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2024-11-12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通用8篇)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篇一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山东省昌邑市奎聚中学李英杰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的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的离异等现象,都是孩子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

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了的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情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一创设有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

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要使孩子有健康的心理,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长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发育的温床,是塑造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可以说,每个孩子的心理都有家庭的印记。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创造一个美满的家庭环境。

(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信仰上的危机最容易使人心理上崩溃,没有了精神支柱很难承受强大的精神压力,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在孩子的个人抱负上要给以具体指导,让孩子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不怕吃苦受累,能艰苦奋斗。

(三)帮助孩子学会正确认识事物。孩子知识贫乏,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孩子小,社会经验不足,就会为一件小事心烦。家长要帮助他们增长知识,教他们正确认识事物,辨证地看问题。要使孩子懂得世 界上的事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风顺,在困难面前要看到前途,看到光明,从生活中挖掘积极因素,这样孩子就不会被阴暗面遮住双眼,不会被困难吓倒,始终保持 客观的态度,成为生活的强者。

(四)让孩子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家长要教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 主人。要教育孩子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要为一点不满足就大动肝火。要学会对不愉快的事加以冷静的分析,学会用理智抑制不必要的冲动,不感情用事。人能以平静的情绪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在逆境中保持心理的平衡,是情绪健康的表现。

(五)教孩子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家长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自轻自贱,也不自骄自傲,这样才能正确地为人处世。否则孩子就会片面地认识别人,过高估计自己,遇到事总感觉不顺心,不是嫉妒别人,就是烦恼、愤恨,被一些不健康的情绪所笼罩。

总之,使每个学生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灵和良好的心灵承受能力,更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篇二

1 心理健康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1 . 1 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理性认识

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来看,在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能力等,认识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个体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对授课内容的认识能力。当然,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与认识能力划等号,这种能力的好坏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体现,也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关。

林崇德在《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一文中指出,“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核心是自尊。自尊与心理健康各方面的测量指标都有着高相关;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它不仅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心理健康的标志:其一,没有心理疾病;其二,是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教师起着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并在对心理健康标准认识的基础上,对自身身体状况和心理水平有合理的认识,从而使中学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客观评价。

1 . 2 促进情绪稳定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体育教育对中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起到更好效果。因为,在中学校园中学生是基本上脱离家长的“全权管理”,多数的文体活动都是在学生自主组织下完成的,在组织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坚韧不拔的性格,同时也锻炼自制力和敢于面对得失的坚强毅力,以达到其心理健康水平如何的程度。另外,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情绪的张扬都有较好的考验,使之在一定的实践环境里,改善个体心理水平,增强心理健康水平。

1 .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体育本身就使人们互相之间的接触较多,在不同的环境、气候等条件下对人们的心理素质的考验也是一些活动所不能比拟的。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体育教学目标能顺利完成的因素之一,人际关系的好否是维系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乐于助人、师生交往和教学互动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此外,集体力量可使学生之间心理互相通融和融洽。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轻度障碍的学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1 . 4 树立健全的人格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是本人是否有健全的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的具体的统一。所谓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人格处于健康状态,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人格的特征有三个:第一,人格是人的道德表现;第二,人格的塑造就是创造自身美的形象;第三,人格通过传播责任表现出来。人格是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内的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

体育教学中由于实践性强,人际关系较为复杂,更能使学生个性得到释放和发泄。另外,在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很容易表现在体育活动中,其表现形式有对某一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需要及运动动机和信念等,并且个性心理特征也在体育活动中充分的表现出来,即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运动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特点。体育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主要是因为“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人格的发展”。

2 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2 . 1 加强教育措施, 强调体育与健康相结合

心理健康和生理、身体健康都是人们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的教育体系都应当专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引导和监督,使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体育教育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进行启发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中,教师的鼓励与表扬、及时纠正错误、游戏、竞赛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

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也不容忽视。体育教育活动中一般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办法是理论指导法。通常利用实践教学和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课堂中师生的互动和教学双边活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并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创新能力和促进身心良好发展,并将体育竞赛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在竞赛过程中渗透体育人文思想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同时,使学生更能体验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 2 开展心理咨询, 加强中学生心理疾病预防, 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

中学生的个性鲜明、人生观开始逐步形成。在良好人格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上还是需要教师们的合理指导并对其行为规范,从而使中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中学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结合,采取积极有效方式扩展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校园学习和校园生活环境,保持健康的心理水平。平时可以举办一些切实可行的心理讲座,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有更多的认识。

积极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扩展心理健康工作面,使更多的人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下受益。中学体育教学中从上至下起到舆论的监督和宣传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促使学生在健康、积极的教学和生活环境中成长。

2 . 3体育课程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 符合现代教育发展需要

当前,现代社会发展以人为本,教育的发展也同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督导作用。中学体育教育工作是与现代教育目标导向相结合,在教学中与健康教育结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情况结合学生发展需要,制定体育选修课程,以体现教学的以人为本。其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哪一个教育者个体自身的事情,而需要各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形成合力,共同承担培育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责任。

2 . 4 加强教师的教学技能手段和知识学习,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扮演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教学技术动作的现场直播的“演员”、教学竞赛中的裁判执法者、教学紧急事件的组织者、处理者,集多种角色与一身,这就要求教师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在学习教学技能的同时,增加文化知识的学习,拓展知识面以适应教学需要。另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 结语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中学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也应体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在教学中根据中学生个性、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在展现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和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水平。并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人际关系、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增进身心健康的同时扩大心理健康推广的点和面,使更多的人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中受益。

摘要:本文就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及运用进行讨论和阐述,以更好的理解心理健康在中学教育中意义和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推动作用。

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篇三

摘要:从个体发展、个体差异、日常教学管理的角度都能说明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并且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1心理健康的涵义

国际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即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行为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2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會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人格发展当中,一般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是在3-4岁左右人格发展刚刚开始萌芽发展的阶段,获得方式主要是模仿、习得一些社会经验与行为习惯;第二个关键期是在13-14岁左右刚刚进入青春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进行人格自我构建,其人格发展初步形成;第三个关键期是在17-18岁,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即将面临成年,其人格发展也将趋于定型。因此,对于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正面临后面两个关键期,而长期以来所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一直放在高校,对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没有狠抓、落实到实处,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健康成人成才,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尤为重要。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健康的成长。心理健康的阶段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是可行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人不能被直接的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一面和心理不健康的一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要地位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特性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普遍性的,是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学校教育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带来巨大的困扰。当前,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并有重要意义的。若能懂得并恰当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将会使各项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

比如,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自然要经常与后进生交往。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后进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心理上总是存在一定的隔膜,这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通常后进生给我们的印象是麻木,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表面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后进生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剖析从宏观上看,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等。从微观上看,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特点不同,其心理状态又不尽相同。后进生复杂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要想让后进生敞开心扉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有效的转化他们。 我是这样做的:

运用期望理论。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是要对后进生充满信心和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进行交往时,才会减少无意中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几率,让师生的心靠得越来越近。教师的期望也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加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所以,教师不应该放弃后进生,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要改变“朽木不可雕”的观念,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对他们满怀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接触的过程中才会真正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爱好、尊重和期待,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愿意对老师讲真心话,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也只有这样,后进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油然产生。教师接受到后进生良好的反馈后,他的“热情期待”再次受到强化,无意或有意地又给这些学生以更大的关怀、更多的指导,产生良性循环。在这样良好的心理氛围里就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应,这是后进生发生转变的重要环节。

利用身体言语沟通。人与人沟通的类型十分复杂,除了言语沟通,还有一种较重要的是身体言语沟通。心理学家经过严格的观察发现在人际沟通中,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身体语言所传递的的信息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是无法掩饰的。我们知道,表面上后进生可能对很多事都显得满不在乎,其实内心都很脆弱、多疑、敏感。有时教师一个细微的动作可能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也可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因此在与后进生交往时一定不能忽视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因为这也是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利用空间距离的缩短。空间位置结构与人际心理距离是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课堂上,教师站在台上,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形成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办公室里,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师生间的不平等性明显拉大。在与后进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他们边走边谈,也可以请他们坐下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老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室座位的编排上,可以让他们的座位尽量靠前。而不要总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排在前面。如果有条件可以将课桌排成圆形或半圆形,学生自由选择座位,与教师围坐在一起,让后进生感到老师是在平等的对待他们。随着教育者身份的淡化和师生空间距离的缩短,心理距离也自然缩短了。

利用鼓励。来自学业的失败,使后进生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处处表现出自卑感。消除自卑感最有效的方式是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与一位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聊天时,当我问到他最近学的怎么样时,他一改以往的沉默不语,自豪的说:“语文老师说我比以前有进步了。”后来经了解因为他在听写字词时,比以前有一点进步,语文老师及时鼓励了他。这小小的鼓励,对这位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教师的鼓励之所以对后进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老师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后进生很少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更不用说是表扬和鼓励了。因此,对后进生来讲,老师的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对他们的心灵都是一种安慰和激励。教师在鼓励后进生的同时不但缩短了教师和后进生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利用班级环境。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心理環境。对于教师来说最可以利用的也是最能利用好的便是班级。从物资环境来讲,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班级心理环境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能催人积极上进、团结,人际关系和谐。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班级中,后进生也能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的的乐趣,与老师的关系自然也非常和谐。所以,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对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后进生在进步的过程中及易出现反复,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无论怎样,只要教师与后进生的心灵相通,心理相近,并努力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以顽强的毅力、耐心细致的工作,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总体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 (1)可以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2)可以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3)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4)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切实可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这对中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倡导实践,让学生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方式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因此,学校要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与家长达成共识,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卡尔森.生理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菲利普·津巴多.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篇四

在号召“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今天,教育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的话题和治国方针。说到教育,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的主要场所,教师则是教育学生的的唯一肩负者。然而,随着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和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日渐突出,社会逐渐把目光由传统的知识教育转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今的学校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教育,同时也包含了对学生心理与思想健康的教育。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重要的转折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推行,一家一孩 的家庭模式在社会逐渐普及,一胎化让很多家长把孩子当心肝宝贝疼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尽量满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孩子从小便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做什么事都呼风唤雨、让别人迁就于他,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2.性格怪异、难以融入群体。表现为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或因家庭条件不好而感觉不如他人,不敢靠近身边的同学、唯唯诺诺;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不主动与人接触,行为孤僻怪异,沉默寡言;过于自私,凡事都只为自己着想,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好攀比,什么事都想优越于他人,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好,易产生嫉妒心理。

3.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逆反”心理增强。情感丰富,对他人的言行比较敏感。自制力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放纵自己,误入歧途。人格方面表现为自私狭隘,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大喜大悲,情绪化;有时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且抗挫能力差。

4.缺乏读书、立志成才的奋斗目标。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贫玩好耍的习惯,在学校里不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甚至逃课,成天在学校外面四处溜达、到处乱玩,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没有强烈的读书意识。对父母和老师的督促与教导不屑一顾。

5.缺乏责任感。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部分学生养成“老子天下第一”个性,遇事不计后果,做事不负责任。在家里不尊重父母、长辈,在兄弟姐妹间争强好胜。在学校欺侮小同学,对老师不尊重,对同学不礼貌,无视校纪班规,不履行学生的义务。在生活上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在社会上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爱护公共设施,不遵守公共秩序,大胆妄为。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青春期心理转变。青春期是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过程。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处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过渡期。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容易引起中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激荡、敏感。有时,别

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可以使他们情绪飞扬,彻夜不眠;有时老师或同学无意间的一句话也可以让他们茶饭不思,终日苦闷。然而,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已长大,强烈的自尊使得一些学生虽然内心高兴或苦恼而表面上却装得很平静;他们心中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却又不相信别人,有些中学生甚至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长时间压抑自己,极易产生焦虑与抑郁。

2.学业压力。当前,中学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大部分中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考试的机器。虽然现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变革,但应试教育仍旧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十年寒窗苦、一考定终身”的现实难以改变。从而, 强大的升学竞争, 家长期望、社会的压力严重困扰着学生,超出了学生的心理负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 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状态。久之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也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因此,中学生紧张繁忙的学业和激烈的竞争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家庭影响。在家庭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情况:一是由于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父母忙于挣钱养家,东奔西走,长期出门在外打工,让孩子跟家中老人或亲戚留守在家,不能很好地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关心较少或只是关心衣食和学习成绩,缺乏日常与子女的心灵沟通,从而逐渐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 使子女的性格内向、自私和冷酷。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不顺心的事, 就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低落的情况。二是经济基础比较优越的家庭, 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一味溺爱放纵,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影响, 久而久之使子女养成骄横、任性、贪图享乐、惟我至上的不良习性, 这种情况任其发展将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三是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不能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当子女未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错时,不是正面疏导、说服教育,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对其施暴, 造成孩子与父母间感情裂痕和情绪对立,形成互不信任的状态,更有甚者则离家出走、有轻生的念头。

4.学习生活中与教师和同学间的关系。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要求自由独立和民主平等的意识与日俱增。加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对学生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很容易陷入不良的学习情绪中。另外,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加大,使得一些学生即使努力了也没有提高考试分数,无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因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如果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并对厌学情绪给予及时调整,长期会使学生的消极情绪逐渐扩大、蔓延。更严重的是,有些教师对一些调皮学生缺乏起码的尊敬,丑化或者辱骂学生,使得他们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师生关系日趋紧张。除此之外,来自同学的眼光和态度及同学间的相处都会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造成很大影响。

三、教师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家庭的影响以及自身的作用形成中学生心理问题,在中学时期,如何引导和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关系和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大问题。教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学生的接触比较多,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效果,因此,教师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1.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中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精神的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精神的作用,学会调节情绪、控制情绪, 在学习和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情绪是极具敏感和传染性的,特别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 教师的带动作用以及学生的从师和从众心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中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深刻意识到, 自己的情绪变化会直接传染和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不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而且要利用积极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愉悦情绪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情绪,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团结、向上的大集体,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是愉快和幸福的。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有心人,善于在细节之中洞察学生内部心理的变化,全面掌握和了解认识学生复杂变化的情感世界,并根据其心理、生理及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学生遇到挫折倍感苦闷时, 及时帮助他转移注意力,通过言传身教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心理疏导,使其把挫折缩小,使低落的情绪得到及时的排解和淡化,从而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和了解正确合理的发泄排解方式。利用日记、找老师同学倾诉、进行运动等方式,化解消极情绪,使之尽快地摆脱负面情绪、走出心理阴影。

2.引导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信坚毅的行为特点

现时期的教育体制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 成绩的波动造成心理状态的起伏, 如果成绩优良并保持稳定的,还是能够较好地调节心理平衡。但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别的, 因此, 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在几次考试中落伍后,就容易失去自信,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不思进取,有的甚至把时间花费在网络上或者是早恋,既影响了学业,也耽误了前程。因此,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信坚毅的行为特点。为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教师首先应该练就一双“察微知著”的慧眼,善于从看似细微处中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特长和优点, 有的放矢的予以引导和启发使失去自信的学生重新鼓足学习和生活的勇气。拥有自信,就拥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身心就会得到健康地发展。其次, 充分利用外部的一切条件, 为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发现自己长处和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特别是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找到自信。在他们学习进步时, 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是很棒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的更好的,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体验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3.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

培养健全的人格, 发挥独立个性是中学生健康心理的目标所在。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基础,是精神层面的自我表征。基于此, 新时期的教师队伍建设, 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关注现代教育制度和了解家庭教育方式, 使中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这首先要求老师要用良好的工作作风、师德修养和为人处事态度去感染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废。关心体贴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求学校教育由传统的“孤军作战”转变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合作战,因为学生人格的形成不光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家庭和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影响,只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加以积极影响和正面教育,学生才可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

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为使其正常、高速地运转,学校既要有思想认识和知识上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

1.开设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坚持发展性、主体性、活动性、成功性、反思性和协同性等教学原则。重点不在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教学,而在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通过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注重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来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不可能存在心理活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中学生的心理既有其共性,亦有其鲜明的个性。要有效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分析并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以,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其他方法外,应对个别辅导给予足够的重视。个别辅导应在“尊重、理解、关怀、引导”这几个字上下功夫,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尽量缓和紧张的气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平和、轻松的环境中帮助学生解除烦恼、困扰与压抑。在个案研究时一定不能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应广泛地收集材料,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拟定操作性强的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3.在学科教学中注重课堂渗透。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所以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广大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要承担起“充当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任务。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充实提高,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善于利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同时还能在心理上和精神上自我调试和充实,进而更好的实现教学所要求的情感目标。

4.坚持环境育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文明和谐集体。一个文明和谐的班集体有一种凝聚力,给人以温暖和快乐,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会自觉地改变自己,让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优秀的班集体有一种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它主要通过班风、学风、班容、班貌、师生精神风貌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氛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班主任不仅是“工程师”,更是艺术家和心理学家。我们肉眼虽然看不见学生的“灵魂”,但可以为其“灵魂”的健康创设一种好的氛围,一个好的环境,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5.贯彻活动育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其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扩大学生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此外,还可通过建立心理松弛场所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训练,如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角色模拟互访互问游戏以及其他活动形式,让学生学会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同时还能让学生正视竞争,在竞争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决定着国家

5.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篇五

【摘 要】长期以来,多数人比较注重身体的健康,而忽视心理的健康,但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而且还应包括着心理上的健康。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面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心理危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便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新一代。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学校 家庭 社会

近年来,校园暴力、学生因小事而自伤、伤人,甚至自杀、杀人等等各种类型的案例常常见诸于各种报刊媒体,让人惊诧之余陷入痛楚的沉思。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导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不容回避、不争的事实。而造成小学生这些心理问题,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不开。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出现如此偏执行为?答案只有一个,心里健康问题!

一、学校教育心理水平不高

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迟,并且处于推动发展阶段。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咨询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作为点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社会与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远没有到位,绝大多数人对此感到神秘和陌生。心理测量工具还有待科学化。个别辅导的方法如咨询还停留在一般的谈话,缺乏一定的咨询技巧,专业化水平不高。特别是专业人员缺乏,也是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较大的障碍。

另一方面,我国小学学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许多教师虽然基本上能够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而,大部分教师都将之视为品德或思想问题,用德育的方法来处理。如,把孤僻看作脱离集体,把焦虑看成患得患失,把性格内向看作不暴露思想,用简单说教和行政方法加以解决,因此教育效果非常差,甚至适得其反。

二、家庭教育不足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不少家庭不懂得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对子女经常训斥,缺乏感情交流,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限制其学习生活中的自由,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不注意方式地指责、羞辱孩子,给孩子加大了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如:上学期有个学生性格特别粗暴,动不动就骂人,满嘴的粗口;差不多天天都有同学投诉,教育了多次也没有改变,只好请家长帮忙了。结果请家长来的那天,人还没有到办公室门口,就听见骂骂咧咧的声音,还以为是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就是那个学生的家长拉着儿子来认错。在那一刻我才明白到,孩子的性格之所以这样,有一部分都是受家长的影响。此外很多家长由于本身婚姻的不和谐,或者为了生计,经常忽略了与子女的沟通,以为有钱给子女用就是疼子女、爱子女,从没想过,子女需要倾诉、关心、支持,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很忙很辛苦了,再加上中国的家长本来就比外国的含蓄,从不轻易透露自己对子女的疼爱,所以,当子女需要家长关心时,总有一种缺失感。经常听到有家长说,我们交了那么多钱给你们学校,你们教师就必须帮我教好我的儿子(或女儿),我哪有那么多时间看着他(她),我忙都忙死了。家长管教的缺失使得教师的教育更为重要。

而且现在在校学生有不少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成了家长的“小太阳”,家长对子女往往有求必应。而且由于家中只有这么一个小孩,所以这些独生子女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别人合作交流。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我班有个学生有事无事都经常不来上学,我觉得好奇怪。经我家访调查才发现:原来他是家中的“小太阳”。从小就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爷爷奶奶疼得厉害,要什么都可以满足。后来爸爸妈妈回来了,觉得对他有所歉疚,所以也很宠他。结果他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主要父母稍有点不合他的心意,他就不来上学。如果家长是骂了或打了他,他就会成天不在家躲起来,令家长很头疼。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与他谈心、教育,又和家长沟通、联系,他才慢慢有所改变。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却忽视了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绝大部分只停留在身体健康上,而没有注重心理上的健康。忽视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长期以来,人们要么耻于谈到心理健康问题,要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以至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使得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正是由于以上各种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使得现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难度加大了很多,也更突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一)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如果教师本身存在心理问题,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我们作为教师,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比学生的人生经验丰富得多,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反省,寻找自己的不足,有改善自我,调控自我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创造宽容、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开辟一块宽敞明亮的心灵绿地,用心去思索学生,竭力寻找他的优点,采取正面的教育,将会从中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

(二)平等对待学生,诚心尊重学生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教师办事要公平、公正,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对优等生,多看缺点,对后进生多看优点。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我们可以在心里欣赏成绩好、能干、听话的学生,但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偏爱用行动展示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甚至说某某同学成绩好、某某同学成绩差、某某同学品行不端正,而做出不公平的决定。例如:安排同学值日,同样也有安排组长负责检查,但有些组长会认为:我聪明能干,成绩好,老师赏识,让我当组长,我可以不用值日,只是负责检查,要求同学做好就行了。对于这些学生,背后还得跟他谈谈心,让他明白自己也是班中的一分子,班里的事务责任、有义务去完成。又如:有个同学突然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会摸摸他的头,弯下腰,低声说:“你作业没能按时做完,昨天应该好累吧?说说给我听,是什么事?”让他解释完后,再说:“那现在你打算怎么做呢?”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只有转变心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才能在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加强心里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诸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营造宽容、平等、愉快、自主、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一要发挥学校在学生心里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二是不忽视家庭教育在学生心里健康教育上具有的特殊重要作用,提高家长的心里科学教育知识。三是重视社会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保证。形成尊重、关心,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6.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篇六

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渡头中学 谢海荣

手机:*** 邮箱:xhr152@163.com

【内容摘要】

心理健康是近几年才引进的一个概念,中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目前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学校作为其实施的主要承载者,在确保教师具有相应的学科教学水平的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心育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营建一种积极健康的教学环境,创建一种和谐的师生的关系,促进师生的多方位健康发展。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师生关系

心理健康是近几年才引进的一个新概念,对于这个概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精神病学者麦灵格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与环境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即快乐的适应情况。”社会学家波孟则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平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当前,在我国相关著述中通常采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因此,加强心里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里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现代医学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小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的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工作。

造成中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一般有下面几方面原因: 1 一是和社会有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社会对孩子的发展,我们应承认它所具有的积极的一面,比如,那些好的广播、电视、录像和电脑制作等一些大众传媒教育,的确培养造就了几代人。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与之进步不相称、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丑恶现象: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一些孩子整天与计算机为伴,而远离自己的亲人,产生孤僻沉默的不良性格,不能和谐地与他人相处,那些内容不健康的书籍、影视、街头聚赌、还有网吧、电子游戏厅、卡拉OK厅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试想,若不是社会管理上存在着这些死角,有些孩子又怎么会误入歧途呢?这能说不是社会的责任吗?因此,我要大声呼吁:如果社会风气不早日改变,其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和学校有关。学校的许多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最近几年发生的各类学生犯罪事件、离家出走事件、大学研究生的跳楼事件的屡屡出现,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和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言必谈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学习成绩决定了一切,主宰了一切。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被认为是没有“正事”的表现。有的学习评“三好学生”基本上也成了“一好学生”。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致使有的学生厌恶学校,逃避学习,甚至产生仇视心理。我们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心理需要,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和家庭有关。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孩子最初接触的社会生活环境,换而言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则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所接受的最早、最根深蒂固的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由于父母对学生缺乏理解和沟通,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从而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或因父母离异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也有一些家庭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只留下老一辈照顾孩子,造成学生心灵上的孤独、孤僻和叛逆。

四是和情感方面有关。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惑的烦恼等等。

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较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讲究科学方法去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先找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否则,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徒劳的。

(2)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帮助他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学会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人格。

(3)善于等待:解决心理问题需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4)另外,我觉得学校也可以配合心理老师开展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这样,他们也具备一些能够解决他们常见的心理小问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我们作为班主任的教师还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的期望不能太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能力。总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一颗健康的心灵会使我们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蒋 琼 皮格马利翁之谜——试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作用 卢小梅

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李宇雯

7.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篇七

高职学生正处在从学校融入社会的转折时期, 心理和生理上正逐步走向成熟, 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形成, 这个阶段, 如果引导得不好, 则更容易暴露出太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许多高职学生远离父母独自生活, 在陌生的环境之中, 会有太多的不适应, 随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难题和困惑, 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彷徨无助,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青春期的烦恼, 学习上的若干压力, 生活上的无所依靠, 极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 因为即将步入社会之中, 还要面临艰难的就业抉择。我国目前的现状是, 岗位的供给量远远超过了需求量。这种沉重的就业压力, 会让有些学生时刻处于焦虑、抑郁之中, 如果这种不安、紧张的情绪不及时排解, 找不到解决的突破口, 长期累积下来, 就像导火索一样, 一旦被引燃, 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已经不只是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教育, 它关系到学生们将来步入社会以后的未来走向, 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和谐和发展。

二、当代高职学生的问题心理现状分析

1. 对学习环境不适应

高职学校的学习进度和其他类别的大学相比, 相对要宽松许多, 大概每天只安排几节课程。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自由支配。而很多同学恰恰不懂得如何利用时间, 致使大好的时光白白被浪费掉。同时大学老师授课的方式已经和初高中教师完全不一样, 他们注重的是对难点、重点问题的讲解, 而且会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加以发挥, 引进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讲课方式会让学生一时无法适应, 所以听课时或者高度紧张, 或者因为听不懂而开小差。还有一部分学生, 依赖性特别强, 不能独立完成学习。

2. 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这一代年轻人, 包括高职生, 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都受到父母、长辈的保护甚至溺爱, 在顺境中成长, 很少经历过挫折。同时因为一直处在学校的环境之中, 单纯、善良, 对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未来的生活又充满无限幻想。而刚刚要涉足社会, 又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 理想与现实的极大反差, 造成他们心理的严重失衡。同时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 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良莠不齐, 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高职学生还不具备鉴赏能力, 所以无法真正适应社会。

3. 家庭贫富差距带来的影响

许多高职学生都来自农村, 而目前社会上贫富不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这种强烈的社会反差, 使出身贫寒的高职学生心里蒙受了极大的阴影。现在的“富二代”越来越多, 学生中讲排场、攀比、炫耀的现象比比皆是。而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生活节俭、穿戴一般, 常常会遭到同学的嘲笑、排斥, 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态, 时间一久, 心理上就会严重失衡。如有些同学为了满足虚荣心, 常常会走极端, 产生越轨行为。

4. 自卑心理

高职学生很多都是本科落选的学生, 由于当前的教育机制, 他们常常会因为“技不如人”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所以这些学生往往性格孤僻、特立独行、不善交往、易走极端、不爱学习、随随便便, 缺乏向上的心态和积极的进取精神。而这些弱点直接影响到他们日后的求职和就业。在同一竞争市场中, 高职学生往往表现出胆怯、自卑、懦弱、不敢理直气壮地参与竞争, 缺乏底气, 而一旦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下来, 又立刻变得萎靡不振, 加重了自卑心理, 这些恶性循环, 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由此可见, 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我们必须对高职学生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程, 由那些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老师进行授课。

三、对高职生开展心理教育的具体措施

1.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 具备一定的自身调节能力。可以将课程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实际训练与操作。前一部分由专业老师进行授课, 随时随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同时, 通过聘请心理学专家和心理咨询师定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讲座, 并现场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后一部分是实际训练操作课。通过安排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的场景模拟、演讲、游戏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来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手段, 通过将情绪转移、发泄等方式, 让学生学会保持心态的乐观和平和, 逐渐树立起自信心、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这些讨论和训练, 将增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 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从容面对压力和困境, 时刻抱着积极的心态来学习和生活。

2. 设立心理咨询室, 建立特殊学生心理档案

心理辅导课程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 帮助他们解决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而针对那些心理问题严重, 或者患有心理疾病、情绪波动大、反复无常的学生, 学校要建立特殊学生心理档案, 通过成立专门的心理服务室, 及时对这样的问题学生进行跟踪、疏导及治疗。教师通过聆听和疏导, 及时打开学生的心结, 让学生尽情倾诉心中的苦闷、无助和忧愁, 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 设立“悄悄话热线”

对于那些既有强烈的自尊心, 同时又有很深的自卑感的同学, 由于他们特别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因此长期处于封闭状态。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开设“悄悄话热线”, 通过这种隐秘的交流方式, 让学生尽情诉说心理上的障碍。这样的交流方式非常方便, 学生们比较易于接受。心理咨询老师可以借此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解决困惑和难题, 让这类学生真正走出烦恼和误区, 健康快乐地成长。

4. 通过各学科教学,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学校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教师们必须做到:一是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习的过程不但是传道解惑的过程, 也是互动和交流情感的过程。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首先, 教师要做到真正关爱学生, 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和学生建立起平等和友好的关系, 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真诚地和学生进行沟通, 以民主教学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同时亲近学生, 了解学生,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坚持成功教育。其实每个人都一直希望获得成功、尊重和认可, 以体现其自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对高职学生, 也要实施成功教育:第一, 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得到别人的认可, 从而走向成功。第二, 坚持正确的学生观,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并努力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因材施教。第三, 采取积极评价法, 利用激励法, 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第四, 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在教学过程中, 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始终贯穿于始末,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开展积极健康的心理疏导和教育, 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摘要:高校主题班会教育是大学生德育开展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 可当前高校主题班会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题班会教育要以人为本, 要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就必须对主题班会进行系统化建设, 在发挥学生创造性基础上, 实现主题班会动态生成, 实现主题班会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主题班会;系统化;动态生成

一、高校班级管理与主题班会教育开展的现状

当前高校大学生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仍然是以班级为单位, 大学班级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尽管多数高校实行学分制, 加上存在教学班与自然班的分离, 对学生班集体观念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不可否认, 在高校中, 对学生实施管理、加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仍然是以班级为载体的管理和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新时期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这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后继有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新世纪能否得到巩固、加强。

长期以来, 高校在对学生教育管理中, 往往存在一种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方面是高

陈建军

高等学校主题班会教育系统化建设的思考

(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四川成都610500)

参考文献

[1]刘玫星, 孙凡, 王香英.辅导员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09 (22) .

8.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篇八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前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焦距问题,但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却很少关注,有的校园甚至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所谓的心理健康指的就是在身心方面与其他人不相矛盾的情况下,把个人的心态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因此我国的教育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培养心理状态的意义,从而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便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的心理素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健康的心理状态在人类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习、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也是生活美满幸福的直接动力。我国的教育要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发展,以便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人才所需的不仅仅是全方面发展,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1]。

(2)心理素质在品德的构建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接受正确的思想素质教育,而学生处于身心智力发展的阶段,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形成的初期,因此校方要抓准时机,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发展成既有专业水平,又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的人才。

二、目前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

(1)想要国家有更好更强的发展,首先要抓好教育问题,但是通过目前国民的整体素质来看,心理素质教育被严重的忽视了,因此目前来讲我国校园首先要发展这一课程。

(2)我国现在已经有部分学校展开了心理教育课程,并且相对来看效果比较好。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存在几点问题:首先是情绪非常消极,对于压力非常大的学习环境和老师家长共同的期望,学生找不到学习目标,甚至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其是在这种压力很大的环境下,学生们都明白什么叫不进则退,就因为懂得这些道理,所以压力越来越大,最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心理上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3)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自卑的心理。学生自卑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学习成绩不好,人际关系不好,经济条件不好等等,这都是导致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就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疾病[2]。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开展

(1)首先学生的心理教育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我国部分学校过于重视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心理的教育,因此应该在大、中、小学开设和心理教育有关的课程,充分让学生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校方不要仅仅在课堂上像讲座一样展开学生的心理教育,虽然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娱乐活动中,相对来说效果会更好。

(3)校方应该展开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定期为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并且校方应该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并且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这样班主任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校方就可以及时解决,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4)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停留在校方,家长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家长不要一直给予学生压力,不要一味的觉得压力就是动力,每个孩子的心里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家长如果一味的施压,并不关心孩子的其他状况,就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这样即使学习成绩再好,也无法成为有用之才[3]。

(5)与此同时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政府组织,坚持不懈的抓好社会风气问题,消除不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并且提高社会群众整体的素质,这样不仅仅对于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状况有好处,也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6)学生个人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情绪,在状态不佳的时候主动求助老师和家长,也可以和好朋友互诉衷肠,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给自己一个健康阳光的心态,这样才能使自己主见变得更强大[4]。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其各方面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培养出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成功的减少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的概率,保证每位学生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继续发展,这也是一个非常长久的工程,需要老师、家长、学生的大力配合,共同营造出和谐、民主、放松的发展空间。要相信只要社会普遍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为这项事业努力,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得到提高,从而推动我国民族素质向更强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玉玲,李立,张锡萍,郑雅之,余光忠,欧阳效兴,赵建萍,袁汉勋,李轩.全员参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校园心理,2010,04:253-255.

[2]陈彦芳.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52-53.

[3]杨建兰.试论新时期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34+36.

上一篇:带横批的春节对联下一篇:幼儿童话小故事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