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示范,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2024-09-24

科普示范,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精选4篇)

1.科普示范,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篇一

大力培养乡土人才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汉南区邓南街科协 李绪新

余泽文

摘要:乡土人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是人才工作的重要方面,各级政府应围绕建立乡土人才的选拔机制、培训机制、扶持机制、奖励机制和管理机制,营造乡土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和社会氛围,合理配置 教育资源,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农村适用乡土人才的培训工程,建立乡土人才培养的正常渠道和长效机制。

农村乡土人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中坚力量。培养和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是当前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任务。乡土人才在引导农民群众摆脱传统观念束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建立一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乡土人才队伍,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汉南区邓南街是一个农业大街,农业是基础,是命脉。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是加快我街经济社会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前题。要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调整,最关键是要开发培养农村的乡土人才。

邓南街以培养乡土人才为抓手,以街道科协、社区教育学校为纽带带动“田秀才”、“土专家”充分发挥引导示范作用,抓特色种养人才、农产品经纪人、村干部等三支队伍,促产业开发,促产品流通,促服务升级,推动了全街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两型社会创建,进一步推进学习型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做法与成效

1、专家引领,“按需点菜”,围绕特色产业开发,抓特色种养人才建设。邓南街与华农大签订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协议,在金城村选择200亩玉米基地进行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示范,聘请华农大教授、全国知名甜玉米专家张楚河为教师,把培训班开在了田埂上。遴选一批玉米种植能手作为学习骨干重点培养,采取现场观摩学习和实用技术讲座相结合,逐步深入到农户,骨干再带领一批邻里乡亲做到技术全覆盖。建立10亩“邓丰牌”大雪枣基地,把专家讲座开在枣树底下,积极培养学习骨干。截止目前,大雪枣已推广到区内几十个村庄、大队,有近800户农户栽种了大雪枣,亩平收入三千多元,总产值逾三千万。另外,街道社区教育学校与邓南街养殖协会联合组织,为邓南生猪养殖户开展生猪饲养与管理培训,提高农户养殖生猪技术水平。

2、引导进步,以产定销,围绕特色产品营销,抓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聘请江汉大学营销专业教授、工商及农业部门有关专家培训174名农村经纪人,后又从中选拨50人到武汉市东西湖农广校参加创业学习培训。成立了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营销协会等营销实体,并逐步发展壮大。“邓丰”农副产品产销公司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道路,“思念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经理曾思来被武汉市评为“十佳创业青年”,窑头村妇女范乐英创建了“猪—沼—菜”的立体循环种植模式,广来农产品合作社与山东经销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

3、选树典型,互动结对,围绕特色服务升级,抓党群能人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对村干部大力进行种植、养殖等农村生产技能知识培训,使村干部充分掌握农业生产上的各种实用技术;采取优秀村干部“现身说法”或举办论坛等形式,传技能、讲技巧、论方法。搭建了“农民之友”信息平台,联合街道农技中心、科协等部门,开通短信业务,抢抓时节,根据需求,向邓南街农民免费发送农业科技信息、务工信息、时事要务等短信。选派4名专职教师,聘请5名文化、技术等专项培训活动管理人员,组建40多名以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能工巧匠、专技人员等位主要成员的科普及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

二、探讨与思考

乡土人才是农村人才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对象,我们要突破传统人事工作的束缚,实现管理新的延伸。要建立一套好的组织形式和机制,把那些农村“土专家”养殖、种植的“各种大王”、农村企业家和农村的经纪人等乡土人才一起培育,一起管理,一起开发。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要搞好政策激励,赋于乡土人才以责任,不断培养和提高,并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和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头作用,为农村经济的振兴做出贡献。

1、完善乡土人才工作机制。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发展的思想观念,把培养乡土人才作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首要工作。一是构建乡土人才政策体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乡土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乡土人才发展计划,明确乡土人才开发的措施和目标,制定乡土人才培养和管理办法及表彰奖励办法等有关政策,为乡土人才的开发培养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二是建立乡土人才扶助机制。建立一个完善的扶助机制,创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乡土人才的迅速崛起。三是建立区、街、村三级管理网络。形成以区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管理为重点,以街道、村党支部抓落实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村乡土人才信息库,做到区、街有人才档案库,村组有名册,实行一人一卡的动态管理。改变乡土人才开发无序的管理状态,切实把乡土人才纳入“人才兴区”战略管理中,使乡土人才的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加大乡土人才培训力度。加强乡土人才的技能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乡土人才,才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一是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街道社区教育学校、区职教中心等组织形式定期开展各类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现代科技、市场经济、农村实用新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强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运用能力。二是组织学习交流。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乡土人才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启迪思维,开拓视野,加强与外界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进行巡回辅导,传播新技术、新知识,加快乡土人才知识更新步伐。三是创建基地示范。积极鼓励、支持农村干部、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形成示范样板,便于组织乡土人才在现场观摩中进行实践技术指导,促使乡土人才提能升级。建设一支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村,能够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

3、搭建乡土人才创业平台。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式搭建乡土人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舞台,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作用。一是产业效应。近年来,我街鲜食玉米、特色蔬菜和生猪等特色农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一大批乡土人才活跃在科学种养、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他们及时组建农产品营销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等社会团体,成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形成产业发展合力,促进了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农民增收,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二是活动评比。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优秀党员”评比活动、“双学双比”、“三八红旗手”和“优秀青年”评比活动等等,全方位构筑各类乡土人才施展才华创新立业的平台。三是结对帮带。根据乡土人才的专业特长,组织区、街、村优秀科技人才与农民进行“科技结对帮扶”,开展结对联户活动,探索和解决在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遇到生产科技的难题,搞好技术推广和指导,发挥乡土人才在实践中牵引辐射作用。四是企业带动。采取政策扶持、激励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村优秀人才组建龙头企业,运用“公司+农户”形式,通过提供种苗、技术、销售产品等环节,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4、创新乡土人才激励机制。科学的激励机制是保持人才上进的源动力,只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一是政治上激励。对年轻、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的乡土人才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推荐加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组干部队伍之中,为乡土人才发挥作用搭建舞台,提供用武之地,使其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和基层组织建设的新生力量。二是荣誉上激励。积极开展 “优秀乡土人才”、“拔尖人才“等评比活动,大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和成功经验,弘扬他们的精神,扩大他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大对他们的奖励、表彰力度,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和支持。三是资金上扶持。建立乡土人才扶持机制,把“科技示范户”、“科普助推致富带头人”、“科普示范基地及示范单位”等的评选向乡土人才倾斜,以项目资金扶持他们,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发展农村经济的潜能和热情,促使他们带领群众走发展致富道路。

2.科普示范,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篇二

一村一品在我国发展已有近2年,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和选择。特别是近年来, 一村一品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突出、成效明显。

1.1 强村富民效果显著, 发展一村一品已成为活跃区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的重要途径

许多地方立足本地资源, 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 优先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 大力培育专业村镇, 既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 更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新的亮点。截至2014年底, 全国各类专业村达到5.5万个, 其中, 经济总收入超亿元的专业村2419个, 超十亿元的214个。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673元, 比201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8%。不少地方将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困难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天津市制定了“一村一策”特色产业发展方案, 对经济发展薄弱村进行一村一品产业项目帮扶, 有力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步伐。

1.2 主导产业不断集聚, 发展一村一品已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的重要抓手

许多地方根据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积极引导专业村镇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基地, 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 提高了优势特色产业集聚水平, 呈现出多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 优化了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2014年, 全国专业村种植基地面积、水产养殖面积、牲畜养殖量分别比上年增长4.4%、8.2%和4.5%, 产业集聚效应更加凸显。山西省通过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战略, 在三晋大地兴起了许多奶牛村、核桃村、红枣村、肉羊村、小米村等各具特色的专业村, 形成了集中连片的优势特色产业带。陕西省以一村一品为路径, 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不同的区域, 有不同的发展重点, 陕北的苹果, 关中的猕猴桃, 陕南的茶叶, 集中连片, 成为特色优势产业带。

1.3 品牌效益日益显现, 发展一村一品已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特色品牌农业的重要措施

许多地方以质量安全管理和品牌建设带动一村一品发展, 积极开展商标注册和“三品一标”认证, 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培育知名品牌, 不仅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更让特色产品如虎添翼, 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有力提升。截至2014年, 主导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专业村已达2.3万个, 拥有注册商标、省以上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的专业村, 分别占总数的26.9%、8.1%和17.4%。四川省安岳县通过品牌打造, 安岳柠檬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拥有了“中华名果”“天府十宝”的殊荣。

1.4 组织模式日渐丰富, 发展一村一品已成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载体

各地经验证明, 专业村镇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平台, 一村一品的发展催生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发育, 新型主体的发展壮大又促进了一村一品加快发展。

通过一村一品, 出现了村社互动、村企对接等组织方式,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主体共荣共生、合作发展, 逐步形成了相互交织的运行机制。截至2014年底, 全国成立了农民合作社的专业村达到66.9%, 专业村中加入农民合作社的农户占从业农户总数的近50%, 大大高于一般乡村的比例, 有39.8%的专业村与龙头企业实现了有效对接。

1.5 激发农村内生动力, 发展一村一品已成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平台

通过发展一村一品, 有效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 让农民更好地认识了当地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 使农民在开发特色产品过程中, 学到了先进的种养技能、加工技术和营销技巧, 造就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可以讲, 发展一村一品是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农村的生动体现。

1.6 农业功能逐步拓展, 发展一村一品已成为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基础

随着一村一品的发展, 有的村镇主导产业逐渐壮大, 有效带动了自身及周边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 延长了产业链、价值链;有的村镇充分发掘农业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功能, 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产业、生态特色农业;还有的村镇顺应市场销售模式的改变,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新兴业态, 有力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实践证明, 一村一品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有效模式, 在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 我国一村一品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 专业村数量还不够多, 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不高, 农村人才缺乏。一些地方对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重视不够, 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这些问题应认真解决。

2 准确把握一村一品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在新的形势下, 发展一村一品, 要有新思路, 明确新要求。

2.1 要更新发展理念

新常态下, 农业发展要由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式增长向集约、高效、环保、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农业结构要由单一生产向市场需求和健全产业链的方向转变。面对新形势, 发展一村一品要着重强化“三个意识”, 树立“三个理念”。要强化效益意识, 用产业化的理念谋划一村一品发展, 加快推进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 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社, 一乡一业、一业一企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要强化品牌意识, 更加注重特色产品的品牌打造, 用品牌带动的理念推动一村一品发展, 向品牌经营要效益, 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要强化创新意识, 积极利用农产品电子商务、“互联网+农业”等新兴业态, 助推一村一品发展, 实现特色产品优质优价。

2.2 要抓住发展机遇

目前,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7000美元水平, 进入食品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阶段, 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 人们不仅要求吃饱吃好, 而且要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对优质、安全、生态、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农业生产要在保障农产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 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 丰富产品品种, 提高产品品质。一村一品最大特点就是特和优,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新形势下, 发展一村一品要立足资源禀赋, 根据消费需求, 找准市场定位, 变“生产导向”为“消费导向”, 积极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产品, 丰实“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奶瓶子”, 适应城乡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2.3 要加快发展进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欠发达地区抓发展, 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做好特色文章, 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发展一村一品是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发展一村一品, 加快产业帮扶, 引导贫困地区发掘优势资源, 实行整村推进、整体开发, 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 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早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3 强化政策措施, 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发展

推进一村一品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发展一村一品要以建设特色现代农业为主线, 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人才为支撑, 以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 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推动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培育专业村镇、实现强村富民。力争到“十三五”期末, 使更多的村镇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品牌优势更加明显、农村经济更具活力、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为实现这一目标, 要努力做到“五个加强”。

3.1 加强组织领导

夯实发展基础要把发展一村一品纳入“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 建立健全一村一品工作推进和协调机制, 形成工作合力, 确保工作顺利推进。要结合贯彻《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13—2020年) 》和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认真研究本地资源、区位特色和产业布局特点, 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变化,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找准产业和产品的切入点, 进一步明晰本地一村一品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加强指导和服务。

3.2 加强政策扶持

优化发展环境要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 加大对一村一品的支持力度。对一村一品产品的品牌创建和认证应简化手续、减免费用。已经制定和实施的支农惠农政策, 要尽可能把扶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纳入其中。整合政策资源, 积极借助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等项目支持一村一品发展。

3.3 加强市场引领

提升发展水平支持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 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 组织农民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村企对接活动, 组织专业村镇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进行有效对接, 带动专业村镇产品销售和品牌建设, 拓宽一村一品名优产品市场空间。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特色现代种养业, 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一村一品, 支持专业村镇积极发展农产品上线营销和市场推广。

3.4 加强宣传推介

营造发展氛围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村镇和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要采取多种方式, 宣传推介示范村镇名优特色产品, 宣传推广示范村镇的经验做法, 示范带动更多的村镇发展一村一品。继续加大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力度, 各地应结合实际开展相关认定工作, 有重点地抓好典型示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交易会、推介会等形式, 展示展销一村一品发展成果, 努力提高一村一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继续营造社会各界关心一村一品发展、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

3.5 加强智力支撑

增强发展后劲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进一步激发农民的自强自立和创新意识, 培养农民团结协作精神, 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结合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项目, 集成利用各种资源, 积极开展一村一品带头人培训, 增强他们发展生产、创业兴业、带头致富的能力, 带动更多农民成为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主力军。采取引导、扶持和激励措施, 吸引城镇各类专业人才投身一村一品发展。鼓励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 开发特色资源, 发展优势产业。

3.农家女朱金荣种粮带动农民致富 篇三

朱金荣今年51岁,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下,2003年开始,在村里带头承包荒地搞种植,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并且成立了“长久机械合作社”。2015年,她家创产值一百余万元,利润达四十多万元,她本人也先后被评为 “襄阳市十大创业女明星”、湖北省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先进个人。

2003年下半年,朱金荣与丈夫承包了村里的30亩土地开始种植玉米和小麦,2004年,又承包了600亩荒地种植粮食作物。如何抓好粮食优质高产?朱金荣主要靠两点:一是选好种,小麦种子由种子公司统一提供,不用考虑;主要是玉米品种的选择,她向市农业局、农业公司技术人员请教后,大力推广种植产量高、抗逆性好的玉米新品种,生产的玉米品质优、价格高,市场畅销。二是积极应用推广农艺新技术。承包土地种粮期间,她先后推广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秸杆还田技术,还积极推广施用有机肥和无公害农药。先进实用农业科学种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地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产品,促进了耕地质量建设,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也为朱金荣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朱金荣在开始种粮时遇到了不少困难,主要是技术方面,但是她不畏艰难,主动向有种植经验的老农学习,向农业技术人员请教,还邀请农技站技术员现场指导。从整地、育苗、播种、田间管理、防治病虫等,都注意积累经验,别人传授给她的种植技术,她都细心的记在笔记本上。她承包的荒地开始时杂草丛生,为了除草,她不管刮风下雨或是骄阳似火,总是及时打药,由于没有明显效果,她带着杂草跑市农业局、省科技院,找专家请教,寻找相对有效的除草剂,最后解决了除草难的问题,为粮食增收创造了条件。

经过对市场的准确分析,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朱金荣和丈夫成立了“长久机械合作社”,实现土地集中流转,增强机械化作业能力。合作社的成立,规模种植机械化的运用和推广,把农户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合作社目前有 60台(套)农业机械可以对农民提供出借、出租,既方便了群众,也增加了合作社的收益,仅此一项,年收入即达二十多万元。

朱金荣在自家生产收益不断增加的同时,配合当地妇联组织,积极带领周边妇女增收致富,在她的带动下,有二十多位妇女也成了种粮大户。朱金荣准备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向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带动更多的姐妹共同走富裕道路。

(作者联系地址:湖北省老河口市秋丰路社区服务中心 邮编:441800)

4.科普示范,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篇四

王为,出生于苇子沟镇土城子村,今年37岁,初中毕业,在苇子沟镇提起他,干部和群众最了解,他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青年摇身一变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沈阜200万亩农业示范带种粮示范大户。各村都慕名前来取经,引起了土地流转的热潮。

王为从下就想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尤其多年的粗壮型耕种,家里的20亩地不种可惜,可是要专心经营,也满足不了家庭的经济需要。就这样,一晃就是十几年,看着许多外出打工的同龄人都富了,他也有心放弃土地外出淘金,可是又难以割舍家乡的这片热土和自己温馨的小家。在2013年末,苇子沟镇大搞沈阜200万亩农业示范带工程建设,了解到有关政策后,他向村里表达了要成立农机合作社,号召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多种地、种好地,不但自己致富,也带领乡亲一起致富的意愿。苇子沟镇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王金武书记多次过问,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他成立了瑞鑫农机合作社,并帮助解决农机存放场所一处。合作社拥有大型旋耕种植机械五台,大垄四行收割机三台,现在参加入股群众20多户,百余人,入股土地430亩,另外,对外农机合作600亩。入股土地的群众一分钱不拿,合作社土地成本每亩投入450元,秋后每亩最低保证给农户600元收益。如亩收入在1050元——1300元之间,多出的这250元收益,合作社和农户按四六分成,收入1300元以上,多出的收益按三七分成,粮食秋后统一出售,可比散卖每斤多卖0.1元。

王为改变了原有的种植和生产模式,优化了农作物的品质,把

上一篇:趣味游戏惩罚方法下一篇:实验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