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学总结

2024-07-31

小学劳动教学总结(共10篇)

1.小学劳动教学总结 篇一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教学工作总结栏‎目!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经过一‎个学期的劳动教‎学,三年级的学‎生也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对本‎学期的劳动教学‎小结如下:

一、‎在本学期的劳动‎教学中能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劳动‎活动,积发了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

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因此在组织本‎班进行劳动实践‎时,我的教育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但是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让‎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劳动角色‎,并经常进行互‎换,让学生时时‎对劳动都充满了‎期待。

二、尽自己‎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学期我让本班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将他们‎所有有限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他‎们也十分的乐于‎运用与相互教导‎,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乐观、创新的意识。‎这‎对他们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有‎极大的帮助。

三、在劳动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懂‎得了自我检查以‎及帮助他人。

在自己做完了‎本部分的劳动任‎务后,学生都知‎道要先把自己的‎劳动‎任务检查一‎下,看能否通过‎自己的检查,如‎果通过了,他们‎就会对我说,让‎我去评分。在得‎到优分后,他们‎会相互帮助,直‎到任务完成,接‎受学校的检查。‎

四、‎在热烈的劳动氛‎围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其中,但是个‎别学生会钻点小‎空子,不愿参与‎。

故我们制‎定了一个劳动评‎价制度:

‎ 对劳动积极的‎,奖励红旗;对‎劳动不愿参与的‎,没收红旗,外‎加跟本班值日生‎一起补值日。在‎制度的运用下,‎全班学生的劳动‎热情更高涨。

总结一年的工‎作,‎我坚信,只‎要劳技教师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坚持 教、学‎、做合一,积‎极创造条件,劳‎动课教学将使无‎数学生创造力迸‎发出艳丽的火花‎,而且常开不败‎。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在全校师‎生的参与下,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校的劳动实‎践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一年的情况作个‎小结。

一、劳动实‎践基地建立的缘‎起。

今天的‎小学生承载着明‎天的希望,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家长对孩子的‎宠爱之风日益盛‎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的学生比比‎皆是,甚至在我‎们农村也屡见不‎鲜。如此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警‎惕。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我们的下‎一代肯定不是每‎天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旧式农‎民的翻版了,但‎是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却是我们生活‎的精髓,不能随‎意丢弃。xx是‎著名的 银杏之‎乡,银杏是x‎x的名片,是学‎生最熟悉的树种‎。为了抓好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真正将新课‎程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让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得以‎发扬光大。我校‎建立了以 银杏‎园 为劳动实践‎基地,以 银杏‎的栽培 为校本‎课程的劳动实践‎活动。

二、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最终让学生‎热爱劳动,感受‎劳动的快乐。‎是我校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学生‎的素质不仅是基‎础文化素质,而‎且还应包括各种‎体力、能力和知‎识面,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只有‎全面地进行教育‎教学行为,才会‎让学生形成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乐观向上、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风貌,才会形‎成客观看世界主‎观去努力的良好‎人格。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相互‎沟联,缺一不可‎。知识与技能是‎骨架表皮,方法‎与过程是血脉筋‎络,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灵魂思想‎,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除了认真学‎习书面教材以外‎,更需要课外的‎社会资源的大量‎补充,才能有机‎地结合社会理解‎课文,理解社会‎,形成能力,造‎就人才。

三、组织‎管理及实施。‎ 为了更好地领‎导开展学校劳动‎实践活动,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学校组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劳动实践‎基地领导小组。‎制定了详实可行‎的计划,并选派‎沈军、常勇、刘‎国兵三位老师担‎任劳动实践指导‎老师。老师学生‎一起干,全员参‎与,分工合作,‎老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互帮‎互学,教学相长‎,营造劳动实践‎氛围,让大家在‎劳动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

四、收‎获和成果。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喜悦。‎我们通过劳动在‎物质有了收获。‎今年我们培育出‎了近百棵银杏树‎幼苗,收获了近‎千斤银杏。物质‎上的收获固然可‎喜,更主要的是‎在精神上有了丰‎硕的成果。劳动‎实践活动,消除‎了学生劳动可耻‎观念,感受到了‎干活中的伟大,‎劳动中的成果,‎辛勤的汗水可以‎换取丰收的喜悦‎,有利于学生今‎后一生旅途中迎‎难而上、刻苦耐‎劳精神的发挥;‎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劳动‎虽然辛苦,‎但是‎劳动的过程却是‎愉悦的,特别是‎看着劳动成果茁‎壮成长,使他们‎有了 学习如禾‎如苗,懒惰如蒿‎如草 的人生感‎悟,更加珍惜劳‎动成果,更觉生‎活快乐;劳动实‎践活动,为新型‎的人才打下思想‎基础。现代化需‎要知识,更需要‎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通过继续的‎劳动实践活动,‎会将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发挥‎地更加潇洒自如‎。

劳动实践‎活动在我校刚刚‎起步,但我们坚‎信,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开出‎更绚丽的花朵。‎

2.小学劳动教学总结 篇二

一、当前小学《劳动与技术》课教学的困境

《劳动与技术》是小学不可或缺的一门课,但是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却远比认识要落后得多,学生在学校中极大多数课程都是在思考(逻辑型学科)、体验(体艺类学科)中度过,对动手“操作性”的课程很少接触。形成这一局面也许是因为有的学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更多的学校则是碰到了“在哪里操作?”“用什么操作?”之类的障碍。因此,小学劳技课教学的开出率及开出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要求。那么,小学劳技教育课程究竟遇到了什么难题?

(一)“全能型”劳技教师缺乏

师资问题是困扰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正常开出的主要原因。新课程设置中,小学日课表上有九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除外),一般学校很难保证九门课都由专职教师来担任,《劳动与技术》是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更难配备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上好自己的“主课”,不太可能在兼课中花大量精力来研究,上课时走过场的情况较多,研究《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师相对较少。即使有专职教师,面对劳技教学多种多样的技能要求,教师本人的劳动技能显得捉襟见肘,难以应对劳技课中多种技能教学的需要。按浙江省教材的要求,小学劳技课中有“航模、海模、手工、纸工、木工、金工、电子、编织、陶艺、种养植、烹饪”等十多种技能,能够承担如此多技能教学要求的“全能型”教师实在太少了。要想让一位教师来承担全部劳技教学任务,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学校的编制不宽裕也制约着劳技专职教师的配备。另外,从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这两个教师队伍培养的机构工作情况看,他们培养教师的工作重点仍然是语、数、外、音、体、美,基层劳技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相当少。

(二)器材与场地难满足开课要求

器材与场地也制约着《劳动与技术》课的发展。在学校中也不乏有对劳技教育热心的教师,他们自己有特长,有愿望,希望能用自己的特长教学《劳动与技术》。器材与场地不能满足,如,浙江省教材《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下册的“木工”中安排了“制作休闲躺椅模型”,“编织”中安排了“编织茶杯套”,“陶艺”中安排了“制作小陶童”,还有“常春藤的插扦”、烧“肉饼蒸蛋”等内容,这些内容都符合学校劳动技能培养的需要,但是一位普通教师要在一个学期中落实上这些课的器材确实不容易:到哪里去买?在哪里上?怎么保管?资金怎么办?没有器材的保证,操作性的劳动与技术教学便成为纸上谈兵、无米之炊。

除器材外,教学场地更成问题。“制作相框”“制作纸杯娃娃”等纸工项目还可以在普通教室里完成,但“陶艺”怎么办呢?教室里的桌子下节课还要看书、写字呢,总不能让陶泥弄得一塌糊涂吧。另外,“制作木衣架”这样的课又怎么能在普通教室上呢?还得有多个专用教室。

(三)学校评价机制不利于劳技教学

“考什么教什么”是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恶习,不考的不教或少教,要考的就用应试的方式来教死。升高中要考信息技术,那么学校就重视计算机教学,中考分数中有体育分,要考试的那几个体育项目就会在学校得到强化训练;相反,那些不考的,不检查的就成为可有可无的课。《劳动与技术》课在众多课程中是最处于弱势的,连日课表都上不了,更谈不上评价。这样的课即使不上,也算不上没有“开齐开足”,不列入教学违规。在学校行政不重视的学校中,《劳动与技术》课是没有地位的。

二、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新探索

面对问题,根据我校的实际条件,我们提出了“内容分解,分项教学、逐步学习”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新思路,并在实践中进行了验证。

(一)内容分解,重点突破

“内容分解”是针对教材来说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有它的特点,它不像语、数那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体系,《劳动与技术》其实是由项目组成的,每一个项目都是一种技术,如木工、电子、航模、纸工等,三至六年级的教材中是这些项目由易到难的组合,也就是按各项内容由易到难的思路来设计教材,完成基本技能培养。我们能不能跳出这个思路,按“项目独立,逐个突破”的方式呢?即把纸工、木工、电子等单独当做项目,在一段时间内学校集中一个项目,用六年时间完成全面的教学任务,也可以说把原来按学期来评价的教学任务,把它放在六年中来评价。这就是我们“内容分解”的意义。

为了实现我们的思路,我们把浙江省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进行分析,理出以下几个项目:纸工、手工、航模、海模、电子、木工、编织、陶艺、种养植、家政。再对每个项目分册进行任务整理,如三年级上册关于纸工的任务有8个:节日的彩带,美丽的纸花,编纸绳,纸绳蔬菜,会飞的孙悟空,“迷你”桌椅,纸飞机模型,剪纸圈;五年级上册关于木工的任务有2个:制作竹衣架,制作小圆桌模型。浙江省编《劳动与技术》三至六年级教材上的整个安排是从易到难,陶艺、木工、编织类在三、四年级没有涉及,相对操作容易的纸工全排在三、四年级;“小制作”中结合了纸工、电子等多种要求,穿插在每个学期中,种养植、家政在每册教材中均有安排;纸工、小制作、种养植、家政是小学劳动与技术的主要内容。以上内容除种、养植两项须在室外上课外,其余可在室内完成。

对教材的重新分析是为了便于教师的教学,便于很好地利用本校校舍资源。也使得教师对教学内容更了解,便于教师制定教学大纲,突破教学重点。

(二)分项教学,发挥特长

“分项教学”是针对“教”来说的,避开了教师教所有项目的弊端,改为一个教师只教一个项目,“全能型”教师难做,而教一个项目则相对容易。一个项目有相对固定的教学用室,有足够的教学器材,这个教室就是教师的工作室,教师主宰着这个室内的教学情况,他既是这个室的管理者、教学设计者、教学实施者,也是责任者。

1. 项目独立,教室固定

我们把《劳动与技术》课程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项目,每个项目由固定的教师来教,每个动手项目都有固定的教室,教室里的器材能满足学生动手的要求。项目的确定除了劳技教材上的以外,还根据市场上能提供的器材来开出相关的劳技项目。如,纸工中以“建筑模型”为重点,还开出了剪纸、纸贴画等;陶艺中我们用了四个专用教室,分别是陶艺制作室、烧制室、陶艺展厅,还开出相关的“石膏像制作室”;木工中以“小鲁班机床”为主要器材,指导学生制作平面、立体的木工作品……

项目独立是为了好教,每位教师都是兼职的,除了教好文化课外,他再研究一门技术项目,这样就能保证教师的精力合理地分配。长期地教一个项目反而越教越精,越教越有经验。教室固定也是为了教与学的方便,《劳动与技术》这门课中大量的动手操作的课,一动手就难以控制时间,有的作品可能需要好几节课,我们把教室固定,学生一节课完不成还可以下节课继续做,每个教室都像一个小作坊,里面摆满了各种器材及学生作品,学生走进去就有动手的欲望。

2. 与校本课程结合,保证教学时间

我们把《劳动与技术》课的课时安排在每周一次的综合活动中,同时我们又把劳动教育当做校本课程来开,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同时也开发了校本课程,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参加动手项目的学习,我们把全校学生分成两部分组织上课,低段、高段分开教学,低段在周三开课,高段在周四开课,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要求。我校《劳动与技术》课的开出,不仅完成了《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任务,还形成了学校特色。

我们把供学生动手操作的这些教室放在一个楼里,从这幢楼走进去,上课时能听见小木工机床的机器声,还能听到学生敲打陶泥的“啪啪”声,非常热闹。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在这幢楼里学生全部用手指尖在学习。

3. 自编教材,边学边教

分项目教学后,教学时间保证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拓展了,程度也加深了。浙江省《劳动与技术》教材只是我们的范本之一,它还不能满足教师教学的全部需求。因此,教师们就从网上,从书店里,自己去收集材料,边学习边上课。学校要求各项目至少要有教学大纲,有能力的教师要自编教材。此外,学校尽量把教师派出去培训学习。

例如承担陶艺教学的桂老师,起先并不懂陶艺,她从网上寻找所有的陶艺网站,自己编写教材,为了调试烧制陶器的合理温度,她甚至连课外时间都守在烧制间,只要有陶艺培训,她都积极要求参加。现在,桂老师已做出了很大成绩,在该领域小有名气,陶艺教学研究论文获得全国陶艺学会评选一等奖,学生作品被收入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其他项目的教师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三)逐步学习,强化训练

“逐步学习”是针对学生的学来说的,学生不再是在各个年级中对什么内容都浅尝辄止,而是一项一项地学,从易到难地学,一项内容至少在一个教室学一个学期,喜欢的项目还可以多学几个学期,这样就有时间把一个项目琢磨透,有充分的动手时间,达到较好的效果。

1. 一学期一选,走班上课

如此多的项目是贯彻在五至六年中完成的,一学期可作一次选择,也即学生本学期选择了“木工”,他就得至少学习木工一学期,下学期可以选择另外的项目学习。有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一两件甚至更多的作品,也能摸到一些该项目的门道。如,木工中,就要知道如何设计模型图,如何用锯,如何打磨等。学生参加劳技课学习分低、高段进行,重新组班,走班上课,四年级可能与六年级同在一个班,二年级学生可能与三年级同学完成同一个作品。学生的选择有相对的自由度,当然,班主任要防止极端偏课的学生,也要防止只撒网不打鱼的现象。这种走班上课的形式,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每到有劳技课的这一天,全体学生都会感到轻松、高兴。

2. 鼓励全面选课,保证重点选项

六年中有12次选择机会,学生选择学习12项技能,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多学习几个学期。因此,这样的开课能保证劳技技能学习的全面性,同时又顾及了自己最喜欢的重点项目。有的同学喜欢“建筑模型”这个项目,他就花了两个学期来学,那么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在第二个学期的学习中,他成了老师的帮手,还能指导其他同学操作了。

这样做的另一好处是为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提供机会。人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擅长项目,我们有这么多的项目供学生学习,提供了这么多的机会,只要有心,基本上都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

3. 开展作品评比,提高学习积极性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呢?我们主要采用作品评价法,组织学生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欣赏他人的作品,提高自身做好作品的积极性;给每个作品以合理的评分,使学生追求更高水平的质量。我们还鼓励学生将优秀作品带回家,接受家长的评价,有的学生利用陶泥为家里制作笔筒等器皿,有的同学把自己制作的木飞机带回家……在接受家人的评价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巩固。语文老师把学生学习劳技操作当做学生写作的题材,指导学生写出此类文章,一方面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及时地把学生中反映出的情况使任课老师了解。

3.小学劳动教学总结 篇三

一、观察劳动过程,为作文积累素材

有这样一个例子,家长让学生暑假去学游泳,学生极其不愿意,并郑重表示:只要是带“学”字的都不去。但是家长话语稍转,说让他去“玩水”,他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可见,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的方式方法得当,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小学作文题材多数是关于人、物、事或是景色的描写。在农村学生的天地里,没有游乐园、公园、动物园,也没有网络,因此学生总觉得没有材料可写,学生的写作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因此,模仿老师给出的范文进行写作是他们完成任务的主要方式。但教师要看到农村教育的有利条件,即将课堂搬到田间,将静止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动态的课堂。

如描写父亲的作文,学生就模仿作文书上的内容,写自己的父亲是任劳任怨的公务员,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或者是伟大的工程师。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是出于模仿的心理,更是学生思维受限所导致的。将课堂扩展到田间后,学生仔细观察父亲的劳动过程,亲身体验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体会父母的艰辛,这给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感性材料,也让他们的写作思维更加开放:可以写父亲具有劳动人民的辛勤本质,写父亲在劳动方面具有的才干,也可以联想到父亲艰苦劳动背后的责任心和伟大的父爱等。改变传统的静态课堂学习方式,把丰富的野外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

二、参与劳动过程,将感受内化为真情实感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生活的认识较浅。但是作文学习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事件或是抒发情感。这就造成学生在面对写作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窘迫局面。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有更多的选材空间和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增加信息量和对事物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写身边事,说心里话,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简单的生产劳动,了解生产劳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把写作对象具体化,这样他们在写作中就会有话可说。如以“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为题的作文,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联想到的大多是如何帮助他人等方面的题材。为了完成写作任务,有些学生甚至挖空心思编造这样的题材,结果写出来的作文没有真实感,真是难为了学生,也难为了老师。但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常言说“劳动最光荣”,那么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劳动成果,算不算是有意义的事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所以在农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如割草养兔子、做简单的手工工艺、捉害虫等,使学生熟悉劳动过程,并意识到劳动是件有意义的事,而且由于学生生活环境本来就具有很浓厚的劳动氛围,因此他们对劳动的感受之深是可想而知的。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感,是将写作的对象具体化的体现。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完全把生产劳动等同于写作学习课程,教师必须在课堂中适当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往积极的方向思考,总结实践经验和正确抒发内心感情,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三、在思考体会劳动的过程中,提高习作水平

一篇好的作文,不是词语的堆积或是简单的评述,而是要以情感为基础,不管是记人、记事还是写景,都不能缺少作者的情感。一些学生写作文时由于不会抒发自己的感情,所以文章就显得平淡无味。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在教学中,教师没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环境进行思考、体会。

小学作文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除了可以让学生参与劳动,了解劳动项目的操作程序,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特有的环境中,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体会到更多与劳动相关的知识,如参与劳动的人具有的品质、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到劳动的艰辛,懂得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参与集体劳动中加强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互助互爱和协作精神;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等。农村的学生可以说是生活在劳动的海洋里,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与生产劳动相关的命题内容,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开拓思路,选择他们熟悉的人、事或景来写,以增强学生对命题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内心的真挚情感,并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此外,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生产劳动过程,了解劳动程序,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鼓励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学生联系生活环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拓宽学生写作面,鼓励创新,书写真情实感,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4.小学六班劳动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篇四

六年级劳动技术课 李加荣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又告结束,静下心来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还有很多的遗憾。以下是自己一学期来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总结。

小学劳动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的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一、取得的成绩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班级中不少学生对劳动技术学科的 学习兴趣不浓。表现在上课时无精打采,学习态度不端正。

2、主观上,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不够,另一方面是有些时候由于教学准备不充分,上课时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3、没有有效地培养好学生再生活中进行简单的劳动技术实践的习惯,不太重视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学习劳动技术的兴趣。

三、改进的主要措施

1、今后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 学习的劳动技术兴趣,让他们知道掌握劳动技术是提高劳动效率的关键,尽力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2、每次上课前充分做好教学准备,特别是制作课。从而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5小学劳动基地活动总结 篇五

砖垛小学劳动基地活动总结

9月23日下午砖垛小学全体师生走劳动基地,开展清除绿化带卫生和除草活动。虽然天气很冷,但孩子们不怕脏、不怕累,认真地挥动着手中的条帚和锄草工具,红扑扑的脸蛋上挂满了汗珠。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打扫,同学们的腰酸了,手脏了,但绿化带里的塑料袋、纸屑、还有杂草都不见了,看着打扫干净整洁的绿化带,居民们都连声称赞。

此次活动的开展,很好地美化了学校周边的环境,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劳动能力,又增进了学校、学生、居民之间的联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6.劳动小学推广普通话总结 篇六

——劳动小学推广普通话系列活动总结

9月15日至21日,是“全国第17届普通话宣传周”。为了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健康发展,我校在本周进行了一系列推广普通话活动,通过本次活动,提高了全校师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形成在学校、社会交际中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风气。

一、加强了宣传

9月15日,唐林校长利用朝会课向老师们和学生们进行了此次活动的宣传。让师生们明白了此次活动的重大意义。下午周前会上,教导处又对此活动进行了具体的安排。

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各班语文老师开展了以“说好普通话,圆梦你我他”的主题班会活动。四至六年级在本班进行了“美文诵读”初赛。二三年级在本班进行了“书法”初赛。

(二)9月16日下午,“美文诵读”大赛如期举行,此次活动采取现场抽签决定出场顺序和诵读内容,由评委现场打分评出等级奖。比赛内容涉及到爱国、环保、感恩、拼搏等方面;各位参赛选手表现十分出色,语音标准,口齿清晰,激情昂扬,仪表大方,展现了我校四至六年级学生的活力和风采,他们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诠释了本次活动的主题“说好普通话,圆梦你我他”。本次活动共评出一等奖四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七名。

深情诵读的孩子

获一等奖的孩子

(三)9月18日下午,我校举行了二三年级学生“硬笔书法”比赛,比赛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默写《春晓》这首诗。孩子们个个书写认真,评委们人人评审严谨,最后客观、公正地评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4名。

认真书写的孩子

严格评审的老师

收获成功的喜悦

总之。本周活动的开展,在校园内既营造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氛围,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更让孩子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圆少年梦”。

劳动小学教导处

7.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三策略 篇七

为了全方位地开发和利用劳技技术课程资源, 激发学生的技术需求和兴趣, 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素质, 我们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学实践研究。

一、优化教学环境, 强化技术教学

1. 优化劳技教学环境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单纯地搞"纸上谈兵""黑板上种田"是无法完成学习内容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 才能掌握基本的操作要领, 形成自己的能力。

劳技专用教室的设立, 完善的教学器材配备, 能够满足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开展观察、尝试和实践等活动, 充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还能让学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和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2. 改进劳技教学方法

兴趣是学生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 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心理基础。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他们都愿意学、愿意做, 因此精心设计教法, 能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 常用的有成果展示法、谜语法、游戏法等等。

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教学上教版四年级《双椎体模型》一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大型教具进行实物演示, 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 发现现实状态与原有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冲突, 学生立刻就会产生疑问。当学生带着探究科学奥秘的心情去实践制作时, 这时的动力是十分强大的, 同样也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 加强劳技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 学生是技术实践的主体。学生个人单独实践的形式, 可以锻炼其独立的品质, 培养其创造精神。可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也有长短。因此, 教师也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善于根据教材的需求, 适时改变学习方法指导, 为他们创造一种协作环境, 引导他们互相帮助, 彼此取长补短, 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样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在活动中, 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每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变化, 需要他们灵活地运用劳动技巧协调动作, 搞好配合。这种合作, 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因素。

4. 体验劳技教学成果

成果展评是劳技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学生作品的展评, 既可检查教学效果的好坏, 又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并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创作意识。

评价的方法可以多样化, 如小组互评、集体展评等。而展示的方式也可以多元化, 如将班中评出的最佳作品, 放置在教室的展示橱里, 让来专用教室上课的同学都能观赏。或将各自的特色作品拍摄下来, 打印成稿, 期末贴在每个同学的成长记录册上, 永留纪念。这些不同的形式, 都能让学生体验到通过劳动创作, 生活能够变得更加美好, 从而使学生对劳动技术的感情得到升华。

二、科学选择内容, 进行拓展延伸

课外的延伸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原有的教学之后, 也可以用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注意, 使学生的兴趣持续不断, 创造有增无减。

1. 布置有趣的技术实践作业

作业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寻求教学的最优化, 必然要对作业的优化进行探索。劳动技术的作业不同于语、数、外的作业, 它可以有意识地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引进学生课外获取的信息。

例如:四年级第一册第一课关于纸张的来源, 五年级教材中木材的来源, 还有五年级第二册第一课关于废旧电池的回收等, 教师都可以让学生结合自然课中所学到的知识, 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回收信息资源之后, 可以利用制作小报、汇报调查成果。这样把学习兴趣延伸出去, 达到课后巩固发展的目的, 使学生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 进行有意义的技术竞赛

有竞争, 才有进步, 学技术也是同样道理。当学生学习了一系列的技能之后, 需要检验学生是否学会这些技能, 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熟练地运用。这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竞赛来达到检验的目的。

例如:四年级第二册学习金工的技能,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弯折一笔画铁丝作品的比赛。通过比质量、比速度等方式, 让学生在竞赛中激发兴趣, 从而再次达到巩固技能的目的。

三、利用科技活动, 开发校本资源

把劳技教育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劳技教育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把学生源于生活和课本知识提出的奇思妙想在劳技教育中去检验与实践。通过植物种植活动、建模制作活动、发明创造活动等, 能营造一个良好科技教育的校园氛围,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我校在四年级开设建筑模型兴趣小组的目的, 既是为了在学生中开展建筑模型科技活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丰富和促进兴趣课的开展和提高, 同时也是为参加市区的中小学科技模型比赛做准备。因为每个学期区里比赛的模型都是各不相同的, 所以每一次对学生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尝试、新的挑战。

比如制作木质的中国馆, 这个作品因为材质的关系, 制作的效果远比纸质中国馆要好得多。通过基础训练和集中制作, 同学们制作的中国馆, 个个都很棒。在参加区里组织的比赛的基础上, 学生接下来的任务是将这些完成的中国馆进行整合。教师结合劳技课的教学内容, 利用电工与金工技能, 让学生对中国馆进行再创作。正逢世博会召开期间, 去过中国馆的同学说晚上亮灯的中国馆很漂亮, 大家就思考如何使我们的中国馆模型也能亮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 五年级的学生在每个中国馆的内部都安上了一盏灯, 然后在底板下, 通过导线的正确连接, 最终接上开关, 就能使四个中国馆同时亮灯。当灯点亮的一刹那, 所有成员包括教师在内都一起叫了起来, 太高兴了!学生的潜能真是无限的, 在接着设计围栏时, 同学们设想了好几个方案, 可大家仍感到不太满意。这时, 一位男孩提议用2010和EXPO这八个字母组成围栏。大家一听, 异口同声地说这个创意太棒了!大家立刻行动, 四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金工技能的训练, 弯制铁丝作品已经非常熟练。每人负责一个字母, 一共弯制6个, 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大家排好序, 依次将字母插入底板, 仔细地整形后将铁丝固定住。会发光的中国馆完成了, 学生们看着自己努力创作的成果, 都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所感动, 激动地鼓起掌来!

8.小学劳动教学总结 篇八

对学生进行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阶段抓起,这样对于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度并提升到新的水平。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通过自我探索掌握问题的答案,通过亲身试验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最终具备一定的探究性能力。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突出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围绕小学劳动与技术课教学探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勇于教学创新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投身于学习,这些其实都是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所在。兴趣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要是对学习充满兴趣,就会在学习中切实体验到一种快乐,反之,则学习容易演变成学生的负担。所以教师一定要紧紧圍绕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把握小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科学引导,使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得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最终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师应当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怎样进行植物标本制作”这部分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将形状各异的叶子向学生展示,并提问,让学生思考:这些叶子都十分美丽,但是却特别容易腐烂,如何才能将这些叶子长久很好地保存下来呢?教师应当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褒扬为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对学生做好正确引导,努力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切实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本内容,会想会说、还会做。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搜集了不少的植物,下面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植物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够将这些叶子进行植物标本制作。请同学生思考一下:植物标本有哪些用途?这样就会加深学生的记忆,也使得传统教学机械式灌输以课本为纲的模式被打破。积极有效的教学创新,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对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

二、进行积极的教学评价

一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主要方向,深受这门课程采用何种评价方法影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关于小学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也要突出探究化。实际上就是指,要突出鼓励与褒扬,突出对学生的积极评价,使学生在积极的表扬中不断取得进步,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创造条件。实际上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情感上收获一种体验,能够在内心收获一种感悟。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单纯局限于对学生的动手结果展开片面性评价,而应立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对于具备较强操作能力,取得了优异成果的学生应当大力赞赏鼓励。但总体而言,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需要同时关注学生动手和动脑收获的经验,应当杜绝片面。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建有利的教学环境,使操作过程中具有性格差异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均可以实现各自积极的评价。

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方法,科学设计教学情境,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方面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征展开课堂教学设计。对于一堂课而言,教师是教学设计者与组织者,所以教师应当将各种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利用,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动手操作的愿望。以《制作风筝》这部分教学为例,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风筝的别名,还叫纸鹞,风筝属于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其发展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制作风筝、放风筝,在春季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户外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在这项活动中还综合运用了物理、数学、美工等多门学科知识,是一种能够充分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一项科技活动。制作纸片风筝,一共运用了两课时讲解,学生对折叠纸片风筝的方法已经熟练掌握,所以风筝制作特别成功顺利,学生在这堂课上体验了成功与快乐。在制作风筝过程上,学生花了不少的时间削竹篾,削竹篾需要手脑并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再以《彩带编制》这部分教学为例,教师同样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在对基本材料相关操作教解完成后,教会学生掌握制作需要把握的要点后,确保学生的安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创作。结果学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原料进行作品制作,具体有竹、藤、纸、铁、塑料、草芒、毛等。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教师组织了一次海选,学生相互投票,将公认的最佳作品评选出来,整节课充满愉快的氛围。学生们还对作品拍照,学生深深体验到了一种成就感,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显著增强。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过程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这对于提高小学生探究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相信,教师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平日教学中有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9.小学五一劳动节活动总结 篇九

一、在学生的可塑性上面

我想,没有比小学生更适合学习这次活动精神的人了,不但有着适合学习的精神风貌,而且还有着很强的可塑性,这也正是说明小学生的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因此对于学校举办的活动,我是相当满意的,不论是老师还是校长,他们的初衷都是为了学生好,所以我觉得这次的活动是成功的,也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并不是说活动结束我们便可以不必理会了,而是要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探究本质,因此这次成功与否都不不必理会,重点是学生从其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在学生的自主性上面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组织了一系列读书活动,其中重点学习一些典型的劳动模范的光荣事迹。劳动人民是光荣的,是令人敬佩的,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因此,我们各班自发组织了部分活动,从小学生的自主性入手。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融入进去,自发学习五一劳动节的故事,其中表现得优秀的学生还能被评比为当月的“学习之星”和“劳动之星”,正所谓有荣誉便有进步,为了获得老师的夸奖,在这场比赛中学生们都十分地努力,生怕落后于别人,这次的活动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每个学生都变得更加热爱劳动,也能体会劳动人民的不易。

三、在学生的榜样性上面

在举办活动的当天下午,我们自发组织来到大街之上,主动帮忙那些环卫工人清扫大街,慰问他们,这在学生们的心里也留下了一个最直观的印象,那就是劳动的不易。只可惜条件不允许,毕竟学生人数比较多,需要注意学生们的安全,如果可以在工厂或者农村实地考察一番,效果也会更好。

10.小学劳动教学总结 篇十

石河子148团小学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始逐渐重视劳动教育方面的工作。现就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

21世纪需要培养自立、创新的人才。对于培养未来人才的全面素质来说,劳动技能素质是必不可缺少的。然而,现阶段由于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家长和老师往往忽视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不重视他们劳动习惯的培养:在家里,小学生有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小学生全方位的包揽;在学校里,除了必要的值日劳动外,小学生很少有其他的劳动机会,使得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自己的事情都不会做或不愿做。特别是教低段的老师们对此深有体会:每年刚上学的一年级新生是越来越可爱、越来越聪明,可是在生活能力方面却是越来越降低。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不再是曾经的只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与劳动的习惯,而是在此基础上注重开发学生潜能,集动手、动脑为一体,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将来能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劳动教育,提高他们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二、抓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

一)落实好相关课程

1、让劳技课成为一门真正的课

以前的劳动课,往往都是老师说说,学生做做,家长老师都不是很重视。很多老师都会用他来订正作业,完成一些练习。现在的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重新整合过的学科,因为它所具有的意义,所以我们按照要求,把它列入教学计划,安排了一些肯动脑、动手,能力强的老师担任这门学科的老师。保证课时与质量。

2、激发学生兴趣,有动的欲望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动力,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要想使这门集知识,实践的学科让学生乐学,学得好,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安排成活动的儿童状态,达到学生要活动的状态,老师就必须多动脑筋。安排教师时,我们着重把喜欢动手,动脑,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老师安排教劳技课,并进行一定的培训,使他们具备一些新课程的理念,并运用到教学中去。

3、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教材

在教学中,根据这几册教材的内容,老师在上课时,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整合,找到他们之间相通的地方,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进行了一些迁移,整合,便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1)把劳技课内容进行整合。

例如:在低段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内容,就是学习礼品包装。这个单元中有两课,首先是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纸盒,并进行一定的装饰。在纸盒造型里,学生学习根据老师的指导,发挥想象,把很多纸盒进行粘贴,排列,创造,做成各种器物。这样的过程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提升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2)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促进各学科之间的学习

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整合,促进各门学科的学习。例如: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有让学生认钟表的内容。学钟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劳动实践课安排学生学着制作钟面,通过模仿,制作,学生对于钟面的时针,分针,就会认识得很清楚,除此以外,还会知道钟面有12格等等。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体验到动手的乐趣。

4、在实践中让学生得到终身发展 1)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是比较弱的。他们渴望成功,但是,由于缺乏动手的机会,所以,成功的机会不是很多。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他们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愿意学习。在帮助孩子体验成功时,要遵循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层次的平台,让他们逐层提高,收获快乐。2)实践中体现团队精神

在劳技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独自完成实践,那一定费时费力而且不一定能实践好,所以小组合作就是实践最好的基本形式。在实践中建立一定的竞争机制,鼓励小组间互相竞争,同时也提倡小组内的同学学会团结协作,学会根据各人特长进行分工。这样学生既学会了交往,也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

新的劳动技术课作为一门以发展学生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的综合性课程,不仅要求老师具备一般的通用知识储备与技能,更要求教师要有宽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通用的技术实践能力,并不断地学习补充与实践,只要劳技教师能够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践,学生的潜能就一定能激发,素养一定会提高!

二)校内校外提供参与机会

在学校的劳动教育计划中除了重视课堂上的理论指导外,教务处还和少先队联手组织一系列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开学第一周的“动动手,校园环境我打扫”卫生大扫除活动,组织全校的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分配适当的劳动任务,锻炼了孩子也美化了校园;第二周“我为妈妈来点赞”庆“三八”活动,在家庭中通过学习妈妈最拿手的家务技能来参与到家庭劳动中,既参与了家庭劳动实践活动,又向自己最亲的人学到一些劳动技能,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融洽了亲情,从某种意义上也让学生学会了感恩;第四周“我有我风采”主题板报展评活动,这个活动让孩子们把自己在劳动实践中的成功作品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在欣赏和评比的过程中,既分享了自己的劳动成就,增强了劳动自豪感,也更进一步激发了参与劳动实践的兴趣;第六周“雷锋精神代代传”系列活动中孩子们在大队部的组织下,参与到多个场所进行实践活动,如:宣传“十不准”规范、“小公民道德规范”、打扫居民街道、慰问军属、走进养老院等等,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一次次得到锻炼,不但提高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也向全社会传递了正能量。第七周的“小记者在行动”之“小记者走社区”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植绿护绿主题教育,这次活动参与的学生主要是五、六年级的孩子们,他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手拿铁锹参与到团场的植树活动中,修林床,挖树坑,扛树苗,样样活都争先恐后,从不会到熟练,师生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参与到团场的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共同维护团场的环境卫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增强学生的劳动环保意识;第九周“我请爸妈来做客”系列活动试行,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展示孩子们的综合家务能力,虽然在这个活动中每个孩子不可能真正像大人一样每件事都做的尽善尽美,但是相信在大人们的鼓励和帮助下,在经历活动过程的感受中孩子们一定能收益多多;第十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系列活动根据团场的农业生产的季节特点,学校要求在“五一”休假期间由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参与到春季农忙活动中,由家长督促孩子到农田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并在休息结束把家长对孩子本次参与农忙劳动的评价带回到学校,在班级里进行小范围的交流,这样的活动对很多孩子都会有不小的触动,不但得到了身体和意志品质的锻炼,而且从中也真切地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境,学会了尊重、敬仰劳动者;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总之,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能让小学生更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小学生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孩子的参与面不能达到完全覆盖,但是活动的目的仍然是希望每个孩子收益,只是在活动的组织形式方面或是对家长的教育意识的提高等方面都有待改善和加强。

三)让家庭教育成为劳动实践的主阵地

对孩子的教育从来都是学校和家庭同时进行,在劳动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发挥的作用更大,因此每年开学初的家长会上,学校会不失时机地对家长进行教育:

1、重视劳动习惯的培养

当前的小学生尚具有一定的劳动观念,知道劳动的重要,但很缺乏劳动的习惯和技能,不少孩子在生活中懒惰成性,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现在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生活条件日益优裕,不少家长对子女娇惯,什么活儿也不让孩子干。更有甚者,有的家长怕累着孩子,把学校的值日劳动也包起来,亲自去代劳。这样,大部分“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他们或是不爱劳动,或是不会劳动,或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种现象不解决,将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全面健康成长。因此家长要高度重视孩子们的劳动教育,对家长的培训要让家长明白劳动教育的种种好处:例如,劳动不但能提高孩子的觉悟,而且能发展智力。一位教育家说过:“孩子的才能和天赋的起源在他们的指尖上,形象地说,从他们的手指淌出涓涓细流,汇成创造思想的源泉。”这位教育家是在告诫人们不仅要把劳动看作生活的必需(没有它人类就不能存在),而且要把劳动看作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财富的多方面表现。再例如,劳动还可以促进意志品质的形成,劳动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意志形成的过程。别小看每天早晨起来自己叠被子,自己打扫卧室,没有相当的意志力是不可想象的。还有自己洗衣服、倒垃圾、刷厕所等劳动,没有不怕脏、不怕累的思想是不行的。因此劳动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独特的作用,它是孩子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劳动不仅锻炼了孩子,而且也可以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在劳动教育中,一定要让家长明白对孩子不能溺爱。如果认为“孩子小,大人干就行了。”或者认为“学习就够累的了,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往往孩子应该做的事,就由大人代替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要想改变孩子对劳动的态度,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真正认识到劳动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2、坚持要孩子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干

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可以说是最经常、最基础的内容。它是劳动的起点,又是其他劳动内容的基础。1)什么是“自己的事”。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事”是属轻微的劳动。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力所能及的事,如学习方面的削铅笔,包书皮,整理书包,准备文具等;生活方面的穿衣、洗漱等;集体方面的值日、扫除等;家庭方面的做饭、洗碗、扫地等。

2)建立岗位,放手让孩子干自己的事

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自己的事,既不要怕累着孩子,也不要怕孩子干不好。要想培养孩子会做事,就应该让孩子有自己的一份劳动任务,如铺床、缝扣子、热饭、洗小件衣物,准备上学用具等。当孩子干得好时,要给予表扬,孩子干得不好时,家长要给以指导,千万不能责骂或挖苦讽刺。

3)反复训练,循序渐进

家务劳动有难有易,开始不要让孩子做复杂劳动,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较高要求,让孩子反复训练,循序渐进。由于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有时不能平衡,往往心到手不到,干事拖拉,丢三落四,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家长要认真帮助孩子找出问题所在,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让孩子重新做,达到家长满意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方法有:

A 训练法。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训练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良好品德的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B实践锻炼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生实践的主体是日常生活,要以日常生活的实践锻炼为主,相信孩子的能力,允许孩子出错,尊重孩子的劳动和实践成果,给孩子实践的舞台和时间,保护他们的劳动积极性。

C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的实质是自我修养,即通过孩子自己的思考、对比、反思,达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目的。这种方法发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了逆反心理的产生,没有强迫性,更易于孩子接受。

D活动法。针对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认识,培良好习惯。在设计活动时应突出“新”、“巧”、“趣”,使活动有吸引力,让学生愿意主动参加。

通过一系列对家长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明白: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对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孩子对家庭、对亲人的责任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重大意义;同时告诉了家长们教会孩子劳动技能的方法,还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并且要求家长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亦是如此,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在小学生劳动教育方面一定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努力做到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变废为宝的创新

爱我西营-保护环境活动

亲密无间的合作

心灵手巧的制作

形式多样的授课

上一篇:听证告知书送达程序下一篇:六年级后进生学生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