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材料发展的新动向

2024-08-23

稀土材料发展的新动向(通用5篇)

1.稀土材料发展的新动向 篇一

绿色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摘要:综述了我国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展历史,简略介绍了绿色稀土发光材料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稀土发光材料,绿色化学

稀土发光材料(Rare Earth Luminescent Materials)是一种新型的发光、转光材料,它具有对光吸收能力强、转换效率高的特点,比一般的发光材料优良。它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等领域。本文对它的发展情况和一些用途作了介绍。

稀土发光是由稀土4f电子在不同能级间跃出而产生的,因激发方式不同,发光可区分为光致发光、阴极射线发光、电致发光、放射性发光、X射线发光、摩擦发光、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等。稀土发光材料具有吸收能力强,转换效率高,可发射从紫外线到红外光的光谱,特别在可见光区有很强的发射能力等优点。稀土发光材料已广泛应用在化学、物理等各个方面。

我国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展史

稀土元素无论被用作发光(荧光)材料的基质成分,还是被用作激活剂,共激活剂,敏化剂或掺杂剂,所制成的发光材料,一般统称为稀土发光材料或稀土荧光材料。30多年来,我国稀土发光及材料科学技术的研发在各级领导和部门关心下从起步和跟踪走向自主发展;稀土荧光体(粉)生产从零开始,已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20世纪60年代是稀土离子发光及其发光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发展的划时代和转折点。三价稀土离子发光的光学光谱学、晶体场理论等基础研究日益深入和完善。1964年,高效YVO4∶Eu和Y2O3∶Eu红色荧光粉和1968年Y2O2S∶Eu红色荧光粉的发明,并很快被应用于彩色电视显象管(CRT)中。步入70年代,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新材料研制及其开发应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稀土发光及材料科学和技术并没有形成,仅中科院物理所对CaS和SrS体系中掺Eu、Sm、Ce离子的红外磷光体的光致发

光性能,以及在ZnS∶Cu或Mn的电致发光材料中某些稀土离子作为掺杂剂对性能影响进行少量的研究。所用稀土材料全部进口,价格比黄金还贵。

20世纪70年代中科院长春物理所抓住机遇,将这一时期国际上大量的新科研成果引入翻译出版向全国介绍,起“催化剂”作用;同时有一批从事稀土分离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也纷纷转入从事稀土发光及材料科研和开发工作,加之彩电荧光粉会战,使这一新兴学科在我国正式起步并不断发展。

20世纪60和70年代国际稀土发光材料发展和我国稀土冶炼及分离工业崛起,许多单位跟踪国际上已有成效的工作,纷纷开展稀土离子发光性能研究,以及许多不同用途、不同体系的稀土发光功能材料的研发工作。

我国稀土发光及其材料科学技术和产业化经过 30 年的研发,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取得许多自主发展的科技成果,特别是从 1980 年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 20 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已在高等院校、中科院和产业部门形成水平较高的科研和工程技术队伍,科研和生产基地。在国际著名的杂志上发表许多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一批发明专利,出版一些专著。取得的国家、省部级成果为国家建设和安全做出了一定贡献,并获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北方交通大学成立了光电技术研究所,专门从事发光和显示的研发工作,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建设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长春有中科院凝聚态物理开放实验室及稀土化学和物理开放实验室,还有北京大学等其他院校开放实验室,为稀土发光材料的基础研究提供先进实验条件;历年培养的一批批青年专业人材,已成为本领域的骨干和带头人;在咸阳、北京、上海、江浙和广东等地形成一批生产基地。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处在自主发展与应用期。

绿色稀土发光材料的一些应用

稀土发光材料的其中一种应用是稀土夜光纤维。稀土夜光纤维是指利用稀土材料为发光体,经过特种纺丝工艺制成的具有夜间发光性能的纤维。该纤维只要吸收任何可见光10分钟,便能将光能蓄贮于纤维之中,在黑暗状态下持续发光10小时以上,且可无限次循环使用。在没有可见光的条件下,该纤维本身能发

出各种色彩的光,如红光、黄光、蓝光、绿光等。稀土夜光纤 维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纤维,该纤维在受光照射时捕集激发态电子,在停止照射后进行持续发光跃迁。稀土夜光纤维不仅色光绚丽多彩,而且最终产品可 以无需染色,不仅避免了染料对纤维发光性能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了染整工序产生的废水对环境的污染。这种夜光纤维材料不仅可以用于纺织,而且还有很多其它的 用途,人们可以以它为载体,利用太阳光这个清洁、无公害、符合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源,所制得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纺织服装、航空航海、国防工业、建筑装璜、交通运输、夜间作业、日常生活及娱乐休闲等领域。

参考文献:

[ 1 ]刘行仁1稀土发光材料及其应用的世纪回顾与前蟾1稀土,2001 年1 月

[2] 黄小卫,庄卫东,李红卫,余成洲,薛向欣,张国成.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J].稀有金属, 2004,(04).[3] 刘海涛.PZT压电陶瓷纳米晶粉体合成及掺杂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4] 卢鹏志.M_2SiO_4:RE(M=Mg,Sr,Ba,RE=Tm~(3+),Tb~(3+))真空紫外光谱特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8.[5] 马俊红.稀土掺杂四硼酸钇铝荧光粉及透明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6] 高文杰.新型锡酸盐发光材料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7

2.稀土材料发展的新动向 篇二

为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越来越多的煤矿企业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本企业内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MIS) , 使企业由原来的传统产业向信息技术转化。

信息化的主要意义在于: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在安全培训过程中, 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 借以更好地提升安全培训的质量。

安全培训的信息化就是意味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 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 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 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安全培训信息化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 经过组合、重构, 相互融合, 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促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过程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从而提高安全培训的质量、提升安全培训的层次, 保证安全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煤矿由于历史的原因, 安全培训的教学手段与全日制的教学相比差距较大。煤矿培训机构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现代化浪潮, 存在观念陈旧落后、理论准备不足、惰性意识影响、实践条件欠缺和整体发展失衡等问题。好多单位对安全培训的信息化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实施不力、利用率低, 甚至是管理混乱等等。这些认识上的局限和使用管理上的高耗低效, 严重制约了安全培训教学信息化的进程。

二、信息化功能

1、教学演示的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最初形式, 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 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 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 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等。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可以使计算机代替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 实现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

2、主体交流的媒体。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员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 实现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 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外界的链接, 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 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教学, 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 如出题、评定等, 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 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员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

3、资源环境的生成。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可以突破培训教材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 而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传统教学模式所受局限太大, 根本无法全部生成。

信息技术资源包括教学中所凭借的信息技术手段与相应配置, 还包括凭借信息技术加工整合, 从而可被教学所用的囊括的各方面无限丰富的资源。这样的资源被开发利用, 教学的手段和条件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一旦在教学中成为现实, 就会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 而且大大提高安培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利于研究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专业内容, 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 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内容, 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成为数字化学习资源, 同时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一定的情景, 并让学员在这些情景中探究、发现, 这极利于学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显示和形象展现,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 给学员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内质的把握, 让学员在各种真实的复杂的条件下作出选择和决策, 提高学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信息化应用

1、多媒体信息技术。

运用新颖、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 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员的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优化课堂结构, 改革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显著提高学习效率。它不仅为学员的学习创设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 又为学员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和实践的机会, 对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 给学员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 更形象生动, 更具吸引力。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 为学员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从而使学员更易体会到事物的本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能够为学员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 促使学员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 从而大大激发学员的思维活动。

在讲授瓦斯灾害防治课程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员学习兴趣, 加深对瓦斯灾害了认识, 我们除了引用一些国内外典型的瓦斯事故案例, 还利用3DSMax等计算机软件制作了声、形俱备的瓦斯爆炸动画, 是学员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为了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我们的教师应尽可能地掌握制作多媒体的技术, 应遵循学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学设备现代化, 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现代化, 必须不断学习新概念、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现代化教育素养。认真研究如何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把优秀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合理整合, 并有效地进行课后答疑和研究多媒体条件下的考试考核方式等。

一些单位正在开发专门针对煤矿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像江苏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监制的“煤矿安全生产虚拟仿真培训系统”、西安和利德信息技术公司开发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多媒体教学软件”, 对煤矿安全技术培训的教学工作将起到很好的帮助, 对安全培训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网络教学系统。

信息技术与Internet的飞速发展, 使我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传递任何教学课程成为现实。由于这些课程完全可以是跨越国家、跨越地域、跨越民族、跨越文化, 跨越学校、跨越学科和专业的, 所以它能吸引世界各地的学员和教师积极参与其中, 引起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网络教育作为远程教育的一种新的模式, 具有很多新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教与学可以不受课程时间表的安排限制;不受空间的约束;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不必为学习而加入各个学习群体;教育可以面向各个阶层的人们;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等。这主要体现了Internet的开放、平等、共享、协作的精神和由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网络教育的主要优点体现在:高度的互动性;资源的共享性;服务的及时性;教学方式的多元性;总体社会资源的节约性等。

网络教学不仅仅是通过技术的使用来延伸课堂, 更倾向于最大限度地建立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的联系, 而不论他们身在何处。这种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是网络教学的互动性。特别是对于我们的煤矿基本建设施工企业, 由于一线的学员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施工现场, 网络教学将大大提高安全培训的全员效率, 提高安全培训的效果。在不久的将来煤矿施工企业的安全培训中一定会溶入网络教学的成分。

3、网络考试系统。

在考试、考核系统中引进计算机技术, 是安全培训的考试考核的发展方向。我们的煤矿安全培训机构正在尝试开发一套基于局域网的电子考务软件, 即网络考试系统, 实现包括自动组卷、控制时间、自动评卷、打印成绩等, 管理员在一台计算机上可以控制整个考试过程全自动化。一旦问世, 对我们的安全培训工作又是一场信息化的革命。

4、培训信息管理系统。

为了推进培训信息动态管理工作, 对培训信息实行计算机动态化、网络化管理, 以便对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实施适时动态监督管理, 并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培训信息, 提高安全培训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成本, 使安全培训管理工作逐步实现正规化、现代化, 江苏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监制的“江苏省安全生产培训信息管理系统”, 将给我们的安全培训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煤第五建设公司正在推行《江苏省安全生产培训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该系统的运行, 实现安全生产信息数据录入及编辑、信息查询、数据汇总及打印、数据备份、数据上报等功能。该系统包括了各沛县机构向省、市各级安监部门上报各种管理一数据。各培训机构及省、市各级安监部门可以根据各自相应的权限进行查询、打印各种汇总和明细数据。省局可查询全省各培训机构的培训信息明细及汇总。对全省安全培训信息管理实现了真正的标准化。

中煤第五建设公司已经建立三或四级上报系统, 实施包括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徐州市安全生产监察局、省煤矿安全监察分局、集团公司、公司、处 (矿) 、项目部 (区、队) 逐级上报, 使各级企业能够掌握应持证岗位 (工种) 持证情况和关键工种数据。

5、网络办公系统。

随着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 办公自动化网络的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利用网络通讯基础及先进的网络应用平台, 建设一个安全、可靠、开放、高效的信息网络和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电子化系统, 为管理部门提供现代化的日常办公条件及丰富的综合信息服务, 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和办公事务处理自动化, 以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 实现企业各部门日常业务工作的规范化、电子化、标准化, 增强档案部门文书档案、人事档案、科技档案、财务档案等档案的可管理性, 实现信息的在线查询、借阅, 最终实现“无纸”办公。

中煤第五建设公司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内部局域网, 集团公司正在构建Intranet, 并接入了Internet, 实现资源的合理共享。公司安培中心建立的安全培训、考试、考核持证数据库管理系统, 通过Gocom、IP Messenger等局域网通讯软件, 公司与下属单位及施工现场进行文件的收发, 培训资源的共享, 大大提高了培训管理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

四、信息化策略

(一) 安全培训信息化的实施策略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安培教师必须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 使之成为学员的学习资源。

1、提高认识。

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习、宣传、观摩、实验、实际操作和继续教育活动, 不断提高兴趣,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激活当事人的思维, 努力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条件。

2、创设环境, 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创造数字化硬件环境、搭建应用软件平台、构造信息资源总库、开展示范性推广活动等, 逐步使整合过程科学、规范、完型, 达到规定要求。

3、优化管理, 全面推进整合。

培训机构要制定积极的配套政策, 调整相关部门的职能, 加强整合管理, 努力将信息化教学制度化、规范化, 还要通过师资培训、教材建设、内外交流、学术探讨、效果评估等, 促成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有机整合这一综合模式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二) 安全培训信息化的误区:

1、现有的信息化管理软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各自为政, 不同软件之间接口不好, 数据不能互相倒入。

(2) 数据只能作为上报国家安全监察部门使用, 不能作为培训机构管理使用。培训机构的下属单位不能通过信息化软件向培训机构保送数据, 只能用其他原始的方面进行。

(3) 数据查询不方便。客户端只能向服务器查询, 客户端之间不能互相。

2、不应过分强调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如一些不恰当的动画等, 在使用中容易分散学员的注意力, 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应以实现最终教学目的为宗旨, 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3、不应重设备、轻教师, 不能不分课程内容, 过分依赖媒体技术。

不应僵化地使用现代化媒体, 忽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 甚至使教师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播放员, 学员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 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员的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

4、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 它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 本身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白天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教室环境较暗, 学员做课堂笔记记录困难;课堂信息量大、速度快, 基础薄弱的学员学习吃力;若教师教学组织不当, 学员会感觉单调、视觉疲劳等与安全培训不协调的现象,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5、如果多数的多媒体素材或课件都要教师自己去开发, 不但耗时而且耗费精力。

为解决好资源问题, 我们一是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 只要是网站上有的并且确实对教学有用的, 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 都可以下载为自己教学服务;二是购买资源库国内有一些软件公司开发的多媒体素材资源库还是有一定水平的, 很多素材能被老师直接使用或稍加改造即可被使用;第三是教师自己制作, 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 (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 的情况下, 再由教师自己开发。我们的老师就利用到现场调研和出差的机会, 在施工生产现场利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拍摄的工艺流程, 然后再进行加工, 制作成贴近实践的课件。

五、结语

基于信息技术的开放的服务理念、先进的工作手段、简捷的操作平台和优越的育人环境, 使得它在教学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 在经济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 它必然承担起教育现代化的重担。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 煤矿安全培训信息化技术的内容及手段也将日新月异, 煤矿安全培训对煤矿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必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运, 张徐, 等.煤炭企业集团无边界战略的探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8, 10

[2]、张徐, 陈运, 等.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7.

3.稀土材料发展的新动向 篇三

[摘 要] 出色的教师教育体制一直以来都是德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特点,德国非常注重培养教师的质量及其有效性。德国在国际学生项目测试中惨败暴露出培养有效教师的一些问题,重塑新的教师专业形象,改革职前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确保充足供应高质量的教师和改善教师的职业结构与激励机制等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德国;有效教师;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1-0043-05

德国是世界上开展教师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制度比较发达和典型的国家。一直以来,德国都做着不懈的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注重教师的培养,为国家和每一位儿童培养有效的合格的教师,但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与挑战。

一、德国培养有效教师的基本情况

1.何为有效教师

教师的培养主要是注重教师的执教能力和综合能力,力争培养出的每一个教师都是优秀的有效教师。所谓有效教师即“有效能的教师”,关于教师效能有不同的理解,如有人认为,教师的效能是指教师对于学生学术目标达成的程度,可以通过标准化考试来考核。也有人认为,教师的效能一方面是指作为教师满足学生需要的尺度,另一方面是指作为教师满足社会需要的尺度。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有效的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影响和发展,使学生成为自我负责的独立学习者。①

2.德国教师培养体制

德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师范教育,早在20世纪80年代,它就基本实现了所有教师的培养都由综合性学院或者大学进行的目标。原来的教育学院或是扩大自身的规模和学科领域,发展成综合性学院,或是合并到现有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中去了。

由于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在教育政策、学校结构、学校管理和教师培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治权。各州教育和文化事务部具有最高权力来监督和管理其学校制度,并在教育法案中拟定了具体的教育目标。大多数州实行分层的管理体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各州有不同的任务。因此,各州在吸引、培养和留任有效教师方面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3.德国的有效教师培养阶段

总体来看,德国有效教师培养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理论学习为主,包含有教学实践的师范教育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大学里进行,完成课程的学习后即可申请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后方可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以实践与理论引导的反思为主的实践学习阶段,时间为两年。这个阶段的师范生被称为见习教师,完全与原大学脱离了关系,由专门的师资培训机构具体负责,主要是在研修班(Studienseminar)和实习中学(Ausbildungsschulen)学习和实习,在顺利完成第二阶段后,学生要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通过国家考试后,才能被正式任命为教师。③ 第三阶段为教师的继续教育阶段。各州的法律条令中都明确规定继续教育是每一个在职教师的责任,在职教师参加培训一般都是强制性的,并计入教师的工作量。

二、德国培养有效教师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直以来,德国就是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尤其是对教师的培养格外重视。但是,德国在国际学生项目测试(PISA)中的成绩却不尽人意。在2000年阅读能力测试中,德国学生阅读能力成绩排名为21,自然科学成绩排名为20,数学成绩排名为20。这样的成绩令举国震惊,并呼吁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如施行全国教育标准,将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纳入到主流的班级中,改革教师教育,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措施。此后,在2003年数学能力测试中,德国学生阅读能力成绩排名为18,自然科学成绩排名为15,数学成绩排名为16;在2006年科学素质能力测试中,三项成绩分别排名为18、13、20。④

众所周知,教师质量与学生的成绩息息相关。成绩惨败使他们开始对教师教育的功能、价值、效果提出了质疑,并就此展开广泛的讨论,促使德国教育研究领域与教育政策领域改革教师教育。通过这场讨论,人们对德国有效教师培养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明朗化,主要问题如下。⑤

1.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在教育管理方面欠平衡

德国有效教师培养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如何使联邦政府、各州、地方社区和教育机构在管理权限方面取得适当的平衡。一方面,作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在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较为有限。联邦政府的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未能像其他国家中央政府那样在全国层面表现出应有的活动水平和创造能力,缺少塑造本国的教育的宏观愿景,各州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也较为贫乏。另一方面,各州对自己在教育管理方面扮演的角色持矛盾心态:一方面,他们支持联邦政府行为,因为这样更容易获得来自联邦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各州又希望控制联邦政府权利,以便拥有更大的自主管理权。

2.职前教师培训的第二阶段问题重重

德国的职前教师教育在塑造专业教师,提高教师效能方面作用重大,但第二阶段的培养与以大学为本的第一阶段和教师的持续发展是相互脱节的。尽管一些机构曾试图扭转这一局面,但总的来说,教师的职前培训、入门指导和教师持续发展等几个阶段仍然是彼此分离的。由于第二阶段学徒型的教师培训是在教育部门的直接监管之下进行的,而第一阶段是在自治性大学里进行的,二者合作的难度较大。第二培养阶段尽管有其有利的结构体系,但还是不能够在学校实践和专业反思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研讨会也暴露出其弊端:会中培训方案的内容往往不能充分的面向实践,这些见习教师在研讨会学到的内容与实际学校里的教学经验并没有密切的联系。

3.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坎坷

一位高效能的教师必定注重其专业发展,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师职业生涯。但人们发现,德国的教师在职培训在问题讨论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而在一般教学能力的培养上效率不高。由于在职培训通常是根据不同学校的类型和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的,教师的学习往往难以超越上述限制,包括师资在内的优质培训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尽管有些州也鼓励学校建立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但在职培训还是不能满足个别学校特殊的战略需要,培训对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通常因培训机构和现实学校之间有分歧而受阻。

4.教师的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协调

教师的劳动力市场是吸引高效能的教师进入专业教师队伍的关键因素。在德国,教师的劳动力市场有相当大的优势,如教师的选择和任用高度透明,学校已越来越多地参与选拔和招聘教学工作人员等。尽管有着这些优势,德国教师的劳动力市场依然面临着重大挑战:一方面,在某些特定的教育领域或地区招聘教师困难,尤其是职业教育、初中教育以及高中的某些科目如数学和科学出现教师短缺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德国西部更为严重,并呈分布不均的态势,边缘地区或贫困地区的学校遭受教师短缺的影响更大。另一方面,教师需求不断攀升,尽管德国学生数量在未来几年内呈现下降趋势,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在未来的十年内将有一半的教师退休。

5.教师激励机制不够明确

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发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提高学生成绩,达到教育目的。德国教师的平均工资与其他国家或是国内具有同等资历的人士相比具有较大的竞争力,在经合组织国家里位于前列。但是德国教师奖励机制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薪酬仅限于资历、年龄和教龄等几个方面。除有少数例外基本不提供附加工作的奖励,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与职业晋级并无太大联系。其次,晋级机会有限,这也通常被教师认为影响教师职业吸引力的重要阻碍因素。再次,目前的补偿方案依然集中在工资层面上。最后,一个让人严重关切的问题是提前退休的教师比例较大。⑥

6.教师在工作中成就感不高

有效教师应该是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但是德国教师和研究人员通常用“岛国”或是“孤独战士”来描述教师的形象,很多教师声称教师之间难以形成一个教学队伍,和其他学校教同样科目的教师几乎没有接触,其他教师或是校长很少参与自己的课堂。学校和教师被指责不解决社会弊端,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的地位被削弱。尽管德国教师拥有较高的薪水,但是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并不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吸引新人到专业的教师队伍中来。教师们对社会地位被降低、来自政治家们不公平的批评和增加的工作负荷以及恶化的工作条件等怨声载道。

7.评估和问责制不够健全

教师评价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生成更多的有效教师。德国的教育体系面临的挑战是建立一个新的评价文化并使专业问责制成为教师专业形象的一部分。目前的评估重点是学生,依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并决定教师是否继续留在所在的班级或学校。学校通常并不设立自我评价系统,也没有能够让教师从同事或是学校管理人员的反馈信息受益的经常性机制。教学评价和改进教育质量的管理体制没有根植到学校文化和实践中去,对教师的工作缺乏反馈增加了他们的专业孤立感,同时让教师产生自己的努力不被赞赏的想法。此外,缺乏一种问责制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文化氛围,一些先进的举措如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引进新的方案和标准,加强在职培训和培养终身学习的教师,开办更多的全日制学校等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三、德国培养有效教师改革新动向

针对以上德国在培养有效教师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及其面临的挑战,接下来的改革主要是着眼于未来创造更让人满意和受益丰厚的教学专业,同时增强公众对学校的信心。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教师是学校的关键资源,学校的教学质量严重依赖于确保高效的教师留任学校进行教学,并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强大的支持以使他们表现出最佳的教学水平。

1.重塑新的教师专业形象

新的社会形式下要求学校能够有效地处理不同的语言和学生背景问题,谨慎对待文化和性别等敏感问题,对于那些学习或是行为上有困难的学生要宽容并增强社会凝聚力以帮助他们使用新技术并跟上迅速发展的知识时代。同时,要求教师具有让学生为以后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并在余生依然能够积极向上的学习。这些对学校和教师不断变化的期望要求重新定义教师专业形象。

新的教师专业形象应该反映:(1)教师在课堂上对那些身体残疾、学习困难或是有特殊能力的学生区别对待;(2)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采用创造性的方法以更好地激励和促进他们学习;(3)学校作为教学组织其重要性日益增加,应逐步强调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切实参与到学校的质量管理、自我评价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战略规划中去。⑦ 新定义的教师专业形象将有助于他们重新认识职前教师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持续性发展以及对教师有效性的理解。

2.改革职前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发展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密不可分,鉴于需要更新教师专业形象的迫切性,教育政策工作重心需要从职前教师教育转向入门指导和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新的政策导向在职前教师教育和教师持续专业发展之间进行资源分配方面将会有更直接的影响力:减少前者的时间,给后者分配更多的资源以促进其发展。

机构改革旨在在职前教师教育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建立一个新的平衡:(1)削短职前教师教育的时间;(2)强调以实践为基础的职前教师教育;(3)充分发挥学校在职前教师教育方面入门指导的功能;(4)调整职前教师教育的体制结构,以保证教师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效控制教师培训内容以及教学评估;(5)将在职前教师教育节省下来的资源用于提高教师入门指导水平以及促进教师可持续的专业发展。⑧

3.实施学士与硕士连贯性学位

这种模式主要包括:第一,学士教师教育课程为三年时间,包括1~2门主修学科。第二,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与第二阶段培养机构密切配合。第三,硕士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在两年内直接针对教学专业,包括教育科学和教学法课程。

维斯特伐利亚州2001年开始探讨双重教师教育培养制度问题。12所大学中有9所提交了他们的改革计划,最终比勒费尔德大学和波鸿大学得到批准为改革试点单位。新的教师教育结构由三年文理学士课程和一门硕士课程作为第二专业。文理学士毕业后允许进入职业领域,在教师教育实践阶段之后要求具备硕士水平。新的课程计划从2003年冬季开始实施,课程考试在中介组织的监管下进行,该计划将持续到2009年。⑨

4.确保高质量的教师充足供应

充足的教师供应才能保证学校的有效发展。德国教师供应不平衡的问题已引起广泛的注意,文化部长会议针对招聘困难于2001年颁布的文件《满足教师需求的措施》中提出了几点建议:(1)充分发挥媒体宣传的力量;(2)消除教师跨州流动的障碍;(3)制定进一步的教师资格方案,以确保教师缺乏的地区招聘合格的教师;(4)提高高等教育的灵活性;(5)制定进入教学系统的选择性路径;(6)改善财政奖励机制。令人鼓舞的是,在教师缺乏地区的各州纷纷开始实施这些措施。⑩

另外,一种解决教师短缺的措施是扩大潜在的供应库。这可以通过吸引非科班出身但有经验的人士进入教师队伍来实现。一些州已经制定了相关政策,通过相应计划使那些具有相关技能与经验的人士进入教育领域。此外,协调全国各州的制度,开辟进入教学领域的新的路径以便为未来的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促进教师跨地域流动。

5.改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留住有效教师的重要手段。这方面的改革主要是通过时间补贴、休假奖励、研究生学习的费用赞助或是为在职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等措施来弥补加薪制度方面所缺乏的灵活性,同时有助于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进入教师专业队伍。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离职进行研究,这对教师自己和整个学校来说都受益匪浅。

针对德国教师退休年龄低龄化的问题,对资深教师也需要有一个激励机制,以不断挑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专业能力,以获得新任务或是新岗位的机会,使其继续留任学校,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这就需要在职业结构中纳入更加多样化和灵活性的奖励机制。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都能够从新的工作岗位,如初任教师的导师、学校项目统筹规划人等,获得更大的积极性。

6.强化问责制

问责制与有效教师的评价和教师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可行的战略措施是制定一个质量改进的框架,为教师和学校提供绩效目标,并作为学校监督年度规划进程的一部分。将教师个人的目标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能够促进教师之间及其与学校需求之间的联系。同时,对教师进行定期评价,看是否达到绩效目标并确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对业绩优秀的教师进行表扬鼓励,对表现欠佳的教师也要给与支持和辅导,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这项举措需要教师的支持以及学校提供有效的资源才能实施。

此外,确保此举措成功的另一保证是为教育评价和质量改进专家打造一个全新的专业形象。教育评价作为一种专业任务应该与法律和行政检查区别开来,评价专家和质量管理专家需要一个不同于普通管理者的专业形象。高校应该考虑为这一新专业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并与教育领域以外的质量评估专家展开密切合作。

7.现代化的管理

与吸引、发展、保持有效教师的许多相关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教育整治和管理结构以及总体的监管环境。在建立起完整的教育系统方面,统一的国家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这一模式下,德国与其他国家一样,资源的有效利用、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机会的公平正受到严重的质疑。因此,德国的教师政策未来发展的关键是重塑监管环境。{11}

首先,重视当地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其次,增强学校的自治权。越来越多的学校参与各种项目旨在在众多领域如课程设置、质量监管和财政管理等扩大体制的自主权。再次,中央当局以新的角色对整个教育系统进行领导和监督,确保教育质量以促进学校发展。最后,改变检查系统。基于学校自治的理念还需制定一项新的检查模式,目前各州正在实施的项目,如通过将行政工作移交给市政府,加强国家监管人员的评价职能等措施把专业发展和行政管理工作分开,鼓励检查员进入专业的评估机构去学习等都应该认真实施下去。

注释

①谌启标:《美国有效教师研究述评》,《集美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42页

②赵田田:《德国教师教育培训的启示》,《师道》,2007年第11期,第17页

③蒋培红:《德国职前教师教育体系改革的特点及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第76页

④Mitchell Beck& Wanda Smith,Reform in the German Educational System:An Ongoing Process,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Policy,2007(2):23-24.

⑤⑦⑧GEW,Response to the OECD Study Attracting,Developing and Retaining Effective Teachers,Gewerkschaft Erziehung und Wissenschaft,Manuscript. 2003. http://www.oecd.org/edu/teacherpolicy.

⑥National Action Plan against 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 2003-2005,Strategies to Enhance Social Integration.2003. http://www.europa.eu.int/comm/employment_social/news/2001/jun/nap_03_05_en_ fassung.pdf.

⑨谌启标:《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国际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124页

⑩BMBF,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Shaping our Future-Education,Research,Innovation:Education and Research Policy Priorities of the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15th Legislative Period,Berlin.2002. http://www.bmbf.de/pub/education_research_innovation-shaping_ our_future.pdf.

{11}Federal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Modern State -Modern Administration,Progress Report 2002. http://www.staat-modern.de.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4.稀土材料发展的新动向 篇四

一、目前利用海关完税凭证偷逃税款的主要手段

(一)用假海关完税凭证申报抵扣。这是目前利用海关完税凭偷逃税款的最主要手段。2006年年初,我局整理采集了全市2004、2005两个的海关代征增值税完税凭证抵扣比对信息,其中比对不符的有8771票,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的1031户企业,涉及全国37个海关的完税凭证。为此,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一次针对利用假海关完税凭证申报抵扣的专项检查。此次专项检查历时两个月,从比对不符的8771票中共汇总有疑点的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697票,不法企业共涉嫌伪造深圳文锦渡、天津、上海黄岗、山东日照等15个海关的完税凭证。对于涉嫌伪造票数较多、金额较大的深圳文锦渡、天津、上海等海关,我局稽查部门派专人到当地进行鉴定,对票数相对较少、涉税金额不多的海关则通过发函的形式进行协查。从鉴定和返回的协查结果及企业自查情况看,共查实有78户企业伪造虚假海关完税凭证276票,查补税款1336万元。

(二)取得真海关完税凭证不申报抵扣。企业报关进口货物不入帐,销售后不申报收入,也不申报海关代征增值税的抵扣,通过帐外经营的方法达到偷逃增值税和所得税。2007年初,我局通过自行开发的“海关代征增值税与申报抵扣信息比对软件”,搜集了***市范围内的企业2005、2006通过***、蓬莱、龙口、莱州海关进口的货物代征的海关增值税共计45.73亿元,这些进口企业已抵扣上述海关代征的增值税43.46亿元,未抵扣海关代征的增值税 2.27亿元,涉及企业1331户。为了摸清海关代征增值税未抵扣的原因,我局组织人员随机抽取了10户不同类型的进口企业进行了全面调查,查补税款587万元,基本掌握了海关代征增值税不进行抵扣的原因:采取进口货物不入帐,帐外经营偷逃税款的3户,进口货物用于固定资产或非应税项目的2户,属代理进口货物的 1户,用于免税项目的1户,数据差异(录入信息错误)的3户。

应引起注意的是,对使用假海关完税凭证抵扣税款的行为,是各地国税部门重点打击的目标。经过前一时期的努力,利用此种手段偷税的案件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对取得完税真凭证、采取账外经营手法偷税的现象,尚未引起各地税务部门的关注,在***市也属首次发现。由于此种手段隐蔽性强,税务部门发现和查处难度较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海关完税凭证监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比对系统不完善。目前,国税部门获取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开具信息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由各地海关转报给国家税务总局。二是由各地税务机关手工录入银行转来的海关代征增值税完税凭证第六联信息后,上传给国家税务总局。后者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手工录入差错率高,给后期比对管理造成极大不便。经调查,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银行每月转来的海关代征增值税完税凭证数量巨大,且录入内容复杂,造成税务人员手工录入出错率高。此外,由于录入数据量大,有些税务人员在录入信息时往往省略了纳税人名称、税务登记证号码等栏次信息的录入,从而使比对信息不完整。二是对企业抵扣的海关代征增值税完税凭证信息,由企业在抵扣时自己手工录入,报给基层税务机关汇总后上传给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手工录入时差错率同样居高不下。由于税务机关和企业两个环节的手工录入差错率都很高,以至出现了大量比对不符票。如2004、2005两年,***市比对不符的进口海关完税凭证高达8771份,经查发现假海关凭证276份,占3.1%。大量比对不符票的出现,在一定程上麻痹了基层税务人员,以致对反馈回来的比对不符票习以为常,疏于监控管理。

目前,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比对系统只对各地上传的已抵扣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进行比对,对未抵扣的海关代征增值税完税凭证信息,系统不作反馈,这给不法企业进口货物不申报,采取帐外经营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比对信息滞后。目前,没有建立制度规定海关代征增值税税票信息必须在海关和税务部门之间进行交换,税务部门不便及时介入核查。目前,对海关代征增值税税票实行的是纳税人申报后即允许抵扣的办法,比对信息反馈所需时间长达数月。另一方面,反馈回来的比对信息仅局限在数字错误或内容错误方面,对虚假海关完税凭证,比对系统一般按单证不全反馈,是否假票无法通过比对系统来确定。企业利用海关完税凭证比对不及时这一缺陷,首先将取得的假海关完税凭证进项申报抵扣,再从税务机关领购真实增值税发票对外虚开,在税务机关还没有获取海关完税凭证比对信息时,已完成了对外虚开增值税发票全过程,待税务部门获取相关信息对其实施检查时,常常发现有的企业人员已经失踪。

(三)税务机关内部原因。一线税源管理人员日常监控任务较重,加之对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管理业务流程了解不多,对大量的海关完税凭证数据比对信息不能及时处理,形成管理漏洞。

三、加强海关完税凭证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严格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的审核。凡是以海关完税凭证抵扣进项税的,在企业录入并报送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信息后,应要求企业将海关关税完税凭证、海关报关单、外汇结汇单、付货款和付关税、付海关进口增值税的付款凭证原件报送税务机关进行审核,属于委托进口的,还应向税务机关报送委托进口合同。其海关完税凭证和海关报关单内容要一致,各种单据的业务内容相符,发现疑点,既可向有关海关发协查函或派人取证,也可将海关报关单原件委托进出口分局进行网上协查,不能待国家税务总局反馈回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比对结果后再做处理,从而争取工作主动权。

(二)加强对非进出口企业抵扣的审核。目前,管理部门的审核工作仍主要集中在单证的审核上,虽经诸多环节、层层把关,但往往局限于案头审计。由于税务人员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了解不够,缺乏动态分析,使一些异常企业不能被及时发现。为此,对没有进出口权的企业委托外贸企业代理进口货物,以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抵扣进项税的应实施重点审核,特别是进口的货物不是国内紧俏物资、抵扣额和销售额又异常增大的企业,更应引起重视。

(三)升级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比对系统。借鉴增值税防伪税控发票比对原理,在金税工程三期中增加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直接比对功能,将各海关转来的开具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信息直接导入到金税工程系统中,各企业抵扣的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通过扫描也导入到金税工程系统中,减少手工录入的差错。对票面各项内容进行全面比对,防止只比对税额,而忽视其他内容的比对。对比对不符票和缺联票应及时组织人员落实查处,特别是对海关已开具但企业未抵扣的海关增值税完税凭证,应定期组织人员核实未抵扣的原因,发现有帐外经营行为的,及时转给稽查部门立案查处。

5.我国稀土发光材料产业现状与展望 篇五

我国稀土发光材料产业现状与展望

综述了我国稀土发光材料产业的现状,其内容包括显示用稀土发光材料、灯用稀土发光材料和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展、增长趋势及分析,并提出有益的建议.

作 者:李晓丽 刘跃 张忠义 王艳荣  作者单位:李晓丽,刘跃,王艳荣(包头稀土研究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张忠义(包头稀土研究院,内蒙古,包头,014030;北京理工大学,化学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刊 名:稀土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RARE EARTHS 年,卷(期): 28(2) 分类号:O614.33 O482.31 关键词:稀土发光材料   现状   产业分析  

上一篇:课外活动作文下一篇:以记忆为话题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