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就业形势

2024-09-08

现在的就业形势(精选8篇)

1.现在的就业形势 篇一

关于中国现在国际周边形势和如何提

升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相关论文

材 控 试 一 班 蒲 东 林

摘要: 在意识到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下一世纪的周边环境作出判断。新的世纪即将到来,在祈祷和平的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前,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发展核武器;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等等。

关键词:周边形势 国家 菲律宾 文化软实力 黄岩岛事件 钓鱼岛 一、一个小小的菲律宾就能让泱泱大国颇为纠结

发生在2012年4月10日中国渔政船与菲律宾护卫舰对峙事件持续至今,最初为菲律宾海军巴拉望号在黄岩岛海域抓捕12艘中国渔船上的中国渔民,正当菲律宾海军在中国渔船上抓捕渔民时,中国海监船75号和海监船84号抵达,阻止菲律宾海军带走中国渔民和骚扰中国船民。目前这一事件还在持续。

一个小小的菲律宾就能让泱泱大国颇为纠结,南海战略究竟予以何为,事态是否还进一步升级,东南亚国家和美国在黄岩岛事件中究竟在做什么,下面一一解读。

菲律宾:

中菲黄岩岛事件至今悬而未决,菲律宾的“小动作”也一再试探中国的底线。其实,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幻想一石三鸟,一是通过拉拢美国介入黄岩岛而事件,一方面拉到美国的军事援助,另一方面使南海问题复杂化;二是觊觎中国南海丰富的石油及渔业等资源;三是转移菲律宾国内的经济问题与政治矛盾。再进一步推论,阿基诺三世还欲借黄岩岛事件转移国内针对其家族的尖锐矛盾。正是多重的利益诱惑,才让他敢于铤而走险。美国:

美国现在的态度呢,公开表示的态度是三点:第一点,对于这些岛屿的主权,它持中立的立场,也就是它没有立场;第二点,南海的国际航海通道、航行自由应该得到保证;第三,美国不同意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中国在南海的“自信举动”,的确让美菲关系的深化得以“活力”,但二者之间的同盟关系若要进入一个新篇章,美国和菲律宾都需要采取谨慎行动,并且它也会让各自都面临不同的风险。报道分析说,对于菲律宾而言,由于其国内存在的民族主义情绪,美国在菲律宾的存在到现在还是一个敏感话题。在表面上,美国承诺不介入黄岩岛事件,但是实际频频欲动,在军事武器上和太平洋澳洲基地都在大搞动作,只要中菲局部开战,它极有可能会介入南海,理由很简单,菲律宾是他的保护对象。东南亚:

我想我们今天这样一个进发的过程,这样一个维权的过程,在东南亚可以说是确实引起了某些看法,引起了他们一个普遍的反弹。现在菲律宾只是一个打头阵,而像越南、马来西亚等等一些国家,他们同样也在后面很紧张焦虑地看待后果怎么发展,所以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最近的西沙群岛和东沙群岛上,越南和日本小动作不断,企图通过中菲对峙事件而搞自己的利益链条。所以东南亚国家我们不得不是关注的一个重点。其他国家:

俄罗斯在表面上是一个调和者,实质是一个人面兽心的一个,就在黄岩岛对峙事件中的这几天,他频频向菲律宾出售武器,部署在黄岩岛附近,其苗头就是中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不支持双方开战,也不希望南海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只是舆论上的宣传和关注,并没有在此事中投入军事威慑和政治斡旋,显然是看事态局部发展,再进一步开始下次动作,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朋友甚是可少。展望: 在南海秩序中,各种权力的边界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虽然中国一再表明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但这只是形式上的,主权也是一种契约。霍布斯有言:“语词之力太弱,不足以使人履行其信约,人的本性之中,可以想象得到的只有两种助力足以加强语词的力量:一种是对食言所产生后果的恐惧,另一种是因表现得无需食言所感到的光荣或骄傲。”由于没有可资利用的震慑力量,主权成了一句 空言,2010年之后,中国非军事化的渔政船、海监船才在南海进行巡航。观看世界我国朋友甚少,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华民族要团结起来,共同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扬我民族之气概。赞同: 目前我国海疆局势,多国发难,大国搅局,使中国通过外交方式解决钓鱼岛及南沙岛屿归属问题几乎渺茫。如果我们抱残守缺,必将为世界耻笑,国人所诟病。

二、政府为什么这样做

当前,中国与菲律宾南海黄岩岛之争,对峙不断升级,由于中国政府态度的不断强硬,美国对菲黄岩岛之争保持中立,导致菲律宾态度终于有所转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菲律宾这样一个弱小国家敢于挑衅中国这个亚洲大国?那么,为什么中国保持克制迟迟没有对菲律宾动武? 中国面临的海疆困局,主权不断被挑衅,不仅南海,在东海,韩国不断抓捕中国渔民,日本与中国争夺钓鱼岛“主权”。我国一直以来虽然外交上不断重申对钓鱼岛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但实际上日本控制钓鱼岛,日本甚至准备强力监控钓鱼岛 若“有事”数万部队参战,在钓鱼岛海域已经逐渐形成了“军警协同、联合监控、多层拦截”的强力部署态势,海空军不断在钓鱼岛海空周围巡逻,与中国渔政船周旋,中国政府人员很难登上钓鱼岛。什么“主权属我共同开发”,日本人根本不承认。在南沙群岛归属问题上,虽然我们极力声明:南海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但令人尴尬的是南沙群岛的大部分岛礁却实际为外国所控制,据有关资料显示:越南占28个,菲律宾占7个,马来西亚占3个,印尼占2个,文莱占1个,中国占9个(包括台湾太平岛)。

中国政府在与外国争夺的海疆,一直采取低调的政策,日本及菲律宾在我“无可争议”的岛屿及附属海域出动的是战机军舰,我们是渔政船。因此广为国人争议,甚至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威信。政府为什么这样做:

客观因素:钓鱼岛列岛及南沙群岛,虽名为“岛”,但是,钓鱼岛上面根本不能住人。南沙更是远离大陆,说是“群岛”,但大部分是礁盘,人在上边生存如没有后勤补给,根本没有可能。因此,即使把占领者打出岛礁,也很难派兵驻防。其次,当时,政府也许还没有认识到他们所蕴含的经济价值(据有关资料显示,钓鱼岛周围海域的物产不要说各种鱼类产量,仅石油储量约30~70亿吨,南沙约有350亿吨。)更不要说两地的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因此才提出“共同开发。”

国家战略:邓小平89年提出国家发展战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世称“韬光养晦”政策。是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当时,因为“

六、四”**刚过,国内局势需要安定,国外正对中国制裁,国家实力衰微,军力不够强大,尤其海空军外海作战与强国差距大,另外还需考虑97年的香港回归,因此安定国内局势,发展国内经济成为首要。故此,才提出“韬光养晦”的国家发展战略。欲为国家经济发展营造和平的周边环境。不想与邻为壑,特别是把东南亚各国推入大国的怀抱,重返苏比克湾,使中国唇亡齿寒,自己作茧自缚,促成从韩国、日本、台湾及东南亚各国联合形成“第一岛链”的战略包围。

国际战略:马六甲海峡是东南亚战略要地,是连通印度洋与南中国海的主要航道。全球40%的航运都要通过那里,它承担着全球1/3货运量和约50%的石油运输量,也是中日韩三国海上石油进口的重要通道。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中国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进口原油运输有80%左右要通过马六甲海峡。据测算,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成是中国船只。美国已经于2011年部署频海战斗舰到新加坡,其战略目的显而易见,控制马六甲海峡,威慑中国。如果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因南沙群岛归属发生战事,最后控制南海,威胁到美国人利益,美国人就首先控制咽喉要地马六甲海峡,切断中国的石油供应,联合东南亚各国对中国形成战略包围。这是国内政治家最忧虑的。因此,为力求避免与东南亚各国交恶,尽力修好成为要务。中国希望“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的形象大为改善,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在2010年结出了硕果,“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起来。2011年中国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出口目的地,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因素在南海秩序中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年9月,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携200余人的代表团访华,欢天喜地带回70亿美元的经贸合同。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构想

(一)发掘传统文化,构筑普世主义文化体系

文化转化为软实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这种文化要具有吸引力,二是

该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精神能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效仿、追随并转化为他们的价值、精神。正如李光耀指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所以,进行国家软实力建设,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弘扬传统文化,更要深度挖掘其精髓,对原有的制度性文化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发展,寻求具有普世意义的东西,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在延续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使中国优秀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通过文化开放,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提升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发掘同源文化、地缘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作用,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维护多元文化交融的有益性,建构一种更具生命力的良性循环的文化环境,建构一个普世主义的文化思维框架,向世界展示中国富有感染力和包容性、能被世界普遍接受和理解并取得共识的文化体系,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加速向着以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先导的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模式跨进,面向全球社会,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应当立足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确立全球视野。我们应坚持文化独立和文化主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可在全球化进程中迷失自我,与传统隔离、脱节,“不能进入文化自恋和自我自足化的误区,要重新发现、探索、阐释东方思想”,“中国文化不仅应该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而且应成为新世纪世界文化中的强音”;确立全球视野,谋求文化对话的对等地位,重新寻找自己的世界文化秩序中的位置,同时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点,用以治理和调整我们的社会生活,使之不断趋向公正、合理、繁荣与昌盛;立足东亚,推动东亚传统的当代重构;秉持“和谐”观念,参与全球伦理的构建,寻求不同国家间的互助合作与和谐发展,以及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与人类共存之间的平衡,为全人类的福社而努力。

(三)扩大汉语国际影响,增强文化传播能力

我们应该抓住“汉语热”不断升温的契机,提高汉语的国际声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很多国家都在有计划的实施自己的语言战略。法国努力协调有34个国家和3个地区构成的法语区的语言问题;西班牙利用“西班牙语世界”这一概念向世界进行语言传播;日本、韩国建立基金会不遗余力地推进日本语、韩国语的国际传播。中国政府应进行长远规划,制定符合国情的汉语推广政策,大力推动汉语的标准化、规范化使用,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以此来加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维护中国的语言文化利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播机制,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实现中文信息的全球性传播与分享,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介绍和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提高中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加快文化产业化发展,打破„文化逆差”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先后出台了(冷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这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化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化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跨国文化企业。其次要完善产业运作机制,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再次要打造响亮的中国品牌。国家应制定扶持政策,扶持文化支柱产业的启动,支持重点项目的开发。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速文化产业实现两个转变的步伐,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此外,还应注重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要进一步创新传承方式,对面向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作为文化产业予以支持;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掘传统技艺,再现传统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要广泛深入地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人物,支持他们以各种方式培养传承人,完善对他们的激励机制。最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理念,逐步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差距,迅速建立起自身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据此实现文化产品的升级换代。国家应对那些投资文化产业的个人或实体采取免税、减税、贴息贷款、税利返还、差别税率等经济手段,鼓励向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使得有逐利性的资本转向文化产业,从而从总体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文化竞争是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文化需要积极应对回归传统和实现现代化之间的巨大张力,一方面通过自身建设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与现代高科技和信息传媒手段相结合,形成世界上最具优势的文化竞争力之一;另一方面加大对外交流力度,抵御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境的新变化之一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它只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日本家文化主权,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提倡文明多样性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中推动国际文化新局国际环由于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它与亚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缩小。在此同时,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的意愿更强烈了。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严重的衰退后已经稳定下来,加上普金的当选,它的综合力量进入了恢复期。东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没有受到根本的打击,东盟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强与扩大。印度的经济状况因新经济的出现而得到改进,拥有核武器使它的军事威慑力在继续增加,印度在亚洲扮演大国角色的愿望已明显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继续增加,它在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地位支撑了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之林。

2.现在的就业形势 篇二

1 经济转型形势下物流人才供需分析

1.1 经济转型形势下, 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

在新的经济转型形势下, 以低廉的人力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传统物流将向更快、更高的高端物流发展, 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也更趋向高端, 那些具有战略思想、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电子商务物流、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以及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受到热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指出:“‘十二五’期间, 我国物流行业每年需要新增一线操作技能人员约110万人, 而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数约40万, 远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尤其是中高端物流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可以预见,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入, 与之相适应的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必然逐年增加。

1.2 经济转型形势下, 物流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依然严峻

与经济转型形势下物流企业人才难求的现象相对, 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不容乐观。笔者对往年就业数据进行调查, 我国物流类专业大学生平均每年的就业率仅70%多一点, 而且还存在“被就业”、“低就业”、“转行业”等情况。

由此可见, 物流人才市场已出现严重的错位现象, 一方面, 市场需求到处都招不到“有用、可用”之人, 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相关的行业就业岗位, 供需矛盾突出, 物流人才存在巨大的供需矛盾。

2 经济转型形势下物流人才就业难点及原因分析

对当前我国物流整体行业发展形势及市场需求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和症结表现在:

2.1“此供非彼求”, 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普遍存在

物流专业是2001年在我国高校刚刚确立的新兴学科。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尚缺乏前瞻性, 一般是社会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然而, 物流是发展非常迅速的行业, 其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不断更新。缺乏前瞻性的教育, 必然造成了学生培养的滞后性。四年时间培养的学生, 早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2 物流毕业生就业定位存在偏差

物流行业要求员工熟悉物流行业实际, 往往要求毕业生先从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仓库工作人员等一线工作做起。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仍抱有精英心态, 缺乏对自身客观、科学的评价, 缺乏就业—择业—创业的职业规划, 就业时往往定位过高, 出现了“眼高手低”, “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2.3 物流毕业生缺乏相关工作经验, 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从近几年来校招聘物流人才的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来看, 多数用人单位认为, 物流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 实际动手能力不强, 对于具体的物流技术操作、社会实践等一片茫然, 以致在走到工作岗位时无从适应, 不能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3 经济转型形势下, 促进物流毕业生就业的举措

针对经济转型形势下, 物流人才供求矛盾新趋势, 学校、企业、学生应共同应对, 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的现象, 实现“校、企、生”三赢。

3.1 高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高校是物流人才培养的摇篮, 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面对经济转型形势下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的现状, 高校需要调整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方面的策略。

3.1.1 清晰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应着眼于培养系统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 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 懂得进出口贸易专业操作、电子商务物流, 具备物流系统设计、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物流管理能力, 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3.1.2 注重学生物流实践能力培养

首先, 改变教学方法, 提升课堂理论学习的效益。打破过去一张嘴、一支笔从头讲到尾的“填鸭式”授课模式, 融入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通过案例式教学、模拟教学等, 运用多媒体, 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其次, 调整授课内容,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以实验和现场观摩教学为主, 积极利用物流管理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 通过互联网访问现代知名物流企业网站, 聘请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进行各种形式的讲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深其对物流行业的理解与发展趋势的把握。

3.1.3 加快物流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传统物流经济向新经济物流转型的人才队伍, 关键是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一方面, 要加大教师科研力度, 组建教学团队, 以教促研, 教研相长, 夯实教师的理论功底, 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另一方面, 要通过在职教师培训、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 使教师掌握物流行业的最新动态。

3.2 企业积极搭建平台

3.2.1 适当降低“现时利益”的关注度, 放眼“长远利益”

过去, 我国物流业处于传统物流发展阶段, 需要大量的一线操作人员, 许多企业往往过多的强调“现实利益”, 倾向选择身体素质良好、具备吃苦耐劳精神且对薪金要求不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掌握了大量基础理论知识, 相对缺乏实践性工作经历, 且人力成本较高的专业大学毕业生往往望而却步。随着经济不断转型, 对于物流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 知识水平较差的农民工往往呈现出后劲不足现象, 而具备行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则具有很强的职业可塑性, 能不断适应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因此, 用人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增强物流人才储备意识, 放眼“长远利益”。相信, 通过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岗前培训教育, 假以时日, 必然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3.2.2 校企合作, 实现大学生的毕业、就业有效衔接、无缝对接

大中型企业应与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 采取“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方式, 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入职培训等环节, 此举既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和风险, 又能提高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有效衔接。同时, 企业要积极提供教学实践基地, 增加顶岗实习的机会, 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促进毕业生及早融入社会, 融入企业, 实现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 从而达到双赢模式。

3.2.3 为物流人才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帮助其实现自身价值

不少毕业生反映“揣着白领的文凭、干着蓝领的工作”, 物流企业要引导、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在职培训, 通过举办技能交流培训或是短期培训班来提高员工的技能。同时, 可以通过举办企业内部技能比赛或知识比赛推动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帮助其实现自身价值。

3.3 学生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综合实力

3.3.1 认清形势, 调整心态,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使其把未来的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 摒弃“非高薪企业不去, 非国家大企业不进, 非发达城市不考虑”的就业心态, 以积极平和心态,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同时要帮助大学生积极开展学涯导航, 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 及早做好准备, 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

3.3.2 立足物流专业, 夯实知识储备

经济转型形式下, 成为一名合格的物流专业人才, 必须具备以下知识结构:宽厚的基础知识, 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原理、经济法学等;扎实的专业知识, 包括国际物流学、仓储管理、物流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电子商务等。

3.3.3 注重非学历认证, 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

经济转型形势下, 物流业持证上岗的趋势会更加突出。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 物流专业毕业生应根据自身情况, 适当考取诸如BEC商务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物流师证、报关员证、单证员证、驾驶证等, 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同时, 提升综合素质, 包括个人气质修养、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能力、英语听说能力等。

摘要:经济转型形势下, 物流专业毕业生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 同时社会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经济转型形势下物流专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找出物流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的症结所在, 并提出了高校、企业、学生共同应对, 实现“校、企、生”三赢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经济转型,物流人才,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叶伟媛.经济转型背景下新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 2012 (6) .

[2]钟晶灵.“用工荒”与“就业难”——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现象分析[J].云南电大学报, 2012 (3) .

[3]胥洪娥.苏州经济转型过程中物流人才结构的研究[J].企业家天地, 2010 (9) .

[4]史晓原.“物流热”背景下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物流科技, 2011 (9) .

3.科学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 篇三

关键词:科学;应对;就业问题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给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有权威机构报告称发达经济体正经历二战以来严重的经济滑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经济运行也受到严重冲击。一些问题和矛盾逐渐显现。劳动密集型、出口型企业所受影响最大,珠三角、长三角及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电力纺织、钢铁、有色金属行业亏损严重。严峻的经济形势,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

一、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打压了人们的市场信心,排挤了人们的消费空间,调减了经济增长速度

就业与经济增长是一对孪生兄弟。就业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劳动过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既是生产的必要条件,又是消费的客观基础。就业既是生产、又是消费,换句话说,它是生产的原点,又是生产的终点。就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为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延缓经济增长。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1)新的资本资源的不断投入,(2)有新的资源的发现,(3)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4)科技进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劳动力资源来说,资源、资本总是有限的,因此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就取决于既活跃又能动的劳动力资源上。在既定的经济条件下,如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保持不变,劳动就业的增长,意味着生产的扩大,创造社会财富的总量相应地增加。反之就业的减少,意味着生产的萎缩,社会财富随之减少。

从生产的终极目的来看,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归结为直接或者间接为人们的消费需求服务,换个角度说居民的消费需求决定了各个行业的发展。我们进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吃好、穿好、用好、住好、行好,使消费层次不断得到提高,使人们的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消费,企业生产出来各种产品就会卖不掉,各种服务没人买单,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陷入停滞状态。由此可见,消费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一从根本上摆脱了短缺的经济状态,大部分商品供给已满足或超过市场需求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在这样的宏观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动因直接取决于消费的持续增长。国内外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多年来美国经济一直持续增长。个人消费是重要的拉动因素。美国私人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保持在70%以上。而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却呈现不断下降态势,从1978-1990年这一比率在50%左右。到了近些年,个人消费占GDP的比率不超过40%。内需严重不足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金融风暴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困难是超乎想象的,现实告诉我们依靠投资和过于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中央为此推出四万亿的投资大单,意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能否达到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于让人们手里有钱可花,而且愿意、敢花钱。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稳定人们的收入及消费预期。就业是收入的保障,收入是消费的保障,消费是内需的保障。有了内需才能给经济增长注入动力。通常情况下,与富裕阶层相比,工薪阶层或普通人群更具有较强的消费倾向。而且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虽然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基本上处于上升通道。只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等因素使得老百姓对失业、看病、孩子求学等都有担心,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了人们的消费预期。面对当前不断下滑的经济形势和不断恶化的就业市场,人们必然对未来经济发展前景、就业状况以及收水平感到担忧。会把自己的钱袋子捂得更紧,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最紧迫的是稳定就业形势,让老百姓吃下定心丸。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而推出的减税降息,四万亿投资大单不能仅仅是为了保增长,更重要的是提振百姓的消费信心,让人们看到收入的稳定和增长的希望,让人们把高额的储蓄转变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由此实现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否则恶化的就业的局势会使希望通过拉动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意图落空。

(二)严峻的就业形势还会恶化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成为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性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迅速的发展得益于多年来我们有一个相对和平稳定、安定团结的内部环境。目前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一3000美元时。发展就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随着经济体制由传统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不断调整、重组,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重合矛盾。利益的分化导致一些社会成员被边缘化,一些群体的利益被忽视、遭侵犯,由此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近年发生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群体性事件如贵州翁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陕西陇南事件,看似独立非普遍性的事件,其实背后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反映了我们的发展进笔了一个矛盾多发且易引发不稳定形势的新的历史阶段。有人把高速增长时期矛盾多发现象称之为“拉美陷井”。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突出的就业问题及与此相关的社会问题,极易成为引发社会局部或全局动荡的导火索。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是经济处于动荡时的失业问题与既有的失业问题的汇流。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虽然劳动力总供求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劳动力供给的主要特点仍然是供给过剩,劳动力供给依然大于需求。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报告显示,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每年需安排就业的劳动力将达2400万人,可安排1200万人左右就业,年劳动力供需缺口在1200万人左右。就业形势短期内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个怪现象,经济增长与就业率出现了反向变化。20世纪80年代,一个百分点的GDP可以增加200万人左右的就业率。到了21世纪,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下降一半。受外部国际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经济已感到来自外部的寒流。经济增速放缓、出口下降,企业试图通过裁员来度过难关。使得本已非常严峻就业问题、失业状况更加恶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影响到经济的平稳和健康发展。

社会上存在过多的失业人员,会更有利强势资本。导

致劳资矛盾的对抗性更加突出。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劳动权益极易遭受侵蚀。近年来劳动者的收入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相应地提高,劳动收益占GDP的比重呈下降态势。来自全国总工会的调查表明劳动纠纷、劳动争议等案例逐年大幅攀升。对于失业人员来说境况更糟糕,失去了收入来源,生活陷入困难。有国外学者对于失业的危害进行了长期研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教授布伦纳通过研究发现当社会的失业率上升1%时,社会上囚犯就会增加4%,被杀率增至5.7%,自杀率增加4%,去看心理医生的人群也会大量增多。与失业直接相关的贫困问题更不容轻视。失业的激增会加剧我国已十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我国早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水平。很多学者认同中国的贫困差距是世界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紧张状况升级,激化社会矛盾。邓小平多次强调要防止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之路。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太大容易出大问题。这些都证明,在当前这样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失业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是目前最不稳定的因素。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就业局势的敏感性,必须重视稳定就业局势对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对维护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措施及路径选择

造成日前就业市场恶化的因素是复杂的、多元的。促进就业,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涉及经济结构调整与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又涉及到劳动力总量、结构与产业发展的相协调。还涉及到劳动力市场微观主体的培育及市场体系建设。更涉及到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角色责任定位。因此推进就业工作需要进行体制创新,走协调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把促进经济增长与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总量结合起来,保持发展与就业的协调性

一般认为快速的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就业的扩大和劳动力更充分的利用。中国近年来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却存在着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八五”、“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投资、高增长状况,但就业并未随之相应增长,相反就业弹性系数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是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源。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度已达到60%,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我们被称为世界制造大国,实际上位于制造产业链的低端。经济增长过分倚重资本,带来的后果是为获取最大收益,不断压低劳动收益以降低成本,资本不断扩张的同时,劳动权益受损,就业机会不足。粗放的低水平资本扩张型及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付出的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挤压劳动的代价。这次危机中受冲击最严重的正是那些生产质量不高,技术管理水平落后、靠压低成本掠夺资源和破坏环境为生的企业。一些地方在发展中只关心GDP,没有转变发展观念,为保证招商引资不惜出台一些无视民生和长远利益的政策,如规定外资企业可以暂缓建工会和5年内不参加社会保障。发展的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必然带来当前结构的调整与重构。当前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国内国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也是进行结构调整难得的机遇期。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劳动力资源丰富。调整结构要转变发展理念和模式,在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模式时,必须考虑我国的资源禀赋。在产业升级优化过程中发挥我们的优势资源,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路子。我国三次产业的发展从1978年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的28.1:48,2:23.7演变到2006年的12.6:47.5:39.9。不合理的状况已有很大的改善,但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依然艰巨。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我国服务业只占GDP的40%,在美国这一数字高达79%,而服务业可以带来长期的可持续的就业机会。根据经济学原理,劳动力需求属派生需求,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充分自然地带来劳动就业的增加,在进行结构调整、产业调整时,我们选择经济增长方式要有目的的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从根本上增加就业。国家扩大内需的4万亿投资应投入到用来改善民生的公共服务领域,把促进当前经济增长与创造出更多长期的劳动需求结合起来,有效地利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最大比较优势、人才优势,这是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和首要任务。

(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发挥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畅通失业人员再就业通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因素。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最终也要由市场来进行配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属于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再分配。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必须立足长远站在战略高度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通过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求职就业创造公平的环境和机会,从而促进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通过市场调节劳动力要素在国民经济中的再配置。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但由于受各种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限制了劳动力的再就业,包括(1)劳动力市场的行政分割情况严重,各地对招工制定了很多限制。(2)用工主体存在用工行为垄断性,优先招用自己关系圈内的人,将其他的劳动力排斥在外。(3)引导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工资不能反映劳动力实际价值,没有市场化。(4)劳动者的就业存在就业岐视。这些直接影响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可见必须下在力气发展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是是指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依据工资高低自由地在地区、行业、企业间流动,劳动者与用工单位双向选择、是平等的,他们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由劳动法律制度来调整规范。当前要强化《促进就业法》的作用,拆除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壁垒,发挥工资调节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杠杆作用,减薪不减人,稳定就业岗位,保证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的储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关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使劳动力市场进入有序化发展轨道。有了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才会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宽松的就业平台。

(三)政府担负起促进就业的责任和义务,构建并完善保障劳动力市场有序运行的各种制度及社会安全网,为失业人员再就业撑起一片蓝天

4.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怎么解决啊 篇四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怎么解决啊

以于现在新时代的年轻人而言,找到工作其实并不难的,难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当今的年轻人,往往大多喜欢“钱多、活少、离家近、坐坐办公室”的工作,但其实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给出的建议是,先找一份更适合自己发展,能累积到很多实践经验的基层工作,有了这些宝贵的经验,再去寻找更理想的工作,或是在原有岗位往更高的岗位发展就不难了,那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呢?首先是要了解下自己的综合实力,再次就要密切留意下社会上的岗位需求,总结起来说,就是要回答三个问题:1、我想做什么?----也就是自己的兴趣爱好,目前自己所了解到的所有职业中,哪些是自己非常乐意去从事的。2、我能做什么?----这个和前一个问题不同了,喜欢的未必是自己有能力去胜任的,尤其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而言,一定不能眼高手低,必须客观判断自己目前有哪些技能可以去胜任社会上的具体岗位(比如打字快,一般写作都比较拿手的的女孩子可以先从文秘类、客户服务类的岗位开始一点点发展自己……)3、市场要什么?----这个是关键中的关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水平,所对应的岗位需求是大不一样的,了解社会招聘需求的最佳途径,就是经常翻阅当地主流权威的招聘报纸或是浏览当地比较著名的人才招聘岗位,另外千万不要一直待在家里面找工作,多跑跑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的人才现场交流会,也是非常好的选择,除了能了解岗位需求之外,还有在现场与用人单位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对于了解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提升面试、沟通等经验是非常有帮助的!总之,只要好好回答这三个问题,找出三个答案中的“交集”,前途在何方就马上心知肚明了!当然了,现实和理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复杂多变的职场竞争中,我个人建议大家还是重点把握好“我能做什么?”和“市场要什么?”这两个问题即可,毕竟,想要找到既是自己想做的,又是自己目前就可以胜任的,还是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岗位,对于应届生或是职场经验不多的年轻人而言真的是不太现实的,我们还是要注重在基层岗位上的积累和锻炼,分步分阶段的给自己做个规划,逐步向自己理想的.岗位目标去努力去靠近。客观的数据显示,我国GDP增长1.7倍,社会就业人员总数仅仅增长9%,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却增长了3.6 倍,就业形势怎么可能不恶化?有专家介绍,之前,由于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还将逐年增长,供给增长率每年约为 7%,预计需求增长率每年不超过5%,供需缺口还会扩大。从这个数据来说,找工作有压力。如果是应届毕业生,你应该提早计划,并为自己设定合理的职业目标,这个时候你面临从校园到工作的转型,提早的参于工作和面试将会帮助你明确未来的工作的雇主种类和工作职位。具体的,你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准备:1. 为你的第一分工作做准备,和你的校友交流他们在第一年工作的经历,这样你可以预期未来的一些挑战。2. 使用你之前几年积累的通讯薄找到那些可以给你写推荐信或者可能给你提供工作机会的人群。不管是你的师兄师姐还是你的老师或者你的亲朋好友。3. 留意所有的机遇:招聘会和校园宣讲会,网站,报纸和各种媒体4.制作一份得体的简历,一份好的简历会给你代来更多的面试机会。关于写简历的问题,你可以到千里马个人简历网去看看,多看看那些专家提供的写简历的方法我想,对你找工作是很有好处的

5.现在什么大专专业就业前景好 篇五

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开始,合理的学前教育可以让儿童未来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开始,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大脑科学证明,早期经验影响大脑结构,学前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为提高国民素质社会发展提高社会人力资源水平做基础性贡献,价值有巨大的隐蔽性。

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主要到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的工作。

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技能,能从事铁路运输、地面轨道交通及其它相关企业的运输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高级管理型人才和复合型工程技术工作者。

就业方向

国家铁路运输企业, 地方铁路运输企业有专用铁道的国家大中型企业的运输管理部门城市轨道地面交通的运营部门及地下铁道港口铁路运输部门以及轮渡公司等。

三、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

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从事电力机车试验、运用和检修等专业技能。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力机车基本构造、电力机车工作原理、电力机车故障处理及城市轨道交通等基本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办公及绘图、金工等基本技能训练和机车常规试验、运用、检查保养等专业技能训练。

就业方向

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到铁路机务段、机车厂、工厂铁路专用线、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等部门从事机车试验、运用、维修保养等工作。

四、临床医学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它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

就业方向:

主要到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科研等方面工作

6.现在的就业形势 篇六

1。题目:大学生就业成本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几所高校为分析样本

2。围绕大学生就业成本的计量因子与结构模型,对浙江省大学生就业成本的调查与统计分析,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成本的影响因素,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总结与思考

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假设和变量控制

5。数据的来源与调查问卷的设计?

关于综述文章的几个问题:

1。明确文献综述的主题

7.浅析变革环境中的就业形势与对策 篇七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深水期、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 致使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而对我国就业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关于造成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原因的探讨

加入W TO后, 就业的选择余地不断扩大, 人才流动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活跃期。这不是一般意义上增加就业机会的问题, 一方面, 由于经济活动的国际化需要, 急需大量法律、金融、财会、涉外咨询、环保服务、境外工程承包等专业人才, 这为人才流动创造新的热点;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 通晓多种语言、具有多种文化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好机会。

1.1 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 达到每年1 000万人的水平。城镇新增劳动力超过540万人, 实现就业比率十分低下。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 每年新增人数在1 000多万,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由于高校毕业生呈逐年递增之势, 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大学生普遍没有转变就业观念, 不愿意到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地区或基层单位就业, 并且他们的自我创业意愿不强, 因此大批就业者被企业拒之门外。我国的实际劳动力供给量愈来愈大, 造成若干相互叠加、相互冲突的迅速增大的就业压力。

1.2 城镇失业率已经敲响警钟

近几年, 由于持续加大的城市就业压力, 城镇登记失业、下岗失业和其他失业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 已达到几千万人, 即使按再就业率30%计算, 实际失业人员可能就业的也只有几百万人。同时, 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将陆续出中心, 大部分仍需要重新就业, 下岗失业人员的年龄相对较大, 再就业困难。1993年提出了"再就业工程", 1994年初在30个城市试点, 1995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998年, 也就是再就业工程的第二阶段, 国企职工下岗十分严重, 中央决定在全国企业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

1.3 产业结构不够协调

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位居世界第二位, 但与许多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就业结构相对落后, 而且需要较高文化水平劳动力的第二、第三产业不够发达。我国的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相对较低, 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占65% (美国多达75.6%) , 很多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已经达到60%以上, 而我国仅在30%左右。此外, 从业人员的结构也不尽合理, 尤其是新兴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很少。

2 改善劳动就业环境的对策

2.1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首先, 要完善竞争机制 (即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 , 它对劳动力的组合与配置起着调节的作用。竞争和自主就业为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创造条件, 并激励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此外, 要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消除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的各种障碍。政府应痛下决心, 为劳动力提供平等的平台, 以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 提供就业信息平台, 为就业信息的公开透明提供保障制度。

2.2 加强制度建设, 合理规范劳动就业和企业用工秩序

塑造良好的劳动就业环境主要靠制度来保证。首先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其次要加强劳动用工制度、就业服务制度、就业培训制度以及辞职退休制度等就业制度的建设。通过建设这些制度, 建立起以契约性、自律性和法律性为主要特征的较为规范、理智的劳动关系体系。

2.3 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

首先, 需要拓宽和畅通就业渠道。提高劳动用工的组织化程度, 并鼓励和规范各种职业介绍服务机构的发展。其次, 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体系建设。最后, 要充分发挥工会的组织作用。劳动者可依法组成工会组织, 提高谈判地位, 增强谈判能力。

2.4 扶持中小企业, 推进服务业发展

在投入同样资金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 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 这样对就业的贡献也更大。民营企业规模虽然不大, 但对就业的贡献却不可小视。要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服务业发展门槛相对较低, 对就业的贡献率却较大。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发展这个平台, 没有城镇化的发展, 没有城市规模的扩张, 也就没有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而只有需求才能促进生产业的发展, 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和社会应该给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我们需要建设一个鼓励创业、积极、有活力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加入WTO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谷书堂, 高明华.劳动力经济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廖泉文.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理论与实践[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4]武中哲.单位体制变革中的良好社会就业环境塑造[J].求实.2004, (06) .

[5]杨宜勇.加入WTO后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和就业对策[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03) .

[6]王传荣, 钱乃余.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就业的规律性特征[J].世界经济研究, 2005, (08) .

8.现代技术对就业形势的影响浅析 篇八

关键词:职业岗位新型职业技术性失业就业难去工人化专业设置

2013年新闻,大学生签约率不到30%。今年也不断看到大学生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意愿普遍下降的消息。2014年,同样看到很多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

2011 年夏末,美国经济落到了一个糟糕的程度,政府公布了一份报告,表明7月份创造了11.7万个就业岗位。这代表形势较5月和6月有所好转,因为五六月份总共只创造了不到10万个就业岗位。11.7 万个新增的就业岗位,还跟不上劳动人口增长的速度,美国还有1200万人需要再就业,这些人是在2007年到2009年的经济大衰退中丢掉工作的。按经济学家劳拉·迪安德亚·泰森(Laura D’Andrea Tyson)的计算,就算新创造的就业岗位数目翻上一倍,达到2005年间的每个月20.8万个,也要到2023年才能弥合经济衰退期间拉开的大口子。反过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2011年7月观测到的就业岗位创造水平,只会让就业美国人所占比例越来越低。而到了9月,政府报告说,整个8月都没有再创造出新增就业机会。

然而,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算经济恢复了增长,失业的人仍然找不到工作。2011年7月,经济衰退正式结束25个月之后,美国的失业率仍然维持在9.1%,只比形势最糟糕时略降了不到1个百分点。截至2011年中期,失业的平均时间已经暴涨到了39.9周,几乎是此前战后任何一次经济复苏期间的两倍。这也直接导致了席卷美国到整个欧洲的占领华尔街运动。

这些大量的失业人口,在互联网的组织下,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但这次运动,没有明显的组织者,也没有明显的行动纲领,也没有解决方案。他们所反对的华尔街的银行家,其实都是在做合法生意的人。失业,生活没有着落,但他们似乎并不了解导致他们失业的真正原因。

现在的西班牙,失业率高达30%,大部分是年轻人。年轻人的失业率超过60%。在西班牙的1700万家庭中,有200万家庭没有一人工作。

严峻的失业统计数据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因为2009年6月大衰退正式结束之后,其他商业健康指标都迅速反弹。经济衰退结束后的7个季度里,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2.6%,比1948年到2007年的平均速度快75%。美国企业的利润创下新高。到2010年,设备和软件领域的投资恢复到了历史峰值的95%,也是整整一代人里设备投资复苏最快的一次。

经济历史告诉我们,企业发展、赚取利润、购买设备的时候,也会招聘工人。但是,大衰退结束之后,美国企业并未大规模地招聘人手。裁员的数量很快回到了衰退前的水平,也就是说,公司不再裁人了。但新招聘的数量仍然低得可怕。公司购买新机器,却不招新工人。

1800年,在美国,90%的人是农民,传统农业解决了90%的就业岗位。1900年,在美国,只有41%的人是农民。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只有2%。200年的时间,消失了绝大多数农业就业岗位。农业人口的锐减,是因为蒸汽机的使用,引发的工业革命。大量机器的使用,取代了人,使得劳动人口从农业向工业转移。

中国自有文明以来的几千年也是祖祖辈辈都一直重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产。直到改革开放前,农业人口依然占大多数。78年起的改革开放30年,让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200年的工业革命进程。现在农村土地在向种田大户转移,小田并大田,使得大型农业机械得以应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量农业就业岗位消失了。

就在十几年前,每辆公交车上,都有两个工作岗位,一个司机,一个售票员。现在售票员基本上看不到了。这个工作岗位被刷卡设备取代了。

以前,一个公司要配一个会计,计算机记帐软件的应用,让一个会计可以代十几家公司的账。这样的趋势并没有停止,还在发展。中国准备对每个人建立信用账号,可以上每个人的财务透明化。这种底层的电子信用的建立,可以让电子支付能力大面积普及,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收银,出纳岗位也会像公交车上的售票员一样,迅速萎缩乃至消失。

每当我们不从收银员而是从ATM提款机里取出现金的时候,每当我们在机场使用自助检票机换票登机的时候,我们都看到了技术取代人力劳动的活生生的证据。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的新技术大量涌现,使得很多工作岗位消失。1995年,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大胆假设:“我们进入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全新阶段——为全球人口生产商品、提供服务所需要的工人,正变得越来越少。”

这一重大转变是计算机带来的。“未来岁月,”里夫金写道,“更先进的软件技术,会让整个文明变得越来越‘去工人化’,今天,经济的所有部门都经历着技术换代,逼得数百万的人口进入失业状态。这很可能是下个世纪最紧迫的社会问题。”

2009年,软件业高管马丁·福特(Martin Ford)出版了《未来之光》(TheLights in the Tunnel)一书,他认为:“到了未来的某个时候——可能是从现在起几年或几十年——机器便能完成相当大比例的‘普通人’的工作,而这些人,则再也无法找到新的工作。”

正是因为技术创新的步伐太快,才把许许多多的人抛在了后面。很多人,在跟计算器的竞争中出了局。技术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的发展,速度之快,人们都深切体会到了。现今的许多组织、机构、政策和思维方式都跟不上了。经济日益全球化也是技术无处不在且越来越强势带来的后果。

技术进步会对数百万人的薪资和就业造成影响,现在的计算机正做着许多过去只由人来完成的事情。计算机对人类技能的这种侵蚀,其速度和规模几乎前所未有,并有着深刻的经济意义。数字化进程的发展做大了经济整体这块饼,但与此同时,它也恶化了一部分人(甚至许多人)的境遇。

未来,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只会变得越来越强劲,越来越能干,对就业、技能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问题的根源并非我们身处经济大衰退,或者大停滞当中,而在于我们正经受着“大重构”的初期阵痛。我们的技术竞相发展,我们的技能和组织却落在后面。

过去,我们曾颇有信心地认为,自己明白计算机和人类的相对优势和弱势。但计算机逐渐开始在一些出人意料的领域取得了进展。这点事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动荡的这几年,以及数字技术对就业的真正影响。

2004年经济学家弗兰克·利维和里查德·默南出版的《劳动新分工》一书,这本书描述的是计算机和人类工人的相对能力。书中以在车流中驾驶汽车作为此类任务的一个例子,并断言它无法实现自动化,因为司机面临着环境中接连不断涌入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信息流。驾驶汽车是计算机还无法轻易替代人类的。

仅仅6年之后, 2010年10月,谷歌宣布,被他们改装后的丰田普锐斯车队,基本上完全实现了自动化驾驶:其中,在美国公路上行驶了1000多英里,全程无人干预;又行驶了14万多公里。计算机控制汽车,比人类驾驶员更敏锐、更警醒,反应时间更快。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只出过一次意外事故,但那是因为它停在交通灯前面,被后面一辆由人类司机操纵的汽车追了尾。

也有人说不同语言的翻译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因为人类语言的语法和词汇都十分的复杂且多具歧义。然而,2011年1月,翻译服务公司莱昂布里奇(Lionbridge)公布了GeoFluent技术的试点企业客户。只要向它输入一种语言写成的文字,它就能准确又快速地将之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经过测试, GeoFluent的自动翻译软件已经足以应付商业用途了。这些技术表明,计算机进行复杂沟通的能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美国培养一名放射科的医生,要十几年的时间,他们工作后,年薪都在30万美元上下。而现在计算机模糊识别技术的发展,替代的医生,成本只有放射科医生的几十分之一到几百分之一。

1965 年,英特尔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在《电子杂志》(Electronics Magazine)上发表文章指出,集成处理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每12个月会翻一倍,他预测,这一发展速度未来将会持续下去。事实证明他所言不虚,这就是摩尔定律。后来,人们修正了集成晶体管翻倍所需的时间,目前最多人接受的时间期限是18个月。摩尔定律也适用于磁盘驱动器容量、显示分辨率和网络带宽的发展。在上述和其他众多的数字进步案例中,翻倍是定数,而且速度极快。

软件也和硬件同时进步。计算机学家马丁·格罗谢尔(Martin Gr?tschel)分析了1988年到2003年计算机处理标准优化问题的速度。他发现这期间计算机的处理速度提高了4300万倍。进步主要来自两个因素:处理器更快,软件内置的算法更好。处理器速度提高了1000倍,算法在同一时期改善了43000倍。

就像在国际象棋棋盘上的64个格子上,从第一个格上放一粒米,第二个格上放两粒米,依次翻倍一样。前面的格子上放的米并不多。在棋盘的上半场,大米堆并不显得特别离谱。在经过32次平方之后,就达到40亿粒大米,相当于一大片耕田的价值。到了棋盘的后半场,每翻一倍,大米会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最后堆得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高。

从摩尔定律诞生的1965年到现在,已经过了32个周期,进入了棋盘的下半场。在这个全新的阶段,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技术将会大跨度地指数增长,将带来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术革命,并给整个社会经济形式和规模、社会分工、工作岗位的变动带来巨大变化。信息技术正改变着制造、分销、零售、传媒、金融、法律、医药、科研、管理、市场营销和几乎所有其他经济部门及企业的功能。

2011年3月,约翰·马科夫(John Markoff)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报道,着重强调了法律行业如何大举利用计算机的模式识别能力,据估计,在案卷调查过程中,从人力劳动转为数字劳动后,一名律师能完成过去需要500人才能做完的工作。2013年1月份,加利福尼亚州帕罗奥图的“黑石探索”(Blackstone Discovery)科技公司,就以不到10萬美元的价格,帮忙分析了150万份文件。计算机e-discovery软件重新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公司律师们所做的工作。人类同事们的准确率只有计算机的60%。

缺乏就业岗位并非单纯因大衰退导致大规模裁员带来的问题。相反,它说明深层结构问题持续恶化了十多年。劳工统计局的《职位空缺和劳工流动调查》(Job Openings and Labor Turnover Survey,简称JOLTS)表明,自2000年以来,人才需求急剧下降。目前大部分的失业,是缺乏聘用需求所致,并非裁员增加。

随着技术不断向前挺进,机器能比人类更廉价地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我们可以想象,未来总有一天,技术会取代从前专属于人类工人的就业岗位和任务。现在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苹果公司,在美国本土只有4万多名雇员,全球雇员6万人。Facebook只有几千人,Twitter只有几百人。维基百科只有57人。而50年前最大的公司,美国通用公司,在美国本土就有60万名雇员。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很多公司只要以前的十分之一的人就可以完成同样的工作。

电子制造商富士康创始人兼董事长郭台铭2011年宣布,未来3年将购买100万台机器人,取代目前绝大部分的员工。这些机器人将接手喷漆、焊接和基本的装配等日常工作。富士康目前拥有10000台机器人,下一年预计将有30万机器人上岗。现在富士康与谷歌合作,生产机器人。

就连信息技术最不密集的行业,如农业和采矿业,每年也会花费数十亿美元为自己进行数字化武装。技术变革提高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减少以至消除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大量的工厂自动化就属于这类情况,例行的重活累活交给了机器,更复杂的编程、管理和营销决策等仍保留在人类手里。现代商业技术让企业变得更为精简。

很多传统职业和工作岗位已经消失,有的正在消失。但也有很多新兴职业和工作岗位正在出现。快递工,贴膜工,月嫂,高端木匠,私人裁缝,婚庆服务,装饰装修等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将面临一次大调整, 职业学校的领导们应注意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布林约尔松 [美]安德鲁·麦卡菲.与机器赛跑.译者:闾佳.

上一篇:武汉工商营业执照代办讲述承兑汇票贴现技巧下一篇:木工班分包合同(木工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