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开卷考试的突破点

2024-08-03

浅谈历史开卷考试的突破点(共11篇)

1.浅谈历史开卷考试的突破点 篇一

一、开卷考试的意义

开卷考试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方法之一。具体而言: (1) 有利于减少死记硬背, 减轻课业负担, 培养创新性思维。 (2) 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 没有现成答案, 学生不会作弊, 可以考出真实成绩。 (3) 强调对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改变“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学方法。 (4) 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去阅读课外书, 开阔视野。

二、开卷考试的弊端

1. 使学生产生了许多错误认识

(1) 学习态度极不端正。初一、初二是闭卷考试, 导致多数学生认为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 学不学无所谓。 (2) 不需要记忆。学生试卷答案驴头不对马嘴。 (3) 答案在书上能找得到, 故许多考生考试前不用心复习课本。 (4) 资料比教材更好。六本教材让学生感到很困难, 所以许多学生考试时只看资料。 (5) 一见题目就翻书, 浪费许多时间。

2. 对历史教学和教师不利

开卷考试使得历史课堂纪律较差, 教学效果也较差, 实施绩效工资后教师切身利益受到影响。

3.导致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困难大增

初中开卷到高中闭卷的变化以及课堂教学的变化, 使得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重重。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且分值很少, 学习停留在了解的层次, 很多学生应对考试就是划重点抄笔记, 且不需理解也不需记忆, 因为只要记得在哪本书哪一章就行了。到了高中, 在高考和新课改夹缝中的历史教学和初中相比差别很大, 造成学生无法适应, 教师也感到教学压力增大。

三、开卷考试的复习策略

1. 消除思想认识误区, 端正复习态度

由于受到开卷考试表象的迷惑, 许多学生思想松懈, 认为学与不学一样, 反正可以抄。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思想认识, 它不仅与实行开卷考试的初衷背道而驰, 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把思想上的误区消除, 才能有效提高成绩。教师要告诫学生, 开卷考试注重的是考生联系现实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 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做铺垫, 根本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

2. 夯实基础, 熟悉课本, 梳理基础知识

基础薄弱的考生翻书时间过长, 题目难以做完, 如果能熟记史实, 将会大大减少翻书时间。要想能用最短时间找到知识点位置, 加快解题速度和提高答题质量, 这就要求考生对教材非常熟悉。建议多看教材目录, 在复习到某个知识点时让学生比赛, 看谁最先在教材中找到, 指导学生将教材目录与内容结合使用。梳理基础知识时, 课前对照中考考纲的要求, 在知识框架上空出重要知识点, 提前将讲义发给学生, 让学生课下查书填写。上课主要是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强调知识要点。

3. 找准结合点

要找准材料新颖的时政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 进行专题复习。

4. 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

(1) 合理安排时间。对需记忆的内容作出概括, 分散记忆。早晨的时间适宜背诵, 晚上的时间适宜思考。 (2) 不理解的不能死记硬背, 要向教师请教, 多重复几遍。 (3) 搜集一些记忆方法来帮助记忆。 (4) 要养成经常复习的好习惯。

上述就是我对中考历史学科开卷考试与复习策略的粗浅看法。

摘要:如何利用中考这个指挥棒, 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是素质教育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根据教学实践简单地谈一谈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意义、弊端及复习策略。

2.浅谈历史开卷考试的突破点 篇二

关键词:开卷考试 历史 学习方法

随着近些年文综开卷考试的进行,历史学科存在综合性、时事性、史论结合等特点,学生在学习时总会遇到许多障碍。下面结合平时九年级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历史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历史:

一、注意联系、比较学习方法的运用

初中阶段学生由于知识面窄对世界了解较少,因此在运用比较方法的时候中外史的结合比较意识淡薄。其实,中国近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在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把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这是必然的。如学习“美国南北战争”就可以联系如何解决“中国的台湾问题”;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可以联系“鸦片战争”,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战争产生的影响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中外历史的联系、比较,既可以拓宽知识面,又可以加速对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的掌握,使中外历史形成有机的结合。

二、指导学生编写知识脉络,提高综合能力

历史知识的特点是内容多而杂,这样指导学生编写知识脉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学会编写知识体系,既知道历史的来龙去脉,掌握历史知识,又能适应开卷考试时历史学科的能力。

1.学生在编写知识脉络时,必须先对教材仔细阅读,一旦正确的把知识点整理出来,知识点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脉络。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不断走向成熟这一部分知识时,我让学生编写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的历史事件,学生很快按照我的提示找出课文的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大革命、7·15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会宁会师、国共合作全面抗日开始。教师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涉及的材料题就迎刃而解。

2.开卷考试下有利于学生归纳出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历史并得出历史规律的能力。如:在讲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后,我指导学生用图表式从时间、导火线、根本原因、过程、结果意义、性质等各方面归纳出知识体系。使学生对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有更清晰的了解并得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过漫长的、曲折的、复杂的过程”这一历史规律。

三、古为今用,引导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解答现实问题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我们为什么要积极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就可以从学过的历史来举例说明国共的两次合作分别取得了国民大革命的胜利,也使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重新振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摆脱所谓的“历史无用论”的困惑,感受历史的智慧,给历史学科以鲜活的生命力。达到学史以明智,学古以鉴今的目的。

四、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在平时练习中,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有利于考试的发挥。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注意找准关键词,选择题失分率就会降低,同时要“小题大做”,不要局限于能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看看其他选项能让自己想起什么相关的知识,必要时对照一下课本,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在做材料分析题时要注意:读懂材料,找准相关的历史知识,认真审题,做到答题史论结构化、段落化、要点化、层次化,行文有序条例清晰,不要堆砌史论、空发议论、答案大白话.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审题训练,才能使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新情境、新角度提问和要求的试题时,应用自如。

3.浅谈历史开卷考试的突破点 篇三

一、文字资料的准备:

1.做好笔记:

书本中笔记适量,重点知识有划痕,时间、事件名称、人物有圈有点,内容、意义、背景在相应位置标注清晰,1、2、3点层次分明。对于补充笔记原则上一方面是对书本知识的弥补,要记在相关地方,另一方面记录下在应用本课相关知识回答扩散性问题是自己没想到的答案要点。主要来源于上新课时基础训练的习题,复习时综合性知识。题目和答案用笔颜色分开。第三方面是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同类的事件或人物。如:十一届三中全会这页的笔记除课本原文中涉及的信息要标注以外,还可记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过的历次会议,其中具有转折性的会议,纠正错误的会议,更可扩散至“中外史上的一些改革”。

2、各单元知识网络有梳理整理记录,专题知识也应归纳梳理,两者结合形成立体、系统的知识体系。

3、给书本作标签、做目录。目录贴于书本封面,标签大小适中,标签根据书本重点内容自主编写。字迹清晰、简洁。

4、翻阅时书脊朝向自己,便于迅速取用需要的书。用完后书脊朝向自己摆放,方便下次取用。

5、资料类参考书必须是自己已熟悉了它的性能、编排内容、知识点分布的才带进考场使用。参考书数量不宜多。选择质量好,信息全,目录制作便于查阅,字体大小密度适中的。

6、平时各类试卷注意收集、整理,分名别类装订,形成试卷集。制作试卷集封面目录,便于查阅。

7、笔记、标签、目录尽量使用者本人整理记录。

二、答卷细节:

4.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的探索 篇四

一、 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的提出

思想政治学科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现状,必须从改革思想政治课考方式入手,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来推动我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改革。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实效性,落实思想政治课大纲中规定的三个方面的任务。

二、 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的实践与探索

1.统一思想 为确保思想政治学科开卷考试的成功,我们事前进行了慎密的准备工作。(1)调查了解我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情况,考察了兄弟省思想政治学科考试改革折做法,吸取了他们在考试改革中的经验。(2)召开研究讨会研究思想政治学科开卷考试的必要性、可行性。

2.制定开卷考试办法 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业务部门的协助下,我们研究确定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试题的难度比例为3:5:2;同时又研究了开卷考试试题编制、采分点的界定及具体的考务细则;制订了我省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的改革方案。为了准确把握开卷考试的导向作用,使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符合我省教学实际及高中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我们把开卷考试的`样题在几所不同类别学校进行测试,取得实测值后,又重新研究样题的难易度、效度及区分度情况,以保证试题在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及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稳妥性、实效性。

3.开卷考试的命题 开卷考试命题很重要。在命题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求必须注重和体现新的教育和考试观;体现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要重点体现利用思想政治课所学原理、观点,去分析、说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在试题的编制上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材料新;二是设计新;三是要求新。在试题考核的内容上:第一,注重和体现了政治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第二,突出了思想政治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第三,从开卷考试的初衷及试题难度比值上,测重了对学生学科内容知识的综合考查;第四,体现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第五,试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4.开卷考试的实践 由于我们比较好地做了开卷考试前的准备工作,正确地把握命题的指导思想,科学地编制了开卷考试的试题,合理安排了考务工作,全省的思想政治课的开卷考试进展十分顺利。考试收到以下效果:第一,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命题符合政治学科特点,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第二,在考试方式上突破了应试教育封闭的考试模式,有利于变学生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性学习。第三,开卷考试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序和运用水平,考试可查阅教材,学生平时学习中不必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原理,自觉地把精力放在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上。第四,有利于促进改革课堂教学,使教学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给思想政治课教学以良好的导向。第五,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改变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六,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环境。第七,发挥了思想政治课德育主渠道的作用。第八,符合高考3+x综合改革精神,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参加高考。

总之,我们在思想政治课考试形式上,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开卷考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把握了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考试评估和改革的实质与尺度,特别是新课程计划在我省实施后,还有许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单就目前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的理论问题而言,也需进一步研究,实践中尚需解决的问题也很多。但科学尝试,勇于探索,就能在会考改革中做出一些成绩来,使会考在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起到应有作用。

5.浅谈历史开卷考试的突破点 篇五

一、正确认识“开卷”, 纠正错误倾向

1. 有人认为“开卷考试”就是打开课本、资料, 抄抄便可

这些人认为复习时只需看看课本, 做做资料, 考试时便可以应对自如了, 没有必要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这些想法是错误的。其实, 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对于历史开卷试题来说, 不会过多地出现客观题, 而让你轻易地抄到答案。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真正意义之一, 就是为了减负, 但减的是学生对那些复杂知识识记, 而不是对知识掌握的淡化。至于历史基础知识不仅要掌握而且要能够熟练应用。

2. 复习只重听讲而轻训练

在各学科争分夺秒的情况下, 有的考生只注重听老师讲, 记笔记, 课后却不去消化回馈, 导致遗忘过快, 而在考试时不能够在课本、笔记中找到所需要的答案。

3. 复习轻理解而重识记

这类考生就是抛开课本, 也不太听老师讲解, 只大量地做题, 埋头于题海之中, 并单纯背诵习题答案, 这样在考试时当题目稍稍转换就会产生误答、乱答现象, 从而导致失分。实际上, 只要将听讲、识记、训练这几种复习方法融为一体即可。

二、夯实基础, 系统复习

在历史的复习中, 一定要准确记忆和理解基础性的历史知识。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能力是基础知识的运用。只有把掌握基础知识, 能力的培养才能水到渠成。如何才能夯实基础知识?最好的方法还是按课、单元、专题全面复习, 逐一进行整理, 以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1. 单元复习

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小的知识网络体系, 以中国古代史“统一国家的建立”为例, 可以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关系等分成类去整理, 综合各“类”的整理, 就形成了有关“统一国家的建立”的“块状”知识结构。然后再按照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这条线索来整理, 这样就形成了本单元的“线状”结构。“块状”结构可以使学生系统形象地掌握历史教材内容, 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升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 “线状”结构中的典型例题解析又能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不同方法去理解巩固已有的基础知识, 目的是能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块状”结构与“线状”结构结合在一起, 就形成本单元的知识系统。

2. 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是单元复习的深化和系统归纳。它要求把具有同类性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 重新梳理线索框架结构, 这样有助于弥补单元复习的不足, 给学生一个更加清晰明了的脉络, 而且还有助于打破原有的教材体系限制, 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重组。如在复习“近代化探索”这个专题时, 可以按照学习西方器物——学习西方制度———学习西方思想这条线索进行专题归纳梳理, 学习西方器物包括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制度重要运动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学习西方思想有新文化运动。这样归纳整理不仅能强化学生的记忆, 更易于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3. 学科间综合复习

要注重各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联系, 找到学科知识的结合点, 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下面这道江苏省宿迁市2006年中考探究与实践题。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 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八荣八耻”。

(1) 红军为什么要“远征”?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

(2) 长征精神, 是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体现。请你围绕“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写出能体现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古训 (可以是诗句、成语、对联、谚语、俗语等形式。至少两条) 。

(3) 为在全社会倡导学习、践行“八荣八耻”, 你校开展“知荣明耻, 从我先行”倡议活动。请你完成倡议书提纲的相关内容。 (写出两条)

这是一道政史综合题, 其中第二、第三个小问题就涉及到政治内容里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科综合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 学会重新排列组合, 重视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做到融会贯通, 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遇有此种类型的试题公式化、概念化、贴标签口号化, 以使学生尽快适应试题类型, 提高成绩。

三、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注意挖掘教材, 把握重点

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必须有驾驭教材的能力, 既要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知识, 又要引导学生跳出课本并及时回归教材。只有这样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同时才能准确提取知识, 培养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注意精讲多练, 及时巩固

目前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课时少, 任务重。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 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课堂练习时间, 才能在繁多作业中得以落实好知识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练习题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时效性、灵活开放性, 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 突出主干知识的深度考查, 以充分体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切不可生拉硬拽去套开卷考试命题的模式, 大搞偏题怪题难题。

3. 仔细研究中考说明, 把握中考命题方向

初中历史是以陈述知识和讲解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社会问题为主要认识目标的课程, 综合复习是对所有知识的大检阅, 量大时间紧。因此, 必须仔细研究中考考试说明, 紧紧把握考试命题方向, 使学生明白哪些知识是识记内容, 哪些是理解掌握内容, 突出重点、难点, 做到复习有针对性。

4. 关注时事热点

“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 这也是中考命题的特点。纵观近年来各省市中考历史命题, 一个鲜明的特色是以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 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所以复习时要高度重视一年来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历史因与热点问题联系而生动, 学生要以历史的眼光解读时政, 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丰富现实热点。例如, 江苏省宿迁市2008年中考的探究与实践题, 主要针对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重大热点;而2009年的探究与实践题, 针对的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五四运动90周年这两个热点。

6.浅谈历史开卷考试的突破点 篇六

关键词:开卷考试、复习策略、答题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1 提高历史中考开卷考试成绩的复习策略

俗话说“基础好,万年牢”,在历史的复习中,一定要准确记忆和理解基础性的历史知识。对基础知识复习要紧扣课本,课课过关。对专项热点问题复习(奥运专题、祖国统一、中外关系——中美、中俄、中日、中欧、中非关系等、周年专题、西藏台湾专题、改革开放专题、乡土历史专题等),要点点过关,通过网络把分散的知识形成知识架构网络。复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遵循从整体到细节逐步加深、逐层分化的原则,多轮复习,逐层充实,从高到低依次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首先进行单元复习。例如在复习八年级历史时,先将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划分及主要内容概述一下,让学生对从1840年到1949年这段历史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然后再分成两个阶段,即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来分别复习。

其次 进行专题复习。它要求把具有同类性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重新梳理线索框架结构,这样有助于弥补单元复习的不足,给学生一个更加清晰明了的脉络感,而且还有助于打破原有的教材体系限制,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还要重视中外历史专题知识复习。以纵向历史知识体系为主,以横向历史知识比较为辅。例如(1)中国近代现代史可分为: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史、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新民主主义民主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的现近代化进程、近代现代科技文化史等。(2)世界近代现代史可分为: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近代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近代现代科技文化史等历史专题。

第三 要重视“双综合”复习。开卷考试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现实,密切联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这是体现综合测试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在复习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要注重各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联系,让它们“适当串串门”,激活学生的思维,碰创出知识的火花。因此要重视“双综合”复习:一是历史学科内的综合总复习:二是加强历史与政治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总复习。做到政史结合,融会贯通,用历史事实阐述政治观点。

第四结合当前热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海峡两岸关系和局部战争以及日本大地震引发核辐射危机等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这些热点,要求学生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以及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做,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在考试的时候遇到这样的试题不知所措。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见多识广,触类旁通,能正确的分析重大的政治问题,达到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历史中考开卷考试成绩的答题方法技巧

解答历史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理解试题的现象与本质,明确问题的中心意思、限定要求等。

例如:1)解答选择题时,在明确题干要求的前提下,一般要运用排除法,首先排除较容易判断的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两个选项,缩小范围,再分析比较两个选项,最后确定正确答案。

2)材料解析题是中考的必备题型。掌握正确的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对于我们应对中考,取得好的成绩至关重要。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两大步骤:一是读懂材料;首先,弄清材料的含义和观点。?仔细阅读每一则材料,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说了几层含义,或材料对什么历史事件发表了见解,并归纳出有几种见解。这是解题的基础。?其次,深挖材料,还原历史背景。这是解题的关键。二是审清题目;就是抓住关键词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题目的考查意图。审清题目对于正确答题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怎样才能正确分析历史材料呢?

一般分析历史材料的方法是“问——读——照——答”四步分析法。“问”就是问题,明确问题问的是什么。“读”就是研读材料,明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内容。“读”要先读材料出处`题目`提示语,它可以使我们对正文的内容大致了解,而且这部分提供的信息多,启示多。然后读正文。“照”就是以材料对照课本,使材料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答”就是回答相关的问题,得出结论。

3 如何正确解答材料解析题呢?

第一步:先看问题,弄清题目要求,然后带着问题读材料,从材料中寻找答案。不能先忙于看材料,无目的的读。

第二步:回歸课本。读完问题后,要联系课本知识。如果是“课本型”题,就可以用课本知识作答。同时有些题目要求回答的是隐性信息,因此更要联系课本知识综合分析,挖掘出深层次的信息。不能扔开教材答题。

第三步:归纳答案。联系课本知识后,整理好答题思路,归纳好答题要点认真作答。

4 如何解答中考中的综合开放性试题

中考中政史综合开放题是开卷考试的压轴题,它的特点就是体现了“综合开放”。“综合”它有政史材料的综合, “开放”它有材料的信息新颖,发问的讨论式、开放式,答案的灵活性。其模式有图表综合型、文字综合型、图表文综合型和政史综合型。

题型一:此类题型集填空、选择、材料题型于一体,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基本功和对知识的驾驭能力。一般是在题干部分提供图表,要求学生填图填表、识图识表、回答所提示问题,最后联系教材发表自己的观点、感想或启示。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是认真阅读题干和图片,从题意中获取解题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试题。

题型二:这类题型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能力,是开卷考试的压轴题。题型的特点是给出历史材料和热点政治材料,多种形式、多方面发问,综合性极强、灵活性大。解这类题型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认真阅读材料,找到有用的信息,把所学知识和图、文、表等有机结合起来,政史知识结合起来依次答题。解答本题型的关键是读懂题意,利用所学知识一一解答。

7.浅谈历史开卷考试的突破点 篇七

海南省琼州学院 程世高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五大题,满分70分。历史与思想品德考试时间共120分钟。你可以参考教材和其他资料。请你仔细审题,认真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A.兵马俑

B.司母戊鼎

C.竹木简

D.青花瓷

2.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我国历代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依据下列管辖措施判断该边疆地区应是()

A.台湾 B.东北

C.西藏 D.新疆

4.“勿忘国耻”研究小组要实地考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他们必须去的地方是()

A.台儿庄

B.南京

C.卢沟桥

D.沈阳

5.1953~1956年我国出现右图所示农业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6.科学家智慧的火花照亮了人类前行的步伐。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阿基米德──杠杆定律 B.牛顿──相对论

C.爱因斯坦──万有引力定律 D.袁隆平──制碱工艺

7.小华尝试用历史坐标来展示美国的发展历程。右图②处所指历史事件的主要影响是()

A.赢得了民族独立

B.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C.摆脱了经济危机

D.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8.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下列观点符合他思想的是()

A.生物进化 B.三权分立 C.自由平等 D.君主专制

9.有人说,“对于苏联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10.《格尔尼卡》是20世纪美术大师毕加索的作品。它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和腐朽 B.描述经济大危机带来的苦难

C.控诉法西斯的暴行 D.歌颂人间的美善和光明

二、组合列举(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9分。阅读下列描述,将句子填写完整)

11.安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科学文化大放异彩。

(1)中国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是___________。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__________。

(3)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两弹元勋”是___________。

12.社会变迁彰显时代的进步。

(1)在中国,以“君”、“先生”来取代“大人”、“老爷”等称呼得益于_________革命。

(2)日本提倡“穿西服、吃西餐、跳交际舞”等“文明开化”行为是在___________(改革)之后。

(3)电灯使城市夜晚亮如白昼,汽车使居民出行更加方便。这些主要是__________(革命)的成果。

13.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一个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1)汉朝时,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商业交通要道是_____________。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的航海壮举是___________。

(3)波音飞机的零部件在全球七十多个国家生产,这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的趋势是__________。

三、辨析改错(本大题1题,共6分。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4.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 】(1)科举制是隋朝开创的用推荐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

改正:

【 】(2)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改正:

【 】(3)17世纪英国通过《人权宣言》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改正:

四、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第15小题10分,第16小题12分,共22分。)

15.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时间是解读历史的标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罗伦萨人认为时间和生命像黄金一样宝贵。为了珍惜它们,1329年,佛罗伦萨人在城楼上安装了最早的机械钟。

──摘编自陕西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佛罗伦萨人安装机械钟的行为是受到了文艺复兴运动中什么思潮的影响?(2分)

材料二 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钱乘旦、许杰明《英国通史》

(2)从材料二看,“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应开始于()(2分)

A.16世纪 B.17世纪 C.18世纪 D.19世纪

材料三 1949年10月,有位诗人以一句“时间开始了”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喜悦心情。1978年12月,对于无数中国人来说,“时间又开始了”……

(3)这位诗人“喜悦的心情”是因什么重大事件产生的?党和国家工作重心怎样的转移促使“时间又开始了”?(4分)

(4)从以上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启示?(2分)

16.握手是一种礼节,握手是一种问候,握手是一种友谊,但在有些场合的握手却能改变国家和人类的命运。

【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材料一 尼克松总统在回忆自己首次访华在机场与周总 理见面的情景时说:“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时,一个时代结束 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摘编自《尼克松回忆录》

(1)“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义是什么?当今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4分)

【尝试和解的握手】

材料二 自二战后至今,中东地区屡燃战火、动荡不定,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的矛盾错综复杂,而印巴冲突更是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和平出现转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第一次共同坐到了谈判桌前,这是一次温暖的握手,它迈开了中东和平进程的重要一步。

(2)材料二中有一处严重的知识错误,请你找出并改正。(2分)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次“尝试和解的握手”所带来的积极效果是什么?(2分)

【面向新世纪的握手】

材料三 2000年9月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会晤,在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门槛之际,五大国首脑的握手有着非凡的意义。

(4)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什么?围绕两大主题,谈谈你对“五大国首脑握手”的看法。(4分)

五、分析与探究:(13分)

17.历史小板报是我们走进历史、探究新知的一种好形式。请认真阅读,完成相关问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 2.A 3.D 4.C 5.B 6.A 7.D 8.C 9.B 10.C

11.(1)吴敬梓。(2)陶行知。(3)邓稼先。

12.(1)辛亥。(2)明治维新。(3)第二次工业(革命)。

13.(1)丝绸之路。(2)新航路开辟(开辟新航路)。(3)经济全球化(全球化)。

14.【×】(1)推荐改为考试。

【√】(2)

【×】(3)《人权宣言》改为《权利法案》。

15.(1)人文主义。(2分)(2)D。(2分)(3)新中国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分);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2分)(4)珍爱时间就是珍爱生命;科技发明改变人类生活(或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解放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好的制度、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必须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必须以经济建设中心、改革开放等。(任答1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皆可)

16.(1)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对抗走向缓和)。(2分)(答中美建交得1分);台湾问题。(2分)(2)印巴冲突;(1分)巴以冲突。(1分)(3)迈开了中东和平进程的重要一步(巴以关系走向缓和)。(2分)(4)和平与发展(2分);大国合作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要发挥联合国的积极作用;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中国为代表的和平力量的发展有助于世界和平等。(任答1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2分)

8.浅谈历史开卷考试的突破点 篇八

一、认识“误区”

一些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付自如了。有些毕业班的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而学生则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都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不及时纠正,历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在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只有将教学方面的认识误区纠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

二、科学分析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做好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联系现实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提供给学生;二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强调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将知识点系统化地划分成不同的专题。

三、有效教学

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总结知识、归纳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

1.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3.材料解析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时间、出处、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理解考虑,并迅速查阅课本资料,再分析所问问题,找出相关知识点,最后综合分析,归纳作答。

4.问答题是历史考试的传统题型,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完整准确的认知掌握程度。做题时,先审题,重点分析关键性词语,找准知识点。

四、初、高衔接

1.认真分析初中实行开卷考试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不利因素。初中实行开卷考试后, 有三个不利因素:一是不少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反正可以看书、翻资料,对历史学科不予重视,这也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到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学习。二是开卷考试导致学生不重视记背历史知识,使学生双基不“牢”,导致历史概念不清,历史线索混乱,对基本史实识记不准确。三是中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脱节”。一些学生进入高中后出现严重的学习方法“错位”与学习方法“滞后”的现象。面对这一现状,高中教师要从“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开始教起,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历史。

2.初中实行开卷考试后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对策。在处理初中、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上,初中历史教师应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不仅搞清自己所教年段的知识体系,而且弄懂各年级之间历史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和要求上的连续性,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树立初中、高中历史教学“一盘棋”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辅助活动,培养初中毕业生适应高中阶段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思维训练活动、历史知识竞赛、办历史小报等,注意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协调好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9.浅谈历史开卷考试的突破点 篇九

通过两年多的行动研究, 课题组初步总结出开卷考试总复习教学的十项策略。

一、复习进度规划的两个策略

策略一:夯实基础求全面。2011 版历史课标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 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 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市中考历史的难易度比例是8:2:0, 充分说明夯实基础的重要性, 所以复习尤其是首轮复习时, 务求全面、扎实, 不能挂一漏万。

策略二:首轮“过书”要扎实。因为是开卷考试, 课本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料, 首轮复习的教材梳理, 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时间再紧, 也不能削减首轮复习的时间。

二、三大复习课型的六种教学策略

总复习阶段有三大基本课型:课本复习课、专题复习课、试卷讲评课。

1.课本复习课的常用策略

策略三:时序性和主题性相结合的框架策略。2001 版课标打破时序, 突出主题;2011 版又恢复时序, 但未抛弃主题;在老教材新课标的背景下, 应将两者结合起来。比如中国史部分按照时序可以划分为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至鸦片战争前) , 而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特点, 复习时两者结合, 先明细单元框架, 梳理每一课的基本线索, 然后再仔细温习课本, 帮助学生系统地回顾所学知识。

策略四:因生而异、因班而异的互动策略。课本复习课很容易枯燥乏味, 伤害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为了保证复习课的高效, 有必要增加互动。互动既可以是师生互动, 比如有效提问;也可以是生生互动, 比如小组研讨, 小老师带着大家复习等。如果学生预习充分, 对复习内容比较熟悉, 互动可以多一些;如果学生对课本比较陌生, 但课堂秩序良好, 可以少一些互动, 老师充分讲授, 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因班而异, 讲求实效。

2.专题复习课的常用策略

策略五:新颖性策略助学生融会贯通。专题复习时, 学生对教材内容已经比较熟悉, 此时要突出线索, 重视古今中外的纵横比较。如果一味重复单元主题, 毫无新意, 则不能对学生的有效复习提供帮助。所以要从学生未曾关注的角度切入, 有更大的视野, 实现跨单元乃至跨课本的整合, 让学生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中外改革之比较、中外思想史梳理、三次科技革命比较等等。

策略六:超链接策略助学生触类旁通。网络中的超链接可以让我们不断从任意兴趣点跳转, 而专题复习中可以从一些兴趣点进行超链接式跳转,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在不同知识体系之间建立起多种多样的链接, 从脑科学的规律看, 这样做更容易唤醒记忆。

3.试卷讲评课的常用策略

策略七:基于数据统计的典型选讲策略。上课之前要对学生的试卷做充分统计, 统计出每题的正答率, 错误较多的题目还要梳理典型错误。这样选讲的题目就特别有针对性, 能真实发挥考试和讲评的实际作用。

策略八:基于审题、答题能力培养的分析策略。部分学生开开卷之后反而迷茫, 不知道如何提高历史成绩。他们的问题往往在于审题不清, 答案不规范。在讲评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审题能力的提升, 指导学生顺着命题者的意图答题。比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是要从两个角度回答, 一个从材料出发, 一个从课本出发, 如果只答一点, 就不符合题意;比如“中美关系在20 世纪70 年代前后的变化”, 就要回答从敌对到走向正常化, 答出从什么到什么的变化过程。

三、整理与使用复习资料的两个策略

策略九:多搜集、少印发。书店和网上的历史复习资料是海量的, 教师要认真研究, 仔细甄别, 做好精选、精用, 以减少学生的重复学习时间。

策略十:查教材、不冲突。在2011 版新教材出台之前, 现在仍然是一标多本, 我们搜集来的很多资料是基于不同版本教材编写的, 其整体体例乃至部分知识点的表达与本市所用教材未必一致, 不能轻率使用, 人为增加难度, 造成毫无必要的困惑。在选编练习时更要注意这一点, 要保持印发资料的前后一致性, 不能彼此冲突, 让学生无所适从。

摘要:初中历史在中考中开卷考试, 初三应该怎样进行总复习?本人主持了江苏省淮安市教研室第九期立项课题《开卷背景下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策略研究》 (批准文号为淮教研/2012/04) ,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 从制定复习计划、不同课型复习课的教学、整理与使用复习资料三个方面, 总结了十项策略, 比较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关键词:开卷考试,中考复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5

[2]钟红军著.追问历史教学之道[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3

10.中考思想品德开卷考试试题特点 篇十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考试题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治学科更是以其开放式的命题、开卷式的考试呈现出鲜明的特点。采取开卷考试形式,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政治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关注德育,提升学生思想素质:

特点解读:(1)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学科不同,思想政治课不仅传授学科知识,而且教会学生做人的学问;不仅体现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认同,而且要把知识自觉内化,追求行为方式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德育功效。

(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的道德践行,是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落脚点。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政治课的思想性和德育功能将更加突出。因此在近几年的开卷试卷中凸显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纪律、法制教育的导向,所选材料力求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试题答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真实体现,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评价方面做了极其有意义的探索,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在内容上,以德育为要点,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导行。在目的上,从理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情感,考查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给予学生思想认识、责任意识和行为的正确引导。

(3)关注先进人物事迹:榜样教育历来是思想品德教育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榜样总是具体的、形象的,适合于中学生的认识习惯,因而容易为同学们所理解和接受。实践证明,榜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又可以促使同学们抵制生活环境中一些不良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和干扰。因此,作为学生,平时一定要关注和收集先进人物的事迹,自觉地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以实际行动向他们学习。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自己的道德践行。

(二)关注能力,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特点解读:(1)“强化能力立意,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是政治课考试命题的一项重要要求。近几年的政治试题注重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突出能力立意,加大了能力考查的力度。在考查学生“双基”的基础上,突出考查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与学科能力。

(2)对于能力的考查,主要涉及到了学科内知识的整合能力、知识储备的综合提取能力、分析解决情景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3)在考查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考查学生基于旧知学习新知,并生成自己新认识的能力,力图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4)答案的设定上注重学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反对简单摘抄书本或脱离书本不运用本学科所学知识作答,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

(三)关注综合,考查学生应用能力

特点解读:(1)综观近几年中考政治试题,已难见纯理论知识点或纯时政的题目,也少见答案在同一课内的选题。试题由学科内向跨学科推进,不仅突出理论与现实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的结合,而且呈现政治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趋势。具体体现在对知识的考查已经由考查单个知识点走向多个知识点的综合,由学科内综合发展为跨学科的综合。

(2)从选择题到主观性试题,均具有较强的综合归纳的性质,它需要学生有较深厚广泛的知识背景,并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试题注重对知识的迁移和扩展,注重教材和时事热点的有机结合。这些问题并不是书本中某一框、某一课内容所能解决的,而需要学生综合自己所学知识全面阐述,试题切入易,深入全面却很困难,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利于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综合性。

(3)综合题又可分为小综合和大综合。小综合是指以同一年级课本内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基础,打破课、节、框界限,建构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试题。大综合,是跨二个年级不同课本之间的知识综合,是考查考生多侧面、多角度初步解决问题的试题。在考查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学科能力的成长:考查学生基于旧知,学习新知,并生成自己新认识的能力,力图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关注开放,创造学生思维空间

特点解读:(1)开卷考试的开放性指的是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减少客观性试题,给考生留下更大的思维空间,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鼓励考生创造性思维,提倡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和回答问题。

(2)命题的开放性。开放性试题的设问较为宽泛,往往给学生留有一个较大的思维和答题的空间。从试题的编制情况看,开放性试题一般选择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时政热点与教学内容中相关知识点的交叉点作为载体,为考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创造性解答问题提供了可能。

(3)答案的多元性。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往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考生答题时只要符合要求,言之有理即可,这样一来将极大的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4)评分的采意性。评分的采意性要求对考生答案的评价着眼于考生政治立场、观点是否正确,运用知识是否得当,阐述是否合乎逻辑,文字表达是否准确,而不是死扣要点,死抠字眼。采意给分,即意思对了就给分;考生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就酌情给分;即使要点不够齐全,某些要点分析相当透彻,富有创造性,还可以加分。

(五)关注时事,引导学生与时俱进

特点解读:(1)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热点,与国内外重大时政紧密结合,使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衡量政治试题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综观近几年的政治开卷考试试题,绝大多数试题都以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高度重视了与教材知识密切结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注意了以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综合相关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时事试题往往依托现实材料引出问题,以具有时代性的问题为中心,突出当前的热点。由时政热点引出考查内容,或者说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点融为一体,现实性与针对性更强。试题的出题立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那些平时认真学习和关心国内外时事的学生回答时得心应手,而对一些埋头死读书又不问窗外事的学生来讲就有相当难度。(3)政治课程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现实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命题必然要着眼于现实重大问题,以及热点、焦点问题。一些反映人民生活,贴近人民日常生活和学生实际的素材,往往成为选择的对象,如非典、禽流感、毒奶粉事件等。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问题,进而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此外一些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展望人类未来生活,探讨人类生存价值的话题,也是备受命题者青睐。如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

(六)关注心灵,关爱学生内心世界

特点解读:(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的关注是思想政治学科命题考核的基本要求。从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关注学生发展,具有人文性是各个地区考试的共同特点。

(2)首先,卷面形象新颖,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纵观近几年中考政治的卷面是图文并茂,命题材料鲜活,有助于消除紧张、厌烦的情绪,促使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和创新火花的迸发。

(3)其次,是设问上的人文关怀。如“假如你是小明,你将如何对待班主任老师的处理方式?”、“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一次社会调查,请你参与设计本次活动的过程”,设问突出了学生在考试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觉得这不像是在考试,倒象是在和自己讨论问题一样。

(4)再次,在表述方式上,许多试卷自始至终,从引语到设问均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感觉到仿佛政治考试的过程就是在与自己对话的过程,而对话的内容就是三年的政治课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幸福,一种珍惜。

11.浅谈历史开卷考试的突破点 篇十一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社会的性质(基本国情)(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中国资产阶级的划分及其性质

中国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不同,构成比较复杂。其中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他们是大官僚和大买办的结合,利用政治特权和与外国资本的机密联系,在剥削劳动人民和挤压民族资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他们经营的企业由于原始积累不足,大多数规模小,设备落后,并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发展缓慢,始终未能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民族资本阶级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也有以来妥协的一面。

4.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两大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救亡)(前提);独主自主地建设现代化,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发展)(目的)。

两者的关系:区别,主题不一样。前者(救亡)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 的问题;

后者(发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解决生产力 的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联系:息息相关、不能分离:前者(救亡)是后者(发展)的前提;后者(发展)则是前者(救亡)的必然要求和目的。

5.帝国主义没有能够瓜分中国的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只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因为如此,列强经过反复争吵协商,最后认定,还是暂缓瓜分中国,而是采取保全清政府为其共同的的统治工具,实行“以华治华”。

主要原因: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6.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掠夺的方式和途径

①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这些通商口岸大多成为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

②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从19世纪50年代起,外国人逐步控制了中国海关的行政权。中国海关不仅不能起抵制外国商品倾销,报读民族经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一个重要工具。

③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种种特权,吧中国变成了他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的对外买一,从长期出超逐渐转变为大量入超。

④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总之,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是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

7.近代我国反侵略战争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8.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9.洋务运动中举办的洋务运动的洋务事业主要内容

①兴办近代企业 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 在创办军用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记忆解决,因此兴办了了一些民用企业。②建立新式海军

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 主要有三种:翻译学堂 工艺学堂 军事学堂 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 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和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10.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原因 历史作用: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开始被视为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额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1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12.三民学说的内容及其评析(旧三民 新三民)

1)、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2)、民权主义,内容包括“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忽视劳动群众在国家的地位)

3)、民生主义,指的是“平均地权”(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1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原因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失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者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三座大山)

外国帝国主义的压迫 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15.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命运。三种建国方案: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两个中国命运: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还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6.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正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它也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17.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这个事实说明,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新生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18.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内容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19.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与成功的启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0.在20世纪20~30年代的民主革命中,共产党连续出现了三次“左”的错误的原因

第一次:1920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第一、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清理。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第三、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21.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当,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当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2.长征精神及在今天的意义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应,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现,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3.公民政府在抗战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2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争中的原则和策略总方针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 争取中间势力 孤立顽固势力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的条件:①共产党有足够的力量②尊重他们的利益③同顽固派做坚决的斗争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同顽固派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25.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土地政策及其依据 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依据: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既要改善农民生活,提高他们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也要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26.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整顿“三风”,就是要在全党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

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意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

27.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胜利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 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取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28.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土地政策及其依据

1、“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2、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3、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 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聚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依据:第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第二、革命形势的要求。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29.国民党政权溃败的原因

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国难财。

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的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0.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经验

原因:一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的民主革命力量。

二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四是有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五是有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上一篇:的第一场雪初中作文600字下一篇:江苏省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网络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