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精选13篇)
1.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 篇一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论文
《新课程标准》希望学生“受到高尚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语文课文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新教材所选文本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蔡元培曾经指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语文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
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培养学生认识美的形象的能力
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怎样教学生去认识这些人物形象,怎样在认识这些人物形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人物形象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正面的人物形象
正面的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一般指好的形象,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往往能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所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首先要让学生认识美的形象。如《爱国学者顾炎武》中“行己有耻,好古敏求”的顾炎武,《荷花淀》中机智勇敢的水生和勤劳纯朴而富有爱国心的水生嫂,这些人物都是能给人以美感的艺术形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个性特征、音容笑貌,体会人物形象的美之所在,更要引导学生挖掘这些人物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2.反面的人物形象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有正就有反,有美就有丑。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不全部都如上所说是正面的形象,也还有一些反面的形象,如鲁迅小说《祝福》中自私、保守、顽固的封建卫道士鲁四老爷,曹禺话剧《雷雨》中假仁假义、卑鄙无耻的周朴园,以及《威尼斯商人》中极度贪婪、凶狠、残暴的夏洛克等。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认识这些人物形象,如何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在语文学习中能让每一位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真善美与假恶丑。只有在教学中剖析这些人物思想、性格、评价形象的社会意义,才能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为,作家对这些形象丑恶本质的暴露和鞭鞑正是从反面去推崇与赞美崇高。这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指出的:“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意境的能力
所谓意境,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简单地说,也就是作品引人入胜的情景所在。引导学生深入地体味美的艺术境界,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要做到这一点,对语文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有人说,语文教师像一位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个导演,用他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有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学生)带入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角色。所以,语文教师要有一种能创设作品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能力。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展示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便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那一泻千里的大江,“穿空”的乱石,“拍岸”的惊涛,又加上“千堆雪”似的浪花,呈现出词作所独有的磅礴气势和深邃的意境,读起来不仅能使人如临绝壁、如见雪浪,还能使人感受到那赤壁大战的紧张氛围,从而引发出对风流人物周瑜的赞美与钦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分析语言形式着手,努力创造出与诗歌画面、情调相适宜的课堂氛围,不断激起学生心底的波澜,使学生领略其中蕴含的浓烈豪放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三、培养学生品味美的语言的能力
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不乏有语言优美的佳作,其精言妙语的极大魅力,也会给人以多方面的美感。当然,不同风格的作家,其语言风格也不一样。中国历史上诗歌就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别。有的人这样评价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的诗文风格:“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现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也大都体现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如鲁迅的犀利、深刻,冰心的婉柔清新,叶圣陶的严谨切实,刘白羽的热情奔放等,都体现出不同的美感特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针对作品语言的特色,指导学生反复品味,使学生充分感受语言之美。
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去欣赏美的艺术形象和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其真正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怎样去创造美,这就给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教材中各种美的因素展示在学生面前,培养他们运用视听等感官去感知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反复品味的基础上展开美的想象,并进行模仿性的练习,从而逐步提高创造美的实践能力。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文字变为有形的画面,让学生全方位去感受美和创造美。就拿中学语文一册中《再别康桥》来说,教师可以将康桥的美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先欣赏美,然后可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将该诗改写或扩写为一篇优美的散文,对康桥的金柳、云彩、清潭、水草等进行细致的描绘,去创造美。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无论就其内容或形式看,都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认真贯彻审美教育的原则,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 篇二
一、着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1. 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鉴赏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读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教师可根据文章的不同, 学生不同年龄段心理接受能力的不同, 在课堂上采用相应的方式创设情景。通过生动的讲述、直观的画面、生动的表演、电教设备的运用, 让学生迅速走进教材, 从中感受美、发现美。
教学语言是创设审美情境的基础, 作为教师, 必须认真锤炼语言, 描绘情境, 打动学生。比如, 在教学《王二小》一课时, 我缓慢而低沉地描述道:“凶残的敌人, 用刺刀重重地挑起王二小, ‘砰’地一下, 将他摔死在大石头上。王二小, 躺在冰冷的石头上, 鲜血染红了石头和周围的草地。小鸟, 为他哀鸣;秋风, 为他呜咽……”话音未落, 有的学生已是泣不成声。英雄王二小的崇高美, 在学生心中升起。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 我则利用多媒体, 分别展示了圆明园美丽的四十景图与英法联军侵犯后的残垣断壁。这强烈的对比, 给学生带去了强烈的震撼。学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 进而将伤痛和愤怒, 转化为积极向上的情感追求。有时, 为了使教学情境更加真切, 我会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 如分角色朗读、直接表演, 甚至改编课本剧, 效果显著。
2. 通过剖析形象, 激发学生挖掘课文追求美
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 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小学语文教材多是经典作品, 蕴涵着先哲和时贤的思想感情。他们健康高尚的灵魂, 可以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美的事物, 不在文章表层, 尤其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美, 其美的实质, 往往蕴涵在字里行间。因此, 教师须带领学生深挖课文, 找出它所蕴涵的思想美。人物形象的美, 总是在对比中显现。美好的、丑陋的, 会带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形象越鲜明, 学生的体验就会越强烈和深刻。美好的形象, 可以激起学生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丑陋的形象, 则会让学生厌恶痛斥。而受到美好形象的感染, 学生必然会萌生一种向美好学习的激情。作为教师, 应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 引导学生深挖美的实质,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 进而追求美。教材中的美是多方面的, 除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形象美, 还有《晏子使楚》中晏子立世为人的理性美。晏子虽然遭到楚王人身、人格的侮辱, 但晏子不卑不亢, 巧妙反驳, 最后使得楚王不得不由衷地尊重晏子。
二、重视启发学生审美想象
再好的文学作品, 若缺乏联想和想象都将失去审美意义。哲学大师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想象, 还要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 从而让他们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特点、事件进展展开想象和推理, 使学生进入审美想象。例如, 在讲《荷花》时, 我让大家闭上眼睛, 想象着自己就站在晨光下的荷塘前, 眼前是什么样的景致?学生们纷纷回答:“许多荷花仙子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一朵朵荷花坚强地从拥挤着的荷叶中一点点冒出来”。显然, 同学们已通过联想, 再造了荷塘美妙的意境, 进入了表层的审美想象。至此, 我继续引导学生的审美情感向纵深发展。于是, 我又问, 是什么引起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为什么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了荷花?同学说:“是荷花‘生机勃勃’的精神之美打动了作者!”“花人合一的境界, 让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了荷花”……通过因势利导, 使学生明白荷花是美丽的。而想象可以比实际更充实、更完美, 因为作者已通过想象, 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花人合一”的境界中了。只要我们潜心挖掘课文中的想象因素, 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导向与催化, 学生就能展开审美想象的翅膀, 翱翔在追求美的天空。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创造美, 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更高的境界。学生的思维只有在美的情境中自由驰骋时, 审美能力逐渐提升时, 潜在的创造力才能更好地发挥, 并形成创造性思维。
作为教师, 应创造出丰富的、新颖的审美教育手段, 提升学生审美创造力。要使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挑战。比如, 教学《曹冲称象》时, 我问学生: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吗?有人回答:搬石头太麻烦了, 不如换成士兵。还有人回答:可以用跷跷板原理称大象。可见, 这是一个多么弥足珍贵的创造美的过程, 激活了思维, 完善了人格。因此, 我们不仅要去感受文本中已有的审美对象, 还应该去揭示文本以外的潜在的美。这样, 才能准确、生动地塑造美, 进而将这种美转化为自己的财富。此外, 写作也是一种创造美的训练。写作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审美创造的基础是审美观察, 而观察来源于生活。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情感, 甚至大千世界里的微小变化以及别人所未发觉的东西。引导学生将这些美通过立意谋篇, 在作文中充分展现、自由创造。
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篇三
一、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审美观念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的教科书。教材里的作者挥生花之笔。描绘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有的文章表现自然环境美,如《草原》《美丽的小兴安岭》;有的文章表现人文景观美,如《赵州桥》《人民大会堂》;有的文章表现社会生活美,如《亲人》;有的文章表现人物形象美,如《她是我的朋友》《飞机遇险的时候》。诗歌中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意境美,让人回味无穷;故事童话中的人性美、人情美,给人的心灵以熏陶:散文中的词藻美、意趣美,给人以精神享受。总之,这些表现真、善、美的教材,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的艺术珍品,我们要凭借和利用这些教材,把握其中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领悟,让学生在阅读这样的文章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染,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
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在创造着大量的美,这也是审美教育的一种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那精辟中肯的分析,形象生动的描述。优美准确的语言,机智适时的点拨,精彩完美的示范,整齐精要的板书……乃至教师本身的品格、风范、形象。都构成教学艺术的美。
二、引导“美读”。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材中,作者选择准确的语言文字,把人事风物有机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真实地表达出纷繁景物的形状、色彩、情态和人物独特的风貌。并通过各种文字修饰。传情达意,产生了和谐的、多样统一的诗意美。使语言文字朗朗上口,节奏鲜明,自然活泼。要指导学生读好文章,感受其中的美。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美读”指导。叶圣陶先生说过: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进行“美读”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美读”训练,是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有效方法。教师“美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真实的情感,并结合图画再现,配以音乐等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使文章的人事风物跃然纸面,浮现于学生眼前。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美读”练习,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面感知文章的内容,进而与作者心灵相通。从而悟出文章的美。培养感受美的能力。
三、品味体会,启迪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审美者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中获得美感。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必须以教材为依据,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人手。分析课文所表达的人事风物,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体验它为什么美。美在何处。
1、抓住美词佳句,品味体验语言美。汉语语言文字本身就富有音乐感,不论语言、构词、造句、修辞等方面都富有审美特征。教学中要抓住美词佳句,引导学生品味体验文中之情,以诱发学生的美感共鸣。如讲授《桂林山水》时,让学生边听教师“美读”示范边划出美词佳句。教师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语调打动学生的心,再配上音乐朗读使学生进入诗情画意之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边品味欣赏美词佳句。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以达到鉴赏美的境界。
2、透过想象联想,品赏体验情感美。有的课文,学生在感知形象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恰当的想象和联想来进行品味体验,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感受。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作家把自己曾经体验的情感传递给别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地结合想象体验。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这种审美过程中由感知形象美到感受情感美,是阅读的加深,也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如《月光曲》中读了那些描绘皮鞋匠兄妹在聆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引起联想的句子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体验。学生在想象中体验到的审美感受应是多层次的,不仅能感受到月光照耀下大海的意境美,而且能感受贝多芬对鞋匠兄妹的热爱和鞋匠兄妹对美的追求的情感美。
3、创设审美情境,品味体验意境美。语言文字是学生直接感知的物质材料,教师要努力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做到眼看、口读、耳听、脑想,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气氛中去品味体验意境美。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身,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因此,对于那些戏剧因素较浓,语言动作性较强的课文,可以创设表演情境,充分发挥儿童爱表现的天赋,让他们在即兴表演中体验情趣,锻炼才智。此外,恰当地运用图画。幻灯录像甚至音乐伴奏等,都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意境美,获得多种审美愉悦。
四、训练习作。拓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一般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美好的学习生活进行构思、加工、提炼。创造出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并通过习作训练表现出来。这是审美教育最主要的环节,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
1、结合课文,模仿写美。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例子。”课文是阅读分析的例子,也是学生学习如何表现美、创造美的例子。文章丰富的表现美的手法是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好材料。从有利于学生审美创造力形成的角度讲。语文教学应重视读写结合,因为“模仿是创造的起始”。让学生由摹仿课文开始,学习表现美的方法,训练表现美的技巧。
2、细心观察,留心寻美。通过习作训练学生创造美时。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而观察生活不仅要用眼看。用耳听,更要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鼓励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社会,让自然美、社会美融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留心寻美的过程中感受美。享受美。创造美。表现美。
4.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 篇四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全面提高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音乐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新课程,给高职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单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致使学生艺术素养普遍偏低,既影响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也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高职音乐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音乐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而应当更具有针对性,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机地贯穿到音乐教学结构中,使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人们在长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高职音乐教育的审美活动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还可以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使大学生自身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基础较差,对音乐还处在“不完善的感知”状态,因此,在于如何培养其感受音乐语言方面的能力,强化学生审美感官的感受能力,即感受节奏、旋律、韵律、速度力度等方面的能力。音乐欣赏单就感官而言,音乐的外在形式美,能直接唤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反应,使之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满足主体的审美要求。
三、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各个学科体系和教学思想都在不断地调整和改善,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也成为重点。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着手,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爱学、乐学。
1.用音乐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是思维的花朵,是艺术的精灵,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因此,音乐教育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其他教育所不及的,它更能促进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通过巧设提问、启发、对比、讨论、解析和表达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依据学生所感知的社会、自然、艺术、生活的科学态度以及学生理解掌握的音乐知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科学认知和审美情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展示自己的个性。例如,在欣赏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时,为了更好地感受中国音乐中“意境”的美,在介绍此曲创作背景及技法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讲解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及通过幻灯片播放“月夜”、“春江花潮”等相关图片,把音、诗、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此情此景的音乐感染中产生强烈的联想冲动,激发想象的欲望,在音、诗、画交融、视听互补中,想象思维不断升华。
2.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在教学中,教师采取音画交融、视听互补、即兴创作等教学手段,把各种知觉心象和记忆心象重新化合,孕育成一个全新的心象,激发起学生更深层的情感反应,达到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心理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四、音乐教育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
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学生更好地与自然、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体现其社会交往价值,通过上课、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不但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还发展了个性与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1.培养学生自信心
自信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自信是成功的社会交往的前提,但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缺乏自信,他们不敢在公开场合露面,更谈不上落落大方地与人交往。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运用音乐这门独特的情感艺术,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表露自己的学生,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音乐环境,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内心的感受,从“当众、自信、有表情地表现”开始,在自由的表现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重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和勇气。教师要学会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挑剔,帮助他们找到自信的“支撑点”,为他们鼓起自信的风帆!
2.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社会交往中,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人与人才可能平等互助,可以说,尊重是成功的社会交往的基石。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关注自我相对较多,因此容易造成“惟我独尊”、漠视他人甚至傲慢无礼的现象。这也是造成某些学生在社交活动中受挫的原因所在,因此,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十分重要。
音乐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还应理解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音乐文化。在这些教育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互相尊重的意识会逐步提高,能自觉地以尊重他人的态度投身到音乐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去。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高职院校中,音乐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也大多是以集体方式进行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同龄人之间的特殊情感经常组织开展合作学习、互动配合表演等集体活动,引导学生相互配合、包容,乐于交流,互为依靠。共同建立一种和谐、友好的氛围,形成一种民主、互利的学习关系。合作学习不仅能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与人合作协调的能力,更让学生充分体会合作的乐趣,体会到集体合作带来的成就感。
4.培养学生的分享行为
为了使学生的行为适应社会交往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境,让学生体验被人羡慕时的喜悦、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等多种内在情感,教育学生重视别人的要求、珍惜别人的赞美,学会尽力满足别人、主动赞美别人,共同分享成功和快乐,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分享、共享是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必须具有的意识和基本的行为,这种意识和行为将伴随他们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勿庸讳言,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它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完善人格的形成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5.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 篇五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创新能力又是综合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兴旺的动力,更是促使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所针对的重点所在,也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创新的条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与时间。具体来说,解放学生大脑,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解放学生双手,就是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解放学生眼睛,就是培养他们认真观察的能力;解放学生嘴巴,就是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解放学生空间,就是鼓励他们投身社会实践;解放学生时间,就是提倡讲究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六大解放”的提出,为学生的创造与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作为学习,应按照这一教学思路安排教育活动,如:在班级内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管理的机会,并积极鼓励学生在管理工作中发展创新;在全校范围内成立兴趣小组,为学生们施展才华提供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中小学生的减负工作,为学生减轻负担、注重创新奠定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产生疑问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与开端,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疑问,才能在自主思维与思考中获取答案。任何思维过程都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包括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讨论,直到解决问题,都体现了学生对思维的灵活运用,这一过程中所提出的具有新意和创意的解决办法,都是一种创新行为。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所创设的情境应难易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会让学生感觉筋疲力尽,不仅无所获,还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问题太容易,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只有中等难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求知,并始终处于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
2.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大胆提问
根据一般的学习规律,在学习初期,学生容易对内容表象产生疑问,而无法深入其内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拓展其思路,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内容,通过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讨论,形成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
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中发现问题实质,并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目的上。只有分析清楚这两方面,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可见,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养成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其中应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以减少其盲目性;也不能越俎代庖,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先跟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4.通过归纳总结和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当问题解决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归纳总结问题要点及解决思路,并通过进行课后练习来巩固知识。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延伸练习中得到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活动教学,即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角色扮演教学等方法。
(2)案例教学,即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借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特定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竞赛教学,即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小组竞赛教学、辩论教学等方式。
(4)过程教学,即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训练。
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达到各种方法的互相渗透和互补,最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不但是历史赋予每个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整个教育部门所面临的重任。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抓住素质教育的契机,不断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若松.论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J].湖北社会科学,2005,(01)
[2] 孟玉琴.论创新能力培养与教育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4,(10)
[3] 刘守峰.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9,(S3)
[4] 王雷,苏桂臻.新课程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
6.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篇六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
中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和美的表现。它“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兼容着内容美与形式美。一方面,因其所反映的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人文历史,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观的无限丰富性而显得气象万千,另一方面,它又包含着文学作品多姿多彩的形态美、形象美、情景美、章法美等——轻柔和谐的优美、奋发激越的壮美,催人泪下的悲剧美,诙谐睿智的戏剧美,华丽与古朴,典雅与流畅,严谨与浪漫,以至于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风格和意境,
7.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 篇七
一、精心设计——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由于小学生学识、经验、阅历等方面的欠缺, 其审美能力较低, 这就需要教师揭示语文学科潜在的多种形态的美, 从词句入手, 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在教《望庐山瀑布》时, 我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 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 让学生在想一想, 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 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惚惚的, 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 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 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 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品读词句——鉴赏美
高尔基曾经说过,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 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 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的挖掘和分析, 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 调动学生想象, 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 我紧紧抓住描写漓江和桂林的山的两个优美的排比句进行反复地赏析, 让学生充分感受其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 使学生仿佛畅游其中, 亲身感受那美好的山山水水。在教这类句子时, 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 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 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三、入境动情——想象美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充分挖掘材料, 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 用形象化的语言去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 唤起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需要, 调动积极性的联想与丰富的想象, “入境动情”, 训练审美想象, 进行美的创造。这样, 学生眼前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 字里行间就会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并受到审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 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 作者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 展现了深邃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 我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 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 展开思维的翅膀: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 彩蝶翩翩起舞, 百花散发着芬芳, 江面波涛汹涌, 百舸急流……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即使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不同程度地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体会到言外之意。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大胆开拓——创造美
创造美的能力, 是在感受美、拓展美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能动作用, 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掌握创造性的技能, 大胆地运用在实践之中, 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课文古诗《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学生学习完课文后, 我让学生根据古诗所描绘的情境, 独立去画一幅画, 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中所描绘的初夏小荷初现的情境, 而且通过绘画表达出对色彩美、形象美的理解。
如果说, 阅读能训练学生对美的吸收和感悟能力, 那么, 写作则训练学生对身边美的表达能力。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 缺乏鉴别能力, 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 见美难, 甚至美丑不分。因此, 对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美的创造——作文来说, 观察应该是前提。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 灿烂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是美, 鲜艳的花朵是美, 肥沃的土地也是美……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敏锐地去发现美、捕捉美, 就能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促进美的创造。
总之, 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机地结合, 对于发展青少年的感受力、观察力、想象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教育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趣味, 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它既是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又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作为语文教师对此必须怀有深刻的认识, 只有在不断提高知识修养和审美素养的同时, 才能以己之美启学生之真, 以己之美展现语文教学之美。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 只有在忠实与文本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审美能力水平, 创造地引导学生在美的情境中自由地驰骋, 持之以恒, 才能在审美发展中绘就正确的审美观念, 提高审美能力, 把学生领进“美”的大门, 使教学超越应试的狭隘功利观, 还语文课以本来面目, 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饶斌.语文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基础教育研, 2007, (11) .
[2]违迪琼.谈谈小学语文的审美教育[J].小学教学2007, (12) .
8.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 篇八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审美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00-02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学期间,应重点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道德素养及审美情趣,让正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初中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作为教师,应将审美培养融入教学方法中,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及影响。以下简要针对初中语文审美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供参考。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素质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育,指的是教学工作者遵照特定年代的审美意识,深入挖掘审美条件,刺激学生们的审美经验,从而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培养学生们的审美素质,帮助学生们成长为感性的人。审美教育具备以下四种功能:其一,通过美来陶冶情,从而升华为审美情趣;其二,通过美来开启真,从而启迪智慧;其三,通过美来存储善,培养并感知道德素养;其四,通过美来强健体,领悟生命的价值。语文教学是进行美育的重要课程,但是因为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的影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效果较差。其存在的不足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因为缺少客观的参考,一些语文老师在理解审美教育及课程改革内容是存在偏差,课程教学倾向形式主义,例如:部分课程过于频繁应用多媒体技术,甚至到达滥用的地步,从而对教学主题形成干扰,很容易让学生们混淆教学目标;在教学形式方面,没有全面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审美教育经常变成教师一人的表演,教师自身的讲解替代了学生们的实践;在教师本身方面,教职人员自身的审美能力也对教育质量有着密切的影响。一些教师自身的审美素质相对较低,从而无法为学生树立榜样,给予学生正确指导。
二、如何提高初中语文中学生审美素质
1.从教材中发现美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包含的美育材料很多,包含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等。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们发现其中的美,并认真体会。例如:教师在讲解《济南的冬天》课程时,应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自然美,在讲解《我的母亲》课程时,引导学生体会母爱之美。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美。此种方法能够将教学真正交还给学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感受教材中的美,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奠定扎实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多采用鼓励、表演的措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2.从游戏中展现美
常言道: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对于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普遍喜爱玩耍,那么语文老师就可以针对学生们这一特点,通过游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美。另外,游戏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合作、认知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丑小鸭》课程时,可以为学生们设定一个表演的游戏,让学生们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们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们表演丑小鸭、白天鹅、其他小动物等进行表演,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培养学生们的审美素质。再例如:教师在讲解《黄河颂》课文时,就可以让学生演唱关于黄河的歌曲,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播放一些黄河的图片,从而帮助学生体会黄河的气势,提高教学质量。游戏教学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发现语文教学的快乐与美,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从朗读中体现美
想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审美教育,初中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们进行朗读来赏析文章的美,使学生们在朗读期间形成感知、感悟,从而陶冶情操。那么,语文老师就应提高学生们的朗读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保证学生们的朗读质量,让学生们在朗读期间不缺字、不重复、不读错、不加字、不唱读;其二,保证学生们的朗读速度。应让学生们流畅、通顺的进行朗读,保证语速恰当;其三,保证学生们朗读带有情感。这就需要学生们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与理解,唯有真正掌握课文的中心与内涵,才可以形成感情,让学生们在朗读期间获取美的熏陶。想要确保朗读带有感情,首要任务就是朗读出不同的语调,将各个年龄人的语气朗读出来,同时融入不同的性格与感情,例如:欢快、悲伤、痛苦、希望等,借助语气及语调,都能够形象的反映出来。还需要将作者自身对描写人物的态度朗读出来,例如:批判、同情、赞许、嘲讽等。同时,应朗读出语句间的停顿,借助切当的停顿,来表现出标点符号。同时可以将多种情绪表现出来。另外,还可以采用重音的方法,强调一些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例如:在朗读《最后一课》课文时,结尾“法兰西万岁!”这句话就需要重音进行朗读,从而表现人物的爱国情怀。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们对美好情景的感悟与向往,培养学生们的审美素质,从而为学生们以后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三、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速率的加快,教职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从而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教师应擅长引导学生们去找寻、发觉课文中的美,游戏中的美及朗读中的美,从而净化学生们的内心,陶冶学生们的情操,为学生们以后成长夯实基础。因此,对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是值得教职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王吉兵.浅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9).
[2]李微.高等院校新闻美育现状分析与改革途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03).
[3]李堂娥.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J].经营管理者,2009(06).
9.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 篇九
东津新区(经开区)霸王小学 姚军
【摘 要】
审美意识和能力将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新课改不断发展与推进的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传统的美术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最新形势的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策略,才能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也为教学的与时俱进提供莫大的活力。
【关键词】
小学美术 审美能力 知识传授 评价 鉴赏
【正文】
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学生在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特别是美术欣赏教育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上,是最重要的一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明确了学美术不是为了培养“大画家”,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体素质。在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如何在欣赏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达到欣赏教学之目的?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美”的知识传授和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美”的知识传授和教育,促进学生产生美的理念和思想,逐步形成美的标准。通过线条、画面、色彩、明暗、大小、长短、形象、空间、质感的认识理解,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美,明白什么是美,怎样才算美;通过造型、设计等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美的表现和应用,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综合等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地理解美、评价美、寻找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静心创设富有感染力的多媒体教学情境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新一轮的春天,拓宽了教学的视野和手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若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将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不可多得的活力源泉。详细一点来讲,首先,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奇的事情保持着时刻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教师可以恰好借用这一性格特征以及最新的教学需求,将教学内容通过动画、声音以及动态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主动积极性和热情,在使得学生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比如在教授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达“一年四季”之时,教师就可以将具有季节代表性的图片、声音等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彷如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感受到绘画的更高境界,让他们感受美、理解美,拓展自身的思维空间,创作出更好的美术作品。其次,艺术欣赏只有在师生对绘画作品从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前提下,才能在更高的程度上发掘其中更美的内涵。因此,教师要经常性的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了解他们的最新思想动态及兴趣所在,使得所选取的教学素材更加符合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要求,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强化,也利于美术教学课堂教学氛围的更加轻松与和谐。
三、多组织学生开展作品评价活动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美术作品,发现和感受美的存在,把美好的东西保留下来,进而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多组织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多组织一些评画、评作品活动。在学生完成作业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互评作品,搭建同学间、小组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通过教师点评、学生点评、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师生互教、生生互教,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学生作品水平差不多,对比性针对性强。学生也较感兴趣,学生通过比较、讨论、领悟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明白哪些地方、哪些方面好、成功,哪些地方、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为什么,怎样做效果会更好些。
四、通过鉴赏名家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由于美术作品都是通过点、线、面、色彩、空间、肌理等形式组成,所以画面上的节奏感、韵律感会因人的视觉不同而产生不同影响,进而产生的联想也会不同。学生的实际经验不同、想法不同,审美的角度也会不同。鉴赏是学生审美经验形成的首要途径,通过大量的美术鉴赏,学生就会明白什么是美和丑,才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从而提升审美境界。名家作品是完美的艺术品,不仅是传播美术知识的典范,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自然美、社会美、形象美、思想美、表现美,感知和理解艺术创作过程中审美情趣的流露与审美理想的追求,通过美的诠释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产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另外,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形象整体的直接把握和领悟,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审美愉悦,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对美的东西有真正的领悟。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美与丑、圆满与缺失、好与差以及思想内容的传递表现的识别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增强学生审美鉴别和审美评价的能力。
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学美术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探索更多地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新颖教学手段,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发挥出美术教学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笑夷.《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时代(教师).2010(01)
[2]肖中锋.《谈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成才之路.2011(29)
作者:姚军 性别:男 年龄:36岁 职称:小学一级
10.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 篇十
教育部门对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中要 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 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下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第一 审美教育的任务。
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 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 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 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 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 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 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 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第二 审美教育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 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 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 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 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 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 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 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 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 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 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
(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11.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 篇十一
一、引导学生去想象
别林斯基曾经提出过:“在艺术当中,想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所以,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指引学生将教材当中所体现的文字信息与自身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将教材当中的文字信息转变成为真实、形象、生动的画面。比如《静女》当中的静女,其具体美在什么地方呢?作者在文章中这样描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尽管作者对于静女的外貌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描写,而是通过男子的动作与表情来从侧面进行客观的描述。学生则应当从这种描写当中去想象静女,并且用自身在生活当中所见的例子去进行对比,产生较为直观的形象,去感受静女的美。
二、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对景物进行描写来表达出作者自身的感情与思想,对景物的描写表达即是“境”;文字当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情与思想则是“意”,这种“景”与“情”的有机结合,有效组成了文章的艺术情境。在对学生实施美育的时候,首先必须要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倘若学生无法进入到文章的意境,自然也就无法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感知美、欣赏美的教学效果。怎么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呢?其一是依靠直观的语言、听觉以及视觉,教师应当凭借自身的泛读,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心中能够浮现出文章的画面,又或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等进行展示,让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产生震撼。其二是分析文章当中所描述的想象与画面。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引学生将文章所描述的景象再现出来,还要把那“难写之景”状在学生面前,把不尽之意给以适当发挥。比如,《登鹳雀楼》中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雄壮、壮观的落日余晖之下的黄河入海景象;《沁园春·长沙》展示给我们的则是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的时候,应当将文章当中体现“景色”的词语与句子充分利用起来,指引学生去感受教材当中所表达出来的美丽景色,在反复感受这些字词的过程中去理解作者当时的感情与思想,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的美,最终融情入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升华自身的审美能力。
三、深化学生的美感
只是浅显的让学生去感受那些显而易见的美是远远不足的。学生在欣赏到文章当中所叙述的一幅幅多变、流动的画面以及生动、鲜明的形象时,其中能够体味到人物、自然以及社会的外在美,要想获得深层次的审美,教师还应当揭示文章当中的内在美。比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描写了烟雨云雾中的飞瀑流布、层峦叠嶂和奇松怪石等自然景观,只能够表现出文章的外在美感,作者自身不畏艰险、敢于探索的坚强意志以及文章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只有勇于攀登高峰才可以欣赏到奇特美景的思想感情,才是文章的内在美。如此,通过感受文章外在的美感,到追求形象内涵的魅力,逐渐深入,使得学生情为所动,心有所感,最终更加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创造美。
《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曾提出:“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中职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所以,广大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中职语文教学当中的美育教育,致力于提升广大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心灵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
12.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大学体育,体育舞蹈教学,审美教育,审美意识与能力,培养
1 审美教育与体育舞蹈教育之间的关系
审美教育又被叫作美感教育。用体育美学观念去看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教育, 其实就是指身体协调发展以及体态匀称、动作优美且敏捷以及学生个性开朗、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尚纯洁的情操。体育舞蹈的作用体现在多方面, 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体质的增强;另一方面还可以展现和提升学生的美学个性, 由此可见体育舞蹈是美与健的完美结合。体育舞蹈多样、全面和直观地展示了人体的美感, 它是新兴的展现人体美感的时尚运动项目。在运动者的运动过程中既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动作敏捷的轻松感, 还可以深切地体验到艺术动作的韵味感。运动者利用躯干和四肢的人体动作以及它们相互间配合, 展示出人体的姿态、形体、表情、造型等多方面的美感。在欣赏体育舞蹈时, 可以使人深切地感受到运动者形体的匀称、舞步的优美、技巧的纯熟以及他们之间配合的默契, 使之受到美的强力感染从而享受到美。由此可见, 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贯穿了审美教育, 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较, 体育舞蹈更能适合审美教育, 更加有利于促进审美教育的发展。所以, 体育舞蹈是有效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体育舞蹈教育, 既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 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丰富, 更加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2 如何利用体育舞蹈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意识
2.1 培养大学生的美感
审美的前提条件也是重要条件就是要具备美感。是否具有美感, 跟审美者的实际条件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 每个人认识事物都是从感知开始的, 当然“审美”也一样, 仍然是从感知开始, 从感知中得到事物的表象, 通过事物表象而激发美感, 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愉悦感, 最后享受到美感。因此, 对教师而言, 就必须具备比较前沿的审美观和较高的审美能力与水平, 另外还必须要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素养以及人格魅力, 使其自身充满美感。老师在教材中也要潜心感受到美, 挖掘其中的美。在体育舞蹈教学的“启蒙”阶段, 要充分让学生了解较为全面的体育舞蹈发展历史。在此过程中, 可以让大学生观看大量的体育舞蹈表演的影像资料, 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 去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感知到体育舞蹈美的形体、美的动作、美的音乐以及美的服饰, 从而在体育舞蹈方面产生浓厚兴趣, 大家都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 有了兴趣才有可能去专心学习它。体育舞蹈是一种有效融合了体育、舞蹈和音乐的表演和竞技运动项目。学习体育舞蹈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形体挺拔、动作协调。在教学活动过程当中, 老师必须选取科学合理的方法, 还要遵循客观的要求与标准, 利用合理科学的训练促进学生身体形态更加匀称、气质和风度能够较为高雅, 让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美丽的舞蹈。在学生有了对美的浅层次的感知后, 才可以引领他们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审美学习。体育舞蹈的美感是通过运动者所表现的潇洒、挺拔舒展、刚健有力、优美而和谐的动作衬托出来的, 给观看和欣赏者带来心旷神怡的愉悦。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活动过程当中, 必须强调示范美、造型美、动作美, 充分利用美的魅力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倾向。老师利用示范动作, 充分利用美的形象和动作感染学生, 最适合学生, 使他们乐于接受美的教育, 在美的影响中不知不觉得到美的熏陶, 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其高尚情操, 得到快乐和满足的精神。利用体育舞蹈示范动作,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美的感悟, 以便在实际行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2 培养大学生的表现力
人的天性就是喜欢展现自身美的一面, 再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体育舞蹈在动作表演技巧和身体姿势方面有着十分特殊的审美标准。由此可见舞蹈者在练习时必须充分利用自信心去激发表情和情绪的表现, 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在舞蹈中投入真实的情感, 由此才可能真实地了解和领悟体育舞蹈的内涵与风格, 使自身融合到美的境界中去。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当中, 大多数在学习阶段的学生, 因为运动技能以及信心的存在客观的差异, 另外还有些学生有较为强烈的害羞感而怕其他人笑话, 往往不敢表达自己, 缺乏展现美的能力。这时, 老师的鼓励、欣赏往往能够有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可见, 在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欣赏学生的进步和成绩, 那怕是一点点, 以此充分鼓励学生自由地、大胆地对自己内心情感加以抒发, 自信地展示自己动作的美感, 使学生能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 自信心得到增强, 提高自身对美的表现能力。学生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体育舞蹈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 教师要善于观察与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教学方法, 最大可能地鼓励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中学会感受美、展示美、欣赏美。在体育舞蹈教学实践中, 大多是男生和女生进行配合练习。因此, 有较高的表演技巧与身体姿势方面的要求。在教学时, 老师要正确和恰当地引导和鼓励学生, 使男生和女生的合作伙伴达到和谐统一,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配合产生的美、动作和谐的美, 这是美的高水平体育舞蹈要求。我们的教学有很多时间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先进行老师的示范表演, 接着就是学生进行练习, 整个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缺乏教育学生表现美, 很多学生无法得到美的享受, 甚至在美的表现中感觉力不从心, 是一种矫情的表现, 并因此使审美教育失去了鲜明目的性。由此可见, 在体育舞蹈教学活动当中, 老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去深切地体验美, 激励学生去大胆地表现美, 利用舞蹈来展现内在美和外在美, 这不仅是体育舞蹈的追求, 还是老师教学环节中最应该注意。
2.3 培养大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艺术能够长久不衰地发展就必须要有适时地创新, 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生命能够长期旺盛也必须要有创新。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必须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教育, 最大程度地去鼓励大学生进行美的创新。第一, 在体育舞蹈教学活动当中, 老师所做的不仅仅是进行动作的传授, 更重要的还要引领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 拓展自身的艺术想象空间, 发散自己的创作思维, 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美的水平与能力。第二, 在体育舞蹈的课堂中, 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各个特点, 而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创新行为。老师在提出总体要求后, 指导学生收集音乐, 进行设计、创作, 在此过程中既可以学生独立完成, 也可以自主组队合作协作完成, 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体育舞蹈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美化, 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还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等。因此, 体育舞蹈已被列入中国高校体育课程, 并继续发展和成长。通过体育舞蹈教学,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 使学生的形体、气质、行为更加高雅和优美。同时, 还促进了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追求美, 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还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以及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感受能力和创造力。因此, 在体育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对美进行感受、鉴赏、表现以至能够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张泽金.试论体育舞蹈教学中的美育[J].体育科技, 2000 (4) .
[2]秦晓松.体育舞蹈美的欣赏与创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8 (4) .
[3]刘超群.国际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
13.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 篇十三
[摘 要]语文教学要落实审美层面的核心素养,就要重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品词析句、深度探究、比较鉴赏、重视审“丑”,并应鼓励个性化解读,追求审美鉴赏创新。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审美鉴赏;审“丑”;比较
对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界已初步达成共识,即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传承和理解。其中审美鉴赏和创造包括“鉴赏”和“创造”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鉴赏是创造的起点和基础,创造是鉴赏的归宿和目的。对美缺乏鉴赏能力的人,是难以创造美的。因此,要落实审美层面的核心素养,就要重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品词析句,夯实审美鉴赏的基础
语言是文本的载体和存在形式,自然也是文本中各种美的要素的载体和存在形式。所以,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以语言为抓手,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来实施。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赏析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起点。
所谓品词析句赏析语言,是指对文本中的词语、句子和标点符号等进行品味、揣摩,体会其丰富内涵、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例如鲁迅的《祝福》,有两处叙述祥林嫂讲述阿毛的故事。一处是:“我叫阿毛,没有应。” 另一处是:“我叫,‘阿毛!’没有应。”文字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加了一个标点,换了一个标点,变了一下语气,却把祥林嫂的心情巧妙地传达出来。前一处是请求旧主人鲁四奶奶收留自己,她强压悲痛,努力克制自己,以平静的语气陈述事实。后一处是在她饱受世人冷眼,精神备受折磨,极度想念阿毛的情况下脱口喊出的。“我叫,‘阿毛!’”她完全沉浸在当时的情境中,情不自禁地呼唤爱子。标点和语气的变化,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个母亲紧张、急切地寻觅孩子的情景。品析语言的方法主要是比较,通过删、换、改来与原文进行比较:删一词语比比看,删一标点比比看,删掉辞格比比看;换个词语比比看,换个句式比比看,换个语气比比看;改变词序比比看,改变句序比比看,改变人称比比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删、换、改的比较,领悟作者遣词造句、写情绘态的艺术匠心,领悟语言之美,夯实发展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基础。
二、深度探究,升华对文本的审美理解
在语文审美教学中,感知美主要是对审美对象文本的一种直观的、外部的、整体性的认识,而鉴赏美则是在此基础上对文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细致考察。它需要走进文本深处,也需要跳出具体文本。为此,审美鉴赏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入乎其内”。鉴赏美不仅要从审美视角对已经感知和初步理解的文本从整体到局部进行推敲,体察作家遣词造句之匠心、布局谋篇之巧妙;而且要对文本的深层结构进行探究,把握其深层意蕴。如苏轼的《赤壁赋》,从表面看,抒?l了旷达洒脱、寄情山水的情怀。但透过文本的表层结构会发现,在旷达洒脱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刻的人生苦痛和由此而生的深沉苦闷与悲凉。尽管苏轼努力让自己寄情于眼前的清风明月,但残酷的现实和壮志难酬的苦闷都使他无法真正解脱。所以,苦闷和悲凉才是《赤壁赋》的情感内核。
二是“出乎其外”。鉴赏者要能够由此及彼、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探究文本所表现出的更丰富、更广阔、更深远的内容和意义。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巴金《小狗包弟》的主要价值在于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的社会现实和特殊时代造成的人性的扭曲[1]。这种理解缺乏审美高度。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所反映的具体时代和具体事件,进入对社会、人生和人性的深层思考。《小狗包弟》固然是对特殊时代现实人生的观照,但它更是对人性的反思,对人类良知的拷问。
三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朱光潜先生说:“对一个作品,我们只能感觉到它好还不够,还应该能说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好。[2]” 一般来说,在审美感知阶段,审美主体往往只能直觉美是什么,而在审美鉴赏阶段,审美主体则要明了美之为美的原因,认识美的本质,把握美的规律。如《再别康桥》的审美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能感受到这首诗很美,美到让人沉醉,但多数学生对于它美在哪里不甚了了。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揣摩,明白这首诗美在语言、美在意象、美在意境、美在诗情。
三、比较鉴赏,培养审美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鉴别才能辨真伪、分优劣、明异同。在语文审美鉴赏教学中,比较能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审美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一是求同比较。求同比较是探求不同文本共同特征的鉴赏方法。比如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虽然一为政论,一为文赋,但内容上却有重要相似点,可以进行比较鉴赏。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个文本都是考察秦王朝灭亡的原因,都是借古讽今。
二是求异比较。求异比较是探求文本之间不同之处的鉴赏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差异,了解和把握文本独特的个性美。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作者在官场失意后写出的千古美文。文中都多次写到“乐”。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小石潭记》中的“乐”饱含着压抑和苦涩,而《醉翁亭记》中的“乐”才是一种怡然自得之乐。
三是求同辨异比较。求同辨异比较是一种既探求不同文本的共同之处,又探求其相异之处的鉴赏方法。例如,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与柳永的《雨霖铃》放在一起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写秋景,都是借景抒情。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意境和感情基调上:从意境上看,《沁园春?长沙》是一幅色彩绚丽、境界开阔、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图;而《雨霖铃》则是一幅色调暗淡、笼罩着凄清氛围的深秋别离图。在感情基调上,《沁园春?长沙》积极向上、豪迈奔放;而《雨霖铃》则低沉感伤。
四、重视审“丑”,增强辨别美丑的能力
美与丑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描绘美、歌颂美,固然能够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但暴露丑、鞭挞丑,通过对丑的否定和批判,同样能够体现审美理想,引起人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审美鉴赏不仅不排除丑,甚至其本身就包含了丑。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鲜明生动的丑的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自私冷酷、一意孤行的焦母;《孔乙己》中自恃清高、穷酸迂腐的孔乙己;《变色龙》中恃强凌弱、谄媚无耻、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皇帝的新装》中愚蠢的皇帝、虚伪的官员、狡猾的骗子;《范进中举》中前倨后恭的胡屠户、阿谀逢迎的张乡绅、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文本通过对“丑”的生动刻画,讽刺和鞭挞了现实中各种各样的丑恶嘴脸和行径,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呼唤。在语文教学中,鉴赏“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从人物肖像上分析。文学作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丑”的肖像,以突出人物特征。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描写别里科夫在晴朗的日子里带雨伞、穿雨鞋、用棉花堵住耳朵„„这幅肖像突出了别里科夫害怕一切新生事物的特征。又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用“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活脱脱地“画”出了豆腐西施杨二嫂的丑陋形象。
二是从人物言行上分析。作家往往用人物语言和行为的前后矛盾来暴露“丑”的嘴脸。如《雷雨》中的周朴园,他在言行举止中处处表现对侍萍的一往情深,称侍萍“贤惠”“规矩”,要为侍萍修墓,保留当年的旧衬衫,侍萍当年住过的房子不让人进等。但当侍萍就站在眼前,对他的利益、地位、名誉可能造成巨大威胁时,他立刻撕下伪装,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声色俱变,伪君子的本性暴露无遗。
三是从人物形象的对比中分析。为了突出“丑”形象的特征,作家还常常拿美的形象与之对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阳光活泼、追求新生活的华连卡与保守顽固、害怕并压制新生事物的别里科夫,《皇帝的新装》里说真话的纯真无邪的孩子?c自欺欺人、愚蠢虚伪的皇帝和大臣。
五、鼓励个性化解读,追求审美鉴赏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能够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见解”。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从文本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审美鉴赏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批判精神,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如《诗经?蒹葭》,教材中把“伊人”注释为:“那人,指所爱的人。[3]” 这就把《蒹葭》局限为一首爱情诗。“美是抽象的诗意。”《蒹葭》之美,正是其意蕴的抽象朦胧,把它仅仅定性为爱情诗是武断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生突破教材的束缚,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伊人”可以是“我”求之若渴的贤达之人;“伊人”也可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象征,象征人们想要追求的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审美教育的核心,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论文】推荐阅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10-25
在现代设计教育中加强审美意识培养的探讨07-23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初探论文09-13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论文09-06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08-07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09-12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论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