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2024-10-14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精选8篇)

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篇一

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

情境的创设源于教学的需要,但又不同于教材的内容,其创设的核心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适时提出学生熟知但又一时解释不了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冲突.这样就能创造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使之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以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以初三化学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一、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热情

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成问题的探索、研究并解决的过程,使课堂活动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师: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某些含氧化合物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介绍并出示白色氯酸钾晶体、黑色二氧化锰粉末.师:加热二氧化锰与加热氯酸钾是否都会产生氧气?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现象,①给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给试管中的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刚沸腾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③将实验2中试管移开火焰,立即洒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给氯酸钾加热至熔化,才产生少量的氧气,为什么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在较低温度下,产生大量的氧气?同学们考虑、讨论.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二、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都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情景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气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实现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前提,而问题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问题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问题从情境中来.学生通过自己对某一情境的观察、分析、综合,经过归纳、抽象、联想、质疑,才能提出有价值的、尚需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并在问题驱动下展开探究.创设问题情境,一要考虑适时性,二要考虑针对性,三要考虑启发性,同时要兼顾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并适时启发、点拨,使问题在情境中得以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取得最大收益,从而使学生分析、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一个好的问题,就如投入学生脑海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教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思索下去.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四、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教育家荀况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易时,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1.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2.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3.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并激发学生思维“情境”展开学习,这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篇二

一、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

在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时, 要尽可能使所创设的情境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 让学生在贴切而真实、生动的客观事物面前, 通过解决各种问题情境来完成对所要学习知识的建构。如果某些教学目标无法创设实际情境, 可创设趋于逼真的间接情境。

2.接近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所创设的化学教学情境要符合心理学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问题的深度难度不能太简单, 要稍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 要具有一定的深度, 使学生需要经过认真思考、一番努力才能解决问题, 但问题的设置也不能太难, 若问题难度超出学生的解决能力, 学生费了很大的周折也无法解决, 那这个问题也是个无效问题, 毫无意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摘果子时, 需“跳一跳, 够得着”, 只要付出一定努力就会有收获。

3.诱发性原则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要保证所设情境和学生的已有认知发生冲突, 从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悬念, 让学生脑海中出现这么一个问号“为什么和我所想象的不一样呢?”以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

4.层次性原则

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必然也要遵循这一规律, 所以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尽可能有层次、有梯度, 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

5.延伸性原则

延伸性原则是指所创设的问题情境, 既包含着当前教学要立即解决的问题, 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 但课后须要学生自己去回味、去思考的问题。这样的情境营造了一种完而未完、意犹未尽的教学心理境界, 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继续学习。

二、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一般方法

1.用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 化学实验是化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是展现化学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 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生动鲜明的实验现象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 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因此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研究实验的教学方法, 除了加强演示实验的功能以外, 还可以利用趣味实验、探究性学习实验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实验情境, 对于化学课来说有着“先天”的优越条件。当学生进入实验室, 看到各种形状各异、透明洁净的玻璃仪器;各种红橙黄绿青蓝紫的药品;各种新颖、奇特的化学反应现象等等给了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 增强了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学生在第一节化学课中, 看到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 瞬间银白色金属变成白色粉末, 可谓引人入胜;在做碱式碳酸铜的分解实验时, 绿色粉末逐渐变黑变少, 而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引发了学生思维遐想。高中所做的“喷泉实验”、“铝热反应”、“氯气与氢气光照爆炸”、“钠块的水面游泳”等, 都可以说是美不胜收。因此, 化学教学中恰当地安排各种新奇有趣的实验,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产生强大的学习源动力。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触发情境

人的认知过程, 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生产生活与化学知识密切相连, 为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提供了丰富素材。教师可联系客观实际, 用生产生活中丰富而感性的材料爆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真实体验化学的重要性、生活性和实用性。

在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时, 我们可以创设情境:早晨, 当同学们起床后, 打开自来水龙头刷牙、洗脸的时候, 常常能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完成氯气性质的学习后, 创设情境:我们饮用的纯净水不准用氯气消毒, 常用臭氧作消毒剂, 但有些不法厂家为了牟取暴利, 常用氯气代替臭氧给纯净水消毒, 我们如何检验我们班级中同学们平时喝的纯净水是否使用氯气消毒呢?在学习铝热反应前, 创设情境:你知道在铁路的钢轨出现裂缝后是如何焊接的吗?一些高楼建筑是如何定向爆破的?那就是利用了铝热反应。讲盐类的水解时, 让学生联系:泡沫灭火器内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在使用时发生了什么反应, 为什么能够灭火?明矾为什么能用来净水?讲到金属的腐蚀和原电池原理时, 问学生:“海上的轮船船体上为什么要镶上锌块?”讲油脂的性质时, 让学生明白:肥皂是用猪油、牛油、花生油等油脂跟氢氧化钠按一定比例发生皂化反应制成的……课堂中利用这些自然的、生活的、生产的实际, 把学生领进化学的世界中, 掀起学生无穷的遐想和追求, 获得成功的快乐。

3.运用想象构思情境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想象力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科学的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丰富灵活的想象力是构筑智力的重要成分。在课堂教学中, 可创设各种假想的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去构思, 培养学生的科幻意识。

比如, 在讲氮气的性质时, 讲了氮气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之后, 此时如果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假设N2分子中不存在N≡N键, N2很活泼, 世界将是怎样一个景象?”学生很快进入浮想联翩的科幻天地:N2将迅速与氧气化合生成NO, NO又迅速结合氧生成NO2, 世界将到处弥漫着红棕色有毒气体, 生命将不复存在……这种假设的场景, 从逆向思维的角度, 加深了学生对N2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理解, 激发了学生奇异的科幻联想。

讲到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时, 由于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使它的沸点非常高。想象:如果水分子之间没有氢键存在, 水将在什么温度范围沸腾?我们将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学生会联想到:假设水分子间不存在氢键, 水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水的沸点将会小于H2S气体的沸点, 在常温下水已经沸腾变成了气体, 江河湖海中的水将全部蒸干, 再也看不到大海和湖泊, 再也没有各种漂亮的鱼儿, 没有了绿叶、没有了生物……到处一片萧条景象。

奇异的科幻场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如何巧妙地设置这些场景对老师来说却是一门艺术, 需要老师去发掘和探讨。

4.用化学史设置故事情境

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 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那些著名的实验、著名的发现是情境教学中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 恰时地补充一些名人轶事, 可以让学生去重履科学家的思维轨迹, 去体会成功的快乐。

在讲授氯气这一节内容时, 可引入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时发现氯气的史料。在舍勒研究氯气的性质时, 法国化学家贝托雷, 他对这种黄绿色气体产生强烈兴趣, 于是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有一次, 他将氯气通入了热的浓氢氧化钾溶液中, 结果发现生成了两种盐, 一种是普通的氯化钾, 另一种是不知道的未知盐, 后人称之为“贝托雷盐”——氯酸钾。为研究这种新盐的特性, 贝托雷把它放在残留有硫黄的研钵中研磨, 不料, 突然发生了强烈的爆炸, 贝托雷受伤了, 但他却说:“搞科学难免要有牺牲, 对我来说,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科学呀!”1785年, 贝托雷提出将氯水的漂白作用应用于生产, 并注意到氯气溶于草木灰形成的溶液比氯水的漂白能力更强, 而且无逸出氯气的有害作用。1789年, 英国化学家台耐特把氯气溶解在石灰乳中制成了漂白粉氯酸钙。

在讲述王水的成分时, 可以介绍二战时丹麦著名物理学家利用王水巧藏诺贝尔奖章的故事。

在讲到《元素周期律》知识时, 可介绍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这些丰富的史料, 扣人心弦, 重现了科学家们忘我探索的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 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5.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社会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地丰富, 跨时空、大容量、高速度的信息交换,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 可以为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素材。我们要善于捕捉与教学相关的信息, 从中筛选出有效的资源, 创设符合化学教学需要的课堂情境。

在学习氯气的知识前, 让学生利用网络浏览2005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件;让学生观看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氯气泄漏视频, 然后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1) 泄漏出来的氯气会造成人员伤亡、家畜死亡, 说明氯气是一种怎样的气体?

(2) 消防人员到现场后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水, 目的是什么, 是根据氯气的什么性质而采取这样的措施?

(3) 泄漏的槽罐被吊进附近的水塘, 为什么又要加入生石灰?

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的真实情境, 让学生感受现场的氛围, 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束语

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篇三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设问题;情境教学

素质教育提倡探究式的课堂教学,鼓励教师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吸引下自主探究,让学生领会感悟,学有所得。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最早对情境教学的阐释;孟母三迁,择邻而居更是情境教学的典范。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高中历史创设问题情境谈以下观点。供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维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基础,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性教学,实现“发现疑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思维能力连贯实施的任务,这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剂”,能促使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潜伏状态进入高度活跃状态,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并将思维推向纵深。比如对比“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两个重要时期”,让学生思考一下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目的有何明显不同?在如在教学《虎门销烟》这节课时,让学生推理一下“假如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当时的事态会怎样发展”?在教学《魏文帝改革》这节课时让学生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魏文帝,你会怎样改革”? 多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构成的教学案例足以能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分析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要有吸引力

创设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是教学的内驱力,也是吸引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载体。因此,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1、如果问题设置太过容易、缺乏思考的深度,学生会感觉“小儿科”,不屑于参与,认为解决这种问题是浪费课堂时间。比如,在学习《北伐战争》时,教师设计的问题有这样一个问题:北伐军是如何势如破竹、消灭吴佩孚的主力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本中,对高中生而言缺乏应有的思维密度和思维高度。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已渐趋成熟,思维的发展逐步向理论思维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种相对“弱智”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问题的设置也不是难度越高越好。问题设置一旦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性趣,反而会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到思考的切入点,对整个问题感到茫然,进而产生烦躁、消极情绪,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比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敲富人竹杠、天天吃烤百万富翁”,甚至前总统胡佛指责罗斯福是个共产主义者。假如你是一位议员,你会向国会提出什么议案或者发表什么意见?这个问题的设计够新颖、也有创意,但是对一个生活在中国对美国议会、议员职责权利都不甚明白的高中生而言,让学生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难度确实有点大。学生面对这个问题,会感到有点蒙,找不到思考的切入点,一时难于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更不知道用何种方式来表达。

3、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度,能引领学生顺利进入“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又让学生品尝收获的喜悦,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

三、创设问题情境要紧扣教材内容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基础,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性教学。学生、教师、教材是教学的三要素,其中的教材是联系师生的纽带,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将教材放到足够重要的地位,不能抛开课本内容、天马行空地无限拓展。现行的课本有多个版本,它们的编排形似和内容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哪个版本,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编写,都是按板块、专题和分课的形式编排。新教材都加入了大量的历史图片、新史学研究成果、新观点等。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是对其中历史图片的分析,可以对历史地图进行分析,可以对史料进行多角度解读,也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所有问题的设置都应围绕课本进行,引领学生以课本为切入点,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和其它的学习资源,创造性地看待、分析、理解历史问题。比如,在学习西周的政治制度之一——宗法制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个问题:假如天子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妾生的儿子,排行老大。一个是妻生的儿子,排行老二。那么皇位应该传给谁?请你结合课本知识为你的观点找出支撑。这个问题不但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还能引导学生积极去阅读课本,并思考一些问题:“嫡长子”中的“嫡”是什么意思,指的是谁?嫡长子和年龄有无关系?如果嫡没有儿子,那么王位又该如何传承呢?这样学生的学习既要从课本出发,又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课本文字表面那么肤浅,要不断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丰富的信息和历史现象,从而实现学习始于课本又高与课本的学习目标。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创设问题情境还要注意的问题、遵循的原则还有很多,比如,问题设计要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相关史料、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与高考方向保持一致等。这些问题都是在教学中要不断研究、反复探讨,并不断实践的检验和修正,才能日渐成熟完善。但是,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藝术,对我们充满了吸引力。我们会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不断探索、开拓,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成为一个个问题相互衔接的探究大舞台。

4.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篇四

江西赣州市第三中学 张继昱

摘 要 “情境”对化学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如何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地理解化学概念,是搞好化学概念教学的关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关键词 情境

化学概念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方式

积极性

一、问题的提出

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化学概念教学有许多优势,诸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教学情节引人入胜,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精彩等。但多媒体环境下的化学概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和问题:

第一、教学主体错位,创设的教学环境游离于化学概念以外;第二、化学概念教学课件缺乏交互性,是另类“灌输式”,化学概念教学的内容、程序缺乏交互性和反馈功能;第三、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只不过将概念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第四、教师作用被替代,教师成了鼠标点击的操作者;第五、大量使用对化学概念解释的文字PPT代替板书,等等。

二、化学概念学习的特点 1.

化学概念的地位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认知这一感性科学世界时,需要认知者丰富而抽象的理性智能。这种对学习者认知能力的跨度要求,构成了认知过程的和谐统一,但也造成了部分学生认知困难。学好一门科学,关键在于理解它的概念。化学为学生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它们是陌生的,因为它们的化学意义跟其在生活意义是不同的。化学教学的宗旨就在于帮助学生深化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理解,形成科学的解释。化学概念是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本质概念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化学基本概念是整个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但是实际的化学概念教学并不是一种简单、容易的实践,学生们常常对一些基本概念不能建立起正确的理解,从而使其对化学的深入学习缺乏可依赖的基础。这样,如何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理解,就成为搞好化学概念教学的关键。

2.化学概念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化学概念学习的内部条件包括:有足够的关于化学事物的感性知识;有一定的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有辨别主次、区别本质与非本质的能力;知道作为所学概念的定义组成部分的事物概念(如上位概念)和特征、关系概念;对有关化学事物获得概括性认识的兴趣等。化学概念学习的外部条件包括:选择范例,使学习者获得形成化学概念所必须的化学事物的经验材料;引导学习者进行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形成化学概念;帮助学习者做好形成化学概念所需要的事物概念、关系概念等知识准备,指导学习者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化学概念的定义、解释、分类和划分等,并进一步运用所学的化学概念

3.化学概念教学的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的一种模式是“感知——理解——巩固——应用”,或者是另一种模式“提出问题——提供实验事实——分析总结下定义——应用巩固练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化学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哪一种学习化学概念的模式,第一学习环节“感知”或是“提出问题”,都是强调依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日常生活经验等原有知识及原有认知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二学习环节“理解”或者“提供实验事实”,则更注重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精心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活课本内容,让静止变为运动,让抽象变为具体,让微观世界变成宏观世界,可以将外部资源引入课堂,把课本以及课堂的概念大而化之,变为无限。在这样的课件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可以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还会有广泛学习、探索发现规律、认识本质的兴趣,提高学习认知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三、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景 1.化学概念教学情境的要素

一般来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的目的,第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三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即知识的形成,能力的发展,过程及过程中情感和态度的体验,价值观的形成。

创设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情境,首先是选择范例,使学习者获得形成化学概念所必需的化学事物的经验材料。相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情境。涉及的要素有:

①观察:使用感官获得信息(包括图形、图像、图表,反应及现象,数字等信息)。例如原电池的教学,可以横向进行,即将现有的可以收集到的电池实物或图片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认识电池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观看拆卸干电池、纽扣电池等录像,通过观察认识电池的基本构成;也可以纵向进行,通过古老的蛙腿试验,沿着伏达电池的发明过程,直到现在的新型燃料电池的组成特点和工作原理,让学生亲历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曲折的探索过程,认识原电池的组成特点,工作原理。创设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情境,其次是引导学习者进行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形成化学概念。相关要素有:

②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处和差异处。

③分类:依据颜色、形状、大小等外部特征或抓住其某一方面的内部特征分类处理信息。

④测量:使用数量、时间、温度等量化观察。

⑤传达:用图表(片)及延伸正文以口头或书写方式描述或分享一个现象。

例如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将一定条件下,1mol不同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密度、质量的数据列表,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分别得出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不同,而气体的体积近似相等的结论。进一步提出如何解释上述结论?运用设计动画,模拟固体和液体存在形式,是一种较为紧密的堆积,其体积主要取决于构成的粒子大小和粒子的平均间距;模拟气体的存在形式是一种平均粒子间距较大的状况,且粒子平均间距几乎相等,帮助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

创设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情境,第三是帮助学习者做好形成化学概念所需要的事物概念、关系概念等知识准备,指导学习者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化学概念的定义、解释、分类和划分等,并进一步运用所学的化学概念。要素有:

⑥推论:辨认形态且预期再度发生。

⑦预测:根据观察或资料,做出合理的推论。

⑧假设:使用“如果……就会……”的陈述句型来解释原因的影响。

⑨定义和控制变项:确定在实验中哪一种变项需要被探讨,哪一种变项需要被控制。

例如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教学。可以设计模拟实验,当气体分子数目相同时,温度一定,随压强增大,气体体积减小;压强一定,对温度升高,气体体积增大。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绘制出“温度~体积”、“压强~体积”的关系图,从而推出阿伏加德罗定律,并进一步理解气体摩尔体积描述的是阿伏加德罗定律中的一个特例。

再例如盐类水解的教学。研究碳酸钠溶液和醋酸钠溶液水解状况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用指示剂测定水解程度不能实现,将现代传感技术应用与化学课堂教学中,溶液的温度和浓度可能是影响盐类的水解的外界因素,传感器pH计,清楚地将实验中“溶液温度~pH”、“溶液浓度~pH”的曲线绘制并投影在大屏幕上,改变了以往教师苍白的讲述,在形成盐类的水解概念的过程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上述要素的优化组合,呈现给老师和学生生动、有效的化学概念教学。这时,学生的概念学习就会从背诵大量化学知识信息转向探究化学主题,并用他们自己的实际经验及探究过程的技巧回答自己所提出的全部问题。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使学生的化学科学应用能力得到增长。

2.概念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认知内容与已有知识的内在联系

例如认识化合价。激活经验,模拟迁移。就可以创设商品交换的情景片段,从商品出发引出其价值的体现形式——货币,并依据公平原则,在有供需要求时发生商品交换,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认识原子的重新组合就是一种交换。

·关注学生个体习得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差异

例如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做好实验为学习概念提供宏观示例,也可以利用FLASH动画形象地进行描述,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在化学实验现象和化学概念的理解之间建立三个水平(即宏观水平、微观水平、符号水平)联系。

·注重化学学科极端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帮助学生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目都不发生变化。同样可以利用FLASH动画将水在通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微观过程模拟演示,帮助学习建立起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加深理解和巩固对质量守恒定律认识。

·注重探索物质变化的因果联系

例如水在通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等实验的实质,单凭初中生感知能力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而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揭示化学反应是分子重新组合的实质。通过分析水分子的分解过程和氢气夺去氧化铜分子中氧原子的过程,建立起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的必然联系,进一步从本质上认识水的分解反应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总之,新课程中的化学课堂教学强调参与、合作、自主、探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学生知识面,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在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参考资料

[1] 何克抗,《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2] 刘知新主编

吴俊明

王祖浩著,《化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3] Robert J.Sternberg Wendy M.williams著

5.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篇五

固城小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2001年经市教育学会批复立项。我们随即启动了本课题的研究。第一阶段研究计划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

提出本课题时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论证,课题组人员对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比较到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情境的创设认识比较模糊。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掌握情境创设的方法我们展开了本阶段的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方法的研究

三、本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

1、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

2、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四、本阶段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阶段的研究使教师对情境创设的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提高情境创设的水平。

2、本阶段的研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与兴度,营造一个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五、研究的程序

1、文献检索:查阅有关文献,明确研究的思路。

2、行动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情境创设的方法。

3、经验总结:对情境创设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理性的认识。

六、本阶段预期的成果形式

论文、案例

七、本阶段研究的时间

2002年3月~2003年1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第一阶段进展报告

固城小学

本阶段课题组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现将第一阶段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涵义

本课题的情境限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它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以激发起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索的佳期境。

二、本阶段的研究过程

1、认真研制本阶段研究计划。

2、建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研究。

为了有效地进行研究,成立了以数学学科带头人为主持人,其他骨干教师为组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为了了解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情况,我们对我校数学课中情境创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及时召开通报会,使课题组成员明确现状。

4、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点上试验,面上推开。

情境的创设教师缺乏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教师虽有创设情境的意识,但是对于情境创设的策略较为模糊。我们采取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先进行理论的探讨、再组织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上研究课,教师通过反思再逐步深化。

三、本阶段成果分析及其评价

1、通过本阶段的研究,教师创设情的自觉性逐步提高,目的性愈益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愈来愈注意情境的创设。

2、通过本阶段的研究我们对情境创设的方法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我们认为情境创设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从情境创设的素材来源看可分为现实性的情境、虚拟性的情境和半现实半虚拟的情境。现实的情境是指情境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虚拟性的情境是指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学习的空间,把现实性的情境加以整合、简约而创设的情境;半现实半虚拟的情境介于上述两种情境之间。

(2)从创设情境的目的来看我们可以把情境分为:

A、满足学生探究心理的情境:指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造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满足学生探究心理。

B、满足学生好胜心理的情境:指在课堂中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后,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C、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情境:

指创设教师把爱寓于数学教学之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姿态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境。

(3)从情境创设的表现形式来分有:

A、情感情境:指教师针对学生易受情绪和情感感染的心理特征,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表现教师和蔼可亲的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语言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创设爱的师生课堂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探究的情感。

B、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末知问题的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

C、游戏类情境: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等形式组织教学。

媒体情境:借助表象材料进行思维,从而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知识。

D、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情境。

(4)从情境创设的方法来分有:史料法、故事法、悬念法、趣题法、设疑法、设障法等。

3、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了学生课堂生活,课堂正越来越从为学生体验人生的场所。

4、本阶段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创设情境的意识得到加强,但是课堂上教师情境创不到位,情境作用不明显的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情境创设还缺少理性的认识,这需要我们加强情境创设原则的研究。这也是我们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第二阶段研究计划

固城小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2003年1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通过第一阶段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对创设情境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课题组成员对课堂上创设情境的作用有了较深的体会,创设情境的意识有了提高,课堂上创设情境的自觉性愈益增强,但是课堂上教师情境创不到位,情境作用不明显的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情境创设还缺少理性的认识,这需要我们加强情境创设原则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开展本阶段的研究,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本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

提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原则。

二、本阶段研究的程序:

1、成立研究的组织,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形成一个高效、协作的组织系统。

2、制定明确的研究计划,保证研究的有效进行,3、坚持课题研究融入课堂的原则,边实践边研究。

4、经验总结,理性思辨,形成创设情境的原则。

三、本阶段研究的方法

1、文献检索:查阅有关创设情境的文献资料,对创设情境的原则获得初步的认识。

2、行动研究:

A、通过课堂调查,了解课堂上情境创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案分析。

B、通过上研究课对课堂上情境的创设进行讨论研究。

3、经验总结:对创设情培的经验进行总结,从中提炼创设情境的原则。

四、本阶段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阶段的研究使教师对情境创设的原则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提高情境创设的水平。2本阶段的研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营造一个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3、本阶段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五、本阶段预期的成果形式

论文、案例

三、本阶段研究的时间

2003年3月~2004年1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第二阶段进展报告

固城小学

本阶段课题组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原则进行了研究,现将第二阶段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阶段的研究过程

1、认真研制本阶段研究计划。

2、建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研究。

为了有效地进行研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为了了解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情况,我们对我校数学课中情境创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课堂记录,为课题组成员对情境创设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二、阶段成果分析及其评价

(一)我们认为,数学课堂情趣的创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一致性原则

教学无定法,但教学有法,不管采用什么办法,教学目标始终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宏观上,教师显示自己的才华,能动地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创设课堂情境,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增效减负,提高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教学活动的大目标是一致的.即情境的创设要服务于目标的完成.微观来看,课堂情境的创设必须从课本内容出发,准确理解编者意图,恰当组织素材,切不可盲目地添加一些笑料,故弄弦虚,喧宾夺主.即是说,课堂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

2、发性原则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3、科学性原则

6.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篇六

西安市莲湖区机场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研讨时间:2011年11月15日 研讨地点:中年级数学组

研讨参加人员:张茜、李慧、蔡卫娜、王辉 主持人:张茜 记录人:王辉

研讨内容:如何课堂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有效结合的案例 研讨过程: 张茜:

通过前阶段我们的课题研究,我们组教师逐步转变了教育理念,能把课题研究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情境,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使广大学生从数学学习中享受快乐,学会探究,学会猜想,学会转化,学会应用,并引导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请大家根据自己上的几节公开课研讨课谈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李慧: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学生对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习时我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以西游记故事引入二分之一,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性强的故事中,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在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这一方面作了铺垫。在新课探究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操作情境,生成实践智慧。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在认识几分之一时,我让学生任选一张纸片平均折成若干份,取其中一份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从而得出:分母表示把“1”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其中几份;接着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引导学生自由折纸,将纸片平均分成若干份,任选几份涂色,表示出自己想要认识的分数。从而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学数学”。蔡卫娜:

年月日一课很多老师都上过,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把这节课上出点新意,是我设计这节课时苦苦思考的问题,我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注意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妥善处理了教育与教学知识与能力主导与主体内容与形式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在规定的40分钟内立体地全方位地完成了本节课既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整节课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格外好。王辉:

学生课前为查找、收集年、月、日的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有的上网查询,有的向人请教„„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扩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课内与课外很好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课一开始部分采用2001年申奥成功的情景引出年月日的概念,以生活中典型的年月日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来介绍自己课前所搜集准备的相关资料,由于做了充足的准备,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资料很是详尽,同时也为后面课程的进行做了良好的铺垫。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在收集中了解人类创造历法、认识世界的过程。课前的资料调查为学生课中的探索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能源,我发现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乐此不疲去发现、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年、月、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对他们来说,年、月、日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从获得知识的方法中受到的启发却是无穷的。全组研讨后达成以下共识:

7.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篇七

一、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 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切启发诱导原则, 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分析火车转弯的向心力时, 学生通常会认为是由铁轨与轮子间的弹力提供的, 此时教师可播放火车转弯的视频, 启发他们火车的质量大, 转弯所需向心力大, 会对轨道与轮缘造成损伤, 进一步诱导:最好实现轮轨无挤压转弯, 向心力可以由什么力提供及重力与轨道对车的支持力将如何提供向心力……因此,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 用通俗形象, 生动具体的事例,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物理问题, 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 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 获取知识。

2. 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 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如在“多普勒效应”教学过程中, 播放与观察者相对靠近与远离的汽车的喇叭声来创设问题情境。假如鸣笛的汽车从你的身边经过, 你能否从刚才听到的声音判断汽车是离你越来越近, 还是越来越远?你是根据什么做出判断的?之后再播放视频来再现观察者相对靠近与远离时汽车的喇叭声调的变化。

3. 遵循及时反馈原则。

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 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 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错误——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 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如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时, 首先将完全相同的4个“6V 0.3A”小灯泡分成两组分别并联在6V的蓄电池和6V的干电池两端, 并在电源两端并联电压表监视电路电压, 让学生猜想, 接通电源后, 两个电路的电压是否相同?两组小灯泡是否一样亮?实验结果却发现, 与自己猜想大相径庭。为什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寻找两电路的不同, (电源不同) 查找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发现对电路的研究必须考虑电源内阻, 引出考虑电源内阻的全电路欧姆定律。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 设置疑惑情境, 让学生参与讨论, 在讨论中辨明正误, 从而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

4.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最终目的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 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

1. 利用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因此用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最常用方法。例如, 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 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 按照常规认识, 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 水必往下流, 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 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 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 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流下来, 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 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 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开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 人站着不动, 然后放手, 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为老师担心, 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做好准备。

2. 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了许多的物理现象, 这是他们学习物理不可缺少的经验。例如, 雨后彩虹为什么这么美丽;旋转的伞上的雨水为什么能脱离雨伞而飞出去;为什么拔下电源插头时, 带有电火花产生;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

3. 利用物理学史、物理典故来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史、物理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 用这样的历史典故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提高物理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时, 向学生介绍“1945年7月1日当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后30秒, 强烈的冲击波传到费米所在的隐蔽处时,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碎纸片向地面撒去, 冲击波刮起的爆风把碎纸片吹出去好几米远, 费米根据纸片吹落距离, 很快就说出原子弹爆炸的强度, 他的测算结果与复杂仪器的记录很接近。他是根据什么原理测出来的呢?”将学生从原子弹爆炸的恐布场面引到课题上来, 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钻研的精神,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 利用课本阅读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

8.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篇八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设;教学情境;策略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化学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何其重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笔者根据化学教学的特殊情况及教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从以下方面人手进行了探讨。

一、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知识大多来自实验,知识点多又复杂繁琐、不易记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应该重视实验,实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有效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这样既能达到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也符合现在探究性学习的要求,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教学去体会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是实验课,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进去,这样的话对实验操作、观察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还充分体现了劳动的效率、动作的美感。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喜爱除了来自于实验千变万化的现象,还有学生对于未知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在实验中学生亲自操作,受外来约束、压力比较小,那种学习的主动性是其他任何時候无法比拟的。

二、善于利用生活来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是学生化学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化学知识最大的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验、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还有重要的化学史实、发明发现的故事等等。现在不管是新教材的要求还是高考中的考点,社会、生活和化学都是热点话题。要引导学生用化学视角、化学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认识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三、合理利用联想来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化学学习学会知识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规律。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除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之外,还要重视掌握基本规律。在掌握基本规律的过程中,通过联想来创设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模拟情境不仅与真实事物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可融人丰富的情感,它比真实的事物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充分联想,学生在角色效应的影响下会自觉地融人到学习情境中。卡通图片、流程图示、模型等,都可用于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学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同时我们还可以抓住学习对象的主要特征,运用拟人化的手段模拟出特定的情境来进行对知识的理解。

四、精心利用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思维上的活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精神、创新能力,这也是化学教学的关键。利用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可以是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及时拿出来和全班同学—起思考,分析并加以解决是—种很好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巩固。

总之,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还有许多,无论哪—种策略,要求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所蕴涵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基础上,恰当地创设化学情景,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快乐的学习,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彩萍.谈问题情境的创设艺术[J].学周刊.2011年03期

上一篇:结构化面试:演讲题目之如何巧用开头下一篇:进销存仓库管理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