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国防教育教案

2024-06-25

高中政治国防教育教案(共8篇)

1.高中政治国防教育教案 篇一

、知识目标

◇识记 :

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理解:

(1)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分析:

(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1)分析意识产生的过程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分清框题中的层次

(4)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习,从理论上提高理解能力,从实践上提高分析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提高对哲学的学习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二、【重点、难点】:

1、意识的本质

2、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三、【方法点津】:

(1)读教材,概括出意识的含义、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2)深入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四、教学方法

情景导析合作探究教学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导入 回顾世界的物质性:

问题: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学生回答 从知识的衔接和疑问中引入新课教学 引入:整个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意识(精神)世界,为什么却说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了解什么是意识 展示课文知识框 (1)如何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脑与动物的大脑有何不同?动物的大脑为何不能成为意识的物质器官?

(3)为什么说离开了客观对象,意识也就无法产生和发展? 学生依据知识框,自主阅读课文,合作学习,准备交流发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学生发言 为什么说意识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疑问:1、反应特性和反映形式 2、有些东西是现有意识,而后产生了物质,那么是不是一定情况下是现有意识而后有物质呢?比如人类社会中的关系或者物质? 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教

2.高中政治国防教育教案 篇二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同时,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 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 既要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 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 鼓励、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 促使学生积极质疑, 大胆创新。

二、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于创新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 力求参加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是要善于旁征博引, 用引人入胜的事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 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 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铺垫。

二是要善于设疑, 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 制造学习障碍, 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 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

三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 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1) 一人当一次“教师”。有计划的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 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 搜集材料, 强调学生要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 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 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 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 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课堂教学中, 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甚至争辩,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 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 都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到训练, 从而培养学生的辩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浅析高中政治的创新教育 篇三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习氛围;学习兴趣;自主探究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担心发言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敢敞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甚至会使学生封闭自己的心灵,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如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

但有的学生不同意此看法,认为是消极性为主,造成中国的与世隔绝,从而落后挨打。对待这个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進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加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会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1)是要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入胜的事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思想政治课较为抽象、趣味性差,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往往不能取得内在的一致和契合,学生往往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更谈不上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以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铺垫。

(2)是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把知识一筒子倒净的习惯做法,要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

(3)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讲“集体主义”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进行“班训、班徽设计”比赛,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讲经济常识可组织“股市追踪”;讲哲学常识可进行“哲理辩论”;讲政治常识可以举办“时事述评”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形式。只要教师精心策划,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就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1)一人当一次“教师”。有计划的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的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而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两种思维的有效形式。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争取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

4.高中政治教案 篇四

关于“事物发展的趋势”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为什么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一原理并结合具体事例论证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并能结合典型事例,对两者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了解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基本要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框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为指导去观察、把握事物全局,预见事物发展前途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提高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在当前和今后的改革事业中,提高理解、适应和参与的能力。

由于本框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各项改革措施,对我国的改革事业抱有正确的态度。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分析、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本节结构:

本节共两框。既是对二、三、四课所学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方法论要求的系统和升华,因此,本节特别是第二框题的教学对于学生初步形成唯物辩证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框《事物发展的趋势》,在论述了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和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之后,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阐述原理的基础上,教材又从“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两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方法论要求,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统一。

第二框《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首先运用中外哲学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观点,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观点进行比较,进而归纳出两者的分歧,并强调了它们之间最根本的分歧。在综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之后,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并从个人成长过程和联系当前社会实际两方面举例分析。最后,从总体上概括指出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意义和要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是本框教学的重点。

[原因剖析]

掌握这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方法论意义:

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前途充满信心,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支持新事物,培养创新精神。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问题,是本框教学的重点。

[原因剖析]

①从知识要求来说,这一问题是对第二、三、四课所学原理的概括和总结,学好这个问题,可以使有关唯物辩证法的知识更加系统,得到升华。

②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来说,只有首先划清两者的界限,才有可能在实践中逐步学会应用。

它们的分歧是: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方法论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正确地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总的指导方法,不能把它看作是可以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紧密结合,加以灵活运用。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懂得一些唯物辩证法的道理,自觉地按唯物辩证法办事,就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思想、学习和工作就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3、“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即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是本框教学的难点。

[原因剖析]

①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在前面已经分别论述过了,而本框的方法论要求更具有综合性,需要紧密联系以上几课的内容,与形而上学的观点加以对照,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讲解。怎样恰当地处理这些观点和材料,具有一定的难度。

②这一问题是唯物辩证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有意识地去运用唯物辩证法,更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各方面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4、“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是本框教学,也是全课教学中的难点。

[原因剖析]

①这一问题作为本课思想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要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得到较好的解决,本身就有很大的难度。

②由于中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思想方法上容易犯片面性、绝对化的毛病,再加上党内和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使这一问题的教学更增加了难度。

教法建议

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突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这一教学重点,应当注意:

①重视运用已知的道理。本框是在第二课学习了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以及发展的实质等问题之后,进一步回答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趋势问题的。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把前后知识衔接起来,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明白,我们所说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它的“总方向”,而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所谓总方向,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方向,事物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总的趋势。至于事物发展中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则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但这只是暂时的,它终究改变不了事物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

②以基本事实说明道理。教材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主要是以基本事实来证明基本观点的。如说明新事物必然能够战胜旧事物,就举了一个自然界和两个社会领域的事例;讲曲折性原理,列举的基本上都是社会领域的事例。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信服,教学中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具体而又生动的事例。

③搞好综述,教材第16段,是对原理的综述,既是对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都要经历艰难曲折两个观点的概括总结,又是理论上的综合、提高。限于《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材的要求,虽然不能在理论上扩充,但却可以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理解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可以采用图示法,告诉学生事物的前进性不能用直线表示,因为其中不包含曲折性(其中就蕴含着要和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即否认曲折性的观点划清界限的思想);也不能用圆来表示,因为圆虽然包含了曲折,却又否认了前进性,事物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只是旧事物的重复,实际上是否认了发展(其中又蕴含着要和形而上学的“循环论”划清界限的思想)。那么,用什么样的图示表示才比较准确呢?一种是上下波动的曲线,另一种是螺旋式的上升的曲线,都可以表示事物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即前进中有曲折,曲折中向前进。

为了使学生理解“任何事物”和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还可以举出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如一出好戏的剧情发展,总是有序幕、有中场和尾声,有高潮,也有过场;一部文艺作品,必须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澜起伏,才能引人入胜,如此等等。

(2)在讲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时,要结合教材中“议一议”的内容,搞好讨论。如前所述,通过本框教学,加强对中学生的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挫折,是很有必要的。许多事实说明,当前不少学生缺乏经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和承受能力。

当然,能够遇挫愈奋,锲而不舍的典型事例,更是不乏其人,对学生也更具启迪、教育意义。本框和第一节第一框(事物发展的原因)中的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的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类似的方法论要求,教学中应注意前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防止简单重复。

(3)对本课难点“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把握好这一难点(同时也是“热点”)问题的角度,是以关于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原理为指导,学会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因此,一方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另一方面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而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特别是正确对待我国的改革事业。

二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坚持以理服人。教材上的理论分析并不难理解,其中有些内容是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这里,是否能突破难点、取得良好效果的标准是学生是否信服。为此,必须破除“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

举例法。针对有些同学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途信心不足等,教学中可精选一二个典型事例来证明,许多在当地过去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今已变为现实。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电视片、图表等辅助教学。如,只要把20年前的纪录片和今天的电视片各播放一段,然后让学生自己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去进行对比,就可以生动地说明问题。

类比法。教材以火车的发展历程来说明应当怎样正确对待新事物,并配有插图,生动而贴切。现《火车和马车的比赛》火车的不平常的经历,充分地说明了一个哲理: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谈话法。为了使教学真正收到实效,教给学生看问题的正确方法,还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加以分析议论。例如,对于“发牢骚”这种“流行病”,就可以加以分析和引导。

牢骚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应当说,出于对自身和国家集体利益的关切,或是纯粹对于社会某种不合理行为、现象的不满,发发牢骚自有其合理及符合实际的一面,倒也情有可原。如对通货膨胀、分配不公、假冒伪劣及各种腐败现象的不满等等。但是,也有许多牢骚是由于人们的人生阅历、社会经验、知识水平、认识角度等的局限而产生的较偏激的认识。中学生中的许多牢骚和不满大都属于这一类。应当指出,发牢骚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如果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大发牢骚,对种种困难和问题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去评头品足,抱怨挖苦,就会涣散人心,泄了民气,丢了精神,消磨和瓦解人的意志,是逃避社会责任的表现。减少牢骚的关键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尽可能辩证地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这样,就不至于感情冲动,以偏概全,一次受骗,就认为世上没有好人,一说腐败就感叹社会“暗无天日”,如此等等。

由于本课容量较大,可分为原理和方法论两大部分进行教学。前者采用讲授法,后者采取谈话法。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本框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初步划清两者的界限;而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比较自觉地、有意识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具体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不能截然分开。

1、由浅入深,归纳比较

第一层意思(第1~8段)即列举哲学史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观点的对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并由此归纳出两者的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分歧之一

分歧之二

分歧之三

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

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简要的启发、点拨,这一内容就能被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了。

2、抓住关键,重点讲授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划清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界限,掌握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抓住两者的根本分歧,重点进行讲授。即综合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讲清为什么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

3、联系实际,追求实效

本节的第二层意思(11~17段),即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方法论要求,主要是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努力追求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突破这一难点,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①重视搞好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比。教材列举哲学史上的典型观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本身就体现了这种对比。尽管这些问题理论上的难度并不大,但教学中如何做到生动活泼,有的放矢,引起学生的共鸣与思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建议按照“议一议”的要求,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打开思路,进行广泛的分析与思考。

②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正确分析和认识加强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问题,要防止面面俱到。可以选择学生中疑问最多、最为关心的问题,如关于腐败现象在党和国家生活中到底是主流还是支流的问题,关于反腐败斗争的发展趋势问题等,结合当前反腐倡廉的形势,引导学生既要清醒地看到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和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腐败分子在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是少数,绝大多数干部是好的,坚定战胜各种腐败现象的信心。

5.高中思想政治教案 篇五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这一课以货币的产生和演变为主线,正文部分分析货币的本质,归纳货币的职能,并简介信用工具和外汇。辅助文部分点击了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要概念,链接了相关事例和资料。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亲历现象中,揭示货币的神秘面纱;在演示信用卡、支票、汇票、外汇中,认识信用工具的用途。

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⑵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⑶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⑷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⒉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⑵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⑶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教学重点:⒈商品的概念。⒉货币本质。⒊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外汇、汇率;正确对待货币。教学方法:

教法:⒈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⒉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⒊通过“教”与“学”突破重点和难点。

学法: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教学步骤:

本课分为五个部分讲解:⒈商品的概念。⒉货币的产生,以及货币的本质。⒊货币的职能。⒋纸币。⒌信用工具。其中,1、2、3部分为本课重点学习的内容。第4部分引出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概念。第5部分为本课难点内容,意在使学生使认识外汇、汇率,并学会正确对待货币。

课外作业: 选择题 1.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说明()①金银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②金银不是唯一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③作为一般等价物,金银和贝壳的本质是相同的④金银是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产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2.货币z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偶然的物物交换时期,其交换公式为()

A.商品——货币 B.货币——商品

C.商品——商品 D.商品——货币——商品

3.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与它出现之前的一般等价物的区别是()

A.以前的是商品,现在的不是商品

B.以前的是不固定的,现在的是固定的 C.以前的是固定的,现在的是不固定的 D.以前的体现人与人的关系,现在的则不体现

4.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共同点是()

①都是商品,都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②都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③在任何地方都一样④二者的本质是有区别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关于货币产生的几个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偶然的物物交换②在生产力与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上,参加交换的商品种类特别多③在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了一般等价物的交换④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出现了货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6.高中政治 人民民主专政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通过本框题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是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的辩证统一,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的依据,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及其措施。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地维护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教学重点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教学难点

民主程度与民主性质的关系。

教学过程

[投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放大了的图像。

[师]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每当我们看到国徽时,对伟大祖国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大家是否知道我国国徽的图案代表了什么以及国徽的政治涵义呢?

[生]天安门象征民族精神,齿轮象征工人阶级,谷穗象征农民阶级;五颗五角星,大的一颗象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的四颗象征着人民大众,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象征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掌握了国家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

[师]所以,我国的国徽表现了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板书)

一、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板书)1.我国的国家制度(板书)①国体

②政体

[师]一切国家制度都是由其国体和政体两部分构成。同样,我国的国家制度也是由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构成的。

2.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板书)

[师]我国的国体是什么?简单来讲,就是六个字:“人民民主专政”。那么,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呢?人民民主专政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其具体内容有:在我国,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而且还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但工人阶级人数很多,那么如何来领导好国家政权呢?总不能让北京的工人阶级来领导一年,江苏的工人阶级再来领导一年,这样轮换下去。因此,工人阶级就要由她的代表——中国共产党来行使领导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工人阶级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在我国现阶段,工人阶级已发展到1.45亿人,她既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也是社会主义建议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请注意,这里的基础是指阶级基础,人民民主专政还有社会基础,其范围要广泛得多。在我国,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军。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体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生]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具体形式。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民主专政就作为我国国体被确定下来了。

[师]很对。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具体形式,这句话也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叫无产阶级专政,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在实质上也是无产阶级专政,因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共同点:都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执行无产阶级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3.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板书)

[师]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过去,剥削阶级国家是在剥削阶级内部实行民主,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两者对比,所以是新型的民主。过去,剥削阶级国家是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专政;而人民民主专政是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两者对比,所以是新型的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人民民主的特点(板书)[师]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核心内容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在我国,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在我国,人民的范围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他们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②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投影]我国宪法第33-50条确认我国公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

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三个保障:制度保障、法律保障、物质保障。

[投影]教材第15页中的三个保障,并进行分析。(2)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专政职能的重要依据(板书)

[师]这个重要依据是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这里的“一定范围”如何来理解?是指阶级斗争有时有,有时无吗?

[生]不是。

[师]是指阶级斗争在这个领域有,在别的领域无吗? [生]也不是。

[师]是指阶级斗争在国内有,在国际上无吗? [生]也不是。

[师]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阶级斗争存在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但又不是普遍现象,各个领域中的普遍现象是人民内部矛盾。如下图所示:

[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是否表现为一个完整的阶级和一个完整的阶级之间的斗争?

[生]不是。因为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主要是指广大人民同极少数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斗争,这是当前阶级斗争在力量对比上的表现。

[师]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他们的贪污盗窃、行贿受贿、走私贩私等犯罪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如王宝森、陈希同案,目前的走私贩私十分猖獗,严重冲击我国的民族经济。在政治领域,有敌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他们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妄图推翻共产党的领导,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如,1989年北京的政治**,台独势力,**喇嘛集团。在思想文化领域,有人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化,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目前黄色的东西、甚至解放前已经绝迹的现象又泛滥起来。在社会生活领域,刑事犯罪分子的抢劫、杀人、放火、强奸等犯罪活动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八十年代轰动全国的“二王案”,前一时期上海发生的“敲头案”,就是在这次洪灾抢险中,也有敌对分子趁水打劫,抢夺居民财产,等等。

我国还处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社会主义制度还会遭受国际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因此,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颠覆活动,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重要任务。

(3)人民民主专政的特殊性(板书)

[师]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叫无产阶级专政,如,前苏联等。我国叫人民民主专政,这里既有共性,肯定也有个性。个性是:它在概念的表述上直接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当然,无产阶级专政也体现这一点)。它确切地表明了我国的阶级状况和政权的广泛社会基础(社会基础的范围比阶级基础的范围大),它指:①工农联盟;②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与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之间的联盟。我国在建国初期与民族资产阶级也结成联盟,这一点俄国革命时就没有做到。在实践上也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防止两

个片面性。

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板书)1.重要性(板书)

[投影]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邓小平

[师]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被载入我国的宪法之中。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只有坚持其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板书)

[师]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民主专政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突出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这是由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决定的,为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发展人民民主,实行民主法制化,决策民主化;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取消“人治”。

3.坚持和加强的措施(板书)

[师]为了更好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必须加强国防建设,加强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体的武装力量的建设,因为他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中国人民解放军除了在战争年代是祖国的坚强柱石,在和平时期还有没有重大作用呢?

[生]有。他们在和平时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如,这次抗洪救灾,既靠人民群众,又靠人民解放军。哪里有危险,人民解放军就冲到那里。没有人民解放军,这次抗洪救灾是不能取胜的。

[放录像]人民解放军抗洪救灾,抢险的一些片断。

[师]同学们,人民解放军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只要身体合格,就要报考军校,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贡献!

7.高中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研究 篇七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方式,自主学习

一、高中政治学科的主要特点

相较高中其他学科来说,高中政治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首先,综合性更为突出。高中政治同别的学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和交叉。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内,会比较频繁地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对本学科知识要点进行辅助及佐证。其次,能够较好地促进和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最后,有着显著的现实性。总的来说,高中政治同众多学科和时事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为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二、传统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

随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当前高中政治教育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而以往所采用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关注的重点在于教师怎样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怎样去学习,学生取得了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转变思维,不但要扮演好知识传授的角色,还要成为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的辅导者和引导者。

新教学模式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否定教师讲授工作的作用和效果,而是突出以下观点:一定要珍惜高中教学活动里所有学生宝贵的精力和时间,杜绝浪费学生有限学习时间现象的出现,应当合理规划出相应的时间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讨论和思考。基于该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要关注讲授活动的适当性、举例的生动性,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确保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通过相关知识的引用来引导和辅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归纳和总结。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要同课堂内容高度贴合,以便实现良性的师生互动,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改革和优化后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关注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扭转以往学生被动性、表面化、机械性地学习知识的现象。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少

教育工作者应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确保学生学习活动参与的主动性,引导和辅助他们积极探索,通过一系列的动手实践活动,确保高中生能够有效地获取知识要点,并提高相关的能力素质,最终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当前我国所采用的新教学模式,重点强调通过活动式教学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但当前的现状是,绝大多数教师对新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充分,认为在课堂内开展的活动越多就能起到越好的效果,而没有实现师生间真正的情感上、思想上的互动。举例来说,只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简单的重复发言、讨论、活动,教学活动过于注重形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优化和创新后的教学模式,重点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在教学活动内积极地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中,就心理学层面而言,由于身心发展,高中生比年级更小的学生,拥有更为成熟的心智。显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避免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课堂教学,避免为了愉悦学生而盲目地展开活动,而是要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地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他们能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和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创新高中政治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给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准确定位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书本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在我国以往的高中教学体系中,教师扮演的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角色,并且有着不可置疑的发言权。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只能在学习活动中被动性、表面化、机械性地学习知识,只能扮演知识容器的角色,无法充分展现其灵动性和活跃性。因此,应当给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准确定位。也就是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学生扮演学习主体的角色,以便发挥其灵动性的特点;教师扮演教学活动促进者及组织者的角色,以便通过引导和点拨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高中政治教学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最为理想的自主学习。可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对高中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

首先,培养良性的师生情感。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师能够及时地正向鼓励每一名学生的进步,就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其次,教案设计要多考虑学生兴趣的因素。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通过问题来进行有效的触发。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突出相关知识点,并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例来说,对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的教学活动,可设计成:中国人、美国人、法国人、泰国人是如何行见面礼的?基于问题设计和课堂中的提问,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鼓励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高中政治学科的学习。

(三)全力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高中生若能在学科学习过程中,正确充分地认识自身的学习活动,对于自主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全力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利于达到提升他们学习自信心、自主性和积极性的目的。

首先,教师要为高中生创造能够进行成功体验的机会。一旦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成功而体会到愉悦等正面情感时,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能。

其次,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活动来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但根据经验来说,互评可以带动学生之间的共鸣情绪。因此,高中教师要多开展高中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活动,以此带动他们对高中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最后,要及时地鼓励学生。有些时候,学生在学习活动里的优异表现,要及时地进行正面鼓励,引导他们的正面情绪,进而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最终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总的来说,我国的高中政治教学活动,必须要打破常规,扭转以往所采取的陈旧的教学模式,鼓励和引导高中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相关知识和能力。要想实现该目标,务必在给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全力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帮助他们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熟练地掌握高中政治学科的知识要点。

参考文献

[1]马翠香.高中政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2).

[2]吴晗清.新课改以来我国教学模式研究及对它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3(3).

[3]李士营.改进高中政治教学的几点建议[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4).

[4]吴世庆.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8.高中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研究 篇八

[关键词]高中政治 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067

一、高中政治学科的主要特点

相较高中其他学科来说,高中政治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首先,综合性更为突出。高中政治同别的学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和交叉。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内,会比较频繁地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对本学科知识要点进行辅助及佐证。其次,能够较好地促进和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最后,有着显著的现实性。总的来说,高中政治同众多学科和时事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为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二、传统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

随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当前高中政治教育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而以往所采用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关注的重点在于教师怎样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怎样去学习,学生取得了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转变思维,不但要扮演好知识传授的角色,还要成为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的辅导者和引导者。

新教学模式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否定教师讲授工作的作用和效果,而是突出以下观点:一定要珍惜高中教学活动里所有学生宝贵的精力和时间,杜绝浪费学生有限学习时间现象的出现,应当合理规划出相应的时间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讨论和思考。基于该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要关注讲授活动的适当性、举例的生动性,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确保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通过相关知识的引用来引导和辅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归纳和总结。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要同课堂内容高度贴合,以便实现良性的师生互动,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改革和优化后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关注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扭转以往学生被动性、表面化、机械性地学习知识的现象。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少

教育工作者应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确保学生学习活动参与的主动性,引导和辅助他们积极探索,通过一系列的动手实践活动,确保高中生能够有效地获取知识要点,并提高相关的能力素质,最终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当前我国所采用的新教学模式,重点强调通过活动式教学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但当前的现状是,绝大多数教师对新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充分,认为在课堂内开展的活动越多就能起到越好的效果,而没有实现师生间真正的情感上、思想上的互动。举例来说,只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简单的重复发言、讨论、活动,教学活动过于注重形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优化和创新后的教学模式,重点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在教学活动内积极地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中,就心理学层面而言,由于身心发展,高中生比年级更小的学生,拥有更为成熟的心智。显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避免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课堂教学,避免为了愉悦学生而盲目地展开活动,而是要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地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他们能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和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创新高中政治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给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准确定位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书本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在我国以往的高中教学体系中,教师扮演的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角色,并且有着不可置疑的发言权。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只能在学习活动中被动性、表面化、机械性地学习知识,只能扮演知识容器的角色,无法充分展现其灵动性和活跃性。因此,应当给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准确定位。也就是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学生扮演学习主体的角色,以便发挥其灵动性的特点;教师扮演教学活动促进者及组织者的角色,以便通过引导和点拨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高中政治教学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最为理想的自主学习。可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对高中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

首先,培养良性的师生情感。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师能够及时地正向鼓励每一名学生的进步,就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其次,教案设计要多考虑学生兴趣的因素。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通过问题来进行有效的触发。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突出相关知识点,并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例来说,对于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的教学活动,可设计成:中国人、美国人、法国人、泰国人是如何行见面礼的?基于问题设计和课堂中的提问,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鼓励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高中政治学科的学习。

(三)全力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高中生若能在学科学习过程中,正确充分地认识自身的学习活动,对于自主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全力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利于达到提升他们学习自信心、自主性和积极性的目的。

首先,教师要为高中生创造能够进行成功体验的机会。一旦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成功而体会到愉悦等正面情感时,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能。

其次,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活动来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但根据经验来说,互评可以带动学生之间的共鸣情绪。因此,高中教师要多开展高中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活动,以此带动他们对高中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最后,要及时地鼓励学生。有些时候,学生在学习活动里的优异表现,要及时地进行正面鼓励,引导他们的正面情绪,进而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最终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总的来说,我国的高中政治教学活动,必须要打破常规,扭转以往所采取的陈旧的教学模式,鼓励和引导高中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相关知识和能力。要想实现该目标,务必在给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全力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帮助他们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熟练地掌握高中政治学科的知识要点。

[ 参 考 文 献 ]

[1]马翠香.高中政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2).

[2]吴晗清.新课改以来我国教学模式研究及对它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3(3).

[3]李士营.改进高中政治教学的几点建议[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4).

[4]吴世庆.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5]童秀英,姜雅东,李育华,杨艳萍.互动——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开发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

上一篇:实验室检查报告下一篇:2022学校安全工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