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11篇)
1.课文《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咏华山》第二时堂教学设计--燕之屋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7
一、复习导入
、齐读题
2、复习生字及词语(生字先开火车,再齐读;词语请小老师带读)
3、复习第一自然段
师:上节,我们还借助拼音读通了文。知道了古时候有一个小孩,他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板书题,生书空:华)
二、精读品味(友情提醒:查找本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文题目)、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华山怎么样呢?
2、交流感受,引出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哇!”
华山有多高呢?有谁知道?(华山有两千两百多米高。小朋友们,咱们的教学楼高不高啊?华山可比它高多了,大约有一百五十座教学楼那么高。你们说,华山高不高?)
谁来读读华山的高?[师抓关键词评议,指导朗读]
3、你还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华山很高?
(1)第一句: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了山顶。
理解“艰难”
指导朗读(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全班齐读后引读:我们感受到了:“啊!华山真高哇!”
(2)第三句: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远远近近的山画在哪?
指导读:这些山,有远的,有近的,一座连着一座,可真多啊!它们全在华山的脚下呢!只有华山最高。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只有华山最高?
男生齐读后引读:我们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了:啊!华山真高哇!
(4)第四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太阳画哪?
白云画在哪儿?山腰间在哪儿?小朋友们,你们都有腰,快摸给老师看一看。嗯,在身体的中部。那山腰就是在山的中部。画一朵云行吗?两朵行吗?书上怎么说的?
师:是啊,这儿一朵,那儿一朵,这就叫朵朵白云。你们看,华山都已经在白云的上面了。它真是太高了。不仅高,而且美。(板书:高、美)
谁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女生齐读后引读: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啊!华山真高哇!
4、看插图读背第二段
读:书上有一副插图,画的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景色。站在山顶上,抬头望去,蓝天上太阳公公离我们可近了;低头望去,白云姐姐在山腰间自由自在地散步,远远近近的山,都变得矮小了,一切都在自己的脚下。啊!华山真高哇!把你的感受再次读出来吧!
背:不看文字,只看图画,还能把这几句话背出来吗?我们一起来背。
、学习古诗
登上这么高的华山,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小孩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咏出了一首小诗(引读)
自己再读读,联系刚才学过的文,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小朋友们真聪明,能联系文内容来读懂诗的内容。可老师有些不太明白,你们会帮我吗?举头是什么意思?回首呢?
指导朗读:我明白了,这下我就可以加上动作来读了。
我吟诵得好吗?我为什么能吟诵得这么好?(我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了那高高的华山。还有要注意在吟诵古诗时声音要有高有低,很有节奏的。)
你们也来吟诵吧,可以自己,也可以和同桌位两个人,还可以在吟诵的时候加上动作和表情。
6、学习第3段
这首诗短短的20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壮美,它可真是一首好诗啊!难怪先生要连连点头称赞。谁来当当先生,来夸一夸他。能加上动作吗?
真是一首好诗啊!用诗来赞美,这就叫咏,一起来读题。(补充题)
背诗:学到这,我忍不住想和这小孩一起,站在这高高的华山顶上再一次情不自禁地咏华山!让我们一起来吟咏吧!
7、学习第4段
引读:这么好的诗是谁写的?那时他才几岁?
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寇准从小就这么聪明好学,所以长大后才成为了宋朝非常有名的宰相。)
8、有感情齐读全文
三:学习生字
与:第一笔不要写得太长,第二笔比第一笔稍宽些。第三笔不要写在“与”的肚子里,稍微写得外面一点,这样就写好了。
齐:老师还想提醒大家,下面两笔第一笔是撇,不是竖。(老师范写)注意,撇和捺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
四、作业、把《咏华山》背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几首写山的古诗,背一背。
2.《咏华山》第二小节教学策略谈 篇二
[关键词]文包诗 对照 诵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7
《咏华山》是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文包诗”。作者以优美的笔触,再现了年仅七岁的寇准即兴做诗的过程。文章短小凝练、酣畅淋漓,诗作壮美奔放、意境开阔,很适合刚入学的儿童诵读。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出现的特色课文,《咏华山》是其中第一篇。因此,教学时要特别关注教材特点。文章第二小节先写寇准随先生A登山观景,再写他即兴吟诗,文与诗相呼应,为全文的重点段。针对教材特点,我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发现文与诗的呼应关系,并前后联系,借助课文理解诗歌,在反复诵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并读好课文,尤其是诗歌。
一、扣诗切入,激发学生主动学文
《咏华山》这首诗文字浅显,非常好读。但是对于大部分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诗的内容还是有一些难度的,更别说体会诗中所描写的景象的壮阔了。因此教学时,可以先出示诗歌,并指导学生朗读。在学生熟读诗歌,兴趣盎然之际,让学生说说读不懂的地方,并乘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想全部读懂这首诗吗?只要你认真读第二小节1-5句,你就能读懂诗。”
第二小节1-5句,作者紧扣“山高”展开描写,以爬山艰难衬托山高路险,再用感叹句“啊!华山真高啊!”直抒胸臆。接着,通过与蓝天、白云、太阳、群山等参照物作比较,进一步渲染华山的高耸。教学时可以逆向推进。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华山”,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导”教师在“山脚下”“山腰”“头顶”分别画出群山、白云、太阳,并借助这幅简笔画直观感受华山的高峻与壮阔,与作者一同感叹:“啊!华山真高啊!”接下来,教师帮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回忆自己爬过的山或楼,想象登华山之艰难,并启发学生:“如果你通过自己的努力,爬上了华山,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最后,指导学生朗读好第二小节1-5句,读出惊奇、赞叹之情。
二、再次读诗,指导学生借文悟诗
教师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咏华山》这首诗。在学生熟练诵读诗作的基础上,提问:“读了寇准的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再回到前文中,抓住文中与古诗密切联系的重点语句对照朗读。如与“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对应的“华山真高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与“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对应的“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在学生朗读并联系前文畅所欲言后,教师进一步激发:“你能通过想象,让这个画面动起来吗?”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体会到了诗人极目远眺红日东升、山雾滚涌所感受到的壮阔、浩荡之美,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惊奇、赞美之情。有了这样的感悟与体验,学生再朗读古诗,不但有腔有调,而且容易读出情感与韵味。一年级学生朗读水平一般不高,因此,朗读指导就应注意层次,渐进而为,要把训练落到实处,练出效果。
三、诗文对读,帮助学生初步得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学习就要引导学生得言、得意又得法。“文包诗”一类课文,在苏教版教材中每个年级都有。虽然是一年级,但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初步感知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可以开展诗文对读。先同桌间对读,一人读诗句,一人读前面对应的课文;再小组间或男女间对读,还可以小组接读、师生对读;然后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再加以点拨,让学生明白,读懂文即读懂诗,学习“文包诗”要诗文对照。教师还可以稍微点一点古诗言少意丰的特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四、适度延伸,引领学生个性解诗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感悟“文包诗”的学习方法,将来学习同类课文,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也要防止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仅局限于课文内容中,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探究精神。所以,教师最好能适度延伸,引领学生发现自己心中的诗句、诗情。一年级的学生虽然阅读理解能力有限,但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与思维能力,只要我们引领得当,是可以点燃他们内心的思维火花的。在学生反复诵读第二小节的基础上,可以问学生:“你喜欢《咏华山》这首诗吗?特别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用心点评,通过评价表扬那些能够说出自己想法的学生,鼓励更多的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以上四步,层层递进,实施到位,既落实了当下的教学任务,还很好地为以后的教学做了铺垫。如果每一课的教学都能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那么语文教学就能真正为学生一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就是最有价值的。当然,学情不同,教学策略也应有所区别。
3.《咏华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 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录音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小朋友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
小沉香劈开大山,救出了自己的妈妈,还记得这座大山叫什么吗?
板:华山
2、说一说华山的特点:(高)
板:(简笔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
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登华山 山路远 远近近山 腰间
艰难 情不自禁 吟诵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4、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爬一次华山,看看到底有多高
三、精读全文
(一) 第一自然段:
出示图一:
1、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
2、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3、师引说: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二) 第二自然段:
1、老师有首诗就是介绍了华山
出示: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自由读,指读,齐读
2、师边画边述:
1)小孩儿跟先生就是沿着这条山路爬上山顶的。
2)爬这样的山路感觉怎么样?
①理解:“艰难”
指名读,读出“山高路险”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3、为什么爬华山如此艰难?(高)
4、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5、出示图二:
让我们一起跟他们到华山顶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6、学习第四、五句
1)指名读
2)说一说句子意思
3)动手比划一下“山腰间”
4)与小朋友一起将句子用间笔画来体现
5)讨论:
①白云不是在天上,这儿为什么写在山腰间?
②白云画在山的什么位置?
7、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用一句什么话来评价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指名读,齐读
8、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什么?做什么?
9、小朋友们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情不自禁”,指名读
10、这个小孩儿跟你们一样也情不自禁了,吟诵起了一首小诗
板:(完整课题)咏
读题
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11、交流
1)出示相应的两句句子
2)师读诗,生接句
3)指名读诗
4)点拨
举头——抬头回首——回头
5)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 第三自然段:
1、这首诗吟诵得怎么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2、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
边读边配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 第四自然段:
1、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5、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让我们跟小孩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
22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更无山与齐。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五、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给生字找朋友
3、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描红、临写
六、课外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咏华山》是“文藏诗”的一篇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1、围绕诗展开讨论.学习。
古诗是全文内容所在,先出示古诗设疑,围绕古诗学习课文,展开讨论。
2、借助文来解诗。
4.一年级咏华山课文内容 篇四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拓展: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华山的高与雄伟壮丽。
2、学习文中的古诗,图文结合读懂诗意,练习背诵。
3、随课文理解生字词语。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文中小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小朋友,你们平时都爬过哪些山?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
2、激趣:华山是座怎样的山?(板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登上山顶看一看。
二、细读品悟:
1、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是座怎样的山?
交流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高)
2、小朋友真会读书,现在老师来读读,请你们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华山很高?
3、交流:
a:啊!华山真高哇!
(1)
教师板画山(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行不行?(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呢?(板画高山)画这样高行了吧!
(2)
哇!真没想到华山这样高!真是让人大吃一惊!课文中连用了两个什么标点?(在原句中标出)怎样读才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b: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
华山周围有许多山,哪些小朋友愿意上来帮老师在华山周围画些山?(请4—5名学生上台画)
(2)
小朋友画得真好!(边画边说)请看,这么多的山,有的离华山远,有的离华山近,这就是课文中说的远远近近的山。(在原句中加点)
(3)
师边画蓝天边述:站在华山顶上,只有蓝天比华山高,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这是怎么回事呀?华山真是太高了!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4)小朋友读得真好,听你们这样读,让人不由得想说:引&&啊!华山&&
c: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
我们继续来画画(师画太阳,故意画远),老师把太阳画在这,对吗?为什么?(在原句中那么近加点)平时我们看太阳,总觉得离我们很远很远,现在为什么显得那么近?谁能把这个词读好?
(2)读词:山腰间。山腰间是哪?谁上来在山腰间添上白云?(指名上台画)
(3)平时白云都飘在哪?现在怎么只飘到了山腰间?(华山高)
(4)
指导朗读:华山太高了!太阳看起来离我们那么近,白云只飘到山腰间。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指名读,齐读)
(5)引读:啊!华山&&
4、请小朋友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除了感受到华山的高,还感受到什么?(华山景色美)
5、这么美的景色,只有站在华山顶上才能看见。让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一起感受一下华山的高,华山的美。
6、小朋友读得真好!你能看着黑板上的画来介绍介绍华山吗?小朋友先准备一下,呆会我们来比一比,谁介绍的华山高,谁介绍的华山美。(指名上台介绍)
7、你们介绍得真好。华山的美景吸引了许多游人。看,一个小孩和他的先生也爬上了华山,他们是怎样爬上山顶的?
板画山路:小朋友看,这就是华山的山路。爬这样的山,容易吗?怎么不容易?(华山高、险)
(出示词语:艰难)这么难就是艰难。谁能把这个词读好?(指名读,齐读)
(指图)他们就是沿着这样的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的。(出示句子)谁能读好这句话?
8、他们爬上山顶,看到了刚才小朋友介绍的美景。让我们看图一起说一说。(师引:啊!华山除了蓝天太阳)
9、如果你也跟他们爬上了华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或者想做些什么?(请生自由说)小朋友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读一读)这个小孩也忍不住了,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出示全诗)师配乐边做动作边吟诵。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小朋友自己读读,想一想。
(2)
告诉小朋友一个小秘密,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就藏在我们刚才学过的几句话中,请小朋友读读前面的句子,找一找。
(3)哪位小朋友找到了?指名说。
(4)小朋友真聪明,这首诗把爬上山顶看到的美景写了下来。我们做个游戏,老师读诗句,你们读相应的.句子。
(5)同桌互做游戏。
(6)男女生互相考考对方。
(7)小朋友已经弄懂了诗的意思,可小孩的先生对诗中的几个字不明白,你愿意帮助他吗?齐回首
(8)谁愿意再把这首诗吟诵给先生听?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看图试背。指名上台背。
(9)集体配乐吟诵:我们都站在华山顶上,看到华山的美景,小孩情不自禁吟诵起来&&
10、听了大家的吟诵,这位先生也情不自禁地称赞起来。(映示句子)请你读读想想,这位先生会怎样说?请生演演。
11、这首诗写得太好了!把爬上华山山顶看到的奇妙景色写了下来,也写出华山的高,小孩用这首诗来赞美华山的高,赞美华山的美,就叫做咏华山,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板书:咏)
12、这个小孩是谁?那一年他几岁?
13、读到这,你又想说什么?
三、赏读全文:
华山高,华山美,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赞一赞华山的高,华山的美。(齐读课文)
四、结语:
5.课文《回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语句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青蛙妈妈的话,弄懂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知道什么是回声形成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一、学习第一段
1、放录像,相机理解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
2、指导读出景物的美。
二、学习第二段
1、看录像,说说:在这个美丽的桥洞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第二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听见的?
3、讨论上述问题。
4、指导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找出写小青蛙这时心情的语句。
2、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3、引导想象: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些什么?
4、小青蛙又是怎么做的?
5、指导有感情朗读小青蛙妈妈的话。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3、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4、讨论: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换成哪些意思相近的词语?
5、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6、看录像,理解:激、荡。
7、师生共同用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8、齐读,小结: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五、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青蛙妈妈的话,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用序号标出来。
2、青蛙妈妈第一句说了什么?
3、自由读2、3句,思考: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
4、放录像,想象声波碰到洞壁返回来的.现象。
5、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
6、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7、齐读青蛙妈妈的话。说说小青蛙是怎样听见自己的声音的?
8、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9、小结:青蛙妈妈投石击水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六、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这段。
2、放录像,欣赏小青蛙的回声。
3、小青蛙现在的心情怎样?(理解欢快。)
4、它这时的高兴与它刚来到桥洞时的高兴一样吗?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总结全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两同学角色表演四、五段内容,说说还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3、口头填空:
回声就是声音的____碰到____返回来的声音。
4、师讲述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板书设计
回声
奇怪 水波 河岸 高兴
荡
一蹦老高
明白 声波 石壁 欢快
6.课文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课文4~7自然段,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初步认识列数字、举例子、比较、比喻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创设故事情境,生续说故事:
元旦到了,海洋鱼俱乐部准备庆祝节日,邀请所有的鱼类到海底隧道参加活动。鲸鱼也兴致勃勃地去参加活动,却被红鲫鱼拒之门外,鲸鱼很生气
教师启发:鲸和红鲫鱼会有怎样的对话?结果如何?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知道鲸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鲸大的特点?
二、新授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教师归纳学生问题,明确教学目标:
⑴ 了解鲸的生活习性。
⑵ 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写这些特点的。
2、自学课文4~7自然段:
⑴ 边读边思考:
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生活习性?
⑵ 学生回答,师板书(吃食、生活、呼吸、习性、睡觉、生长。)
3、选择最感兴趣的`一至二个段落认真读一读,并想一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鲸的生活习性讲清楚的,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朗读、画图、鲸的自述等)把你学到的有关鲸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4、交流汇报,你想向大家介绍什么?用什么方式介绍?注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将特点介绍具体,详细。
学生评议:
他(她)介绍得怎么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相机指导:
⑴ 第四自然段:书中怎样描写鲸吃食?(张、吸、闭、滤、吞、扑),注意突出重点词。
算一算鲸的食量2000多公斤有多重?(相当于40多个成年人)30多吨有多重?(可以装6辆卡车。)
师引读,生分角色朗读。
⑵ 第五自然段:生说鲸呼吸的特点;做一个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来判断鲸的种类。
⑶ 第六自然段:画示意图。
⑷ 第七自然段:
师介绍:鲸长得很快,寿命很长;生说这样介绍好不好,为什么?体会运用列数字、举例子说明的好处。
三、延伸
1、你还知道有关鲸的哪些知识?
2、(演示课件:各种各样的鲸)
3、小结:
还有很多知识有待同学们去探索,你会发现大自然是个奇妙的世界!
四、作业
以下四道题目大家任选一道完成:
1、熟读课文,了解鲸的有关知识。
2、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鲸。
3、以《鲸的自述》为题改写课文(也可用课文外的内容)。
7.课文《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
1、学习3至5自然段,感受庐山云雾神奇、美丽。
2、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回顾。
1、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的1、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神秘、令人心醉、令人痴迷……)
2、的确,庐山云雾是神秘的,令人心醉的,现在我就带大家去参观这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好吗?
二、学习新课。
(一) 学习第三自然段。
1、那就请同学们细细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用笔划出来,反复朗读,品味其中的美。
2、反馈(要求说出理由)。
(1) 雾来时,风起浪涌;舞去时,飘飘悠悠。
(生:从风起浪涌,我感觉到庐山云雾像大海上的波涛很壮观,很美丽;从飘飘悠悠,我感到……轻柔、飘逸——指名读,生评价,指名读,师评价我感觉到了雾来时磅礴的气势,舞去时是那样的轻柔——男女生对读)
(2) 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生:帷幕是很厚的,轻纱是透明的;遮与披的感觉也完全不同。——你说得真好,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生评价,再读——齐读)
3、两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来—去、浓—稀是两对反义词,来和浓、去和稀又是对应起来写的)——你读书时真细心,文中这样写主要是为了告诉我们庐山云雾是瞬息万变的。
4、其实这一自然段的1、2两句也写到了庐山云雾的变化。
(1) 齐读
(2) 你为什么把“的确”读得比较肯定?(对前问的肯定,承接上文)
5、多么富有变化,富有趣味的.庐山云雾啊——出示录像——你能跟着录像来读一读,背一背吗?——自由准备——指名背——齐背
6、过渡:听了同学们精彩的背诵,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庐山云雾不仅多变而且多情。
(二) 学习第四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你体会到庐山云雾的多情,请读一读,感受一下。
2、反馈
3、这山镇牯岭之所以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是因为庐山雾……——齐读。
4、过渡:同学们把多情的庐山云雾读得多么忘情啊,犹如仙境一般的山镇牯岭真令人流连忘返,但这不是最壮观的,因为最壮观的要算大天池等处的云海。
(三) 学习第五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最美云海。
2、你想象到什么?——交流
3、想看看现实中的云海吗?——看录像。
4、多美的云海啊,其实作者笔下庐山云海也很美——读一读,体会一下美在哪里——这么美的景象你能有感情的读出来吗?(自由读——全班合作读)
5、你能把书上的语言配到画面上去吗?
三、作业 。
庐山云雾是神秘的,我们跟随作者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云雾也各有特色——小组讨论——汇报——齐读
8.课文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一、听写词语
二、带问题朗读课文
巨人的花园经历了几次变化?
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三、学习1、2自然段
指名朗读,说说巨人的花园为什么受到孩子们的喜欢。
四、学习3至6自然段
想一想:巨人回来后,花园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巨人?
五、学习7、8、9自然段
巨人的花园为什么突然有了春意?哪些地方看出花园有了春意?
巨人看见孩子们,起先是怎么想的?
(所以要发脾气)
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你想通过眼睛告诉巨人什么呢?巨人怎么感受到了一种“火辣辣”的滋味?
小男孩让巨人明白了什么?
指导朗读“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1、学习10、11自然段:
自读课文,联系插图,讨论:
拆了围墙后的花园,成了怎么样的?巨人感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幸福?
2、感悟童话的表达特点:
通过阅读这个童话故事。
3、我们懂得了什么?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这种道理的?
(花园里情景的对比和巨人心情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分享美丽的快乐。)
4、作业:
9.课文《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乡下人家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词语:屋檐装饰鸡冠花捣衣和谐
2、回忆上节课所学,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画面?根据生汇报,教师板书:长藤瓜架
鲜花竹笋
鸡鸭
夕阳鸟儿
夜晚歌声
3、作者用细腻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难怪作者说:(课件出示)生齐读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那么,作者是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具体写出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1课《乡下人家》(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感受乡下人家的独特和迷人。
(一)其实,乡下人家的每一处景物就是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下面,我们来欣赏第一幅画。先看要求:(课件出示)
自学提示:自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划出优美词句,说说你的体会,并读出你的感受。
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第1自然段后汇报:
1、现在我们来欣赏乡下人家的第一幅图画“长藤瓜架图”。请读你划出的优美的语句,并说说你的体会。(生汇报)
2、青青的瓜,红红的瓜,长长的藤,绿绿的叶,好美啊!请你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想象一下这个画面。谁能把刚才想象的画面说给大家听?生汇报。
3、(课件出示图画)看!就是这样一幅生动活泼的图画,难怪作者说:(课件出示)生齐读: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4、就是这样一幅图画,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生汇报)大家说得真好!就是这样一幅可爱的图画。板书:可爱
5、师:是啊!青、红的瓜,碧绿的叶,真是色彩缤纷,生机盎然。谁能试着有感情的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自读,指读,试着背一背。
(二)通过你们的读和背,老师仿佛看见了碧绿的、长长的藤攀爬在乡下人家的屋檐,青青的、红红的瓜挂在屋前的瓜架,真是一片生机,情趣盎然。接下来,我们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来学习2——6自然段。(课件出示):
自学提示:自读第2——6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划出优美词句,说说你的体会,并读出你的感受。
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第2——6自然段后汇报:
1、生汇报花,师结:乡下人家真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让我们齐读这句话,读出大花园的美!
2、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
②作者把小笋芽完全当作人来写。现在,你们就是可爱的小笋芽,请你们闭上眼睛。师诵读:春天来了,小笋芽努力的从地下探出头来。想象一下你探出头后的画面。
③花竞相开放,竹笋奋力生长。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画面,你能用一个感叹句来表达你的感受吗?(生汇报)
④师结:又一个生机勃勃的画面。板书:生机
3、师: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谁来接着往下汇报?
①母鸡是温柔的母亲,雄鸡怎样走路?生一边走一边读。
②同桌合作读母鸡、雄鸡。
③生汇报鸭,谈感受。
④师结:乡下人家真是风景如画。鸡鸭都生活的这样悠闲自在。人和动物真是和谐共处。板书:悠闲自在
⑤找一名生读3、4自然段,其余的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我们这儿也是乡下,除了文中的鸡鸭外,我们这儿的乡下人家照例都养哪些家禽,家畜?选择一,两种,学习文中的语言,自己联系说说。生练习后汇报。
4、傍晚,乡下人家常常会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的吃起来。
①乡下人家在自家的小院中吃饭,谁有这样的经历?谁能说说天高地阔的吃饭是怎样的情景?生汇报。
②作者是这样写的: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xié)的田园风景画。(齐读)
③乡下人家的傍晚除了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还会有哪些迷人的风景?生汇报。
④师结:与乡下人家绘成了一道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板书:和谐乡下人家的生活就是这样平淡,但平淡中又不失和谐,自然。带着你的体会边读边想象画面。自读,指读。
⑤乡下人家的夜晚有一种歌声,谁来唱?(生读)作者说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自己试着读一读,看谁能真的读成了催眠曲。生自读,指读。配乐齐读。
⑥师:真是甜蜜,真是宁静!板书:甜蜜
(三)师结合板书:长藤瓜架可爱鲜花竹笋生机鸡鸭悠闲自在夕阳鸟儿和谐夜晚歌声甜蜜作者把一幅幅淳朴、自然的田园风景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正如作者说的(课件出示)
1、生齐读: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乡下人家,如诗如画。板书:最美乡下人家。让我们把它绘成一首小诗,齐读。
3、乡下人家,淳朴、自然、和谐,让我们再一次用朗读把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再一次展现出来!
三、小练笔。
师: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表现出了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的景物。出示画面:我们也来选一两个画面,来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写景文章,春、夏、秋、傍晚、夜晚都是时间顺序,而房前,屋后是空间顺序,作者采用的是时间和空间交叉的顺序来写的。我们在作文时也可用一用这种顺序。
同学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就让我们也给自己一双慧眼,走进“田园”,去感受美好的乡村生活吧!
五、板书设计:
长藤瓜架可爱
鲜花竹笋生机
鸡鸭悠闲自在
夕阳鸟儿和谐
夜晚歌声甜蜜
10.课文《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你对鲁迅先生了解多少?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吗?或者如果你读过他的作品也可以读读你的感受?
2、上节课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大致理解了文章讲了几件事情?谁能说说文章讲了哪几件事情?
(悼念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二、学文
1、学第一个故事:悼念伯父:
谁愿意给大家读第一个故事?读到“许多人都来追悼他”时,停下。
⑴ 上节课我们还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没有解决?“追悼”就是一个,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请你继续读,大家仔细听?(读到“整间屋子”。)谁听明白了“追悼”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
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这些都是追悼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⑵ 接着读:
(把这段读完。)
这里又出现一个词“吊唁”它和“追悼”有相同的意思,都是对死者表示纪念和怀念,你知道“吊唁”还有一层什么意思吗?
(对死者的.亲属进行安慰。)
师过渡:所有的人都是怀着沉痛的心情来悼念鲁迅先生的,作为鲁迅先生的侄女,想到再也看不到伯父了心里也很悲痛,你能体会到这种情感吗?
谁来体会读读这句话?
(投影出示句子。)
(点评:体会得不错,鲁迅先生的去世也引发了你的悲痛。)
2、学习第二个故事:
⑴ 鲁迅先生是怎样“爱抚”周晔的?相信同学们读了第二个故事以后一定会明白的。
⑵ 谁来读?
⑶ 这一段出现几个四字词语,你能把它挑出来,推荐给我们大家积累吗?
(贴词卡。)
⑷ 你能根据上一段的读书方法,在这一段中找出解释这两个词语的句子。
(点评: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不理解的词,我们多读几遍就会弄明白其中意思。 )
⑸ 面对“我”的这种读书态度,伯父没有批评“我”,只是夸他自己记忆好,为什么我却“又羞愧,又悔恨”呢?
(表面夸自己记忆好,实际上是批评周晔读书不认真。)
⑹ 这种委婉的批评正体现了伯父对我的──爱抚。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晔也得不到这种爱抚了,让我们再来体会读这句话?
(点评:同学们比刚才体会得更深刻了。)
3、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故事:
同学们,还有三个感人的故事,老师教给你们自己去学习好吗?我们共同回忆一下,都有哪些学习方法?
汇报:
⑴ “谈碰壁”:
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① 小组同学谈体会。
② 全班同学互相补充。
③ 资料补充。
④ 师总结:
鲁迅先生经常受到敌人的迫害,为了登一些革命文章,鲁迅先生曾用一百多个假名字,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用笔杆子当武器,同敌人作斗争。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那风趣,幽默的声音了。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周晔的情感。
⑵ “救护车夫”:
① 最后两段含义深刻,我想邀请你们组的一位成员和我一起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谈谈体会。
② 自由读这两段话,你们想说什么?
师小结:
鲁迅先生表情上严肃,沉默,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他内心的痛苦和愤恨。如今,这样一位对劳动人民富有同情心的伯父去逝了,周晔再也见不到他慈祥的面容了,让我们和周晔一起体验这悲痛。
⑶ “关心女佣”:
①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里的别人单单指的是“阿三”吗?
② 你有资料补充说明鲁迅对别人的关心吗?
③ 老师也从网上或得一个信息。课文前面提到鲁迅送给周晔的两本书:一本是《表》,它是苏联作家写的小说;另一本《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了这两本书,从这件事,你们想想他关心的只是周晔吗?──是全国的青少年。
三、总结
1、同学们,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1.课文《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2、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3、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法与学法】
本课通过优化和整合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先进教学手段,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直观形象的图案、五彩缤纷的荧屏、不断变化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根据教材的内容,通过设境引读──悟境品读──入境演读──越境拓展四个教学环节,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直观可感的形象,从而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学习活动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阅读、音乐欣赏等多方面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教学过程】
-、设境引读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初步阅读,了解了《月光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穷兄妹俩由《月光曲》想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而且刚才我们也聆听了《月光曲》的优美曲调,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贝多芬又是怎样即兴创作的?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来探究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
月光曲
(设计意图: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能直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课文要求,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悟境品读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⑴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① 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
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② 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
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A、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B、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⑵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① 贝多芬心情十分激动。
② 他有卓越的音乐才华。
③ 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⑶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①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② 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③ 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设计意图:品读课文,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研究、发现、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加深对课文的了解,从中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让学生的个性及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令孩子的心灵之花尽情绽放,进而突破教学难点,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入境演读
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人物之间的语言和情感的交流。
(设计意图:在认真品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之间的语言和情感的交流,更深层次的对课文进行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艺术表演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真正学会学习。)
四、越境拓展
1、听一段钢琴曲,展开联想,用一段话把听到的描绘一下。
2、查看书籍或上网,更多地了解贝多芬。
3、课后欣赏一些音乐,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感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看法。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课文《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实录08-22
一语下《9咏华山》教学设计06-29
《咏华山》课堂教学设计--香水古轩11-06
咏华山案例分析10-12
课文《燕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9-21
太阳五(第二课时)课文案例教学反思09-09
课文《赶海》第二课时教案10-24
课文《窗前的气球》第一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08-14
华山的作文07-01
课文《瑞雪》的第2课时教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