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学习总结

2024-06-16

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学习总结(共10篇)

1.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学习总结 篇一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班级:指导老师:姓名:学号:日期: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工程质量事故是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品牌建设和长期效益,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民财产安全。进入21世纪后,我国建筑业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

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每年总有一些新建工程和既有工程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有一些事故还很严重。为了从事故中吸取教训,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同时也为了对工程事故进行正确处理,工程相关人员必须对事故发生原因进行诊断与分析。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即使未造成生命与财产的重大损失,尚可补救,但也会造成经济损失和延误工期,事后治理终究不是上策。只有事先采取周密的预防措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能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事前重在预防;事中认真分析,确保最佳处理方案;事后吸取教训。

工程质量事故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案情

某办公楼为清水楼板,楼板拆模后板底不平,为此监理特邀开发公司到现场检查,检查后认为板底确实不平,不能满足交验要求,要求施工队伍进行处理。因天棚底不是因为主体施工队伍施工造成的,所以项目部要求包工队负责处理天棚,达到交验条件。包工队采用方式为在天棚面局部凸凹较大的先用石膏掺乳白胶刮平处理之后再上水泥掺107胶刮平。项目部和驻工地监理对该方案均提出质疑,施工队称该方案在其它工程已经使用过,未出现问题。所以项目部同意使用。进入装修阶段,在刮大白时发现天棚有起皮现象,起皮位置大多在基层用石膏找平处,当时进行了局部处理,大白刮完之后在进行面漆施工时再次发现天棚面有起皮现象,至此,吉铁公安处要求将天棚水泥掺107胶刮层全部清除后重新刮大白。

二、原因分析

问题出现后,开发公司领导及监理非常重视,及时组织项目部及有关部门开会进行研究,先后召开了两次,开发公司、监理公司均聘请相关专业专家到现场勘察,经过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刮棚处理工艺存在问题,先刮石膏后刮水泥胶,水泥和石膏粘结强度不好造成起皮。

三、处理方案

将1、2号楼天棚处理层(石膏层和水泥掺107胶层)全部清掉,清至砼楼板,1号楼重新刮石膏一遍,大白两遍,并打砂纸喷乳胶漆;2号楼天棚清理后将凸凹不平用角磨机打磨,不再做其它处理。

案例二

一、案情

四川省某市玻璃厂1999 年4月为增加生产规模扩建厂房,在原来天然坡度约22°的岩石地表平整场地,即在原地表向下开挖近5m,并距水厂原蓄水池3m左右,该蓄水池长12m、宽 9m、深8.2m,容水约900m3.玻璃厂及水厂厂方为安全起见,通过熟人介绍,请了一高级工程师对玻璃厂扩建开挖坡角是否会影响水

厂蓄水池安全作一技术鉴定。该高工在其出具的书面技术鉴定中认定:“该水池地基基础稳定,不可能产生滑移形成滑坡影响安全;可以从距水池3m处按5%开挖放坡,开挖时沿水池边先打槽隔开,用小药量浅孔爆破,只要施工得当,不会影响水池安全;平整场地后,沿陡坡砌筑条石护坡;„„本人负该鉴定的技术法律责任”。最后还盖了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予以认可。

工程于7月初按此方案平基结束后,就开始厂房工程施工,至9月6日建成完工。然而,就在9月7日下午5时许,边坡岩体突然崩塌,岩体及水流砸毁新建厂房两榀屋架,其中的工人3死5伤,酿成了一起重大伤亡事故。

二、原因分析

该工程边坡岩体属于裂隙发育、遇水可以软化的软质岩石,虽然属于中小型工程,但环境条件复杂,施工爆破、水池渗漏、坡体卸荷变形等不确定的不利影响因素甚多,在没有基本的勘察设计资料的前提下采用直立边坡,破坏了原边坡的稳定坡角,而且未采用任何有效的支挡结构措施,该边坡失稳是必然会发生的。若有正确的工程鉴定,并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采用经过勘察设计的岩石锚桩(或锚杆)挡墙和做好水池防渗处理措施则是能够有效保证工程边坡安全的。

该高工的“技术鉴定”内容过于简略,分析评价肤浅、武断,未明确指出及贯彻执行现行勘察设计技术规范规定的技术原则及技术方法,主要结论建议缺乏技术依据,尽管其中有关地基施工中关于松动爆破和开槽减震的建议是正确的,也是有针对性的,但未经设计计算的有关边坡稳定的结论是不恰当的。有关用条石挡墙护坡的建议也不是该工程边坡条件下能确保边坡安全的有效支挡结构技术措施,而有关采用坡度为1:0.05的放坡建议,则更是没有贯彻现行规范的基本规定,缺少相应的论证分析,它的误导为该工程事故埋下了安全隐患。该“技术鉴定”虽然盖有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但却无一般勘察、设计单位通常执行的“审核”、“批准” 等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从技术鉴定的内容到形式都缺乏严肃性;而且这种技术鉴定缺乏委托方与承担方之间的有关目的、任务、质量要求等基本的书面约定,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技术鉴定工作的深度和技术质量。

平基施工过程中及完工前后所发现的漏水等边坡岩体不稳定因素的征兆,虽然有关各方曾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与研究,但由于缺乏岩土工程及支挡结构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对隐患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相应措施,而继续盲目施工至全部工程(人工边坡及厂房扩建)结束和水池继续运行,并在7月3日决定将水池蓄水至7m水深,使整个工程的安危事实上依赖于个人狭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上。

三、处理方案

综上所述,此次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巨大,以及负面社会影响,主要是由于违章进行工程鉴定、处理方案错误所至。从事工程鉴定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者应从此次事故中汲取经验教训,严格按照国家的统一鉴定方法与标准进行工程鉴定,即按照:客户委托,确定鉴定目的、范围和内容;初步调查;详细调查及检测验算;安全性、使用性鉴定评级;可靠性评级;出具鉴定报告及处理意见的基本鉴定程序规范、标准地进行工程鉴定。

案例三

一、案情

某工厂新建一生活区,共14 幢七层砖混结构住宅(其中10幢为条形建筑,4幢为点式建筑)。在工程建设前,厂方委托一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按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相继开工,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相继建成完工。一年后在未曾使用之前,相继发现10幢条形建筑中的6幢建筑的部分墙体开裂,裂缝多为斜向裂缝,从一楼到七楼均有出现,且部分有呈外倾之势;3幢点式住宅发生整体倾斜。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出现问题的9幢建筑均产生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160mm以上。

二、原因分析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质量事故进行了鉴定,审查了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对工程地质又进行了详细的补勘。经查明,在该厂修建生活区的地下有一古河道通过,古河道沟谷内沉积了淤泥层,该淤泥层系新近沉积物,土质特别柔软,属于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且厚度较大,在建筑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凡古河道通过的9栋建筑物均产生了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生活区内其它建筑物(古河道未通过)均未出现类似情况。该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对工程地质进行详勘时,对所勘察的数据(如淤泥质土的标准贯入度仅为3,而其它地方为 7~12)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地下土层出现了较低承载力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轻易的对地基土进行分类判定,将淤泥定为淤泥质粉土,提出其承载力为 100kN,Es为4Mpa.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基础为浅基础,宽度为2800mm,每延米设计荷载为270kN,其埋深为- 1.4m~2m左右。

三、处理方案

该工程后经地基加固处理后投入正常使用,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向厂方赔偿经济损失329万元。

案例四

一、案情

某厂房为一层框架结构,条基,层高7.500M,框架柱截面600×500,柱距6000,C30商品砼,填充墙为M75小型砼空心砌块,内墙为加气砌块,粉刷完成后墙柱墙梁之间出现裂缝,且有扩展趋势,用砂浆重嵌后棉层刷防水外墙涂料一底二涂,一月后裂缝处气泡外突。

二、原因分析

单层厂房长宽比较大、基础埋深浅引起的不均匀沉降;砼与砌块二种材料涨缩系数不同、墙体拉接筋设置不符合要求。

三、处理方案

1、沉降稳定后(180天)沿梁、柱二侧300左右粉刷层凿除加设钢丝网片二道再做面层各工序。

2、沉降稳定后沿裂缝凿开,注永凝防水胶至密实,加刷外墙涂料一道。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的一般程序

2.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学习总结 篇二

关键词:工程质量,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安全意识

1 实施课内实践教学的目的

《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 希望可以通过课内实践的开展, 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建立学以致用的思维方式, 在实践过程中明确继续学习的方向和方法, 逐步提升自身对本专业的认识、土木工程相关技能水平、综合素质。此外, 该课程也是对学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锻炼环节, 所以, 其相关实践对学生是十分有益的。

2 实施课内实践教学的方法

2.1 课内实践的内容

本课程主要分为地基基础、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装饰装修工程和防水工程等部分。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或学时需要来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由于本校属于三类院校,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本课程实践学时的安排, 选择地基基础、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三个部分, 其余部分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

2.2 实施方法

在实践教学课程之前, 先组织学生分配工作, 以小组为单位, 每组3~4名学生, 主要是为了使小组中的每名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因此, 小组人数不宜过多, 每组配一名组长, 组长负责任务分配、监督和督促同组学生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

在每一个专题讲授结束之后即可布置相应的任务, 每组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相应专题的内容, 进行相应专题的质量事故的案例分析。比如, 在混凝土部分讲授完毕后, 要求学生在课后准备进行混凝土部分相对应的质量事故分析和处理实践, 具体要求是每组同学利用网络或书籍等相关资源查找相应的工程实例, 并准备好相应的PPT, PPT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本组的分工、工程概况、质量事故的具体情况说明、质量事故的原因、处理方法 (重点分析部分) 、加固方法等。此外, 在PPT中最好附有相应的图片、动画和视频, 并要求小组之间不能重复选题。

在实践教学环节, 每组派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准备的案例分析进行详细讲解, 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内讨论, 指出有疑问的部分。在讨论过程中, 要求每名同学都必须发言, 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同时, 也可结合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 比如参观等进行实践教学。

由教师对每组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点评, 使学生在今后的案例分析中弥补自身的不足, 各组之间能够相互学习;每名学生写一份心得体会, 了解学生在准备案例中的感想和收获, 教师也可以观察到学生和自己在准备资料期间的不足, 并在今后加以改进, 使实践课堂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3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实际意义

3.1 学习课程方面

由于本课程的案例分析是基于失败的工程项目之上的, 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搜集资料和课堂分析的过程中看到的都是失败的工程项目。质量事故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建筑倒塌、建筑物倾斜。此外, 引起质量事故的原因也是多样的, 比如施工存在问题、设计方案存在问题、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在案例分析过程中, 学生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由于本课程涉及较多的相关知识, 比如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建设法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土木工程施工、建筑工程经济, 包括了绝大多数的主干课程, 学生在准备案例的过程中会结合所学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相当于对相关课程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又进行了系统的复习。这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 也有助于其深刻分析和理解工程项目出现质量问题的具体原因, 帮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3.2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在案例分析中所举出的工程实例对于学生而言都是真实的事例, 使其了解到工程项目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 树立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法治观念, 养成质量第一的观念, 这对其今后的工作多有裨益。

3.3 对其他方面的意义

学生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 提升自身利用网络等资源学习的能力。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 能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精神, 任何一项工程都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也需要学生具有相互协作的精神。此外, 学生在准备PPT的过程中, 能提高其对Office软件的操作水平, 这对撰写毕业论文及今后的工作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在课堂中讲解案例分析可增强其心理素质, 且学生可在课堂中相互交流,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将原本比较严肃的课堂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愉悦。

4 实践部分的考核

实践部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 合理的考核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使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更好。实践部分主要的考核办法分为2部分: (1) 不同组之间主要考查案例分析的质量和课堂讲解的质量;对同一组学生的考察主要为课堂讲解的次数和课堂发言的情况。对表现良好的学生应给予优秀或良好, 表现一般的学生给予中等或及格, 表现较差的学生应给予不及格。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这门课程课内实践环节实施的质量, 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今后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及对各种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处理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 在教学中, 需要教师逐步转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和管理,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和安全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剑峰.“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教学管见[J].广东科技, 2009 (08) .

3.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学习总结 篇三

关键词:电气工程 变电 事故 异常

1 在电气工程中,变电运行事故产生的原因

1.1 设备制造和设计问题引发的电气运行事故。就现如今引发变电运行事故的原因看,我们不难发现一般都是由于电气设备中的设备制造问题导致的,也有部分原因是设备的设计问题导致的。而这两种问题都是产品的质量不合格造成的,这就意味着,将会影响到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若是没有在安装前就对电力设备进行细致的检查,出现质量问题后就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关于设备的制造和设计问题,总的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设计上的缺陷问题;二是设备的选型问题;三是质量方面的问题。而根据相关的数据表明,若是出现运行方面的事故,发生概率最高的都是在运行使用时间超过二十年的设备,要么就是运行使用时间低于三年的设备。而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是设备在进行最新研发的时候,没有高超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的支撑,在制造技术上也没有成熟的制造技术辅助设备制造。而生产制造这些设备的生产厂家不断的压缩成本,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不顾设备的质量,导致设备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

1.2 由于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导致的变电运行事故。一般导致变电运行事故发生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在变电运行的过程中,它的内部设备间相互联系,无法脱离其他设备单独运行,具有不可分离性。在一般的管理工作中,若是一个设备运行维护人员在工作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或者是操作技术没有达到标准,自身的技术不够过硬,可能造成变电设备出现故障问题。有时由于运行维护人员忽视了一些设备的安全隐患问题,或是操作不规范,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者会造成人员伤亡事故。而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一般是:①下一班的人员没有认真的对上一班的工作人员所移交的工作进行审核;②使用不合格的工具或是器具;③没有遵守电气操作的原则,进行违规操作;④只进行形式上的监管,没有将监管落到实处。

1.3 由于设备的老化和维护问题导致的变电运行事故。造成设备的老化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在电气工程中,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更换变电设备,运行的年限超过规定使用年限,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电气设备中的零部件逐渐的老化;其次是没有按照规定使用电气设备,用非正常的方式使用设备导致的设备老化。例如,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高温,因此,电气设备的使用年限就会有所降低。为了增加电气设备的使用年限,要对电气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在出现问题时,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检修,及时的解决问题。

1.4 由于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的变电运行事故。若说人为操作的失误是导致变电运行事故异常的直接原因的话,那么在管理上的缺陷就是导致变电运行事故异常的间接原因。首先,有些领导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管理工作,导致管理工作不到位,更使工作没有计划性,导致安全管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其次,在电气工程中,为电力运行的管理工作能够正常运行,相关的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业标准规范,但是这些相关的制度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落到实处,从而导致了安全管理中存在许多的漏洞。

2 在电气工程中,变电运行事故异常处理的原则

在变电运行事故产生的时候,要不慌不忙,有条不紊的进行一系列措施的应对:

2.1 在变电运行事故发生之后,要先仔细的检查设备目前的运行状态,进行阶段性的记录,从中总结出具体的异常情况,将信息汇报到上级等待指示。

2.2 若是在变电运行事故发生时影响到了设备和人员的安全,要立刻停止运行设备,若是无法停止,就要立即采取切断电源的形式停止设备运行状态。

2.3 一般在处理变电运行事故异常情况的时候,为了能够有效的分析出事故原因,要保证供电的正常和安全。但是当设备出现异常问题时导致了停电的时候,无法进行事故分析时,首先要做的就是隔离故障点,在恢复供电之后再进行事故分析。

2.4 在进行变电事故异常情况处理时,也要考虑到当地的天气是否对设备有影响,若是在雨天,就可以对继电进行保护,还要结合其他的自动装置的动作情况进行严密的考虑,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变电运行事故异常的原因。

2.5 在检测或者修理发生故障的设备之前,检修人员要做好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做好技术安全。

3 电气工程中变电运行的事故异常处理对策

3.1 在基础设备上,要做到加强管理。在电气工程中进行变电站的改造时,要严格的对设备进行质量把控。若是忽视了对设备的质量和设计的把关,就极易导致变电运行事故异常。对质量的把控首先就要严格的筛选制造设备的厂家,将不合格的以及那些曾出现过质量问题的厂家排除,在选定好生产厂家后,也要做出相关的措施来保证厂家生产出来的产品达到标准,在出厂之前,也要经过阶段性的试验后才能够购买一定数量的设备,避免出现有质量问题的设备流入电气工程内。另外,相关的安全管理部门要严格的对与设备问题有关的环节把关,同时也要在相关的部门内实行终生保证工程质量的制度以及终生追究质量责任的制度,从而帮助相关的工作人员提高安全意识,保证设备的质量达到标准,将一切的安全隐患扼杀。

3.2 在规范化的操作上,要做到严格执行。工作人员在操作方面的失误是导致变电运行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因此,要严格的落实规范化的操作原则,这样才能够保证电气的运行安全有效。首先,为了能够让工作人员提高对自己的约束,提高操作的规范性,要严格的执行电气操作导则以及相关的工作票制度。其次,要使工作人员规范操作,就要在施工的现场设置现场监督人,为了保证监督人有效监督,也要对监督人制定一系列的要求,例如,要禁止监督人直接操作设备,更禁止边操作设备边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等。最后,也要制定出相关的防范对策,为了确保在进行设备操作之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异常情况,工作人员在操作之前就要对设备问题进行认真的审核对比,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之后,再对事故设备的名称和编号进行重复确认,保证操作的正确性,在做好相关的工作后要进行重复的检查。

3.3 在综合自动化装置上,要做到完善。综合自动化装置的使用范围在电气工程中是十分广泛的,一般是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若是在设备出现异常情况时,它能够及时有效的反应情况,提醒检修人员进行检修工作,防止了事故问题的扩大化。自动化装置在电力系统的各个设备中也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如:能够有效的保证电力设备稳定运行,更有控制、协调及监视等作用。另外,它还能搜集关于高压电力设备的信息,快速的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相关的设备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若是发现异常情况,就会立刻发出警报,提醒相关人员做好准备,控制现场的情况,避免出现更严重的情况发生。因此,在电气工程中,应该派出相关的维护、保养人员不断的对综合自动化装置进行调试和升级,减少在实际操作中的系统失误情况,维护电力系统的稳定和安全。

3.4 不断的加强相关的安全管理。电气工程中的相关部门要将上级安全管理部门颁布的行业标准规范真正的贯彻落实,严格遵守安全管理部门制定出的符合自身发展的制度展开工作。并且,在进行相关的变电运行工作前,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将层级责任制贯穿在整个电气工程的工作中,将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工作认真的做到实处。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的迅猛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而我国一直重视的电力系统建设作为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也要在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断的发展,并且我国为推动电气事业的发展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措施。但是,在电气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国家也应该重视在电气工程中变电运行的事故异常处理应用分析,为了保证相关的电力系统能够在电气工程中安全平稳的运行使用,要加大对事故异常处理方面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赵向远.变电运行中有关继电保护的几点问题探讨[J].科技信息,2009(31).

[2]柏民杰,石岩鑫.浅析变电运行设备的状态检修流程优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21.

[3]闻旭东.变电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技术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2).

[4]万勇,刘玲玲.变电运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

4.土木工程质量缺陷事故分析及处理 篇四

确保和提高土木工程质量是土木工程界得永恒的主题。

土木工程中产品的特性是其产品的适用性、安全可靠性和耐久性的总和。土木工程的质量与人们的居住、生活和工作,与各行各业的建设、生产和发展,与国民经济的投入、产出和规划休戚相关。它的极端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缺陷、破坏、事故乃至倒塌带来的严重性和灾难性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正确分析、判断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并且能够提出预防和治理的措施。

质量事故分析分为(1)观察记录事故现场的全部实况(2)收集、调查与事故有关的全部设计和施工文件(3)长出可能产生事故的所有因素(4)从上述全部因素中分析导致原发破坏的主导因素,以及连锁破坏的其他原因(5)通过现场取样的实际检测、理论分析或结构构件的模拟实验对破坏现象、倒塌原因加以论证。(6)解释发生质量事故的全过程(7)提出质量事故的分析结论和应该吸取的教训,对事故责任进行仲裁。一般质量事故应该遵循以下六点基本原则:(1)信息的客观性(2)原因的综合性(3)方法的科学性(4)过程的回顾性(5)判断的正确性(6)结论的教育性。

现在就以一个案例来总结和归纳工程中的质量事故问题。

一、事故概况

2001年 8月 20日,上海某建筑公司土建主承包、某土方公司分包的上海某地铁车站工程工地上(监理单位为某工程咨询公司),正在进行深基坑土方挖掘施工作业。下午18点 30分,土方分包项目经理陈某将11名普工交予领班褚某,19点左右,褚某向11名工人交代了生产任务,11人就下基坑开始在14轴至15轴处平台上施工(褚某未下去,电工贺某后上基坑未下去)。大约20点左右,16轴处土方突然开始发生滑坡,当即有2人被土方所掩埋,另有2人埋至腰部以上,其它6人迅速逃离至基坑上。现场项目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准备组织抢险营救。20时10分,16轴至18轴处,发生第二次大面积土方滑坡。滑坡土方由18轴开始冲至12轴,将另外2人也掩没,并冲断了基坑内钢支撑16根。事故发生后,虽经项目部极力抢救,但被土方掩埋的四人终因窒息时间过长而死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该工程所处地基软弱,开挖范围内基本上均为淤泥质土,其中淤泥质粘土平均厚度达

9.65米,土体坑剪强度低,灵敏度高达5.9这种饱和软土受扰动后,极易发生触变现象。且施工期间遭百年一遇特大暴雨影响,造成长达171米基坑纵向留坡困难。而在执行小坡处置方案时未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造成小坡坡度过陡,是造成本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

目前,在狭长形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中,对纵向挖土和边坡留置的动态控制过程,尚无比较成熟的量化控制标准。设计、施工单位对复杂地质地层情况和类似基坑情况估计不足,对地铁施工的风险意识不强和施工经验不足,尤其对采用纵向开挖横向支撑的施工方法,纵向留坡与支撑安装到位之间合理匹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该工程分包土方施工的项目部技术管理力量薄弱,在基坑施工中,采取分层开挖横向支撑及时安装到位的同时,对处置纵向小坡的留设方法和措施不力。监理单位、土建施工单位上海五建对基坑施工中的动态管理不严,是造成本次事故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本次事故的间接原因,3、主要原因

地基软弱,开挖范围内淤泥质粘土平均厚度厚,土体坑剪强度低,灵敏度高受扰动后,极易发生触变。施工期间遭百年一遇特大暴雨,导致底层渗水软化,锚杆锚固力降低和钢构件锈蚀,造成长达171米基坑纵向留坡困难。未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造成小坡坡度过陡,是造成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三、事故预防及控制措施

土方施工单位

l、在公司范围内,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部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制度执行情况的大检查,在内容上重点突出各生产安全责任制到人、权限和奖惩分明,在范围上重点为工程一部、工程二部和各项目部。

2、建立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网络。公司安全设备部要增设施工安全主管岗位,选配懂建筑施工的,具有工程师职称和项目经理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3、加强技术和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规范的培训和进修,获取施工员、项目经理等各种施工管理上岗资格。并加大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

4、严格每月一次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例会制度,部门和员工的考核、评优、续约、奖励等均严格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

5、由公司施工安全负责人负责,细化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重点弥补过去制度中在安全交底、民工安全教育、与甲方及各施工单位协调配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6、结合公司ISO9000贯标工作,严格规范公司项目管理、工艺技术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用工管理等工作。

7、在全公司上下,特别是公司领导班子和中层以上干部中,开展一次安全生产的大教育,重点解决如下认识问题:安全生产与企业生存的关系;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安全生产的原则与实际施工中和甲方可能发生的碰撞等,做到把思想统一到三个代表的高度上来,把认识统一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的实际上来,以利于举一反三,将整改措施真正落实到位,警钟长鸣。

监理单位

1、吸取此次基坑塌方事故的深刻教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必须贯穿在监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切实加强对施工方的监控力度,尤其要强化安全生产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签发书面监理通知,责令施工方整改,做到防微杜渐,确保安全生产。

2、强化各项管理制度的落买,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监理内业资料与施工同步进行,包括做好书面安全技术交底,确保每一项工作均处于可控和可追溯状态,确保每位监理人员的工作均有效可靠。

3、进一步加强对工地安全监理工作的检查,定期和不定期对监理人员进行安全监理工作教育。组织进行安全监理工作的心得交流,不断提高每位监理人员的技术和监控水平及早发现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总而言之,工程项目的质量是项目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底开放,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严重疏忽工程质量,片面追求高额利润,盲目之魂生产,置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指使一些工程变成豆腐渣工程,轻则出现裂缝、破损,重则倒塌照成人员伤亡的悲剧。对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快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第二,必须加强材料质量的进口关,搞活建材市场,促进建材市场,疏通流通环节,推动建筑业的发展。第三,设计不合理,达不到质量要求或出现根本设计错误,都将给工程质量带来严重后果,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先要熟悉图纸,发现疑问及错误及时提出,不能盲目按图施工。第四,当前建筑市场处于过渡时期,管理跟不上,市场不规范造成某些混乱,譬如无证施工、无照施工、超级施工、层层 转包、出卖证照、冒名顶替、资质不符等等问题,严重影响工程质量的提高。

在当今这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不论是制造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否则,将会被市场无情淘汰。因此,注重提高产品质量是一个现代成功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引发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有很多,关键还是在于人的管理、监督等。我们要有防范意识,预防为主。因为从项目部经理到每个工人在思想上应该有高度的质量意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就是效益;在行动上应严格执行有关规范、验收标准,每道工序实施层层监控,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和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交付满意工程。

有时缺陷虽小,但往往造成大的事故.如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在于一块不起眼的塑料泡沫存在质量问题.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大到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小到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去积极的改变我们的质量观,当我们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健康正确的质量观时,我们的社会更加的繁荣更加的和谐.生活中保护自己,从而把握好我们的质量关,生活中我们要奉献自己,从而我们要拥有好正确的质量观!

通过对这次质量事故的学习,让我对质量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意识上更有所提高。所谓质量观,是生活工作中我们每一个人对质量的认识和对质量问题的观点。它决定了我们质量态度和行为的价值取向。落后的质量观必然产生消极的质量态度,和不适宜的质量行为,从而制约产品质量的提高,甚至导致产品质量下降;而先进科学的质量观,必然会使我们的质量提高一个台阶!

5.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学习总结 篇五

近期,学院先后组织班子成员、辅导员和班主任、全体教职工,在班子成员会议、学生工作例会、全院教职工例会等三个层面会议上进行专题学习和讨论。

在组织教师学习的基础上,文学院更加注重面向广大学生的宣传教育,要求各年级、各班级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条例》的学习教育活动。5月5日下午,级汉语国际教育班率先召开学习《条例》主题班会。该班会将“两学一做”与《条例》相结合,由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带头发言,结合思想、学习、生活及身边安全实例,畅谈学党章、学系列讲话、学《条例》的体会。

有的同学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谈到自己应该如何认真学习、加强历练,提高修养,先努力成为“又红又专”的当代好青年,再进而努力成为一名合格党员。有的同学就《条例》第十三条谈到网络安全问题并列举近期四川一起借“人肉搜索”发生的杀人惨剧,提醒同学要警惕网络诈骗,保护好个人信息;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不能跟风言语、人云亦云,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更不要沉迷网络,要多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有的同学就《条例》第四十五条“因学生自杀、自伤等自身故意造成的人身伤害,需学生自己承担后果”,表示自杀自伤都是不可取的,处事要冷静,申述要正当,有不快要倾诉出来,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体贴,努力过一种安全的生活。有的同学很关注《条例》第十、十四条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方面提出了学校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的建议,一方面提醒同学管住自己的嘴,远离垃圾食品,从根本上断绝不良食品的入侵。还有的同学通过好友陷进传销及最后奋力脱离的生动事例呼吁同学们保持对传销的高度警惕,从寝室用电安全的角度呼吁大家对违章电器的摒弃,等等。

6.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学习总结 篇六

1.裂缝事故描述 1.1 工程概况

西北地区某高层综合办公楼,主楼为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地下1层,地上18层,总高度76.8m,总建筑面积36482m2。该建筑基础为灌注群桩,地下室外墙采用300mm厚C30自防水混凝土。标高13.6m以上混凝土标号均为C40,楼板厚度120mm,其标准层平面结构见图1。

1.2 裂缝的出现

该工程于1998年6月开工,1998年9月中旬施工地下室外墙,1999年1月19日施工到结构6层梁板。该层梁板在施工的同时即发现板面出现少量不规则细微裂缝,到2月24日该层梁板底摸拆除时,发现板底出现裂缝(图1中不规则实线所示)。从渗漏水线和现场钻芯取样分析,裂缝均为贯通性裂缝。之后又对全楼己施工完毕的混凝土工程进行了详察,在地下室外墙外侧上部发现数条长度不等的竖向裂缝(其中有两条为贯通性裂缝),见图2。在5、6两层核心筒的电梯井洞口上部连梁上的同一部位亦发现两条裂缝,见图3。而在其他的柱、墙、梁、板上则未发现裂缝。

1.3 裂缝描述

经现场实测,第6层现浇板上的裂缝均为贯通性裂缝,最大裂缝长度约4.5m(直线距离),最大裂缝宽度0.27mm。地下室外墙竖向裂缝的最大长度约1.9m,最大裂缝宽度0.2mm,核心筒连梁上的裂缝最大长度0.3m,裂缝最大宽度约0.18mm。经过近一个月的现场连续监控,未发现以上裂缝的进一步发展和新的裂缝出现。

图2 地下室外墙裂缝示意 图3 核心筒裂缝示意

2.事故调查

2.1 现场取样和原材料调查

根据业主要求,为确认混凝土强度,现场取24个部位作了回弹实验,并用超声波和钻芯取样进行强度校正,实验结果满足设计强度要求。而从施工单位提供的各项原材料质量证明书、复验报告、混凝土强度实验报告和现场原材料抽样分析的结果来看,可以排除各种原材料不合格的因素。2.2 施工过程调查

2.2.1 工艺流程。该工程所用混凝土均为现场搅拌。从搅拌机直接泵送至工作面,混 凝土采用机械振捣。经现场测试,搅拌站的自动计量装置满足混凝土配比的误差要求,混凝土的坍落度实际控制在18cm左右。从混凝土外观检查,无蜂窝麻面现象,振捣是密实的。

2.2.2 混凝土配合比。地下室施工所用混凝土配合比无任何外加剂,不考虑外加剂的影响。而6层梁板施工时,为满足冬季施工的需要和泵送要求,混凝土中掺加了Q型高效防冻膏和wp_x型高效减水剂,所用水泥为525R普通硅酸盐水泥,用量为480kg/m3。以上三种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早强作用。从混凝土最初出现裂缝的情况分析,以上三种材料的综合应用,可能是导致混凝土出现早期裂缝的原因之一。

2.2.3 施工过程。地下室在1998年9月中旬施工结束后,由于现场缺土,一直未予以回填(裂缝处理过后,才购土回填),而外墙在1999年1月以前是没有裂缝的。地下室外墙周长176m,长期暴露在外,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温度变化的影响。在浇灌6层梁板混凝土的过程中,即发现在核心筒四角的板面上出现裂缝,但由于裂缝细小而未引起施工单位的重视。2.3 气象条件的调查

该层梁板施工时,正值该地区天气最寒冷的一段时期,最低气温-10℃,最高气温l℃,相对湿度在30~40%之间,当日的最大风速为7m/s。施工中虽然采取了多种冬季施工措施,如加热拌和用水、梁板下层采用彩胶布围护、生火保温等措施,但在作业面上仅采用双层草帘覆盖保温而未洒水养护和采取防风措施。2.4 其他因素调查

该建筑物当时正处于施工期间,其整体下沉量不足3mm,而且均匀沉降;该层混凝土施工10d后(春节期间息工),其上部荷载才逐步加上:该层模板是在28d之后拆除的,并未发现梁板底部弯曲下沉现象,而且施工期间亦未受到其他震动。因此,基本可以排除其他因素(诸如支撑下沉、外力作用等)对该层梁板的影响。3.原因分析

在施工的各种条件未变的情况下,从裂缝仅在六层现浇板上出现,而未在其它层现浇板上出现的事实来分析,唯一不同的是施工作业时的气候变化。如前所述,该层现浇板施工时是该地区冬季最寒冷、干燥的一个时期,最高气温仅1℃,当时的最大风速7m/s,湿度仅有30~40%,特别是每天于21时施工完毕后,混凝土正处于初凝期,强度尚未有大的发展,作业面又没有防风措施,导致混凝土失去水分过快,引起表面混凝土干缩,产生裂缝。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当风速为7m/s时,水分的蒸发速度为无风时的2倍;当相对湿度为30%时,蒸发速度为相对湿度90%时的3倍以上。假如将施工时的风速和湿度影响叠加,则可推算出此时的混凝土干燥速度为通常条件下的6倍以上。另外,从裂缝绝大多数集中在构件较薄及与外界接触面积最大的楼板上这一现象也可证实,开裂与其使用的材料关系不大,而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大些。与楼板厚度接近的墙肢之所以未裂,是因为墙肢两面都有模板,不直接受大气的影响。由此可以基本断定,天气因素是导致混凝土现浇板出现干缩裂缝的主要因素。地下室外墙由于本身体积较大,又长期暴露在温湿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中,特别到了1999年1月下旬,温度较施工时降低近30℃,导致混凝土温度收缩而产生裂缝。

第二,梁板所用混凝土均为C40混凝土,而根据设计院进行的技术交底要求,梁板混凝土只要达到C30强度即可,施工单位为了施工中更容易控制墙柱的质量,统一按照C40混凝土标准进行施工,而C40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为480kg/m3,相对于C30混凝土,单位水泥用量增加约70kg,这样,混凝土的收缩将增加0.4×10-4左右,无形中又增加了裂缝出现的可能。

第三,进入冬季施工以后,混凝土中又添加了Q型防冻膏和wp_x减水剂,施工用水相对减少,混凝土强度增长较快,加剧了混凝土水分的蒸发和裂缝的发展。同时,由于天气寒冷,担心养护用水结冰而仅采用覆盖双层草帘保温的措施也对混凝土抗裂强度的发展不利。

第四,从本工程的结构平面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梁板结构在9、12和C、K轴线处平面发生突变,截面削弱达50%以上,而且核心筒和墙肢集中处刚度非常大,对现浇板的约束较强,核心筒四角和墙肢两端内部应力非常集中。从现浇板最初出现裂缝的位置来看,干缩裂缝首先在核心筒的四角,之后出现在板的中部,这是现浇板内部应力最集中、最复杂和最薄弱的部位。由于墙肢和核心筒刚度的强烈约束作用,当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大于其抗拉强度时,裂缝便沿此位置出现、发展。本次发现核心筒连梁上出现的两条裂缝,亦是相同因素引起的。4.处理办法

经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本楼层的结构是安全的,梁板的承载力是满足设计要求的。参照日本混凝土工程协会制定的《混凝土工程裂缝调查及补强加固规程》4.2.3条款之规定,小于0.3mm的裂缝无须修补。但考虑到本工程的重要性和业主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为了防止钢筋锈蚀而影响耐久性,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决定按照需要修补的规定进行修补。而对于地下室外墙,由于有抗渗要求,则必须予以修补。具体修补措施如下: 4.1 修补时间

考虑到楼板混凝土的干缩和温度收缩可能尚未完成,楼板修补时间确定在1999年4月中旬。地下室则必须尽快修补。4.2 修补范围

凡是肉眼可视、长度在800mm以上,或缝宽大于0.08mm的楼板裂缝均予以修补。地下室外墙裂缝悉数修补。4.3 修补办法

楼板基底用钢丝刷清理干净后,用低黏度改性环氧树脂沿缝涂抹,宽度约100mm,自然干燥后尽快粉刷封闭。地下室外墙内侧采用上述办法,外侧沿缝涂防水油膏一道(宽约300mm),再做氯化聚乙烯橡胶共混防水卷材一道(厚1.5mm,宽1.0m),经检查合格后,必须尽快回填。5.修补效果

该工程于1999年4月中旬修补以后,由于施工单位采取了相应措施,未再发现有新的裂缝出现,而修补过的裂缝也未再发展。时隔一年,目前该工程即将投入使用,施工情况良好。由此可以断定当时对主要原因的分析和处理办法是正确的。6.几点建议

6.1 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一般都采取了防冻措施,而对于作业面的防风措施大多未予以高度重视。在冬季施工中,温度的骤降往往伴随着强烈寒流的出现,空气异常干燥,混凝土容易产生干缩裂缝。特别是高层建筑的施工,作业面处于距地面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风速更巨,对混凝土的影响更大,施工单位对此应予以警惕。

7.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学习总结 篇七

1.1 工程概况。

某高层综合办公楼, 主楼为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 地下1层, 地上18层, 总高度76.8m, 总建筑面积36482m2。该建筑基础为灌注群桩, 地下室外墙采用300mm厚C30自防水混凝土。标高13.6m以上混凝土标号均为C40, 楼板厚度120mm。

1.2 裂缝的出现。

该工程于1998年6月开工, 1998年9月中旬施工地下室外墙, 1999年1月19日施工到结构6层梁板。该层梁板在施工的同时即发现板面出现少量不规则细微裂缝, 到2月24日该层梁板底摸拆除时, 发现板底出现裂缝。从渗漏水线和现场钻芯取样分析, 裂缝均为贯通性裂缝。之后又对全楼己施工完毕的混凝土工程进行了详察, 在地下室外墙外侧上部发现数条长度不等的竖向裂缝 (其中有两条为贯通性裂缝) 。在5、6两层核心筒的电梯井洞口上部连梁上的同一部位亦发现两条裂缝。而在其他的柱、墙、梁、板上则未发现裂缝。

1.3 裂缝描述。

经现场实测, 第6层现浇板上的裂缝均为贯通性裂缝, 最大裂缝长度约4.5m (直线距离) , 最大裂缝宽度0.27mm。地下室外墙竖向裂缝的最大长度约1.9m, 最大裂缝宽度0.2mm, 核心筒连梁上的裂缝最大长度0.3m, 裂缝最大宽度约0.18mm。经过近一个月的现场连续监控, 未发现以上裂缝的进一步发展和新的裂缝出现。

2 事故调查

2.1 现场取样和原材料调查。

根据业主要求, 为确认混凝土强度, 现场取24个部位作了回弹实验, 并用超声波和钻芯取样进行强度校正, 实验结果满足设计强度要求。而从施工单位提供的各项原材料质量证明书、复验报告、混凝土强度实验报告和现场原材料抽样分析的结果来看, 可以排除各种原材料不合格的因素。

2.2 施工过程调查

2.2.1 工艺流程。

该工程所用混凝土均为现场搅拌。从搅拌机直接泵送至工作面, 混凝土采用机械振捣。经现场测试, 搅拌站的自动计量装置满足混凝土配比的误差要求, 混凝土的坍落度实际控制在18cm左右。从混凝土外观检查, 无蜂窝麻面现象, 振捣是密实的。

2.2.2 混凝土配合比。

地下室施工所用混凝土配合比无任何外加剂, 不考虑外加剂的影响。而6层梁板施工时, 为满足冬季施工的需要和泵送要求, 混凝土中掺加了Q型高效防冻膏和wp_x型高效减水剂, 所用水泥为525R普通硅酸盐水泥, 用量为480kg/m3。以上三种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早强作用。从混凝土最初出现裂缝的情况分析, 以上三种材料的综合应用, 可能是导致混凝土出现早期裂缝的原因之一。

2.2.3 施工过程。

地下室在1998年9月中旬施工结束后, 由于现场缺土, 一直未予以回填 (裂缝处理过后, 才购土回填) , 而外墙在1999年1月以前是没有裂缝的。地下室外墙周长176m, 长期暴露在外, 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 特别是温度变化的影响。在浇灌6层梁板混凝土的过程中, 即发现在核心筒四角的板面上出现裂缝, 但由于裂缝细小而未引起施工单位的重视。

2.3 气象条件的调查。

该层梁板施工时, 正值该地区天气最寒冷的一段时期, 最低气温-10℃, 最高气温l℃, 相对湿度在30%~40%之间, 当日的最大风速为7m/s。施工中虽然采取了多种冬季施工措施, 如加热拌和用水、梁板下层采用彩胶布围护、生火保温等措施, 但在作业面上仅采用双层帘覆盖保温而未洒水养护和采取防风措施。

2.4 其他因素调查。

该建筑物当时正处于施工期间, 其整体下沉量不足3mm, 而且均匀沉降;该层混凝土施工10d后 (春节期间息工) , 其上部荷载才逐步加上:该层模板是在28d之后拆除的, 并未发现梁板底部弯曲下沉现象, 而且施工期间亦未受到其他震动。因此, 基本可以排除其他因素 (诸如支撑下沉、外力作用等) 对该层梁板的影响。

3 原因分析

第一, 在施工的各种条件未变的情况下, 从裂缝仅在六层现浇板上出现, 而未在其它层现浇板上出现的事实来分析, 唯一不同的是施工作业时的气候变化。如前所述, 该层现浇板施工时是该地区冬季最寒冷、干燥的一个时期, 最高气温仅1℃, 当时的最大风速7m/s, 湿度仅有30%~40%, 特别是每天于21时施工完毕后, 混凝土正处于初凝期, 强度尚未有大的发展, 作业面又没有防风措施, 导致混凝土失去水分过快, 引起表面混凝土干缩, 产生裂缝。根据有关资料记载, 当风速为7m/s时, 水分的蒸发速度为无风时的2倍;当相对湿度为30%时, 蒸发速度为相对湿度90%时的3倍以上。假如将施工时的风速和湿度影响叠加, 则可推算出此时的混凝土干燥速度为通常条件下的6倍以上。另外, 从裂缝绝大多数集中在构件较薄及与外界接触面积最大的楼板上这一现象也可证实, 开裂与其使用的材料关系不大, 而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大些。与楼板厚度接近的墙肢之所以未裂, 是因为墙肢两面都有模板, 不直接受大气的影响。由此可以基本断定, 天气因素是导致混凝土现浇板出现干缩裂缝的主要因素。地下室外墙由于本身体积较大, 又长期暴露在温湿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中, 特别到了1999年1月下旬, 温度较施工时降低近30℃, 导致混凝土温度收缩而产生裂缝。

第二, 梁板所用混凝土均为C40混凝土, 而根据设计院进行的技术交底要求, 梁板混凝土只要达到C30强度即可, 施工单位为了施工中更容易控制墙柱的质量, 统一按照C40混凝土标准进行施工, 而C40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为480kg/m3, 相对于C30混凝土, 单位水泥用量增加约70kg, 这样, 混凝土的收缩将增加0.4×10-4左右, 无形中又增加了裂缝出现的可能。

第三, 进入冬季施工以后, 混凝土中又添加了Q型防冻膏和wp_x减水剂, 施工用水相对减少, 混凝土强度增长较快, 加剧了混凝土水分的蒸发和裂缝的发展。同时, 由于天气寒冷, 担心养护用水结冰而仅采用覆盖双层帘保温的措施也对混凝土抗裂强度的发展不利。

第四, 从本工程的结构平面图中可以看出, 梁板结构在9、12和C、K轴线处平面发生突变, 截面削弱达50%以上, 而且核心筒和墙肢集中处刚度非常大, 对现浇板的约束较强, 核心筒四角和墙肢两端内部应力非常集中。从现浇板最初出现裂缝的位置来看, 干缩裂缝首先在核心筒的四角, 之后出现在板的中部, 这是现浇板内部应力最集中、最复杂和最薄弱的部位。由于墙肢和核心筒刚度的强烈约束作用, 当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大于其抗拉强度时, 裂缝便沿此位置出现、发展。本次发现核心筒连梁上出现的两条裂缝, 亦是相同因素引起的。

4 处理办法

经过以上的调查分析, 本楼层的结构是安全的, 梁板的承载力是满足设计要求的。参照日本混凝土工程协会制定的《混凝土工程裂缝调查及补强加固规程》4.2.3条款之规定, 小于0.3mm的裂缝无须修补。但考虑到本工程的重要性和业主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同时也为了防止钢筋锈蚀而影响耐久性, 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 决定按照需要修补的规定进行修补。而对于地下室外墙, 由于有抗渗要求, 则必须予以修补。具体修补措施如下:

4.1 修补时间。

考虑到楼板混凝土的干缩和温度收缩可能尚未完成, 楼板修补时间确定在1999年4月中旬。地下室则必须尽快修补。

4.2 修补范围。

凡是肉眼可视、长度在800mm以上, 或缝宽大于0.08mm的楼板裂缝均予以修补。地下室外墙裂缝悉数修补。

4.3 修补办法。

楼板基底用钢丝刷清理干净后, 用低黏度改性环氧树脂沿缝涂抹, 宽度约100mm, 自然干燥后尽快粉刷封闭。地下室外墙内侧采用上述办法, 外侧沿缝涂防水油膏一道 (宽约300mm) , 再做氯化聚乙烯橡胶共混防水卷材一道 (厚1.5mm, 宽1.0m) , 经检查合格后, 必须尽快回填。

5 修补效果

该工程于1999年4月中旬修补以后, 由于施工单位采取了相应措施, 未再发现有新的裂缝出现, 而修补过的裂缝也未再发展。时隔一年, 目前该工程即将投入使用, 施工情况良好。由此可以断定当时对主要原因的分析和处理办法是正确的。

6 几点建议

6.1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 一般都采取了防冻措施, 而对于作业面的防风措施大多未予以高度重视。在冬季施工中, 温度的骤降往往伴随着强烈寒流的出现, 空气异常干燥, 混凝土容易产生干缩裂缝。特别是高层建筑的施工, 作业面处于距地面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 风速更大, 对混凝土的影响更大, 施工单位对此应予以警惕。

6.2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 混凝土墙、柱的设计强度较高, 梁、板的设计强度相对较低, 施工单位为了施工方便, 大多把梁、板的混凝土等级提高到与墙、柱相同, 无形中提高了混凝土的收缩应力, 而楼板面又较薄, 与空气的接触面较大, 更容易产生收缩。因此,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施工单位尽量不要随意提高混凝土等级。

8.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学习总结 篇八

【摘要】施工不良是造成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分别从建筑工程管理和现场施工两个方面进行了事故原因分析、总结,并结合实例进行剖析,同时阐述了常见施工质量事故处理办法。

【关键词】施工不良;质量事故;钢筋混凝土;加固

【中图分类号】TU37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Bad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al mass accidents were from the construction site and two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spects of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analysis, summary and analysis with examples, and describes the common approach to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accident.

【Key words】Poor construction;Quality accident;Reinforced concrete;Reinforced

1. 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土建工程建设也保持高速增长,国家对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并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法规文件、规范、规程,研究如何控制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钢筋混凝土因其优越的综合性能,在土建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已成为重要的工程结构材料之一。钢筋混凝土工程使用材料多种来源广泛,施工工序多,制作工期长,其中某一环节出错都会引起质量事故的发生。从已有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事故统计分析来看,施工不良引起的事故率占据较高比例,是造成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1][2]。

2. 施工质量事故原因

从施工不良方面来看,引起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具体包括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现场施工方面[3][4][5]。

2.1建筑工程管理方面。

(1)违反建设程序。不按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开展建筑工程活动,未经相关主管部门审批私自开工建设,往往是未勘察先设计,边设计边施工,无设计先施工,抢进度赶工期,不讲求质量。

(2)建筑市场不规范。违规发包,选择不符合资质条件要求的施工单位;串标围标,暗箱操作非法中标;违规转包分包,名义上由具备相关资质证书的施工单位承包施工,实际上层层转包、分包,实际上直接施工的管理、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低,综合素质差,甚至是无证临工拼凑组建施工队伍。

(3)不遵守操作规程。不按规范操作程序组织施工,违反操作技术规程施工,施工仅凭经验,相关质量要求执行不到位,随意性很大,质量把控不严。

(4)不按图施工。有图纸却不看图、不按图施工,随意改变施工图设计,或者不按设计指标控制施工质量,降低施工图相关设计参数。对于部分小型建筑,临时建筑,认为不重要或者自认施工经验丰富,甚至无图直接施工。

(5)材料质量把控不严。贪图利益,以次充好,以假冒真,降低标号节省成本,随意变更材料降低材料质量要求;材料质检不规范,质量效果控制不到位,对混凝土强度、钢筋力学性能等关键指标监控把关不利。

2.2现场施工方面。

2.2.1模板施工问题。

模板要求坚固、严密、平整、光滑,但由于现场施工把控不严,往往发生许多质量问题。例如:模板强度、整体稳定性不足引起的塌模;刚度不足变形过大造成的构件扭曲;模板拼缝不严引起漏造成的蜂窝麻面;混凝土强度不足过早拆模引起的构件损坏等。

2.2.2钢筋施工问题。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受力材料,虽然其施工质量必须要严格把控,但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现场施工时往往得不到有效控制。例如:现场防护不到位,露天堆放而未进行必要的遮盖,受雨水浸泡而严重锈蚀,未经除锈直接使用;钢筋质量存在问题,在强度、延伸率、冷弯性能、硫磷含量等方面达不到设计使用要求,或存在缺陷,影响施工质量;施工人员不看图或对图纸不详细,不按图施工错误布筋,严重影响了钢筋的使用效果;不按操作规范施工,在关键受力连接部位接头过于集中;钢筋接头绑扎、焊接不牢,绑扎松扣、虚焊、漏焊等。

2.2.3混凝土施工问题。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比较常见也比较严重,从已有混凝土施工质量事故来看,原因是多方面的。

(1)混凝土配合比问题。主要包括混凝土配合比不对,不按配合比设计配料两个方面。为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操作人员盲目多加水;偷工减料降低成本,减少水泥用量,缩小混凝土使用面积,或降低混凝土浇筑厚度;材料质量把控不严,以次充好采用劣质甚至过期水泥,以假充真采用假冒伪劣产品;施工要求不严,搁置时间过长,搅拌的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后才进行浇筑,影响混凝土质量,导致其承载力不足引发事故。

(2)混凝土振捣不实。为使混凝土密实结合,消除混凝土蜂窝麻面等现象,提高其强度,保证混凝土构件的质量,在浇筑混凝土时必须排除其中的气泡,进行捣固,振捣密实。对于新浇筑的混凝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振捣方法,振捣不实都会导致混凝土构件出现蜂窝、麻面、孔洞及漏筋等质量问题,对混凝土构件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3)混凝土浇筑顺序不当。混凝土构件浇筑过程中,由于浇筑顺序不当,往往容易使模板产生不利变形,因此,现场浇筑时必须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浇筑。对于一些大体积、大规模的混凝土,由于易产生收缩裂缝,在浇筑混凝土时还应注意按照规定要求,在适当部位预留好施工缝,否则也会埋下质量事故隐患。

(4)混凝土养护不当。对于新浇筑的混凝土构件,应当按照规范要求细心养护,保持必要的温湿环境。夏天应注意保持新浇筑混凝土构件的湿润,防止过早失水;冬季应注意冻害影响。

3. 施工不良事故实例分析

3.1某市工人活动中心礼堂混凝土构件质量缺陷事故。

3.1.1事故概况。

某市工人活动中心礼堂为混凝土框架结构,高12m,共两层,一层为舞台表演区、核心观众区域,二层局部设置观众看台区。有立柱18根,底层柱从基础顶起到一层大梁止,高8.2m,断面为800mm×800mm。混凝土构件浇筑完毕后,拆模时发现所有立柱均存在严重的蜂窝、麻面、孔洞和漏筋现象,且在距离地面1.5米尤为集中。

3.1.2事故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导致上述混凝土构件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如下:

(1)施工队伍不专业。具体施工队伍由市场无证临工临时拼凑组建,技术水平差,无施工质量意识,操作不规范,为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埋下质量事故隐患。

(2)混凝土配合比把控不严。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原设计为C20的混凝土,水灰比0.53。虽然现场配置有磅秤,但施工期间却基本未使用过,只有在做试块时才按配合比称重配料,具体施工时仅凭经验、感觉控制配合比,配料比例控制不严,达不到设计要求。

(3)混凝土浇筑高度超限。该工程柱高8m,施工时并未在柱子模板上设置浇灌洞口,也未采用溜管等设备,混凝土由8m高的洞口直接到,致使混凝土离析,导致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一般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对于柱子应分段灌注混凝土,且高度不应大于3.5m。

(4)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太厚,振捣不密实。施工时每层混凝土的浇筑厚度达到500mm,而现场又未配备机械振捣设备,仅靠人工用木棍捣固,整个混凝土的振捣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出现了后期的蜂窝麻面。

3.1.3事故结论及处理措施。

综合以上分析,本次事故主要原因是施工人员综合素质低,缺乏专业技术,不按操作规程施工,混凝土配合比控制不严,浇筑高度超限,分层浇筑厚度太厚,振捣不密实,混凝土整体浇筑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对此事故应采用以下处理措施:

(1)清理缺陷部位。凿除混凝土构件上蜂窝、麻面、孔洞范围内的混凝土,将粉尘清理干净,并用水将上述部位湿润。

(2)局部支模。在待处理缺陷部位附件支模,并预留混凝土浇筑喇叭口。

(3)浇筑补填混凝土。采用高一级强度的混凝土并加入早强剂,将缺陷部位填实并振捣密实。

(4)加强新浇混凝土的养护。保持新浇混凝土湿润2周以上,防止新、旧混凝土产生收缩裂缝,结合面失效。

(5)拆模找平。待新浇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拆除模板,剔除修补部位多余的混凝土,并磨平。

4. 常见施工质量事故处理办法

当钢筋混凝土构件出现施工质量事故以后,如果构件倒塌断裂则必须重新制作,但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通过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来修复处理的。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包括:加大断面补强法、外贴钢板补强法、粘结钢板法、锚结钢板法、焊接钢筋或钢板法、碳纤维布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增设支点法、增加受力构件法等。具体采用哪种加固方法,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可以只采用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加固,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共同加固[1]。

5. 结语

施工不良是造成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当引起各方的足够重视,从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现场施工方面严格控制。当钢筋混凝土构件出现施工质量事故以后,应当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科学合理的采取有效手段,妥善处理质量事故,力求将损失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江见鲸、王元清、龚晓难、崔京浩. 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第三版)[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张 辉、周红波、高 源.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事故案例统计分析[J]. 建筑技术,2010,41(7):656~658.

[3]姜作杰. 钢筋混凝土结构常见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13(2):75~76.

[4]郑功农. 钢筋混凝土结构常见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J]. 安徽建筑,2006,(6):62~65.

9.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学习总结 篇九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高处坠落

10坍塌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3放炮

14火药爆炸

15瓦斯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它爆炸

19中毒和窒息

20其它

二:事故原因:

1技术和设计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安全设施缺少或有缺陷

4生产场所环境不良

5个人防护用品缺少或有缺陷

6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三:事故严重级别: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

四:事故损失工日:按GB/T15499-1995 “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计算。五:伤亡人员情况:

六: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财产的价值。

①人员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包括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丧葬费及抚恤费、补助及救济费用、歇工工资等;

②善后处理费用:包括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现场抢救性费用、清理现场费用、事故罚款及赔偿费用;

③财产损失价值:包括固定资产损失价值和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经济损失计算:

①经济损失=直接损失+间接损失

单位:万元 ②工作损失价值计算VW=DL.M/(S.D)式中:VW。。工作损失价值,万元

DL。。一起事故的总损失工作日数,死亡一名职工按照6000个工作日计算,受伤职工伤害情况按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的附录确定,日;

M。。企业上年税利(税金+利润),万元

S。。企业上年平均职工人数,D。。企业上年法定工作日数,日。

③固定资产损失:报废=净值—残值;

损坏=修复费用

七: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事故导致产值减少、资源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的其他损失的价值

①停产、减产损失的价值:

②工作损失价值:

③源损失价值:

④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 ⑤补充新员工的培训费用

⑥其他损失费用:

八:事故简要经过:事故调查组必须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事故经过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事故发生前,事故发生单位生产作业状况;(2)事故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3)事故现场状况及事故现场保护情况;(4)事故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情况;(5)事故的报告经过;

(6)事故抢救及事故救援情况;(7)事故的善后处理情况;

(8)其他与事故发生经过有关的情况。

九:事故原因分析和事故性质认定(1.符合规范性,2事故发生可能性和严重程度)(1)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指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它可分为三类:

①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设备不良所引起的,也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所谓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使事故能发生的不安全的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

②环境原因。指由于环境不良所引起的。

③人的原因。是指由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引起的事故。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违反安全规则和安全操作原则,使事故有可能或有机会发生的行为。

(2)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指间接原因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包括技术、设计上的原因和管理上的原因。间接原因主要有:

①技术的原因。包括:主要装置、机械、建筑的设计,建筑物竣工后的检查保养等技术方面不完善,机械装备的布置,工厂地面、室内照明以及通风、机械工具的设计和保养,危险场所的防护设备及警报设备,防护用具的维护和配备等所存在的技术缺陷。

②教育的原因。包括:与安全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不足,对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性及其安全运行方法无知、轻视不理解、训练不足,坏习惯及没有经验等。

③身体的原因。包括:身体有缺陷或由于睡眠不足而疲劳、酩酊大醉等。

④精神的原因。包括怠慢、反抗、不满等不良态度,焦燥、紧张、恐怖、不和等精神状况,偏狭、固执等性格缺陷。

⑤管理原因。包括:企业主要领导人对安全的责任心不强,作业标准不明确,缺乏检查保养制度,劳动组织不合理等。

(3)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综合以上原因,事故调查组认为事故的性质是一起XXXX事故(1.自然事故2.意外事故3.技术事故4.责任事故5.非责任事故)

十、总结事故教训

事故发生单位要认真总结事故的教训,主要是在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投入、安全生产条件等方面存在那些薄弱环节、漏洞和隐患,要认真对照问题查找根源:

1、事故发生单位应该吸取的教训;

2、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应该吸取的教训;

3、事故单位有关主管人员和有关部门应该吸取的教训;

4、从业人员应该吸取的教训;

十一、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是在事故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事故发生单位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薄弱环节、漏洞、隐患等提出的,要具备以下性质:

1、针对性;

2、可操作性;

3、普遍适用性;

4、时效性。

十二、事故责任认定和对责任者处理的意见

通过事故调查分析,对事故的性质有明确结论。其中对认定为自然事故或非责任事故的可不追究事故责任人,对认定为责任事故的,要按照责任大小和承担责任的不同分别认定下列事故责任者:

1、直接责任者:是指其行为与事故发生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人员。如违章作业人员等。

2、主要责任者:是指对事故发生负有主要责任的人员。如违章指挥者、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

3、领导责任者:是指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如有关部门的主管人员。

对责任事故者的处理意见包括行政处分、纪律处分或者追究民事责任。直接责任者就是指其行为与事故发生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人,行为表现为:(1)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冒险作业;

(2)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违反劳动纪律、玩忽职守;

(3)擅自开动机器设备,擅自更改、拆除、毁坏、挪用安全装置和设备、设施。领导责任者就是指其行为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行为表现为:(1]没有按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或未经特殊工种考试合格就上岗操作;

(2)缺乏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或不健全;(3)设备严重失修或超负荷运转;

(4)缺少或没有安全措施及安全信号、安全标志、安全用具、个人防护用品缺

乏或有缺陷;

(5)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的。

主要责任者就是指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中对事故发生负有主要责任的人。确定事故主要责任者的原则是:以事故的主要原因确定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下述原因造成的事故,应首先追究领导者的责任:

(1)工人没按规定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或未经工种考试合格就上岗操作;

(2)缺乏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

(3)安全措施、安全信号、安全标志、安全用具、个体防护用品缺乏或有缺陷;

(4)设备严重失修或超负荷运转;

(5)对事故熟视无睹,不采取措施,或挪用安全技术措施经费,致使重复发生同类事故;

(6)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下述原因造成的事故,应追究肇事者或有关人员责任:(1)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犯劳动纪律;(2)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玩忽职守;

10.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学习总结 篇十

试论桥梁工程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出现的事故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钻孔灌注桩是桥梁工程施工中最容易引发施工事故的隐蔽工程,灌注水下混凝土是成桩的关键性工序.灌注过程应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统一指挥,做到快速、连续施工,灌注成高质量的水下混凝土,防止发生质量事故.如果出现事故时,应分析原因,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及时设法补救.对于确实存在缺点的钻孔桩,应尽可能设法补强,不宜轻易废弃,以免造成过多的损失.

作 者:刘喜林 作者单位:上海智平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刊 名:城市建设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年,卷(期):“”(1)分类号:U4关键词:桥梁工程 钻孔灌注桩 施工技术 处理措施

上一篇:社会调查方法题目下一篇:高一历史期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