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2024-08-18

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精选11篇)

1.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篇一

第21课 与朱元思书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烟雾都已消散净尽,天与山连成一片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发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第22课 五柳先生传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第23课 马说

1.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2.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饲马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鞭打它不能按照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4.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抄完后,跑着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借书给我,我才有机会博览群书。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到了成年时候,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知识渊博的老师、名人相交,(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老师请教。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第26课 小石潭记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皆若空游无所依。

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灵活。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第27课 岳阳楼记

1.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我写文章记下这件事。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观览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3.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惧怕他人的批评指责。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在水面上的光如跳跃的碎金,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壁。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浙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这两种心情。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8.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9.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此”指的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范仲淹借写《岳阳楼记》之机,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系情于民的高尚情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与好友共勉。

第28课 醉翁亭记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格外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是在于山水之中的乐趣啊。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古诗词曲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语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坡羊.潼关怀古羊》中表达作者对老百姓同情的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水调歌头》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饮酒》中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千古名句是: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

《行路难》中运用典故写出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人们常用《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激励人们战胜挫折,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奇特的想象写“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夸张地描写胡地异常寒冷的诗句是;瀚诲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己亥杂诗》中,作者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推已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透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我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瘦骨瞵峋的老人,手拄拐杖,仰天长叹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饮酒》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朝诗人。2.《行路难》作者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是唐朝诗人。

5.《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2.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篇二

一、何为“以形索义”

“训诂”一词来源于《尔雅》,“训”为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诂”为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从文献学角度阐述,训诂是文献学一个较为边缘的学科。“以形索义”是训诂学手段之一,《辞海》中这样定义: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解释字义,如“小土为尘”,“日月为明”。“以形索义”,往往是通过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去所求词义,从而探明词义的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坚持运用这种方式讲解文言文字词。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这种古老的“以形索义”的方式与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相互碰撞,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谈一下“以形索义”的理论基础。

其次,我们谈一下“以形索义”的适用情况。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东汉学者许慎如此定义“六书”: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以上六种造字法并不全部适用“以形索义”的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四书与汉字形体有关联,可以应用“以形索义”的方法探究词义。而转注、假借不和汉字结构发生关联,仅仅是用字之法,所以不适用。

从字形上看,也不是所有字形都适用“以形索义”。汉字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汉字形体越往后发展越不能体现原始的造字意图,尤其是到了现代,运用“以形索义”来解读简体字更是要慎之又慎,一定要把文字还原到甲骨文、金文、篆书这些字形之后再加以分析。

综合以上,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以形索义”是基于汉字构造理论基础上,在理顺文字演变找出原始字形情况下,适用于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四种字形的探究词义的教学方法。

二、“以形索义”在课堂中的运用实例

在此,我以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应用“以形索义”这一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词义的。

(一)探求词的本义

(二)揭示词的引申义

三、“以形索义”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强调要“文”、“言”并重,尤其不能忽视古汉字教学。因为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一个个表意符号的背后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以形索义”这一类训诂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一个或是几个汉字而已,而是经过系统化的教学加深学生的记忆,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形索义”不是训释词义的唯一方式,更不是万能法宝。面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变化,形声字表意功能的局限,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等情况,“以形索义”还需要与其他的训诂方式结合才能准确地解释字义。我们应认清“以形索义”的实质,理性地运用它。

注释

3.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篇三

三、请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14分)

1.用“充”组词并填空。(3分)

(1)( )的阳光和雨水,使植物生长得更快。

(2)服装颜色鲜亮耀眼,( )体现了非洲人民对色彩的喜好。

(3)生活虽然忙碌,但我们过得很( )。

2.按要求写词语。(7分)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4分)

语重心( ) ( )步如飞 ( )不可言 手( )眼快

敛( )屏( ) 精神抖( ) 放( )无礼 手( )脚( )

(2)根据提示写词语。(3分)

形容人物外貌的四字词语: 、 。

形容人物神态表情的四字词语: 、 。

十全十美(含有数字的四字词语): 、 。

3.用“√”标出每组中不是同一类的词语。(4分)

(1)欧洲 亚洲 湖州 北美洲 非洲

(2)雄狮 大象 梅花鹿 丹顶鹤 斑马

(3)果断 武断 斩钉截铁 当机立断

(4)粮食 水果 蔬菜 小麦 服装

四、请按要求写句子。(8分)

1.这一种境界耐人寻味。(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

2.读了《金钱的魔力》这篇课文,使我受到很大的教育。

修改为:

3.读句子,用加点的词写一句话。

无论是乡村、市郊还是城里,到处都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

4.只见大象面对着他,行了一个屈膝礼,好像是在道歉。(照样子,写拟人句)

五、请写出下面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填写序号)(4分)

①动作描写 ②肖像描写 ③语言描写 ④心理描写

1.一语未了,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 )

2.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

3.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 )

4.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 )

六、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1分)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 、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选自《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半夜,戏院散场了, ,走上了各自 。 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 ,传来一片 。(选自《威尼斯的小艇》)

3.《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小说《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小说《 》。

七、阅读短文,认真答题。(21分)

(一)威尼斯的小艇(节选)(7分)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横线画出。(1分)

2.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3.画横线的句子,可以用“ ”一词概括。(1分)

4.联系全文,补充威尼斯的景色或人物的活动。(3分)

我的眼睛忙极了,我看到 ;看到 ;还看到 ……

(二)真理需要坚持(14分)

一天, 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吩咐 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

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这名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发布 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许多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了真理,但因为缺少自信,而离开了真理。柏拉图坚持真理的勇气就源于对事实的(艰 坚)定信念。通往真理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要想不被假象所迷惑,关(健 键)就看我们是否对真理坚持到底。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一帆风顺”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语写一句话。(2分)

一帆风顺: 。

2.用“√”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词。(2分)

3.哲学家苏格拉底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为什么拿出一个苹果呢?(3分)

4.读完短文,你觉得坚持真理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会与真理擦肩而过呢?(3分)

5.读完这篇短文,你的感想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下来。(4分)

八、语言实践。(5分)

我们也是国家的小主人,关心国家大事理所当然。我近来搜集了两条新闻,我为你们简要介绍一下。

九、习作天地。(25分)

4.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知识点 篇四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二十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撌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露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篇五

山水篇

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5. 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居:停留。

7. 隶而从者 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9. 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 记之而去 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7.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18.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6.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篇六

初二语文备课组09.06.19

1.《小石潭记》中作者首先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而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经历了一乐一悲;《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也提到了一忧一喜两种心情,你觉得这两篇所体现的悲喜有什么不同?

答:柳宗元的乐与悲都是自己所经历的,因为被贬所以想通过游玩来排遣自己郁闷的心情,看到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心中的郁闷一扫而光,但是小石潭地环境过于冷清,时间长了,难免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的遭遇,那种悲凉、凄清、孤独油然而生。范仲淹所提到的悲喜之情是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景色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所生发的情感,是为了引出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终表达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

2.《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爱好读书,《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也爱好读书,试比较他们在读书和生活态度的异同。

答:相同点:都喜欢读书,而且读书很勤奋。面对贫困的生活都能够坦然面对。不同点:五柳先生喜欢读书,但是不求甚解;宋濂读书喜欢追究探讨细致深

刻的内容如“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五柳先生读书是为了自娱自

乐,满足自己精神的愉悦;而宋濂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求得了功名,是明代的“开国文臣”。

3.五柳先生身逢乱世却自娱自乐,韩愈身逢盛世却满腹愤懑,结合《五柳先生传》 和《马说》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答:五柳先生生性闲静,不慕荣利,为不和他人同流合污而辞官归隐,看透了

黑暗现实而又无法改变现实的他只得求得自己内心的平和和宁静,因此恬淡自

足。而韩愈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中,等待别人来发现和拯救自己,所以只

能发出“其真不知马也”的悲愤之情。

4.五柳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欧阳修自号“醉翁”,两者之“醉”有何

异同?

答:相同点:都喜欢喝酒,而且只要喝酒就一定尽兴,性情豪爽

不同点:五柳先生“醉”是因为他想通过喝酒来麻痹自己,逃避黑暗的现

实,这种自娱自乐的生活也让他感觉轻松,没有负累,所以在喝酒上表现的豪

放不羁。欧阳修被贬滁州,他的醉一方面是为了排遣自己的郁闷,另一方面因

为他治理有方,人民安居乐业,所以他也沉醉于优美的山水,陶醉于“与民同

乐”的美好氛围。

5.袁宏道有目的的前往满井游览,发出“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的感慨,其中的“近”不仅指空间相近,也指性情品格与自然之近。柳宗元无意闯入小石潭,哀叹“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你觉得两文的作者有什么异同吗?

同:都热爱大自然,而且都在大自然中得到了乐趣,感到心情愉快

异:袁宏道仕途顺利,自己的心态平和又无心做官,因此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快乐的气息;而柳宗元是被贬之后为了排遣自己郁闷的心情才出去游玩,他的快乐只是暂时的抛弃烦恼,所以当看到凄清的氛围时不免触景生情,一丝愁绪又上心头。

6.《小石潭记》和《与朱元思书》作者都是借景抒情,你觉得他们游山玩水的心

情一样吗?

答:吴均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看出了他的闲适自在;柳宗元的“心乐之”

“凄神寒骨”看出他初有快乐、实质却是挥之不去的伤感。吴均最后触景生情

表达自己淡泊名利、融入自然的高洁情趣,而同样触景生情的柳宗元却想起被

贬的经历难免会不胜凄凉。

7.吴均在《与朱元思书》抒发了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 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

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答:吴均写这种感受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淡泊名利,向往山林生活的高洁志

趣,并告诫友人不要追逐功名利禄,含有出仕的思想;而范仲淹写迁客骚人的 心情是为了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虽遭

贬谪但仍愿意为国效劳积极入仕的旷达胸襟。

8.《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同是作者被贬后借景抒情之作,但两者所表达的感情又有所不同,试比较。

答:柳宗元游览小石潭看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自由自在的鱼儿“心乐之”似与

游者相乐” ,但这些乐都只是暂时的,心中的凄清、孤独和悲苦才是实质的。

而柳宗元在迁客骚人“一悲一喜”后,力求向古仁人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虽遭贬谪但仍 愿意为国效劳积极入仕的旷达胸襟。

9.韩愈满腹才学无法施展,愤懑之情难以平息;宋濂自幼苦读,官至“开国文臣”,结合《马说》和《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造成他们的不同结果的原因。

答:韩愈虽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但他一直等待着别人来发现他的才能

而不是主动的去表现去推荐自己,所以只能被埋没。而宋濂读书时便勤学好问,善于向老师请教,克服前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坚持自己的目标,而且他勤奋

读书的目的就是“学而优则仕”,因此能够仕途坦荡。

7.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篇七

关键词:阅读课模式,有效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初中英语阅读的教学目的是乐于阅读, 基本养成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概括大意、理解词义、预测故事情节等基本阅读方法, 基本掌握常用阅读策略, 初步形成语感。但在实践过程中阅读课要么成了枯燥, 烦闷的汉译英课, 语法课;要么就是气氛热闹但不讲究阅读策略的听说课, 游戏课。是侧重完成阅读课文中的语法教学, 还是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抓语言点, 英译汉?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对阅读课模式进行了长期有效的探究和实施, 在教学实践中有意加入一些高中阅读教学的理念, 将每堂阅读课分为:读前 (Pre-reading) , 读中 (while-reading) , 读后 (after-reading) 。从教学的结果来看, 效果比较好, 不仅增强了阅读理解教学的有效性, 参与性, 而且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创造性, 克服了教学过程中的机械操练, 学生的阅读兴趣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现以其中一篇 (Project English八年级下unit 7 Cooking is fun Section C) 为载体, 谈谈如何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

一、阅读前pre-reading

教师需要对即将进行的阅读进行有效的铺垫和引导, 使学生对本课的背景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

1. warm up:

enjoy the song。欣赏一首欢快的韩语关于食品的歌曲, 朗朗上口的旋律, 便于学生跟唱, 烘托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阅读课的导入方式有许多。可以是:头脑风暴式、竞赛式、背景铺垫式、分享经历式、预测式、多媒体导入式等。但无论哪一种,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切合自己本堂课的教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热身。

2. listening:

听短文判断正误, 完成教材2 work alone的教学 (此篇听力文章是有关西方的就餐习俗) 。此篇听力本是阅读后的内容, 我在上课时将它提前放在此, 是因为发现材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 也能对即将学到的文章作一个有力的铺垫。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整合改编教材, 做到不受教材的限制, 以学生为主体, 整合教材, 让教材更加适合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

二、阅读中:while-listening

在这一阶段要注重过程, 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侧重学生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设置任务时要由易及难, 引导学生进行由略到细的阅读。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解课文, 主要的步骤为:1.粗略地阅读全篇, 掌握大意梗概。2.通过跳读抓细节, 找主题句, 猜词义。3.详细、逐行反复阅读课文, 通过选择、True/False判断来检查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4.找出段落、重点和疑点, 掌握全部内容。用Yes/No和Wh问题、短文填空等形式检查学生阅读情况。5.从所读内容中获取知识受到启发,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针对性地解决语言点。

三、阅读后:Post—reading

如果说前面的阅读前, 阅读中是输入过程, 那这一环节就是输出的过程。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复述、改写、续写、仿写等形式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如在本课中我设计了一个仿写的题目:Table manners in China。为了扫清学生仿写的障碍, 我先进行了:Guessing game:Is it polite or impolite?让学生们就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哪些是有礼貌的, 哪些是不礼貌的行为进行讨论。然后再让学生来仿写。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阅读中学到的技巧来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8.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 篇八

本单元谈论的话题是“Fun places”,其功能项目是“Talk about past experiences”,通过对比、使用现在完成时态、一般过去时态谈论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 Section A的内容是在复习巩固一般过去时用法的基础上学习使用Have you ever been to…这个句式表述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能够就简单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已经接触了多种时态,学习使用现在完成时态表达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难度不是很大。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师生间的闲聊、动画片欣赏、创设情境等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设计思路

通过情境导入提出Have you ever been to…? 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口语交际,学习使用新的词汇和短语,来训练和强化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的答语形式,,最终达到使用该句型描述过去的某个经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及答语形式Yes,… have/ No, … haven’t;通过情景设置、两人一组对话练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会谈论过去曾经到过的地方。

2、能力目标

通过情境导入来引导学生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提出Have you ever……?的问题,继而引出一些新的词汇和句型,然后通过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情感目标

以学生的某种经历为依托,培养学生热爱家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重点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Yes, I have. /No, I have n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學会使用该句型与其他人谈论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并能对该地的风景、娱乐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描述。

2. 熟练运用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描述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并能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教学流程

Step 1 Warming-up

1. Make conversations with som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past events.

T: Tom,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S1:I played basketball.

T:(writing the words on the board) Tom played basketball yesterday. (to another student) Mary, 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

S2:I went to the zoo.

T:(writing on the board) Mary went the zoo last Sunday.

2. Make a short conversations in pairs. (两人一组进行以上的对话练习)

( 设计意图:用闲聊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课堂,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容易接受。 同时以简单的对话方式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过渡自然。小组对话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表述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 2 Leading in

1. Learn the new sentence “ Have you ever been to …?” with some pictures. ( 长城、北京、红峪上庄) T: I went to the Great Wall last week.

I have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Yes, I have. / No, I haven’t.

2. Practice in pairs by using some pictures.

提示句型:

A: Have you ever been to …?

B: Yes, I have. (No, I haven’t)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Yes, I have./ No, I haven’t.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句型,学生用已学过的单词操练新句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小组对话练习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重点句型提示能帮助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Step3 Learning new words

1.Watch a short play (Disney 动画片)

2. Learn the new words by some pictures. Using some Disney Character to talk about the amusement park.

3. Practice in pairs (Ask some students to practice in pairs)

4. Talk about 1a

(设计意图:使用Disney动画片《猫和老鼠》引出“游乐园”这一话题,通过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们参与口语活动的热情,简单的两人一组的对话降低了口语练习的难度,使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都能具有成就感)

Step 4 Listening

1. 1b Listen. Have these students ever been to these places?

2. Read the listening materials loudly.

3. Talk about the places that Claudia and Sarah have ever been to.

(设计意图:谈论听力材料中的人物曾经的经历又将听力内容进一步升华,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生不但要听懂听力材料,而且还要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在此项活动中,学生的听力、口语、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Step 5 Groupwork

Talk about your unforgettable place that you have ever been in groups.

(温馨提示:Have you ever been to …? When did you go there? How did you go there ?Have you taken any photos there? Bring some of your photos here and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to introduce the place you have ever been to.)

(设计意图:谈论自己曾经到过的难忘的地方,对于部分学生来将有一定的难度,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来完成,做到人人参与,共同进步)

Step 6 Homework

1. Make a survey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家乡知多少》,谈谈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比如:曾经到过哪些旅游景点,什么时间、怎么去的那里?你对家乡旅游景点的看法?都做了什么?等等)

Where have you ever been?

When did you go there ?

How did you go there ?

What did you do there ?

How do you like it ?

做完调查之后,让学生来做汇报。

(提示句型:Report : ***has ever been to … .

He / She went there ***.

He /She went there by ***.

He /She ***. He /She thinks it’s ***.)

2. Write your unforgettable place that you have ever been .

(温馨提示:Have you ever been to …? When did you go there? How did you go there ?Have you taken any photos there? Bring some of your photos here and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to introduce the place you have ever been to.)

9.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篇九

第二十一课

与朱元思书

古义:附在整数词后,表示约数

一百许里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古义:至,到达。

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过,乖张。

古义:筹划,治理。

经纶世务者

经纶

今义:指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第二十二课

五柳先生传

古义:往、到。

造饮辄醉

今义:创造、制造。

古义: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赞曰

今义:赞美、夸赞。

古义:以之为,把它当做

因以为号焉

以为

今义:以为

古义:快步走。常趋百里外

今义:趋势。

第二十三课

马说

古义:有时,有的人。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第二十四课

送东阳马生序

古义:跑。走送之

今义:行走。

古义:借 以书假余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古义:热水。持汤沃灌

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汤水。

古义:最终。卒获有所闻

今义:士兵。

第二十六课

小石潭记

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古义:青年、后生。崔氏二小生

小生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第二十七课

岳阳楼记

古义:第二年。越明年

明年

作文以记

去国怀乡

去国怀乡

进亦忧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古义:写一篇文章。作文

今义:学生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古义:离开。去

今义;前往。

古义:国都。国

今义:国家。

古义:入朝为官。进

今义:向前移动。

古义:退居乡野。退亦忧

退

今义:向后移动。

古义:鸟停息在树上。沙鸥翔集

今义:聚集。

古义:没有。微斯人

今义:微小。

古义:景象。气象万千

气象

今义:指大气的状态和观象。

第二十九课

满井游记

古义;在风中散开。柔梢披风 披风

10.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篇十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1、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①省略主语:

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渔人”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每句都省略了主语“村人”)便要还家。(前省略主语“村人”,“ 要”后省略了宾语“渔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后省略了“之” 《桃花源记》 斗折蛇行 “斗”前省略主语“溪水” 《小石潭记》(我)坐(于)潭上。(前面省略主语,“潭”前省略介词 “于”)《小石潭记》(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学然后知(自)不足。《虽有嘉肴》(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②省略谓语: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曩者(见)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③省略宾语

不以疾(其)也。④省略介词“于” 则题名(于)其上。《核舟记》 我知之(于)濠梁上

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⑤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例1: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 例2: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2、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①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全石以为底。正常顺序:以全石为底。《小石潭记》 其此之谓乎。正常顺序:其谓此之乎 《虽有嘉肴》

③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其两膝相比者。正常顺序:其相比两膝者(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

马之千里者。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正常顺序:千里之马者

尽粟一石。正常顺序:尽一石粟 《马说》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正常顺序:修狭桃核《核舟记》 ④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问所从来。正常顺序:问从所来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正常顺序:此人为一一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如鸣珮环

正常顺序:如珮环鸣。

《小石潭记》 去以六月息者也

正常顺序:以六月息者去也。《北冥有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正常顺序: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正常顺序:不必于己藏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正常顺序:祇于奴隶人之手辱。

3、文言文判断句的几种类型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 ① „者„也” 表肯定判断,可译作“是”)南冥者,天池也。(表判断)②„者„”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②

“„„也”

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人也。《桃花源记》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子固非鱼也。其真不知马也。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嘉肴》 ④“„„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⑤无标志判断句 此真将军矣。(语意表判断)《周亚夫军细柳》 此所谓战胜一土朝廷。(语意表判断)

⑥“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可译作“是”“就是”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则是,判断句标志)

⑦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天下为公。(为表判断)

《大道之行也》

⑧ 用动词“是”表肯定判断。此现象出现较晚且较少见。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被动句(标志:为…

所…)

两种情况:一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帝感其诚(感是“被„所感动”)

《愚公移山》 天子为动。(为,表被动)

《周亚夫军细柳》 而顷刻两毙。(语意被动,可是一会儿两只儿狼都被砍死)

5、固定格式。

①“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②“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 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③“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④“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 例:此何遽不为福也。

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⑤何以 例:何以战

⑥此…之谓也:通常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其此之谓乎。

6、疑问句:

例:不亦说乎?(《论语》)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1.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篇十一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戏剧单元。学生对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的了解相对缺乏,但对影视作品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还是影视或影星迷,这就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教学时可先从师生都熟悉的一部影视作品切入,然后引出剧本的写作,介绍剧本的特点: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本单元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为: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与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把握剧本在语言运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的特点,加深对现实人生的了解与体验,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日出》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一部力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成就与创作风格。《钦差大臣》是俄国杰出戏剧大师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所揭示的结构性腐败被称为“绝对的、永恒的、世界性的邪恶”,因而超越了时空,至今回响不绝。《放下你的鞭子》是我国街头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这三个剧本,横跨中外,风格各异,有助于学生认识多样的人生和多样的文化。学生对本单元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较为陌生,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幻灯片、录像)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生平与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全剧剧情,鼓励学生多渠道地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戏剧的特点,也为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戏剧作品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要通过分角色表演和课本剧排演,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深入体会戏剧冲突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在活动中体味探究与创造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激烈的戏剧冲突,凝练的戏剧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戏剧排演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

四、课时分配

本单元总课时为10课时:《日出》3课时,《钦差大臣》3课时,《放下你的鞭子》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日出(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日出》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考虑戏剧特点的前提下,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排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二是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和有关剧情,在丰富学生戏剧知识、帮助学生解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语言特点,特别要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

2.从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出发,把握作者憎恶腐朽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戏剧特点,培养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二)讨论感知戏剧情节

请几个同学口述课文梗概,互相补充和订正,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探究

1.课文主要的戏剧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矛盾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在把握戏剧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后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传神:

①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被逼急了,心里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是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2.两人一组选择某一人物的某一段台词,诵读并解析,互相评议,进一步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心理。

四、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日出》。

《钦差大臣(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钦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小城里发生的一段故事: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个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可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逢迎,拼命贿赂、拉拢。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也可以说是这部喜剧的高潮部分和最富讽刺意义、最精彩的部分。这部分很适合排演课本剧,宜在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和相关剧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体味作品漫画式的人物形象、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剧情设计,从而充分发挥戏剧表演的学习功能。“哑场”一节,可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此时各种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简约传神的舞台说明分析作者笔下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2.欣赏作者精巧独特的剧情设计和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这部讽刺喜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有条件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钦差大臣》影像资料。学生为分组排演作必要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相关剧情,导入新课。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目的有三:其一,进一步了解剧情;其二,揣摩人物语言和心态,把握人物的神态、动作和个性特征;其三,为短评写作奠定基础。

(三)分小组表演,思考问题:

1.以竞赛形式分两组演出,学生评点、交流。

2.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想象一下,真钦差到了之后,他们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4.画出赫列斯达可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以此入手,分析赫列斯达可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五、写作指导

自选角度,写一篇小剧评。参考题目:1.一幅绝妙的讽刺图——《钦差大臣》人物形象分析;2.讽刺戏剧的一个范例——谈谈《钦差大臣》的语言艺术;3.此时无声胜有声——试析《钦差大臣》的“哑场”设计。

六、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整部《钦差大臣》。

《放下你的鞭子》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初期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街头剧。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欣赏戏剧的一般方法。故此,应让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把握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及社会意义。同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对戏剧特别是对街头剧的认识。运用本单元知识,尝试自编自演小话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卖艺汉、香姐、青工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普遍的社会意义。

2.在整体把握剧情的基础上,了解街头剧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相结合的特点。

3.巩固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自编自演小话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往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1.街头剧

街头剧又称活报剧、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烈火燃遍中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出,都激起了观众对日寇的极大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部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而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有力武器。

(二)从整个剧情和相关台词入手,探究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编写小话剧

上一篇:德国签证在职证明(英文)下一篇:面对挫折的感言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