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自荐信800

2024-11-18

南科大自荐信800(精选9篇)

1.南科大自荐信800 篇一

纠缠南科大学生高考与否,实为纠结教改真伪

(2011-06-09 07:40:08)

6月7日是高考的第一天,备受关注的南科大45名学子无人参加高考。记者从南科大学生获得证实,据学生介绍,此前在南科大布置了两个考场,但是昨天并没有学生去考试。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表示,孩子们的拒考并不是对整个高考制度的否定,高考在当下比较起来仍然是唯一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但是不能“一刀切”,教育制度应该允许百花齐放,而南科大就是这百花齐放中的一朵小花,一颗小草。(新京报6月8日)

教育部门要求南科大学生高考,以这样的结果告一段落,充满戏剧性。可以预知的是,好戏还在后头。

回过头来审视教育部门和深圳市政府要求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给人的感觉特别纠结。在5月27日上午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颇受关注的南方科技大学在教改方面的探索,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教育部支持南科大的教改探索,但任何学校的改革,都必须要依法办学,遵守国家的教育制度。这传递的其实是南科大学生要参加高考的信息。然而,要没有获得招生权的南科大在读学生参加高考,本身也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南科大没有获得2011年的招生权,没有上招生计划目录,学生考试之后怎么填报志愿?南科大学生中,有一些高二学生,没有取得高中毕业证书,连高考报名资格也没有,怎么能参加高考?南科大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依照考生须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考的规定,集中在南科大高考,也属违规„„

教育部门或可解释这是对南科大特事特办,可无论怎么解释,要求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都是与教育部门倡导的“依法办学”背离的。而如果依照依法办学,目前南科大的做法,倒恰恰是“依法”办学——学校没有计划内招生权,所以可以不受计划的约束,自主招生;也可以不按现行高考制度规定出牌。更重要的是,南科大本就不准备授予国家承认的学历,他们的学生招生,也就完全不受国家承认学历这一套制约了。

概而言之,从依法办学角度说,南科大没有获得国家学位授予权,而“自授学位”,是违反现行《学位条例》的,而南科大自授自己的文凭却是合法的;教育部门要求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是违规的,而让南科大朝其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的路自由地走,倒是合法的。教育部以违规的方式要求南科大学生高考,这与南科大所做的自授学位探索不符合现行法规,不是同样的性质吗?这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法规就变成了任权力打扮的小姑娘。

但为何教育部门又打着依法办学的旗号来规范南科大呢?这是因为南科大的改革,从长远看,谋求的是自授学位得到国家的认可。说得更明白一点,按照南科大的办学趋势,四年之后,这批只能获得南科大学历的学生,将给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带来空间的尴尬,虽然这45人相对于每年700万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的庞大群体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在提醒中国教育管理制度的弊端,并告

诉公众:教育部门并没有按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去推进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改革。

由此可见,在对待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这一问题上,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也是一笔糊涂账。要摆脱这种纠结的状态,其实并不难。其一,可允许南科大做自主招生、自授学历的探索,权把它当作计划外的实行非学历教育的一所大学,这所大学与传统大学的不同,在于没有国家承认的文凭,也随之没有行政评估、行政评审,由此可以检验,没有国家各种行政评价、评审,中国能不能办出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来。其二,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全面修订,这样,眼下不是政府违规,就是学校违规的纠结就会得到全面的梳理。

说到底,所谓依法办学的纠结,实质就是我国教育改革是真改还是假改的纠结,如果要真改,这些纠结会得到化解,而如果声称要改革,但却不愿意改革,本来不纠结的也变得纠缠不清了。

来源:()-纠缠南科大学生高考与否,实为纠结教改真伪_bqxiong_新浪博客

2.南科大自荐信800 篇二

据《新快报》报道,近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公开表示,教育部支持南方科技大学教改探索,但任何学校改革都须依法办学。此语一出,被舆论解读为是要求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前日,南科大学子网上发表公开信,集体表示不参加高考。对此,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表示,“参不参加高考,由学生和家长自己决定,我不表态”。

这些年来,还没有哪一所大学,像南科大一样牵动人心。人们关注南科大,是希望它能杀出一条血路出来。如果这条路好走,等不到朱清时来走。因此,舆论对这一事件如此敏感,我有点不太理解:难道南科大真的指望教育部为其一路开绿灯?真抱着这样的想法,那当初就别去办。

我认为,南科大的命运从来都在自己手里,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依然是。南科大从第一天筹办起,就以一个改革者、颠覆者、先行者的面貌出现。如果不是自己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如果只是等着教育部给政策、给资源、给特权,南科大走不到今天,因为就是这么一个国情,就是这么一个教育格局。

现在,南科大学生们在《致所有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人们的一封公开信》中写道,“现在,我们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对于南科大来说,这种压力绝不是办学过程中最大最难以克服的。高考问题或许前所未有,但肯定不是后无来者,对于南科大来说,最大的考验是在四年之后,十年之后,即学生走出校门后,以什么样的姿态立于社会,因为他们不可能得到教育部发的文凭。但是,南科大从呱呱坠地起,就打出了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响亮口号,就是要通过这培养出和体制内大学不一样的学生,将来,如果学生的.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教育部是否承认,根本不重要了,也许,“南科大毕业的”,就比一纸文凭更吃香。

当然,我们希望教育部少给南科大一些条条框框。但对于南科大来说,你们一定要明白,决定你们命运的不是教育部,而是你们自己,你们的优势是公众的大力支持,只要能稳住阵脚,坚守前行,教育部总有一天会默认和支持的。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3.南科大自荐信800 篇三

新闻回放近日,教育部表示,支持南方科技大学的教改探索,但任何改革都须依法办学。有学者称,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日前,南科大学子在网上发表公开信称为自己“被高考”而求助,集体表示不参加高考。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表示对此问题不表态。

正方:教改绝不是放弃高考而欢呼

南科大学子集体拒绝参加高考的公开信在网上赢得了叫好一片,在一些人眼中,南科大是英勇无畏的教育改革探索者,不参加高考,对打破僵化的体制大有好处。

笔者不能说这些观点都是错的,但作为参加过高考的过来人,总觉得这些观点多多少少有些理想化。向往素质教育模式没错,但遗憾的是,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许多人以为绕过了高考,就走在了一条通往素质教育的道路。这可能吗?过去的破四旧,以为砸烂了旧世界,就迎来了现代化,实现了吗?

笔者也反对所谓的学生前途“自定论”。南科大目前不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校长朱清时说:“我们就自发文凭,让社会来承认,我们作出改革,就是高校对自己的学位负责任,让社会来检验,要让高校的办学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朱校长的乐观背后,掩藏了多少残酷与悲壮不被教育部认可的文凭会给一些学生的未来造成多大的麻烦?学生不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炮灰”,虽然有时候他们会为自己是改革的实践者而自豪,根本不会意识到现实的残酷。

另外,笔者更不愿意看到学生们过早地为自己的人生设定很多不能做的条条框框,“不参加高考”正是这样毫无必要的条条框框。更何况,高考有那么糟糕,而不值得去尝试吗?有人说,高考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但问题在于,这个世界,我们谁也不可能逃避竞争。进入社会之后,我们会蓦然发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事情何其多?你要获得律师、医生资格证,你的的职称要晋升,等等这些,难道不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吗?要彻底远离这些,恐怕搬到国外也无济于事,或许只能远离地球一人独处……

笔者支持教育改革,也支持改革高考制度,但改革的大方向是什么?我以为绝不是为放弃高考而欢呼。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是彻底放弃了考试的,我们反对“应试教育”,但不应该反对“考试”。当年的`“白卷英雄”,又对教育起到了什么好作用?

反方:已是“大学生”,何必再高考

张传发

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家长,我对南科大学子们不参加高考的做法表示支持。

笔者在此想重复朱清时的话:“其实南科大做的事情并没有别出心裁的地方,南科大做的事情是全世界一流大学都在做的,比如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成功的一流大学都在做这个事情,是办好大学的必由之路。”学子们现在的身份为“南方科技大学的学生”,既然已是一名“大学生”,还有必要回过头来参加高考么?至于,教育部新闻发言人那一番话的“言外之意”是要他们参加“全国统考”,将来教育部才会承认你们的大学学历,我看,这个问题,在这些学生走进南科大教室的第一天就已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也诚如他们所言,“我们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做出了最大的牺牲,放弃了一切,甘愿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小白鼠”。现在,不仅这些学子集体表示不参加高考,且许多家长也力挺自己的孩子。“即便重新高考的消息属实,我的孩子也不可能参加!”在此,家长“力挺”孩子,笔者也“力挺”家长,这些学生没有必要理睬教育部那一套“旧框框”!

不去参加高考,当然是源于“自信”。首先,南科大学子本来就是年轻学子们中的佼佼者。其次,有一位“敢闯敢冒而又崇尚科学的校长朱清时院士”;教改实验班基本是“大师授课”:基础课程中,张景中院士等教授数学,陈应天院士等教授物理,陈国良院士等教授计算机;而朱清时则将亲自上阵,给学生上一门创新素质课程。这些都印证了一句名言“有一流的大师给学生上课的才叫大学”!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南科大有你们这一帮“勇于牺牲,勇往直前”的莘莘学子。南科大的命运掌握在南科大人的手中。只要学子们有真才实学,即便将来当不了公务员,进不了事业单位,但海内外经济界、科技界,特别民营机构,他们会向学子们伸开双臂的。虽然,他们毕业之后拿不到教育部发给你们的那个“小本本”,但打着“南科大”的旗帜,我相信,会“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而这期间,关键的“关键”,是南科大师生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出的“自强不息”!

当然,“自信当自强”,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相助。从道义上讲,我们的社会是全力支持南科大“走改革之路”的;而南科大,决不是“孤立无助”的。

(

4.南科大录取居然不全看高考成绩 篇四

南方科技大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南方科技大学录取新生,严格遵守综合评价原则,不唯高考分数。从录取结果看,级新生能力测试成绩较高,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优秀,面谈表现良好,高考成绩达到“985”大学中游水平。仅从高考成绩分析,大部分省份新生高考平均分排在所在省份理科生的前2%左右。

记者了解到,南方科技大学20本科自主招生录取工作已于近日顺利结束,共录取新生937人,比多招329人,增幅为54%。9月新生入学后,在校生规模将首次突破2100人。

据悉,这是学校连续第四年采用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招收本科生,即高考成绩占60%,学校自主组织的能力测试成绩占30%(其中面谈成绩为5%),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按考生“631”综合成绩排名从高到低录取。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革除了“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和“片面应试教育”等传统考试招生制度的弊端,有利于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该录取模式由南方科技大学在率先实施,引领了全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程。

2015年,南方科技大学在广东、河南、福建、北京等21个省(区、市)计划招生920人。其中,连续招生省份15个,新增招生省份6个。因生源质高量足,增加计划名额17个,主要投放在广东、安徽、山东等省份。今年报名参加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招生的考生11600多人,通过初审参加能力测试考生5900多人,均创历史新高。

5.南科大自荐信800 篇五

聚焦南科大

我从来没有竞聘过。我这次当校长,也不是竞聘来的。

朱清时

应该不转正,尽可能地坚持下去。这样的话,至少为中国高等教育增加一点色彩吧。

俞敏洪

昨天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

全国政协委员们列席了这次会议。

就在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校长俞敏洪拿着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走出来,坐在门口的沙发上,想休息一下,好好看一看报告中有关教育的部分的时候,被记者们围了起来。

校车、微博、雷锋精神、教育资金、内地孕妇去香港生子……一路下来,他对很多话题都来之不拒。同为教育人,自然也关注南科大的话题,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俞敏洪认为,南科大的改革是否会成功,还需要用它培养出来的学生进行检验。

很巧的是,在与他谈完这个话题时,在另一个门口的沙发上,记者又碰见了全国政协委员、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话题又没有离开南科大。

朱清时:

南科大转正?很快会有答复

记者:今年,南科大能正常招生吗?

朱清时:一切要等教育部正式批准后,我们再来做。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各级领导都很想让南科大这个教改试验田迅速地成长。因为这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我想,很快会有答复的。

记者:如果第二批能招生,大概招多少人?

朱清时:就我们现在的条件来看,我们新校区今年6月份才能建好,此后还要有装修。所以,今年招生还要在老的小校区里面,即使要招,也是在200人以下。

记者:这一届工作期满后,您还会竞聘下届吗?

朱清时:我不会竞聘,我从来没有竞聘过。我这次当校长,也不是竞聘来的。

记者:如果董事会挽留呢?

朱清时:我一个是年龄太大了,另一个是精力不行了,身体也不行了。我希望董事会能找到更年富力强的人来。

记者:那你的心里现在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朱清时:我有人选。最优秀的人选还在美国,是世界上一流的学者,他们能不能回来,愿不愿意回来,现在还不一定。

记者:你认为他们回来的最大难度是什么?

朱清时:他们的家庭都在美国。他们回来定居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很重大的选择。

记者:首要的人选是谁?

朱清时:不能透露。

记者:有没有考虑在中国任教的外国知名教授或学者?

朱清时:我做中国校长太清楚了。外国人的文化差异,他们根本不理解中国的教育怎么运作。

记者:想过中外合作办学吗?

朱清时:这是另外一条路了,非常赞成。但是我们现在是想办一所中国土生土长的大学,要想达到国际一流。

记者:你对异地高考怎么看?

朱清时:我非常赞同异地高考,主要体现社会公平,特别是对农民工子弟。

记者:今年带来什么提案?

朱清时:我今年想提的是“要认真重视中国的深层文化”,现在,我们要发展文化,但是大家现在说的文化都是表层的。比如,音乐、美术、传统工艺这些东西。但是我们有更深层次的文化,比如春运时,我们即使千辛万苦也要回家,这种乡土观念、家族观念,然后讲忠孝节义。这种文化将中华民族凝聚了五千年。所以,讲中国的文化,要看到深层次的文化。在这方面,中国是绝对强大的.。虽然,美国这个国家现在很现代化,它的好莱坞文化、迪斯尼文化很流行,但它的民族凝聚力是没有的。

所以,讲中国深层次的民族文化,我们中国绝对有文化自豪感。

俞敏洪:

如果转正,南科大就失败了

记者:你怎么看南科大的改革?

俞敏洪:难度很大,我不知道他今年办得怎么样了。朱清时,感觉他是很艰苦的。

记者:今年,南科大有可能转正。

俞敏洪:转正?那不就违反初衷了吗。

记者:你怎么看?

俞敏洪:如果转正,我认为,那就是改革的失败。我觉得,应该不转,尽可能地坚持下去。这样的话,至少为中国高等教育增加一点色彩吧。

记者:同为教育人,你如何看南科大对学生的培养模式。

俞敏洪:我是支持的,南科大这种本身想独立开辟一个就是对学生进行评价及对学生能力进行认可的系统。但是在中国现有的状态下,一步到位是做不到的,需要几十年的努力。它需要有一些老百姓认可的标准,比如说,他们学校的毕业生一代一代出来,确实证明了他们培养的孩子比现有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强,而现在它没有这样的证明:用学生来说话。如果没有这样证明的话,实验最后到底会不会成功,是要等待时间来回答的。现在还不行。

记者:如果有可能,你愿意去当南科大的校长吗?

俞敏洪:我愿意,但我可能不会这么极端地做。

记者:有一组数据,每年出国的人数以24%的速度增长,您对此怎么看?

俞敏洪: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第一,部分缓解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压力。否则的话,你想把24%的学生留在国内学习,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优秀学生,那么他们就会占据高校的优质资源。如果他们走了之后呢,中国高校还要录取那么多的学生,就增加中国高校24%的录取量,也就是说,本来一部分孩子不能上大学,而因此能上大学。

再有,这些出去的孩子都是家庭比较好的,都是花自家的钱,而不是花国家的钱。这些孩子回来之后,会带来一些好的、对世界的理解。我所调查的孩子,90%的孩子都是愿意学成回来的。他们回来之后,就把中西方文化融合带回来了。这样,就会使得中国的教育慢慢地多元化。

6.南科大自荐信800 篇六

唐叔贤教授讲课。戴晓晓/摄

课间休息,学生与老师交谈。戴晓晓/摄

采用全英文教学,本学期课时有16周,7月8日结课

■新快报驻深圳记者 戴晓晓

昨日上午10时,随着一串长长的铃声,南方科技大学第一堂课开始了。香港大学顶尖物理学家唐叔贤准时踏上讲台,为首批教改实验班的45位学生讲授“南科大第一课”:应用物理。自此,备受关注的南科大正式迈开了教改的步伐。前日,南方科技大学春季开学典礼已在深圳南方科大本校举行,首批自主招生的45名学生及学生家长、有关领导以及特别邀请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出席了典礼仪式。

第一堂课:应用物理

昨日上午9时,陆续有学生出现在南科大空旷的校园里,大家结伴往学校里唯一一栋教学楼走去。离上课还有一小时,不少学生先到图书馆预习。9时30分,学生们纷纷走进教学楼303阶梯教室,新快报记者发现,与普通大学里前两排座位“上座率”极低的情况不同的是,南科大的`学生们密集地坐在前7排,教室后面的位置被空了出来。其中年龄较小的学生,大多集中在教室前两排,11岁的苏刘溢就坐在第二排最靠门的位置上。上午10时,伴随着上课铃声,一位戴着眼镜、身着西装的老师走上讲台,用一口港式普通话向学生们做自我介绍。他就是我国顶尖物理学家唐叔贤。唐教授是美国物理学学会会士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出任香港城市大学常务副校长、香港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学生们对唐教授的经历颇感兴趣,频频提问,教室里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唐教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物理学的英文术语,在接下来近两小时的课程里,所有专业术语均用英文表达,且PPT课件和教材均为全英文。唐教授还不时用普通话授课,其中夹杂着英文术语和英文口语。随着课程的推进,唐教授使用的英文也越来越多。对此,不少学生自备英文字典和英文辅助教材,遇到难懂的单词随时查阅。也有学生显示出扎实的英文功底,对教授提出的问题也能流利地用英语回答。

据了解,由于首届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年龄较小,学校在授课中设置了过渡阶段,昨日的两节物理课就以复习高中所学内容为主,其间带入一些新知识点,同时给学生们留出时间适应英文教学。

“这是个非常好的开始,你们感到陌生的就是英文单词,但随着时间中国大学网的推进)会越来越不陌生,同时你们要小心物理学上的新东西。”唐教授给了教改实验班学生很高的评价,“今天上课感觉很好。”他告诉记者,以前在香港授课时也遇到过语言问题,他会循序渐进地讲,让南科大的学生更好地适应。

中国大学网

7.南科大自荐信800 篇七

2010年8月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做客晶报名人演讲周,为大家讲述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以及南方科技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希望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在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朱清时用一个个的生动事例,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他眼中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五大素质:多做实事、对科学技术有兴趣和好奇心、有直觉和洞察力、善于集中注意力和抓住机遇。

多做实事,不做浮躁的事

“当创新人才第一个要素不是别的,就是要尽量做实事,不去做浮躁的事。”

演讲伊始,朱清时给大家讲了一个“臭豆腐干”的故事。“一位领导到某地视察,每顿饭当地都招待得非常丰盛。中午,领导跟当地书记说,晚上不要做太多菜,来碟臭豆腐干就行了。书记立即安排秘书长落实,秘书长立刻交代办公厅主任,办公厅主任又交代给接待办主任,接待处主任又找来宾馆经理吩咐此事,宾馆经理最后将此事交代给接待大厨。可晚饭都快吃完了,臭豆腐干还没上。于是,秘书长顺着整个行政程序追下去,最后发现是大厨听到宾馆经理说上臭豆腐干,以为是玩笑,根本没做。书记很后悔,说早知如此,他自己直接跟厨师说一句不就完了吗?”

朱清时说,这个故事对他很有启发。一条信息经过多次倒手、转述以后,到达终端接受时已经完全失真变得真假难辨了。事实上,不管是生活中还是科教工作中,都可能存在很多泡沫化的事情,每件事情在此都会自动膨胀、卷入很多人,这个过程就叫做泡沫化。所以当创新人才第一个要素不是别的,就是要尽量多做实事、不做浮躁的事。结合当下教育界行政化、科学界商业化的现实,他说,即使不得不做泡沫化的事,头脑也要清楚,要能区分哪些是实事,哪些是浮躁的事。

朱清时希望南科大有一个做实事的学术环境,有足够的运转经费,教授们不必为科研经费烦恼,把绝大多数精力都集中在真正的科研和教学上。

保护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对于一个创新人才来说是最重要的素质。如果一个人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什么都不好奇,很难做出创新的东西来。” 当下的教育系统基本都是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或者更好一点的教育系统也许会帮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些是不够的。朱清时说,“兴趣和好奇心对于一个创新人才来说是最重要的素质。如果一个人什么都看淡了,什么都没有兴趣,什么都不好奇,很难做出创新的东西来。”

如何培养一个人的兴趣和好奇心?他指出,兴趣、好奇心乃至随后的想象力,都需要从儿童时代开始培养和保护。儿童时代好奇心和想象力最丰富,表现在儿童天性上就是爱思考、爱发问。10岁以前的儿童每经历一件事情都会影响他成年之后的行为。

可悲的是,现在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上学以后就消失了。学校和家长都希望孩子考高分,不喜欢他们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而是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一种负疚感,觉得只要自己胡思乱想,与考试内容无关的就是不对的,就对不起父母。到高考结束进大学时,好奇心和兴趣已差不多都消失殆尽了。

朱清时表示,南科大希望招收高二学生,以期避免高三一年纯粹的考试训练对高素质、原生态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扼杀。也希望能通过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用一种开放的、生动的课堂形式,重新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直觉和洞察力可以培养

“进入自己没有直觉的领域学习,根本成不了创新人才。”

“直觉和洞察力就在很复杂的状态之下,没有逻辑推理,让学生一下子寻求关键,找到解决的办法。”在朱清时眼中,直觉和洞察力,也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进入自己没有直觉的领域学习,根本成不了创新人才。”他举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爱因斯坦一生的很多工作与数学有密切关系,然而他在进入以数学研究享誉学术界的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读书时,却没有选择数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而是选择了物理学。对此,很多人颇为不解。爱因斯坦说,他刚进大学时也想过学数学。他去了解数学,发现数学分成很多专门的领域,每个领域都需要花费他很多时间,却不太能够搞清楚到底该怎么做。而他一看到物理,就特别有兴趣,知道哪些问题特别重要。他不想像法国哲学家布里丹的驴子一样,在无所适从的选择中活活饿死(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所以选择了物理。

那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和洞察力呢?朱清时认为,直觉、洞察力与一个人的经历有关。具体到学校里,老师要给学生敞开讲,不光是要展示知识,而且要给学生展示直觉是怎么回事,展示在思维困境中如何寻找到出路。学生要学直觉和创新能力,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老师生活在一起,不光是上课。事实上,大师风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朱清时说,南科大将实行书院制,让老师和学生住在一起,学生和老师可以随便聊天,不光聊科学问题,人生的问题也可以;还要经常给学生提供机会,和世界级大师面对面接触。

善于集中注意力和抓机遇

“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是决定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一个人要成才,还要善于抓住机遇。”

朱清时指出,创新人才的另一个能力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就是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一般人都讲勤奋,勤奋是很必要的,但是勤奋如果不能集中注意力,勤奋是白做的,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是决定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要培养学生集中注意能力,是一种综合因素。生理上,要充分运动和休息,大脑供氧充足,注意力才可以更集中。心理上,就是要做到“宁静致远”。

此外,朱清时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一个人要成才,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为机遇做准备。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快快乐乐地做准备。千万不要赶潮流,不要挤着进热门专业,往往挤的人少的地方机遇很多。一旦机遇出现,要全力以赴抓住它,认真拼搏。

朱清时表示,南科大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思考。

对话

“我准备做改革者,但成功者可能是后来人”

听众:南科大是您一生的重大机遇吗?面对当前的环境,您有把握吗?

朱清时:我确实认为南科大是我一生的重大机遇,现在中国的教育必须改革,怎么改是大家都关注的事,但最重要的是行动,光有思考并不足够。我已经做好准备做真正的改革者,也许成功者是后来人。虽然现在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对这个努力的成功是有充分把握的。南科大办起来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能够改革到什么程度?这是与时俱进的。南科大能够坚持

这项改革,就会有很多后来人继续做。

听众:南方科大是否像中科大一样培养少年班?

朱清时:南科大是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田”,不强调少年班,因为少年班强调了年龄,我们的教改实验班希望招收高二的学生,年龄不是我们考虑的重要因素。我希望南科大实验三个目标,一个是办学,一个是科研,一个是服务社会。我们希望南科大能为深圳社会做更多的贡献,所以在条件成熟,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的情况下,我们会对少年开放。

听众:如果把南科大作为录取目标,初中生该如何做好长期准备?

朱清时:现在把自己的功课学习好,南科大希望学生还是把中学的知识都掌握。因为中学毕竟教学内容经过千锤百炼,每一条知识都有存在的理由,希望你们把中学课程学好。

听众:作为教育者,该如何保持学生的创造力,神童会不会被扼杀在摇篮当中?

朱清时:保护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过去大家说的神童,绝大多数都被扼杀了,其原因就是在学校里老师的干预太多。南科大的梦就是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我们如果招来了这些有天赋、天才的小孩,我们会给他设计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案,让他有导师辅导,随时与他对话,用这种方式帮他自学。

“科学上的原始创新最核心的东西是新思想,是有利于产生新思想的各种素质。”“新思想比知识还要重要,产生新思想的素质比知识渊博还要重要。”“灌输式的教育像鸦片一样很吸引人。”

9月5日上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走上“南科大讲堂”,面向全校师生作了题为“南科大改革的核心: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精彩演讲,并现场回答学生提问。

新思想比知识丰富还重要

朱清时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的弊病是深层次的,切入到了人们的文化和思维习惯中。即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播,考核体系只重视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在知识传播和考核知识情况的过程中,还伤害到学生的很多创新素质。

而事实上,对于创新能力来说,知识只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素质。一个有创新素质的人,知识少可以逐步学习,弥补。如果没有创新素质,知识再多,也难以成为创新型人才。

科学史上,美国著名物理学家阿尔弗雷茨受年轻学者格拉塞新思想的启发,一举攻克了如何观测基本粒子这一科学难题,令人惊讶的是,196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没有颁给阿尔弗雷茨而是给了格拉塞。为什么呢?因为诺贝尔奖的传统价值观是:科学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经验和知识的多少,而是有没有新思想,奖励的应是新思想的创造者。牛顿和爱因斯坦取得科学成就的巅峰期是在20-30岁时。他们当时有知识,但并不丰富。朱清时通过这些生动的事例告诉人们:对于原始创新,新思想比知识还要重要,产生新思想的素质比知识渊博还要重要。

创新首先要具有批判思维能力

“中国教育体系一大弊病是只重视知识的传输,只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方面却忽视了。不仅是忽视了,而且扼杀了!”朱清时痛心地说,这些被忽视的能力正是创新人才的素质。

法国数学家伽罗华突破常规,钻研高次方程解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听众。朱清时说,这一事例说明,教育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其批评思维的能力。就是指跳出常规、传统的思维定式的能力,这是做原始创新最重要的能力。当然,强调批判思维能力,并不等于好高骛远。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同学,还是要先把有关问题、知识都掌握了。批判思维才可能发挥作用。

朱清时特别提到洞察力。他说,洞察力就相当于一个人的直觉,指一个人面对十分复杂的问题时,能不能迅速抓住关键,并找到出路的能力。这是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素质。

教育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据介绍,在一个世纪以前,西方国家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当下中国相同,也是只重视学生知识积累,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忽视了创新型人才的其他素质。不过,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意识到教育的这种弊病,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把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天赋能力,自选课程,只要分数够了就可以毕业。

这样做的优点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他有兴趣、有好奇心,并且有天赋能够学好的课程。所谓的“弊病”是学生的知识不连贯。其实,学生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遇到困难如何克服和自己去找出问题的关键及解决办法。学生如果自己选修的课程知识不是很连贯,正好通过这种跨越式的学习,锻炼出自己的创新能力。

8.南科大自荐信800 篇八

记者从南科大招办了解到,目前该校招生简章正在批复中,继续沿用“6+3+1”的招生模式,报名时间可能提前到1月中下旬,2月上旬截止报名,3月中上旬就考试。校方表示有望在或者启动研究生招生工作。

20,南科大共招收了188名学生,其中,在山东追加了7个计划,共有27名山东学子最终进入南科大。该校招办工作人员透露,南科大明年的招生人数会比去年翻1倍,省份也会有所增加,但具体人数和具体省份要等批复后才能确定。南科大招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届时会在招生地省会设考点。

据悉,今年该校自主招生采取的是“基于高考的综合考查的录取模式”即高考成绩占总成绩的60%,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10%,学校组织的复试成绩占30%,最终构成考生的综合成绩,学校最终按考生综合成绩择优录取,有人将此简称为“6+3+1”模式。南科大招办工作人员透露,明年将继续沿用该模式录取。20,南科大将同时接受学校推荐和学生自荐,报名材料中必须有学生过去两年半的高中学业成绩单,招生省份之外的考生无法选拔进入复试。该校招办工作人员透露,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如果属于招生范围的省份,可单独与地方招生组老师联络。

9.南科大自荐信800 篇九

端午节后,南科大一王姓学生再未归校,并撰写博客认为南科大前途不大,表示不满自己被代表“拒绝参加高考”行动。班主任刘静表示,王从未参加南科大的集体活动,不交作业,不上课,甚至很少和同学交流。“可以说,好多事情他都没参与,没有资格揭露”。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称其入学后很多课没有上,也不参加考试,不适应南科大学习进度,只能退学。(6月29日《新京报》)

按照王某所说,“也许还不算退学,因为我要求退学,但某领导只给我批了请假”。这与朱清时所称“知道该生退学一事”显然有出入。但公众最关心的不是王某是否退学,而是南科大学生集体拒绝参加高考的行为是否真是学生自己的决定,还是如王某所说,“被代表”了。

无论是南科大校长还是班主任,都只是指责王某不上课、也不参加考试的行为,把退学的责任全归咎于学生。但对被代表“拒绝参加高考”的指控却无只字回应。这实在难以让人理解。难道南科大学生发公开信拒绝参加高考的举动全是出于校方的授意,被迫充当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小白鼠”?

“对我和南科大的老师来讲,对他没有任何亏待的地方。”班主任刘静称,有学生找到王希望他不要再在网上评论南科大了。王回答说,“我顾不了那么多,我不爽了呗”。王某是不是对学校有偏见或怨恨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说的是不是实话。如果他说的不是事实,南科大师生完全可以公开驳斥,为什么要私下劝他不要再在网上评论南科大?

刘静“可以说,好多事情他都没参与,没有资格揭露”的说法更是让人咋舌,难道南科大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内幕未被曝光?王从未参加集体活动、不交作业、不上课、很少和同学交流的说法即使是事实,也不妨碍他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作为倡导公开透明、阳光治校的大学,又有什么不能对人言的地方?难道只有校长和教授们才有对外发言,评论自己学校的资格?

高二上学期就自学完高中全部课程的王某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坏学生。相反,他早就显示出了超越一般同龄人的发展潜力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要不南科大也不会通过自主招生把他录取(否则,就是南科大引以为傲的.自主招生出了大问题了)。这样一个好学生,是怎么沦为班主任口中“不交作业、不上课,成天泡在宿舍和网吧玩游戏”的坏学生的呢?是课程或教师不受欢迎,还是学生的自身原因?学校对其厌学与逃课行为难道一点责任都没有吗?一所优秀的高校,不单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做人。不抛弃、不放弃的口号对高校同样重要,不能任由学生逃课打游戏。朱清时“每个学校都会遇到退学学生,而不上课和不参加考试,是他离开的原因”的说法有点太不负责任。其他学校虽也有人退学,但只占学生总数的很小比例,而南科大总共才45个学生,退学者所占比例可不算小。

一直以来,南科大都以中国教育改革的试验田自居。但最近的港科大教授退出南科大和学生退学事件说明,南科大并非他们自称的那样美好。朱清时在招生时称“我们已经做好了首期教改实验班的师资准备,聘请了若干院士和著名教授承担教改实验班的教学工作”,实际上直到本月初,南科大还只有两位全职教授。最近朱清时又说:“明年年底前,我们可能完成南科大教师队伍的主体建设。”最快明年年底才能完成教师队伍的组建(还不是全部到位),居然去年就开始招生了,这不是在拿学生开玩笑吗?难怪教育部一直不肯发招生许可了。

南科大现在最大的敌人不是教育部,更不是所谓“僵化、扼杀人才”的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而是他们自己。能不能如此前的承诺所说,给学生们良好的教育,让他们为南科大的自发文凭和自授学位自豪,而不是困扰于东拼西凑的教师队伍和临时确定的课程,更不用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为了维护南科大的“声誉”而与原来的老师和同学大打嘴仗。有关信息更不妨大方的公开,任何掩饰的企图都只会损害南科大的声誉,不利于社会对其的认同。杨国栋

(责任编辑:卜范龙)

上一篇:广告策划成功的案例下一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