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024-10-28

老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精选10篇)

1.老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一

浅谈老干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老干部是我们党宝贵的政治资源、人才资源和社会财富,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创业者和奠基人,他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发挥老干部工作,既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发挥老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老干部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一、充分发挥老干部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开发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资源、环境、要素等约束越来越严重,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的任务非常艰巨。我国的老干部群体人才荟萃,在他们当中有的曾担任各级领导职务,有的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和实干家,要积极组织他们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发挥他们人缘广、关系多的优势,积极为社会经济发展引进人才、技术、资金,促进经济发展。

二、注重发挥老干部广泛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及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

1、在组织和引导他们协助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做好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时,可以通过他们把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传递下去,又把群众的愿望和诉求更好地反映上来,使之成为畅通社情民意、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一条重要渠道,成为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的重要载体。

2、可以组织和引导他们协助做好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作。构建和谐社会,重点、难点在基层。老干部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可以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咨询点拨,帮助基层干部增强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活力、处理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推动和谐单位、和谐社区、和谐街道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

3、可以组织和引导他们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的群众排忧解难,促进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等等。

4、发挥他们在构建和谐家庭中的作用。发挥好老同志在家庭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引导和教育好家庭成员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和谐幸福,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穿老干部在家庭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着家人。

三、要充分发挥老干部在政治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我们党的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和谐伟业。广大老干部在宣传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

辱观、关心和教育下一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智慧优势。因为,广大老干部在长期的革命生活中铸就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了优良的传统作风,让这样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人讲传统,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讲奉献,是最有说服力、感召力和向心力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实践中,一要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老干部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他们深入到街道、乡镇、学校、社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利用各类宣传教育阵地,向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讲光荣历史、讲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长期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二要继续组织广大老干部积极参与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以“知荣辱,树先锋”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三要继续鼓励和支持他们进一步当好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导员、良好社会风气建设的监督员,努力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献计出力。

四、发挥老干部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老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党性观念强、政治经验丰富,在党内经常性学习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发挥他们的这一优势。一是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他们给广大党员上专题党课或现身说法以及开展一些督导巡视等方式,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新上任的各级领导干部牢记历史使命,增强宗旨意识,自觉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二是可以继续组织部分老干部参加干部监督员,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要注意多听取老干部的意见,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

得砖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三是可以继续组织部分老干部参加党风监督员,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行使党内监督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自觉反腐倡廉,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总之,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努力构建和谐家庭、和谐集体、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这既是给老同志们提供了发挥余热、为社会再作贡献的机会和平台,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与要求,这不仅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2.老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二

关键词:艺术,文化,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 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崇尚自然规律, 爱护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以保持经济快速有效的发展。在当今“和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主调的时期, 从各个领域把握“和谐社会”也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有句格言是这样说的:“什么是最智慧的——数”, “什么是最美的——和谐”。前句可视为“科学 (数) 是最智慧的”;后句可释为“艺术 (和谐) 是最美的”[1]。这就说明艺术创造了美, 而在创造美的过程当中也体现了对和谐精神的追求与探索。所以我们可以说, 艺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艺术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能丰富和陶冶人的情感。艺术活动是一种以象征性符号形成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另一方面艺术又凝集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鲁迅先生说过:“画家所画的, 雕塑家所雕塑的, 表面上是一张画, 一个雕塑, 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2]。德国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认为, 人即使练习作画, 情感的表达也是第一位的。艺术是以情感体验方式进行的审美活动, 这种高尚而丰富的情感能有效地丰富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得人文雅、明智、全面发展、造就完整的人格。艺术活动主体在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当中, 超越物质性的生产实践活动中的束缚, 让自由自觉意识得以充分的展现和张扬;在超越物质现实的状态中驰骋想象。

艺术能促进人格精神、人生价值的超越。艺术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 集中体现了人类活动对于和谐精神的追求与探索。艺术活动所承担的使命是对于客体世界的认知、反映和创造, 以及实现人与客体世界各个方面的和谐与统一。人在社会实践中既充当着实践主体的角色, 又充当着实践客体的角色, 这一特性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艺术活动本身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情感化特征, 特别是艺术活动主体进行艺术创作过程当中, 艺术主体往往将艺术创造或欣赏视作自身情感体验和精神审视的过程。所以, 当处于这种状态时, 艺术活动主体同时也就成为客体与对象, 自身的精神意识、人生轨迹、生存状态、灵魂的真切与晦暗、生命的闪光与衰微, 均成为主体探寻和拷问的对象与内容。正是在这样的内省和自我剖析中, 人们才能做到对自身的认知和改造, 由精神的失衡与失谐不断走向新的平衡与和谐, 在人格精神、人生价值追求等方面实现更高的超越[3]。

二、艺术能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

文化, 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 是其理想、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的总和, 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文化是创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力、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全面协调的、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它可以创造生产力, 提高竞争力, 增强吸引力, 形成凝聚力。一个社会的和谐, 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艺术可以美化和优化人文环境, 形成一种文化共识, 从而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

无论是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精神的传统艺术, 还是现当代的优秀艺术都是真善美的统一, 是一种自由和谐而又能给人们带来人生启示的综合体。当人们在欣赏这些优秀艺术的同时, 开拓了文化视野, 提审了审美能力, 使得自身素质得以提高。与此同时, 它还使得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烦乱浮躁的心情得以改善, 使人在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得以提升, 从而有助于推动文化和谐健康的发展。

三、艺术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 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艺术活动中, 艺术活动主体相当多的一部分审美感受源于自然。在艺术活动中, 人们面对的是人与世界的各种关系, 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重要的话题。艺术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是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结果, 当人们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掌握了自然界的某些规律并开始为专门满足审美的需要而去进行创造和生产时, 审美意识便产生了, 自然也随之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人们在生活当中把审美情感投射与自然, 以情感体验的方式把握自然, 以艺术的方式看待自然, 从而提高了人们对自然整体的感知能力, 建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关系, 启发人们从艺术的角度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艺术创造了生活中的艺术美, 开拓了审美空间和精神空间, 让人欣赏美的同时, 引领其向更高的理想追求迈进。和谐的艺术一直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也正是对于和谐的最为民族的阐释。和谐, 是多样的;和谐, 是开放的;和谐, 在今天是科学的分析世界、观察世界的最为合理的界定。艺术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 不懈地探索并表达着真善美, 使人的人生价值、精神境界以及人生的终极关怀充分的体现出来, 从而形成巨大的精神动力以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孙雪涵.艺术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J].科教文汇, 2007 (6) :37.

[2].蔡克文.把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理论版) , 2008 (5) :103-104.

3.老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三

关键词:领导干部;礼仪修养;和谐社会;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146-03

一、个人礼仪修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其中的和谐,是人类价值观念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追求以“和”为贵。其中的“和”便是和谐、和气、和睦。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所谓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整个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相互协调和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先贤孟子就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谐社会的建造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离不开个人礼仪修养。个人礼仪修养的提升也是一种不断完善自我的行为活动,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了解,进而促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就个体而言,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可以促进个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展示良好的个人形象,满足个体自身需要,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个体自身的和谐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是社会和谐的缩影,也是社会和谐的体现;既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又是和谐社会的结果。就群体而言,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又可以帮助个体与群体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礼仪不仅仅是指个体的交往技巧,还包括个体的气质风度和道德情操、阅历见识。就国家而言,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向世界开放,积极地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国家交往和交流环境,知礼、讲礼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良好的礼仪修养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礼仪水平。而较好的社会整体礼仪水平,又有助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我国与其他友好国家之间进行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素质,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的桥梁和纽带,还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个人礼仪修养越来越重要,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

二、领导干部个人礼仪修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一)领导干部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表率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追求着的目标,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与义务。领导干部是单位的领军人物,也是在单位中,人民群众时时刻刻都关注和效仿的对象。“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领导干部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起到表率作用,这种表率作用不仅仅是在日常工作中,也反映在领导干部的生活之中,延伸到了领导干部的生活圈和社交圈中。领导干部的具体表率作用,就是通过个人礼仪实现的。拥有良好的个人礼仪,领导干部就能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若是领导的个人礼仪修养欠佳,那就不能起到相应的好的表率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无论何时何地,党员干部都应该注意发挥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人民群众能够信赖的人,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党的先进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自觉地向党组织靠拢,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领导干部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的表率作用是能够鼓舞人、影响人的,是能够让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激发普通干部和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成为人民群众心底最坚实的支柱。如果是一个领导干部对待工作马马虎虎,不认真不负责,在工作中不注重自己的形象,满口的胡言乱语或者出口成“脏”,这样的人,又怎么能让人民群众信任和依靠?又怎么能够在人民群众中起到的表率作用?所以,领导干部应该重视和加强自身的礼仪修养,用自己良好的修养素质,领导着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领导干部的个人礼仪修养关系着个人素质和领导影响力

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好坏与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增强领导干部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离不开个人魅力的形成。要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就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质的建设。高尚的道德品质,会给领导者带来良好的影响力。伟大的先贤圣人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即是“作为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即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起来;反之,若管理者自身行为不够端正,却总是要求别人行为端正,纵使三令五申地下命令,也只能是空谈,不会有人真正服从和跟随他的。”虽然说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无缺的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努力地追求着自身尽可能的完美。提升个人礼仪修养是塑造个人魅力的最佳方法之一。礼仪修养的加强,可以丰富领导干部的内涵,增强领导干部的个人魅力。领导者的强大个人魅力,往往能够赢得众人的追随与仰慕。历史上的每一位成功的领导者,莫不如是。

(三)领导干部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弘扬和谐文化

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是人际交往的助力,能够帮助工作正常地开展,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烦。也可以指导周围每一位社会成员的思想,从而弘扬和谐文化。领导干部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主要体现在用人艺术、用权艺术、沟通艺术、激励艺术、协调艺术、理事艺术、决策艺术等方面。只有遵循了各种“艺术”规则,才能胜任领导工作,扮演好领导在团体中的重要角色。这就要求,在团体的工作中,应该营造出一个和谐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就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摩擦和争论,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展开,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加强领导干部的礼仪修养可以引导团队成员的进步意识,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看到与他人的差距,自觉加强自身的礼仪修养,从而促进团体的和谐。礼仪修养还可以促进人际交往。众所周知,周恩来总理一向以风度翩翩,机智幽默著名。在与外国友人的交往过程中,周总理一直以自身良好的礼仪修养和气质风度为大家赞叹,折服。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在机场欢迎尼克松总统一行的仪仗队是由周总理亲自挑选的,晚宴期间所演奏的乐曲,也是周总理经过仔细地挑选之后才决定选用的,大部分都是尼克松总统喜爱的曲子。这使得尼克松总统印象非常深刻。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曾经对毛泽东说:“我真羡慕你有一个周总理,我们就缺一个周总理”。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恩来总理之后也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不仅如此,肯尼迪总统的夫人杰奎琳和西哈克的夫人莫尼克公主都曾说过:“中国的周恩来总理是她们唯一的偶像”。可见,良好的礼仪修养的确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促进人际交往与沟通协作。

三、加强领导干部的个人礼仪修养

(一)领导干部的礼仪修养现状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一部分领导干部对于自身礼仪修养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许多理论并没有付诸行动。多数领导干部对于礼仪修养的认识仅仅只限于纸上谈兵,甚至有很多领导干部认为礼仪修养在工作中只是细微末节,不值得重视。也有人认为,礼仪修养在工作中太麻烦,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更有甚者,有的人认为礼仪修养是虚伪的,是“小资情调”,在工作中不能加以运用。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不注重礼仪修养,讲话大大咧咧,无所顾忌,做事情方法简单直接,不讲规则规矩。在与群众打交道的时候,讲排场端架子,不将群众放在眼里,不仅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也影响了领导干部的形象,影响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二)提高领导干部对个人礼仪修养的认识

提高领导干部对个人礼仪修养的认识,应当加强对领导干部礼仪修养的培训。目前针对领导进行培训的各级各类培训班中,将礼仪培训纳入培训课程的培训班很少,而且即便是纳入了培训课程,不少领导干部也会觉得这种课程并不重要,以工作繁忙为借口,不去上课或者即便听了课内心也并不真正接受。而且我国目前的礼仪培训课程大多是缺乏连续性,培训内容大多是泛泛而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这些问题都反映和导致了领导干部对于加强礼仪修养的不重视。但是,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与发展,个人礼仪修养在社会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领导干部重视和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是一种必须的行为。

(三)加强领导干部个人礼仪修养的措施

1.加强领导干部自身行为规范的学习培训。领导干部不仅要自觉学习和遵守我国《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的规定,还应该加强自身道德行为规范的培训,不管是自学还是参加各类培训班都应该要认真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提升党性修养,增强业务技能和依法执政、依法办事的能力。

2.加强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学习培训。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对于领导者来说,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私人人际关系与公务人际关系。不论是哪种人际关系,交往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构成,是领导干部进行工作的首要条件。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增强团队的凝聚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培训,可以提高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去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

3.加强领导艺术的培训。领导艺术是领导者综合能力的体现,是领导者领导艺术、用人艺术、沟通协调艺术、理事决策艺术和说话做事艺术的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沟通协调的艺术总是用得最多的。通过沟通和协调,化解团体之间的误会与矛盾,促进团体之间的和谐与稳定,是管理和推动工作的基本方法。沟通和协调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思想沟通。领导者的理事决策艺术应该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之中,既能出主意,又能拿定主意,稳稳地掌握好团体前进的方向。既能够制定政策,又能够及时发现和修改政策中的不足。领导干部常常需要在各种场合发言、讲话,讲话的水平与艺术也是很能体现领导者个人能力的。领导干部在与同事下属的交流中应平易近人、坦率真诚,对待问题应该客观公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赢得民心,有力地推动工作的有效开展。

4.加强礼仪知识的培训虽然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不同,但是礼仪具有共通性、通用性。在人与人,国与国的交往中,礼仪充分发挥其沟通、协调的作用。在人际交往中,良好的第一印象总是十分重要的。而一个人良好的礼仪修养的展示,就可以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也才可能有后续的可持续交往与发展。礼仪可以体现出领导者的风度和魅力,也能体现出领导者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尊重。我们都知道,只有充分地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这种尊重与被尊重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往越来越密切。在对外交往中,领导者所代表的是所在单位和组织乃至国家的形象,因此,更应该加强礼仪知识的培训,提升自身素质修养,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遵循国际惯例。另一方面,随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力度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对于新进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也应该重视和加强,让广大干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既会做事,也会做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四、领导干部自身礼仪修养的实践

在实践中,领导干部也要遵循“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形象”的礼仪修养原则。有的人会误认为礼仪修养就仅仅是指塑造领导干部个人形象的细节,比如:穿着打扮、举止动作。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准确地说,礼仪修养始终是以一定的方式实现律己敬人的行为,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加强个人礼仪修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实现。外在的形象是要靠内在的气质和内涵来衬托,内在的气质内涵要以外在的形象来表现。一方面,领导干部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礼仪,因为这也是和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紧密相连的。领导干部的着装就是个人的形象要素之一。比如:国家领导人的着装,不仅体现的是个人形象,还代表着国家形象。同理,领导干部的着装,也代表了他所在的单位团体的形象。并且,有时候恰到好处的着装,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交流的作用。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为了解决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问题,在一次出席谈判时,故意穿上了与以色列国旗颜色相同的深蓝色的套装,并且佩戴了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遗孀赠给的一枚姜黄色的大和平鸽的胸针,她的这一着装为她成功处理以色列和巴基斯坦问题带来了希望。可见,领导者的仪表和着装也是自身礼仪修养的重要体现,它也是能够传递和表达一定信息的。

另一方面,领导干部的行为能力和道德学识属于内在素质,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领导干部较高的修养素质能够提升政府的形象。任何良好高效的交流都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一个人只有给予别人尊重,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懂得尊重别人,营造出良好的交往环境,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内外形象也同时可以得到提升。孔子曾经说过:“礼者,敬人也。”礼仪修养的重点和核心就是尊重,既要尊重自己又要尊重他人,同时还要善于表达。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平台,是人际沟通的桥梁。它并不依靠刻意,而是依靠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合乎礼仪的表现形式来实现的。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与业务技能,让以礼待人成为一种习惯。

五、结语

荀子有句名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做人、做事、治国都必须依靠礼。总而言之,领导干部的个人礼仪修养不仅仅是领导干部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重视和提升自身礼仪修养,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立场上,充分发挥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促进自身和他人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邓永辉.领导干部应具备一定的文明礼仪修养[J].大连干部学刊,2008,24(3).

[2]GreenbergJ,PyszczynskiT,SolomonS.Thecausesandconseque

ncesofaneedforself-estem:Aterrormanagementtheory[M].New

York;Sprining-Verlag,2009:189-212.

[3]朱苏力.纲常、礼仪、称呼与秩序构建——追求对儒家的制度性理解[J].中国法学,2007,(5):39-52.

[4]董桂英.公共礼仪教程:组织形象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15.

[5]李小园.领导干部的礼仪修养与和谐社会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19-21.

[6]邓卫中,秦启文.建设和谐社会的四大要点[N].学习时报,2010-10-27.

[7]谢青.浅谈领导干部涉外交往中的形象问题[J].岭南学刊,2009,(4):58-59.

4.浅析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四

1、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以稳定求和谐。在政治上要保证各阶层应有的民主权利,在经济上要保证各阶层应得的物质利益,这样才能调动社会各个阶层及其成员的积极性,使社会充满活力。工会组织要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出发,坚持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主要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一是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要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职工的各项民主权利。二是要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要把贫富差距的问题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让广大职工群众,特别是那些改革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承担了相当大的改革成本的困难职工来公平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意义。所以,工会在这方面应当发挥作用,尤其是企业改制中,职工为改革已经付出了很大的成本,他们理应享受改革的成果。工会组织应该挺身而出,理直气壮地为职工说话办事。三是维护职工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就业比较充分的社会。工会组织要协助党政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进一步扩大就业安置率和保障困难职工基本生活的帮扶率。要选树下岗职工自谋职业的典型。要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办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班。要积极引导职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坚持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武装自己,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促进职工个体素质的提高,为二次就业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2、广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以发展求和谐。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职工群众。只有社会和经济发展了,职工群众才能得到更大的实惠,社会才能和谐。工会组织要强化加快发展的意识,引导广大职工充分认识经济实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保证,是调整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工会组织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群众性的立功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进步和发明创造等形式多样的职工经济技术活动,不断促进经济进步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工会组织要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切实做好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工作。要拓宽服务发展的视野,选准服务发展的点位,探索服务发展的新模式,提升服务发展的效能,建立健全服务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体现创造成果和享受成果相统一的贡献价值,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的创造活力,充分展示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在党执政的经济基础、积蓄社会和谐物质能量中的贡献价值。要大力弘扬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用劳模的精神影响和带动全社会,激发广大职工群众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和谐美好的小康社会汇聚力量。

3、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以凝聚求和谐。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人阶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国有企业改制、大批“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工会组织应当敏锐的适应这一变化,及时把这些人员,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通过建设一个强大的工会组织来巩固党的阶段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路数,一手继续推进工会组织建设工作不放松,一手着力强化基层工会的活力建设,在巩固发展建会成果,不断壮大会员队伍的同时,下力量抓好基层工会作用的发挥,努力把基层工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按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以建立健全工会基层组织为基础,以服务大局,服务职工为根本,以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机制为重点,以提高依法履行基本职责的能力为关键,深入探讨建立科学有效的基层工会活力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开创基层工会工作的新局面,从而为社会和谐壮大凝聚团结统一的整体力量。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5.老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五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是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是顺应社会发展和人民要求的科学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长的前提下,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和谐的因素。包括人与自然之间、地域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不和

谐问题。特别是因利益分配不平衡,带来了不同人群的利益分化,引发社会深层次的矛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经验以及世界各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减少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利用财政、税收、保障、福利和社会救助等工具进行社会调节,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优化社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广泛的系统工程,其关键应该是人与人的和谐,是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利益的和谐。从民政工作性质和职能看,民政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和谐社会建设对民政工作的必然要求。我们从民政工作实践的角度出发,就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以及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发挥民政工作的作用等方面,做些初步的探讨。

一、民政工作的宗旨就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政部门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作为工作宗旨,在职能上体现“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中央提出和谐社会建设,一方面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处理好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民主法治和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在平衡社会利益,发展社会基层组织和维护社会贫困群体的利益方面,民政工作是与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结合最紧密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民政工作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扩大,但根本的职能都体现了社会和谐的作用。

一是民政工作的保障性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体现。民政保障的重心是社会贫困群体,是在社会保险之外最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包括孤老残弱、无固定生活收入或低收入人群。民政部门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和实施社会专项救助,为困难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在政府层面调节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投入的逐步增加,让社会弱势群体最大程度地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没有困难群体的生活改善和充分保障,就谈不上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这一方面来讲,充分发挥民政保障作用,是和谐社会建设最根本最直接的体现。

二是民政工作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民政工作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民政部门贯彻“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理念,以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为己任,最直接的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做好民政工作可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和谐。

三是民政工作的社会管理职能为调节社会秩序发挥促进作用。民政工作重心在基层,根基在群众。民政工作通过改良社会习俗,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依法规范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的方式,体现着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社会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同时,民政部门的工作重心是发展和培育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事业,创造公平的社会生活环境。在基层组织中,社区具有基础性作用,民政部门指导构建人居环境、设施、工作队伍和文化相协调的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平台。因此,做好民政各项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力量。

二、创新发展民政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民政部门必须创新思维,因势进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分析新时期民政工作的特点和方式方法,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民政事业。

6.老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六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从法律上、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这既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履行各项职权时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也是在行使职权中要坚持的基本方向。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等各项工作中,要适时把同级党委的意图和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与党委决策保持一致,有机结合,从而保障党的领导在各项工作中的贯彻落实。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要在人大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坚决贯彻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通过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扎实工作切实推进民主建设,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人民群众主动地发挥聪明才智,贡献力量,积极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的事业中来。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要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把法律法规的建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紧密联系,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民主法治制度,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法制的轨道上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实行依法治国,就是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在立法工作中充分体现民主的要求和人民的意志,制定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规范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安定的法律法规,同时通过认真履行各项职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法规的严格实施。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发展是

人大工作的第一要务。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人大工作的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立足于促进科学发展履行职权,围绕促进科学发展开展工作,把社会经济发展确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通过良好的社会秩序来维护、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

7.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篇七

关键词:体育,和谐社会,作用

一、体育的概念

广义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以增强人的体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 其发展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 并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狭义体育:是一个发展身体, 增强体质, 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 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和谐社会的特征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在和谐社会里, 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人与人、人与自然能够得到和谐相处。

三、体育与社会的关系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谋求个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 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现象或教育过程。“社会”是指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体育是整个社会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体育功能的日益多元化, 体育运动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党的十六届全会上, 中共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议题:所谓构建和谐社会, 需要高度的物质文明做基础, 政治文明做保证, 精神文明做支撑。其中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而体育事业又包括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大方面。构建和谐社会, 提倡以人为本, 而竞技体育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掘人体的最大潜能;群众体育则是为了人们身体的健康与完美。中国体育的发展之路以实现人文体育、人文奥运为目标, 发展群众体育、普及全民健身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实践。

四、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培养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实现社会和谐, 首先我们必须做到发展是为了人民, 发展要依靠人民, 发展的成果要有人民共享,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和健康的需求。然而, 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的主题, 是实现人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 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体力与智力的协调发展, 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然而, 体育就是以人为对象, 以运动为手段, 目的是造就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可以强筋骨、怡性情、增知识, 强意志, 同德育、智育、美育共同促进人的协调发展, 进而使我们的社会得到协调发展, 这是体育自身所具有的价值, 也是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所起的纽带作用。

2、为社会提供精神财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体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载体, 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它能改善人际关系, 丰富人们的生活。体育能激发、促进、鼓舞人类追求完美, 通过体育而形成的, 并集中体现人类的进取心理和力量智慧, 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它具有某种超越时间、地域、种族、政治以及人的生命的特征, 属于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他并且使人们产生震撼、崇敬、激励、鼓舞、教育、精神、启迪等一系列审美效应。

奥利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团队精神”胜不骄、败不馁“名言是:“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等口号都已经冲出体育的范围, 成为催人奋进、激励向上的警言, 成为整个社会的格言。中国体育健儿在为国争光的过程中, 喊出了“人生能有几次搏”“振兴中华, 从我做起。”等鼓舞人心的口号。逐渐形成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是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中华体育精神成为社会的公有财富, 成为中华名族精神的一部分, 在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起到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鼓舞国民奋发向上的作用。

3、推动及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社会要和谐, 首先要发展。社会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人们的生存缺乏保障的情况下, 难言社会和谐。现代社会, 体育事业已不再是纯消费型事业, 体育对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日益表现出来:

(1) 大型的体育赛事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如:大型体育赛事的出售电视转播权、发行纪念币、销售门票收入、收纳广告费以及发行体育彩票等经济活动的收入, 基本上能够满足举办运动会本身投入的需求。更重要的大型体育赛事给予举办地、举办国带来潜在的、长远的收益和影响。如东京奥运会给日本带来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条高速列车铁路线—新干线;墨西哥奥运会留下了现在的通讯网络;澳大利亚旅游业至今还在享受悉尼奥运会带给他们的“红利”等等。这都是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地竞争激烈化的原因。

(2) 体育事业的发展能够提供就业岗位, 为缓冲就业压力做出贡献。就业是民生之本, 扩大就业是大面积消除贫困、缓解两极分化的有效途径。体育事业属于提高人的生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而又能够提供就业岗位, 提高就业率, 从而构建使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条件。

(3) 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 能够增强人民的体质, 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出勤率和生产率。许多群众性体育活动先进单位的经验表明, 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人, 出勤情况要明显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 并且这些体育活动积极分子更能胜任繁重的工作, 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更快、更稳定的发展。

五、促进友谊、增强团结,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体育事业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运动基本上是以人的肢体运动的基础发展起来的技术动作、战术配合来表达人的意识、情感和意志。人际间的这种表达方式, 很少受到种族、肤色、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甚至政治倾向的限制, 因而形成了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最适合方式。体育是一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运动员则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的优秀代表, 是“微笑的天使”、“穿运动服的外交家”是国家友好交往的使者。

体育赛事崇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促进人类和平。1971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期间, 由毛泽东、周恩来英明决策的“乒乓球外交”, 轰动了整个世界, 从而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 促进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小球转动了地球”在我国对外关系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北京欢迎您!”等都显示了体育事业具有促进友谊、增强团结、推进世界的和谐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8.女性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八

摘 要 本文从女性学、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女性体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在构造和谐社会和促进两性平等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女性体育是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也是促进两性平等及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最后提出了我国女性体育基础上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女性体育 和谐社会

以前女性受社会及封建伦理的限制,使得女性社会活动也受到限制,女性体育也不例外。而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意识不断开放,女性地位不断提高,女性体育发展迅速。女性体育教育既对女性健康意义重大,也在促进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民族解放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民主和新民主革命时期,女性体育也主要从群体体育、军事体育及关心女性身心健康出发。明间体育也主要为赛龙舟、武术等,地方特色较明显。而如今,奥运会、世锦赛、篮球赛等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女性参与度也不断增加。学校体育也越来越受重视,自然也加快了女性体育的发展。因此,女性体育逐步成为体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小康社会的实现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

一、女性体育的历史回顾

我国女性体育在漫长的社会变革中不断曲折前进,从以前的受限制到现在的平等开放经历了许多波折。19世纪末期,国内兴起的妇女运动及国外先进文化和男女平等思想的不断传入影响了我国女性体育事业的发展。20世纪出现的妇女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的深刻变革,男女平等、同权思想的,对女性参与体育活动起了积极作用。1907年,教育机构授权女子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体育课就是其中的必修课程。1908年汤剑娥在上海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体操学校。五四后,民办、官办、教会办的女子学校迅速发展,专门女子体育学校也相继出现。

1979年奥林匹克制定并实施的“奥运模式”,1984年我国重新加入奥运大家庭,女子体育事业不断得到发展。1995年,江泽明等人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使得女性的社会地位又得到进一步提高,女性体育得到大力发展,有利于女性的身心健康。2008年,中国申奥成功,全名奥运、全名健身的思想不断传播,使得妇女体育发展迅速。奥运等高水平竞技比赛中,优秀女运动员所起到的榜样作用,使得女性越来越重视体育活动,强身健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女性生活质量也同样得到提高。

二、女性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就在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及个性的和谐、自由、充分的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体育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个健康的体魄才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奥林匹克运动思想即通过体育运动来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服务,以建立一个和平、尊严的社会。体育作为培养人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的手段,女性体育在促进女性身心全面发展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二)促进两性和谐发展

社会和谐发展必然需要两性的和谐发展,人类社会都是两性共同推动发展、相生共长的,社会要成为和谐社会则必然需要两性和谐发展,反之,两性的和谐发展也必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女性体育对于两性和谐发展的实现意义重大,且明显具有优势。女性体育的发展不仅能促进女性本身的健康全面发展,还能促进两性和谐和女性发展。

(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的进步、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女性的自身全面发展发展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女性的自身全面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能够促进女性自身的进步。女性体育同时也是社会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女性体育运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在需求。女性健康也是关系到后代健康成长的基础,这不仅有关于人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甚至有关国家的未来发展。因此,女性体育在促进社会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等意义重大,必须高度重视。

三、女性体育的发展对策

尽管目前已经有相当对的女性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但是目前女性总体的参与程度还是不够,总体女性参与百分比还很低。主要问题有:人际限制,即他人的导向或意见会影响女性体育活动的参与行为。个人限制,即由自身原因而不能参与某一类休闲活动。结构限制,即由于时间繁忙、收入低、家庭经济落后而支付不了体育活动所需的时间和金钱。此外,技术指导、体育设施、锻炼计划或机会等的缺乏都是一些问题。为此,就这些问题得出了促进女性体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社会对女性体育的重视,逐步实现女性在就业、教育、参政等方面的男女平等;(二)正视女性和男性在情感、心理到意识、生理等方面的差异,在体育竞技中充分考虑这些差距;(三)学校体育教育应考虑女生心理、生理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四)增加女性体育经费投入,提高公共体育设施条件;(五)提高女性体育的制度建设;(六)学校教学计划中加入女子体育史等女性课程。

四、总结

女性体育在构造和谐社会和促进两性平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同时女性体育是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也是促进两性平等及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熊欢.中国城市女性体育参与分层现象的质性研究[J].体育科学.2012(2):28-38.

9.老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九

一、物业服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2

(一)加强社区环境文化的建设的意义....................2

(二)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的作用....................2

二、现代城市中缺乏和谐的现象................3

三、发挥物业管理作用、创造和谐社会....................3

(一)重视对业主个人的人文关怀....................3

(二)重视对社区群体的人文关怀....................4

(三)关注公司员工的人文关怀.................4

(四)引导塑造城市文化....................5论物业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物业管理吴丽指导教师桂凯

摘要

近代意义上的物业管理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当时英国正值工业革命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工业城市,城市原有的各种住房及其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城市居住环境相当恶劣,为服务公众生活的物业管理便应运而生。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更是我们的目标,所以物业管理这一服务行业在我国更有着现实的发展意义,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关键词

物业管理;人文关怀; 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党中央在我国社会发展领域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而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社会为物业管理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物业管理由过去的纯物质管理逐渐向业主的精神需求深入,服务由简单的日常生活服务转向精神服务。社区文化的提出,使物业管理公司将新型的居住理念贯穿于物业服务之中,真正做到了物与人的和谐统一。

一、物业服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

物业服务不仅是一种物质服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服务。社区文化是物业服务的有效扩展和延伸,而物业服务中也体现着文化的内涵;良好的社区文化可以促进物业管理和服务,而良好的管理和服务也需要文化的内涵和氛围,这就是现代高尚文明社区的体现。例如笔者所在的建银物业就将“亲情服务,艺术管理”这种文化理念贯穿于整个服务过程中,将员工最美的一面展示给业主,使业主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感到愉悦,从而树立了公司良好的服务形象。

作为社区的服务管理者,物业管理公司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社区居住者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为大家创造沟通的机会,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为社区营造一个安全、优美、温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从物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大力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其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一)加强社区环境文化的建设的意义

加强社区环境文化的建设,可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提高社区文化理念的深度和广度。物业管理的过程中,蕴含着很大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社区文化作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延伸,是现代物业管理企业独有的外延补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社区文化与物业管理企业文化之间具有相互渗透和促进的作用。一方面,社区文化通过物业管理企业的提倡和推行,促进培育和发展了人们高素质的思想境界和环保意识,从而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呼唤现代文明,而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化内涵。

(二)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的作用

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既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又提高了社区的知名和荣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个人财产占有量增大以及社会生活趋向复杂化等因素制约下,社区居民从个人家庭安全、避免矛盾等角度出发,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不愿与他人交往沟通的戒备心理,社区人际关系淡漠、沟通交流缺失。

而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使社区居民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增加了社区居民的互相交流、沟通,带来了生活情趣,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从而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区的凝聚力,也提高了社区的知名度。促使物业管理水平和小区文化质量普遍提高。

二、现代城市中缺乏和谐的现象

在城市中,市民在一个急速运转的社会经济体系中充当一个螺丝钉般的功能性角色,他们越来越失去自律自主性,变成孤立、被动,彼此之间没有稳定认同感,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显得无奈或者冷漠。这就是现代西方城市生活中的“社区失落”或“社区消失”。人们既喜欢享受大都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又希冀保持自己个人的隐私权;既要独居清静,同时却又渴望广交朋友,享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当代社会之所以重视社区的重建,就是出于一种人类心灵深处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就是一种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缺憾的补救。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文明发达的社会,农业社会结构自然具有村社组织的各种特征。“人情”被视为与“王法”、“天理”并列的规范人们行为的三大原则。“不近人情”、“不懂人情世故”,要被社会批评,“合情”、“通情”,就会赢得赞赏。中国“人伦”关系的核心是家庭,由家庭再扩展出去,就是亲属、同乡、朋友,以至朋友的亲属、同乡与朋友,伦理关系的圈子就这样由此推而广之。中国传统社会是重关系、有人情味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富有社区色彩的社会。但这种社区色彩并不同于西方社会建立在自由、独立人格基础上的现代社区的性质。因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改革深化,这种重关系、有人情味的“社区”色彩在目前城市社会中就越来越淡薄,难怪有许多人兴起“人情淡薄”的感慨。

三、发挥物业管理作用、创造和谐社会

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当人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充分关注每一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人都有平等创业和凭借自身能力改变处境的机会,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要引导人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也越来越被人们知道,认识,了解和接受。它的作用也日益突出,肩负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但是现代物业管理如何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创造和谐社会,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重视对业主个人的人文关怀

物业管理要达到优质管理、精品服务的要求,裁判是业主、用户,因此要明确业主在物业管理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性。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业主“朋友”的位置,急业主所急,想业主所想,千方百计为业主排忧解难,在服务中体现一个“贴心”,广大业主的贴心朋友。以合肥信达建银物业管理为例:公司首先以“业主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为服务方针,执行维修回访、上门走访等向业主广泛征询意见的多种方式,及时了解不同业主的需求与期望,从反馈意见中找到差距,解决业主潜在的不满意项目,让服务真正贴近每一位业主。

作为企业管理层人员要主动跟业主沟通,不能流于形式,应该通过与业主的零距离接触,和业主成为朋友,切实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如每天进出大门,都有相熟的业主热情招呼,遇到问题,也乐意互相交谈。如去年有业主反映,苍蝇、蚊子非常多时,物管领导极为重视,立即组织人员购买优质药水,对特产城进行全方位的卫生大清理,赢得了所有业主的认可和评价。

为弘扬蓬勃向上的企业文化,公司还充分利用节假日为业主举办各种活动。如拔河、猜灯谜等活动,既给业主之间提供了一个认识、了解、沟通的平台,又加深了物管企业与业主的友谊。此外,从所管理项目的特点出发,在创新上动脑筋。在管理与服务中拓展视野,真正做到“贴心”。

(二)重视对社区群体的人文关怀

一个良好的组织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能够满足社区成员的共同生活需要,而社区成员通过参与志愿性的社区服务,增强市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前,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较弱,需要继承法社区管理者及组织者引导和动员,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使社区文化建设真正满足广大居民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使社区文化更为丰富多彩,目前社区有名目繁多的各类文体活动,如摄影组、书法组、国画组、时装表演组、腰鼓队、戏曲组、茶室等,满足群众的不同爱好和追求,引导了居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进而以社区文化架起小区文明的“桥梁”。物业管理应以优质服务、文明家庭、文明居住区等系列社区活动,架起居民的实际利益、思想归属与住宅小区文明的“桥梁”,使小区内各种职业、性格的住户和社会团体,形成一条以居住区为依托、共同为居民服务、发挥各自功能的纽带,这样既建立了良好的社区秩序,也促进了居民身心健康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形成奉献爱心、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气。促进广大居民提高对社区归属和凝聚力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很多,比如,物业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起宝贵的人才资源,定期邀请区内知名的专家或资深业主组织开展一些专题知识讲座,业主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加强邻里关系的同时最终的目的也是达到业主互助的良好局面。为业主交流提供了场所和机会,为业主和物业服务公司的沟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缩短了相互之间的距离,扩展了邻里交往的空间,提高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品位,建立起城市大家庭的理念,这些活动为社区的文化和谐活动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物业公司对广大社区群体的人文关怀。

(三)关注公司员工的人文关怀

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家庭,如果说一个领导者要将自己的满腔热情都投入在物业管理事业上,那么更需要把更多的爱奉献给与你并肩奋战的全体员工。作为“家长”的管理者,不仅管理上要事无巨细,更要用一个“爱”字来换得员工的尊敬、爱戴。

关爱员工既要落到实处,又要细致入微。以仁爱之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价值取向,让他们感到自己在企业的地位。如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让他们体会领导、集体的温暖。物业管理企业的保安等人员,工作十分辛苦,为了小区的和谐、安宁,风里雨里24小时轮流值班,节假日也要坚守岗位,放弃了与家人团聚。作为领导,要多过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尤其是节假日,对值班人员进行慰问,让他们感受到领导没有忘记自己,从而将领导的关怀化作力量,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夏季天气炎热,为防员工中暑,提供解暑汤、药物,充分体现了对员工人性化关怀。

物业管理属于第三产业,是服务行业之一,服务行业强调的就是一种服务意识,员工和是否拥有服务意识并不是单纯的依靠制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只有心怀大爱的领导才能做好物业,员工才能心甘情愿的为公司服务,认真负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的为公司某利益。那怎样才能抓住员工的心呢?需要上层领导者注重人文关怀,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情味”,基层员工渴望得到尊重和关爱,当员工感受到浓浓的关爱的同时,也会将这种关怀延续,用感恩的心去对待我们的业主.心态好了,平时工作中许多看似十分棘手的事情也变的简单明朗起来。我现所在的单位信达建银物业管理公司就十分重视对广大基层员工的人文关怀,经常性的鼓励员工,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员工都会第一时间给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即非常重视模范员工的带动和影响力。尊重广大一线员工,公司上层领导班子能经常召开相关“提意见大会”,及时听取员工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采纳比较好的提议付诸实践,公司整体风气很好,公司上下团结民主,积极上进,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

4大的发展潜力。例如:建银物业公司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其中每年一次的阵容模宏大的“春节联欢会”就是企业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组成表现形式。我作为建银的一名新员工在亲身体验了春节年会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企业文化的大爱和魅力,加强了我和其他员工的沟通,缩短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企业要十分重视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因为只有爱和包容蔡会更持久,让员工对公司有主人翁的意识,积极主动的为公司服务。

(四)引导塑造城市文化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关注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不断培植和发展内心的价值需求,并且努力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实践这种价值需求。在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与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探索,这种属于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过程中,物业管理能做什么呢?因为物业管理最直接面对的就是人,所以物业管理在这个方面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物业管理公司可以引入或组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定期开展便民咨询、定期组织社区培训,以多种形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社区应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作为物业管理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和物业服务合同,实行阳光服务,公开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同时,物业管理企业要积极支持社区建设,注重与开发商、居委会、公安部等机关政府部门的携手合作,利用与业主联系紧密的优势,开展一些社区文化活动,促进邻里交流,加强邻里团结,全面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营造社会稳定、安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高明霞.发挥物业管理作用创建文明和谐社区.现代物业杂志,2005.7

[2] 于显洋.社区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10.老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十

党政机关基层党组织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引领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党政机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地位。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党政机关的基层党组织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

好十个方面的引领作用。

一、要用科学的理论来引领

构建和谐社会,要用科学理论作指导。机关基层党组织用科学理论引领构建和谐社会,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要组织本机关的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党中央和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是人民的迫切要求,是我们党追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引导党员干部按照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总要求来思考问题、谋划工作、制定政策、抓好落实。二是要用科学理论教育群众。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广泛深入地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基本途径,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三是要推进理论创新。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实践要不断发展,理论也要不断发展。机关基层党组织要紧密结合本机关本行业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经验,用以指导和推进新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

二、要用完善的制度来引领

构建和谐社会,要用完善的制度和机制作保障。机关基层党组织要从三个方面完善和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一是要健全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健全制度要从党内抓起。要按照领导班子、党支部、党员队伍三个层次和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四个方面建起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形成党员素质提升、党员干部管理、重大事项决策、干部廉洁自律、党员意识激励、党员服务群众等六个方面的机制,使党员队伍永葆先进性,引领和谐社会建设。二是要公开制度,接受监督。要把基本的办事规则装框上墙,通过新闻媒体对外公布,加强自我约束,接受群众监督,方便基层办事,用监督保证机关干部职工勤政廉洁,构建和谐。三是要落实制度,规范行为。要对落实制度的情况严格考核,与党员干部的奖惩挂钩,体现制度的权威,做到按章办事,违章必究,使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用和谐的制度引领和谐单位、和谐社会建设。

三、要用党内的和谐来引领

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支柱。没有党内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机关基层党组织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在三个方面构建党内和谐。一是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这是构建党内和谐的基础。要进一步完善和坚决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民主制度,严格民主程序,充实民主内容,注重民主实效,要使党员真正成为党的活动的主体,努力营造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个人心情舒畅又有统一意志、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二是要抓好党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这是构建党内和谐的核心。要用制度保障和谐。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健全和落实重大事项的决策机制。要坚持集体领导、分工负责,从工作机制上保证和谐。要讲政治、讲团结、顾大局,用高尚的从政道德促进和谐。三是要积极化解党内的不和谐因素。这是构建党内和谐的关键。当前党内最大的不和谐因素是腐败。机关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健全制度,抓好教育,主动配合纪检部门坚决查处党内腐败的人和事。

四、要用正确的政策措施来引领

党政机关的基层党组织要在三个方面保证本机关政策措施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一是为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根据。组织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提高党员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制定本机关本行业的重大方针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二是为制定政策提供民意根据。围绕制定重大政策措施,组织党员讨论,组织群众讨论,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使重大政策措施符合实际,符合民意,促进发展。三是为制定政策提供实践根据。对重大政策的实施进行监督,开展调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见。对正确的继续坚持贯彻,对有失误的建议完善。

五、要用发展的成果来引领

发展是第一要务。构建和谐社会靠发展,解决不和谐的社会问题也要靠发展。机关基层党组织应当在三个方面促进发展。一是要为发展提供思想保证。要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

厚氛围,让发展真正成为主题,成为主导。二是要为发展提供组织保证。要建设好基层党组织,在促进发展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在促进发展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要为发展提供科学保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认真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努力培养知识型党员干部,推进科技创新,用科技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用科技推动加快发展,用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六、要用服务群众来引领

党与群众的和谐、党与社会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机关基层党组织应当把帮扶困难群众作为重点,不断加强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一是要积极帮扶困难党员。努力解决他们在就业、工作、生活和家庭方面的实际问题,使党员感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党员党性,发挥党员作用,促进党内和谐。二是要积极帮扶困难职工。特别是对低收入职工、遇到天灾人祸的职工,要及时家访,从感情上安慰,从物质上救济,使他们渡过难关,融入主流社会,感到党和国家的关心,促进单位的和谐。三是要积极帮扶社会困难群体。要动员党员和职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献爱心,使困难群体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促进社会和谐。

七、要用先进的文化来引领

先进文化是社会文明的精神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导向作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机关基层党组织要用先进文化引领构建和谐社会。一是要加强文化科技培训。把文化科技学习列入机关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内容,使党员干部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努力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要用科学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特别要宣传和谐文化。二是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机关基层党组织要教育党员干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头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三是要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文体活动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平台。机关基层党组织应当按照就地、小型、节俭、方便群众参与的精神,经常组织开展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以增强团结,凝聚人心。

八、要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引领

机关基层党组织要教育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是要教育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要坚决拥护党和国家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布局、解决发展不平衡以及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的决策,并坚决执行。二是要教育全体党员把做好本职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自觉联系起来,在本职岗位上模范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事事维护人民利益,事事维护社会和谐。三是要积极帮助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应对群体事件的能力、激发社会创造精神的能力和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积极营造公平、公正、民主、法制、互助、互敬的社会和谐环境。

九、要用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引领

和谐既是物质的体现,更是精神的感受。构建和谐社会,要有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来保证。机关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教育机关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要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通过本职工作,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富裕。二是要及时化解矛盾,解决好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要在党员干部中树立化解矛盾是本职、回避矛盾是失职、激化矛盾是渎职、不会解决矛盾是没本事的观念,及时处理各种纠纷,维护稳定,维护和谐。三是要教育机关党员干部改进作风。要树立爱民、亲民、利民的作风,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树立良好的领导机关形象,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好带动作用。

十、要用先进的典型来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具有感召力和带动力。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不断涌出一批又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机关基层党组织应当在三个方面充分发挥先进的引领作用。一是要大力选树先进。要建立鼓励构建和谐社会的机制,对本机关本行业构建和谐单位、促进社会和谐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要及时发现,及时表彰。二是要大力宣传先进。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形成构建和谐光荣、损害和谐可耻的舆论氛围。鼓励人人维护和谐、构建和谐。三是要充分发挥先进的带动作用。要广泛推广构建和谐的经验。对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有科学思路、有科学办法、有显著成效的人,应建议党委党组提拔重用。

上一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下一篇:北京咖啡行业市场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