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列传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2024-07-03

元史列传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译文(共10篇)

1.元史列传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篇一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末)名士李国维、薛玄,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三年,朝廷授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尝上书世祖,言树太平之本有三:一曰太子国本,建立宜早;二曰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

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五》,有删改)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 易:换取

B.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 部:率领

C.卫当四方之冲冲:要道

D.祐悉夺还之还:归还

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B.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C.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D.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中的“尚书”是官职名。秦汉时期创立的中央政府官职有此称呼,隋唐时其主要职责在于分管六部即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吏部、工部。

B.孔子,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列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C.“颜子”是指颜回,“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颜子、先秦诸子等。

D.“忠定”是陈祐的谥号,“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危身奉上曰忠,安民大虑曰定”,所以文中的“忠定”是对陈祐的一种赞美。

1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祐“深受百姓信任和爱戴”的一组是(3分)

①两州之民皆赖焉 ②民为立碑颂德 ③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

④遂皆出,应期而办 ⑤伤残之民,宜从宽恤 ⑥父老请留葬会稽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①④⑤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祐虚心求教。担任河南府总管时,他到任的当天,首先就去拜访金朝末年的著名贤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

B.陈祐为民着想。任南京路治中时,他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冒着获罪的危险,违背上级命令;任浙东道宣慰使时,因百姓刚经历战乱,他反对征收酒税。

C.陈祐治政有方。卫辉路是一个难以治理的地方,陈祐到任后修建孔子庙、比干墓,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因此百姓为他立碑颂德,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

D.陈祐除恶务尽。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抓捕时他逃到宋朝境内,后来宋朝灭亡,这个盗贼路过汴梁时,陈祐发现了他,当众将他击杀。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5分)

(2)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5分)

参考答案

15.(3分)D(还:使……回去。)

16.(3分)C(原句为:“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17.(3分)B(“战国初期”应为“春秋末期”)

18.(3分)A(①表明他给百姓带来利益;③是人们对他治国主张的称赞;⑤表明他为百姓着想。)

19.(3分)C(“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对应原文为“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其所说的应是陈祐“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写进祭祀制度中。”)

20.(1)(5分)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没有供给俸禄,大多贪婪暴虐,而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以:因为。给:供给。清慎:清廉谨慎。见:被。)

(2)(5分)三是说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治:治国。审:慎重。尽:完全。称:称赞。)

[参考译文]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陈祐自幼好学,家境贫困,他的母亲张氏曾剪掉头发换取书籍让他读书,(他)长大后就博通经学史学。当时诸王可自己征召主官的僚属,穆王府暂任陈祐为王府的尚书。穆王被分封在陕、洛,上表推荐陈祐为河南府总管。(陈祐)上任那天,首先去拜访金末名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他)又奏请免去几百家征西军的各种赋税,又上奏提出二十多件有利于人民的事,朝廷都听取了他的建议。

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任命陈祐为河南西路总管。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没有供给俸禄,大多贪婪暴虐,而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在此为官八年,像刚到的时候一样。至元二年,(陈祐)改任南京路治中。适逢河南东部发生蝗灾,徐州、邳州尤为严重,(官府)责令百姓捕捉(蝗虫),到了很紧急的状况。陈祐率领几万百姓到灾区,对身边的人说:“捕捉蝗虫是怕它们损害庄稼,如今蝗虫虽多,但谷物已经成熟,不如让百姓早点收割庄稼,或许可以省力而有收成。”有人认为事情涉嫌独断专行,不可行。陈祐说:“为救民而获罪,我也甘心。”立即告诉百姓让他们回去(收割),两州的百姓都依赖他。

至元三年,朝廷授任(陈祐)为卫辉路总管。卫辉位于四方交通必经之地,一向难以统制。陈祐(到任后)申明法令,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写进祭祀制度中。等到他离任时,这里的百姓为他立碑歌颂功德。他曾向世祖上书,提出创立太平盛世的“三个根本”:一是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应早立太子;二是中书省是行政的根本,应责成中书省专心于政务;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当时人们都称赞他。

朝廷大规模攻打宋朝,派陈祐征调军队,山东百姓多逃避,听说陈祐来了,都说:“陈按察来了,一定没有私心。”于是(百姓)都出来应征,陈祐的任务按期完成。至元十三年,(朝廷)授予(陈祐)为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官吏多惊慌失措。陈祐于是对他们说:“何必如此惊慌!你们以前为盗跖,而今为颜渊,我就把你们当颜渊对待;若以前为颜渊,而今为盗跖,我就会把你们当盗跖对待。”于是这些官吏安分守己,不敢违法。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陈祐追捕得很紧,这个人逃入宋朝境内。宋朝灭亡后,这个人随制置夏贵路过汴梁时,陈祐喝令他下马,将他击杀在市集,百姓顺服。至元十四年,(陈祐)被调任为浙东道宣慰使。当时江南刚刚归附,元军俘虏温州、台州行省征收百姓和商人的酒税,陈祐提出:“战争之后,对于遭受兵刀之苦的百姓,应宽容体恤。”但这意见朝廷没有答复。朝廷派(陈祐)去查核台州的民田。等到(陈祐)回来行至新昌,遇到玉山当地的强盗,他仓促间来不及防备,于是被杀害,享年五十六岁。(陈祐)被追封河南郡公,谥号忠定。江浙父老请求在会稽埋葬他,未获批准,便设立祠堂纪念他。

2.元史列传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篇二

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①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②.博闻强志③,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④,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③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注】①〔楚]指楚国王室。②[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③〔志〕同“记”。④〔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⑤〔伐〕自我夸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生病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直:正直C.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遭受D.娴于辞令娴:娴熟、擅长

【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3分)

(2)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分)

【小题3】、通读选文,谈谈屈原遭受上官大夫谗言的原因有哪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案

【小题1】( A ) (2分)

【小题2】(1)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艰难了。(3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智”“穷”意思的各计 1 分 )

(2)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3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而”“谤”意思的各计 1 分 )

3.《元史姚燧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三

姚燧传姚燧,字端甫,父格。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枢隐居苏门,谓燧蒙暗,教督之甚急,燧不能堪。杨奂驰书止之曰:“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且许醮以女。

年十三,见许衡于苏门。十八,始受学于长安。时未尝为文,视流辈所作,惟见其不如古人,则心弗是也。二十四,始读韩退之文,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稍就正于衡,衡亦赏其辞,且戒之曰:“弓矢为物,以待盗也;使盗得之,亦将待人。文章固发闻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将何以应人之见役者哉!非其人而与之,与非其人而拒之,钧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

燧之学,有得于许衡,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为世名儒。盖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或谓世无知燧者,曰:“岂惟知之,读而能句,句而得其意者,犹寡。”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其不得者,每为愧耻。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每来谒文,必其行业可嘉,然后许可,辞无溢美。

时高丽沈阳王父子,连姻帝室,倾赀结朝臣。一日,欲求燧诗文,燧靳不与,至奉旨,乃与之。王赠谢币帛、金玉、名画五十篚,盛陈致燧。燧即分散诸属官及史胥侍从,止留金银,付翰林院为公用器皿,燧一无所取。人问之,燧曰:“彼番邦小国,唯以货利为重,吾能轻之,使知大朝不以是为意”。其器识豪迈过人类如此。然颇恃才,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故君子以是少之。

至大元年,燧年已七十,起燧为太子宾客。未几,除承旨学士,寻拜太子少傅。武宗面谕燧,燧拜辞,谢曰:“昔臣先伯父枢尝除是官,尚不敢拜,臣何敢受!”明年,授荣禄大夫。四年,得告南归,中书以承旨召;明年,复召。燧以病,俱不赴。卒于家,年七十六。

节选自《元史·姚燧传》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燧不能堪

堪: 忍受

B、非周身斯世之道也

周:普遍、全面

C、辞无溢美

溢:过分

D、故君子以是少之

少:轻视

3、下列各组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燧“为世名儒”的一组是()(3分)

①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

②文章大匠,莫能先之

③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

④其不得者,每为愧耻

⑤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

⑥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燧三岁时就失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育。伯父认为他很愚笨,对他严加管束。

B、姚燧年轻时认为时人文章远不如古人,心里极不以为然,后经许衡指点、自己努力,终成一代名儒。

C、人们争先向姚燧索取文章,并以得到姚燧的文章为荣。姚燧也乐在其中,一一满足人们的要求。

D、面对高丽沈阳王父子送来的财物,姚燧能分散去留有度,表现了大国的风范和他过人的器量与见识。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3分)

(2)武宗面谕燧,燧拜辞。(3分)

参考答案

2、B 周:周全、使……完满(动词)

3、B(①成名前文章成就,⑥说的`是他的恃才傲物)

4、C(“每来谒文,必其行业可嘉,然后许可”;面对高丽沈阳王父子求文,也不是轻易满足。)

5、(1)姚燧,是一件美好的器物啊!长大后自然会有成就,为什么要着急呢!

(判断句,令、何以……为,各1分)

(2)武宗当面告诉姚燧,姚燧拜谢推辞。

(面、辞各1分,句意通顺1分。)

译文:

姚燧字端甫,父亲姚格。姚燧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伯父姚枢抚养成人。姚枢当时隐居在苏门,他以为姚燧十分愚笨,教育管束十分急躁,姚燧无法忍受。杨奂得知后急忙写信劝止姚枢说:“姚燧,是一件美好的器物啊!长大后自然会有成就,为什么要着急呢!”并且还将女儿许配给姚燧。

姚燧十三岁时,在苏门拜见许衡。十八岁时,才开始在长安求学。当时他还未曾写文章,然而看了时人所作的文章,觉得他们远远不如古人,内心里便极不以为然。二十四岁时,他才开始读韩愈的文章,试着仿照写文章,人们都说他的文章有韩愈的气势和风格。后来向许衡请教,许衡也赞赏他的文辞,并告诫他说:“弓箭作为武器,是为了防备盗贼啊;倘若盗贼得到了弓箭,也要用他来害人。文章固然是表露儒士思想人格的利器,但是倘若不能先认清一时的潮流,将如何应对那被役使的地位呢?不是适当的人而给他利器,与是适当的人而拒绝给他利器,都是错误的,都不是完满自身面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啊!”

姚燧的学问,得自许衡,他穷究事理获得知识,并亲自实践,终成一代名儒。大概自延祐以前,那些文章大师,没有人能超过他。有人说世上没有了解姚燧的人,说:“不止是了解(他的人很少),就是能读通他的文章,并且能领会其中意思的人,都特别少。”当时的孝顺子孙,想要传颂、弘扬他祖先的盛德,必定要得到姚燧的文章才可以传播、信服。那些得不到姚燧文章的,常常感到愧疚羞耻。所以前后三十年间,国中那些传颂名臣世勋、显行盛德人的文章,都是姚燧写的。每次来求文章的,必定是品行、事迹有可以嘉许的,姚燧才答应,文辞没有溢美之处。

当时,高丽沈阳王父子,与帝室联姻,耗费大量钱财巴结朝中大臣。有一天,沈阳王父子想得到姚燧的诗文,姚燧吝惜不肯给他,直至接受皇帝旨命,才给他。沈阳王父子回赠酬谢他币帛、金玉、名画共五十箱,盛大隆重地陈列开来,送给姚燧。姚燧当即把东西分给手下属官及侍从,只留下金银,交付翰林院作为公用器物,而自己什么也没拿。有人问他,姚燧说:“那番邦小国,只看重货物金钱,我能看轻这些东西,让他们知道大国不把这些放在心上。”他的器量胆识就像这样豪迈超过一般人。然而姚燧太恃才傲物,看不起赵孟頫、元明善等人,所以,有才能德行的人非议他。

4.《元史列传第十二》阅读答案 篇四

高智耀,河西人,字显达,世仕夏国。曾祖逸,夏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智耀登进士第,夏亡,隐贺兰山。太宗访求河西故家子孙之贤者,众以智耀对,召见将用之,遽辞归。

皇子阔端镇西凉,儒者皆隶役,智耀谒藩邸,言儒者给复①已久,一旦与厮养同役,非便,请除之。皇子从其言。欲奏官之,不就。宪宗即位,智耀入见,言:“儒者所学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自古有国家者,用之则治,不用则否,养成其材,将以资其用也。宜蠲免徭役以教育之。”帝问:“儒家何如巫医?”对曰:“儒以纲常治天下,岂方技所得比。”帝曰:“善。前此未有以是告朕者。”诏复海内儒士徭役,无有所与。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帝异其言,铸印授之,命凡免役儒户,皆从之给公文为左验。时淮、蜀士遭俘虏者,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帝然之,即拜翰林学士,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贵臣或言其诡滥,帝诘之,对曰:“士,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亦不可。”帝悦,更宠赉之。智耀又言:“国初庶政草创,纲纪未张,宜仿前代,置御史台以纠肃官常。”至元五年立御史台,用其议也。擢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

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帝求报聘之使以析其问,智耀入见,请行,帝问所答,画一敷对,称旨,即日遣就道。至上京,病卒,帝为之震悼。后赠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谥文忠。(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注释:①“给复”是免除赋役的意思。下文“诏复海内儒士徭役”中的“复”同此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B.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C.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D.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10.D

11.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出生后一般由父亲命名,字则要在成年时取。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及笄礼时取字。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通过乡试者称为举人,通过会试者称为贡士。

C.御史台是监察机构,设立于汉朝,掌监察之事,与尚书台、谒者台并称三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乌台的别称。

D.“至元五年”采用的是帝王年号纪年法,“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中的“赵惠文王十六年”就采用的是这种纪年法。

11.D“赵惠文王十六年”就采用的是王公年次纪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智耀见识卓远,能力出众。他认为君王应注意培养人才,以备将来任用;针对西北藩王使者在奏问中提出的疑惑,他都能在皇帝面前一一奏对,让皇帝很满意。

B.高志耀为儒生请命,成效显著。他认为把儒生当作驱使的奴隶,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事,应根除这种现象。世祖听从了他的意见,数千儒生因此得益。

C.高志耀积极建言,深得圣心。他多次就儒学、儒生问题向君主进言,多能得到君主的认同。宪宗还认为他见识奇异,专铸官印交给他。

D.高志耀尽心国事,为国分忧。西北藩王对元世祖采纳汉法的做法存在疑惑,派使者入朝奏问,世祖寻求能回访西北藩王的使者,高志耀主动拜见,请求出使。

12.C 张冠李戴,不是宪宗,是世祖认为他见识奇异,专铸官印交给他。

13.文言文翻译。(10分)

(1)太宗访求河西故家子孙之贤者,众以智耀对,召见将用之,遽辞归。(4分)

(2)帝然之,即拜翰林学士,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4分)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2分)

13.(1)太宗寻找河西世家大族中有贤才的`子孙,众人拿高智耀回复太宗,(太宗)召见并要任用他,(智耀)赶紧推辞回家了。(“子孙之贤者”定语后置1分、“以……对”1分、“遽”1分、省略的主语补出1分)

(2)世祖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他为翰林学士,让他巡视各郡县甄选儒生,最终他甄选出的儒生有数千人。(“然”1分、“拜”1分、“循行”1分、“区别”1分)

(3)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又不被允许。(“告诉”1分,“许”1分)

参考译文

高智耀,河西人,世代在西夏为官。曾祖高逸为大都督府尹,祖父高良惠为右丞相。高智耀考中西夏进士,西夏亡后,隐居在贺兰山中。太宗寻找河西世家大族中有贤才的子孙,众人拿高智耀回复太宗,太宗召见并要任用他,智耀赶紧推辞回家了。

皇子阔端镇守西凉时,命儒生服徭役,高智耀到王府拜见皇子说,免除儒生的赋税徭役已经很久了,现在忽然让他们与服贱役的人承担相同的赋役,不妥当,请收回成命。皇子听取了他的意见,并打算上奏朝廷使他做官,他没有答应。宪宗即位后,高智耀入朝拜见皇帝,说:“儒生所学的是尧、舜、禹、汤、文、武治国之道,自古为君王的,用儒生国家就强盛,不用国家就衰败。今天应注意培养人才,以备将来任用。应免除儒生徭役并培养教育他们。"皇帝问:“儒家和巫医相比怎么样?”高智耀回答:“儒者用纲常治理天下,哪里是这些巫医所能比的。”皇帝说:“好,你说得这些以前没有人告诉过我。”(皇帝)诏令免除海内儒士徭役,(让他们)没有什么要拿出的东西。世祖即位前就听说高智耀贤能,即位后召见他,高智耀又极言儒家学说对治国的重要,引古证今,反复论辩,滔滔不绝。世祖认为他见识奇异,就专铸官印交给他,并下令凡是免除徭役的儒生都必须有他验证的公文。当时,淮蜀一带被俘的儒生,都被充为奴隶,高智耀奏请说:“把儒生当作驱使的奴隶,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事。陛下您正打算用古道来治理天下,就应当根除这种现象,来劝勉天下的儒生。”世祖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他为翰林学士,让他巡视各郡县甄选儒生,最终他甄选出的儒生有数千人。有些权贵说他放人太多(失实),皇帝责问他,他回答说:“儒士就像金子,金子的成色有深浅,(因为成色浅)就说它不是金子,(这)是不对的;人的才艺有深浅,(因为才艺浅)就说他们不是儒士,(这)也是不对的。”皇帝听了很高兴,赏赐了他。高智耀又建议说:“国家各项制度刚刚创立,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应当效仿前代,设置御史台来纠察整肃官员。”至元五年(1268年)设立御史台,就是采用高智耀建议的结果。高智耀升任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

5.元史列传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篇五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 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①,千人皆 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②;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③,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 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④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 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 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⑤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⑥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 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 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注:①喑噁叱咤,这里形容项羽发怒的样子。②呕呕:和悦的样子。③刓:磨去棱角;弊:损坏。④义帝:即楚怀王。⑤三秦王:秦朝三降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被项羽分封为王。⑥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三条法令。⑦ 三秦:指章邯、司马欣和董翳所占据的土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 呕呕:和悦温和的样子

B.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都:国都

C.印刓敝,忍不能予 刓 :磨圆棱角

D.今大王举而东 举:兴兵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天下城邑封功臣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C.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 公之时廉将军孰与秦王

D.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动

12.下列句子都能体现项王“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的一项是( )

①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

②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③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

④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⑤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

⑥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1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韩信认为勇敢凶悍仁爱强大,项羽远胜刘邦,但项羽也有自身弱点或失误,即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任人唯亲、杀戮过多,因此,项羽其强易弱。

B. 韩信认为,“秦民”对项羽所任的三秦王是既“怨”又“痛”且“莫爱”;而对刘邦的入关是“无不欲得大王王秦”,民心所向,显而易见。

C.韩信冷眼旁观,比较了刘项两人的不同:项羽暴虐,刘邦抚民;项羽斗勇,刘邦使智;项羽刚愎,刘邦纳谏;项羽弃义,刘邦守约。

D.韩信对天下形势和项羽为人的分析精辟而深刻,显示了韩信的雄才大略以及高瞻远瞩的胸襟,刘邦对其相见恨晚。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2)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参考答案

10.B(都:动词,定都)

11.C(A把/因为;B根据,按照/在;C取独;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12.C(①是说项羽表面严厉④是说在项羽影响下诸侯各自的做法⑤是说刘邦的得人心的做法)

13.C(原文没有“项羽刚愎,刘邦纳谏”的内容)

14(7分)(1)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与项王相比,谁更强?

(2)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被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

参考译文:

6.元史列传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篇六

庾衮,字叔褒,明穆皇后伯父也。少履勤俭,笃学好问,事亲以孝称。成宁中,大疫,二兄俱亡,次兄毗复殆,疠气方炽,父母诸弟皆出次于外,衮独留不去。诸父兄强之,乃曰:“衮性不畏病。”遂亲自扶持,昼夜不眠,其问复抚柩哀临不辍。如此十有余旬,疫势既歇,家人乃反,毗病得差,衮亦无恙,父老咸曰:“异哉此子!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始疑疫疠之不相染也。

初,衮诸父并贵盛,惟父独守贫约。衮躬亲稼穑,以给供养,而执事勤恪,与弟子树篱,跪以授条。或曰:“今在隐屏,先生何恭之过?”震曰:“幽显易操,非君±之志也。”父亡,作筥卖以养母。母见其勤,曰:“我无所食。”对曰:“母食不甘,衮将何居!”母感而安之。衮前妻苟氏,继妻乐氏,皆官族富室,及适衮,俱弃华丽,散资财,与衮共安贫苦,相敬如宾。母终,服丧居于墓侧。

岁大饥,藜羹不糁,门人欲进其饭者,而衮每日己食,莫敢为设。及麦熟,获者已毕,而采捃尚多,衮乃引其群予以退,曰:“待其间。”及其捃也,不曲行,不旁掇,跪而把之,则亦大获。又与邑人入山拾橡,分夷险,序长幼,推易居难,礼无违者。抚诸孤以慈,奉诸寡以仁,事加干厚而教之义方,使长者体其行,幼者忘其孤。孤甥郭秀,比诸子侄,衣食而每先之。而以旧宅与其长兄予赓、翕。及翕卒,衮哀其旱孤,痛其成人而未娶,乃抚枢长号,衮感行路,闻者莫不垂涕。

尝与诸兄过邑人陈准兄弟,诸兄友之,皆拜其母,衮独不拜。准弟徽曰:“子不拜吾亲何?”衮日:“未知所以拜也。夫拜人之亲者,将自同于人之子也,其义至重,衮敢轻之乎?”遂不拜。准、徽叹曰:“古有亮直之士,君近之矣。君若当朝,则社稷之臣欤!君若握兵,临火节,孰能夺之!方今征聘,君实宜之。于是乡党荐之州郡交命察孝廉举秀才清白。

异行皆不降志世遂量之为异行。

(节选自《晋书-列传五十八》)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诸弟皆出次于外 次:停留,屑住

B.毗病得差,寝亦无恙 差:痊愈

C.岁大饥,藜羹不糁 糁:米粒,饭粒

D.尝与诸兄过邑人陈准兄弟 过:拜访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给供养,而执事勤恪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莫破为设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C.衮乃引其群子以退 樊哙侧其盾以撞

D.君若当朝,则社稷之臣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宁中发生大疫,家人纷纷外逃,庾衮谢绝了家人的劝说,独自留下来照顾病危的二哥并守着两位兄长的灵柩,直至瘟疫流行的情势停止,家人返回。两相比照,彩显了他对孝悌之礼的坚守。

B.庾衮的前妻和后妻虽然部出身官族富室,但嫁给他之后,弃绝华丽,与他一起安于贫苦生活,相敬如宾,既表现了两位妻子的贤德,也从侧面写出了庾衮的安贫而坚持操守的高尚品行。

C.饥荒之年,庾衮总是谢绝门人送来的饭食,到人家已经收割过的地里捡拾小麦,见捡拾人多就领着自己的孩子退后,等别人先捡。入山拾橡,也是奉守礼法,把容易捡拾的地方让给他人。

D.与诸兄一道拜访同乡陈准兄弟,在兄长们对陈准兄弟母亲行拜礼时,唯独庾衮不拜,因为他认为拜人之亲,就等于做了她的儿子,不可轻易行事。他以自己的谨慎,含蓄批评儿位兄长之草率。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于 是 乡 党 荐 之 州 郡 交 命 察 孝 廉 举 秀 才 清 白 异 行 皆 不 降 志 世 遂 号之 为 异 行。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幽显易操,非君子之志也。(3分)

(2)抚诸孤以慈,奉诸寡以仁,事加于厚而教之义方。(4分)

参考答案

16、C 糁 名词作动词 掺和饭粒

17、C

二:

庾衮,字叔褒,明穆皇后伯父也。少履勤俭,笃学好问,事亲以孝称。咸宁中,大疫,二兄俱亡,次兄毗复殆,疠气方炽,父母诸弟皆出次于外,衮独留不去。诸父兄强之,乃曰:“衮性不畏病。”遂亲自扶持,昼夜不眠,其间复抚柩哀临不辍。如此十有余旬,疫势既歇,家人乃反,毗病得差,衮亦无恙。

父亡,作筥卖以养母。母见其勤,曰:“我无所食。”对曰:“母食不甘,衮将何居!”母感而安之。母终,服丧居于墓侧。

抚诸孤以慈,奉诸寡以仁。以旧宅与其长兄子赓、翕。及翕卒,衮哀其早孤,痛其成人而未娶,乃抚柩长号,哀感行路,闻者莫不垂涕。

尝与诸兄过邑人陈准兄弟,诸兄友之,皆拜其母,衮独不拜。准弟徽曰:“子不拜吾亲何?”衮曰:“未知所以拜也。夫拜人之亲者,将自同于人之子也,其义至重,衮敢轻之乎?”遂不拜。准、徽叹曰:“古有亮直之士,君近之矣。君若当朝,则社稷之臣欤!方今征聘,君实宜之。”于是乡党荐之,州郡交命,察孝廉,举秀才。清白异行,皆不降志,世遂号之为异行。

元康末,颍川太守召为功曹,饰车而迎,衮逡巡辞退,请徒行入郡,将命者遂逼扶升车,纳于功曹舍。既而衮自取己车而寝处焉,形虽恭而神有不可动之色。太守知其不屈,乃叹曰:“非常士也,吾何以降之!”厚为之礼而遣焉。 (节选自《晋书·列传五十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兄俱亡,次兄毗复殆 殆:危险

B.父母诸弟皆出次于外 次:停留

C.尝与诸兄过邑人陈准兄弟 过:经过

D.将命者遂逼扶升车 升:登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痛其成人而未娶,乃抚柩长号 B.父亡,作筥卖以养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五十步笑百步

C. 以旧宅与其长兄子赓、翕 D.君若当朝,则社稷之臣欤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明庾衮“事亲以孝”和“清白异行,皆不降志”的一组是

A.其间复抚柩哀临不辍B.抚诸孤以慈,奉诸寡以仁

既而衮自取己车而寝处焉 衮逡巡辞退,请徒行入郡

C.母食不甘,衮将何居D.母终,服丧居于墓侧

形虽恭而神有不可动之色 诸兄友之,皆拜其母,衮独不拜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咸宁年间发生大疫,庾衮在两个哥哥都死于疫病的情形下,坚持留下照顾病危的二哥庾毗。结果哥哥病愈,庾衮也安然无恙。

B.庾衮对已故兄长们遗留下的孩子十分慈爱,多加照顾。庾翕夭折后,他十分悲痛,那种哀伤之情让路人也不禁动容,闻之落泪。

C.同乡陈准兄弟认为庾衮是亮直之士,能成为国家的`重臣,因此劝他出来做官,有所作为。

D.庾衮恪守清白节操,不愿降低志向,尽管州郡考察推荐他做孝廉、秀才,但他无意仕途。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拜人之亲者,将自同于人之子也,其义至重,衮敢轻之乎?”遂不拜。(3分)

(2)乃叹曰:“非常士也,吾何以降之!” (3分)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分)

参考答案

1.C/过,拜访

2.C/ C项两个“与”都是动词“给,交给”的意思。

A项第一个“乃”是副词“就”“于是”;第二个“乃”,表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B项第一个“以”目的连词“来”,第二个“以”是“凭借”之意。

D项,第一个“则”是副词,表判断,可译为“就是”;第二个“则”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3.C/

4.B/庾翕不是“夭折”,只是成年未娶。

5、(1)“对人家的父母行拜礼,就将自己等同于人家的孩子,那种义是很重的,我哪敢小看这件事呢?”最终没有行拜礼。(拜:行拜礼 轻:小看 句子大意 各1分)

(2)(太守)就感叹说:“庾衮不是平凡的人啊,我怎么可以改变他的志向!”(非常:不平凡 降:改变 句意 各1分)

(3)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是故:所以 无:不论 判断句式 句意 各1分)

[附]文言文翻译:

庾衮,字叔褒,是明穆皇后的伯父。他少年时就能做到勤俭,专心学习,喜欢提问,以侍奉父母孝敬而受人称许。咸宁年间,发生大疫,庾衮有两个兄长都死于疫病,二哥庾毗又病危,疠气正严重的时候,庾衮的父母和几个弟弟都离开家,暂住在外地,惟独庾衮留下来不离开。他的父兄们强迫他离开,庾衮就说:“我生性不害怕疫病。”于是亲自伏侍照顾二哥,昼夜不休息,在这中间又抚着两位亡兄的灵柩,致哀不止。像这样十多旬后,疫病流行的情势已经停止,他的家人才返回家中,庾毗病也好了,庾衮也没有什么毛病。

庾衮的父亲死后,庾衮就编竹筐卖钱来供养母亲。母亲见他勤苦,就说:“我不想吃什么(好)东西。” 庾衮回答说:“母亲吃不好,我有何面目生于世间!”母亲深有感触也就安然接受儿子的奉养了。庾衮母亲死了,庾衮就在母亲的墓旁服丧。

庾衮以慈爱之心抚育亡兄遗留下的孩子们,以仁爱之心侍奉寡嫂们。把家里的老宅给了他大哥的儿子庾赓、庾翕。在庾翕死的时候,庾衮哀怜他早早就没有父亲的孤苦,伤痛于他虽成人了却未娶妻的不幸,就抚柩大哭,那种悲伤之情连过路的行人都为之感动,听到他的哭声的人没有不落泪的。。

庾衮曾经和兄长们拜访同乡陈准兄弟,兄长们把陈氏兄弟当作朋友,都对他们的母亲行拜礼,惟独庾衮不拜。陈准的弟弟陈徽说:“你为什么不拜见我母亲呢?”庾衮说:“我不知道行拜礼的缘由啊。对人家的父母行拜礼,就将自己等同于人家的孩子,那种义是很重的,我哪敢小看这件事呢?”最终没有行拜礼。陈准、陈徽感叹道:“古代有有诚信正直的人士,你接近于他们了。你如果做官,一定会是国家的栋梁!朝廷现在正在征聘贤人,你实在很适合呀。”于是乡里推荐他,州郡交相征召他,察举他做孝廉、秀才。他恪守清白,坚持自己的操守,都不改变自己的志节,世人就称他为“异行”。

7.元史列传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篇七

何卿,成都卫人。少有志操,习武事。正德中,嗣世职为指挥佥事。以能,擢筠连守备。从巡抚盛应期击斩叛贼谢文礼、文义。世宗立,论功,进署①都指挥佥事,充左参将,协守松潘。

嘉靖初,芒部土舍②陇政、土妇支禄等叛。卿讨之,斩首二百余级,降其众数百人。政奔乌撒,卿檄土官安宁擒以献。宁佯诺,而匿政不出。巡抚汤沐言状,帝夺卿冠带。川、贵兵合讨,贼始灭,还冠带如初。五年春擢卿副总兵,仍镇松潘。未几,政遗党沙保复叛。卿偕参将魏武、参议姚汝皋等并进,斩保等贼首七人,余尽殄。录功,武最,卿次之。黑虎五砦番反,乌都、鹁鸽诸番亦继叛。卿皆破平之,就进都督佥事。威茂番十余砦连兵劫军粮,且攻茂州及长宁诸堡。卿与副使朱纨以计残其众,战屡捷,遂攻深沟,焚其碉砦。诸番窘,请赎罪,歃血断指耳,誓不复叛。卿乃与刻木为约,分处其曹,画疆守,松潘路复通。进署都督同知,镇守如故。久之,以疾致仕。

二十三年,塞上多警。召卿,以疾辞。帝怒,夺其都督,命以都指挥使诣部听调。未几,寇逼畿辅,命营卢沟桥。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时兵事棘,翁万达复荐卿,还其都督佥事,都东官厅军马。已而崇礼具言爵贪污,“卿镇松潘十七年,为蜀保障,军民颂德,且贫,安所得贿?”帝意乃解。进署都督同知。先后莅镇二十四年,军民戴之若慈母。再以疾归。

三十三年,倭寇海上。诏卿与沈希仪各率家众赴苏、松军门。明年充副总兵,总理浙江及苏、松海防。卿,蜀中名将,不谙海道,年已老,兵与将不习,竟不能有所为。为巡按御史周如斗劾罢,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九》)

【注】①〔署〕委任。 ②〔舍〕宋元称官僚富家子弟为舍,明人沿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德中,嗣世职为指挥佥事嗣:继承。

B.论功,进署都指挥佥事 论:评定。

C.宁佯诺,而匿政不出 佯:假装。

D.久之,以疾致仕 致仕:得官。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

B.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

C.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

D.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卿少有节操,凭借才能升职。他年少时就有志气和节操,喜欢习练打仗之事,跟从上级击杀叛贼,凭借才能与功劳不断升职,协助守卫松潘。

B.何卿平叛有功,保卫疆域安定。守卫松潘期间,他多次平定众部落的叛乱,最终使众部落俯首臣服,同时采取措施安置他们,保证松潘的稳定。

C.何卿忍辱复出,再得皇帝信任。嘉靖二十三年,边塞告急,何卿复出,被皇帝及同僚误解,经冉崇礼核实,才消除误解,官复原职,军民拥戴。

D.何卿年老御寇,无功被劾罢免。他晚年带领家属奔赴苏、松军门抵御倭寇,因不熟悉海上军务,加之年事已高,最终无所作为,被弹劾而罢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乃与刻木为约,分处其曹,画疆守,松潘路复通。(5分)

(2)卿镇松潘十七年,为蜀保障,军民颂德,且贫,安所得贿?(5分)

参考答案:

4.D (致仕:退休。)

5.C (“为巡抚丘养浩劾罢”中的“为”表被动,而不是动词“担任”之意,故第一处断句应在“劾罢”后;按文意,“劾爵”的实施主体应为“养浩”,故第三处断句应在“劾爵”后。)

6.D (“带领家属”表述错误,应为“率领家中兵众”。)

7. (1) 何卿于是和他们刻木缔约,分别安置他们的属官,画定疆界守卫,松潘路又畅通了。(“约”“曹”“画”各1分,大意2分。

(2)何卿镇守松潘,成为蜀地的保障,军民歌功颂德,并且贫穷,哪里得钱行贿?(“镇”“为”“安”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何卿,成都卫人。年少时就有志气和节操,习练打仗之事。正德年间,继承世职为指挥佥事。因为有才能,被提拔为筠连守备。跟从巡抚盛应期攻击斩杀叛贼谢文礼、谢文义。世宗继位,评定功劳,升任都指挥佥事,充任左参将,协助守卫松潘。

嘉靖初年,芒部土司的儿子陇政、土司妻支禄等发动叛乱。何卿讨伐他们,斩首200余级,招降其兵士数百人。陇政逃奔乌撒,何卿传檄文告诉土官安宁捉拿献上(陇政)。安宁假装答应,却藏匿陇政不交出。巡抚汤沐上报有关情况,皇帝削夺何卿官职。四川、贵州军队合力讨伐,才剿灭叛贼,何卿又官复原职。嘉靖五年春天,提拔何卿任副总兵,仍镇守松潘。不久,陇政遗党沙保再次叛乱。何卿偕同参将魏武、参议姚汝皋等一起进攻,斩杀沙保等叛贼头目7人,其余也全部消灭。记功,魏武功劳最大,何卿次之。黑虎5寨番人反叛,乌都、鹁鸽诸番也相继反叛。何卿全都攻破平定,就提升为都督佥事。威茂番十多个寨子合兵抢劫军粮,并且攻打茂州及长宁各堡。何卿与副使朱纨用计谋杀死了一些叛军,屡战屡胜,于是攻打深沟,焚烧他们的碉堡。诸番困窘,请求赎罪,断手指割耳朵,歃血为盟,发誓不再反叛。何卿于是和他们刻木缔约,分别安置他们的属官,画定疆界守卫,松潘路又畅通了。升任都督同知,仍旧镇守松潘。很久以后,因病退休。

二十三年,边塞警报不断。朝廷召何卿,他以病推辞。皇帝很生气,夺了他的都督头衔,命令他以都指挥使的身份到部里听候调用。不久,敌寇逼近京郊地区,朝廷命令何卿在卢沟桥驻扎守备。松潘副总兵李爵被巡抚丘养浩弹劾罢免,朝廷下诏用何卿代理。给事中许天伦说何卿贿赂丘养浩弹劾李爵,为自己留下提升的空间。皇帝发怒,削夺何卿和丘养浩的官职,让巡按冉崇礼核实。当时战事很棘手,翁万达又推荐何卿,于是何卿仍然担任都督佥事,统领东官厅军马。不久冉崇礼详细报告李爵贪污,“何卿镇守松潘17年,成为蜀地的保障,军民歌功颂德,并且贫穷,哪里得钱行贿?”皇帝的怒气才消解。升任都督同知。先后在松潘镇守24年,军民拥戴他如同慈母。再次因病归养。

8.元史列传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篇八

张光,字景武,江夏钟武人也。少为郡吏,以牙门将伐吴有功,迁江夏西部都尉,转北地都尉。

初,赵王伦为关中都督,氐、羌反叛,太守 张损战没,郡县吏士少有全者。光以百余人戍马兰山北,贼围之百余日。光抚厉将士,屡出奇兵击贼,破之。光以兵少路远,自分败没。会梁王肜遣司马索靖将兵迎 光,举军悲泣,遂还长安。肜表光”处绝围之地,有耿恭之忠,宜加甄赏,以明奖劝“。于是擢授新平太守,加鼓吹。

陈敏作乱,除光顺阳太守,加陵江将军,率步骑五千诣荆州讨之。刺史刘弘雅敬重光,称为南楚之秀。时江夏太守陶侃与敏大将钱端相距于长岐,将战,襄阳太守皮初为步军,使光设伏以待之,武陵太守苗光为水军,藏舟舰于沔水。皮初等与贼交战,光发伏兵应之,水陆同奋,贼众大败。弘表光有殊勋,迁材官将军,梁州刺史。

先 是,秦州人邓定等二千余家,饥饿流入汉中,保于成固,渐为抄盗,梁州刺史张殷遣巴西太守张燕讨之。定窘急,伪乞降于燕,并馈燕金银,燕喜,为之缓师。定密 结李雄,雄遣众救定,燕退,定遂进逼汉中。太守杜正冲东奔魏兴,殷亦弃官而遁。光不得赴州,止于魏兴,乃结诸郡守共谋进取。燕唱言曰:”汉中荒败,迫近大 贼,克复之事,当俟英雄。“正冲曰:”张燕受贼金银,不时进讨,阻兵缓寇,致丧汉中,实燕之罪也。“光于是发怒,呵燕令出,斩之以徇。绥抚荒残,百姓悦 服。

时逆贼王如余党李运、杨武等,自襄阳将三千余家入汉中,光遣参军晋邈率众于黄金距之。邈受运重赂,劝光纳运。光从邈言,使居成固。既而邈以运多珍货,又欲夺之,复言于光曰:”运之徒属不事佃农,但营器杖,意在难测,可掩而取之。“光又信焉。遣邈众讨运,不克,贼遂大盛。光婴城固守,自夏迄冬,愤激成疾。佐吏及百姓咸劝光退据魏兴,光按剑曰:”吾受国厚恩,不能翦除寇贼,今得自死,便如登仙,何得退还也!“声绝而卒,时年五十五。百姓悲泣,远近伤惜之。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光以兵少路远,自分败没 分:料想

B 呵燕令出,斩之以徇 徇:示众

C 光遣参军晋邈率众于黄金距之 距:拒绝

D光婴城固守 婴:环绕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光有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以牙门将伐吴有功,迁江夏西部都尉。

②光抚厉将士,屡出奇兵击贼,破之。

③刺史刘弘雅敬重光,称为南楚之秀。

④光发伏兵应之,水陆同奋,贼众大败。

⑤呵燕令出,斩之以徇。

⑥光从邈言,使居成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氐族、羌族反叛,张光在太守张损战死的情况下,带百余人坚守马兰山北,孤军奋战,连续几次出奇兵打败敌人,突围而出。

B 讨伐陈敏乱军时,张光率五千兵马参战,与友军密切合作,为战役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 讨伐邓定时,张光斩杀了与贼人勾结的张燕,才逐步平定了战乱,安抚了百姓。

D 抵御李运、杨武时,张光因轻信晋邈,最终固守孤城,内外交困,愤激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皮初等与贼交战,光发伏兵应之,水陆同奋,贼众大败。弘表光有殊勋,迁材官将军,梁州刺史。

⑵复言于光曰:”运之徒属不事佃农,但营器杖,意在难测,可掩而取之。“

参考答案

4.C 距:通“拒”,抗拒,抵御。

5.C

6.A

7.⑴皮初等人与贼人交战,张光派出伏兵来配合他们,水军与陆军共同奋战,敌人大败而逃。刘弘上表朝廷表彰张光有特殊的功勋,调任他为材官将军、梁州刺史。(“发”、“表”“殊勋”各1分,句意2分)

⑵又对张光说:“李运这些人不从事农耕生产,只是在准备武器,他们的意图难以预测,我们要赶紧包围并捉拿他们。”(“事”“但”“掩”各1分,句意2分)

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以兵少路远,自分败没 分:料想

B.率步骑五千诣荆州讨之 诣:到

C.呵燕令出,斩之以徇 徇:示众

D.但营器杖 营:军营

5.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张光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以牙门将伐吴有功,迁江夏西部都尉②光抚厉将士,屡出奇兵击贼,破之

③刺史刘弘雅敬重光,称为南楚之秀④光发伏兵应之,水陆同奋,贼众大败

⑤呵燕令出,斩之以徇⑥光从邈言,使居成固

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氐族、羌族反叛,张光在太守张损战死的情况下,带百余人坚守马兰山北,孤军奋

战,连续几次出奇兵打败敌人,突围而出。

B.讨伐陈敏乱军时,张光从水陆两面巧设伏兵,与友军密切合作,为战役的最后胜利

做出了巨大贡献。

C.讨伐邓定时,张光斩杀了与贼人勾结的张燕,才逐步平定了战乱,安抚了百姓。

D.抵御李运、杨武时,张光因轻信晋邈,最终固守孤城,内外交困,愤激而死,令人

叹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皮初等与贼交战,光发伏兵应之,水陆同奋,贼众大败。弘表光有殊勋,迁材官将军,梁州刺史。(5分)

(2) 张燕受贼金银,不时进讨,阻兵缓寇,致丧汉中,实燕之罪也。(5分)

参考答案

4.D 营:营造、准备。(3分)

5.C (3分)

6.B (3分)

7.(10分)

⑴皮初等人与贼人交战,张光派出伏兵来配合他们,水军与陆军共同奋战,敌人大败而逃。刘弘上表朝廷表彰张光有特殊的功勋,调任他为材官将军、梁州刺史。(“发”、“表”“殊勋”“迁”各1分,句意1分)

⑵张燕接受了贼人的金银,不按时进兵讨贼,阻止军队进发,延缓剿匪进程,导致我们丢失汉中,这确实是张燕的罪责。(“时”“阻”“ 缓”“ 丧”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张光,字景武,江夏钟武人。年青时就担任郡吏,担任牙门将的职务讨伐东吴有功,被授予江夏西部都尉,后调任北地都尉。

当初,赵王伦担任关中都督,氐族、羌族反叛,太守张损战死,郡县中的官吏与士人很少有能保全下来的。张光率百余人驻守马兰山北,被贼人围困一百多天。张光安慰勉励将士,屡次出奇兵袭击并打败敌人。张光因为兵力太少(并且离主力部队)路途遥远,认为自己一定会兵败身亡。正好梁王肜派遣司马索靖领兵接应张光,部队会合时,全军痛哭,于是就回到了长安。梁王上表朝廷表彰张光“身陷隔绝围困之地,仍像东汉耿恭那样保持忠诚,应该受到提拔与奖赏,以此表明朝廷奖励劝勉之意”。于是,朝廷被提拔他为新平太守,并赐他享用有鼓吹的仪仗。

陈敏作乱,朝廷任命张光为顺阳太守,加授他为陵江将军,派他率步兵与骑兵五千人到荆州讨伐陈敏。荆州刺史刘弘一向十分敬重张光,称他为南楚之秀。将要与敌人交战,襄阳太守皮初率领步军,派张光设好伏兵等待敌人,武陵太守苗光率领水军,预先把舟舰隐藏于沔水。皮初等人与贼人交战,张光出动伏兵来配合他们,水军与陆军共同奋战,敌人大败而逃。刘弘上表朝廷表彰张光有特殊的功勋,调任他为材官将军、梁州刺史。

在这以前,秦州人邓定等二千余家因饥饿流浪进入汉中,在成固驻扎下来,逐渐成为匪盗,梁州刺史张殷派遣巴西太守张燕讨伐他们。邓定窘困紧急,假装向张燕乞求投降,并且馈赠张燕很多金银,张燕十分高兴,因此而延缓发兵。邓定秘密勾结李雄,李雄派遣军队救援邓定,张燕退军,邓定于是就进逼汉中。张光的军队不能进入汉中,停留在魏兴,他就召集诸郡守共同谋划进攻之事。张燕宣扬说:“汉中荒凉破败,又靠近强大的敌人,攻克收复的事情,就只有等待英雄了。”正冲说:“张燕接受了贼人的金银,不按时进兵讨贼,阻止军队进发,延缓剿匪进程,导致我们丢失汉中,这确实是张燕的罪责。”张光因此大怒,呵斥张燕,命令将他拖出,斩首示众。以后逐步平定了战乱,安抚百姓,改变荒凉破败的局面,老百姓心悦诚服。

9.元史列传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篇九

源乾曜,相州临漳人。乾曜第进士。神龙中,以殿中侍御史黜陟江东,奏课最,频迁谏议大夫。景云后,公卿百官上巳、九日废射礼。乾曜以为:“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比年以来,射礼不讲,所司吝费,而旧典为亏。臣愚谓所计者财,所亏者礼,故孔子不爱羊而存礼也。大射谓春秋不可废。”

开元初,邠王①府吏犯法,玄宗敕左右为王求才长史,太常卿姜晈荐乾曜,自梁州都督召见,神气爽澈,占对有序,帝悦之,擢少府少监,兼邠王府长史。累进尚书左丞。四年,拜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会帝东幸,以京兆尹留守京师。治尚宽简,人安之。居三年,政如始至。仗内白鹰因纵失之,诏京兆督捕,获于野,榛死。吏惧得罪,乾曜曰:“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遂入自劾失旨。帝一不问,众伏其知体而善引咎。

八年,复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位侍中。建言:“大臣子并求京职,俊乂率任外官,非平施之道。臣三息俱任京师,请出二息补外,以示自近始。”诏可。乃以子河南参军弼为绛州司功,太祝絜为郑尉。诏曰:“乾曜身率庶寮以让,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传》不云乎:‘范宣子让,其下皆让。’‘晋国之人,于是大和。’道之或行,仁岂远哉。令文武官父子昆弟三人在京司者,分任于外。”繇是公卿子弟皆出补。

帝尝自较其考,与张说偕赐。时议者言:“国执政所以同休戚,不崇异无以责功。”帝乃诏中书、门下共食实户三百,堂封②自此始。东封还,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帝幸东都,以老疾不任陪扈。卒,赠幽州大都督。

乾曜性谨重,其始仕已四十馀,历官皆以清慎恪敏得名。为相十年,与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同秉政,居中未尝廷议可否事,晚节唯唯联署,务为宽平惇大,故鲜咎悔。姜晈为嘉贞所排,虽得罪,讫不申救,君子讥焉。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有删改)

[注] ①邠王:李守礼,唐高宗李治之孙,封邠王。②堂封:宰相的封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B.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C.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D.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解析:选D 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文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解析:选C “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源乾曜品性谨慎持重。为官四十多年,不管在什么职位上,都以清廉慎重尽职敏捷闻名,皇帝亲自考核官员政绩,他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并因此受到奖励。

B.源乾曜忠心为国,积极进言。当时射礼废弛,他建议恢复射礼;大臣们的.儿子都在京城任职,贤德之士大多外放,他主动要求从自己做起,外放儿子。

C.源乾曜敢于担当。仗内白鹰丢失,属吏害怕获罪,他独自承担责任;晚年也经常当廷裁决大事,果敢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很少有过失和让自己悔恨的事。

D.源乾曜执政重宽松简约。他做京兆尹时,自始至终坚持宽松简约的为政方针,百姓安定,社会和谐。

解析:选C “晚年也经常当廷裁决大事,果敢地签上自己的名字”错,原文说的是“晚节唯唯联署”,意思是晚年时不敢承担责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5分)

译文:

(2)乾曜身率庶寮以让,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5分)

译文:

答案:

(1)皇上仁慈圣明,不会因为失去畜养的玩物而定罪,假如因此获罪,我一个人承担。(得分点:“畜”“苟”“戾”“专”各1分,

句意1分)

(2)源乾曜身为百官榜样又谦逊礼让,不但已经请求任命他的儿子为外官,而且又降低品级。(得分点:“庶寮”“让”“外”“下迁”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源乾曜,相州临漳人。源乾曜考中进士科。神龙年间,以殿中侍御史身份巡视江东考察官员,奏报考核成绩最好,很快升任谏议大夫。景云年以后,公卿百官在上巳日、重阳日废除射礼。源乾曜认为:“圣王教化天下,必须制定礼仪来端正人心。君子三年不遵守礼仪,礼仪必定破坏;三年不奏乐,乐必定崩溃。古代选择士人,先看射礼,不是为了一时取乐。射是为了区别邪正,观察德行,应和祭祀,退却敌寇,古代的先哲圣王无不相继承袭。近年以来,射礼废除,有关部门吝惜费用,而使得旧典亏缺。我认为有关部门所计较的是财,所亏欠的是礼,因此孔子不爱羊而保存礼。大射之礼是四季不可废弛的。”

开元初年,邠王府属吏犯法,唐玄宗诏令左右为邠王寻找能胜任长史的人,太常卿姜晈推荐源乾曜,自梁州都督召见,源乾曜神气清爽,对答有条有理,皇帝很高兴,提升他为少府少监,兼任邠王府的长史。几次晋升任尚书左丞。开元四年,授任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适逢皇帝东巡,任命源乾曜为京兆尹留守京城。政事崇尚宽松简约,百姓安定。在位三年,政令始终如一。仗内的白鹰因放出去而丢失,皇帝下令京兆督促捕捉,在郊野找到,挂在荆棘上死掉了。属吏害怕获罪,源乾曜说:“皇上仁慈圣明,不会因为失去畜养的玩物而定罪,假如因此获罪,我一个人承担。”于是入朝自我劾奏违背圣旨之罪。皇帝一概不责问,大家都佩服他知大体又善于承担过失。

开元八年,源乾曜又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晋升为侍中。他建议说:“大臣的儿子都要求在京城任职,贤德之士大多出任外官,这不是公平施予之道。臣的三个儿子都在京城任职,请求外派两个儿子补任外官,来表示从近臣开始实行。”皇帝下诏同意。便以他的儿子河南参军源弼做绛州司功,太祝源絜做郑尉。皇帝下诏说:“源乾曜身为百官榜样又谦逊礼让,不但已经请求任命他的儿子为外官,而且又降低品级。《左传》不是说吗:‘范宣子谦让,他的部下都谦让。’‘晋国的人民,于是非常和睦。’大道如果实行,仁义怎能远呢?命令文武百官父子兄弟三人同在京城任职的,要分任外官。”由此公卿子弟都离开京城补任官职。

皇帝曾亲自考核官员政绩,源乾曜与张说一同受到赏赐。当时议论者说:“宰相同国家休戚与共,不敬重恩宠就无法督促建立功业。”皇帝于是下诏中书、门下都享用实封三百户,堂封从这时开始。东封泰山回朝,源乾曜任尚书左丞相,兼任侍中。皇帝前往东都,源乾曜因为年老有病不能陪同扈从。去世,追赠幽州大都督。

10.元史列传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篇十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后以军功封定阳子,除荆州刺史。梁复遣曹义宗围剿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①,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大呼告天曰:“荆州城,孝文皇帝所置。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不尔,王罴须破贼。”屡经战阵,亦不被伤。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遂投城遁走。文帝闻而壮之。时关中大饥,征税人间谷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捶,以是人有逃散。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②。文帝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及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家,死生在此,欲死者来!”神武不敢攻。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③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愧色。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鞾履,持以击之。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

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

〔注〕①铁券: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②讟:恐怖。③台使:六朝时指朝廷使者。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轨遂投城遁走投:投奔

B.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 济:渡河

C.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虞:忧患

D.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尚:推崇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B.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C.罴为设食 不足为外人道也。

D.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12、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罴“举动率情,不为巧作”的一组是………………( )

①死生在此,欲死者来 ②便袒身露髻徒跣 ③乃手自取鞾履,持以击之

④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 ⑤尔之选择,当是未饥 ⑥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②④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题4分)

(1)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唯罴信著于人,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A 11、C 12、C

附翻译:

上一篇:正能量的激励人的励志文章推荐下一篇:党委中心组理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