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残疾人工作总结

2024-06-27

街道残疾人工作总结(精选8篇)

1.街道残疾人工作总结 篇一

关于进一步加强街道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

随着我区公共卫生属地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鼓楼街道率先开展了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试点工作,并于2010年11月接受了市残疾人康复办公室的考核。区残联、区卫生局在总结前期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各街道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深入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各街道残联要继续根据《宁波市海曙区关于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意见》(海政„2008‟39号)文件精神,公开、公平、公正地实施省定、市定和区定的各类康复服务,确保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满足。

(二)积极开展医疗康复服务。各街道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根据各项康复工作的特点,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本着“依托、融入、服务”的原则,为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

1、各类别残疾康复训练与服务。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康复训练、医疗服务和转介服务等工作,使残疾人就近、就便得到康复服务。为偏瘫、截瘫、脑瘫、截肢、小儿麻痹后遗症、骨关节疾病等肢体功能障碍者,制定训练计划,指导其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为视力、听力障碍者进行常规检查,并及时转介到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验配助视(听)器。

2、精神病防治和心理咨询服务。早期发现疑似患精神病者,并及时转送当地有精神疾病诊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鉴别诊断;对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采取定期门诊治疗和综合性康复,督促病人预防服药,监护随访病人,对复发病人及时转诊。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各类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尽早融入社会。

3、残疾预防与残疾儿童筛查工作。在区妇幼保健院的综合指导下,统一筛查工具、筛查方法和诊断标准,普遍开展新生儿疾病和残疾筛查,对筛查出来的患儿登记造册,上报区卫生局和区残联,并提供转介服务。

二、加强街道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有关要求

(一)健全康复组织管理网络。

1、各街道要结合实际理清残疾人康复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计划,挖掘工作资源,克服困难,创造有利条件,在前期残疾人康复工作积累的基础上做出成绩和特色。可以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稳步推进,做到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原则上,每个街道都要启动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试点工作。

2、各街道要调整和充实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残联、卫生、民政、社区负责人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领导为成员,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各社区也要成立相对应的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

3、各街道残联要积极整合辖区内公共卫生属地化管理资源,积极做好统筹规化、协调联系、把握进度等牵头工作。依托社区

服务网络、社区卫生网络和基层残疾人组织,为广泛开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搭建操作平台。

(二)完善康复技术指导网络。

1、列入区级各类别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充分发挥医疗康复的专业技术优势,努力提高基层康复工作的技术含量和专业水平,稳步推进辖区内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开展。

2、各街道要依托各类资源设立残疾人康复指导站,配置不小于10平方米工作场所和不小于30平方米的训练服务场所,统一标志、统一挂牌;明确1名专(兼)职康复指导员(必须由经过比较系统康复培训的、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主治医师以上医生担任)。重点做好技术骨干培训,开展康复业务指导,参与检查评估验收、为基层提供咨询服务等工作。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成立社区康复站,明确康复员若干名(由经过比较系统康复培训的全科医生、志愿者担任),重点实施家庭康复训练与服务。

(三)优化康复训练服务网络。

1、各街道要重视服务网络的建设,配备残疾人康复管理员,在各社区配备康复协调员和康复志愿者,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工作计划,建立相应台帐,做好各类康复档案、记录、表卡、日志等填写工作。

2、各社区要摸清和掌握各类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和康复需求。建立定期服务制度,采取上门走访、训练状况跟踪、陪同残疾人到社区康复站接受训练等方式,及时了解残疾人训练后反应及要

求,如实记录训练情况,加强康复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各社区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整合辖区内养老、医疗、文体等不同资源,重点做好咨询、转诊和转介等康复服务,努力探索适合辖区实际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新模式。

三、加强街道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保障措施

1、区残联和区卫生局切实营造领导重视,配合顺畅,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共同推进的社会化康复工作机制。

2、区残联在各街道自主申报的基础上,对开展试点工作的单位,提供必要的扶持,并按“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指导。

3、区卫生局把街道残疾人康复工作作为我区公共卫生属地化管理工作的延伸,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完善基层卫生机构的康复服务设施,为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普及康复知识,开展健康教育;指导社区内的康复服务及残疾人开展自我康复训练;做好残疾预防工作。

4、区残联和区卫生局将根据工作开展情况适时进行阶段性检查评估,并根据检查评估结果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总结和推广,对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在此基础上,认真探索基层残疾人康复的工作模式。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规范、有序的发展。

2.街道残疾人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残联,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社会保障

一、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 要进一步把残疾人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定期听取残疾人工作情况汇报, 适时研究残疾人工作。各级领导要重视和关注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 时刻把残疾人的冷暖放在心上, 要满腔热情地支持残疾人事业, 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改善残疾人的生活条件, 为残疾人营造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的环境和条件。

二、残工委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 推动残疾人事业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坚持定期召开委员会成员会议, 听取成员单位的工作情况汇报, 及时收集、综合、了解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研究解决本地残疾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要加强组织与协调工作, 搞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形成做好残疾人工作的强大合力。人事、教育、卫生、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税务、扶贫、司法、残联等部门要认真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等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强化部门协作, 鼎力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主动承担残疾人事业的责任, 严格遵守和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有关残疾人的法规、政策, 坚决落实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扶残助残以及禁止歧视、侮辱残疾人等各项要求。凡属本部门、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 要主动承担责任。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 进一步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范畴。

三、各级残联和残疾人工作者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各级残联作为残疾人工作的专门机构, 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 真正当好残疾人的“娘家”和“贴心人”。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要以关心、关爱残疾人为己任, 尽心尽职、不辱使命, 爱岗敬业, 安心本职工作, 增强改革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 不断探索新时期残疾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努力创新服务手段, 增强服务能力, 不断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

在工作上要紧紧围绕“代表、服务、管理”三大职能来开展, 在“代表”性方面, 要通过改进残疾人协会工作的方式方法, 进一步密切与广大残疾人的血肉联系;在“服务”方面, 要千方百计拓展为残疾人服务的领域, 提高服务水平;在“管理”方面, 要当好各级政府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参谋和助手,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规划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组织实施好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 协助党委、政府办好残疾人事业这项民心工程。

四、建立和健全各级残联组织, 促进残疾人事业稳步发展

一是要解决好机构问题。要把残疾人组织机构向下延伸到基层, 并解决好办公和人员经费问题, 逐步把在社区建立残疾人专门协会、聘用专职人员的经验, 从社区推广到村委会, 逐渐形成市、县、乡 (镇) 、社区 (村委会) 四级完整的工作组织网络。二是加强残疾人队伍建设, 解决好有人干事的问题。各县要建立乡 (镇) 残联, 明确工作人员, 建立规范的工作制度, 彻底改变乡 (镇) 一级工作薄弱的状况。同时, 要加强对残疾人工作者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 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五、加强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康复服务能力

康复是帮助残疾人恢复和补偿功能, 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残疾人康复设施、设备, 使现有设施、设备发挥最大效益。二是要加强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和康复服务人才培养。三是组织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 对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救助。四是健全聋儿康复网络, 办好聋儿家长学校。五是对麻风病致残者实施矫治手术。六是完善精神病防治工作机制, 帮助重性精神病患者得到康复治疗。

六、着力提高残疾人受教育的水平

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是残疾人全面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条件。

各级各部门要将残疾儿童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体系, 统一规划, 统筹安排, 同步实施, 基本实现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 残疾儿童入学率要达到80%以上。要大力推行随班就读和特教班。认真组织实施“二免一补”政策, 特别加大对贫困儿童的生活补助, 不让一个贫困残疾儿童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要加大对市聋哑学校的支持力度, 把市聋哑学校建成一所特教示范学校。

七、切实解决贫困残疾人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

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 实现自强自立、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 更是残疾人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基础。要鼓励和支持残疾人多渠道就业, 全面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的落实,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适宜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 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残疾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民政部门在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时, 要及时把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给予特殊照顾。对重度残疾、一户多残等特困残疾人家庭的保障标准要比健全人适当提高。

3.街道残疾人工作总结 篇三

摘要: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主要体现为社会型残疾观和个体型残疾观的价值观念困境、保密和知情同意的原则困境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困境。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分为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与之相对应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出路分别为:一是确立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进而自上而下地建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二是促进社会对残疾人权力与义务观念的转变,并推动社会道德共识的形成。

关键词:伦理理论;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

中图分类号:C913.69;B822.9文献标识码:A

残疾人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庞大群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残疾人群体是需要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和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的重要群体\[1\]。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在近些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2014年2月的第二十八次全国残联工作会议上,残疾人代表强调,社会工作的方式在为残疾人服务的长期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需要通过社会工作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为残疾人实现同步小康提供动力。残疾人社会工作不仅更加完善了服务体系,也为残疾人群体带去了更多种类的服务,提升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但在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还缺乏明确的本土化的伦理理论的指导,使得专业社会工作者在进行残疾人社会工作干预的过程中容易陷入伦理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残疾人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我们必须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涵义

弗兰克·罗伊温贝格和拉夫·多尔戈夫将社会工作伦理困境阐述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起源于作为现代社会特点的价值的多元性和矛盾性,当一个从业者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冲突的价值观时,伦理困境就可能会产生,诸如公正与平等、服务效用和效率,或者能力与平等。”\[2\]残疾人社会工作也不可避免地会处理与残疾人的关系和残疾人周围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网络中普遍地存在着个人价值观,价值观和伦理是密切联系的,不同价值观要求不同的指导行为的伦理原则,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的冲突会导致产生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

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具有一般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普遍性,更具有其特殊性:一是对象特殊性。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残疾人,而服务者却一般是身体无残障的人士,没有经历过残障的生活,很难对残疾人感同身受,形成同理心\[3\]。二是残疾种类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残障情况,社会工作者需要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这使得干预的方式存在差异。并且,一些特有的干预方式会因为残障情况的差异而无法进行。三是残障人群的敏感性。由于与残障共同生活的经历,残疾人群一般具有更强的敏感情绪,社会工作的干预方式存在局限,更容易出现不当的干预。

根据上述分析,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可以定义为: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由于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存在多元性和矛盾性,以及其服务群体的特殊性和群体关系的复杂性,使得作为“非残疾”的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观念的冲突及由此带来的干预方式选择的难题。

二、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主要表现

(一)价值观念困境

价值观念困境是指在价值观念存在多元及其矛盾的情况下,不同的价值观之间会出现冲突,自我的价值观和他人的价值观出现冲突以及自我内部的价值观冲突,都会直接导致价值观念上的选择难题。价值观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本质进行深入思考和高度提炼的结晶。伦理学理论的应用和伦理原则的规范对人类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不同的价值观要求有不同的指导人类行为的伦理原则,当不同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伦理困境也随即产生。就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对象残疾人而言,社会上对于残疾人自身残疾的观点是什么,直接影响着社会主流意识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社会工作者究竟是以个体型残疾观还是以社会型残疾观来处理个案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这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也常常容易出现伦理的困境。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念困境主要体现在社会型残疾观和个体型残疾观念的选择困境。社会型残疾观的这种新型“范式”已在逐步取代个体型残疾观的某些陈旧观念。个体型残疾观认为,残疾人社会工作一方面要通过康复计划使残疾人身体尽可能地康复到接近正常状况,另一方面,要对残疾人进行心理调适,要求残疾人认可身体障碍的事实。目前,个体型残疾观是我国社会对待残疾人的普遍意识观念。但个体型残疾观只关注了残疾人个体,并大都以正常人的角度来考虑残疾人的需求,忽视了每个残疾人个体的特殊性和经历的心理阶段的不同,同时也忽视了残疾人的家庭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4\]。而社会型残疾观将对残疾人身体的关注转移到残疾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中,认为残疾是社会强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压迫,许多身体损伤者都不认为自己是残疾人,也反对社会给予他们的标签和歧视。社会型残疾观所关注的工作方式是社会工作者不再是站在服务者的角度来为身体损伤者提供服务,而是成为身体损伤者的同伴,一同与强势社会的压迫进行抗争,力图取消社会强加于他们身上的残疾标签。同时,要改善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残疾”要适当地适应身体损伤者的需求。社会型残疾观更加理性地要求对身体损伤者的需求进行评估和预测,以避免不必要的干预给身体损伤者带来进一步的伤害。

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究竟是按照社会价值观中的传统观点来对待残疾人,还是选择更多残疾人所倾向的社会型残疾观,致力于为身体损伤者改善身边“残疾”的社会环境,这是专业工作者在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之前要着重而且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社会工作者会受到外界社会的价值理念及其存在于其中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处于自我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两难选择困境之中。

(二)原则困境

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原则是针对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提出的标准和守则。这些标准和守则涉及到残疾人社会工作开展的各个方面,各种原则之间根据干预工作情况的不同,本身就存在不兼容性,在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中开展原则的遵守和维护,可能存在多元和矛盾的情况。下文就保密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来分析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存在的原则困境。

1. 保密原则的困境。保密原则涉及到的伦理原则包括自主性原则和诚信原则,其次是无伤害原则和善行原则。而在保密原则的问题上,残疾人社会工作者往往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当保密的内容涉及到可能对其他公众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况时,如果继续遵循自主性原则,就无法做到无伤害和善行,社会工作者对应该遵循的原则的选择便存在两难的选择困境;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的保密原则的困境还体现在是否坚持为精神残疾或精神失常的案主保密。对于那些精神残疾或因残疾而导致的情绪抑郁或失常的案主来说,他们可能会伤害自己,或对第三方的人造成伤害,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该选择泄露机密以保护第三方免于受到伤害,还是根据保密原则而让案主或者第三方存在于潜在的危险之中,这是社会工作者在干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伦理选择困境。最后,社会工作者还要关注如何把握保密的程度,由于残疾人群体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社会工作者如果不能把握残疾人案主对哪些因素想要隐瞒或是表达,过高或者过低的保密都将会影响到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而且社会对于残疾人的一些福利和资源是需要残疾人透露自身的残疾情况和家庭情况的,社会工作者如果想要为残疾人争取社会资源,就需要违背保密的原则,但社会工作者会陷入信任危机,如果为了坚持保密原则,又会让案主错失很多社会资源,造成资源的损失\[5\]。

2. 知情同意原则的困境。知情同意的伦理原则的基础是对自主的尊重,既是基于伦理准则中尊重来访者自主性的原则,其干预的效果要依赖于来访者。因此他们应该知道所有信息以便自由选择是否继续进行干预,这一规定也基于无伤害原则和公正原则。当来访者了解了咨询的程序、风险和潜在收益时,他们或多或少会避免咨询中未被预期的不良后果,因而会影响到干预的效果,而无法做到无伤害,如果要做到公正和无伤害原则,往往需要为残障人案主作出一定的决定,而这样无疑是违反了自主性原则,即知情同意原则的根本。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知情同意原则困境还体现在残疾人被认为是能力缺损的人,其中还大量地存在智力残障人士和残疾儿童,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体状况,知情同意难以进行,智力残障人士和残疾儿童由于智力和社会经验的局限,很难作出对已知事实的判断。即使他们作出了判断,也无法承担其后果。社会工作者在干预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需要为残疾人案主提供解决办法的情况,在提供方法时,社会工作者往往需要保持不干预作决定的态度,这本来就是两难的矛盾境况\[6\]。社会工作者无法从一般人的角度来分析残疾人案主的想法,并产生同理心的,对于残疾人案主缺乏理解和感知,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双方在关键的干预的沟通上存在问题,也是造成许多干预不成功的原因。

(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困境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他们选择的复杂性,在角色的矛盾冲突中,社会工作者常常会陷入伦理选择的困境中去。社会工作者首先是一种职业角色,被认为是充满了同理心和道德感的助人自助的角色形象。而他们的角色也是多元化的,他同时还是家庭成员、守法的公众、纳税者等形象。专业工作者在干预过程中扮演了众多角色,当角色期待和角色利益不同时,社会工作者的选择会陷入两难抉择的伦理困境。对于机构来说,专业工作者是雇员,要按机构的政策来满足机构的期待,但作为为残障人案主服务的工作者,他们又要为实现案主的目标而努力,一旦机构目标与案主目标不符,专业社工需要满足的角色期待便存在两难的情况;对于机构内其他社会工作者或是其他领域的工作者而言,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和他们共同分享经验的合作者,而对于残障人案主来说,社会工作者对其有保密的责任,究竟是满足作为同僚的沟通交流的角色期待还是履行好作为为残障人案主工作的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都需要进行两难的角色抉择。

残疾人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担任的角色是需要为残疾人案主谋求利益的,同时,社会工作者也是社会大众的一员,需要履行公民义务,也担任着合理运用社会资源的角色。在谋求福利的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必须估计其他人和群体的利益,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一项社会型的事业,具有广泛性和公平性,社会工作者不能为了单一案主的利益而破坏这种公平性和其他个人或群体的利益。在谋求残障人案主最佳利益时,社会工作者很难保证公平性,或者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很难为残疾人案主谋求到最大的福利。我国是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国家,在以集体利益为主的情况下,往往会忽视个人利益的实现和满足,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顾及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所拥有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公平,社会工作者容易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中陷入困境。

三、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价值观念困境产生的原因、原则困境产生的原因和角色困境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本文将分别从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来分析。

(一)理论层面的原因

本文尝试通过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1. 道德权利和义务的主体之争。元伦理学强调的是语言和概念,它所定义的道德语词是人类道德生活展开必须仰仗的基础,需要得到明晰的界定和准确的运用。道德语词对道德的义务和权利进行了明晰的划分,道德义务是道德实体的派生物,这个道德实体既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某种社会角色。义务是在某种关系中存在的行为必要性和行为应当性。在道德语境中,权利是指人的主张和行为具有正当的价值。从元伦理学对权利和义务的定义来看,社会工作者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个案中需要执行的道德义务是对善的执行,也是基于其自身社会角色的执行,他在这段关系中承担着善的义务,并拥有正当行为的权利\[7\]。而何为善,何为正当,何为在本段关系中的行为必要性和行为应当性,这在每一个案中都不是明晰且有固定的选项的。试想,如果作为社会工作者是持有个体型残疾观念的人,他将会把自己的处境放置于整个社会的环境中去考虑,仍然认为残疾人的权利和义务是应该基于家庭而不是社会;相反,如果社会工作者持有社会型残疾观念,那在他看来,应该让残疾人成为社会的一部分,让社会接纳残疾人,不再将其囚禁于家庭的牢笼,而社会也应该为残疾人创造更多融入社会的条件,因此社会就成为残疾人工作开展的义务主体,这两个观念,都有各自的“善”和“正当性”,都有自己的价值元点,而正是基于这两个价值元点中存在冲突和不适合,所以基于这两个价值原点演绎出来的价值观念也因此会出现冲突,而陷于伦理困境之中。

2. 原则建构主体的矛盾。规范伦理学一般是对人们的行为准则的研究,探究的是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的本质。伦理困境在这层意义上来说,是因为人们所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出现了矛盾而产生的。规范伦理学确立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就是:道德行为者在某种意义上,施加了道德要求在他们自己身上,他们既是道德法则的作者,也是臣服者,所以他们并不将道德看做是强加的,当他们依据道德原则行动时,其实依据的是自我标准,进行的是自我主宰\[8\]。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制定过程中,制定守则的大都是缺乏对残疾的切身感受及实际经验的“正常”人,他们站在伦理的制高点,将西方的伦理守则进行学习和规划,形成本土的伦理守则,这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并不能制定出适应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的伦理守则,而正是这种伦理守则的理论缺失和不适用,导致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中会出现原则困境,每一项制定好的伦理原则很难指导实际的操作,更甚的是一些本来就存在不兼容性的伦理原则更会直接产生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

(二)现实层面的原因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产生的现实原因主要是:在文化上,与自西方而来的社会工作文化背景存在不同;在理论原则上,没有形成本土化的伦理守则;在社会工作者的素质上,没有形成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1. 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本土文化对残疾人社会工作和西方发展起来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存在诸多不同,并且产生冲突,导致伦理困境的产生。就传统文化而言,我国是以儒家的传统文化为主导,文化主体是隐忍和服从,在残疾人的遭遇中,我国传统文化强调要逆来顺受,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基于基督教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西方传统文化,他们更强调个人的权利、个性和尊严,不同于我国的传统文化\[9\]。一个是崇尚残疾人推翻社会压迫,积极改变环境,一个更倾向于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就当今文化而言,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以维护集体利益和整体社会的和谐为首要目标,在追求残疾人个人的利益时,更要考虑和顾忌集体和全社会的利益,这与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国情的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核心“人的独立性”的观念存在冲突和矛盾,在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的过程中,这种文化的差异使得价值观难以融合,便导致了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产生。

2. 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构建的缺失。目前在我国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是全国各省市、各区和街道的残联工作人员,作为事业单位的人员而非专业社工,他们比较缺乏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和职业规范。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的学科,正因为其助人方法的专业性,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专业技能。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主要是在全国残联的统一推动下开展的,专业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尚存在很大的缺口,而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伦理守则的教育,在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时,便容易陷入利与义的两难抉择之中。同时,国内也缺少对专业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督导,对工作人员行为伦理进行监督和判断的督导人员的缺失,使得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构建举步维艰。

四、 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出路

(一)理论层面的出路

从理论层面上看,运用优势视角促进社会对于残疾人权力与义务观念的转变,确立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为伦理困境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

1. 社会对残疾人权利与义务观念的转变。权利和义务的道德语言要求我们追求正当利益、自由主张和主体资格。道德权利意味着社会认同的正当性,这需要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提出明确的统一的对待残疾人的价值观念,我国主流意识还停留在于个体型残疾的观念之中,对于残疾人社会工作,还是停留在以医疗康复和心理治疗的方式让残疾人适应社会,这与新时代的大多数残疾人对尊重和人格追求的自身需求不符。社会主流意识的改变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残疾人社会工作需要改善陈旧意识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负面影响,形成支撑社会型残疾价值观念的理论体系,促进社会对残疾人主流意识的改变。社会需要保障残疾人在正当的资格范围进行道德行为的自由状态,他们的权利和义务虽然都处在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要确保其不成为形同虚设的“物事”。为残疾人建造一个不残疾的社会,这不仅需要社会工作者更需要整个社会去接纳和认同,让他们和正常人一样,行使必要行为和应当行为。

优势视角是一种相对新型的范式,它专注于个人优势,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资源\[10\],在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及其本土化过程中,社会工作的角色应该是帮助社会和残疾人自身重新觉察残疾人群体的权力与义务。优势视角学者萨利贝伊认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11\],对于残疾人来说,在社会生活中,他们的权利与义务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更要以更积极的态度来应对生命中的挫折,更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可能性,争取社会的资源。对于社会来说,认为残疾是一种悲剧的主流价值观需要得到改变,不能因为人有残障就否定他们对社会可能作出的贡献,否定他们的义务,要在优势的视角上发现他们的可能性和价值。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需要将残疾视为优势这一观点的引导,明确残疾人的权利与义务,建立一个不残疾的社会。

2. 确立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在确立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时,依据康德的观点,具有自主性的理性行为者唯有依据纯粹实践理性而行动,而那些通过基本的道德视域进行推理来决定具体的道德要求的伦理原则制定者,并不能制定出实际能指导伦理困境解决的伦理守则,康德将我们所制定的行为理由、义务和责任划定在实践视域和评价视域,这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实践者的亲身经历和对行为的总结和评估才能将一个行为的理由、义务和责任划定清楚,也就是说,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是需要参与过客观实践并对行为有累积的经验和反复评估的人。在确立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时,我们应该遵循规范伦理学对于规范制定者的约束,将伦理守则的建构主体确定为兼顾实践和评价的行为者,这样其所具有的纯粹实践理性,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伦理问题需要的指导原则。

(二) 现实层面的出路

在实践层面,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出路主要是推进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本土化进程。本文提出以自下而上的全新方式,形成我国特色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并从社会道德共识建立的角度,从现实的实施方法上来探寻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出路。

1. 自下而上地建立伦理守则。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本土化过程,是一个需要结合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传统文化和观念、残疾人身心状态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性来确立的过程。根据上述的理论分析,我们应该让有实践经验和受过专业化训练的人士来提出伦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通过对问题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合,根据各个地区、各个省市的特殊性来制定既有特殊性又带普遍性的属于我国本土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累积和调研过程,在收集一定的资料之后,根据多元性和复杂性发展着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现状,通过自下而上的过程,并通过反复实践和修改,实现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创立。

2. 社会道德共识的建立。在现代社会,维系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以利益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需求,这导致了对于任何一种道德信念都可能会有相反意见的情况,对于解决伦理困境的方法都会有另一种选择,正是这种意见和选择的多元化,使得社会道德共识难以形成,而社会道德共识的形成,必须达到理性共识,这种理性共识是指一种旨在达到主体间相互理解的交往行为的结果,依靠理性的信服力建构起来的\[12\]。对于残疾人社会工作来说,这种理性信服力的建构,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这实质是要求社会工作者实现一种中立的态度,让残疾人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公平性得到保障,自身也在利与义之间和各种角色中寻求到一种平衡。

探求社会内部的力量,形成道德共识,就是要推翻和抛弃歧视的标签,实现残疾人在社会上自如的生活、出行;然而,在我国要彻底消除对残疾人歧视的愿景仍然任重而道远。推进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解决,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共同协作才能实现,作为专业工作者,首先自身要站在残疾人这一边,和他们一起抗争强势社会的标签压迫,还要积极联络资源,为弱势群体的残疾人争取在社会上的话语权。全国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需要树立同等考虑残疾人发展的眼光,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机会,发展慈善事业,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并鼓励社会上的其他人群,将对残疾人的道德共识构建成社会共同体的精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筱.社会政策视角下的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分析\[J\].经济学研究,2014(2):101104.

\[2\]罗肖泉.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J\].广西社会科学,2003(9):3740.

\[3\]姚尙满.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07(6):4951.

\[4\]奥利弗.残疾人社会工作:第2版\[M\].高巍,尹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960.

\[5\]陈钟林.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890.

\[6\]高辉.试论伦理学的三种理论形态\[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2629.

\[7\]拉福莱特.伦理学理论\[M\].龚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882.

\[8\]孙建.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862.

\[9\]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1104.

\[10\]刘炳跃.论优势视角\[J\].理论研究,2012(S2):140.

\[11\]David Wilkins.Ethical dilemmas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disabled people\[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2012(2):6778.

4.街道残疾人先进材料定 篇四

2011年,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残联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某某街道残联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的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规划,坚持以残疾人为本,以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在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文体活动、权益保障、帮扶救助等各项工作中得到街道残障人士的广泛好评,主要先进事迹如下:

一、残疾人基本状况及工作运行机制

街道下辖 个社区居委会,持证的各类残疾人共 人,其中:视力残疾有 人,占 %;听力残疾有 人,占 %;肢体残疾有 人,占 %;智力残疾有 人,占 %;精神残疾有 人,占 %;言语残疾有 人,占 %。已办第二代残疾证的有XX人,办证率达XX%。街道残联系统配备有专干 人,下辖 个社区残协各配备了 名社区专(兼)职的康复协调员(其中 名是通过市残联考核选聘)。街道职康中心配有工作人员及机构社工共 人。我们制定了街道、社区残协专干例会制度,根据当月的重点工作安排,每月召开一次街道、社区级专干例会。一年来,各社区残协专干经常深入贫困残疾人家庭了解实情,为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朋友提供面对面的服务,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街道、社区有关领导的肯定,他们的真诚受到广大残疾人朋友的一致好评。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为提升康复服务水平,巩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成果,我街道利用街道(职业)康复服务中心(两园建设)、社区残疾人康复室、社康医疗中心三级康复服务网

络,结合残疾人普查实际的数据资料,以残疾人实际康复需求为出发点,为残疾人朋友提供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疏导、知识普及、残疾人亲友培训、辅助器具服务、转介服务、工疗、娱疗等多种康复服务。实现残疾人工作有机构、有阵地、有活动、有经费、有保障的目标。全街道形成了从上至下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和工作体系,保证了我街道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街道(职业)康复服务中心随着创建国家“阳光家园建设”和广东省“社区康园网络”建设工作的推进,街道(职业)康复服务中心的各项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全面按照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文体活动、职业训练“四位一体”为基本内容的服务定位与格局开展服务,街道(职业)康复服务中心会员不断增加,从原来要我来转变为现在的我要来,目前,中心会员已发展到60人,康复训练项目也增加了太极拳、医疗保健操以及户外农疗等特色活动内容,累计全年在中心参加康复训练人数已达15000人次。今年为55名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复明手术,为低视力者配送助视器19个,帮助5名自闭症儿童到机构进行康复训练,3名智障儿童到元平特殊学校就读,对34名精神病患者进行监护(其中5名在精神病院住院治疗);为有辅具需求的160名残疾人免费配臵了轮椅、拐杖等各类辅助器具共183件;为45名残疾人免费办理乘车卡45张,为他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二)主题扶残助残活动开展积极有效。在全国“助残日”、“聋人节”等活动期间,我街道紧紧围绕帮扶助残活动主题开展各种扶残助残活动,制订系列活动方案。为加大宣传力度,街道利用社区内的宣传阵地开设了宣传专栏,重点宣传各项有关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帮助残疾

人;在各社区、学校、商场等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发放扶残助残宣传资料,努力营造扶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助残日”慰问期间,逐一深入残疾人家庭在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的同时,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医疗、上学等实际情况,如:三溪社区聋哑一级残疾人潘厚基,街道方面启动街道扶贫应急基金给予救助5万元,另一方面向区慈善会申请慈善救助金5万元。据统计数据,今年以来街道为有生活困难的56名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累计65万元;为30名低保残疾人发放医疗补助累计16万元;为患有重大疾病和上学困难的35名残疾人发放临时救济金累计18万元;为3名残疾人发放社会保险补助1.2万元。

(三)扩宽就业渠道得到有效拓宽。我街道积极为有劳动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推荐就业、就业技能培训等服务,改变残疾人就业的旧观念,按照区残联的就业指导,街道利用职康中心“两园”建设,设臵了辅助就业岗位,今年我们与13家企业签订了协议,成功委托了95名残疾人就业;街道及社区提供公益岗位安排就业10名残疾人;据统计,目前我街道符合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有102人,已经就业的98人,就业比例达到了96%。为了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我街道举办了为期2个月的残疾人电脑操作培训班,共组织16名残疾学员参加,拓宽了他们的就业范围,方便了残疾人融入社会,参与生活和工作。

(六)社会参与程度日渐提高。街道十分重视残疾人文体活动的开展。我们结合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组织残疾人开展羽毛球、篮球、点心制作、西式铺床等文体活动和技能训练,在9月15日举行的某某市首届街道职康中心展能节预赛活动中,我办选拔了30名残疾人参与了开幕式文艺汇演、易拉宝设计制作、拔河、摄影、乒乓球、书法、踢毽子、计算机文字录入等8个项目的角逐,获得了1金1银2铜的好成绩,充分展示了我街道残疾人自强不息的良好精神风貌。

某某街道残疾人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残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部门和居民残疾朋友的赞誉。但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街道残协将以这次申报先进社区为动力、为起点,加倍努力工作在各级残联的领导和支持下,更好的为辖区残疾人服务。

5.街道残疾人工作总结 篇五

沼潭街道地处包头站地区,是我市的窗口,辖区总面积9.6平方公里,共有户籍人口2.2万余人,总户数7300户,有11个社区,在册登记的残疾人1241名;其中肢体残疾有718人,精神残疾有35人,智力残疾有53人,言语残疾有2人,听力残疾有135人,视力残疾有139人,多重残疾人159人,残疾人占总人口数的5.64%。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区两级残联的指导下,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和高度重视下,街道残联在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培训,扶残助残等方面做了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面完善并加强街道残联和社区残协的组织建设,街道进一步完善了11个社区的残疾人协会,从而形成了组织健全、体系完善、运转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的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

一、2011年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扶贫帮困,造福残疾人

每一个残疾人困难各不相同,但是经济困难是他们共同的特征,所以我们尽已所能为他们申请困难补助,对重度残疾人进行重点扶助。在元旦、春节慰问期间,共为18名特困残疾人发放了慰问金,为7人发放了米、面等慰问品;为6名残疾人大学生发放了助学金。

(二)、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活动,丰富残疾人生活

文体活动是活跃残疾人生活,让他们更好地享受到社会文明的方式之一,我们非常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

在全国助残日、爱耳日等残疾人的重大节日里,组织各社区残协及志愿者开展宣传,向广大残疾人宣传残疾人事业,号召残疾人自强、自立、自尊、自信,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残疾人的身心素质,提高广大残疾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了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并积极组织辖区残疾人参加区残联举办的各项活动,还组织志愿者到社区重度残疾人家中打扫卫生、擦玻璃、买菜等。

(三)、逐一入户,完成辖区残疾人基础信息调查工作 我办对做好残疾人工作,以统计好残疾人基础信息是今年的工作重点,对辖区内所有居民入户调查,做到社区不漏户、户不漏人,确保登记工作不重不漏,信息准确真实。

通过入户调查我们彻底摸清辖区残疾人在数量、结构、分布以及生活情况、教育就业情况、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对进一步完善我办残疾人组织建设,科学制定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推动我办残疾人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

为了给残疾人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解决有劳动能力残疾人就业关系到辖区社会的安定。街道残联依托区残联,采取各种形 式,使11名残疾人实现了社区就业,成为社区兼职委员。

组织残疾人参加了在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综合服务中心大厅举行的昆区2011年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组织社区 残疾人参加了区残联开展的编织、中国结、剪纸、面点等职业技能培训,共有18名残疾人参加了培训,提高了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增强残疾人日后的“造血”功能,真正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让残疾人活的更有尊严。帮助一个残疾人实现就业,就相当于帮助了一个残疾人的家庭,改善了一个残疾人家庭的生活状况。

(五)、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健全

街道残联按照区残联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达标标准和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示范区标准,在全面普及开展工作的同时,建立一个示范社区,以点带面,实现残疾人工作的全覆盖。街道残联完善了残协组织,配备了理事长和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街道办事处残联主席由办事处主任亲自担任,由副主任担任理事长,具体负责残疾人工作。社区居委会残协主席由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副主席由残疾人专职委员担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的三级残疾人工作网络。

(六)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提高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向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街道残联建立了残疾人社区康复网络,对辖区内的残疾人进行了康复需求调查。为残疾人免费发放一台助行器和拐杖,为一名重度残疾人安装了双小腿

假肢,为他们解决了实际困难。根据社区每个残疾人的不同康复需求,对社区内的残疾居民开展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使其得到最佳的康复效果,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生活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在实施居家养残的“阳光计划”中,为三、四级智力、精神残疾人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实施居家养残服务,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直接送到残疾人家里,为残疾人提供温馨的家庭服务,帮助残疾人增强生活信心,从而提升残疾人参与社会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我辖区共有7位残疾人享受到这项服务。

二、存在问题

一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离领导的要求和残疾人的期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是对残疾人工作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制约了残疾人工作的水平提高。

二是驻街单位及社区居民参与关心残疾人事业积极性还需进一步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档次和服务质量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是有部分社区残联工作者是第一次接触此类工作,虽然进行了培训,但由于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还需进一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以适应艰巨繁重的残联工作任务。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以两个“体系”为指导,展开新一年的工作

遵循区残联关于建设两个“体系”总体工作战略部署,全面领会精神实质,下大力气,真抓实干,建立、健全本街道两个“体系”的建设,并以此为统领,全面开展2012 年沼潭街道残联的各项工作。

二、依据街道为平台,更加全面地为辖区残疾人服务

根据现有掌握的我街区残疾人各方面的信息,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更大的耐心、诚意、更高的服务质量对全街区的残疾人进行全面细致的服务。把党中央及各级政府的温暖输送到全体残疾人朋友心中,提高他们竞争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这只特殊队伍的力量。

三、借助社会公益的帮扶,做好各项康复工作

今年,将借助区残联各项活动的开展,对辖区内的白内障患者、适应假肢安装的残疾人、脑瘫儿童、智障儿童进行全面筛查,及时、准确地报送上级,使得他们及时得到治疗。我们还将与上级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将对残疾人家属及亲友进行康复知识培训,做好“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一条龙康复服务工作,并做好康复器具的配置工作。

四、拓宽就业平台,广开就业渠道

残疾人就业工作历来被各级政府所重视,也是沼潭街道残联工作的重点。除对辖区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进行筛查外,还将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展开劳动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协调工作。与一些社会福利企业进行沟通,尽最大努力安置残疾人上岗。

并把一些相关的就业信息和政策在广大残疾人中进行宣传,为残疾人的就业铺好路搭好桥。

五、依托国家相关政策,妥善解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根据国家和各级政府现有的相关优惠政策,力争在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农村低保、新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多谋取福利,具有实效地解决辖区残疾人的实际困难,以解他们的后顾之忧。

六、继续配合区残联认真做好二代《残疾证》办理工作

二代《残疾人证》的新申请、换领、发放、建档工作仍然是今后一定时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还将不遗余力地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将继续采用入户走访、调查掌握全部信息,针对特殊残疾人进行特殊的服务方式进行特殊的服务,为广大残疾人顺利办理《残疾证》大开方便之门。

七、利用各种契机,开展各项残疾人活动

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残疾人活动是增加残疾人竞争社会能力,参与社会意识的有效锻炼手段,丰富业余生活,提高思想情操的课堂,也能使广大残疾人朋友直接感受党和各级政府对残疾人的亲切关怀。同时,也是彰显我街区残疾人工作的有力体现。今后我们将不失适机地在辖区搞好各项活动,丰富残疾人的生活,更好的为残疾人服务。

沼潭办事处残联

6.街道残疾人工作总结 篇六

一、调研基本思路和南湖街道残疾人现状 调研活动以发放调查问卷、走访残疾人家庭、召开社区干部座谈会的形式开展。我们就残疾人基本情况、家庭经济状况、就业需求、托养需求等内容设计了调查问卷,共下发624份,回收400余份;走访残疾人家庭主要是听取残疾人家属最关心和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在社区干部座谈会上,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残疾人家庭存在的困难和希望解决的问题,并听取了对残联工作的意见建议。据调查统计,目前南湖街道共有持证残疾人624人,其中,男性386人,女性238人;16—60周岁492人,16岁以下8人,60岁以上124人;有劳动能力474人,已就业341人;党员4人;重度残疾人24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61人,持特困残疾证12人。残疾人对于就业的需求非常迫切,部分残疾人要求托养。

二、残疾人生活中存在的困难 劳动就业有困难。残疾人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在就业中成为最为弱势的群体。他们或是缺乏必要的技能,或是对工作要求过高,从而也拖累了家庭经济。残疾人就业难成了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经常是社区干部费尽心思为他们找到工作,做不了几天或被辞或自己不愿做了;也有残疾人指出,在非福利企业上班,不能跟上一般职工的水平,自己有压力,而企业不可能为一个残疾人改造厕所、食堂设施等,非常不方便。家庭照顾有困难。残疾人,特别是重度残疾人,通常需要专人护理。有相当一部分靠年迈的父母照顾,有困难;但父母过世靠兄弟姐妹照料的,更是不能保证质量。泾水社区有一户重度智力残家庭,仅母女两人,女儿已进入高三,如外出就学,残疾的母亲即面临无人照料的局面。桂苑社区有一户家庭三个智力残,原来靠七十多岁的父亲照料,父亲过世后,一家四人中仅读小学的儿子是健全人,生活根本无法自理。因为需要专人护理也便家庭减少了收入。我们走访中农翔社区一户肢体残疾人家庭,母亲开出租车,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因儿子患病致残,全部收入都用于医治,并且需要专人护理,母亲只能放弃开出租车在家护理儿子,家庭经济状况明显下降。康复训练有困难。现南湖街道有社区康复点3个,虽然距离残疾人家庭较近,但因为需要家人陪伴,医生指导,实际进行康复训练的较少。精神残疾人,往往是被关在家中,既不利于康复,也成为家人的一块心病。如泾水社区一轻度精神残疾人,在药物控制下病情较缓和,但家人不放心她独自外出,每天关在家中,他们也需要有心理疏导,融入社会的一个场所。重度精神残疾人的治疗和照料成为各社区面临的共同的难点。一个精神残疾人会影响家庭、楼栋甚至整个社区。现在在乌镇精神病医院治疗的费用是一年超过4万元,家庭无法承担。(市残联即将出台文件,逐步实行集中托养治疗。)

三、关于残疾人爱心互助站的构思 根据省政府关于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相关要求,以及残疾人的实际需求,我们计划在南湖街道建立残疾人爱心互助站——博爱阳光驿站。

1、阳光驿站的基本功能: 一是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对于有托养意愿的残疾人,日间可到阳光驿站参加活动,接受照料;对于无法到阳光驿站又有护理要求的,可实行居家安养,由工作人员送午餐到家,并开展一些基本的照料、护理服务和康复指导。二是开展来料加工业务。针对残疾人的就业需求和实际就业难的现实,依托南湖街道现有的来料加工点,开展来料加工业务,实现非正规就业;开展手工编织培训班,为残疾人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三是康复训练。配备必需的康复器械,医生定期指导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开设心理咨询室,招募有专业资格的志愿者定期提供服务。四是开展文体活动。以阳光驿站为平台,组织残疾人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开设图书室,丰富残疾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在具体实施后可扩展的功能:发布残疾人招聘信息,开展贫困残疾人结对帮扶活动。

2、阳光驿站的人员设置: 阳光驿站照料护理残疾人的岗位,作为社区公益性岗位,招募残疾人义工;结合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阳光驿站的管理人员与专职委员相结合;招募志愿者,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3、阳光驿站的经费来源: 根据省政府《关于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意见》(浙政发[2008]29号)精神,对重度残疾人的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纳入日间照料所需要的费用,对人均年收

入在低保标准150%以内的家庭,由财政全额承担;其它家庭,由其家庭负担50%,财政承担50%。纳入居家安养的,对人均年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内的家庭,给予全额护理补助费;其它家庭的,给予50%的护理补助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纳入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后,原有的其它保障待遇继续享受。对于非上述对象的残疾人,需要提供日间照料或居家安

7.街道残疾人工作总结 篇七

1 残疾人综合服务信息化的意义

当前, 残疾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工作流和Web方式是主要的应用技术手段, 利用信息技术, 提升的信息传播和处理效率。能够对残疾人综合服务的业务工作进展进行有效的掌握, 作为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参考。查询数据、统计支持等工作能够高效的进行下去。残疾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 使残疾人服务各业务系统、残联及其他部委系统之间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实现了信息和资源共享, 共同为残疾人事业奉献力量, 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1]。

2 残疾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

2.1 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是通过对工作当中的不同职责的人员以及不同的应用程序功能进行协调, 以实现自动化业务处理, 并能够将完整的工作流程反映出来。在残疾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当中, 工作流技术是核心的应用技术之一。定义工作流参考模型, 其中包括定义工具、执行服务、管理工具、客户应用等内容。其中执行服务是工作流的核心部分, 结合其他部分的服务, 将创建、管理流程定义, 创建、管理和执行流程实例等内容有条不紊的运行下去。利用相关软件, 能够解释某一运行环境下的执行流程实例, 并能够利用图形方式将复杂的运行流程简单的予以呈现。工作流参考模型的每一部分都有具有各自的职能, 通过执行服务交互, 实现高效的运作[2]。

在工作流参考模型的基础之上, 开源框架是工作流技术的关键性内容。Java业务流程管理和OSWork Flow是最主要的工作流开源框架。Java业务流程管理简称JBFM, JBFM在综合服务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当中的应用, 能够将整个服务业务系统的结构更加清晰的呈现出来。JBFM具有独立的流程, 能够为用户提供跟踪、监控、管理等多项服务, 这对于残疾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设计, 可以有效拓展综合服务信息系统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JBFM的灵活性更强, 能够根据实际的环境做出有效的调整。另外, JBFM能够提供源代码, 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JBFM的应用领域。作为开源工作流产品, 在残疾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开发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种工作流开源框架是OSWork Flow, 能够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并且流程变更时安全性良好。虽然OSWork Flow具有良好的灵活性, 但是在自动任务支持功能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未能采用标准脚本语言。

2.2 MVC设计模式

模型-视图-控制器设计模式简称MVC, 是当前较为常见的软件设计模式。HTML标记元素和相关数据信息构成完整的视图。以JSP系统界面为例, 核心业务服务项Service作为系统模型。视图用以解释模型的具体结构, 并发出更新请求, 发送用户输入给控制器。在接收请求之后, 由控制器定义应用程序行为, 通过用户动作映射进行模型的更新, 进而选择合适的视图。发出业务请求, 选择某一视图来显示数据。MVC设计模式分为数据源层、视图以及维护控制。在统一的框架内进行功能的界定。在残疾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 MVC设计模式得到有效的应用, 使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各项服务能够高效的提供给用户。图1为MVC工作原理图。

除了工作流技术和MVC设计模式之外, 在残疾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 采用J2EE技术能够提升系统的安全性。正确选择开发工具和数据库, 创造良好的集成开发环境。将开发模式、关键技术、创设集成开发环境以及选择的数据库有效的应用于残疾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当中, 利用先进的管理和服务手段, 提供全面、快捷的综合性服务, 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帮助, 为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3 结语

通过残疾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实现残疾人信息化服务。对于社会的残疾人群体, 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服务。为了提高残疾人综合服务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建立残疾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 实现残疾人信息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需求,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摘要: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需要我们去关怀爱护。当前, 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积极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建立残疾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 为残疾人提供一个更加高效稳定的公共服务平台, 为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文章围绕残疾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的构建, 基于工作流技术, 就信息化管理问题进行分析, 实现高效的残疾人服务工作, 推动残疾人事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工作流,综合服务信息,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蔡希.高质量推进残疾人事业信息化[J].中国残疾人, 2009, 02:50-51.

8.街道残疾人工作总结 篇八

残疾人就业对策尽管《残疾人就业条例》于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69次在常务会议上通过,于2007年5月1日起实施。但是现阶段残疾人就业问题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残疾人的发展,也是我国治国安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和谐社会中,如何让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通过特殊教育而能够相对独立生存,对我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更应该寻找合理的途径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

残疾人渴望社会关注并期望在社会中体现自我价值,他们渴望靠自己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就业难的现有条件下,作为残疾人群体,他们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尽管他们有强烈的生活和就业的欲望,但在社会中仍然存在许多残疾人无法就业的现象。

首先,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从整个的社会大环境下,劳动力已经供大于求了,并且每年的劳动力不断的在增加,同时,还面临着很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所以,从残疾人就业的问题看,矛盾更加突出。

其次,尽管我国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已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在我国,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提供1.5%到2%的残疾人就业的比例,用人单位如果未安排残疾人就业,应根据上一年度平均工资和年度的差额人数来为残疾人支付就业保障金额。但有些用人单位宁愿缴纳残疾人的就业保障金额,都不愿意为残疾人提供工作机会,个别单位甚至拒绝接受残疾人。

第三,残疾人在社会上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和一些执法单位的执法力度不够,使得现在的残疾人保障体系和职能没有发挥,而且存在其实残疾人就业,个别企业对残障人士靠“名义”的虚挂和只得到“生活费”等现象,不仅骗取了国家的税收,并且侵犯残障人士的个人权益。

第四,很多残疾人的就业观念素质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他们的文化素质低,学的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就业需求,也不适应当下的竞争机制。部分残疾人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并且容易与人发生冲突,因此容易受到同事的排挤,也容易被解雇,失去很多的就业机会。更严重的是,一些残疾人有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竞争和自我完善意识。

由上述看出,残疾人在寻找成功的路上要比正常的人困难许多,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所以,针对残疾人当前的就业形势,谈谈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一些对策:

第一,政府应宏观调控残疾人就业政策并对残疾人就业加以重视,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环境。

要做到认真落实好残疾人就业比例的有关规定。税务、工商、金融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保证就业的保障金足额缴纳。综合利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支持和大力安排残疾人就业。在产业调整、企业改革中,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企业福利改革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使残疾人就业的企業重组或使他们下岗。

完善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使残疾人的就业联合会的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并能做出相应的处罚。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保险,福利,工资等等进行检查和监督以保障残疾人的权利。

第二,社会要全面展开助残的宣传力度,组织助残活动。

尤其是媒体宣传方面的加强,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残疾人就业的舆论环境,开展残疾人企业的宣传工作,如问卷、传单,以便广大残疾人能够有一个正确认识,真正从残疾人的意识形态转型,全社会要尊重并接受残疾人,残疾人与常人平等。

社区、街道和其他服务单位也要帮助、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帮助残疾人找到就业机会,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残疾人的就业,使全社会能充分认识到实现残疾人的就业不仅是追求目标,也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第三,残疾人群从学生时代开始要加强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

残疾人从学生时代就要意识到今后要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培养自身技能,是解决残疾人学生毕业后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特殊教育的学校要培养的目标。

1.学校教学生要根据他们的能力,扬长避短,建立职业教育课程。

例如,由于严重的耳聋学生的听力损失无法形成听觉,认知不全面,影响发展的能力感知的东西。但比普通学生的视觉图像更有发展。他们的视觉意象丰富,容易找到的东西所有的小细节,所以在艺术或设计上的选择职业教育,很容易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个性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再如,选择和使用很弱或没有听力和视力有更高的职业需求的残疾人进行职业教育,开设专业课程。根据当地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长期的专业课程培训,或短期培训课程,以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然后进入社会,被社会所接受。

2.课堂教育要走出去,打破封闭式教育,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

职业教育要服务于社会,它是社会性的教育。和“校厂联办”,“校厂挂钩”是解决残疾人学生就业有效的途径。学生学习一些技巧,使他们在社会中生存,学校可以走出课堂,让学生进车间,并采取请专家,民间艺人为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教学。这样既可以解决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解决职业教育的教师缺乏的问题。

加强学生的劳动实践,创造就业渠道。现代社会要发展生产力,不断创造出许多新的工种,所以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去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使企业了解残疾学生的技能和工作能力。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和学生自身也可以推荐给企业和机构,并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和就业。

3.使学生认识到就业的形势,加强其对传统美德的教育

努力工作,坚定地专注于创业,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成果。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特殊教育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参加自愿劳动、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努力工作、奋斗、努力、勇敢的精神。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看到社会就业形势,通过形势教育,加强学生对当前的就业竞争形势的理解,这样他们能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并努力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和进行社会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郭毅.中国残疾人就业歧视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8.

[2]赵闽琴.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7.

[3]孙宝建.残疾人就业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8.

[4]任友媛.社会转型时期苏州市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9.

[5]顾茜.残疾人失业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校外素质教育新蹊径——微社会活动中心新构想◆刘锐李娅娟(西安高新第二小学;西安高新第一小学)

学生应该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按学段、分层次地在“微社会活动中心”对身边的社会和职业进行必要的了解、体验、实践,在“学有所用,用有所想”充分的感知之后,不定期地修正航向,明晰自己的价值取向,这将会更有效地提升他们在校学习的自主性、方向性与目标性,也会更科学、更有效。

上一篇:初中科学学科教学常规下一篇:事件营销策略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