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特色活动总结

2024-07-15

幼儿园特色活动总结(精选11篇)

1.幼儿园特色活动总结 篇一

通棉三厂幼儿园中四班特色活动总结

2015--2016学第二学期

音乐是门听觉艺术,幼儿对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等抽象概念是不理解的,只有把音乐融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幼儿才能轻松愉快的学习,音乐是一门表演艺术,要使幼儿感受各种表演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它必须让幼儿在实践中直接体现,感知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音色。在小班的音乐教学中,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所以他们比较适合在音乐游戏中来学习音乐。那么在这学期我们所学的奥尔夫音乐就集中了以上的所有内容,让幼儿更容易接受和更好的学习音乐。

一、优美的音乐伴随孩子们的一日生活。

起初,我们只是将《牛仔很忙》这首音乐运用在打击乐活动中的取乐器环节。后来,我们发现孩子们非常喜爱这首音乐,一听到它,就能有秩序地进入或离开活动场地。于是,我们深入思考,将这首音乐广泛地运用在一日活动的组织中,同时我们还进一步搜索更多的优美音乐对幼儿进行常规训练,从而扩展了孩子与音乐接触的范围,促进了孩子们用心灵感受音乐的机会,形成了班级的的良好常规。

二、有趣的律动促进了幼儿自信、合作等品质的发展。

现在的孩子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不爱劳动,没有服务意识、不够自信、不愿与人交往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往往就是他们的家长,当孩子出现要自己动手、为别人服务的意愿时,通常被家长会因“做不好、弄不干净、这不是你该做”理由拒绝,剥夺了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权利,在我组织的律动《动感手帕舞》中,孩子们随着动感、滑稽的音乐了解了洗手帕的基本步骤、大胆地尝试了洗手帕的动作。第一课时结束后,孩子们说出了要帮助家人做家务的愿望。第二课时结束后,孩子们知道了大手帕要合作洗,才更好。体验到了与人合作的快乐心情。第三课时结束后,孩子们能在感受到随乐交换朋友的乐趣,体会到朋友越多才会越快乐,进一步促进了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总之,本学期我班的奥尔夫活动即将结束,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孩子们有所成长,我们对于这项活动的开展从开始的盲目渐渐地变为了有想法,我想这也是一种进步吧。下学期,我们将再接再厉,更加深入地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渗透奥尔夫音乐,努力钻研每一节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

2.幼儿园特色活动总结 篇二

一、为幼儿创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是活动区教育的前提

1.在民族教育主题活动中,环境的创设与主题相符合,师幼共同参与其中。如在《我是蒙古人》的主题下,我们在设计了“骄傲的蒙古人”“美丽的大草原”“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主题墙面,并在阅读区搜集、剪贴各行各业突出的蒙古族人的照片、草原美丽的风景图片、蒙古族服饰;在美工区画蒙古族花边、蒙古袍、蒙古帽等。这样一来,既发展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又让幼儿了解了蒙古艺术的魅力,同时增强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有的幼儿还把自己家的杂志、报纸、人物图片带到幼儿园剪贴,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大大提高了。

2.充分利用空间环境,保持环境的动态性、民族性。为了让环境教育人,我们幼儿园在整体环境布置上,突出了蒙古族特点,如大厅的顶棚四周布置成富有蒙古族特色的云彩花边,吊灯处设计成吉祥三宝;班级的门设计成蒙古包形状;家园联系栏、主题栏的边框均设计成蒙古花边,走廊、楼梯墙壁悬挂着具有民族特点的教师作品,等等,这些都突出了浓厚的民族氛围。

3.创设专项民族游戏室。为了让蒙古族幼儿从小感受本民族文化的魅力,了解蒙古族基本的待客礼仪、饮食起居、服装、文艺、体育等文化特点,我们创设了民族游戏室。让幼儿通过在草原上、蒙古包里、娜荷芽(蒙语)餐厅、乌兰(蒙语)小剧场中的各种游戏活动,体验蒙古族的生活起居、美味饮食、民俗民风,提高了幼儿蒙语会话能力,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二、制定民族活动区教育计划是活动区课程的基础

为了避免活动区活动的随意性,我们在开展活动区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园蒙古族语言教育计划制定活动区的教育计划,依据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活动区活动。

1.我们根据主题活动计划及各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发展水平制定活动区学期计划,且与课程计划同步制定,并根据情况注明哪些内容需要采用集体教育形式,哪些内容需要在区域中完成。

2.根据学期计划制定活动区月计划和周计划,把学期计划分解到月计划和周计划中,并以表格形式体现,从而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避免盲目和随意地进行区域活动。

三、民族材料投放是活动区课程开展的有效保障

活动区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1.发挥材料的高效利用。我们在健康区投放了达姆茹(蒙语)、弓箭、嘎拉哈(蒙语)、木马、马鞭等民族器械,我们不规定游戏的玩法,让幼儿根据材料自己探索。

2.利用一切途径收集材料。

(1)动员家长收集材料。在这个学期的区域活动中,我们有部分的材料是来自幼儿家庭的搜集。比如羊骨头、蒙古袍、蒙古棋、蒙古靴等,都来自幼儿和家长的共同收集。幼儿对各自带来的东西都感到很好奇,我们投放以后,都纷纷去尝试着玩。这样,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提高的前提下,家园之间的联系也进一步紧密。

(2)在商店中购买材料。幼儿园根据需要在商店、玩具店购买了一些生活中难于找到又很必要给幼儿提供的材料和图书。如具有蒙古族风味的奶酪、炒米、奶茶等食品,以及拼图、棋类,等等。

(3)教师制作材料。为了体现蒙古族幼儿园的特色,满足幼儿的需求,教师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幼儿制作活动区材料,例如,为孩子们制作表演的头饰、布偶、幼儿民族服装,等等,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

四、幼儿的活动是民族活动区教育活动的主体

1.给幼儿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和表现。在我园民族特色表演区——大草原上、乌兰剧场、蒙古包里,幼儿都非常愿意去玩。幼儿们自己坐到蒙古包里像模像样地喝起奶茶,几个小朋友自己排好队形欢快地跳起达木如(蒙语)舞蹈和筷子舞、挤奶舞……我们经常在一旁无声地观看孩子们的表演,尽量不去打搅他们。

2.根据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的个体差异,对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民族表演区活动中乐感强的幼儿可以选择跳难度较大的达姆茹舞蹈,能力稍差的孩子可以安排他们进行挤奶游戏或者是射箭、骑木马活动等。

3.浅谈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 篇三

一、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们对市里15所幼儿园(公办幼儿园6所,民办幼儿园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4所)进行实地察看、调研、分析,将15所幼儿园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区域活动开展得较少的幼儿园有6所,占40%。第二种——区域活动开展得较好的幼儿园9所,占60%。并归纳出两类型园在区域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硬件条件差

(1)室内活动面积不足。

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班级人数太多,导致活动室面积不足;二是园舍不配套,难以创设丰富的区域角。

(2)缺乏操作材料和设备。

有些幼儿园,基本教学设备相对缺乏,如室内外玩具、材料少,图书数量和品种少,使得区域活动难以开展。

分析:园舍和基本设施条件差无法开展区域活动。

2.师幼比例低

部分园达不到每班配备2名教师的要求,个别民办还存在教师包班的情况。

分析:教师的工作量大,保教负担沉重,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方式受条件的限制,只能依靠“关、管、灌”的教育方式。无法提高区域活动的质量。

3.管理不到位

少部分幼儿园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活动区教育的理论知识,甚至个别幼儿园的教师对区域活动还比较陌生,还有一部分教师反映对区域活动仅有感性认识,曾经观摩过或参观过其他幼儿园的活动区创设,但缺乏理论学习和实践。

分析:缺乏系统的培训和专业的指导,对开展区域活动造成力不从心。

二、特色化区域活动与幼儿和谐发展的实践措施

在创设区域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实现自己富有特色的发展。区域的材料虽然是静态的,但生态式区域活动则强调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使材料充分地“活”起来,以材料为影响幼儿的媒介,充分发挥其价值。

例如:在美工区的活动中,我们让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尝试进行知识技能的自我学习。比如在剪纸和折纸活动中,当幼儿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后,我们就可以把作品的制作过程用分步图示的方式贴在墙上,让幼儿边观察、边对比、边操作,做到自我思考,自我纠正。如果幼儿多次探索后仍不能成功,我们教师就要清楚的发现其难点所在,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在这种自我学习过程中,幼儿既有探索体验的机会,又不至于因尝试失败而丧失信心,每个幼儿都能按自己的方法学会剪纸和折纸。

三、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中幼儿发展的实践个案

1.区域游戏:香香小吃店

例1:自制苗族腌鱼,材料提供分为两个层次:

(1)提供4条鱼形图片,以及泡沫纸做的调料幼儿自制腌鱼。

(2)制好的腌鱼提供扭扭绳,幼儿将鱼悬挂在小吃店。

例2:自制五色饭(红、黑、白、绿、黄五种颜色的真米,以及同色泡沫纸、餐盘);由真米制作的五色饭投放至苗家小吃,幼儿买卖。提供五色泡沫纸,由幼儿剪成米粒大小,放入盘中,制成五色饭。

例3:自制竹筒饭(竹筒、白米、腊肉、考熏肉、乳白色泡沫纸);幼儿在小吃店内买卖白米、熏肉做出的竹筒饭。两种制作方法:

(1)幼儿可以投放白米,腊肉等自制竹筒饭。

(2)幼儿利用乳白色泡沫纸剪成米粒大小,放入自制腊肉制作竹筒饭。

例4:自制烤熏肉(泡沫、蜡笔、吸管);用白色泡沫制成烤熏肉串,幼儿买卖。材料提供分为两个层次:

(1)投放白色泡沫,红色蜡笔,幼儿自制熏肉。

(2)投放吸管,幼儿自制烤熏肉串,放至烧烤箱烧烤。

例5:自制竹筒饭(竹筒、白米、腊肉、考熏肉、乳白色泡沫纸);幼儿在小吃店内买卖白米、熏肉做出的竹筒饭。两种制作方法:

(1)幼儿可以投放白米,腊肉等自制竹筒饭。

(2)幼儿利用乳白色泡沫纸剪成米粒大小,放入自制腊肉制作竹筒饭。

例6:自制腌萝卜块(海绵、红色白色泡沫纸制成调料);幼儿自由买卖苗家小吃腌萝卜干。投放海绵制成的萝卜块,以及泡沫剪成的辣椒等调料,幼儿在买卖时,自己调制。

例7:自制烤羊肉串(灰色泡沫纸、吸管);泡沫纸制成的羊肉串1盘,幼儿买卖。泡沫纸剪好的羊肉,幼儿自己穿制羊肉串。

例8:自制苗家米饼(纸板、双面胶、米粒);幼儿自由买卖苗家米饼。材料提供两个层次:

(1)提供纸板做底的饼块,幼儿按照提供的形状剪饼。

(2)幼儿可以在上粘贴各色米粒。

例9:苗族服饰。男女各一套,幼儿在小吃店游戏时身着特色服饰,突出民族特点。

2.区域游戏:蒙古美工坊

通过对纸杯吸管、彩纸等废旧材料、不织布、彩带、可乐瓶等运用。引导幼儿在制作艺中,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让幼儿学做蒙古包、蒙古帽、蒙古靴,蒙古跳杆,能对这些蒙古物品进行创造性地装饰,并将这些制作的蒙古物品投放在表演区、户外活动或其它区角中进行游戏。另外通过购买的马头琴、蒙古服装及物品,让幼儿在欣赏得同时进一步感受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蜡笔、绘画纸、勾线笔。指导幼儿在绘画艺中,根据教师提供的《智慧的蒙古人》栏中的照片,学习绘画出蒙古的服装、蒙古包,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蒙古族。

橡皮泥、废旧纸盘、泥工板、辅助工具。指导幼儿在泥工艺中,根据教师提供的《智慧的蒙古人》栏中的照片,利用每天的晨间活动,学习模仿或自由创作蒙古族的特色食品;另外将这些制作的食品投放到民间小吃店中进行区域游戏活动。

五、小结

在调整材料的实践中,我也不断的在反思自己的工作。开始真正学着了解、倾听、认同、顺应孩子,更进一步的对教育本身的元素有了重新的思考,对自己教育专业化的水平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孩子的发展是我成长的背景和支持,孩子的发展是我永远的追求。

4.幼儿园特色教育活动总结 篇四

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我园的主题为:玩中做、做中学、培养有智慧的幼儿。众所周知,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在“玩中做”、“做中学”中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认识客观世界,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对事物的感知是否符合事实。

一、创设活动环境,倡导幼儿动手。

我们在园舍设备里,分楼层、分年龄组积极地创设温馨的幼儿活动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别致的“巧手角”里动手装饰美丽的家乡,在聪颖的“科学角”里畅想宇宙的秘密,在安静的“阅读区”里交流心中的问题,在温馨的“娃娃家”里招待亲朋好友,让他们宽松、自由地交往,积极地建构,愉快地学习。引导幼儿在这些区角活动中,在与这些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现问题、寻求帮助、相互协商、共同解决,同时引导幼儿参与这些活动区角的环境创设,帮助收集和整理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构思画面,积极装扮各类区角,调动幼儿动手劳动的主动性,一起收集废旧材料,一起设计操作板块,一起策划操作过程,真的忙得不亦乐乎,个个动脑筋,人人出力量,动手实践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二、提供活动材料,促使幼儿操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创设活动环境的基础上,为幼儿投放各种各样适量的活动材料,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动手能力情况,投放了瓶盖配对、布袋连接、积木拼搭、糖果包装、毛线编结、稻草结扎、纸盒改装等等材料,多给幼儿集体建构、结伴绘画、共同实验、合作劳动等机会,让幼儿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使动手能力不断提高。

三、开展劳动竞赛,发展动手能力。

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其实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在一次次的操作实践中,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四、借助教学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以“提高幼儿动手能力”为目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如小班的手工活动《烟花朵朵》、中班的美术活动《丝网花》、大班的科技活动《纸盒造型》,均在活动中安排了相当的探索和实践机会,收集安全的废旧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动手制作玩具或工艺品,参加集体评比,这一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通知一发出,作品象满天飞雪铺天盖地而来,数量之多、作品之美,令众人赞不绝口,这无疑又使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5.幼儿园特色活动总结 篇五

幼儿园端午节主题活动总结1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2019年6月_日,____幼儿园开展了端午主题活动之欢乐包粽子活动,中大班的小朋友和教师一齐亲手包粽子,而小班的小朋友则自由参观,有的小朋友还进取参与进来呢,大家都体验到了包粽子的欢乐。

活动前几天,教师们就已经给孩子们讲解了许多关于端午节习俗。孩子们被教师讲述的故事感动着,其中最为孩子们津津乐道和印象深刻的就是“屈原的故事”,经过教师的讲解,孩子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及意义,了解了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及文化。

幼儿园里的教师们也早早的准备好了包粽子的材料,首先孩子们认识了棕叶、糯米、黑芝麻馅料、火腿肠等材料,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准备包裹粽子。

代教师先给大家演示粽子的制作方法,孩子们认真地倾听着。演示完毕后,孩子们也迫不及待的行动起来,只看到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忙碌“的穿梭在一张张翠绿欲滴的粽叶间”,几分钟后,在孩子们辛勤的努力下,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粽子跃然桌上,虽然不成样貌,但蕴含着孩子们甜甜的心血。

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经过活动的开展,小朋友们都明白了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有吃五黄、挂五端、染红蛋、佩香包、赛龙舟、品粽子的习俗。

在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中,孩子们在浓浓的节日气氛里学习了包粽子,既锻炼和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本事,又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获益匪浅。

幼儿园端午节主题活动总结2

为了搞好端午节纪念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市礼貌办关于在端午节期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教育的通知,唱响“我们的节日”这一主题,我校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工作部署,进取开展活动,扩大活动覆盖面,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认同端午、过好端午。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精心安排认真部署

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礼貌,我校高度重视,对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提出了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学生参与性、加强环境整治、营造舆论氛围四点具体要求。

二、各种活动精彩纷呈

(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各班密切配合,经过组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着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是组织开展“端午节”诗歌朗诵。二是开展端午节经典诵读活动。宣传爱国诗人屈原等中华民族优秀代表人物的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在参与中了解了传统文化内涵。三是利用板报、广播、学校网等载体,以专栏、讲座、专题报道等方式,宣传传统节日习俗,普及端午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和谐社会。

(二)认真开展“崇尚科学礼貌过端午”活动。节日期间,在开展学校整治工作的同时,在班级开展以“人人动手,清洁学校,促进礼貌”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进取发动学生打扫扬尘,清除卫生死角,进一步在学校内掀起讲礼貌、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三)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亲身体验节日民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利用板报、标语开展活动,把节日氛围造浓,组织和引导学生过好了“我们的节日”。

这次开展“我的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大力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入了解了传统文化节日的丰富内涵,强化了人们对端午民俗和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

幼儿园端午节主题活动总结3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树立礼貌和谐节日新风。根据市县教育局决定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我们第三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端午主题活动:

1、各班引导幼儿经过视频、绘本故事了解端午节起源、习俗等节日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各班的小朋友进行了形式各异的端午主题活动。有的经过搓绳编织,编成了五彩绳,寓意驱邪迎吉;有的制作小小香包,寓意端午避邪驱瘟、点缀装饰;有的在教师的带领下观看小小蜜粽的制作过程,品尝端午美食;还有的班级用彩纸折叠小小的龙舟,在水池欢乐玩耍。幼儿园里还有一群端午小使者,将家中的艾叶拿到幼儿园,插放在幼儿园的各个活动室门口,为各班的小朋友送来端午的祝福,庆祝端午节的到来。师幼齐动手一齐布置室内外环境,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3、精心组织幼儿和教师一齐洗粽叶额、包粽子、吃粽子,置身节日里品尝自我动手包的各种粽子,经过亲自参与洗、包、煮、品的整个过程,充分感受了解端午节,加深印象,感受传统,了解民俗,传承民族精神。真正喜欢上我们的传统节日。包好的粽子被送到厨房蒸煮,午时一齐品尝香喷喷的粽子,体验端午节日乐趣!

本次活动,小朋友们不仅仅了解了端午节的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更体会了端午节的欢乐。

幼儿园端午节主题活动总结4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白艾、挂菖蒲、饮抹雄黄酒等。利用端午节,开展主题活动,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本事,又能增进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也是纪念屈原、秋瑾等先辈的特殊日子,能够借端午节,缅怀先辈,传承民族精神。

一是教师、家长、幼儿一齐收集资料有关端午节的新、老照片及相关声像资料,了解端午节有关的知识和风俗习惯。并经过宣传栏、家园联系栏、网站等多种宣传形式,让师生进一步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增强幼儿热爱祖国之情,鼓励、引导幼儿走进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二是经过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诗词、民间传说,搜集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在班内分组交流学习,表达我们对他的怀念、崇敬、爱戴。三是倡导热心家长给与幼儿包粽子的指导。幼儿自我动手制作“粽子”,感受着民俗文化。食堂帮忙煮好。让幼儿品尝、分享自我的劳动成果。四是制作并相互赠送端午节贺卡,鼓励幼儿动脑的同时也多动手,并互相传达节日的问候。五是结合“六一”庆祝活动,各年级组组织幼儿举行“绘美丽祖国”绘画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经过“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教育,让幼儿感受过节的欢乐,做中国人的光荣。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积累幼儿的文化底蕴。在活动中让幼儿展现自我,发展自我个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动手本事和同伴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幼儿园端午节主题活动总结5

端午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为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强化“中国梦”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弘扬端午节日习俗,唱响“我们的节日”这一主题,端午节期间,我校进取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文化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进取部署

学校领导对活动开展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并成立了以陈再锋校长为组长,其他教师为组员的活动领导小组。

二、节前广泛宣传

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传统节日的来历、历史背景及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等,营造出了浓厚的民族节日氛围。

三、活动丰富、共同体验、收获欢乐

1、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

各班以“端午”为主题举行班队会,经过让同学们查阅资料、介绍了端午节的来历、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观看赛龙舟视频、诵读端午民俗诗歌、屈原诗辞和历代经典爱国主义诗篇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手抄报、绘画作品展。

我校将举办以“我们的节日——端午”为主题的绘画、手抄报作品展,让师生们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3、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我校组织志愿者进社区、进家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向道德模范老人、留守儿童等送慰问品活动,陪他们共度端午佳节。

4、开展亲子包粽子活动。

我校在综合实践室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体验包粽子活动。来自社区的阿姨们给学生们讲解了煮粽子叶、糯米、泡香菇、“卷小漏斗”、装米、绑米、煮粽子等全部过程,并指导孩子动手包粽子。在体验包粽子过程中,学生们明白了粽子叶必须煮过后使用,有韧性;煮粽子必须插空摆放,不留缝隙,防止煮沸时翻转漏米。当一个个小小的粽子在学生们的手中翻转着,一点点地变化着,从“小青蛙”、“小面包”、“小馒头”变成“小三角”时,学生们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但提高动手实践本事学会了包粽子的技巧,同时还真切地感受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感受了节日气息。

6.幼儿园活动总结 篇六

幼儿绘画作品在5月29日和6月1日共展出两天,今年幼儿的绘画作品班班有亮点,大班的幼儿作品线条流畅,构图合理,孩子们的作品不乏大师风范,作品悬挂在幼儿园门口甬路旁,悬挂之处吸引着家长、小朋友和社区群众来驻足欣赏。

儿童节当天先进行了文艺演出活动,活动于7:40正式开始。园里的每个小朋友都参加了节目,形式有舞蹈、童话剧、打击乐等,老师们也精心排练了节目来助兴,整个联欢活动分工明确,环节紧凑,操场的舞台上节目纷呈,场下洋溢着欢乐的笑脸。

7.幼儿园特色活动总结 篇七

一、幼儿园美术活动开展的不足分析

( 1) 组织形式较为单一, 过多以室内教学为主, 固化的美术教学模式, 也使得幼儿作品失去灵动性, 艺术表现力缺乏。

( 2) 在以往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关注孩子在该领域的发展, 却忽略了生活、情感等其他方面。 然而《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强调融合一日生活, 虽然目标是分领域表述, 但其实施却必须整合各领域综合地有效进行。

二、何为写生活动

广义的写生活动是指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幼儿园的写生活动是指引导幼儿自己善于主动地捕捉、去观察周围自然景象、生活环境、周边人物等一切美的事物, 用自己理解的方式, 以绘画的形式, 创造性地再现、表现出事物造型、特征。 而不是指幼儿被动地按一种规定的标准图像去模仿。

三、为写生活动提供条件

1.灵活运用组织形式, 激发幼儿写生创作兴趣

幼儿园内的写生活动通常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集体活动形式下的写生;第二种是小组活动形式下的写生;第三种是一对一个别指导形式下的写生。以上三种形式,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灵活运用。 例如:中班写生活动《 仙人掌》 , 教师就可以通过对仙人掌实物的观察、图片的欣赏, 在全班进行集体写生活动, 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参与到写生活动中。

2.创设专门的写生区域, 鼓励幼儿大胆写生

为了丰富幼儿写生活动的内容, 我们创设了以下两种写生区域:

( 1) 美工室外延的写生区域:利用空间的优势, 创设了两组景物组合造型, 避免了幼儿写生内容的单一。其中一组造型是幼儿喜爱的各种毛绒动物, 有一米多高的小熊, 有可爱的机器猫, 还有很多动画片里幼儿喜爱的动物角色。

( 2) 与自然角结合的写生区域:每个班级门口都有自然角, 里面的观赏植物很多。教师巧妙地放上一个写生板, 在引导幼儿观察植物颜色、形态以及变化的基础上, 鼓励幼儿画出自己所看到的美的事物。 幼儿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生的同时, 也体验着艺术家们写生的乐趣。

3.丰富幼儿写生内容, 提升幼儿写生水平

适合写生的内容很多, 如何选择适宜3~6 岁幼儿的写生活动内容, 如何确定一节写生活动的目标, 是教师需要在不断地带领幼儿参与写生活动实践中进行辨别的。目前, 我们实践过以下几种类型的写生活动:

( 1) 静物写生:选择一盆造型与众不同的植物, 请幼儿围坐成圆圈仔细观察, 说说自己的发现, 幼儿找出植物的颜色、叶子的形状、叶茎的造型、花盆的图案等相关信息。同样的方法, 我们还写生过玩具、水果和落叶。

( 2) 人物写生:幼儿身边熟悉的人物都可以成为写生的对象。比如, 教师节写生班级里的某一位老师, 教师引导幼儿按照顺序进行观察, 幼儿不仅能够捕捉到教师的发型发色、服饰的图案、鞋子的花纹, 细心的幼儿还能捕捉到教师脸上的黑痣、 项链吊坠的造型、无名指上的戒指以及衣服上的拉链等细节特征。

( 3) 图片写生:教师在尝试动物写生的时候, 大多是通过百度上的各种动物图片进行的。 例如, 在进行螃蟹写生的时候, 由于电视机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螃蟹, 幼儿观察到了螃蟹的身体轮廓上有刺, 腿上有毛, 硬壳上还有纹路等。

四、为写生活动提供适宜的指导

无论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的是哪一种写生活动, 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充分观察, 给幼儿提供适宜的指导。 教师在指导幼儿写生的过程中, 要以幼儿为主体, 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和制止, 也不能置之不理。

1.当幼儿不会画时

对于不会画的幼儿, 教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耐心进行引导。 ( 1) 教师可以将写生的内容放在离幼儿近一点的地方, 再次引导幼儿观察, 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熟悉写生的对象, 鼓励幼儿尝试写生对象的局部写生; ( 2) 可以让不会画的幼儿坐在会画的幼儿旁边, 观察同伴是如何写生的, 巧妙利用差异资源, 变不会画、不敢画为会画、喜欢画。

2.当幼儿乱画时

在画画的时候, 由于之前模式化教学的影响以及思维的定势, 幼儿画出来的不是眼前的观察对象。遇到不画自己所见的幼儿, 教师首先要主动发起与幼儿的对话, 从平等的交流中, 分析幼儿乱画的真正原因。 ( 1) 已成定局, 鼓励下次再画。 ( 2) 粗心大意, 及时弥补。 在可以弥补的前提下, 教师可以建议幼儿添画某些细节部分。

利用幼儿园写生活动这一载体, 改变幼儿园教师传统的范画教学形式, 探索幼儿园写生活动的园本化课程, 教师真正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的转变。

参考文献

8.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篇八

多年来,我们在探索与实践中思考着活动区活动的定位,也在总结与反思中触摸着活动区活动的内涵,我们意识到——

活动区活动,更要体现幼儿主体

活动区活动以激发幼儿自发探索、自主学习为宗旨,教师力图通过材料去诱导幼儿的行为,让幼儿在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中实现教师预设的课程目标。然而,很多一线教师在创设活动区时产生了以下困惑:

首先,活动区到底是应按“领域”来划分,还是应以不同的“主题活动”来划分?理念不同,实践中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场景。以“语言区”“益智区”“探索区”等命名的,显然是服务于领域教育的;而以“我爱我家”“花园里”“有趣的水”“我长大了”等命名的,一看便知是围绕主题活动开展相关教育的。然而,不管如何命名、不管以何种维度来划分,我们要防止的是,教师在“语言区”“益智区”“探索区”等区域中挖空心思地搞学科教育,从而无限制地加深幼儿的学习难度;同时,我们也要防止教师打着主题活动“春天来了”这类旗子,却仅以小蝌蚪等作为元素设计材料,让幼儿做“多一少一”或“相邻数”的练习,全然抛却了关于春天季节特征的经验的传递。

其次,活动区活动的内容更替到底应以时间为依据,还是应以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依据?这应该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重点。比如,我们看到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开展“交通工具”的主题教育,活动室的每一个区角都是关于该主题的内容,包括唱的、跳的、下的棋、看的书、听的故事、做的实验……教师绞尽脑汁付出了很多,唯独忘了扪心自问:假如我是孩子,一个月的内容都是有关交通工具的,我会喜欢吗?

我们在仔细分析以上问题,寻找其中的根本原因时,想起了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曾经说过的话:“教师是把活动区活动当成了教学的又一个手段了,他把原来课程中要通过集体教学活动传递给幼儿的各领域知识转化为操作材料,将原来用于集体教学活动的教具转化为学具投放到活动区,让幼儿个别操作,教师再作个别化指导,以实现课程目标。”然而,这不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的,我们期望活动区能关注幼儿的兴趣和意愿,立足幼儿的不同水平。

于是,我们尝试创设多个主题活动区,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行动;我们根据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水平来调整、补充相关内容以落实幼儿的“自主发展”,而不是机械地以周、月为单位来更替内容;我们主张在活动区中观察幼儿的行为,以尽可能准确地了解幼儿,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热衷于规范幼儿的操作行为。

比如,在“交通工具”的主题活动区域里,教师为中班幼儿提供了各种材料:有让孩子通过拼图了解交通工具构造的;有让孩子给交通工具排排队比速度的;有让孩子根据车厢座位数来分配玩偶,以了解不同车辆的载客数的;有让孩子为各种车辆配备特殊工具,以了解不同车辆的不同用途的……其中,有一个箩筐最吸引孩子,里面有十几辆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玩具汽车,教师特意创设了一个“停车场”的环境,鼓励孩子根据车辆大小为车辆寻找合适的停车位。不料,这些玩具汽车到了孩子手里就有了不同的用处。第一天,男孩嘟嘟蹲在那里仔细地看着每一辆车,尝试着把每辆车的车门打开,结果发现很多玩具车的车门是打不开的,他自言自语“马路上车子的门都能打开的”。第二天,男孩乔乔来这里玩,他喜欢开车,他推动了所有的车,目的是要看看哪辆车跑得最远。第三天,女孩依依来了,她总是在给车子排队,从大到小、从矮到高,直到满意为止。第四天,教师介绍了“停车场”的玩法。之后几天里,果然有不少孩子开始在“停车场”中比较汽车的大小,但仍有孩子在完成教师的任务后沉迷于自己的探索。那天,男孩末末找来一块长条积木,尝试着在积木上开起了汽车,惊险又刺激……

其实,强调活动区中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探索材料,不仅可为教师观察幼儿提供机会,也促使教师学习解读幼儿行为背后蕴含的发展意义。最关键的是,教师可以在观察中反思自己的行为,思量所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切,了解幼儿实际行为与教师预设的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材料和要求,以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

活动区活动,更要强调过程可玩

活动区环境是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来预设的。在实践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很多教师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着预设功能,竭尽全力使每一份材料的目标清晰、玩法清晰。我们常常看到幼儿被“圈”在教师提供的材料中,按照教师既定的方法操作,教师还要求幼儿必须在操作结果正确以后才能转换到其他活动中去。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已不再轻松,而这样的操作结果通常也不具有吸引力,因为每一个幼儿每次操作的结果都是千篇一律的。

那么,教师对这样的环境创设会有成就感吗?我曾经问过很多教师:“这样的材料你喜欢吗?这样的材料你愿意玩几次?”教师一边摇头一边坦言:“给我玩啊,一遍足够!”瞧,连教师自个儿都不喜欢的材料,如何激发并保持幼儿的兴趣呢?当看到自己的劳动换不回孩子的学习兴趣时,教师难免会产生挫败感。

例如,小陈老师想为大班孩子设计一个“5的组成”的学习材料。她精心制作了5张不同的娃娃卡片,鼓励幼儿根据“娃娃”身上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记录。小陈老师对自己的创意非常得意,而我们在称赞她心灵手巧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让她作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如果你是孩子,你会喜欢吗?”小陈老师自信地回答:“应该会喜欢的,这么好看的图片……”然而,几天后孩子们那几句“玩过了”“会玩了”“不好玩”的话彻底摧毁了小陈老师的自信。“如何让它变得好玩一点?”小陈老师想了好几天,终于有了新的创意。她用盒子做了一份材料,取名为“摇摇乐”。这份材料果然吸引了孩子,每天都有孩子拿着盒子在玩。他们听摇盒发出的声响,看棋子在盒中不断跳动,发现摇出的结果常常会有重复,他们期盼下一次摇出不一样的结果……看着孩子们终于玩起来了,小陈老师的职业幸福感油然而生。当然,小陈老师没有忘记准备一张记录表,鼓励孩子把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她看来,这样的记录能让教学目标得到充分落实。可此时我们又向小陈老师提出了新的问题:“孩子会有兴趣持久地游戏吗?”

面对新的问题,小陈老师决定静下心来自己来摇、自己来记,终于发现:当孩子获得了数的分解和组成的结果时,盒子对孩子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能不能让幼儿百玩不厌呢?”面对新的挑战,小陈老师和她的教研组团队开始了新的探索。大家一起寻找材料、商量玩法、制定规则,游戏“水果争5”诞生了。这是一个三人以上玩的竞赛游戏。游戏方法是:幼儿平均分发“水果”牌并依次出牌,每次出的牌要叠放在自己牌的最上方。幼儿一边出牌,一边要仔细观察桌面上每次出牌带来的情况变化。如果发现大家所出的牌中有哪种相同品种的“水果”数量总和为5了,就抢按桌子中央的按铃。当然,最先按铃且按对者为赢,能获得桌面上所有的牌,按错者罚牌,给其他每个幼儿一张牌。“水果争5”所运用的经验依然是5的分解和组成,但已超越了每个数分成两个部分的定势。游戏中不断出现的情况、无法预估的结果,让一副简单的游戏牌变得“魅力四射”。

其实,改变活动区材料“作业化”的倾向,不仅是为了还幼儿一个愉快学习的过程,也是为了贯彻“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最关键的是,这样的转变能帮助教师渐渐形成这样的认识:好的材料不在于漂亮与精致,更在于能带给孩子持久的兴趣,激发孩子无穷的智慧。而这样的材料也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能让幼儿回归快乐的童年。

活动区活动,更要追求成果共享

活动区呈现的是一个个环境、一份份材料,其背后却是教师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实践中,教师大多会按月更换活动区材料,其中自制材料的比例最高。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一边抱怨为制作学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边又无奈地继续追求着材料的“多多益善”。然而“多多”就一定“益善”吗?当我们把一份份材料预设成一份份高结构学具时,我们提供给幼儿的其实是一份“立体作业”。幼儿在琳琅满目的材料面前往往不再激动。与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幼儿居然玩不出什么名堂的现状相比,我们不禁由衷地感叹起我们的童年来。当年,我们没有什么选择,更无法挑剔好坏,一根绳子居然就成为我们长时间把玩的玩具,最终在与伙伴们的不断探究中形成了“绳子的百变玩法”:花式跳绳、跳长绳、踩小蛇、拔河、抓绳头、揪尾巴、摩天轮、大力士、合合开开……现在想来,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能够对一种材料的驾轻就熟,还在千变万化的游戏中收获了智慧与自信。

“多多”就一定“益善”吗?围绕“认识简单的图形”这一目标,小一班教师用纸板箱制作了“喂小猫吃饼干”的材料,小二班教师创设了“找图形影子”的环境,小三班教师设计了“图形找家”的活动,小四班教师拿出了“图形对对碰”的材料……一份份设计凝聚着教师的智慧。这些班班都有、目标相同的材料是否可以共享呢?我们对多年积累的材料作了梳理,并创设了一些专用活动室。比如,可帮助幼儿获得科学经验的“科探室”,可引导幼儿建构数形概念的“智慧屋”,可供低幼儿童开展生活能力练习的“宝宝之家”,可促进中大班幼儿掌握规则游戏的“棋牌室”,等等,将那些人人要玩、人人得玩的材料投放进去,并确保幼儿每周进这些活动室的时间,以满足所有幼儿的学习需要。

9.幼儿园活动总结 篇九

美都园区托班孩子带来了与妈妈、奶奶们的温馨合影,展示在了幼儿园里;小班孩子拿着化妆品为妈妈化妆,并进行了时装走秀;大班组开展了与妈妈、奶奶一起进行“水果拼盘展示”活动;中班孩子则用最纯朴的行动表达对妈妈的爱:他们搬着小板凳打了一盆水放在妈妈脚前,撒上漂亮的玫瑰花瓣,脱下妈妈的鞋袜,动手为妈妈洗脚。这是孩子们第一次为自己的长辈洗脚,虽然动作不熟练,但看着他们认真地为妈妈搓脚、擦脚、按摩,全场的大人都感动了。

红丰园区的小班孩子为妈妈制作了漂亮的红花、中班孩子为妈妈制作了精美的项链、大班孩子帮助妈妈做家务。

凤凰园区得到了妈妈们的大力支持:她们各显神通收集了各类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旧物品,在妈妈和孩子们的制作下,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

10.幼儿园活动总结 篇十

总的来说,这次活动达到了我们的理想效果,得到了家长的支持。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亲子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它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经历,还可以增进家庭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同时也让父母感受到了创造和成功的喜悦。

《纲要》说:“符合幼儿的实际需求,有利于他们的长期发展;它贴近孩子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帮助孩子拓展经验和视野。”所以这个活动来源于生活,可以服务于孩子的生活。水果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食物。让孩子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知道还有其他吃水果的方式。通过制作水果拼盘,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在有趣的、生活化的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也增强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所以孩子更喜欢。这样的活动有生命力,让每个孩子都好好发展。应该说,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活动。一切都是孩子感兴趣的,融科学、社会、艺术于一体,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孩子们在有趣的、面向生活的情况下积极地使用他们的手和大脑,发挥出极大的自主权和创造力。有些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超出了我的预测,孩子的合作意识也增强了。但是在活动中,很多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做不到或者因为害怕孩子影响工作的美观,所以很少给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这让很多孩子失去了最好的动手学习机会。

而且在活动后期,也应该是整个活动的亮点和主体部分。如果我的想法是,作品展出后,要组织家长和孩子认真欣赏每个人用心做的每一件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件艺术品,可以让孩子欣赏到颜色和形状,同时让孩子说说用哪些水果来做这件作品。如果你在自己的班级,也可以说说这是谁的作品,让孩子在欣赏这件作为艺术品的作品时,不一定急于毁掉它,更珍惜自己和家人的成果。当时我们花了很多心血做水果拼盘却没有花很多心血去欣赏,也让父母和孩子失去了一个享受美好,充分体验成功的机会。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和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成功。

这项活动仍有一些缺点

1、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在活动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由于活动场地的限制,家长和孩子数量太多,场地拥挤,不方便操作。在未来的活动中,我们会提前设想所有可用的空间,以使活动更加有效。

2、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有些环节缺乏对细节的考虑。在制作水果拼盘的过程中,只是结合图片,从形状、颜色、水果拼盘按照什么样的规则给孩子做一个简单的渗透,并没有让孩子真正的通过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来了解如何制作拼盘。

11.幼儿园特色活动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意义;价值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基本内涵

区域活动时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情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对幼儿而言,它是一种看开放性的、低结构性的活动,幼儿可以自己的兴趣、需要、意志为导向自主活动,活动的内容、时间、节奏、顺序以及活动的伙伴、规则等都可由幼儿自己决定或与同伴商量、协调,在摆弄与操作、探索与发现、交流与询问等过程中实现和生成活动。

对教师而言,它是教师基于对幼儿兴趣与需要的了解,并能反映一定教育价值而组织的活动。教师将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建议、伙伴间的影响来加以渗透。与过去那种“罐头式”的计划活动不同,它需要教师时刻“追随幼儿”,通过观察幼儿活动过程,了解活动结果,调整活动方案,使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材料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进而更有效地去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和经验提升。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一)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园课程的意义与价值

1.拓展课程的组织形式

许多年以来幼儿园课程主要是以目标模式为导向,且主要通过单一的集体教育组织形式来落实教育任务和实施教育活动的,因而在某些教师的观念中,集体性的教育活动就成了课程的主要载体或唯一载体。虽然集体性教育活动的有其一定的优势。但是,在以其作为主要教育活动形式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和不足:如由于过分强调活动结果而把教育内容直接传递或灌输给幼儿;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每一个幼儿学生的发展当前幼儿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对儿童个别差异的关注不够,一味要求每个孩子在同一时空、用同样的方式学习,教育方式没有真正重视到儿童个别差异的存在,也没有配合儿童的差异去调整教育方式。可见,仅靠集体性教育活动形式来实施课程和真正促进儿童发展的重任极有局限的。

2.平衡课程的内容体系

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围绕着促进儿童身体、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性诸方面发展的中心,将健康、语言、艺术、社会等领域的内容综合体现于教育活动的实施之中。与集体性教育活动相比,区域活动具有环境开放、材料丰富、内容广泛、形式自由的特点,且更注重幼儿经验建构的过程性和幼儿自主学习的选择性。对参与区域活动的每个幼儿来说,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内部需要、发展速度和工作节奏展开学习并积累个体经验,也可以在自我建构的同时与同伴和群体分享交流,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关联性、有序性,共同获得成长。因此,区域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组织上,都可以与很多活动相互承接,尤其体现在一些需要幼儿自我操作、探索、发现的内容体系,它无疑可以起到弥补和平衡的作用。如当前幼儿园课程以主题活动为主线,改变了过去分科教学中以数学知识体系为主的教育内容组织方式,而是将数学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融于主题的整体背景中,让幼儿在情境性活动中,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掌握学习、拓展和运用数学知识点,者无疑强化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效果。

(二)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及教师的意义与价值

1.主体参与,有利于促发幼儿的自主学习

区域活动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主动性发展的最好途径。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主活动,学习环境宽松、自由,在一个半封闭的屏障中,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摆弄、操作、探索,通过实践积累和构建自己的经验与感受。此外,区域活动还具有独特的空间和时间特性,它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在空间上,允许每个幼儿在一定的区域和空间内自由走动、自主选择区域;在时间上,允许每个幼儿按照自己的学习速度进行活动,既可以完成若干种不同的学习材料和内容,也可以同样的学习材料和内容通过若干次活动来操作,这正是幼儿充分享受自主和促进幼儿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

2.积极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上一篇:教师申报高级职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下一篇:1建设单位对工程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