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物理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教育(精选8篇)
1.浅谈大学物理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篇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江西省 新建六中 涂水文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心理素质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则占有重要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心理障碍,需要去思考,帮助,解决。一名合格的数学老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信息,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恢复心理平衡,提升数学学习的质量。因此,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契机,对小学数学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我校承担WHO/中国“健康促进学校”研究课题,提出“办健康学校,培养健康人”的办学理念,努力构建开放型的学校心理教育体系。笔者在开展子课题研究时,对如何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做了初步的探索。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孙子兵法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孔子主张教育要“因材施教”。这些论述都反映了一条基本的教育规律,那就是了解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学才更具针对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放弃自己原有的设计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喜欢什么,愿意学什么,怎样学习他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接受,从而让他们尝到收获的喜悦,觉得教师和他们离得很近,更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先组织男女生比赛,让四个女生代表站在我画的长方形长边上,代表站在我画的长方形短边上,向中心抛圈,结果女生都投中了。男生不服气地说这样不公平,我说为什么?学生回答说他们抛的路线长度不同,“怎样才公平?”“一定要抛的路线长度相等。”“那怎么办呢?要想使到每个同学与中心距离相等,这些同学站的轨道该怎么画?”几个顺理成章的问题下来,新的学习任务在学生怀着好奇心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被他们所接受,并乐于探究。接下来再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办法画圆,并通过比较找出最佳的办法时,学生便跃跃欲试、自由主动地去探索,比老师费舌地引导效果好多了。可见,只要了解了学生的接受心理和性格特征,采用能吸引注意力的材料,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就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手段一
二、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
众所周知,学生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在这超过两倍的时间里更应该给予学生安全、愉快、和谐的感受,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消除心理负担,积极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这种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
目前学生中许多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是由师生关系过于紧张和学习气氛的过于沉重导致的。例如当听到学生回答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时,有部分老师就会显得不耐烦,生气地对发言的学生说“坐下”,而此时此刻,那个学生也就只好无奈地红着脸低下头。当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厉打击,他就不敢再举手发言,慢慢就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恐惧和障碍。所以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只有在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才想说、敢说、会说,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观察、思考、操作、探索、表达。
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决不吝啬自己赞美和鼓励的语言,最大限度地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朋友。在教学实践中,多种形式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可以让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当学生圆满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教师应用恳切的语言伴之以赞许的目光:“很好”、“真棒”、“你真聪明”、“真会动脑筋”等予以表扬,使学生仍然处于兴奋之中,更加积极地思考;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则用“别急”、“不要紧张”、“慢慢说”、“再想一想”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问题时,教师也应尽可能地找出学生的优点(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等)。短短一句话,就拉近了师生间心灵的距离,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在教学新课时,用鼓动性、激励性、挑战性的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探索,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促进师生双边和谐的活动。
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积极地加以肯定和赞美,特别是班级的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的鼓励话语,它能成为他学习的新动力,使他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用自己的勤奋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促进健全的人格的发展。这一点哈佛大学校长就做得很好,一次他对毕业生讲话时,就对“优、中、差”三类学生分别给予充分的肯定,他对优等生说:“你们是哈佛大学的骄傲,不久的将来,你们一定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或者是总统的竞选人”;他对中等生说:“你们是哈佛大学的骄傲,不久的将来,你们一定是各行各业的中坚和骨干”;他对差等生说:“你们是哈佛大学的骄傲,不久的将来,你们一定是各大财团的总经理,是哈佛大学的有力赞助者”。这一富有个性的评
价确能激起学生的深思与探索,扬起学生成就的风帆。
我们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平等合作,鼓励学生互相讨论问题,制止相互间的攻击、嘲讽和哄笑,并综合学生的智力、个性、学习成绩等因素,把学生分为三层次,实现“目标分层、施教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的分层教学。例如我布置“轴对称图形”一课课后练习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自行选择“A、B、C”三个等级的练习,没想到效果极佳,选A的当然很自信,挑战难度最高的;选B 的也不甘落后很快完成;选C的同学并没有出现我想象的窘象,而是让我高兴地看到“他们由于选择的题目是难度最小,都能把题作出来,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进行学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再产生自卑,换之而来的是成就感,使民主教学得到真正的落实”。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尽量分层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向高难度挑战,成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氛围,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了优化的教学环境。
四、挖掘健康教育的因素。
教学活动过程同时也是心理活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能动地发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挖掘学生心理潜能,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作用。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堂教学目标,在备课时,认真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并把它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在数学教学中可进行有序、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创造思维的训练、学习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坚强个性等。如教学四年级课本练习“用数字0、1、3、5、7组成数字不同的五位数”,我就训练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写数,即:75310、75301、75130、75103、75031、75013、73510、73501、73150、73105„„,这样就能训练学生的有序思维。还可以结合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如我教一年级统计,在学生认识统计方法后,让学生统计全班喜欢吃的水果,观察统计的结果你会怎样购买水果?让学生学会合理使用钱,知道受欢迎的水果要多买一些,不受欢迎的要少买一些,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同时我还引导学生了解水果的营养价值,教育他们要注意饮食的均衡,使他们既能掌握“统计”知识又能掌握一些健康知识。此外,教师还可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如通过分组竞赛,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需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公平竞争等心理品质。
五、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在这个环境里,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训练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地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质疑问难的思维品质。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学生碰到了困难,没办法直接度量圆边的长,到处圆溜溜的,怎么办?在此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在小组里不能解决,在交流中提出自己的问题,由全班同学共同探讨。随着学生的分析,种种方法都清晰地呈现在面前:可以用绳子绕圆一周,量出绳长;还可以直接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这样的交流讨论,训练了学生的头脑,促进他们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形成有意义的思想见解。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自己对学习变得更加自信,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这是现代发展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对学生来说,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觉,也就是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时的那种满意的心情。
实践证明,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协助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接纳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可以在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和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顽强毅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2.浅谈大学物理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篇二
一、原因分析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重点问题, 是人生道路上一次至关重要的选择, 不断改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为大学生提供公平竞争、施展才华的机会, 也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 客观原因———就业难度增大。
(1) 社会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高校扩招、就业地域不平衡等因素都影响着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出现了不同产业、地域、专业人才需求的差异。
(2) 家庭期望误导。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期望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 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的期望值过高, 父母大多希望子女毕业后能找到层次高的单位, 或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工作, 这样就给毕业生择业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3) 学校教育培养。有的高校存在忽视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择业观教育的问题, 认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下基层、去农村, 而应到高层次单位或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工作, 否则就有失学校的声誉。学校教育的片面性给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的自身心理和思想混乱, 增加了就业难度。
2. 主观原因———缺乏就业心理准备。
(1) 自我认知不完整。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全面认识。部分大学生表现为对自身气质类型、个性倾向等了解不充分, 尤其对与自己个性心理特征不相符合的就业取向认识更加缺乏。
(2) 角度转换不充分。所谓转换角色, 主要是指由一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大学生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 就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 若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 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 就会给自己的就业带来较大的心理影响。
(3) 实践经验不丰富。学生对社会了解不多, 因而在观察、分析、处理问题时, 只是凭书本上讲的条条框框去生搬硬套, 缺少理性的自我思考;自我评价过高的学生在择业时期望值也很高, 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过多看到社会阴暗面的学生择业时期望值较低, 有时过分依赖家长、教师, 缺乏主动进取和善抓机遇的心理准备。
二、心理表现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 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从总体上看, 多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比较健康的, 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当前就业形势下表现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认知心理。
大学生就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判断。
首先, 自我认知有偏差。一是产生自负心理, 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 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高收入, 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 不愿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基层单位去工作, 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 给就业带来一定障碍。二是产生自卑心理, 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长期以来形成较低的自我认知, 面对就业问题时总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 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求职择业中表现出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其次, 部分大学生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对环境估计不足, 出现等待心理, 这种情况常见于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等乐观专业和金融、财经等有职业前景的专业。这部分学生十分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 讲究待遇优厚、交通便利, 不愿到条件一般的地方, 结果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错失了就业良机。
2. 情绪心理。
(1) 抑郁悲观心理。随着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确立, 择业竞争的加剧, 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也相应增多、增强, 择业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必然比以前更大。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中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 失去信心时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反应, 有的甚至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 听天由命, 自我封闭, 进而导致抑郁, 这与就业的竞争机制不相适应。
(2) 偏执不满心理。在就业过程中, 大学生一旦将自己就业的一切问题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 就会对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不满, 这种不满情绪会直接导致大学生心态的不平和不能全面、公正地对待就业面临的压力与竞争, 人为地造成求职择业的选择受限程度加大, 同时在就业过程中, 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就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 其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有的学生无视专业的适应性, 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 这样的偏执心理必然减少就业机会。
(3) 焦虑急躁心理。有的学生在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表现得心急如焚, 东奔西跑, 四面出击;有的学生在并不完全考虑成熟的情况下就与用人单位签约, 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岗位, 追悔莫及, 有的只好违约, 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有的学生成天想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 造成精神紧张、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毕业前, 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面对理想与现实, 就业与失业、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 大学生们难以取舍, 无所适从, 表现出焦虑心理。
3. 社会心理。
(1)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 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这种心理在大学生就业中表现为部分学生独立性不强, 容易接受暗示等。很多学生在就业时, 把视觉局限于外资、独资、高新技术企业, 不能冷静认识自我现状, 一味受周围同学的想法影响。
(2) 攀比心理。攀比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从实际出发, 不量力而行, 与他人攀比的心理, 表现为主观性很强的不切实际的自我欣赏, 理想成分居多的求职期望过高, 容易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公正的分析, 相互攀比、舍其所长、就其所短。
三、对策探讨
面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的情形, 作为在就业一线工作的辅导员, 需要积极调整思路, 转变认识观念, 全方位改进就业心理教育实践与管理, 通过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就业心理指导, 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 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地找到如愿的工作。
1. 在就业心理教育认识方面要强化服务性。
目前, 高校辅导员主要还停留在生活辅导、活动辅导和心态辅导上, 我们要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明确认识到就业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功就业乃至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努力提高辅导员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心理以及和谐发展方面的教育服务意识。
2. 在就业心理教育对象方面要把握人文性。
辅导员要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工作理念, 加大个性指导服务力度, 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就业实际问题。同时, 就业心理辅导要面向全体大学生, 从大一新生到大四毕业生, 尤其在寻找工作阶段的毕业生, 而不只是少数毕业生或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
3. 在就业心理教育实施方面要强调系统性。
辅导员要确立“大心理教育观”, 把握系统性, 探索建立从大一新生到大四毕业生科学衔接和有效沟通的心理教育机制, 通过学校专业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 充分整合与优化心理教育的各种途径, 包括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学校有关部门、心理咨询机构等。辅导员应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遇到的困惑, 将问题反馈给院系领导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 以得到更好的指导。
4. 在就业心理教育资源方面要实现整合性。
辅导员要积极整合高校、社区、家庭、自我等多方面的心理教育资源, 形成目标一致的就业心理教育合力, 在“四结合”上拓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新空间, 注重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构建学生———学校———社会支持系统。如在学生、学校支持系统中, 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 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
5. 在就业心理教育模式方面要支持多元性。
我们可按照“高起点、易操作、有特色”的要求积极实践、自主构建、努力探索多元化的就业心理教育实践与管理模式。加强实践,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市场, 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加强素质拓展,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生组织,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总之, 辅导员是帮助大学生解决求职就业困惑和问题的最好人员, 这是辅导员的职责使然, 是由其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辅导员应与时俱进, 有的放矢, 用政策把关, 用爱心搭桥, 用高质量服务拉动人才市场, 用高度责任感开展每项指导活动, 以帮助学生顺利走上职业发展之途。
摘要:来自各方面的就业压力使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就业心理问题。辅导员要增强对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的针对性, 积极调整思路, 改进就业心理教育实践与管理, 通过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就业心理指导, 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 以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
关键词:辅导员,就业指导,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丁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J].2008, (15) .
[2]朱爱胜, 崔景贵.中外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4) .
3.浅谈大学物理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篇三
【摘要】大学生日常思想心理教育与其它的教育活动相同,它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与活动下形成的,会受到环境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人,所以受到的限制因素较多。大学生是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的重要对象,可以通过此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与道德品质。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79-02
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针对大环境作为研究重点,研究基本上都是在宏观、显性环境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导致思想政治心理环境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还相差甚远。所以,应该改变当前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思想与心理教育被动局面,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的发展,往更深入更细致的方向发展,极力往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学科要求方向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涵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其心理健康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所以一定要先对其有正确的认知,否则就无法在心理环境中产生正确映象,毕竟针对群体都是在校大学生,所以引导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其实是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教育,与其他教育具有一定差别,关键是主体与个体两者都需要有主观能动性。
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重点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
认知其实就是人们对事物从无知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信息处理系统,通过接收、存储、分析等等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建立在自己的素质、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生活阅历等等基础上,从主观是认识教育内容,再从自身的知识去引导自己吸收新知识,这种主观能动性其实就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认知基础。由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活动的开展,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认知主要因素。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情环境
每一个人的情感都是心理发现半变化的过程,它受到情绪的制约,也是人们对认知的阻碍。人人都有情绪,情绪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
意志通常来说就是建立在目的的基础上,它是有目的去进行活动,有目的去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心理预定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识活动,意志的关键因素就是意识,都是人为了满足某种目的去做的事情,进行有规划的行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如何使得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与道德品质
1.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
首先,大学生应当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规律。注意力可以引发自身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先掌握注意力的规律运用方式,才能够达到节省精力的效果。注意力其实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去感受教学的快乐。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活动的认知要强,先去感受客观世界带来的触感,渐渐的形成许多印象,对教育活动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2.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情环境
大学生对自我需求意识还较为薄弱,所以应当先树立科学的荣辱观。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的加入到各种活动中,多与人互动,对自己的合理权益有正确认识,了解民主平等等权利的知识。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培养自我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加强自己的是非辨别能力,用理论知识来包装自己,鞭策自己去努力提高思想品德,为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出一份力。
3.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
每个人的品质都不是一出生就定下的,是需要后天的环境不断培养、不断鞭策产生的,可以说环境是可以影响人们的意志品质。所以,要为大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意志品质环境,首先就要引导他们如何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只有你有崇高理想、远大目标,你才会为之努力。其次,应当要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很多大学生从小都是娇生惯养,再加上与社会的接触极少,所以自我控制以及社会适应力都较为薄弱,采用挫折教育是锻炼大学生最好的方式。
3.结语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理论还处在研究阶段,还没有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大家正视。如何去营造良好的心理政治教育心理体系,优化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当下众多校园以及相关专家需要研究的重点。因此,各高校要积极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理论指导,有效推动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正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8, 76.
4.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四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让每位大学生都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自行减压,达到舒缓身心的`作用,让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为今后顺利融入社会做准备。
第一,首要目标――治疗心理疾病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治疗心理上的疾病。现在大学生承担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期望,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心理上的压力要远远大于生理上的压力。因此,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轻者整日消极怠慢,无所事事,重者伤人伤己。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可大大减少这些问题的产生,以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正常学习和成长。
第二,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如今,在各大高校都有专门设立自己的心理咨询研究中心,而且,在大学生的选修课程都有心理咨询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考试、恋爱、实习、找工作等等人生中各种重要的选择,因此,难免会有压力和窘迫,如果有的学生抗压能力低,则就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出现焦虑,慌张,焦躁等等问题。通过心理调节,可全面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抗压能力,完善自身的性格,改善不好的习惯,懂得欣赏生活,热爱生活,有充分地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第三,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心态决定是否成功,性格决定命运。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学生在今后步入社会中,会面临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因此,培养一个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个人今后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应该把握机会充分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充分体验生活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热爱社会,热爱自然,全面调动内心的潜力,迎接各种挑战。
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因素
第一,全面性原则现阶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成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经之路,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首先要考虑到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大学教育课程设置中全面地开展进行,不仅要开展理论课,还要开展实践课程,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地全面学习中;
第二个方面是教育对象的全面性。我们可能只意识到只有那些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不然,我们需要全面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
第三个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等等,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工作。
第二,分类性原则在大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对象进行一定的分类,因为每个对象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一样,如果对每位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育,那么其效果一定不会很好,便达不到我们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大学设置心理健康中心时,要有所准备,招收不同专业方向的心理咨询老师。大概分为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工作等等几个方面,彻底地、全面地去解决掉每位前来咨询的学生。对不太接受心理教育的同学进行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对接受效果不是很好的学生采用一般和专业化结合的心理教育课程,对接受效果良好的学生进行一般的心理培训,这样一来也大大提高了心理咨询的工作效率。在聘用心理咨询老师的时候,应该秉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严格控制考核制度,一定要接收专业、负责的心理老师,这样会大大减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阻碍。
第三,调动学生主动性原则在进行心理培训的过程中,不要只进行单一的老师辅导,这样学生的接受效果是低下的。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心理咨询给自身带来的轻松和舒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咨询的各种测试和小游戏,让学生主动说出内心感受和想法。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在遇到困难时,轻松自在地面对和克服,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的。一旦学生建立了主动性,学生与学生之间便会进行口碑宣传,这样心理咨询工作便会非常顺利在学生中展开,从而大大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进展。结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构建良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5.浅谈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困惑 篇五
在全国都大张旗鼓的进行实施素质化教育 “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造精神,提高素质”的同时,学校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家都能看到健康是一个终生课题,特别是心理健康,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就像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为学生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学生适应得不好,在期间玩游戏、恋爱或加入了不良团伙,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能得到老师家人和同学的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但同时在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同样也遇到一些问题,开展健康教育难处在的农村学校略高于城市学生。浅谈健康教学中的难点:
一、专职健康教育工作者培训
目前专职的保健老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专业型培训提高专职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从而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教育工作者对健康教育的误解
就全国范围来讲,健康教育并没有完全真正的开展起来,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大多数教师对健康教育认同健康教育对学生所带来的意处,但在减少本学科的课时,增加健康教育,他们会选择前者,分数还是最主要能体现学生及老师价值所在的关键。这也是开展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的难题。
三、健康教育和健康没有必然的联系
学生和教师把健康只定义为身体上的健康,心理健康也只是应于形式,学生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得不到宣泄,想找朋友老师,可害怕被人说是心里有问题,而教师在这些事上的状态则是中立,一是自己管不了。二是怕失得其反,学生是需要健康教育,有的学生有很多问题咨询,不好意思和同学和家人诉说,做为保健老师的我也经常和他们闲聊,了解他们,学生大多是对学习成绩,同学交往、个人情感,身体的变化等方面的困惑。如果能对其统一的指导,针对性的开展的教育活动,学生会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四.家庭自身健康教育不够
开展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健康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进行行为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不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就目前农村学生的家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个人素质要比城市家长的略低。主要表现在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我校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方面以加强,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
目前有不少的学校是牺牲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来培养“人才”,这样的人无后劲,很难成为社会各方面都适用的人才。一个在青少年时期如果没有稳定的情绪、耐性、抗挫折等心理品质,将来也很难成为优秀的普通劳动者。
总之,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行为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无私的关爱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6.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篇六
面对知识社会和学习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共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
“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范式”观点的提出,着手于学生现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强调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还要启迪悟性,引导学生感悟社会、人生、自然及文学、艺术、现代科技,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性,使学生有话要说。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力求体现“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这一理念。
学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作文过程中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一、儿童作文心理发展。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儿童心理与所有其他事物一样,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这个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儿童作文心理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旧的、比较稳定一面的原有作文心理结构和水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是包含复杂构造的多种心理因素的总和。它大致由下列成分组成:1.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各种作文心理能力的发展水平;2.语文知识、写作知识的水平,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的水平;3.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习惯等非认知因素的水平;4.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表现;5.注意力、心境、态度等当时的心理状态。
原有的作文心理结构与水平既有积极的因素,又存在着不足的、或有待发展的一面。儿童作文心理内部矛盾的另一方面--儿童在实践中产生的种种作文新需要,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则是经常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的。儿童的作文需要通常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儿童的要求转化而来的。这种需要是多层面的,它主要有--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作文不合格或作文成绩下降威胁的需要;渴望同父母、老师、伙伴交流见闻感受的需要;完成集体交给自己汇报、总结、调查等任务的需要;希望自己作文成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他人公正的评价和称赞,获得同伴尊敬的需要等等。
二、通过作文教育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所谓“生活”包括的面是很广的。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是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是生活,带学生参加各种班队活动也是生活。总之,我们应当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倾吐的欲望。
我们力主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学生在写作的艰苦劳动中,要随心所欲,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可以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也可以写,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俯一仰,凡人凡事都可以写。整个写作过程中,应该要积要参与作者的感情体验,做到感同身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出他自然而然的内心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
培养学生审美观,通过感知陶冶学生情操。教育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做好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习良好的道德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把国情、养成教育同作文有机联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美的潜力,不断鞭策自已创造价值的事。让学生在作文的构思中悟出真、善、丑恶,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在作文中,使作文不空假,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突出作文的个性。
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学认为,人的意志可以调节人的内外活动,它会推动一个人去达到一定的目的或排除与目的相矛盾的愿望与行动。小学生身心正处于幼稚和半幼稚状态,意志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作文中,要培养学生的恒心。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认真观察、长期练笔,特别是通过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来不断克服困难,增强耐挫力才能提高。由此可见,学生意志力的发展是要建立在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基础上的。那么,顽强而不急于求成,坚忍不拔而知难而退,持之以恒而又不一暴十寒等优秀品质就会逐渐养成。这将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人生道路上终身受益。
坚持写好日记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写好日记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必经之途。学生学好心理日记,让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心中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感情,有助于克服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从而逐渐形成健康心理。同时,也可通过日记这篇反映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依据。
7.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七
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的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心理弱势群体,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都使高校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高校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占16.0%-25.4%,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因心理障碍休、退学的人数在休、退学总人数中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因为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已经占到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
从整体来看,大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心理健康状况逐渐得到改善,并且认为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生理不成熟,个性特点不稳定,随着年级增加逐渐改善。在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测查中发现,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最差的。其原因主要是:大一学生感到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既新鲜又轻松,刚从高中生走来,心理问题较少;大二学生面临重新自我调整,经历了大一生活,需要重新给自己定位,新的人生坐标的确定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巨大的失落感、挫折感,存在较多的困惑,产生的心理问题相对较多;大三以后又比较稳定。经过大二的重新定位,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这一时期进入了专业课的学习阶段,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学习及日趋稳定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更加自信,因而心理问题少于大二。
在对贫困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与非贫困生比较,贫困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及精神症状五个因子以及总均分和阳性症状均分上均偏高。这主要是由于贫困大学生经济拮据,为生活奔波,既无经济实力,也无精力更多地进行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生活,这不仅使他们在行为上与当前校园文化氛围相悖,而且也使他们在心理上自卑,进而防卫反应、敌对态度和部分强迫症状、冲动行为等也会表现出来。
在对优生与差生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具有心理问题者多集中在差生当中。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学业优生与学业差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差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值都比优生的因子得分均值偏高,在人格特征比较中也有差异。
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3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1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面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3.2 建立和强化辅导员的心里辅导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推进,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社区教育、人文氛围、管理服务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功能、特点和要求。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条件做学生的贴身辅导老师,所以要求辅导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多学习、积累心里健康方面有关的知识,具备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
3.3 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4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3.5 建立并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
通过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掌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关注有严重生理和心理疾病以及有自杀倾向的学生,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对发现有问题的学生采取重点辅导、专人管理、及时矫治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董妍.自我提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心理科学进展,2005(2).
[2]俞国良.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力培养,复旦教育论坛,2003(4).
8.浅谈大学物理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篇八
随着近几年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因此在全国很多中小学校积极开展了生本理念教学,并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绩。小学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基础和启蒙阶段,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本文针对生本理念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前言: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思想不成熟、知识少、阅历浅,因此在面对很对事情的时候很难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成长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特点和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和帮助。
一、传统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生本理念”不足
1.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核心,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中,老师主要采用单方讲解的授课方式,即老师按照课本和教学大纲的内容,把心理健康的知识单向讲解给学生,然后带领学生去解决一些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忽略学生的实际感受和想法,也几乎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形式,学习的效果并不好。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很难让学生积极的参与的教学当中去。这种教学方式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以老师为核心。
2.教学内容书本化、大众化,忽略学生个体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身心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老师只重视小升初、中考等考试要求的科目,从教育意识上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只是停留于课本的内容,很难进行课本内容的深挖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不同时代成长起来的小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老师却不能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专业的教学,更不会结合个体的学生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较快,小学生的成长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例如离婚率不断攀升、家庭封闭式教育、补课班、网络游戏等,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学生心理孤僻、不善于交流、压力大等。但是很多老师没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实际状况并进行有针对的引导和教育,造成心理健康教学不能发挥出原有的作用。
3.教学缺乏针对性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中,老师多是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主,缺乏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和指导,对于要提升的学生能力缺乏针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刚刚开始融入集体,遇到的更多的心理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尤其是现在的家庭对于孩子溺爱,造成学生的个性较强,在宽容、包容等方面上非常欠缺。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更多的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学生各个方面的心理知识培养比较全面,对于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比较弱。
二、生本理念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1.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首先,在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老师应该从教育理念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想法。应该充分在了解学生的思想的基础上,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提问的空间。老师积极的给予帮助,针对学生想要了解的问题,老师应该进行一些课外知识的拓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2.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生本教学
生本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思想,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索取。使得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念,达到心理健康的教学目的。然而这一教学目的的形成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点所在,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希望广大教师重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生本理念的运用。真正通过课内课外与学生积极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和解决。
3.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生本理念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并看待问题,结合学生思想对学生展开正确的引导。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应加以足够的重视,同时对于学生不同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和解决,将个体问题逐渐进行拓展与其他问题进行相互联系。这样教学过程针对性明显得到突出,并且实现教学以学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不断优化。
三、结束语
生本理念体现了人性化的教学精神,打破以往的教条主义,深入实际地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并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广泛的心理健康的知识,更是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将生本理念进行有效的运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率。
【浅谈大学物理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推荐阅读:
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06-30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讨论文06-24
大学教育心理健康10-29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09-11
浅谈大学生安全教育11-3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11-30
浅谈大学生法制教育08-13
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08-28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结课论文专题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