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2024-10-22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精选13篇)

1.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篇一

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1、雄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情管理人员每天应进行疫情信息网络监 控;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例异常增加、罕见传染病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为业务科室及时提供传染病疫情信息。

2、疫情管理人员每日应分别登录系统进行审核确认与查重。

3、疫情工作人员必须24小时保持疫情电话通讯畅通,节假日将疫情报告电话转接办公室电话上,同时保证24小时信号通畅。

4、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单位、政府和有关领导报告并通报本级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周边省份和地区传染病疫情等相关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发现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乙类传染病以及不明原因疾病爆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将该病人的相关信息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通报。

6、雄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辖区内发现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包虫病等)暴发、流行时,及时向辖区畜牧站报告(专报),并在疾病流行期间互相通报各有关疫情信息。

7、中心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专职人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每月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的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内容有法定传染病监测分析、各类传染病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报告及时性评价和重点提示五大部分。

8、报告程序 防保科接到电话、传真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发现甲类及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其它乙类及丙类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时,及时对疫情报告进行核实、分析,同时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电话记录表》后,报相关部门。

9、报告内容 主要报告内容有疫情发生基本情况(发生地点、波及范围、波及人数、可能传播途径等),疫情发生简要经过,当地卫生机构对疫情处理措施等。

10、报告时限 从防保科接到疫情,报告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个过程在1小时内完成。当辖区内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于2小时内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1)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如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2)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卫生部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3)对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

2.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篇二

1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阳曲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科室保存的传染病报告登记资料。

2 结果

2.1 历年发病水平:

2004年—2008年发病率分别为:405.19/10万、346.08/10万、279.64/10万、292.00/10万、443.61/10万。以上数据表明:我县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007年—2008年有所回升。

2.2 2004年—2008年共计发生传染病1 531例, 发病排序依次为:

2004年: (1) 肺结核; (2) 菌痢; (3) 乙肝; (4) 淋病; (5) 丙肝。

2005年: (1) 肺结核; (2) 菌痢; (3) 乙肝; (4) 风疹; (5) 麻疹。

2006年: (1) 肺结核; (2) 菌痢; (3) 乙肝; (4) 麻疹; (5) 流行性腮腺炎。

2007年: (1) 肺结核; (2) 菌痢; (3) 乙肝; (4) 梅毒; (5) 丙肝。

2008年: (1) 肺结核; (2) 乙肝; (3) 菌痢; (4) 流行性腮腺炎; (5) 梅毒。

2.3 年龄分布:

从历年疫情分析, 麻疹、风疹、腮腺炎的发病, 15岁以下的年龄发病率较高, 其余处于平均水平。

2.4 季节分布:

以冬春季节发病居多, 即每年12月至次年的4月发病率最高。

3 讨论

3.1

我县自2003年以后, 传染病疫情逐年下降, 说明近几年传染病管理工作比较到位。

3.2 发病率排在前三位的病种固定, 有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源性传染病等, 应加强管理。

另外, 肺结核患者的发病率居每年传染病疫情的首位, 是与第四轮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加速行动提高中国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率”分不开的。从2003年5月, 我县启动结核病防治项目工作以来一直至今, 成功地提高了患者的发现率, 以此可以推断出其他传染病疫情有漏报现象。

3.3 低年龄组发病率较高, 说明计划免疫工作应加强。

季节分布以冬春季为主, 应加强冬春季传染病的防控力度。

4 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1

县乡村专业队伍老化短缺, 业务素质有待加强, 全县传染病工作人员不固定, 而且一人多职。

4.2 传染病监测设备不完善, 基层疫情网络建设需进一步充实和加强。

经费短缺, 疾控人员的报酬较低, 工作积极性不高, 责任心不强, 致使网报工作呈下滑趋势。

4.3

村民居住分散, 宣传设施短缺, 广大人民群众对传染病防治知识了解很少。

5 措施

5.1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卫生经费的投入, 改善疫苗冷链设备, 增加村级疾控人员的报酬, 使报酬真正落实到个人手中。尽快解决农村疾控队伍的工作和生活待遇, 保持农村疾控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5.2

各级政府应加大县、乡、村技术人员的更新, 加强对农村疾控人员的技术培训, 保证农村疾控工作处于较高水平。

5.3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传染病疫情管理的资金投入, 保证工作所需资金足额到位, 尽快配置和更新传染病疫情管理的设备 (电脑) 和冷链设备, 使其正常运转, 保证高效地接种, 保证传染病疫情及时报告、及时控制和较好管理。

5.4

3.浅谈如何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 篇三

2004年1月1日以来,我国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已长达7年多,国家针对传染病防治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疫情网报体系保证了各医疗机构在发现传染病时通过大疫情网报系统第一时间上报,极大地提高了疾控部门对疫情的发现率和疫情处置的及时率。但是,目前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仍存在及时性和准确性等众多问题,这值得我们疾控专业人员思考,如何提高和规范传染病疫情网报工作,下面浅谈一下,仅供同行参考。

1建立健全疫情网报组织机构,细化分工与明确责任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任何事情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疫情网报同样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责任分工,明确到人。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需明确管理人和责任人,国家规定此项工作疾控部门需要有专人且不少于两人负责医疗机构的网报审核与订正,每天不少于4次进行大疫情网的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向网报单位反馈,督促其订正或删除,第一时间减少网报卡片的逻辑错误,保证卡片的完整率和准确率。

2培训考核制度化,普及网报知识知晓率

培训作为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对疫情网报工作也同样适用,每一年所有医疗机构均需由疾控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举办一期疫情网报专业知识培训,且进行培训后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直到合格为止,医务人员参加培训后须对本单位新进人员和其他人员举办疫情网报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网报知识的知晓率。

3疫情网报制度张贴化,强化报告意识

疫情网报制度作为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一种规范,疾控部门须按照网报要求制定出统一的疫情报告制度,下发至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求其统一张贴至接诊或检验传染病的相关科室,供其提示与警示作用,同时要求各医疗机构与传染病疫情相关的科室必须配备传染病登记本、疫情卡片与门诊日志,以便登记核查。

4完善奖惩制度,保障网报开展

各级医疗机构临床首诊医生和网报专业人员经过培训后,应该严格按照制度报告疫情,医疗机构应该对积极准确报告的医生给予奖励,惩罚漏报错报或不及时报告的医生或网报人员。网报工作不同其他的业务部门工作,每年中的节假日、周末、月末都需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报卡和审卡,尤其是月末、年末的最后一天审卡人员须守大疫情网到24点后,这就需要单位对网报工作做得较好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同时,对网报工作不力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通过奖励、补助和惩罚工作,保证网报工作的顺利开展。

5加强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大通报力度,督促整改

疾控部门作为网报单位的业务指导部门,须对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网报工作进行检查指导,采取日常检查和年终漏报调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各医疗机构在网报中所存在的问题,对检查情况进行及时反馈至各单位和辖区卫生行政部门、辖区卫生监督所,从而要求其在第一时间进行改正,并要求实行院内通报制。

6各级疾控加强审核,及时了解辖区网报动态

大疫情网作为疫情网络报告的唯一途径,其传染病报告卡所规定的内容均能够反应网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重卡率,这一指标也是各级网报单位考核的质量指标,负责网报管理的疾控专业人员须不定期和定期对网报的卡片导出进行分析整理,且每天进行查重,发现重卡经判定及时删除,对导出的卡片存在逻辑错误的、不准确的、不完整的,审卡人员在第一时间对网报单位进行核实,要求其进行订正,对辖区网报的质量及时进行分析并反馈给辖区医疗机构。

7开展漏报调查、全面了解网报质量

疫情漏报作为全面反映医疗机构的网报质量,其调查内容之多、覆盖范围之广为网报质量的重要途径,疾控部门须严格按照《疫情网报漏报调查方案》开展漏报调查工作,将漏报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为来年的网报工作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从而极大地提高网报质量。

4.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制度 篇四

一、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加强对传染病管理,由副院长分管,公共卫生科具体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监督管理。

二、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服从省、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各级疾控中心的业务指导、监督管理。

三、凡诊治病人的中、西医务人员、检验、放射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必须熟悉国家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病种和报告方法。

四、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发现法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传染病人时,要立即按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不迟报,不漏报,不错报。并要做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中的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炭疽病人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立即报告公共卫生科科长及院领导,并同时填好传染病报告卡交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科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控中心。

2、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立即填好传染病报告卡,报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科于6小时内网上直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3、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也必须填好传染病报告卡交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科于24 小时内网上直报国家CDC。

4、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报公共卫生科及医院领导,医院以最快方式向市疾控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时,要提高填卡质量,要做到:字迹清楚,项目填全。

6、在门诊日志上详细填写患者的家庭住址,城镇填写到门牌号,农村填写到村。并详细询问流行病学相关资料及联系方式(电话号码)等,住院病人还需详细记录身份证号码。

五、科室发现传染病病人,该转院的要及时转院,不能转院的应根据病种及时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和控制传播等措施,并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做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六、按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时间,按时按规范开设肠道门诊和发热预检诊室,并做好相应的消毒隔离工作和标本采检工作。

七、各科室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关防止传染病的管理制度、诊疗护理操作规范、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理等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八、切实做好病人保密制度,不准将就诊的淋病、梅毒、麻风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原携带者及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公开。

5.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篇五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 作规范(试行)》的规定,为使学校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统一、有序并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设立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

学校校长是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由分管安全卫生工作的领导兼任,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校传染病疫情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负责组织开展对全体师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负责指导全校学生的晨检工作,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状况进行巡查。

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分管安全卫生的领导应马上向校长报告,学校在第一时间内向区教育局和卫生防疫部门(或疾控中心)报告。

1、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

2、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

3、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课病因追查、登记制度

晨检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由班主任及班级卫生委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及教师有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传染病早期症状,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及时报告校长室,确保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6.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篇六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特重新修订本制度。

一、管理原则

(一)责任报告单位职责

我院属责任疫情报告单位。医院成立由院长、副院长、医务科和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防保组。防保组具体负责疫情报告的管理工作,配备疫情报告专用设备实行网络直报,设立专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疫情报告、登记及管理工作。

(二)责任报告人

我院执行职务的人员,主要是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放射人员,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三)首诊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的首诊负责制,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

二、疫情报告

(一)报告内容

1.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病种(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

①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②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禽流感),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③其他乙类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除肺炭疽以外的其他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④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2)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卫生部《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所定义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SARS预警病例、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3)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5)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下列情形:

(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3.医院死亡病例

规定县级以下医疗机构门(急)诊及住院的疑似、死亡病例,均要县以上专家组会诊后,由专家组提出意见再进行网络直报。

4.法定报告的性病

《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规定报告的八种性病为:艾滋病、淋病、梅毒、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

5.规定监测病例

(1)发热病例。按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发热呼吸道病例、发热肺炎病例和发热肺炎病例出院诊断情况的监测统计。

(2)AFP病例(14岁及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3)其他。

(二)报告时限

报告时限的计算,以门诊日志或病历等记录的诊断时间为起始时间,以网络直报系统的录卡时间为准。

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在诊断后按规定的时限(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网络直报),同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的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及脊髓灰质炎、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按规定的时限(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临床初步诊断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时,要马上报告,由防保组在2小时内以电话向区疾控中心报告。

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包括水痘、恙虫病和肝吸虫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不论甲、乙、丙类),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发现原因不 明传染病或可疑的新发传染病,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三)报告程序 1.传染病报告(1)初次报告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或病原携带者时,应立即认真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卡类别”选择“初次报告”项),做好疫情登记,并立即将报告卡送交防保组的疫情管理人员。

(2)订正报告

责任报告人对已报告过的病例诊断进行更改(如疑似病例确诊、临床诊断病例更改诊断、分型或分类改变)或发现填卡错误时,必须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在规定时限内重新填写、报送《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卡类别”选择“订正报告”项,填写新的“诊断日期”(确诊日期)和“填卡日期”;但同一病种由临床诊断订正为实验室确诊时,除将“病例分类”由“临床诊断病例”改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外,无需更改其他项目。

(3)死亡报告

对已填报过卡片的传染病病人因该传染病死亡时,临床医生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再次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 告卡》,进行死亡报告,卡上标识“订正报告”,同时注明“死亡日期”。患传染病但因意外或非传染病死亡时不需再次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对初诊死亡的病例无需两次报卡,在“初次报告卡”同时填写“发病日期”(如发病日期不明,可用接诊日期)和“死亡日期”即可。

(4)填卡要求

填卡医生要按照《传染病报告卡》所附“填卡说明”,对卡中的内容逐项认真仔细填写,注意字迹清楚、项目齐全及准确。

住院期间诊断为传染病时,必须立即报卡。发现漏报的传染病病例,接诊医生要立即补填、补报《传染病报告卡》。

(5)结核病报告

凡发现活动性肺结核(含结核性胸膜炎)的病人(实验室确诊、临床诊断)或疑似病人,临床医生要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结核病病人转诊单》。放射科X线诊断肺结核病例,由放射科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结核病病人转诊单》。

(9)疫情报告卡的收集、报告

各科疫情报告卡的填报必须符合法定时限、方式和我院的有关规定。杜绝迟报、漏报、漏登现象。防保组每天到各科室收集一次传染病报告卡,各科室如发现法定传染病,须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电话通知防保组收卡,防保组收卡时,应在相关登记本上签字确认

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须立即向防保组电话报告并立即报送疫情报告卡。

(10)网络直报

防保组疫情管理人员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应及时检查、审核报告卡,做好有关登记,并在规定时限内将报告卡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录入网络直报系统。如发现填写不完整、不准确,或有错项、漏项、逻辑错误,应及时通知报告人补充、更正。

(11)重点传染病和爆发疫情的报告

防保组疫情管理人员在发现以下传染病的确诊或疑似病例时,应立即向诊断医生核实,在规定时限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电话通知当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其中第①、③、④条要求紧急报告的病例,要立即报告医务科及分管领导,并向本院各科室发出预警信号。

①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禽流感; ②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登革热、流脑、乙脑、狂犬病、布病、黑热病、血吸虫病、包虫病、丝虫病,出血热、疟疾、麻风;

③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④其余病种的聚集性病例(同一地方或学校、单位、家庭,一日内3例及以上或一周内5例及以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对报告的上述重点传染病的疑似病例,临床医生应尽快明确或排除诊断,及时在订正报告卡上填写疑似病例的转归情况,交防保组及时上网订正。

2.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

临床医务人员发现符合《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定义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或预警病例,要立即报告医务科、防保组。首诊医师应立即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钩选“不明原因肺炎”,填写“SARS预警病例”或“人禽流感预警病例”)送交防保组,防保组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并电话报告当地卫生局。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正常班时间,首诊医生必须马上同时电话报告医务组。对其中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要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即时送交防保组。

防保组须马上核实情况,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报告方式(电话及传真)向所在地的卫生局、疾控机构报告。

4.值班期间的疫情报告 在节假日和中午、夜间等值班期间内发现疫情须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电话报告防保组,防保组在接到电话报告后须在2小时之内进行网络直报。

5.死亡病例报告

(1)对在本院门(急)诊或住院发生的所有死亡病例,诊治医生必须填写《死亡报告卡》上报防保组,由防保组进行网络直报。

6.性病报告

发现初次确诊的法定性病病人,首诊医生要认真、准确、完整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对艾滋病、梅毒、淋病病例,还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乙类传染病规定时限报告。

三、疫情登记

医院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在防保组设置《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和有关统计、登记表册,在相关临床科室设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和《传染病登记本》。内科专设《结核病登记本》,在检验室设立《检验登记本》,在放射科设立《放射检查登记本》和《结核病登记本》。

临床医生和有关医务人员必须及时、准确、认真、详细填写有关登记本,订正报告时亦须及时登记。凡腹泻、艾滋病、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及AFP患者的化验单,开单医生必须填写详细地址,检验科室的《检验登记本》应登记上述病人住址。

四、原始资料的保存

《传染病报告卡》及报告记录等原始资料,由防保组保存;《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及《检验登记本》等有关登记本由各科保存;传染病反馈意见由检查科室、送检科室和防疫组各存一份。

五、考核与奖惩

医务科检查、督促各科疫情报告情况,组织漏报、迟报调查,进行专项考核奖惩。

凡发现不按规定报告疫情或不按规定登记者,按《郁南县平台镇卫生院强化组织纪律、加强内部管理暂行办法》及《郁南县平台镇卫生院绩效工资考核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违反《传染病防治法》,造成严重后果者,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卫生院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监督管理工作成绩显著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7.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篇七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资料数据来自《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中的疫情数据, 人口资料来自南京市江宁区统计局。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南京市江宁区2010年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10年南京市江宁区共报告传染病种13种, 报告发病数1365例, 报告发病率147.2/10万, 报告死亡病例4例, 病死率0.4314/10万。无甲类和丙类传染病病例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3种 (艾滋病、肝炎、甲型H1N1流感、麻疹、出血热、狂犬病、痢疾、肺结核、伤寒、百日咳、淋病、梅毒、疟疾) , 共报告发病1365例, 发病率为147.2/10万, 发病数和发病率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9.80%和28.87%。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是肺结核 (534例) 、梅毒 (425例) 、淋病 (192例) , 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84.3%。

2.2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

(1)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报告发病5种, 分别为艾滋病8例, 乙型肝炎31例、丙型肝炎15例、淋病192例、梅毒425例, 共计发病671例, 占总报告发病数的49.16%, 发病率为72.36/10万, 与去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19.82%, 下降最明显的是淋病, 发病率下降了34.67%, 其中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均上升, 上升最明显的是艾滋病, 与去年相比发病率上升了45.35%。 (2) 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病4种, 分别为甲型H1N1流感8例、麻疹11例、肺结核534例、百日咳3例, 共计发病556例, 占总报告发病数的40.73%, 发病率为59.96/10万, 与去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35.51%, 下降最明显的是甲型H1N1流感, 发病率下降了94.57%。 (3) 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5种, 分别为甲肝4例、戊肝22例、肝炎 (未分型) 9例、细菌性痢疾92例、伤寒及副伤寒3例, 共计发病130例, 占总报告发病数的9.52%, 发病率为14.02/10万, 与去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20.43%, 下降最明显的是细菌性痢疾, 发病率下降了31.82%。 (4)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报告发病3种, 分别为出血热4例、狂犬病2例、疟疾2例, 共计发病8例, 占总报告发病数的0.59%, 发病率为0.86/10万, 与去年相比发病率上升了3.45%, 上升最明显的是出血热, 发病率上升了75%。

2.3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1) 肺结核:全年报告534例, 发病率为57.59/10万, 发病数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9.12%, 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首位。全年均有疾病发生, 发病季节不明显;发病年龄以20~70岁居多, 共484例, 占肺结核发病总数的90.64%;其次为75~80岁年龄组, 发病39例, 占肺结核发病总数的7.30%。男性386例, 女性148例, 男女性别比为2.6∶1;在职业构成中, 以农民 (301例) , 其他 (71例) , 不详 (53例) , 工人 (44例) , 共469例, 占肺结核发病总数的87.83%。 (2) 梅毒:全年报告425例, 发病率为45.83/10万, 发病数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1.14%, 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第二位。全年均有疾病发生, 发病季节不明显;发病年龄以20~50岁居多, 共349例, 占梅毒发病总数的82.12%;其次为15~20岁及55~65岁年龄组, 共发病52例, 占梅毒发病总数的12.24%。男性209例, 女性216例, 男女性别比为0.97:1;在职业构成中, 以不详 (90例) , 农民 (69例) , 家务及待业 (67例) , 工人 (55例) , 共281例, 占梅毒发病总数的66.12%。 (3) 淋病:全年报告192例, 发病率为20.71/10万, 发病数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4.07%, 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第3位。全年均有疾病发生, 发病季节不明显;发病年龄以20~45岁居多, 共158例, 占淋病发病总数的82.29%;其次以50~55岁年龄组, 发病19例, 占淋病发病总数的9.90%。男性179例, 女性13例, 男女性别比为13.77∶1;在职业构成中, 以工人 (89例) , 其他 (22例) , 商业服务 (20例) , 农民 (15例) , 共146例, 占淋病发病总数的76.04%。 (4) 痢疾:全年报告92例, 发病率为9.92/10万, 发病数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74%, 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第4位。全年均有病例发生, 4~10月发病较多, 共发病76例, 占痢疾发病总数的82.61%;发病年龄以0~1岁及15~20岁居多, 共59例, 占痢疾发病总数的64.13%;其次为3岁及15~40岁年龄组, 发病24例, 占痢疾发病总数的26.09%。男性53例, 女性39例, 男女性别比为1.36∶1;在职业构成中, 以散居儿童 (31例) , 学生 (30例) , 幼托儿童 (5例) , 农人 (5例) , 工人 (5例) , 共76例, 占痢疾发病总数的82.61%。 (5) 病毒性肝炎:全年报告81例, 发病率为8.74/10万, 发病数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93%, 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第5位。全年均有疾病发生, 发病季节不明显;发病年龄以15~60岁居多, 共74例, 占肝炎发病总数的91.36%;其次为65~80岁年龄组, 发病7例, 占肝炎发病总数的8.64%。男性55例, 女性26例, 男女性别比为2.12∶1;在职业构成中, 以农民 (16例) , 不详 (15例) , 工人 (15例) , 其他 (10例) , 家务及待业8例, 共64例, 占肝炎发病总数的79.01%。

2.4 流行特征

(1) 地区分布:全区20个乡镇军邮传染病疫情报告, 总发病率最高的是百家湖街道和东山街道, 分别为574.33/10万、228.06/10万;最低的是方山镇为57.98/10万。其余发病率在183.48/10万~124.81/10万的有其林、秣陵、江宁、汤山、谷里、横溪、上坊7个镇;发病率116.62/10万~60.14/10万的有湖熟、东善桥、铜井、淳化、陆郎、陶吴、上峰、土桥、丹阳、周岗10个镇。 (2)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均有传染病报告, 3~9月份病例数占全年总数的66.81% (912/1365) , 并以5月份发病最多, 占全年总数的11.43% (156/1365) ;11月份发病最少, 占全年总数的4.84% (66/1365) 。夏季以肠道传染病发病为主, 呼吸道传染病在春夏之交发病较多, 其他传染病无明显季节性。 (3) 年龄及性别分布:从0~80岁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 但不同病种发病年龄高峰各异。肺结核20~70岁发病占90.64% (484/534) ;梅毒20~50岁发病占82.12% (349/425) ;淋病20~45岁发病占82.29% (158/192) ;痢疾以0~1岁及15~20岁发病占64.13% (59/92) ;病毒性肝炎15~60岁发病占91.36% (74/81) 。男女性别发病数比例为1.99:1 (908/457) 。

3 讨论

2010年南京市江宁区共报告传染病13种, 报告发病数1365例, 报告发病率为147.2/10万, 报告死亡病例4例, 病死率为0.4314/10万。发病数和发病率分别比去年下降19.80%和28.87%。低于2009年全国报告发病率 (200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444.15/10万) [1]。

近几年来, 肺结核一直位居南京市江宁区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首位, 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2,3,4,5]。结核病是制约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之一;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 将结核病列为重点控制传染病之一;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再次指出“遏制结核病刻不容缓”[6]。南京市江宁区从2003年启动并实施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 提高了肺结核病的发现率, 因此, 肺结核病的发病率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在提高发现率的同时, 必须要提高治愈率, 发现1例, 治愈1例, 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结核病。

性传播传染病位居南京市江宁区甲乙类传染病的第二位, 淋病、梅毒发病数和发病率分别比去年下降14.19%和21.75%, 这与政府近年来加强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有关, 艾滋病发病率上升一个可能原因是该区近年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流动人口较多, 人群自我防护意识也教薄弱, 促使性病发病增加。另一原因是艾滋病的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扎实, 疾控机构提升了对性病艾滋病的监测能力, 增加了病例发现的机会。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发病率上升可能原因是该区流动人口较大, 人群自我防护意识也较弱。乙型肝炎的防治要加强宣传教育和成人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覆盖率。丙型肝炎的防治要做好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和加强血制品和医院消毒管理等措施。梅毒、淋病、艾滋病的防治应制定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计划, 加强薄弱环节的信息传播, 使目标人群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识或信息, 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歧视, 促使其减少或改变高危行为额, 从而降低感染和传播性病艾滋病的风险。加强血制品和医院消毒管理是控制血源性传染病的有效对策。

摘要:目的 分析南京市江宁区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情况, 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南京市江宁区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南京市江宁区共报告传染病13种, 报告发病数1365例, 报告发病率为147.2/10万, 报告死亡病例4例, 病死率为0.4314/10万。无甲类和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 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是:肺结核、梅毒、淋病。结论 应加强对南京市江宁区传染病的监测及防治工作。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病学,疫情分析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新闻办公200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EB/OL].[2010-02-10].http:www.moh.gov.cn.

[2]李华兵.建始县2004~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9, 35 (3) :40-43.

[3]欧阳建华.2007年贵州省天柱县传染病疫情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8, 34 (5) :41-42.

[4]易蓉.2006年利川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8, 34 (5) :43-44.

[5]韩绍先, 周翠仙.泸水县2003~2007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云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9, 14 (3) :52-54.

8.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篇八

卫生部公布2006年9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卫生部公布了2006年9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全国(不含港澳台)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354646例,死亡818人。本月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余23种甲、乙类传染病均有报告。

公交车清晨禁播肛肠病类广告

北京的公交移动电视在早7点至9点之间将不再播放诸如肛肠疾病之类的广告,此举是为了避免影响此时段吃早餐乘客的食欲。

中国军事医学取得突破:B型血可转换成O型血

经过几代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先后研制出100多种药品疫苗和100多种特殊医疗救护技术,实现了B型血到O型血转换技术的重大突破。

艾滋病患者首次入医保

为保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艾滋病患者首次纳入南京市医疗保险范畴,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实行病种准入制和定点医疗机构专科就诊制,6种治艾药品列入医保目录。

卫生部发言人表示坚决反对取消中医言论和做法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谈到网上有人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活动时表示,卫生部坚决反对这样的言论和做法。

卫生部:禁吸戒毒须“以人为本”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在全国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会议上指出,禁吸戒毒工作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并要求加强对青少年的禁毒教育工作。

卫生部:牙科医生紧缺 中国至少还需7万名

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在出席世界牙盟2006年年会上表示,中国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口腔卫生方面的差距,做到1万人1名牙医,至少需要13万名牙医,而现在中国注册口腔医生只有6万人,因此还需要7万名牙科医生。

计生委:我国奖励少生政策至少再执行二三十年

来自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消息,我国实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至少要执行二三十年,不是权宜之计。和其他普惠性社会福利政策相比,奖励扶助制度更着眼于鼓励农民实行计划生育。

港澳台

香港再次将薯条产品列入致癌名单

香港消委会与食物安全中心发布的食品安全检测结果再次将麦当劳、肯德基等知名快餐店出售的薯类产品拉入“致癌名单”。这是最近一年时间中,洋快餐薯条类产品第4次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

香港采取措施遏止男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上升趋势

香港特区男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毒在香港呈上升趋势,特区政府卫生署在今年年中已开始在男同性恋社群中开展大型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安全性行为重要性的认识,大力推广男同性恋者使用安全套。

国际

世卫组织称全球每年有87.3万人自杀

世界卫生组织(WHO)称,每年约有873,000自杀,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4%,其中非洲为0.2%,而西太平洋地区则高达2.6%。年轻人自杀尤为明显。

中美医学专家破解小儿肺炎致病病毒全基因序列

以中国医学专家为组长的跨国研究小组日前宣布,他们已破解了小儿肺炎的致病病毒基因——人博卡病毒(Hboe)的全基因序列。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引发胃病的毒素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一种能引发包括食物中毒等严重胃肠道疾病的毒素。该毒素由某种大肠杆菌产生的。

英国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控制乳癌发展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研究人员发现患有乳癌的妇女体内拥有较低水平的维生素D。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控制乳癌发展。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预防前列腺、结肠和胰腺癌细胞的扩散。

美国研究称:长年进行激素治疗可能引发卵巢癌

美国拉瑟研究小组称,妇女接受无抑制雌激素治疗长达10年或以上,以及那些服用黄体酮5年或以上,有可能会导致其患卵巢癌的几率大幅增加。

德国研究显示过分素食也可能导致心血管病

9.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篇九

王卜庄镇第三中心幼儿园

2012年9月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规定,为了幼儿、职工身体健康和幼儿园的正常教学秩序、特制定如下制度,全园所有师生员工严格执行。

一、定期组织教师、家长认真学习传染病的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及相 关知识。

二、各岗人员各负其责,把住三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做到五早(早期预防管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三、幼儿园保健医和班主任必须坚持晨、午检制度。每天早晨7:40―⒏10;下午1:20---1:50由保健医、值班人员、班主任检查园内幼儿身体状况及活动室、睡眠室环境卫生、幼儿个人卫生状况。

1、若发现各类传染病疑似病人,不得让其与他人接触。

2、将疑似病人的情况报告学校分管领导。

3、将疑似病人立即隔离。

4、通知其幼儿家长,送疑似病人诊医;同时追踪诊断结果。

5、若疑似病人超3人要报告防疫部门、区教育局。

6、对疑似病人走过的地方进行消毒;并对疑似病人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7、加强宣传教育,安定人心,稳定幼儿园秩序。

8、做好教室、宿舍的开窗通风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9、坚持定期消毒。

10.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篇十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有关规定,为使学校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统一、有序,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建立从各班学生到班主任,到级部主任,到校卫生所,到学校的传染病疫情发现、登记及报告制度。

二、在疫情发生时,启动学生晨检制度,因病缺勤病因追查登记制度。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应及时报告校医进行排查,并将结果记录在排查结果登记日志上。

三、对因病缺勤的学生辅导员应(必要时和家长联系)迅速了解患病学生情况和可能的病因,让其马上去医院检查治疗,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

四、学校疫情报告人要依法履行职责,一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按照下列要求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1.当发现传染病或者疑似传染病时,疫情报告人应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2.发现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疫情报告人应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3.学校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五、发现传染病人或传染病疑似病人时,不得隐瞒、谎报或缓报,如因疫情报告人玩忽职守造成学校内传染病传播流行,将被追究责任。

疫情报告人:

级部主任:***

校本部卫生室电话:*****联系人***

手机:********

11.学校传染病疫情发生的特点及对策 篇十一

学校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通过人员和物资输入病原体。①经人输入:学生来自于社会的每个家庭,课余时间与校外环境发生交往,随时有发生传染病可能。节假日后返校或新学期开学不久,是学生传染病的多发期。学生家庭分布区域越广和学生人数越多,学校输入病原体的概率也就越大。学校员工,如校食堂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学校附近的社会人群,染上病原体的机会较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病原体可通过污染作业环境,引发严重的食源性疾病发生。②经物输入:校园内人群的一切学习、生活所需物资都得从社会中输入,其中的一些物资可作为病原体的媒介,如食物和水等,这些物资进入校园,如果把关不严,随物引入病原体,可引发介食物、水传播的传染病。部分学校将食堂承包出去,更增大了病原体随食品进入校园的几率。另外,学校附近设置的小摊小贩,卫生状况极差,学生购买和食用这些食品后,极有感染病原体的可能。由校外输入的水源,易受环境的影响,很容易被污染,若学校作为饮用水水源,易传播感染性腹泻。

具有相对独立性:学校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同一时期、同一校园内生活着相对稳定的一批人群。校园的内部环境是固定的,内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校内人群的健康。学校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在传染病传播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给疾病的传播与爆发创造了外部条件。①提供了疾病传播的场所:学校中的一些场所,如教室、食堂、寝室等,学生在这里学习、用餐、住宿。呼吸着同室的空气,使用着室内的物品,而当这些场所存在结构不合理,如场地空间狭窄,人均占有量小。设施不全,如通风、消毒、排污设施等。管理不严,如无卫生制度,室内的空气、物品就易受到污染,在此环境下,一旦受病原体污染,这里的人群要遭受疾病感染的威胁。不仅如此,学校内还存在着大量污物,如生活污水、粪便、垃圾等。这些污物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校园内环境的污染,如污染水源,井水、污染食堂、或成为媒介昆虫的孳生地等。②易感人群的聚集:众多学生聚集在一起,可积累一定的易感人群。学生群体与社会群体相比,具有同一低年龄段的特征,而这一特征与他们的易感性高低有关。人群的易感性取决于他们的免疫力,而机体的免疫力的获得,则取决于他们既往感染史和免疫接种史,低年龄者由于人生历程不长,期间感染某种传染病的机会较高年龄段少,显然,低年龄人群易感性高。众所周知,通过有效的免疫接种可预防相关传染病,这使得低年龄段人群可通过接种相关疫苗获得免疫,从而降低其易感性。然而,在实施计划免疫的今天,影响他们是否获得免疫力的因素还很多,如得不到疫苗的及时免疫接种、接种质量不高、免疫持久性差等。因此,在疫苗接种人群中仍有一部分人缺乏免疫力。当易感人群聚集在一起时,病原体一旦侵入到他们的生活环境之中,而外部的环境又为他们的感染提供了条件,就可能引发疫情局部爆发,因此易感人群的积累是疫情局部爆发流行的重要前提。

对 策

针对学校社会性的特点采取的措施:①了解疫情信息:学校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病原体多由校外输入。针对这一特性,如果能及时了解到社会人群传染病疫情的发生情况,事先采取相应措施,就可避免校园内传染病疫情的发生。了解疫情信息,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当学生来源于本地区时,学校应随时了解当地的疫情情况。若学校招生范围大,学校还应了解学生出生地传染病疫情。尤其是在招收新生时,了解当地疫情信息,学校可与疾病控制机构经常取得联系。而疾病控制机构也有责任定期及时向教育部门通报当前的疫情情况,通报方式可采取网络发布的形式,以达到及时沟通。②加强监测,及时发现传染源:新生入学时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发现一些慢性传染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如结核病、乙肝等。对来源于某种传染病流行地区的学生,学校可有针对性地增设检测项目,以防病原体从异地输入,如疟疾。针对学生节假日返校后这一时期易输入传染病病原体的特点,这期间学校应经常了解返校学生的健康状况,发现可疑对象及时采取措施。一旦发现校园外有传染病流行或爆发时,学校应高度警惕,加强监测,严防病原体的输入。如流感流行时,学校可采取晨检措施,及时发现传染源。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的监测:除定期进行必要的健康体检外,学校应经常性地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发现可疑者及时隔离治疗。③严格把关,防止病原体随物输入:学校食堂要严把进货关,杜绝霉变、污染食品原料进入学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食品采购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使他们具有鉴别食品优劣的能力;同时,学校要对食堂食品原料进货这一环节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餐饮业及副食品店的监督,彻底取缔无证经营者。对校园外输入的饮用水要加强管理,自来水尽可能地采用直接供应方式,防止二次污染;商品水要选择合格的产品,使用时保持清洁卫生;学校原则上应杜绝直接引用河、池水作为校园内的生活水,确有必要时,则水质必须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同时要加强水源的保护,严防生物污染。

12.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营口市2012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年报表, 人口资料来源于营口市统计局。

1.2 统计学分析

对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历史流行趋势

2.1.1 发病率变化趋势

近30年来, 营口市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基本上呈波动性逐渐下降的趋势, 在1981年受麻疹暴发的影响形成发病率高峰, 发病率为1 060.77/10万;在1993年受甲型肝炎 (甲肝) 暴发的影响, 发病率上升到648.59/10万。由于法定传染病在种类上的变化, 例如, 1997年增加乙类传染病肺结核, 2008年增加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 2009年增加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 因此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在近几年略有上升的趋势。受手足口病高发的影响, 2010年发病率为320.83/10万, 2012年达到341.16/10万。营口市1981—2012年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见图1。除2010年发生1例霍乱外, 自2002年以来营口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发生。

2.1.2 死亡率变化趋势

营口市法定传染病死亡率在80年代初期较高, 1982年最高为4.88/10万, 次年迅速下降至1.04/10万, 自1991年以后均在1/10万以下。营口市1981—2011年法定传染病死亡情况见图2。

2.2 2012年流行情况

2.2.1 发病概况

2012年营口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9种, 8 285例, 发病率为341.16/10万。死亡3例, 死亡率为0.12/10万, 病死率为0.04%。其中, 甲类传染病无报告;乙类传染病12种, 共4 865例, 占全部报告病例的58.72%, 发病率为200.33/10万;丙类传染病7种, 共3 420例, 占41.28%, 发病率为140.83/10万。

2.2.2发病顺位及构成

19种传染病中发病数在前5位的疾病是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梅毒, 共7 433例, 占全部报告病例的89.72%。见表1。

2.2.3 三间分布

2012年营口市法定传染病各月均有报告, 乙类传染病发病各月均有波动, 无明显高峰, 法定传染病受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的影响, 和丙类传染病月别分布比较一致, 在7月形成发病高峰, 发病例数为1 356例。2012年营口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341.16/10万, 各地区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 见表2。从2012年我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的年龄构成来看, 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的年龄构成特点为1~4岁组出现明显的发病高峰, 发病数为1 814例, 发病率为2 093.38/10万, 主要受丙类传染病 (发病数1 720例, 发病率1 984.90/10万) 在该年龄段高发的影响;到15~19岁组迅速降到最低 (189.16/10万) ;自25岁组以后和乙类传染病的发病基本保持一致, 随年龄增加略有波动;85岁组为287.06/10万。2012年营口市传染病性别分布为男性5 261例, 发病率为423.05/10万;女性3 024例, 发病率为255.21/10万。男女性别比为1.74∶1。男性比女性明显高发的病种主要为肝炎、肺结核和手足口病。2012年营口市传染病职业别发病情况见表3。另外, 职业不详854例, 占9.70%。

2.2.4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2.2.4. 1 乙类传染病分类构成

2012年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2种4 865例, 占全部的58.72%, 发病率为200.33/10万;较去年 (186.53/10万) 上升7.40%。按传播途径分类,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居首位, 共3 050例, 占66.67%;病种为艾滋病、乙型肝炎 (乙肝) 、丙型肝炎 (丙肝) 、淋病、梅毒。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 共1 453例, 占乙类传染病的29.87%;病种为肺结核、麻疹、猩红热。肠道传染病284例, 占5.84%;病种为甲型肝炎 (甲肝) 、戊型肝炎 (戊肝) 、未分型肝炎、痢疾、伤寒。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78例, 占1.60%;病种为出血热、布病、疟疾。

2.2.4. 2 丙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2012年共报告丙类传染病7种3 420例, 占全部报告病例的41.28%, 发病率为140.83/10万;较去年 (63.45/10万) 上升121.93%。报告病种为手足口病1 979例、流行性腮腺炎1 085例, 流行性感冒131例, 风疹117例, 其他感染性腹泻89例,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8例, 斑疹伤寒1例。

2.2.5 重点传染病发病情况

2.2.5. 1 病毒性肝炎

自1981年以来肝炎有两个发病高峰, 第1个发病高峰在1993年, 发病率为597.55/10万;主要受甲肝暴发的影响。乙肝在1991—1993年发病也略有升高, 第2个发病高峰在1999年, 发病率为76.43/10万;主要受甲肝暴发的影响。2012年肝炎报告发病2 225例, 发病率为91.62/10万。其中甲肝36例, 占病毒性肝炎的1.62%;发病率为1.48/10万。乙肝1 677例, 占75.37%;发病率为69.06/10万。丙肝294例, 占13.21%;发病率为12.11/10万。戊肝45例, 占2.02%;发病率为1.85/10万。未分型肝炎173例, 占7.78%;发病率为7.12/10万。均无死亡病例报告。由于乙肝在病毒性肝炎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致使病毒性肝炎的月别分布和乙肝基本一致, 病毒性肝炎和乙肝的发病高峰均在3月份;甲肝、丙肝、戊肝和未分型各月均略有波动, 无明显的发病高峰。肝炎报告发病男性1 361例, 女性864例, 男女比为1.58∶1。肝炎在0岁组受乙肝的影响发病率为8.25/10万, 15岁以后迅速上升, 在25~29岁组上升到144.78/10万;以后随年龄波动性缓慢下降, 在60岁组上升到最高峰 (165.68/10万) 。乙肝的发病率变化和病毒性肝炎基本一致, 最高峰在60~64岁组107.56/10万。甲肝的发病率较低, 最高在70~74岁组, 为2.76/10万。丙肝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最高在60~64岁组, 为34.27/10万。戊肝发病率最高在85岁组, 为13.05/10万。未分型肝炎发病率最高在30~34岁组, 为9.04/10万。肝炎发病前3位的职业分别为家务待业 (652例, 占29.30%) 、农民 (516例, 占23.19%) 、工人 (274例, 占12.31%) 。

2.2.5. 2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自2008年5月2日纳入到法定丙类传染病管理后, 发病率迅速上升。在2010年达到最高峰, 为113.46/10万;全年报告手足口病1 979例;发病率为81.49/10万;比去年上升454.34%;无死亡病例报告。手足口病各地区发病数为站前区248例, 西市区234例, 鲅鱼圈区245例, 老边区155例, 盖州市247例, 大石桥市849例, 地址不详1例。手足口病各月均有发病, 但季节性较强, 在7月形成最高峰, 为763例;6~8月合计发病1 653例, 占全年的83.53%。手足口病性别分布为男性1 260例, 女性719例, 性别比为1.75∶1;年龄分布均在35岁以下, 7岁以下1 852例, 占93.58%。职业分布为儿童1 846例, 学生97例;两种职业共1 943例, 占98.18%。

2.2.5.3肺结核

自1997年肺结核纳入乙类传染病以来, 发病率呈逐年明显上升的趋势, 2006年上升到最高, 为65.23/10万;以后略有下降, 2011年下降到37.39/10万。2012年肺结核报告发病1 154例, 其中:涂阳405例, 菌阴740例, 未痰检5例, 仅培阳4例。肺结核发病率为47.52/10万, 比去年上升27.09%。死亡1例, 为菌阴病例, 死亡率为0.04/10万, 病死率为0.09%。肺结核各季节均有发病, 3月份发病最多, 为167例;12月份最少, 为40例;前半年 (721例) 较后半年 (442例) 略多, 死亡病例发生在4月份。肺结核报告发病男性844例, 占73.14%;女性310例, 占26.86%;男女比为2.72∶1。死亡病例为女性。肺结核的发病除0岁组有3例, 5岁组1例外, 其他全部在10岁组以上, 在25~30岁组迅速形成第1个发病高峰, 发病率为68.16/10万;以后迅速下降再升高, 在60~64岁组形成第2个发病高峰为25.17/10万;在75~79岁组形成最高峰, 为101.06/10万。死亡病例出现在45岁年龄组。肺结核报告发病职业分布前5位分别为家务待业 (486例, 占42.11%) 、农民 (439例, 38.04%) 、离退人员 (64例, 5.55%) 、工人 (30例, 2.60%) 、学生 (21例, 1.82%) , 上述5种职业共1 040例, 占总数的90.12%。另外不详45例, 占3.90%。

2.2.5. 4 流行性腮腺炎

自2004年以来, 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不断上升, 在2006年达到28.21/10万, 后明显下降, 在2008—2010年保持很低的发病率, 2012年上升到44.68/10万。全年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 085例, 发病率为44.68/10万, 较去年上升53.01%, 无死亡病例报告。流行性腮腺炎各月均有发病, 最多为1月145例, 最少为10月34例。流行性腮腺炎性别分布为男性760例, 女性325例, 性别比为2.34∶1, 年龄分布均在55岁以下, 7岁以下360例, 占33.18%;14岁以下834例, 占76.87%;职业分布为学生619例, 儿童276例, 家务待业45例, 3种职业共940例, 占86.64%。

3 讨论

通过2012年营口市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可见, 目前, 危害我市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为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肺结核和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 因此, 要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控制病毒性肝炎的重点是控制乙肝, 青壮年感染和发病率较高[1],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2]。倡导成人接种乙肝疫苗是非常有必要的, 接种后也能取得良好的短期免疫效果[3]。加大成人、特别是高危人群的乙肝防治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应在人群中进一步加强乙肝防病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 提高成年人乙肝疫苗接种率, 从而构建全人群的乙肝疫苗免疫屏障[4]。

我国肺结核疫情在全球属高发地区, 占世界结核病患者总数的1/4以上, 自20世纪90年代起, 我国结核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全国每年因结核病死亡25万人[5], 我市肺结核近几年也程上升趋势, 因此对肺结核防治要继续加强转诊、归口管理, 严格执行规范治疗。

手足口病近几年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未发现重症病例。夏季是该病的高发期, 7岁以下发病1 852例, 占93.58%;男性多于女性, 男童发病与其户外活动多, 暴露机会和感染机会高于女童有关[6]。因此需加强对托幼机构的日常管理, 开展晨检制度, 同时对基层医生加强培训, 加大对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力度。

流行性腮腺可侵犯睾丸、卵巢、中枢神经系统, 发生严重并发症, 因此应加强其防控工作, 目前对流腮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实施疫苗接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7]。自20世纪80年代起, 随着腮腺炎疫苗在我国的广泛使用, 此病的流行等到明显的控制[8]。提高儿童 (特别是外来流动儿童) 腮腺炎疫苗的接种率, 加强对学校及托幼机构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管理, 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和扩散。

综上所述, 今后, 我市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应放在加强监测、不断完善疫情报告制度, 尤其是血源及性传播和呼吸道传染病, 性传播疾病的传播、流行及控制与众多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 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9]。加大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肺结核和流行性腮腺炎等主要传染病的防治力度, 家务待业、农民和儿童学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农村、各级各类学校及医疗条件差的地区是防治的重点区域,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动员全社会参与, 采取有力措施, 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红缨, 洪希成, 黄淑琼, 等.1990—2011年湖北省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监测, 2013, 28 (3) :220-223.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节选) [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6, 40 (2) :136-140.

[3]周波清.普通人群接种病毒性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及安全性观察[J].疾病监测, 2013, 28 (11) :908-910.

[4]高倩, 吴建茹, 陈勇, 等.江苏省外来务工人员乙肝疫苗接种现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 (11) :1565-1567.

[5]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1) :6-10.

[6]孔繁涛, 宋红卫, 解瑞峰.2008—2009年邹城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0, 26 (6) :608-609.

[7]詹美蓉, 陈武, 林光灿, 等.2006—2011年福建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 2013, 28 (7) :553-555.

[8]杨文震, 徐闻清.腮腺炎疫苗免疫效果研究进展[J].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 33 (3) :153-157.

13.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 篇十三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促进传染病的疫情报告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4、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5、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12、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

6、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传染病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簿,对本科所有入院传染病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实验室应根据化验结果,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疫情报告。

7、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8、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钢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

9、本院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201

2年1月10日

永城市第五人民医院 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促进传染病的疫情报告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按照医院、科室、责任人三级管理制度落实奖惩制度。

2、全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先进科室给予300元年终奖励,科主任50元奖励。

3、根据传染病检查上报情况对工作突出的先进个人给予年终100元奖励。

4、对发现传染病未能及时填卡上报或漏报者根据情节,依据院部指定的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理:

(1)凡漏报、迟报、未造成传染病疫情播散、暴发、流行者给予50元处罚,情节严重者,造成疫情播散,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处理。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2)对工作督导不力,检查不及时造成漏报不能及时发现者,对责任科室(医务科、保健科)及责任人给予100元罚款处理。

(3)对累计漏报、迟报超过1例者,扣除责任人当月工资、资金,并通报全员,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4)全年发现传染病漏报超过5例者,扣除主管院长及医务科责任人年终奖金,并给予警告处分。

5、凡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未级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造成传染病暴发、流行且后果严重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处理。

2012年1月10日

永城市第五人民医院 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

1、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由“传染病疫情管理 领导小组”负责。

2、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时,在抢救处置患者的同时应及时、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3、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时,要立即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

4、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员每日1次到门诊部及住院部等科室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在登记本上签字。

5、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汇总定期检查结果报主管院长,必要时通报全院。

6、院领导小组组织院内自查传染病漏报外,配合市防疫站进行漏报抽查。并将检查结果报主管院长,必要时通报全院。

7、疫情管理人员应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

8、院领导小组根据各科的漏报和传染病报告卡,以及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按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置。

2012年1月10日

永城市第五人民医院 传染病法规知识培训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院科领导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

2、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两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3、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必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4、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管理条例、卫生部37号令、传染病监测信息工作指南、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工作管理技术规范等。

5、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必须接受上级疾控部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6、拒绝参加培训者按有关制度处置。

上一篇:警示教育片体会下一篇:综治维稳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