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导论(共8篇)
1.新闻传播学导论 篇一
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广义上来说,新闻活动不仅仅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它也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新闻活动的渠道1)亲身传播。言语传播、文字传播2)大众传播3)群体传播。以上三种传播皆为是人们和外界沟通的三种方式和渠道。
报道:是对可疑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
1663年德国的《莱比锡新闻》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
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又新闻,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新闻来源:指具体的某一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新闻来源的途径:1)记者采访他人2)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3)查阅有关资料或信函
新闻要素:5W作用1)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弄清事实的每一个要点2)迅速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写作中,简洁明了。
两种新闻的定义:一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
二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以新闻与读者的关系来分,可以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硬新闻要求报道迅速,并尽可能准确。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狭义的信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的需要,小群化趋势日渐明晰,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更趋多样。
信息量的计算。按版面上的新闻稿条数计算。
二、用新闻所提供的事实单元计算信息量。信息对新闻业务提出的新要求1)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2)加强深度报道
3)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4)加强全方位报道。
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除此还有:1)出发点不同:宣传是出于自身的需要,新闻是出于受众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2)归宿点不同:宣传者力图通过宣传影响人们的思想,要人们理解它、接受他、支持它。而新闻则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和作出决策。3)传播的方式不同:宣传往往通过多种形式向人们重复的宣传,新闻的传播则是“一次性”的。4)传播的要求不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新闻要求定量的准确,包括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和准确。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舆论作为一种公开表达的社会评价,作为社会公众共同的意见和态度,传达着多数人的信意志和要求。
舆论作为公众的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应,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多个个性。1)公开性2)公共性 3)急迫性4)广泛性5)评价性 舆论的社会功能:
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它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
一。这种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监督决策监督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程度。我国三峡大坝工程的决策过程就较多体现出舆论的监督和制约色彩。2)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社会舆论就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促进,舆论则及时发出警告或呼吁,推进企业改革。3)对于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对美国总统的性丑闻的跟踪报道。
二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1)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2)鼓舞公众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舆论形成过程:1)问题提出2)社会讨论3)社会协调(意见整合)4)公开表达
新闻媒介与舆论的关系: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方向
新闻媒介正确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1)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和社会心理震荡。2)注意对新闻信息的过滤、综合和解析工作,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平衡,寻求共同支点。3)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弘扬正气,协助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4)注意贴近群众,发现并协助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沟通情况。
报纸产生的条件:1)社会规模的扩大,打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社会对信息量的需求在激增,需要信息的人数在激增。3)报纸一定要有一定的读者群,读者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4)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使城市化程度迅速提高,成功是人口大大增多。5)交通工具和道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的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6)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资需要。7)资本的集中加速,使资本家有可能独资或者合资办报刊。
世界四大通讯社;美联社 路透社 法新社 新华社
报纸的特点:长处—1)记录性好,便于读者反复阅读,深入研究,长期保存。2)选择性强,便于读者自由安排时间、自由选择内容来读。3)材料运用自如,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不足----工作程序繁杂,新闻时效性差,阅读报纸受文化水平限制,群众基础不如广播电视广泛,文字不如声音图像有感染力。
广播的特点:长处1)传播迅速,时效性强2)渗透性好,电波不受空间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传播范围广3)对象广泛,群众性强4)感染力强。不足一瞬即过,受众难以进行仔细的推敲,难以一边收听一边思考。听众必须按照电台安排的节目顺序收听,不能自由选择。
电视的特点:长处1)强烈的现场感。电视把视觉形象和音响、解说结合在一起,带给受众强烈的现场感2)亲切感。在家庭环境中面对小屏幕,使观众感到仿佛在和电视上的人物作面对面的交流3)简洁明了。不足:电视的视觉性同时带来了局限性,长于报道外在的看得见的动态新闻,而对复杂的题材作深度报道比较困难。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还受发射距离和收看设备的限制。
总结:报纸应该从自身出发,应加强综合分析报道、深度报道,加强评论,多设专栏。广播从自身出发,力争新闻的短快新,加强现场录音报道。电视则加强现场新闻报道,加强节目主持人的节目。
新闻特写:新闻和文学的杂交。
报告文学:新闻、文学、评论的杂交。是一种文艺性的真实报道。
世界各国对外广播都是新闻媒介。
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在管理上采取企业方法,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在经济上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新闻媒介在政治上必须恪守党性原则,经济上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
新闻媒体产品分的商品性:认识到报纸和广播电视产品也是一种商品,对我国新闻工作者有着积极意义1)经常考虑读者的需要2)报纸既然是商品,可以自由买卖存在竞争,迫使新闻工作者不断改进工作3)有价值规律的作用,加强对报纸生产的经营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消极因素:为了扩大报纸的销售量,单纯的迎合读者,产生色情、暴力的内容。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3)实施舆论监督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5)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1)信息+宣传+盈利型的新闻媒介。中国的各级党委机关报2)信息+盈利型的新闻媒介3)消闲+服务+盈利型的新闻媒介。大众化通俗报纸以及一批电台、电视台。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晚报、都市报都是这种类型4)知识+盈利型的新闻媒介。这种媒介数量极少,中国大多数的科技报属于这一类5)纯宣传型的新闻媒介。世界各国的对外广播电台都属于这一类。
受众:在大众传播领域里,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要素:1)受众区域定位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3)受众的年龄定位4)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新闻自由的含义:英国政治思想家约翰·弥尔顿在1646年出版的《论言论自由》中提出。新闻的真实性: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新闻选学关注于选择事实: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
新闻选择的四项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
新闻价值:是为了解决究竟选择什么事实才会引起公众兴趣这个难题。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包括:1)时新性2)重要性3)接近性 地理 心理 4)显著性5)趣味性
狗咬人不是新闻 人咬狗才是新闻反常的事情才是有用的新闻 正常的事情不能成为新闻 积极:反应新闻采访、新闻选择有一个具体要求。反常的事情确实比正常的事情更加吸引受众。消极:诱使新闻工作者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
2.新闻传播学导论 篇二
1 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共同点
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共同点就是两者的传播媒介相同, 所谓传播媒介就是指传播渠道, 两者的传播渠道都是通过电视来进行传播, 因为电视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都是电视类新闻节目。
2 电视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在传者上的不同
电视民生新闻主要是将话语权交给老百姓, 将镜头对准百姓生活, 让老百姓可以在镜头前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特点是贴近生活, 让老百姓成为新闻的主体, 反映了平民的具体生活状况, 所以电视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了老百姓的代言节目。
电视公共新闻不仅仅局限与百姓对身边发生事情的讲述过程, 电视公共新闻更重视的是发生事件的本身所诠释出来的道理和解决办法, 这样的传者更具有公信力, 公共新闻是在民生新闻的基础之上将事情进行深度的剖析, 注重的是解决办法, 公共新闻关注的不是新闻发布的内容, 而是对发布事件的深层解读, 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 成为公共事务的解决者。
3 电视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的讯息比较
电视民生新闻一般关注的是老百姓周围发生的一些事情, 比如说生活纠纷, 感情困绕等。例如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郑州电视台的《郑州大民生》这些新闻节目就是明显的民生类新闻, 主要讲述了河南或郑州市民每天发生在周围的大事小情, 倾听老百姓的心声。而公共新闻要比民生新闻更加的深入, 公共新闻一般关注一些社会动态, 人们每天关心的热点话题, 还有全国各地的一些热点事件, 因为公共新闻不局限与当地老百姓发生的一些新闻, 具有社会意义, 例如吉林都市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守望都市》, 这就是典型公共新闻, 在描述市民生活的同时也在为市民解决各种生活矛盾, 同时也关注着国家的一些政治事件。
4 电视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所面向的人群
电视民生新闻主要是反映老百姓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一些小事的新闻, 所吸引人的地方是通过老百姓的叙述来达到让人们关注的目的, 因为这些事情都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 所以电视民生新闻的收视人群大都来自于普通的市民, 据调查, 一般45到54岁年龄段的人是最喜欢看民生新闻的, 而民生新闻的定位恰恰也就是在这里。而电视公共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公共事务的话题, 所以公共新闻比民生新闻更具有代表性, 在这方面就更加注重人民的素质, 所以公共新闻的收视人群大都为一些年轻的白领或者一些素质较高的人士, 通过他们的关注更能直接的将所反映出的事件进行有效的解决, 同时也响应了公共新闻存在的意义, 将民生新闻有效的提升到另一个阶层。
5 电视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产生的效果对比
电视民生新闻主要是将本地人民发生的一些事情通过老百姓的嘴叙述出来, 也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通过这样的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让人们知道周围每天都发生了些什么, 内容大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寻常事, 主要的作用就是起到了告知效果。而电视公共新闻不仅仅是将老百姓周围发生的一些事叙述出来, 在告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将法律法规与人们身边发生的小事结合起来, 让老百姓在发生一些纠纷的时候, 可以通过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让老百姓受益, 同时公共新闻也为老百姓提供一些最新的资讯等, 让老百姓知道世界各地都有什么大事发生, 所以说电视公共新闻起到的效果就是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 帮助人们提高素质。
笔者主要通过传播学中对传者的分析, 播出的内容分析, 传播的渠道分析和收视的具体人群分析这四个方面对传播学视角下电视民生新闻和电视公共新闻进行区别, 主要阐述了电视民生新闻和电视公共新闻的不同点, 并且通过区别电视民生新闻和电视公共新闻, 来让观众明白电视公共新闻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成功转型, 电视公共新闻可以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并且具有更好的市场监督、监管作用, 要让电视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使电视公共新闻达到为公众服务的最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姜跃中.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浅谈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升与自我超越.记者摇篮, 2006 (3) .
[2]陆晔, 王硕, 侯宇静, 等.突破从“民生新闻”开始——《第一时间》与地方电视新闻发展前瞻.现代传播, 2004 (4) .
[3]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国际新闻界, 2004 (1) .
3.新闻传播学论文的写作规范 篇三
新闻传播学论文主要是指新闻传播学学习者在对新闻传播学内在含义及所学相关新闻传播学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认识,但现阶段的新闻内容没有按照精确的标准来评鉴,以至于新闻传播学论文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研究解决新闻传播学论文存在的问题对提高我国新闻传播学的水平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为此笔者分析了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规范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有效途径。
新闻传播学论文存在問题
笔者纵观近现代出现的新闻传播学论文,对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作方面
新闻传播论文是论文的一种,有着论文的一般要求。新闻传播论文要求由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将本专业所学内容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由于学生经验欠缺,大多会参照网络论文,一般是从对教材大纲的介绍开始,中间穿插一些自己的想法,然后讲细节的方方面面。有的论文只是描述了专业的发展及现状,论文从头至尾也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发现,更没有论证的视角,还有些论文则像工作总结,文章开始大多以:在……领导下,为了……,以……为基础等形式存在。这类文章往往词藻较为丰富,内容流畅,但仔细看的话,还是没有把握论文要点,没有论证主体的新观点。以上几种都是论文中的常见问题,在每年论文评展中,所占比重不小。
(二)没有广泛的基础理论
新闻传播是与社会相联系的,论文需要大量的社会科学内容作支持,进而提出新的论证观点。在新闻传播论文中,大都研究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新闻的标题、新闻的变化等比较精细化的内容。新闻传播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所以新闻传播论文的写作可以针对当下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用专业化的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论点。然而当下的新闻传播学学者在与社会接触时,只注重依靠课本资料来拼凑论文,缺乏广泛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持,写出来的论文就像没有支柱的楼梯,随时会倒塌。理论知识的失误会使论文不堪一击,也就是说在论文行文、论证和结构都没有失误的情况下,支持论文的理论知识出现了差错,该论文的立论也会不攻自破。例如一篇论述古代文论对现代写作启示的论文中,将韩非谈到“文章”作为“纲”,展开来写。显然,作者误将引文中的“文章”的概念理解为现在的“文章”(先秦文献中的“文章”是“文采”之意)了。这个理论前提一错,后面再怎样写都没什么意义了。另一篇阐述舆论学的发展历史的论文,谈到18世纪西方第一部使用现代“舆论”概念的著作,根据别人的介绍,将作者对舆论的划分(“公意”与“众意”),抄写中误为“众意”与“民意”,没有再看原著,就论证起这两个抄错的概念含义如何不同,一开头就出现这种理解错误,后面的论述自然跟着错。
(三)参考文献的使用
参考文献是论文在写作初始阶段,借用已有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或概括。当然参考文献不属于论文的形式主义,而是论文的组成部分,它考察了作者在写作之前浏览的专业学科著作。而部分论文在结尾却并未注明参考文献,这样的做法使文章充满矛盾主义,使参考文献成了形式主义。还有些论文使用的是专业导师的论证观点,因为老师研究的领域恰好是专业范围,而且观点独特,学者引用是正常的,但有些学者在论点与老师研究范围没有直接联系的情况下,还会引用导师观点,导致文章常常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
另外,有些新闻传播学者在写作时强调新闻用语的精确性,按照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要求作为理论依据。新闻用语的精确性比较重要,但要明白学术论文不是小学生作文,学术论文要求论文的观点明确,可以涉及词语的解释和构成,使之容易理解,但不能作为参考文献来使用。现在新闻传播学文章中还常出现“××性”的概念,创造和使用很随意,缺少科学内涵,这是造成论文学术价值评价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规范新闻传播论文有效途径
(一)调查研究新闻传播论文的规范性。论文最重要的是写作内容,内容包括引证资料、分析资料、提出新论点。资料的引证要求正确性和时效性,正确性是保证新闻传播论文中理论的支柱,时效性则保证新闻传播论文的创新性。新论点是论文写作的目的,新论点需要在资料的分析和总结中归纳出来。通过对资料的深刻分析以及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将其与论文中的资料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增加理解,创新论文内容。当然,这些新闻传播论文规范并不是所有专业的写作规范,但它也影响着论文写作的各个方面。
(二)论文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论文的难易程度包括论文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论文质量的标准,论文的规模是指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牵扯到的专业知识,但并非文章越长规模就越大。论文的复杂程度是指文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论文之间的支撑有着逻辑关系,逻辑关系影响着读者对论文正文的理解程度。而有些新闻传播论文直接与社会、世界相关,即使选题很小,其中的逻辑关系把握也是有很大难度的。
(三)检测论文的可靠性,即科学性。这要求对新闻传播论文分层划分,分别评估。根据各个层次的不同,执行不同的标准。首先是理论支柱的科学性。部分学者在论文写作时没有广泛的理论知识而滥用自创开发词汇成立论文中的立论,虽然运用了大量的颇有力的论据,在论文结构等方面也没有缺点,但由于理论知识不可靠,所以一切都不能成立,故新闻传播类的论文在写作时一定要注重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提炼和实践论文中的研究理论。其次是规律定理使用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规律定理有着明确、严谨、有效的特点,使用规律定理可以使论文论点和论据更加可靠,但规律定理的使用有着特定范围的标准和要求,使用这些规律定理之前,要考虑这些规律定理能否有效的说明结论。第三,论据(理论或事实)的可靠性和充分性。这里的“可靠、充分”是衡量论据说服力的标准,“权威人士”的话,可以作为辅助的论据,但不宜单独作为论据,原因在于它虽然通常是“可靠”的(这里是指真实),但不能作为“充分”的论据。最后研究方法的正确性。所用的研究方法也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即要求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例如,在检测某一事物的正确性时,要求把全部的资料进行检索和分析,所以研究方法的正确性,不在于新鲜或好奇,而是是否能正确的说明论点。
(四)新闻传播论文的价值评估。论文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学术的进步,也是论文的价值所在,论文的价值包括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论文价值的评估,也有几项标准可考。首先是选题与学科的关系。在论文选题中,学科专业化的选题论文具有启示作用,可以带动读者对学科的思考,以此来促进学科的进步。其次是论文中所包含的新事实和知识对学科的作用。论文的写作需要收集和采纳新事实和知识,加以研究和调查,发现新的认知规律,以促进学科的发展,这一标准常常被运用到新闻传播论文里。最后是论文的社会价值是指论文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社会价值的评判标准主要适用于纯应用性论文,在新闻传播类的论文中对社会价值的要求就极高,它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现阶段新闻业的发展水平,对于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编校:郑明扬
4.新闻传播学之中外新闻史总结 篇四
一、中国新闻史部分主要考试内容: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主要内容包括:
1、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2、我国最早的报纸;
3、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4、定本制度;
5、明清的官报和《京报》。
(二)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3、武汉等地的新闻事业;
7、重庆、桂林等“大后方”城市的新闻事业;
8、《新华日报》的创办及其斗争;
9、沦陷区的日伪新闻活动;
10、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的抗争
(九)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主要内容包括:
1、“拒检运动”;
2、新闻统制的强化;
3、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的两条战线的斗争;
4、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
5、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的转移和宣传工作;
6、解放区广播事业的发展;
7、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
(十)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主要内容包括:
1、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
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闻报道及新闻工作的改进;
5.新闻传播学导论 篇五
一、名词解释:(4小题,30分)
1.进奏院状
2.“警察局新闻”
3.“拒检无能运动”
4.线性传播模式
二、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述列宁的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要点。
2.简述王韬创办《循环日报》的意义。
三、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评述邵飘萍新闻活动的主要成熟。
2.试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2003年 :一.概念评析(每题15分,共45分)
1.凡是世界上新发生的,新发现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事实与现象,都是新闻.2.新闻价值就是新闻的使用价值.3.新闻的客观性就是报道者的主观完全符合客观.二.观点讨论(每题15分,共45分)
1.应该由传播者的理性判断来决定什么是新闻
应该由受众构成的媒介市场来决定什么是新闻.2.商业化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
实现公共管理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
3.网络会取代传统媒体
网络不会取代传统的媒体,更多的是与传统媒体进行联合.三.专题研究(每题20分,共60分)1.试述新闻传播效果评价体系.2.结合历史与现实,阐述新闻舆论监督的一般规律.3.试述新闻道德的主要内涵,并请你谈一谈当前中国新闻道德建设的主要问题,给出理论化的解决方案
2004年: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客观性往往导致肤浅,轻率的报道,成为媒体逃脱责任,寻求平衡的手段,因此,对公众而言,它往往表现为负价值.2.新闻的商品性是新闻的内在特性,因此,我们应该让纯粹的市场力量来支配新闻业的运作.3.用影象和声音传播的新闻是唯一真正有发展前途的新闻形式.二.观点讨论(每题20分,共60分)
1.有人认为新闻价值是某一事物的固有特性,如重要性,新鲜性,有趣性等。
有人则认为,新闻价值是一种关系的产物,即新闻作用于接受者的产物,表现为对受众要 的满足.2.有人认为,新闻媒介的功能主要是信息功能和社会认知功能
有人则认为,随着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应转向娱乐功能.3.有人认为,理想化的新闻传播制度是公共广播电视制度
有些人则认为,理想化的新闻传播制度应该是国家媒介体制,私有化媒介体制,公共媒介体制等多种体制并存.三.现象分析(每题30分,共60分)
1.在著名报人邵飘萍创立的停刊66年以后,与2003年11月11日在北京创刊,它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共同投资主办,是中国第一张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跨地区创办的报纸,是中国第一家由两家党报集团联合主办的大型日报.据的负责人介绍,该报的报道理念是“负责报道一切”,这一口号有两层含义:有责任报道一切,对报道的一切负责.请你从媒介管理的角度分析的报道理念(10分)
请从新闻舆论监督的规律和新闻道德的角度分析的报道理念,为设计责任内涵.(20分)
2.美国在2003年5月11日发表内部调查报告,承认刚刚离职的记者布莱儿从2000年10月止离职前所写的73篇报道至少有36篇是捏造或者抄袭的作品,一时间,美国新闻界开始大量反省记者的诚信问题,质疑媒介管 1 理问题.请从这一时间出发,联系中国新闻界实际,论述记者的诚信(15分)以及社会意义(15分).2005年: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新闻报道不能只反映事物的现象,而必须体现事物的本质与主流,片面的偶然的现象不是真实的,只有事物的本质才是真实的.2.新闻传播效果就是一天新闻立即显现出来的对于人的“刺激-反映”效果.3.商业化,市场化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二.观点讨论(每题20分,共60分)
1.有人认为,新闻道德的基本点是尊重人的知情权
有人则认为,新闻道德基本点是尊重人的隐私权.2.有人认为,新闻的娱乐化是新闻贴近大众的重要表现
有人则认为,新闻的娱乐化正在转移人民关注公共事务的视线,悄然剥夺人们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3.有人认为,媒介集团化正在缩小意见的自由市场,弊大于利;有人则认为,媒介集团化实现了媒介资产,人才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利大于弊.三.现象分析(每题30分,共60分)
1.2003年10月28日,江苏卫视开播,向社会推出“公共新闻”理念,即搭建公共平台,为公众话语的交流,对话,谈判,交锋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提供各种生活资讯的同时,解读政策,引导舆论,使公众有机会就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做公共话语的组织者,而非权威话语的传递者;从走进百姓的“生活空间”发展到走进公众的“公共空间”,使新闻的信息功能过渡到公共功能;使受众由消费者转变为公民.请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这一理念:
1).用媒介功能理论,舆论监督理论分析公共新闻的价值.(10分)2).论述“使受众由消费者转变为公民”的意义.(20分)
2.自1999年以来,中国各大媒介纷纷报道和追踪河南爱滋病的出现,蔓延,防治过程和爱滋病感染者的故事,特别是“非典”危机过后,健康问题报道成为新闻领域的一大潮流.询问:根据新闻价值理论,媒介报道的重点应该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说明理由(10分)媒介在面对社会性健康危机时应该扮演什么角色.(20分)
2006年:一,简答题
1:简述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含义.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容.3:简评党性原则
4:简述舆论的基本特征.5:简述报纸和(新闻性)期刊的宣传优势
二,辨析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是信息功能.2:受众是媒介所指向的潜在消费者
3:社会事业的繁荣是新闻事业繁荣的基础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新闻报道中失实现象的种类并分析其原因.2:现阶段,我国新闻调控的主要类型?以及新闻调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理论性的解决方案.
2007:
一、辨析题:辨析下面的观点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30分)
1、新闻就是反常事物的报道。
2、一般说来,大众媒介的受众是分离的、消极的、软弱无力的。
3、新闻传播已进入消费主义时代,so,新闻传播的首要功能必然由信息功能转向娱乐功能。
二、讨论题:讨论下列相对相反的观点并给出你的结论(每题20分,共60分)
1、人不可能客观认识事物,因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客观性已是现代人交往的 2
一种基本道德需要,因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有着很重要的道德价值。
2、新闻报道过程中,当知情权与隐私权发生冲 突时,应优先满足公民的知情权,以保证公开的舆论监督;
新闻报道过程中,当知情权与隐私权发生冲 突时,应优先满足公民的隐私权,维护和谐的社会环境;
3、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指新闻与受众、社会之间的需求关系,表现为对受众和社会需要的满足。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联系新闻报道实践,谈谈对“用事实说话”的认识。
2、试论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2008年:
一、观点评析(10分*2)
1.新闻不应该是可以随便出售的商品。
2.如果说新闻的客观性是一驾马车,那么拉动它的应该是两匹马,跑在前面的是市场,跟在后面的是民主政治。
二、讨论(20分*2)
1.公共关系阻碍新闻报道,不利于新闻业的发展;
公共关系给新闻报道增加了有用信息,有利于新闻业的发展。2.有人说,在舆论监督方面,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是对立的;
有人认为,在舆论监督方面,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不仅是对立的,而应该是多元的。
三、论述题(30*3)
1.2006年,中央电视台提出“绿色收视率”的概念,也就是认为在保证电视台的收视率的同时,要避免低俗和煸情化,(大意如此),保证电视强的公信力和正面导向作用。请从媒介功能和受众理论分析“绿色收视率”概念。
2.试述新闻业发展的基础。
3.结合实际分析当前我国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和影响是什么?
2009年:
一、辨析
1.新闻记者应当把受众作为新闻信息的参与者,而不是仅仅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2.舆论的多样性是舆论监督的必要条件。
3.如果新闻记者总是担心新闻失实而犯了诽谤罪,那他就不会发挥应有的新闻自由和监督政府权,甚至失去自己应有的权利。
二、辨识(辨识分析下面两两相对的观点,结合实际进行论述)(每题20分,共60分)1.新闻道德规范使新闻媒体进行自我审查,故其与新闻自由是相对的。
新闻道德规范提升自律扩展新闻创作的自由,故与新闻自由是互补的。2.自由市场的扩展倾向于减少新闻媒体的创作性和个性。
自由市场的扩展倾向于增加新闻媒体的创作性和个性。
3.传统新闻学强调,新闻报道寻找五个“W”的目的在于让人们知道发生了什么。
公共新闻学强调,新闻报道寻找五个“W”的目的是呈现人们在矛盾和冲突中的多种利益和价值取向。
三、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
1.分析新闻客观性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
2.社会学家勒纳说过:“各地都市化程度提高,人民识字率就会提高;人民识字率提高,必然使媒体使用率提高;媒体使用率的提高,促进人民参与经济和政治事务的程度会大大提升。”结合新闻媒体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10:一.概念辨析
1.新闻真实性,就是新闻报道尽可能地符合客观事实,即现象真实。
2.新闻价值就是事实对受众的获益价值,教育价值等。
3.舆论就是公众对社会及社会现象、问题的比较一致的意见、态度和看法的总和,具有一致性、可持续性等特点,能够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
二.分析下面两两相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自己的观点 1.有人说,新闻自由的主体是媒介,所以新闻自由就是媒介自由;
有人说,新闻自由的主体是公民,所以新闻自由就是公民自由。
2.有人说,付费采访是对采访对象损失的一种补偿,所以是正当的;
有人说,付费采访容易使人产生“一切都能用金钱来购买”的观念,会损害公共利益。
3.有人说,以博客等个性化新闻发布形式的“公民新闻”代表了新闻发展的方向;
有人说,“公民新闻”会损害新闻的专业品质,代表了新闻发展的不良趋势。
三.现象分析
1.新闻的植入性营销就是将广告商所要传播的信息(品牌、信誉等)进行包装整合,把广告的内容以新闻的形式传播出去,这样就再次打破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请从新闻功能方面来分析上述现象。
2.新闻客观性的内涵,在现实中对新闻客观性都有那些扭曲现象。
3.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都有那些?如何评价新闻传播的传播效果?
201
1一、下面概念的陈述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1.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要素的总和。
2.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在本质上与新闻事实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
二、辨析下面两种说法是否合理,并论述你认为合理的内容。
1、新闻报道娱乐化是媒体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的结果,必将影响民主政治的顺利运行:新闻报道娱乐化是公众政治信息需求变化的结果,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不大。新闻媒体应该更多接受公众和公民团体对媒体的监督;新闻媒体接受公众和公民团体的监督会影响媒体的独立性,从而影响媒体的素质。
三、根据材料,论述如何处理记者与新闻材料来源的关系
6.新闻传播学必读书单 篇六
哲学(16种)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出版社。
海德格尔:《尼采》,商务印书馆
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出版社。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商务印书馆。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尼采:《论悲剧的诞生》,三联出版社。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卡西尔:《人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重庆出版社。钱穆:《国学大纲》,中华书局。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西方美学、文艺学、语言学(七种)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
鲍桑葵:《美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
尧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戴维•洛奇编:《20世纪文学评论》,上海译文出版社。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
历史学(6种)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三部曲》,三联出版社。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斯本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
布罗代尔:《世界》,商务印书馆
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
社会学(20种)
特纳:《社会学的理论与结构》,华夏出版社。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孔德:《社会静力学》,商务印书馆。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迪尔凯姆:《自杀论》,商务印书馆。
迪尔凯姆:《社会科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
齐美尔:《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三联出版社
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
韦伯:《清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出版社。
帕克等:《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怀特:《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
默顿:《科学社会学》,商务印书馆。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上海人民出版社。
贝尔:《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新华出版社。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科文献出版社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
人类学(8种)
弗雷泽:《金枝》,商务印书馆
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华夏出版社
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商务印书馆
本尼迪克:《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
本尼迪克:《菊与刀》,商务印书馆
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
政治学(5种)
马基雅维利:《君王论》,商务印书馆
莫斯卡:《统治阶级》,译林出版社
李普塞特:《政治人》,上海人民出版社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出版社
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13种)
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印书馆。
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E•G•波林:《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印书馆
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
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
米德:《心灵、自我、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华生:《行为主义》,浙江教育出版社
阿多诺:《权力主义人格》,浙江教育出版社
里斯曼:《孤独的人群》,南京大学出版社
戈夫曼:《日常接触》,华夏出版社。书单
戈夫曼:《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浙江人民出版社
利伯特:《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精华》,南京大学出版社
经济学(7种)
曼昆:《经济学》
萨缪尔森:《经济学》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
斯密:《论国民财富的起源》,商务印书馆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
凯恩斯:《货币论》,商务印书馆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商务印书馆
传播学(23种)
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
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
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赛弗林:《传播理论:方法、起源与应用》,华夏出版社
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华夏出版社
德弗勒:《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斯坦利•巴兰:《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罗杰斯:《 传播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
彼德斯:《交流的无奈》,华夏出版社。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
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伊尼斯:《帝国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尼尔•波兹曼:《娱乐到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清华大学出版社。
保罗•利文森:《软边缘》,清华大学出版社
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
埃默里父子:《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
舒德林:《广告:艰难的说服》,华夏出版社
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
胡翼青:《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作品(15种)
但丁:《神曲》,人民文学出版社
雨果:《九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人民文学或译林出版社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陀斯妥耶夫斯基:《罪与罚》或《卡拉玛佐夫兄弟》,人民或译林出版社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人民文学出版社
契诃夫:《第六病室》,人民文学出版社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人民文学出版社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人民文学出版社
卡夫卡:《城堡》,人民文学出版社
乔伊斯:《尤里西斯》,译林出版社
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译林出版社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人民文学出版社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译林出版社
7.新闻传播学导论 篇七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传播,异同与影响
当前, 自媒体以其独特的性质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并对人们的生活和接收信息的渠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在给传统新闻传播带来巨大冲击力的同时, 也促进了新闻行业的发展壮大。基于此, 笔者结合自身经验, 从对自媒体的概念分析出发, 就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存在的异同以及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做出了如下的分析与探讨。
一、对自媒体概念的分析
自媒体又被称之为公民媒体, 意指网络技术, 具体而言就是指具有传统媒体功能却不具有传统媒体运行构架的个人网络行为。自媒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博客、微信、微博、QQ、论坛等。同时, 自媒体的传播渠道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这就使得用户可以在这一平台中随时随地地发布新闻消息, 并可利用视频、文字、图片等方式记录用户所掌握的第一手新闻资料。另外, 由于自媒体具有传播信息速度快捷的特点, 因此, 其能促进强大的网络舆论的形成, 这不仅能吸引各大传统媒体的报道, 还能给政府的决策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存在的异同
(一) 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点
1. 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都对新闻事件具有深度剖析功能
新旧媒体在各类新闻事件的传播中都发挥着舆论监督和引导的重要作用, 但当媒体对新闻进行报道时, 不能只停留在对该新闻事件的传播上, 还需利用合适的手段对新闻事件的内在信息进行深度剖析, 做出深度报道。在自媒体新闻传播时, 由于其具有信息发表自由等特点, 使得一些网络意见领导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受众的影响正不断加大, 同时, 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出现也给受众的网络传递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传统新闻传播而言, 其既能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探析, 还能肩负起新闻传播的引导者和舆论监督者的重任, 从而促进各电视台在新闻报道中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2. 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具有新闻娱乐化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善, 在新闻传播中实现新闻娱乐化更易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例如, 在新闻传播中对同一件新闻事件进行播报, 相较于以往新闻事件中刻板的形象, 具有轻松活泼娱乐化形象的新闻播报更容易符合受众的内心需求。同样, 在一些名人采访中, 不管是自媒体传播还是传播媒体传播, 受众更希望看到名人使用轻松调侃的话语进行采访, 通过这种方式的使用, 能够迎合受众的需求, 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二) 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不同点
1. 自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特点
1.1自媒体新闻传播具有独家报道性
信息的独家报道性是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的重要特点, 也是自媒体在信息发布后吸引广大受众的重要手段。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广大受众也可以通过自媒体新闻传播平台, 对自己身边的新闻、事件进行发表, 并对周围乃至世界的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 还能在自媒体进行信息发布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关注和监督, 有效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发展。因此, 在自媒体新闻传播过程中, 新闻的时效性要往往超越传统的媒体。
1.2自媒体新闻传播能互动延伸后续的新闻事件
由于自媒体新闻传播工作具有互动性与延伸性的特点, 从而使得在新闻信息发布后, 会得到信息关注者和信息发布者的沟通交流, 进而在促进不断丰富新闻传播内容的过程中发挥重要意义。比如:近日, 有几位年轻的女大学生由于在公交车上没有给几位老人让座而受到了老人的辱骂, 从而引起了广大网友受众的争议, 既有对当下学生道德素质的质疑, 也有对当下部分老人道德素质的抨击, 这就说明在自媒体平台上, 广大受众在互联网上的互动对新闻事件后续事情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2. 传统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特点
2.1传统新闻传播善于利用新闻直播的方式迎合受众需求
在传统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直播新闻是目前影响最为广泛、播报的信息最具时效性的传播方式。在一些重大新闻报道中, 要想有效的得到广大受众朋友的关注就需要尽力抢占第一时间, 并对现场场景进行真实的展现, 从而发挥新闻传播时效性的特点。当前, 在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要求近乎苛刻的条件下, 传统新闻传播中的直播新闻仍得到受众的欢迎, 这就说明直播新闻的使用能满足受众接收新闻的需要。
2.2传统新闻传播的方式对民众引导更具有权威性
随着我国新闻媒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舆论引导也只能是传统新闻传播媒介的职能。将传统新闻传播与自媒体新闻传播进行有效比较, 在实践中, 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新闻传播的信息更具有舆论引导的作用, 更能阐述新闻信息的事实真相。因为, 自媒体的新闻传播在实现信息引导时容易将意见领袖的主观意愿带入新闻评论中, 这就使得其在舆论引导权威上往往会出现争议。而传统新闻传播媒体在实现信息引导时会站在媒介公正的角度进行客观性的引导, 并且, 在传统新闻传播中十分注重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从而就会比自媒体新闻传播更具有权威性。
三、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 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理念发生了变化
随着自媒体传播平台的不断发展, 新闻传播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 我国传统媒体也开始转变传播理念。在传统媒介的发展中, 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都有了网络版, 并且, 一些传统媒体的法人微博和官方微博也在逐步建立, 他们与时俱进, 肩负着传统媒体发展的神圣使命, 从而被广大受众所需求。
(二) 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在自媒体新闻传播开放性特点的影响下, 传统新闻媒体也正在实行开放。在传统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从新闻选题、采访、写作以及编辑等多个层面, 都会与自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新闻消息进行对照参考, 从而使新闻传播的信息符合社会主流舆论。同时, 对于部分不可再现的新闻场景, 传统新闻传播会适当的加入自媒体平台中所具有的原始新闻素材, 并在一定的情况下会与自媒体的新闻传播进行携手合作, 广泛征集广大受众身边的新闻信息和作品,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闻节目的制作成本。
(三) 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新闻节目中, 新闻评论是新闻节目的重点板块, 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本质判断是新闻框架的重要表现之一。但在今天, 在自媒体环境的影响下, 一个普通的新闻发表人与传统新闻传播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让许多新闻节目在对一件新闻事件进行阐述后, 会加上网友们的态度和意见, 从而使传统新闻传播从语态到内容都极富原生态。这种新闻节目制作模式的出现不仅是自媒体发展环境下对传统新闻制作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还为广大的受众提供了参与新闻制作的机会, 对制作出广大受众都喜闻乐见的新闻具有促进作用。
(四) 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受众反馈发生了变化
信息传播的过程是交互的, 传播双方是一种双向传递和互相影响的关系。在以前的新闻传播中, 由于缺乏便捷的通讯工具且受到科学技术的限制, 从而使得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是非常少的, 新闻传播也就成为了一个单向的信息传递。但时至今日, 信息技术受到了广泛的普及, 网络留言、QQ、微信、微博等无处不在, 这有效促进了新闻传播中传受双方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加强了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曲波.媒体新闻传播的发展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4 (06)
8.新闻传播学导论 篇八
“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各类大众传媒中的立体化生存和评论的日益常态化,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观点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对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新闻评论能成为舆论环境建设的一种重要力量,既缘于这一文体自身的基本写作特征,也与新闻传统的历史渊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在“媒介功能与社会”的框架下,新闻评论引导舆论是媒体实现社会功能的主要手段,是媒体体现社会价值的重要内容。因此新闻评论的勃兴不仅是媒介竞争的外部结果,更是媒介寻求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新闻评论对媒介“联系”功能的具体体现
在阐释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时,功能论“为讨论大众媒介和社会之问的关系以及一套已经证明是难以避开和代替的概念提供了一种语言体系”。它从宏观的视角审视了大众传媒的身份定位,而事实上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正是其社会存在的基石。
大众传媒是整个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充分体现出它对社会系统的积极作用和自身建构。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因其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确定性,也成为规范传媒组织发展、决定媒介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这种源于媒体自身的内在需求,由于满足了不同组织或个人的需要,因而呈现为一种外化的力量,使之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
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指出,传播具有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和传递遗产。所谓监视功能正如施拉姆所比喻的“社会雷达”,可以说这是传媒的基本功能;联系功能也被称为“社会协调功能”,具有整合社会的作用,它好比是一个人“大脑与中枢的职能,即判断、反应、协调机体动作”…;传递遗产的功能是保证文化得以延续的功能。在这三者中,联系功能的正常发挥往往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仅仅从有用性的层面考察大众传媒是远远不够的,大众传媒提供的并不仅仅是服务,它还作为一种改造的力量,对现代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拉斯韦尔认为联系功能的基本内涵包括“解释、诠释与评论事件及信息的意义,支持既有权威与规范,社会化,协调各处分离的活动,建立共识,设定优先次序并且指明事物的相对位置”等六个方面。可见,这种“联系”是对周围信息的判断和解释,“监视环境着眼于真实迅速,联系社会侧重在析疑解难”。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表现为对某一事件性质、意义的价值判断,通过评价、解释、分析提示人们应如何面对发生的事件,并作出怎样的反映。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缓解社会冲突,对主流意识形态起主导作用,尤其在危机环境下,帮助社会达成共识。“利用话语,通过符码的特别使用,从而把某些有关话语主题的特定意义置于优势地位,形成舆论、扩大舆论、矫正舆论。”
这种联系功能的发挥往往就是依靠媒介中那些社论和评论性的内容。在媒介语境下,新闻评论不仅仅是媒介的“客观任务”,它还呈现出其内在的本质属性。评论以对新闻事件直接表达观点、态度为基本特征,其中包括评论、分析、解释和舆论监督等不同的方式。事实上就是通过新闻评论这一手段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它的显要价值就是“媒介可能阻止对社会稳定产生的威胁,还可以经常反映并管理舆论及表达”。
新闻评论作为实现媒介功能的主体之一,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在以“客观”“真实”为要义的新闻语境中,不应也不该回避自身的担当。只有将新闻与评论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才能构成大众媒介的完整镜像,偏废任何一方,而过于强调另一方,同样也是有违新闻规律的做法,势必损害大众传媒业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石。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传者与受众、传者与传者的交流更加便捷,舆论的不可控性愈发明显,媒体竞争的层面已从单纯的新闻信息的比拼跃升为对解释权第一落点的争夺。此种情形,就使得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富有知识张力的评论成为实现媒体突破的有效利器。而新闻评论的强度和水平既体现为舆论引导的质量和方向,同时也是媒介完善自身建设的具体表达。
二新闻评论是消除媒介监视功能负作用的有效手段
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是复杂和多方面的,这种作用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而且往往是因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指出监视功能具有“麻醉”负功能,即指如果一个人接受了过多的信息,便可能陷入一种对信息漠不关心或被动消极的状态。监视的负面功能由两种情况造成,一是信息的过量,二是信息的片面性。在大众传媒海量的信息狂潮中,同质化和表面化的信息势必造成受众对信息关注度的减弱。此外由于过度追求新闻的不寻常性,使得常态生活被掩盖,最终导致新闻功能的异化。“过多地接触那些不寻常、不正常、极特殊的新闻,还会导致受众毫不了解社会上平常、正常、普通状况的后果。”
在信息社会中如何保证新闻的理性无疑是一个值得大众传媒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更多的便捷,传播方式的重整在日益提高的交互性当中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同时在商业利益中纠结愈深而愈难以自拔,这些都使当下的大众传媒遭遇新闻信息的传播困境,在以受众为传播指向的路径选择上,却意外地放大了媒介监视功能的负面作用。媒介是为善还是为恶,事实上通过一定的手段是可以控制的,这不仅是网络媒体的现实任务,也是传统媒体的历史责任。
从媒体的内容生产来看,通过不同新闻产品之间的相互制衡,运用内容的不同价值取向,将这种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是完全可能的。新闻评论和新闻信息是实现新闻传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媒体社会功能的基本表达方式。新闻评论以其理性、思想性和深度恰好可以重整媒体的核心价值。正如社会学家赫伯特·甘特认为“新闻本身不局限于对真实的判断,它也包含了价值观,或者说,关于倾向性的声明”。新闻评论对舆论进行引导和管理,这是化解媒介在信息传播中产生的负面影响,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正因为新闻评论对媒体的这种正面价值,使主流媒体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以占领新闻评论的制高点成为获取社会认可的不二的选择。
三新闻评论的健康发展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前提
大众传媒在自身与社会的建构、
相互作用的框架下,赋予了新闻评论这样的特殊价值和功能,成为了其发展的内在规制,然而新闻评论是否能真正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恰如上述所述,则与这一载体的表达形式、运用方式和内涵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大众传媒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不恰当的运用,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被大大异化,从而几经沉浮,成为我们深刻的历史教训。还原它的本来面目,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应是当下媒体有所作为的重要任务。
综观当下各类新闻媒体中的新闻评论,在一片繁荣背后也深藏着隐忧,突出地表现为新闻评论的泛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表达权利的时代,也是一个观点意见泛滥的时代;这是一个媒体时评勃兴的时代,也是一个有价值的评论稀缺的时代。”…’
新闻评论的泛化表现在:媒体中充斥着众多泛泛而谈的平庸之作。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评论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媒介主导式变为当今的全民参与式。新闻评论成为众多媒体的门面,以有无而非质量论高下。一些平面媒体不论自身实力如何,也要评说一二,网络媒体的评论更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此外,“事事要评”也成为当下评论的时代病,这样的评论往往抱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态,以挑剔的目光放大事物的一个侧面,不及其余,对事物的正面价值视而不见,失之于偏颇和琐碎,而遮蔽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属性。事实上,新闻评论最突出的价值就体现在观点的价值性上,评论之所以能体现出如此社会功能,在于它以思想观点见长,能够发人深省、启人心智。新闻评论的价值观决定着它功能的发挥。同时这一功能的实现往往又是依靠“议程设置”的方式实现的,也就是通过评论的设置强化、凸显对舆论的引导。受众必然会产生“审美疲劳”。新闻评论的价值无疑会被消解掉,受众对新闻评论观点的敏感度大大降低,与此同时也会极大地动摇媒体的生存基础。
当下新闻评论的勃兴为大众传媒实现自身的社会功能、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提高自身的传播水准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新闻评论的健康发展是完善媒介社会功能与自身建构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因此尊重新闻规律,把持新闻评论的基本价值,不断推动新闻评论的发展,从而构建与时代相呼应的新闻评论是大众传媒义不容辞的责任。回
此论文是山西省社科联重点项目SSKLZDKT2009057新媒介生态中的舆论引导研究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赵振宇,一项需要普及和提高的公民素质——关于新闻评论的三点理性思考[J],新闻大学,2007(4)。
[2][4]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6-67。
[3][5]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88-189。
[6]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19。
[7][8][9][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新·坦卡德,传播理论一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48,358,
[10]陈家兴,报纸评论的价值定位浅说[J],新闻记者,2010(3),
【新闻传播学导论】推荐阅读:
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09-02
新闻传播学考研学校09-22
新闻传播新闻理论概念09-20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计划篇10-10
民生新闻传播11-06
现阶段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探析论文06-30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简述09-08
新闻传播理论考研08-28
新闻传播专业排名10-21
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