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技术经济知识点

2024-07-18

化工技术经济知识点(共8篇)

1.化工技术经济知识点 篇一

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内容摘要:21世纪我们将面临知识经济新时代。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企业及其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新的特征,知识化员工成为企业创造力的源泉,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作为管理组成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新的形势下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正演化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传统的人事管理在新的环境、新的问题与新的趋势下,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突破原来的思维模式和运作进行管理方面的创新。本文从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新变化及其趋势入手,通过对现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分析,强调企业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以能为本、柔性化、法制化的管理。

关键词:知识经济 人力资源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 柔性化

在进入21世纪之际,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全速地把企业带入一个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成为企业的第一竞争要素,人才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源在于企业人才的智慧、创造力的最佳组合和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激励。企业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的多少,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因而,企业经营者要以知识和创新作为人才取向标准配置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经营管理的环境也在日益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作为管理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也在经历着变革与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日渐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带来的创业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都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励。这些都促使企业在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和能力的释放、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推动到了空前的中心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得到空前的强化。

一、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力资源开发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 1.知识经济在21世纪必将占据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

世界经济正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知识经济”这概念比较集中地概括了当前世界经济的最新特点和发展趋势,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均在调整和制定发展战略,以期在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占一席之地。发展科技与教育以振兴本国的经济己成了西方各国迎接知识经济到来的策略。美国是个经济大国,雄居全球,其中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重视科技与教育则是促进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2.人力资源开发在知识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在21世纪,世界各国都将积极地发展知识经济,对资源的开发将由以物质资源为中心向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转移。因为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料,而它只有融入到人这一主体中才可被激活,通过劳动实现价值,所以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知识的依赖决定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

(二)人力资源开发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

人力资源开发在知识经济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能动特殊资源,在知识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还同它自身在知识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其具体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人力资本是在20世纪60年代人类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生产结构激剧变化的态势下,在西方经济学中迅速崛起的一种经济理论。196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会发表《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学的观点》的著名演说,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投资”这一概念。1963年舒尔茨出版了《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阐述了人力投资的成本及教育经济效益的核算,从而完整的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

2.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一国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条件 在传统的经济中,生产只注重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能源等要

益,同时也是企业风险最大的投资。因此,管好、用好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与否,不仅决定着企业能否实现从一般性竞争力向持续性的核心竞争力的转变,而且成为企业能否成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我国现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兴起,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普遍存在着在国际上缺乏竞争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人才外流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励人才,留住人才,是目前高新技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许多企业的领导尚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自然也就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来部署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同义语,其职能无非是工资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由人事部门承担就可以了,直线管理者没必要直接过问。这种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使得许多企业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人事单位,没有设立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部门,没有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估、任用、激励等措施,使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难以显现

(二)不同企业之间员工报酬存在不合理差距

不同高新技术企业员工报酬存在较大差异,如国内的外资高新技术企业的华人高级人员总监、总裁等年薪普遍在50 万人民币左右,高者甚至可以达到三、四百万元,而国内企业多数不会超过80 万元,一般在30~50 万元之间,与外资机构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而实际上他们所付出的劳动、他们的价值并不一定存在这样大的差距。这种企业间存在的工资报酬方面的差异,是导致人才流向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人才激励机制的主要对象不够明确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企业,对人才对知识具有

率和资本来分配,制定符合本企业的灵活酬薪制度。

(四)要善于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

人才有了,还要有一定的时间去培育。育人是一件长期的、重要的事情。培训能充分开发员工的潜能,提升人力资源的应用价值。要探索建立系统的、多元化、高效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对企业而言,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带来相当的回报,它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增值,还能使企业处于良性发展态势。

(五)要创造性地建设企业文化

成功的企业大都能创造性地建设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如IBM的企业文化是追求卓越,深思后再行动。麦当劳的企业文化是品质、服务、清洁、价值。不同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要求有着不同的标准。企业文化是极具个性的群体文化,好的企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一个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能真正打动员工的心,能真正在员工内心产生共鸣时,员工才会忠心耿耿地为公司工作。管理者必须知道员工不仅需要物质的激励,还需要精神的激励。人力资源管理一旦融入好的企业文化,必会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率。

(六)实施人力资源法治化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需要掌握高新科技知识的人才和熟练的知识员工,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需要对这些人力资源实行法治化的管理。一个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如果缺乏法律观念,违法乱纪,不仅不会为企业作贡献,反而可能对社会起反作用。因此,必须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遵守行业的游戏规则,提高法律素质和规范员工行为。

①为企业管理主体设定行为标准和特定义务,即树立法治管理权威。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管理主体要管理好管理客体的最佳方式是管理者以身作则。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管理者用以身作则的无形力量,会使员工信服并潜移默化为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依据法律法规,建立相关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来规范管理主体的行为,这不仅可以防止管理权力的滥用而且会使职工自觉守法。

②普及法律常识和掌握同员工所从事的专业或行业有关的专门法律

2.化工技术经济知识点 篇二

企业技术联盟是指多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联合起来, 致力于某一技术或产品的研发行为, 是为适应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的需要, 而构建的优势互补或协同创新组织[1]。而产业技术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 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形成的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并通过契约关系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产业技术联盟改变过去产学研之间短期、分散的合作模式, 使合作各方形成一种长期的、紧密的和稳固的合作关系。产业技术联盟是介于企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 是一种新型的资源配置方式。产业技术联盟拓展了单个企业的边界,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 大量的技术创新活动存在于企业和市场两端之间的中间组织中。因此产业技术联盟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技术学习与合作, 并承担对于单个企业来说规模过大、成本过高、外部性较强的技术创新活动;另外, 产业技术联盟扩大了企业边界和影响力,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 当交易费用降低所带来的收益高于联盟内组织成本的增加时, 市场主体就会选择用技术联盟的形式来取代市场交易。通过产业技术联盟能够把不同的技术创新主体联系在一起, 从而形成了产业内外多个技术联系通道, 构成了市场主体新型网状结构[2]。通过针对产业内技术联系状况进行分析, 有助于分析产业内技术知识的产生、流动以及分布状况, 为制定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提供依据。技术联盟最早出现在二战后的技术创新, 例如:日本科学技术联盟。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林宪朋、张重庆等介绍了技术联盟起源与日本技术联盟发展[3];蔡兵、钟书华等分析了企业技术联盟的特点、实质、类型、效益与成本等[4];张坚、迟永辉分析技术联盟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关系[5]。2005年以来, 产业技术联盟研究逐步成为热点, 郭丽峰、高志前等分析新时期我国产业技术联盟技术转移的思路;吕健、陈宝明等分析我国产业技术联盟形成的原因、风险, 并针对产业技术联盟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与构建;郭涛、李建玲等针对北京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进行分析, 并提出对策建议。近几年来, 产业技术联盟网络化发展日趋明显, 联盟各方根据各自核心竞争力、专长与资源, 定位在不同的网络节点, 并形成距离不等、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另一方面, 产业技术联盟目的也从分担风险、降低成本转向组织学习、技术积累与协同创新, 并大幅提升产业整体柔性与创新能力, 新兴的产业技术联盟已经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的竞争利器。

2 网络经济时代, 产业技术联盟网络结构分析

当代创新理论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 (1912《经济发展理论》) 的创新思想, 他认为创新就是执行五种“新组合”: (1) 生产一种新产品, 或发展产品新特性; (2) 采用一种新生产方法; (3) 开辟一个新市场; (4) 拓展原材料 (半成品) 新的供应源; (5) 采用一种新企业组织形式。而随着IT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与演进, 企业创新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 由传统封闭式向现代开放式转变, 单纯的技术创新和一味的技术购买等已经落后于市场环境, 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强调外部资源的协同与合作, 协同创新、融合创新、集成创新等模式不断涌现。产业技术联盟正是基于企业外部资源整合的需求, 构建强大的知识共享、传播与创新体系[6]。因此, 具有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取向的多层次合作主体, 通过产业联盟的制度与框架, 进行技术、技能与科研成果的交流、互动与协同, 从而真正实现共同研发、共创标准、协同制造的目标。而随着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网络应用平台为众多企业提供知识分享的庞大产业技术联盟也成为可能, 从而大幅降低了联盟主体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知识分享的成本, 扫除各种合作共赢的障碍。因此, 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产业技术联盟网络结构逐步形成,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参考图1所示) 。

根据产业技术联盟的参与主体与合作方式差异, 可以为以下几种主要形态: (1) 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组成产业技术联盟。以企业为主体, 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突破口, 因此创新区域内的科研院所与大学成为主要的知识资产, 并具有了更高的价值。通过科研院所与大学中的研究中心、科研小组以及专家个人, 建立起与企业、政府、产业的良好接口, 通过承接企业横向课题, 解决企业难题, 合作申报专项科研,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 融合形成产业技术联盟体系, 并在区域内发挥了强大的技术创新辐射作用。 (2) 核心企业、供应商与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产业技术联盟。现代企业竞争已由单纯企业竞争模式转向整体供应链竞争模式, 由核心品牌企业构建的巨大供应链创新群体联盟是创造竞争力的聚合体。通过基于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产业技术联盟, 能够建起了一个基于全球市场、全球采购、全球制造与全球研发的动态响应体系。 (3) 横向同业企业之间组成的产业技术联盟。由于在开放的体系下, 技术创新不断加速, 而标准化、集成化发展需求, 推动了同业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盟。例如:2006年成立的闪联联盟、2009年成立的IBM技术联盟等, 都是通过同业产业联盟推动新的标准与技术的协同推广。通过以上三种基本联盟形态, 能够组建众多的联盟主体网络结构, 同时又能通过更高层次的战略联盟, 将以上三种层次的联盟联成一体, 构建横向、纵向、立体化的多维度产业技术联盟网络结构, 而基于国家层面与国际层面的战略总联盟的合作, 将打造一个无限扩张、信息相连、知识共享的全球技术联盟网络体系, 从而大幅促进全球科技、信息与知识的创造与传播。

3 产业技术联盟信息传递与知识创造机制分析

网络经济时代, 全球市场竞争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其中供应链管理、产业联盟、协同创新等新兴理论与管理实践, 都已跨越企业自身边界, 并向网络世界的虚拟组织形态转变。特别是以Web2.0为典型代表的“云服务”时代, 博客、微博、微信、在线群组、在线论坛和BBS等多种形式, 吸引大量的用户群体, 在改变消费者与企业行为的过程中, 也构建了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的创新平台, 同时也开创出全新的知识价值创造崭新过程。因此, 产业技术联盟也将由少数重点企业逐步向中小企业扩散, 而更高层次的战略联盟将在产业集群与供应链体系中发挥巨大作用, 因此基于产业技术联盟体系进行知识创造与知识分享的创新驱动机制, 日益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7]。产业技术 (战略) 联盟信息传递与知识创造过程, 体现了网络分享与创新过程, 其具体内容如下 (参考图2所示) 。

产业技术 (战略) 联盟的核心是分享、创新, 通过知识、信息在联盟体系内的传递、融合与交互, 从而产生协同与创造效应, 衍生出新的技术、标准、商业模式, 其工作机制如下: (1) 联盟知识主体。知识主体是产业联盟的参与主体, 可以是企业与个人等, 也包括政府、平台组织与第三方等。 (2) 产业联盟知识创新, 主要包括知识重构、整合、创造三个过程, 知识重构是指联盟主体对所获取的知识资源进行理解吸收, 并转化为内在知识的过程。知识整合是指针对知识的结构、分布、传播过程等进行彻底性重组的过程, 知识创造是对重构后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与关联集聚的过程, 其结果是生成新的知识与价值网络。 (3) 联盟知识传播, 这是联盟价值分享与技术增值的基础, 通过基于互联网“云服务”的产业联盟知识分享过程中, 用户可以利用频繁、双向的交流和合作, 融合群体与个体用户的知识与智慧, 最终产生知识协同效应。因此, 通过产业技术 (战略) 联盟之间的信息协调、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过程, 产业联盟主体成员都能获得知识、价值的增长, 同时也推动了整个产业内部知识创新的步伐, 并大幅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4 对策与建议

我国产业技术联盟已向多个领域进行扩散与渗透, 联盟将发挥着巨大作用, 其领域主要包括:再生资源、钢铁可循环、半导体照明、TD通讯、农业装备、新一代煤化工、纳米材料、汽车轻量化、抗生素、IC存储等众多领域, 因此下一步怎样发展?怎样构建国家战略联盟体系?怎样搭建基于云服务的产业技术联盟平台?这些问题显得非常迫切。一方面, 应当深化产业联盟试点, 构建产业战略联盟, 推动各联盟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 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政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 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8]。我国在科技部等部门的指导支持之下,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11年5月正式成立, 这将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联盟深化发展。另一方面, 我国需要通过产业战略联盟协调各联盟主体之间的关系, 架起联盟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其他联盟等群体之间的沟通桥梁, 建立纵向、横向、立体化的战略联盟网络体系, 并实现组织、制度、信息、知识等多个层面的互联互通与协调统一。另外, 我国需要构建基于“云服务与大数据”的网络平台体系, 开发产业技术联盟信息交流、知识分享与知识创新软体资源平台, 利用互联网、移动网、数据互联与协同创新技术, 促进我国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各主体之间开展技术创新合作, 并组织联盟开展跨领域、跨行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推动联盟联合开展重大产业技术的研发[9]。只有通过以上措施与手段, 才能真正推动网络经济时代我国产业技术 (战略) 联盟的创新发展。

摘要:随着网络经济竞争环境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 创新主体不断加强外部的技术合作, 产业技术联盟逐步形成;而知识的分享、传播与创造是发挥产业联盟协同效应的关键, 通过构建产业技术联盟网络结构模型与知识、信息传播模型, 分析产业技术联盟的知识分享机制, 并为我国产业技术联盟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产业联盟,知识分享,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1]蒋樟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管理:基于知识转移视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12.

[2]唐明伟, 卞艺杰, 等.创新驿站联盟及其信息共享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15) :14-17.

[3]林宪朋.日本科学技术联盟[J].日本研究, 1985 (3) :29.

[4]蔡兵.技术联盟现象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5 (8) :38—42.

[5]张坚, 蔡莹, 等.企业技术联盟中的关系风险及其控制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3) :157—159.

[6]陈宝明.产业技术联盟:性质、作用与政府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 2007 (7) :34—37.

[7]刘林舟, 武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原则及政策取向[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14) :102—106.

[8]王珊珊, 王宏起, 等.产业联盟技术标准化过程及政府支持策略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2 (3) :380—386.

3.化工技术经济知识点 篇三

关键词:知识经济,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技术的积累与利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对于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技术竞争力受到各国高度重视,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依赖不断加深,国际技术交流更加频繁。知识密集型产品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贸易对象,技术产品的竞争力已成为影响国家贸易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格局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力促进了国际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

国际技术贸易的蓬勃发展对所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育承担着培养能够掌握技术贸易理论知识与基本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的主要任务,意义重大。但就目前而言,许多国内高校所开设的国际技术贸易课普遍存在着被弱化的倾向,这将严重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对于通晓国际技术知识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所面临的问题予以重视,采取改革措施,推动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学的革新发展。

一、当前国际技术贸易课程面临的弱化形势的分析

1,缺乏对课程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相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其他基础课程,国际技术课程的价值与作用受到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学校认为该课程应用性不强,与学生未来就业与发展的关系不大,因此一般只作为选修课程,通常安排于其他主干课程之后,选修时间也多为大学第四学年,由于许多学生忙于应对考研与就业准备,该课程的选课率较低,上课出勤率也不高。在近年来教学计划修订中,因学分的缩减,技术贸易课程甚至遭到删除或停开。而事实上,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货物贸易频频遭遇贸易壁垒,竞争优势逐渐削弱,国际知识产权壁垒也逐渐成为国外制衡我国贸易竞争的新手段。扩大技术贸易,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加强品牌创建,已成为加强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实现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因此,国际技术贸易将越来越广泛地渗入到对外贸易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愈加明显。因此,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知识的弱化对于复合型国贸人才的培养将产生明显的不良后果,加强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讲授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具体掌握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知识,同时对于胜任今后的国际贸易各类工作也具有重要作用。

2,相关师资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欠缺

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相比,教学内容差别较大,前者内容侧重于技术转让与管理,涉及知识产权管理、合同法、国际经济法等管理学与法学的专业知识,需要教师在这些方面具有较为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但目前许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因专业背景所限,通常在此方面知识会有所欠缺,担心难以深刻把握教学内容,开设难度大,因此课程开设兴趣不大,即使开设,讲授也只能停留于书本知识的讲读,缺乏生动具体的讲解技巧,难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不高。因此,在许多高校來看,教师与学生对该课程的开设都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影响了课程应有意义的实现。

3,教材内容陈旧,安排不当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性与实务性都很强,需要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应了解实践运用的基本技巧。目前,在校的教师与学生都很难有较多的相关实践机会,因此更多的是通过教材进行相关理论与实践技巧的学习。但从目前可选用的教材来看,不仅可选择的教材版本较少,内容上也大同小异,且论述陈旧,缺乏反映时代变化的新要求的学习内容。有的教材过于强调国际技术贸易理论教学,内容艰深难懂,有的教材则过于简单粗浅,难以系统传授理论与实务知识,教材的单调落后也阻碍了教师对课程的深刻把握与学生对课程的系统学习。

4,教学方法传统守旧

由于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知识的把握能力不强,教师通常以“填鸭式”的满堂灌进行纯理论的教学,脱离实践,也没有很好地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工具和设备过于落后和陈旧。粉笔+黑板+课本是一贯采用的方式,即使现在广泛采用的多媒体教学,内容也只是限于教材理论的简述,缺少生动具体的案例阐述。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反映课程教学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缺乏实践运用指导,参与性不强,因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改革创新措施

1,提高认识,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国际技术贸易弱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于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针对国际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格局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的这一现实意义,应当高度重视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学对于培养国际技术贸易相关人才的重要性。应认识到,该课程教学的开设,不仅能让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知识,同时对于各种类型的国际贸易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各种工作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管理与转让问题,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知识内容不仅对学生从事专门的国际贸易工作有直接意义,对于从事其他类别的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重视该课程的现实意义,科学合理地调整国际技术贸易课程设置。从课程安排设置上,应将该课程作为学生重点学习的课程之一,在开课时间安排上,应在考虑与其他专业课程衔接的基础上,提早安排课程学习,以使学生能够较早掌握相关知识,在实践工作中得以运用。

2,紧跟时代发展,加强教学内容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发展迅猛,也衍生了许多新的技术贸易形式,产生了许多新概念、新规则,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学也应紧跟形势发展,重视教学内容创新。当前国际技术贸易的核心问题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让:知识产权的形式也从传统的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版权等演变出许多其他形式,如地理标志、拓扑图保护等,贸易形式上,传统的技术转让与许可贸易到如今的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国际技术贸易的新概念新知识不断涌现。同时,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壁垒也成为研究把握的热点问题,需要学生了解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紧随时代发展,积极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实习教学内容创新。

特别强调的是,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基石,需要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与掌握,这也符合目前对知识产权教育愈加重视的趋势。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与贸易已经成为广为关注的问题,因此,今后的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中将包含更多的知识产权理论与制度等内容。

3,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手段多样化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应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实践里通过各种声音、视频等获取更直观的大容量的学习知识,同时,应积极推广运用案例教学。在近年来涉及国际技术转让的知名案例不断涌现,如思科诉华为案、朗讯优盘保护案等。这些案例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学生通常具有很强的学习兴趣,以案说法,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应积极发挥学生能动性,要求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进行案例收集与报告,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搜集信息的能力,与思考问题演讲表达的能力。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就相关热点理论与实践问题举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

4,深入专业学习,提高教学能力

作为影响课程教学最为关键的角色,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从目前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看,教师应当积极学习掌握知识产权的基本理论与国内及国际的相关制度要求,同时也应当学习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合同法、国际经济法等法律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学能力,如加强自身的知识学习,或者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进修与培训。

5,针对实际需要,加强教材编写

4.化工技术经济知识点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在制定计划,调配资源,对将要产生的问题以及各种情境带来的压力做出应变时,管理者扮演的主要角色是()。

A.人际角色 B.传播角色 C.决策角色 D.信息角色 2.下列活动中,不属于西蒙的决策阶段的是()。

A.智力活动阶段 B.发展阶段 C.设计活动阶段 D.选择活动阶段

3.管理方格理论把领导风格看作一个二维坐标方格,其纵坐标和横坐标与密西根模式中的()相对应。

A.员工取向和生产取向 B.关怀和创制 C.独裁和民主 D.民主和放任 4.由于缺乏或者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被称为()。A.需要 B.动机 C.激励 D.兴趣

5.目标管理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激励理论中的()。

A.期望理论 B.目标设置理论 C.双因素理论 D.公平理论

6.“各管理层次、部门在权力和责任方面的分工和相互关系”指的是组织结构体系中的()。

A.部门结构 B.层次结构 C.职能结构 D.职权结构 7.行政层级式组织形式最适宜的环境是()。

A.简单/静态环境 B.复杂/静态环境 C.简单/动态环境 D.复杂/动态环境 8.技术发展迅速、产品较多、创新性强、管理复杂的企业,最适合采用的组织形式是()。A.行政层级式 B.职能制 C.矩阵式 D.直线——参谋制 9.下列组织发展方法中,属于结构技术的是()。A.T团体训练 B.调查反馈 C.质量圈 D.工作再设计

10.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的特点是()。A.注重短期的变化和结果

B.与其他职能部门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 C.特别强调上、下以及内、外的正式关系 D.能够直接参与组织的战略决策

11.在员工个体一致性方面,可以通过()来衡量组织的人力资源实务与信息沟通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A.员工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同质性 B.组织对所要招聘的员工的期望 C.新员工了解组织期望的速度和效果

D.对情境相似的员工采取人力资源政策的相似性

12.组织内部所包含的职业的混合程度被称作劳动力的()。

A.社会同质性 B.社会化与技术化的区分度 C.接近度 D.工作模糊性 13.关于生产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A.当技术是从外部获得时,组织常常不用为员工的技术学习承担费用

B.当技术是从工作中获得时,并且技术要求随着工作级别的上升而升高时,采用内部晋升制度具有相当的优势

C.当员工的技术更多从外部获得时,更适合采用以资历为依据的薪酬体系 D.只有当技术是从工作中获得时,员工离职才会给组织带来成本 14.雇佣关系中的管辖形式是指()。A.雇佣双方在心理上对对方的期望

B.雇佣双方在时间、金钱、劳动上交换的约定 C.雇佣关系中存在的决策程序 D.社会情境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

15.人们在知觉事物的时候,常常将空间或时间上比较接近的对象知觉为一组,这种情况反映的是知觉过程中的()。

A.相似律 B.接近律 C.连续性 D.封闭性 16.归因理论的重要价值在于它说明了()。A.知觉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过程 B.员工行为的动力来源

C.影响雇佣双方关系的心理因素 D.解释行为的依据和复杂性 17.分配公正的关键在于()。A.每个人所获得的分配结果是否平均 B.管理层是否一致赞同分配方案 C.分配方案是否完美

D.分配的结果是否被员工知觉为公平18.采用德尔菲法应当遵循的原则是()。A.采用记名的方式让专家们了解彼此的意见

B.尽量全面地给专家提供已收集的历史资料及有关统计结果 C.在对不同专家所作的问题表述中尽量采用变化的语言 D.尽量将问题复杂化

19.下列关于内部人员核查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它是一种静态的预测方法 B.它更适用于规模比较大的组织

C.它用于对未来人力资源的分布状态进行预测 D.它更多地应用于长期人力资源拥有量的预测 20.采用工作日志法进行工作分析的缺点是()。A.对员工的智力要求较高 B.对员工的经验要求较高

C.会遗漏不显著的工作行为 D.员工的描述能力会影响分析的效果

21.按照工作特征模型,用来计算工作给员工带来的激励程度的公式是(A.激励度=(技能多样性+自主性+任务重要性)/3×任务完整性×反馈度B.激励度=(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3×自主性×反馈度C.激励度=(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反馈度)/3×自主性×任务重要性)。

D.激励度=(自主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3×技能多样性×反馈度 22.面试是目前招聘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筛选技术,该方法的优点是()。A.可以大规模地对求职者进行评价

B.应试者的心理压力比较小,更容易发挥出正常水平C.比笔试更为灵活、深入

D.容易防范和识别考生的社会赞许行为

23.用于解释心理测验结果的参照系被称作测验的()。A.信度 B.归因 C.常模 D.效度

24.关于劳动力市场均衡的说法,正确的是()。A.劳动力市场上所有想就业的人都能实现就业

B.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双方经过谈判,达成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工资水平C.达成均衡就业量和均衡工资率

D.劳动力市场均衡一旦形成,就很难发生改变

25.员工和其直接上级根据总体目标共同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计划,这一过程是()。A.绩效反馈 B.绩效计划 C.绩效监控 D.绩效辅导

26.由部门目标拆分出员工的个人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奖励的标准,这个过程被称为()。

A.目标管理 B.平衡记分卡 C.流程管理 D.过程管理

27.小张是服装厂的一名工人,他每天最多可完成两件服装的加工任务,但服装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要求所有工人每天必须完成四件服装,这个指标违反了SMART原则中的()原则。

A.具体化 B.可度量 C.可实现 D.有时限的 28.构建平衡记分卡能够帮助企业()。

A.分析出完成企业使命的关键成功因素 B.确定企业的宗旨 C.确定企业的战略 D.强化财务指标的功能 29.关于绩效管理的表述,正确的是()。A.绩效管理的目的是表扬先进,惩罚落后

B.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考核实施及反馈三个环节 C.绩效管理的着眼点是个人业绩的提高和个人的发展 D.绩效管理是绩效考核的一个分支

30.企业选派人员参加脱产培训或者公费进修,这种福利形式属于()。A.实物性福利 B.优惠性福利 C.金钱性福利 D.机会性福利 31.决定管理人员薪酬的最佳方法是()。A.根据职业经验定价 B.根据资历定价

C.根据市场薪酬水平定价 D.部分薪水制和部分佣金制相结合 32.在培训开发部门的主要职能中,不包括()。A.制定企业的培训开发计划 B.审批培训开发预算

C.制定支持经营战略达成的培训开发战略 D.实施各类培训开发计划

33.对员工进行培训开发的责任最终应落实到()身上。

A.被培训员工本人 B.客户 C.过去接受过培训开发的人员 D.直线经理 34.在下列培训开发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A.销售人员培训开发 B.技能或手工技艺培训开发 C.办公室工作人员培训开发 D.管理人员培训开发

35.在职业生涯的()阶段,个体已经完全确立好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并依据其自身的动机、能力和机会进一步发展。

A.展开 B.确立 C.成熟 D.停滞

36.对企业而言,员工流失的隐含成本是()。A.办理辞职等相关手续的时间成本 B.由于职位空缺而产生的空位成本 C.招聘、培训新员工的替代成本

D.离职行为降低了留任员工的士气,降低了生产效率

37.在城堡型组织中,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模式的特点是()。

A.对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开放程度高,内部晋升竞争程度也高,员工就业安全受到来自外部竞争和内部竞争的双重威胁

B.对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开放程度高,而内部晋升竞争程度低,员工就业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外部竞争

C.对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开放程度低,内部晋升竞争程度也低,员工就业安全受到的威胁很小 D.对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开放程度低,但是内部晋升竞争程度高,员工的就业安全主要取决于其在组织中的表现

38.关于离职的陈述中,正确的是()。A.退休不属于离职范畴

B.离职面谈通常由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经理或专员来进行 C.离职面谈通常由辞职者的直接主管来进行 D.开除不属于离职范畴

39.“纪律处分可以使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规章制度保持一致,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配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描述纪律处分的()。A.整合功能 B.惩罚功能 C.纠偏功能 D.激励功能

40.在以纵轴代表工资率,横轴代表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坐标系中,代表欠发达国家所存在的无限劳动力供给情形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A.向后弯曲的 B.与横轴平行的

C.与纵轴平行的 D.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

41.如果劳动力需求曲线是(),则当工资率上升时,该类劳动力的工资总量保持不变。A.富有弹性的 B.缺乏弹性的 C.没有弹性的 D.单位弹性的 42.基尼系数所要衡量的是()。A.个人或家庭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B.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制度 C.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距大小 D.失业率水平的高低

43.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阐述,正确的是()。A.人力资本投资不会出现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 B.国家应当确保人力资本投资的所有收益都能被投资者获得 C.国家不能成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 D.劳动力流动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活动

44.某人因为上了四年大学而没有就业,所受损失大约为5万元,这笔损失可以被视为此人上大学的()。

A.机会成本 B.非经济成本 C.外部成本 D.社会成本

45.对员工进行严密的监督是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方法之一,这种做法可能会遇到的客观障碍是()。

A.广泛存在的搭便车现象

B.专业化分工导致监督者所掌握的信息往往不如被监督者完整和准确 C.被监督员工存在机会主义动机 D.被监督员工存在的道德风险

46.实施集体激励计划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A.对员工集体的产出往往很难进行衡量 B.集体激励计划只能针对规模较大的群体 C.集体激励计划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合作精神

D.如果集体规模过大,则搭便车的问题可能会很严重

47.在存在()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采取晋升竞赛的手段来对员工进行激励。A.搭便车行为 B.信息不对称 C.内部劳动力市场 D.绩效奖励计划

48.企业在员工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在工资支付方面对员工实施“减额支付”,在其职业生涯的后期阶段,转而对员工实施“超额支付”的做法,只有在()的情况下付诸实施才会有效。

A.企业实行群体奖励计划 B.企业的规模较大 C.企业已经形成了长期雇佣传统 D.企业实行效率工资

49.按照我国《劳动法》第2条的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形成()劳动者,适用《劳动法》。

A.行政关系 B.社会保险关系 C.工作关系 D.劳动合同关系 50.外国人在我国就业,除法定情形外均应()。A.由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 B.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C.取得就业许可证 D.首先取得定居权

51.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提前()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A.60日 B.30日 C.15日 D.7日

52.根据我国劳动安全卫生的有关规定,劳动者有()的权力。A.依法制定企业内部劳动安全卫生规章 B.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C.获得各项劳动保护条件和保护待遇 D.对所在单位的安全工作负责

53.用人单位使用未经培训考核合格的劳动者从事高毒作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责令限期改正。

A.警告 B.解除劳动合同 C.罚款 D.关闭

54.劳动争议当事人如果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应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A.90日 B.60日 C.30日 D.15日

55.根据我国《劳动法》等规定,劳动保障监察的内容不包括()。

A.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中国经济师考试网发布于 )B.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遵守国家有关社会保险经办规定的情况 C.职业介绍机构遵守国家有关职业介绍规定的情况 D.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障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56.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定或者规章,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由劳动者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

A.警告 B.罚款 C.吊销营业执照 D.停业整顿

57.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责令改正。A.工会组织 B.人民法院 C.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D.公安机关

58.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如果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查处。A.5年 B.2年 C.1年 D.6个月

59.事业单位与职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单位和个人的()。

A.人事关系 B.合作关系 C.上岗关系 D.干部关系

60.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请辞职,如果情况符合辞职条件,超过()单位仍不给办理辞职的,辞职申请人可到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申请办理辞职。A.6个月 B.3个月 C.1个月 D.15日

二、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61.下列属于转换型领导者特征的有()。

A.一致性奖励 B.魅力 C.个性化关怀 D.智慧型刺激 E.差错管理 62.矩阵组织形式的优点包括()。A.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 B.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稳定性

C.有利于顺利完成规划项目,提高企业的适应性 D.有利于减轻高层管理人员的负担

E.有利于职能部门与产品部门相互制约,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63.在()情况下,人们通常认为程序会更为公正。A.分配程序与组织文化保持一致

B.个人有充足的机会参与分配程序的决策过程 C.可以通过相应的机构表达不满意见

D.决定分配程序的人员与分配结果存在利害关系 E.分配的标准非常模糊

64.人力资源规划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

A.制定规划的人是经常变化的 B.对规划的操作进行动态监控 C.规划的执行具有灵活性 D.规划要随内外情境动态变化 E.参考信息经常变化

65.下列关于招聘中笔试法的陈述,正确的是()。A.能够全面考查应聘者的态度 B.评定的主观性大

C.可以大规模地对求职者进行评价

D.考查知识、技能和能力时,信度和效度比较高 E.耗费的时间比较多

66.关于评价中心的陈述,正确的是()。

A.它的核心手段为书面笔试 B.它应用于管理人员的选反拔 C.它的成本比较低 D.它是一个对人员进行评价的场所 E.它具有很高的信度、效度

67.在制定绩效计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有()。

A.应该完成什么工作 B.按照什么样的程度完成工作 C.使用哪些资源 D.按什么标准支付薪水 E.何时完成工作

68.员工不断地将自己的行为与相应的标准加以比较,这种绩效所馈方法的优点在于(A.员工对自己的绩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B.这种机制不受时间的限制

C.有利于增加同事对自己绩效的认同)。D.所反馈的信息丰富全面 E.获取绩效信息的渠道较多

69.下列薪酬形式中,属于间接薪酬的是()。A.奖金 B.福利 C.技能工资 D.服务 E.佣金 70.霍兰德的“人格类型论”包含的职业人格类型有()。A.艺术型 B.管理型 C.现实型 D.技术型 E.常规型

71.关于西方企业中采取的“热火炉方式”纪律处分的陈述,正确的是()。A.这种纪律处分具有及时性,发现员工的偏离行为时会立即给予处分 B.这种纪律处分具有预警性,对不能接受的行为事先提出警告

C.这种纪律处分对事不对人,不管是谁,只要犯同样的错误,就给予同样的惩罚 D.这种纪律处分遵循由轻到重的渐进原则,确保对所犯错误施以最轻的征罚 E.这种纪律处分简明了,容易操作,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76.较高的工资水平通常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生产率,这主要是因为较高的工资水平()。A.有助于吸引优秀的员工

B.提高了员工因不努力工作而被解雇的机会成本 C.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公平感 D.必然会产生较高的利润 E.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合作精神

77.根据《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当免费提供()服务。A.职业技能考核鉴定 B.办理失业登记 C.创业指导

D.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咨询 E.向特殊服务对象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78.用人单位未按照法律规定履行告知义务的,劳动者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用人单位不得因此()。

A.解除与劳动者所订立的劳动合同 B.与劳动者协商从事其他作业 C.终止与劳动者所订立的劳动合同 D.降低劳动者的工资待遇 E.拒绝发放劳动者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79.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不服,不能申请劳动保障行政复议。A.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 B.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做出的仲裁裁决

C.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警告等行政处罚决定 D.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

E.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未按规定审核社会保险缴费基数

80.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单位不得辞退。A.在怀孕期内的 B.损害单位经济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C.与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的 D.因公负伤、致残,丧失劳动能力的 E.患绝症的

三、案例分析题(共20题,每题2。由单选和多选组成。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一)某公司赋予了职工参与决策的权力,缩小了职工与领导者的距离,职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尊重和发挥,积极性也随之高涨。“全员参与制度”的实施,不但提高了职工的知识与技能的水平和工作的自觉性,而且也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率。(中国 经济师考试网发布于 )于是,在工作中,领导者让职工自主决定,很少提供指导或支持。此外,公司为了提高产品的创新性,鼓励职工组成跨部门的项目攻关小组,并让其自主决策。这些变化大大地促进了公司的发展,逐渐占领行业的领先地位。81.下列对该公司的领导风格的表述,正确的是()。A.根据情境领导理论,该公司的领导风格的一种授权式的 B.根据情境领导理论,该公司的领导风格是一种推销式的 C.该公司的领导风格适用于员工成熟度高的情境 D.该公司的领导风格类似于伯恩斯提出的交易型领导 82.下列对团体决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们在团体中进行决策时,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 B.团体决策会造成责任模糊,导致责任推诿 C.当一个组织过分注重整体性时往往出现团体思维的现象 D.团体决策一定不会出现少数人把持的现象

(二)某公事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公司高层决定以此为契机,对公司进行重新设计,并着力进行组织文化建设,以形式鼓励创新和民主参与的文化。为此,公司决定聘请某著名管理咨询公司帮助公司进行变革。双方商定,在组织结构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公司战略、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制度化程度、关键职能、人员素质等五个要素,同时还要能够促进组织文化建设。

83.案例中所考虑的要素属于组织结构设计的特征因素的是()。A.公司战略 B.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C.制度化程度 D.关键职能 84.案例中所考虑的要素属于组织结构设计的权变因素的是()。A.公司战略 B.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C.制度化程度 D.人员素质 85.关于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关系的陈述,正确的是()。

A.管理层次是指从组织最高一层管理组织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组织等级,而管理幅度是指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的下级人员的数量 B.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存在正比的数量关系

C.管理幅度决定管理层次,管理层次的多少取决于管理幅度的大小 D.管理层次对管理幅度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86.为了使组织设计能够促进组织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正确了解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的关系。下列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的陈述,正确的是()。A.组织的制度化程度越高,组织文化就越倾向于鼓励创新

B.强调合作的文化与强调严格的等级差异的绩效评估体系是无法协调的

C.不同级别间差别很大的薪酬体系适合于强调等级的组织文化,而不适合崇尚平等的文化 D.一般来说,员工多样化程度高、以外部招聘为主的组织更加重视灵活性和创新的价值

(三)小陈的业务能力非常强,最近升任公司地区经理后却感到工作进展困难。首先,他总是不明白下属人员为什么不能像自己那样勤奋努力。其次,他对下属人员的监督与控制很严格,弄得员工没有工作自主权,对工作没有兴趣,所以虽然公司的报酬不错,但人员辞职不断(中国经济.师考试网发布于 )。87.小陈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把知觉对象假想成和自己一样的人,认为自己有的特质别人也应当有。这种现象被称作()。A.员工承诺 B.自我强化 C.投射作用 D.第一印象

88.小陈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存在的另一问题是忽视内源性动机的作用。下列有关内源性动机的陈述,正确的是()。

A.内源性动机也叫外部动机 B.内部激励比外部激励更难控制 C.自主权、兴趣、成就感等是激发员工努力工作的内部因素

D.把内源性动机与外源性动机相结合将会对个人行为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四)某公司2000年以来人员流动率一直高于30%,对生产和技术和稳定性造成了不利影响。近来,公司制定了将流动率控制在10%以内的目标。89.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力资源部门应()。

A.尽可能多地了解员工的隐私 B.定期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

C.采用其他的用工形式取代全日制、终身制员工 D.设法增加公司凝聚力

90.在对人员流动比率控制在10%以内的目标是否合理进行评估时,适宜的做法是()。A.要征求部门经理和基层管理人员的意见 B.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C.活动过程尽量模糊和灵活 D.应以领导的指示为依据

(五)某公司是一家合资企业,在成立之初仅有十几人,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员工已经扩充到几百人,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的管理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在公司早期人员较少时,工资经常是由上层几个领导共同商量决定,当人员数量激增以后,这种老办法就不灵了,公司领导决定对企业的薪酬进行改革,制定一套既能体现公平性,又能体现竞争性的薪酬体系。

91.薪资设立的步骤包括()。

A.付酬原则的拟定 B.绩效指标的分解 C.工作分析与工作评价 D.地区/行业的薪资调查

92.公司在确定自己的薪酬结构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A.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 B.企业的盈亏状况 C.企业的竞争策略 D.企业职级的数目 93.适应扁平型组织结构的宽带薪酬的特点有()。

A.可以引导员工重视职级的晋升 B.可以引导员工重视个人的技能 C.有利于企业内职位的轮换 D.薪酬等级比传统薪酬制度中的要少 94.基层管理者的薪酬主要应由()来决定。

A.公司的整体业绩 B.个人业绩 C.公司产品性质及销量 D.个人的年龄 95.公司准备采用核心福利计划,核心福利计划是指()。A.提供给员工一张信用卡,让员工自行购买商品

B.所有人都享有的基本福利项目确定之后,员工再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其它福利项目 C.在总体福利水平限定的情况下,员工自己确定所要的福利项目 D.员工从预先制定好的福利项目组合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福利项目

(六)某市是一个以纺织工业为中心的城市,专家在对其劳动力市场状况进行研究之后,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第一,由于我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得到解决,该市纺织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大增;第二,失业者成为非劳动力、非劳动力成为就业者流量加大,其他几种流动方向的流量基本保持不变;第三,该市不同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扩大。

96.在该市劳动力供给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该市纺织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将会出现的变化是()。

A.均衡工资率上升 B.均衡工资率下降 C.均衡就业量增加 D.均衡就业量减少 97.在该市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两种流动方向对该市的失业率所产生的影响是()。A.促使失业率上升 B.促使失业率下降

C.失业者向非劳动力流动导致失业率上升,非劳动力向就业者流者导致失业率下降 D.失业者向非劳动力流动导致失业率下降,非劳动力向就业者流动导致失业率上升 98.该市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可以()。

A.用基尼系数的上升程度来进行衡量 B.用基尼系数的下降程度来进行衡量 C.用洛伦茨曲线进一步贴近完全平等线来描绘 D.用洛伦茨曲线进一步偏离完全平等线来描绘

(七)某市政府正在对本市服装加工行业的劳动力需求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两种情况,第一,在该市的服装加工行业中,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大,第二,该市所加工的服装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产品需求弹性很大(中国经济师考试网发布于 )。

99.根据上述情况,下述判断中正确的是()。

A.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该市服装加工工人的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比较大 B.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该市场服装加工工人的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比较小

C.第一种情况会导致该市服装加工工人的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比较小,第二种情况则会导致其比较大

D.第一种情况会导致该市服装加工工人的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历弹性比较大,第二种情况会导致其比较小

100.在该服装加工行业中,女性工人的工资率每上涨1%,男性工作的需要量就会增长0.8%,这表明,在该市服装加工行业中,()。A.男性工人和女性工人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 B.男性工人和女性工人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 C.男性工人和女性工人是一种总替代关系 D.男性工人和女性工人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C

2.B

3.A

4.A

5.B

6.D

7.B

8.C

9.D

10.D

11.C

12.B

13.B

14.C

15.B

16.D

17.D

18.B

19.A

20.D

21.B

22.C

23.C

24.C

25.B

26.A

27.C

28.A

29.C

30.D

31.C

32.B

33.D

34.C

35.C

36.D

37.B

38.B

39.A

40.B

41.D

42.A

43.D

44.A

45.B

46.D

47.C

48.C

49.D

50.C

51.B

52.C

53.A

54.D

55.B

56.B

57.C

58.B

59.A

60.B

二、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61.BCD

62.ACDE

63.ABC

64.BCDE

65.CD

66.BE

67.ABCE

68.AB

69.BD

70.ABCE

71.ABCE

72.ABD

73.DE

74.BCD

75.BCE

76.ABC

77.BDE

78.ACDE

79.ABD

80.ADE

三、案例分析题(共20题,每题2分。由单选和多选的组成。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81.AC

82.ABC

83.BCD

84.AD 85.ACD

86.BCD

87.C

88.BCD 89.BD

90.AB 91.ACD

92.ABC 93.BCD

94.B

95.B

96.AC 97.B

98.AD

99.A

5.经济生活知识点 篇五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决定

(一)生产和消费的辨证关系: 生产

1

(4)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⑴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⑵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调节生产)。

⑶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⑷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消费 3. 社会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相互关系: ①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6.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篇六

西方经济学

1:西方经济学的含义:指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主要由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例如:股票的行情分析、企业人事管理。第二:行业和部门运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例如:石油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第三:对特定经济制度下经济运行的分析。例如: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2: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有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四个阶段。a: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理论。b: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探讨,试图说明这一制度与人的本性和自然的相互一致性。c:庸俗经济学产生于18世纪末以萨伊、马尔萨斯、詹姆斯·穆勒为代表,考察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满足于对经济当事人观念和行为的条理化。后庸俗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为代表,主要有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放弃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提

3:教材主要分为导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导论主要说明西出边际效用价值论。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进行综合形成《经济学原理》。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部分说明个体经济单位如何做出选择,这些选择对资源配置及效率的影响。宏观经济学主要说明国民收入决定、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等。

第一章:导论

1:稀缺性的含义:用来提供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的有限性被称为资源的稀缺性。2:生产资源:亦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和劳动时间,土地、矿藏森林水域等自然资源,以及由两种原始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品:3: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手段之间存在着矛盾,需要的相对无限性受到满足这种需要手段有限性的限制,因此人们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需要。4: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手段之间存在着矛盾,需要的相对无限性受到满足这种需要手段有限性的限制,因此人们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需要,相应的这些问题与节约、管理等经济的不同解释相联系。5:生产可能性曲线:指社会使用既定的生产资源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组合被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6:机会成本的含义:是指因选择而放弃的其他机会所造成的代价。社会的选择就是权衡好处与成本的过程,经济问题的解决归结为就是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7: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即采用何种生产方法进行生产)和为谁生产(及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间进行分配)。8:经济学的定义:即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人,就是研究资源配置及效率的一门学科。9:资源使用效率的含义:即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10:自由放任的含义:指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而由个人自主行动,市场经济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经济。11: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的含义:指中央当局或机构决定生产什么的计划,确定生产目标和生产方式,并且制定分配规则。12:混合经济制度的含义:指由两种制度混合而成的经济制度。13:混合经济制度如何配置资源问题:在混合经济中,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经济社会解决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而当在市

7.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浅析 篇七

一般地,“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高技术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强大的科学系统是知识经济的坚强后盾。

知识经济带给我们诸多方面的变化。如生产力要素结构中,更强调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知识的剧增、技术的提高无一不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要素。经济结构中,知识经济是以新知识、新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它已经创造出新的工业,而且扩散到传统的工农业中,引起较大的变化,成为创造高附加值的行业。就业结构中,服务行业的就业人数大大高于物质生产部门的就业人数,脑力劳动者人数高于体力劳动者人数。

基于这种种方面,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即知识是经济增长动力的理论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个理论说,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没有人才,就没有知识。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能拥有的主要优势,就在于它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人才。

2 关于信息经济

20世纪40年代开始兴起信息经济,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又进一步学会了比较系统地利用信息资源,把它转化为知识并和动力与材料巧妙的结合起来制造更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今天的世界正处在社会生产力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大规模转变的时代。所谓“信息经济(Information Economy)”,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以信息化为发展方向,基于信息、知识的一种新型经济。在信息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要素是电脑的硬件和软件、集成电路、光纤等各种制造和传播信息的物质。

信息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否定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存在,相反的会促进经济在信息化后大大地提升,并会向更高方向发展。我国的农业期盼着用先进的信息化的生产工具来改造和提升,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急切地需要先进的信息化的基础结构来支撑。所有这一切表明:信息经济的发展是正确的必要的。

美国同信息直接与间接有关的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达到80%,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有三分之一来自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产业。从这其中不难得出:信息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3 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关于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关系之所以存在许多不同观点,是因为大家对知识与信息的认识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弄清楚知识与信息的区别、联系,是弄清楚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区别、联系的前提。

信息随处可见,随手可得,既普通又神秘。信息,按照信息科学的创始人美国数学家申农最早给信息下的定义,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正因为是一种不确定性,所以就要求人们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使人们真正获得可靠、有用的知识。信息作为人类以及自然界中的一种特定物质,它不可避免的具有很多形式和形态。这种种的形式和形态,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等其它更广泛的范围内存在和传递。

信息的普遍存在,造就了知识的产生。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是经过人类大脑加工处理的部分。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随人的产生而产生。有的人主观的把信息与人的产生联系起来,他们忽视了信息的客观性。这是信息与知识混淆的主要原因。不论是否有人类的存在,地球上的物质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即信息是存在的。

信息作为知识的原材料,是经过大脑加工的产物,就如一座工厂对各种各样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后,才能做出产成品一样。信息进行分类、加工、整理、概括、归纳、取精后,就可以产生知识。所以知识是人类主观的产物,而知识反映的却是客观存在的内容。人脑作为知识的载体,并不是简单的储存、加工,更重要的地方体现在对知识的创新。如果不存在创新,那么任何一台电脑都比人脑的储存要大、加工得更快。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流程图对信息与知识关系进行进一步分析:

通过对流程图的分析,可以表明信息与知识的关系。信息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属性。信息与知识所侧重的方向不同,前者侧重于客观,而后者则侧重与主观。

1997年4月欧盟高级专家组完成的一篇题为“建设我们大家的欧洲信息社会”中,也有专门讨论区分信息与知识的部分。报告指出,“首要的是在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划分出清楚的界限,无序的数据并不会自动变成信息,信息也不等同于知识。”

我们可以把国际上许多人接受的一种金字塔的简化模型来加以说明,其关系如下图:

从以上的论述和图例,我们不难得出:知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上面我们认识了信息与知识的关系,也就可以分清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区别与联系了。

我们都知道20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首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其名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1998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则出现了“国家知识基础结构(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的提法。我们可以从两者所含要素对其进行分析:

从这两种存在不同侧重点的结构,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关系。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1996年经合组织关于知识经济的报告是怎样说的。在这份报告中区分了编码型知识(codified knowledge)和意会型知识(tacit knowledge)。编码型知识一般指可以由计算机处理的知识,这可以说是大量的信息;意会型知识则是指与人的主观智能活动有关的判断,是无法测量和计算的,也就是通常情况下难以言传的部分。

4 结论

这样的定义给了我们较为清楚的回答: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就是这种意会型知识,也就是我们人类的经验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侧重点在于一些“软件”上,如人的创造性、创新能力;而信息经济侧重点在于“硬件”上,如一些国家信息基础设备的完善。

知识经济依赖于各种知识产业的创造和创新。正如最早提出知识产业的马克卢普认为,知识产业是由教育、研究开发、传播媒介、信息设施、信息服务业组成的。马克卢普并没有完全断开知识与信息的关系,这说明我们前面所提出的知识不能离开信息而产生,即知识经济不可能完全脱离信息经济而单独生存和发展。信息经济是依靠收集、传输、储存信息的产业而发展起来的。比如,图书馆储存信息,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传输信息,这些都是属于信息产业的范畴。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也有相同相似的地方。首先,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拥有相同的目标,通过对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次,知识和信息的产生、存储、运用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发展的坚固基础;最后,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两者是相互交织的发展关系,依靠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产业在社会中的利用和发展。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关系,可以看成我们有了原材料可以加工成产成品,与此类似,有了信息才可以加工成知识,所以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基础。但是,即便你拥有再大量的信息,不通过人类大脑进行加工,也是不可能形成知识的。如果让英国著名学者费兰西斯·培根把那句“知识就是力量”改成信息就是力量,我想一定会招来强烈的反对。

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是以信息经济为基础的。

摘要: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就如同知识与信息一样,逐渐地被人们认识、讨论、发展。近些年来,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让我们抓住知识与信息的产生、发展过程,然后,我们就可以对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有清晰地认识。

关键词: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知识,信息

参考文献

[1]张基温.中国信息化进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科学决策,2000(2).

[2]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8.创业 知识≠经济 篇八

然而,即使知识和经济有着某种近似的基因,要把,知识转化为经济资本,也需要一个适合的环境和一个转化的实践过程。

病 例

中关村一家公司,拥有一项成熟的技术,这项技术在国内是填补空白的。由于技术的先进与实用,争取到了国家科技部无偿资助的创新鼓励基金和一些投资者的资金。他们还找到了一位“曾经在投资公司干过”的MBA做经理人。在20多个人的公司里,核心技术人员4人,全部为研究生,其他管理人员,包括市场开发、人事、财务全部是MBA,成立了几个项目组。

至此,豪华的创业阵容形成了:领先的技术+数百万资金+20个博士、硕士、MBA。结果半年后,产品没生产出来,大家散伙了之。

诊 断

1、他们不是在创业,是在演出一场以创业为名义的戏剧。他们不懂得创业的真谛和创业的内涵是什么,以为以学历为代表的知识密集便是创业的优势,这是他们失败的致命原因。

2、离谱的分析。当事人分析失败的原因是:“应该早些拿出产品”、“信任代替不了制度”、“相互交流不够”、“不能当断不断”、“激励机制不合理”等,这些原因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其实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资本之魂。离开资本的灵魂,知识就是知识,技术就是技术,而不是可以创造财富的“经济”。

3、概念的束缚。传统的资本概念是指物质要素和知识、技术。一涉及创业,则一个项目、一个技术、一笔资金、一伙人、一张执照——干起来了,干不下去了,就认为是项目不行。创业行为就是这样此起彼伏、前赴后繼。其重要原因,是传统的资本概念和时髦的知识经济观念引导人们,把创业投资理所当然地认定是投入资本要素。

药 方

1、知识≠经济。经济中包含知识,而知识中没有经济,知识本身也不可能成为独立增值的“经济”。尤其是对创建一个经济实体的产业投资而言,知识同土地、厂房、设备、原材料、劳动力一样,是构成项目的资源或要素,尽管与其他要素相比有时更重要,但它终归是要素。结论是:经济中有知识,知识中没有经济。知识是一种资本形式但不是经济。

2、走出知识创业的误区。把知识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叫“知识经济”。突出了知识的作用,也引导人们把知识本身看成经济。而大量的事实证明,任何传承的专业知识都代替不了创业的真正本事,光凭知识投资创业的,都避免不了在历经失败之后,补上“经济”这门课。

3、知识与经济之间的三个转化:理论到技术的转化,技术到产品的转化,产品到市场的转化。这是三个绝对不可逾越的过程,其艰难程度往往不亚于知识本身的创造。越是高新、尖端的技术,这个过程可能就会越长,因为它碰到的转化所需要的条件更多。什么是完成转化的关键性力量?谁来完成知识向经济的转化?是灵魂资本。比尔·盖茨曾说微软的几千亿美元都在他的脑袋里,这当然是对的。但人们把他脑袋里的东西看成是软件、OFFCIE、WINDOWS、XP——错了。软件占10%,90%是资本。因为软件的价值是由流通的数量决定的,制造流通数量的是把软件市场化的能力,是商业才干和商业手法,比方说把应用软件捆绑在视窗上一块儿卖。知识本身不能“经济”,能“经济”的是资本。

4、明确资本积蓄的方向。灵魂资本的观念揭示了创业的本质,是投入一种创造性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只能通过实践获得。这样,就明确了获得这种资本的方向。实践对创业能力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有实践就有能力,没实践就没有能力。

5、决定转化的是“灵魂”资本。一个“投”字,把“资”与这个行为的主体——人连接起来。这样,人的灵性就渗透到物中,物就成为人的灵性的载体。这样,是“灵”决定物的一切。作为投资中的“资”,当然不能排除包括知识在内的资本要素;但是,作为投资中的“资”,从时间顺序上说,首先不是知识资本要素;从重要程度上说,也不是知识资本要素;从对投资成败的决定作用上说,则完全不是知识资本要素。

灵魂资本是相对于要素资本而言、具有“灵魂”性质的资本。灵魂资本是投资人应该具有的资格、本领、资质等等以人为本的隐性要素。

结 论

创业成败的主要衡量因素是创业者这个人本身。知识、技术、信息与货币等等其它可以看得到的东西,都是创业中的资本要素,而且很多情况下,这些要素并不是一定都需要的。

上一篇:暑期辅导班老师心得体会下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单元检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