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2024-07-06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结题报告(精选7篇)

1.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篇一

“诵读经典古诗文对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研究”

课题实验报告

2009年9月,我校申报的《诵读经典古诗文对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研究》课题,正式立项。两年来,在市科研部门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在学校领导、老师的辛勤努力下,2009年9月——10月期间,学校课题负责人与课题组教师进行了课题酝酿,科学合理地设计了课题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方案,课题组责成专人编写校本教材。课题研究于2009年11月正式启动,并进行了阶段性的探索。课题启动进入实验阶段之前的一年里,课题组成员热情投入、群策群力,针对课题研究的背景、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方向、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操作程序。进入实验阶段两年来,课题小组成员和全体实验教师深入研究,热情实践,2011年7月实验阶段顺利结束。截止2011年9月,全部实验已经基本完成。现将实验情况做如下报告:

一、课题的确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经典古诗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要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样的成长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兴趣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世界本质上是诗的,诗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充实,让我们的情感生活丰富,让我们的想像天地广阔。“少年若天成。”小学阶段诵读诗文符合学生的生心理特点,也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文对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与,重温古人遗志,以古引今,古为今用。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耳濡目染,发展学生智力,促进他们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课题确立的依据

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诵读经典古诗文让孩子感受前贤智慧和情怀,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其得到更好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里程的的折射,它的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都是其他任何东西所无法替代的。诵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古诗文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和民族正义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修养;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歌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歌赋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进而促进写作能力的快速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华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国粹,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财富,是祖国语言丰富内涵的根基,作为教育,我们有责任、也是必须要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我们的努力,在下一代身上更好地传承、发扬,为弘扬悠久灿烂的中华古典文化作贡献。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中华古诗文源远流长,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好的资源。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让学生在吟诵千古流传的经典诗文中,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立身做人的精神食粮。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我们积极探索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达到开发少儿的记忆力和智力、打好语文基础的目的,不断积淀 “与经典同在,与圣贤同行”的人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1月)1.提出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开题实施研究。3.各成员确定分工。

实施阶段(2010年3月——2011年6月)1.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实践活动。2.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3.家校联合,交流孩子的成长历程。

解题论证阶段(2011年7月——2011年9月)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

(一)诵读经典,浸润传统美德

1、科学安排诵读内容

古诗词、名言警句、名家名篇都是我们涉猎的内容。在保证内容广泛的同时,我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特点,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编写了《与经典相伴》校本教材,从诵读数量、诵读内容上都做了精心安排,体现出了层次性、阶梯型。(1)、名言警句分类诵读

名言警句于言简意赅中蕴含深刻的道理,非常适合小学生诵读。学校以教育局下发的《中华传统美德名句》为依据,开展诵读名言活动。每月初,由德育处统一印发背诵内容,内容分类呈现,比如三月份是爱国篇、励志篇;四月份是惜时篇、劝学篇。每周二、四课外活动为全校诵读时间,主副班主任带领学生背诵。每月中旬进行检查。(2)、古诗定量诵读

古诗诵读沿袭以前的做法,实行定量诵读:一学年的时间一年级诵读20首,二年级诵读40首,三年级诵读60首,四年级诵读80首,五年级诵读100首。各年级不能重复,内容安排上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把背诵内容平均分布到每月中。由各年级班主任共同商讨确定每月诵读内容,上交学校德育处,月末进行检查。

(3)、特色篇目分年级诵读

诵读特色篇目:

一、二年级《三字经》,三、四年级《弟子规》,五年级《论语》。诵读内容由德育处统一印发,月末进行检查。

2、多方联动,增强诵读效果

诵读不仅仅是学生应该做的事情,也是老师、家长应该做的事情。只有都行动起来,才能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诵读成果。(1)、师生联动,营造书香班级。每周二、周四课外活动教室里回荡的既有学生稚嫩的童声,也有老师成熟的嗓音。学校规定,只要学生诵读的时间,正、副班主任必须到位,和学生一起活动,或为学生解答疑难,或为学生解释真谛,或与学生齐声共读,或为学生范读示导。上学期期末,学校举行的“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活动中,师生同台献艺是比赛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2)、家校联动,营造书香家庭。学校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阐述了诵读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一起成长。此项活动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响应。在六一儿童节上,不少家长参与到子女所在班级的诵读活动中。家长的参与,也为本次诵读展示活动增添了武强的魅力。儿童节大会上,学校还评选出了“书香家庭”47户,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3、成文制度,保障诵读过程

为了深化和巩固经典诗文的诵读成果,形成全校诵读诗文的热潮,学校还制定了多项制度保障诵读活动的开展。

其一,成立古诗文诵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以刘校长为组长,以德育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为成员。定期召开研讨会和座谈会,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总结诵读活动好的做法,并在全校进行推广。其二,班级建立古诗文背诵个人档案。班主任老师为学生建立了诵读档案,每月一份“诵读经典评价表”,氛围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诵读情况。并以此作为评选优秀学生的重要依据。

其三,学校每月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的诗文诵读活动情况予以督促、评估,每月下发检查通报,并列入班级年终考核。

(二)、多彩活动,践行传统美德

诵读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所在。我们以多种教育为抓手,以多彩活动为载体,于寓教于乐中收获美德教育的成果。

1、自信教育,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1)、开展五个一活动,“五个一”活动即:每天送给学生一个微笑,每天说一句鼓励学生的话,每天找一个学生谈心,让学生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每周一句自信名言或警句。用微笑,温暖学生困惑、疲惫的心,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勇气;谈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有了好心情,就会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学校建立了“问题学生转化档案”,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想享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每周送给学生一句自信名言,认真书写在黑板的南面,时刻激励学生向上。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输入“你能行”的信息,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气氛中成长,切实感到自己真的行。

(2)、“自信+努力=成功”信心宣誓:每班制定了具有班级特色的自信誓词,“我快乐,我能行”“我健康,我最棒”„„这样催人奋进的誓言每天都会回荡在校园上空:每天上午的第一节课前进行信心宣誓,升旗后每周一次的班会前进行信心宣誓,做操前宣誓,每次跑步宣誓,要求整齐响亮,跑步节奏相一致。学校还制定了学校自信誓词“太好了,我能行,我帮你”,在集体活动时,让每一个学生举起右手、握紧拳头,面对国旗,庄严宣誓。教育学生明确宣誓的庄严意义,要求学生严肃对待,使宣誓成为一种心灵洗礼和庄严承诺,成为学校一大特色,营造班级“自信教育”的隐性环境和文化氛围。

2、习惯养成,奠定孩子人生坚实基础

几年来,我们以“养成习惯八个好”为标准,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养成教育,实行领导、教师、学生全天候无缝隙管理:

领导早出晚归,全面观察。每天值班领导总是第一个到校,站在大门口微笑着迎接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的到来,使他们拥有一份美好的心情。细心观察每个班级的情况:卫生打扫是否积极彻底;路队排列是否整齐划一;自主学习是否认真深入„并把每天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每周发放总结通报,及时让班主任老师了解班级动态,实现及时调整,保障养成教育。

教师按时到位,细处着眼。学校把全体教师进行细致分工,做到了“事事有人管”:大门口保障安全、餐厅保障有序、班车保障安静„凡是有学生活动的地方总会有值日教师总会如影随形。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在学校的“监护记录本”上,从每个细节上进行监督,实现细节管理,促进养成教育。“红领巾”监督岗,具体落实。一直以来,我校的少先队监督岗在学校常规管理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三至五年级部分优秀学生组成的少先队监督岗,通过定期的培训,使全体队员树立了为全校师生服务的思想。学生的仪表、学生的课间活动、学生的纪律及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少先队监督岗的监督下有了明显的好转。每个周四课外活动是学生们召开例会的时间,他们会在大队长的带领下,认真总结一周来各班的常规遵守情况。并反馈给学校领导,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

3、主题活动,让学生落实传统美德

学校少先队每月一个活动主题,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触动学生的心灵,使美德教育得以全面落实。

(1)、向雷锋叔叔学习,争当四好少年。三月份是学雷锋月,我们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向雷锋叔叔学习”主题班会;三八妇女节,我为妈妈制贺卡、做好事活动;给胡爷爷的回信征文比赛,“一人一瓶水,爱心送灾区”捐款活动。让少年儿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内容,提高自身的素质,开拓创新能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老师、感恩家长、关心爱护同学、用真情回馈社会,做真正的、有价值的社会主义“雷锋式”的好少年。

(2)、寻找英雄足迹,传承民族精神。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学校组织了3~5年级的学生到侯家镇烈士墓,仪式上,少先队员向烈士们敬献了花圈,寄托他们无限的哀思;少先队员代表进行了发言,铮铮誓言传达着他们坚定的信心;瞻仰了烈士陵园,他们用笔记下烈士的名字,用心感受烈士的精神。扫墓仪式结束后,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网上祭奠”活动。学校利用微机课,对四、五年级的学生进行培训,使他们对“文明祭扫”有了亲身感受;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学校就发动他们和家长、班主任一起参与到此项活动中,他们也为倡树健康、文明、环保、平安的祭扫新风当了一次义务宣传员。

(3)、动动小手,做感恩之人。结合教育局开展的“五感恩教育”活动,五月份我们开展了感恩父母“四个一”活动:讲一个感恩故事、发一个感恩信息、做一件简单家务、写一封感恩书信;我为校园添绿色活动;“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百人签名活动;校园爸妈“迎六一,送温暖”活动。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学会用感恩的心来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专家的意见分歧,课程导向不够明朗。

在现实的生活中“读经”究竟是出路还是问题?一些资深专家对读经的问题也抱有不同的态度和意见。所以在从事读经这项科研课题上也存在一些客观的矛盾。魏英敏教授曾说“在二十一世纪向东方文化寻求智慧,对于拯救西方科技文化片面发展造成的不良后果,从全球意义来看学习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王炳照教授却说“我担心,诵读经典容易在客观上加重学生的负担。让儿童在不理解的时候,简单、机械的背诵,在没有讲清楚、又缺乏科学的指导下,让缺乏判断力的孩子机械的记忆,容易受消极东西的影响”;褚卫中教授也认为“我国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而经典诵读更多的是关注于传统文化对于儿童的道德养成和教化功能,相对忽视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不能说是令人满意的教学方式”。

认真分析,他们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究竟“读经”是出路还是问题;如果是出路怎样更好的对于经典中一些陈旧的不够符合时代发展的东西进行取舍;怎样探究出一些更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我觉得这是从事这项科研课题的最大问题所在,希望有关专家、领导、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2.教师本身素质有限,缺乏有力的科研指导。

经典的东西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蕴涵着深邃的思想和理论。即使只要学生略知一二,教师了也必须知之到相当深度,如若教师还只一知半解,自然很难在教学中随心所欲,所以对于每一位实验的老师的语文素养都存在着极大的挑战。

2011.9

2.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篇二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古诗词作文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在现行各类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相当的比例。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文化熏陶是无可替代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许多困惑和盲点;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对古诗词教学在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各学段的教学

方法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些因素导致古诗词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认为,古诗词教学方法各学段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那么,各学段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另外,即使同一学段,古诗类别不同,所采用的教法也不应雷同。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力求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出若干各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陶,还要促进他们的语言的发展,以及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法研究上要本着实用、高效、发展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出发,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语文味,方法简便,效果明显,学生从文化上得到浸润,能力上得到提高,达到能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词的程度。

我们提倡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辅之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学古诗词教法研究有其现实作用,课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师成长的几个步骤:学习-反思-行动-总结。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我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

一、学习文献。我们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取相关的资料组织系统学习.我们学习了《名师课堂实录诗词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刊载的有关古诗词教法的文章、名家古诗词教学课堂实录,还学习了《语文会刊》中相关文章。在学习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交流学习心得,二、教学实践。为了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我们组织了教研专题研讨课(四节),执教研讨课的几名同志在教法上均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后,全组同志进行了评课、辩课,对某些教学环节作了补充。

三、总结反思。通过学习实践,我们总结了十几套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出两套高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我们通过学习发现,所有的古诗词教法均含有读、背、议、悟、品、拓展等这些环节,根据不同的诗,这些环节的先后顺序会做适当的调整。诗,首先要学生准确的朗读出来。古人对朗读非重视,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就说明读对写的影响巨大。学生对诗的读要由浅入深,要得音、得韵、得画、得味,要让他们爱读。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认为,“诗要三要: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古诗教学也离不开议、悟这两个环节。通过议、悟,学生才能解诗情,识诗境。语文教学的另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学生学会表达。从古诗中学表达,积淀文学素养,对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欣赏诗意表达的意境,学习诗人表达的方法,就需要学生去品味。教诗不能拘泥于一首诗,而要和相关的诗结合起来,与时代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以上这些环节根据不同的诗,可以有十几种组合:

四步教学法

1、读——议——悟——背

2、激趣-品读-探究-升华

3、背—读—悟—议

4、背—议—悟—品

5、读—品—解—悟

6、读—品---悟---拓

三步教学法

1、破题、介绍作者---品诗情---诵读

2、自主朗读—自学质疑---自由诵读

3、熟读---理解---背诵

五步教学法

1、读—议—唱—舞---拓展

2、读—议—品—背—拓展

这是我们通过学习总结的十一套古诗词教学方法。另外,我们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两套小学古诗词教法:

1.抓文眼,品诗意,展外延,促背诵

这套方法主要是通过仔细研读诗词,抓住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品读诗意,进而拓展诗意外延,达到当堂背诵的程度。这套教法适合于中、高年级,效果很理想。

2.破诗题,解诗意,画诗境,演诗情,背诗句

本套教法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教师适时点拨。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诗意图,也可在讲解的同时,教师辅之于简笔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可以编排课本剧,让学生演诗情。最后,督促学生当堂背诵诗句。这套教法适合低年级教学。因为低年级所选文本均比较浅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动静结合,富有情趣,所以,教法应灵活多变,才会吸引学生。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3.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篇三

一、课题的提出

课改以来,学校教育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逐渐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全面的教育体系。《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各种资源。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同时借助社会资源,为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随着英语活动的增多,许多学生感到英语语言的贫乏,或是默默无言,或是表达时语病百出,或是陈述内容单一,固于模仿。原因之一是小学生阅读量小面窄,以本为本,死啃书本。

现行的小学英语侧重于听说技能的培养,没有明确的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和配套的阅读教材。但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中,英语阅读课所占课时最多,它可以帮助学生得到乐趣,获得信息,扩大视野。阅读能力的培养若能在启蒙阶段进行渗透培养,就能更好地做好中小学英语衔接工作。

那么,小学生对英语阅读有兴趣吗?他们能找到合适他们的读物吗?他们能自觉阅读吗?在阅读中有哪些障碍?是什么让他们对英语阅读渐渐失去兴趣的?是否能对他们的阅读进行“量化”?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阅读无趣--在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兴趣,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而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小学缺乏资金,图书室藏书有限,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又得不到保证,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教师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指导以及阅读评价上还缺乏适当的手段,致使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许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教学乏味---笔者从调查中发现,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英语教科书被视为“圣经”,前后不知耕了多少遍,但学生的英语能力还是不能提高。作业的“题海战役”使学生饱尝英语学习的乏味与无趣,学生厌倦读书,也没有时间读书。阅读面窄、知识储备少制约着小学生的英语能力。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有些教师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背诵大量的单词和句型。教师可怜的功利心,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原本生动、形象的教学变得索然无味,代之以机械讲授、大量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小学生谈“课”色变,“讲”、“练”式教学把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不再将读书当作一种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3、评价失衡--《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和选拔功能。”但实际上,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强调结果,忽视过程;过分强调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往往以一张期末试卷作为对学生的评定标准和对教师的评价依据。单一的知识线形测定忽视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挫伤了教师教学、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评价严重失衡,经过对我校的部分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对英语的阅读兴趣随年级的增高而减弱,合适的英语读本几乎没有,课外阅读氛围不浓,英语阅读习

惯不好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阅读是一个认识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培养学生阅读学习策略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有一定的词汇量,掌握语法技能;会查阅资料和工具书;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等。它也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他们生活阅历的不同、掌握语言的能力不同,教会他们不同的阅读的学习策略。阅读学习策略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在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1956)提出“认知策略”以后出现的。O ’ Malley 和 Chamot(1990)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其中,“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实施管理时采取的种种方法,主要与外语学习的过程有关,涉及学习目标的制订、学习进程的规划、学习时间的安排、具体策略的选择、学习状况的评估以及根据检查与评估所进行的调整;“认知策略”直接作用于学习的具体任务,用于对语言材料的分析、归纳和转换,通常称为语言学习策略;“社会/情意策略”即运用所学的语言与人交往,这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及不同风格的作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利于师生共同参与。它的过程是:教师导入→学生意知、精读→教师讲解→巩固操练,最后学生内化语言。操作过程:

(1)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绘生绘色地讲述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感知,并产生要阅读的兴趣。

(2)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讲解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的含义与用法。还可以设计一些 YesNo questions 或简单的 Choice。这一步要求学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

(3)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进行表演、复述等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

2、主动参与型策略。它的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点是:自读理解 → 交流讨论 → 小结巩固。这种教学策略比较适合与中高年级,一般选择的阅读材料语言难度不大,接近他们 PEP 教材中所学的内容,并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者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以上两种皆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第三种则适用于课外阅读。

3、自主开放型策略。这也可以称之为弹性阅读,以课外读物为本,进行阅读教学。此方法一般在高年级使用。可以有两种安排:一是腾出课堂教学的 1/3 时间用以自读,教师提供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材料自由地阅读;二是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阅读的内容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爱好,是课堂所学的延伸。英语阅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 , 使学生逐渐获得独立阅读英语的能力。

三、课题的界定

大量阅读教学针对传统阅读教学“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弊端,旨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以现行英语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积极利用生活环境、音像、电视、书刊、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努力拓宽英语学习和运用的途径,从而把教学中单纯的阅读训练转化为对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广泛的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阅读教学方式、方法。

大量阅读学习策略在指导思想上把英语教学看作一个整体,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这一英语课外活动并非花架子、更非形式主义,而是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起到切实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然输入,自然吸收,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

伸,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研究目标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巩固和扩大学生的阅读词汇量,增强语意,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逐步形成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帮助他们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三年级:(1)具有正确的拼读单词能力,学会使用词典。(2)理解一些单词,词组在句、篇中的含义。(3)能复述简单的故事,并进行表演。

四年级:(1)能正确运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单词、词组。(2)通过读简单的故事、短文。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3)根据故事情节改编并表演。

五年级:(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2)借助工具书,提高理解的准确度和阅读的速度。(3)能用学过的词汇造句,联句成篇。

六年级:(1)能表演剧本。(2)能用学过的词汇创编英语故事,写短文。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

2、实践性原则:突出语言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为学生创设语

3、整体性原则:注重 PEP 教材与阅读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内外的协调,拓宽学习

六、研究的内容

1、开发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英语阅读材料

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材料,其选材标准应以趣味性为主,并且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策略

阅读是获取信息,拓展视野,扩大知识面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学习方法,不但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更能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言实践的机会。

渠道,发挥教学的整体效益实现课内外的协调 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从中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4、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的教学工作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重要的就是如何使学生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学习视为一种乐趣。小学英语教学更是如此,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那么又怎么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学好英语呢?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英语学习。

七、研究的效果

1、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

经过一年半的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由以前的只教单词、句子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在句子中学单词、在文章中学句子,并不断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教学、大量阅读的训练、中外文化的差异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英语阅读的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

2、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学习阅读习惯

(1)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由于阅读教学涉及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想学习英语、想读英语、想说英语的欲望。

(2)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进一步培养了合作创新的精神。英语课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阅读、说唱、听,课中合作交谈模仿、表演,小组讨论采访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学习需要交流,学生通过开展课合作学习等方式强化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精神,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要有价值,对于学生的有益做法要给予及时且适宜的表扬与肯定。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学会表达自己,倾听别人,并学会接受他人的纠正意见。每一次的合作学习,学生都要积极参与,逐渐养成习惯。(3)培养了学生由阅读到朗读背诵的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或课本中的内容、典型词句、精彩章节等经过反复阅读,其中的疑点、难点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阅读帮助了学生练习口语,又可以帮助他们牢记所学内容。流利地阅读,才能保证在真实的情形下脱口而出,临阵不乱。所以,有必要要求学生们每天阅读课文或句型几分钟,养成阅读的习惯。学生通过阅读逐渐过渡到背诵。虽然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千变万化,也需要使用者根据环境作适时调整,使用恰当的语言,但对于初学者特别是小学生来说,背诵并熟练地掌握一些常用的基本句型、习惯用语或者一些课文片断、精彩短文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这样,背诵不仅可以为学生将来的使用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4)使学生养成了多阅读到说的习惯

通过英语的大量阅读,使学生进行了大量输入,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就会输出,变成了积极大胆地开口说英语,不怕出错。“说”不应局限于课堂内,也不应拘泥于某种形式。同学之间自由组合成会话小组,相互交替进行听说练习;或者教师把教材中同一个话题的内容串连起采,改编成短剧,然后分组表演,彼此观摩,看哪个小组表演得好,要求表演者吐词清楚、发音标准;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对话,如早上起床了,用“Good morning!”向爸爸妈妈问声好,在路上遇见了同学,用“Hello!或How are you?”向他问好等,我们课题组在每实验内都设立了英语角,方便了学生的阅读输出,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逐步提高。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把英语教学和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了起来,为学生创造了输出语言的机会,营造出了浓郁温馨的英语语言气氛,学生接受快,词、句认读能力强,单元测评成绩也明显。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80%以上学生对英语很感兴趣或有较大兴趣,15%左右学生有一些兴趣。通过英语阅读,学生已基本形成了根据自身的阅读取向和阅读需要自主地选择阅读和查找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4.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篇四

于士超

[摘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中有画,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哲理,诗中有人生。古典诗文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开展好经典诵读工作,能较好地开发孩子的记忆力,培养其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这也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探索的新课题。

[关键词]:经典诗文;语文素养;做人做事;方法途径

一、经典诗文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用的探索。

“最能致远是书香”,美丽的校园中,不能没有书香的陪伴,“腹有诗书气自华”,孩子的心灵中,最不能少的是诗书的渲染。当前的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人文素养欠缺、基本礼仪较差等问题,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能够浸润学生心灵的教育方法,来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实践证明,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品味、积累,不仅能强记博闻,厚积薄发,还能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修正思想,丰富文化底蕴,提高人生品位,这对开启他们的智慧、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无疑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古人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章体裁,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有大量历经考验而依然璀璨的精品,它们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妙、命题立意的丰富深邃令人赞叹不已。另外,和现代文比较,文言佳作往往篇幅比较短小,便于记诵。而记诵的结果是这些文言佳作的章法、修辞、审美、思想等深入学习者的精髓。这样,当他们提笔写作时,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向这些佳作借词、借意、借境、借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大大提高自己作品的表达效果。因而,多读多背一些古诗文佳作,对提升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经典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方法的探索.1、古诗文的教学现状

现在的孩子普遍不喜欢学习语文,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语文有太多枯燥的背诵积累,加重了孩子的负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确定的古诗文教学目标多集中于古汉语知识。为了应付考试,许多老师把古诗课上成了“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讲解课,教师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很多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古诗文的韵味和语言文字的美丽,感受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毫无情趣的字、词、句的翻译,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得从改变古诗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从欣赏的角度把古诗文教得生活化、现代化、人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古诗文教学趣味化,充满魅力。才能达到利用古诗文这一祖国经典文化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2、古诗文教学方法对策

(1)从教师入手,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注重人文情感教育

我们教材选用的诗文篇章都是名篇佳作,这些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文言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自己首先要先进入角色,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情感呈现出来。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明显带有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加强学科联系,整合学科资源

古诗文的学习不是单调和孤立的,它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实践,还应该注重古诗文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方说,我们可以在音乐课和美术课上,积极引导,在音乐课上让孩子们给经典古诗配上节奏,或朗诵或吟唱。在美术课上画出古诗的意境,或涂鸦或描摹。即使显得稚嫩,却从兴趣入手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或者以班级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中队活动。启发孩子利用网络,广泛猎取资料。在自主研究中,学生的视野自然会逐渐开阔,古诗文学习内容也就丰厚了。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鉴于目前古诗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我们应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由其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尝试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写景的古诗文,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感悟”法,充分利用音乐、图片等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潜心感悟,动情朗读;也可采用“即兴创作”法,图文感染,创设意境,指导学生创作,从而深刻感受古诗文的精练之美、意境之美;对于叙事性古诗文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自读自悟”法或“推敲赏析”法,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如诵、唱、画、编、演等方式)重现古诗;对于同一主题的古诗,我们可以采用“以点带面”、“主题延伸”法,增加学生古诗的内在积累,提高学生古诗鉴赏水平。

三、经典古诗文诵读内容及实施途径的探索。

在古诗背诵的拓展教学方面,我们可以尝试确定规范化、序列化、层次化、多元化、趣味化的管理思路。按照不同年级规定不同的诵读内容,比如在蒙学的拓展上,可以分阶段实施,低年级吟诵《三字经》,中年级熟背《弟子规》,高年级在熟背的基础上理解运用《增广贤文》等,每个年级除了会背诵部分经典诗篇,还可以古诗接龙的方式把这些诗文串联在一起,相信在多种形式的背诵中,字里行间蕴涵的做人智慧,将会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内心,为孩子的道德修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充满情趣的朗朗诵读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志教育”在学生心中将会播下种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的“为人准则”、“诚实守信、顾全大局”的“处事原则”将会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做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用的人”将会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和行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1、营造书香校园。

利用校园里的宣传窗建立诵读板块,举办诗文长廊、诗文图展以及班级黑板报等形式使学生随处可欣赏到诗文佳作佳句;各班建立图书角、每年为班内更换图书或学生将家中看过的图书拿到班级供大家阅读,举办“跳蚤市场”,举行好书拍卖和换书活动,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2、经典诵读进课堂,进家庭。

根据学生特点编写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诵读教材,把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列入课表,组织学生课前两分钟的读,经典诵读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有效空间。通过少先队开展“经典诵读”为主题内容的队会课;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开展家庭诵读比比看活动,孩子和家长共同受益,共同成长,活学活用古诗文,搭建平台,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文,使古诗文诵读活动能够起到丰富学生的课内外学习生活。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1)班级古诗接龙友谊赛 ; 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每周固定时间确定为活动时间,联谊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以促进年级、班级、学生之间的诵读交流,提高学生诵读积极性,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诵读活动得以深入实施之目的。

(2)经典诵读我能行 ; 学校可以在红领巾广播站增设“露一手”栏目,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诵读的平台,组织“中华经典诵读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诵读大考场” “班班诵”,开展小品、故事、歌咏、表演、展示等活动。

3)师生同诵读,校园满书香。在实施“营造书香校园行动计划”中,可根据教师年龄特点,规定古诗背诵的数量和读书的本数,鼓励倡导老师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共享文化精神之食粮。通过教师的理论学习组织专题读书沙龙。

4、分阶段考核,多形式验收。

根据学生们的认知规律,可以把经典诵读分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即背诵记忆阶段,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即背诵欣赏阶段,五、六年级为第三阶段,即背诵创作阶段。各阶段的任务目标要求都不一样。学生们每完成一个阶段,学校与教师都及时地予以表彰和奖励,使学生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充分考虑到孩子的个性特点,他们好奇,喜欢新鲜事物,好多古诗词因为文字上的差别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很容易坚持一个阶段就产生厌倦感。要想孩子们长期保持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方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可以把古诗词编成歌曲演唱,编成短剧演出,改编成故事讲述,用擂台赛的方式背诵等等,还可以把古诗词诵读同雏鹰争章制度结合起来,对背诵数目做出规定,达到一定的数目就获得一枚阅读章或者表达章,有效的激励制度将会激发孩子们无限的积极性。

四、诵读带给我们的思考。

5.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篇五

商丘市回民中学 课题组

商丘市回民中学语文组的课题《高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指导策略研究》于2014年9月被立项为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为:L142306102。半年年多来,在各位专家、领导、同事的指导帮助下,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开展顺利,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况

一、本课题研究内容

我们进行的是课例研究,我们的课例研究以高中语文新课标为指导,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我们课例研究的对象是课堂、学生、教师。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激发诵读兴趣,研究诵读策略。(每年一次古诗文课本剧汇报演出,每学期一次经典古诗文诵读赛事活动。)

2、探索出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形成古诗文课堂诵读教学基本模式。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总目标:旨在通过“以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经典古诗文中华夏民族的智慧、胸怀、积极的人生理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的心里,让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寻找易于提高学生兴趣和热情的诵读形式,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对古诗文的感受力,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从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料,成为古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吸取借鉴古诗文精华的同时,以期能净化灵魂,升华情感,培育人格。

2、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整合古诗文校本教材课程,探索出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并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既有能体现古诗文韵律美和涵蕴美的艺术性,又有能应对高考古诗文阅读迁移和解题能力的实用性。

3、集结一套以古诗文诵读为核心的校本教材,包括课本剧视频、优秀教案、朗诵会图片及其他文字资料。意义:

中国是诗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的古诗词文化泼墨了华夏辉煌的历史文明,荟萃了人们的生活与智慧,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盛衰荣辱。《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搞好古诗词教学,对于传承中华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有着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让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进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本课题研究的定位:工作即研究,成果即成长。以问题为先导,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实干为保障。

四、本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采取分工合作方式开展研究。定期召开课例研究交流会。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剖析,及时解决。不定期在网上,展示研究过程,分享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进展

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5-2014.9)

1、成立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申请立项。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2、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4.10-2015.4)

1、课题开题,在理论学习、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立了课题研究内容,明确了研究思路,在各位专家、领导、同事的指导帮助下,进一步完善了研究方案。

2、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3、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1)、课题组定期给课题组成员印发培训资料,在备课组活动时间开展学习。

(2)、课题组不定期给课题组成员发放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成员自学。

(3)、课题组不定期请专家指导工作,培训课题组成员。本校课题专家张建礼、王新立、程黎、赵巧芝老师均指导过我们的课题组工作。

4、积极外出参加学习培训活动。

5、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5-2015.6)

任务:按既定的方案组织实施、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并分阶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改进研究与实验工作。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1、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2、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3、迎接专家验收课题结题。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成果 本课题研究已有以下初步成效:

1.实验教师对课例研究的本质、研究模式、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

2.实验教师对高中语文古诗文诵读的驾驭能力有了提高。3.实验教师的古诗文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提高。

4.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教研意识,坦诚合作的课题研究团队。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实验教师的具体成果初步统计:

课例研究资料 30份,教学设计25 份,教学案例30份,教学反思 18份,课件52个,实践活动音频视频资料8份,论文22篇。

四、课题的后续研究

1、继续开展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内容,及时收集各种资料,为课题组结题工作做好准备。

2、组织课题组老师积极参加课题活动等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积极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和论文等,为最终形成的古诗文诵读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研究论文集努力加油!

3、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通过典型古诗文诵读课例的研究,用心归纳“高中语文古诗文诵读的一般模式”,形成可推广和交流的经验和 成果,在学校逐步推广应用。

4、继续争取学校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及帮助,争取学校的经费支持,不断调动课题组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克服工作中的不足和困难。

商丘市回民中学

“高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组

6.经典诵读结题报告分析 篇六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篇章结构的分析、基础知识的灌输,使得学生文化底蕴单薄,语言积累不足,表达空乏无趣,写作刻板生硬,究其原因,是阅读量不够。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大量阅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145万字。由此可见,要完成《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仅仅靠我们的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课外阅读纳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来。而诵读经典无疑是最现实、最易得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教学与经典诗文诵读进行有机的融合,已成为必然。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试图通过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使之不断向诵读实效性方向发展。在诵读的应用,特别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上进行有益地探究与探索,真正让诵读活动成为学生汲取知识、提高文化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味和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培养小学生热爱和诵读诗文的方法、途径的研究。

2、诵读中华优秀经典诗文对提高儿童智力、开发潜能的研究。

3、做新世纪中华少年,学校、家庭共育方法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诵读兴趣和良好的诵读习惯,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学生创设文化传承的平台,提高学生诵读兴趣、水平。

2、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引导学生探寻民族文化之源,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灿烂文化的热爱。

3、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改变诵读形式,对诵读与课堂教学整合进行积极探索,摸索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要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科研型、创新型骨干教师队伍。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1、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利用每周四下午课外活动,各班按照不同学段的内容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共写佳句,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2、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人人读经典、做谦谦君子”活动,利用语文课前五分钟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提倡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力求达到每个小目标。语文老师每天要与学生共同进行诵读活动。每节语文课前准备2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每班可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

3、与班队活动相结合。每班每月可抽出一至两节班队课作为经典诵读活动课,将本月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吟诵表演。举行古诗文默写或经典文化手抄报、书画展览、凡人凡言征集等活动。

4、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开辟诵读窗口,学校橱窗每周推荐一首古诗,供学生诵读赏析、感悟。在每次校园广播中必吟诵至少一首古诗词。

5、与亲子活动相结合。鼓励、提倡家长参与经典诵读,督促学生每天回家进行十分钟经典诵读活动。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积极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五、课题研究的进程

本课题实施周期为四年(2011.12——2015.12),为保证课题积极、稳妥的实施,具体的实施时段如下:

1、准备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具体任务包括:(1)确立课题小组,明确分工。为了确保“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课题实验扎实进行,我校建立了课题实验领导小组,抽选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成员。校长负责整个课题研究的策划和指导,包括经费的落实;教务处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人员的分工,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日常情况的督查;教务主任钟芳萍负责活动方案的起草与操作,拟定计划,整理资料。

(2)建立研究工作制度。我校领导高度重视,专门制定了课题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支持和激励教师做好研究工作。

(3)做好开题论证工作。2011年12月1日,举行了课题《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的开题论证会,课题组成员及全体语文老师参加了会议,理解了课题研究的明确要求。

2、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5年9月)

(1)积极进行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一是搜集资料,交流学习。课题小组根据研究内容积极主动地查找、搜集相关理论资料。二是利用空闲组织全体语文老师集中学习,交流有关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文章,实现资源共享。三是派送教师参加有关课题方面内容的知识培训,外出观摩课堂教学。

(2)营造诵读的氛围,建设校园经典文化味

①为每位学生订阅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经典诵读》,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还有红安本地红色歌谣等,并把所有书籍分解到每一年级,每一学期。

②每学期利用升旗仪式号召学生进行经典诵读。③让校园到处充满经典味。我们詹店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经典文化在我校一直倍受重视,所在的乡镇是红色名镇,有文化根基。我们的教师职业追求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食堂的提示语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教师的班训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④每次语文早读必须有十分钟诵读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加强诵读指导,开展小型而活泼的诵读活动。让每天清晨的校园内充满“子曰”、“诗云”朗朗诵读声。

(3)积极开展多项活动,确保诵读效果。我们先后开展了“《三字经》诵读表演“比赛、“国学经典演讲”比赛、“国学经典手抄报”评比活动、“做有根的中国人——国学经典诵读”征文活动等主题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国学文化的博大和语言的魅力,也能加深孩子们对勤奋学习、勤俭节约、谦虚谨慎等传统美德的理解。

3、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积极撰写科研论文。

我们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组及论文、教案评选,以总结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展示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2)学生经典诗文诵读汇报,开展经典诵读课题成果展示活动。

我们组织学生共同交流对此次课题活动的感受,并畅言自己所取得的收获,对自己的影响。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经典诵读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国学经典是各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它,可以修身养性,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美丽人生。实践证明,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行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润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创作力更强了,胸怀更广阔了,人格更健全了。

(二)经典诵读提高了学生记忆力。从各班教师提供的诵读阶段总结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记忆力有所提高。从部分家长的诵读反馈表中也可以看出,孩子们背书比以前背得快,后来家长发现参加活动后,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出口成章。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孩子们在经典古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培养了气质,大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范。

(三)经典诵读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走进詹店小学校园,处处洋溢着“经典味”。走廊里,围墙上,标语中都有体现学校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经典内容,营造了浓郁的儒家文化氛围。每天都能听到孩子们诵读经典的朗朗书声,能够聆听悠扬的国乐。作为我校颇有特色的经典活动,每年的演出,都会吸引许多家长前来观看。2012年“六一”儿童节,我们五(1)班同学根据红安歌谣《小小红安》自创的红色歌舞《红安颂》深受许多领导、学者的赞许。该节目也在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希望工程快乐音乐会节目中荣获一等奖。

(四)国学经典诵读提升了教师的国学素养。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文化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认识到进行经典诵读的研究,不是追求一种时尚,而是在教育者心中根植一种理念;不是追求一种形式,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一种策略;不是一种功利行为,而是一种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投资。诵读经典逐渐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经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研究,教师对经典的认识已经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论语》、《礼记》增长了教师的教育智慧;熟读启蒙读物、诸子散文和经典诗歌,丰富人生体验和审美体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中做好了学科内容与国学经典的整合,更加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更好地指导诵读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七、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经过一年的研究,虽然在课题研究上,取得了点滴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方面。由于学生存在差异,学生积累的量有差异。对于浅显的诵读内容,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论语》里常见语句,能熟读成诵,可是对于不太好理解的《老子》、《庄子》等则不感兴趣,诵读效果较差。

2、家长方面。经典诵读不能奢望孩子们能够现学现用。对于小学生而言,经典熏陶是不可能显奇效的。因此,很多家长对经典诵读的活动不够理解,支持力度不够。

3、教师方面。如何更有效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文化底蕴?如何提高教师的课题论文写作数量与质量?经典的东西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蕴涵着深邃的思想和理论。即使只要学生略知一二,教师了也必须知之到相当深度,如若教师还只一知半解,自然很难在教学中随心所欲,所以对于每一位实验的老师的语文素养都存在着极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在小学阶段诵读经典诗文,开展国学研究毕竟是一项新生事物,我们小学进行这个研究还处于探索之中,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仅限于一些零星的具体操作,与学校课程的结合还不是非常紧密,浮于常规学校教育的表层;怎样才能将经典诵读教学与小学教育深层融合,使之成为小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怎样解决经典诵读在小学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怎样使诵读活动更丰富、有突破,更具个性,从而使学生人文素养不断提升;如何使诵读活动与其他学科更好地融合,充分整合各学科之间可以交互的学习资源等,这些都是我们后续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还确立了今后一段时间课题研究的努力方向:一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在更高的领域开展诗词研究活动,使诗文诵读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不断完善校本教材,使这一课题的研究以校本课程的形态得以延伸深化。三是组织教师对古诗文进行更为系统、更为全面的研究实践,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八、结语

7.小学生古诗词诵读与策略[定稿] 篇七

[内容摘要]:新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基于这一点,我们选择了本课题研究。我们首先思考了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教学价值,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的方法和途径,以及诵读对学生带来的影响。简单回顾课题研究的过程后,重点总结了课题研究的实际探索,主要包括:

(一)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内容。

(二)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途径和方法。

(三)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教学策略。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课题组的教师重视对古诗文的教学,以古诗文为载体,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古诗文诵读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积累了些许经验。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研究

一. 新课程对古诗词的关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历经了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

让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从而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察,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这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背诵是儿童的天性,此时儿童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出:“背诵是不需要理解,不用分析,是在脑筋愉悦的状况下记住,所以对小孩身心有益。”距离,生成多维的个性体验;模糊,生成了弹性的心灵感情;朦胧,产生充盈的至真美感。让学生在一生中学习、工作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点经典,接受经典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这也是做一种可以终生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准备,同样达到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二. 小学语文进行古诗文诵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及价值寻思

1、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培养语感。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人对语言的直觉的全体的感受,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就是整体感知,整体吸收,形成语感。如拿到一篇古诗文,让学生反复诵读,形成积累,这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我们知道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良好语感的培养。诵读对要求学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学生将所感觉到的规范的言语对象(古诗文)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

2、诵读经典古诗文能提高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已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及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修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现在之一是对他人的关怀,对人民的关爱,对民族疾苦的同情。如古诗《悯农》《古风》《田上》《田家》《伤田家》《蚕妇》《陶者》等等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人文精神还体现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古诗词中就有大量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大量阅读此类文章,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博大,感受万物的奥秘,顿悟人生的真谛。从而达到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增加学习兴趣

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孩子在言语声音的世界中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叶圣陶语)”。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如果只守住教材中的几首古诗,就如单脚走路,学生受益不大。在精读一首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则更能扩大阅读面,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4、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培养良好美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正是记忆力、想像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阶段让儿童诵读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记忆力,想像力,进而促使其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儿童终身受益。古诗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像,能领略意境美,绘画美。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情感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领悟诗句的哲理美。“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变的精魂。

5、诵读经典古诗文能提高写作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量诵读古诗文,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领悟词句中比喻、夸张、对比的精妙之处,赏识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直至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三. 小学生古诗词诵读的实践探索

(一)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内容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等。

(二)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途径和方法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的意义重大,而如何开展古诗文诵读也是一件关于诵读实效性和兴趣性的问题。美妙绝伦的东西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操作,去实施,也会日久生厌生烦而为此拒绝的。为此,我配合语文教学尝试了以下方法;

1、开展早晚吟诵诗活动。每日用早上十分钟时间读诗、词,解诗词;下午放学抽五分钟吟诵。每周一二首诗词,一段《三字经》,教师及时抽查,让学生达到“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另外,我根据儿童喜欢唱歌的特点利用歌曲的形式帮助他们来背诵,把一些要背的诗歌、韵文等填入孩子熟悉的曲谱里,让他们边唱边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一学期下来能背二三十首诗,一部分《三字经》。你看,课余时分他们常抑扬顿挫,甚至摇头晃脑,尽情抒发那些经典诗词。

2、据时、节气等定时开展“最美诗篇”朗诵会。根据节假日及季节节气等开展诵诗会活动,如国庆节让孩子搜集抄录古今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诗歌,举办“爱我中华,卫我国土”的诗歌朗诵会,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根据孩子爱看电视剧《三国演义》,让他们背关于三国的诗词,于是《赤壁怀古 念奴娇》《观沧海》《借箭》等从他们口中流出。元宵节背《青玉案 元夕》,母亲节背《游子吟》,春季背《咏柳》、《元日》、《忆江南》、《春夜喜雨》,夏季背《小池》、《四时田园杂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背《山行》、《秋夕》、《水调歌头》、《月下独酌》,冬天背《别董大》、《雪》、《梅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咏寒松》,有时让他们诵诗接龙,诵诗擂台赛,抢答,评选背诗小能手等形式,孩子们在“比、学、赶、帮、超”中增强了团结协作,也感受熏陶、领略诗趣。

3、期未开展“与古诗文亲密接触”活动。一学期下来,学生积累了不少诗词,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期未开展大汇报活动,让学生一展风采。学生有的拿起彩笔为古诗作充满灵性的诗配画;有的拿起毛笔写下古诗文书法作品;有的三五个小伙伴一组表演了生动有趣的诗文剧;有的展开合理的想像,为《赠汪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改写成生动具体、有血有肉的短文;有的拿起麦克风,用现代歌曲的旋律来吟唱起《虞美人》《水调歌头》;还有的当场朗诵自已创作的古体诗。“谁知道哪块云彩会落雨”,真是厚积而薄发,孩子们漫游在诗的王国里,这是童心的发现,是童真的抒发,是童趣的放飞,这正是学生释放灵性,激活创造潜能,点燃思维火花时刻。

4、开展亲子共诵古诗文乐园。我在班级里建立了亲子诵读古诗文乐园,让父母和子女携手诵读起穿越时空与古代大师对话,与圣贤交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班队邀请一批家长与孩子组队参赛,孩子背不下的家长接着背,家长背不下的孩子接着背,超出一分钟背诗最多的家庭,因为有了亲子共诵,诵读古诗文成了孩子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家庭生活在也由此洋溢着温馨和愉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庭文化的品位,熏陶感染了一种书香气息。

(三)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教学策略

翻开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大量的古典诗词映入眼帘。编写者的意图不言而喻,用民族文化的精品来打造学生的精神底子,重铸人格。然而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对传统文化知识仅仅是初步接触而已,古文化基本功相当贫瘠,要想让他们喜欢古诗文、热爱古诗文,需要老师花一番功夫。我们从托兰斯所提倡的创新性阅读中得到启示,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终极目标,让古诗文诵读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以下六种古诗文教学的方式是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尝试的:

1、诗中掘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产生。为了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对古典诗词产生探究感,教师常常向学生激疑。如教《春晓》时,教师问学生,“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还是“不知”?在这看似无疑处设疑,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学生说,“知”既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各种理解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诗的意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2.诗词比读。比较是认识事物异同的方式,是启迪思维、深化理解的途径。阅读古典诗词时,教师应让学生对诗词进行思路比较、中心比较、语言比较、意境比较等,在比较中读出异同,读出优劣。我们把《渭城曲》、《别董大》、《赠汪伦》这三首诗同时教给学生,并让他们比较三首都写离别的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品味、理解,找出《渭城曲》以乐景写悲情,“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让人不忍;《别董大》却以悲景写豪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奋发精神尽显其中;《赠汪伦》却是叙事体情,“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依恋全在诗句之中。再如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教师补充畅当的同题诗作,让学生比较其优劣高下。学生也能在讨论中得出:王诗不仅写登楼所见,更写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自然比片面写景要更胜一筹。如此比读,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创造性的思维也得以发散。

3.诗留余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好的诗词也有这种味道。如果教师能根据这一特点顺势引导学生延伸情节或用对联等概括内容、表达感受,再或者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凡此种种,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可以深化中心。这时的课堂,学生往往踊跃参与,情绪高涨,妙语连珠,令听者惊叹。学生用《登高》是流浪者的心曲,《山居秋瞑》是隐居者的恋歌来点评《登高》和《山居秋瞑》;用“长太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来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思想境界;用对联“写情写景写胸襟,问天问地问人生”来解说《水调歌头》……这时,学生思接千载,浮想连翩,他们成了思想的主人,创造性地走进诗歌瑰丽的殿堂。

4.实景赏诗。观察是思维的知觉。结合古典诗词教学恰当地开展一些走进大自然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迢迢牵牛星》和秦观的《鹊桥仙》时,我于“缺月挂疏桐”的晚上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上,大地当教室,青天作黑板,星星点灯,虫吟奏乐。讲讲古老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听听优美的配乐朗诵,抬头找找牛郎织女星的位置,再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学生的心畅游在浩瀚的苍穹,古人与我们竟是如此地接近!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我们教学古典诗词的源泉,四季更替,山水日月更是我们教学古典诗词的天然道具。熟悉的画面,暗合的诗意,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5.描摩诗境。古典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炼的文字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气氛,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用描述的方式将这些诗词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懂原诗,而且也使他们读出画面,读透意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老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们再引导学生演一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儿童,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声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老师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村居》,课外学一学、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诗句中,再次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在教《山居秋瞑》时,就出现过这么一个亮点,学生当场将原诗作了如下的描述:雨说停就停了,山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在秋风中缓缓流动。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梢。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

6.活用古诗。在学生背诵积累了相当量的古诗词以后,教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古诗词名句与习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各具灵性与文采。平常学生的作文日记中看到垂柳想到“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游看到雪白的梨花,情不自禁地念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家乡的蜜橘》时,自然用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游览西湖观赏荷花时自然而然地引用“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称赞他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虽然学生运用的诗句不一定很成熟,但至少说明诗句进入他们的生活,激活他们的情趣,达到了积累与生命的体验的相结合,提高写作水平能力

7、品味审美。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心理引导和情感陶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事物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不只是引导学生感知美、感悟美,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不只是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和领悟诗歌的内涵,同时要注重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培养其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诗歌描写的人、物、情、景的分析。知道为何美?美在何处。对美形成一定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如在教学《墨梅》这首诗的时候,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为什么美?美在那里?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习。古典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古典诗词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之一起高高飞翔,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参考文献]:

上一篇:食品生产许可受理办法下一篇:《名著阅读:西游记》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