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优课教学设计(7篇)
1.小学音乐优课教学设计 篇一
6月12日下午,慧海学校在多功能室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就我校开展的“一师一优课”教学活动进行了总结,并表彰了一批成绩显著的优秀教师。会议由教务主任雷林主持。
会上,吴校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细致全面地总结,邓主任宣读了表彰决定。吴校长在讲话中指出:活动开展以来,全校36名教师精心准备自己的优课,全校共听课 386节,组织评课及教研活动30多次。活动期间,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务处精心组织、老师们积极参与,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活动开展对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们对教材的研读越来越深入、重难点把握越来越到位、课堂环节设计越来越合理。老师们精心备课、用心上课、积极反思,很多老师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课堂教学能力整体攀升。各教研组学习、研讨氛围浓厚,改变传统听评课模式,在科学观课、议课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也更新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落实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吴校长也指出了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为提高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学校还将本次活动与校级优质课评选及骨干教师打造有机结合,经过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环节的综合评定,最终评出了刘芳老师等校级优质课一等奖3节,二等奖5节,三等奖7节;通过教师互评,最终评出了李露等校级优质课一等奖3节,二等奖4节。
最后,吴校长对本次活动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肯定,为获奖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及奖金。表彰大会的召开,激发了教师们学习的动力,为推进我校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篇二
关键词:教学模式;优课;多元分析;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68-06
一、研究背景
当前,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可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4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优课”),[2]该活动的大力开展对有效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与共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高等教育的基石,是国家、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长期关注的奠基工程。基于此,本研究对小学“优课”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分析,旨在管窥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不同学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的差异,进而为各级各类教学工作者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多元分析法是对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多个变量(或多个特性)的数据,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综合分析方法的总称。[3]本研究依据“优课”评价指标、教学模式基本要素及已有研究构建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分析框架,从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差异、学科差异两个方面对小学“优课”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对比分析。
2.研究样本
截至2015年9月21日“优课”网络投票拉开帷幕,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504959名教师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晒课3020486节,其中小学共晒课1674026节。
鉴于“优课”开展的实际情况及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每个地区选取语、数、外3个学科,每个学科随机选取3节课,共抽取294节小学“优课”研究样本,其中288节“优课”样本来自32个省、市、自治区(含建设兵团),见表1。
本文参照《中国统计年鉴2014》[4],将中国东部10省、市、自治区界定为经济发达地区,中部、西部与西北地区21省、市、自治区界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则在288节“优课”样本中随机分层选取120节课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见表1。
3.信度分析
为保证分析数据的可信度,本研究进行了信度分析。由本研究的两名研究者独立对10节“优课”样本进行编码,比较编码结果并按照信度计算公式进行信度计算。[5]通过计算信度为0.78(大于0.7),可见内容分析的信度较高。具体如下所示:M为两位编码者归类相同的数目,N1为第一位研究者的编码总数,N2为第二位研究者的编码总数,n为研究者数目。
相互同意度= ■
信度= ■
三、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框架
本研究综合“优课”评价指标、教学模式的定义和已有的教学模式分析框架,构建出小学“优课”教学模式与创新分析框架,包括教学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课堂互动与教学性格、教学评价四个维度。
四、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1.教学理论指导分析
(1)教学理论指导总体分析
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导、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建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框架,提供一般性的规定或处方,以指导课堂实践的一门学科。[6]教学理论能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而且能对不合理的教学行为做出评判。
通过对“优课”样本的教学设计、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评测练习、教学反思、评论等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教学理论指导在总体上有如下特征:
教学理论运用丰富。整体上看,教师教学理论运用丰富,但仅有部分教师能综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理论。此外,除了教学理论的指导,部分教师还综合运用了学习理论和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在“优课”中皆有体现,活动理论与社会互动理论等心理学理论也有所涉及。
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程序教学理论与范例教学理论在小学教学中运用最多,发展性教学理论、掌握学习教学理论与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运用相对较少。发展性教学理论与掌握学习教学理论都强调教学应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营造促进经验学习的课堂气氛,要求教师以真实情感对待学生。整体而言,在大多数小学“优课”中,教师重点关注全体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程序性习得,但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关注尚待加强。
(2)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课”中教学理论指导对比分析
对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课”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并统计,发现其在教学理论指导方面存在如下差异,如图1。
由图1可知,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更注重运用发展性教学理论、掌握学习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则更加注重程序性教学理论与范例教学理论的运用。换言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程序性习得,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3)小学不同学科“优课”中教学理论指导对比分析
通过对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优课”中教学理论指导的对比分析,差异具体如图2。
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优课中,程序性教学理论与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运用差异较大,数学教学中程序性教学理论相对运用较多,主要体现在数学解题课、复习课以及探究课三种课型中。语文、英语教学中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运用较为明显,相较于数学,语文、英语的情境性更强,学生更自主,教师感情投入更多。
2.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运用分析
(1)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运用总体分析
参照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分析类目,[7]本研究从教学环境、教学媒体以及相关数字教育资源三个方面对小学“优课”的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进行分析。通过对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含建设兵团)288节“优课”样本进行综合内容分析并统计,发现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运用总体上呈现如下特征:
在教学环境方面,小学“优课”的录制环境主要是多媒体教室,较少出现传统教室和网络教室。在教学媒体方面:首先,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已在某些小学课堂进行常态化使用;其次,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在教学中使用较多,但在大多数课堂中,这两种媒体都没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大部分教师依然将其当作普通投影仪使用;最后,传统教学媒体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几乎所有的教师仍会使用粉笔、黑板、实物或教学模型。
在相关数字教育资源方面,演示文稿是最为广泛应用的数字教育资源;flash动画、图片、视频、音频也根据不同需要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中灵活运用;在部分学校,云平台、微课、思维导图等新兴数字教育资源也已在课堂中应用。
(2)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课”、“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对比分析
对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课”样本进行综合内容分析并统计,发现其在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方面存在如下差异,如表2。
由表2可知,教学环境方面,经济发达地区有使用网络教室;教学媒体方面,经济发达地区教学中有台式/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运用,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仍有把电视机作为投影媒体使用的学校;相关数字教育资源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多使用云平台、微课、思维导图等新兴工具,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多使用图片。
总而言之,经济发达地区“优课”中的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要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主要原因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硬件配备相对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
(3)小学不同学科“优课”、“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资源运用在学科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视频和音频的应用方面,视频和音频在英语与语文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而在数学中使用较少,其主要原因在于语文和英语教学需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且英语教学重在听说读写。
3.课堂互动与教学性格分析
(1)小学“优课”课堂互动分析系统与S-T分析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8](FIAS)是一种探索课堂师生语言互动的分析技术,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9]提出的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TIAS)能科学、客观地分析出小学“优课”课堂互动情况。S-T分析是一种量化教学过程的课堂分析方法,能形象直观地表示教学性格,[10]用其对小学“优课”进行分析能直观定量判断“优课”的教学性格。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已入围部级“优课”评审的省级优课中随机抽取学段和知识点,结合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差异确定3节课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课”课堂互动与教学性格分析样本;选择投票数最多的3节课例作为不同学科“优课”课堂互动与教学性格分析样本,见表3。
依据ITIAS编码表对6节“优课”样本进行编码,采集数据生成课堂互动分析矩阵,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并对6节课的师生行为比率(教师语言比率、学生语言比率、信息技术使用比率)、教师提问比率(教师提问比率、提问开放性问题比率、提问封闭性问题比率)进行了统计,如表4。
按照S-T分析步骤对6节“优课”样本进行分析。此处以宜昌市某小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绘制S-T图(如图3),并绘制6节课的Rt-Ch图(如图4)。
(2)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课”、“课堂互动与S-T”对比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广东省和湖北省两节课的学生言语行为在课堂行为中占较大比率,分别是42.26%和46.39%,表明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甘肃省的课例则是教师言语行为占课堂行为绝大部分,达48.74%,表明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
信息技术使用方面,三节课比率都不高,其中湖北和甘肃的课例中信息技术使用比率仅2.33%和3.34%,广东相对较高,占15.97%,可见经济发达地区课例中信息技术使用多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教师提问方面,三节课的差别并不明显,甘肃省课例的教师提问相对较少。总体来看,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的差别也不明显。
教学性格方面,从Rt-Ch图可知,3节课都属于混合型,并无明显地域差异。
(3)不同学科“优课”、“课堂互动与S-T”对比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数学和英语两节课的学生言语行为在课堂行为中占较大比率,分别是44.50%和38.89%,表明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语文课例则是教师语言行为占课堂行为绝大部分,达45.83%,表明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具体分析发现,语文“优课”课例中渗透了翻转课堂的理念,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使用方面,语文和数学两节课信息技术使用比率较高,数学达23.50%,而英语仅3.55%。其中,语文课例中使用了电子书包和电子白板,主要用于支持个性化学习和数字化资源的拓展;数学课例中仅使用了电子白板,主要用于交互性的动态展示长方体面、角、棱的特点和辅助学生进行闯关游戏。
教师提问方面,三节课有明显差异,语文课例中教师提问较少,且大部分是开放性问题,教师主要是引导和知识讲授。数学和英语课例中,教师提问比率相对较高,但大部分是封闭性问题。这主要与各自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程度密切相关。教学性格方面,从Rt-Ch图可知,不同学科不同课型教学性格存在差异。语文和数学“优课”课例均属于混合型,语文课例中教师活动较多,数学“课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活动较多。英语“优课”属于练习型,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练习读单词和介绍朋友。由此可见,教师能根据学科和课型灵活设计教学。
4.教学评价分析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采用有效的方法,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并做出价值型判断。[11] 按照评价功能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过对“优课”的综合分析并统计,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同/学科间教学评价存在如下特征:
所有“优课”课例中,教师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对较少。
(1)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小学“优课”教学评价对比分析
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差异较为明显,经济发达地区教师更注重采用形成性评价,且评价方式更加多样。经济发达地区教师也更擅长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如采用电子档案袋、电子书包内置功能进行实时互评等。
(2)小学不同学科“优课”教学评价对比分析
不同学科之间评价方式差异并不明显,均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相较于语文和英语,数学“优课”课例中诊断性评价所占比率更大,主要是由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且绝大多数数学课会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检测。
五、研究结果与启示
1.研究结果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可得出如下结果:
(1)教学模式多样,创新态势不明显
基于不同的教学理论指导,小学“优课”的教学模式可大致分为六类:九段教学模式、情境探究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而基于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运用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小学教师的教学理论与教学观念较为陈旧,且迫于小学课程压力,教师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的内驱力不足。
(2)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运用深度不够,地区差异显著
由分析可知,除个别地区如西藏、新疆外,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都建有多媒体教室,且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等教学设备运用广泛。经济发达的上海、广东等部分地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包等已被运用在课堂中。但深入分析发现,小学“优课”中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的运用深度不够,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程度不高,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如经济欠发达的西部个别地区,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教学媒体仍被当作一般的投影仪器使用。
(3)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形式较为单一
研究发现,目前小学课堂大部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一般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开放性或封闭性问题等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但课堂互动形式较为单一,以教师与单个学生进行互动居多,学生与学生、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工具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
2.启示
教育部办公厅指出,将继续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12] 基于此,通过本研究,可为各级各类小学“优课”建设、小学教师开展教学创新实践提供以下启示:
(1)提升教师理论水平,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内需
目前,引发教学模式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系统外部的推力往往让教师处于被动状态,导致教师消极应对,进而出现很多依葫芦画瓢或生搬硬套的现象。而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才是引发教学模式创新的直接动力,[13]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内部需求,只有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创新教学模式。
(2)培育信息技术应用文化,构建课堂和谐新生态
信息技术的引入打乱了原有的教学结构,打破了传统教学生态的平衡。推动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的常态化应用,不断融合创新,培育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信息技术运用文化,逐渐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而构建新的和谐课堂生态。
(3)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灵活教学互动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拘泥于预设的固定教学程序,注重实现整齐划一的教学规律与教学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因而教师应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教学中灵活调整教学活动与教学策略,结合线上线下等形式鼓励学生与学生、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刘延东: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1/19/c_1117201512.htm.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教基二厅函〔2014〕13号)[EB/OL]. http://www.ict.edu.cn/news/n2/n20140709_15125.shtml.
[3][10]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4-9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5]尹睿,刘路莎,张梦叶等.国外百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特征的内容分析:课程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 30-37.
[6]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4.
[7]谢幼如,王芹磊,彭丽丽等.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特征与师生行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90-96.
[8]Flanders, Ned. Intent, Action and Feedback: A Preparation for Teaching [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63, 3(14):250-260.
[9]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18-21.
[11]谢幼如,尹睿.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12]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509/t20150907/ _206045.html.
[13]张喜艳,解月光,杜中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8):22-25.
3.小学音乐优课教学设计 篇三
“一师一优课”专题学习活动总结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能更好地保存我们一线教师的优课资源,建立我们自己的优课资源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同时让我们能够多一份参考和学习的平台,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真可谓是利人又利己。因此,在上级下达关于活动的通知后全校师生就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
一、召开动员培训会,为活动开展提供思想动力。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我校专门召开了一次动员培训会。在动员培训会上,我们积极学习活动精神,深入了解活动的意义所在,大家深刻认识到此次活动对“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意义重大;对推进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教师们纷纷表示要在活动中做好教学研究,开拓创新,务求实效,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努力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发展自己,确保学校在此次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动员培训会上,我校精通信息技术的教导主任就如何注册、实名认证及晒课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了演示培训,使教师们掌握正确的网上晒课操作方法,为本次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以磨课活动为抓手,推进活动开展。在学校的领导组织下,我校展开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磨课活动,我校在磨课活动中聚焦课堂,群策群力,互相帮助,力求共同进步。我们确定了基本的磨课步骤:初备课—教研组给出建议---复备课—课堂观察—教研组给出建议—三备课—课堂观察—教研组给出建议。教师备课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教学设计;教研组给的建议主要是指出缺点和不足,同时尽量给出改进建议供讲课人参考;讲课人上课,其余教师进行细致的课堂观察,既观其优点学其经验,又观其不足提供教研素材,以备讨论改进。就是在这样反复的备课、建议、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们思维碰撞,绽放智慧,不断进步。
三、加强理论学习,促进专业提高。
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磨课活动过程中,我们全体教师精诚合作,碰到问题不回避,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研讨,努力学习,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加强课程标准的学习,为优课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二)向名师学习,在活动期间,学校组织全体“老师观看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秀视频,并进行充分讨论,每位老师轮流发言,找亮点,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和自身特点,发掘个人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汲取的养分。观看讨论后,学校安排年轻老师,与网络进行同课异构活动,促进年轻教师成长。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构建高效课堂与 “任务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形式,逐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施教,使学生能在任务型教学方式下感受成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四)努力使学生学习情境化。从交际的情境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努力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我校全体教师经过不断努力,在校内进行晒课,并且进行课下交流,不断改进。同时我们也可喜的看到,网络上已经上传了无数优课,真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现在我校教研又多了一项,那就是观看优课视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来学习,进步!是的,我们的学习不会停止,我们的晒课不会停止,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都会保持这份热情,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这一平台上,付出、学习、收获!
乌江镇天乐小学
4.小学音乐优课教学设计 篇四
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教育局的要求,经研究,现就我校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标
通过自下而上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位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一堂课;建设一支善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骨干教师队伍,使每堂课都有一位引领本校信息技术应用的名师,使每堂课都有在本地本校起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以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
二、活动组织
学校成立“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领导小组,组成人员为:
组长:尹明红
成员:张兴文、许庆娥、赵丽梅、李艳、胡玲敏。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学校成立语文和数学两个综合组。领导组负责协调各相关部门,强化部门协作;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落实经费安排,保障活动顺畅进行;督促各综合组认真开展活动,圆满完成工作任务。语文综合组由胡玲敏具体负责,学科包含语文、英语、品德、音体美;数学综合组由李艳具体负责,学科包含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孙伟副主任负责活动的相关条件保障工作,在学校和教师创建“优课”的过程中及时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
三、活动范围
本校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原则上均应参加。
四、活动方式
主要包括教师网上“晒课”、评选“优课”等四个阶段。
1、网上“晒课”
学校利用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提供的“晒课”功能,组织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平台注册后按要求进行实名制网上“晒课”。两个综合组在“晒课”前进行线下研课,对每节课进行指导。全体教师参加“晒课”。
2、评选“优课”
在网上“晒课”的基础上,采取校、区、市、省和国家分级评选的方式,对各学段各学科的“优课”开展逐级推荐评选。
学校按参加“晒课”节数的40%评出“优课”,并推荐参加镇 “优课”评选;在学校推荐“优课”的基础上按参加“晒课”节数的20%评出镇级“优课”,并报镇参加镇级“优课”评选。在镇推荐“优课”的基础上评出县级“优课”,并报省参加省级“优课”评选。各级优课的评选标准见附件1。
学校鼓励教师广泛参与,每个年级每个学科原则上至少推荐1个“优课”参与推荐评选,同一教师原则上只推荐1个“优课”。
3、名师评选
在逐级赛课中遴选出的 “优课”作者,将分别授予校级、镇级、县级和省级“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名师”。并在今后职称评审、评优和晋级时给予优先考虑。
五、内容要求
教师所提交的网上“晒课”内容应包括一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内容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性,突出展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应用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育教学的重难点等课堂教学内容。
六、活动程序
1、资源平台注册:学校积极动员和组织教师,按照省教育厅要求,1月在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上,进行注册登记,开通个人空间,为“晒课”做好准备,同时指导教师运用平台上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2、确定“晒课”教师及内容:学校根据文件规定的名额选拔参加活动的教师。参加晒课教师确定之后,根据教师本人意愿,选定晒课内容。为防止内容重复,学校对晒课教师教学内容进行汇总和协商调整,同一学科教师不要选择同样的年级、同样的内容,同时学校将本校晒课教师、内容上报中心校汇总。
3、集体研讨:参加晒课的教师根据确定内容进行准备,两个综合组将开展集体备课,共同研讨,重点研究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资源实施有效教学,在集体研讨基础上形成教学设计。为确保上课质量,可以开展试教,在试教基础上对教学设计继续改进,不断提高质量。
4、录课:教学设计成熟之后,教师正式开展课堂教学,学校组程录制成光盘。
5、晒课:参加晒课教师登陆基础教育资源网,按要求进行实名制晒课。
6、评优:在全部晒课任务完成之后,学校组成评优组,按照本校晒课数量,推选40%课为校优课,同时上报中心校.七、活动奖励
凡参加赛课教师的课件和名单均要在学校备案。根据学校组织工作成效、教师参与规模和资源推荐质量等情况,将给予“优秀奖”的表彰。
八、应用推广
活动评选出的“优课”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各学科各版本,可以为广大教师课前备课、课中上课、课后评价、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示范、参考和借鉴。
学校将统筹协调各部门,结合网上“晒课”和“优课”评选,组织看课评课,开展网络教研,分享典型经验,推广优秀案例,鼓励教师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融合的不同方法和多种模式,踊跃展示自己的优秀课堂教学,促进生成性资源不断推陈出新,形成示范性资源体系,为广大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示范和便利,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应用,形成“人人用资源、课课有案例”的教学应用环境。
九、时间安排
根据活动时间安排,活动于2014年12月启动,2015年1月初,学校完成活动方案制定和教师省平台注册;2015年1月中旬,学校完成优课评选提交;2015年1月底前,教育局完成优课评选。省级“优课”评选完成。
5.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例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竖式计算:
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盘,还剩几个?
17÷3=()盘
()个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
你都知道了什么?(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 人,坐5人不行)“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1)讨论辨析。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1.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
条船,你觉得呢?
2.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做一做第一题 有27 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完成做一做第二题。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问题: 1.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同时出示“例5” 和“做一做”第2题。对比分析: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却不增加1个面包。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 巩固练习: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
六、课堂作业。作业:第69页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内容:教材63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三十六第1—3题.
一、知识教学点
1.联系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2.在掌握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2.设疑、解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做一做第3题的投影图片,7支铅笔,8根小棒,练习的算式卡及图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操作并解答.
(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你是怎么分的?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这是怎样想的?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先分分看)
(2)读题后引导学生操作,用小棒代替铅笔,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演示.边演示边口述分的过程.
教师提问:把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是什么意思?(就是把7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分的结果怎样?全分完了吗?(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教师引导: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及以前我们学的知识,想想这题应怎样解答?(指名学生列式“7÷3=”,并用竖式计算)
教师启发:竖式中,除得的商“2”,表示什么?(每人分得2支.)余数“1”表示什么?(还剩1支.)做应用题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时,要写单位名称,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商和余数后面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应怎样写?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写出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7÷3=2(支)…1(支)
教师提问:答话应怎样写?(每人分2支,还剩1支)为什么这样写?(因为平均分后,没有分完,还有剩余.)
(3)对比、分析:今天我们解答的这道应用题与以前学过的除法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平均分,用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商和余数都写单位名称,答话因有余数需答完整.)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及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5)反馈练习:独立完成课本120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解题过程,重点强调计算的结果及答话应该怎样写.
2.教学例4:
(1)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学生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人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及答话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119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反馈练习:独立完成120页做一做的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重点强调平均分的第二种的有余数的应用题计算结果的名称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同.
三、巩固发展
1.课本120页做一做第3题.(投影出示)
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
9÷□=□(个)……□(个)
9÷□=□(盘)……□(个)
(1)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题意.
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根据这个图和算式(1),你能说说题意吗?(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个)……(个)”,可以推断是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
类推:把图和算式(2)联系起来,你能理解题意吗?(可讨论,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盘)…(个)”,可以推断是平均分的第二种方法.)
比较、归纳:根据图及两个不完整的算式,指名请学生说出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一个算式表示,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4个,还剩1个.第二个算式表示,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2盘,还剩1个.
(2)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写好算式.
(3)订正,指名口述思维过程.
2.填空:(投影出示)
(1)
14÷4=3 …2
14÷3=4 …2
(2)
21÷6=3 …3
21÷3 =6 …3
3.做练习三十六第2题.指导学生要把2角化成20分后再列式计算.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先把2角化成20分.
四、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察板书,总结出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重点强调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完整写出答话.
五、布置作业:121页练习三十六第1、3题.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例5》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判断去掉余数后,商是否加1。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你们喜欢春游吗?看一下这个班的同学们,他们来到公园可 高兴了,他们正在去划船呢,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至少要住多少条船? 引导学生观察。
问: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至少”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22÷4=5(条)……2(人)(列竖式)
问:他们至少要租几条船?
通过计算发现:如果租5条船,还多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一共要租6条船。即:5+1=6(条)
归纳:在解决租船、租车、装载等问题时,计算后如果有余数,最后的结果应用商加1。检验:每条船最多坐4人,5条船最多坐20人,6条船肯定能 坐22人,解答正确。
小结: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租船等问题时,商加1才是最后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书p67做一做
第1题:问: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题?(装载问题)装载问题应该注意什么?(商加1)
指明学生读题,说一说解题思路,最后集体订正。
第2题:指名学生看图说图意,解答后说一说思考过程,最后订正。问:这些钱是多少钱?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解题过程。
四、补充练习:
第一小队共有9名队员,他们打算去“恐龙乐园”进行野营。让我们一起来为他们打理野营装备吧。
6.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 篇六
篮球传接球第一课次《 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教学设计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设计
一 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围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主要采用“引导为主、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学生快乐学习。 二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篮 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是高中球类学习的选修项目,篮球传接球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是实现战术配合的具体手段,是比赛中运用最多的基本技术。传、接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进攻战术配合质量,也反映一个队的进攻战术水平。因此必须重视传、接球技术的学习。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最佳载体,传接球不仅需要扎实的传接球技术,而且需要传与接两者之间相互体谅,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传球者要思考如何让接球者接得舒服,接球者要通过快速移动尽可能接住同伴传过来的球,这样传与接才能做到默契、协调。为此,合作配合的意识自始至终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大部分学生准确理解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的动作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兴趣。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大部分学生初步学会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的基本动作,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双手胸前传接球准确的手型。 难点:双手胸前传接球时上下肢协调用力 五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高二年级学生,男、女合班教学,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性高,上进心强。但是学习注意力还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因此他们学习的纪律性不是很高。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第一文库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 六 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的规律,将本课分为四个部分。
1、课的导入
先进行课堂常规,再通过提问你们知道哪些球员传球技术较好?并请学生回答,从而导入新课。 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2、热身准备
组织学生围绕篮球场慢跑三圈再进行徒手操练习。
通过慢跑达到热身的效果,以免受伤为接下来的练习做准备。 3、学习体验阶段
A 球性练习,增加学生对球的控制能力并为接下来的传接球练习打下基础。
B 讲解并且示范传球技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有助于学生在练习时更易于掌握动作。学生进行徒手的传接球练习。
C 组织学生进行N型的传接球练习。
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有球练习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和难度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体验、合作观察的能力
D 组织学生进行迎面跑动传接球
学生通过练习更能够了解双手胸前传接球上体前倾、伸臂、抖腕等动作要领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4、应用实践
学习的知识、技能应该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体现其价值,为了检验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一个运、传接球游戏。
目的是使学生在练习中体验玩与学相融的乐趣,培养兴趣和爱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5、恢复及身心调整,总结
7.百变团花优课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团花的基本特点,学习团花剪纸折剪的具体方法,会合理运用剪纸语言。
2.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团花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知、思考、探索及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通过欣赏及学习制作团花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以及对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制作团花的三次折和剪花型(抓住中心点)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练习,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布置学生在前置性作业时尝试,根据学生出现的错误分析探讨,同学间合作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团花的特点及设计制作方法。教学难点:纹样的设计及镂空的面积大小。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变圆形 检查学习准备
1.同学们,上午老师请同学们把正方形变成圆形,你们变得怎么样啦?给老师看看吧!2.你是怎么变的呀?(学生边说老师边演示)你们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怎么解决的?(出示抓住中心)
3.为了方便抓住中心点,我们可以在中心涂上一个小点。(老师直接在纸中心涂上点,放在黑板上)
活动2【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一把剪刀、一张纸再加上一个巧妙的构思,可以创造出一个非常奇妙的剪纸世界呢!接下来老师想在这张纸上再剪几下,看看老师能变出什么来好吗?(教师演示再把纸折回去,在扇形纸上继续剪)完成啦!你们想看吗?(想)2.师将团花展开,学生欣赏。3.像什么?(一朵漂亮的花)!像这样外形是圆形、里面是放射状图形的花我们叫它团花(出示课题团花部分)这么漂亮的团花,老师把它装饰在我的黑板上吧!看,多美呀!所以团花有装饰环境的作用。
5.老师这里还有很多漂亮的团花,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展示作品,感受团花的形式美感)
6.虽然它们的外形大致都像圆形,但它们每一朵又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又叫它百变团花。(出示课题:百变两字)
活动3【活动】了解团花的历史、特点、制作方法
1.欣赏民间团花剪纸,了解团花的简单的历史。(1分钟)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会用灵巧的双手剪出美丽的团花,美化自己的生活,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对马团花》《对猴团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南北朝剪纸。2)《梅开五福》寒梅报春寓意吉祥喜庆,五蝙蝠图形象征五福。我们将它们称为“梅开五福”寓意着新年的祝福。
3)《连年有余》利用莲花和鱼的谐音,寓意富裕有余的美好生活。
4)团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两幅团花会用在什么场合?(用于婚嫁)不同花纹的团花用于不同的场合。
2.学生探索,研究团花的制作方法。(10分钟)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想剪一朵漂亮的团花吧?可是,漂亮的团花可不是那么容易剪出来的哦!接下来老师就要请小朋友们自己来研究。怎么研究呢? 1)先来了解一下剪纸常见的花纹!
老师这里有剪纸艺术家们最常用的花纹,大家先一起来看看:(课件展示:月牙纹、梳子纹、柳叶纹、瓜子点、三角、飞燕纹„„)。
看,老师为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朵团花和一张导学单。请同学们把团花打开看看,找找你手中的团花上有哪些花纹!请同学们把团花再折起来,你又有什么发现呢?(有的花纹只要剪一半,打开就能看见全貌)请同学们把老师给你的团花花纹在导学单上画一画,看看有什么发现和小组的同学说说吧。(花纹都是从边往里面设计的,设计的花纹要把它从纸上剪掉,出现镂空的效果。)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作,总结制作方法。
现在我们试着剪一朵吧!先用笔把自己想设计的花纹画到扇形纸上,然后再剪,如果你设计不出花纹,也可以照着老师的团花纹样试试。
3)请个别小队长介绍本组研究团花的制作方法。课件介绍团花的三个部分,中心、花纹、外形。
4)讨论在制作团花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5)尽量做到每位同学手里都有一朵制作成功的团花,失败的同学可以再拿一张纸,在同学们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制作一朵。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研究老师提供的团花,自己也变出了一朵团花,你们可真了不起!
3.学生探索团花的变法(10分钟)你们手中每人都有一朵新制作的团花,他们都一样吗?(不一样)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团花“百变”的奥秘呢!这回还是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
1)请小组内的同学把你的导学单都放在一起,大家一起看看,你们小组的团花哪部分不同?
2)请小队长把不同的部分在队长的导学单上画出来,完成导学单上的任务。3)小组再次讨论研究,教师巡回指导。4)小组派代表汇报研究结果。①不同外形的团花。
第一、二小队:请一个小队长来汇报研究结果,把研究单在投影仪上展示。看一看,你们组的团花哪里不一样?(外形)都有些什么形状?
那要变团花的外形应该在哪里变呢?学生汇报,你想设计什么样的外形?学生演示。(板书:变外形)②不同花纹的团花。
第三、四小组:请一个小队长来汇报研究结果,把研究单在投影仪上展示。你们组的这几个剪纸团花哪里剪得不一样?(中间的花纹)都有哪些花纹?你想设计什么样的花纹?学生演示。
小结:花纹要在折边上剪出,花纹设计要有大小、形状变化,花纹剪得要均匀有层次。那这一回的奥秘是什么呀?(板书:变花纹)③不同中心的团花。
第五、六小组:请一个小队长来汇报研究结果,把研究单在投影仪上展示。你们小组说说看你们的发现,你们的团花哪里剪得不一样?(中心)都是什么样子的,把画好的纸给大家看看吧?
要变中心应该在哪里剪呢?你想变个什么样的中心,学生演示。(板书:变中心)
⑤小结:我们制作的团花之所以都不相同,原来就是因为我们的团花外形、花纹、中心都不相同,团花百变的奥秘你知道了吗?通过变团花的外形、花纹和中心,我们可以剪出变化无穷的团花来。
活动4【练习】艺术实践
1.现在,让我们从团花的外形、花纹和中心这三部分着手,把自己的团花变得更美吧!也可以重新拿纸再制作一朵团花。
2.作业:制作一朵与众不同的团花。
教师总结演示团花制作的方法和过程,还有注意点。
要求:制作时细心、认真,注意安全,不要把废纸弄到地上。
注意:以中心点来设计花纹和外轮廓,花纹要有大小、形状的变化,不该剪断的地方不要剪断。
3.把你们变出的漂亮团花开到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花瓶里吧!比一比哪一组的团花开得最漂亮?注意团花开放的位置和颜色搭配。
活动5【 】活动评价
1.你最喜欢哪一瓶花,为什么?(引导学生在团花布置的位置、色彩搭配方面的评价)2.我们来找一找,这瓶花里最漂亮的是哪一朵团花?为什么?(引导学生在团花的折剪工艺上评价)
3.给制作优秀的同学奖励,(剪纸“蝴蝶”)把蝴蝶飞到你的团花上去和你的团花做朋友吧!
活动6【测试】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你们看,我们的小手多灵巧!一会儿功夫,就剪出了这么多漂亮的团花,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其实,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研究的团花只是在折了三次的米字型的纸上剪的。团花除了变外形、花纹和中心以外,还可以变折法,还能变出更多漂亮的团花,老师这里还有折了四次的团花和折了五次的团花,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和老师再研究。
活动7【作业】课后延伸
你们喜欢剪团花吗?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团花呢!想看吗?欣赏其他形状的剪纸团花。漂亮吗?除了剪团花,我们还可以剪出很多很多其它漂亮的图案呢!一起来看吧!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剪纸艺术呢?那让我们在今后的美术课中继续学习吧!
活动8【 】层层深入 合作探究
《百变团花》是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它是由剪纸和折纸相结合的艺术,装饰性、艺术性很强,其造型重在一个“团”字。团花的制作简便,小学生容易接受。学生通过剪团花,探究折叠中的小窍门和巧妙的花纹设计能剪出奇妙的图案来,感悟丰富的剪纸艺术语言,提高学生对剪纸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在探究团花制作的过程中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他们心灵手巧和胆大心细的品格。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为主体,用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团花的制作方法。
一、初步探索折法。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本课的团花教学以折三次的米字型纸为基础研究花纹的设计和剪法。用正方形变圆形的方法让孩子们快速地寻找到折的方法,明白抓住中心点才能剪出不会散掉的圆形。
二、初步探索剪法。
1.欣赏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剪团花的兴趣。团花剪纸的美有一种信手而成的惊喜,教师随意的几剪刀,漂亮的团花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团花的欣赏更是把学生学习剪纸的欲望激发到了极点。正是有了前面的铺垫,为接下来的学习团花的设计制作开了一个好头。2.观察体验,探索团花花纹的特点。
教师事先准备的团花,有心地把不同外型、花纹和中心的团花分给不同的小组。孩子们在玩老师的团花时不断了观察团花的折法和纹路,通过在导学单上的描绘花纹,探索出团花花纹的特点。如:花纹都是从边往里面设计的,设计的花纹要把它从纸上剪掉,出现镂空的效果等等。
3.操作实践,体会团花散射聚合之美。因为有老师的团花样品和画花纹的步骤,让学生设计花纹剪团花已经不是非常困难了,所以之后的尝试剪团花大部分孩子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这种惊喜溢于言表。此时老师的赞美更是让学生心里美滋滋的。
4.探索提升,研究团花百变奥秘。
在大家觉得自己已经学会剪团花的时候,给孩子再提升一下的空间,使得课堂的教学更具有深度。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老师团花的不同之处。合作使得小组学生必须要一起交流自己画的团花花纹,小组长的最终统计让孩子们一眼看出百变的奥秘,教师的总结更是为学生的创作打开了想象之门。孩子们从团花的外型、中间花纹和中心三部分下手,团花的创作再创新高。
5.欣赏评价,感受剪纸艺术的美妙。学生的展示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相互评价中大家得到了提升以及表达自己情感和得到别人欣赏的心理满足感。老师的总结给孩子们留下了继续学习不同折法的团花的伏笔,为接下来的学习探究做好准备。
【小学音乐优课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音乐课堂设计初探09-06
小学音乐整体教学反思09-18
小学音乐情境教学探索09-24
小学音乐优秀教学反思11-12
小学音乐教学内容11-23
小学音乐 啊,朋友 教学设计07-31
小学音乐 小小少年 教学设计11-02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常规08-07
怎样设计小学音乐课08-08
谈小学音乐教学方法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