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寄送达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2024-08-08

邮寄送达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精选9篇)

1.邮寄送达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篇一

审判实践中,少数审判人员在邮寄送达时只把挂号信收据或特快专递收据附卷,而没有回执。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应按照法律规定对邮寄送达进行规范。

民事诉讼法第八十条规定:“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据此,邮寄送达必须以回执作为送达的.依据。审判实践中,经常出现邮寄送达的情况。部分办案人员为图省事、省时、省心而把法律文书以挂号或特快专递的形式通过邮局发出,不管收件人是否收到法律文书,把一个简单的挂号信收据或特快专递收据作为送达的依据附卷完事。这种做法直接违反了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使送达起不到应有的法律效力。因为挂号信收据和特快专递收据只是一种邮寄证明,只能证明邮寄人把邮件通过邮局寄出,但不能证明收件人已收到该邮件,受送达人是否已收到法院邮寄的诉讼文书尚处于不确定状态。故邮寄送达不能仅以此为凭,对邮寄送达应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规范。

1990年邮电部《关于法院继续使用邮件回执业务的通知》明确规定,在邮局办理邮件回执业务时,应到邮局交纳回执邮件资费。因此,笔者建议,审判人员在办理案件进行邮寄送达时,不宜仅以挂号收据或特快专递收据作为送达,而应到邮局办理回执业务,以回执作为送达回证入卷。这样,即使邮寄送达符合法律要求,又确保所送达的诉讼文书能够为当事人所签收,达到送达的法律效果。

2.邮寄送达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篇二

关键词:传统促销,利弊分析,对策

在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传统促销是企业应用较为广泛的竞争方式。当前, 市场中的企业、商城等促销之风此起彼伏, 而且促销的力度不断增加。在传统促销应用的过程中, 能够促进企业销售量与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 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 但是传统促销并非十全十美, 依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与弊端。

一、常用的促销手段及分类

企业的策划人员在促销策划的过程中, 往往面临着如何使用传统促销、适当应用传统促销等问题。对传统促销进行分类能够进一步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与研究, 从而能够实现促销应用的最优化, 发挥传统促销的最大作用。

传统促销的分类方式主要包括:第一, 依据促销对象进行划分, 传统促销可以划分为经销商促销、消费者促销等;第二, 依据促销状态进行划分, 传统促销可以划分为动态促销与静态促销。动态促销指的是消费者与产品之间面对面的促销行为, 包括终端人员推荐、产品现场演示等;静态促销指的是不涉及消费者与产品面对面沟通的促销方式, 主要包括积分、折扣、赠送等。

二、传统促销有利的方面

1. 促进产品市场占有率与品牌竞争力的提高

市场占有率指的是企业产品销量占本行业同类产品销量的百分比。市场占有率是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地位的主要体现, 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的扩大的过程中会实现成本的不断降低, 这就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创造了可能。一般情况下, 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情况下, 企业就能够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与左右。因此,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开始将市场占有率的保持与扩大作为目标。传统促销是企业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最为有效的策略, 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 我国市场的开放性不断增强, 面临着更加强劲的对手, 在竞争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销售规模。此外, 当前国内与国际产品促销策略的接轨已经成为了国内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不能够正确的选择与应用传统促销, 将会失去市场, 甚至导致企业面临危机。

2. 实现企业产品快速处理与资金的及时回收

对我国部分产品的供求情况进行分析可知, 我国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 存在产品过剩与资金沉淀的情况, 对企业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及市场规模扩大造成了不良的制约与影响。因此, 企业应该在这种情况之下主动出击, 寻求新的发展出路。传统促销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产品流转与资金回笼速度的加快, 另一方面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实惠, 能够实现“双赢”的局面。

3. 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与规模经营

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存在重复分散的状况。价格一方面能够对供求关系进行调节, 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优胜劣汰, 这种必然的经济规律。知名企业能够通过传统促销的方式对劣质产品进行驱赶, 让这些产品退出市场。例如家电市场中, 我国的居民当前更加集中与名牌产品的购买, 导致一些劣质的、假冒的产品失去了生产的空间, 实现了市场重复分散市场状况的转变, 进一步促进行业内在结构的调整。

4. 实现市场规模的扩大与内需的刺激

当产品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下, 促销就成为了市场经济中较为有效的竞争手段。当前, 居民购买需求能力总是与商品价格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促销能够进一步促进购买力的增强。通过传统的促销手段能够实现消费者潜在需求的刺激, 从而实现市场内需的刺激。

三、传统促销存在的弊端

1. 传统促销存在过度依赖的问题

当前, 仅仅将促销成为取悦消费者的手段, 通过打折、降价等促销手段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 通过促销来实现对销售的支持, 存在着促销停止之后销售马上回落的情况, 根本不重视所谓的品牌忠诚, 对促销存在非常强的依赖性。这种情况就属于非常典型的促销依赖问题。

2. 传统促销存在饥渴盲动的问题

企业将各类传统促销作为中点内容, 通过促销的方式来打击对手与讨好消费者, 尤其是在企业面临一定的销售压力时, 仅仅依靠促销一种方式来对问题进行解决。促销饥渴盲动的问题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缺乏促销的整体规划, 促销的随意性较大, 这就导致很难从整体上获取效益。例如买宽带送豆油等方式, 这种促销形式仅仅是图一时之快, 往往会陷入到被别人模仿而无法自拔的境地中。

3. 传统促销存在攀比求廉的问题

当前, 很多商家在应用传统促销的过程中, 往往存在互打降价擂台的情况, 这就是较为典型的促销攀比求廉的问题。尤其是企业看到竞争对手的促销受到了较为良好的促销效果时, 在攀比心理与经销商、消费者压力的情况下就会存在盲目促销的情况, 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加优化的促销措施来进行促销活动。这种促销行为是缺乏规划性的, 导致竞争对手获得了大的效益, 而自己仅仅获得了小的效益。虽然在这种传统促销过程中同样付出了精力与成本, 但是却不能从促销活动中获取较大的回报。

4. 传统促销存在求同的问题

很多商家进行促销的最为初始的动因就是因为同类产品的商家都在做促销活动, 导致这些商家的促销活动并没有明确的促销计划与目标, 更加缺乏有针对性的促销战术, 这就是传统促销中存在的求同问题。促销求同问题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随大流的情况, 商家往往在不断模仿与跟风的过程中陷入到了促销同质化的漩涡中, 由于大部分的商家都采用这种促销方式, 对消费者已经失去了较强的吸引力, 导致促销的效果并不能够到达预期。

四、传统促销中病症的主要原因

1. 在对传统促销的认识方面存在不足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之下, 促销的内涵、促销扮演的角色、促销的作用等都有待进一步的明确。部分商家或者转移促销人员对于传统促销这些方面并不具备明确的认识, 实现对传统促销的明确定位已经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 重要的已经不是传统促销本身的重要性, 而是传统促销所能够解决的问题。

2. 在对传统促销的运用方面存在不足

除了对传统促销认识方面的重新定位问题之外, 传统促销的具体应用方面同样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传统的、固有的促销经验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所占据的层次不断降低。如何实现传统促销的创新与组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降价促销方式, 降价虽然是应用较为广泛且效率较高的促销方式, 但是就是同样的降价促销方式, 不同的商家会产生不同的促销效果。

3. 在对传统促销的规划方面存在不足

在对传统促销进行规划的过程中, 几乎很少有企业能够从整体上进行较为细致的规划。大部分的企业在进行促销的过程中都是仓促而为, 或者是在惯性思维的支配之下进行促销, 例如节令性促销、季节性促销等。如果促销缺乏相对系统的规划, 就容易存在较多的问题, 尤其是很多商家都在进行这种类型的促销时, 跟风现象、攀比现象非常严重, 促销形式就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了。

五、传统促销效果提高的策略

1. 实现传统促销策略的制定

在传统促销策略制定的过程中要注重目标客户、促销计划、产品组合、促销手段、竞争对手促销手段等方面的内容。一般情况下, 较为有效的传统促销策略包括:第一, 实现人潮的吸引, 是促销策略中最为关键的步骤;第二, 实现交易的创造, 要鼓励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第三, 实现利润的创造, 通过相应的手段吸引客户购买利润较高的产品;第四, 实现奇迹的创造, 让消费者保持持久的新鲜感。

2. 实现传统促销计划的制定

传统促销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计划概要, 主要包括促销的宗旨、预期收益、预期成本、产品大类等;第二, 促销的时间、频度、时机等;第三, 促销地点、参与店铺的确定;第四, 促销手段, 对本次促销所需采用的主要手段进行确定, 主要包括降价、赠送、试用、搭配等。

3. 实现传统促销商品的选择

传统促销的产品在选择的过程中主要依据品类分析与品类优化。依据分析的结果对促销产品群进行确定, 依据优化结果对促销产品的主次进行确定。在促销产品进行选择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第一, 要选择有利于企业良好形象树立的产品;第二, 要选择有利于实现人潮吸引的产品及价格;第三, 要选择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促销商品。

4. 实现传统促销商品数量及价格策略的确定

当前, 运用传统促销方式的商品种类不断增加, 但是这些促销产品在种类方面并不具备明显的特点, 导致促销的重点并不突出。传统促销商品数量及价格策略确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第一, 确定的过程中要依据促销计划所具有的特点。第二, 对促销的数目及力度实现强化管理, 非常热卖商品———促销价格为市场价格要低80%-85%, 是促销过程中用来“吸引眼球”的商品;中度热卖商品——促销价格为市场价格要低90%一95%;一般热卖商品———与市场价格相同。

5. 实现传统促销方式的灵活运用

在应用传统促销的过程中, 要对促销的时机进行正确的选择, 对促销的期限进行合理的确定, 对促销的幅度进行合理的明确。此外, 还要注重促销组合的应用。在营销市场中, 不同的产品包含了不同的特质, 这就决定了产品在促销的过程中要在时期上进行不同的选择, 例如饮料的促销一般集中在夏季或者节假日。促销期限应该适中, 既不能够太长, 也不应该太短, 要结合消费者正常的购买周期来决定, 如果促销期限太长, 将导致产品的价格很难恢复到原位, 如果促销期限太短, 又不能够到达促销的效果。一般情况下, 较为适宜的促销时间为两周到四周之间。

六、总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只有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才能够脱颖而出。企业应该在合适的时机中选择合适的促销方式进行促销, 突出产品的独特与新颖卖点, 有效地吸引消费者, 实现销售额的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刘红艳, 李爱梅, 王海忠, 卫海英.不同促销方式对产品购买决策的影响——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视角的研究[J].心理学报, 2012, 08 (23) :1100-1113.

[2]金立印.促销活动效果比较研究——诱因类型、获得时机和条件限制对促销效果的影响[J].管理评论, 2013, 08 (21) :34-42+33+64.

[3]卢长宝, 秦琪霞, 林颖莹.虚假促销中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认知机制:基于时间压力和过度自信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13, 02 (18) :92-103.

[4]杨宜苗.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及其对负向购买意愿的影响[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 02 (19) :52-60.

[5]贺庆文, 李敬强.消费者购物目标与促销利益聚焦一致性探讨——兼论企业产品促销策略的选择[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0, 08 (16) :70-71.

[6]江明华, 董伟民.参考组与时间压力影响下在线消费者对主动式推荐促销的心理抗拒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05 (14) :48-56.

[7]柯云芜.城市旅游营销渠道及促销策略构建——以厦门市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43) :10-12.

[8]卢锋华, 郭淑梅.价格促销对品牌评价的影响——以浙江省湖州市酒店业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5 (12) :88-92.

[9]刘晓峰, 刘龙艳.缺货情境下顾客的心理抵制及行为倾向研究——基于网购促销的调节效应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4, 01 (54) :106-112.

3.邮寄送达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篇三

摘要:对网络出版的利弊进行了分析,网络出版拥有便捷优势、传播优势和价格优势,但在阅读习惯、资源、品牌、观念和人才上有其不足,且网络出版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网上交易亦存在安全问题。同时,着重对网络出版的弊端提供了一些应对之策,包括观念体制的更新,丰富出版内容和形式,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等。

关键词:网络出版;利弊分析;对策研究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的建立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无比丰富的新世界——虚拟世界。传统出版与网络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出版形态——网络出版,出版的观念、形式、手段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近年来,网络出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

那么,什么是网络出版呢?从广义上讲,所有的网络媒体都可以叫做网络出版物,利用这些网络出版物进行发布、线上交易等活动都可以看作是网络出版(Online Publica-tions)。而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产业部《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对其进行了严格的定义:互联网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其作品主要包括:(1)已正式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物内容或者在其他媒体上公开发表的作品;(2)经过编辑加工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作品。

网络出版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出版的巨大功能优势,为我国知识经济服务?本文阐述了网络出版的优势,指出网络出版的不足,并对制约网络出版发展的因素进行对策分析。

一、网络出版的优势

与传统出版相比,网络出版具有如下一些主要优势。

首先,网络出版节省资源,绿色环保。网络出版不需要纸张,无需印刷,是真正环保、绿色的生产方式。

其次,网络出版物的发行减少了一些中间环节的支出,减少了传统出版发行中多级批发商所引起的附加成本。同时,网络出版物不需要运输,不需要物流费用,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因而具有低成本的优势。据估计,在网上观看或通过网络购买所需的费用仅相当于购买同等纸质图书的30%~70%。

第三,由于其数字电子特性,相对于传统纸质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具有无以比拟的优越性。网络出版物检索方便,这可能是网络出版物相对于纸质图书最显著的优势。读者可以通过关键词迅速查找到所需内容。网络的海量信息以及高速的信息流传输,使得网络出版物的出版内容几乎无限,除了图书、报刊、资料和广告外,还可以是数据库、广播、影视等。这样,网络出版物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给读者以“视”、“听”、“读”全方位的感受。另外,网络出版物还能以超文本方式与其他相关资料建立链接。比如,可以在出版物的“关键词”、“引文”、“专业词汇”、“参考文献”等地方加上超链接,以不同颜色的字体显示,读者在阅读时直接点击它们,更多更详尽的资料即刻便可显现,省去了翻阅资料之苦。

第四,网络出版物阅读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获取迅速,保存方便、持久。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无论想看多久以前的书,都可从网上下载或通过网络订购,方便快捷,即刻即可得到。同时,网络出版物存于网络出版者的服务器或用户的电脑或阅读器中,无纸质出版物保存之忧(怕潮,易遭火焚或虫蚀等)。

第五,网络出版能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网络出版适合为有特殊要求的读者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读者可以向网络出版者提出个性化要求。比如,某图书只有几个章节、几幅图片对某读者有用,该读者只愿意付费购买自己确实需要的部分,网络出版者也可以实现该读者的愿望:把书“切”开来卖。与之相对,哪怕作者作品只有少量拷贝,亦可按需出版(由于网络出版制作成本低廉,不像普通出版物上机印刷有起印数要求的压力)。

第六,在加工制作方面,网络出版不需要出片、打样、输出、装订等烦琐的过程。如果是制作纸质图书对应的电子版,因有现成的电子文档,甚至省去了录入过程。另外,网络出版的数字内容的更正、修订、改版易如反掌。-

二、制约网络出版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

网络出版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在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然而,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的差异,诸如观念体制、阅读习惯、出版物内容、著作权、人才技术、交易方式与交易安全等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在制约着它的发展。

(一)观念体制问题

网络环境下,科学技术已成为出版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出版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旧的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制约着出版业的发展。转变观念势在必行。

新的出版理念认为,出版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出版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网络出版应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引导读者接受新的阅读和消费方式,培育新的市场。同时,需建立适合网络出版特征的管理体系和网络出版行业管理机构,以引导网络出版行为,推动网络出版活动的发展。比如,建立和健全编辑责任制度,加强网络出版的流程管理,保证网络出版物的质量;充分发挥各级出版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出版行业协会能充分发挥咨询、参谋和助手作用,以利于切实加强对网络出版的领导。

另外,“网络免费”的观念盛行也影响网络出版。人们似乎习惯了免费使用,如果收费,大部分读者将会流失。这个问题比较棘手,笔者认为,只能以真正好的内容、真正实在的便捷、比较低廉的价格来吸引和留住网络消费者。

(二)阅读习惯

人类的阅读习惯是在几千年的不断进化中形成的,人们习惯了纸质图书的阅读,不太习惯对着电脑屏幕,或者对着还略显笨拙的阅读器进行阅读。另外,人们读书要做读书笔记,进行思考、演算,或者习惯于小憩前随便翻翻。数字电子形式的出版物在这方面实在是先天不足。

应对之策是,从培养年轻读者人手,改变他们的阅读习惯。根据CNNO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家庭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8470万台,网民为2.53亿,35岁及以下的网民占79.6%,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9.0小时。改变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也许是今后网络出版能否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网络出版内容

纯的信息“粘贴”或商业形象宣传或销售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出版。网络出版物的内容应当是传统的新闻和出版内容,而非简单的只供浏览的快餐式信息。网络出版物能否吸引读者忍着阅读的不便来下载、购买,关键取决于其内容。

对此,出版者要大力开发出版资源,以满

足网络出版对资源的巨大需求。要做好选题策划,通过各种途径,依靠优秀作者,捕捉选题信息,做出有价值、有市场的选题。尤其要开发有影响的系列选题,形成选题规模,在网络出版中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竞争优势。内容上应该取传统出版之所不能或不便,比如,可以制作包含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的出版物,或者是一些可供查阅的工具类出版物(比如电子版《辞海》及各类汉英、英汉电子词典等),或者是一些资料性质的,让读者觉得下载对其学术研究非常有用,等等。要有的放矢,针对不同读者制作不同的网络电子出版物。例如,科技类图书的特点是严谨、严密,传统纸质图书囿于表现手段而表现出严肃和呆板,此类网络出版物制作的重点则要应用一些技术手段,如可以加一些三维图解、动画等,以使读者更好、更直观地理解其内容;而少儿类图书更可制作得活泼有趣一些,更多地结合音像和图画等素材,以吸引少儿读者。

另外,对出版物内容与质量也应该严格把关。出版物的内容要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杜绝有害(如反动、淫秽)信息。质量水平要达到一定标准,决不可粗制滥造。目前,网络出版物编校质量不过关的现象还比较普遍,错误俯拾皆是。主要原因是对网络出版物的编校质量的监管还是空白,有待有关部门进行规范。

(四)网络安全

网络出版物交易的特殊性及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着网络出版物的销售,从而制约网络出版的发展。相当数量的网民因为害怕资料泄漏而放弃网上支付,病毒猖獗、诈骗陷阱等亦使人们对网上交易安全存有疑虑。

网络出版物的交易的安全性提高有赖于网络大环境。出版者应用先进的保障安全交易的技术,以及用户小心谨慎是防范在线交易欺骗的两大法宝。

目前流行两种安全保护措施:一是以防火墙技术为代表,包括信息泄密防护技术、病毒防护技术、密码术,主要用于网络出版物的浏览和下载;二是建立在数据加密基础上的安全协议,采用开放型安全控制技术,包括数字签名、鉴别技术、访问控制系统,主要用于网络出版物的交易。

(五)著作权问题

现阶段,网络立法尚不完善。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对网络出版物还没有明确的条款,所以对网络侵权的判定尚未有具体的法律依据。比如,目前还没有对网络出版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进行规范,尤其是未对网络出版中与著作权相关的邻接权(即指作品的传播者所享有的权利)做出明确界定。

网络信息表现出的高速、准确、完美的复制性能,对使用者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自由性,这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和实惠,恰恰也容易造成网络出版物极易被盗版复制,不仅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出版者也蒙受了经济损失。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制定网络出版保护之法规,集中解决实际操作中面临的许多问题。比如尽快出台《网络出版法》,保护网络出版的著作权,明确ISP和ICP的范围和责任,同时,不断提高国民的整体信息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可喜的是,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国信息产业部于2002年颁布了《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并于当年8月1日起实施,加强了对互联网出版活动的管理,保障互联网出版机构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互联网出版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六)人才及技术

网络出版业是高科技行业之一,对从业人员的科技水平、知识含量要求很高。

网络出版要求工作人员具有扎实的网络知识和丰富的出版工作经验。当前大多数在线的网络公司拥有的人才资源较多地局限于前者,而出版社则缺乏专门的网络技术人才来建立和维护网络出版平台。因此,如何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以及如何进行未来人才的培养等,都必须引起当前出版界足够的重视。

为此,要确立新的人才观念,将人才资源视为网络出版的第一战略资源。要采取措施,加强继续教育,建立网络出版人才的培育机制,比如可对出版社的现有编辑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可在高校设立网络出版专业,招收网络出版方面的研究生,培养网络出版高级专业人才;成立专门的网络出版学院和网络出版研究所,以加强对网络出版这一高新技术学科的研究。

另外,网络出版要发展,必须突破目前存在的技术瓶颈。诸如网上跨文化传播带来的语言障碍问题、显示字体问题(这在我国尤其突出,汉字有简体、繁体之分,随所用汉字的内码不同及阅读平台、软件不同,有时会产生乱码现象)、网络带宽的限制问题,以及标准化问题等,这些都阻碍了网络出版的迅速发展。

此外,也有待于技术进步促使阅读器价格下降及质量提升。可以想象,如果电子阅读器就如纸张一样薄,如纸质书刊一样便于阅读,或者电子阅读器也能像纸张一样在上面随意做注解,做笔记,那么,人们也就乐于阅读,阅读也就习惯了。

4.邮寄送达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篇四

鉴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是一种新的计价模式, 当前在我国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编制内容以及在贯彻执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尚需要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 以便于准确地理会《计价规范》的基本要领, 更好地把握《计价规范》的精神实质, 避免一些单位和个人仅凭个人理解去宣讲, 甚至断章取义, 以致于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混乱, 干扰这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工程量清单招标的优势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 实现了量价分离、风险分担, 变现以预算定额为基础的静态计价模式为将各种因素考虑在全费用单价内的动态计价模式, 同时, 能够反映出工程个别成本。所有投标人均在统一量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和企业自身实力, 并充分考虑各种市场风险因素, 即统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优胜劣汰, 避免投标报价的盲目性, 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

有利于廉政建设, 规范招标运作。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 发包人不需要编制标底, 淡化了标底的作用, 避免了工程招标中的弄虚作假, 暗箱操作等行为。

节约工程投资。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 合量适度的增加投标的竞争性, 特别是经评审低价中标的方式, 有利于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 降低工程造价, 为建设单位节约资金, 以最少的投资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推动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工程量清单招标要求施工企业加强成本核算, 苦练内功, 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降低施工成本。构建适合本企业投标报价系统, 促使施工企业自主制定企业定额,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二、工程量清单存在的问题

计价规范本身的缺陷, 阻碍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发展。由于《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过于笼统和门类不全, 客观上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 所涉及的清单项目与工程实际情况还有一定差距, 一旦实施, 问题必将会暴露出来, 不利于工程量清单招标的顺利进行。

相关配套体系未完全建立, 影响工程量清单招标的顺利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作为一项新举措, 它的实施需要市场多方面的配套, 而目前建立的相关配套体系在很多方面存在差距, 可能会给清单招标设置障碍。

市场准备不足, 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 对于许多业主和施工企业来说, 还从未涉足过, 它们对应承担的风险也心中无数。很多施工企业在管理上还不适应工程量清单招标的要求, 平时疏于资料的积累, 没有建立内部定额, 因此无法准确了解企业的成本, 招标报价变成无的放矢。

急需开工建设的政府投资工程实施比较困难。工程量清单招标对于工期紧且必须马上开工的政府投资工程, 很难在短时间内编制出高质量的工程量清单, 甚至图纸不齐, 无法编制, 或是建设过程中变更过多, 失去了用此办法招标的实际意义。

三、工程量清单招标应用的对策

“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 其主要做法是将原有预算定额中人工、材料、机械的消耗量和价格分离。其目的是使消耗量与人工、材料、机械价格的管理方式进行分离, 就是由政府发布消耗量标准, 因为消耗量标准是依据工程设计、施工等方面标准规范制定的, 这些标准规范在没有重大变化的前提下, 消耗量标准具有相对稳定性, 它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平均水平, 发布消耗量标准是政府调控建筑产品价格的手段。

在坚持“政府宏观调控, 市场形成价格”的改革目标的前提下, 研究探索为市场提供工程计价、定价服务的消耗量或价格信息等, 加强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管理, 以有利于维护建立公平、公开、竞争的建设市场秩序。

市场需要的是准确且有指导性的消耗量定额和价格信息, 企业在确定自己的工程成本和投标报价中还是需要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消耗量水平和价格信息作参考的。另外, 从投资方看, 更需要这方面的资料和信息来进行投资决策。所以市场对政府发布的消耗量定额和价格信息是欢迎的, 还有财政、审计、仲裁和法院等在相应的工作中也要以此为依据。

率先在政府投资项目上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 用二至三年的时间分段实施, 稳妥推进, 积极探索, 建立和完善符合实际且切实可行的清单招标办法, 并在其它投资项目上逐步推行。防止投标企业互相串通, 哄抬标价, 损害招标人利益, 同时也要避免招标企业报价过低引起恶性竞争, 造成企业自身经营上的困难。

加强合同审核管理工作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造价管理部门对工程清单招标采取事后跟踪的重要内容之一。工程中标是施工单位对造价与施工条件选择的一个阶段, 要使造价及施工条件落实, 合同鉴证至关重要。建设主管和造价管理部门应对合同签订前进行审核认证, 审核合同价是否与中标价吻和, 合同中其它条款的签订是否与招标文件一致, 有否不合理的条款, 拨款形式时间是否合理, 工程质量、工期、施工保证措施是否合理、先进等。克服合同中不合理、不平等条款, 以保证合同主体、合同内容的合法性, 合同条款的合理性, 维护合同当事人双方的经济利益, 提高合同的履约率。

摘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发布实施开创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新格局, 必将推动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深入和体制的创新, 最终建立由政府宏观调控, 市场有序竞争形成工程造价的新机制。

5.邮寄送达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篇五

关键词:教考分离 利弊分析 对策

中国分类号:D691.46

引言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在现代社会职业和市场的驱动下,高校教育对考试管理模式面临新的选择,对于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 进而对学校的教学和育人质量, 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来,许多高校纷纷采取了“教考分离”的考试管理模式。 但在教考分离大热的形势下,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考分离制度的实施,需要对其做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从而更好地体现考试的权威性、客观性、科学性,更好地为高校教学服务。

1“教考分离”的概述

何谓教考分离?有学者认为,“教考分离”是一种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实施过与教学效果的评价分离进行的现代教学管理手段,它要求任课教师不参与考试题目拟定、试卷评阅和成绩分析等教学评价过程, 其核心是公开、公平、公正、客观。具体说来, 有直接由教学管理部门从试题( 卷) 库中筛选组织试卷、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非任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命题、或直接由教学管理部门从校外命题并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阅、分析试卷等三种不同的组织形式。作为高等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的趋势“教考分离”模式受到高度重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2“教考分离”的利弊

2.1“教考分离”的优势分析

2.1.1 在教考分离的模式下,教学大纲的贯彻能够更全面,更完善。

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下,教学大纲能够最大限度的约束教师的授课,促使教师自觉地研究学习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授课,使教学大纲得到全面贯彻,同时,教师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得教学质量得到保证。这样也能让学生充分学习教材的内容,在期末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2.1.2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强化考试命题的严肃性。

教考分离彻底摒弃传统考试模式中经常出现考试方式随意,试

卷类型多样的现象。试卷从试题库或试卷库中抽取,并由课程负责人或专业教师对试题的分值分布、难易程度、试题类型、知识面覆盖,进行统一制定。这对于教学管理部门来讲,从考试方式的制定考试档案的归档到教学质量的评估,都可以做到统一安排,规范管理。另外,“教考分离”模式增强了考试命题的严肃性公正性客观性,大大减少了命题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也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2.1.3 调整学生的学风和考风,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

在传统考试制度下,学生在考前要求任课教师划定复习范围,降低试题难度,考试时作弊,考后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找老师求助,这种种现象都滋长了学生的惰性心理,严重破坏了学校学风考风。实施“教考分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试结束,教师互相监督下评分,从制度上基本消除了人情分的隐患,让学生明白想取得好成绩并没有捷径,只有通过平时的努力学习才能够实现。

2.2“教考分离”的弊端分析

2.2.1 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的难以实现。

实行“教考分离”,就要求教师紧扣教学大纲, 这样,教师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研究教材,怎样把知识点讲透、讲全,还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尽可能使学生把业余时间都用到课程学习上, 以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教师很难有精力和时间考虑自己的科研, 就更谈不上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也就不可能将本学科的理论前沿问题以及自己的观点与学生分享,难以达到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以及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目的,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

2.2.2 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三者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教师作为授课和评测的主体地位被迫让位于教学管理者,代之以标准化的试题和统一的考评程序。教学管理者对教师则以控制监督为主要手段。这种传递不信任信息的手段,对于大多数认真负责的高校教师是不公平的。考试评测之后学生和教师之间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被割裂体现出来的只是一个考试分数。为避免出现双输的局面,学生和教师只会追求共同的利益,高分而教学管理者则被动地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

3我院实施对策

尽管“教考分离”的实施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从“教考分离”发展的起源来看,考试的初衷应是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教考分离”模式确实有其优势,因此,在我院实施“教考分离”的过程中采取如下对策:

3.1强调试题库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最大限度地保证试题库适应教学的需要。

试题库是大量合格试题的有序存储建立科学规范的试题库资源,目的是方便教师丰富和完善考核设计思想,减轻教师命题和评卷的劳动强度,提高考核的灵活性。自2012年起,我院试题库项目小组建成了试题试卷库,在命题原则上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基础,突出综合,鼓励创新。建成的试题库在近年的各项考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每隔半年及时更新试题库,增加新的试题,融入部分对新知识考查的试题,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3.2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考查形式。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因此培养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更全面的知识体系。我院对于一些知识更新较快,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例如导论性课程,实践课程,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考查采用报告论文等比较灵活多样的形式,而对于一些相对稳定的基础课程,如财经法规,会计基础等课程,知识更新较慢,上课学生和任课教师多为教材和教学大纲统一,采用“教考分离”,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结束语

我院在教考分离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考试的统一性、规范性、客观性和标准化,减少了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大大促进了学院的教学改革。与此同时,在运用教考分离模式的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力求解决目前高校教学和测评中的种种问题,目的是更好地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理解和运用“教考分离”。

参考文献

[1] 乔晶,胡兵.高校实施教考分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2011(34).

[2] 周白羽.对于高校教考分离考试模式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0(11):160.

[3] 龙文祥,龙陶陶.对高校教考分离制度合理性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3).

6.公告送达滥用原因与对策 篇六

一、违法、滥用公告送达的原因分柝

(一)客观原因

1 直接送达耗时耗力,挤占法官较大精力。部分案件中,送达的工作量却往往比审判等其他工作还要费力、费时。为了“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法官不得不降低标准实现送达任务。

2 送达不专业、不规范、不灵活,效果不好。文书送达工作,事关诉讼权利义务和胜败结果,法律要求相对严格,应当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处理。但从目前法院的司法实际来看,并无专业化处理。另外,现有公告方式难以达到通知效果。如法院采取在人民法院报上刊登法院公告的送达效果并不好,原因之一在于人民法院报并不是普通老百姓经常接触的报纸。

3 缺乏必要约束和惩罚机制。我国现在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社会诚信缺失,体系不健全,反映在送达中多表现为受送达人及协助人有故意躲避送达或拒收的情况,原告方也有诚信缺失行为:如原告为了剥夺被告的诉权,实现缺席判决,故意虚假提供被告送达地址。而我国法律对诉讼中违反诚信的行为缺乏规制和惩罚,给送达工作造成困难。

(二)主观原因

1 对公告送达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在当事人即使收不到的情况下。公告送达结果推定为送达成功,这是公告送达与其他送达方式相比最为明显的优势,同时也是一种缺陷。这一缺陷可能带来多个层面的问题。首先从当事人权利保护视角看,当事人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要行使权利,首先必须要了解自己已经受到起诉,因公告送达很难通知到受送达人,如果滥用公告送达可能对当事人的知情权、应诉权,继而对答辩权、举证权、质证权等一系列的权利造成损害。其次。从审判视角看,以公告送达的案件容易造成冤假错案。公告送达导致抗辩平衡失控、证据未经质证,事实可信度大打折扣,判决难免形成一边倒的局面。第三,从判决公信力视角来看,由于受送达人诉讼权利被剥夺,导致产生不满情绪,势必造成执行难度增加。

2 公告送达毕竟是一种推定送达,且在司法实践中公告送达案件大多为缺席审理、缺席判决,直接影响案件审理结果的公正性,所以公告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送达方式。司法实践中,由于公告送达简单好用。效力明确,一些审判人员遇到送达困难时往往倾向于公告送达了结送达程序。

3 公告送达审查把关不严。公告送达适用条件之一是受送达人下落不明。“下落不明”一般是指“离开住所地后没有音讯”,并非含义明确界限分明的法律名词,法律也未对此有特别规定予以解释。这就给法官灵活适用法律留下了一个较大的自由裁量的空间。由此导致法官操作尺度不一,不仅做不到慎用,甚至积极适用公告送达,主观随意性大,滥用不可避免。

4 防范恶意不够:如有的当事人利用配偶外出的机会或者故意安排诉讼文书退回而进行欺诈式离婚等。依据法律之规定,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不能申请再审,无法救济。此种恶意诉讼严重破坏正常司法活动,侵犯配偶的诉讼权利,剥夺了对方配偶的婚姻自主权等合法权益。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慎用公告送达,切实加强对恶意诉讼的防范。

(三)送迭制度枸架缺陷

1 当事人的送达积极性未调动和利用。实践中。当事人一般彼此都很熟悉,均有较强能力查找到对方,这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能力资源。但现行立法中,原告虽然有能力有愿望帮助法院,但立法却没有以权利义务形式让原告参与到该项工作中来。

2 公告送达审查程序未建立。目前,公告送达由承办法官自己决定,并不需要特别的公开的和专门的监督。如果能够对是否选择选用公告送达制度,设置一项公开审查程序,对是否适用公告送达进行听证论证,将会充分体现司法的公正性和公告适用的合理性。

3 审查标准不严格。公告送达适用条件之一是下落不明,而现行立法没有明确达到什么情况或条件才能构成下落不明,才具有适用公告方式的合理性。

二、改变公告送达的司法现状

(一)从强化送达能力入手,减轻审案法官送达压力,减少公告送达案件数量

目前法院送达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可根据实际情况外包或外聘部分人员专事送达,以减少审案法官的送达工作压力。其次要因地制宜,不断提高送达水平。不断探索完善法院与邮政部门的合作方式,提高邮政部门专递服务质量。对于在农村居住的当事人的送达,因村委会干部具有较大的权威,也都拥有较强的联系能力,应当加以充分利用。另外,送达人员也要讲究送达方式方法,尽力消除当事人的误解及抵触心理,有效化解送达阻力,从而减少公告送达案件数量。

(二)从完善送达制度入手,合理分配权利义务,充分调动原告协助送达积极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明确了原告及被告对自己送达地址权责规定,但却没有对原告提供被告送达地址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规定。目前的送达制度将送达主体仅限定在法院这单一主体上,忽视了原告等利害关系人对送达工作的协助意愿。在将来的送达制度中,应适当修正目前送达制度的完全职权主义模式,引入当事人责任与风险承担机制,将原告的送达主体地位、送达义务予以明确。使之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协助法院完成送达任务。在诉讼过程中,法院可视当事人的协助能力要求其承担协助确定送达地点、提供受送达人下落、协助邮寄送达等义务,并将原告是否积极履行送达协助义务作为法院决定案件流转进程快慢的一个考量因素。

(三)从司法政策完善入手,严格谨慎使用公告送达,突出公正优先性

从司法解释的内容来看,虽然明确了法院要求原告方协助送达的规定,但却不是义务,因送达不能的结果并未使原告方承担不利益,反而大部分原告因此而获益,促使部分原告为积极公告送达和缺席审判,故意向法院提供虚假地址,恶意提起诉讼。由此,应从司法政策上予以引导,遏制公告送达过度使用的趋势,加大对公告送达运用的限制。一是加强对原告是否履行协助义务的审查,防范原告主观故意不提供准确地址或怠于协助履行送达义务。二是强化公正优先性,建立严格的公告送达适用条件审查制度。严格谨慎运用公告送达制度。从严把握公告送达的适用条件,从严认定“下落不明”,决不能一找不到人就采取公告送达。三是强化职权调查。在原告无法提供被告的准确地址的情况下,法院应主动运用职权调查被告下落,只有穷尽手段而不能的情况下,或有确切证据证明“下落不明”事由存在的情况下方可使用公告送达方式。

(四)从司法实际需要入手,建立健全与公告送迭有关司法制度

7.邮寄送达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篇七

一、中职学校实施准军事化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校的安全和稳定

现在社会的不安全因素和各种诱惑有很多,所以上自政府教育部门,下至学生家长非常看重学生在学校的安全。中职学校多为寄宿学校,所以校方非常重视学生安全和学校稳定。准军事化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封闭,也就是学生不能轻易离开学校,这样学生就可以大量减少与社会上不良诱惑和校外危险因素的接触,减少这些因素对学生安全和学校稳定的影响,从而保障了学校的安全的和稳定。

(二)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中职生多为中考失败者,但中考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中职生的智商就低于普高生,而是他们从小学到初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自我约束力差,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从而导致他们有种种恶习,例如有的学生存在暴力倾向,动不动就用拳头说话;有的学生通宵上网,白天上课瞌睡、逃课;有的学生缺少同情心、爱心,更谈不上尊敬教师、团结同学等。这样“令不行,禁不止”的“难管理”的学生需要的是正面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准军事化管理就是让学生学习军人的“军令如山倒”的精神和“令行制止,整齐划一”的作风,利用管理的全面、规范和精细,树立学生严明的组织纪律观念。通过严格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使他们养成严谨、雷厉风行的生活学习作风。

(三)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现在的中职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大事小事都是由大人张罗打理。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存在固执、没有责任感、很情绪化等性格缺陷。准军事化管理就要求学生在集体的生活和学习中,按照统一的生活和学习作息时间,自主安排衣食住行,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自主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在一个友好融洽和充满关爱的氛围中,各种不同性格缺陷的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校正自己,从而形成了健全人格。

(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中职教育是就业前教育,也是就业上岗、技能培训的基础教育。中职教育最终要为社会培养出能够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合格劳动者。现今的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的是中职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纪律、责任和团队意识等素质。在这种对人才“高要求”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和家长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所以中职学校实施着重培养学生行为规范和健全人格的准军事化管理,是有利于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的可持续发展的。

二、中职学校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存在的弊端

(一)学校环境过于封闭易导致教育失控

准军事化管理所营造的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空间,让学生在这样的空间里,按照各项规章制度生活和学习。但一个过于封闭的校园环境,一方面会限制学生的活动自由和空间,导致学生不容易接触外在世界,使他们视野狭窄,没有创造力,不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另一方面过于封闭的管理会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滋长和蔓延,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更容易以不正当形式和方法发泄,导致教育失控。

(二)日常行为规范过细易形成教育死板

准军事化管理的核心就是规范、精细、严格。所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常规定了学生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制定得非常细致。但有的班主任根据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进一步细化成班级的行为规范,这样容易造成在使用这些规范教育学生时,更多是生搬硬套,从而导致教育的死板。

(三)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僵化易造成教育弱点

准军事化管理的严格,容易导致学校教育管理者有“教育从严”的思想,而忽视了“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基本理念。这样的教育管理者,往往认为教师就是教育者,学生就是受教育者,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自管能力。有些班主任,在根据管理条例教育学生时,通常是“高高在上,高声训斥”,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感受,甚至是尊严和人格。中职生求学时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正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时期,简单粗暴的教育非但不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还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一大问题,更甚者会造成他们人格的缺失。

三、中职学校实施准军事化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提升准军事化管理内涵

首先,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并不是生搬硬套具有“军事化”特点的管理模式,而是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借鉴来的管理要“有所用,有所不用”,选择适合自己的,建构自己的准军事化管理模式,最终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管理者们应该积极思考,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具有地域特点、本校特色的准军事化管理内涵。

其次,中职学校的准军事化管理要适合中职生独有的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虽然他们有很多让人不满意的地方,但他们毕竟是未成年人,可塑性很强。为此,我们对学生提出管理要求和实施管理的时候,不仅要从“准军事化”角度出发,还要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充分重视学生道德内化的心理进程。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性别的学生,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达成度等都可以不同。总之,我们要充分把准军事化管理的“严格要求”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准军事化管理表面是严格要求,本质上它应是极具“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

最后,学生的管理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管理,中职生更需要全方位立体的管理,教育管理者应该是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这样的管理要能有效实施,产生有效教育结果,首先要同时得到这些教育管理者的认同,所以学校的教育理念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教育理念要跟上,要了解、理解甚至包容和体谅现在的学生,这样才能使具有学校特色的,针对学生特点的准军事化管理真正落在实处,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流于表面管理。这样的教育管理自然会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同。

(二)扩展准军事化管理外延

首先,建设多元化的教育阵地。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知识不断更新,市场经济繁荣又复杂,我们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面的深刻影响,所以准军事化管理不仅仅是封闭,(下转第83页)(上接第73页)更重要的是延伸。为此,我们要积极创设内外互动的教育环境,我们可以有传统的课堂、板报等老阵地;也可以有新开发的广播电视站、校园网及心理辅导中心等新阵地;更有走出校门进社区、进企业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我们的教育内容不再枯燥、单调,而是直观、具体、形象、生动。这样的教育还可以开阔我们的学生视野,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学生对职业要求的了解和就业信息的掌握,熟悉社会大环境,培养他们的交往应变能力,提高他们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搭建多样化的展示平台。可以举办场面感人的亲子活动和家长会,加深互相了解和沟通,加强家校合作;可以开展主题鲜明的校内外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可以进行挥洒汗水的技能比武,锻炼实战能力等。这样的教育使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也了解了同学、家长,感受到了友情、亲情的温暖,更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以及互助互爱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最后,发挥学生的管理主体作用。准军事化管理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同时让学生在管理工作中担任一种职务,肩负起一种责任,不但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管理和自控能力,树立自信,还形成了一个由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组成的“教育共同体”,产生“教育协力”,提高管理和教育效果。所以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让他们积极加入管理者的行列,发挥他们自身的管理主体作用,为此,我们可以组建自管会、纠察队、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用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择学生干部,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校管理。

参考文献

[1]班华,高谦民.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建华.以养成教育推进德育创新[J].江苏教育,2008(12).

8.浅谈财会集中核算制的利弊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财会;集中核算制;利弊;策略;

一.引言

财会集中核算制是近几年来在一些大型行政企业单位实行的一种新的会计核算制度。通过这种制度的实施,让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收支治理工作得到了加强,使得财政预算的执行有了强大的保证。由此可以看出财会集中制度的重要性。正因为重要,我们更要认真仔细的研究此种制度的利弊性质,以便更好的完善制度,让制度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二.制度取得的成效

1.通过实施财会集中核算制度以后,各单位的财会业务工作就被纳入了统一的管理审计范围中。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会核算工作的效率,还保证了质量。更重要的一点,此制度的确立。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资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2.财务管理水平很关键,也有很重要的地位。财会集中核算,就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因为在财务核算过程中,会计实行的电算化管理,让所有的账务,凭证,报表等都由计算机执行,这一系列的操作工作都保證了信息资料的真实性,提高了财会的效率,而且使得信息质量更加的准确,真实。这样更加有利于领导进行正确科学的决策。

3.制度起到约束作用我们要知道,会计核算中心接受支付申请有一定的依据的。依据就是各个单位的预算指标。假如说没有预算指标或者说预算指标超过一定标准的,会计核算中心就会拒绝支付。从这方面进行约束。对于政府的采购资金,是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支付的,资金是直接给供应商的。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保证专款专用,也是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明确一点,就是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由于各种核算单位撤销了原来所有的银行收入账户,因此,各个项目的预算收入必须要直接缴入国库,这样做法,就成功的实现了收缴分离。

4. 强化了财政监督。a.设置的监督关口更加严格了。实行了会计核算以来,审核关口变多了,其中包括单位领导的审批,财务主办的监督,还有初审复审等等。加大了监督力度。b.费用报销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单位的每一笔开支都会接受严格的把关审查,过程全程监督。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单位自觉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c.强化了防范意识。集中核算制使得账目表单一目了然,更加的具体明白。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把一些不合理的支出行为扼杀在摇篮中。从另一方面达到了监督的目的。

三.分析出现的问题

a.会计的主体不清楚。这样会使得审计的责任问题没办法界定。一方面,单位认为是会计的职责,就算出现问题也不应该承担责任。但是会计却认为自己只是代理核算,不应该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b.存在监督的盲区。会计集中核算之后,核算中心审查单位支出凭证有一定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他们是建立在单位报账会计审核以及领导签批的基础上的,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监督不力的情况发生。直接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正常进行。

四.如何完善财会集中核算制度

1.调整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模式。一是实行会计委派。一些预算单位的业务量大、业务很重要,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将其会计人员在工资、人事关系转移到会计核算中心,然而对于原来的状态,比如说是原来的工作地点和工作方式要保持不变,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我们的会计核算中心委派会计主管,为预算单位的财务活动支招。也就是出谋划策。有助于更好的服务人民。除此之外,经有关领导批准,对距离会计核算中心较远的预算单位,同样可以由会计核算中心向其委派会计。二是实行集中治理。某些预算单位有以下特点,就是人员少、业务量较小、业务重要性相对较低。对于这样的单位。我们也有对应的解决措施。让大家实现共赢的目标要求。一般就是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办理会计核算业务以及财务收支等一系列的业务。根据预算单位的具体情况,合理的调整会计核算中心的治理方式,合理有效的解决会计服务功能被削弱的这个大问题,还有助于预算单位的财务治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还可以很好的规范权责关系。这种权责关系就是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和财政国库收付中心之间的。

2.提高信息化水平。一是会计核算的信息化水平要继续增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人们能够进行及时必要的交流工作,让工作更加圆满的完成。让制度真正起到自身的作用。二是要在会计核算中心和预算单位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这要求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不能有太频繁的轮岗,让具体负责人员可以尽快的熟悉工作流程以及单位的业务特点。只有这样才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三是要经常与财政国库收付中心联系,要经常核对各项指标。其中包括预算指示、国库直接支付数、政府集中采购数以及结余指标这几种。以科学发展观的方式看待制度的进行。可以更好的促进会计业务层次化和多样化。

3.加强队伍建设。一是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队伍要充实,建立一支优秀的团体队伍很关键。还有尽量提高他们待遇。也是为了更好的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大家想一下。会计人员目前工作很辛苦。尽管负荷较重但是待遇没有相应提高,这既使得会计人员没有时间了解和熟悉预算单位具体情况,无法为预算单位提供满足的服务,不仅如此,他们工作积极性受到抑制。不能热情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解决人手紧张问题,一方面可以适当充实会计人员队伍,另一方面应考虑会计人员工作量成倍增加的实情,级别和工资待遇适当提高是很有必要的。二是加强会计业务层次化和多样化。会计人员的工作就是从事机械的记账和转账工作,工作阻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在某方面讲会造成了会计资源的浪费。因为大多数人员都是许多精通业务、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我们可以从工作层次上进行划分,上到下设立主任、副主任、主管会计、审核会计、基础会计等工作级别,然后进行提拔,提拔标准就是根据会计人员的能力和工作表现了。从多样性上看,可以进行进一步分工,分工就是要按照业务内容,不同类型会计人员可以组合成工作团队,集体负责某一个或某几个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与服务职能。三是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培训工作,可以使得会计人员能够胜任多个岗位,将会计人员的个人发展与会计核算中心的有效运行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更好的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财会集中核算制度的最大作用才可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造福于人民。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进步。

五.结束语

财会集中核算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制度,在许多的事业单位中都用到了这种新制度。是新型的制度,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缺点和不足。当然还有它带来的便利。这种制度确实带给人们了许许多多的便利,有助于人们更好的执行财务管理工作。也在无形中加强了监督力度,让单位工作人员能自觉的提升自身的意识水平和能力。我们要把握好财会集中核算制度的利弊。趋利避害,合理科学的运营它。认识到制度的缺陷和不足,进而努力改正和完善,相信财会集中核算制度一定会发挥出它的最大功效。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童道友主编。《财会集中核算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经济法规汇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3]叶士宏.关于设立基层工会会计核算中心的思考[J].中国工会财会.2011年07期

[4]贾红梅.浅谈经济危机下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优与劣[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4期

[5]高珊.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措施探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0期

9.邮寄送达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篇九

摘要:新版《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启用,是农业部在新形势下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改革。2010年11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等样式及填写应用规范的通知》,无疑是对动物检疫证章标志使用和管理的一次新的重大改革,对动物检疫工作又一次重要的规范性调整。本文结合新时期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体制和要求,对新证的使用提出意见,便于今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动物检疫监管工作。

关键词:新检疫证;利弊;探讨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58-1

1 旧证存在的问题

在内容上,以往各地旧版《动物检疫合格证》(以下简称检疫证明)没有统一样式,填写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经常使检疫员在查证验物时无所适从。旧证承载的许多信息,无法适应新时期动物、产品可追溯的要求。

2 新证启用新亮点

2.1 防伪性

与原检疫证明等票证使用对比,新证增加了多项防伪标志、网络系统管理程序,避免了造假和擅自私开等行为,保证了检疫证明作为动物产品流通必备证件的严肃性、其法律效力得到极大维护。

2.2 可追溯性

新版《检疫证明》承载了更多的动物及产品可追溯信息。具有填写更规范严谨,可追溯性更强,防伪性能更高,可操作性更强等特点。

2.3 新版检疫证明整合了传统多个证明

新证分为四种,分别为:动物A证、动物产品A证、动物B证、动物产品B证,其中动物和动物产品A证在出省境时使用,动物和动物产品B证在省境内使用。新证流通更为便利,体现了便民利民的宗旨。

2.4 按批次出证的原则

原《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实行家畜“一畜一证”、家禽“一群一证”,新证实行后,不再笼统的实行这一标准,而是对这一标准设置了相应的主体,即可对畜禽散养户出具“一畜一证”,也可对畜禽规模饲养户出具“一批一证”,减少了过去出证的繁琐和麻烦,提高了官方兽医的可操作性。

新证实现了从源头到流通等各个环节“一票到达”的通道,为动物或者动物产品运输等环节提供了便利,减少中间换证环节,充分体现了高效便民原则。

3 新证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不能很好的体现检疫的各个环节。特别对于动物产地检疫环节,易出现流通、屠宰等中间环节出证而不履行临栏到户产地检疫现象,对源头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造成困难。宠物、活禽等动物种类防疫标识难于解决,将导致“牲畜耳标号”项目一栏空白,给调运带来不便。

由于新证开具“一批一证”,肉品经营户批发供肉时或将原始的检疫证明交超市或者交酒店,虽然规定肉品分销可以免费换证,由于经营户害怕麻烦,往往不愿换证,加之官方兽医人力不足,这就造成了在市场经营的肉品大部分无证(看不到原始的检疫证明)或只出示复印检疫证明,这就给执法人员在市场监督查证工作带来困难。

4 管理措施及对策

动物检疫证章标志使用体现动物防检工作水平,关系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针对新证推行存在的弊端,需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动物检疫票证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经检疫合格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出具的唯一法律凭证,动物检疫证是动物检疫工作的法律凭证,检疫证明的管理是衡量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标尺,检疫证管理要做到专人保管、专柜存放、专册登记以及核旧领新制度,并建立领用、发放台账,详细登记领取单位(人)、时间、名称、数量、起止号码等信息,杜绝动物检疫票证的遗失、漏登、不及时收回存根等现象发生。这就要求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平时监督检查中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把动物屠宰入厂关,无疑是对推行动物检疫新证工作的有力支持和配合。但监管执法并非万能,制度设计才更重要,如果没有设定产地检疫出证环节,那么后续环节检疫工作难免流于形式,因此,新证应该加载产地检疫信息或保留原有产地检疫出证模式。

5 结语

通过上述这些综合性措施和建议将对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将会起到积极有利的推进作用,严把动物产地检疫关,把动物疫病消灭在源头,这是一贯的要求和做法,结合新证启用,积极探索检疫工作绩效考核和证章标志使用管理考核办法,把证章标志使用管理纳入检疫工作考核主要内容。同时加强对官方兽医的职责和工作程序上的监督和查处。对于不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实施检疫,不按照规定认真规范填写检疫证明、产地检疫记录、接到报检不及时到位检疫,只收费不检疫或者不检疫就出证,发现违法行为不查处等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努力开创新时期动物检疫的新局面。

上一篇:教师分类指导工作计划下一篇:防治水专项自查报告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