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童对话》读后感?《与儿童对话》读书笔记

2024-09-08

《与儿童对话》读后感?《与儿童对话》读书笔记(精选11篇)

1.《与儿童对话》读后感?《与儿童对话》读书笔记 篇一

我看到了无数个“为什么?”心想:看这本书一定很无聊的,跟《十万个为什么》差不多。但我还是打开了它,这一打开,它那小小的文字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住我,我便开始认真地看了,我越看越觉得很好,里面写出了每一个诺贝尔获奖者自己的心声。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我还不知道的事情,还有一些我们想问的问题。这本书教会了我们怎样度过自己的生活,怎样做好每一件事……比如说: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我立刻有了想法,布丁本身就是软的嘛,它就是这样被人类制造出来的,石头本来就是硬的,是自然界产生出来的东西。还有我们为什么要上学?在读的时候我在想:这是因为上学这个东西让我们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错,这是缺陷的,看了这本书后,我的想法与现在的完全不一样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了我为什么要上学,我看完《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后我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

为什么树叶是绿的?为什么会有男孩儿和女孩儿?……可是我一看了这本书后这一系列的原因我都明白了!原来大自然都是有一个规律的,都是由许多不同的物质共同演变成一个大的物质,每样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个一个循环下去,这样就会有现在的我们,然后我们也要循环的规律下去。看了之后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可不是一本一般的科普书,它里面的推理头头是道,但似乎也没有一点不对,这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我一看了这本书后我立刻就明白了!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心声,也给我们下一代的提示:其实大自然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挖掘,只要我们细心发现,就能去找到更多的新鲜事!

2.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 篇二

译者:张荣昌

出版:三联书店

如果没有问题,小孩子是长不大的,即便身体长大了,思想还很“弱小”,因此,我们光躲闪、反问、玩游戏是不够的,孩子们需要一个答案,提任何问题都是长大的权利。

大问题、小问题、聪明的问题、傻问题、好问题、简单的问题、艰深的问题——任何孩子整个的生命都充满了疑问,在这本书里,我们既可以读到对固体物理学基础一目了然的说明,又可以读到人类博爱这一重大问题的清晰答案,因为,有些问题,我们任何一个人也回答不过他们——诺贝尔奖获得者。

被邀请的2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涉及物理、化学、数学、经济学、文学、艺术以及政治等领域)在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回答了由儿童提出的各种“大问题”:

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

为什么要有科学家?

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

为什么我不能光吃油炸土豆条?

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

天空为什么是蓝的?

电话是怎么回事?

不久就有两个我吗?

为什么会有战争?

为什么印第安人不知道疼痛?

妈妈和爸爸为什么必须上班?

究竟是谁发明了戏剧?

空气是什么?

我为什么会生病?

为什么树叶是绿的?

我如何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为什么我忘记一些事情,而不忘记另一些事情?

为什么有男孩儿和女孩儿?

地球还会转动多久?

……

他们告诉孩子如何从生活的感悟中认识、思考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鼓励他们的梦想并激发他们去实践。

我不想上学了。

(你是不是也想过?)

大江健三郎同学说:我不想上学了。如果我独自在树林里,拿着我的植物图画册,好好地学习树木的名字和特性,那么等我长大了,我就能凭着这些本事养活我自己。此外,我也知道,即使我去学校,在那里我找不到让我如此着迷的树木,也找不到像我这样对树木感兴趣、并能与我一起谈论树木的老师和同学。

我们为什么非得去学校学习那些与成年人的生活毫不相干的东西呢?

为什么?

为什么?大江健三郎同学长大了,在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住在东京。他到底去没去上学?从第39页开始,相信你会发现一个天大的秘密……

他们的推荐理由:

天真的问题,权威的回答。大人和小孩都值得一读。小孩有“天真的问题”,但常常得不到“权威的回答”;大人有“权威的回答”,但常常想不到“天真的问题”。

——科学哲学家吴国盛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事物,只是我们必须发现的事物中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在人、动物和植物的细胞核里,在原子的内部和在宇宙的边缘,有许多新的“世界”正在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约翰·波拉尼

3.《与儿童对话》读后感?《与儿童对话》读书笔记 篇三

为什么1+1=2?你们一定以为这是个愚蠢的问题,一个加上一个,就是两个了,连一年级小朋友都知道,但我认为不一定,如果比一大1的是3,那1+1=3也是对的。比如这里有一个碗和许许多多的枣。我放进碗里一个枣,算式就是0+1个枣;再放进一个枣,就是1+1个枣;又放进一个枣,就是2+1个枣……加1得1;加1得2;加1得3;加1得4……数学家们认为2只不过是1的继承数,就像3是2的继承数一样。数学的区域非常大。比方说我告诉你:有个人他在书店里,穿着牛仔裤,在看一本《稻草人的故事》的书,你马上就知道我说的是谁。要是我只告诉你有个人他穿着衣服和裤子,你就不知道我说的是谁了。这说明数学不是一个单数项,是有很多连在一起的关系。有了这些原理,我们就可以推理出别的定理来,那就是数学定理,它可以证明为什么1+1=2了。哦,原来是这样啊。别看平时很简单的算式,数学家们是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的。

这里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和答案。为什么我不能光吃油炸土豆条?因为土豆条之前被人在工厂里削皮,切条,先预先烧好,再冷藏,后来,在小店里解冻,在油锅里反复地煎炸,很不新鲜。你长吃会对身体不健康,缺少营养,甚至生病呢。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什么东西都是由一种东西——原子组成的。布丁中的原子比较稀疏,就软了,石头中的原子比较多,排的比较密,所以就硬了。

4.《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书笔记 篇四

我在这篇文章中还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最赞成的是要多看课外书。因为不是所有知识都在课本中,老师也不会把所有知识教给我们,所以要钻研,多看课外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读书就达到了目的。

对我启发很大的是不能偏科。我觉得偏科不仅仅指语数不偏科,还包括主课和其他科目也不能偏科。我的语文、数学、科学和英语四门课都很优秀,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也要学好。所以我要在体育上加倍努力。只有把身体锻炼好了,才能在各学科取得更好成绩。我认为各门学科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因此我们不能偏科。

学外语早学比晚学好这个观点我也印象很深刻。我的妈妈英语读、写都很标准,但她总说要是早在小学时学自己的英语水平会更好。妈妈生在农家小时候家里很贫穷,连基本的上学都成问题。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小学三年级就开了英语课程,我们就更要珍惜,好好学。

5.《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 篇五

在书第五章“儿童教育的近现代观念”之“蓝天下的学校:大自然是学前儿童快乐的学校”中笔者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在接近开学的日子时的思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欢乐,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每个人都有无尽的生活前程。在这个日子的前夕,最让我感到忐忑不安的是怎样使孩子们在学校里不失掉幼儿之乐。”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很直观的告诉了我们:“快乐”是一切工作的底线。

那怎样使孩子们在学校里不失掉“快乐”呢。

书中直接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蓝天、白云、绿地的世界。在大自然中,孩子们环视四周,绿色薄雾笼罩,仿佛走入了童话世界一般。原来教育不需要关在围墙中,而是可以走入大自然。孩子是自然之子,他们天生是亲近自然的。大自然本身便是孩子们快乐的学校。

这让我想到,每逢春季踏青、夏季写生、秋季赏菊、冬季赏雪的日子,孩子们总是表现的非常兴奋。以前只是以为孩子们在单纯的享受大自然的美。现在才知道,就是这样的单纯审美,孩子们才能在快乐中轻松获得了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6.对话:读懂儿童(外一篇) 篇六

近年来,在很多场合总会饶有兴趣地和幼儿老师们闲聊:我们教师在儿童成长的途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异口同声,没有任何迟疑:引导者。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沉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尚且科学而谨慎地把教师定位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我们却如此肯定地认为自己是引导者。

在我们的观念里,我们是幼儿教师,认真学习过儿童发展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经常练习各种教学技能与技巧,阅读很多关于教师的职责与职业素质的文章,参加过各种各样主题的培训班,我们也尝试着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和改进……我们似乎学了很多,懂的东西也不少,我们对于儿童有着绝对的自信!

遗憾的是,作为教师唯独缺了静下心来去倾听儿童的“声音”,我们习惯走得很快,嫌弃儿童如蜗牛般的慢步、问题总是没完没了……我们无法和儿童对话,我们“引导者”的身份在现实目前不堪一击。

教育圣贤告诫:只有具备儿童视野才能真正看清儿童,知晓他们的所想所思、所作所为;只有从生命的角度出发对童真文化产生认同,你才会觉得那是多么的真实、有趣而富有意义,你才会停下你的脚步驻足欣赏。教师,如果想和儿童和谐地沟通,不只需要运用语言,还需要细心地观察、敏感地领会以及到位地反省,而所有这些的提前就是要“倾听孩子”,回到他们的童年世界里,想他们所想,做他们所做,思他们所思……这样你会感动:儿童的每一种行为都在表达着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师因为儿童而存在

记得喜欢的一位歌手说过这样的话:舞台是歌者绽放灵魂的地方,而观众就是灵魂的知音。而对于我,一名幼儿教师,一直扎根基层的男幼儿教师来说:孩子就是我灵魂的知音。所以我在尽心完成一名教师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更多地是把自己的灵魂置身于孩子中,沉醉在生命与生命的坦诚相见中,与此同时我收获的是心有灵犀的满足,更是心灵对话的喜悦。

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童心之旅。经常地,我会把自己埋没在孩子中间。

起初,我也只是看看孩子在做什么,也有时会带着相机到处转转,捕捉孩子的瞬间。就是在这样的随意转悠中,我有了惊奇的发现,于是我尝试将这些事情记录下来。在记录中,我看到了孩子的行为在我的意料之中,也看到了他们的行为在我的意料之外……于是孩子不仅出现在我的眼里,也慢慢走进我的心里。

他们是怎么想的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开始去分析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开始带着孩子的年龄特点、家庭背景、特定的生活场景这些因素再来看孩子的行为,于是我更懂孩子。

读懂孩子让我瞬间抹掉了与孩子之间的障碍,坦诚相见。但作为一个教育者,成为孩子的知音还不是最终,因为我要成为孩子成长的扶手。于是我又开始想着如何在他们的行为中不着痕迹地拉他们一把。多年来,我在与孩子的闲聊中摸索,在与孩子的实践中尝试。慢慢地,在“倾听—观察”孩子的教育生活里,我也有了一些促进他们略有进步的法宝:如与他们的闲聊,不着痕迹地激将和提供支架的引导,让我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尽量让自己忙碌的心停息下来,真正听进去孩子的“声音”,去用心关注那些被我们经常称之为“童真稚气”的事情……

中班数学课,师幼互动游戏的方式,小朋友们很兴奋,玩得不亦乐乎……下课时,孩子们有序地去喝水、小便,可康康始终坐在垫子上不起来。再三询问下他低头轻声说:我上课时不小心尿尿了……听到此话,其他孩子大笑起来,有的甚至跑过去掀康康的坐垫,有的大喊:“他真的尿了,地板都湿了”“这么大了还不知道去厕所小便”……看到孩子们的表现和更加难过的康康,我轻轻地拍着康康的头,坚定、坦然地说:“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老师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事!”听到我这样说,康康抬起了头,脸上闪过一丝惊讶,孩子们的吵闹声也转变成了对自己的“声讨”:是啊,我也尿过……我也尿 过……康康坦然地换下了裤子。

稚嫩的童心在“突发”时刻显得不知所措!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从幼儿的立场分析和透视他们所经历的“突发”,去分析他们此刻的心情、去感受他们此刻的感受,用行为告诉孩子我们的理解,用语言告诉孩子我们曾经的“突发”。

“投石问路”话题预告

讨论情景(2014年第11期):每天早餐后,我们都会让孩子进行区域自选活动,孩子们都很投入,但过不了多久,就要进行下一个环节(集体教学活动)。孩子们往往很扫兴,有时玩具插了一半就要拆开,放回活动区。为满足孩子的兴趣,我有时将区域活动时间稍微延长一些,但这样做的确会延误下一个环节,集体活动前场面也容易混乱。同事也不赞同我的做法,说这样做是在放纵孩子,要让孩子有时间观念。我内心很是矛盾。延长区域活动时间,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尊重了孩子,这是《纲要》提倡的;按时结束区域活动,让孩子从小有时间观念,也是有道理的。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欢迎读者就此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看法,可以是具体的解决措施,也可以是针对这个情景的理性分析,以1000字以内为宜。欢迎幼教同仁对本栏目提出建议,更欢迎提供有价值的情景。

稿件可发至xdyjzyj@126.com,主题栏请注明“投石问路”,截稿日期:2014年9月5日。

7.《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 篇七

但如若只是放任幼儿,恐怕也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正就如同书中所提到的鲁迅的“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之间的关联。显然儿童更好地成长一定程度上还是十分需要我们这些成人去指引他们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的将我们成人认为孩子因该发展的方向去强迫他们接受。就像我们成人所设定的三味书屋一样,对于孩子来说是相当枯燥与乏味的,这样只会让他们变成一个缺乏好奇心、缺乏探究精神的木偶。特别是对于幼儿教育,适当地释放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三味书屋中发现百草园的乐趣是必然的。

结合我们现在的幼儿园课程来说,我们能够发现现如今的幼儿教育也在一步步地像这个方向不断地靠拢。例如越来越多的教案中体现出了幼儿自主探索,自由讨论发现的重要性。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探索能力、探知欲望,这样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作为一名在职的幼儿园教师想要让自己班级的孩子有个性地发展,更要深刻理解及内化这样的一些理论知识,将它们融入于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之中,将它们普及与每一位孩子的家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孩子们那些可贵的东西吧!

8.《与儿童对话》读后感?《与儿童对话》读书笔记 篇八

这次观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觉得观察孩子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刚开始工作时就准备了一个教育观察记录本,还信誓旦旦地和家长承诺要记录下每个孩子的成长。但是由于观察的无目的和无计划性,加之工作的繁忙,到现在为止我只零零散散地记录了部分行为比较典型的孩子的成长变化,对于大部分孩子则停留在表面化、概括化的了解。

通过《指南》的学习,我意识到可以将《指南》作为观察、了解孩子的框架和指导方向。首先要完整地熟悉和掌握《指南》的各个领域和目标,这样有利于我们在观看孩子活动或自由游戏时,能抓住他们比较典型的、重要的、具有意义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他们实际能够做什么与应该做什么之间的距离,从而设计有效且适宜的环境及活动,支持和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其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每天面对30多个孩子,不可能完全靠随机观察就能了解到每个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因此,我们在对孩子有完整了解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比如针对班级上一位孩子总是喜欢一个人独自游戏,平时也不爱说话。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应观察她在游戏和一日生活中的表现,捕捉她的语言交流和社会交往情况,从而进行有效的引导。最后应注意对孩子做分析评价时,要全面整体地看待,从多方面的信息对其做出综合判断,并积极评价孩子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点滴进步。

在生活中学习和发展是幼儿的一个显著特点,融教育于一日生活中也由此而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指南》强调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以及儿童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不能片面、刻板地“上课”、“说教”,而要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抓住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契机孩子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如每天的来园和离园环节,我们可以重点进行情绪安定愉快、体质锻炼等方面的健康领域教育、以及主动和老师同伴问好、礼貌用语等语言和社会领域的教育等。总之,各个领域的培养目标、途径,都离不开幼儿的一日生活,我们应在一日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具体情境中,让孩子们多体验、多操作、多感知。

9.对话的儿童故事 篇九

臣秀吉刚刚入仕织田家不久,但工作效率却是别人的几倍。

在一天下午,秀吉对信长说:“清州城乏水,可以在小牧山的地方筑城作为居城。”“混账,你难道不体恤民情吗?住口。”秀吉困惑了:这绝不是信长。到一个朋友家,朋友的妻子对朋友说:“相公,那边的木板有一块朽坏了。”“我居然没有发现,真是自愧不如啊。”朋友说。秀吉想到:自愧不如,自愧不如;对了。

评定会上,快要结束的时候,秀吉说:“主公的计划真是高明啊。”“什么?”信长说。大家也迷惑不解。“您真是健忘啊。就是改筑小牧山啊。”一个大臣说:“奥,对,对,主公真是高见啊。”其他人也附和。大臣们心想:这么重大的事,猴子居然先知道,可见不一般啊他。

10.儿童英语对话学习方法 篇十

在学习区域放置可以刺激各种感官的道具,比如伦敦的标牌,播放孩子熟悉的音乐,放置英伦风的玩具或模型等,营造英语氛围。

2Have in your room a message like ‘ We speak English here’, ‘English only’, or ‘English spoken’, so that the kids will easily see them when they look down or look up。

在房间里张贴标牌,写明“请说英语”或类似的字样,让孩子很容易看到。

3Create a specific English-speaking location, e.g。 ‘This is Liverpool。 It is the Football Match today between Liverpool and Manchester United’。 This could be written or said。 Thus the room becomes Liverpool and you and the kids become Liverpudlians。

设定一个说英语的特定场景,比如“这里是利物浦。今天是利物浦队和曼联的足球比赛。”可以用标语的形式张贴出来,也可以用广播的形式播放出来。这样这个房间就变成了利物浦,而你和孩子就成了利物浦人。

4Give rewards for speaking English, e.g。 smile, make eye contact, nod encouragement and understanding, touch, give praise and applause。

对说英语的行为设置小小的奖励,比如微笑、眼神接触、点头表示鼓励和理解,抚摸,称赞和鼓掌等等。

5Give ‘punishments’ for speaking Chinese, e.g。 frown, look away, step back, pretend not to undertand。

如果不小心说了中文,要进行“惩罚”,比如皱眉、不看他、向后退、假装听不懂等。

6Agree a system of fines for speaking Chinese。 The fines could be coins or just matchsticks。 But make sure that you must pay a fine too if you speak Chinese。 After a period of time decide with the kids (in English) how you will spend the money。

商定一个说中文的“罚金”制度。罚金可以用钱币也可以用火柴棍代替。但是记住即使你说了中文也要罚款的。过一段时间就和孩子一起商量(用英语)该怎样花这笔钱。

7Sometimes it might be difficult for the children to concentrate, then just stop and start a ‘compulsory talking’ in Chinese for exactly one minute。 At the last second yell ‘Stop’, then say ‘Can we all speak English for the next five minutes?’ and go on with your topic。

有时孩子可能很难坚持或集中注意力,那么就马上停下来,给一分钟的说中文的时间。到最后一秒时叫停,建议“接下来十分钟我们要说英语了哦”,再继续原来的话题。

8Set a recorder and microphone recording what you are saying。 The children will be happy to see what has happened。

11.《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 篇十一

福禄贝曾说过:“孩子就是我的老师,他们纯朴、天真、无所做作,我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教育界提倡“请蹲下来看孩子吧!”其实就是想让我们放下架子,谦逊地面对儿童,和孩子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当我读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中的第一章《儿童是谁》之后,对儿童却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觉得我们不仅是要尊重儿童,更要以儿童为师,要读懂儿童。

儿童是一张白纸,他们的心灵纯净而又善良,他们的思维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的世界充满想象。在一次美术课上,孩子们画了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大树。当我看到小宇的画时:画面凌乱,大树东倒西歪,颜色也不对,树叶居然用了灰色!“这是什么树啊?”我脱口而出。小宇似乎很委屈,弱弱的的说:“老师,我画的是刮台风时的大树……这些细线是大雨,还有……很多泥土,所以大树变得灰蒙蒙的,看不清楚了……”我愣了,赶紧拿起画来仔细看。是的,当我用孩子的眼光、以一颗童心来看他的画时,原来这是一幅多么形象生动、多么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大树被强劲台风刮得东倒西歪;泥沙淹没了树干;是多么生动和形象啊。其实,如果总是习惯用地用成人的思维和成人角度去要求孩子,则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快乐和丰富的想象力。有些时候,我们更应该靠近孩子一些,更天真一些,不要以主观臆断,多“请教”孩子。于是,我连忙拿起小宇的画,很诚恳的对小宇说:“小宇,老师错怪你了,原来你的画这么棒!”

上一篇:四平电视台介绍下一篇:编辑班级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