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

2024-07-23

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精选14篇)

1.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 篇一

课外阅读与语文能力的提高

齐河县华店乡实验小学 张友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有关课外阅读的数量问题: 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第四学段(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并且对于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和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透过以上要求和建议书目,我们不难感觉到国家教育部制定课程标准的大家们对课程标准的重视和对中外名著及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深切感情,这也是对博大精深的文化视野的兼收并蓄的非凡气度。由此我们推论出一个深层次的道理:丰富的阅读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启迪;它既能开阔人们的知识视野,也能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更能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聪明,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自然科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可见,阅读之功可谓大矣。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有大量的知识存储,更谈不上什么语文能力了,终究会步入“出口不能成章,下笔不能成文”的尴尬境地。

一、课外阅读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有人将语文称为“百科之母”并不为过,也有人把语文称为“杂家”也很是恰当。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需要广博丰厚的基础知识奠基。课外大量的自由阅读,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历史典章、经史子集、风土人情、美山丽水、风花雪月、自然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识。这些靠自由阅读驱使而获取的知识比老师在课堂上灌输的知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既有强劲的支持作用,又有知识积累的与日俱增,还能潜移默化的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极大提高。

二、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获取丰富的写作知识,掌握许多写作技巧

学生大量的自由阅读,自然而然的要获取丰富的写作知识,并且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文学大家的写作艺术的自然熏陶,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许多写作的规律和技巧。目前的中小学作文课堂上,有许多学生感觉作文很难,甚至发出“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超级感慨。写起作文来,有的是“挤、凑、编”三部曲,有的是“抄作文,背作文,挪作文,克隆作文”,甚至呈现出“一本作文选在手,写任何作文不愁”的“鼎盛”局面。究其这些现象之根本,还是课外阅读的贫乏。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也正是阐明了积累的重要性。所以说语文能力要提高,理应以课外阅读为龙头,从而带动积累素材,带动拓宽知识视野,带动学习写作技巧,带动丰富自己的阅历,带动自己对生活的亲身体验,促使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多辟蹊径关注扶持学生阅读,为提高语文能力保驾护航

首先,激发学生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孔子说:“学知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低年级开始,循序渐进的有计划的通过名人故事、趣味对联、读书活动、名篇欣赏等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引领他们步入象牙之塔,迈进文学殿堂,使之逐渐进入兴趣盎然的津津有味的文学境界,慢慢体味出叶文玲的“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的美妙感受,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高雅境地。由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到初高中分别按句、段、篇的阅读剂量逐步添加。

其次,要让学生含英咀华,要让他们有书读,有好书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文化市场豁然开朗,书籍报刊更是粉墨登场,鱼龙混杂。加之现今媒体开放,网络盛行,快餐文化泛滥;走进书店,尽是教学辅导、教学辅助、练习试卷、训练试卷、应考精选、应试必备,可谓琳琅满目。许多老师、家长选择后者,争先恐后的为学生为孩子频繁购买,使孩子们不堪重负。哲人说:“时间是一位伟大的选评家。”因此,语文老师就应着眼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规律的选择课程标准中明确的中外名著和正规出版社的报纸刊物,切不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让读书自由疯长,以致使学生虚度青春年华,贻误美好时光。

再次,要引领学生怎样读书。读书的方法,古今中外,不一而足。有“读书必手录七遍”的张溥,“精读、细读、反复读”的培根,“好书不厌百回读”的苏轼,“解言、知意、明理”的冯友兰,“但当涉猎不治经”的孙权,“不求甚解”的陶渊明。前人的方法,只能作为借鉴,不能生搬硬套。过目不忘值得赞扬,现实中恐怕凤毛麟角。一目十行浏览涉猎,可能对现在的学生无益。以吾之所见,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小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书要“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自然不必说,口到就是要读出声音,这一点挺难做到。尤其是小学生或是语文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应该必须做到。晨读时要高声朗读,其他时间可以默读。只是“看书”的眼到,不能算是读书,充其量只能是走马观花,一知半解。口到可以使人聚精会神,带动全身心投入书籍那美妙的境界,形成“心到”。手到便是读书时用手拿笔去摘抄。

(二)读书要“两查”。遇到不识之字、不解之词都要向字典、词典求教,查处字音、字义、字用,并且标示出来,辨其音、知其义、明其用。

(三)读书要“三记”。即记好词,记好句,记好段。读书中时常遇到精美的词语、句子、段落,就要摘录下来。一旦形成兴趣,亦可编辑整理,时常翻阅,久而久之,逐步会“据为己有”,写作之时便会派上大用场。

(四)读书要“两写”。写阅读提纲,写读后体会。此法适合于初高中学生和少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读书以后,完成“两写”,那学生所读的一部书、一篇文章之后的收获就不再是一书一文了。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完书后仍动笔的好习惯,那读书的功效就真的难以估测了。

(四)语文老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读书和展示读书效果的平台

每周的语文课必须设立一节阅读课,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有笔记的完成老师安排的读书。课外的周六、周日,节假日,都要让学生利用闲暇自由读书。比如,平时的周六、周日,可安排每周、每月读那些书;寒暑假可以安排学生阅读长篇名著。语文教师也可每学期安排一次读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检验学生的读书效果。如此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生一定会“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既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又掌握了写作的技巧,语文能力也自然会取得突飞猛进的提高。

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让课外的读书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子们去掌握写作技巧,去提高孩子们的语文能力吧!

2.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 篇二

请看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品小说《芦花荡》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夜晚, 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 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 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 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 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这段环境描写, 至少有以下三个作用。

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 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阴森黑暗的大苇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冀中平原的水乡。“阴森黑暗”“敌人”“炮楼”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险恶的抗日战争时期。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环境描写也有同样的作用。“四下里一片沉寂, 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广场”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这段社会环境描写揭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沙皇军警制统治的社会的萧条败落, 同时也渲染出一种压抑的气氛。

二是渲染营造气氛, 为后边的内容作铺垫。“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战争气氛, 而“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 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到这样的深夜, 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白天连鸟儿也要躲避炮火, 烘托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这些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 也为后文描写老英雄的传奇行为作了铺垫。《斑羚飞渡》中的环境描写也有同样的作用。“这时, 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 一头连着伤心崖, 另一头飞越山涧, 连着对面那座山峰, 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 就渲染了一种神奇的氛围。

三是象征和暗示。“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 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苇子旺盛的生命力。这些苇子也象征着白洋淀人民, 暗示着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 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充满了意志和力量。鲁迅的《故乡》中的一段环境描写也有同样的作用。“我在朦胧中, 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 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个神奇的境界, 是美好和希望的象征, 是理想生活的象征, 是作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

我们再来看《芦花荡》的一节环境描写:“他狠狠地敲打, 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 鲜嫩的芦花, 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正在迎风飘撒。”此段对芦花的描写有以下两个作用。

一是烘托人物心情。此段描写的是老英雄把敌人置之死地时看到的芦花也是无比美丽的, 表达了老英雄报仇后内心的轻松愉快。《羚羊木雕》一文中, “我”从万芳家出来后, “月亮出来了, 冷冷的, 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冷冷的月光烘托人物心理的哀伤。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两处景物描写亦有这样的作用。“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方。”烘托出人物欢快的心情;“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二是表现人物性格。这段景物是通过老头子的视角写出的, 表现了老头子镇定、乐观、充满自信的性格。

环境描写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再来看看《智取生辰纲》一文中, 作者反复写气温、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 以“凉”衬“热”也不下十余处。故事中的许多情节, 都被炎热的气候条件所决定。因为“热似火”, 所以众军汉肩挑重担, 苦热难熬, 一路惆怅不已。因为天热, 所以不“趁早凉走”却“正热里”行路, 因而引起抱怨。因为“红日当天”“热不可当”, 所以行至黄泥岗, 见到松林, 便要歇凉, 死活不走, 杨志和部下的冲突也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天热, 所以口渴难耐, 见到酒就要喝, 最后杨志自己也喝了半瓢。因为天热, 所以晁盖等人装作歇凉, 然后争先喝酒也毫无破绽。总而言之, 吴用用蒙汗药智取的计策, 就是根据炎热的气候条件设计的。写炎热, 才使故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可见, 这里的环境描写直接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斑羚飞渡》中的环境描写也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对神奇绚丽彩虹在不同情境中的三次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一步步地向前发展。

环境描写能衬托文章的主旨。《芦花荡》中优美的环境描写, 展现出冀中水乡景色秀美、物产富饶。这样美好的家园, 怎能容侵略者肆虐蹂躏呢?这些环境描写有力地衬托了文章的主旨。鲁迅的《故乡》中环境描写也有这个作用。“渐近故乡时, 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 从篷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点活气。”这段景物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死气沉沉的状况, 揭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给中国农村带来的灾难, 衬托了文章的主旨, 又烘托了“我”沉重而悲凉的心情。

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 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 从上面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就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 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同学们要熟记环境描写的几种作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多加训练, 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问题, 一定能解答好的。

3.重视课外实践 提高语文能力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宽空间;参与实践;处处留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6-01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上。课外的阅读、写作、交谈、各种活动,甚至生活,无不需要接触和运用语言,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架设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桥梁,架设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桥梁,组织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使之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让学生能“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下面就粗浅地谈谈我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拓宽教学阵地,放飞学生想象的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仅靠课堂教学中吸收内容有限、数量有限的语文信息,接受时间有限、方式有限的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们无法充分获得运用语言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尽力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指导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方法灵活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使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阵地,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巩固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教材中的《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等,都是很好的课外阅读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我便相机渗透,点拨学生去阅读书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当然,学生的课外阅读仅限于这些教材是不够的,老师还要做有心人,平时积累有关材料,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进一步体会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同人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指导学生搜集各种文章进行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明显地拓宽。让学生利用网络媒体查找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信息,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外阅读的过程。

二、走出教学课堂,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学生总是对作文最感头疼,其作文也大多言之无物,空洞无味,究其原因主要是不会捕捉作文素材,缺少真实的情感。要让学生“下笔如有神”,就必须使他们有丰富的生活实践。所以,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引导他们观察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样,学生有了厚实的生活基础,积累了素材,才会有写的愿望,也才会有内容可写。

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前一天,学生学习了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了解到了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是可爱的,但同时也是容易破碎的,知道了现在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正给自己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我们用了两节课(70分钟)的时间学习了这篇大概800字的文章,仍觉得意犹未尽。我抓住学生的这种情感,引导他们用笔写下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自己的气愤、呼吁或者建议等等,投寄给有关管理部门或新闻单位。一份份稿子写成了,然而,写成的又何止是稿子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从学到做,从读到写,从课本到实践的语文学习过程,也经历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加强环保意识的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过程。写作成了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就愿写、要写、乐写!

三、变枯燥为游戏 ,处处留心搜集知识 。——“启迪灵感,秒手偶得”。

对学生来说,学校和家庭提供的学习环境是相对健康的,但街头小巷的路牌、广告标语中充斥着的错别字,一些语言不文明的人口中粗言黑话,甚至有些报告、演讲中的语法、逻辑错误,也都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为此,我发动学生开展“收集行动”--到各处去收集错别字、病句,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逐一订正,最后总结错误的原因,以锤炼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我还鼓励学生上门为写错字的人说明原因、指导改正,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言语交际的机会。学生走向社会,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捍卫祖国语言纯洁性的责任,这样的使命是多么光荣啊!學生实践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自豪地从事这一“收集行动”,都表现得格外认真。正是这份认真,让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得到了夯实,言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课外学习比起课堂教学来,内容更丰富多彩,形式更灵活多样,各种带有娱乐性、竞争性、趣味性的语文活动,比上课具有更大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因此,经常性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对一些语文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来说,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一些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则能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使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更充分地发展。在要求每周课外阅读不少于一万字、摘录不少于三百字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举办 “古诗文大冲浪”活动--每周举行一次古诗文诵读比赛,评出周冠军,再赛出月冠军,加冕为“古诗文诵读高手”;举办“名言警句发布会”--把自己所知的名言警句发布于班级的黑板报和手抄报上,评出最佳发布者,加冕为“名言警句熟读能手”;举办了“歇后语”“谚语”“成语”对接比赛,评出优胜者,加冕为“歇后语冠军”“谚语冠军”“成语冠军”……这些趣味性极强的语文课外活动可大大激发学生课外学习与积累的自觉性,相信假以时日必有成效,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4.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 篇四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前所未有地提出“课外阅读”的重要地位。其中还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的量: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这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觉得应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才能达到最终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去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学生想要读什么。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要求的阅读量,采取了很多措施。如规定每天读什么书,要求学生读了课外书后,填读书卡,摘抄很多优美词句,写读书笔记等。但教师往往容易忽略的是教师布置的阅读篇目是不是学生喜欢的,而且这样多的阅读作业,让学生对阅读产生畏惧心理。崔峦曾说过:“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对对阅读材料的认识及最后的结论更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阅读量的要求前必须先了解学生读阅读内容的要求。只有符合儿童心理的读物,才能真正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使他们在如饥似渴的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崔峦曾说过:“学生的阅读乐趣比对阅读材料的认识及最后结论更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阅读量的要求之前,必须首先了解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需求,这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前提。

那什么样的读物才是学生喜欢的呢?应该说,学生的阅读兴趣随年龄的变化、知识的增长 和阅历的增长而有所不同。如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他们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还生活在童话世界里,他们大多喜欢阅读能够引发他们美好想象的童话类作品。而中高年级学生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喜欢的阅读的作品类型不断丰富并呈现个性化倾向,有的甚至可以读懂部分中外名著或比较深奥的作品。如果教师不认真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尊重学生的阅读 需求,只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以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学生,那么难免会引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反感和排斥。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一个教师连学生自己选择课外读物内容的权利都试图剥夺的话,那么很难说这个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能向学生推荐号的读物,因为我们有责任作学生阅读的引路人,而不是让他们在茫茫书海中去瞎撞。但是这种引领不是强加,如果把阅读比作采摘果实的话,那么我们是要引领学生避开那些有毒的或者他们根本无法摘到的果子,而走向那些成熟味美的果子。但是他们摘到的是苹果还是梨子,我们就大可让他们自由选择而不必去强求。

我们除了了解与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因为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正处于可塑性极强的阶段,他们的兴趣爱好在这个时期最容易受到人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时期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1、加强课内指导,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旺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的或正在学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横向上和纵向上扩展阅读,借机点然他们求知欲望,使其既可巩固知识,又可进一步延伸拓展知识,使他们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学习了台湾作家林海音的文章《迟到》,然后我给学生念她的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很感兴趣。趁机我问孩子们,你们还想读林海音的作品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非常想了解这位作家的事情,很快就在课外找到了她的小说《童年 冬阳

骆驼》,有的还找来了《城南旧事》,在班上传阅。真是让我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都是兴趣使然。

2、开展课外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最喜欢也是最易被他们接受的莫过于多姿多彩的活动。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可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使他们享受收获与进步的喜悦。比如,每隔一段时间,在班上开展一次交流会,学生可把自己最近读的书讲给其他2学生听,可讲书中内容,可讲精彩片段,可朗诵,可谈心得体会。形式不限,学生畅所欲言。还可办手抄报,自制手鉴,演课本剧,知识擂台......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兴趣盎然,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

3、尊重学生个性,刺激阅读兴趣。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阅读特点,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固有思维,死板经验,以“推荐”为名,将自己的阅读个性强加给学生。应注重学生阅读资源的丰富与更新。如,现代作家杨红樱的小说和童话就很受现在的小学生欢迎,不少小学生都看她的小说》淘气包马小跳》、《五.三班的坏小子》等。又如,《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苏菲的杰作》这些现代气息很浓,贴近小学生生活,体现时代特色,所以小学生喜欢看。作为教师,首先要跟上时代,随时了解学生喜欢看什么书。其次,要尊重学生个性,做好一个正确的引导者,引导孩子正确理解看待书中的人物。这样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提高了。

5.加强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篇五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下面就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通过实实在在的人和事,让家长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二、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选择一些优秀的课外文集,如精选、精编了一些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好处。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

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其次,重视仿写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去描述一个故事,一个体会。在学生读懂原文,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6.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 篇六

一、研究目标:

《指导课外阅读,提高写作能力》,旨在研究在农村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如何以指导课外阅读训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丰富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和内在图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研究内容

1、指导课外阅读,以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提高写作能力为主线。一个重点是充分利用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另一个重点是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作文能力。由此来带动语文学习能力的整体发展,全面达到大纲所提出的要求。

2、本研究所需突破的难点:

①注重有效读本的量和时间的把握,既要大力加大课外阅读力度,又避免过重负担。②教师指导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③指导课外阅读分步进行的目标序列的确定和作文教学序列的实施。

三、研究假设

①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正确处理好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就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水平和能力。

②如果能充分利用有效读物的教育和审美功能,加强阅读指导力度,使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和有序作文,那么,学生阅读“内化”,自求、自得、自能就能实现,学生的语言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将在尝试学习中得到主动、和谐发展,并将是一个可持续性的发展。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008—2010学三(1)、三(2)

2010—2012学四(1)、四(2)

2、抽样取样

以中段语文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担任实验班老师,对学生采取整班随机取样的方法。

3、研究思路

研究班级与其他班学生状况相近,所处大环境相同,教材相同,作业量近似,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执教老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水平、工作量基本相当,共同参加教研组教学活动。在教学要求上,实验班级要在保证双基质量的基础上,使学生思维、书面表达能力和主动学习兴趣、精神方面有较大提高。

4、研究方法

①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方法,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②根据农村学生特点和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充分利用课外读物多、活、广的优势,精心选择有效读本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发展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③平时教学中尝试积累和定期上课研究相结合。

五、研究措施

1、努力学习,转变教育观察,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不断增强教科研意识,自觉投入课题研究,努力做好研究工作。

2、采取单元备课方法,根据单元阅读和作文的特点,切实选择好每次训练所需的读本,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

3、有目的地组织实验教师上研究课,课题组听、评课,对成功之处加以肯定,观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

4、教导处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落实时间进行实验。

5、学校图书馆落实读物,每周对每个班开放一次,保证了学生的基本阅读量。

6、老师加强学法指导研究,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乐学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7、探索成功学习的模式,通过竞赛、征文、投稿、日记接力赛评比、出刊、编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主动创新精神,从成功走向成功。

8、加强内外因统一的研究,研究学生的心理,利用激发兴趣的激励,提高学生主动参于意识,做学习的主人,寻求全体发展。

9、开办家长广播学校,寻求社会、家庭的支持与协作,形成良好的氛围。

六、研究结果

(一)提高了老师们的教改意识和科研意识,树立了“向科研要质量”的共识,并在工作中努力探索。

(二)提高了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使实验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三)明确了通过指导课外阅读,推进作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1、以课外阅读为依托,拓展学生的智力背景

课外阅读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和情感的发展。它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拓展学生知力背景有效手段。

(1)落实三个保证

①、读物保证:A、学校图书室现有存书12455册,校图书室定期向学生开放,每周一次,保证学生基本的阅读量。B、各班建立图书角。平均每班47册。C、家庭建立书柜,平均每生10—15册。鼓励学生买书,并互相借阅,每周至少1本。

②、辅导保证: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每周一节,由语文教师执教,激发学生兴趣,指导读书方法,交流读书心得。两年来,课题组研究公开课共开阅读指导课4节,作文指导课4节,课题研究讨论会3次,听课老师48人次。

③、时间保证: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取消机械重复的作业,并将课外阅读作为回家作业。每天回家阅读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占92%以上。

(2)贯彻三个结合①、课内外阅读结合。在课内,引导学生学习作考命题、选材、立意、造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但文章无非是例子,课外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独立阅读课外读物,得法于课内,拓展在课外。

②、课外阅读与读书摘录相结合。为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将课外学到的好词好句、好结构、好开头、结尾或心得体会写在读书摘录本上。两学年下来,人均摘录在1万字以上,拥有了小型的“资料库”,而且分门别类。学生在作文讲评课上和修改自己的作文时,经常采纳读书摘录的内容。

③、课外阅读与学校比赛相结合。紧扣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提高有效阅读质量。设计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知识竞赛、诗歌朗诵赛、征文比赛等形式,暗示学生课外多阅读。讲故事比赛每班每天按学号(2人)在晨会课上进行,两学年下来,生均上台18次,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成语接龙共比赛8次,征文比赛5次,并收集出刊了优秀征文集1本。

2、改革课堂作文教学,启发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只有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相信他们的潜力,支持学生自己的意愿与见解,才能使学生喜欢作文。

(1)开放式指导

从时间、空间、命题、体裁、思路等方面创设宽松氛围,解放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允许学生根据训练的内容收集材料、模仿范文,自由选题、攻题,运用各种体裁,多角度展开思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淡化中心思想,采用自由表达,尝试新概念作文,寻找到作文的乐题。通过指导,学生现场作文不再追求从中心思想出发,摒弃了“假、大、空”的作文,而能比较自由地写出自己所想写的内容,写出自己内心的所想所思所感,作文已不再感到头疼,调查显示,87%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写好作文,喜欢作文。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但在适当情况下仍然愿意写。

(2)多样性安排

作文的动力是兴趣,学生以后不一定成为作家,但教师却一定要激发他们写作兴趣。通过走向大自然、玩玩做做游戏、实验、编编童话寓言、听听音乐、画画图画捕捉灵感,写出心中所想。教师在安排学生作文时,灵活多样地选择形式,学生感觉十分奇妙,写作的劲头很足,想象十分丰富。

(3)鼓励性评价

①、通过充分激励、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写作积极性。老师改革了作文的评价方式,最低评分80分,好的可以超过100分。

②、评语激励,挖掘闪光点,消除心理障碍。

③、自改加分激励,教法方法,自主修改,养成习惯。

3、以日记接力赛为突破口,发展学生潜力。

①、日记接力赛的作文形式,符合学生心理,性格特点,反馈及时,培养了竞争意识,大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②、日记接力赛不拘一格,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平时注意观察,捕捉素材,见解独到,符合人的自主发展。

③、日记接力赛是师生之间一种交流方式,学生也愿意在日记中吐露自己的心声,学生将家庭、班级发生的事,自己内心的或悲或喜,以及对老师的看法建议,都写入了日记接力本。老师的批阅已不单纯是打个作文分,写个评语,而是与学生思想的对话。老师真诚地去面对,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学生更信任老师。

④、同一组的日记写在一本上,小组定期交流,优秀作文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学生在相互借鉴、模仿、学习中提高了选材、写作方式、语言表达、美化设计等各方面的能力。

⑤、日记接力赛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能使学生在长期的渐进中逐渐达到质的飞跃,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4、编辑自己的优秀作文集,回顾自己的成长,培养动手能力。

每个寒暑假,都指导学生一个学期来的优秀作文,挑选几篇,编辑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集,有封面、标题、前言、评语、插图、尾花、后记、封底,跟正式出版的书籍类似,通过编辑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书籍的认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是对自己一学期来作文水平的一次检阅。两年共编辑了两次,生均两集,每集人均7篇优秀作文。并将学生所编的优秀作文集,在校园内进行展览,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两次编辑,编辑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受到了全校师生一致的称赞。

(四)提高了教师教学理论水平,课题组有多名教师撰写的论文获镇、校的奖。

(五)检测情况。

1、学生的大量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2012年4月的调查为例,共有87名学生参加调查。调查情况为:

①你是否对课外阅读有兴趣,每天阅读时间保持在半小时以上?其中78人表示很有兴趣,占(89.7%),原因是学生认为课外阅读能增长自己的知识,而且课外书生动有趣,十分吸引人;-没兴趣的有9人,占(10.3%),原因是更喜欢体育类活动,如果有自己喜欢的书,也会适当看一些,但没有每天阅读的习惯。

②你近两年来,在学校图书馆借阅过的图书数量是多少?回答20本书以上有67人,占(77%),许多学生说除了在学校图书馆借阅外,同学之间每学期互相借阅也在10本以上。

③你借阅的书属于哪一类?选童话故事类的比例是100%,选小说类的比例是78%,作文书类的比例是73%,其中看过四大名著之一的学生有73人,占84%。

2、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积累提高了作文的水平。

(1)通过对日记接力赛前后期作文的分析,实践证明学生的作文水平获得了大面积的提高。①选材。前期存在半数学生选角度单一,材料内容“假、大、空”。后期学生作文材料真实可信。②篇幅。前期学生作文字数在300字左右,后期学生作文字数率均在500字以上。③表达方式。前期停留在缺少技巧,模仿范文的层面;后期学生作文笔调从容,表达方式多样,自然流畅,生动感人。④修改。前期作文修改方式单一;后期学生作文修改能从思路、表达手法、篇章结构方式等方面自我修改。

(2)从平时的作文练习、测试考查以及学期的期中期末试卷作文来分析,实验班学生的作文得分率明显高于普通班。

7.浅谈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外阅读 篇七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视,课外阅读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在应用好教材之时, 要注意课内向课外迁移, 让学生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引导他们积累生活的素材, 切读名著, 育古文, 关心时事, 通过课外培养他们良好的感悟生活的能力, 提高文学修养, 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 重视课外是新大纲的要求

新大纲对初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提了以下要求: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学会浏览、检索, 圈点、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 其中文学名著2――3部。此外, 与课本同步的还有自读课文和古诗文读本, 供学生课外阅读和诵读。由此可以看出, 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因此, 语文教师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是必要的, 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

(二)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写作水平的现状提醒我们必须重视课外阅读

现在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他们教学的方式方法仍是题海战术, 过多精力用于做题上。作文教学中老师规定格式, 读例文, 所以写出来的作文毫无新意, 千篇一律, 味同嚼蜡, 枯燥无味。要摆脱这种窘境, 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写作水平, 就必须以教材为例的基础上大量阅读课外书籍, 联系生活实际, 扩大视野, 丰富情感体验, 引入课外“活水”是必须的。

(三) 重视课外阅读有什么好处呢

勿庸质疑, 选入课本的文章都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 题材、风格、体裁丰富多样, 富有文化内涵, 非常利于开拓学生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 进行思想教育。但仅靠每学期三十篇的文章要想拉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能力, 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不读课外书, 不诵读一些古诗文, 犹如蜜蜂只在一朵花上采蜜一样, 即使花蜜再甜, 但也非常有限, 阅读狭窄, 就会营养不良, 语文素质就难以提高。从另一个角度讲, 青少年记忆力强, 阅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输入过程, 应该把大量的信息贮存在大脑里, 这就能避免以且“书到用时方恨少”。

那么, 如何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呢?我认为, 关键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外阅读有利于情感传递, 语文教师应注意引导, 激发兴趣。

情感, 包括教材所包含的作者写作情感, 教师的教学情感, 学生的学习情感, 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感的来源, 从天而降是不可能的, 不读经典作品, 不背诵经典诗文, 文化素养从何而来。农村俗语中的“有个钉钉, 才能挂个瓶瓶”。但也不是说可以不加选择乱读一通, 可以不讲方法, 一味地逼学生。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兴趣及求知欲调动起来, 教学就已成功了一半, “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兴趣, 就会心情全舒畅地阅读, 不会觉得乏味, 如到了高一层境界, 那就是不吐不快, 那就达到目的了。在学生中进行交流, 教师就当“旁观者, 总结者, ”到那时, 教师就会觉得, 教语文有趣, 而且轻松愉快, 连心灵就会焕发青春。学生作文, 更是文思如泉涌, 我们看作文, 就是在欣赏, 就是在丰富自己。

二、正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背诵一些优秀古诗文。

任何事情, 既要放得开, 又要收得拢,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 能够在一定情景中, 恰如其分地用, 两名古诗或古文表达自己的情感, 就说明语言艺术到了较高境界,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除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有意无意的引导, 往往能起到“柳暗花明”的效果。有意识的引导, 规定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 并且定期检查。对能按期完成的给予表扬, 对于能超额完成的给予奖励, 对于未完成的, 只要下次有进步, 及时表扬, 而那些屡次不完成的, 究其原因, 争取家庭支持。

三、保证有一定课外阅读时间。

鲁迅曾说过:“时间犹如海绵里的水, 只要你愿意挤, 总还是有的。”作为学生, 要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乐趣, 看作学习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个内容, 他就会积极主动、有计划地去阅读, 去丰富自己。作为语文老师, 少布置一些毫无并蒂意义的训练题, 不打题海战, 只要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得, 就给予肯定;作为家长, 语文教师应与他们多沟通, 让他们明白, 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是看闲书, 是对所学知识的加深, 是实际运用, 总结和提高, 以此得到他们的配合, 督促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书看报, 关心时事, 从假期中多读些名著。

总之, 课外阅读是激活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丰富自己的知识,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必经之路。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这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演讲与口才》[1]《演讲与口才》

[2]《教育论文集》[2]《教育论文集》

8.抓好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篇八

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呢?这是因为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阅读可以说是一种不带压力的阅读,但在阅读中能获得新信息、新知识,给阅读者带来了兴趣。课外阅读不需要像课内阅读那样,在阅读后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也不需要在阅读后完成各种阅读检测题。其目的只是为了兴趣而读,为获得信息而读,也可能为了实用而读。因此,通过大量的阅读,使阅读者有了新的理念,新的观点,受到了感染和熏陶,既学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激发了阅读者的兴趣。第二,课外阅读量大,范围广,知识多,使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开拓了眼界。课外阅读由于打破了课内阅读的条条框框,使大量的阅读成为可能。阅读的范围广了,获得的知识多了,既丰富了阅读者的课外生活,又开拓了他们的眼界。第三,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积累了知识,学得了说话的技巧,掌握了写作方法,培养了情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语文能力。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阅读者会发现文字的使用,语言的表达,文章结构的迥异,名家名篇各有所长。学生如果能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自然就能使语文水平得到提高。正是由于课外阅读的三大特点,学生对课外阅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也正是由于课外阅读学生积累了知识,拓展了思维,联系了生活,产生了联想和想象,学到了语文课中要求学到的知识。

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虽然得到了绝大多数的认同,但据我了解,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学生,更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条件的限制,课外阅读的机会要比城市学生少得多。首先是来自家庭方面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家长是农民,一年到头很少读书看报,片面的认识,学生学好课本知识就行,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因此无论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只强迫孩子学课本,做习题,孩子如果看看电视或者读读课外书,就要遭到责骂,更有甚者拳脚相见,迫使孩子不得沾课外书。其次是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众所周知,农村的办学条件比较落后,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备,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量少得可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再加上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只重视题海战术,不重视课外阅读。再次是社会条件的限制,生活在知识贫乏的农村,耳濡目染父辈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自然接触不到多少有益的文化生活和文学作品。这些条件的直接结果是农村学生见识少,知识贫乏,口头表达没有文采。当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暴露在我们面前时,作为一名农村的语文教师,要让农村的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课外阅读指导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工作。

那么,我们如何将课外阅读同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呢?我认为:第一,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环境和条件,树立大语文观,这样才能将坚持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坚持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我们可以从初中语文的六课时中抽出一到两课时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或者每天抽出3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第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成自觉阅读,现代心理学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第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选择性阅读,学生如果只有阅读兴趣,没有阅读方法,一本声情并茂,情节感人,语言精练的好书或片段,只走马观花的读读,却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在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有收获,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9.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 篇九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水浒传》,我们可以领略到梁山好汉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读骆驼祥子》,我们可以感受到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27、苦难生活;读《格列佛游记》,我们了解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读《童年》,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

10.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 篇十

高坝一中段淑丽编号:sjky20134273

一、本课题的提出

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倾吐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初中阶段应完成260万字的阅读量,每学年至少阅读二至三本名著,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只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也只有通过大量课外阅读,学生才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文化沉淀,提高读书能力。所以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课外阅读受到到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课外阅读普遍呈现出无序、低效、失衡的状态。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目前我校虽然很多老师和部分家长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但我校处在农村,家长的素质高低不一,所以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量、阅读的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视野不够开阔,知识面不广,没有阅读的习惯。但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比较齐全,有一个藏书3万多册的图书室,有三间较大的阅览室。其次,老师们的素质也很高。再者,我们学校领导对阅读的重视,一直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打造书香校园活动也开展得轰轰烈烈。综上所述,我们完全有条件也有必要改善目前学生阅读现状,开展好本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忽视广泛阅读和智力背景的培养、单纯靠几册语文课本、单纯靠无尽无休的机械刻板的应试训练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做法已严重制约着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同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而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是学生诵读、涵咏、感悟、积累的过程,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应该是最大限度减少教师的讲授,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广种博收”,仅仅几本教材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加大阅读量。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综观当前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2)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3)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时候同时进行思考,这就是一种最可悲的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的表现,流利的有理解的阅读的技能,不单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和在独立读书是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局限在语文方面的课外阅读,而且希望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带动政史地生学科的课外阅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爱读书,感受到读书的乐趣的基础上学会多种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促进教师深入探索初中阅读教学规律,探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探索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及策略,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初中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1.调查本校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每天的阅读时间和数量

2.根据不同年级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推荐阅读书籍

3.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记录每次写作所用到的阅读收获。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经验总结法:

(1)创设读书的环境,利用读书室,建立图书角,开辟自由读书时间。

(2)利用评价手段,积极鼓励学生爱读书,读好书。

(3)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采用一定形式比一比,看谁爱读书,读书多。

(4)多实践,学写读书笔记,交流心得体会。

(5)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书让他们阅读。

3.实验研究法

4.问卷调查法

5.师生访谈法

六、本课题研究步骤及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2013.12—2014.3)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论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2014.4—2014.9)实验阶段。

1.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收集优秀读书心得。

3.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2014.10)总结阶段。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11.重视课外阅读,发展学生英语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英语;发展英语能力

众所周知,文化的传承需要靠阅读来完成。然而从目前来看,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普遍较弱,原因主要如下:学生自身缺乏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材料较为缺乏;学生没有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等。新课改下,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仅应发展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结合小学中年级学生特点,展开英语课外阅读、共享阅读的乐趣呢?

一、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阅读欲望的最好的因素。从这点上而言,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必须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可以从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做起;还可以提供阅读展示平台,让学生秀出风采。

1.合理选择阅读材料,让学生体验课外阅读的乐趣

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很重要。传统英语课堂中,课外阅读材料较为缺乏。这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弱的原因之一。为此,英语教师必须为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课堂上合理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做起,进而在班上建立“课外阅读材料图书区”,让学生体验课外阅读的乐趣。例如,在学习译林版小学四年级英语I like dogs这一单元后,教师特地从课外读物——《小学生英语趣味阅读》选取了一篇阅读材料,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补充。由于本单元的主题是有关动物的,因而教师选择的是两则有关动物的阅读材料:A Wolf and a Sheep《狼和羊》,The Tiger and the Fox《狐假虎威》。由于很多学生对这两篇阅读材料的中文内容非常熟悉,因而教师只需要利用英文将故事以生动的形式描述出来,很容易让学生体验课外阅读的乐趣。除了借助教师的语言描述,还可以将课外阅读材料以视频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建立班上课外阅读图书区方面,英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定期分享自己的课外读物,交替阅读,让书的价值体现出来(学生也可以享受分享的快乐)。

2.提供学生展示平台,让学生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

对于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生而言,自己的努力总是希望别人看见,并且得到认可、尊重。因此,英语教师在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同时要提供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如果一味地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死读,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更谈不上利用课外阅读发展学生的英语能力。例如,在学习完译林版小学四年级英语Lets make a fruit salad这一单元后,教师设计了一下小小操作作业:以“美食天下”为主题,制作英文手抄报,然后在班上展示。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选择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找英文材料,需要设计版面,需要解说员等。可以说,完成手抄报的过程也是阅读课外材料的过程,但这是有别于传统单纯阅读的模式,学生可以享受边阅读,边制作,再展示的快乐,也可以体验展示带来的成功感。

二、重视课外阅读,营造良好课外阅读氛围

课外阅读需要氛围,而这种氛围不是浑然天成的,而是需要英语教师去用心营造。那么,应如何营造课外阅读氛围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在校园、班级等显眼处,张贴英语励志标语、名言警句等;同时,利用校园的广播系统,每天播放英语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在听中感受语言之美。如此一来,学生在浓浓的英语氛围中学习语言;其次,定期组织学习出黑板报。主题可以随着单元主题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学习了译林版小学四年级英语I can play basketball这一单元后,可以以体育运动为黑板报主题,让学生搜集英文材料,出黑板报。内容可以是:体育运动的由来;某NBA明星的故事;打篮球技巧等(利用这一环节,锻炼学生从课外读物搜集语言资料的能力)。最后,举办各类英语活动,发展学生的英语能力。教师发现,为了在整个校园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需要利用活动维持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举办“课外读物阅读分享会”、“我与课外读物的故事”(演讲模式举行)等。

三、渗透阅读方法,有效发展学生英语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渗透阅读方法必不可少。例如,在学习译林版小学四年级英语Our new home这一单元时,可以教学生抓住关键疑问词where来理解对话内容。本单元的对话内容主要是围绕where进行的,如wheres my white cap? Wheres my bag? 等。因此,可以教学生抓住提问中的where理解对话内容。除了抓住where,还应该抓住其他几个关键信息,如how, why, who, what, which。在阅读遇到生词时,让学生根据语境、上下文等猜测词意,而不是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而阻碍阅读的速度;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应抓住文章的大意内容,而不是停留在字句的理解上;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尽量不要发出声音,也不要停顿,养成良好的习惯。总之,在上阅读课时,多渗透阅读的方法,以发展学生的英语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

“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教育的新形势下,英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课本知识较为局限,因而学生必须通过课外阅读补充知识,学习更多的外国文化,让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最大化发展,从而实现阅读与精神的共同成长,这也是每一位小学英语教师不可懈怠的责任!

12.重视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 篇十二

1.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实践证明, 一个好习惯能造就一个人;一个坏习惯可以毁掉一个人。好习惯不会凭空形成, 要靠反复的训练。因此, 从一年级开始, 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语速阅读, 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消灭阅读中的生词和盲词。准确读出词语的发音、音调是阅读的基础, 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小学生从小做到发音、音调准确。 (2) 学会朗读一个完整的句子, 能把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把握得当, 还要能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2. 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语文能力、文化素质等一切的培养便无从谈起。在阅读教学中, 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课文的知识点, 理解课文的重、难点, 欣赏课文的“风景点”, 进而产生阅读的欲望, 教师就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课堂上, 教师如能恰到好处地创设情境, 并有效地调控课堂气氛, 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常见的阅读方法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等。朗读是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 具有表达感情、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在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使朗读训练贯穿于各个阶段的教学之中。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反映, 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官感, 理解文字的意义。默读时, 可以边读边思考。精读就是对文章中的某些重点内容,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的阅读。略读, 不要求对文章逐字逐句地进行阅读, 而是着眼于关键段和重点句, 以求迅速地掌握文章的思想脉络、观点见解。速读就是对所读的内容, 不发音、不转移视线, 快速地观其概貌。只要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学会了阅读, 就会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

4.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课外阅读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其增长见识,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是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 所以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盎然、如痴如醉, 他们能充分享受到阅读的自由和乐趣。对学生的课外阅读, 教师也应该给予指导。

(1) 指导学生选择书籍, 给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书。

(2) 指导学生记好读书笔记。

培根说:“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 而且使人精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比如, 读书时, 摘抄好词佳句、记录读书心得等习惯。

(3) 指导学生写读书心得。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 开阔了视野, 积累了知识, 这时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比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印象最深的人、事等进行点评。点点滴滴都是学生的收获, 应该写下来, 久而久之, 学生的习作能力和阅读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总之, 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课内得法, 课外得益, 课内外相得益彰,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

13.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 篇十三

重视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进入中年级后,我们家长发现孩子的语文成绩下滑了,逐渐趋于两极分化。那是因为,中年级阅读与写作在考试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即使基础的东西出题的时候,也比较灵活多样。高年级期末考试卷,阅读和作文比重相当大,而前面的基础题一部分也相当灵活。我们四年级的考试卷类型也是差不多的。所以,一些学得不够扎实或不够灵活的孩子,语文成绩就下滑得比较厉害。

我们都知道,学习语文应该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积累,需要广泛地阅读,需要表达。所以一开学,我便延续了每日半小时阅读的要求。但是,接踵而来的问题是,有的家长反映孩子极其有兴趣地阅读了许多课外书籍之后,为什么作文没有起色呢?我也细细想过这个问题,和同行也谈论过,作了这样的分析。刚开始,我们推荐孩子看杨红樱的书与其说是汲取营养,还不如说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之后,我们该关注的是让孩子学会深入地阅读,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故事情节上。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时常用的符号,其中包括重点地方、生字词语、关键词语、精彩语句、对于文中内容的疑问以及需要重读和摘抄的章

节的符号使用。这样的阅读能帮助孩子理解内容,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积累语汇。

在阅读的基础上,还应教会学生观察,做个有心人。平时课上,我常常会和孩子聊聊,我怎么会没东西写?或我写的东西为什么不生动?举举例子,读读例文。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知道,观察除了用自己的眼睛细致去看以外,更重要的发动你所有的感官,你的耳,你的鼻,你的手,你全身每个部位,乃至你的心去观察,去发现。也只有用心去观察,你才能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东西。我问孩子,你每天上学走过的路,你发现它每日的不同了吗?你每天看到的人,你感受到他的情绪的变化了吗?你对身边发生的事有自己的看法吗?你的不满,你的伤心,你的高兴那究竟为了什么?……这样的交流在写作水平的提高上虽不能立马见效,但对于学生如何去观察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其实,平时当你和你的孩子在一起时,可以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引导你的孩子去观察,并且,把他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与你交流,长此以往,你们定会收获累累硕果。

修改作文是孩子作文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每次单元习作后,我都会选取典型的习作来全班评讲并修改:文章结构完整,但描写粗线条,其间缺少细致的描写,因此文章也不够生动。这其实是普遍学生习作的问题。因此,我一般以范文为例,为他们分析文章的优缺点,并一同为作者提一些具体的意见,然后请作者再回去修改,修改后的文章,再让大家比较了一下不同。应该说这样的修改对孩子来说是有所收获的,但毕竟学校里是大课堂,面对的是全班,不可能一

对一进行教学,而写作要快速的提高需要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我们在家里和孩子修改作文的时候也可借鉴这样的方法。

14.怎样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篇十四

1、培养兴趣,自主阅读。

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初中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原动力。他们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寻找自己的乐趣。如果让他们带着“分析小说的深刻主旨”这一作业去读《红楼梦》,可能会使他们兴味索然。我们必须淡化阅读的目标,而让学生放开思想去自由地读书。教师要把阅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只要不是鼓吹暴力、色情、反动等内容的,学生都可以读。读哪本书,怎样读,应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作用是“导”。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佳作,教师可以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

要发展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还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激励。作为教师,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地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评价激励。如一句精彩的发言,一个独特的看法,一次小小的进步,一个细心的发现„„都应该给予恰当的肯定。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真诚的肯定,一次亲近的举动„„都能给孩子们巨大的信心!这样,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信心,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

2、传授方法,培养习惯。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截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传授这些方法要指导学生在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

3.课内课外,互补互助。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是知识、能力、思想、审美等的载体,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他类似文章的阅读。阅读教学也离不开课外阅读,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作了具体的规定: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4部名著。”这有利于改善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不足的现象。所以,我们应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互补互助。课内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必然延续和必要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内阅读。

4、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上一篇:红色足迹三下乡总结下一篇: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