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害控制记录

2024-06-17

虫害控制记录(共10篇)

1.虫害控制记录 篇一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

EMR-029100

12010虫害控制工作报告

我杭州帮帮控虫服务有限公司有幸参与新昌制药厂的虫害防制工作,在贵单位各级领导的鼎立支持及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顺利的完成了2010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在此,我们向贵单位各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2010的工作中,我公司工作人员在每次虫害防制服务过程中,能够按照双方约定的时间进行服务,并能够非常及时的为贵单位提供计划外的应急服务;在操作中,我公司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我们的作业人员,进行贵单位关于安全管理规定及药械使用等知识的培训;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积极的与贵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研究合理化的防制方案,并协助实施。

在2010的工作中,我们的消杀工作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一、外围环境

1、灭飞虫、爬虫工作:针对室外的绿化环境内的飞虫及爬虫进行消杀,主要控制虫害的孳生地,同时采取有效的防制方法杀灭成虫,定期调查统计贵单位外围绿化环境内的虫害孳生地的类型,同时结合采用化学防制方法进行作业(使用药剂:5%除敌悬浮剂或都灭悬浮剂;稀释比例为1:80-100倍稀释;使用方法:滞留喷洒和空间喷雾相结合),有效的控制外围环境内的飞虫及爬虫的种群密度,减少外围环境内的虫害向室内扩散的数量,尤其是在每年的5月份-10月份的下雨天后,加强对贵单位室外环境的污水积水处的调查与统计,同时采取有效的环境治理的方式,如:清理小型的积水等,对不能清除的积水,采用化学防制(喷洒化学药物)的方法进行处理,有效的控制虫害的孳生,从而减少虫害的种群数量。

2、灭鼠工作:每年的3月份-4月份,9月份—10月份是鼠类的繁殖和活动的高峰期,其他期间鼠类的活动与繁殖相对稳定季节,在每年的鼠类活动与繁殖的高发季节,我公司加大了对外围环境鼠类的消杀力度,对外围绿化带内的鼠洞进行了封堵。为防止鼠密度有所回升,我工程人员在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的加强了灭鼠力度及鼠情的调查工作。为避免外环境鼠类向室内迁移、扩散,我公司服务人员对外环境存在的各种鼠道、鼠洞继续加强检查和堵塞工作。为了有效地杀灭外围的鼠类,我服务人员在贵单位外围放置灭鼠诱饵站及鼠笼,并定期对诱饵站内鼠饵的盗食情况进行检查统计,对鼠笼捕获鼠类的情况进行检查与统计,同时,加强对诱饵站及鼠笼的维护,使灭鼠器械发挥最大的作用。我服务人员还对灭鼠毒饵的捕食情况及时进行了解,以便对捕食严重的区域及时进行补充。

二、加强对室外鼠类及其他虫害消杀的同时,对室内(主要是食堂),我们采用滴注灭蟑胶饵的方法。我公司作业人员定期(每月2-4次)进行操作并观察蟑螂数量,发现异常情况时,我公司及时向贵单位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同时采取有效的防制方法进行处理,把虫害的种群数量降低到最小,减少对贵单位的产品造成影响。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

EMR-0291001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公司共为贵方单位提供消杀服务50多次。每次作业时,我们都按照贵方规定的作业指导进行规范操作,作业频率根据季节变化和贵单位的临时要求相应的做了增减,对外围绿化带,用机动喷雾机在早晨飞虫群舞时,配置贵方允许使用的药剂进行常量喷雾;在虫害活动频繁期间,增派机动组临时增加消杀次数,以保证完成贵单位临时出现的工作任务。

新昌制药厂全年药械消耗明细

2.虫害控制记录 篇二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高发原因,控制措施

病虫害是威胁森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要对引发病虫害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 进而制定科学的防范策略, 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提高森林健康成长指数。近些年来, 由于受到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病虫害对森林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要制定完善的防范措施, 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为森林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 森林病虫害高发的原因

1.1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树木的成长环境与气候条件有重要的联系, 而虫害的发生与全球变暖有直接的关系。近些年来, 我国的天气状况出现异常的频率较高, 为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在冬季气温偏高的背景下, 害虫的越冬能力有所提高, 由此在春季寒潮的影响下, 树木的生长能力变弱, 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1.2 人工林面积的增加

我国在林业建设过程中进行了结构调整, 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 人工造林广泛开展起来。在人工造林的过程中, 没有对林分结构以及树种的选择进行合理的论证, 以至于树种过于单一, 生物多样化缺失, 不利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发展, 在树木处于幼龄时期, 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传染, 进而导致大面积爆发。

1.3 缺乏完善的预防机制

由于我国林业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没有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防御体系, 防御措施不到位, 所以在发生病虫害时, 容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染。有些林区没有认识到病虫害出于防御的严重性, 而将重点放在了后期治理上, 不仅浪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并且效果不明显, 影响到树木成长的质量。

1.4 森林防护工作体系不完善

我国在林业系统的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 各个部门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沟通, 缺乏统一性。在造林的过程中, 没有认识到病虫害防御的重要性, 所以在造林规划中没有将病虫害防御纳入其中, 导致后期发生病虫害时, 因为应急措施不到位而无法有效的遏制。在应对病虫害时, 缺乏科学的防御策略, 大量使用农药进行喷洒, 这种方法杀伤力大, 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并且杀害了大量的虫害天敌, 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1.5 监测手段及防治方法落后

由于受到资金和地域的限制, 在我国的很多林区对病虫害的监测手段和防治方法上还比较落后, 没有使用先进的监测手段。很多地方还沿用传统的人工监测的方式, 但是对于人员无法到达的区域, 则无法进行监测, 以至于发生病虫害后传播速度快, 无法有效进行防御。因为防治方法落后, 所以在防灾和减灾方面的能力较弱, 不利于林业的健康发展。

2 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控制措施

2.1 主动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预防

改变森防理念, 从被动减灾向主动控灾转变, 改变以往有虫除虫、有病治病的灾后救灾, 向培育健康森林, 增强森林抵御能力, 预防为主转变。在投入上, 从以谁经营, 谁防治为主, 向以谁受益.谁防治为主转变。在防治机制上, 要由林业部门从管理、监督、防治一把抓, 逐步向政府部门抓管理, 多种经济成分、多主体搞防治转变。按照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改变森防常规发展模式, 加快法规体系、预测预报体系、防治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速度, 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提高行业发展速度。

2.2 将预防工作贯穿森林经营工作的整个过程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重治不重防。事实上, 在森林培育过程中, 如何在营林的各个环节如选种、育苗、选地、造林、经营、抚育及采伐中, 注意保障树木的健康生长, 减少病虫来源, 协调各生物间关系, 提高树木抗性, 是实现森林病虫害由被动防治变为主动防治的根本途径。遵循森林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森林病虫害防治今后应贯穿于整个森林经营工作之中,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生态学为基础, 以营林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2.3 加快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与监测体系的建设

应进一步完善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省级中心测报点建设, 推动全省测报网络建设的全面开展, 逐步形成以国家级中心测报为龙头, 省级测报点为骨干, 各监测点为基础的, 常年监测与定期普查相结合、地面监测与空中监测相结合的测报体系, 准确、快捷地把握病虫发生情况, 做到早发现, 早除治, 防患于未然。要创新监测手段与方法, 应用3S (RS、GPS、GIS) 等高新技术进行森林虫害动态监测实现监测数据处理现代化、信息传输网络化, 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率。

2.4 加快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应大力提倡生物防治。在未来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 生物防治技术及规模都应该有大的突破, 并应推广普及, 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 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天敌的伤害, 实现森林病虫的可持续控制。不断研发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并能够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并从多树种合理配置入手提高区域内生物的多样性。对现有单一纯林向混交林转化, 为其演替过程创建可启动状态, 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调节,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营造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害功能。

2.5 加大科研力度

针对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加大对科研开发和利用的力度, 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 使其得以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使无公害防治的比例不断增大, 从而取替过去传统的防治方法。

结束语

保护森林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决策, 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 提升森林经营质量, 要加强对森林的保护。其中病虫害是影响林业健康的主要因素, 为了有效的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要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防御体系,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从造林开始注重树种的选择, 在生长期间做好病虫害监测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增加森林生物多样性,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免疫力, 充分利用先进的防治方法和手段, 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为森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蕾, 黄华国, 张晓丽等.3s技术在森林虫害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 2005, 18 (2) :51-53.

[2]王洪帆.闽侯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7) :211-213.

3.虫害控制记录 篇三

【关键词】营林技术;病虫害;控制策略

0.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最后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拥有19545.22万公顷的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为20.36%。森林会遭受到多方面的危害,例如人为的乱砍滥伐、环境污染、恶劣的环境影响。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病虫害。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已有11482万亩发生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我国植保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指明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方向。植保方针的意义:坚持以预防为主,以营林技术为基础,发展森林生物圈中不利于病虫发展而有利于林木健康成长的因素与条件,因地制宜地运用各种因素相辅相成的办法,控制有害生物数量在不存在威胁的水平上,进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林业丰产的终极目标。

1.林业有害生物的概念

1.1林业有害生物的概念

对森林、林木、林木种子的正常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并造成严重损失的林业病、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被称为林业有害生物。林业有害生物并不都是产自国内或本地,也有部分品种是源自境外或国外。原产于国(境)外的有害生物,传入我国后,由于缺乏天敌,大量繁衍繁殖,对我国林业造成严重损失。它们被称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在仅在我国境内局部地区发生,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并能随植物及其他林业产品传播,被国家林业局发布禁止传播的林业有害生物。

1.2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

我国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有有害生物一百多万种。近年来,我国每年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林业面积都达到了8100万平方公顷,损失900亿元左右。林业有害生物是破坏森林生态平衡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当然这里面也有人为因素,部分林业有害生物系人为传播。

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有200多种,常见的危害较严重的林业有害生物有红脂大小蠹、白蚁、油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松树叶蜂、华北落叶松鞘蛾、杨树食叶害虫、双条杉天牛、沙棘木蠹蛾、经济林虫害、森林鼠(兔)害以及其他虫害和森林病害等。各省份的林业生物也不尽一样。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口业务量不断增加,各地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至少有38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和23种入侵生物。入侵者,来到缺乏天敌、适宜生存的环境,大量繁殖衍生,有十分大的破坏力与危害力。有害生物入侵犹如无形的战争,却有着惊人的破坏力与危害力。

2.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控制措施

2.1确立全新的防治策略

防治林业有害生物需要坚持“健康森林”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实施三个转变,由重处理向重预防转变,由治标为主的防治策略向治标兼治本的防治策略转变,由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转变。营林技术以重预防为主,可以有效地将林业生态情况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防治策略的转变利于从根本上改变林业生物危害林业的情况。防治方法的转变利于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

2.2积极加强预防工作,抓好植物检疫

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是建立在有害生物和森林生态环境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参考现代生态学理论,坚持基本林业防治措施,坚持森林植物检疫为重要措施,研究林业有害生物的繁殖衍生特点,从而发展可抑制有害生物的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最终促进林木健康成长。对发现植物检疫对象的地区,应实行封锁,并划为疫区。加强林木繁殖材料的运输及木材的调运,严格遵循检疫措施,确保非疫区林业的安全,将有害生物的发生范围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2.3营造混交林,避免形成单一生物链 人工造林必须进行一定的混交

混交林的枯枝落叶层易形成腐殖层。其拥有较复杂的生物种群。有些昆虫虽对林业有一定的危害,但是却是一些寄生天敌的补充寄生,可在主要有害生物数量少的时候,使有害生物天敌不因寄主数量的减少而凋落,从而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混交林的存在,腐殖层的存在利于形成较为复杂的生物链。单一的生物链极其脆弱,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遭到破坏。混交林的存在,腐殖层的存在利于形成较为复杂的生物链,从而利于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2.4选用抗病虫树种

不同的树种对同一有害生物有不同的抵抗力。同一树种的不同品种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也都存在着差异,对同一有害生物的抵抗力也不同。人工造林需要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发展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通常情况下,我们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采取针叶与阔叶、乔木与灌木、灌木与灌木等的混交方式,混交方法可采用带状和块状为主的混交方法。

2.5保护有害生物的天敌

我们要保护好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鸟类等。因为它们对抑制林业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衍生有重要意义。

3.总结

保护好我们现有的森林资源,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营林技术多种多样,坚持预防为主,以生物防治为工作中心,促进林木的健康生长。 [科]

【参考文献】

[1]朱新章,崔光毅.浅析营林与林业有害生物[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7).

[2]莫素彩.浅谈营林技术与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关系[J].广西林业,2006(04).

[3]曹结华.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

4.公司记录控制程序 篇四

审核:

批准:

分发号:

修订情况

版次

日期

状态

描述

A/0

2017-04-28

有效

首次制定

目的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记录实施有效的控制,以证明产品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范围

适用于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所有质量记录予以控制,包括顾客和供方提供的记录。

职责

3.1

品质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所有质量记录归口管理。

3.2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质量记录的编制、填写、分发传递和贮存管理。

程序

4.1

质量记录的标识编号

质量记录的标识编号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4.2

质量记录清单的编制

a)

由品质部负责编制“质量记录一览表”,在一览表中规定质量记录的保存期限,并每半年进行一次评审及更新。

b)

“质量记录一览表”制订后报管理者代表批准附于本程序之后。

4.3

质量记录的填写

4.3.1质量记录填写要及时、真实、内容完整、字迹清晰,不得随意涂改,如因某种因素不能填写的项目,应将该项用单杠“-”划去或写上“无”,各相关栏目需签名的不允许空白。

4.3.2如因笔误或计算错误要修改原记录,应采用单杠划去原记录,在其上方写上更改后的记录,加盖或签上更改人的印章或姓名及日期。

4.4

质量记录的保存、保护

各部门必须把所有质量记录分类、依日期或类别整理好,存放于通风、干燥的地方,所有的质量记录保持清洁,字迹清晰。依据保存期限的要求保存了。

4.5

作废质量记录的处理

根据“质量记录一览表”中各记录的保存期限,对到期的质量记录进行作废处理,作废必须得到部门经理的同意才可进行作废处理,一般性记录如果可二次利用,可以对作废的一面加盖作废章或以划“X”的形式进行作废,对于一些重要的记录(如涉及到公司机密的记录)直接进行销毁,销毁的方式可以是粉碎或焚烧处理。

4.6

外来记录的管理

4.6.1外来记录由接收部门按提供单位或记录名称进行分类管理,依据其性质规定其保存期限。

支持性文件

《文件控制程序》

CW-QP4.2.3-01

质量记录

质量记录一览表

5.QP02记录控制程序 篇五

文件网址:模具部体系资料程序文件 制订部门: 质保科

制订日期: 1月12日 发行日期: 201月12日

发放部门:生产部、技术部、质保科、行政、车间、测量室

1.0目的

确保公司各项记录之完整性,并被妥善保管,需要时能迅速调阅,并作为日后质量追溯的依据,以证明各项生产作业符合公司既定要求和/或顾客规定要求,保证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有效运作。 2.0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与质量活动有关的记录,包括电子媒体及来自于供方和顾客的质量记录。 3.0职责

3.1质保科:负责质量记录的编号,质量记录总清单录入与更新。 3.2相关部门:负责本部门质量记录的编制、填写、传递和管理。 4.0术语与定义 无

5.0作业内容及要求

5.1记录的建立: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质量记录的设计,由部门负责人审核,管理者代表批准,经批准后的记录

空表交质保科按《文件控制程序》规定的编号原则进行编号,并规定保存期,录入“质量记录总清单”中。 5.2记录使用和流转

5.2.1记录填写必须认真,做到规范、准确、及时、完整、清晰(原则上不得使用铅笔),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填

写记录中相关项,签署完整,确保质量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5.2.2字迹要清晰、易于识别。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进行涂改,若确实需要更正时,只能划线修改,原内

容应仍清晰可见,并由修改责任人在修改地方签名或

第一文库网盖章。

5.2.3流转中的`记录在交换时均得进行自检与互检,以防漏填,承接者有权拒收填写不完善的记录。 5.2.4流转中记录不得有污损、失落,若发现失落应及时补上或修复。 5.3记录的管理

5.3.1标识:质量记录通过编号方式予以标识,以便检索,查阅。

5.3.2收集:各部门定期收集本部门相关的质量记录,定期汇总装订成册统一保管。

5.3.3编目:按质量记录的编号进行分类,按时间顺序排列,装订成册,加上标有记录名称、起止时间的封面。 5.3.4归档:将编目后的质量记录按时间的顺序排列归档。

5.3.5查阅:质量记录应便于查阅。合同要求时,在商定期内质量记录可提供给顾客或其代表评审时查阅,但

需作好登记。

5.3.6存储:各种质量记录的存储期限应根据实际需要拟定。

5.3.7保管:对存储期内的质量记录必须妥善保管,做到不丢失、不破损、不变质,因此需要有防雨、防潮、

防鼠、防虫、防火、防盗,保持通风等适宜的环境。

5.3.8处理:质量记录超过规定的存储期后,应填写“文件销毁清单”经各部门主管审核,管理者代表批准后,

进行销毁,“文件销毁清单”由质保科保存。

6.虫害控制记录 篇六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均为督导时上一年度的数据)

1.核实学校肺结核单病例预警信息的人次数:

人次

2.

反馈给学校的学生肺结核患者例数(查阅相关记录):

3.

开展追踪的学生肺结核患者例数(查阅相关记录):

4.核实学校结核病患者信息与开展指示病例个案调查的时间间隔(查阅相

关记录):最短

天,最长

5.核实学校结核病患者信息与开展首次密接者筛查的时间间隔(查阅相关

记录):最短

天,最长

6.从完成现场调查至组织完成密接者筛查工作的时间间隔(查阅相关记

录):最短

天,最长

7.

协助辖区内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次数:

8.

协助辖区内学校开展培训的次数:

定点医疗机构(以下均为督导时上一年度的数据)

1.

辖区内登记的学生肺结核患者例数:

2.

为辖区内学校在校学生开具休学诊断证明的人次数:

人次

3.为辖区内学校在校学生开具复学诊断证明/复核外地开具的复学诊断证明的人次数:

人次

4.开展结核病诊疗相关医务人员技术培训的次数:

非定点医疗机构(以下均为督导时上一年度的数据)

1.发现的学生或学生年龄段的肺结核/疑似肺结核患者例数:

2.在大疫情系统中报告的学生或学生年龄段的肺结核/疑似肺结核患者例

数:

3.转诊的的学生或学生年龄段的肺结核/疑似肺结核患者例数:

7.虫害控制记录 篇七

1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森林病虫害包括森林病害和森林虫害两个方面。森林病害主要包括侵染型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和衰退病三种类型, 森林虫害即是指树木在生长过程中所遭受到的, 来源于昆虫等害虫的各种侵害, 轻者有碍于植株的生长, 重者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尤其对于大面积的森林来说, 所受到的损失难以估量。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有如下特点:

1.1 森林病虫害的覆盖面积大, 波及范围广

我国每年森林病虫害大面积发生, 造成损失极为严重, 每年发生面积800万公顷左右, 损失木材生长量1700万立方米, 造成经济损失约50亿元。松材线虫病自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以来, 目前已扩散到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山东5个省的47个县 (区) 。且美国白蛾在辽宁、天津、河北等省市蔓延, 步步逼近北京。

1.2 外来物种入侵, 虫害种类繁多

美国白蛾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和观赏树木, 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美国白蛾在辽宁等地1年繁殖2代。近几年经观察, 在山东省一年能繁殖三代。1940年传入欧洲, 现已传入欧洲10多个国家, 以及日本、朝鲜半岛、土耳其。1979年传入中国辽宁丹东一带, 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 并在山东相继蔓延。现已分布于我国的辽宁、河北、山东、北京、天津、陕西、河南、吉林等地。美国白蛾繁殖能力强、扩散快, 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千米, 其危害一点不亚于森林火灾。

1.3 发生频率高, 具有顽固性和突发性

一些害虫不易根除, 往往在今年被消灭之后, 明年继续爆发, 生命力极其顽强, 顽固不灭。以河北省为例, 椿尺蛾是河北省平原地区杨树速生丰产林和农田防护林中的重要害虫, 发生面积不断增加, 顽固性强。森林病虫害具有突发性, 近年以来, 辽宁省历史上从未发生过, 或多年未成灾的突发性和暴发性森林病害不断发生, 主要有杨 (柳) 烂皮病、樟子松衰退病、黑松枯黄病、油松生理性风寒病害等, 发生危害面积达几万公顷,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引起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普遍关注。

2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原因

2.1 防御意识不强

人们普遍重视治疗而轻视防御, 人们往往在治疗森林病虫害方面下足功夫, 比如防治刺蛾类害虫, 人们有灯光诱杀、化学治理、生物治理等多种驱虫方式, 却没有足够的意识建立科学有效的害虫防御体系, 从防御上着手, 从根本上祛除隐患。

2.2 自然环境不断恶化

近年以来, 全球气候变暖现象频繁发生, 暖冬的出现使得虫害有了越冬的能力, 干旱的气候也为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夏季降雨增多, 高温高湿又为细菌的繁殖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虫害和病菌的双重作用下, 森林病虫害日益严重。据黑龙江农业信息网报道, 受暖冬的影响, 07年大庆市全市森林病虫害面积将扩大;据中广网消息, 连续干旱致使2012年云南森林病虫害面积扩大。

2.3 新增森林面积大, 森林的抗逆性衰退

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的大肆砍伐造成了森林面积减小,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森林的保护意识增强, 短短的数十年间新增幼苗的数量暴增, 幼苗尚未形成完整的免疫系统, 导致森林的抗逆性衰退, 森林的病虫害急剧增多。

2.4 缺乏科学有效的病虫害检测措施

我国对于森林病虫害的监测, 目前主要采取人工地面调查。通常采取在地势平坦开阔的地区采取灯光检测的方式进行检测, 而在一些地势险峻的地区, 人工调查的弊端便显露出来。由于人力有限, 使得那些地方无法处在检测范围之内, 一旦那些地方发生虫害, 便会迅速蔓延其他地区, 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3 森林病虫害的控制策略

3.1 提高防御意识

首先要提高对森林病虫害的防御意识, 由以往的“治理为主”到实现真正的“防御为主”。在对林业的投入上, 加大对监管防御措施建设的投入。

3.2 建立科学有效的病虫害检测措施

建立健全以国家为中心, 以省级测报点为支撑, 各级监测点为基础的全面的测报网络。创新监测手段, 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如RS遥感技术, GIS地理信息系统以及GPS全球定位系统对森林病虫害进行实时检测, 改变因人力不足而导致的检测不及时的尴尬情况。

3.3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a.加强立法, 严格执法;b.加强检疫。疫区植株不经过检疫或处理禁止外运, 疫区内积极进行防治, 有效地控制疫情的扩散;c.人工防治。在幼虫3龄前发现网幕后人工剪除网幕, 并集中处理;d.利用生物和化学药剂喷药防治。在幼虫危害期做到早发现、早防治。e.生物防治。原产于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天敌, 利用天敌消灭虫害既有除虫效果有有利于保护环境。

3.4 采取生物防治,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由于农药的杀伤性小不足以克制森林的病虫害, 因此现今的农药杀伤性强, 毒性大, 在消灭李病虫害的同时往往也杀死了现存害虫甚至将来可能出现的害虫的天敌, 甚至森林里的其他生物因此而灭绝, 严重地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因此, 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防治森林病虫害, 通过培养与植株相生的动植物和虫害的天敌, 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既能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 又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实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我国林业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顽固的虫害对森林的破坏效果十分严重, 我们必须不断调整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坚持运用科学的, 生态的, 创新的思路, 探索多种可持续的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罗长禄.浅析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宁夏农林科技, 2013, 54 (5) :33-34.

[2]何青宝.浅议青海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可持续控制对策[J].青海农林科技, 2013 (1) :28-29, 39.

8.虫害控制记录 篇八

1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征

1.1 防治难,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园林植物病虫害具备多样性与特殊性的特征,这是由园林植物自身和所在环境决定的。因此,病虫害防治工作需将病虫害所在绿地的消长动态和发生形势作为根据,以防治措施随时调整为基础,以寄主或受害植物不同处为出发点,实施有效性高、灵活性强的防治措施,透过这一方式保障病虫害防治工作。

1.2 病虫害构造复杂,类别较多

园林植物具有众多类别,因此,园林植物在配置及设计中具有众多特征。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因为植物数量、种类丰富,为病虫害成活及繁衍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令园林生态系统内形成了特有的病虫构造与种类[1]。

1.3 病虫危害性大

对大多园林植物而言,其生长环境由劣质的土壤、不充足的阳光、窄小的生长空间、严重污染的空气、人为破坏频发而构成,并且大部分园林植物作为长期驯化的植物,抗病、抗虫能力较差,这些原因导致园林植物病虫害日益严重。当前,病虫害的危害性大多具有隐蔽性,具备灾害性与突发性的特征。

2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生态控制中出现的问题

2.1 病虫害构造产生变化

园林植物和道路、建筑物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各种新型园林风格,植物种植形式与配置方式也愈发丰富,这些新型绿化结构改变了以往的配置格局。园林植物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多,改变了原本的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

2.2 病虫害危害日益严重

之所以近年来病虫害如此严重,一大部分原因是园林植物种植构造不够合理,众多城市为了追寻视觉效果,加强植草,忽视植树,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由于雨水不足、天干物燥,令草坪快速老化,产生了新的病虫害及庞大的地下害虫。

2.3 城市生态环境恶化

城市环境作为人工生态体系,光照环境、土壤的透气性不佳,空气污染过大,令病虫害的发生十分猖獗。一旦一些生态因子出现问题,由于管理不当,则会令原本就脆弱的生态体系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从而严重影响生物的成长[2]。

2.4 国外危险病虫害传入我国

大多城市均会引进国外植物,从而会造成侵入性害虫的发生,这些侵入性害虫在我国有可能没有天敌,危害性大,比如,福寿螺、刺桐姬小蜂、红火蚁等,较难防治。

3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生态控制策略

3.1 以可持续生态学防治措施为主

自然界所有物种均具有自身的天敌,园林植物也是如此,其也依照自然界的法则相互间竞争生存,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可以此控制病虫害的传播,通过自然法则实施可持续性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有效配置园林植物,打造一个品种丰富多样、互利共生的一个生态环境,阻碍病虫害传播。

3.2 增强对引进植物的检疫力度

引进国外植物时需提高检疫力度,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国外病虫害传入我国的危险。具有危害性的病虫进入我国后不但会对植物生长造成影响,还会对我国整个生态环境体系造成破坏。因此,引进国外植物需强化检疫,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从本质上隔绝国外病虫害的侵入。

3.3 提升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水平

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需要相关部门人员的后期管理与养护,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通过有效方式提升园林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理论基础,定期展开培训提升管理人员技能,增强管理人员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度。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生态管理被各个行业所重视,虽然病虫害防治保护技术不断得以提升,然而城市园林生态建设由于保护管理不当而不得不面临一些问题,应以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出发点进行考量,创建完善的绿色园林保护机制,令保护管理工作可以科学化、条理化地进行。

摘要:阐述了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征,分析了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生态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并就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生态控制策略做了论述。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特点,生态控制

参考文献

[1]周忠会.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及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中国产业,2012(9)

9.虫害控制记录 篇九

1 蔬菜病虫害防治现状及主要误区

蔬菜作物经济价值相对较高, 生产环境独特, 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鲜、嫩、含水量大等特点, 与其他农作物相比, 更容易遭受有害生物的侵染, 也容易发生生理性病害。病虫害成为制约蔬菜产业发展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面对病虫种类日渐增多, 为害不断加重的蔬菜生产现状, 菜农将病虫害有效控制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化学农药方面, 导致生产成本上升, 产品质量下降, 农药残留量超标, 菜田生态环境恶化, 病虫害防治步入恶性循环的圈子, 出现越防越严重的局面。

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综合分析认为, 蔬菜病虫害防治中, 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严重影响着防治效果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1.1 病虫害防治与耕作栽培过程脱节

将病虫害防治作为栽培管理的单独一项内容独立操作。此种意识和做法不仅普遍存在于菜农中, 技术人员中也不乏存在同样的认识。生产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所实施的栽培管理措施, 能否有利于控制可能发生的病虫害, 某种程度上操作过程本身促使着病虫害的发生, 使防治始终陷入被动。

1.2 对生理性和病理性病害缺乏准确诊断

蔬菜长相出现异常即认为受到病菌侵染需要用药, 是导致农药泛滥的主要根源。蔬菜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反应比较敏感, 生产过程极易出现生理障碍, 而植株所表现的症状与病理性病害极相似, 田间诊断容易混淆。实际生产中, 菜田出现的病变至少占50%属生理性问题, 菜农缺乏诊断技术, 与病理性病害一概而论, 滥用杀菌药剂, 菜田变成了农药试验场。

1.3 过分夸大化防的作用

病虫害防治完全依赖于农药, 致使菜田用药次数频繁、施用数量不断加大。就目前状况, 露地蔬菜生长期一般7天左右即用药一次, 病虫发生高峰时期3~5d用药一次, 一季蔬菜每亩农药投入150~200元, 不少农户针对一种病虫害防治用于购买农药的资金就超过百元。棚室蔬菜生产中用药更是触目惊心, 亩农药投入费用800~1 000元。

1.4 施药技术不科学

田间用药粗放是造成防效偏低、农药投入偏高的直接原因。现实中菜农忽视了病虫害化防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些技术性环节, 田间粗放用药, 没有防治指标、防治适期的概念, 在施药浓度、间隔期、用水量、雾化程度、喷药时间、用药安全等多方面随心所欲, 加之对病虫害、农药品种特征特性认识不够, 导致菜田用药“乱、杂、滥”, 防效偏低, 成本上升。

2 控制蔬菜病虫害的理论依据

2.1 环境条件决定或影响病虫害的发生与程度

首先, 蔬菜生长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其生育过程中生理性病害能否发生。其次, 侵染性病害是否发生流行, 是由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 当环境条件有利于蔬菜生长而不利于致病菌繁殖侵染, 病害则不会流行。菜田小气候也直接影响着害虫的繁殖速率。生产耕作措施直接或间接改变着蔬菜生长环境, 设施栽培下作物完全处在人工环境之中。由此而论田间操作行为很大程度上能促进或延缓病虫害的发生。

2.2 蔬菜生育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病害发生的轻重和损失的大小

病原物虽然能够诱发病害, 但病害是否发生和发生轻重, 还要看它所能侵染的植物对它的反应。寄主植物的生育状况影响到它对病原物的抵抗力, 很多病害, 往往在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条件下流行。蔬菜生长迅速, 生产周期短, 遇到不良环境极易出现生长停滞和生育失调。根系发育不良、徒长、植株衰弱等生理障碍出现时菜田病害重、损失大。

2.3 作物营养能促进或抑制病害的发生发展

矿质营养对病原物的侵染、繁殖及寄主植物的感病和抗病反应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具有最佳营养状态的植物具有最大的抗病力, 而且植物的感病性随植物养分浓度偏离最适水平程度的增加而提高, 如氮素供应过量时, 植物渗出液中氨基酸、酰胺浓度提高, 植物的抗病性减弱。缺钾、钙、硼时, 叶中糖分和氨基酸的浓度都较高, 这些情况都会有利于病原物的侵染和繁殖。蔬菜对镁、钙、硼、钼等多种矿质元素很敏感, 其营养状况与病害发生时的关系显得更为密切。

2.4 耕作措施与病虫害发生直接或间接相关

科学合理的田间操作管理措施, 能有效地调控蔬菜生长中对温、光、气、水、肥的需要, 确保植株健壮生长, 反之栽培措施应用不当则会促进田间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蔬菜栽培中品种布局、茬口安排、播种期的选择、土壤环境状况、种植密度、整枝打杈、施肥浇水方式及时间等诸多行为, 都直接或间接影响蔬菜和病虫害的生存繁延环境, 促进或抑制着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进程。如蔬菜和油菜混作区域小菜蛾发生严重。连作菜田土传病害加重。蔬菜幼苗期遇低温、高湿、土壤粘重的环境引发根腐类病害流行。阴雨天灌水、喷药等田间作业造成病害加重。生理病变绝大多数情况是由于不科学的施肥、灌水、用药等人为因素引起。

3 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地位

综上所述, 蔬菜栽培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耕作措施和田间管理手段, 直接影响着菜田生态环境, 从而对蔬菜的生长和病虫害的发生产生显著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药剂防治作为蔬菜生产中田间管理的其中一个环节, 规范的施药技术直接决定着防治效果的高低。通过栽培管理手段能有效地控制和减轻菜田病虫为害, 是实现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农药用量, 确保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唯一捷径。第一, 通过栽培措施能有效地控制蔬菜生理性病害的发生, 菜田将会减少近50%的病变机率, 菜农的用药量随之同比例下降。第二, 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能确保蔬菜生育健壮, 对病虫为害的抵抗力增强。第三, 栽培管理的各个环节自始至终与病虫防治有机地结合, 能有效地减轻和延缓菜田流行性病虫害的发生。第四, 栽培管理手段直接影响着药剂防治效果, 药剂防治如果忽视环境因素的影响, 防效适得其反, 即加重病害流行。

4 控制蔬菜病虫害的实现途径

通过栽培措施, 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流行的菜田环境, 能有效地控制蔬菜病虫害。

1) 增施有机肥, 改进耕作方式, 培肥地力,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为蔬菜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为植株健壮生长奠定基础, 抑制和减轻土传病害。蔬菜根系相对比较脆弱, 要求耕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透气性能好、保水能力强、养分含量丰富全面的土壤条件。

2) 应用平衡施肥技术, 为蔬菜生长发育持续供给各种矿质营养, 提高蔬菜的抗病能力。蔬菜需肥量大, 对钙、硼等 (中) 微量元素也很敏感, 土壤含量低或者吸收受阻极易表现缺素症。同时蔬菜根系对土壤盐分浓度适应范围偏窄, 施肥不当极易产生肥害。生产中要全面考虑肥料品种搭配、基肥和追肥比例、施肥适期和施肥方式, 制定施肥方案。

3) 通过深翻晒垡,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酌情以有机肥为载体施用土壤杀虫剂, 控制地下害虫为害。

4) 选择种植抗病、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品种, 适期播种, 注重播种质量, 为蔬菜种子萌发出土营造适宜的温、湿、气条件, 促使种子尽快萌芽出土。

5) 加强苗期管理, 培育壮苗, 增强植株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刚出土菜苗对环境因子变化反应十分敏感, 条件不适极易引起病害。蔬菜苗期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根系生长。通过中耕、控水等管理措施为幼苗根系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温、湿环境。

6) 成株期蔬菜田间管理注重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的矛盾, 避免因人为因素增加菜田湿度或造成植株伤口, 调节作物群体通风透光条件。

7) 及时处理田间枯枝烂叶和病残体, 始终保持菜田清洁, 减少病虫侵染源。

8) 通过改进和规范用药技术, 提高化防效果, 减少用药次数。化防中重点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防治适期、农药品种选择、施用浓度、间隔期、雾化程度、喷药时间、药液用量和田间喷雾质量。

摘要:当前大田蔬菜生产中病虫害防治仍然停留在以化防为主的理念, 影响着蔬菜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病虫害防治与栽培管理之间脱节使防治工作陷入被动。通过分析蔬菜病虫防治中存在的误区, 引用栽培措施对病虫害防治的理论依据, 进一步强调栽培措施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地位, 并提出了实现途径。

关键词:栽培措施,病虫害防治,地位,控制途径

参考文献

[1]南京农学院.普通植物病理学 (上) [M].农业出版社, 1996.

10.虫害控制记录 篇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护理部于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共抽查25个病区出院病历272份,平均10.88份/病区,其中一级护理病历152份,病危患者病历72份,死亡患者病历48份。

1.2 方法

通过我院护理部组织护理质量控制相关专职人员按照卫生部下发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的相关规定以及《医疗文书规范与管理》补充规定,每月抽查护理记录并做出终末质量评价和分析。

2 护理记录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专职人员按照相关部门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检查后发现,护理记录出现了缺项和缺页等记录不全的情况。

3 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护理人员对护理记录的重要性熟悉不足

护理人员对护理记录的重要性熟悉不足很大部分原因源自于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存在重实践轻书写的错误观念,认为患者的护理工作重点在于对患者的实际护理上,患者能够得到的实际护理效果好坏就是衡量护理工作的好坏,从而忽视了护理文书的书写,使整个护理工作龙头蛇尾。特别是对完成繁重护理工作的护理职员书写出现的看似小题目、小错误如涂改、字迹不清楚、措词不正确等未予重视和及时纠正,这样的疏漏看似微小,却在出现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时候,是患者的病历失去法律效果,难以为复杂的医疗纠纷事故提供清晰有效的第一手证据,使事故的处理失去有力的护理素材,为医院的正常工作带来直接的困难。

3.2 监控力度不够

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规章制度能否落实到行动上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所有制度将会失去执行的效力,失却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约束力。监控力度的不够具体体现在护士管理人员管理角色的偏离,对护理记录的各个阶段缺乏监控和监管,没有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合理规划和安排工作时间,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病房管理和物资供给的治疗工作中,对住院患者各阶段的护理记录未及时督促、检查、指导致使护理记录在形成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缺陷增加了终末病历修改的难度。例如医护记录的时间、内容不符合、不连贯,缺乏重点等等,或者记录不及时甚至未记录造成记录的缺失等等。最后是护理管理人员对护理监控工作环节的监控责任心不强,工作大意马虎,造成了护理记录的不严谨甚至失真、失实从而降低了护理记录的质量,诸如、漏填楣栏、漏记时间、漏签名等问题。

3.3 专业知识水平不足

结合调查统计表明,我院的护理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般大部分毕业层次较低,且长期以来,对护理专业的人才要求偏低导致了所招收的部分医疗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知识不足,缺乏主动学习和刻苦专研的学习精神,对护理记录写的过程中就带来了术语应用不当、措词不正确、错别字、未体现专科特色、班次间记录的自相矛盾、缺乏护理行为及效果的记录等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了病历的质量。

3.4 不安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由于护理管理人员对科室内部的护理职员管理要求不到位,对诊疗护理的相关规范和常规落实不严格,致使护理记录的缺陷大部分源自于没有能够正确的按照护理常规和鬼法进行操作,例如如危重患者护理记录要求应随时记、及时记,如果护理人员不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违反规定,就会是护理记录在之后发生的医疗纠纷中埋下隐患。

3.5 医院对护理工作的支持和重视不到位

由于医院本身对护理工作的支持和重视不足,导致了护理人员不足及后勤支持工作不到位,导致护理人员经常超负荷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和人员进行手术护理记录的书写及对手术护理记录的质量检查。造成了护理记录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4 应对措施

4.1 加强管理意识

加强护士长等护理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从根本上认识护理记录的重要性认识,强化管理人员对法律观念的重视和培训,组织相关科室的护理职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规范以及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学习讨论,从深层次上做到理解护理记录工作、认识护理记录工作,学会维护医患之间的正当权益。

4.2 提高护理相关人员的素质

护理记录是有护理工作人员来直接完成的,提高护理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将对护理记录的治疗控制带来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护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护理记录质量的基础,护理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是护理记录质量的最终保证,所以要重视对护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灌输,保证护理记录工作的顺利开展。

4.3 建立护理记录工作的全程监督机制

建立护理记录工作的全程监督机制,加强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的监控保证全程记录质量,护士每日自查护理记录,避免漏记、错记;科室护士长要随时检查及加强对护理文件书写的基础教育、形成过程、终末质量三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指导,并经常进行考核;护理部每月定期检查护理记录的书写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存在的问题汇总分类,并在护士长例会加以反馈,护士长针对反馈的问题再进行检查、改正,这样循环往复,持续改进,将不安全因素消灭于萌芽中。培养护士“写你应做的,做你所写的,记录做过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保证护理记录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4.4 加强医院对护理工作的重视

作为领导护理工作的医院要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对相关科室的人员做到足额配置,防止因为超额工作加重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规范化管理,切实保证护理记录质量,其次要多开展专业知识的培训,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各级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尤其是加强对常见疾病护理评估、病情观察、治疗要点、护理措施以及护理体格检查技能的培训。临床工作中,通过开展护理查房组织疑难或死亡病例的讨论、随医师查房等形式,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针对危重患者,指导护士如何观察病情及护理措施的要点,以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技术和书写水平。

5 总结

通过对我院护理部于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的272份已回档的护理记录单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护理记录的优劣与护士长的质量控制有直接关系,要保证护理记录质量的优良,必须从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综合素质和质控力度入手,同时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化管理,才能进一步提高护理记录的质量。

摘要:目的 通过具体情况分析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记录过程中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措施。方法 随机抽取本单位某段时期回档的272份护理记录单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 护理记录质量的优良程度与相关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法律观念、质控力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结论 通过对护理记录单的相关问题提出讨论分析后可以知道,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观念、综合素质以及质控能力能够有效保障护理记录的良好质量。

关键词:护理记录,质量控制,护理人员

参考文献

[1]于秀娟.医院临床科室护理记录中的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3):67.

[2]郭晓玲,张建菲,王建茹.护理记录单书写中潜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9,4(04):258.

[3]宋丽,姜芹.内分泌科护理病历缺陷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01):105.

[4]刘晓萍,张素君,张志民.病历中护理记录存在的潜在法律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8):120.

上一篇:认知实训报告下一篇:教师个人优秀自传范文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