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存在问题

2024-10-20

党员教育存在问题(共9篇)

1.党员教育存在问题 篇一

二 存在的问题

一 对少数民族儿童母语与汉语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幼儿园通常采用民汉混合班和双语班(全部为少数民族,开设双语课)两种班级模式 而城市幼儿家长与农村幼儿家长的语言态度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幼儿家长的双语教育观念转变较快,主动要求幼儿在民汉混合班接受双语教育,有相当比例的农村幼儿家长仍然担忧幼儿习得汉语会丧失学好母语的基础 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母语与汉语的关系是进一步推进学前双语教育的思想条件

二 学前双语教师对其教育目标的把握不准确

在大力推进学前双语教育的形势下,部分学前双语教师对其教育目标不够明确,特别是小中大班阶段性目标分界不清,教学中目标把握不准 多数教师只是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幼儿不在规定时间入园与转园,中期插班等现象屡见不鲜 教育是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在认知 情感 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领域,教育者必须明确:通过学前阶段的教育,要使儿童的语言获得什么样的发展,达到何种水平同时,为便于针对学前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施以相应的语言教育,教育者还应确定年龄阶段目标

三 双语教师对学前双语教学的内容定位不准确 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任务是让儿童学会运用维汉两种语言进行交际 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教给儿童维汉两种语言的符号系统,包括语音 词汇 语法及表达方式等;二是教儿童学会运用两种语言,教师注重儿童的口语表达训练,但忽略了发音的重要性 在教学内容中注重幼儿对儿歌故事的掌握而轻视拼音 词语 句型的学习这在教学中是有失偏的

四 学前双语教师授课技能低 严重影响学前双语教学质量 双语教师的授课技能水平包括汉语水平和幼儿专业技能水平教师资历调查中,具有 HSK五级以上证书的教师占绝大部分,但口语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发音不准确现象严重,教师的教授方法单一,与内容不相适应是困扰幼儿汉语习得的首要障碍 教师的技能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汉语口语水平低,发音准确度低;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语言教学的要求;教学方法应用不够广泛,采用传统的教辅工具较多,现代化的教辅工具较少

对幼儿双语教育认识模糊 幼儿双语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

2.党员教育存在问题 篇二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旅游业日新月益, 旅游者越来越多, 相对应的酒店教育也蓬勃发展, 许多高职院校都纷纷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 以此来培养酒店专业人才。在酒店教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许多酒店教育的内在不足暴露了出来, 这些内在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酒店管理水平, 给酒店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为了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就需要说明一下酒店教育的不足之处及其相对应的对策, 具体主要有如下几条:

1 师资力量的薄弱

许多酒店专业课教师都是从学校刚毕业就开始从事酒店专业课教学, 可以说他们的教学是从理论教学到理论教学, 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和较长时间的酒店工作实践。而酒店管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对授课教师的实践要求往往很高。例如, 美国主要大学饭店管理专业教师, 除了基本学历要求外 (正规教授系列需要博士学位) , 还要求教师要有工作经验并持有“注册饭店管理师” (CHE) 专业证书, 而我国目前师资队伍很难达到这一要求。更甚者, 许多新增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系, 他们的酒店管理专业课教师尽然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 他们的专业教学水品是可想而知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师资力量的薄弱和短缺, 严重影响到了该专业在社会上的认知程度。目前酒店业界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满意度不高就从侧面验证了这一现象。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在配备专业教师时, 首先应该考虑他们酒店工作的经历、酒店工作时间的长短和酒店工作的业务水平。其次还要考虑其专业、学历和相关的专业证书。第三, 对于一些酒店管理的实践课程, 需考虑聘请酒店一线的资深管理人员任教。最后, 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 如教师去酒店挂职锻炼、鼓励教师深造和外出参观访问获取先进的酒店教学方法、理念和模式等等。

2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与现阶段酒店行业需求脱节

据了解,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高职类院校在定位酒店管理专业时, 都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这也就是说酒店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酒店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这一目标放在其他的高职专业适用, 但放在酒店管理专业就有点不合实际。首先, 我国酒店企业的管理者绝大多数是学历较低, 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过酒店管理专业知识, 他们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 他们的酒店服务和管理能力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因此这些人基本上是要被逐步替换的, 所以这就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走上管理岗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次, 酒店行业现在对酒店管理毕业大学生的期望更多的是成为一线的管理人员, 而不是一直从事基层服务工作的服务员。所以, 现阶段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是以学习酒店服务技能为基础, 以学习酒店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为重点。综上所述, 现阶段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应与其他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有所区别,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应定位在培养酒店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而应定位为培养酒店的技能型的管理者。

3 酒店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模式有待改进

对于刚开始学习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学生来说, 酒店知识基本上是空白。怎样让学生知道哪些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 哪些知识在今后的酒店工作中是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 怎样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这些核心课程和重要专业知识, 这些问题对于教授酒店专业课程的老师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去主动寻找、探索和思考。

现在高职酒店管理教育的模式基本上是理论教学加实践教学, 先理论后实践, 这样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我认为对于酒店管理专业, 高职类院校应该采取“倒实践”或“倒实习”的方式进行教育, 第一年刚进校先到酒店工作一段时间, 正式员工干什么学生也干什么, 一段时间后学生再回学校读书, 而不是象现在, 先读书后实习, 这样做首先可以解决书本和实际脱离的问题, 先让学生了解现实中的酒店是怎么样的。其次, 中学刚毕业的学生还没有养成眼高手低的毛病, 可以专心投入的做酒店。最后, 这也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自己适合于在酒店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使他们有了学习的目标和重点。例如某位同学觉得毕业后从事酒店餐饮工作更合适, 那么相对于其他课程, 他就可以将酒店餐饮课程作为他学习的重点。采用“倒实习”的方式进行教育可使学生毕业后基本具备了理论和实践的能力, 更好的从事酒店工作, 从而增加了其在酒店升迁或发展的机会。

4 酒店课程设计偏离专业要求

许多高职类院校的酒店管理在专业课程设计上, 基础课比重较大, 专业课的比重较小, 课程设计盲目性较大, 针对性差;在教材的选用上比较空泛, 导致教学多半在概念上兜圈子, 强调理论有余, 而重视实践不足, 使得老师的“教”和学生“学”的都不大清楚这些课程要解决什么问题, 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或定义上, 一些本应该细分的课程往往用一些简单的概念大而化之, 一些本应简单概念却复杂化了, 教学“课题化”、“课堂化”多停留在形式上。

对此, 高职类院校应该积极推行酒店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高职类院校酒店专业在课程设计上, 可以贴近行业前沿, 实行酒店高职专业设置集中制, 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进行精简或整合, 积极探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 探索实施订单培养、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批量培养办法, 尝试“学生入校先到企业实习, 然后由企业出资派人到学校授课, 再到学生到企业实习、毕业到企业工作”的教学新模式。

5 酒店实习变味, 不能达到实习的目标

学生进行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之后, 许多院校出于执行教学计划与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的考虑, 普遍选择送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但是, 酒店接受实习生最直接的动机是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对于酒店而言, 使用实习生最大的好处莫过于节省人力成本, 酒店只需向实习生支付生活费, 及向其所在学校或者中介组织支付管理费, 无需再支付其他费用。所以,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酒店实习, 学生是被当作廉价劳动力在使用。学生在酒店是按酒店的需要来分配工作, 有的学生实习了半年只能在一个部门工作, 他们没办法全面的掌握酒店的运作, 有的学生在整个实习期内被酒店安排在最基层的岗位上, 他们根本接触不到酒店的管理。这样的变味实习是不能达到实习目标的。因此, 对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 院校应该与酒店签订实习协议, 确保学生能够在酒店各个部门轮换实习,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在实践中联系实际, 全面掌握酒店内的各种知识。

总之, 为了改进我国酒店业的管理水平, 就必须做好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要做好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重视酒店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通过实施这些对策来改进酒店教育工作, 提高酒店业的管理水品。

摘要:酒店业是我国与世界经济接轨最早的行业之一, 但是我国酒店管理水品却落后于西方先进的国家, 也落后于我国的其他行业。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酒店教育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有:酒店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与现阶段酒店行业需求脱节、酒店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模式有待改进、酒店课程设计偏离专业要求、酒店实习不能达到实习的目标。

3.视障教育存在问题分析与建议 篇三

一、视障音乐教育现有问题分析

关心残疾人,重视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绝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有其具体体现。与普通教育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却停滞不前。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理论研究不足

从现在的特殊教育学校来看,其硬件建设日新月异,师生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教育主管部门对其关注度并不高,相关的政策连贯性差,执行力欠佳,相关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1989年5月,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此来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与教学工作加以指导,其内容涉及了方针与政策、目标与任务、领导与管理等各项内容。这一文件一用就是十年,直到1998年12月2,国家教育部才颁布实施了正式的特殊教育文件《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时到今日未再有新的政策性文件出台。尽管这一“暂行规程”比“若干意见”更加完善和细致,但并没有与之配套的教学大纲,制作性不强。具体到视障教育,原国家教委于1993年出台了《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试行)》,日至今日,各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依然将其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但并没有出台相应的省级政策规定,各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经费、教学设备和教学管理欠缺统一的标准。因此,想要促进特殊教育学校视障音乐教育的良好发展,必须对特殊教育实施科学管理和科学规划,制定统一的指导政策。

2.政府在特殊音乐教育方面的经济投入不足

2008年,国家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做出了规划,核定了不同地区需要新建和改扩建的学校,并已经按规划下拨了专项资金,相关的实施周期一直到十二五时期。由此看来,国家是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的,不少残疾学生可以借此圆了他们的上学梦。但是,只有硬件设施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政府更应该加大在特殊教育师资、相关科学研究和专项教育方面的投入。对于视障学生来说,音乐课是促进其听觉、触觉等其他感官来代偿视觉的重要途径。但是,音乐课并没有受到特殊教育学校领导的重视,各地特殊学校的音乐教学设备和相关资料相分匮乏,乐器就更是少得可怜。据笔者了解,多数特教学校音乐专项经费少之又少,音乐类图书、期刊不仅数量少,还不能及时更新,根本无法激起师生们的阅读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和教师对音乐课的认识不足,认为音乐是可有可无的副科。实际上,对于特教学校的学生,特别是视障儿童来说,音乐是使他们感受生活的阳光,学会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先天不足,学会用爱回报社会的最佳渠道。不重视音乐教育,对视障儿童的教育就丢失了一块重要阵地,学生就不可能受到完整的教育。

3.相关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育的根本在于师资,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水平的高低。对于特殊教育来说,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学校培养特教师资,相关毕业生可以说是稀缺资源。据调查,我国培养特殊教育本科师资的高校只有10多所,其毕业生多选择一线城市任教,而其他地区的音乐教师则多来源于普通的音乐类专业,对特教理论并不了解,无法与视障学生实现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尽管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他们会形成一些心得,但实际教学却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专职音乐教师,担任音乐教学的教师根本就没有足够的音乐素养,他们认为这种课根本不用备课,只要唱唱歌就完成任务了。这些老师没有学过音乐教学论,本来就不懂得怎么上音乐课,再加上不深入研究教材、学生和教法,教什么、怎么教完全是兴趣使然。这样的教学如何能使音乐的整体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而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就在于针对特教学校音乐教师的培训活动太少,教师间的交流不够。

4.教师没有掌握音乐治疗的核心思想

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特教学校音乐教师都知道音乐治疗,但并未把握音乐治疗的核心思想,不知道如何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在上学时没有深入学习过相关理论之外,还与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实用性讲座有关。

二、对视障音乐教育的建议

1.建立统一规范的指导思想

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尽快制定相关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要及时出台特教音乐教学大纲,彻底告别视障音乐教育没有统一要求的历史。

2.加大宏观调控和经费投入

视障儿童与他人的交流更多地依赖于听觉,而音乐教育则可有效地训练他们的听力。因此,加大音乐教育上的投入,就是从细节上关怀视障儿童。建议政府在有针对性地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做好师资和经费的宏观调控,以使各地特教学校均衡发展。

3.强化特教音乐师资培训

由于到特教学校从事音乐教育的不少人是普通音乐院系的,建议普通高师院校与特教学校联手,向相关学生介绍特殊教育,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专业化课程,引导他们到特教学校实行,开拓特教音乐师资的来源。另外,建议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特教音乐师资的培训机制,让已有的师资能够及时充电,为其提供更新教学理论、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其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4.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篇四

一、家长普遍对孩子期待过高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天生是有智能差异的。每个孩子可能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智能上很强,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智能上较弱。表现在学习上,有的孩子学有余力,科科优异,有的孩子十分努力,仍旧偏科;表现在成绩上,在一个群体中,一定会有从高到低的排列。有人将原因归结于非智力因素差异,这也只是外部因素,关键还是智能这个内因。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内在发展条件、学习能力和某一突出智能的成长需求。家长的高期许往往超越了孩子自身发展的可能,牺牲大量时间进行知识复习,不但没有实现预期,甚至还耽搁了对孩子身上最突出的那个智能的挖掘,结果家长和孩子双败双输。

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就会让孩子总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孩子痛苦,家长也痛苦。其实,父母过高的期许还是源于没有把选择权交给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看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安排孩子的生活和梦想。

二、家长没有理解教育的本真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过上美好的生活。既然是要过美好的生活,就不能剥夺孩子们童真时期的天然快乐、年少时期的素质成长、成人以后终身热爱学习的习惯。

有关统计,中国人的年阅读量在世界上排序非常靠后,接近最低,这是十分悲哀的事。

家长一定要想明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以后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考得好,分数高,要过幸福的生活;考得不好分数不高,也要过幸福的生活,这是天赋的权利。

所谓幸福,就是家长给孩子一种温和的、宽容的教育,让孩子能够做一个常态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还自己会享受很常态的生活,不会因为所谓的不成功而痛苦,也不会因为很平凡而难过,因为生活就是这么自然而美好,让人回到恬淡平和的状态。

三、家长自觉不自觉地与孩子对抗

家长千万不要和孩子对抗,对抗的结果必然是双输。家长跟孩子对抗的结果之一是导致孩子很叛逆,结果之二是导致孩子很懦弱。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的、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有的孩子就会利用这种心里,为了不让你批评我的小错误,我要犯一个大错误,我用离家出走这种更危险的事来吓唬你。

这种对抗的结果,如果家长赢了孩子,孩子可能变得越来越懦弱,越来越自闭,也可能变得越来越叛逆;如果孩子赢了家长,可能就会更加滋生这种“拆屋”心理,直到被宠坏。所以无论是谁“赢”,结果都是输。

家长跟孩子对抗的本质是: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总是想要征服孩子。要杜绝对抗,家长就要从内心尊重孩子,认真听取孩子的解释,严格教育,宽容对待。

四、慈父严母教育容易出问题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常常是“严父慈母”格局,现在的家庭大多是“虎妈”“猫爸”。事实上,这种教育方式是不适合儿童成长的,慈父严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在视野、胸怀、理性和交往上多多少少会有问题。

为什么“严父慈母”比“慈父严母更好?因为父亲的严格是有理性的,注重抓重点问题,点到为止,给孩子留下思考和改过的空间。

母亲的严格中感性的成分更多,大多数母亲严格起来,语言往往会超越理性的范畴,给孩子带来伤害,分不清孩子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人,又把孩子放回自己“肚子”里去了。

所以,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观点要保持高度一致,不能有分歧,有了分歧时,不妨先冷静下来寻求统一,然后再面对孩子。

在承担的教育任务上,要有明确的分工。

帮助孩子确定人生的规划,界定价值观,指出问题所在和改进策略等大方向的事情,应该是父亲的责任。

母亲的责任则是尽量温婉平和,给孩子生活上的滋养,精神上的鼓励,信心上的培育,用自己的知性美去影响孩子。

这样的孩子,将来不但会成大势,而且还会经营小家,培育出更优秀的下一代。

总之,母亲要做一个知性而平和的母亲,父亲做一个理性而严格的`父亲。

五、唠叨的父母教育效能低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很好,热血沸腾,打算捐款5美元;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美元。

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心理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超限效应”,过犹不及,效果是一样的。家长总以为重要的话要多说几遍,孩子就会按照自己所期待的要求去做。

其实,在唠叨过程中,很多孩子已经产生了逆反心理,如果是经常唠叨,你讲什么话孩子都不想听了!甚至父母讲的是对的,他们也不愿意接受。家长不妨试试看,同一句话要求三遍,看看有哪个孩子不嫌烦?

六、不要哄孩子,要讲道理

中国人往往都是哄孩子、骂孩子、管孩子、训孩子,但就是缺少一点:跟孩子讲道理。

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千万不要批评他,只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就可以了。孩子天生不懂事,所以才有学校。

既然孩子不懂事,他犯的错误都可以原谅,我们没有必要生气,去批评他。因为孩子天生就是来犯错误的,每一次错误都是成长的机会。

他不犯错误,我们怎么知道他这个地方不懂呢?他犯了错误,我们就应该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

七、家长的示范超过一切教育

教育中有两个词语叫做“经历”和“体验”。

大人都知道,有被关心的经历和体验,才知道被关心是多么快乐,所以也才会用同样的方法去关心别人。

孩子也是如此,只有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才能学会真正对待别人的方法。

我们教育的问题是说教太盛,而经历和体验不足。要让孩子有精力和体验,不光是需要孩子去做,还需要成人的努力。家长希望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品格,就要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体会和感受到这种品格。

5.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五

从文革后恢复高考,八十年代的校长责任制,九十年代的应试教育,在到现在的素质教育,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就拿九年义务教育来说,它的实施,给乡村教育教学带来了福音。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我想如果我生活在我父母的年代,我现在肯定没读书了。所以,很感谢教育给我们农村的学生带来出路。

诚然,教育能改变人的一生,也是一个民族能够兴旺发达,自立自强的根本。中国教育是不断在改革,但仍然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谓是十人评价九人摇头啊,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每年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整天学生是埋首于故纸堆之间,作题、作题、还是作题。尤其是一些高考大省,像山东,以及一些县立高中,只要高考资源不能在全国各地相对平均的分配,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我想要跳出这样的怪圈,我们不能一心的去指望教育部门。因为我们是社会中的人,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之外,还应多积累社会经验,学习技能技巧。

除了素质教育的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育产业化的问题。几时教育变成了一种产业,尽管国家一直都不承认这个问题,可是教育已经成了一门产业,教育的收费问题真是一大顽疾,西部的许多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在一些大城市里面有高额的择校费。听老师说过,现在许多的博士生将其导师称为“老板”。那一些“老板”为什么会产生,也就是教育产业化的缘故吧。

最先我谈到了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问题近年才解决。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却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像古巴、东南亚的许多国家,而我们却在口口声声的说以目前的形势看,中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想问一下,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具备呢?十年前我们这样说,十年后我们还是这样说,真是悲哀啊,教育是一长久投资长久收益的行业,其在我国现代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日本明治维新后,大约1860年左右实施9年义务教育。美国了1920s,范围扩展到全国,年龄5-18岁(个别州不同)都应入学。除了一些杂费,教育费用从税收中提取。古巴在1976年在宪法中规定,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而我国呢?1986才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中国教育制度中的这些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还大程度是我们的政府在纵容,在现在的社会,一方面,国家在改革中强调效率,另一方面,却又在忽视公平,许多的利益群体的幕后操纵,是现今中国存在的许多的问题的原因之一。

6.党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篇六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镇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现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证,本人对全镇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我镇农村党员队伍的现状和自身的主要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一)农村党组织的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我场基层组织建设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个别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没体现出来,支部村委搞两张皮,各干各的工作,甚至个别时候村委会独行其事。二是党员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突出,随着新农村劳务产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以务工的形式向城市大量转移,导致农村基层队伍中党员难发展,村官难选,村务难管,后继乏人和年龄老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三是一些农村党支部组织生活会难开展,难组织,年轻党员外出打工,长期不回,在家党员年老体弱,有的长期生病不能参加。

(二)农村干部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是工作热情不高。一方面,随着干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角色转换,农村干部不再是“为民做事”的主人,而是“由民作主”的仆人,身上的权力和“光环”已逐渐退去,村干部的心理不再有优越感;另一方面,部分的村组干部对于当前农村工作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再加之村级经济薄弱与必要的公益事业支出的矛盾比较突出,难以做到让群众满意,内心感到苦闷。二是创新能力不强。部分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对自身的职能定位,还停留在满足于完成上级布臵的常规性工作和突击性任务,习惯于延续了几十年的老一套工作方法,尚未将精力转移到潜心研究本村经济的增长点上来,缺乏对壮大村级经济的战略性、前瞻性思考。三是工作协调不够。部分村主干工作作风简单,缺乏民主气氛,综合素质偏低,摆不正自己的位臵,两大主干之间互相争权夺利,相互猜疑,导致支、村两委工作“两张皮”,内耗严重,不能集中全部精力发展经济。四是工作作风漂浮。少数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或无所事事、吃喝玩乐;或利用村干部的身份为自己谋取私利,不了解群众需求,不关心群众疾苦,疏远了干群关系。五是后备力量薄弱。多数农村青年出了校门就进厂门,纷纷外出打工自谋职业;退伍军人、农民经济人对当村干部兴趣不大;部分农村主要干部抱着各种私心杂念,本身就不愿意在农村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和培养后备干部,从而使农村后备干部后续乏人的现象进一步加剧。

(三)农村党员队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年龄结构上看老年党员偏多,占党员总数 %,从文化结构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名,占 %。通过调查感到,全场农村党员的思想状况整体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能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牺牲个人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实际行动展示一个共产党人高风亮节的风采。但是,我镇农村党员队伍中在新形势下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必须高度警觉。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一是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现象比较严重,60岁以上占 %;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 %。二是部分党员思想困惑迷茫。有的党员认为市场经济是个人发家致富“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还有的党员感到现在许多事情道理好讲,实践犯难。三是一部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太理想,有的党员认为群众有点不通情达理,群众工作不好做,于是对党组织安排的工作能推则推,能躲则躲;有的党员日常感到自己年老体弱,能力小,开得起会张不开口,交得起党费带不了头,思想苦闷,信心不足,还有个别党员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淡薄,经常给群众争水、争田、争宅基地,表现与普通群众无异。

二、当前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的结果,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实行双层经营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弱化了农村基层组织指挥生产的权力,致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党员履行义务缺乏强有力的组织约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农村党员影响较大,党员流动性增大,拜金主义侵入基层组织的政治生活,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村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观念却日益淡漠,农村党员的素质还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新情况、新问题,适应能力,预见能力,解决能力却比较差,不能较好地为群众服务;二是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扩大,农村形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整个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没能及时加以改建,以及一些农村党员本身文化低,年龄大,思想素质较差,给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障碍。三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一些党员价值取向多样化。在多样化的价值观面前,在形形色色的人生哲学、社会浪潮面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党员的价值观念向拜金主义和利益主义倾斜。少数党员由于缺乏清醒的政治头脑,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迷失方向,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把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变成了金钱和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向钱看的信条。

(二)农村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相对滞后,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教育流于形式的较多,脱离党员的思想实际,缺乏战斗力和说服力。二是对流动党员、外出务工党员管理力度不够,管理办法基本没有。以致有些党员长期脱离组织,不过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成了名符其实的“下岗”党员。三是党内生活质量不高。一些支部长期以来只强调党员义务,不注重党员应有的权利,挫伤了党员的积极性,使党员对组织失去了信任感,也有的党组织不敢开展面对面的思想斗争,致使好人主义蔓延,影响了支部的整体形象。

(三)党员干部降格以求放松学习。调查表明党员的许多思想困惑是由于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放松对世界观的改造,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发生扭曲造成的。有一部分党员分不清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对党的基本知识知之甚少;

(四)党员干部队伍血液不新,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一是有的农村支部书记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路子”搞关门主义,一些优秀的中青年积极分子想入党被拒之门外。二是对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重选择、轻培养、重吸收、轻教育,有的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没有真正入党。三是“出口”关没有“疏通”,大部分基层党组织重吸收,轻处理。部分党组织负责人好人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对一些明显违法违纪的党员不及时处理,损害了党的形象,降低了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始终突出班子建设这一关键。一个地方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不强,工作搞得好与差,关键在班子,尤其是一把手。一是理顺好“两委”关系,加强教育引导,让村委会成员从思想上摆正位臵,明确党支部的核心地位,积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让党支部成员顺应农村民主政治发展方向,转变作风,改进方法,积极支持村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明确党支部、村委会各自的职责任务,按责任分工,落实岗位责任制。二是建立“两委”联席会议制度,规范村级决策事务程序对村上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等重大事项,要召开“两委”联席会议进行讨论,集体做出决策,增强村级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六是加大村级工作的监督力度,增强群众对村干部,对村级班子的理解支持和信任程度,化解干群矛盾,改善干群关系。

(二)大力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一是紧紧围绕农村党员队伍现状,加大培养力度,注意将农村乡土人才纳入组织发展视野,加强对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了解,做好在务工返乡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和规范农村党员教育阵地,努力在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手段,加大对农村党员党的基本理论和根本宗旨,农村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文化科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力度,不间断地实施党员干部“素质工程”。三是要充分结合党员的自身特点,结合经济建设、结合改进作风,积极探索针对性强、特色鲜明、能有效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活动载体赋予农村党员管理新的内容和形式,为党员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更宽阔的舞台,使农村党建工作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四是严格党员管理,严格组织发展程序和党风生活制度,把好“入口”疏通“出口”对长期不发挥作用、不过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受组织约束的党员和违法违纪、损害党的形象的不合格党员、坚决进行组织处理,纯洁党员队伍。

(三)加强村组干部的教育管理。一是要加强对干部的宗旨教育、政策法制教育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提高干部政策水平、法律意识,全面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努力做到“按章办事”,“依法治村”。注重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遇事同群众商量,反对强迫命令;注重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引导;注重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注重发扬民主,充分发挥一班人的作用;注重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反对以权谋私。

7.高职学生存在问题及教育对策 篇七

一、目前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 在学习领域中。

1.学习动机层次不高。 不少职校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 对学习提不起内在兴趣, 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 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 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 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 等于在浪费时间, 还不如不学。

2.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 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 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的合理归因。

3.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 不少高职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 在家中瞒着父母, 在学校应付老师, 对学习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 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 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二) 在情感领域中。

1.情绪不稳定, 情绪自控能力较弱。 处于青年初期的高职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 比少年期更为突出, 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 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 他们的情绪变化很快, 常常是稍遇刺激, 即刻爆发。 在日常生活中, 不少学生情绪躁动不安, 动不动就想哭、大叫大喊或摔砸东西, 与同学、朋友争论起来面红耳赤, 甚至发生激烈争执。

2.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 不少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 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的人, 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 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 学习上不思进取, 生活上自由散漫。 一些职校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 甘愿沉沦, 听天由命。

3.自卑感强, 行动退缩。 高职学校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逐年上升, 他们原本在学习、心理、性格等方面就存在诸多问题, 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要求, 容易产生自卑感。 尤其是学业不良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成绩不好, 从小学到初中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肯定, 受到的都是批评、斥责、伤害和不公平的待遇, 于是逐渐对老师产生惧怕心理, 对学习失去信心。

(三) 在心理领域中。

1.封闭自己, 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 除了家庭条件比较好和成绩优良的学生之外, 有不少学生不同程度上地封闭自己, 有社交困难。 尤其是部分学困生和大多数贫困生, 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 害怕交往给经济带来负担, 因此怯于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往, 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 封闭自己, 不敢与人沟通, 不敢参与集体活动。

2.存在诸多矛盾心理和行为。 诸如自我评价方面, 要么盲目自大、自我为中心, 要么自暴自弃丧失信心、悲观消极;对周围充满敌视又渴望被人理解和被人爱; 对集体远而避之又对其有依赖性;争强好胜又过度自卑;情绪极其忧郁, “喜怒不形于色”, 但一旦有烦心事就一触即发, 表现得十分激烈, 行为往往走极端。 长期受到诸多矛盾心理煎熬, 他们自然形成扭曲的性格和偏常的行为。

3.自我中心意识过强。 由于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 一些职校生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 进入职业学校后仍然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 但现实情况与此相反, 许多独生子女职校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 由于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 一些职校生就试图通过恶作剧、故意捣乱、标新立异等逆反言行表现来突出自我的存在, 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二、高职学生问题的教育对策

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而且妨碍了其品格和个性的发展, 更是成才的绊脚石, 能否转化和教育好他们关系到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 我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解决这些问题行为的教育对策。

(一) 多用欣赏鼓励, 重扬自信风帆。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重树自信。 这首先要求班主任始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努力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 哪怕只是微弱的光, 不断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学校的各级各类实践、 实训活动, 增加成功体验。

其次, 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主题班会、个别聊天和课堂教学等多种渠道, 并结合往届学生成功的典型事例及西方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状况, 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这类人才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比本科生更有用武之地。

总之, 欣赏和鼓励是师生间情感沟通的桥梁, 是理解的延伸和心理的认可, 不但能使师生间关系和谐, 而且能带来奇妙的期待效应。

(二) 引导自教自律, 实现自我管理。

首先,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他们中间建立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良性运转机制。 充分利用青年学生的心理, 开展男、女生互评互议活动。 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教自律意识, 同时有益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 和家长建立联系, 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由于大部分学生是在外地读大学, 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知之甚少, 往往出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的状况。 教师可以通过书信、电话、E-mail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 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 生活状况, 了解家长对学生的要求, 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自教自律教育。

(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一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讲座, 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心理保健方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和情绪控制。二是加强个别心理咨询, 帮助学生正面评价自己, 正视现实和压力, 乐观向上地面对困难, 学会自我接纳、自我欣赏。 教会学生与他人交往的知识和技巧, 改变和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 塑造成功的心理品质。 三是建立问题学生的心理档案, 追踪调查, 关注进展, 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和帮助。

高职学生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社会群体, 是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 也必定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 因此, 针对高职学校特殊群体学生问题日显复杂多变, 我们要摸清他们的特点, 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积极有效的管理理念与模式, 才能使他们健康、顺利地走向社会, 最终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多样, 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本文就其普遍存在的问题行为进行心理分析, 并提出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校,高职学生,问题,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小兵.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机制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

[2]陈忠.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与管理[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11) .

[3]计琳, 沈祖芸.读懂学生, 科学地爱学生[N].中国教育报, 2004-12-5 (1) .

[4]林崇德.学校心理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8.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篇八

这篇文章让人感到震惊,《一代人》是文革中被摧残的知青发出的呐喊,而今的中学生似乎也遭遇到同样的命运!虽然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事件产生的根源也不同,其结果却惊人的相似——因教育歧视而被知识遗忘!今天,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很严重,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失衡与严重落后,已经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瓶颈。当前,农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问题之一:为了一棵树,丢掉一片林

一般情况下,一所初级中学有18~24个教学班,学校把每个年级的学生组成2个重点班。这样,三个年级也就有6个重点班,剩下的则为普通班。最初各所学校分重点班、普通班的动机也许是好的,也是情有可原的。然而,它作为一种“强强组合”的教学模式发展至今,是百害而无一益的。从本文开头的那篇文章可以看出,重点班和普通班有着天壤之别,学校管理者始终把重点班摆在优先考虑、优先发展的位置,从教育教学策略、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到教学环境均以重点班为先。一切都围绕重点班这个中心而展开。而普通班的学生则是“后母”所生,不值一提,不屑一顾,说到底,普通班的教育是啥样子都行,保证学生不出安全事故即可。诚然,这种“强强组合”至少可以保证“磨”出几个学生考取重点高中,但为了达到这个狭隘的目标,而不惜牺牲一大批学生,值吗?可谓是为了一棵树,丢掉了一片森林,丢掉了普通班的一大批学生。

问题之: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如问题一所述,由于重点班、普通班的划分,绝大多数教师与重点班无缘,大凡接手普通班的教师都存在情绪低落、态度消极,丧失工作激情、自信心和责任感。他们深知,自己所面对的都是一些被扔下的“残羹冷炙”,即便有更高的热情、更大的付出,也无济于事。教育是一种奉献,然而毫无意义的奉献又意味着什么呢々因为学生的“普通”,教师也成了另一种“普通”,因而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从主观上放弃了教育。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像和尚念经,全然不顾台下学生是否接受了,至于学生在想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更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教与学完全脱节,不能互动。课外不谈有关教育的话题,也不做有关教育的事,只是碍于上面的检查,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不过是装模作样,搞形式罢了。连最起码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好,就更不用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尝试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了。这种持续不断的“教育教学活动”难免会引起教师精神上的空虚无聊和生活上的枯燥无味,加之社会现实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因而大部分老师琢磨着其他的出路。就这样,教师的职业道德自然缺失。

问题之三:素质教育难以推行,教育教学质量滑坡,出现低分又低能的新教育现象

素质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从当前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教育的投入来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仅停留在口头上,所以。推行素质教育本来就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使素质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而轻视学生的智育,习惯于传统教育且一直只看重智育而忽视其他的教育,因此觉得教育无事可干,把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改变原来对学生评价制度看作是素质教育最明显的表现。这种“素质教育”不但抛弃了学生的智育,而且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等方面也没有任何发展,其结果是教育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基础教育全面落空。以下是几个极端的例子,但也足以说明当前农村教育质量的现状:1某县一村小期末考试一个班数学成绩平均分仅14分;210名初二的学生竟把“1/2+1/3、1/3+1/4、1/4+1/5……”计算成“2/5、2/7、2/9……”3一个普通班的升学率不足10%,合格率仅20%,还含有水分。难怪有人说“应试教育”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而今的“素质教育”教出的学生是既低分又低能。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早些时候已浮出水面,只不过一直没有被引起重视。之后教育者逐渐养成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的态度,最终演变成陋习而导致学校教育的恶性循环!那么农村教育将如何走出困境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形成科学的教育观

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必须理清两种关系。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反过来,教育影响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其发展一般先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就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而言,极其落后的教育不但不能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同步,而且还势,必会拖其后腿。现在,有的人认为读书没用,能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即可。照样可以赚到钱;有的则认为国家对学业有成的人才不包分配,读书有什么意义;更有的认为受不受教育没有关系,学校能照看好一个人,不出安全事故就行。这些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错误教育观。二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将面对活生生的、身心尚未发展完全的、有待于引导开发的一个人,所谓教书育人,就是要以人为本。对其身心施加影响,使之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在各方面具有高素质的各类人才,而各类人才,包括最普通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首先通过基础教育这一关,否则,又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体制

体制就是体统,现在农村教育简直不成体统,造成农村基础教育的失败与落后,现在的教育体制是绝对脱不了干系的。理由有三:首先,教育行政机构偏离或歪曲了其规定的职能,它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围绕教育教学而展开工作的,也不像一心一意谋求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倒像是获得某种利益的一种可利用的工具。其次,教育教学活动趋向于形式化、浮夸化,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弄虚作假。最后,老师聘任制极不规范,漏洞百出。因为对教育的投入不够,教师待遇低和用人缺乏原则,所以引起师资力量分配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运用可行的教育教学模式

9.法制宣传教育存在问题 篇九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少数部门和乡镇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展经济等硬件建设上,认为普法宣传工作是依法治县办公室和司法局的事,忽视了自身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建议:职能部门主动牵头组织,加强上下联动,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形成良好的普法工作运行机制。

二是普法力量薄弱。尤其是在农村,普法的具体工作主要由乡镇综治办和司法所牵头,有关单位配合来开展。由于综治办和司法所承担了普法教育、矛盾纠纷调处、信访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矫正等众多事务,加之人手少,所以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普法工作队伍的力量显得十分薄弱。

建议:合理配足工作人员。

三是职责落实困难。司法局法制宣传科和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其实就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虽然都是从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但在开展层面上下有别,目前“以小管大”的这种格局降低了依法治县办的工作主动权和各单位支持配合的主动性。

上一篇:某某乡关于开展迎“五一”爱国卫生运动工作总结下一篇:护士长先进事迹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