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

2024-06-27

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共9篇)

1.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 篇一

学生厌学情绪个案分析

我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以及语文教学工作,谢智浩是我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每堂语文课,我都要提醒他几次。自然,没少挨批评。家长方面也很重视。可是,他还是老样子。一堂课上要溜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厌学原因分析:

一、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中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

1、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

由于父母的放任自流和过分溺爱,导致该生缺乏责任心与个性散漫,独立性较差,把不良的生活习惯(自己该做的小事不做)带到学习中来(自己该完成的作业不完成),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了,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愿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

2、要求过严或态度粗暴

对孩子严格要求固然重要,但过分地严格特别是用粗暴的手段对待孩子,非但达不到要求,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学生的厌学情绪完全是因父母的过分期望和粗暴的惩罚手段引起的。孩子考试考得不错了,父母还不满意,课内学习和课外作业本来就够紧张的,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要被责骂,受皮肉之苦,结果使孩子疲于奔命,以致造成严重的身心疲劳,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中这样传统的棍棒式教育,孩子怎么会视学习为乐事呢?

3、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同时往往也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反之,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许多资料都表明,“问题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子女”的概率要大大超出正常的家庭,同样,产生厌学情绪的孩子也较多地出现在“问题家庭”中。

二、教师教育教学手段不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今天教师承担的教学压力固然很大,但是如果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分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对学生进行“疲劳轰炸”或者冷嘲热讽,或者体罚(变相体罚),那么学生对这门功课就会产生厌倦、畏惧心理。一位厌学的学生来信说:“知心姐姐:我原本是一位很爱学习的孩子,但是自从换了新老师后,有一次我因一道题不会做,老师随口就是一句:‘你怎么像猪一样笨!’难道我真的那么笨吗?从那以后,我不想再上数学课了„„”老师的一句漫不经心的话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自尊,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位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课了。

三、学生的学习障碍

1、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

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小刚虽已上了六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另外,客观因素方面也会影响小刚上课专心听讲。例如,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或者,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小刚是不会听课的学生,这点对他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方法:

1、由于张慨不会听课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在采取方法之前必须进行成因分析,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2、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教师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6、应用报酬效果集中注意力。首先,可以给学生定个奖赏,作为学习的报酬,这个报酬可以依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制订。其次,遇到困难内容可让学生用假想的敌人来处罚和激励自己。

7、利用目标明确化集中注意力。将大目标明确化,能够明确目标,从而集中注意力。另外,让学生把目标用文字或图形来表示也有助于提高注意力

辅导效果 :

经一段时间的辅导,他的学习态度较以往认真,逐渐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下午放学后到处乱跑了。家长也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时常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2.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 篇二

一、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转变学校教育观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 我们要重视实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如果离开了实践谈素质教育, 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本质属性。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 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及社会的发展需要, 充分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和发展;学校要切实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及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二、转变教师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说明了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教师是课堂的主人, 侧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自信, 从而热爱学习。

三、提高教师修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大多数教师认为“严师出高徒”, 这种严厉的方法的确会让学生顺从听话, 但却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甚至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 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因此,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不断地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管理学生, 充分地做到尊重学生和师生平等, 缩短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 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 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和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也要真心的爱护学生。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 只有建立一个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 学生才能对教师“听其言, 信其道, 执其礼”。

四、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如果不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受挫折的能力, 学生则首先无法在学习生活中独立, 甚至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过程中,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教师都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每个学校都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心理健康课和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消除消极的心理情绪, 指导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锻炼, 塑造健全的人格。厌学问题是普遍存在于学生中的心理问题, 如果学生及时得到心理辅导, 才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是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重要对策, 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我们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五、改变家长教育方式,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物质条件、环境布置和家庭的学习气氛, 家长既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家长的举止行为也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所以,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首先要以身作则, 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 家长要逐渐转变教育观念, 不能对孩子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 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兴趣。家长要看到孩子的优点, 多角度、多方面的培养孩子。家长也应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家庭环境, 孩子只有在这种关爱、民主和和谐的环境中, 才能专心致志的学习。

六、加强教育法制化建设, 改善社会文化环境

学生厌学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联, 各级政府部门应大规模的整治取缔不健康的文化场所禁止未成年人的进入和严厉打击色情、暴力、恐怖等网络、书刊及音像制品等。为了让学生们的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之中并身心健康的成长, 需要为其创造一个健康、积极和文明的社会文化环境。只有彻底清除社会上不健康的文化, 只有从根源上阻止低俗文化对中小学生心灵的腐蚀, 才能够满足其需要。因此, 政府应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加强教育法制化建设, 通过法律途径约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问题。

总之, 中小学生厌学问题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但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面对厌学这个复杂的、困难的问题, 只有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下, 认真分析原因, 对症下药, 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厌学问题, 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在中小学生学习障碍中, 厌学最具有危险性、最普遍存在的问题, 也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本文通过对中小学生厌学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尽快使学生从厌学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关键词:中小学生,厌学,对策

参考文献

[1]单志艳.学生学习问题与教育方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36-63.

3.高等院校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等院校 大学生 厌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00-01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和高校的学风建设,也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大学生厌学现象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厌学现象,把研究大学生厌学心理成因、纠正大学生厌学之风作为高等院校的重点工作来抓。

一、大学生厌学的外在现象表现

1.逃课旷课,学习缺乏主动性,丧失进取心

逃课、旷课是大学生厌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众所周知,我国的高等院校是严进宽出,这使得部分大学生不由自主地丧失了学习主动性和进取心。更有甚者,认为大学与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自由”,喜欢听的课就去上,不喜欢听的课就逃。因而,逃课、旷课也就成了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部分学生迫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压力不敢逃课、旷课,但即使他们坐在教室里,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更别谈课下学习了。表现较好的学生能够坚持认真听课,积极完成作业,但课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高,只是把学习当成一项硬性任务去完成。

以上几种属于“无忧型”心理厌学,他们对未来的就业形势缺乏理性的认识,思想上缺乏生存危机感。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以专业就业前景好或家庭条件好为依仗,认为学不学没关系,反正工作好找。

2.把上网作为大学生活的主要部分

大学生厌学还表现在沉迷于网络。目前,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主要生活方式。很多大学生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课,剩下的时间都用来上网。部分大学生为了上网“废寝忘食”,严重影响了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一些厌学程度较重的大学生过渡度依赖网络,他们把网络当做逃避现实的方式。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个体是渺小的,到了网络游戏世界中渺小的个体可以瞬间变得强大,统领“千军万马”。大学生可以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获得一种心理快感和满足感,渐渐地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这部分大学生是典型的“逃避型”心理厌学。他们在高中的时候表现良好,很受老师器重。进入高中以后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使他们无法适应,或者各种竞争、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失败使他们产生心理挫败感,于是他们选择上网逃避现实的苦恼和痛苦。

3.大量时间用于业余创业

大学生创业对其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颠倒了学习与创业的主次关系,把创业当成了主业,学习当成了副业。他们以“锻炼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口号,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所谓的创业上,或是做兼职,或是搞小生意。长此以往,他们会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最终无法“回归”课堂,荒废了大学的学习机会。

这属于“事业型”心理厌学。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社会地位下降等问题,导致很多大学生心理失衡。于是,他们提前进入社会,一心谋“事业”。

二、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大学生厌学现象的产生不仅是由于大学生个人的心理因素,也与深层的社会因素、学校和家庭不合理的教育因素密不可分。从社会因素而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致使高等教育的质量内涵得不到保障,高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底子较差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在高校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迷失了自我,还把不良的学习习惯和风气“传染”给了其他同学。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地位也由“精英人才”落向了“普通凡人”,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逐步降低,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校因素

高校教学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厌学现象不断蔓延的客观原因之一。一方面,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考试形式磨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大学课堂学习枯燥、乏味,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高校的师资建设跟不上学校激增的学生人数,学校管理进入“半瘫痪”状态,给学生旷课迟到、考试作弊等违纪行为造成了可乘之机,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或家庭教育缺位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一大诱因。有些父母比较专制,不考虑子女的兴趣和想法,强迫他们选择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从而抑制了子女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发了子女产生厌学心理。也有一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家长认为子女学不学都没有太大关系,反正毕业后还是靠家长帮他们找工作,这给子女厌学情绪的滋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主要途径

1.深化教学改革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的母机。因此,要想解决大学生的厌学问题就必须从高校入手,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客观学习条件,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一要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要加强教风、学风、考风建设,确保学校教学管理真正落到实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培养学习动机

解决大学生厌学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自主远离厌学情绪。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使大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并且帮助他们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把这种内在的意识转化为外在的行动。第二,建立科学、有效的奖励机制。心理研究表示,如果某一行为被奖励,那么这一行为发生的频率将迅速增加。因此,有必要用外部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产生以点带面的效果。

3.学校与家庭内外结合 , 标本兼治

大学生厌学现象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各方力量要密切配合,做到标本兼治,切实解决大学生厌学问题。首先,学校要加强硬、软件建设,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其次,家庭要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与老师的联系。并自觉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动态,及时给予其指导和帮助,增添子女的学习信心和兴趣。最后,政府有关部门要有效防止西方不良思想对我国大学生的侵蚀,消除社会上一些假丑恶现象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总之,解决大学生厌学问题势在必行。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学业和前途,也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社会、学校、家庭要通力合作对大学生进行“他律”,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同时,要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自觉抵制厌学情绪,摆脱厌学思想困惑,逐步走上恋学、勤学、好学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宋义霞.大学生厌学问题成因及应对方略探讨[J]. 理论导刊,2011(8):86-88.

[2]周家华,王金凤主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学生厌学情绪的因素及对策 篇四

厌学是目前学生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尤其是中学生,患有厌学的孩子在多半以上,给学业带来了很大影响,学生厌学其因素有很多,家庭、学校、社会等都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有的是因为其基础差,常面临失败,又受到家长的漠视,学校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等,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这样渐渐的对学业失去信心,失去乐趣从而产生厌学,孩子患有厌学不要只是一味的说教,要找到病因所在,从根部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彻底摆脱厌学的困扰。

卓卷教育专家指出: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消除孩子的厌学症呢?

1、改善环境,愉悦心境。

要改变厌学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首先就必须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相互配合。社会的鼓励,家长的关怀,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2、改变观念,接受自我。

让厌学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应认真地发现厌学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他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认识到自己并非无可救药,而是能学好的,相信自己也是一个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以,改变自己无能的观念。当然,对厌学学生的评价必须客观,中肯,善意,不能讽刺偏激,以免增添逆反情绪。

3、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我彻底转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5.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分析及解决对策 篇五

摘要:掌握了学生厌学的心理规律。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针对不同的心理现象,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健康顺利地走完成长的厉程。

关键词:小学生 厌学情绪

一、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分析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小学生因心理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就教师批评这种事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批评往往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这类学生比例很少。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

1.家庭教育过严。有的家庭,父母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却忘记了孩子作为独立的人有自己的需求与爱好。在父母与孩子的愿望、要求发生冲突时,孩子往往会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在不断的冲突中,孩子在达不到自己目标的同时,对父母的目标产生深深的厌恶之情。

2.家庭教育过于溺爱。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感到学习不是轻松的事,不能轻易就有收获感,所以从心理上排斥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3.家庭气氛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使子女缺少约束,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孩子心灵受到伤害,有恐惧感。加上父母彼此问生活观、价值观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孩子对世界认识的片面性,学习动力不足,诱发厌学心理。

(三)来自学校的因素

1.学习负担过重 由于案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使小学生疲于应付题海战术,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产生焦虑 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

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知识更新加快,有些孩子就跟不上学习进度 成绩一直下滑。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 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 . 14..师生关系淡漠,学生学匀的信心与动力消失。产生厌学情绪。

二、小学生厌学的解决对策

(一)改变厌学学生内部环境

1.唤醒心灵,激发动力。厌学的`学生在学习上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及时鼓励。在爱抚和激励中帮助学生树立乐学的信心,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2.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彻底改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二)建构帮扶的外部环境

1.让学生感受关爱。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归类,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找到师生心莲心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2.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孑L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要降低学困生的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教学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低目标学生易达到,就能察觉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愿意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闻题3.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学校、社会、家庭形成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使学生始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并有意识地为实现目标去努力,从而表现出坚毅、顽强的勇气。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作出表率,尽量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6.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 篇六

通过对社会、学校、家庭进行走访调研,并对不同程度厌学的学生采取问答测验、调查问卷、个别谈话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学生厌学的原因绝大多数是源于非智力因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常见的不良方法如下:

1、顺其发展的思想严重教学论文:

部分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就完成了任务,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很少及时过问,孩子做得好与坏不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肯定,指出努力的方向。导致学生缺乏责任心与上进性,如上课自由散漫、自主性、积极性较差、不爱说话、不按时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愿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产生厌学的心里。

2、期望过高的现象严重

部分家长自己没有文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要求无限度地升高,不讲究方法,手段粗暴,这样非但达不到要求,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厌学。由于试题的难易程度所致,有时

考试成绩虽然在班级名列前茅,但父母仍不满意,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各种学习丝毫不敢怠慢,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尤其对考试产生了恐惧。结果使孩子疲于奔命,以致严重的身心疲劳,厌烦学习,造成逃学。

3、教育方法不和谐的现象较为普遍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本来就很难达到统一,尤其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农村家庭中的父母大部分外出打工,一年四季在外,偶尔回家对孩子特别疼爱,甚至溺爱,造成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其次,农村三世同堂的家庭较多,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的要求又有很大的差距,造成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使孩子总觉得有避难所。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法欠妥

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多年,但由于农村教师严重缺乏,造成教师承担的教学科目多、教学任务非常重、压力特大、教学评价还片面的以分数为主,这些导致教师无法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急功近利,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疲劳轰炸,评价方式单一,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心理。正如新圩镇沙路小学五年级的宁旭同学说得好:我原本是一位很爱学习的孩子,但是有一次我因一道题不会做,老师随口就是一句:你怎么像猪一样笨!难道我真的这样笨吗?从那以后,我再不想上数学课了„„老师一句不恰当的评语,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

一生中留下创伤,这位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课了。为了逃避数学课,造成厌学、逃学。

三、学生的学习障碍

1、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但大多数学生缺乏老师的及时指导,难以形成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欠缺,学习效率不高,导致其产生厌学心理。

2、注意力缺乏和多动现象严重

原因之一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法欠妥,原因之二实施新课程以来,提倡教师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课堂活了。但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应用、驾驭课堂、调控课堂能力还很欠缺,导致学生更有可乘之机。

3、学生惰性现象严重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每个家庭中的孩子急剧减少,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很少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长期以来学生养成懒惰习惯。主要表现在: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在学习任务稍微重的情况下就对学习厌倦。

四、校园生活单调

1、过分的强调安全,取消一些体育活动。

由于经费的制约,农村小学本来体育器材就少的可怜,学生的课间几乎没有活动,再加上这几年学校过分的抓安全,为了安全将学校仅有的体育器材收放起来,如高低杠、山羊、木马、铁环等。取消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如爬山活动,春秋游活动,野炊活动,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等。

2、图书的借阅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近年来学校的各种检查一波接一波,学校为了迎接检查,宁可把贴着整齐划一标签的图书放的陈旧,也不借给学生阅读,学生除了仅有的课本以外,几乎无别的书可阅读。

3、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跟不上。

五、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中缺乏文化氛围,学生常常见到的活动多为喝酒、打麻将、聊天、游戏、网上聊天、玩台球。很少见到具有文化气息的活动。

改变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的教育对策:

对于厌学的学生,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对其增加学习的压力,而是要培养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兴趣,教给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和家长要戒急、戒惩、戒弃。教育的急和惩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从而失去自信和自尊。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看待。勤于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以鼓励为主,不能用惩罚代替教育,在遇到挫折或学习效率不高时,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轻言放弃。

1、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隋光远的研究表明,向学生讲明积极的、正确的特点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阐明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勤奋学习,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并组织学生就此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将学习成败做出正确的、积极的判断。影响学生学业的因素除努力外,学习方法、家庭环境、教师等也不同程度地对学业产生影响。与此同时,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结构特征、成就动机水平不同、以前在学业上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归因风格。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既要使学生意识到影响学习的多个因素,又要考虑到他们的不同学习的风格, 使学生在努力学习时与现实相联系,针对自己个别差异进行学习。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从而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克服厌学情绪。

小学生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只能持续7—8分钟。教师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应用不断变换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挖掘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真诚

及时的评价,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和自信。可以充分利用班队会、主题会、兴趣活动等适时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教育。给厌学学生更多的关爱,充分挖掘厌学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导其一步一步努力向好的方面发展。要以身作则,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孩子掌握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孩子就如同找到点石成金的手指。

科学奠基人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2、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强调了“自我效能”的高低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认为那些自我效能低的人,在选择和完成任务时经常流露出“我不能”的信念,把成功看作是外部不稳定因素所致,而把失败归结于自己能力差,从而使个体对自己失去信心。由此可见,教师如果能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克服学生厌学情绪。为此应注意一方面,使每个学生有多次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增强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和言语评价。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使其增强学习自信心。另外,把握好教材和考题的难易程度,过易或过难的教材和考题不利于学生恰当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3、教师应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对学业成败常常受到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响,如教师、家长和伙伴等,而其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成败的影

响最大。因此,要使学生对其学业进行适当的引导,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其一,教师要有民主型作风。教师的作风可划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类。不同的教师作风导致不同的教学心理气氛和师生关系,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成败。只有教师具有民主作风,才有利于学生进行适当的自我学习。其二,教师要寄予学生适当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感,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模式。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寄予高期望, 学生成就不高,会产生压力和过度焦虑,对能力不高的学生,教师期望低,并伴有同情和额外帮助,这些学生有自卑感,甚至产生习惯性无助感。因此,教师对不同学生寄予适当的期望水平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4、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达成共识,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并承认孩子在智力、能力上有差异,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多关心爱护孩子,给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要固定的学习时间。购买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有时家长应带头学习,为孩子做学习的表率,并与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合理安排业余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在分担其所遇到的困难和压力,努力创造公平、和谐的家庭气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不要对孩子施加题海战术和培养所谓的特长,使孩子精力充沛健康成长。

5、要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定期召开家长会,谈心会,教师与家长要勤联系,对学生一段时间的表现及时沟通,发现了解步进与不足,采取家长配合教育,步调一致选择适合的方法教育。同时希望各

级政府部门加大力度,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经常性检查,还学校一个清静的学习环境。

7.小学生英语厌学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篇七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厌学,原因,对策

现阶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初次接触和学习英语知识,对英语语言的认识和了解比较陌生,有不少的学生都对英语课程厌学,并且还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做作业时不够认真,面对这一教学困境,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进行改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走出厌学情绪。

一、小学生英语厌学的原因分析

1.小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英语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门新学科,其学习方法比较特殊,与小学生之前接触的语文和数学差异明显,英语知识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和巩固,但是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缺乏学习英语知识的主动性,自觉性也较差,学习信心不强。

2.教师方面的原因,小学生的心理与情感尚未成熟,无法独自、理性、自主的学习英语知识,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但是不少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较少,师生关系一般,有的还会惩罚学生,其厌学情绪更加严重。

3.学校方面的原因,部分学校的英语教学设备不齐全, 多媒体技术无法运用,师资力量匮乏。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根据其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开展英语教学,但是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一般,对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指导与帮助有限,从而导致小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二、解决小学生英语厌学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于小学生的厌学情绪,首先应该培养其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 并且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性格特点和成长环境等,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像情境法、 单词竞赛法、儿歌法、动作表演法和话剧表演法等。当成功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就应该帮助其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包括课前按时复习、课中认真听讲和课后及时复习,并且鼓励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所学习的英语知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所制定的英语学习计划一定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准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提升,这样小学生容易完成学习目标,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和观察学生,帮助其学习英语知识,消除厌学情绪。

2.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优势。学校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平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十分关键,学校应该充分借助国家与社会的力量,提高教学配备设施,特别需要完善多媒体技术教学设备。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科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视频、音频、图片或教学课件等,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另外,学校应该严格控制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多进行教学调研,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提升其业务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利用教学,充分挖掘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练习,增加师生有效互动,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不在厌学。例如,在学习《Do you like pears》时,教师就可以把一些水果带到课堂上,呈现给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水果图片,从而学习和掌握各种水果的英语单词。

3.家长辅助小学生学习英语。为了解决小学生的英语厌学问题,教师应该主动和家长多交流,彼此反馈学生在家庭与学校的表现情况,全面关注其英语学习情况,而家长也应该起到督促和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在家庭中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英语知识。小学英语教师可以使用家校通这一网络平台,及时与家长联系,并且定期举办家长会或者是家访,要求家长也重视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情况,不能只关注其英语考试成绩,而是让家长对孩子多支持和鼓励,表扬其学习进步情况,肯定孩子的努力程度。另外,对于那些厌学情绪较为严重的学生,家长也不能一味的批评,而是应该多加鼓励和赞扬,以此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提升学习英语知识的信心,有效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从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

三、总结

8.小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厌学心理 ; 小学生 ; 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93-02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采取敷衍态度或排斥,拒绝行为的一种消极现象,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或缺乏学习兴趣时对学习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反应。在笔者多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时常发现有些学生上课时懒散低落、无精打采,下课了却精神抖擞、神采飞扬。其实,这就是厌学心理在作怪。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厌学心理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可以看出,小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通过笔者对所教班级学生的观察,对小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极其对策进行研究探讨。

一、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1.溺爱型教育

现在是独生子女的时代,家庭的中心完全圍绕着孩子,饭来张口以来伸手,呵护有加、爱护过度成了家庭教育的主流,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溺爱型教育。溺爱就是非理性的过度宠爱、迁就、姑息孩子的态度。具体表现为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过度保护,视为家庭的中心人物;对孩子的任性、骄横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生活上让孩子吃独食,包办代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护短”等。 在溺爱的呵护下,孩子无法建立基本的抑制反射,不能很好地抑制自我中心和独立本能。连起码的社会抑制都难以达到社会人的需要,更不用说优良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了。

2.冷漠的家庭氛围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温暖的家,而有些家庭往往不够和睦。夫妻之间经常吵架、打骂等,这些不良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刺激,无法感受到家庭温暖的孩子,备受焦虑、孤单、伤感的折磨。遭受这样的心理折磨,孩子往往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因而产生厌学心理。

3.过高的期望

家长都抱有望子成龙的愿望,往往将自己的对过往的遗憾以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不仅不适应每个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而且会让学生产生反弹的厌学心理。

(二)学校方面

现阶段应试教育的压力日渐繁重,不管是老师还是孩子,都已经习惯了考试考什么,老师学生就专注于什么。上课完全是填鸭式教学,学生死记硬背,完全靠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学习成绩。这样高压的教学方式,可能会毁掉孩子的天性,也可能会抑制孩子个性的发展。而这种高压式教学的另一种后果,就是可能让孩子产生焦虑症并精神恍惚,打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甚至厌学。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由于急躁或一时心急,老师可能会对学生作出不当的评价。而这些消极的评价,可能严重上海学生的自尊心,自我否定,最终可能厌学。

(三)学生自身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行为、性格和智力均是在这个阶段迅速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个阶段人的身心变化极快,而且小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存在明显不足,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这个阶段的孩子性格上存在这敏感、嫉妒、叛逆等诸多弱点,再加上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就很容易患上厌学症。

二、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一)注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人的心灵进行教育。如果教师的个人素质存在问题,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为了减少教育的障碍,我们应该首先来检讨一下自己的言行。可能你因忽视自己的优点而自卑心态严重;可能你会因同事比你强而产生强烈的忌妒情绪,也可能你会因生存的压力而终日愁眉紧锁、内心焦灼,等等。这使得我们的心理空间阴暗不宽敞,变得心胸狭窄。

(二)家长积极配合

家庭是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转变观念,利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与孩子成为朋友。杜绝溺爱,更要杜绝打骂体罚等不恰当方式,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教师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的学习方面,不能一味地只关注成绩。对待孩子期望也不要过高,在孩子能接受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目标,并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娱乐、休息时间,减轻孩子的负担。

(三)因材施教

独立意识及个体自我意识,在小学阶段不断形成。然而小学生往往缺乏生活经验且对生活抱有完美的幻想,他们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及完善的价值观,任何突变都可能让他们产生负面的心理状况。我们应该认清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早发现早处理”,给予全力帮助的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小学就是一个大花园,每个孩子的性格丰富而迥异。只有不断地深入了解,多沟通多交流,勤于灌溉,才能真正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走进他们内心的世界。“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孩子的不通对症下药,才能接触每个孩子的心理障碍。

(四)善用鼓励教育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鼓励,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特别实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具有突出的效能。适时、充分、恰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大多是对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应发挥主管能动性,组织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韦清.《学生厌学根源何在》新教育,2011(1)

9.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 篇九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

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尤其是中学生;北京心理卫生协会2000年8月召开的心理学专家座谈会上公布的一项调

查结果也表明:中学生厌学率高达20%;而一项对浙江镇海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区中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的占53.49%,高中生更为严重,达60.13%[1]。由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到,厌学这一现象不仅仅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中出现,而且也会出现在学习成绩比较的学生中。所以进一步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学生的厌学问题,是进一步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厌学的表现有:一是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爱做与

课堂无关的事情,爱打瞌睡,不愿意做作业。二是经常会有迟到、早退现象的发生,无故旷课、请假,不理会家

长和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三是对学习缺乏直接兴趣,没有求知欲,只有在外界存在压力的情况下才会被动、机械地学习,进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课堂自我控制能力差,严重者可导致辍学[2][3]。

二、厌学现象的心理成因

厌学作为一种现象,必然有相应导致其出现的原因。我通过对中学生进行访谈,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厌学这一负性现象的产生有其相应的成因。从总体上可以把其划分为个因素一是学生自身二是客观性因素的原因

2.1自身因素。

2.1.1学习的因素。

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而这种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高度的精神紧张,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倦感。同时,学习也是一个长时间的周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无论进行什么性质的工作,时间长了,都会多多少少的令人产生厌倦情绪,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持续努力学习十几年,甚至更长。所以,学习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就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倦,从而导致厌学。

2.1.2自我控制能力差。

中学生的兴趣范围很广,但是因为其心理发育并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所以会被许多消极的因素所吸引,把对学习的兴趣转移到其他对象上,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录像、上网。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2.1.3学习无望。

在其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多少成功经验的学生容易对学习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没有信心,进而也会导致其厌学心理的产生,即这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了习得性绝望。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厌学的学生往往是自己虽然很努力地学习,但是极少取得成功,所以他们就做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的结论,进而放弃了学习。

2.1.4学习动机的缺失。

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学习不能够满足中学生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所以动机缺失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6]。另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实行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问题的出现,“读书无用论”又在中学生和家长们的心头盘旋。

2.1.5心理负担过重,造成厌学心理。

现代中学生承受着非常沉重的心理压力[7]: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给学生在学习上提出了过多的期望;中学生极少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不满的情绪困扰着;而无休止的埋怨、挑剔、批评更使学生产生了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使家长和老师满意的挫折感。这种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必然造成厌学心理。

2.2客观原因。

造成中学生厌学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涉及考试制度,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还有家庭教育环境、社区教育环境、社会大环境及大众传媒等方面的消极影响。本文侧重从学校和家长方面来分析影响中学生厌学的因素。

2.2.1学校原因。

我国虽然已经实施了课改,但目前好多学校,虽然素质教育声势“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更“扎扎实实”,片面抓智育,忽视德、体、美、劳,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有一项研究表明,在那些产生厌学这一现象的学生中许多人认为学校对他们是没有吸引力的,他们无法对学校产生归属感[8]。

2.2.2教师因素。

教师对学生厌学的影响有两种方式,已有研究表明,师生关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和成绩,积极性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负性的师生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的消极情绪,把对老师产生的抵触情绪,带到日常的学习中。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对中下生比较冷淡,久而久之,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了隔阂,往往对他讲课也不感兴趣,严重的对该学科也不感兴趣。其结果常常运用惩罚自己(不学习该学科或者故意不学好)的手段来反抗教师。教师教育的不当也是影响学生厌学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师讲课千篇一律,不能根据其所教学生的特点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讲课完全照本宣科,完全不能带动学生的兴趣。

2.2.3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能够在很多方面产生影响[9]。大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教养方式不当,对待孩子的学习不懂得如何疏导,而是一切唯分数论,造成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丝毫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如果孩子学习成绩有所下降,父母不是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出症结,而是采用粗暴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一个学生厌学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是自身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相应的对策

由于厌学影响教学效果,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产生的原因复杂,所以要想帮助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就需要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因素入手。首先,家庭,学校对待教育的态度要一致。家长和学校应该联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家长和老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家长、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从事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让学生运用了自己所学的知识。家长应经常与学校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的思想及学习情况。加强家校合作是防止和纠正学生厌学的有效手段,家长应与教师密切配合引导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学生是敏感而脆弱的,他们时时都在观察着教师的言行,热切期盼着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赏。如果学生尊敬某一教师,真心喜爱某一教师,就会对该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产生好感,既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还有就是改进教法,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事物,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人的兴趣被引发,进而关注、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上一篇:校园趣事初中下一篇:绝句,绝句夏元鼎,绝句的意思,绝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