、课堂教学开始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学准备,基于学情,以学定教
一节课的开始不是由教师发起的,而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任务或自学提示开始的。这里教师仅仅用了一分钟不到的时间,就把整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达成的目标、学习到什么程度,统统出示在自学提示和学习任务书上;由各个小组长带领学生进行独立或小组合作的独立学习。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同时,进行巡视,5~8分钟后,检查、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自学反馈情况,决定整节课的教学侧重点。
二、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注重分层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一特点决定了,整个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体育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水平,进行各种各样的分层和分组;紧紧围绕怎样让学生去多“说”和多“做”,组织教学,既发挥优秀学生的特长,又为后进生、学困生搭设各种各样的“桥梁”,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分层目标进行体育活动和技能的学习,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评价始终与教学过程平行
“10+30,分层递进”这一教学模式则要求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自学和小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指导、评价和鼓励。也就是说,从学生的自学开始,到整节课的结束,每一个环节当中,都有教师、同伴,对学生学习行为、活动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从根本上打造高效课堂。
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践行“10+30,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
方法
1.目标分层,任务驱动
体育教师应结合实际,将体育课程的目标具体化,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所制定出来的学习目标应分为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五大层次。
而课时学习目标的分层,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制定出基础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两个主要层次,再在学习任务书和自学提示中,简要、明白、具体地告诉学生:这节课中,我要参与什么样的活动,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样,学生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一步步达成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要把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条件”,学生在练习活动中的具体“行为”,以及通过学习之后应达到的“标准”,巧妙地设计在自学提示和学习任务书中;让每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都“有事可做”、以完成“任务”的方式,逐步、分层、递进的达成课时学习目标。
2.板块结构,小组合作,及时反馈
根据教材的学习内容、课时目标的分层和任务的引领,将整节体育课的学习块状划分,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和掌握体育相关知识的现状,将学生合理分组。
整节课的学习,依据自学提示和学习任务书,大体可以分为:自学、同台竞技、对比探究、反馈讨论、合作提高、成果展示、评价总结这七大板块。在课的一开始,学生就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示,小组内进行自学,教师则巡视、观察各个小组的自学情况,并适时地做出指导。在各个小组尝试解决一个个“任务”后,两个小组进行同台竞技,其他小组同学则仔细观察,找出不同点和区别;然后结合自身动作学习情况,进行对比,再在组内依据学习任务书和自学提示进行探究学习;接下来教师再组织一名优秀学生和五到十人的学困生进行动作的对比展示,并请各小组展开讨论;再一次的进行两个小组的合作针对性训练,主要是帮扶学困生、后进生;最后是请这部分后进生、学困生进行集体的动作技能
学习成果的展示,教师与学生则进行客观评价,总结学生的学习
情况。
参考文献:
[1]陈素梅.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7).
[2]尹欣宇.分层次教学模式初探.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6).
[3]李帆.改造学校的“秘密”.人民教育,2011(8).
4.“30+10”课堂模式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篇四
【摘要】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教学设计高度有效,才能赢得课堂的真正实效,在教师教学之后,学生才能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应该把“立足于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支点”。探究有效教学设计,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最终有效促进体育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设计 有效体育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只有教学设计的高度有效,才能赢得课堂的真正实效,在教师教学之后,学生才能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阿基米德有句名言 “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无须考虑的那么复杂, 能否设计出一堂有效的好课,重要因素是教师设计之初有没有确定好自己的教学“支点”。我赞成这样一种观点:应该把“立足于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支点”。如何从教学设计入手,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学生对体育课真正感兴趣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呢?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精彩的导入设计,吸引学生的眼球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使整个教学进行得和谐自然,犹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是的,好的导入,就像戏剧中的“序幕”,能立刻抓住观众的心,让人禁不住想深究一番;好的导入,也就像乐曲中的“引子”,总能给人带来一些令人回味的东西,引人深思,给人遐想。设计一个成功的课堂开头,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教师在上三年级体育课《障碍跑》的时候,手指向放置在场地上的障碍器材,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红军,再走一回长征路。”三年级的很多学生对“红军、长征”这离他们生活很遥远的事物没有亲切感,对场地上的障碍器材也没有想象的欲望。这样为导入而导入,导入在这里只是个虚设的过场。如果教师能先铺设一个红军长征的小故事,并伴以一段有风声、雨声、枪声及诗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音乐,将分别障碍物布置在画上雪山、草地等图案的区域,从视觉、听觉、感觉上让学生对“红军、长征”这些离他们生活很遥远的事物产生亲切感和探究欲望。这样的导入,有血有肉,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精彩正确的教学方法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教师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让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到课堂中来,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例如,一年级体育课面对的是天真幼稚的小朋友,机械式的传授知识根本不可能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一年级的体育课时,应多用情景式教学,用故事、场景穿插在教学内容中。一年级障碍跑这节课的内容可以设计成小动物游森林的故事情景。障碍物被设计成了小溪、小山洞等,学生分成小猴队、小象队等。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开心,学得用心。而在面对五年级的学生时,情景式教学起的作用已经不大了,他们更希望的是表现自己,在上五年级体育课时,尽量加入一些展示、竞赛活动,让学生的能力得以展示,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体会成就感。如50米加速跑这个教学内容,不光可进行比谁起跑快、比谁跑得动作正确,还能进行比谁起跑得快。通过多种比赛、展示来给予学生满足感、成就感,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合理设计课堂常规教学内容,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堂之所以需要常规,是因为有三四十个甚至更多的人在操场上一起学习,一节课只有40分钟,有明确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再好教学设计,再吸引人的教学内容,再效的教学方法,没有课堂常规作为保障,一切都是无效的、空谈的。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尤其好动、自控能力较差。宽松的、无序的课堂往往会使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体育课堂不是让孩子们在操场上无序、混乱的自由驰骋。
学生们一到体育课就特别的放松,因为不用象上数学、语文课那样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但是放松不等于懒散、无纪律。每堂课都需要在有序的纪律下进行。课堂常规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于合理安排学生的站、坐、行、排队、分组、有序地进行练习这些方面教学内容。
可以把体育课堂常规的训练内容放在音乐中进行,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愉快的、有秩序地完成相关动作。如:听音乐进操场、整队,听音乐踏步,听音乐慢跑、做操等,用音乐提示学生注意力集中。
5.“30+10”课堂模式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篇五
实施有效教学反馈促进英语高效课堂
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黄海生
【摘要】简型问卷调查法是一种教学反馈法、也是一种课堂教学评价法;看似草根化的教学行为,但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本文重点探讨了简型问卷调查法的内涵、优点,以及如何设计和促进英语有效教学,旨在促进高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简型问卷调查法;教学反馈;有效教学;问卷设计;问卷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10-0037-02
一、背景
我们都知道不管教师的备课多么充分,或是课堂展示多么顺畅,而实际上学生所吸收的却并非如教师所预设的。没有及时的教学反馈,教师并不清楚学生的理解与自己的期望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大。尤其是英语作为语言类学科,一堂课教师能讲授很多知识点、语言点,操练若干道题目,但是学生真正理解了多少、记住了多少,如不及时反馈,教师很难知晓。传统上的教学反馈是以作业反馈法或阶段性学情调查法作为反馈的主要形式,结果是学生暴露缺陷晚,误差积累多,积重难返,导致学生逐步丧失学习信心,造成不利于再学习的心理和知识障碍,容易使部分学生进入学困生的行列。
笔者从当年刚刚走上教师岗位起,养成了“以‘简型问卷调查法’实施课堂教学反馈”的教学习惯,这一习惯让我的课堂教学处于高效状态,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很浓,教学成绩比较优秀,也促进了我个人专业的迅速成长。
二、简型问卷调查法的诠释
简型问卷调查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小的环节,是一种草根化的教学行为,但是它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在长期的使用中,笔者总结出其内涵,它包括三个部分:形式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几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写一段概括性的文字或者回答几个问题,以此作为课堂教学反馈。内容上,可以是对问题的回答,如当天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或者教师就几个重点要求学生写出最关键的信息;或者教师要求学生写出课本内容和课堂教学中最不清晰的地方。目标上,当学生完成“简型问卷”后,教师在下次上课前要对其结果加以讲解、讨论、操练,以此来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促进课堂教与学的课堂评价方法。
三、简型问卷调查法的优点
与传统的反馈方法相比,简型问卷调查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首先,它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的反馈活动,简便、省时、及时。其次,它要求每个学生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概括和表达,这就使得每个学生都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才能顺利完成问卷,并根据教师批阅的情况判断出自己的学习效果,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及时调控,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概括表达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以及批判反思能力。再其次,它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这节课、这份练习讲评或者这个单元中获得什么,还有哪些困惑,使得教师能够利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情,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改进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四、简型问卷调查法有效设计
简型问卷调查法虽然是一个简便的教学行为,但是设计问卷并不简单,它要求教师预估教学目标达成,预估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考虑到学生回答问卷的能力以及新的问题的生成,还要便于教师保存问卷。(教学论文 )因此,问卷从设计到有效反馈以及保存都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1.问题要清晰、规范,突出重点。
由于简型问卷调查法自身的特点,教师在设计问卷时要选准问题,问在关键处,合理安排一至两个重点问题。问题表达要清晰、规范。“清晰”是指学生能看懂你的意图,可以用英文命题,必要时可以用中文命题,或者以表格的形式命题。对学生可能不理解的术语,教师可以作口头或书面解释。“规范”是指问题表达准确,问题中可能涉及到英语语法术语正确。
2.问题切口要小,便于回答。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切口不要大,学生好入手,能迅速组织问题的答案。如笔者讲评完一份调研试卷,其中一篇阅读理解较难,为了了解学生对这篇阅读文章理解程度,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C篇阅读理解较难,文章中长句和难句较多,请你写出最不能理解的句子。再如笔者在讲授非谓语动词时,为了了解学生是否能区别非谓语动词主动式和被动式在作状语时形式和意义,教师可以直接设计成如下表格问题:请你填写下表,让老师了解你是否掌握了非谓语动词作状语时的形式与意义。
3.问题稍带开放性,收获意外。
简型问卷调查法着重于课堂教学评价,但是如果问卷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有意外的收获,促进教师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程序和内容的设定。笔者在讲授“时态”这一语法后,进行问卷调查,题目是“你在学习时态方面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有不少的学生认为“有时难以体验核意识老师列举的例句,建议老师让我们去体验和意识具有情境性,能联系生活的语言”。笔者一直认为用高考试题来讲解语法能够吸引学生,刺激学生学习,但不曾想到适得其反。葛炳芳()曾撰文指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意识’是两个重要的因素。英语课堂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语言学习潜能的环境,让学生通过用语言‘做事’来学习和掌握语言”。笔者根据这一意外收获,结合专家的建议,改进英语语法教学方法,特别关注课堂教学的体验性。
五、简型问卷调查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体验”
简型问卷调查法是一种教学反馈,也是一种学情调查,调查的`结果可以应用于教学的多个方面,对教学与研究具有指向和佐证作用。
1.将问题的解决作为备课的重点,提高备课的针对性。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备课,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备课时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先了解学生后备课。通过问卷调查,教师得到了先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就给教师后期的备课提供了部分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重新思考知识的传授方法,以达到学生能及时掌握知识的目的。当然,一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不仅为教师提供一次备课之需,而且帮助积累教师教学经验,还为下次备课提供了准备。
2.将典型的问题作为命题重点,促进学情调查的实效性。
不少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不愿意命题,因为他们害怕命制的试题缺乏效度,其实命题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命制平常的学情调查试卷时,要重点突出前一阶段教学的内容,调查学生近期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一份试卷应主要包括“重点知识再现,典型错题回炉”。通过试题重现来强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做到知识的迁移。那么典型的试题就是靠教师收集和梳理问卷中学生反映的问题。这样的试卷具有很大的实效性。例如:compare是高中英语的“四会”单词,但是在平常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就是不好。教师在命制试题时可多种方式考查,采用选择题、翻译题或者同义句改写等方式。
3.将学生的建议转化为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是好的教学方法?朴素一点说,就是学生最需要的,最能接受的,也是能产生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他人好的教学方法并不一定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学生。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与学生交流,总结和分析学生的需求,摸索出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法。笔者原来讲评学生习作总是采取“抄写或投影一篇具有典型性学生习作,老师带领全班的学生集体批改。”但是收效甚微。于是笔者设计问卷“你想要的习作讲评方式是什么?”进行调查,结果让我喜出望外,学生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如“我希望老师罗列学生习作中典型错误句子让我们修改”;“我希望老师能够列出学生习作中佳词好句供我们赏析”;“我希望老师把优美的学生习作稍作修改成为我们的范文”;“我建议老师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评互改”等等。根据零散的建议,我重新设计了一种学生习作讲评模式,即以小组为单位互评互改,增进有关作文信息的交流,促使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小组合作纠错包括三个方面:共同探讨,修改讲义上的典型错误;帮助处理同伴习作中的错误;欣赏小组成员中得分较高的习作。这种作文讲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4.将学生的问卷归因分析,促进课题研究的真实性。
没有研究的教学是没有长进的教学,只有通过教学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总结提升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目前不少英语教师参与各种级别的课题研究,但是无论哪种级别的课题研究,无论是阶段研究成果还是结题报告均需要来自于一线的具有生命的原始资料。教师将平时问卷收集起来并做归因分析,有助于其撰写具有生命力的研究报告和科研论文,促进课题研究的真实性。
六、结束语
简型问卷调查法是一种新型的课堂反馈方法和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也是实现有效英语教学的重要途径。它既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又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过,完善这种反馈方法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参考文献】
6.“30+10”课堂模式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篇六
【摘要】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前提。导入是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序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课堂 导入 有效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一件事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抑制其他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活动发生,使学生自觉主动的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活动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作为一次成功的导入,教师首先应该把握好“导”的关键:
1、数学课堂中导入设计应具有针对性,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1)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以教材为依据,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作为课堂教学开端的导入环节,其所设计的活动应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内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新知前明确今天的学习任务。
(2)教师的导入设计应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安排导入方式。例如在低年级进行教学时,由于这个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很少,注意集中的广度小,因此在导入环节中,我们可以更多的考虑用讲故事、做游戏等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课堂教学的导入应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经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在一堂课的开始,启发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应注意利用启发性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动脑,唤起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从而让他们在一整节课中都处于热烈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在导入时要注意导入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在上课后的几分钟,学生还处于下课的兴奋状态,不容易马上进入上课状态。如果这时教师的导入能够选择有趣,新颖的内容,就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教师在导入时应注意时间的调控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教师所设计的各种导入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必须要把握好这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一般不可超过3~5分钟,否则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度。
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表现:
导入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有效的导入方式,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新课导入方法:
⑴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一切成效的活动得有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在这环节中教师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可以充分地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将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课堂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因此,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是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最经常使用的导入方式,也是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导入方式。
⑵ 设置悬念,启发导入
疑问、矛盾是思维的“启发剂”,学生通过问题来造成学生的认知上的冲突,发现原有的知识无法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就会对学习新知产生渴望,从而调动起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江苏省南京市师大附小的刘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引用西游记中唐僧与徒弟们三问三答的故事形式,设置悬念,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继而引出学生即将学习的分数知识。这样的导入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认识分数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带着疑问去探索新知,从而加强对新知的掌握。
⑶ 联系社会,引用导入
数学是一门和社会联系紧密的学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作为导入的材料,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初步感知新课学习内容,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借助了社会课中地球自转形成白天和黑夜循环交替的现象。自然地引出新课——循环小数。这位老师将循环小数的性质和自然中的昼夜交替的现象相类似的特点结合起来教学,这种导入设计使学生初步明白循环小数的意义,而且也为他们学习新知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掌握。
⑷ 复习旧知,提出新知
巴甫洛夫说过:“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的。根据心
理学的迁移规律,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教师可以把有关的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做铺垫,形成正迁移。例如,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新教师可以先利用学生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进行复习,让学生在对旧知复习和巩固的基础上进入新知的学习。这种以旧导新,以旧促新的导入方法不仅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理解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已有的知识,促进知识结构的构建。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式,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来创设教学的初始情境,使学生可以尽快融入到课堂的主体角色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导入艺术,是新一轮基础课改下,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课堂教学能力。它对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深化教育改革发展具有积极推动的作用。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仔细钻研课堂教学理论,了解各个时期学生的特点,认真总结自己的不足,那么在今后的课堂上一定能够运用自身的教学机智,灵活驾驭课堂,将教学内容艺术性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继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7.做“实”数学课堂,促进有效教学 篇七
既然教学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那么, 教师只要牢牢抓住一个“实”字, 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好各个环节, 使数学课堂更加务实有效, 就能使学生真正领悟数学思考的精妙、方法的获得, 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情境创设需实际
数学是一门来自于生活的学科, 我们可以利用生活的实际, 创设生活化、趣味性的数学情境, 建立数学情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使之能恰如其分地起到效果.
如:在初一《认识不等式》这一课中, 某教师就能很好地利用实际, 让学生感受不等式.
(一学生课前将班级所订的牛奶分发给学生.)
师:我有一双火眼金睛, 能一眼就读出人的身高. (老师在几个学生的耳边悄声说出他们的身高)
教师接连猜中了四位学生的身高.其他学生都很惊奇, 被猜中的四位学生却暗笑不已.
师:要不让他们四位来解决你们的疑惑?
生1:老师说我的身高小于2米.
生2:老师说我的身高大于1米.
……
学生大笑.
师:我们常常用一些词来表示不等关系, 比如哪些?
学生踊跃回答.
师:生活中, 我们常用数学符号来表示这种不等关系, 你能举些例子么?
生不回答.
师:其实你们手边的牛奶盒上就有.
生1: (很兴奋) 我发现了, 牛奶盒子上写有能量≤800千焦.
学生受到启发, 纷纷发言.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有效利用实际, 比如通过“猜学生身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利用学生手边的“实物”抛砖引玉, 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感受到了不等关系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经历了不等关系与不等符号之间联系的建立;同时通过寻找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 为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作了铺垫.这个环节的设计既简单又高效, 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但在课堂中, 不难发现很多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 或者是创设了与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现实社会不符的情境, 再或者是因阅读量太大, 未能起到围绕本堂课教学内容、目的服务的作用.既浪费了时间、又偏离了主题.在情景创设中, 要谨防走入这几个误区: (1) 缺乏数学本质, 忽视思维活动; (2) 脱离教学主题, 分散学生注意; (3) 盲目假造情境, 不合客观现实.要使情境更有“数学味”, 简单而有效.
二、内容选择需实在
某教师甲在初三中考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知识时, 内容选择繁、难、偏, 涉及考试的题型面面俱到.教师乙只提出了三个问题.
已知方程.
问题1: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这个方程.
问题2:不解方程, 试说明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问题3:不解方程, 你知道式子的值吗?
以上三个问题, 涵盖了中考关于一元二次方程所有的知识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第一个问题, 让学生交流解法 (配方法、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求根公式法) ;第二个问题, 既让学生回忆根的判别式、又通过配方说明一个式子值的情况, 是常见的证明题;第三个问题, 复习根与系数的关系和一些乘法公式的变形、渗透整体思想———立足于双基、照顾全面.因为简单, 学有困难的同学也在这几个问题的解决中获得了自信.
教师选择的内容如果太难, 既起不到作用, 还容易让学生产生惧怕感, 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会导致特差生的产生.一堂课上得好不好就在于它是否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是否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展.因此, 内容的选择要实在, 让大部分学生都能解决或可能解决所列的问题, 再让这大部分学生带动剩余的学生, 使每个学生能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从而让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变形、深化, 为解决复杂问题打好基础.
三、变式设计需凿实
好的变式设计能培养学生从本质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规律, 也能使学生形成灵活的思辨能力.
如一教师《角平分线与全等三角形》部分教学设计:
(背景:初一学生全等判定的题做了不少, 但对于复杂图形缺乏分析能力.)
已知OC是∠AOB的角平分线, 点P在OC上, 点D在OA上, 点E在OB上, 思考以下问题:
(1) 如图 (1) , 若点P在线段DE上, 请添加一个怎样的条件, 就能得到PE=PD?
(2) 如图 (2) , 若PD⊥OA, 点E满足怎样的条件时PE=PD?
(3) 如图 (3) , 若PD与OA不垂直, 怎样确定点E, 使得PE=PD?
(4) 如图 (4) , 你能在图中猜想出∠ODP与∠OEP满足怎样的关系时PE=PD?说明理由.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有较好的创意, 利用同一基本图形 (角平分线) , 构造与角平分线有关的全等图形, 探究有关问题.问题的设计开放大胆, 又万变不离其宗.四个问题的前提都一样:一对角等, 一条公共边.
问题 (1) 添加的条件不同, 证明全等的方法也不同, 有效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问题 (2) 点E的位置是未定的, 图 (2) 显然没有图 (1) 那么直观, 在技巧上是有难度的.而学生通过对问题 (1) 的解决, 在解决问题 (2) 时, 思维产生一定的迁移, 添加条件与说理就显得自然而然;
问题 (3) 在 (2) 的基础上继续改变点D的位置, 学生在解决时, 添加条件的方法虽有很多, 但不太能发现点E的位置其实不止一个.通过解决问题 (3) , 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在复杂图形中, 通过构造全等解决相关问题, 无形中拓宽学生的思路, 同时又为解决问题 (4) 作了铺垫;
问题 (4) 学生根据图形特性很容易在问题 (3) 的基础上猜想∠ODP与∠OEP互补时PE=PD, 而这并非是设计的初衷,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添加上述三个图形中的辅助线来解决问题, 拓宽学生思路.
三个变式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最为出彩的是问题 (4) , 悄无声息地将探究活动推向了最高潮, 出于“全等”, 又不局限于“全等”, 学生能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并积极思考、大胆联想、深入探究, 有效解决了复杂问题, 掌握了添加辅助线的相同目的、不同方法.这一思维活动中, 学生从懵懵懂懂到恍然大悟, 深深为数学的魅力折服.该教师花了30分钟, 看似过长, 但实际上, 帮助学生掌握了方法、提升了能力, 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在变式设计中, 花哨、形式、单纯地问题归类、机械重组, 都是无效的变式.变式要突出一个“凿”字, 一凿一个思想、一凿一种技能, 夯实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升逻辑思维水平.
四、探究活动要实效
“新型的学习方式, 强调学生主体性学习和过程体验, 注重探究性学习”, 诚然, 数学课堂中, 探究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中就提到:“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探究活动”, 但是, 很多的课堂, 探究活动搞得热热闹闹, 效果却不怎么样.
一教师上初一《钉尖着地的机会》这一课时, 设计的活动为: (1) 两个学生组成一组, 一学生抛图钉20次, 另一学生记录钉尖着地的次数; (2) 汇总全班数据, 计算钉尖着地的频率.
这一活动学生情绪高涨, 有认真抛图钉的也有趁乱浑水摸鱼说笑话的, 汇总数据时, 出现的实验结果是:钉尖着地的机会是94.35%, 课堂热闹得很, 教师急得团团转.
显然, 这种所谓的探究活动偏离了探究的目的, 是失败的.这位老师没有对探究活动作必要的分析与预测, 没有思考这个实验的操作要注意什么;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是什么;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如何利用好“错误”作为知识的生长点等等.
所谓的探究学习, 是指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 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组织探究活动的目的, 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探究活动不是表面热热闹闹就可以, 而只有通过学生主动观察操作、思考分析、合作交流, 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才能取得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
五、问题铺设要厚实
2012年苏州市中考数学卷第27题如下:
如右图, 已知半径为2的⊙O与直线l相切于点A, 点P是直径AB左侧半圆上的动点, 过点P作直线l的垂线, 垂足为C, PC与⊙O交于点D, 连接PA、PB, 设PC的长为x (2<x<4) .
(1) 当x=5/2时, 求弦PA、PB的长度;
(2) 当x为何值时PD·CD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此题第一题得分率较高, 第二题得分率非常低.
一教师对问题作了改编:
(1) 当x=5/2时, 求弦PA、PD的长度;
(2) 当x为何值时PD·CD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该教师的改编幅度并不大, 只是将“PB”改为了“PD”, 第 (1) 小题原先的问题中, 求出PA后利用勾股定理就能求出PB, 凸显不了思维深度, 因此两者都求出来显得不必要.而第 (2) 小题一下子提高了难度, 虽然从方法上看, 还是比较简单的, 但因缺乏铺垫, 学生一时间抓不住切入点, 不知道应该先用含x的式子来分别表示PD和CD, 再根据配方法结合x的取值范围求最大值.经过该教师一个小小的改编, 原第 (1) 题和第 (2) 题之间存在了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联系, 缩小了两小题之间的跨度, 学生有了特殊值情况下求PD的经验, 在解决第二题时, 自然联想应先求PD.
课堂教学中, 如果一下子就抛出一个高难度的问题或者几个相脱节的问题, 学生就会无从入手.问题的铺设一定要突出一个“厚“字, 一环扣一环、有梯度, 要为学生留有弹性的思考空间, 同时这个空间不宜太密或太疏, 太密则有灌输之嫌疑, 太疏则会产生思维的脱节.
8.“30+10”课堂模式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篇八
关键词:高效课堂;30+10;应用;设计
一、30分钟的灵活应用
“30+10”并不一定是教师精讲30分钟后才进行书面练习,而是因年级、课型、课时而变,灵活运用。例如,中高段讲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30”分钟的分配均有不同。
1.讲读课文的第一课时,如果该课文生字新词比较多,那就在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大概15分钟)后,由学生提出难读、难写易错的生字或新词,教师点拨指导识记读音、字形后,学生马上进行写字练习——抄写一遍,默写一遍,做到一边写一边小声读。至此,大约用去23分钟,剩下7分钟让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板书于黑板。例如,在教学《窃读记》这篇课文,首先由这个“窃”字的释意引入课文,勾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为理解课文埋下铺垫,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进入新课文之中。字词是第一课时的重点,而且本课中的生字新词较多,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检查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指导书写以下难写易错的生字,如“窃、锅、惧、檐、皱、碗、酸”等,之后让学生在本子上练习书写(抄写一遍,默写一遍)。一共约花去23分钟,剩下的7分钟则让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提出问题,教师将筛选出来的问题板书于黑板,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讲读课文的第二课时,主要是抓住重点句段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的描写方法。所以“30”分钟几乎是个整合体。如,《窃读记》的第二课时,教师先由学生以开火车形式接读课文,分享读书的滋味,接着品“窃读”的滋味:快速读文,圈画描写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揣摩作者情感变化,然后进行讨论、交流、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指导朗读重点语句,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作者情感的变化。
2.教学略读课文时,开始一般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先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约3分钟),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大概10分钟),接下来抓住要点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点拨引导,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针对文章的重点进行指导阅读,同时结合解答练习册上的相关问题(大约17分钟)。如,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教师就可以这样分配“30”分钟。总之,“30”分钟既可拆分,也可整合。
二、10分钟的精心设计
对于40分钟的课堂而言,10分钟所占时间不长。但是10分钟却是超脱课本和学生零距离接触的时刻,短短的10分钟,与学生的沟通从作业本上转移到了现场的互动。从这10分钟中,教师能看到作业本上体现不出的难点问题。很多学生容易走神,做一道简单的题目耗时颇久。带回家的家庭作业往往是学生独立完成,却无时间限制,这样导致学生阅读速度慢、做题效率低。还有些重点难点只是在课堂上听清楚了,却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以至于回到家后就忘记了。因此这10分钟的应用能让教师发现并改善学生的各种小毛病。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10分钟来精心设计一些小检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作业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文的重点难点是教师上课时强调讲解的部分,但是单方面的输入,并不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没有互动是现在教学的一大弊端。课堂上的10分钟设计出包含重点难点的小测试,既掌握了学生的理解情况,又进一步地加固了重难点在学生脑海中的记忆。
2.作业形式表现趣、活。注意力不集中是学生的普遍毛病,课本枯燥无味,动画片生动有趣,相比之下,学生自然会选择玩耍而不用心学习。按学生的成绩分成互帮互助的小组,再以小组形式进行比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获胜之心人皆有之,如此不仅让学生完成了作业,还获得了荣耀。
总之,追求语文高效课堂,践行“30+10”,是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共同的目标,我们且行且思。
9.“30+10”课堂模式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篇九
[内容摘要]: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新型教法,更好的实践新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科学合理的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根据魏都区“351”教学模式并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简单阐述如何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高上课的效率,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游戏 兴趣 学生 课堂
前言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都会碰到一些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也不例外,这些问题都来自学生对知识、技巧等的疑问,有些来自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对与学生知识性的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容易,但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师生教与学互动,对学生进行评价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学科理念知识和业务能力。那么重点就在于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及爱好,这也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是学生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前提,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运用故事情景化、竞赛激励法、游戏教学法,使学生既在玩中学,又在学中玩,充分享受体育课的快乐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趣导入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行学习、练习。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的投身与课堂教学中,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还可以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和运动能力就会在问题的催化下,通过提示性语言或者尝试练习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的兴趣便会越来越浓,学习的热情也会越来越高涨。那么如何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1.1 将游戏教学贯穿于课堂上
游戏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的活动,应当充分运用。游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学习效果有重要作用。
1.1.1 增加游戏的偶然因素
游戏不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且游戏本身也是一种教学内容。因此游戏教学应避免单调重复。在已有趣味性的基础上,增加游戏的偶然因素,让学生始终对下一个游戏充满了期待和憧憬,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在本学期3月6日的全区体育教研培训中,在十四中听过一节课,这位老师对游戏的偶然因素用得恰到好处。这节课练习的是耐力跑,本来耐力跑是一项枯燥、乏味的训练,但是这位老师将耐力跑与寻宝联系在一起,在上课之前老师先将宝藏放在事先安排好的地点,然后学生分组按照老师给出的提示和路线图进行寻找,最后看哪个小组先找到宝藏,在设置宝藏地点时老师给
出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同时达到了老师预期的效果。
1.1.2 设置悬念、启发诱导激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时的焦急而期待的心理,它是对学生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体育,增强对体育学科的兴趣。例如在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讲仰卧起坐的时候,我就自编了一段导入语:“美丽的树林里发生了洪水,一群小拉姆被困在了一条大河的另一边,情况十分危险,摩尔庄园的人民希望我们尽快去营救这群小拉姆,同学们,你们能完成这光荣的任务吗?”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十分好奇怎么解救拉姆。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刚交了一半,就有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些时候一些学生还会因为这些问题争论不休;其实学生能提出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作为教师只要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充分思考、深入探究,学生就会得到更多的收获,而且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1.2师生互动,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 1.2.1 自主、合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是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评价,这样的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积极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其实我们认为学生的年龄太小,理解能力不行,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没有试过怎么能做出评价。在小学三年级前滚翻的教学中,我先出示了动作要领,接着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看着动作要领自已做,结果学习的效果比我想象的好的多,学生不但学习兴趣浓而且还能认真练习。其实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不但开发了学生思维,而且还会让学生有“成就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自信。
游戏中运用最多教学模式就是自主、合作,特别是小组合作尤为重要。在立定跳远的练习中,进行游戏立定接力跳,先把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第一个人先跳,接着在跳到的地方等第二个人,两人击掌之后第三个人才能跳,第三个人和第二个人击掌之后第一个人才能再往前跳,直到跳完全程,在学生比赛完一组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跳得远,小组之间如何配合才能跳得快?”学生经过商讨、实践,明白了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该团结、协作、共同探究才能快速完成任务,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同时学生在游戏中也加深了对立定跳远的理解。
1.2.2 处理好游戏教学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关系
游戏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应该充分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之中,游戏教学与运动技能教学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在障碍跑的教学过程中,设计 “激流勇进”的游戏,跳过小垫、钻过桌底、穿过河流(两条线)等环节中不单愉悦了学生的情趣,而且也融进了运动技能,如各种跑、爬、钻、跨的动作练习。但是不能单一的注重游戏教学而忽视运动技能,那样的体育课将会变成娱
乐课、休闲课,那么也就失去课堂教学本身的意义。其实游戏恰到好处的运用到我们教学之中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其次还要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最后还要有周密的设计和合理的安排,所以要想上好一堂游戏与运动技能相结合的课需要教师在课下付出许多努力。1.2.3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课堂语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也就是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少讲多练,但是少讲并不是不讲,而是老师要精讲,学生先自主、合作练习,然后老师适时的进行点拨。对做的好的学生老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评价,但是评价的语言不能太过幼稚,比如“你真棒”、“你做的真对”、“你真是太聪明了”等,这些评价性语言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可以,但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太幼稚了,会让学生感觉很假、很傻。其实体育课的评价语言只要简练、干脆、评价到位就行了,例如“对”、“很好”、“继续”、“再想想”等语言既简单又能让学生明白。
2合理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
体育课中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的安全,使学生在安全的情况下达到身体各部分都能得到锻炼。因此考虑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师必做的功课,那么,怎样既能收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同时也能保证锻炼的安全性呢?首先,运运动负荷的安排应该保证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需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要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安排适度的锻炼。其次运动负荷的安排还要考虑场地、器材、天气等因素,应充分、合理的利用场地和器材,例如在篮球中传球、运球的教学,可以将“急令传球游戏”运用到准备活动中,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哨因传球,在放松活动中也能运用到篮球,例如:“球操”、身体各部分的触球等。
每一个新高度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次挑战;每战胜一次挑战,孩子就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从成功中,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能力,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体育课就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平台,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将游戏教学合理的运用到课堂中,从而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欢快的教学空间,让他们在其中自由翱翔,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
10.“30+10”课堂模式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篇十
“四段式”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实 施 细 则
为落实《仪陇县土门片区“四段式”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特制定本细则。
“四段式”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土门片区教学管理现状和课堂教学实际,借鉴原目标教学模式,融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以理论学习为先导,目标导学为重点,课堂改革为基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研管结合,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一、操作模式 第一步:目标导入
此环节一般分为导入课堂和展示目标两个步骤进行。一个好的开头意味着成功的一半,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它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探究的欲望。导入课堂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复习、谈话、讲故事、表演、问卷等。
展示目标的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这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紧扣课标和教材,紧扣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设计并展示学习目标。展示目标的方法主要有:开门见山式、温故引新式、设问式、讨论式、激趣式、情境式、实验式。就展示目标的 时机而言,可课前集中展示,可以课中分步展示,或者课后小结回顾展示等。
第二步:导学达标
一般分为自学探究、课堂交流、点拨释疑三个步骤进行。此环节首要任务要让学生触摸教材,让学生围绕目标进行阅读、思考。对学生自己能够独立解决的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汇报解决,对学生单独解决有困难的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并通过全班交流展示(可以谈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的问题进行点拨,二是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
第三步:巩固训练
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综合性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促使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教师让学生在总结归纳、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领悟学习规律,学会迁移创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乐在其引,学生乐在其创。教师对学有得法的学生要充分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满足,激活学习的创造热情,体验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
第四步:拓展升华
教师提出由本节课内容可以拓展知识面或者加深知识的问 2 题供学生思考和探究。
二、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布置。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管理,教育督导组邀请了县内知名专家、学校业务骨干组成“目标导学”指导小组,负责对片区、学校“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业务培训、督导考核。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目标导学”课改工作第一责任人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课改的组织领导,务必将此项工作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此项工作作为学校校长牵头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学校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年级组长、教师要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学校领导要潜下心来抓课改,静下心来搞研究,要深入课堂,走进教师,及时了解、研究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各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片区组织的“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培训和安排的活动,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实施“目标导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领会“目标导学”是解决当前部分老师的“课”如何上的问题,能让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尽快入格到位。各学校要根据“目标导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步骤、关键环节等要素,选准角度,找准切入点,并付诸实施。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各学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实施“目标导学”所必须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绩效奖惩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校长、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促进此项工作扎实推进。
(四)注重过程,务求实效。
1、抓好培训工作
(1)积极参加督导组组织的培训。组织有关教师按时参加督导组组织的培训活动,遵守培训纪律,每次培训后要写心得体会。
(2)抓好校内培训。第一,加强理论学习。利用假期集训等时间,组织教师学习课标、教材、相关理论、督导组相关实施意见等,通过学习,熟悉课标、教材,掌握导学案相关内容;第二,抓好集体备课。各校可开展集体备课,进一步明确课标要求、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准确解读导学案,研究教学内容、修订教学环节;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做到成竹在胸;第三,抓好过程性培训。定期组织教师互听、互评,上好公开课、研讨课,研讨交流“四段式”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操作的方法步骤,推进“四段式”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
2、搞好校本教研
学校确立“四段式”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主题化校本教研制度,并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即以推进”四段式”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学校校本教研的主题,围绕四个环节建立子课题系统,实施科研攻坚战略。
3、加强集体备课
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备课组加强备课研究,组织教师先按照模式独立备课,做到心中有本,然后集体研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个人结合班级学生特点再次备课,确定教案。其具体过程为:“个人独立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个性化备课”。
4、注重过程评价
(1)督导组抓好对学校的评价。督导组通过视导检查、学校教学工作评比等,了解各校“四段式”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培训、使用、不同学科模式构建、监督检查、评价奖惩等情况,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各学校,并作为学校工作评比的主要依据。
(2)学校抓好对校内教师的评价。评价过程中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尤其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过程中。评价要及时:一是时间及时。评价的间隔和周期不宜过长,特别是对集体备课,个人备课、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以周为单位;二是反馈及时。评价结束必须及时反馈,必须提出指导整改的意 5 见建议;三是措施及时。必须跟上落实性的督查措施,将监测、评估结果纳入对教师的评估体系,作为学校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
三、实施步骤
关于“四段式”目标导学模式的实施,初步定在2-3年内取得成效,分五个阶段完成。
1、组织学习,宣传发动(2011年3——4月)以宣传发动、学理论、学方法,抓点示范为主要任务;
2、初步尝试,交流研讨(2011年5——10月上旬)以备课和上课两个环节为重点,运用目标导学的基本模式在土门小学、回春小学、铜鼓中学的部分年级的部分学科试行。
3、以点带面,示范引领(2011年10月中旬)
教育督导组组织片区“四段式”目标导学模式培训会,在第二阶段尝试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典型,选出能充分体现模式要求的优秀课在全区展示,典型引路;目标导学模式指导小组成员进行理论、操作模式及相关要求培训,促进全体教师进一步深化认识,掌握要领,为模式的全面推广奠定基础。
4、全面实施,整体推进(2011年10月下旬——2012年12月)在试行的基础上完善管理、强化常规、大面积推广“四段式”目标导学法,片区内凡2006年及以后参工教师全部作为目标导学教学模式实施对象,其余教师根据学校或个人实际情况自愿参 6 加。
具体安排如下:
(1)2011年10月下旬,各校依据本细则和学校实际,制定出本校实施“目标导学”模式的实施细则、奖惩措施。对参培教师进行再次动员培训,组织教师学习目标导学模式,务必保证每一位参培教师的思想统一,把握四段式目标导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框架、基本操作步骤;片区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指导小组制定出目标导学课堂教学评估标准,进一步明确新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要求。
(2)2011年10月下旬——2011年11月中旬,各校开展新模式研究课活动。学习研讨后,每人必须用新模式上课,促使每一位教师深入地研究。学校主管领导及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小组成员深入课堂听推门课,和教师一起研讨、交流;采取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听评互助等形式加强训练,让老师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每次上课后,及时进行交流研讨,做课教师说教学设计,说课后反思,听课教师结合模式要求进行评课。教育督导组深入学校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掌握基本情况。
(3)2011年11月下旬,组织片区第十届课堂教学擂台赛,对参加目标导学模式实验教师初评,(4)2011年12月——2012年1月,学校再次加强模式训练,学校领导、实验组成员跟班听课,总结本学期实验成果。
7(5)2012年3月,督导组邀请部分领导、专家听课评课,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根据指导意见,再行修正完善模式。
(6)2012年4——6月,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结合专家引领,根据不同学科特点细化目标导学模式,全面运用于教学实践,教育督导组深入学校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再次掌握基本情况。
(7)2012年9-10月,各校开展新模式验收课活动。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准备一节教学模式汇报课,人人上课、听课,并根据课堂教学评估标准评课,给每位教师打分定等,表彰先进,督促后进,掀起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热潮。
(8)2012年11月,召开经验交流会。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交流在模式创建过程中的经验、心得体会、课堂反思,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巩固学习实践成果,提高认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
(9)2012年12月,结合片区第十一届课堂教学擂台赛,进行片区“四段式”目标导学模式教学大比武,对片区各学校两年来实施“四段式”目标导学模式进行检验、评比。
5、总结深化,提炼成果(2013年1月)
总结、深化和提炼,重点探索适合学校学科实际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明显的效益。
(1)总结经验,资料汇编。各校及时总结学习推广新目标导学模式活动中的成功经验,汇编优秀教研论文、教学设计、课 8 堂反思、课堂实录等,供教师学习借鉴;总结提炼目标导学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目标导学的工作规范;督导组召开总结大会,交流先进经验,表彰先进个人。
(2)深入研究,完善推广。在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特别就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细节问题加强研究,把实验引向深入,取得更大的成绩。在学校教学模式研究较为成熟后,通过竞教活动、公开课、模式展示等活动向全县推介。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为加强组织保障,成立以督导组长为组长,各校校长、督导组教育干部为副组长,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学科备课组长为成员的“四段式”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领导小组。
2、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教育督导组对“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对完成工作目标优秀的学校给予加分,对从事学校管理的优秀人员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工作进展缓慢的学校,要追究责任,在学校工作评估给予扣分,对学校管理人员扣减绩效考核分。
各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实施“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考核,把考核工作抓细抓实,做到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 9 科学化,把对教师的考核结果同教师的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绩效工资、教师工作安排、名师的推荐等结合起来,对学校考核达到优秀的教师,具有评职、提拔、评优、晋升、评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等方面的优先权。对学校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工作考核、绩效工作的分配上实行降等处理,同时要提出整改意见,要求限期改进。
3、搭建平台,整体推进。
分学月、分周期,组织以“四段式”目标导学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人人参与,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如教学擂台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等。
【“30+10”课堂模式促进课堂有效教学】推荐阅读: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07-25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07-28
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11-05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07-27
活用教学模式,构建高中物理有效课堂09-24
论小学数学探究式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07-30
循环课堂教学模式07-27
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07-11
新课堂教学模式 正稿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