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2024-10-15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共13篇)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篇一

我国开始逐步开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和管理。冯尚友等在中国较早的`提出了要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和规划使用,较早的将水资源利用提到中国的舞台上。夏军等通过与国际的合作和参与,在我国的水文学术界和水资源学术界较早的引入了可持续利用管理观念,并引入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特点和世界研究进展。并在中国引起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研究热。刘敏等在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应用和方法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国工程院开展的中国可持续水资源战略研究,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供需和评价、水资源的不同行业需求、水资源节约及其措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建设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与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20中国工程院对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的供需做出了评估,并对西北的城市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与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于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动作用。之后科研工作者,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研究。陈晓宏建立了东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和方法,分析和研究了东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供需和平衡。李景波对滕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供需进行了规划研究,并提出了该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后科研工作者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理解也逐步加深。20尹云松引入排污权和水权交易制度。魏加华引入自适应控制理论。王慧敏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实现水资源配置和调度的共赢。王浩提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应该结合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的竞争机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长期健康发展。牟丽丽等通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的研究,针对三江平原水资源供需,提出了该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分析体系,为三江平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

3结语

在国内外经验和实践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深入,在管理、评价体系、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等方面都在不断探索供应的方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对于理论和决策的研究大多都处于刚开始阶段,仍需要科研工作者投入精力去探究和分析,并尽快给社会一个指导体系。由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乎国计民生,并且涉及面很广,因此在理论探究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个层面,这需要科研工作者集思广益,为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预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将成为水资源利用领域的热点方向,值得引起全社会关注。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篇二

1 国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历史和现状

在摩洛哥举行的IAHS可持续大会对水资源开发与环境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并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风险评估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2001年国际水文可持续协会召开的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2004年国际大坝委员会第70届年会期间, 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关系, 对生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并对水库进行了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

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到21世纪的发展和展望会, 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越来越得到重视, 这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水资源科学的发展。从水资源的任意使用, 再到规划使用, 再到水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相协调, 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也逐步走上了正轨, 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也逐步成熟[1,2,3,4]。

2 国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历史和研究进展

我国开始逐步开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和管理。冯尚友等在中国较早的提出了要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和规划使用, 较早的将水资源利用提到中国的舞台上。夏军等通过与国际的合作和参与, 在我国的水文学术界和水资源学术界较早的引入了可持续利用管理观念, 并引入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特点和世界研究进展。并在中国引起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研究热。

刘敏等在1999年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应用和方法进行了探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0年中国工程院开展的中国可持续水资源战略研究, 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供需和评价、水资源的不同行业需求、水资源节约及其措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建设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对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与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2001年中国工程院对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的供需做出了评估, 并对西北的城市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与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对于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动作用。之后科研工作者, 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研究。2002年陈晓宏建立了东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和方法, 分析和研究了东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供需和平衡。2003年李景波对滕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供需进行了规划研究, 并提出了该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后科研工作者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理解也逐步加深。2004年尹云松引入排污权和水权交易制度。魏加华引入自适应控制理论。2005年王慧敏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 实现水资源配置和调度的共赢。2006年王浩提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应该结合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的竞争机制,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长期健康发展。2010年牟丽丽等通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的研究, 针对三江平原水资源供需, 提出了该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分析体系, 为三江平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

3 结语

在国内外经验和实践中,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深入, 在管理、评价体系、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等方面都在不断探索供应的方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对于理论和决策的研究大多都处于刚开始阶段, 仍需要科研工作者投入精力去探究和分析, 并尽快给社会一个指导体系。由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乎国计民生, 并且涉及面很广, 因此在理论探究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个层面, 这需要科研工作者集思广益, 为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预见,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将成为水资源利用领域的热点方向, 值得引起全社会关注。

摘要:水是人类不可获缺的生存和发展资源,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对于解决当前的水资源缺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时间价值。本文介绍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并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望

参考文献

[1]夏军.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研究的若干热点及讨论[J].人民长江, 1997 (04) .

[2]冯尚友, 梅亚东.水资源持续利用系统规划[J].水科学进展, 1998, (01) .

[3]李景波.滕州市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 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保护;循环可再生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水资源一般指的是天然淡水,它可以直接供给人们使用的,水资源主要以地下水和地表水两种形态存在,在自然资源中,水资源非常重要,人们的生活社会的生产都离不开水资源,社会不断进步水资源的用量也变得越来越大,水资源的短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找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对策刻不容缓。位于江西省中部的吉安市处于赣江的中游地段,所以吉安市水系比较发达,境内水库河流纵横交错。

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江西省要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发展较好的省,就必须把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放在首位。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程,它不仅关系到环境的保护问题,还是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的任务,所以在发展水利可持续利用工程的问题上,人民群众和各级领导应当给予大力支持,制定相关的条例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管理,学习有关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文化专业知识,坚持“以水养水”的方针,将水利系统的改革从基层做起。

水资源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资源之一,吉安市应当注重用科学的方法对水利系统进行配置,对有限的水资源提高利用率,这样才能促进吉安市的生态保护建设,提高吉安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用科学的观念治理吉安市的水资源。

(一)提高水利工程利用率

目前,吉安市在水利工程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吉安市水利工程的利用率较低,水利工程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只有从根源上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才能将这种局面扭转。在改革过程中,应当根据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对用水单位进行水费征收,无偿使用水利工程的现象是不科学的;要为水利工程的返修和整改储备资金,只有拥有了一定的资金保障,水利工程才能长期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在建设水利工程时要保证建设的合理,这样才能保证建设的水利工程都发挥其作用;明确水利工程的管理体系,只有拥有明确的管理系统才能保证水利工程能发挥其效益,保证水利工程的自身活力。

(二)保证水资源合理开发

要彻底改善吉安市水资源问题,就应当对吉安市水资源重新进行规划,只有全面做好规划,把开源工程落到实处,才能更全面的改善水资源问题。在规划过程中应当做到,首先要使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量得到保证和满足,然后保证工业农业的用水量。在规划过程中还应当注重时间,对近期和长远的项目有一个提前的全面规划,这样就可以对水力工程的利用有所改善。

(三)加强节约用水力度

节约用水是一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措施,只有大力开展节约用水,高效利用水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吉安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得到了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吉安市的经济水平发展越来越好,在未来将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能够供给的水源会变得紧张,所以,只有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才能使水的供给得到解决,在面对水源短缺的问题上,应当更多的采用开源节流的方法,这可以让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二﹑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用水的关系

城市发展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城市用水量明显增长,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定会出现城市用水量大只能挤占农村用水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旦发生,生态环境将会日益恶化。我们只有正确面对生态环境与水源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要改善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就要先对全市的水利资源系统进行良好的规划,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水资源的变化作出全面的分析,在治理水资源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对分片区的水资源都做好监测和管理,最终做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管理和倡导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市应当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保护水资源,对人民群众进行水资源的形势教育,使他们了解到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并且引导他们节约用水,保护并且爱惜水资源。在对水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实现水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在水资源的竞争中,将行业垄断和独家经营模式打破。建立明确的水市场,统一定制谁家,对水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还要对污水的排放进行控制,减少污水的排放量,将社会带入一种节水的新模式,引领吉安市走向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结束语

水资源的问题非常值得重视,它关乎未来我国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存状况,关系到我国的环境保护,还关系到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保护水资源,将水资源合理化利用才能为我们的环境,为我们的后代提供更清洁,更充足的水。

参考文献:

[1]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

[2]王方华,荀建国,于晶.济南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5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5:4.

[3]宁满江,段红.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研究[A].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2009:19.

4.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篇四

进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总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方法、分类等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作 者:孙梁 王治江 尼庆伟 胡成 王彤 作者单位:孙梁(辽宁大学环境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王治江(辽宁省环境保护局,辽宁沈阳,110033)

尼庆伟,胡成,王彤(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1;辽宁省流域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031)

5.山东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篇五

山东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该文对山东省耕地资源的最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阐述了其基本特点,指出就农业大省而言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 者:徐红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济南,250014刊 名:山东林业科技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F061.3关键词:耕地 可持续利用 山东省

6.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篇六

对策研究

唐建

2013-1-7 9:31:43来源:《内蒙古水利》2012年第2期

摘 要:文章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健全水资源管理法规制度等两个方面,探讨了唐山市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

关键词:水资源,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管理

唐山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长期以来,煤炭、钢铁、水泥等重工业的粗放型发展使得多种资源几近枯竭。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近年来,唐山市正按照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7月视察唐山时提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要求,以曹妃甸工业区为龙头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科学发展之路。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濒临枯竭的情况下必须做出的选择,同时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同时又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志之一。

城市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水资源的消耗不会马上就降下来,随着以曹妃甸工业区为龙头的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快速崛起,唐山市尤其是南部沿海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据《唐山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预测,到2010年、2020年用水缺口分别达到2.77亿m3、4.32亿m3。唐山市位于华北干旱地区,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380 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6,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显得尤为重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水资源高消耗状况的改变,根本在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目前唐山正在以曹妃甸工业区为龙头,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精品钢材、装备制造、化工、高新技术、环保、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七大产业链。

1.1 压缩传统高耗水重工业所占比重,大力推进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发展

在工业内部水资源短缺时,资源配置将流向单位产出需水量较小的部门。因此,水资源有从钢铁、造纸、水泥等重工行业向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行业转移的趋势,以降低工业系统平均单位产出取水量。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工业用水下降一般都伴随着重工业的缩减,对于重工业较为强大的国家,重工业的缩减可以看作工业用水减少的转折标志。一般来说,在工业化中期,工业结构与用水量会随着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工业结构过渡而呈现上升、延滞、下降的变化态势。因此,从长远来看,工业用水量的最终下降,关键在于进行工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唐山市严格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上马,加快钢铁、造纸、水泥等高耗水行业结构调整,推进钢铁企业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节能减排,淘汰污染严重、能耗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小水泥、小造纸、小化工、小钢铁等落后产能,按规定对淘汰类、限制类生产装备用水实行差别水价政策。重点发展精品钢材、装备制造、化工、高新技术、环保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虽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用水量还会呈现增长的态势,但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用水量会慢慢地降下来。

1.2 继续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积极推广节水灌溉

农业一直是唐山市的用水大户,农业用水量占全市总用水量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左右。2006年,唐山地区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量的69.2%,因此,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农业用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继续坚定不移地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玉米、棉花等低耗水型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水稻、小麦等高耗水型作物的种植面积。1991年,唐山市水稻的播种面积为9.64万hm2,2006年下降为5.24万hm2,下降幅度为45.7%;小麦的播种面积由16.76万hm2下降为11.82万hm2,下降了29.5%;玉米的播种面积则由23.44万hm2上升为2.28万hm2,上升了12.1%;棉花的播种面积由2.25万hm2提高到3.28万hm2,上升了45.6%。种植结构调整使得农业用水量逐渐下降,但产值却逐渐增长。

其次,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唐山市的部分灌区渠道管网老化失修,工程配套较差,节水技术落后,仍然存在严重的大水漫灌现象,现状年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9,灌溉水定额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下。鉴于此,应当加强渠道管网改造,有效防止输水渗漏;地下水灌区要因地制宜推广管灌、滴灌、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配备计量设施,不断扩大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1.3 高度重视中水的再利用

中水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可以实现灌溉、洗涤、环卫、造景等非饮用功能,是国际

上公认的“城市第二水源”。有关资料显示,如果每天使用10 000 m3的中水,一年下来就相当于建设了一座400万m3的水库。中水回用是实现污水资源化的有效途径。污水经再生利用和资源化,既可以大大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又能减轻排污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还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唐山市排水公司向唐山钢铁公司正式提供中水,陆续实现了钢铁企业、发电企业、园林绿化、道路喷洒、中水水源热泵等多元化的用水结构,到2010年1月,已与8家工业企业签订合同,实现连续供水的已达到5家。除提供工业水外,景观用中水达1 290万t,绿化用中水达10万t,中水供应已经由示范性转入规模化、集中化发展。

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唐山市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突出抓好节能降耗减排工作,把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贯彻到开发建设的全过程。首钢京唐钢铁厂、电动汽车城、中国石油渤海湾生产支持基地、华电临港重工装备制造等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注重中水再利用的项目陆续在曹妃甸建设,完善配套的循环产业集群雏形基本形成。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法规和制度,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1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与制度,提高用水的科学管理水平

实施计划用水管理,用水单位要制定节水措施,严格按照下达的计划指标用水,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取水许可证制度;地下水的开采要遵循合理开采浅层地下水、限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的原则。

2.2 健全水资源补偿制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水资源补偿制度就是利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水利部(1999年)发布的《水利产业政策实施细则》指出,要“建立保护水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通过建立水资源补偿制度,利用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体现社会公平和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水资源补偿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合理提高水价,使水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价值,从而达到减少浪费、促进节约的目的。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污水补偿政策,提高排污收费标准,才能以经济手段对企事业单位的排污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促使其主动节水、治水,保护水资源及生态环境。

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建立三个补偿机制:谁耗费水量谁补偿、谁污染水质谁补偿、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补偿。同时,利用补偿建立三个恢复机制:保证水量的供需平衡、保证水质达到需求标准、保证水环境与生态达到要求,同时认真落实《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河北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相关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水资源保护的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唐山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础和保障,同时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唐山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

7.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篇七

苏州以水而闻名天下, 素有“江南水乡”、“东方威尼斯”的美誉, 似乎苏州不可能出现缺水的状况。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由于苏州城市化的迅速加快, 水的污染状况相当严重, 因此苏州出现了由于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腹部, 它北枕长江, 东邻上海, 南连浙江省嘉兴、湖州两市, 西濒太湖、无锡市, 是江苏省最东南部的省辖市。全市地形以圩区、平原为主, 地势低平。整个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 沿江高而腹部低, 西南部又多小山丘, 全市总面积8 488.42km2。

苏州古称“平江”, 境内河港交织, 水网纵横, 湖泊众多, 共有河道2万余条, 湖泊300多个, 水域面积占42.52%之多。河港湖泊相互串通, 总的流向趋势是由西北流向东南, 由沿江流向腹部。

近些年来, 苏州的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 现在城市化水平已接近7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造成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 加之高楼大厦的鳞次栉比, 使得整个城市显得相当的拥挤。而人口的增加对相对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污染物的排放会相应增加, 对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种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 苏州水资源现状

2.1 苏州水资源总量

苏州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100mm, 当地天然年径流量多年平均值为24 亿m3, 从地理位置来看, 苏州既有太湖的供水又有长江的水源供给, 过境水量充沛。即使在比较干旱的年份, 依靠沿江引水工程引长江水, 也能满足城市的总的供水需求[1]。

2.2 苏州的水污染状况

由于苏州的水体污染比较严重, 大部分的水体达不到相应的水质标准, 难以被利用, 造成“水质型缺水”。

近些年来, 苏州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比较严重。根据2010年的苏州环境质量公报, 2010年度, 全市26条主要河流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11条河流的总体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占监测河流的42.3%;12条河流的总体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 占监测河流的46.2%;3条河流的总体水质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 占监测河流的11.5%。全市湖泊主要污染物为总氮, 湖泊污染以富营养化为主要特征[2]。

虽然最近几年经过治理, 苏州的水质状况已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从总体来说还是相当不乐观的。因此苏州的水质型缺水还是相当严重的。

2.3 苏州城市需水量增加

苏州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城市, 需水量相当大。尤其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用量的增长尤其明显, 尽管水利部门加大了从太湖、长江的引水力度, 但水资源仍成为限制苏州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质型缺水的状况也日趋明显。

3 苏州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3.1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苏州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缺乏问题, 没有充分做好水资源的规划, 因此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了相应的问题。

(2) 民众缺乏节水意识, 浪费水的现象相当严重, 居民对现在的水资源的严峻形势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缺乏节水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比如在公共场所的一些公用水龙头用完后不关的现象相当普遍。

(3) 苏州水资源的污染尤其是富营养化现象比较严重, 水生态日益恶化, 严重影响了水的有效利用。

(4) 苏州河道尤其是内城河长期处于滞流状态, 自净能力有限。

3.2 苏州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在进行整体城市的规划时, 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城市的发展和资源的利用过程中, 也要时刻注意可持续发展。

(2) 不能一味追求城市化进程, 无限制地扩张城市规模, 无限制地增加城市人口的数量, 尤其是对于苏州这么一个原本应该是小巧玲珑的城市来说, 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必然会造成水资源的缺乏。

(3) 加强和完善综合的水资源管理, 包括水资源的立法和水资源的规划, 同时要严格执行相应的法规制度, 加大执法的力度, 把对水资源的管理措施落实到实处, 而并不是只是做做表面文章。

(4) 在企业和家庭中可以采取各种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在工厂中, 应尽量根据自身的生产工艺流程, 发展循环经济, 如工厂的冷却水和清洗用水可重复循环利用。在家庭中, 可以充分利用中水进行回用, 如洗菜水, 淘米水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5) 加强对居民节水意识的教育, 让居民充分认识到现在水资源的严峻形势, 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同时, 还可以采取一些经济手段来督促人们节约用水。现在苏州已经实行了水费的分级收费制度, 一个月的用水量超过25t就会提高价格, 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措施。

(6) 积极整治城区河道, 定期采取清淤、疏浚等措施, 积极利用工程措施保持河道水流动, 促进水流流速, 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7) 加强污水的治理措施, 严格执行污水排放标准, 尤其是要加强对太湖和长江饮用水源地的水资源保护, 开发运用治污新技术。

摘要:指出了随着苏州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苏州水资源的用量越来越大, 同时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 造成水质型缺水。针对这一现状, 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出发, 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水资源的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质型缺水,苏州市

参考文献

[1]马安成, 晏桂娥.苏州城市化发展与水环境保护[J].水资源保护, 2004 (2) :177~178.

8.浅谈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篇八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根据一位科学家对年的研究发现:假如把一个人放在一个没有食物的地方,他可以生存一个星期,但是如果把相同体制的人放在沙漠里不给他提供水喝,他只能活两三天,从这个试验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对人的身命安全不可缺少的东西。除了水对人类的生命很重要以外,水对其他的动物、植物也同样的重要。水除了对有生命的东西很重要以外,对于没有生命的比如工业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飞速发展,企业也跟着在不断的扩大,这就造成了水资源的短缺的问题,因为水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用水量增加但是水的总量是没有变化的。另外一个事情就是水的污染的问题,很多的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工业废水,但是我们国家处于一个非常浮躁的环境中,狂热的只追求利益。没有响应的废水处理的措施。即使我们国家有废水处理的措施但是很多企业为了免去废水处理的开支就随意的把工业产生的废水排放在河里或者是大海里,使得原本清澈的水资源没污染了。现在,我们都能够随时的看见一条污浊的废水沟却找不到年轻时发现的清澈的小溪了。我们开始思考如何的使我们的水资源能够持续的运用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措施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和反思的话题。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水资源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源泉,无论是人们的生活还是工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水。一旦水资源出现紧缺,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也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面对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我们必须节约水资源。而节约水资源的表现之一,便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有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其主要思想既要满足当下的用水情况,又不对后代的水资源利用造成威胁。只有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实现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2.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文工作的信息化服务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持。水文工作的任务之一便是收集水资源分布情况及运动规律等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进行可持续水资源发展建设。第二,我们经常会在电视剧中或者是电影里看到汹涌的洪水席卷着一座座城市一座座乡村,吞噬着无数人们的生命,破坏了无数的工厂、房屋、学校等等。这种情景令我们唏嘘,令我们心惊胆战。所以我们一定要尽量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而水文预测就可以降低发生的频率。我们可以提前的预测即将发生的洪水灾害,根据他发生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解决的措施。可以把后果降到最低。

3.水文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的问题及建议

水文主要是对水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价,包括对全国的和各地的各个流域水资源的情况,如水资源的调动情况和当地的工农业用水分配情况、水质情况、水资源变化情况等,以及各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如湿地调节情况,各流域的干旱或洪涝情况,水资源的保护情况如污水排放等。通过水资源的监测进行水文评价,进而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服务。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当下的水文监测评价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水文监测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点就是我们要抓住我们的优势,因为现在是一个科技发展的时代,很多的高科技高技术随着我们的经济水平的提高都在不断的出现。比如应用在水资源中的心得技术就是水资源的的检测的仪器。这种检测仪器可以与计算机相结合,随着的监督水资源的变化情况,而且他是智能的不是人工的,所以很节省人力物力。但是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就是高科技人才的短缺。你要会使用检测的仪器。所以我们国家一定要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多培养高科技的人才。

另外一点就是,人们过多的参与到水的问题当中了。这个本来应该是自然的安排,但是人們想扮演上帝的角色,私自的改变水流的流向和水的分布的情况。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因为自然界的安排都是有自己的理由的,水是一个循环的整体,像我们国家经常会修三峡大坝,南水北调等等。这些工程虽然是对人类有很多的好处的,但是改变了自然地安排。所以,使水循环链接被迫损害,严重危害了水资源循环的正常轨道。同时,很多的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工业废水,但是我们国家处于一个非常浮躁的环境中,狂热的只追求利益。没有响应的废水处理的措施。即使我们国家有废水处理的措施但是很多企业为了免去废水处理的开支就随意的把工业产生的废水排放在河里或者是大海里,使得原本清澈的水资源没污染了。现在,我们都能够随时的看见一条污浊的废水沟却找不到年轻时发现的清澈的小溪了。

最后一点就是,我们国家因为只顾一些见利很快的投资,水文设施这个几年、几十年都不会给你带来很大利益的,所以国家投入的财力很有限。而企业家是只追求利益的,他们肯定不会投资这种没有什么利益的事情。所以,国家的水文基础设施的配套就很不完善,像那些很偏屁的地方,就不要说水文设施不完善了,根本就没有。

要使水文更好的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进行先进的检测仪器研究,将先进科技引入到水文监测中来。并且要加大对水文工作者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尽快掌握最新的技术,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监测水平;第二,加强对人类水资源利用的管理工作。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文监测只是基础,必须做好水资源的管理。尤其是水资源的节约与水质保护。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水资源利用规定;

4.结语

总之,水文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进程中,我们必须要做好水文监测,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文监测信息化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水文监测水平,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而使水文能够更好地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汉明.以高标准高质量水文技术服务支撑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J].陕西水利,2012,(6).

[2]于伟东.海河流域水平衡与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分析与建议[J].水文,2010,(3).

[3]陆桂华.勇于创新狠抓落实为实现全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努力[J].江苏水利,2010,(4).

[4]陈春梅.提高水文测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0).

[5]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J].中国水利,2012,7:1-3

[6]胡四一.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J].中国水利,2012,7:4-8

[7]陈雷.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J].中国水利,2012,10:1-6

9.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篇九

地下水资源日趋紧缺,因此,我们就需要对开采量严格控制,将喷灌式作为主要的农业灌溉方法,这样地下水资源就可以得到有效节约,水位下降程度也能够得到减缓。我们需要在承压水层中打水井,因为潜水井和潜水层有着大致相同的水位,如果抽取大量的地下水,潜水位就会逐渐低于潜水井的水位,导致地下漏斗的形成。

3.2人工注水方法的应用

某些地区如果已经形成了地下漏斗,那么就可以应用相应的工程设施,以便向地下含水层中注入地表水,这样地下水的储量就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加。采取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循环再次利用淡水资源,地面的承载能力也不会受到影响,地面下陷等问题可以得到有效避免。

3.3对于沿海地区,需要对海水淡化技术大力发展

沿海地区有着丰富的海水资源,为了缓解地下水过度开采的问题,可以应用科学的海水淡化技术,以便对部分地下水有机替代。通过海水淡化技术的合理应用,淡水总量能够得到增加,时空、气候等诸多因素也不会对其造成影响,有着较好的水质和合理的价格,沿海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工业用水需求,可以得到有效满足。

3.4完善水法,在水法中加入地下水方面的内容

要对立法工作进行强化,从法律层面来保护地下水。特别是部分地区,只有较低含量的地下水,那么就需要实施重点保护。对用水制度科学制定,避免有过量开采等问题出现。如果某地区出现了过量开采问题,那么就需要及时回灌地下水,当地水源遭到污染时,责令相关部门采取科学的措施,对污水进行治理,这样方可以对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污染等严重问题有效解决。

3.5做到达标排放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生活污水的危害,采取相应的方法治理过生活污水之后,方可集中排放。废水中含有较为复杂多样的污染物成分,如今的各种处理方法,都无法实现完全净化的目的,因此就需要应用分级处理模式,逐步去污,直到符合相关排放指标。首先采取一级处理方法,将污水中悬浮物质处理掉,应用二级处理方法,可以将污水中的胶状物和溶解物除去,而三级处理方法,则可以将其中的有机物降解掉。采取这种处理模式,可以再次利用污水,不会污染到水体,还可以重复利用水资源。此外,还可以对地下水库进行修建,联合调蓄地表水地下水。具体来讲,这种方法就是将雨洪期多余的地表水利用起来,对天然或人工调蓄工程进行建造,以便在地下灌入和储备地表水,这样在缺水的时候,可以提取使用。采用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因此就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4结束语

10.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浅析论文 篇十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水资源是关系到国家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社会生存发展中需要不断地管理、利用、保护水资源。就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洪水威协、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土保持和生态恶化等是黄河长期面临的三大问题,也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三大水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和工农业生产的不断推进,对水资源的要求量与日俱增,以致出现了淡水资源紧缺、水危及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用水形势十分严峻。在新的历史时期水利部、黄委会相继提出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提出了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由此可见,依法行政,加强管理,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需要,又是实现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的要求,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新的历史时期,水利部汪部长提出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黄委会相继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思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也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所谓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理解为: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同时能够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它几乎涵盖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作为一名黄河职工应当从水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即: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保护好、使用好现有有限的黄河水资源,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使其既能满足我们这一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只有我们都能牢固树立这种思想,并且为之不断努力就能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

山东省是全国重点缺水省份之一,当地水资源平均水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6%。黄河是山东省主要的客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据资料显示,1951-黄河进入山东河段年均径流量为382亿m3(高村站)。其中50年代高村站年均来水量为462亿,到80年代减少为380亿,90年代高村站年径流量仅有212亿,较多年平均偏少45%。由于流量严重偏少,致使黄河下游频繁断流,断流量最为严重,利津站断流226天,且断流河段上延至河南开封附近。从引黄形式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沿黄地区对黄河水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00余座,总库容580亿m3,修建引水工程4500余处,提水工程2.9万处,仅黄河下游就修建引黄涵闸96座,其中山东63座。灌溉面积在660hm2以上的大型引黄灌区19处,设计引水能力2423.3m3/s,全省已有11个市68个县市区用上了黄河水,总灌溉面积约200万hm2,自1965年复灌以来,全省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由70年代的70多万hm2,增至200万hm2,引用黄河水量逐年增加,70年代年均引水量为49.93亿,90年代增加到69.68亿,其中由于全省干旱,年引水达123亿,另外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引黄入卫”等工程,和有限的黄河来水量相比较,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自以来,黄河水资源综合统一调度,防止了黄河断流,缓解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改善了上中游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黄河水资源利用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4.1面临的形势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整个流域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多,耕地多,水资源贫乏,特别是近年来,黄河河道径流量减少,水资源贫乏,水环境承载能力低,污染严重,水污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出现了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双重压力。加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加强黄河水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利用任重而道远。

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新《水法》的实施虽然对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进行了明确,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不理顺,地方政府的干扰等因素,黄河水行政执法还没有得到地方政府及沿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之执法队伍缺乏对地方的约束力度,工作开展尚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在地方水事纠纷或者水事矛盾处理上由于受到地方政府干扰尤为突出。

4.2存在的问题

4.2.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供水范围的不断扩大,黄河承担的供水任务已经超过了其承载能力,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据资料显示,黄河河川年径流量为580亿m3,扣除维持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200亿m3,和下游河道蒸发渗漏损失量10亿m3后,剩余的可供水量为370亿m3,加上地下水可开采量110亿m3,则在无跨流域调水情况下黄河可供水资源总量为480亿m3。而据预测,在采取了一系列节水措施后,流域及流域外供水区到总需水量将达到520亿m3,远远超过了黄河的供水能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4.2.2水污染程度日趋严重。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农业施用大量化肥、农药造成了大面积的水污染,特别是山东黄河的主要污染源一是来自上游来水,二是长平滩区、大汶河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黄河,污染程度逐年增大,水质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个别月份超标发展到近几年的只有个别月份不超标,甚至全年超标。据资料统计,黄河干流60%以上河段水质属Ⅳ-劣Ⅴ类,污染十分严重。

4.2.3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于部分灌区渠系老化,工程配套设施较差,管理粗放,大水漫灌等现象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和先进国家的0.7-0.8相比,浪费十分严重。

5实现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措施

5.1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执法机构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首先具有法律保证,尤其是要明确界定水的权属关系,健全执法机构,不断加强管理。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水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但各个法律之间还存在着交叉重叠、遗漏疏忽现象,以流域为主体的水资源管理还没有真正形成,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水权划分、水事划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地方性法规、政策与全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有冲突现象,尤其是黄河水利执法方面还存在着诸如机构不健全,执法能力差,力度不足等现象。为此我们应结合新《水法》的实施,继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早日制定出台有关黄河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量调度、引黄供水等相关办法、条例、规范性文件,尽快形成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积极争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提供法律保障,为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法律基础。

5.2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实行以流域或区域的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工业、生活用水与农业用水相统一的管理体制,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保障。在一个多部门相互扯皮、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下,难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黄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我们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一是建立完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配备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明确流域与地方区域的事权划分,实施统一管理。二是实行全河水量统一调度,实施计划用水、放水通知、取水许可等制度,由国家统一分配水量,实行流量断面控制,地方政府负责用水配水,确保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在健全体制的基础上,依法管理黄河水资源,积极呼吁出台《黄河法》,加强管理,强化监督,依法维护黄河水工程安全和黄河部门的合法权益。四是采取强制措施和有效的经济政策,厉行节约用水,以水定产,限制发展高用水产业,对现有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加强工业和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努力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通过经济手段,加强黄河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五是充分利用现有水库,实施丰蓄枯调,确保实现黄河河道不断流的奋斗目标。

5.3狠抓流域水资源保护,确保水质不超标

要把黄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列为国家、黄委重点项目,加强部门合作,加快治理步伐,制定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由黄委会统一负责,实行入河排污许可制度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完善加强水质监控网络,像黄河防汛一样,积极呼吁政府出台相应法规,实行省(区)界断面水质行政首长负责制。三是河务部门要加大黄河水资源监督力度,依法实施动态管理,搞好污染源的防治管理工作。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黄河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并建立健全举报奖励机制,调动全民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黄河部门工作的良好局面。

5.4提高治黄科技含量,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科技创新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起着关键作用。科教兴水战略对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设备陈旧落的、管理粗放、人员素质低等问题是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从以上角度出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科学技术交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灌溉条件,提高工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实行多水源联合运用、雨水汇集利用、劣质水处理重复利用等,多途径改善科技条件,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在黄河涵闸管理上,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安装实施远程监控系统和水质、流量监测自动系统,确保上级调水指令的贯彻落实,最终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水质监测标准化、涵闸管理规范化、水量调度科学化。为黄河“四不”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持。

5.5制定近期及中长期可持续利用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是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制定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可以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近期的行动计划中全面把握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态势,采取更具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战略,增强预见性、预防性。可持续利用规划要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前瞻性和现实上的可操作性,内容上应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把配置、节约、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5.6提高全民素质,增强节水意识

黄河水资源之所以日益短缺,主要是人类不规范的经济行为造成的,是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应在社会公众中广泛进行宣传,建立起水是稀缺资源、是商品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各级水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公众的水利法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宣传力度,把水利法规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灌输到一切教育、宣传、研讨、学习活动中去,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公众法规宣传。要从小、从细做起,促使公众自觉保护水利资源。要使广大用户参与到水的管理、利用中来,将用水利益相关的地区、部门的用水竞争放在保证公平和可持续利用的角度,以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对策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就可持续利用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解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从人的角度出发,以减少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保持资本贮量不变的同时,维持人类发展需要。”强调的是一种协调与共荣,既保持环境的稳定又能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以及社会可接受性。这种特征反映出来就是土地利用具有持续性,土地功能具有增长性,土地利用具有持久性。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土地资源是宝贵的资源,其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平衡的基础,土地可持续利用,并不仅仅关系着土地本身,还包括地表的植被、生态环境、动植物生存等多种因素,是生态平衡的基础;二是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三是人为因素对土地退化造成很大影响,说明管理不善且没有推行可持续利用战略,将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还代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能否持续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须的能量,土地环境受到破坏过后,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人类生存终将受到威胁。为此,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二、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具有多种地形地貌,资源丰富广博。从土地总量上来看,我国的陆地总面积很大,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居世界第三位,但是就我国人口数量而言,人均土地面积却非常少,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从地形地貌来看,我国的山地较多,平原较少,与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相比较,我国山地所占比例最大。从土地的类型来看,土地受到地域条件的影响及制约,土地区域差异性较大。从土地应用来看,耕地面积比重低,仅有56%,世界平均水平是66%,而美国与印度的耕地面积分别是87%及84%,说明我国耕地面积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从土地利用效率来看,戈壁滩、冰川、沙漠等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8%以上,同时还有一些沼泽、荒山等,开发利用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处于工业化及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8%,城镇工业用地需求总量将继续攀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将进一步增大了土地的需求,新农村建设也需要新增用地进行支撑,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很有限,各种土地利用供给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三、促进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人口合理化增长,缓解用地矛盾。土地资源本身是难以增加的,为此,促进人口的合理化增长,是缓解用地矛盾的主要措施。预计我国2040年之后,人口将突破18亿高峰,人口政策的放开无疑也给土地利用带来了压力。因此,在控制人口合理化、有序化增长方面,应当不断优化,在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同时,也要兼顾土地资源问题。

(二)促进农田生产力的提升,强化建设落实。农田生产力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土地利用成效的提升,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强化农田水利的建设与落实,推进灌溉工程的实施,不断更新和完善水利设施,提高农田抗灾、抗旱能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缓解供需矛盾;二是提高耕地质量,通过综合措施,对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进行改造,以此提高耕地的质量;三是推进农田设施现代化,加快机械化进程,推广针对不同土地的机械发展,并加快温室、管道等农田配套设施建设。

(三)促进土地结构优化,调整结构布局。土地结构优化与调整是促进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建设用地应遵循总体规划布局,保持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重新分配闲置土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清理企业用地,在乡镇企业发展规划中,要注重不合理占地的清理,走集中、集约用地以及有序发展之路;三是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发展,专业化发展能够优化土地结构,形成农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的优势格局。

(四)促进土地整治的实践,改善生态条件。土地整治的开展与实践,是促进土地合理化利用,改善生态条件的关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开荒,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开发荒滩、荒地、荒坡,拓宽土地资源的应用范围;二是促进水土保护,通过开展河流综合治理工程以及护林绿化工程等,提升水土保护效果,进而保护土地的质量;三是防治污染,土地污染的防治倡导的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控制污染源头,联合环保部门对违规排放的企业进行整改处理,同时还要综合运用化学、生物等多种举措对已经形成污染的土地进行治理。

(五)促进土地制度改革,强化土地管理。促进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强化土地管理,保持土地资源合理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土地权属机制,土地权属的合理规划,是促进土地产权化、市场化运作的重要环节,能够约束土地交易,规范市场机制;二是明确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管控在中间的调控作用,在宏观调控的同时,促进市场有序进行,及时管理并处理违法违规买卖土地行为;三是强化法制建设,法律是保护土地资源不受侵犯的重要标尺,法律的进步与完善势在必行。为此,强化土地相关法律、司法监督,完善相关制度,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之一,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当中承担着重要的地位与价值。随着人口数量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紧缺等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而土地资源是具有局限性的,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发挥更大的效用,便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课题所要探讨的问题。而土地资源优化不是短期行为,它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地努力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曹静.关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6(3).

[2]黄宜广,庞佑林.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其实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4).

[3]邓琳.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J].高师理科专刊,2002(3).

[4]张凤荣.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五常灌区,地下水资源,水资源保护

1 五常地下水资源

五常市水源丰富、水质优良, 发源于张广才岭西麓的拉林河、牛河、溪浪河、阿什河等4条主要河流贯穿五常全境。水源地森林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 沿途没有工业污染, 水质优良, 水体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为五常市的水稻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一级支流15条, 二级支流17条, 河流总长约2244公里, 河网密度为0.3公里/平方公里, 年径流量34亿立方米, 地下水可采储量约7亿立方米。五常地区地下水多年补给量相对保持平衡, 地下水水质甘甜, 水体中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含量丰富, 达到国家一级矿泉水饮用标准, 是绿色、有机食品重要的生产保障。五常农村水利建设中井灌工程地位突出, 为促进农业生产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确保了五常农业实现高产稳产。

2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常见问题

东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是五常区域工农业主要水源之一, 地下水近年来都实施了较大强度的开采, 并出现超采地下水情况, 并引起一系列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是影响地下水的水质。据黑龙江省水文部门统计的有关数据显示, 五常区域浅层地下水由于开采量较大, 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情况。二是部分土地出现沙化情况。地下水开采量增大, 导致低下水位持续下降, 增大了地下水位的埋深。由于土壤毛细作用通常需要3-5米高度, 一些区域浅层地下水位已达8-12米的埋深, 使表层土壤无法通过毛细作用对地下水水分进行补给, 所以除灌溉或降水季节外表层土壤始终在消耗水分, 土壤过于干燥, 而且在时间上区域降水没有得到均匀分布, 主要在6-9月期间集中降水, 导致在全年大部分时间中, 表层土壤始终保持干燥状态, 此种情况如不彻底改变就容易使土壤发生沙化现象。三是不断增加了农业灌溉成本。随着持续降低的地下水位, 也加大了地下水位埋深, 造成凿井持续增加深度, 扩大了建井成本;增大了提水耗能, 并使运行费用无行增大。

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

结合我国水资源长期以来的开发利用实践,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点, 可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进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要对目前发展要求进行充分考虑, 也要符合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 不能将后代人利益牺牲用于对当代人利益所需进行满足;水资源利用分配在部门或地区间应科学合理;与社会、人口、环境及经济协调统一发展进行可持续利用, 不只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也要保持持续利用人类生存的水资源环境。

3.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是促进经济发展。

一是人类将发展作为永恒主题, 若只为实现“可持续”而对水资源利用进行限制, 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 这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本质是不相符的。二是只有发展经济, 才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进而对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

3.2 主客观性统一是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特点。

在区域内的一定条件下, 水资源总量是相对固定的, 并符合一定的变化规律, 能够衡量并进行控制;水资源承载能力将根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而发生一定改变, 通过自身特别是社会经济行为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调整, 同时对其发展变化方向进行合理控制。所以, 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前提是经济发展、手段是科技、保证是管理, 相互之间进行影响渗透。越具有先进的经济技术, 水利工程也越具有越高的建设管理水平, 利用对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使水资源不断提高承载能力。

3.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科学有效管理作为保证。

管理在国际上公认为能够提高一半以上的节水潜力, 充分发挥组织、计划、控制、协调等管理职能, 对于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3.4 对水科技投入应不断增大。

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应不断提高科技含量, 这样才能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 并相应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因此, 应不断加大对水科技的投入。

4 五常灌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

可持续利用地下水资源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应结合工程与非工程措施, 行政与经济措施。

一是对灌区地下水资源加强评价预测。应坚持以供定需地开采灌区地下水资源, 不可随意进行超采。灌区地下水动态资源水循环, 所以, 地下水资源应进行长期评价, 建立五常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模型, 对地下水资源开展实时预测预报, 为可持续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二是地下水资源开采坚持适度原则。将地下水位控制在合理埋深内, 地下水水位不能过浅而导致土壤发生次生盐碱化, 也不能过深而导致减少渗补给量, 能够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充分调节并合理利用。诸如位于典型平原灌区的地下水库, 模拟方案可根据丰补欠方式进行调控运行, 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值模拟, 可将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增大5-12%, 并相应使供水保证率的提高, 实现对需水要求更好地满足。

三是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采用经济作为杠杆, 再加上一些行政手段, 合理配置各种水资源, 水价统一制定。沿松花江区域, 具有较为丰富的浅层地下水资源, 能够利用政策和水价格措施倡导对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 使引松花江灌溉的水量减少, 进而实现对地下水位的合理控制, 以免土壤发生次生盐碱化, 而采取工程措施向缺水区域将松花江水量, 对水源补给用于农业灌溉, 使地下水资源量不断增加。

四是节水技术的推广, 对节水农业大力发展。不断研究拓展节水技术及农业灌溉相关理论, 要结合自然、经济、水资源条件及种植结构的不同, 采用节水灌溉模式对水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进行提高。

五是规划水源时应确保数量足够的生态用水, 以免发生植被退化及土地沙化等情况。

六是对地下水资源应加强保护。在灌区不可排入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以免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严格管理采用污水灌溉的灌区, 对实施处理并达标的污水根据污水灌溉标准进行排入;并对土壤土质及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监测。

参考文献

[1]刘昌明, 陈志恺.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

[2]聂相田, 邱林, 朱普生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及应用[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8.

[3]籍传茂, 王兆馨.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9.

[4]姜大伟.地下水资源应用开发的初步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18.

13.我国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问题 篇十三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

【法律教育网-国家司法考试指南】: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的问题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水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199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的数据表明:中国面临的水资源形势依然严峻。水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但是核心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类的用水行为在满足其生存、生活和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和改善有利于生存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引起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1.1 我国水资源基本情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二者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

1.2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2.1 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水资源量24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北方黄、淮、海3个流域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的1/5.到下世纪中叶,按16亿人口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比现在降低1/4,约为1755立方米,淡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1.2.2 地区分布不均与水土资源组合不相应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极不匹配。长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淮河及其以北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5%,其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1.2.3 雨热同步,年内分布集中,年际分配不均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大部分地区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水资源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很大,还往往出现连续丰水或枯水年的情况。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突出问题2.1 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首先是农业缺水。

我国的农业属灌溉农业,目前全国灌溉面积5300多万平方米,农田受旱面积达2660多万平方米,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另外还有7600万平方米耕地无灌溉设施。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其次是城市缺水。全国670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缺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到下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灌溉面积发展到6333万平方米,人口城市化率将从目前的28.7%增至56%左右,经济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水的供给将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灌溉水的生产效率不足1.0kg/立方米,也就是说现在全国农业用水中的绝大部分是白白浪费了;而先进国家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已达到0.7~0.8,灌溉水的生产效率为2.0kg/立方米。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我国城市生活用水一方面紧缺,另一方面浪费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中,仅自来水管网跑、冒、滴、漏的损失率就达15%~20%.2.2 水体污染

目前,全国工业和城市污水排放量为584亿,经过集中处理达标的只占23%,处理后回用率更低。全国监测的河段有一半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及城镇发展,水体污染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2.3 水的生态环境恶化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造成江河湖库淤积和北方河流干枯断流情况越来越严重。黄河进入90年代以后,年年断流,平均断流达107d/a.此外,还存在湖泊萎缩、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湿地干涸、灌区次生盐渍化、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量开采等问题,造成局部地区水环境恶化,生态失衡。

2.4 洪涝灾害

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由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组成,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防洪标准偏低。主要江河标准也只有20~50年一遇,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更低,只有5~10年一遇。70%的城市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甚至还有部分城市基本没有设防。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河道、湖泊淤积等,防洪问题越来越突出。<3 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措施3.1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实践证明:以环境换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忧患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相适应。目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政府制定了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到2010年,黄河、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及严重荒漠地区的治理初见成效;到2030年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到2050年,全国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采取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停止长江、黄河流域上中游天然林采伐,实施营造林工程,使这些地区森林覆盖率有显著提高;扩大和恢复草地植被,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坡改梯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3.2 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水环境特别是水污染问题愈来愈突出,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至关重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开源、节流、保护并举,把节流放在首位的基本方针。从我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中不难看出,“短缺”与“浪费”并存是我国水资源危机的重要特征。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缺水问题要通过节水来解决。

农业是用水大户,我国的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3.4%,主要消耗于灌溉。在我国农业用水中,假若2740亿立方米的水损中有1330亿立方米的水通过节水措施而得到充分利用,在总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增产粮食可达4000多亿kg/a,相当于12亿人口一年的口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基本性措施来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这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是解决21世纪我国人口高峰期16亿人的食物安全、生态环境改善和黄河断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关键。今后农业新增用水主要靠自身节水来解决,在节水中求发展。节水灌溉不但节水,同时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大力普及节水灌溉,对全国的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现代化改造。

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是今后新增用水的大头,也是污染水体的重要源头。节水不但可以减少用水量,而且直接减少污水排放量,节水就是减污。因此,在工业和城镇要大力开展节水工作。工业提倡循环用水,大幅度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值耗水量,减少污水排放量。城镇积极推广节水生活器具,减少生活用水的浪费。要将节水工程、污水回用设施与新建水源工程摆在同等重要位臵,纳入基本建设计划。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激励节约用水的水资源价格体系,加快向节水型社会发展,促进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解决。应通过各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对当地的河道水、湖泊水、水库水、地下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合理分配;对于干旱、半干旱少雨区,应当积极推广各种集雨工程,将雨季的降水集蓄起来,供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对城市和工业区,因废污水排放量较多,应对污水加以处理,做到达标排放,以供农业和环境用水,实现污水资源化;北方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区有相当数量的微咸水可供利用。根据作物生理的需要,交替使用淡水和微咸水,可以补充当地淡水的不足。另外,沿海地区可以大量使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也可以利用海水淡化替代淡水,解决当地淡水不足的问题。

3.3 综合治理江湖,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大江大河大湖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实行综合治理。通过堤防建设、河道整治、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等措施,形成综合防洪体系。随着供水规模的扩大和用水量的增加,多水源、多部门的用水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发挥水利部门水量水质同步监测、统一管理的优势,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既要有统一的综合管理,又要有统一的分区、分级管理。水管理的重点是加强立法工作,依法管水、用水和保护水;将粗放型水管理向集约型转变;将公益型发展模式向市场效益型转化。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行地下水有序、合理、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模式。只有管好、用好、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才能解决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

3.4 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上一篇:两高工作报告下一篇:李尔王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