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024-09-17

“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精选10篇)

1.“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篇一

指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有效策略的探究心得体会

中卫六小 路帆

《数学课程标准》不仅强调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创新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呢?下面就几个具体的《找规律》的课例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在自主学习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欲望,当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学生的活动愈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就越能反映学生的个性,越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比如教学《找规律(周期规律)》时,教者在挂图出示盆花是两盆一组,每组依次是蓝花、红花之后,问:如果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充分展现。结果有的学生想出了单数是蓝花,双数是红花,15是单数,所以也是蓝花;有的学生用文字代替盆花:蓝红蓝红蓝红„„;有的学生画出了不同的图形:○△○△○△„„;有的学生用拼音的首字母表示lhlhlh„„;也有学生通过思考得出了计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惊喜的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和发现者!也就在这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对题目中的数学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从而逐步建构知识。

二、在动手实践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自己去发现,去创造新的知识。依据上述理论和小学数学学科的具体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和交流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获得新经验、新知识。由于操作总是在动态中进行的,符合儿童好奇爱动的特点,也符合儿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为此要积极创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通过让学生拼一拼、摸一摸、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取新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教学《找规律(搭配规律)》时,教者创设情境:老师到商店挑礼物。看到了3个可爱的木偶娃娃,旁边有2顶漂亮的帽子,老师决定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一顶帽子,一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呢?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还是从实践入手。每张桌子上都有一个信封,信封里有2顶帽子和3个木偶娃娃的图片,请拿出来,摆在桌上,一人动手搭配,一人认真记录,研究一下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学生在自己动手搭配的过程中发现,其实要想准确无误的得出结果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可以先拿第一个木偶娃娃,可以搭配2顶帽子;再拿第二个木偶娃娃,再搭配2顶帽子;最后拿第三个木偶娃娃,还可以与2顶帽子搭配,这样就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那就是说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不重复不遗漏的搭配,还能得出这个6,其实就是3×2所得。学生在自己动手搭配的过程中发现了有序搭配的注意点,得出了有序搭配的种数就是把两种搭配物体的数量相乘。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之后,对于搭配方法的种数就理解得比较透彻了,即使在一段时间后,他对所学知识遗忘了,但他知道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只要稍稍加以操作,或画图,或摆学具,都能很快想到解决的办法。如果仅仅记住了一个公式,一旦遗忘,便无从想起。

三、在实践运用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无论知识还是技能都必须到生活中去实践,去运用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所以,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从学生平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范围、活化教材内容这一目的。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如教学《找规律(间隔规律)》时,教师让学生找身边的这样的规律,学生找到了手,五个手指头中间有四个空挡,两边的事物比中间的多1;拱桥的桥桩的个数比中间拱洞的个数多1;电线杆的根数比广告牌的块数多1;此外还有栏杆、窗帘、梳子、学生队伍等等,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一定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会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使他们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富有成效的活动,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篇二

一指导学生有效预习

预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欲学知识的心理准备, 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听课, 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至少用10分钟时间来预习, 做到始终坚持, 同时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 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把教材通读一遍, 在不了解的地方作记号, 上课时就针对这些疑点提出问题, 认真听老师讲解, 直到弄懂。第二阶段是研究课本后的习题或问题, 将它们解答出来, 上课时将自己的答案和观点与老师讲解的答案和观点对照是否吻合。第三阶段是利用参考资料, 将没有学过的后一节内容也做初步预习, 如果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 就回头复习刚刚预习过的前一节内容, 所以“预习”也就包含了大量的“复习”因素, 兼有双重功能, 正如有人曾说过的“七分预习, 三分复习”的效果。如果能做到这一步, 预习的效果会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当然对于不同的内容, 预习的方法也不同。对于常识性介绍的内容, 只要阅读一遍就可以;对于了解的内容, 应该知道“是什么”, 而且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对于实验, 通过预习应该明确实验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同时还要注意应该使用哪些仪器、药品等。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指导学生上课做到有效“听、看、记”的有机结合

1.“听”

要提高学习能力, 听课是关键。老师在课堂上要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听课, 而且要做到全神贯注, 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 因为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讲解的, 而且知识有一定的连贯性, 如果中间走神, 对结论就很难理解了。

2.“看”

“看”在化学上指认真观察。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学生获得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而且实验的过程一般很快结束, 如果没有很好地引导, 学生很难抓住实验的重点。所以老师在演示实验前应该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第一观察使用的仪器和装置的特点;第二观察反应前物质和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第三观察反应过程中发出的火焰的颜色, 是否有热量放出。

3.“记”

“记”是指学生课堂上作记录。听课笔记并不是把所听到的、看到的、黑板上写的全部写下来。而是有目的地记。对于化学教材上记载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等, 可直接在课本上做记号 (如画线等) ;若课本上无记载的可记录在该内容的旁边, 这样方便于复习。

三指导学生有效复习

德国工人哲约瑟夫·狄慈根曾经生动地描绘了复习的重要性:“重复是知识之母。”可见, 没有复习是不能获得知识的。那么, 复习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呢?

1. 及时复习

在学习后短时间内, 记忆的衰退迅速。有经验的老师有一句口头禅:“当日事当日毕, 当天的作业不过夜。”于是逼着学生及时复习, 让学生在识记还比较清晰, 脑子中的信息量还多的时候进行强化。如“过电影式”复习。也就是教给学生先回忆课堂讲授的内容, 并且思考这节课讲的重点、难点各是什么, 自己掌握了哪些内容?对于没有掌握的知识应该认真去复习。也可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进行复习, 因为课本是第一信息源, 教材是所有知识的基础。阅读时要做到眼看、手写、脑想, 并对照上课内容和自己的想法进行复习。也可以指导学生在复习时多问为什么或自问自答, 或同学之间互问互答一起讨论等, 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记忆的方法很多, 可以教给学生谐音记忆法等。

2. 经常复习, 防止遗忘

单靠一次及时复习远远不够, 必须使复习经常化, 这样, 可使记忆的痕迹经常得到强化, 防止遗忘。心理学上的艾宾浩斯曲线表明:遗忘是先快后慢的。所以教育学生应该“学而时习之”。随着记忆力的提高, 复习间隔时间可以逐渐延长, 每次复习所用的时间或遍数也可以逐渐减少。不然, 只管复习没机会学新内容也不好。

3. 教给学生概括归纳法进行小结复习

这个复习法可以采用关系图、拟人化等进行小结复习。如碳及其化合物的转换关系图:

3.“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篇三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 学习策略 培训指导

在“十一五”期间,作者主持研究了黑龙江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与训练指导研究》。在课题研究期间,主持人及课题组的教师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英语学习策略的培训指导,现总结如下:

一、 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培训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1研究的理论依据

(1)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2)教育的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论。

(3)英语学习策略论。

2原则

(1)教师要具有学习策略的教育理念,掌握关于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策略的理论及训练的方法。

(2)学生有意识,即内因,要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

(3)以人为本:该研究的对象是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保证学生正常受教育。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

(4)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的策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课堂培训的方案、方法

1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在分级教学的模式下进行。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情况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解。

2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集中,分散,个别指导。

3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成年学生理解能力强的优势,在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让学生明确学习策略,它的运用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但每个人是有差异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策略、方法。

4评价:学生参加全国应用英语能力考试和大学生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程度。

三、研究的结论,效果,收获

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策略的培训指导的课题研究是有必要的,有效果的。

1培养促进了教师发展

(1)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教师得到了一次教育、科研的煅炼,使教师进一步进行教育科研意识加强,并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2)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进行“参与课型”、“任务型”、多媒体等教学实验研究,需要教师有教育理论。所以教师们要学习教育理论,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思想观念上有了改变,教学方法也有所改变。教学一改传统“讲授法”中“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笔、一本教案”的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给学生布置适宜的学习任务;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模式,要求师生、生生间互动,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起主导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在课堂上很有可能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挑战。为了迎接挑战,教师要不断地在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学习,熟练掌握,同时发展自己的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教学水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准备“长流水”。

2对学生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观察发现、感受,与学生的交流,学生谈体会都表明对学生除了智力方面的培养,也有非智力方面的培养。

(1)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传统的教学方法,文科类教学以“讲授法”为主,课堂几乎是一言堂,学生们被动地听,接受知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没有被激发出来。高职的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得不理想,所以在听教师讲课方面,表现不活跃,课堂提问时学生多半回答不积极。改变方法后,教师在教学中明确地指出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目标, “参与课型”、“任务型”教学时,教师事先布置任务,要求具体,学生有任务、有目标、责任到人,在准备时比较积极,课后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如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小组讨论,或向老师请教,学习的内在动机受到激发。另外,通过查阅资料,培养了学生自学的技巧、归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效果更佳

改变了过去单一教师讲授的模式,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后,学生兴趣很高,有参与的欲望了。“参与课型”有时由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来讲解,其他同学更有兴趣关注同学所展示的内容和风采,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效果更佳(在课堂上能发现这种情况)。“任务型”教学任务明确,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课堂丰富,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以及在众人面前自如表达的能力(这一点尤其突出,但是无法进行量化)

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大多是被忽视的,他们不积极发言,甚至有的学生没有在众人面前对大家讲话的经历。“参与课型”教学要求学生参与教学时,到讲台前面对大家展示,或者与同学辩论时表明自己的观点。有许多学生,第一次站到讲台前,声音很低,不能直视同学,只顾低头念稿。第二次时情况就有所改变,经过几次锻炼后就能面对同学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汇报本组本人的作业了。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流畅的思维,自如的在众人面前讲话,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学生敢于表达了,自信心也增加了,这样,在今后面对困难时,也会更加有勇气。

(4)培养了合作精神

当今的社会职场中提倡的是团队合作精神,而团队合作精神是在生活和教育中培养起来的。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缺乏合作精神。而教师布置的任务是小组共同合作,选派代表来展示。这样,在准备阶段,组内同学学会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把最好的成果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被派出的代表,因为代表的是小组集体而非个人的成果,为了集体的荣誉也会努力表现。能力差的同学同样会得到表现的机会。

(5)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参与课型”、“任务型”教学,教师布置任务,通过学生查资料、讨论、体验,将理论知识用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6)学生学会“渔”而不只是“鱼”,养成了学习习惯

高职学生智商没问题,只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通过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学生有了自己的学习策略,为今后自学打下基础。教师有针对性地、并且责任明确地布置一些需要学生课外查找、阅读的资料,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成为课堂要展示的内容。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即“渔”,使学生常读书、爱学习而成为习惯,让学生找到“水源”,从而适应“学习型”社会。

(7)几年来,我院学生参加国家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及四、六级考试通过率非常理想。

四、问题的讨论

高职高专学生是成年的英语学习者。但由于英语成绩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其学习策略的使用程度不高。他们的学习动机水平一般,成绩越低的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使用程度就越低,激发就越困难。但学习策略的培训对学生的发展有利,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坚持。

参考文献

1Brown,HDouglas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80—98[M],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 1980

2Macaro,Emesto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袁昌寰中学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作者简介

4.“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篇四

一、问题的提出

1、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倡导自主学习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首要任务。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学方式决定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从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沿袭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在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他控行为。学生常常在盲目、“无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和作业,很少能独当一面地从事完全自控的学习活动。这种缺乏能动性、自觉性的被动学习,完全丧失了促进主体成长和发展的长远价值与意义。从指导与自主的关系来看。传统教育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牵得比较多,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大力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敢多指导。因而,如何正确认识指导与自主的关系对推进素质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4、从学校自身的发展来看。我校青年骨干教师多,业务能力强形成了教师潜心教研的氛围。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科研成果,使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新课改,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是高品质、高质量的学习。一般指在教学条件下学习主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指导”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实践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指点式的培养活动,它侧重于对受教育者提供一种帮助和引导。

“策略”,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达到唤醒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的目的。

三、研究的目标

1、教师的目标。通过研究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安全、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平等、民主地进行对话,让学生在愉悦、积极的心态中接受新知识。其次,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科教学目标和每门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选取适合的学习方式,开展学生学法指导的实践探索。

2、学生的目标。让学生学会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探索问题,主动地参与操作,参与观察,参与小组学习、全班讨论,主动地参与总结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提问题,学会作业,学会复习,学会制订学习方案和安排学习时间。让学生学会调控:使学生在受到困难或挫折后能自我调控心理状态,养成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

四、主要理论依据

1、主体性发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活动,即主体活动,是个体自觉地与客体(活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人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事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进发展和完善人本身。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学生有特定的自然禀赋,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和家庭环境中生活,接受不同的文化熏陶,产生不同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思维习惯和认知结构。应该重视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使学习者自觉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五、操作原则及研究方法

1、操作原则

为保证该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遵循以下原则:(1)自主性原则。教师应根据课题方案和自身实际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

(2)差异性原则。受教育者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条件差异,有环境影响的不同,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要求有差异的个体都要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而应当按照这种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师生合作原则。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4)整体发展原则。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身心素质各方面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发展整体,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形成一个相互协同的整体。教学力求面向学生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5)反思性原则。反思是回顾已经做过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标、进展,提出改进的方案,应用从教学中或从他人身上所学到的知识的一种能力。实验中,教师要具备反思的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指导行为。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筛选法、调查法。

(1)行动研究法。研究前制定计划,研究中实践计划,观察学生反应,研究后观察效果,反思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活动。

(2)案例研究法。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3)经验筛选法。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筛选有用的,剔除无用的,然后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总结、提炼。

(4)调查法。运用采访、座谈、问卷、一般统计等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

六:研究成果: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我们看到了可喜的收获,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1、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成了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逐步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师“学生观”的转变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逐渐被教师所认可,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并适时给予激励,已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走进课堂不时传来“你真棒”、“你回答的很好”等赞美的语句,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学生“两眼发光,两手直举”的现象时常出现。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生自主性强了,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郁,因而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现在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的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质疑、批判等;合作的意识已经形成,懂得进行小组间人员分工,特别是对于偏好独立学习,不善交际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投入小组学习活动,学习、实践与他人合作、交流、表达。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探索总结了一些利于开展“自主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①情感交融策略。教师正确运用情感功能,教师除了本身积极的情感投入外,还必须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变学生的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

② 引导参与策略。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利用学习工具或课外书籍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③ 学法指导策略。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展开学习,并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根据需要补充创造完善学法,从而在不断探索进取中提高学习能力。④合作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帮助学生确立学习动机,让学生感受在群体合作中的自身价值,引导学生向预期目标努力。

5.探索总结了“自主学习”评价标准

①我要学—注重对尝试、参与等态度评价。如:在学习过程中乐于探索,乐于与人合作,乐于共同探讨等进行评价。

②我学会—对在老师指导下达到要求,掌握程度的评价。如:能根据学习情况正确评价,调整学习方法,直到学会。

③我会学—侧重于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及理解是用能力评价。如:能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及达标措施,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并会制定作息时间表,初步掌握各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并能运用等。

④我真行—对经过学习后的结果达成度的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矫正或提高。

这些都体现出了小学生由依存→他律→自律→独立性→自觉性的过程。

6、教师教科研能力有所增强。

教科研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捷径。从前,教师对“科研”充满了神秘、神圣,觉得遥不可及,可亲密接触之后,才发现科研就在我们身边,科研是为了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初步知道了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很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拓宽、加深自己的知识领域,去获取与课题相关的种种信息。自觉自愿投入学习中,知识面大大加宽,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大大加强。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教育行为和教学实践活动得到了一些改善。(论文评选结果)

七、研究后的思索:

1、学法思考

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素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学习能力,更培养了学生主动构建,敢于进取的学习精神。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差异,在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发现问题,加强发散思维训练的同时,还需要手把手,面对面,循循善诱地“教”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相信这些学生,只要起步,总会前进。

另外,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素质,也不能仅仅在课堂,要帮助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特点和需要,对自己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教法思考

“教改的关键是教师,教改的核心在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本课题从设计到实施,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服务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教”。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决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结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习对象,有不同的程度的变化。我们必须努力转变观念,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不仅获得学习的乐趣,更为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5.“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篇五

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唐龙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运用不同的策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正是我们老师探究的方向。

小学生有效地完成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在自主学习中,有效作业设计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也是学生能够有效完成作业的基础,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个别的帮助,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策略:

一、变课内布置为课前布置

可改革过去的“课内布置”为“课前布置”,增加对作业的预习因素及思考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现在,预习时间约占全部课外时间的五分之三,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及作业的正确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我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时,我发现,学生在六年级上半学期学习过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在六年级下半学期学习圆柱体的体积时,就可以将补充习题这项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自主完成作业。

二、让学生自己订正作业中的错误

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做作业也不例外。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可采取“有错教师不改,学生自己修改,改终评分”的方法。这本老师发现作业中的错误,只做出记号,不再批

改,发回学生,由学生自行订正,老师根据批改的次数给予适当评分,记载于册。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教师批改意见的重视程度,增强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一部分差生,作业错误较多,往往要多次修改,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本子上的“不及格”,充分调动了学生订正作业的积极性。在我执教苏教版四年级数学并兼任班主任的过程中,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大部分班主任都采用:统一要求,发现问题,记录不足,进行反馈。后来我发现,将这种日常行为管理的策略运用在数学作业的改错中,也有比较显著的效果。

三、分层次布置作业

我在过去布置作业时采取了一刀切的方法,其结果是优秀学生感到吃不饱,他们的智力发展受到抑制,也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而中等以下学生却觉得压力太大,望而生畏,失去了学习信心。为解决这种矛盾可采取分层次作业,分档处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我将学生按好、中、差适当的分为A、B、C组,将作业习题分为起点题——由差生(C组)完成、一般题——由中等生(B组)完成、思考题——由好生(A组)完成。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让每一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课堂上注重练习

著名学者布鲁纳认为:“数学中的反馈——校正过程是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充分发挥认知基础特征的一种重要方法。

”课内小练习将课后部分作业或练习有机地设计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这样既加强了课堂训练,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同时课堂上进行练习有利于分类指导学生,在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可重点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如果提前做完了规定的作业,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题去做,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满足了优秀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效果

五、展开“兵教兵”活动

当学讲计划走进校园时,我将学生分为4人小组,在自己在批改作业的过程当中,我同时采用了“兵教兵,兵帮兵”的方法。对学生作业分为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以小组进行评改,各小组组长批改各小组的作业,组长的作业由课代表批改,批改者要改题、评分、签名,若发现对改错或错改的现象,教师先要追查其责任;第二步再由老师批改、验收。

六、作业的评语要有激励性

提高学生的兴趣不仅体现在课堂,也要注重作业的批阅,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批改作业,我除了用传统的打“√”、“×”及圈圈点点、删删补补外,还特别注重写评语,我称之为“笔下留声”。因为单纯的符号只能给人以视觉感受,而评语则有一种声音效应,犹如老师就在眼前指点,音容笑貌跃然纸上,给人强烈的听觉刺激和想象余地,增强了触动力。评语多以鼓励型为主,以使学生更热爱学习,从而对所学课程表现出兴趣和信心。作业给一个恰到好处的评语能鼓励学生的干劲,指导学习方法,沟通师生情感。例如对学习不理想但已较努力的同学除了写勉励的话外,也可写上一些名言,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平时骄傲自大、作业又不认真的同学可写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于学习有了进步的同学可写上“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而对马大哈似的学生不妨制造一点“黑色幽默”以加深印象。

七、允许学生将不会做的题目上交

鼓楼区刘春华主任经经常说:将公开课中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在课上浪费时间,又将学生的积极性完好的保留。其实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有部分学生确实对于老师布置的部分题目不会做又不敢问老师,但为了按时完成作业就毫不费力地去抄袭,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可允许学生将不会做的题目当作问题写在作业本上上交。教师可针对这些反馈信息,作为调整下一节课教学内容的依据,这样有利于教师在下一节课教学中弥补不足,提升教学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6.“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篇六

课题实施方案

灵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政治英语教研组

《促进中职学生英语课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课 题 实 施 方 案

笔:仇文敏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各行各业需要越来越多“既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又有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英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很多课程都需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才能很好地开展。英语作为中职学校基础学科,无论是从学生终身学习的角度还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中职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老一套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习惯于单向的知识传播。整节课都是教师在不停地讲解单词、课文、句型、练习,学生处于很被动的地位,没有自主性,也没有时间对所听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逐渐消失,学习的乐趣也就无法体验。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根本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另外,中职生源大多数是中考的落榜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对教师设计的很多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学生往往不敢参与进来,或者直接不参与小组讨论,没有团队合作意识。基于这一点,中职学生英语课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应运而生。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使用学习策略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策略,英语学习也不例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外语教育界的很多研究者对外语学习策略进行大量的研究。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是: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不仅可以大面积地改进外语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另外,把学习策略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之中,可以促进学习潜能偏低或智力发育迟滞的学生的学习,减少他们学习中困难。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太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可以借鉴成功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2、发展学习策略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的思想。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前提,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学习,以便他们走入社会之后能够真正实现自主的终身学习。

3、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相互促进。

教师研究学习策略可以促进教学。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对外语学习策略的了解和运用也能促进教师自己外语水平的提高。

三、理论依据

1.教育学基础。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教育学基础就是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要求学生。

2.心理学基础。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心理学基础,就是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愉快的满足,在意志上得到锻炼,进而完善人格。

3.哲学基础。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点。

4.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基础。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教育思想基础是让每一个儿童都得到发展。

四、研究内容

1、完善本课题的操作模式。

2、弄清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与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程度。

3、探索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基本策略。

4、通过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英语素质的发展。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有关优化小学英语教学,培养交际能力的文献资料,特别是有关外语教学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调查研究法:了解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分析,找出共性问题,再通过问卷、座谈和活动展示等手段,掌握研究实施情况,使实验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

3、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六、研究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1)全面发展:是对学生进行品德、知识、身体、心理全面的教育,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2)全面设计:为学生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多彩、自主的学习环境;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

2、和谐原则:具体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管理的和谐、发展的和谐。

3、主动性原则:毛泽东同志历来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主张学生要学得生动活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生气、有创造精神,并能自觉遵守纪律,有主人翁责任感的一代新人。主动来自个体自身的内在需要,只有主动才能生动活泼,才能产生乐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原则是指在实施学生学习时,必须从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科学的研究。

七、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2007年1月——2007年3月)

学习理论文献,寻找理论依据,明确实验目标分析,提炼先进理论经验,提出实验假设,完善实验方案设计。

2、实施阶段(2007年4月——2008年5月)

(1)按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实验中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做好数据的统计、分析、整理工作。

(2)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断调整操作方式。(3)定期做好工作总结,实验效果作出评价,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分析调整。

(4)根据实践经验和已调整的实验方案,继续做好实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的操作体系。

3、实验总结阶段(2008年6月——2008年8月)

收集整理课题资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实验报告。请上级领导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八、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姓名 学校 职称 专长 分工

组长:周*娟 实验小学 小一 英语教学 全面负责 组员:庄秋敏 魏塘镇中心 小一 英语教学 实施计划

朱苹芳 姚庄小学 小一 英语教学 实施计划

徐 燕 大云小学 小一 英语教学 实施计划

7.“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篇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既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 既是教育专家和教师研究的热点, 也是研究的难点。张文科认为应该采取创设学习情境、采用直观手段、注重鼓励表扬、开发数学游戏等手段提高低段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殷莉莉认为对于苏教版教材可以采用巧设数学情境、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教学等方法,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潘瑞青认为采用情感教学、问题导入等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 教育专家们都认为提高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也有很多创新的方法, 但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相应策略的可操作性, 依然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对于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本文将从开展主题活动、书写数学周记和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三个手段来论述, 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二、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李红梅在文章中提到, 过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以为实施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 将小学生头脑装满知识就算完成了任务, 由此忽略了小学数学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性, 忽略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动性。数学教师必须要采用一种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式, 激发小学生自身的潜力。

(一) 开展主题活动, 是有效提高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小学数学中有一部分重要的内容就是测量, 这部分包罗万象, 有时间测量, 距离测量, 面积测量和质量测量。统观这部分内容, 可以发现测量是非常贴近生活的, 可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主题式教学。

以三年级上册中的长度测量为例, 来说明主题式教学是如何展开的。通常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在一周左右, 开展主题活动可以采取以下流程:

第一步, 教师要编好学习单。学习单由几个问题组成, 包括:请学生查资料找出长度的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会用什么工具来测量长度, 把你的方法教给其他同学。你会解决书本或生活中什么测量长度的问题, 把你的解决方法讲给其他同学。你还想知道关于长度的什么知识呢?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第二步, 学生成果展示。学习单中的问题每人都要思考和回答, 但每人可以特别准备其中的一个题目, 准备充分后给同学讲解,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每人完成一张A4纸的数学学习小报, 主题也是测量长度, 教师可以集中展示学生作品, 评出美丽画报奖和精彩内容画报奖。最后是本次活动的练习测试, 教师要总结本部分内容的知识点, 要根据知识点的设置题目, 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了解。

(二) 书写数学周记, 是有效提高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二

做语文教师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就是看学生的作文, 这是与学生心灵交流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数学教师在这方面就欠缺很多, 如何将这些留在数学课上?其实数学课也可以写周记。数学的周记和语文的周记是不同的, 数学周记不要求语言的优美和语法的使用, 数学周记有自己的特殊要求。数学周记可以记录这一周对数学课的想法;可以记录自己这一周疑惑的问题;可以记录这一周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可以记录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或使用的数学知识等跟数学有关的内容。

写数学周记的好处有很多, 第一,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理解;第二, 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概况能力;第三,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所以, 书写数学周记也是一种提高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手段。

(三) 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是有效提高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三

1.数与美的结合。我们的数学课堂往往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 每次看到学生在完成作业后, 第一时间选择的自娱项目多是绘画。一本绘画本、一只铅笔, 就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亦乐乎, 也不被外界所干扰, 那种专注真是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也因此常常感慨, 我们的数学什么时候能让学生如此痴迷呢?既然学生这么喜欢绘画, 我是不是也可以将绘画与数学相结合呢?小学数学中的图形问题一直贯穿于一到六年级。这类问题是最容易与绘画相结合的内容。在小学低段, 学生可以在图形课上给学生命题, 让他们用学过的图形来画画, 看谁用的图形种类最多, 看谁画得最美。在小学中段, 学生开始认识图形的各种特征, 学会了计算典型图形的面积周长的内容。在讲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设计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铺满一张A4纸, 要求不能有空隙, 每个图形只用一种颜色涂, 相邻的图形不能涂同一颜色;或者用规则的四边形 (包括平行四边形, 菱形和正方形) 铺满一张A4纸, 要求不能有空隙, 每个图形只用一种颜色涂, 相邻的图形不能涂同一颜色;还可以临摹蒙德里安的格子画 (如图1、图2和图3) , 这些都是数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到了小学高段, 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就更加复杂化了, 在这个阶段, 我们可以将图形内容与设计图案相结合, 只用圆形设计出一个复杂的对称图案, 每个图形只用一种颜色涂, 相邻的图形不能涂同一颜色。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图形知识内容, 都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设计数与美的结合点。

2.数学与辅助工具的结合。在讲解运算律的时候, 内容非常枯燥繁多, 只凭记忆是很容易弄混的。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编程软件, 直观地将不使用运算律和使用运算律的结果呈现出来, 让学生自己找出运算律的使用方法。这样他们对运算律的理解就更深入, 而非只是单纯地记住几句口诀。例如图4中就是用Python软件演示的关于混合运算的例题, 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效果更加深刻直观。在讲解二年级数学的混合运算部分时, 我们可以用计算机软件直接呈现如图4中的运算及运算结果, 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些算式的结果是怎样得到的?计算机是怎样计算的?看看学生能不能找到和计算机同样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 我们可以将枯燥的运算课转化为以学生为主题, 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而能主动探究的新颖的数学课。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从而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研究结果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考, 从开展主题活动、书写数学周记和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三个手段来详细论述了对于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性问题。选取的手段也是非常具有操作性和创新性的。对于非常贴近生活的知识可以采取主题式教学,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丰富数学课堂方面, 可以采用数学周记的形式, 搭起学生与教师心灵的桥梁。对于图形部分内容, 可以将数学与美术相结合的方法, 丰富我们的数学课堂。对于数理部分的内容, 可以将数学与计算机计算软件相结合的方法, 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地方, 就是要提高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要多看, 多思。看什么?要看专业书籍, 以使我们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工作。要看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的经验谈, 可使我们迅速吸取最有营养的知识。思什么?怎样上课更有意思, 选择怎样的内容更有意思, 选取什么样的作业更有意思。这里的“有意思”不仅仅是趣味性, 还包括了有效性。只有多看, 多思, 我们的教学才能进步提高;只有多看, 多思, 我们对教学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

总之, 无论用什么方法, 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数学, 在快乐中学习, 在快乐中成长。

摘要:兴趣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但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是教育者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从开展主题活动、书写数学周记和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三个手段来论述, 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文科.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 2015 (8) .

8.“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篇八

课 题阶 段 报 告

自开展高效课堂以来,我们发现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为此,我们开展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研究工作于2016年9月了。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研究步骤的安排进行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概述

高效课堂在我校已经试行快一学期了,在实验中,我们感受到了高效课堂带来的变化。它对学生思维、合作能力的培养及转变学习方式等都很有好处。不过,我们也发现,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不高,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发言权基本上掌握在一些优生手中,其他学生成了“听众”。这部分“听众”之所以很难有发言权,究其原因,是他们在课前对要学的内容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也就是说,课前的预习做得不理想,让他们很难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拥有发言权。事实上,在实施导学案教学中,“预习”环节被单独列了出来,并有明确规定,没有预习的课不能上,预习不充分的课不能上!预习的作用可见一斑。可在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预习基本上仅仅停留在完成“预习”环节中的填空、问答上,难以达到预期要求,致使一堂课很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更难实现课堂的高效。可以说,要实现课堂高效这一目标,学生预习与否,预习效果的好坏起着很关键的因素。反思我们的教学,在预习环节中,我们的导学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真有利于达成我们的目标?在指导上,我们做到位了吗?教给学生方法了吗?很多时候答案都是否定的。学生对预习的重视不够,教师对预习的指导不到位,导致高效课堂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即使勉强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也是差强人意。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习更是如此。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如果已经有所预习,就会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才会争取到发言的机会,才能融入小组讨论中去;在老师的指导过程中,才会有所侧重地听讲,而且思维会一直跟随老师,注意力会很集中,这样的学习效果才会好。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实现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故,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决定进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力争探讨出有效预习的指导策略,让学生的预习更有效。

二、本阶段研究所解决的问题

1、预习收效不大的问题。

2、如何学生预习,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二)研究对象:

本校三年级学生、六年级三班学生、四年级二班学生。

四、本研究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基本理论的学习

从2016年的9月起,我们的课题研究正式开始。利用这半年的时间,我们主要通过自学和集体学习、交流的形式学习了许多与预习指导、教育科研有关的文章,大家受益匪浅,理论知识扎实了,对课题研究的兴趣和信心也明显增强了。通过学习,我们对课题的几个关键字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实践与研究

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目前预习数学的现状及方法。调查问卷显示:(1)大部分同学都知道要预习数学,也在预习数学,但是预习的次数还不多;(2)绝大部分同学都知道预习后容易掌握新知识,但是他们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层;(3)同学们预习数学的方法看似都选择了比较有效的,但从日常的各种反馈中可以看出,并没有完全起效。总之,学生没有问题意识,预习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阶段,预习能力还比较弱。在有了这些认识之后,课题研究开始按计划、按步骤有条不紊的展开。

2、根据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查找各种资料,根据研究计划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指导,收到了一定效果。

(1)精心设计导学案中的“预习”环节。教师通过细心钻研教材,将知识点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在设计问题时,多设计一些不能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注意新旧知识的链接,通过温习以前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将新知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产生兴趣。(2)保证学生预习时间

丰富预习形式

小学生自制能力差,如果开始就把预习布置在课下的话,学生很难认真去预习,这样不仅起不到预习的效果,更难养成预习的习惯。因此,在开始阶段,我们可以将预习任务放在课内进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预习。将课堂教学设计成“合作探究交流—当堂检测——预习下一节新知识”的模式,让预习任务在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待学生形成习惯后,再放手让学生课下预习。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多种预习方式:单独预习、小组成员间共同预习、小组集体预习等,丰富的形式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每个新知识点学习的导学案的“预习任务”中设计“质疑问难”环节,引导学生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学习时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然后在导学案后设计一个问题解决汇总,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这项要求应该持之以恒,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在实践中,学生很喜欢这个环节,特别是当他们的疑问得到了解决时,他们会很自豪地写在导学案后的“我解决了:”一栏中。(3)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预习方法。如: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当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后,才能用到实践中去。

(4)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针对预习要求进行必要的及时的检测,检测后,对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口头表扬、作业展示等,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下次预习充满期待。同时,我们还开展了“预习作业大PK”、“我是小小发现家”(看谁在“质疑问难”环节中发现的问题有价值)、“我的预习心得”交流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对预习的兴趣,使他们对预习充满了期待,提高了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五、研究效果

(一)学生方面

1.学生转变了对于数学预习的观念,有了较为明确的态度。

以往学生对预习数学的认识是很模糊的,总是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写完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就万事大吉了。我们比较欣喜的发现,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多多少少都出现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四年级的一位学生在关于预习心得体会中写到:“ 以前我觉得数学预习就是写完老师布置的任务就可以了,但老师为啥要叫我们做这些,我并不清楚。但是现在我开始有点明白老师为什么要叫我们做这些了,老师叫我们做的,和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系。当老师表扬我的预习作业做得好时,当我通过预习能很快学懂新知识时,我心里特别开心。而且现在我觉得听课越来越轻松了,学到的知识也不容易忘记。” 学生们对预习的态度已经开始明确了。2.学生学会了一些预习数学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在预习导学案中,我们注意对不同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分类。在分类预习中,学生逐渐掌握了一些预习方法。如:任务落实预习法;课本标记预习法;温故知新预习法;尝试练习预习法;动手操作预习法„„当学生掌握了这些预习方法后,避免了预习的盲目性,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3、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提高了。

我们在预习中,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力求通过各种活动,并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因此,学生不仅预习的兴趣浓了,而且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高了。

如:在预习《千克和克》单元时,布置学生去附近的商店,找找生活中用千克和克作单位的物体,掂一掂,让学生感受到千克用来计量比较重的物体,而克这个单位很小,通常一般重量的物体都要几百克。在预习《24时记时法》单元时,要多观察生活中的时间。包括钟面上的时间,电视机上的时间表示,电子表上的时间表示等等,从生活中感受不同的计时方法。在预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时,布置学生在生活中找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观察比较各自的特点。在研究周长时可以搜集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如树叶等,并准备好绳子和尺,借助这些工具测量物体的周长。在预习《观察物体》单元时,可以从生活中寻找物体去观察,如家里的橱柜、椅子等等,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体会观察到的形状的变化。在预习《统计与可能性》单元时,可以通过做游戏进行预习,如玩抛硬币的游戏,感受可能性的相等。

正是因为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和观念和态度有了重大的转变,才使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有了实现的可能,再加上给予了科学的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也就顺理成章。随着学生预习数学能力的提高,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多了,而且提出的问题也比较有价值,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准确的回答。

(二)教师方面

课题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对于教师的成长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课题组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理论水平有所提高。课题组的老师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加深了对教育教学科研的认识,用理论指导课题的开展。在这一年里,我们学习过《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教育科学论坛》《高效课堂22条》《教育走向生本》等,我们用学到的理论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有了明确的方向。

2、总结出了较为有效的预习导学案的编制。

课题组老师根据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教材说明,根据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实践和综合应用”四个领域所学知识的不同特征,总结出了不同的预习导学案模式。如:计算类或解决问题类数学知识,主要设计尝试解题类的预习模式;空间与图形数学知识,主要设计动手操作类预习模式;实践类数学知识,主要设计调查类预习模式等等。

3、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老师们对教材的了解加深了,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把握更准了,对科研的认识也更清晰了。课题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撰写的论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初探》获得了上一届论文评选一等奖。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老师们的科研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六、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1、现在孩子的课业负担较重,学生预习的时间有时得不到保证,有些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较少的预习效果不是很好。

2、预习布置得多,指导不够到位。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致使预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努力的方向

1、加强预习的指导,争取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预习的时间,保证预习效果。

9.“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篇九

一、发挥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

在写字起步教学阶段,老师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用身教实践言教,显得尤其重要。

1.新授时发挥好示范作用

在指导书写笔画时,学生往往不能理解“起笔―行笔―收笔”的要领,写出的笔画千奇百怪。比如写“横”画,典型现象是起笔、收笔特别夸张,中间行笔弯弯扭扭,不流畅。老师要在投影仪上反复示范讲解,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运笔过程。

2.日常板书时发挥示范作用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提笔即示范”。不管是语文教学内容,还是班级文化布置;不管字数多少,内容是否重要;都要一笔一画认认真真板书。

3.在作业批改中发挥示范作用

评定作业等第,写给学生评语和寄语,都要写得合乎规范,用课堂写字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书写。老师这样时时处处给学生做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就会有明显的效果。

二、抓实基本笔画的指导

基本笔画写好了,汉字的书写就成功了一大半。起步阶段的基本笔画有:横、竖、撇、捺、点、折,这些笔画变换不同的形态,构成了具有美感的汉字。

1.指导基本笔画写端正

掌握好每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要领。“横平竖直”,字体平稳,而“横”要稍向右上行笔;“撇”要出尖,“捺”要伸脚;“点”的收笔要稍按回锋,“折”先顿笔再转方向,不能出现尖角或两个角;跟着“横、竖”的“钩”要短又尖,显得锋利而有力。掌握好基本笔画的.形态变化,体会汉字的形体美。“横”画多的字横有长短之分,“撇”分“斜撇、平撇、竖撇”,“斜撇”包括“点撇、短撇、长撇”,等等。

2.落实首笔位置写“入格”

老师在田字格示范写时,指导学生找准第一笔的位置,根据整个字的结构比例及笔画关系,再安排其他笔画的起笔与收笔位置,将字写入格了。

3.抓住中心笔画写美观

比如,“丰、十、中”中的“竖”画,“水”中的“竖钩”,“电”中的“竖弯钩”,“方”中的“横”画,“木”中的撇和捺等。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写好中心笔画,整个字看上特别匀称和美观。

4.指导关键笔画写匀称

比如,苏教版语文第一册识字2就出现一个“鸟”字,字形很复杂。学生总是将“鸟”头与“鸟”身写得一样宽,哪怕老师采用各种形象的讲解与比喻,也不能写匀称。于是,我先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找到相应的位置,练写小小的“横折钩”和宽宽的“竖折折钩”,然后评议,纠正,最后让学生仿写“鸟”,写出合适的比例来。把“鸟”写匀称、美观了,对后面的写字教学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借故事悟书写要领

在教学,笔者常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编出小小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体会不同结构的特点,领悟书写要领,激发书写兴趣。如写“人”时,“撇”“捺”就是人的左脚右脚,人一步一步往前走,两脚要稳稳踩在地上,不然会摔跤哦。学生会明白:“人”字的撇捺收笔大约在一条水平线上。写“个”时,老师可以这样说:这时候“人”字爬到了字的上面,成了一把伞,盖住了小面的“竖”,“竖”就不会淋雨了。“人字头”应该写得扁一些、宽一些。写“休”时,可以这样说:人来到一棵大树下,靠在树干上休息一会儿,于是,他把自己的腿收了回来,“捺”就成了“竖”。“单人旁”写得窄一些。通过对“人、个、休”三个字的形象分析,使学生知道:独体字应注意笔画的安排,上下结构的字横长竖短,上紧下松,左右结构的字横短竖长,左紧右松,把不同结构的字写端正、写美观。

四、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

一年级学生手指肌肉群没有发育完全,书写的量多了,容易疲劳,握笔姿势极易走形,书写质量也差。因此,写字前,我让学生做手腕操,指导学生手握铅笔,书空“横”“竖”“撇”“捺”,或者在草稿纸上练写这四个笔画,使手腕在书写时更加灵活,写出来的字更流畅、美观。其次,合理分配生字识写的教学时间,将写字指导的时间比例适当提高,扎扎实实指导学生写好字。另外,为减轻学生的书写负担,我还化整为零,将每一课的生字要分散在几节课中完成。这样合理安排训练时间,极大激发了学生书写的热情。

五、评价激发写字兴趣

首先,在欣赏、评价书法家的作品中,使学生树立学习写字的目标。其次,对优秀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反馈评价,树立身边的、触手可及的榜样。自主评出班级里的“小小书法家”,将他们的书写作业张贴在教室光荣榜上,并拍照发在家长微信群里。评价方式的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字的热情和兴趣。

六、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作业的质量和速度,使学生感受到书写的乐趣,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写字前要指导正确的书写姿势。老师通过动画和图片,学生自觉用正确的姿势来写字。书写时要养成“一看二写三比较”的写字习惯。重视学生自主读帖习惯的培养,在比较中学会自我评价。逐步消除在作业本上涂擦的现象,把擦字的时间用在读帖上,快速地写出好看、整洁的字。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不但要在与教材配套的《习字册》上认真练字,而且要在课堂作业和小测验中把字写端正、美观,在实践中提高书写能力。

10.“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方法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篇十

1 基于移动终端非正式学习内涵

移动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 但是主要是指手机或者是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伴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和移动网络的发展, 为非正式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只要有移动网络覆盖的地方, 通过终端设备就能获取知识;“非正式学习”是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 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 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2]。研究表明, 人的一生中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取的知识占其知识总量的70%~80%[3]。基于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是指学习者要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的非正式学习, 包括了学习者之间的学习以及学习者利用各种移动终端资源的合作学习等。对大学生而言, 大学阶段正是学习方式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 而且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 在工作中的学习方式基本上主要以非正式学习为主。

2 大学生基于移动终端进行非正式学习存在问题

2.1 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基于移动终端进行非正式学习, 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目标与自我约束能力。面对移动终端设备形形色色资源的诱惑, 如QQ、微信、音乐、小说、视频及游戏等等。很多学生失去了自控能力, 最终使自己制订的学习计划不能如期完成。另外, 很多大学生学习目标也不明确, 势必降低学生的非正式学习能力。特别是走出了高中繁忙的学习生活, 完全放松,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 应该为了将来做怎样的知识储备, 缺乏对未来职业的规划, 导致他们不积极也不主动地去面对学习。而把课余时间都浪费在娱乐休闲上, 没有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

2.2 缺少适用于移动终端进行非正式学习有效的学习资源

移动终端设备是以资源丰富著名, 但其资源大部分都是手机游戏和以供娱乐的应用为主, 真正帮助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学习资源却是寥寥无几。例如,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查阅的文本型资源在移动端可以查看, 但有些种类的文件格式在移动终端并不直接支持。即使安装了一些应用, 也失去了在电脑上显示的一些效果。对于容量较大的教学资源由于手机配置以及移动网络传输速度的制约, 不能很好地进行在线学习。

2.3 基于移动终端进行非正式学习缺乏教师正确的引导

由于移动终端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近几年才刚刚盛行, 有的教师仍然停留在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上, 主要是教师传授, 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只是被动地接受。所以, 作为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 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 认识到非正式学习的价值, 正确引导学生促使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发生。

3 基于移动终端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有效策略

3.1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增强学生基于移动终端进行非正式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上, 教师除了正常授课外, 还要布置课外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并提供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学习资源, 循序渐近地增加学习内容, 提高非正式学习的能力。并利用移动端验收学习效果, 给予学生及时表扬与鼓励, 让学生逐渐远离移动终端的娱乐, 体验到非正式学习的乐趣, 让学习成为习惯。

3.2 利用现有移动端资源, 设计适合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资源

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所易于接受的知识形式, 如图片、视频, 文字形式。教师应对课程有全面地了解, 可以把全部课程针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分解成若干有大有小的知识单元。针对大学生更偏爱视频直观形式的非正式学习资源, 利用录制软件, 开发出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学习资源。让学生随意地通过QQ、微信等移动端轻松获取到有用的信息, 并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3.3 在教师引导下展开学生与教师之间交互式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在利移用移动终端进行非正式学习时, 并非完全是学生的个人行为, 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 也可以选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QQ群等类型的师生交流平台, 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共享学习资源与互动交流。通过这种手段学生可以随时得到老师的帮助, 学生有疑问可以及时解决, 学生之间可以共同探讨学习内容, 促进非正式学习的顺利进行,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交流的快乐。

4 结语

基于移动终端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有着深远意义, 离不开教师、学校、学生的积极参与。应该立足于目前的教育实际, 结合移动终端非正式学习的特点, 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非正式学习能力, 从而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5-07-23) [2015-08-28].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507/t20150723_52626.htm

[2]余胜泉, 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0) .

上一篇:教师口语培训心得下一篇:商铺出租合同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