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共8篇)
1.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篇一
SZ-21
市政分公司2008年度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
质量目标: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100%,产品一次交验质量等级在合格以上,道路工程综合评分90分以上,排水工程综合评分85分以上,顾客满意度90%,投诉整改率100%。
环境目标:施工作业文明有序,废水排放、粉尘释放有控制措施,施工场界噪声按国家标准执行,减少废物、节约能源,机械设备、运输车辆平均干净整洁,现场达到市区环境综合整治文明施工要求,无重大环境事故/事件,社区投诉处置率100%,无重大社区投诉。
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无重大伤亡、火灾、机械伤人、管道中毒事故,全年一般事故力争减少或不发生,采取有效措施杜绝职业病的发生,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施工现场按JGJ59标准评分合格率100%。
扬建市政分公司 2009年元月6日
2.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篇二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执着于长远目标, 不在短期效益。企业竟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竟争, 而人是各项生产要素中最为核心, 重要的因素, 培训工作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培育与保持企业是否具有一支其素质和能力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及战略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团队。
在ISO9000:2000版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中, 最大的修改之一就是将资源管理与管理职责、产品实现、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并列为四大板块或四个基本过程结构而提出来。而人力资源又是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资源中的主要资源, 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企业, 即使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劳动力的素质对产品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去创造条件, 巧妇可以找米下锅。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与否对于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与成败来说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企业管理中, 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名词越来越被人们熟悉, 但是却有很少人知道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干什么工作, 甚至有人把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意义的人事管理混为一谈。其实, 二者的范围、功能、目标都有所不同。人事管理比较传统、保守、被动, 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积极主动的, 具有策略性、前瞻性;传统人事管理的功能多为行政性的业务, 如招聘、薪资、档案管理等, 人力资源管理则参与制定策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塑造企业文化和环境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实际上是一个决策型的服务部门。人力资源部的职责是为企业发掘优秀员工, 不仅要发现人才, 更重要的是培养、激励人才, 使每个员工都工作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同时, 为企业创造积极向上、团结敬业的工作环境, 提高工作效率, 最终塑造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凝聚力, 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企业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 将如何贯彻实施人力资源管理, 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组织岗位分析核定岗位
ISO9001:2000标准6.2.2.a明确提出:组织应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GB/T28001-2001、GB/T24001:2004中4.4.2条款能力、培训和意识:对于其工作可能影响工作场所内职业健康安全人员应有相应的能力;对于其工作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人员应有相应的能力。
各管理体系有各种各样的活动, 如管理活动又可分为安全管理活动、生产管理活动、质量管理活动、环境管理活动等等。每一种类的活动又可细化为更具体的活动, 直至细化为活动过程, 显然不同的活动对人员能力的要求不相同, 为确定这种不相同的需求, 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对企业的每个岗位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 通过进行一系列有关工作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综合, 说明工作的内容、要求、责任及任职资格。在此基础上形成《公司岗位工作人员任职条件》覆盖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体系的所有单位;形成《公司岗位说明书》覆盖公司;为每一位员工明确规定他们的工作性质, 职责范围以及相应的要求, 为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因此, 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 也是核心工作, 更为核定岗位提供了依据, 同时为建立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岗位分析与核定岗位将随产品质量、环境、安全要求及工作负荷、引进新的管理模式等各因素的变化应适时进行更新。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加强培训、意识与能力开发
ISO9001:2000标准6.2.2明确提出:组织应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 (即基于产品质量的工作应是能够胜任的) 要求。
GB/T28001-2001、GB/T24001:2004中4.4.2条款a条款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程序和符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及在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GB/T19025-2001标准4.2.1明确提出:组织应确定影响产品质量的每项工作的能力需求, 评价进行该项工作的人员的能力, 并制定计划以弥补可能存在的任何能力方面的差距。所有这些内容都要求开展相应的培训以满足体系管理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资源有很大的差异, 它是一种可变化的资源, 而且富有潜能, 发掘得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个人的能力随着工作经历的增加在不断提高, 但也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的变化在衰退。因此, 为提升产品质量开展职工培训;为增强企业后劲开展培训;为强化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培训;为公司技术改造新建项目开展培训;为配合企业改革开展培训, 使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挥更大的效能, 也要使用还要进行不断的培训, 培训是一个无止境的工作。
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 使员工通过培训得到提升;完善培训和评估制度, 为提高培训效果和实施有效评估提供保障。按照以下要求来进行:1.明确培训目标:如建设一支素质优秀、结构优化、开拓创新、适应公司发展的各类人才队伍;2.确立培训原则:如培训工作必须与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管理、业务紧密相连接, 遵循“按需施教、点面结合、学用一致、严格考核、择优奖励、低本高效”的培训指导原则, 做到重点培训、全面推进、系统教育、专业突出, 进一步改善员工素质, 使员工知识、技能和心态与工作岗位相适应, 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落实培训管理:根据GB/T19025-2001国家标准建立培训管理体系, 按照确定培训需求、设计策划培训、提供培训和评价培训结果等来落实培训管理, 同时建立相关必要的培训管理制度。如《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培训专业管理考核办法》、《培训管理程序》、《培训评估制度》等, 以对培训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 并对培训实施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和评价, 对培训效果进行考评和奖惩, 促进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4.在加强培训的同时, 注重研究对培训管理体系的监视控制, 制定监视和改进程序, 及时组织审核和验证, 以确保培训效果及培训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是科级组织绩效评估与考核
ISO9001:2000标准6.2.2.C要求, 组织应对员工的能力进行识别和评价。企业或组织对影响其业绩的各项活动都十分关注, 因此要选拔合适的人员来承担这些活动, 为了能有效地选拔, 首先要对这些活动逐一进行识别, 这就是前面说的职务分析。接着应对执行这些活动的人员进行能力评价, 找出差距与不足, 持续改善, 使人员达到要求。目前,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 最难做的存在问题最大的工作就是绩效评估, 企业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做好员工的绩效评估工作:
(一) 绩效评估系统的建立过程
绩效评估系统的背后是企业的远景—使命—价值观系统。每一家企业从建立初始, 其创办人对企业的发展都会有自己的期望和规划, 这就是最原始的远景—使命—价值观框架。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和积累, 这个框架渐渐丰富并被整理成文, 形成企业的远景—使命—价值观体系。并由此引申出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而员工行为准则是制定绩效评估系统的依据。根据企业员工行为准则制定的绩效评估系统才是真正能够反映企业文化、为企业评估人才的有效工具。这也就是绩效评估与考核的SMART原则, 即具体原则、可度量原则、可实现原则、可证明原则、有时限原则。
(二) 在绩效评估的过程中, 中层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积极参与是推动绩效评估有效进行的源动力
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应该考虑到如何让他们成为绩效评估的动力而非阻力。我们从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两方面来分析。要确保公司的中层管理队伍充分理解远景—使命—价值观系统, 争取中层管理人员的支持和配合、主动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个综合的管理, 特别是在员工的心理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 因为人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只要是有人存在的地方, 就会存在着矛盾和不公平。绩效考核是人员任用的依据是决定人员调配和职务升降的依据, 是进行人员培训的依据, 是确定劳动报酬的依据, 也是平等竟争的前提。
(三) 运用PDCA循环建立绩效管理体系
结合企业实际设计了绩效管理制度, 建立了企业的绩效管理组织与责任体系以后, 绩效考核实质上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 如果仅仅为了发放绩效工资和奖金而进行绩效考核, 在现实中几乎无法操作, 原因就是没有目标和计划, 绩效考核将没有内容可考, 只能用一些模糊不清的指标在考核表上拍脑门打分, 走一个过场。
在这个系统中, 员工并不是处于被管理和监控的地位, 而是参与整个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真正参与到组织管理工作中。这种绩效管理体系是向前看的系统, 进行绩效管理的目的是共同的提高和进步, 不是对历史的审核和算账, 它要求的是通过绩效管理体系的运作, 使组织和员工个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能够紧盯企业目标, 及时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员工取得不断进步的同时, 提升其工作满意度, 并最终使组织绩效不断提高。
绩效管理体系的使用, 需要设定关键岗位的关键业绩指标 (绩效指标) , 公司每一层面均有一套自己的绩效指标被考核, 将下层的绩效指标汇总即为上一层领导的绩效指标, 通过清晰明白的绩效指标管控, 容易发现问题所在, 以业绩管理代替“人管人”的情况, 使组织和个人的目标达到和谐的统一。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通过适当的回报使岗位人员发挥最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ISO9001:2000标准6.2.2.d要求:组织应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贡献。
GB/T28001-2001;GB/T24001:2004中4.4.2条款b条款员工在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职业健康后果及实际的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 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效益和环境效益。
薪酬与福利是指通过工资薪酬、福利措施给员工为企业做出的贡献予以报酬, 并激励其工作积极性的过程。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利益需求, 而这种需求很可能与企业的目标不一致, 因此, 工资薪酬、福利措施必须面对这一现实, 采取合适的手段, 使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目标趋于一致, 或者说使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的利益需求更加协调、合拍, 使员工意识到是自己的成绩给组织带来荣誉和发展。但每个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必须与岗位分析、培训效果和工作绩效考核相结合。
一方面, 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岗位的责任大小、复杂程度、劳动条件、工作繁重程度、岗位任职人员的素质要求进行评价, 在评价的基础上实行岗薪工资, 按照“能力决定岗位, 岗位决定工资, 绩效决定收入, 收入能多能少”原则来进行分配, 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激发员工学技术、学文化的热情。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岗位工作内容丰富化、岗位轮换等方式, 激励员工;但丰富化、轮换与注重效率之间要有度, 有了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 这个度把握起来就相对贴近多了。
通过福利措施及其他各种有效措施来激励员工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 简单地说有两个方面的需求即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企业要想留住人才, 就需要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福利措施, 以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员工, 给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通过各方面的协调并相互促进, 通过考核与激励, 促使人员使用日趋合理, 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薪酬和福利能够满足岗位人员的需求, 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运作体系, 使每一位员工紧紧的团结在一起, 为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和自己的理想形成共同愿景页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3]《薪酬管理实务手册》
[4]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5]GB/T24001-2004/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6]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理解与实施
3.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篇三
河南省地勘一院2005年已经通过质量管理体系,2008年也开始运行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三大体系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单位的管理素质。笔者在参与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大多数单位在认证的过程中,对认证从满怀热情到拖拉应付,从满怀信任到些许失望,这些凸现了当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与实施的“两张皮”现象。
一、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形似而神非。体系文件基本齐备,但在文件编制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沟通,对编制体系手册的必要性和适宜性认识不足,未认识到手册应有可操作性,并必须结合地勘单位的实际,才能指导体系的运转,才能实施的更有效、更方便,因此,造成文件与实际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在某些环节上不但没有起到指导和规范工作的作用,反而为地勘单位工作增加了负担,各地勘单位都有这样的体会。
2.体系运转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失控,时抓时停。只在软件上做文章,为应付外审就加班加点补材料,上边不检查就有所放松,体系不能正常运转,并且各环节运转不平衡,只有几个环节运转,实际也很难正常运转,因为各环节之间有互补性。此次监审前各公司突击整理补充材料的环节也可以说就是平时我们体系中没有运转的环节。究其原因,是因为各单位还处于被动贯标状态,抓而不紧,有畏难情绪,怕影响“生产任务”,考虑近期行为多于长远发展。
3.管理体系文件与其他形式的企业管理制度并行。目前从多个贯标地勘单位的经验看,管理体系运行质量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存在管理体系文件与其他形式的管理制度并行现象。造成文件并行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在贯标初期编制管理体系文件时,对已形成的企业管理制度转换不彻底,出现了新旧文件并存现象;二是在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后,不是以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文件为主,而是不顾现有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以其他形式下发一些新的办法、制度、规定等,导致管理体系文件形同虚设,“两张皮”现象自然就产生了。
4.认证证书成了地勘单位一件华丽的外衣。有章不循,内审走过场,管理评审形式化。管理体系运行领导是重点,而实际中不少企业领导已成为盲点,管理者不被管理,成为局外人,没有形成自我改进创新的机制,管理体系又回到原始人治状态,证书实际上变成了没有真才实学的“假文凭”。
二、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发现问题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只有深入贯彻、深入学习,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地勘单位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均需要在以下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
其一,体系的建立应充分结合地勘单位的特点。在满足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的管理方法,将其加以规范或转换,不应机械地去照搬标准条款的要求而另设管理名目,确保体系文件更具有适宜性,从而真正起到指导和控制的作用,避免造成管理上的重复,管理上的重复是造成建立管理体系和实施管理体系“两张皮”的根本原因。
其二,确保文件与制度相一致。管理体系文件是管理体系运行的基础。提高管理体系运行质量,搞好管理体系文件和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体化非常关键。为确保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运行,应专门召开管理评审会议,从最高管理层形成统一意见,所有制度、办法全部按照管理体系文件的形式起草、审核、批准、发布、修改,所有业务过程全部按照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执行。并在管理体系内审过程中,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现象,一律开出不符合报告,并限期整改。管理体系文件最大优点,一是可以动态管理;二是可以通过管理体系审核,检查执行落实情况。企业应该改变那种认为红头文件形式下发的制度重于管理体系文件的认识。保持管理体系文件的惟一性,排除其他形式文件的干扰,防止“体外循环”,是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
其三,确保地勘单位工作目标与体系指标相统一。地勘单位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国有地勘单位,在未实施一些管理体系前,已经有了一套运行较成熟的目标和指标管理体系,如绩效考核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等。特别是绩效考核制度是目前许多国有地勘单位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管理手段。从制定程序来看,它是经过充分的策划和逐级审批的;从内容看,它包含了地勘单位生产经营中各个方面的年度目标、指标,当然也包括了质量目标、指标,环境目标、指标,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从绩效测量看,业绩考核制度都有定期的详细测量,如季度考评、年中考评、年末考评等。而目前各单位运行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中,也要求在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目标,如质量目标、环境目标、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并要进行分解,对完成情况要定期测量,这与地勘单位已有的业绩考评制度的要求基本相同。因此,地勘单位在贯彻标准管理体系时,可以将已有的业绩考评制度加以规范,与心的管理体系文件相衔接,不应再另搞一套,以免造成目标和指标管理上的重复。
其四,应确保管理评审与日常管理相融合。管理评审是由最高管理者亲自主持的一项工作。对地勘单位而言,作为队长(或院长)应親自关注这样工作,这项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和持续改进的力度。但现在很多地勘单位搞管理评审几乎完全为了满足标准的要求,对持续改进管理体系发挥的作用不大。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管理评审没有和单位日常的管理结合。地勘单位作为特殊的企业,其流动作业时间广,工作点多面广,为保证体系能正常的运作,并适应不断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单位总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一些高层会议,如:党政联席会、队长(院长)办公会、生产经营会等。在这些会议上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了单位的发展方向、年度计划、市场开拓、设备改造、技术进步、质量安全改进、组织机构变化、人事调整及人才引进等,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是管理评审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如果平时都能得到及时解决,也就基本达到了管理评审的目的。因此,为了实现管理评审和单位日常管理的一体化,可将这些高层会议加以规范,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评审,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其五,应确保持续改进应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活动相结合。持续改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措施,地勘单位也不例外。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做持续改进工作,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和管理,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一个不开展持续改进的企业是不可能生存的。内部持续改进涉及了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名员工。大到单位的战略规划、技术改造计划等的制定和实施,小到每项具体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包含了持续改进的内容。因此,对持续改进工作企业应在管理体系文件中做出层层规定,明确部门持续改进的职责、规范、改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程序,规定改进措施实施效果的测量方法等。另外,作为国有地勘单位,多年来一直开展的QC小组活动,可以作为持续改进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实现持续改进工作的全员参与。
其六,应加强加强对地勘单位职工全员贯标意识的培训。将贯标意识的提高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充分调动地勘单位职工的积极性,激励大家积极投入到体系的运行中来,从而进一步提高地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
4.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篇四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其非预期使用或交付,确保最终产品达到规定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物资、施工过程、施工工序和最终产品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3、职责 3.1工程部
⑴负责检查工程项目部不合格品控制情况; ⑵组织严重不合格品处置工作。3.2材料管理中心
负责构成工程主体的不合格物资的处置。3.3工程项目部
⑴负责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⑵负责不合格物资的判定和处置工作。⑶负责不合格品的判定和处置工作。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不合格品的分类 不合格品分为:不合格采购产品、中间产品、工序、最终产品,工程交付后或开始使用,在保修期内发现的不合格部位。5.1.1不合格采购产品
⑴材料品种、规格、尺寸、公差、质量证明文件等项不符合标准或采购合同规定。⑵受潮、受损、变质及过期的产品。⑶采购产品的技术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5.1.2不合格中间产品、工序
⑴轻微不合格品:指施工过程中不合格工序,经作业班组及时 修整后,通过验收达到质量评定标准要求的产品。
⑵一般不合格品:指工程质量未达到质量评定合格标准,但不涉及工程主体结构安全,经过修整返工处置后,可达到质量评定合格标准要求,不影响使用功能的产品。
⑶严重不合格品:涉及主体结构安全、造成永久性缺陷、严重影响使用功能的不合格品。5.1.3不合格最终产品:不符合验收标准,经甲方监理及监督部门验定为不合格的单位工程。5.1.4工程交付后或开始使用或发现的不合格部位。5.2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
5.2.1不合格物资标识、隔离、记录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材料人员对已进厂的物资,发现不合格时,应用红色“不合格”标牌进行标识,必须与合格品隔离码放。5.2.2不合格品的标识
⑴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质检人员对发生的轻微不合格品的标识,填写《工序质量评定记录》。⑵在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时,应在不合格品周围做出明显的标志,如:在其两侧标上桩号等,通知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技术负责人和工号负责人。并填写《不合格评审处置记录》中不合格事实一栏。5.3不合格品的评审
5.3.1轻微不合格品: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人员进行纠正,质检员进行复查,填写《工序质量评定记录》。
5.3.2一般不合格品: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自行评审,确定处置方案,制定纠正措施,并填写《不合格评审处置记录》,报公司工程部,工程部进行核实。
5.3.3严重不合格品: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技术负责人制定处置方案,填写《不合格评审处置记录》,报公司工程部。由工程部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参加,进行评审,处置方案由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实施。5.4不合格品的处置和验证 5.4.1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 ⑴进行返工,以达到规定的要求。
⑵经有关授权人批准,合同规定时经顾客批准,让步使用、放行或接受不合格品。⑶改变使用方式和用途(如降级使用或报废)5.4.2不合格物资的处置
⑴进入现场的物资,经验证或复检不合格时,现场材料管理人员应立即对不合格物资进行标识、隔离码放,以防误用。
⑵材料管理中心采购的构成工程主体的物资出现不合格时,现场材料员应立即通知材料管理中心采购员,材料管理中心针对不合格物资进行处置。⑶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自行采购的物资出现不合格时,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的采购员负责和供方联系,采取退货或更换。
5.4.3轻微不合格或一般不合格品,均应返工,使其满足规定的要求。5.4.4让步接受
产品不符合规定要求,但能满足预期的使用功能,工程项目部与顾客、监理、设计单位、质量监督部门协商,在共同认可的情况下,可按让步接受处理。5.4.5经过返工的产品,必须重新进行检验和试验。
5.4.6工程交付后,在保修期内,工程质量发现不合格时,工程部及时与顾客协商解决并进行组织维修,保证满足顾客的要求。
5.4.7对不合格品处置中形成的记录,按《记录控制程序》有关规定予以保持。
6、相关文件
6.1《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6.2《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6.3《北京市市政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
7、质量记录
7.1不合格品评审处置记录;
(十七)-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针对生产过程和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事故、事件、不符合,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不符合的再发生。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过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不符合的控制。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8.5.2条款;GB/T24001-1996 4.5.2条款;GB/T28001-2001 4.5.2条款;
3、职责 3.1工程部
检查工程质量、施工环境的不合格、不符合,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2发展部
检查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体系不合格项,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3材料管理中心
检查物资采购、运输、贮存工作及供方的服务质量和环境因素的不合格项,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4安保部
检查公司安全工作中的事故、事件不符合,跟踪验证安全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4行政部
检查公司办公区、施工现场生活区环境不符合,检查防疫/职业 健康 管理工作的不符合,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5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
针对本单位/部门出现的不合格、不符合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3.6管理者代表
负责监督协调各单位/部门纠正措施的实施。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识别不合格
5.1.1对于存在的不合格、不符合应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的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5.1.2采取纠正措施的时机
⑴产品实现过程中出现质量不合格品并重复发生;
⑵走访或与甲方、工程监理座谈,结果对工程质量不满意,并有具体事例比较严重时; ⑶收到工程监理反馈的质量不合格的记录; ⑷顾客的投诉或顾客对同类问题连续提出抱怨;
⑸出现重大环境污染或环境事故;相关方对环境表现投诉时; ⑹出现安全、职业健康事故、事件、不符合时; ⑺供方的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
⑻内审和外审发现的不符合项;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
⑼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管理工作中,出现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时; ⑽其它。
5.1.3公司相关部门、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应对以上不合格项进 行监控。5.1.4当出现5.1.2中⑴、⑵、⑶、⑷、⑸、⑺、⑼项时,公司工程部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确认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填写“原因分析栏”,同时制定纠正措施,经工程部审批后实施,工程部负责跟踪验证。
5.1.5当出现5.1.2中第⑸、⑼项时,公司控制重要环境因素的部门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确认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填写“原因分析栏”,同时制定纠正措施,经公司控制重要环境因素的部门审批后实施,并负责跟踪验证。
5.1.6当出现5.1.2中第⑺、⑼项时,材料管理中心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同时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
5.1.7当出现5.1.2中第⑹、⑼项时,公司安保部、行政部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确认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填写“原因分析栏”,同时制定纠正措施,经安保部、行政部审批后实施,安保部、行政部负责跟踪验证。
5.1.8当出现5.1.2中第⑻项时,由审核组填写不符合报告,执行《内部审核程序》。5.1.9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在生产过程、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过程中,检查发现有5.1.2中各项情况时,应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应对实施结果进行验证。同时,报公司相关主管部门备案。5.2原因分析
5.2.1不合格品(项)、事故、事件的责任部门针对不合格事 实,组织人员对产生不合格品(项)、事故、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
⑴未执行公司《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 ⑵现有的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规定的不恰当或无规定; ⑶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内容不全面或不正确; ⑷工序控制不当; ⑸施工、环境、安全设备不能满足要求; ⑹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能力; ⑺缺少人员培训; ⑻生产作业环境不良;
⑼质量、环境、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 ⑽责任分工不明确; ⑾责任心不强; ⑿其他原因。
5.2.2不合格原因的分析要具体到可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的程度,填入《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原因分析”一栏。
5.3研究为防止不合格再发生应采取的措施,确定并实施。
经过不合格原因分析和评价后,责任部门尽快根据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的内容应包括:实施部门(人员)、工作内容、完成日期、单位/部门负责人签字。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制定的纠正措施,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主管质量、环境、安全工作的经理审批,针对内审外审中产生的不符合制定的纠正措施由管理者代表审批。5.4纠正措施的验证
纠正措施实施后必须跟踪验证,落实纠正措施是否真正执行,并记录纠正措施实施后所达到的效果,责任部门应提供达到效果的证据。对于执行纠正措施效果不明确的,验证部门应要求责任部门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
5.5由纠正措施实施引起的体系文件的任何更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5.6重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应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6、相关文件 6.1《文件控制程序》
7、记录
7.1纠正措施实施记录
(十八)-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消除潜在的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发生。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施工过程及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预防措施的控制。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8.5.3条款;GB/T24001—1996 4.5.2条款;GB/T28001—2001 4.5.2条款。
3、职责 3.1工程部
负责工程质量、施工环境因素预防措施的审核并监督实施。3.2发展部
负责公司管理体系预防措施实施的跟踪验证。3.4安保部
负责公司安全管理预防措施的审批并跟踪验证。3.5行政部
负责公司办公区、施工现场生活区环境预防措施和职业健康预防措施的审批并跟踪验证。3.6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
针对本单位/部门出现的潜在的不合格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并实施。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识别潜在的不合格
5.1.1公司应识别潜在的不合格,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的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5.1.2潜在不合格、不符合的信息来源: ⑴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监督部门; ⑵社会相关部门;
⑶顾客的需求、期望、意见和满意度; ⑷审核报告、管理评审的输出; ⑸数据分析的输出; ⑹过程和产品测量的结果;
⑺关于产品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的建议;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公司各相关部室应及时了解体系运行过程的有效性,了解过程、产品质量、环境、安全等趋势及顾客和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在日常对体系运行的检查和监督过程中,及时收集以上各方面反馈的信息。5.1.3确定潜在不合格、不符合原因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应对发现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潜在不合格、不符合进行原因分析。5.1.4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每季度召开一次技术、质量、环境、安全工作会,分析施工中的质量变化情况,安全工作情况及施工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发现潜在不合格并分析原因。5.2预防措施的制定和评审
5.2.1预防措施的制定,以利于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提高顾客和相关方满意度为目的。
5.2.2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公司相关部室针对潜在不合格、不符合的原因,在权衡风险、利益和成本的基础上,制定适当的预防措施。
5.2.3有关工程质量、施工现场环境因素控制的预防措施,报公司工程部审核,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5.2.4有关安全的预防措施,报公司安保部审批后实施。
5.2.5有关办公区域、现场生活环境控制、职业健康的预防措施,报公司行政部审批后实施。5.2.6与体系运行有关的预防措施,报公司发展部,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实施。
5.2.7当潜在的不合格原因是由于管理体系的有关文件不完善所致时,应对修改相关文件的必要性进行评审,执行《文件控制程序》。5.3预防措施的实施
5.3.1负责审核、审批预防措施的公司相关部门,应在“预防措施实施记录表”上签名确认。5.3.2制定预防措施的单位/部门具体实施,负责审核、审批预防措施的公司相关部门监督实施,记录实施效果。
5.3.3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应记录本部门/单位各次措施发出的时间、责任部门、完成时间及验证效果。逾期未能完成者,报告管理者代表,组织责任部门进行原因分析,再次限期完成。
5.3.4管理者代表在预防措施实施的过程中,负责配备必要的资源并监督实施过程。5.4重要的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应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6、相关文件
6.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2《文件控制程序》
7、记录
7.1预防措施实施记录表
(十九)-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1、目的
最大限度的识别公司在活动、产品、服务中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评价并及时更新重要环境因素,实现对环境的污染预防和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活动、产品、全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更新。本程序包括GB/T24001—1996 4.3.1条款。
3、职责 3.1发展部
负责组织编制本程序 3.2工程部
⑴组织公司各部门/单位对环境因素进行初步识别; ⑵组织对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清单。3.3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 负责本部门环境因素的初步识别与评价。3.4管理者代表 审批重要环境因素。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环境因素的识别
5.1.1对公司的生产、活动和服务过程中已经或可能对环境造
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识别确认,在进行环境因素识别时,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三种状态:
a.正常状态:指正常活动的。
b.异常状态:指关闭、启动、检修或可合理预见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c.紧急状态:不可预见何时发生对环境造成较大影的。三种时态:
a.过去: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
b.现在:现场的、现有的污染及环境问题。
c.将来:原材料的来源与生产过程,考虑到产品实现以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将来潜在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还有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5.1.2环境因素的识别以污染预防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分析施工过程对公司涉及到的全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找出有关大气、水体的排放、土地污染、噪音污染、废弃物、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对社区环境的影响等环境因素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5.2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5.2.1每年一季度或工程开工前,工程部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参加,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工作。5.2.2工程部将《环境因素调查表》发至相关部门/单位,各单位/部门根据本部门工作范围、生产过程、活动和生产现场的具体情况,填写《环境因素调查表》。5.2.3进行环境因素调查时,应注意到物资供方、工程分包 方、劳务供方等相关方。
5.2.4工程部根据公司活动、产品、服务的具体变化和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变化修改补充公司环境因素调查表。
5.2.5工程部组织对汇总的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判定重要环境因素。5.3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5.3.1对有关大气、水体、土地污染、噪音、固体废弃物等环境因素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A、影响范围:
⑴全球范围5分;⑵周围社区4分;⑶场界内3分; ⑷员工10人内2分;⑸操作者本人1分。B、影响程度:
⑴环境影响严重5分;⑵环境影响较重3分;⑶环境影响一般1分。C、发生频次:
⑴经常发生5分;⑵不经常发生3分;⑶偶尔发生1分。D、持续时间:
⑴持续不间断5分;⑵有明显的间歇3分;⑶影响时间短1分。E、相关方抱怨:
⑴抱怨很多5分;⑵抱怨较多3分;⑶很少有抱怨1分。F、可改进程度
⑴加强管理见效5分;⑵改进工艺见效3分;⑶较难节约1分。5.3.2对资源能源类环境因素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A、消耗利用频率
⑴每天发生5分;⑵每周发生4分;⑶每月发生3分;⑷每季发生2分;⑸半年以上发生1分。B、消耗规模
⑴很多5分;⑵较多4分;⑶一般3分;⑷较少2分; C、管控状况
⑴无管理措施,浪费严重5分;⑵有效管理,符合自定指标3分;⑶较难改进1分。5.4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5.4.1采用5.3.1评分法,当A、B、C、D、E、F任何一项为5分或总分∑=A+B+C+D+E+F≥15分时,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4.2采用资源能源类环境因素评价方法,当A、B、C总分∑=A+B+C≥10分时,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4.3公司的环境因素若出现影响全球范围、社区强烈关注、客户的合理抱怨、对公司整体形象有影响、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
和行业规定等任一方面时,都要将其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4.4工程部根据评价结果,填写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发至有关部门。
5.5环境因素的更新
5.5.1一般情况下,每年初由工程部组织,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和评价。5.5.2当发生下述情况时,应及时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和更新: ⑴与公司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变化时; ⑵公司活动、产品、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时; ⑶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时; ⑷发生重大环境事故后; ⑸环境因素识别有遗漏时; ⑹管理评审要求时; ⑺发生其他变化时。
5.5.3环境因素的重新识别与评价按上述相关步骤进行。
6、相关文件
6.1《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7、记录
5.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篇五
职 业 健 康 安 全 事 故 应 急 预 案
编制单位:庐江县S103合铜路改线段老路维修工程项目部 2014年11月10日
目 录
工程简介
1.目的 2.适用范围 3.职责
4.项目部应急组织机构图 5.应急准备工作计划 6.应急的资源保障 7.应急的信息沟通要求 8.应急是够、事件内容和培训 9.紧急救护法
10.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的识别 11.应急与预防 12.应急程序图 13.事故报告
编制依据
01、国家、行业、地方的法律、法规、标准;
02、公司的职业安全卫生、环境管理的相关规定;03、04、05、目的 公司管理体系文件(应急准备于响应控制程序)要求;施工承包合同约定的要求; 所建工程实际情况。
1.抢救生命,降低死亡率;防止病情的继续恶化;减轻病痛,减少意外伤害,降低伤残率,为此急救人员要树立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要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挥在现场对伤病人进行基础急救的作用,为专业急救争取宝贵时间,挽救生命,特制订本预案。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建筑施工与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应急事故的准备和紧急情况的响应、处理和预防。
3.职责
3.1项目部应急小组职责
3.1.1执行有关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的法律、法规,落实公司的各项管理文件。
3.1.2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确定项目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管理计划措施。
3.1.3定期检查应急准备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
3.1.4组织整改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的事故、事件隐患,防止违章行为。
3.1.5负责组织事故、事件的抢救和救护工作,配合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事故、事件调查、分析和上报工作。
3.1.6收集施工现场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的管理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改进管理水平。
3.2项目经理职责 3.2.1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地方有关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的法律、法规,落实公司的各项管理文件。组织制定事故、事件的应急预案。
3.2.2履行合同,对项目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管理负全责,行驶指挥权。
3.2.3领导组织紧急情况事故、事件的抢救、救护、调查、上报和处理。
3.2.4组织专业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检查。3.2.5定期应急预案的培训,有针对性的组织采取演练。3.3项目安全员职责:
3.3.1负责现场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的具体管理和组织实施。3.3.2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管理知识培训。3.3.3经常性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定期组织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演习。
3.3.4对项目施工宣传进行日常检查,并定期对现场管理的状况进行监测、检查与评估。
3.3.5对应急预案的实施及事故、事件进行抢救、救护、调查和报告。
3.4项目技术员职责 3.4.1负责协助项目经理在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的日常管理工作。
3.4.2负责参与本项目事故、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3.4.3参加本项目紧急情况事故、事件抢救、救护、调查、上报和处理。
3.5项目施工员职责
3.5.1按照已建立医疗保障程序对现场施工人员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
3.5.2储存做够的医疗药品及用,准确记录员工的健康情况。3.5.3在发生事故需要疏散人员时,向项目经理提供救护行动建议。
3.5.4进行现场医疗管理,准备做好现场医疗救护。3.5.5监督和帮助后勤人员做好对临设及食品的卫生管理。3.5.6定期对临设等设施或设备进行消毒。3.6班组长职责
3.6.1对管辖班组负责,保证本班组熟悉本岗位操作程序,掌握应急知识。
3.6.2严格按照施工作业程序和有关规定要求施工。
3.6.3根据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估内容落实好预防措施。3.6.4及时将发现的险情和事故、事件上报项目部、公司和通知员工。
3.6.5事故、事件发生时,组织所辖人员进行抢险和救护工作。3.7项目材料、保管员职责
3.7.1负责营地的用电、用火及卫生和环境管理。3.7.2确保食物和饮用水卫生,预防疾病传播。3.7.3监督食堂厨师穿戴工作服上岗,确保食物安全。3.7.4监督落实现场按标准配备灭火器材与设施,为应急工作提供物资保证。3.8员工职责
3.8.1每位员工均应清楚地了解自己在项目施工中安全与环保责任。
3.8.2上岗前应掌握本岗的操作规程,了解本作业的风险程度和风险控制和消减预防措施。
3.8.3上岗时穿戴工装,并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用具。3.8.4对事故隐患、不安全行为及时向班组长及项目部应急小组报告。
3.8.5遵守各项管理规定,制止不安全行为,服从班组长和项目的管理,进行安全作业。
3.8.6积极参加消防急救等演习,提高自救、互救能力,防患与未然。
3.8.7一旦事故、事件发生,都有义务全力以赴投入抢救和救护工作。
3.8.8定期清扫宿舍环境卫生,保证衣、舍干净卫生的整洁。
速抢救,救活的可能才较大。9.3现场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学会紧急救护法。会正确解脱电源、会心肺复苏法、会止血、会包扎、会转移搬动伤员、会处理急救外伤或中毒等。
9.4生产现场和经常有人工作的场所配备急救箱,存放急救用品、用具并应指定专人经常检查、补充或更换。
9.5遇有突发急症时,应详细报告“120”急救中心。(1)病人发病具体时间、详细地址。(2)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及主要病情。(3)呼救人的姓名、单位、所用呼救电话号码。(4)明确急救车应到达的时间及接车地点。
9.6遇到重大意外灾害时,应详细报告“120”急救中心。(1)意外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事故性质。(2)伤情、伤亡人数。(3)急需哪方面的救援。
(4)呼救人的姓名、单位、所用呼救电话号码。10.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的识别 10.1火灾爆炸; 10.2高处坠落; 10.3触电; 10.4食物中毒 10.5中暑; 10.6机械伤害、坍塌、物体打击等
11、应急与预案 11.1火灾爆炸 11.1.1现场急救:
1、立即脱离险境,但不能带火奔跑,这样不利于灭火,并加重呼吸道感染。
2、带火者迅速卧倒,就地打滚灭火或者用水灭火,也可用棉被、大衣等覆盖灭火。
3、冷却受伤部位,用冷自来水冲洗伤肢冷却烧伤处。
4、脱掉伤处的手表、戒指、衣物。
5、消毒敷料(或清洁毛巾、床单等)覆盖伤处以防感染。
6、勿刺破水泡,伤处勿涂药膏,勿粘贴受伤皮肤。
7、口渴严重时可饮盐水,以减少皮肤渗出,有利于预防休克。
8、发现起火时,首先判明起火的部位和燃烧的物质,组织迅速扑救。如火势较大,应立即用电话等快速方法向消防队报警。报警时详细说明起火的确切地点、部位和燃烧的物质。火警电话号码是“119”。
9、在消防队没有到达前,现场人员应根据不同的起火物质,采用正确有效的灭火方法,如切开电源、撤离周围的易燃易爆物质,根据现场情况,正确选择灭火用具。
10、灭火现场必须指定专人统一指挥,并保持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行动必须统一、协调、一致,防止现场混乱。
11、灭火时应注意防止触电、中毒、窒息、倒塌、坠落伤人等事故。
12、为了便于查明起火原因,认真吸取教训,在灭火过程中,要尽可能低注意观察起火的部位、物质、蔓延方向等特点。在灭火后,要特别注意保护现场的痕迹和遗留的物品,以便查明失火原因。迅速转送医院。
11.1.灭火的基本方法
灭火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破坏燃烧过程中维持物质燃烧的条件,具体来说有四种:
(a)隔离法
将着火点或着火物质与其周围的可燃物质二者加以隔离或移开,燃烧就会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
(b)窒息法
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的物质如气体、干粉、泡物质等隔绝或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得足够的氧气还窒息。
(c)冷却法
将灭火器喷射到燃烧区,吸收或带走热量,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和对周围其它可燃物的热辐射强度,达到停止燃烧的目的。
(d)化学抑制法
用 含氟、氯、溴的化学灭火器(如1211等)喷向火焰。让灭火剂与燃烧反应,并在反应中,使氢游离基与氟、氯、溴离子结合。
11.1.3消防设施布置要求 工程内部消防给水的设置原则(a)工程内的消防给水可以与施工用水合用。(b)工程内消防给水管网
工程内临时竖管不应少于两条,宜成环状布置,每根竖管的直径应根据要求的水桩股数,按最上层消火栓出水计算,但不应小于100mm。
高度小于50m,且每层面积不超过500m2普通塔式住宅及公共建筑,可设一条临时竖管。
(c)工程内的临时消火栓及其布置
工程内临时消火栓应分设于各层明显且便于使用的地点,并应保证消火栓的充实水柱能到达工程内任保部位。
(d)施工现场灭火器的配备
1、一般临时设施区,每10m2配备两个10L灭火器,大型临时设施总面积超过1200m2的,应备有专供消防用的太平桶、积水桶(池)、黄沙池等器材设施;上述设施周围不得堆放物品。
2、临时木工场、油漆库等,每25m2应设置一个种类合适的棉灭火器;油库、危险品仓库应配备足够数量、种类的灭火器。
3、仓库或堆料场内,应根据灭火对象的特性分组布置酸碱、泡沫、清水、二氧化碳等灭火器,每组灭火器不应少于四个,每组灭火器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0m。
11.1.4几种常用小型灭火器的性能比较
1、使用泡沫灭火器时,姿势要正确,头部要偏离筒体和桶底,以防止爆炸伤人。
11.1.5预防措施
1、要大力开展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对防火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建立健全群众性义务消防组织和防火安全制度,开展经常性的防火灾安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应根据生产场所性质,配备适用和足够的消防器材。
2、认真执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库房必须符合防火等级要求;生活区、库房之间应有安全距离,并布置消防用水和消防通道。
3、性质不同又能相互作用的物品应分开存放。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库房,要采用局部通风或全面通风,降低易爆气体、蒸汽、粉尘在库房中的浓度。
4、从技术上采取安全措施,消除火源。为了防止雷击,易燃易爆生产场所和库房还要安装避雷设施。此外设备管道要符合防火防爆要求,看过地面要采用不发火地面。
5、加强爆炸危险源的管理,氧气瓶,与乙炔瓶应设置在阴凉通风处,氧气瓶与乙炔瓶距离应分开在5m以上存放,施工操作时,氧气瓶、乙炔瓶距明火不少于10m,必须由具备相应资格的人施工作业。
6、食堂液化气罐应放置于干燥、阴凉、通风处,远离火源,使用完毕,先关闭液化气罐阀门,再关闭液化气灶阀门,如发生漏气现象,进房抢救,不能拿电灯、使用打火机、手机、抽烟,不得穿戴铁鞋底的鞋子进入房间,进房打开窗户及门,待空气清新才能进入房间,各种油料易燃品在存放应设置专库,远离火源,禁止在库房抽烟或带火源进入库房。
11.2高处坠落 11.2.1坠落伤救护
(a)发生脊柱骨折,切忌由一人抱胸、一人扶腿搬运,因会加重骨折损伤脊髓神经。运送时只能用硬板担架、简易门板担架,工地上可用跳板制作担架运送。伤员上下担架是应由三四人分别用手拖住头、胸、臀和腿,保持动作一致平稳。避免脊柱扭曲加重伤情。
(b)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首先要清除口鼻腔中的泥土,保护呼吸道畅通。迅速转送医院。
(c)休克伤员平卧,尽量减少搬动。
(d)开放伤要快速清除伤口周围泥土,用敷料或其它洁净物品包扎、止血。
(e)四肢骨折选择一切可利用的方法进行妥善固定后迅速转送医院。
11.2.2注意事项
(a)保持冷静,忙中不乱,有效地指挥现场急救。
(b)分清轻重缓急,分别对伤员进行救护和转送。
(c)怀疑有骨折,尤其对脊柱骨折时,不应让伤员试行行走,以免加重损伤。
(d)脊柱骨折伤员一定用木板搬运,不能用帆布等轻担架搬运,防止脊髓损伤加重。11.2.3高空坠落的预防
(a)施工组织设计中计划的防高空坠落的安全技术措施费用及所用料具,保证落实。(b)高处作业的安全标志、工具、仪表、电器设施和各种设备,必须在施工前加以检查、确认其完好后方可投入使用。
(c)攀登和悬空高处作业人员及搭设高处作业安全设施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并持证上岗。
(d)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发现有缺陷或隐患,必须及时解决,存在危及人身安全的现象必须立即停止作业。
(e)施工专业场所所有可能坠落的物件,应一律先行拆除或加以固定。高处作业所用的物料,均应堆放平稳,不得妨碍通行和装卸。
(f)雨天和雪天进行高处作业时间,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滑、防寒和防冻措施。现场冰、霜、雨、雪及时清除。
(g)对进行高处作业的建筑物,应实现设置避雷设施,遇有6级以上大风、浓雾等恶劣气候,不得进行路堤那与高空作业,暴风雪及台风、暴雨后,对高处作业安全设施逐一加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完善。11.4食物中毒 11.4.1现场急救
清除毒物。轻症且未呕吐者可用手指刺激咽喉后壁催吐,催吐后数小时内暂时禁食,如转后进食些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条、粥等。可多饮温开水或淡盐水和糖水,并注意卧床休息。11.4.2预防
加强饮食、饮水卫生。不吃过期、腐变、不洁的食物,熟食尤其动物性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隔餐剩饭在吃之前要充分加热,避免生熟食物交叉感染,注意冰箱清洁,食物存放时间不要太长,鱼、蟹、肉类存放冰箱宜用盐腌,取出食用时要注意卫生消毒。
合肥市2014年普通干线公路养护工程(庐江县)施工2标段项目
部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饶才明 电话:*** 副组长:朱国兵 电话:*** 成员:李闵 王之伟 值班电话:*** 火警电话:119 医院急救电话:120 公安报警电话:110
6.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篇六
培训考试试题
-----四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
姓名:工号:职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8分)
1.管理体系文件包括、、、和其他文件等。
2.为确保审核的有效性和效率,应坚持审核的、和三个原则。
3.审核发现可为或,它应包括三个要素,即:、、。
4.审核包括和两个方面,在符合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5.按审核方分有、、和三种。
6.外部审核根据进行,内部审核由授权;管理体系审核有正式的程序和做法;审核工作必须由的人员进行。
7.审核文件包括:、、、、、。
8.审核的基本方法为,审核方式:、、、。
9.审核过程的控制包括、、。
10.不合格项的两类性质:和。
二.问答题。
1.管理体系的审核准则包括哪些?(8分)
2.管理体系审核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8分)
3.审核可分为有第一方审核、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其三种审核方法的区别在哪里?(8分)
4.审核组长的职责有哪些?(7分)
5.如何编制审核计划?(8分)
6.如何编制审核查检表?(8分)
7.不合格项事实该如何描述?(8分)
7.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篇七
环境、安全与健康 (Environment Safety&Health, ESH) 理念是一个闪耀着人文精神的管理科学命题。环境、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诞生于环境管理体系 (EMS) 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OHSMS) 两大体系之上, 是对两大体系的整合。环境、安全与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关注, 其研究与实践突破了许多传统界限, 向一体化领域发展。所以, 本文所指的环境、安全与健康既包括传统的环境安全、职业安全、职业健康内容 (环境一般涉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安全一般涉及隐患检查、事故处理、消防安全等;健康一般指个人防护、职业体检) , 还包括在一体化体系中拓展和上升的内容 (环境扩展到节能减碳、能源能耗等方面;安全上升到建立安全体系、推行安全绩效、推动安全文化层面;健康扩展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监护以及员工心理健康等方面) 。作为企业管理体系, 环境、安全与健康体系最初可能仅是一种企业管理手段或工具, 但其坚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企业产品的质量、企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要关注企业对于环境、对于 (个体) 健康以及对于安全方面的影响”, 认为“组织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组织内部与外部共同和谐发展的状态”, 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等。这一理念蕴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1], 符合现代社会人、社会、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 符合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共同进步的要求。
目前, 国内环境、安全与健康研究集中于政府政策、行业规范研究以及企业执行国家政策、行业规范情况介绍, 内容上偏重经验介绍。对已有文献所涉及的行业分布进行分析, 发现除了传统的石油、化工行业外, 机械、制造、建筑、医药卫生甚至教育等越来越多的行业逐渐接受、引入环境、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国外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环境、安全与健康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先水平, 已构建了职业健康与安全全民教育体系, 从幼儿园到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的教育中都有专门的课程。我国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起步较晚, 王葳等开展过学校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研究, 但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实践仍以政府政策为主导, 以企业培训、在职教育为主。
2 卫生职业院校开展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基础
2.1 职业学校较早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2010年出台的《关于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 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加强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被认为是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正式启动的标志。江苏等省颁发了文件, 要求试点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组织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实践, 在中职学生中营造关注职业健康、注重安全教育的氛围, 提高中职学生职业健康与安全意识。在试点调研期, 相关研究文献集中在调研报告、试点工作方案、试点案例、现状分析、专家对策研究、政策解读等方面, 如《江苏省试点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调研报告》等。随后, 高职院校也开始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并取得一定成果。袁雄军等进行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安全素质调查研究, 有针对性地调研了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情况, 揭示了当前高职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原因[2]。张以清等对高职德育课程中融入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进行了实践和思考[3]。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研究与实践”获得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 (职业教育类) 特等奖。
2.2 护理、药学等卫生类专业积极关注职业安全与环境教育
医药卫生行业积极关注环境、安全与健康问题, 尽管相关研究集中在护理、药品管理、药厂管理等特定岗位的环境、安全与健康需求方面, 以环境保护、社会责任、职业健康、职业安全经验介绍、诉求分析等内容居多, 但也可以发现, 行业企业的需求引发了护理、药学等卫生职业教育对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关注。护理教育者开始思考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4,5], 开展高职护理职业安全与健康课程设置与评价研究[6], 增设护理职业暴露风险防范课程[7], 在急重症护理、护理技术等课程中开展护理安全教育[8,9], 开展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安全教育模式研究[10]等。中国药科大学高职药物制剂专业就业岗位能力分析中将安全环保知识作为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11]。此外, 高职药学教育普遍较重视以化学为基础的专业课程实验、实训教学中的环境、健康问题。
2.3 卫生职业院校具有推进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的优势
由于我国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起步较晚, 相关教育价值未被广泛关注, 教育实践多以推进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环境为主, 或以独立零散的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形式进行, 环境、安全与健康一体化程度低。在卫生类院校开展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则有其自身的优势。
卫生职业教育具有充足的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资源和素材, 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卫生类专业学生具有较为深厚的与环境、安全与健康相关的生物学、临床医学、化学、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知识背景, 具有很好地开展环境、安全与健康一体化教育的基础。而卫生类专业就业岗位对环境、安全与健康有着更高的要求, 医院、药厂等相关工作岗位对环境的要求、对健康和安全的理解及认知比其他行业更为直接和显性。与行业、企业无缝对接, 是开展此项教育最重要的动力。同时, 医药卫生行业也承担着维护环境、安全与健康的责任, 开展一体化教育体现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
3 卫生职业院校开展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途径
借鉴国内外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研究成果, 结合卫生类专业教育实践, 笔者提出卫生职业院校可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设置、校企合作等方面多角度、全过程开展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
3.1 建设符合卫生类专业特点的环境、安全与健康课程体系
从适应社会经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来看, 卫生职业院校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需要立足专业、依托专业。在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过程中, 接受本专业就业岗位所需的、常见的环境、安全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教育。依托卫生类专业, 立足专业特点, 建设环境、安全与健康课程体系是一种重要且便捷的途径。
卫生职业院校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课程包括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类。显性课程包括立足于公共人文素养教育平台的环境、安全与健康基础类课程, 内容涉及环境、安全与健康基本概念与理论、法律法规, 基础的环境、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防护知识和技术, 以及贴近行业、针对岗位特点开发的环境、安全与健康模块课程。隐性课程包括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涉及的环境、安全与健康理念、知识、技术、案例等内容, 还包括卫生类专业临床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的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 以及行业专家、社会团体、媒体面向高职学生开展的环境、安全与健康专题讲座、公益活动等。结合高职实践教学比重大、学制短等特点, 高职院校环境、健康与安全教育应选择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形式。无论显性课程还是隐形课程, 都倾向于将环境、安全与健康知识融入专业教育, 与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 开展工作环境中的案例教学。
3.2 校企合作进行顶岗实习阶段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
高职教育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关键环节。顶岗实习是卫生类专业学生的最后实战演练环节, 既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 也是教学与就业的最后对接。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效果必须在此阶段加以夯实。
一方面, 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指导、敦促实习生在顶岗工作时自觉遵守环境、安全与健康规范, 提升环境、安全与健康意识;另一方面, 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环境、安全与健康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 能够常态地指导实习生学习和掌握本岗位常见环境、安全与健康法律法规、国家行业标准、应对技术, 通过本岗位典型事故案例进行警示教育。
3.3 营造校园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氛围
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具有科技人文特性, 从人文教育视角来看, 实施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不应局限于专业教学。环境、安全与健康意识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润物无声, 长期发力, 是高职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的目标, 同时也是最能发挥卫生职业院校专业优势、整合资源、形成特色的途径。
目前, 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已进入高职校园, 成为高职教育内容;环境教育相对薄弱, 更多作为学生社团活动主题存在。整体而言, 既有的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相对独立、分散, 作为体系化的、面向未来职业生活的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 需要整合零散、独立的教育资源。首先, 立足日常生活教育, 纵深联系专业教学与职业生活。重视日常交通消防安全、饮食安全与健康、宿舍安全及学习习惯 (如用眼卫生、长期伏案导致身体不适等) 宣传教育, 培养学生注重环境、安全与健康意识;行政部门主导的主题教育活动需要专业教师加入, 与专业课程、模拟职业活动相结合, 使学生对环境、健康、安全与职业的关系有所体验和认识。其次, 在实验、实训、实习过程中进行相关环境、安全及与健康案例教育与专题讲座;尤其重视实验室、实训场所环境、安全与健康文化建设和教师的规范执教, 培养学生环境、安全与健康意识。
高职院校开展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是新探索, 必须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特点, 立足行业岗位需求。作为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实施主体, 卫生职业院校首先必须认可并重视其价值, 包括将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之中;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以熟悉行业一线环境、安全与健康工作规范与需求;协助教师整合本校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资源;要求并指导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进行环境、安全与健康知识转移和嫁接, 在职业技能教学中发现、重视其价值;协助实习单位及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环境、安全与健康教育等。
参考文献
[1]陈玉娥.EHS——人文科技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完美体现[J].前沿, 2011 (4) :74-77, 85.
[2]袁雄军, 白泽朴, 葛秀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安全素质调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 :207-209.
[3]张以清.高职德育课程中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9) :98-99.
[4]柯永红, 杜丹丹, 陈靖.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的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7) :605-606.
[5]张俊玲, 付显华, 徐美贤.高职护理专业开设卫生职业防护课程教学尝试[J].护理学杂志, 2012 (15) :71-72.
[6]邬维娜.“护理职业安全与健康”课程的编制及评价[D].上海:复旦大学, 2009.
[7]张瑞莹, 刘君, 孙亚男, 等.高职护理专业增设《职业暴露风险防范》课程的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0) :1254-1255.
[8]费素定, 冯小君, 徐金梅.护理安全教育在急重症护理课程中的实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7) :55-56.
[9]周永琴.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2) :54-55.
[10]朱玉芳.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安全教育模式探讨[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 2012.
8.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篇八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危害识别 风险评价 体系策划
中图分类号:U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255-01
Abstract:The supervision enterprises in establish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process middling do not satisfy the conformity, effectiveness and applicability,and from actual operation,investigate its root cause is mainly to the standard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China and no practical.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supervision enterprise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procedure is introduced,and establish procedure,principle,method,hope to establish supervisory enterprise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us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the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risk assessment;system planning
1 监理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图1)
初始状态评审是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重点,主要进行监理作业活动的划分;危害识别;风险评价,确定不可容许风险并指定控制计划;获取和识别适用的法规和其他相关方要求。
2 监理作业的危害识别
(1)监理作业活动的划分。作业活动划分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危害识别,在划分时应防止遗漏。监理作业活动按照地域特点,可分为内业和外业活动,具体可划分为如下三类:A类活动:行政管理作业活动。B类活动:项目施工、设计、监理文件审查作业活动。例如,施工监理文件审查作业活动可划分为: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审查、施工总进度计划审查、监理规划审查等。C类活动:现场监理作业活动。可按照所监项目的专业特点对所监项目按照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作业活动划分。
(2)監理作业活动的危害识别。监理作业活动所造成的危害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工程本身和相关方,包括施工方和建设方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对监理企业自身及监理人员、访问人员造成的危害。
3 监理作业的风险评价
(1)监理作业活动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的原则是合理,最终目的是确定不可容许风险,结果是划分出不可容许风险、可容许风险、可忽略风险。风险的评价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对于A、B类作业活动较适合风险矩阵法进行评价,C类活动较适合MES法进行评价。(2)确定不可容许风险。不可容许风险的确定原则,从企业的内外部关系上有两个原则。外部确定原则是: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内部确定原则是:企业自身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当以此确定企业自身的不可容许风险时,应不低于外部确定原则。不可容许风险的确定方法,可采用“三方把关”的方法。即:第一,法规把关。第二,事故把关。第三,评价结果把关。凡是违反了上述任何一方,均为不可容许风险。
4 体系策划
(1)制定不可容许风险控制计划。按照是否需要提供安全设施等硬件保障,将不可容许风险的控制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属于必需采用硬件方可控制的,对需要提供硬件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才能控制的风险,可采用“目标-管理方案”方式,制定控制该种风险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管理方案。第二种属于采用软件就可以控制的,对经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中的不可容许风险,不需要提供硬件设施,但需要制定新的程序或作业文件来控制的风险,可采用“运行控制”方式。(2)制定方针、目标和管理方案。方针,为监理企业规定关于在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前进方向的理念和行动准则。职业健康安全的方针应与质量管理、环境管理的方针保持一致不能冲突。目标,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零”事故的追求,另一类是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即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可把二者结合起来。管理方案,是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任务书”,形式可采取表格或文字的形式,具体内容包括:有关职能部门和现场监理机构的职责;完成任务的方法;所需要的资源等。(3)确定体系文件结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文件结构一般分为3个层次,即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其中作业文件是程序文件中某个方面内容的细致陈述,与程序文件没有本质的区别。
5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
编写原则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在内容上做到体现体系标准的要求,满足适用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其他要求。第二点,在文字陈述上既要具体、细致又要简明,既充分又要做到最小化。
(1)管理手册的编写。管理手册的核心内容是描述规范中17个要素的基本要求。对这17个要素的描述一般包括:目的、职责、控制要求、相关文件、相关记录。(2)程序文件的编写。程序文件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目的、适用范围、定义、职责、工作程序及要求、相关文件、相关记录。(3)作业文件的编写。在编写作业文件时,要针对相应的程序文件,做到要注意具体、细致、具有可操作性。作业文件的格式没有统一的规定。
6 结语
监理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真正建立与运行能够使企业的安全管理科学化、系统化,控制风险,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1] OHSAS18001.挪威船级社[S].
[2] GB/T 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S].
[3] ILO/OSH 2001.国际劳工组织[S].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S].
[5] 宋大成.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理解与实施[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推荐阅读:
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学习心得体会08-22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文件(三标认证)09-05
物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06-18
2018年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09-04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政策10-28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价报告09-15
生产部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总结08-19
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管理协议书09-28
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10-23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