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2024-10-14

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共11篇)

1.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篇一

从翻译的特殊性看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向来被认为是不同的翻译方法,因此,从翻译方法的选择上,异化和归化常在“对立”的基础上被学者重视和研究.实际上,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由于翻译活动是一项主体介入的.活动,并且不同的翻译文本在题材和类型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异化和归化翻译方法的采用应根据具体情形具体对待.翻译主体和翻译客体的特殊性决定翻译方法的特殊性.

作 者:高新 刚成  作者单位:高新(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34)

刚成(湖北省报业协会,湖北・武汉,430077)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1) 分类号:H159 关键词:归化   异化   翻译方法  

 

2.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篇二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优秀外国电影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一门综合艺术,老少皆宜、雅俗共赏,让观众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也为其了解绚丽多彩的异域文化、人文风俗提供了机会。电影片名能够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地揭示剧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观众接受异域风情的电影,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影片片名的翻译若能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与影片内容完美结合起来,吸引译语观众,激发其观看欲望,则对于影片的市场推广与文化传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片名翻译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而是一部电影的浓缩和精华,由于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需要考虑在不同文化中翻译的可接受性和社会需求,传递独特的美学特征,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片名翻译应该按照一定的翻译方法,译者应通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来处理源语中独特语言形式和文化传统。在翻译中对于文化差异有两种处理方法:归化和异化。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了“归化法”(domestication)和“异化法”(foreignization)两种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是指用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文化传统习惯来取悦译语观众,而异化翻译策略完全忽略目的语现成的表达方式,以符合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进行翻译,追求新颖与异国情调。

一、片名的归化翻译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带来了电影片名翻译的不同取向。“归化派”认为译文应以最贴近目的语的形式进行翻译,创造目的语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电影标题,这样增加了本土化因素,符合本土文化特征、审美情趣与接受力,淡化了异国文化带来的理解障碍。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东西方的不同思维方式在语言文化上有所体现。西方人的思维是逻辑性的直线思维,崇尚个体,重分析和细节,从局部细节着眼,强调开门见山,具体准确,直截了当。反映在电影上则多以故事情节中的具体人、物、事、地点作为影片片名,如Rain Man, Hamlet, Casablanca等。中国人重共性,重归纳,赋有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曲线思维特质,强调含蓄婉转、迂回曲折。这种审美心理对汉语有巨大影响,中国观众习惯于接受概括影片整体内容的片名,因此,短小精悍、音韵和谐、简洁明快的四字格因其文字美感与音韵的回味无穷而备受青睐,如The Great Waltz《翠堤春晓》、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Moon Light《披星戴月》、Speed《生死时速》、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等归化译名因其满足中国大众的审美心理而极具感染力。

译者除了应发挥中文优势之外,还应常用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的四字结构,不拘泥于片名形式上的对应,用富有意境、概括影片内容、富有美感与情趣的语言进行翻译。如电影Salt of the Earth若是直译,则为“地球的盐”,这样的异化翻译只会让中国观众摸不清头绪。其实这个词组来源于《圣经》:盐非常贵重,并被认为是“尊贵”的象征,Salt of the Earth在西方文化中指代社会的精英,而电影里也讲述了美国19世纪40年代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剥削,为争取权益与保障所进行的正义斗争。影片按归化策略译为《社会中坚》贴近中国观众的欣赏心理,恰如其分地突出了电影主人公的豪迈勇敢。影片片名翻译如果不顾及文化因素,不顾及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就会直接影响到影片在中国的接受程度。另一部影片Mission Impossible讲述了中情局特工执行任务时遭遇内奸陷害,经过惊心动魄的交锋后,终于胜利归航的故事。此片名若直译为“不可完成的任务”,除了在文采与音韵方面无任何出彩之处外,影片中扣人心弦的情节也丝毫得不到体现。《碟中谍》的归化译法不仅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而且把环环相扣的紧张悬念充分体现出来。在美国影片Sister Act中,黑人女歌手迪劳丽丝为逃脱杀手追击,躲进修道院成为一名临时修女。她一改修女温顺内敛的形象,活泼好动,并在唱诗班大胆创新,使用通俗的流行曲调吟唱,她的热情开朗逐渐让人们开始接纳并喜爱上这位与众不同的修女。若采用直译法译为“姐妹行动”,就会给中国观众以误解,以为是一部动作片或警匪片。《修女也疯狂》这一译法概括了影片内容,突出了主角个性,当“修女”与“疯狂”联系在一起时,自然而然激发起观众的好奇心,让观众很快记住。在影片Speed中,退休警官培恩在电梯内放置炸弹,并以13名人质要挟索要一百万赎金。特警通过机智勇敢排除了炸弹威胁,在关键时刻救出人质,但培恩趁机逃跑,特警跟培恩斗智斗勇,最终经过一番追逐搏斗,正义战胜了邪恶。电影片名被译为《生死时速》,给观众带来无限遐想,激起观众观看电影的强烈欲望。若按照异化翻译策略译为“速度”,则翻译语言就过于平铺直叙,难以引起中国观众心灵上的共鸣与震撼。电影The One是一部科幻片,讲述的是在平行宇宙存在的情况下,富有正义感的警察盖勃瑞不得不挺身而出,阻止邪恶的盖勃瑞称霸宇宙的故事。片名若被译为“这一个”,则会被广大中国观众迷惑不解,《宇宙追缉令》这一译法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电影风格与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归化翻译的译名使原题“本土化”,呈现出了意境美感,充分考虑到了中国观众的审美接受力,拉近了影片与观众间的距离,产生了良好的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

二、片名的异化翻译

电影片名的归化翻译多于异化翻译,但这并不否定异化翻译理论的可行性。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各民族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人们接受外来文化的承受力不断提高,使异化翻译的存在变为可能。归化和异化翻译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矛盾共同体,不是相互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异化翻译主张保留源语的风格、特色和文化差异,避免使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追求新颖、具有异国情调的语言,原汁原味地传递原文的异国文化特色,让观众领略到异域风情。

异化策略在片名翻译中的应用比较常见,观众可直接领略片名中所传递的独特西方文化,达到了不错的效果。如Rain Man《雨人》、The Shaw 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Singing in the Rain《雨中曲》、The Jurassic Park《侏罗纪公园》、Chicago《芝加哥》、Gladiator《角斗士》、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Saving the Private Ryan《拯救大兵瑞恩》、Schindler List《辛德勒的名单》等。

异化策略可以让观众置身于新鲜陌生的异域风格之中,增强文化差异意识。如果译者完全采取归化译法,片名所传递的文化差异就会被掩盖。旧时观众由于与外来文化缺少沟通交流,因此更多地依靠本土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了解外来文化,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现今的中国观众可以更加乐于以开放的姿态认识文化差异,感受源语所承载的异域特色,并坦然接受外来文化以扩展经验视野。随着观众对于外来语言与文化的不断加深与了解,片名翻译会逐渐由归化趋向异化。Bodyguard译为《护花倾情》是典型的归化翻译,但是《保镖》的异化翻译如今也备受欢迎和广为流传。电影Casablanca最早采用的是异化翻译《北非谍影》,此名概括了电影的大意,显得简约、明了。但如今,英语在中国的推广使得年轻人更易记住按照英文语音直接翻译过来的名称《卡萨布兰卡》。

观众欣赏一部影片的目的就是了解文化,外语影片译名应囊括电影的主题和内容,并为观众呈现西方文化的韵味和美感,因为重视文化内涵与差异,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为了促进文化交流,译者有责任让观众体验别样的“洋腔洋调”,将片名中文化信息真实地呈现给观众。因此,异化不失为促进文化交流,扩展文化融合的有效方法。

结语

电影是语言文化的一扇窗口,为丰富人们的生活,拓宽文化视野,发挥了重要作用,影片片名是画龙点睛之处。译者在翻译片名过程中应结合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灵活合理采用归化和异化翻译方法,展现各自特有的艺术魅力,传递主题内容,提供审美愉悦,激发观众热情,得到译语观众的接受与喜爱。

参考文献

[1]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3.

[2]杨宇光.黄关福.英汉英美社会生活词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

[3]郑春苗.中西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篇三

[关键词]归化异化电影片名翻译

在众多的影视广告海报上,片名都处于十分醒目的位置,它直接起着“导视”的作用。它简洁凝练地概括影片内容,言简意赅地揭示主题,隽永深长地激发观众的丰富联想,并激起观众的观赏兴趣。好的片名与好的内容的完美统一,能使观众得到美的艺术熏陶,美的情感享受。好的电影片名的翻译会对影片的推广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如影片“Just Married”被译为“新婚告急”,喜剧片“Mrs Doubtfire”被译为“肥妈先生”,经典影片“Forrest Gump”被译为“阿甘正传”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作者的好奇心和观看欲望,起到了良好的推广作用。

一、归化异化理论

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翻译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The Translator’slnvisibility》一书中正式将前者定义为“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并将后者概括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韦努蒂认为,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言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入语文化”。以译入语为中心的归化翻译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易于使读者在付出最小努力的情况下便可达到最佳语境效果。韦努蒂同时明确指出,异化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这种通过异化处理而保留下来的原作中的异国情调,将在精神上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满足。归化异化理论为我们指明了翻译中的两条方向,我们可以以此为指导,根据现实的实际需要选择应用归化或异化理论来翻译电影影片片名,以期达到信息传递、美学享受和广告效应的完美统一。

二、归化理论在电影影片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归化理论要求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让翻译作品尽量接近读者,同时归化还指以目的语中富于文化色彩或内涵的意象来代替原语中特有的由于不同文化、风俗习惯、宗教、历史、地域的差异而形成的独有意象(不同的语言往往使用不同的意象来表达或反映相同或类似的概念和事物)。影片“Waterloo Bridge”片名的翻译可以被称为上乘之座。影片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直译的片名更容易使中国观众联想到拿破仑惨败的滑铁卢战场,无法揭示作品本身的主体。现借用我国文化中的蓝桥相会传说,译为《魂断蓝桥》使观众联想起中国传统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及“许仙白娘子断桥之憾”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对这部影片所表达的悲剧色彩有了文化审美上的共鸣。而“魂断”作为“死”之雅称,既反映出影片的悲剧情节,又深切表达出哀怜之情,雅俗共赏,文采斐然。影片“The Bridges of MadisonCounty”在翻译时。也没有进行直译“麦迪逊镇的桥”,因为这个名称不会给中国观众带来任何特别的感受,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同。在翻译中。译者略去了地名,译作《廊桥遗梦》,利用“遗梦”二字给人带来浪漫而遗憾的印象,突出了影片所表现的人到中年的感情危机及在理性呼唤下爱情的挣扎、回归和无奈。影片“Bathing Beauty”,“Ghost”,“Blood and Sand”在进行翻译时也没有直接翻译为“浴美人”、“鬼”及“血与沙”。而是采用归化理论的翻译方法,将原影片的片名内涵、影片主题与中国观众的接受习惯很好的相结合,分别被翻译为《出水芙蓉》、《人鬼情未了》、《碧血黄沙》,既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能激起观众丰富的想象力,实现了电影影片翻译的良好效用。以归化理论为指导翻译电影影片有助于拉近影片与本国观众的距离,选择本国观众易于接受的翻译语言便于电影影片在宣传营销方面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异化理论在电影影片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异化理论要求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保留原文的意境、文化、语意,将读者或观众引入到原语言文化的氛围中,充分满足读者和观众的好奇心以及激起他们的新鲜感。异化可以包括语音层面上的异化,如英文中的laser、model、coffee分别被翻译为汉语的“镭射”、“模特儿”、“咖啡”,汉语中的“功夫”被翻译成英文中的“kungfu”等。异化同时还包括语意的异化,如汉语中的“武装到牙齿”“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被译为“armedto teeth”“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a tooth”等。异化理论在电影影片片名的翻译中应用比较常见。如Rain Man《雨人》Sleepless in Seattl《西雅图不眠夜》Singing in the Rain《雨中曲》Bodyguard《保镖》,The C rying Game《哭泣的游戏》Leon:The ProfessionaI《这个杀手不太冷》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My Best Friend’s Wedding《新娘不是我》等等已经成为观众耳熟能详的影片,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和一次文化畅游。

4.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篇四

成功的使用规划策略能让产品更好的融入到译入语的当地文化中,从而获得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本文着重分析了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两种策略在中英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18,德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指出,“有两种翻译方法: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施莱尔・马赫只是提出了这样一种说法,并没有为其命名。而归化(domestication or adapt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 or alienation)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他指出,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要求译者将源语言翻译得不漏痕迹,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把译作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让读者读起来觉得没有任何翻译腔。而异化是要求译者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来语的表达方式,即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归化与异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

5.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篇五

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看归化与异化翻译

异化与归化原则是翻译界十几年来一直讨论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主要从翻译目的.与全球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异化翻译的必要性,同时指出有效的翻译应适时加以归化的辅助.同时还就异化与归化问度的把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作 者:王悦 WANG Yue 作者单位:上海市商业学校,外语教学部,上海,72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10(5)分类号:H059关键词:归化 异化 文化交流 翻译 文化全球化

6.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篇六

试析文化交流中中式菜名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从翻译理论中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中式菜名做了尝试性的分析,翻译与文化交流是最基本交流方式.通过归化与异化的`定义,描述了翻译的归化与异化,并对归化与异化进行了讨论,从中试析中式菜名英译的归化与异化现象,以及中式菜名构成的特点,并以实例说明了中式菜名英译中的归化、异化现象.因此,归化异化需要同时使用,相互促进,而只用一种翻译方法并不能涵盖像中式菜名翻译如此复杂的翻译领域;同时异化也需要归化的帮助与合作,归化亦需辅以异化,这也是实现跨文化交流效果最大化的客观要求.表3,参14.

作 者:陈怡帆 CHEN Yi-fan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武汉市财贸学校,外语教研组,湖北,武汉,430016刊 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ENVIRONMENT-BIOLOGICAL POLYTECHNIC年,卷(期):14(1)分类号:H159关键词:文化交流 中式菜名 翻译 归化 异化

7.异化和归化下的电影翻译策略浅析 篇七

1 影视语言的特点

影视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 是一门“有声有形”的艺术。观众在观看画面的同时, 要了解声音, 将声音和画面的结合才能真正地欣赏电影。影视语言具有瞬间性、简洁性、通俗性、融合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1.1 瞬间性

电影中, 电影台词只被演员演绎一遍。在观看时, 观众不仅要扑捉电影画面而且需要迅速地观看字幕或聆听配音, 而不能重复观看或聆听同一句台词。因此, 电影字幕的译文就必须简洁明了, 一目了然, 让观众能迅速理解字幕的含义。

1.2 简洁性

影视语言的瞬间性要求语言的简洁性。电影的长度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大量地信息, 影视语言就不可以拖沓冗长, 必须是简洁明了。同时, 电影台词基本上是以对话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译文不但要求流畅自然, 还必须配合屏幕上演员的口型。” (张春柏1998) 因此, 译文就有了字数的限制。

1.3 通俗性

电影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体, 其语言也应符合观众的欣赏水平。太简单的台词会使观众感到乏味无趣, 而太深奥的台词则会使观众感到枯燥艰深。同时, 影视语言的瞬间性和简洁性亦对其通俗性提出了要求。要观众画面在瞬间理解简洁的台词, 影视语言就必须简单易懂, 不给观众造成理解的障碍。翻译中, 通俗化就要求“译者能在通顺的基础上力求语言靠近大众, 清楚明白, 雅俗共赏。” (赵速梅, 黄金莲, 2005)

1.4 语言的融合性

电影是画面、声音相互补充的艺术。影视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非口头语言。口头语言是电影中人物的台词, 而非口头语言包括演员的肢体语言, 电影的音乐、背景、画面等等。二者相互补充, 相互配合, 将电影所要传达的意义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出来。语言的融合性就是指电影中的口头语言和非口头语言是相互融合的。将电影中的台词分离出来, 句子与句子逻辑性不强, 断续而跳跃, 常常使人无法理解。只有结合画面及其他才能看出其中的关系, 意义也才能得到表达。在电影中, 口头语言和非口头语言是完全不可分割的。因此, 译文要和人物的非口头语言相一致。

1.5 文化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一个相应的文化, 词语的意义最终也只能在相应的文化中找到。” (吕璀璀2005) 电影反映了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宗教信仰等等, 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因此, 在进行影视翻译时, 必须理解电影的文化内涵, 将外国的文化风俗准确而通俗地传播到国内来。

总的来说, 影视语言瞬间性、简洁性、通俗性、融合性以及文化性的特点使影视翻译与一般的文学翻译完全不同。影视语言的翻译不仅要具有影视语言的特点, 而且要使目的语观众能够在理解语言的同时了解原语的文化含义。因此, 在翻译时, 就应当采用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2 异化与归化

18世纪时, 施莱尔马赫在他的一篇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两种翻译方法: (1) 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 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2) 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 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根据这两种方法, 在1995年, 文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自此, 这两种策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1 异化策略

异化是以原作为中心的翻译策略, 要求译者在翻译时, 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 采用原作者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以体现原文的风格和文化。在翻译中, 译者“可以不必绝对服从目标语言和文本的限制, 在适当情况下可以选择不流畅的、晦涩难懂的风格, 可以有意地收录源语的独有特征或目标语的古词”。 (谭载喜2005) 为了保持影片原有的艺术类型, 文化特色和剧中人物的语言风格, 译者常采用这种策略。在《泰坦尼克号》中, 有一句话是“you are a chicken.”这是奥利骂斯文的话。在英语中, “chicken”指的是胆小, 而中文中则指不贞洁的女性。因此在翻译时, 就应译为“你是一个胆小鬼。”使观众得以理解。若只是归化译为“你是个唧唧喳喳的人”, 就无法传达原文的意义, 观众也难以理解。同样, 在《阿甘正传》中珍妮说了这样一句:“pray with me, Forrest.Pray with me.Dear God, make me a bird so I can fly far, far, far way from here.”译为“和我一起祈祷吧, 弗雷斯特, 和我一起祈祷。亲爱的上帝, 把我变成一只会飞的鸟吧, 飞得越远越好。”众所周知, 西方人民大多信奉基督教。电影常常会体现宗教文化, 而中国人民对西方宗教文化的理解也日益加深。因此, 在翻译时, 采用异化的策略, 直接翻译为“祈祷、上帝”, 不影响翻译的理解, 也保留了原语的文化意义。

影视翻译中, 异化策略的运用可以忠实原文的文化含义并再现影片的风格。但是, 若字电影中常常有目的语观众难以理解的文化、风俗、习惯用法时, 此时, 归化策略的使用就十分重要。

2.2 归化策略

归化是以目的语为中心的翻译策略, 要求译者在翻译时, 尽可能地向读者靠拢, 采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俗。在翻译中, 译者常常“精心选择有助于以这种方式翻译的文本;有意识地采用流畅、顺耳的目标语风格;改编目标文本以符合目标话语类型;添加解释性材料;删除源语独有特征以及以目标语的预设与取向来使目标文本变得总体和谐。” (谭载喜2005) 在影视翻译的过程中, 为了体现影视的文化特征, 许多人常常采用异化的方法, 以便体现原语特点。但是, 这种翻译又常常会造成目标语观众的理解的困难。实际上, 电影翻译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听众能理解语言的含义, 更要了解不同的文化。因此, 影视翻译不仅要体现原语特点, 传播异域文化;也要能够为目的语观众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 翻译中, 应当采取以异化为主, 同时归化和异化相融合的策略, 得出既能体现原语特点, 又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的译本。

归化策略的使用常常涉及到两种语言习惯用语的不同和两种文化的差异。先看看《黑衣人》中几句台词:

Sir, I'm gonna need you to stop talking.

译:先生, 沉默是金难道你不懂吗?

Well, that's just not living a full life.

译:这就叫一失足成千古恨。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time travel.

译:穿越剧你看多了吧?

这几句话中, “沉默是金”、“一失足成千古恨”、“穿越剧”都是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词语, 译者为了使观众能轻松理解原文的意思, 采用了归化的策略, 使用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词语, 生动形象, 使得让观众对此印象深刻。

再如《阿甘正传》中的一句话:“It was like older times, We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again.”译文“就像当年一样, 我们秤不离砣。”从字面意思来看, “peas and carrots”是指豌豆和胡萝卜, 对外国观众来说, 豌豆和胡萝卜的很容易理解, 但是对中国观众来说, 这两个是完全无法理解的意象, 因此, 在翻译时, 必须将其变为能是中国观众熟悉的意象。而中文的“秤不离砣”和原语的“豌豆与胡萝卜”意义相同, 都是指两者关系密切, 不可分离。因此, 译者采用了归化的策略。

同样, 《越狱》中有这样两句对白:

Lincoln:you’re willing to risk the entire escape on a guy you don’t even know?

林肯:你愿意把逃亡的成败压在这个你不了解的人身上?

Michael:preparation can only take you so far, after that.You gotta take a few leaps of faith.

迈克: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 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 但能够达到目标, 则要看运气如何了。迈克这句话的意思是所做的准备只能将人带到这里, 剩下了只能看信念的跃动了。若将迈克的这句话直译, 观众完全是无法理解的。因此译者在此采用了归化的策略, 选用了中文的谚语, 使观众清晰明了。

影视翻译中, 习惯用法的区别和两种文化的差异常常要求我们运用归化的策略, 将原语中生涩难懂的表达用通俗的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使目的语观众中在观看时, 能够在瞬间清晰理解影片中的含义。

总之, 影视翻译中, 影视语言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只采用归化或异化一种策略, 而是应当两种策略相结合。异化能够更好地再现原文的风格特点, 而归化则使观众更易理解原文的含义。翻译时, 应根据具体的情况, 灵活采用两种方法, 在不影响目的语观众影响的同时生动而形象的传播原语文化, 促进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越来越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 2000 (2) .

[2]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 1998 (2) .

[3]赵速梅, 黄金莲.影视翻译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9 (3) .

[4]吕璀璀.英美影视作品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电影评介, 2009 (5) .

8.“透明”翻译策略下的归化和异化 篇八

【关键词】“透明”翻译策略 归化 异化 文化立场

一、翻译中的“透明说”

“透明说”也叫“隐形说”,无论是透明还是隐形,说到底,就是要让译者“不可见”,这一观点在传统翻译理论中有很多论证。“透明”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中完全遵循原作者或原作,不流露个人色彩及主张,让译者不留痕迹地毕现原著精神,让读者感受不到译者的存在——无论对对作者还是对读者来说,这都无疑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境界。对于这种境界,俄国的果戈里曾有一句熟悉的名言加以描述:“理想的译者应成为一块玻璃,透明得让读者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成为了“透明说” 的一句十分经典的阐释;而钱钟书也曾以“化境”一词加以概括。从二位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人们普遍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透明说”这一理想境界的,许多翻译家都非常向往这一理想境界,使其成为很多翻译家坚持努力靠近的目标。

二、“透明说”引导下的“异化”和“归化”

1.何为“异化”、“归化”。虽然“透明”翻译策略受到众多追捧,但是在其引导下,翻译界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不同译者对“透明”的策略出现了不同的理解,进而导致了“异化”和“归化”两种不同的结果。有的翻译家理解的“透明”,就是翻译中不要留译者的个性和主观色彩,一切以原文为依归,调动一切手段,努力把原文的形式价值与精神风韵都“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读者;便有了“异化说”。而另一些翻译家理解的“透明”着重于在译文中不留生硬牵强的翻译痕迹,让译文读起来不像译文,就像原作者的写作;因此,译者不得不“以纯粹的母语”去处理原作中的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于是便出现了“归化”。简单来说,“异化”就是译者站在出发语文化的立场上,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迁就外来文化语言特点,保留原作异国情调;“归化”是译者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用地道的本国语言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2.实例分析。由“透明”翻译策略引出的“异化”与“归化”到底哪个更适合用以从事翻译实践呢?近几年来在我国翻译界一直争论不休;笔者举几个学习过程中积累到的例子与大家一同分析,进而对二者加以体会:

①—Why should a man never tell his secret in a corn field?

—Because it has too many ears.

“异化”式翻译:——为什么人千万别在玉米地里说秘密?

——因为地里有很多“耳朵”(“穗”)。(注:英语中的”ear”除了“耳朵”外,还有植物的“穗” 的意思,英语原文采用了双关的手法。)

“归化”式翻译:——为什么人千万别在墙根底下说秘密?

——因为“隔墙有耳”。

分析:此例的异化翻译无法直接再现原文的双关意味,只能通过添加译者注来加以阐释,显得繁琐。而立足于中文背景的归化式译法则读来更为通顺达意,但也存在改变原文意象的遗憾。

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异化”式翻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a meal without rice.

“归化”式翻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分析:对于汉译英,需要注意目的语读者是讲英语的人,所以“归化”翻译是面向英语读者的,“异化”翻译则是字对字的直译。

3.名家的选择。审视近代以来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状况,包括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1世纪一百三十多年间的中国文学翻译情况,会发现归化论占了主导地位;其中,包括林纾、朱生豪等很多著名译者均采取了归化的策略。这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中国翻译尚未成熟,大多为作家的译者对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所以导致这一时期除了鲁迅之外,大多都坚持归化论的策略;鲁迅主张坚持“硬译”的立场,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益智,因此必须保持原文异国情调,有时甚至“宁可译得不顺口”。20世纪后期,一些翻译理论家开始反思这种党“同”伐“异”的翻译文化观,开始强调“异”与“同” 的辩证关系,以期促进我国文化交流事业发展。

三、如何选择

可以看出,所谓“归化”与“异化”,实际上是以译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为基本点来加以区分的。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使者,面对的是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因而笔者认为,在从事翻译实践时,应极力避免采取极端化的“异化”和“归化”策略,试图把“交流和沟通”作为翻译活动的根本宗旨;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译者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从单一的方法技巧层面走出来,并将其上升到文化表达和重构的高度去审视和探讨,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为平衡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严辰松.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9.略论汉藏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 篇九

关键词:汉藏翻译 归化 异化 翻译策略 语言

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化以及不同的风俗习惯,从而形成了灿烂多样的世界文化,博大精深的藏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其中佛教文化是精髓部分,纵观历史的长河,佛教本是印度的产物,早在吐蕃赞普时期佛教渐渐传入吐蕃的同时,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邀请了莲花生祖师和寂圆大师等许多外来的大学者。与此同时,吐蕃的许多学者也徒步到印度和尼泊尔等国学习梵文,回到吐蕃建立了专门翻译佛经的机构,叫做桑耶翻译院,就是如今的桑耶寺,而且也首次确立了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等。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许多佛教专用词都是意译过来的。也就是说把佛教中的专用词等本土化了,以便于民众接受这个新的宗教。但是有些名词,比如动物和植物等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印度的许多动植物在雪域高原是没有的。比如狮子和檀香、水莲等名称就只能音译了。翻译中的这种现象也就是笔者要在下面谈到的归化和异化。通过这些译师付出的努力和坚持以及吐蕃赞普的政策,都促使佛教在雪域藏地迅速地传播。著名的甘珠尔和丹珠尔都是这时期译师的功劳。佛教的根在印度,却在藏地开花结果,从而可以看到译师的成就之大以及翻译的重要性。

一、归化和异化的定义

从翻译历史上看,归化和异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并不是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在某种程度上跟直译和意译还是有区别的。异化和归化现象则是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是跟语言、文化和风俗等因素扩展。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藏族著名的高僧根顿群培也在他的翻译思想中提到过关于规划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1)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风格。在藏族翻译史的早期,比较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比如佛经中诸多佛教故事翻译后在藏族民间广为流传。

(2)异化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文化间的交流,读者的阅读目的也包括想了解异国文化,译者使读者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异化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原文的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通常情况下习惯地采用异化策略是必然的。但在汉藏翻译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归化和异化的问题。由于藏汉语法的不同,藏汉民族的文化差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许多时候要慎重。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如,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用希腊文写的所有著作因战乱时间的改变等缘故摧毁后,曾一度无人知晓这位伟人。但是在后来找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曾用阿拉伯文字翻译的版本,然后又从阿拉伯语言翻译了希腊文和意大利文等翻译版本。因而亚里士多德的伟大的哲学思想之光芒照耀在了整个西方世界,给西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三、归化异化作用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而文化差异则是翻译的主要障碍。因此,通过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能够达到互相了解和沟通的目的。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异化翻译能够让读者了解到世界上诸多的文化现象,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好处。在汉藏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的采用要注意源语文化和译文文化的差异性,然后既要通顺又要易懂。

参考文献:

[1]周季文,傅同和.汉藏互译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赤烈曲扎.藏族翻译史论概要[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

[3]马进武.藏语语法四种结构明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0.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篇十

习近平主席指出:“何为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不仅仅是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强国之梦, 更是实现人民幸福生活之梦。中国梦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国家梦、民族梦。随着这个话题深入人心,悄然成风,其译文的出现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翻译盛行于各大媒体及诸多报端,其中以“China Dream”备受青睐,出现使用的频率较高。该译法诠释了主席发表讲话的精神,体现了民族整体利益的梦想,并非个人主义出发点的追梦角度。然则,时间的推移和学者们的推敲,导致了对此译法的质疑。“China Dream”容易导致民族梦与国家梦对立, 甚至会被某些西方人士误解为所谓的“强国梦”。另有一种看法认为“China Dream”其实是指外国人想要在中国成就的发展梦或发财梦。因此, 倾向于Chi-nese Dream取代China Dream的呼声此起彼伏 , 其令人信服的论据莫过于美国梦(American Dream)。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聪明、勤奋、坚忍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历史学家亚当斯提出了“美国梦”的概念,旨在表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改变自己的未来。类化和泛化的现象衍生出“英国梦”、“欧洲梦”,等等,使用国别名的形容词来修饰dream显然是自然而然、无可厚非的。

因而,以此类推,中国梦的译 文为“Chinese Dream”也颇为合理。不仅如此,此译法彰显了文化翻译观下的归化处理。Venuti ( 2001 ) 就提出用 归化 (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 来翻译文化 因素。采 用归化法 意味着把 原文尽可 能地传递 给目的语读 者 , 归化使源 语的语言 形式、习惯 和文化传 统的处理以目的语为归宿,在语言表达上较自由,旨在将异国文化中的“异 域风情”转 化为本民 族的版本 ,从而得到 大众的认可。

2.文化翻译观下的归化和异化

杨仕章(2000:66—70)指出,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是:“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流 ,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 ;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文化学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是相对的、偶然的,而差异是绝对的、必然的。文化又是开放的,具有潜在的相互吸收和包容的能力。文化交融的结果就是文化之间借鉴和吸收异质文化的精华,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语言和文化,同时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介绍出去。

美国翻译理论家Venuti(1995)提出了“异化法”和“归化法”。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原文作者和源语文化为归宿,后者则以目的语、目的语读者和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异化派认为翻译的初衷就是让读者了解异国语言和文化, 译文真实地再现原语才能提高读者接受异国文化的能力, 最终促变和丰富本国的语言和文化。而归化派则认为文化鸿沟过宽,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受限制,为了避免文化冲突,语言的交流首先是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目的语文化读者。但综合而论,无论是从理论的建构,还是实践的操作,都应走向“中庸”,这不仅保存了原语文化的“异国情调”,再现了原文的文化信息,还可吸收外来语,丰富译语语言文化。

3.个案分析China/Chinese定语模式

英语中经常见到把名词用作形容词,放在其他名词之前(即放在“定语”位置)。事实上,用名词修饰名词有日益发展的趋势。在翻译过程中, 常常会碰到有关China/Chinese方面的词汇选择,选词时,我们需要多加斟酌,不仅要考虑它们的习惯搭配,还要关注它们同为定语修饰相同名词所带来的天壤之别。譬如:

鉴于China和Chinese词性本质上的差别, 在构词搭配上,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根植于英语文化中,不容置疑。身为定语修饰名词的China,往往表示“中国产的,中国特色的”,是褒义显性词,如Chinarose(月季 ),China silk(中国丝绸 ),China tea( 中国茶 ),Chinatown ( 唐人街 ), 等等。Chinese除了客观泛指“中国 (人)的,中国特点的 ,汉语的 ,中国文化的”之外 ,还表略带感情色彩的“中式的”。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指“<贬>中国餐馆综合征”,暗指中国饭菜质量差;Chinese whisper意思是“中国式耳语”, 指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走样的消息;Chinesestyle road crossing指的是“中国式过马路”。基于翻译的归化处理,以上表达皆不可以互换。

文化翻译观下的异化处理使得“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我们把一些在英语中没有对映体的说法,kungfu (功夫)、xiucai (秀才)、chipao (旗袍)、yin(阴 )、yang(阳 )、Dan(旦 ),等等 ,依赖“中国英语”注入英语语料库中。“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葛传槼先生于1980年提出来的。“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专门用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 或者说是专门用来表达中国特有文化内涵意义的干扰性英语变体。汪榕培(1991)第一次肯定了“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并将之定义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为“中国英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自此以后 ,一些学者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进行了区分,并对前者作出了积极评价。“中式英语”主要特征为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产生了英语和母语在某些方面的融合。其可以归类为:(1)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可以理解,但是未完全归化,目的语受众觉得不自然;(2)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有问题,但是不妨碍目的语受众的理解;(3)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有问题,但是可以被忽视,交际可以进行。

4.结语

11.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篇十一

1 中医术语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性

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一名合格的翻译者, 不仅需要熟练地了解两种语言, 而且更要熟知两种语言所在的文化。语言无法离开它的文化背景而独立地存在着。他还指出“语言与文化相生相随”。一个优秀的翻译作品必须做到把源语和目的语的两种文化有效结合来形成两种语言间的真正交流。跨文化交际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 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而由于受到各自不同文化的影响, 中西医在理论和诊疗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并频繁显现出交际障碍, 进而阻碍了中医国际化进程。由此可见, 为了更好地在全球发展中医和宣扬中医文化, 在中医术语翻译过程中, 必须充分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交际的重要性, 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中医的文化特色。

2 中医术语英译的归化

2.1 什么是归化

1995年, 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一书中,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韦努蒂提出了用“异化法” (foreignizing method) 和“归化法” (domesticating method) 这两种翻译策略。他指出“归化法是基于我族中心主义, 使外国文本适应译语的文化价值观, 将作者带回家。[1]归化, 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从读者的角度出发, 向目的语读者靠拢, 考虑到读者的思维方式、习惯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中医术语英译译本的阅读对象以西方学者为主, 他们多对中医术语中的文学色彩和哲学色彩知之甚少, 很难去搞懂当中深厚的文化内涵。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可以把源文化中的不同成分转化成目的语文化中人们所熟悉的内容, 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源语文化中较难以理解的部分, 降低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难度。

2.2 归化策略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应用

2.2.1 意译法

“乌风内障”在中医中是指青光眼, 如若采用直译法将“乌风”翻译为“black wind”, 必将使目的语读者难以理解。因此, 可将此术语意译为“glaucoma”, 便更易于被接受和理解。“金实不鸣”、“土不治水”是中医上用五行的属性来解释五脏之间病理关系的术语, 如被直译成“Solid bell can not ring and earth fail to control water”, 这样的翻译文本不仅目的语读者无法阅读, 更会造成理解的困扰和误解, 所以根据这两个术语在中文的含义, 它们指外邪阻肺致使失声或嘶哑和脾虚不能运化而形成水液代谢障碍, 可以将其译为“hoarseness or aphonia due to stagnation of exogenous pathogens in the lung”;“fluid metabolism disorder due to deficiency of the spleen failure。[2]更多的例子比如:“注车注船”译为car sickness and sea sickness。

2.2.2 借词法

采用借词法, 在中医术语中, 存在的语义明确而用词不规范的术语, 采取借用西医专业英语词汇来加以翻译;使含有浓重文学内涵的中医古语被译为简洁、易懂的西医术语词汇。例如中医中的“寒”含有丰富内涵, 而英语中的“cold”根据Websters Dictionary对cold的解释, naturally without heat, used in ancient and medieval sciences to describe one of the four qualities of the four elements。这一解释与中医学中所表达的“寒”的内涵相一致, 便可以用借词法翻译。例如:“白虎历节”, 是严重的游走性关节炎, 可译为severe migratory arthralgia, 便更易被西方读者理解。采用“归化法”翻译后的译本更容易让中医文化被西方目的语文化读者接受, 使读者获得强烈的身份认同感, 充分了解中医术语的内涵。

3 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异化

3.1 什么是异化

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一书中韦努蒂提出了用“异化法” (foreignizing method) , 他指出, “异化翻译法是使译文故意冲破目的语的常规, 保留源语中的异国情调。异化, 就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 从源语作者的角度出发, 以期保留源语文化的语言特点, 尊重源语文化的身份, 运用源语作者在其创作时的思维方式来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异化翻译强调源语言的主导作用和地位, 更好地保留了文本源语文化的异域性。

3.2 异化策略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应用

3.2.1 直译法

中医术语在目的语中可以直接找到对等词的情形下, 可采取直译法来进行翻译。比如心、肝、肺、脾、肾译为heart, liver, lung , spleen , kidney, 虽然在中医和西医中代表的深层含义有所不同, 但同属于人体器官, 使用这样的译法, 既保留了中医术语的特色, 也能消除西方目的语读者对中医的隔阂。例如“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意为“滋阴壮水之祛, 以抑制亢阳火盛”的意思, 译为“enrich the governor of water to restrain the brilliance of yang”。直译法可适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术语、病理术语等[3]。

3.2.3 音译

中医术语英译中音译的使用, 即利用汉语拼音进行翻译, 可以消除源语信息的丢失或扭曲, 使目的语转化为统一的符号, 代表固定相同的内涵, 进而自然形成规范化的译名。例如中医中的“气”曾被意译为“vital energy”和“Qi”, 但这两种译法的存在使读者常常容易混淆或认为二者均指不同事物。而“energy”也未将“Qi”所表达的特点和功能传达出来。而“气”可以把分为“元气”“卫气”“营气”等类别, 因而也可以译为original qi, defensive qi, nutrient qi。 采用“异化法”翻译的中医术语英译译本, 具有简洁性和可回译性, 它减少翻译过程对源文本信息的损益, 提高了中医英译翻译质量。

4 结论

中医本身的丰富文化内涵, 为从跨文化角度出发, 处理中医术语英译中的问题提供了参考。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不仅可以对中医各类型术语翻译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可以帮助中医术语英译的译者提高文化意识, 了解造成英译过程中障碍的原因, 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医药知识及中国文化。

摘要:翻译就是从一种语言符号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符号的过程。中医是我国的国粹, 要使中医走向国际就要求译者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 结合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来对中医术语中的文化成分加以翻译, 原则如下:用直译保持中医词汇的传统风格;用音译翻译西医中的缺失词汇;使用借词法, 翻译中西医中的对等词;使用意译翻译那些内涵丰富无法用直译翻译的词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医术语英译,归化,异化,文化

参考文献

[1]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ge, 1995.

[2]陈骥.中医术语与经典语句英译的异化与归化[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6) :562-563.

[3]毛红.从异化与归化看中医文化因素的翻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 (13) :76-78.

上一篇:9年级学生评语下一篇:外出学习交流通知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