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案设计

2024-09-19

雨霖铃教学案设计(精选8篇)

1.雨霖铃教学案设计 篇一

高一语文 必修四 第二单元 班级姓名组别编写人及校对人白晶璐

《雨霖铃》主题导学案

【学习主题】

一、体味《雨霖铃》悲凉凄苦的离别之情;

二、学会分析词的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的手法。

【主题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柳永(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福建人,出身于官宦门第,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文化艺术熏陶,但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他们家三兄弟(三复、三接、三变)都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因排行第七,又叫柳七,柳永做过屯田员外郎等小官,所以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按说,补习补习,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酸。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仁宗反复看着,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真是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龙颜大怒,恶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他曾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外。柳永的词凄婉缠绵,儿女情长,但却不靡靡。构词意境脱俗,豪放不羁。以至于“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时人云:“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高一语文 必修四 第二单元

二、写作背景介绍

1、词牌简介

题解及词牌来源:

“雨霖铃” 也写作《雨淋铃》。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2、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三、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

凝噎()暮霭()那堪()今宵()无绪()凝噎()经年()

2、解释词语

帐饮: 无绪: 兰舟: 凝噎: 寒蝉: 楚天: 清秋节: 经年: 千种风情:

【主题合作探究】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思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 高一语文 必修四 第二单元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请具体赏析。

4、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下阕)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妙在何处?

【主题拓展延伸】

古代描写离别的诗词:

1、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别)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壮别)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梦别)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别)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慰别)

6、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愁别)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景别)高一语文 必修四 第二单元

【主题课堂小结】

【主题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八声甘州

柳永

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1、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两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炼字、修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高一语文 必修四 第二单元

2.雨霖铃教学案设计 篇二

《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的杰出代表,作者用一百零三字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教学本文,我以读画面、品感情、析技巧、探名句为主线,带大家一起赏析此词。

二、教学目标

1、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深刻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3、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把握意境。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学习的《雨霖铃》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优美的画。

(二) 读画面。1、听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同时发挥想象,看在你的想象中,能否看到“词中之画”?2、自己研读,注意节奏的把握和情感的投入。3、大家一起读,读出情感。4、发挥想象,把词描绘成画面。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明确:三幅画面)

a、刚下过雨的傍晚,京城门外的帐篷下,一男一女举杯对饮,桌上摆满美酒佳肴,但两人都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停杯放筷不吃,四目相视,忧伤难言。

b、岸边,一男一女拉手,依依不舍,总不肯放开,而一边船上的船夫不停地催促,说要出发了,要出发了。但两人还是不肯松手,泪眼相看,无语凝噎。

c、深秋的夜晚,孤舟在江,晚风吹拂,酒醉刚醒的词人在舟中怅然四顾,只看到天边一轮残月照着江面,岸边的杨柳在凌晨的秋风中瑟瑟摇颤,诗人感慨万分,悲伤不已。

总结:大家描绘的都很美,我们一起为离别排列一个层次。

别前别时别后

(三) 品情感。刚才我们通过读想象了词中三幅优美画面,下面我们重点来品味这首词的情感,并试着弄清楚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1、找出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文中哪些句子体现离别之情?

明确:帐饮无绪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良辰好景 虚设更与何 人说(惨不成欢)

3、作者怎样表达这种离愁别绪的?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兰舟(实景)

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 (虚景)

渲染离别之情

(四) 析技巧。

1、如果给大家设置一个题目 :阅读这首词,试分析其艺术特色?我们应该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通过上一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本词采用了借景抒情、虚景实景相结合的手法来传达词情的,关键就是咱们语言组织问题。下面每人拿出一张纸,写下你的答案。

2、找三位同学读自己的答案。

3、明确答题要领:是什么 (叙)——为什么 (析) ———怎么样 (评)

4、给出示例答案。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把景物染上主观色彩,以景传情,达到情景交融。全词表达的是伤离别的情感,作者选取冷落的秋景作衬托,如“寒蝉”“长亭”“骤雨初歇”等,渲染离情别绪。总之,本词写景,都是为抒情 服务的 , 达到情景 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五) 探名句。

1、本文优美语句很多,不胜枚举,明代词评家贺裳说,柳永此词有“千古俊句”,请问是哪一句?试分析它的妙处?

2、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赠柳惜别,缕缕离愁

“晓风”清秋的晓风是凉的,写出别后凄凉

“残月”透出凄清冷落之感

词人写风之凉、月之残,都是为了倾诉离情别绪。

3、发问:把“酒”换成“梦”,“晓”换成“凄”,“残”换成“冷”,变成“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凄风冷月”,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回答

4、明确:“酒醒”写出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呢?伤感离愁更浓。

“晓风”秋日早晨之风,风凉,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刻,“晓风”意味着“离”。

“残月”月光是冷的,残月的光更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

“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正是这样,才渲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5、让我们带着感情一起把文章再读一遍。

六、作业:写一篇赏析短文

七、教学反思

3.《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雨霖铃》;教学设计;中国古典诗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目标

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学习《雨霖铃》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反复诵读,分析意象,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感受词中的凄清意境和离别愁绪,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鉴赏《雨霖铃》的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意象经营的艺术,诗人通常会利用恰当的意象将所抒之情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在鉴赏中国古典诗歌时,若能抓住诗歌中出现的典型意象,那么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我们就试着用此方法来品读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二)知人论世

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三)整体感知

“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词牌名。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朗读时,我们要用低沉缓慢的语气,带有哀伤的基调,适当停顿。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根据朗读节奏,请一学生试读,其他学生评价。

2.全班学生齐读诗歌,教师评价,并点拨:

(1)寒蝉凄切:“切”字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体现词的凄切情感。(2)竟无语凝噎:要稍重一些,读出哽咽之声。(3)念去去:稍重、稍停。(4)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3.全班学生再读诗歌。(配乐)

4.教师范读。(配乐)

5.诵读多遍以后,有何种情绪荡漾在心头?最直接表达这种情绪的是哪一句话?

明确:一种深沉的情绪——离愁;“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四)重点欣赏

1.词中那些意象能体现出“离别伤情”呢?请大家找一找,共同讨论。

a.明确:

寒蝉:“寒”点明时令,天气寒冷,深秋时节的蝉,预感生命不长,发出凄清苦楚的叫声,给人以凄凉、凄楚之感。(杨万里《听蝉》“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长亭:古代指送别的地方。(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骤雨: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更何况是深秋时节的骤雨。(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兰舟:兰木做的船,往往意味着离别、分别。(华岳《送赵右秋二首》“雁声唤客上兰舟”。)烟波、暮霭:烟波淡淡,云霭浓浓,愁因雾起。这样的景象使人低迷忧郁,愁绪满怀。(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酒:麻木神经,或助兴,或消愁。古人往往喝酒送行,举杯消愁,更何况是与恋人分别之后的“酒醒”时呢?(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李清照《念奴娇·春情》“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b.小结:

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 景——情(实景) 虚实结合

烟波 暮霭 杨柳 晓风 残月 景——情(虚景) 情景交融

2.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可分几层?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结合意象,把每一层的内容描绘成一幅画面。

a.明确:

层次侧重点画面

离别前勾勒环境骤雨初停的傍晚,一男一女在京城门外的帐篷下对饮,两人四目相视,忧伤难言

离别时描写情态船夫不停地催促,要出发了。但两人手拉着手,依依不舍,泪眼相看,无语凝噎

离别后刻画心理深秋的夜晚,孤舟在江,酒醉刚醒的词人在舟中怅然四顾,一轮残月照着江面,岸边杨柳在秋风中摇颤。词人悲伤不已

b.小结:

全词始终笼罩在一股化不开的浓情里,开篇这种离情就已慢慢酝酿;离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感到达高潮;离别之后,这种愁情仿佛绕梁的余韵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此时此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赏析完毕,全班同学根据三幅画面试着背诵本词。)

(五)拓展延伸

苏轼问别人:“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从这一形象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柳永词的哪些特点?讨论、明确:柳永词具有婉约美,它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

(六)课堂小结

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通过三幅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一段凄美的离情,听到了一首深沉的离歌。最后,我们一起来听柳永的《雨霖铃》唱词。(多媒体播放《雨霖铃》唱词)

(七)布置作业

充分发挥想象,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4.《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感悟《雨霖铃》中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写离别的句子,大家知道的有哪些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其实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如江淹所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

二、词人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少年时去汴京应试,为人放荡不羁,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一生仕途坎坷,终生穷困潦倒。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柳永平生专力写词,题材以都市风光、歌妓生涯以及羁旅行役为主,擅长白描手法,铺叙景物大都层次分明。音律谐婉,词意真切,喜用口语,一扫唐末五代词人雕琢习气。又大量创制慢词,对词体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雨霖铃》被称作“宋金十大曲之一”,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这首词。

三、初读文本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由地放声朗读两遍。

2、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注意朗诵者的语气与语顿,并用笔在词的字句下面用不同的符号作语顿或轻重音记号。(学生听录音)

3、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再自由放声朗读4分钟。注意:①要注意节奏与音步的停顿;②初步感受这首词的内容与婉约风格;③注意层次,尽量识记,争取背出来。

4、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放声读一遍。不要求齐读,但要读出自己的处理来。

四、赏析全词

(一)整体感知:

1、提示:《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感伤的情味。《雨霖铃》这首词,可以说是柳永婉约风格的集中体现。

2、这首词中哪三个字点明了词作的主旨,奠定情感基调?明确:伤离别。

3、从整体上看,全词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全词用了三个时间段来描摹抒情,我们可以概括为:离别前、离别时和离别后。

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摹和场面的描写来表达的。词在写恋人分别时按时段来分一共写了三个场景,这三个场景各有侧重,分别是怎样的?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 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全词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

虚实结合,实写的那个时空是分别的场面,虚写的那个时空是词作者在分别时对茫茫前途的虚幻想像;

4、下面我们来学习词的上阕,重点学习离别时的场景,体悟诗人含蓄的情感时怎样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来表达的。请选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来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刻地展示他的内心情感的。

示例

1、“寒蝉。。歇”这句词写了蝉声切、日已晚、雨乍停、人将别、。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选取典型意象:“寒蝉”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加重凄凉感受。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长亭外,古道边。。);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去浪迹江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而“骤雨初歇”写出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传达出词人浓浓的悲哀凄凉烦恼无奈伤感的情绪。此句奠定了全诗悲切低沉压抑的感情基调。示例2:“都门。。催发”

提问:现在大家都发挥自己的想象,我们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时的情景。

——面对美酒没有情绪,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为什么要喝酒?一为饯别,二为借酒浇愁,三也可能是驱除心寒。“无绪”一是没有好心情,二是心绪纷乱如麻,想走又不舍得走,矛盾痛苦可见一斑。“留恋处”是有情人依依不舍,“兰舟催发”是船家偏偏不断地催促上船;雨也停了,不得不走了,尖锐的矛盾。一方怨时间过的太快,一方嫌时间耽搁太久。一急一缓,两相映衬,生动地刻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突出离人的不舍、无奈和隐隐的对船家催促的烦恼、郁闷、无奈。

示例3:“执手„凝噎.”(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此是特写镜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此句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揭示离人的内心世界。“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能否换成握、牵)。“竟”字之妙:竟然,为什么竟然说不出话来?这是对词人心境最真实的描摹:本来有千言万语可此时不知从何说起,唯闻哽咽声,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这里引导学生想象分别时人们会说些什么—互相保重可离人要远去漂泊前途未卜;早日团聚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知何日能聚;祝愿离人愿望实现可江湖凶险无法预知。。。所以这里边不仅有儿女情长还有个人的担忧。)“无语凝噎”是写出了最后必须要动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态,情到极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极言依依惜别和缠绵悱恻之情。真是 “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孟郊《古怨别》)悲伤、难舍、痛苦到了极致。这种白描手法,通过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了。(这两处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描绘或者表演出来。)

示例

4、“念去去。。。阔。”——一个“念”,想到,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去去”二字连用,让学生读,一字一顿,显示出低沉的声情,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路上又思念佳人,离恨无限,顿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痛苦凄凉。“烟波”,曰“千里” “暮霭”,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云烟暮霭,其离愁之深前途之茫茫。也令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苦;同时也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的迷惘惆怅,作者在含泪执手难舍难分之际就想象自己接下来的路途景色:苍茫空阔的楚天下的是沉沉的暮霭,沉沉的暮霭笼罩在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是一叶扁舟,一叶扁舟上是渐行渐远的离人。行舟与游子都是那么渺小孤独,可背景却是远而又远高而又高,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和漂泊之感。几个意象组合的画面色调灰暗,低沉压抑,传达出词人苦闷孤独压抑迷惘的情感。

6、请大家思考一下,从写法、内容、情感表达三方面归纳词的上阙。

总结:词的上阕用白描手法,通过三个场景的描写,刻划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含蓄地表达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难舍情感

(二)、下面我们来学习词的下阙,重点品读名句,体悟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含蓄地表达情感的。请同学们读下阕,选出最喜欢的句子赏析品味。示例

1、“多情。。节。”——直接抒情。“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作者似乎在自我安慰,实则突出自己的伤别更重,意义翻新。“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因为是在冷落的清秋之节,极写离别之痛。

示例2:“今宵酒。。。残月。”——千古佳句。

1、提问:“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呢?表达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2、有三个意象,即杨柳、风、月,谁能再进一步地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描述一下这幅画面的意境吗?

离别之际想酒醒后身在何处?是虚写之景。“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酒醒无异于愁醒,更加惆怅。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顿时怅然若失、落寞凄凉。而且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就会想起离别之前的柔情蜜意,可眼前自己孤身一人,(遥忆手双携,顾影又自怜)佳人不在,家乡已遥,心中就会涌起难言的愁怅失落和孤独。再加上眼前看到的是几株秋天叶落衰败的残柳在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中无助地飘摇,就会联想自己在江湖上漂泊的种种凄苦辛酸;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肌肤之寒立即引发离人的凄恻之情,本想一醉了之,偏遭凉风生,凉上加凉,心更凉。天上是一弯残月立即勾起词人想和佳人团圆却难圆之意。

3、“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是实写吗? 这一切都是执手分别时想象中的虚拟的,但因这样的离别情景和情感柳永体验了无数次,所以想象才会如此逼真。这正是:“杨柳留人不可留,晓风扑面寒心头,残月照人影孤单,酒醒之后愁更愁。”

示例5:末两句。——词人进一步设想一年之后的情况。(这里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一年之后,诗人仍羁旅他乡,形单影只,纵使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繁华无限,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短井残垣。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更”和‘纵“使情感更进一层,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似与情人直接对话,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以虚景、虚情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一年之后痛楚依然不减反而与日俱增,结尾问句,更留有无穷意味。在词尾将离情推向高潮。

问:“良辰美景虚设,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以乐景衬悲情。哀伤、惆怅、凄苦、悲凉。

这首词的感情脉络是:难舍——凄切——哀伤

教师小结语:

1、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阵阵寒蝉,沉沉暮霭,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

2、告别了杨柳岸的晓风残月,你踏上兰舟向着暮霭沉沉的楚天驶去。依稀可望见的孤舟遥影在茫茫水天之际若隐若现。岸上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拭不去的泪水迷茫了整个江岸,连同这个令人伤感的秋。

3、忘不掉那一双泪眼中凝聚的爱意,拂不去被晓风吹在脸上的发丝。滔滔江水,清秋千里,你孤独漂泊的影子如惊鸿一般短暂,转瞬即逝般消失在梦中人的眼里。

4、犹记得当年意气风发十年寒窗夏雨冬雪,无奈你却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从此你便因为一时的少年豪气而踏上了一生的颠簸流离。你选择了词,词也选择了你,于是凡有井水处便得歌柳词。

5.《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五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聚是欣喜,是快乐;而离别却往往令人无限伤感,无限惆怅。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词人施展才情与笔力所咏叹的主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着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宋仁宗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凤栖梧》等较有名。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四、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一)整体感知,领会文中情

1、学生自由读(读出感情,体会意境)

2、听配音朗诵。(投入理解)

3、把握总体基调。

文中哪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感情(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述离别情形的句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接着问: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伤心?相见时难别亦难。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二)文中景:(选用了哪些景?为什么选用这些景?)

问题:为了渲染悲伤凄凉的离别,作者选择哪些景和物作背景来加以烘托?明确:寒蝉(凄切,“孟秋之月,寒蝉鸣”)点明清秋节

长亭(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暗示离别

兰舟(催发,客观原因骤雨初歇,天色已晚。另外从兰舟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中,可见离人的难舍难分,从“乘船的留恋”与驾船的催发”这一对矛盾中,可见离人的留恋之情深。就在这不想别而不得不别的最后时刻,真是情意深长,因此迸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江水(乘舟而去,水路而别)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使人愁。”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佳句赏析)

1、从照应的角度考虑,此句照应了上阕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明确:照应了“都门帐饮无绪”。上句是借酒浇愁愁更愁,这里是酒醒之后更惆怅,前后照应衬托了离人伤心到极点的痛苦心情。

2、杨柳、晓风、残月有什么象征义?

柳,谐音“留”,古人用“杨柳”来作为赠别的信物,折柳送别,它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别,另外,天刚亮时较凉,由此衬托心境的凄凉;“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

3、这句话写景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景中含情,这句中词人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深切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绵绵愁思。

(四)总结:文中句句写景,却处处含情,景中见情,缘情设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带着感情,身临其竟境地集体朗读全文。

五、了解柳词的风格特点:

阅读讨论(一):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阅读讨论(二)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剑录》

你认为从以上形象的评论中(选择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可以看出柳永的词有何特点?

讨论后明确:具有轻柔凄恻的婉约美。具体表现

1、描绘的景物具有轻、柔、纤的特点。

2、情感具有阴柔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婉缠绵。

3、创设的意境具有婉约之美。景为冷落的秋景,情为伤感的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情景交融。

六、学唱《雨霖铃》

七、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别离;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月假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

6.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体味本词浓烈真挚的情感。2.用还原法描绘诗歌营造的离别场景。

3.分析情景关系,即本词是怎样表达离别之情的。4.学习虚实手法在本词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分析情景关系。

【教学难点】

1.名句赏读。2.学习虚实手法。

【教学方法】

还原法,课眼法,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0-3)

依次展示春景、日暮、黄河、落叶意境不同的四幅图画,依次提问感受。师:欣赏这几幅图画时,你是什么心情?(集体回答)生:春景——高兴,兴奋,舒服、生机 日暮——孤独,寂寞,冷清 黄河——豪迈,壮怀激烈 落叶——伤心,落寞

师:如果你要表达悲伤的情感,你会选择哪一幅图画?(个别回答)生:(任一幅图画)

师:为什么?

生:春意图——以乐景写哀情(假设学生选择这画面)生:日暮图——萧瑟、凄清 生:秋雨落叶图——凄凉、冷寂。

师:那就是说,这些画面与悲伤的心情是呼应的。人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情感去选择对应的景物来表达情感,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

生:以情选景,融情入景,寓情于景(在此处还可引入王国维的那句话“以我观我,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不是恰到好处吗?)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融情入景(寓情于景)的词,看看词人在词中写了什么样的景,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雨霖铃(那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写景与情关系的词,来看一看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备注:寓情于景可让学生在读完之后说出来)

过渡:好,首先,同学们利用手中字典,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这首词,力争把整首词意思贯通,好,大家现在开始自读,两分钟时间。

二、诵读 1.自读(3-5)

2.指导停顿、节奏(5-7)

3.齐读一遍,想象还原场景。(7-8)4.指读(学生推荐)。(8-9)

5.播放示范朗读,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9-11)

过渡: 刚才在读的过程中,大家感受到这首词的情感是怎样的?

三、鉴赏景句,情句,体验情感(11-12)生:悲伤,凄凉的 师:是做什么事的悲伤 生:离别

师:这种离别的悲伤,(从哪些句子可以直接看到)情句:(12-20)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鉴赏: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鉴赏:

过渡师:如果我们把这些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叫做“情句”,与之相对的叫做“景句”,那么词中写景的句子有哪些? 景句:(20-30)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难点讨论)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难点讨论)

小结:“情句”是直接表达情感的,那么“景句”呢——间接表达,好,也就是说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所以王国维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虚实关系(31-35)

过渡:师:除了写景的句子和抒情的句子外,词中还有一些句子,比如“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是什么句子? 生:叙事的句子

师补充:叙事使得词的内容扩大,其实,在柳永之前,词人们写的大多是小令,就是字数比较少的词,词到柳永手中后,他改变了词的体式和内容,大量使用铺叙的表现手法,创作了大量的慢词,这是柳永对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师:本词叙述的是离别的事,按时间顺序看先写了? 生:离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师:再写了? 生: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 师:最后写了?

生:离别后——今宵酒醒何处?(学生会回答哪个句子呢?)(此处可引导学生让学生看诗中有关表示时间的词,一看就会一目了然)师:离别时的景物是眼前看到的景象吗? 生:是

师:那离别后的景物呢?

生:不是眼前的,是想象的 师:想象的景物叫做?

生:虚景 师:那眼前景呢 生:实景

师:整首词的写法叫做? 生:虚实结合过渡:其实这种虚实结合是由眼前想象到未来的写法,是巧妙的进行了时空转换,由对长亭的傍晚想到凌晨的晓风是时间上的转换,由离别长亭渡口想到别后的杨柳岸是空间上的转换,这种时空转换在其它名作中也是可以看到的,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虚实结合,时空转换的?

五、拓展(35-37)《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六、小结及听范读朗诵(38-40)

7.读《雨霖铃》 篇七

[关键词]浑伦雄厚 羁旅 顿挫

柳永所作《雨霖铃》中有这样的语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今宵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是写离情的名篇。词中密集的意象群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自由,但寒蝉、长亭、骤雨、杨柳、晓风、残月都是传统的离别意象,未脱窠臼,且一提离别就无语,就伤感,岂不又落俗套了?

不然,宋翔凤《乐府余论》云:“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恒流。”能把相思离愁写得浑伦雄厚,这是柳永的特色。

词人将时间定格在一个冷落的秋天,阵雨刚过的黄昏,一对恋人在都门外难舍难分。既是离别,词人大可将缠绵悱恻进行到底,但柳永的高明在于他并不一味婉约下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两句一扫之前哀怨的个人天地,境界大开。不仅千里,而且阔,既有烟波,又有暮霭, 这是长亭外一个开阔的世界,是词人羁旅行役途中的所见。相较于同时代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等人的离别之作,它迈出了闺房世界,以一个男子的口吻述说对女子的思念。虽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界却大大提升了。这正是前人所说的“不减唐人高处”的地方。

不仅仅是空间的博大,词人还将个人的痛苦置于时间的深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于是,这一次告别恋人的个人事件被放大为千古同悲。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里,个人的体验上升为人类的共同体验,有了永恒的意味。

郑文焯说:“屯田,北宋名家,其高深处不减清真(谓周邦彦)。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棹之声。冥探其一词之命意所注,确有层折;如画龙点睛,其神观飞越,只在一二笔,便尔破壁飞去也。”(《大鹤山房全集·大鹤山人词论》)在《雨霖铃》中,空间的寥廓和时间的悠远构成这一二神来之笔,从而使离别不再是单纯的压抑低沉,而是有一点高亢和雄浑。宋人说,柳永的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此话不然。像“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悲壮,又岂是“红烛昏罗帐”里的少年所能明白的。

古人评价杜甫,常用“沉郁顿挫”四字。所谓“顿挫”,指的是杜甫的诗境界有大小开合的跌宕曲折。以此来观照《雨霖铃》,全词由离别时的凄婉宕开一笔,借时空的无限形成情感的悲壮雄浑,最后又回归到离别后的悲抑无助,一波三折,有柔媚,有刚健,起伏跌宕,也是有“顿挫”之风。

这种顿挫来自于其人生的起伏。在宋代文坛上,柳永是个异数。心怀用世之志,却终身不得志;多次考举,却无缘补天。他的《倾杯乐》传唱一时,深得皇帝赏识,却又不小心触犯龙颜,讨了个“奉旨填词柳三变”。“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却又被主流文学嗤之以鼻,指责为“词多亵渎”。也写词的晏殊等人,却瞧不起同样写词的柳永。一方面看不起他,一方面苏轼这样的大师又要与他相比。总之,这是个风流浪漫却又终生落拓的词人。

于是,在他的笔下,春女善怀与秋士易感两个迥然不同的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夜半乐》中,他说:“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玉蝴蝶》中云:“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曲玉管》云:“隴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栏久。立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八声甘州》里写道:“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政治追寻的落空、相思离别的惆怅都一起糅合在高远的境界中了。

这是柳永的深邃。因而若将《雨霖铃》理解为纯粹的离情别恨,也就失去了柳永的精髓了。在《少年游》中词人写道:“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 宋代是一个风流的朝代,柳永又是一个不羁的诗人,然而终日厮混于秦楼楚馆,年少尚可,当日暮人老,仍功名无望,这样的悲切绝不是几个歌伎所能慰藉得了的。

如此看来,《雨霖铃》就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离愁别恨这么简单了。离开心爱的人,离开熟悉的地方,而奔向未知的世界,多半是为了稻粱谋,为了仕宦。 词中,“留恋处”,不仅留恋恋人,还留恋在汴京仕宦的理想。整首词既是伤离别,更在伤自己的前程,前途未卜的迷茫;伤羁旅之苦,一生流离辗转的悲慨。古人云: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所谓言长,不是说篇幅的长短,而是给人无穷回味。如此读法,词方越读越长。

8.《雨霖铃》研讨课教学设计 篇八

燕一、三维目标:

1、掌握作家和词的常识。

2、词中文字知识的掌握。

3、对本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表达技巧的学习,培养学生赏鉴诗词的能力。

4、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重点:

1、作者介绍、词的常识、课文的文字疏通。

2、表达技巧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

1、对本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表达技巧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江淹在《别赋》中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还有李煜也曾说过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自古至今,同被离愁所扰的人大有人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离愁的诗词——《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柳永(约980-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有《乐章集》。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

2、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关于词的小常识。

1、词的称谓:曲子词、诗余、乐府、长短句或四六句.2、词的结构: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

3、词的篇幅: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4、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四)、听录音,正音、正字。

(五)、字词疏通(采用检测法)。

1、下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B)

A、寒蝉:蝉的一种。

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留恋处:留恋的地方。

兰舟:木兰木做的船。B、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念去去:念,想到;去去,越行越远。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暮霭:傍晚的云气。

2、下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B)A、沉沉:深沉,沉重。

楚天:楚地的天空。

清秋节:凄清的秋季

更那堪:又怎么忍受。

B、伤离别:伤,悲伤。

应是:即便是,表假设。

晓风:微风。

千种风情: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

3、有的资料上把“经年”解释成一年,你认为正确吗?

明确:不正确,应是年复一年,数年,多年的意思。这样能体现出作者的相思难耐的离愁别绪。

(六)、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集体朗读诗词,思考:这首词围绕什么内容写的,它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内容:伤离别。

感情基调:缠绵哀怨,伤感低沉

(七)诗词欣赏。

欣赏四个方面:语言、内容、形象、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①修辞方法。②表达方式。③抒情方式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直接抒情。

④表现手法:虚实相生、抑扬法、烘托反衬、联想、想象、渲染、用典、照应…… 诗词欣赏

(一)1、请找出情景交融的句子。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②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表达了什么样的情?

明确:离别的伤感、无奈、痛苦、惆怅。

3、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依句分析(采取讲解法和讨论法)。(1)、教师讲解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中有哪些景物?

景物:寒蝉、长亭、骤雨。

②、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景作为描写对象呢?

蝉鸣:凄切悲凉。

长亭:离愁别绪。

雨:凄凉愁苦。

③、这三句景物描写中,景为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 寒蝉凄切 :点明季节,天气寒冷,凄清悲切的气氛。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地点和作者心情,离别的伤感。骤雨初歇

:点明气候,也预示离别之船将要起航。总结: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④、这在抒情方式上称为什么?

明确:情景交融。

(2)分组讨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

讨论的思路:

①、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②、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④、这属于哪一种抒情方式?

讨论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①、作者用了哪些景物? 明确:烟波、暮霭、楚天。②、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烟波:千里绵长,难以散开。

暮霭:沉沉,浓重。楚天:阔,无边无际。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烟波:千里,绵长,难以散开。

缠绵惆怅

暮霭:沉沉,浓重。

抑郁沉重 楚天:阔,苍茫无际。

茫然失落 ④、这属于哪一种抒情方式?

明确: 情景交融。

讨论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作者用了哪些景物?

明确: 杨柳、晓风、残月。②、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杨柳:柳有“留”意,即为不舍。

晓风:意味离别,秋风带来的是凉意和凄冷。

残月:多表离愁别恨,寂寞凄清。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难舍难分,痛苦不堪。④、这属于哪一种抒情方式?

明确:情景交融。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景物都饱含了作者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我们把这样的景物称为意象。意象:出现在作品中带有主观感情的物象。

⑤、“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叠加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杨柳、晓风、残月”都是表示离别的意象。杨柳之留恋、晓风之清冷,残月之凄凉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诗词欣赏

(二)刚刚我们从抒情方式上对诗词进行了学习,现在我们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欣赏诗词。

1、请同学们找出诗词中实写和虚写的句子。上阙:除最后一句是虚写外,其它的都是实写。下阙:虚写。

2、思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头三句是实写,而这三句是虚写。

2、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是想象的景呢?

明确: “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

3、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片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片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4、这被称为何种表现手法? 明确:虚实相生

5、这种表现方法有什么效果呢?

明确:在词人实写了别前和别时的情景,虚写了别后的想象,是由实入虚,运用了生动的艺术联想,充分写出清秋离别的复杂内心,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八)、三读诗词,体会感受。

(九)、拓展练习。

1、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景物:碧云天,黄叶地、秋波、寒烟、山、斜阳、天、水、芳草、明月楼、酒、泪。

情: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2、请找出诗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实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虚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实写)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写)

(十)、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从诗词的表达技巧方面,欣赏了《雨霖铃》。它通过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把词人的离愁刻画的淋漓尽致。以后在诗词鉴赏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欣赏它的表达技巧。

(十一)、作业。

1、背诵。

2、课后练习二、三题。板书:

寒蝉

长亭

骤雨

凄切悲凉 烟波

暮霭

楚天

苍茫落寞 杨柳

晓风

残月

凄清孤寂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张轩评点:

作为语文组的新人,我个人感觉这节课无论从教材把握上还是在课堂设计上,徐燕老师都较第一学期的第一次公开课有了长足的进步。以下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1、课堂设计有读有导有练有延,形式丰富多样,课程脉络清晰,课程容量丰厚。

2、“诗词欣赏”中先有教师示范,后有学生赏析,从景语和情语去分析,直击要害;分析时提供赏析思路,从高考诗歌鉴赏考点的角度切入,可谓高屋建瓴。

3、“字词疏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突出了重点词、关键词的理解,方法不错,但选择题一多则让课堂节奏变缓,建议点到即可,因为那不是重点。建议可让学生改写原词为散文或描述词的情境,这样更利于学 生涵咏诗情诗境。(课堂设计要“收光聚焦”,所有的设计都为了突显一个或几个重点)

4、“再读感知”是在学生有了一定赏析的基础上设计的,学生对词中情境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就不必再安排齐读了,建议让学生自己推荐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指名朗读,再加以配乐,更利于有个性的同学表现。这一细节若处理得好,可能会成为课堂的亮点。

5、“词的知识”交代了词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欣赏词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建议增加交代“雨霖铃”词牌的由来(唐明皇、杨玉环之掌故),都是关乎哀事悲情,这一点的补充利于本词的理解。

6、“景”和“情”去把握词意的思路很好,但不能忽略人与事(知人论世)的理解与品味。如柳永是个不折不扣的风流才子,曾歌吟“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误了功名,只好“赢得青楼薄幸名”,他如此深厚哀婉的离愁别恨还和个人的怀才不遇有关;如词中“今宵酒醒何处”即有“酒醒”一事,可作如下探究:为什么喝酒?(借酒浇愁)醉可解愁,但酒醒怎样?(酒醒愁亦醒,愁更愁,无以推排)所以这种愁才会浩淼无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天地之阔大则备感人之孤独无依。

上一篇:塑造阳光心态 体验幸福人生下一篇:给中考自己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