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说课设计(通用8篇)
1.《声声慢》说课设计 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的《声声慢》。下面我将从教情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作业等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一)单元教学分析
《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李清照的一首词。
词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的文体,鉴赏时往往是通过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纵观整套高中语文教材,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必修四第二单元是唯一的宋词单元。该单元编选的是宋代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这四位词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创作跨度约有二百年,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的发展脉络。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此外,必修五的教学模块中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也是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分析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作为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抒写了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从横向比较来看,柳永和李清照都属于婉约派词风,但二者同中有异;从纵向比较来看,《醉花阴》和《声声慢》标识了李清照的词风在南渡前后发生的变化,虽都在写“愁”,但风格殊异,值得鉴赏玩味;从深度分析来看,李清照不同于前后其他任何婉约派词人,她的“愁”词具有独特的抒情艺术,她的生命折射了中国古代女性生命与历史生命的冲撞与交融。
因而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其鉴赏词的方法。通过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二、说学生: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宋词,但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这首词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柳永和苏轼等人的作品,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了解,对豪放和婉约的词风也有所认识。并且刚刚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对作者的身世经历也有了大体了解,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高一的学生在鉴赏诗歌的学习中往往存在两种极端心理:一是渴望摆脱教师程式化的说教,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一是“紧跟”老师的“步伐”,一味被动接受,缺少独立思考和领悟。因而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必要的知识补充之外,尽量对学生的鉴赏加以引导、提示,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深刻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
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学习词作的鉴赏方法,丰富鉴赏体验。
情感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为了体现宋词的文体特征,同时也为其他宋词的鉴赏起到示范作用,我将本次教学的重点设计为鉴赏词作品的意境美,丰富情感体验;而教学的难点则设计为对李清照作品内涵的深度解读。
四、说教法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对比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课文。
首先是诵读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词教学贵在多读,充分的诵读是深入鉴赏的前提。反复诵读,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在诵读中体验出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情境创设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对比阅读法。通过与《夏日绝句》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深刻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突破中学教学传统模式,提升理论教学层次。凸显方法的运用和教育,点燃学生学习宋词的熊熊之火,使学生感悟审美意象,领略古雅意蕴。
五、说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从“愁”入手,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贯穿全文,始终围绕“愁”展开教学。通过分析景物特点、作者人生经历和作者人生体悟三个环节的设置完成对词人“愁”的内涵的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分析词中意象为基础,逐步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最后通过讨论李清照“直面人生之愁,思辨人生之愁”“知难而进,破愁而出”的精神,延伸出对李清照作为女性对内心的关照和对生命意识的觉醒的独特艺术魅力的赞叹。
具体过程如下:
1、新课导入: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设计意图:用带有诗味的开场白和李清照带有“愁”的词句导入,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朗读训练,整体感知。
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通过录音朗读、学生齐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3、第一个层面的解读“愁”
请问作者在词中重点描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具有怎样的感情色彩?(淡酒——酒力压不住心愁,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秋风——让人身体感觉寒冷;过雁——物是人非之感;黄花——或指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或摹菊花凋谢之状;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细雨——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深秋时节景物自身的悲凉,体会作者“愁”因伤秋而生。
4、第二个层面的解读“愁”:
展示李清照《金石录后续》《金石录后序》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等文献中的文字记载,联系背景知识,回答李清照的生活境况怎么样?她遭遇了什么样的家庭变故?作品中描写了其怎样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北宋灭亡后,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李清照的晚年十分凄苦,体会作者“愁”因伤时离散而生。
5、第三个层面的解读“愁”:
展示李清照另一首作品《夏日绝句》,思考李清照为什么写出如此豪迈的诗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两句中蕴含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和晚年时期《夏日绝句》的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愁”因国破家亡而生。感悟作者柔弱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豪迈的心。
6、情感升华:
讨论:李清照的词如生命
李清照用文字生动地表现了她的一生,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民族之悲、身世之感于一体,意境深远。但李清照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其“愁”之苦,更主要的是她看似“愁若烟海”实则豪情万丈,她不但有金刚怒目的勇气,更有非凡的历史洞察力,《夏日绝句》里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观,让人心生敬佩。
设计意图:这是对以上分析的延伸,希望通过对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解读,使学生明白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通过“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7、总结: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读着《声声慢》,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晚期词作中“愁”的丰富内涵。
8、板书:
悲秋之愁 伤怀之愁 亡国之愁
9、作业:
搜集李清照诗词中表现愁绪的作品加以赏析,以《简说李清照的愁怨》为题,写一篇探究性小论文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各位评委、老师们,以上就是我对《声声慢》的教学设计的阐述,设计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2.《声声慢》说课设计 篇二
(一) 深入研读诗歌, 抓住意境, 体验情感, 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二) 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三) 让学生由词及人, 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苦难忧愁。
教学重难点
(一) 能赏析这两首词中意象的特定含义。
(二) 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 (借物言情) 来表现心境方法。
教学步骤
(一) 教学流程设计
1.导入新课 (约4分钟)
师激情导入: (背景音乐《月满西楼》)
李清照, 一个从大宋词坛里走出的女神, 在她无数光环的背后, 却是她历经磨难的人生。面对不同的人生际遇, 她吟出了不同的人生感悟。今天我们对比赏析她的两首词《一剪梅》《声声慢》, 共同体会她对苦难忧愁的诗意表达。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尽快进入古典诗词的氛围。让学生很快回想到李清照, 走进李清照的世界。 (2)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做到有的放矢。
2.指导诵读 (约6分钟)
师: (1) 初读:读准字音、节奏。
2) 再读:读出感情
生:伤感、低沉、婉约。基调。
设计意图: (1) 扫清阅读障碍 (2) 让学生学会拿捏情感。
3.品读内容, 思考问题 (约8分钟)
师生活动: (1) 师:概括两首词在所写内容上的异同。
生思考后回答:
同: (1) 风格上:都是婉约词, 细腻婉转; (2) 节令上:秋天; (3) 情感上:愁
异:《一剪梅》:相思闲愁, 离愁别绪。
《声声慢》: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2) 师:同是写“愁”, 为何不同?
生思考后明确:
知人论世:李清照《一剪梅》写于早年, 当时丈夫出门远游, 表达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与相思之苦。《声声慢》是作者经历了北宋灭亡、丈夫去世、再嫁张汝舟的不幸之后在凄苦孤寂的晚年所写。
小结:作为一个女人, 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 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 苦难越重, 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她无愧为“乱世中的美神”。
设计意图: (1) 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让学生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体悟作者的不同愁情。
(2) 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在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与作者心灵相通, 情感共鸣。
4.合作探究 (约8分钟)
师:在这两首词中, 词人是怎样写“愁”的?
生:《一剪梅》:红藕、玉簟、秋、罗裳、兰舟 (独) 云、锦书、雁、月、西楼、花、水 (相思) 、 (闲愁)
《声声慢》:酒、风、雁 (伤心) 黄花 (秋) 窗儿 (独) 、梧桐、细雨、 (愁)
小结:作者既有借意象抒情, 又有直接抒情。正所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让我们齐声背诵《一剪梅》、《声声慢》, 在背诵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对比阅读法。明确作者表达情感所采用的的艺术手法;明确作者写“愁”时所用意象的内含。
5.写出心声, 交流展示。 (约6分钟)
师生活动
师:不仅李清照有愁, 前人写愁的名句还有很多, 我们知道的有哪些?
生: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仙李白高唱:“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他用愁绪染白了头发。
南唐李煜低吟:“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把愁绪放在了春水中。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学会按话题来总结。学会将名句运用到排比句的仿写中。 (2) 让学生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苦难忧愁。
通过这堂课认识到教学上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 培养学生用心体会诗词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意蕴美的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兴趣。语文课堂应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情境, 让学生多感官多角度享受语文课的美。尽早开掘和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3.《声声慢》教学设计 篇三
【学情分析】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古诗词鉴赏在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属于较难的一个层次。在高考中,古诗词题型的考查已经由原来的客观题变为主观题,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对象之一,是历年高考中考生失分率最高的一部分。古诗词学习效率低下,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原本魅力无穷的古诗词成了学生眼中冷冰冰的枯燥文字。
【学习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知人论世,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2.能力培养目标:强化诵读,体味感情。从意象、意境等把握情感。3.德育渗透目标:感悟李清照的愁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学习重点】美读课文,吟诵词韵,读出情感。
【学习难点】鉴赏词的意象美。
【学法及依据】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鉴法。高中古诗词教学美育策略:重视诵读、品味语言和分析意象、品味意境。教学前,为学生搭建阅读心理支架;教学中,分析、拓展文本。发挥活动层面之美,正确认识和处理美育与应试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课前背诵词。学习理念:深教学、慢教学、本真教学。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凭着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步文坛,光耀千古。她半世孤苦,却坚强执著;她把自己的才情和家国命运编织成华美的词章,书写了流传千古的妩媚和凄婉;她在词坛的地位之高,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之美,无人能及。她就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李清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她被称为千古绝调的代表作品《声声慢》。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去领略千古才女的万古愁心。
二、初读诗词,读出词韵
1.教师范读,提问:大家思考词人要传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学生答:“愁”。2.学生齐读,读出情感,找出词人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首尾两句)3.品读首句的词韵,明确:起句连用七组叠词,押韵,开口度小,念起来有轻细、凄清的感觉,感情上也逐层深入。4.展示词人生平(课下注释①⑦),明确:知人论世,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过渡)一首好词是语言和情感的完美结合,这首词97个字,字字珠玑。
三、合作探究,鉴赏意象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先读一读,再品一品。学法指导:①再现情境画面。②指出作者感情。③说出意象内涵。④回想相关诗句。淡酒——借酒消愁,愁重难遣;过雁——家破人亡,漂泊无依;黄花——年华已逝,生命悲凉;梧桐、细雨——反衬凄清、悲凉。明确:解读意象,理解愁的内涵(身世之苦、丧夫之哀、故土之思)。(小结)本词通过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意象,渲染了浓浓的愁味。
四、再读课文,品味愁情
鉴赏最后一句,结合李清照晚期写愁的句子,理解词人的家国情怀。(小结)词人笔下写愁,实写真情大志。在诵读中,读出了愁情;在意象中,理解了愁情。愁之深,美之大。
五、作业布置,温故知新
4.《声声慢》李清照初中说课稿 篇四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二、教材的地位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仅从创作时间看,《声声慢》本应编排在辛弃疾词的前面,但必修四将李清照的词编排在后面,自有它的道理。一则苏、辛不分家,说起苏,自然想到辛,因为二人作品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二则辛词的思想内容更适合对中学生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三则李词两首被列为自读篇目。综合以上因素,《声声慢》编排在这个单元的最后位置是合理的。这也决定了对本课的教学应该以诵读、学生自我探究为主。
三、教材前后联系
宋词大致有豪放、婉约两种风格,本单元选编的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即是豪放风格的巅峰之作,柳永、李清照的作品则历来被看作是婉约词风的代表作。四位作家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宋词的精华,缺一不可。
本单元选编李清照的两首作品,《醉花阴》写于南渡前,大体属“闲愁”一类的作品,《声声慢》写于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而是丢家亡国之痛和孤苦无依之悲。两词虽风格一致但情调迥然有别,互为补充,既可帮助读者完整阅读李清照,也可帮助读者读懂那个时代的动荡和变迁,还可以帮助读者分清“此愁”与“彼愁”的天壤之别。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学生对唐宋诗词的学习限于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作家的感情,做到这些就够了。但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课程标准同时说:“古代诗文的阅读,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按照教材总的编排构想,第二单元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品味和赏析。从编者的角度看,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有三个:
1、词的常识的教学,并大致理清词的发展脉络。
2、引导学生欣赏宋词,把握词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注意词中带有作者浓厚主观色彩的意象和意境,揣摩作者的感情,并进行欣赏、品味。
3、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传达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单元教学的总体要求为依据,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3、学习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与表达效果。
4、在《雨霖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首词在景、情上的婉约特征。
第三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1、本首词之前,学生学过柳永、苏轼、辛弃疾这三大家的作品,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对豪放和婉约的风格特点也有大体认识。
2、九年级上学期,学生诵读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辛弃疾的《永遇乐》,对李清照的身世经历有所了解。在九年级上册的教材中,这两首紧挨着编排,学生应该对豪放和婉约的说法也有所了解。但这两首词在初中教材中都属于“课外诵读篇目”,可以断定,学生对李清照的身世经历、靖康之耻以及豪放、婉约的风格都掌握得不深。
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第四部分: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诗歌作品的核心在于意象和意境的创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意象的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品味情感。
2、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本课教学以诵读为线索,串起对内容、意象、意境和情感的品味与赏析。
3、通过与《醉花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4、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第五部分:教学方法与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诵读鉴赏——反复的诵读贯穿整节课,带动对内容的感知,对意象与意境的品味,对感情的体验,对婉约词风的鉴赏。
2、质疑探究——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3、讨论探究——质疑探究后,出示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解读“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问题,发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逐步形成对重点意象的一致认识。
4、分析讲授——上述三种方法,还不足以帮助学生把握艺术特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叠字的巧妙运用,这些内容的教学以教师的分析讲授来完成,更直接,也更有效。
第六部分:教学环节安排与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因为《醉花阴》在前,以别的方式导入本课都比较多余。直接以南渡为切入点,讲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将对她的创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二、明确目标,检查预习
1、熟读作品,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
2、你对这首词的哪一个句子、意象感受最深,为什么?、
3、这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三道预习作业分别对应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质疑探究、讨论探究、分析讲授。
三、整体把握,初次诵读课文,读得顺畅。
指名三位同学,说说对这首词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的大概理解。
四、质疑探究,再次诵读课文,读得准确。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互相解疑,进一步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基调。
五、讨论探究,第三次诵读课文,读出感情。
1、提出核心问题,你对这首词的哪个意象感受最深,为什么?发动学生讨论,表达观点,理解这首词运用意象的特点。
2、教师小结学生的观点后,引入李白、范仲淹、欧阳修、温庭筠的相关诗句,深入分析“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传统意义和审美特征。
六、分析讲授,第四次诵读课文,读出韵味。
1、以问答方式,简要分析这首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明确这首词运用叠词的语言特点。
5.声声慢教学设计 篇五
王欣
学情分析
《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丰富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高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积累,通过教师的教学,也初步学习了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以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成诵。
2、把握情感,深入体会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能力目标】 能够感受意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情感目标】体会词人的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品读、合作探究
四、教学用具:hiteach互动教学系统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如梦令》写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是闺中少女的淡淡轻愁;《醉花阴》写对丈夫 的深深相思,是少妇的闺怨闲愁;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声声慢》,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愁?
2、知人论世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词人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一家被迫南迁避难,1129年其夫赵明诚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她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清照倍尝生活的艰辛。
(二)诵读体会,初识情感。
1、指名2位学生朗读,学生点评(准确、语速、语调、停顿)
2、学生听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播放音频文件)
3、自由诵读,把握节奏,读出情感。4、2名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学生齐读。(播放背景音乐)思考:这首词中那个字最能体现词人的情感。明确——愁(词眼)
(三)品读文本,探究情感。布置学习任务
(一)1、诵读全词,你还能从哪些字词或诗句中读出词人的愁?
2、从上阕和下阕中各找出一处,阐述理由,书写要点。
3、小组交流,组长归纳要点,找出中心发言人。
4、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或纠正。上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最难将息” “淡酒” “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
下阙“憔悴损”
“怎生得黑” “黄昏、梧桐、细雨”
5、教师归纳整理
六个主要意象: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晚风: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托内心的冷,写出词人独居生活的凄惨; 过雁: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悲痛和对丈夫的悼念。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细雨: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作者用这些典型的意象,不仅把自己愁形象化、具体化,而且从不同角度写出愁的特点,营造凄美的意境!此时,无论是词人的内心世界,还是整个时空都弥漫着作者无法排遣的愁情!布置学习任务
(二)1、质疑问难:你对哪些诗句还存有疑问,以小组为单位,整理下来。
2、小组争鸣,互助互答。
(多媒体拍照、剪切、整理、展示学生问题。)问题1 “寻寻觅觅”作者在寻觅什么?
问题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词人怎么和大雁是旧相识? 问题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既然是“满地”“堆积”,怎么又“憔悴”还能“有人堪摘”?
教师总结 “寻寻觅觅”——“寻觅”的也许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表现了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孤独感,失落感。(亡国之痛,沦落之苦)
“旧相识”——雁到秋天,由北而南,李清照也是北方人,曾经的国都也在北方,如今见到这一群征雁,似乎是“旧相识”了。
拓展——词人早年所写《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在这首书写对丈夫思念之情的词中,“大雁”是传递两人书信的使者,而今再次看
到这使者,而丈夫和自己却是阴阳相隔,再也不能通音信!(孀居之悲)
“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花期正盛,然而人不摘花,不是爱惜花不忍摘,而是满心的愁苦让自己无心赏花,直到花期已过,花儿自萎,枯萎凋零殆尽,这憔悴的花亦是年老,憔悴的自己。明确:情愁--独居之苦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醉花阴》和《声声慢》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孤独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3、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共同品味情感,感受意境,试背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使得她的愁不仅包含离别之愁,还包含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处的愁,所以本词中的愁才格外深沉、凝重。
而作者运用高超的作词技巧,恰到好处地把多种意象组织起来,成功地将她的愁展示在世人面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声声慢》并能准确默写。
6.《声声慢》教学设计 篇六
同州中学 王焕样
教学目标:
1、分析李清照写“愁”的方法。
2、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总结意境,赏析愁情。
学情分析:本班共有52人,男生25人,女生27人。学生中考总分在240分左右,基础较差,诗歌鉴赏还处在初学阶段,学生学以致用能力较差。针对这些情况,我的做法是讲少讲精讲透,让学生能当堂掌握。
教学重难点:根据意象,总结意境,赏析作者愁情。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点拨探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谁写的诗句?李清照。诗句读起来很美,闲愁很浓,相思很苦,却又教人阅读越喜欢读。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北宋亡。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赵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代表作:《如梦令》、《一剪梅》等
南渡后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如:《声声慢》等
三、反复诵读,体味声律美: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诵课文,然后请一个同学试读。
2、对这位同学的朗诵,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更妥当完美些?请再读一下。
3、放录音,听名家的示范朗诵。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四、分析诗歌,品味诗句,体味情感美:
1、我们说:诗言志,词言情,你觉得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愁情?和《一剪梅》有什么不同吗?(深 浓 重)
2、那么哪些句子直接表现了李清照的愁情呢?能否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讨论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寻寻觅觅:人的动作、神态 ; 冷冷清清 :环境的悲凉 ;凄凄惨惨戚戚: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从“寻寻觅觅”到“冷冷清清”再到“凄凄惨惨威威”,逐层深入,文情并茂。②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思考,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在?
愁
五、合作探究 品味意象
感受意境美
1、那么李清照是怎样表现这种愁情的呢?她是借什么来营造这种氛围的?学生:(意象)
找出本词出现的经典意象:
淡酒、秋风、大雁
黄花、梧桐、细雨
2、分组讨论整理含有这些意象的诗句,总结常见意象的象征义。
有关酒的诗句: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 《短歌行》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4)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5)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7)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有关风的诗句: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秋风秋雨愁煞人 结论: 秋风渲染愁情
“雁”意象的诗句: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2)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4)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黄花”意象的句子: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征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有关“梧桐”意象的诗句:
(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2)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3)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相见欢 》
结论:梧桐一孤独忧愁的象征,细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小结:意象----意境-----情感
意象:淡酒、秋风、大雁 黄花、梧桐、细雨 意境:冷清、凄苦之境 情感:孤寂愁苦 思考:作者为何而愁?
愁因----国破、家亡、夫死、沦落。
六、当堂检测:运用想象、联想,用几十个字描绘诗中的场景。(任选其中一个场景)
1、淡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2、秋雁南飞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3、雨打梧桐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答: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哪知“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真是酒味淡吗?不?不是。只因我心中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呀!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答:对酒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3、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答: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甚感凄凉怎么捱到天黑呢?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候又下起了细雨,“点点滴滴”,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打在她那破碎的心上„„
七、小结:投影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八、延伸拓展
这首词哪句最能打动你,谈谈你的感想?你对李清照的“闺怨词”怎样评价?
7.千古绝唱凄苦情——声声慢 篇七
适用年级:高二
适用章节: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
制作工具:FLASH CS5
运行平台:win XP/7/8/
课件设计:张威亮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萍乡中学
二、课件描述
本课件根据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二单元第七课李清照词两首中《声声慢》内容设计制作,课件运用丰富的视频、音频、图片素材和文字材料,营造古色古香的诗词氛围,让学生领会古代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诗词的鉴赏能力,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三、课件界面示意图
点击单元块按钮进入单元内容,再点单元块击细分按钮进入具体内容。退出按关闭按钮。
四、课件整体结构
五、课件使用建议
课件内容呈树状结构,老师教学时可以自由选择单元块,单元块内的内容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取舍。
六、课件操作方式
课件使用Flash CS5制作,放映时为全屏播放,播放时有按纽处可看到鼠标呈手状,按右下角退出按钮退出课件。
8.《声声慢》教学案例 篇八
随着语文教学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很多职教教师围绕着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也开展了一波又一波的讨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为专业服务,强化语文的工具性,从而忽略或淡化了其人文性。这种观点虽然考虑到了职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基础差、文化底子薄等),但长此以往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会有明显的效果。语文不仅是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它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更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故而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培养对职校生尤为重要,而这一重要使命就自然落在了语文课堂上了。有人说,语文课堂“就像一首诗”!课堂上师生感受到的应是绽放、闪光、激荡。诗意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
本节课以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声声慢》为研究对象。这首词收录在高职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宋词四首”中。经过一个多月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学生已大致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本节课作为单元总结,旨在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导语:本课的学习重点在于透过作品中的意象,理解作者所营造出的意境,从而感悟作者的情感。之前的知识积累,学生掌握了意象的概念: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案例:品味诗歌意象之美
一、课堂结构与运作
(一)导入课文:在中国文学史册上,有一个格外引人瞩目的名字。她不仅以诗、词、文并擅的卓越成就,在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中技压群芳,而且以一个女性作家的身份跻身于以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文学园地,奠定其比肩须眉的文学地位。她就是李清照。
她在自我的生命旅程中不断地散发着愁绪,仿佛正是为愁而生,实可谓“悲亦愁,乐亦愁”,是个写愁的高手。
引出介绍作者词风的变化
李清照词的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南渡前:描写自然景物,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情别意。(内容)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风格)
(2)南渡后:国破之感,丧夫之痛,故国之思,孤寂之叹。(内容)
浓愁、哀愁——沉哀凄苦(风格)
今天我们一起赏鉴的就是她晚期的代表作《声声慢》。
(二)先比较,完成诵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看诗词画面,直观体会《声声慢》的意境,结合注解,梳理文意。
2.找一个学生诵读克洛岱的《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3.比较两首诗歌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
4.小结: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才有了《绝望》。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倘若李清照知道了,一定不会承认这是自己作品的改写。
(三)一般地说,诗歌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把所要表达的情感艺术地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是意象的艺术。
1.为写“愁”,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
学生齐找——
表示“愁”的意象:淡酒秋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
2.感悟六大意象。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其中一个意象进行分析。
解决两个问题:①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来的?②结合你知道的古典诗词或现代歌曲来谈谈这个意象被赋予的深意。
学生讨论,每组选举代表发言。
(1)酒——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伤心”泪。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为何说是“淡酒”?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风——秋风砭骨,天寒心冷。
怎敌他晚来风急。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飘零金陵。人不如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4)黄花——繁盛,无心赏,无人一起赏。衬人憔悴,不止是“为伊(丈夫)消得人憔悴”,还有家亡,国破呢。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雨——噼哩啪啦,虽细不断,落在叶上,打在心上……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3.小结
风寒心冷,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添思乡之痛。征雁、黄花又引发词人“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感伤;后又以梧桐、细雨渲染,这份愁思已浓得化不开。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比之克洛岱声嘶力竭的呐喊,能带给人更多的艺术想象、艺术享受!
总结艺术特色:意象的表达,情景交融,融情入景。
联想提问:回顾同样以“愁”著称的柳永的《雨霖铃》一词,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怎样通过意象表现“愁”的情感?
明确:用代表“愁”的意象,表示“愁”的情感。
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总结: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这些苦难经历像重物压在李清照艺术生命的弹簧上,只要不令弹簧承受不了,那么,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
(五)练——布置作业,比较《声声慢》与《雨霖铃》的异同,背诵全词。
二、案例实录
片断一
在学生“诵读”过作品后,希望让他们认识到《声声慢》含蓄蕴藉的美,了解意象对于作者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作了如下引导。
……
师:读完克洛岱的《绝望》,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这首诗怎样?
生:感觉这首诗情感很强烈,但有点别扭。
师:感觉强烈是因为他用了反复的手法。那为什么会让人感觉别扭呢?
众生:因为很呆板。/一点都不美。/声嘶力竭的。
师:大家的感觉都挺对的。那么同样是表现心中的痛苦、“至愁”,《声声慢》和《绝望》在抒情方式上到底有何不同?
生:《绝望》太直接了。《声声慢》能够借景抒情。
生:《声声慢》比《绝望》更美。
师:《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而且未选取任何意象。《声声慢》较为含蓄,尽量避免直接抒情,而是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也许大家想不到,克洛岱的这首《绝望》正是改编自李清照的《声声慢》。
生:(一片哗然)
师:这种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是那么的白浅。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倘若李清照知道了,一定不会承认这是自己作品的改写。
……
片断二
学生分组讨论《声声慢》中六大意象,是这节课的重点。其中有两个小组都选择讲“酒”这个意象。
师:下面请第二组来阐述你们对词中“酒”这个意象的理解?
生(小组代表):我们小组认为,“酒”总是和“愁”连在一起。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喝酒是因为有愁。我们这组联想到的诗句有李白的《将进酒》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师:不错,这些“酒”确实牵扯出了愁绪。好,第四组的同学讨论的也是“酒”,你们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慢吞吞地起立):我们讨论的内容和前一组差不多。多补充一个诗句,那是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你们没什么补充的话,我这儿倒有个问题。词中“三杯两盏淡酒”中的“淡”作何解释呢?
生:(思考片刻)李清照是女子,所以喝的酒度数不高。
(一片笑声)
师:(笑)从同学们的笑声中看出大家似乎不太认同你的观点哦。这个“淡酒”真如字面意思吗?有如此之“愁”的李清照为什么不选烈酒,喝它个一醉方休,反而喝小雅怡情的淡酒,这不是不合逻辑吗?这酒真是“淡”的吗?
生:(举手)这是反衬手法!
师:哦,怎么解释?
生:这是用淡酒来反衬出作者内心愁苦的程度很深。
师:有道理!并非酒淡,愁情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教学反思]
(一)成功方面
1.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对作品意象的把握和作者情感的体味,达到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的目的。课堂设置的讨论环节,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2.作为一位学习的引导者,笔者在课前做足了准备,不仅对本课内容了如指掌,更早早规划好了这节课在整个诗歌单元的地位。这样就能高屋建瓴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规范指导,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流畅,学生也能很快把握课堂的学习重点。
3.本节课的设计颇为用心,以意象作为切入点,由此体味诗中意境,感悟诗人情怀。这节课重点就放在意象的理解上,一节课扎扎实实地解决一个问题,中心突出。曾经教课,贪全贪多,什么都想让学生知道,到最后学生的反应是:课上热热闹闹,课下什么都不知道。吸取以往的教训,这次的教学效果颇好。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效果不错。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意象对于诗歌表情达意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找来克洛岱的《绝望》和《声声慢》作比较,在强烈的对比下,不用教师做什么理论说教,妍媸毕现。
(二)不足之处和改进设想
1. 导入这一环节花的时间较长,理论评价讲解过多,缺乏直观的例子。如能一开始就借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写“愁”的诗句的比较,点出李词“闲愁”与“国破家亡的深沉哀叹”的不同,也许更直观更有效地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2.在课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并且学生发言了之后,由于担心课堂教学进度放慢,很多总结性的话都是笔者自己来说的。其实总结这个环节应该指导学生来做,之后教师可作必要的补充或订正,如果能长久坚持下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大有裨益!
3.在分组讨论这一环节上,所提的两点要求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在讨论及发言时,出现了无话可说,或不知如何表达的尴尬局面。如果在学生讨论前,教师先行以一个意象为例,进行示范讲解,也许能达到明确问题,拓展学生思路的效果。在联想其他诗词歌曲环节,学生也是仅限于在课本里找诗词,表现出学生的积累有限,在以后的教学中可多重视课本以外在内容的拓展学习。
4.教师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确,精炼,有待磨练。
【《声声慢》说课设计】推荐阅读:
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10-31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08-19
醉花阴声声慢教案09-14
声声慢赵佶翻译及其赏析09-22
解读李清照声声慢10-20
李清照《声声慢》手法赏析07-02
声声慢寻寻觅觅翻译赏析09-10
《爆竹声声》教学设计(详细讲解)07-04
爆竹声声辞旧岁500字优秀作文10-30
《借生日》说课设计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