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促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2024-09-03

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促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精选15篇)

1.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促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篇一

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近年来,我校毕业生数量年年递增,2011年达到2千余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最大限度促进我校毕业生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注重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于2007年3月开通了沈体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运行近4年来,日均访问量达近千人次,累计注册毕业生会员2800多人,单位会员近千余家,发布招聘岗位信息近万余条,提供就业岗位两万余个。2011年4月对网站进行了升级改造,目前网站运行状况稳定良好。

一、主要做法

1.高度重视,准确定位,搭建就业信息化建设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信息化已成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手段。学院对于就业信息化建设也给予高度重视,及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和必要的设施设备,建立健全了相关组织机构,在有关部门配合下,成立了就业信息服务中心,以沈体就业信息网为依托,努力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取得了一些成效。

2.认真筛选,严格把关,确保信息真实、权威

就业信息每天都会有大量更新,我校就业信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每天会通过电话、邮件、网络搜索大量就业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认真的筛选。网上信息的真实性是保证网络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为确保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信息的真实性,采用了实名制的网上注册方式和严格的审核程序,确保网上信息的真实准确和言论可控,有效的解决网上信息信誉度低的问题。同时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网站上发布所有信息均免费。

3.完善功能,创新手段,提供全面的服务内容

目前,我校就业服务网围绕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包括收集并管理我校毕业生生源信息,收集并发布各类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发布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提供就业动态信息;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包括网上就业指导咨询,网上答复毕业生就业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这种 “就业咨询”、“论坛专区” 信息平台的互动功能一方面能够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问的沟通和交流、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互通。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网络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单位和毕业生无需见面就可进行信息沟通,大大降低了成本,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对就业信息汇总分析,随时了解我校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和就业进展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依据。信息网的建立,改变了传统就业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方法,规范和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对促进毕业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下一步工作设想

我校在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有关文件精神,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把我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得更好。

1.建立远程面试求职系统。通过就业网站,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实现网上自荐求职;了解最新就业动态,及时扑捉就业行情,查询自己感兴趣的用人单位的资料,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对中意的单位可以投递电子简历;用人单位也可以浏览学生所在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的概况及专业设置情况,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并通过学校就业网站核对电子简历的诚信度,有意向的双方还可以通过网上面试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沟通。

2.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就业指导中心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工具,提高对各

种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实现就业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增强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进一步完善信息处理系统,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到计算机的管理之中;对毕业生的择业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如将已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的资料从就业信息平台后台数据库中及时转移、清空。这样可以使用人单位从就业信息平台上只能浏览到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的资料。另外,对于长期的合作伙伴,有针对性的将符合条件、愿意去就业的学生设一个专区,便于用人单位查询。

3.创建网上职业发展辅导,实现网络技术与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大学生第一次选择职业是盲目的,而人力资源领域内的专家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主管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有很丰富的经验。高校与人力资源领域内的专家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主管展开广泛的合作,在网上开设职业发展辅导,让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经理及职业咨询师构成职业发展顾问参与其中,使其在学生求职及就业指导领域发挥作用。利用网络的超时空性,建立专业的培训与测评机制,为各类学生提供满足近期职业发展需求和阶段性职业规划设计的相关服务。这样,就能保持与用人单位的长期有效沟通,并完全根据企业的需求设计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保证职业发展更加贴近用人单位的需要。

4.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与互联网(WEB)、移动网(WAP)联合开发建设就业信息平台,以保障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到毕业生手中。

5.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与监控机制。互联网的开放性、连通性和自由性等特点在传播信息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就业网站在运行的同时,也存在着自己的信息网站被黑客恶意破坏的危险。所以我们要保护网站信息不被外界非法操作者的利用和控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期安全管理机制。

2.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促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篇二

校园文化建设是通过整个学校的物化环境、氛围、师资水平、教学秩序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教育环境。校园文化追求的是理性、品味, 具有高雅、含蓄、内敛等特点, 目标是培育人、塑造人, 倡导的是民主、平等、自由和个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而企业文化则是实践性文化, 与生产、管理、经营的实践相结合, 目标是促进企业员工在实践生产中不断创新, 不断进取, 创造最高的生产效益, 在企业文化中强调的是规范和纪律, 强调的是一种责任。

二、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前不久, 对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我院等十所高职院校五年来的2687余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 其中:35.2%的毕业生在工作之后变更过2次以上单位;68.5%的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不满意;54.9%的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持续的时间不足一年;由此可见, 在调查的毕业生中有相当部分因不能适应企业的环境而最终离开企业或被企业淘汰, 不适应企业的要求的原因分析是不仅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上的不适应, 更多的是对企业文化的不适应, 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心理、生活习惯以及工作经验不足等造成的。因此, 就必须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在知识技能上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而且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上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中, 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影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与企业文化也要“零距离”对接, 让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能力得到提高, 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 而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导引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让学生了解和习惯并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 建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共融的文化氛围。减少对企业文化的陌生感, 增强对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从而理解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 认知专业知识、技能如何在企业文化的背景下发挥作用, 要让学生在校期间充分体验到企业间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机, 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自然地融入到企业环境中, 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较快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构建具有企业行为导向的开放式校园文化体系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机融入企业文化, 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 使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内化, 要在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宣扬优秀的企业文化, 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能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例如我院材料过程系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 按照企业的组织架构组建班集体, 以企业的组织模式竞选班干部职位, 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班级管理, 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公约, 以项目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 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实际存在, 在学习生活中感受企业文化,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养成了良好的纪律和行为习惯。同时材料过程系还在校园环境中大力宣传和引进优秀企业文化的元素, 展示企业文化。与此同时, 其他一些系部结合学生的专业构建了多样性的社会实践团队, 在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时, 充分发挥其学生社团功能,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从活动中体验企业文化的实质, 体会企业员工的精神状态和意志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要经常性举办一些职业技能大赛、科技作品设计以及技能大比武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便民服务活动, 成了维修服务小组, 软件开发室等, 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水平, 培养了他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体察社会对自身的具体要求, 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2.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职业”特性, 要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方式, 组织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管理实践活动, 让学生到企业一线去真实了解职业环境、职业道德、职业文化, 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价值观念和职业特性, 切身了解和体会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因此,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 要突出实践性, 一方面在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 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的同时, 感受和模拟实际生产的环境, 让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深化对职业岗位的认同。

3.吸纳企业优秀人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团队尤为重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教师这一导向作用, 安排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 安排文化基础课教师到优秀企业进行参观学习, 将教师定期深入基层、深入企业进行岗位实践活动制度化, 让教师在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 也让教师们切身感受企业文化, 或聘请一些在企业生产和服务一线的优秀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形成“双师型”教师团队, 这些教师无论在专业教学还是在基础课程教学, 把优秀企业的一些管理经验、生产流程、规章制度等引入到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直接接受企业文化, 在校期间就可以建立一种职业素养,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职业品质。

总之,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不同环节承载着不同的内容,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找准自身定位, 发挥其职业特性, 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高度, 真正与企业实现“合作办学, 合作育人, 合作就业, 合作发展”这一目标, 培养“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毕业后尽快转换角色, 适应企业环境, 提高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曲东华, 张建.从企业文化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机械职教研究, 2005, (5) .

[2]张燕红.以校企文化的融合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当代教育论坛, 2007, (11) .

[3]高庆.高职学校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

[4]刘明新, 蔡敏燕.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构建.职教论坛, 2009, (2) .

[5]段洪斌.“校企合作模式”视域中的高职校园文化探究.职校论坛, 2010, (35) .

3.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促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篇三

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创新就业工作、优化就业服务水平,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成为广西财经学院重点思考的问题。2008年,我院除做好传统的就业工作外,在网络宣传、开拓就业无形市场、推动网络招聘活动、促进毕业生“数字”就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2008年学院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2008年,毕业生实现就业3340人,总就业率92.01%。其中本科就业1467人,就业率91.97%;专科就业1873人,就业率92.04%。

(二)岗位供给情况。截至2008年8月30日,共有1 233家单位到我院招聘,提供有效岗位数6 120个,与毕业生人数之比为1.68:1。提供的岗位主要集中在营销、会计、文秘、管理、金融服务、计算机、物流等专业。

(三)通过网络实现就业情况。从2007年9月到2008年7月,共有60家用人单位通过我院网络进行登记、宣传。121名毕业生通过校园网络向用人单位投档实现就业,106人参与各类就业市场网上招聘活动实现就业。

(四)网络招聘单位分布情况。到我院进行网络招聘的单位:广西21家(其中南宁14家,贵港3家,桂林2家,柳州2家),广东26家,北京4家,海南3家,贵州、江西、香港各2家。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完善配套设施,构建网络招聘“数字”桥梁。要推动学校网络招聘活动开展,相应的场地和设施是首要条件。2007年,我院划出相应的场地作为远程面试活动实验基地,当年共有7家单位参加了网络招聘活动。2008年5月,学院领导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决定划出200多平方米的场地建立远程视频面试室,共投入30多万元购买了电脑、投影仪等相关设备。建成的视频室具有企业网上远程宣讲、网上面试、毕业生查询投档、毕业生测评、毕业生就业指导广播教学五大功能,远程视频面试室的建立打破了过去邀请单位进校宣讲招聘的单一模式,极大提高了就业服务工作的效能,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洽谈活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数字”桥梁。

(二)严格进行网络招聘管理。保障网上求职安全有序进行。2008年,我院出台了《广西财经学院远程视频面试室管理规定》和《毕业生网络求职手册》,一方面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远程视频面试室的使用,另一方面优化网络软硬件配置,完善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发布信息的审核方式。

(三)利用网络开展毕业生宣传工作,开拓就业无形市场。我院非常重视就业无形市场的开发和宣传工作。2008年,我院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就业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与全国部分专业招聘网站实现链接、与软件公司合作建立毕业生数据库及测评库;二是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收集用人单位提供的招聘信息,在认真浏览和审核单位信息的前提下,组织毕业生进行投档求职,2008年我院共有3400多人次参加网上投档;三是加大网上宣传力度,根据筛选出来的单位,将学院和毕业生基本情况及优秀毕业生推介资料压缩,向用人单位发送电子邮件,2008年我院共向全国近3000多家单位发送电子邮件,推荐和宣传2009届毕业生;四是成立专门信息工作小组开展网络信息收集和宣传工作,学生职业规划与成才协会负责学院网上就业情况信息收集和宣传发布工作,对开拓就业无形市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四)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共同推动网络招聘工作的开展。要实现网上招聘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用人单位、毕业生、学校三方密切配合。我院正在大力向招聘单位推荐使用远程视频面试,并积极在校内做好宣传。只要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了预约,招生就业处就做好配套服务组织好远程视频招聘会。现在已有6家单位预约与2009届毕业生进行远程视频宣讲。

(五)加强毕业生网上求职技巧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网络招聘正逐步成为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渠道,但面对海量的就业信息和各种就业欺诈、就业陷阱等问题,如何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多数毕业生对此仍是认识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学院和各系部组织了各种类型的讲座和培训,使毕业生对网络招聘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对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我院通过构建信息就业平台,拓宽就业市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开展就业信息化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如网络求职招聘利用率还不高,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互动性不够等,这些都是学院下一步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4.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促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篇四

构建村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促进村级社会管理创新

——马祖镇马祖村建设村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简要汇报马祖村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敬请批评指正。我的发言题目是《构建村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村级社会管理创新》。

一、基本情况

马祖村全村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辖区1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59户,总人口2248人,耕地面积2665亩,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个,形成了以药材、食用菌、水果、花卉、蔬菜和文化旅游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马祖文艺宣传队,丰富的文化娱乐节目,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2006年分别被德阳市、什邡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7年被德阳市妇联评为“德阳市巾帼文明示范村”2007年被什邡市民政局定为“农村社区试点”,2008年被四川省定为“省新农村示范村”2010年评选为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级文明村。近年来,随着各级各部门对马祖村投入的增加,作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城乡统筹示范的马祖村发展速度加快。村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本着“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原则,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这样一个大好的机遇,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北京市的援建支持下,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大推进,村社会公共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结合 ‘六进村’ 工作,村民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和提升。

二、以信息化网络为平台 健全管理创新机制

马祖村按城乡统筹规划集中重建,三分之二土地被统征统转,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安置小区,村民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社会管理服务没有有效延伸到村级这个末梢,大量的新矛盾、新问题、新诉求交织叠现,例如,1350人重新择业问题成为马祖村社会管理的潜在危机之一。要解决好新矛盾、新问题,回应人民的新诉求、新期待,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如何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是马祖村两委会经常思考的问题。我村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加速推进过程中,村社会管理的内容不断增多,但由于各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均衡,重点也各不相同,村社会事务管理的面不断扩大,任务不断加重,如果村级管理内容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很难满足群众对村社会公共事务的需要,也难以提高村社会事务的管理水平。因此我们深知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必须以创新管理内容为重点,创新管理主体是前提,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是突破口;结合我村实际确定以村公共服务为突破口,整合双代便民服务厅和村信息室资源,突出全域覆盖、建立村居管理体系,整合人力资源、建立岗责明晰的管理队伍。整合各部门公共管理职能。整合各项硬软件及行政资源。经过村委会积极申请,在什邡市委、政府及马祖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国内知名软件开发公司开发村居管理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在马祖村率先尝试“三个一”构建村管理综合服务体系试点,以服务为先导,以信息化为手段,创新地震灾区受灾群众聚居区社会管理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平台由综合管理服务站、人口基础数据库、管理服务信息系统三部分构成,把劳动、就业、农业、公安、司法等需要通过村行使管理服务职能职责进行整合分类,将办理终端前移到村管理综合服务站,实现了管理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效率提升;确保了平台有专人管、工作有人抓。建立村民特别是困难群众就业、就医、就学的民生台账,对困难群众家庭实现台账式管理,做到“一事一记、一事一议、一事一办、一事一馈”。通过加快推进村级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政务公开、信息服务等各项社会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了马祖村社会管理服务的便捷、优质、高效。

建村对接政务管理、延伸公共服务末端的村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平台开设9大类公共服务系

统,社会管理8大管理系统。制订了综合服务管理工作流程,村级基层力量整合联动,村级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管理规范。实现了运行规范三化:即村组干部职业化,平台运行标淮化,监督体系制度化。

三、以管理创新机制为平台 将具体工作辐射到农户

马祖村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开创了系统的管控命令、事前灭火等自上而下的硬性行政管理手段,以服务为先、管理并重、上下结合的全新综合管理服务模式。一是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政务服务上下闭合,为群众提供事前咨询、网上初审、全程代办等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涵盖医疗健康、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平安建设、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让群众进一道门,上一个网页,办所办之事,有效提高了办事效率,群众满意度明显增强。二是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政务的公开透明,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增强了政府行为的透明度,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进了民主管理。三是提高了生产生活的服务效

距什邡城区7公里的马祖镇马祖村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八代祖师马祖道一出生地。依托马祖故里浓厚的禅文化底蕴,在创建省级文明村的征途上,该村发挥“三大优势”,突出“五大抓手”,打出了旅游、工业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三张王牌”,成为德阳市灾后重建中一个集休闲、娱乐、农禅于一体的新的旅游景点,同时也成为德阳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一张名片。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曾专门给予其“伟大祖国和四川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的高度评价。

发挥“三大优势”:

和谐美丽新村入画来

马祖村紧紧依托禅文化底蕴,抢抓机遇,抓经济发展着重打好“三张牌”,促进全村科学快速发展。

——突出“马祖文化优势”,打好“文化旅游牌。发展以禅宗文化为主,农耕文化和休闲娱乐并存的特色经济,开发十字绣、绘画、雕刻等旅游衍生产品,提升旅游产业档次。

——突出“园区发展优势”,打好“工业兴村牌”。打造“省级什邡经济开发区”配套附属产品供应地,引进植物药原料提取企业,建设300亩良种柚金地种植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突出“城乡一体优势”,打好“新村建设牌”。并积极协调村内及周边企业每年解决群众务工问题,实现了村民由“农民”向“工人”转变,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2011年5月,德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开展的寻找”德阳十大美丽新村活动“中,马祖村从51个参赛的村中脱颖而出,当选为“历史文化美丽新村”。

突出“五大抓手”:

省级文明村创建活动形式多样

在具体创建省级文明村的过程中,马祖村以“建设新家园、倡导新生活、弘扬新风尚”为主题,以实现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为目标,以省级文明村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马祖村注重突出“五大抓手”,即:“抓宣传发动,强化创建意识”、“抓环境整治,改善人居质量”、“抓活动开展,提高村民素质”、“抓法治建设,营造安定环境”、“抓建章立制,促进长效发展”。同时,在创建工作中坚持做到“三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组员的创建领导班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和职责任务;二是工作机制到位。制订本村精神文明创建规划及具体详细的公益事业建设计划,明确了奋斗目标,为创建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奠定基础;三是认识到位。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在这方面资金建设地投入都有一定幅度的递增,以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同时,该村还通过广播会、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开展身边好人评选、学习道德模范活动,设置了健康知识宣传栏,宣传卫生防病科普知识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该村还以创建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为载体,扎实推进农村科普工作,村里建有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村医疗室等设施及各种体育运动设施,并成立了文化宣传队,组织村民开展文化活动。

5.河北“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篇五

河北“四条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今年下半年,河北省将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落实全省就业工作的重点。通过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和鼓励骨干企业及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四条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同时,针对毕业离校环节,河北省将搞好毕业生离校前后政策和措施的衔接,对没有落实就业岗位的`,离校是告之帮扶政策和渠道;对回到原籍未就业的,做好跟踪服务;对愿意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创业培训。同时,将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等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建立托底安置的机制。

6.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促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篇六

从天津市人力社保局获悉,今年该市将继续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进一步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拓宽渠道,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据介绍,今年该市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2万人,创历年毕业生就业人数之最,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为破解难题、缓解压力,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本市将重点采取七项措施:

一是实施1123系列服务。向应届毕业生发放1张就业服务卡,给予1次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补贴,提供2次职业指导,实施3次职业介绍;

二是创建企业与高校联盟。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高校实施对接,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推介等定向服务,年内发展到2000家,提供2万个以上岗位;

三是开展“十百千万”活动。开展十个就业专项活动,组织百场就业讲座,举办千场招聘会,实施万家企业送岗进校园活动,多渠道促进就业;

四是扩大就业见习规模。今年青年见习基地发展到2000家,见习规模达到3万人,见习就业率实现90%以上;

五是开展企业家带徒授业活动。会同教委、工商联、工青妇等部门,组织千名企业家帮带大学生学习创业经验和技能;

六是推行大学生创业计划。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教育进课堂等活动,通过学校推荐、专家评估、政府扶持,促进更多的大学生在实践中创业,在发展中成长;

7.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促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篇七

1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要依托经济形势和社会需求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 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高校无不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 狠抓政策落实[2]。

就业形势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以船舶行业为例, 2008年以前, 我国造船行业快速扩张, 苏浙闽三省的中小船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以船舶为特色的江苏某高校的毕业生也是供不应求,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 使得船舶企业面临窘境, 随后两年该校的学生就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经济复苏、船舶行业回暖, 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明显好于之前的两年。由此看来,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形势和社会的需求,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这样才能有效规避经济波动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2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需要有高校多种措施并举

2.1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和自身发展定位相统一

高等院校的发展定位决定着其人才培养模式, 也就直接决定着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因此高校自身要结合实际状况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江苏省某省属高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写道“按照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 围绕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长远战略目标, 着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多科性、开放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出复合型应用人才”[3], 这样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优化学校现有资源配置, 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师资、教学、实践资源, 培养工作能力合格的毕业生。

2.2 就业能力培养要与就业观念培养相结合

健康就业观念的培养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就业心理和职业潜质测评、举办各类宣传活动和讲座等来实现健康就业观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 在观念误区上目前应注意有针对性地驱除学生的三种错误就业观:一种是过高估计自身条件, 从而对工作地域、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等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 这样造成自己难以成功实现就业;第二种是盲目从众, 人云亦云, 盲目跟风考研、考公务员;第三种是过度自卑, 害怕找不到工作, 求职目标设定过低, 单纯满足于能有一份工作, 根本不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4]。

2.3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和教学、实践、学生管理相结合

2.3.1 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孤立的, 而是要和社会需要、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技术型的人才培养, 教学工作首先要夯实基础, 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要掌握, 这样无论是对于学术型的学生未来深造还是职业型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都有莫大帮助。高等教育还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确保基础知识牢固的基础上, 关注领域前沿科技, 了解领域最新技术动态, 开阔学生的视野。高等教育要转变教育模式, 改变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提高实验、实践环节,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研讨课、独立授课实验等方式来确保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3.2 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

专业技能并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内容, 大学里面学知识固然重要, 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在90后已经迈进了大学的校园, 作为新生代的他们在个人意识上比80后更强, 视野的开阔性、思维的活跃性、认知能力的开放性是他们的显著特点, 但是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这些正是他们所缺乏的。因此学生就业工作一定要和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 大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表达沟通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与人相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2.3.3 鼓励和支持学生多种途径就业, 以就业带动创业, 以创业促进就业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 大量事实和调查数据显示, 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不在少数, 但是真正把创业付诸行动的却是很少, 而创业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 大学生创业成功很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缺少系统的创业指导和实际支持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创业成功可以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可能还会创造几个甚至上百个就业岗位, 其价值难以估量。笔者所在城市从2008年开始, 提出了“打造创业型城市”的口号, 实施了优厚的创业政策、设立创业园区、广泛开展创业宣传、举行创业指导、举办了如火如荼的青年创业大赛, 政府的这些举措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一个宽阔的舞台, 取得了良好示范的效果。

2.3.4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一方面考查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社会需求对应知识的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考察的则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及就业能力、就业技巧的掌握程度, 一个好的就业指导, 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就业门路, 使学生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

首先要培养毕业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促进顺利就业, 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 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然后, 高校要有效收集和筛选就业信息, 绝大部分的高校都会自主举办校园招聘会, 在此基础上应该逐步建立自己稳定的企业合作群, 这样高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人才供给关系, 可以给毕业生建立稳定的就业途径。同时就业信息的收集既要注重其横向的广泛性,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另一方面要注重其纵向的深入性, 以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需要。

3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需要着重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平时就业指导忘记, 毕业时就业指导突击”的现象。高校应该建立以提升就业力为核心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这就要求把就业指导设计成一门全面、系统的学科体系, 并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 其突出特点就是阶段性和连续性。阶段性的要求是高校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过程中, 根据不同时期的教育进程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对社会就业的认知状况, 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逐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连续性则强调就业指导工作是系统的, 是不间断的, 是在逐步深入的, 也是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之中的。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年级时, 主要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授课来培养学生树立初步的职业意识、职业思想, 指导学生制定符合个人兴趣和发展需要, 并且切实可行性的学习和实践规划;二年级时, 深入开展职业测评辅导,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MBTI、“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等专业测试, 让学生对自我进行性格类型、动力特点的深入了解, 达到个人特质与设定职业的匹配;三年级时, 着力开展职业能力培养, 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实际情况, 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进行分流培养[5];四年级时, 学校利用相应的社会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一些试就业活动, 这样可以在毕业设计中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也通过试就业提高了学生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4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帮助

目前,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非盈利性中介组织严重缺失, 部分盈利性中介组织过分追求盈利而忽视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根本职责。这导致了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缺乏诚信, 只对企业进行宣传实际却不招聘;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低效率、单纯以“就业率”为衡量指标等等[6]。虽然国家为鼓励和吸引人才到中西部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 实施了“三支一扶”、绵竹计划、苏北计划, 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 但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 对毕业生支援国家服务期满后缺乏明确的个人发展指导, 因而很多有志于支援国家偏远地区建设的毕业生对此只能望而却步。

许多发达国家成熟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中都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例如英国就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委员会 (AGCAS) , 为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帮助。笔者所在高校除了通过引进企业开展宣讲会和举行“双选会”的方式促进毕业生就业, 还充分利用“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这一资讯平台, 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全面的就业咨询, 利用网络信息的海量性, 为一部分同学找到理想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总之,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大学生就业水平也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的判断, 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随着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 当前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国家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积极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完善和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强化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各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争取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工作, 学习和参照发达国家成熟的就业指导体系, 促进现有就业指导体系的健全, 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彩生, 潘锦全.大学生就业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32-133.

[2]严秋菊.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N].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7 (4) .

[3]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http://202.195.195.233/07/2/2012-03-27/134.html, 2012-3-27/2012-4-16.

[4]张秋建.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 2010 (3) :63-66.

[5]苏静, 肖攀.大学生就业服务创新性举措研究[N].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9 (9) .

8.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促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篇八

关键词:就业信息服务;语义Web;本体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1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Ontology Construction Research Based on Semantic Web

Cui Xinhui,He Zhiqiang

(Hebei Finance University,Baoding07105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lack of employ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pointed out the benefit of applying semantic Web technology to the employ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and analyses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semantic web for employ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It introduces the resource ontology function,development process and related operations.

Keywords:Employment Information Service;Semantic Web;Ontology

一、本体模型的基本概念

本体为知识库的建立提供一个基本的结构和一套概念及术语来描述某一领域,并且获取该领域的本质概念结构,这些都是通过本体分析完成的。然后,知识库就可以运用这些术语来表达现实或者虚拟世界中的正确知识,本体分析就是明确知识的结构。知识处理较为可行的方案是Berners Lee提出的语义Web结构。

在高校就业信息系统中,由于该系统要为人才的供需双方提供服务,因此一方面系统要存储并发布毕业生的有关信息,以方便用人单位的检索;另一方面要存储并发布企业招聘信息,方便学生查询。因此,在高校就业信息系统中需要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创建本体。

二、语义网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框架

就业信息服务的核心内容是存储各种人才的供需信息,并提供良好的资源访问和信息检索方式,方便企业用户或毕业生进行信息查看和检索;同时还要便于用户对资源的管理,系统能够根据用人单位的用人热点给毕业生以提示,或根据毕业生的特点推荐用人单位等。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规划如下:

毕业生通过注册可以将信息发布到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中,在后台数据库中保存,企业也可以将企业信息和招聘信息发布到平台中。注册用户经过登录后即可维护自身相关的信息资源,企业用户可通过企业入口登录,管理企业信息,如企业所属行业、企业性质、员工构成、人才需求等相关信息;学生用户登录后可维护自身相关信息如所学专业、取得的行业资格、特长、对职位的期望等等。管理员主要进行系统的整体维护和用户的管理等基础维护性工作。企业和学生可以在资源本体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率的信息交互和检索。

三、本体的构建

(一)基本思路

资源本体是语义Web建设的关键,是各类资源重用和共享的桥梁,构建就业信息资源本体主要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1.将资源自身的信息以元数据表示。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目的是提供数据的含义,元数据可包括资源名称、类别、存储位置、内容等,元数据通常用XML和RDF进行描述。

2.建立资源本体词汇表。它定义了领域知识的特定术语及其关系,在本体词汇表中,必须明确指明各术语的概念,确定术语之间的约束关系和映射关系,反映出资源的结构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本体概念设计

1.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本体的服务领域及其使用范围。该本体本校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所涉及的相关内容,成熟后可以此为基础再扩展到省内高校就业信息系统。该本体需要解决毕业生对就业的需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本体有哪些类、那些属性,以及供需双方的信息如何匹配的问题。

2.确定高校就业本体词汇。高校毕业生就业本体的建设在包含对人才关键观测点的同时符合相关教育部相关规范。所采用的词汇以毕业生就业所需的基本资料为基础,再结合用人单位及相关领域的需求。系统设计的毕业生就业本体中主要的类别有学生(student)、用人单位(enterprise)、高校(university)、学生所在院系(department)、专业(speciality)、企业主管部门(Authorities)、地址(address)、单位(unit)、企业单位招聘信息(employinfo)等。

3.定义领域类别及决定类别、子类别的阶层关系。系统的本体间类别的关系比较简单,类别student、speciality、address、department为毕业生就业中一般类别;另外Authorities、university、comprise为unit的子类别。

(三)创建毕业生就业本体

根据前述对建立应用领域的本体论方法和概念设计的讨论,建立高校就业领域本体,再将现实世界的内容作为实例加入到高校就业系统本体论中。该本体以RDF/XML描述逻辑为基础,利用Protege3.2应用程序作为本体的设计和开发工具,建立毕业生就业本体。其中,有关毕业生的部分本体描述过程如下:首先定义命名空间,然后对基本概念进行定义定义属性,具体代码省略。

四、本体的操作

在创建完本体之后,系统要根据本体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查询,我们选用Jena作为本体操作的工具,它提供了丰富的API能帮助我们对本体进行创建、读写和检索等操作,具体代码省略。

五、总结

将语义web应用到就业信息服务中,能够弥补现有平台资源分散、检索结果不精确的不足,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效的提高人才供需双方的沟通透明度。在本文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完成了本体模型的构建,接下来将在现有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实施。在我们开展的小范围实验过程中发现这种方法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在未来必将改变就业信息系统的应用状况。

参考文献:

[1]Antoniou G,van Harmelen F,陈小平.语义网基础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颜端武,丁晟春,李岳蒙.基于语义Web和Jena插件的语义检索系统实验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3

[3]金智勇,李天健,吕何新,叶时平.基于OWL S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分析[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2

9.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促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篇九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王正伟在正在召开的宁夏“两会”上提出,今年宁夏要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力促1.9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

宁夏教育厅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宁夏总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20217人。同时,根据往年规律,今年还将有3000-4000名区外求学的宁夏籍大学生回来找工作,就业压力很大。

据了解,宁夏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包括:鼓励和引导80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国有企业就业;机关事业单位招录公务员和工作人员1000名;安排1000名大学生任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组织1800名大学生到农村开展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安排事业单位实习2000名;安排重点工程项目实习2000名;组织参加企业见习1200名;推荐区外就业1000名;扶持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1000名。

另外,王正伟表示,宁夏还将做好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一旦出现“零就业”家庭,政府将想方设法促成一人就业。2010年,宁夏全年将新增城镇就业6.6万人,培训城乡劳动力7.5万人,帮助6000名城镇长期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王正伟还透露,今年宁夏计划安排创业就业资金2.6亿元,以培养更多小老板,孵化更多小企业,创造更多新岗位。

10.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促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篇十

佛山市政府近日发出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通知明确,招用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和见习期间的本届高校毕业生,将获得政府资金补贴。

通知规定,各类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政府就从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与社会保险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不裁减本市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的,可给予6个月以内的社会保险补贴及岗位补贴。

通知明确,本届高校毕业生在见习期间,可获得每月不低于900元的基本生活补贴。补贴由见习单位和见习单位所在的区就业专项资金共同提供。对于等级失业半年以上的`本届高校毕业生,可申请708元的临时生活补助。

通知中规定的各项补贴政策,自今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今年全市应届毕业生达3万人,就业率达到80%。

佛山市劳动局表示,符合条件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需要携带相关资料到区劳动保障部门办理相关业务。

11.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促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篇十一

一、目标任务

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对有就业意愿的,及时提供用人信息;对有创业意愿的,组织其参加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组织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二、工作措施

(一)开展实名登记

地方各級人社部门所属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面向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包括户籍不在本地的高校毕业生)开放,办理求职登记或失业登记手续,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摸清就业服务需求。其中,直辖市为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办法按现行规定执行。各地对高校或教育部门提供的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信息,按户籍地进行层层分解,由基层平台主动联系,对回到当地求职的,掌握就业服务需求;对未回当地的,掌握就业状况并宣讲政策。

(二)提供职业指导

对实名登记的所有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指导。通过向高校毕业生宣讲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当地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树立正确的求职就业观念;通过开展职业素质测评,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自身特点、职业能力,合理确定求职方向;通过组织团体指导、应聘模拟训练等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求职应聘能力。根据高校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提高职业指导效果。

(三)提供就业信息

对有求职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广泛收集发布岗位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分行业、分专业专场招聘活动和网络招聘活动。要以地级城市或省(区、市)为单位,建立招聘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实现辖区内招聘信息联网共享,使高校毕业生在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都能看到及时有效的招聘信息。通过短信、微博等方式,为登记求职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定制定向发布就业信息。对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帮助其按规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四)提供创业服务

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落户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对实名登记的非本地户籍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给予与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政策扶持。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大力支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从事网络创业。

(五)开展重点就业帮扶

将零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残疾等就业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工作对象,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就业帮扶,确保实现就业。对残疾高校毕业生,要配合残联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落实企业按比例吸纳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对接受各项就业创业服务后仍难以实现就业的,可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保障其基本生活有着落。按规定落实好城乡低保家庭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政策。

(六)组织就业见习

对有就业见习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及时纳入就业见习工作对象范围,确保能够随时参加。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并拓展一批见习基地,大力开发就业见习岗位。通过多种途径发布就业见习岗位信息,组织开展见习供需见面活动。规范见习管理,加强见习期间的跟踪指导、考核监督、安全管理,提高见习质量。落实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费补助政策,积极协调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七)组织职业培训

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结合其专业特点,组织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按规定落实相关补贴政策。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培训项目,及时向社会发布本地区政府补贴培训职业(工种)目录。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活动”,动员1000所国家级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八)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

地方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档案托管、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一系列服务,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到小微企业就业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

(九)加强劳动权益保护

12.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促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篇十二

河南省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建立了不同类型和标准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和就业信息数据中心, 形成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框架。但与此同时, 河南省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仍与全国先进省份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一些院校对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够, 各级组织领导、工作考核、资金投入等远不能满足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需要。整体缺乏中长期的系统规划, 影响工作的深度开展。

二是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没有开通就业信息网站, 已有的网站缺乏管理和维护, 信息不能及时更新, 使用率低, 效果不明显。从速度、规模、层次和质量等方面看, 还远还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是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顶层设计、制度规范不到位, 信息系统互不融合, 信息标准不统一。从多所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的建设现状看, 基础软件平台尚未建立, 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应用系统。目前, 多数相关业务还处于手工操作状态, 难以适应形势需要和工作需求。院校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主要领导亲自抓, 负总责。院校要细化分解就业工作信息化目标任务, 把责任落实到院系、职能部门和有关工作人员, 逐项督促落实。

二、改革措施和建议

针对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 以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和管理质量为目标, 坚持把毕业生信息化建设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 坚持“统一规划, 分项实施, 重点突破, 有机整合”的原则, 在今后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中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 加大资金投入, 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格局, 加强毕业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资金需求较大, 各级政府和院校要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 扩大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加强预算, 严格管理, 提高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效益。要不断购置新型设备, 并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已有就业信息化设备更新维护, 要加大资金投入, 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格局。在继续做好现有的校园网络招聘平台开发建设的同时, 开展院校之间, 政府就业主管部门就业平台的对接融合工作, 稳步推进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第二, 与公众就业领域的信息化工作相联系, 并构建统一信息数据标准。

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当地文教、行政等部门保持联系, 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相对接, 做到毕业生求职、招聘信息资源的深度共享, 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同时要统一求职、招聘指标体系和数据信息标准, 要以各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为数据基点, 构建全省统一,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就业信息体系, 建设全省集中的就业资源信息库。形成符合业务发展方向和技术实现要求的数据分布格局, 促进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以数据中心为基础, 逐步建设逻辑集中、适度分布的就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要以学校为基础, 树立开放合作的观念, 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要建设好政府平台和院校平台。院校平台以学校为主导, 政府平台以学校为基础。两级平台建设都要加快速度, 加大建设力度。各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都要以服务为宗旨、以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 由各级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管理。目前, 由于河南省院校在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上, 各自规划、重复投入、分散建设, 使现有的信息资源、教育资源、工作资源浪费极大, 难以形成效益。要树立开放合作的观念, 使学校巩固已有的社会资源, 开发新的社会资源和学校本身的教育资源。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在管理理念上信息化、管理技术信息化, 尤其是信息使用的标准化。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 开发信息管理软件工具, 实现便捷的操作流程, 形成规模效益, 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节约人财物的投入、提高就业工作效益。

第三, 加快院校毕业生就业平台、软件、信息网站的开发和建设, 将就业部门各项业务办理整合, 拓展完善网络服务功能。

院校要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平台, 并加快网上信息的收集, 及时更新, 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开展网上求职招聘和远程面试活动,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就业网的多种服务功能, 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网上招聘活动。如建立远程网络面试室等。开设网上就业指导课堂, 开展网上就业指导服务活动。开辟专栏, 设置专题, 供毕业生浏览点击。要加强就业全过程信息化建设, 从毕业生信息汇总整理上报, 到审核发布毕业生信息及就业率统计和就业方案的形成, 以及毕业生调整改派等工作均可在网上开展。如以企业招聘、人才库、网上招聘、新闻动态、政策法规、创业促就业、在线咨询、就业论坛等为核心, 构建具有特色的毕业生就业综合服务体系, 向毕业生提供网上办事服务指南。针对创业板块, 可开展创业政策、创业项目、创业培训、创业故事、创业课堂、创业导师团等子模块, 方便毕业生点击查阅, 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如毕业生就业失业管理板块可包括就业失业登记证的申报和办理、就业失业动态管理、公益性岗位申报审核等系统。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管理模块可包括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就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子系统。并根据系统统计分析的数据, 有针对性实施毕业生就业帮助, 使毕业生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 就业稳定性大大增强, 有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第四, 强化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工作队伍建设。

院校要建立健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强化对现有信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信息化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具备既懂技术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并加强与专业技术公司的合作,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等各项工作。

建立相对应信息化从业人员的激励、考核机制, 一方面为信息化从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创设有利的工作条件, 通过政策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 要建立完善的评估考核机制, 加强考核制度化管理。要制定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实施办法和年度实施计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把就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 以促进工作落实。建立完善的人员目标责任考核机制, 落实任务, 明确责任, 并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各阶段工作任务按期完成。

第五, 强化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管理, 引入PD-CA等先进的管理经验, 建立责任目标管理体系。

学习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可以开阔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层的思路和视野, 培养务实的工作作风、科学的管理方法, 养成良好的工作方式。科学的管理方法提供了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的方法, 如人力资源的管理理论、激励理论、团队合作方法等。通过先进管理经验的运用, 可以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效率。建立目标管理制度, 从组织目标到部门目标, 再到作业层目标, 最后到个人目标, 分目标具体量化, 提高工作效率, 确保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第六, 抓好信息化建设安全问题。

随着全球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 信息化建设相应的安全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存在于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隐患问题, 将会引起泄密事件和网络黑客攻击等事件的发生, 更会严重影响到作为高科技辅助手段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就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推广和应用, 甚至会成为未来信息化工作中的绊脚石。

我们要把安全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安全建设与信息化工作同步规划、同步进行, 使系统安全满足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 保证数据安全传输, 信息系统稳定运行。

现阶段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问题和信息安全的管理问题, 首先要认真学习有关法规文件和安全教材, 增强信息化安全保密观念, 增长网络安全知识, 提高网络素质, 改善网络安全环境, 还可以通过举办信息安全技术培训、举办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 使广大教职工、学生牢固树立信息安全的观念。要制定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设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 按照不同任务进行确立各自的职责。

解决此项工作信息化建设安全措施, 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总体对策是在技术层面上建立完整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在管理层面上制定和落实一套严格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1) 建立网络的权限控制模块, 针对网络非法操作提出安全保护措施。

(2) 建立网络服务器安全设置模块。

(3) 建立档案信息加密制度, 对要传输的信息和存储在各种介质上的数据按密级进行加密。

(4) 建立网络智能型日志系统。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使该项工作目标更明确、信息更准确、交流更及时、互动更安全。因此, 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是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要求, 是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必由之路。各院校领导要提高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院校层次信息化建设这项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切实把毕业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 以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和管理质量为目标, 坚持把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 坚持“统一规划, 分项实施, 重点突破, 有机整合”的原则, 不断拓展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提高信息化认识, 加快毕业生就业工作院校信息化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

[2]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2.

[3]陕西省就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Z].2013.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2013.

[5]王子杰, 杨一哲.关于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4) :78-80.

[6]郭刚.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J].企业导报, 2011, (6) :40-44.

[7]毋彩虹, 赵杰文.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焦作大学学报, 2012, (1) :110-112.

13.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促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篇十三

从即日起至3月20日,北京近万家企业将提供8万个岗位给高校毕业生。近日,“首都人才市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启动。服务月期间,无论网络还是现场招聘会,对所有高校毕业生都将免费。

近万单位提供8万个岗位

2009年,北京地区将有高校毕业生21万余人,其中北京生源毕业生达9万余人。昨日,市人事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处长卢林表示,总体说来,今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是非常恶劣,可以实现供需基本平衡。

此次启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月将持续到3月20日,将有50多家人才服务网站网络招聘会、100多场现场招聘会,逾万家用人单位、8万个岗位面向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各类人才。

卢林表示,这8万个工作岗位是年初市人事局初步统计的岗位需求,并非全部。从分布来看,城八区和离城区较近的区县如大兴、通州、昌平等岗位较多。

推荐岗位须保证招人

市人事局要求,各区县及有关单位要鼓励各类企业多接收毕业生。对本区县生源毕业后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今年各区县人事部门必须要逐一推荐,保证每人至少推荐一次。对于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将重点推荐和帮扶。对“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只要有就业意愿,就要争取实现100%就业。

据介绍,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推荐时,不是简单的推荐,而是只要该大学生有就业意向,就要保证推荐的岗位确定要接收该毕业生。

小型专场招聘会对症下药

往年,北京通过大型综合招聘会帮助大学生就业,今年此种方式将有所改变。卢林表示,大型综合类招聘会有必要,但也存在一定的隐患,比如安全隐患、洽谈效果不理想、招聘秩序难以控制等。

为此,今年,北京将举办系列小型专场招聘会,包括金融专场、女性专场、大学生专场等。

招聘话题

简历泄露可追究招聘方责任

专家称随意丢弃简历可能侵犯求职者隐私权

- “随意丢弃简历将取消招聘资格”追踪

本报讯(记者蓝筠)近日举办的大型招聘会上,出现了招聘单位随意丢弃求职者简历的现象。对此,有专家表示,求职者若发现个人信息因招聘单位过错或不当行为泄露,可依法追究其责任。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周其洪昨日接受采访时表示,随意丢弃求职者简历,不仅不尊重求职者,还可能侵犯求职者的`隐私权。因为简历中包含许多个人信息,若随意丢弃甚至故意披露,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便是一种违法行为。

若发现个人信息在招聘活动中,因企业的过错或不当行为被泄露时,可依据《民法通则》追究其责任。但这方面的举证很困难,所以建议求职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若知自己的简历无效,可礼貌地向招聘企业索回。

-求职者

主办方有义务保护个人信息

求职者称主办方收取了费用,应妥善处理简历

小雷毕业,目前正在找工作。他曾留意到,招聘企业离开后,成箱的简历直接留在展台后面。他担心,自己的信息会因此泄露。

“余下的简历相当于第一轮面试被淘汰的。”小雷认为,招聘企业从人力成本考虑,只带走自己需要的简历,无可厚非。但主办方收取了展位费和门票,有义务维护招聘活动的安全和秩序,当然也包括妥善处理这些无效简历,保护求职者信息安全。

本报记者蓝筠

-企业

招聘会收取简历要经过筛选

业内人士称“见好就收,不好就丢”是常见做法

一位不愿透露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示,“见好就收,不好就丢”是很多大公司的常见做法,因为几乎所有应聘者都想留下简历碰下运气,实在无力全部妥善处理。

捷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王黎文表示,企业要在现场主动筛选。即便收取了不符合要求的简历,也应带回公司归档,确定没有留存价值的简历,也应碎纸处理。

14.着力构建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篇十四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中央高度重视,近年来,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当前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必须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采取有效措施综合解决就业难问题。

就业难成因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在供求总量矛盾和供求结构矛盾并存。一方面,国家新增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现有劳动力的需求,供需缺口较大。另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又出现技工慌,技术性人才难觅已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基于此,我们必须找到就业难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从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两方面出发寻找解决的良方。

首先,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信息不通畅,缺乏专门职业技能是阻碍劳动者就业的绊脚石。政府应承担起提供完善就业服务的责任,一是要加快就业咨询、就业服务、就业信息等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并免费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信息。二是要加大劳动者职业技能的培训,通过举办讲座、开设专业技能培训班等方式提高求职者的自身素质。

其次,建立健全鼓励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国家应尽快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的配套措施,对目前服务偏远地区且有突出贡献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奖励,号召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同时,要制定有利于创业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给予创业者特别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提供小额信贷支持,鼓励更多的人自主创业。

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吸收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转移安置劳动力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好的发挥其积聚劳动力的优势效应。

第四,重点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如何有效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事关社会的稳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全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引导中介组织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岗位,加大对“黑中介”的打击力度。在帮助老一代农民工就业的同时,也要关注新一代年轻的农民工,由于就业观念中渗透了许多城市的因素,解决年轻一带农民工就业难度更大,问题也更复杂。要注意对这一群体的合理引导,多进行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促进其心理和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5.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促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篇十五

关键词:云计算,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云计算具有通用性、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可扩展性和超强的计算能力的特点, 云计算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最为热门的技术, 也成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的热点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信息化的新挑战是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就业平台的局限性与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运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和解决矛盾。

一、云计算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 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通过网络提供可伸缩的廉价的分布式计算能力。用户通过网络连接,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 (资源包括硬件、应用软件、服务器、存储、服务) , 为用户提供可用、便捷、按需的资源, 用户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 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云计算基本原理是:用户通过互联网服务器集群运行所需的应用程序, 无需运行在用户的个人电脑或移动终端设备上;用户所处理的数据存储在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正常运转的管理和维护由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负责。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遇到的挑战

2015年12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根据毕业生需求, 将他们的求职意愿与用人单位岗位相对接, 实现智能化供需匹配, 为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岗位。广泛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 开展订制服务, 为毕业生“送岗位、送政策、送指导”, 实现就业服务个性化、信息化。通过调研, 目前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1. 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改变。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 传统高校就业指导主要通过主题讲座、主题班会、专题学习、集体辅导等方式开展, 受限于时间、空间等因素, 且内容单薄, 形式单一。

2. 大学生交流方式的改变。

目前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 在交流方式上产生了很大变化, 大学生更乐于使用网络的交流方式。

3. 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目前的就业信息平台不能将与学生个人相关的就业信息及时匹配给学生。

4. 现有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局限性。

目前各高校均建设了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但从平台的架构来看, 大同小异且功能较单一, 缺少根据用户需求的优化。

三、云计算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 大学生的获取知识渠道、交流方式、个性化需求与现有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局限性的矛盾需要我们建设和利用云计算平台, 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新模式。

1. 建设高校就业指导云平台, 共享就业指导。

在云计算环境下, 为减少就业指导云平台建设和维护成本, 可通过多个学校联合将现有的信息资源共同加入到一个“云”中, 并进行资源整合。各高校和政府职能部门作为资源的提供者通过信息资源协同发布, 实现使用者资源高效共享, 实现信息资源的实际价值。

2. 整体与个体结合, 提升就业指导实效。

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整体服务与可定制个体服务相结合, 提升就业指导实效。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不同的服务, 访问时向师生进行有效信息推送, 促进师生有效学习。

3. 就业信息共享推送, 达到人职匹配。

高校就业信息共享的实质是将一定区域内、一定行业内、一定专业内的高校就业信息接收进同一网络中实现信息共享, 使其能够利用就业信息资源共同服务高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云计算白皮书[Z].2010.

[2]王鹏.走进云计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15-18.

[3]李华婷.云计算环境下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平台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5) .

[4]高海涛, 徐恺英, 李晗.基于高效率DEA的高校图书馆评价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4 (05) .

[5]周芸.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策略探析[J].兰台世界, 2013 (10) .

[6]刘义军.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个人信息融合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 2010 (01) .

[7]徐丽.保障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措施[J].黑龙江档案, 2015 (04) .

[8]杨海波.云计算对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启示[J].科技信息, 2011 (09) .

[9]胡亚南.云计算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兰台世界, 2011 (03) .

[10]葛辉.基于Nimbus的云计算平台研究及应用.成都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11 (04) .

上一篇:学院冬季运动会讲话稿下一篇:360面试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