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

2024-10-18

生物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15篇)

1.生物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 篇一

如何在生物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现如今的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人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中学生物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生物学是反映生命的发生、发展、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我认为要在生物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

一、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德育渗透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但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德育的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这就容易造成教师忽略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渗透。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1、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知道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因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但同时,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威胁。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既为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在课本中提到的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取得的巨大成就,他曾说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科学家的智慧,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且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2、思想品德教育

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

3、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

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

二、引导探究,重点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学生年龄和智商的增长,他们个人的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的作用愈来愈大。教师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的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的更顺利,更有效。初中生物中有很多学生实验,大多数都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所谓探究,就是首先要面对实际问题,然后实事求是,并大胆作出假设,按照既定的方向进行探索研究。这个过程有利于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

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进行德育教育。

1、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2、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3、栽培饲养:要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4、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纪念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书育人也并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智育、德育的双重目的。

2.生物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 篇二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既保持学科知识结构的严密性, 又加强学科科学与技术、社会关系间必要的张力, 因而STS教育应该是综合、开放、动态、发展的。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知识探索, 培养个体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 它强调教育以人为本、关注情境体验、注重对话交流, 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科学教育中的全面映射[1,2]。

为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 充分发挥招生考试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导向作用, 某市将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2010年中考必考内容。满分为15分, 并直接计入中考总分, 同时作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实践与创新”维度的重要实证材料之一。

一、2010年某市生物学科实验操作中考举例

本次考题都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及现行生物学教材 (人教版) 的要求编制的, 并且经大量验证, 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主要考核学生基本实验规范操作技能。共设置4个: (1) 临时装片的制作和细胞的观察; (2) 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变化; (3) 使用显微镜观察指定物像; (4)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 生物实验操作中考结果。

根据对某市2010年中考生物实验考试过程的观察和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 (表1) , 在这4个实验中, 实验一、实验三和实验四都涉及到显微镜的使用, 可见显微镜的使用是本次试验考评的一个重点。绝大部分考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掌握较好, 因此失分不多。由上表1可知, 实验二得分率最低, 失误最多, 值得我们深入讨论与探析。

2.“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变化”施考中错误举例及成因分。

实验操作考试错例主要为:馒头用量过多, 唾液取量不足, 在1、2号试管中分别加入唾液和清水时没能实现等量对照, 未能保证37℃水温或水浴时间过短, 考生对实验结果所呈现的现象不会作出合理的解释等。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主要有: (1) 由于在有限时间内, 又处于考试紧张状态, 一些考生唾液分泌量下降, 所取唾液的量极其有限。向2号试管里加清水是2ml, 而在1号试管里加入的唾液较少, 不能形成等量对照。 (2) 一些考生没有将水温控制在37℃, 而是将两支试管放在高于37℃水浴锅中加温。主要是不了解酶的特性 (唾液淀粉酶需要在适宜的温度条件, 约37℃) 才能发挥其作用, 在高温下唾液淀粉酶会失去活性, 不再具有分解淀粉的作用。 (3) 由于所取馒头的量过多, 而唾液量相对不够, 导致1号试管里的馒头屑 (淀粉) 未完全分解, 加碘后也变蓝。 (4) 由于实验过程中各种操作因素的影响, 实验结果也不尽相同, 很多学生对实验形成异常结果的原因不会作出合理和科学解释。主要是不明白实验原理:在1号试管里加入了唾液, 唾液里的唾液淀粉酶将食物 (馒头) 中淀粉分解, 2号试管里加入的是清水, 食物 (馒头) 中的淀粉没有被分解, 在滴入碘液后, 1号试管不变蓝, 2号试管中的淀粉遇碘变蓝。 (5) 由于这个实验所需时间相对较长, 很多考生只是机械式的按实验考题顺序进行, 没有很好统筹安排实验中各个步骤的进度, 导致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实验。

二、生物学科STS教育的渗透

1. 生物教学中实行STS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新的教育理论的提出与指导, 教育的模式也需要创新。为了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适应新课程改革, 在生物教学中实行STS教育已势在必行。STS教育强调把科学知识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等紧密结合, 重在开发学生的智能, 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得到增强, 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才。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并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自然学科[3,4]。从上述某市生物实验操作中考错例分析中可以看出, 在生物教学中, 不仅应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 更应重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重视技能教育, 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社会生产中, 重视素质教育, 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

2.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方法。

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STS教学。STS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最常用的是课堂讨论的形式。针对本文列举的2010年某市中考生物学科实验操作错误举例及成因分析, 本研究认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应主要采取下列方法: (1) 相关学科指导法。在教学中大胆培养学生将数、理、化知识向生物学迁移的能力。如用数理方法处理生物课外实践中的数据、表格、图像;运用光学原理知识指导学生开展光合作用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的实践活动;运用化学中的p H计配制和测定植物培养液浓度及其变化;采用理化方法设计培养动植物的不同相对湿度、不同相对温度的环境, 等等。如本文列举的2010年某市中考生物学科实验操作试题就是考察学生理、化、生知识的综合运用。 (2) 问题讨论法。如本文列举的“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变化”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例主要有:馒头用量过多, 唾液取量不足, 在1、2号试管中分别加入唾液和清水时没能实现等量对照, 未能保证37℃水温或水浴时间过短等。对于这些错误的结果就要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的启发引导为辅,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 找出导致错误的原因及实验改进方法。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使他们养成查找、搜集文献资料的习惯, 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过程中学生间相互设置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学习的乐趣更加浓厚, 参与意识得到加强, 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积累。 (3) 问题探究法。在STS以及科学素养中, “科学探究在学生活动的最终选择和组织中是科学教育的基础以及控制原则”。它与理科现代化运动中的探究有所不同,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主要内容是STS问题, 主体是全体学生, 它不仅仅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方式, 同时也是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5-6]。如本文列举的“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变化”实验操作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1号和2号试管中都变蓝这一现象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可以使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STS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育, 教学过程当中紧密地联系了生产和生活的实践,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促进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 提高了学生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STS教育是根据时代的特征和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提出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思想。本文在某市2010中考生物实验题错例辨析的基础上, 阐述了中学生物学科STS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和STS教育的渗透方法。

关键词:STS教育,中考,生物实验题,渗透

参考文献

[1]Cheek DW.Thinking constructively abou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ducation[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2:28-31.

[2]殷登样.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288.

[3]蔡民.STS教育与生物学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 2004, (9) :12-13.

[4]姜丽.谈生物教学中的STS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 2001, (1) :67-68.

[5]钟启泉.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行动[J].全球教育展望, 2004, (1) :11-15.

3.生物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 篇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是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在新课的教学中,如何丰富教学内容,拓展知识往往决定教学的效果。爱国不用说教,只需把真实的科学家的故事融入课堂,就会取得应有的效果。比如:《生物的变异》这节课讲到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教师就可以把现代育种工作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的故事讲给大家。袁隆平院士,自1960年受发现首株“天然杂交稻”的启发,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2年他和他的助手攻克重重难关,率先育成第一个实用的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并于次年实现“三系”配套。1976年,一整套杂交水稻技术形成,并开始大规模投入生产。袁隆平冲破当时传统理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束缚,敢于创新挑战这一世界难题。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大大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40多年来,他通过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取得三系法、两系法杂交水稻成功,并将中国超级稻大面积产量从700公斤/亩提高到现在的900公斤/亩,现正朝亩产新目标迈进.由于在水稻育种方面的卓越贡献,袁隆平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他为为我国的粮食高产和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本人也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故事无疑会给学生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工作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争得了崇高的荣誉,也会让学生们对我们的国家产生自豪感,爱国主义在不经意中就融入了教学中。

二、把新闻大事件拓展到课堂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其中新闻大事件人们关注度高,只要教师善于发掘,有很多可以拓展到教学活动中。比如:“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新闻中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是谁?她研究了什么?她的获奖理由是什么?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知识。教师要把相关知识介绍给学生们。

屠呦呦,女,药学家。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起,氯喹等原有抗疟药因疟原虫对此产生抗药性而失效。时值越南战争,促使国际上迫切寻找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在国内、国外大量工作未获成功的情况下,屠呦呦领导科研组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基础上,归纳编篡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200多方药,组织筛选。经研制380多个样品,特别结合古代用药经验,从《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记载中,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屠呦呦等自1972年分离得到青蒿素单体后即着手进行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研究,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有机所和生物物理所协作,最终用X—衍射方法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

在研究青蒿素化学结构中,屠呦呦于1973年首创其还原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这在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上意义是很大的:

(一)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二)由双氢青蒿素结构中的羟基得以制备各类青蒿素衍生物,增效并扩大生物活性,促使当今国内、外对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不断深入,更好为人类保健作贡献;(三)经屠呦呦负责的科研组七年努力,得以创制出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又复燃率低至1.95%的新一代抗疟药,其片剂具有更突出的“高效、速效、安全、剂量小、口服方便、复燃率低、研制简廉”等优点,特别是经药效学及临床研究,证实最便于病人口服的片剂,在“安全、有效”上,胜于当前注射给药的同类衍生物,被认为是当前青蒿素类药物之优选者!该药于1992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已大批生产,经销国际市场,反映良好,被认为是“国际上治疗各型疟疾的较理想口服治疗药”。

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女药学家屠呦呦的获奖经历,会激励学生们好好读书,长大为国争光。利用新闻大事件拓展知识到课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国的种子会深深埋在学生的心中,有一天定会生根发芽。

4.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 篇四

枧坝小学:周乾会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法制知识理解不深,法律意识不强。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把适量的法制知识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又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英语知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教兴国、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坚持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年学生的法律素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切实维护在校学生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努力使法制教育在工作理念上与时俱进,在工作方式手段上实现创新,在规范化、制度化方面有新进展。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课堂这个素质教育重要渠道,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存在的情感教育因素,在英语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三、教育措施:

(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英语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工作,既不同于教师在政治课上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有别于班主任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利用教材中存在的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本为本‛,凭借教材本身的思想性,依靠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努力使英语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实现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的过程。但是这种教育不是靠‚灌输‛,而是靠‚渗透‛,靠课文本身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应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只传授英语知识,忽视思想教育。另一种是忽视基础知识、语言运用,丢掉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空洞的政治说教。这两种错误的做法都必然导致不良的后果,是不符合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的。

(二)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要掌握时机,合理渗透,恰到好处

每堂英语课开始我都设有3—5分钟的Free Talk的练习,以

培养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为目的,并促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关心国家大事,不要只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教师要抓住时机,利用重大时事,在英语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时间虽短,学生却受益非浅.(三)挖掘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思想教育

教学中,游戏是课堂气氛的调味剂,也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就能主动进行学习。另外,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在我所任教的三年级与六年级教材中,有涉及法制教育知识的课文或阅读文章,如: We love animals 我们爱动物,可渗透的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结合内容想学生介绍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内容,是学生明白野生动物是受国家保护的,不能随意捕杀。Unit1 Welcome back to school 欢迎回到学校来!该课渗透的法制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告诉学生学校是接受教育的地方,每个人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Recycle1 Let’s take a trip!该课渗透的法制教育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就是学生在出去旅游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及他人的人身安全。

如果只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而不注重挖掘课文的思想

性,那么学生只能对课文产生表面的感性认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又失去课文本身思想教育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本身,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英语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思想教育。

5.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篇五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培 训 计 划

XXXX学校

2013年3月

XXXX学校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落实上级要求贯彻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规划化纲要、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有关要求,我校决定从2013年起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的习惯和能力。

二、渗透学科

我校主要实施学科教学包括:品德生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

三、渗透方法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四、渗透的注意点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渗透点”,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

3.掌握“渗透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五、工作要求

1、学校建立以教导处牵头组织培训和实施,教研组组织开展教研、备课的工作机制,以确保整个实施工作扎实推进、步步到位。开学后认真落实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

2、各任课教师必须按时、按章节进行法制渗透严格把握标准及要求同时填写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呈现表抓好问题学生的教育并做好教育。

3、教务处组织教研组每月对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检查一次并做好记录、及时反馈。

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邓小平曾提出了:“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我作为一名教师,深感任重道远,因为小学时期是一个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但还不能仅仅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它还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来完成,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6.关于语文学科计划中法制教育渗透 篇六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作为一个偏远的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更要结合当地实际来看待问题,不能流于书本口号,因此要如何做,如何做好,便成了一个大问题,在此,我有以下几点计划。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

二、让习作教学与法制教育结合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我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7.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环保教育 篇七

一、巧用插图, 唤起环保意识

插图是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的有利资源, 教师应活用插图, 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去联想。如利用《九寨沟》的插图进行多媒体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瀑布。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 美丽的插图会唤起学生的愉悦之情, 这种审美体验, 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 继而使学生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此时,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 除了九寨沟的美景外, 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 还有沟壑纵横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马达轰鸣的工厂和矿山……学生会由衷地感叹:古老、慈爱的地球, 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 她宽容、忍耐, 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 我们应该从小做起, 从自己身边事做起, 爱护环境, 美化环境, 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二、移情感悟, 激发环保责任

在语文教学中, 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环境教育外, 还可通过对比, 使学生产生环保危机感, 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 打破教材的顺序, 引导学生将大瀑布的昨天和今天放在一起交流。在谈瀑布“雄伟壮观”时, 随着学生的介绍, 大家一起欣赏昔日雄伟的大瀑布。在此设计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名游客, 看着眼前的美景, 你会怎样赞美它?”在谈瀑布“逐渐枯竭”时, 观看图片, 然后又一次进行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 看到这样的瀑布, 会说什么呢?”通过文本内容的对比、图片的对比、音乐的对比,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感觉落差, 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瀑布消失的那种惋惜之情, 而且认识到这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最后以“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反思再不收手, 消失的仅仅是一条大瀑布吗?”以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牵引学生进入拓展环节的学习。

三、分析朗读, 增强环保愿望

在语文教学中, 要凭借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 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景色之中, 激活学生的想象, 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 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从而受到形象的感染, 激起情感的共鸣, 不知不觉地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如学习《五彩池》《沙漠中的绿洲》《美丽的丹顶鹤》《白鹭》《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时, 通过分析、朗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特别是有表情地朗读, 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 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所以在教学时, 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美丽大自然的优美语句, 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 进而增强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美好愿望。

四、利用契机, 渗透环保教育

8.生物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 篇八

关键词:学科之间的渗透 试验 体会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在高科技世界中工作而愉快胜任的人才。在高科技世界中有竞争能力的国家,重点在于提高全名族的科学素质,为此,不能局限于学科教育,要从广义上重建培养学科素质的课程,从基础教育来看,应加强学科间渗透的横向联系。现就此问题,谈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科间渗透的尝试,愿与同行磋商。

一、当讲到“种子萌发”条件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观察与实验”中,介绍的种子萌发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实验成败的原因,最后总结学生的发言,归纳出:种子萌发条件应包括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种子自身(有完整的胚)。二是外界条件(充足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在此我强调了“充足的空气”。先让学生回答: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老师归纳空气中的氧气约占21%,氮气约占78%,其他成分约占1%。紧接着又问学生:“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是充足的空气,从空气成分让同学们考虑,所谓充足的空气指的是空气中的何种成分?课堂上气氛顿时紧张起来,(稍等片刻)在同学们渴望的得到答案时,我介绍了下面的实验事实:将正在萌发的种子,放在内装一个氢氧化钠溶液而用夹子紧塞的瓶中,此瓶与一个水银槽用细玻璃管相通,由此压强水银计身高的高度可以测量出某种气体的消耗量。假设正在萌发的种子用完了瓶中所有的气体,则水银柱升高到76cm处(1个标准大气压能支持76c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借此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

1、试验过程中,水银柱只能升高到15cm处,就不在升高,证明瓶中的空气被利用20%,而在空气的组成中氧气约占20%,从而证明萌发的种子只利用了瓶中的氧气。

2、此实验是证明萌发的种子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瓶子中的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3、如果去掉氢氧化钠溶液,在做此次实验,水银柱的变换如何?水银柱既不升高,也不降低,原因是瓶中空气总体积不变,压力不变,因而单位面积所受力也不变。老师边介绍边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答实验现象过程中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充足的空气,是指“空气成分中的氧气”,在此过程中呼出二氧化碳。通过这一实验的分析和解答有机地将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融为一体。

二、又如讲到人体的“足弓”有利于支持人的体重,有利于人的稳定性时,用这样一个例子进行了剖析,设AE=2AR,又设某同学的体重为50千克,某同学那样,使脚踮起来,那么一侧的腓肠肌至少要用多大的力?(写出分析过程)分析人重由G=mg,g=10牛/千克,知G=500牛。人体的重力分别由两只脚分担,则在每只脚的中心即R处受力为1/2G,力的示意图如:以 R为支点,依据杠杆平衡条件知:1/2G .AR=F.2AE且AE=2AR,故1/2G .AR=F.AR即F=1/4G, 所以该同法学一侧的腓肠肌至少要用125牛的力,由此让同学们明白杠杆的平衡条件知识和应用,加强了学生对足弓生理作用的理解,又将物理和生物知识有机的相互渗透。

三、当讲到鸟类的运动时,引用力学原理分析了鸟类的“飞翔”和“滑翔”(以家鸽的运动为例)。1、“飞翔”。平地,向上的作用力(举力—托力)与向下的作用(重力)大小相等。当翼向下方扑击时,作用在翼的力是鸟身体向上并向前运动。在恢复机翼时,羽毛分离让空气从中间经过。在整个过程中,靠近鸟身体的翼不断运动保持身体浮在空中。当鸟着陆时,速度逐渐缓慢,在与地面接触时速度变为零。当开始上飞时,猛烈的扑击运动,尾羽向下方倾斜展开,是它易于升起。2、““滑翔”。鸟飞行时,由于身体比空气重,因此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合力向下),要保持翼面的气流产生上举力(物理知识: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鸟可将翼自然张开而“滑翔”。

四、当讲到“心率”时,列出了这样一个例子:某人的心房收缩期为3/32秒,心房舒张期为21/32秒;心室收缩期为9/32秒,心室舒张期为15/32秒。这个人的心率是多少?知识点是:心动周期。心动周期包括心房收缩、心房舒张和心室收缩、心室舒张这四个过程,但心动周期不等于这四个过程的时间和,而是等于心房收缩和心房舒张的时间和,或者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的时间和。所以,这个人的心动周期等于3/32加上21/32秒,或者9/32加上15/32秒,则这个人的心率为60秒除以24/32秒等于80次/分。理解心动周期后,在运用数学计算方法,使结果符合题意。

五、当讲“血压”时,我又举了这样一个案例,某同学体验时收缩压为14.7KPa,这个压强相当于多少米水银柱高产生的?知识点举例:液体,气体压强公式p=hgρ理解、应用,已知P=14.7Ka(14.7×103pa) ρ=13.6×103Kg/m3,g=9.8 N /Kg,由此求得h=0.11m=110mm ,这个压强相当于110毫米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这样一来体现了学科间的渗透,教会了学生认识血压计。

六、学会使用显微镜是学习生物知识的必有条件,进一步理解物质组成、细胞结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刚进入初中的新生来说,显得非常难,使用显微镜首先要对光—平面镜和凹面镜的选择。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八年级物理课才学习,怎么办?我借助于小学自然课学习,日常生活中梳妆镜、穿衣镜的应用,手电筒内罩结构及调聚光的方法,边演示边手把手的教,反复说明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对光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外界光线较弱时使用凹面镜,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这样就学会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又为八年级物理学习课打下了基础。

七、生物实验学习时,常常需要做实验,直观展示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说明物质的功能。例如果有这样一个案例,“淀粉和唾液”实验中,1、确定淀粉的方法。用吸管取碘液加入事先备好的两个试管1中,观察其由无色到蓝色的过程。2、确定淀粉加入唾液后,一定温度下转换为糖类。用棉花棒去唾液加入事先备好的淀粉试管2中,试管2浸入事先盛有热水的烧杯里,温度控制在37 ℃(必要时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再用吸管取碘液加入试管2中,观察颜色变化,始终无色。说明淀粉已转化为糖类,进一步阐述唾液有转化淀粉的作用。同时,解释了咀嚼食物香甜的原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此过程中不自觉的渗透了物理、化学课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加强学科间的横向关系,有利于打破分科教学造成的思维上的禁锢,有利于在生物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下的训练和培养,学科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造就一批适应二十一世纪建设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生物(上、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

[2]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生物(上、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

[3]曾晓春.人体解剖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9.美术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计划 篇九

一、以欣赏教育为载体,促进环境价值观。

1、欣赏自然,从感染到关心。教师可凭借幻灯片、多媒体等结合教材,让学生欣赏草原、海洋、天空的自然景观,让学生在大量视听信息的感染下,领略自然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美。通过欣赏中外古建筑、现代建筑,了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感悟到这世界是人的世界,环境是人的环境,建筑是人的建筑,从而让学生关心自己生存的世界、居住的环境与建筑,关心自己生存的空间,初步懂得人造建筑等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欣赏动植物的生长形态和各地名胜风景,观察花草鱼虫,了解大自然奥秘,并用手中的的画笔表现出来。

2、欣赏作品,从感受到领悟。

专题美术欣赏中有许多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非常有利。如《建筑艺术的特点》欣赏教学中,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就是著名的建筑与大自然相和谐的杰作;印度的泰姬·玛哈尔陵也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结合的最美丽的建筑之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秀建筑作品,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大地、海洋、森林、天空等自然景观、大自然中动植物生态环境和世界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美;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反面影响等知识。向学生渗透这样的意识:世界是人的世界,环境是人的环境,建筑是人的建筑,每个人都要关心我们生存的世界、所居住的环境与建筑,消除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隔膜,使之互相渗透,互相沟通。

如在《公益招贴画》欣赏教学中,从作品反映的问题也可以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噪声、浓烟、污水、砍伐树木等等已成为现今社会上随处可见的破坏环境的现象,也成为学生作品的主要内容。通过欣赏此类作品,学生不仅领悟到作者的表现意图,更是深刻理解了环境教育。

二、以创作活动为基础,形成环境审美观。

1、综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在绘画中接受自然环境保护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现成教材,进行渗透教学,让学生在外作画(绘画过程)中得到环境教育的内在感染和感受。

比如16册《让世界更美好》海报创作时,就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一次环境保护的教育。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由电视上录制的《环保万里行》的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的资料片段,或者图片投影、幻灯的形式等等,让学生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然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面对环境污染,你会怎么做?”、“我们需要不需要保护环境?”、“如果今天我们放弃保护环境,会造成今后怎样的后果?” ……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让学生进行讨论,接着我们可以让学生回答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他们回答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可能是幼稚的,也有可能是超理性的,也有可能是超现实的。无论怎样回答,说明他们去思考了;通过讨论,他们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师只有鼓励学生去积极思维,同时让学生把自己的解决方法用图画表达出来,也就是用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把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方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通过美术活动得到了一次直观的、形象的环境保护的教育。针对环境保护的主题性绘画中,利用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各种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主题性绘画:《我们的家园》、《青山.绿水.蓝天》、《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母亲河》等。在这些课堂的美术活动中,学生得到了一次次深刻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2、在美术课中“变废为宝,增强环境意识。

美术教育中手工课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学生的好动性格决定他们更喜欢各种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而我们则利用手工制作的特点,以及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且在手工课堂教学中,坚持一个主题:“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在日常生活区中。我们随处可见诸如易罐、纸板箱、牙膏盒、糖纸、烟盒、扣子、瓶子、绳子等被人们随手抛弃,污染环境。在工艺课中我们可以经过艺术构思和加工制作,变废为宝美化我们的生活。如用易拉罐制作美丽的小花篮;用牙膏盒制作美丽的小沙发;用废纸粘制小挂件;用蛋壳贴成美妙图画 …… 本该去垃圾桶的废物在此得到解决了重新发现,而这些小挂件、小沙发则成了学生们书房墙上、桌上的小摆设、小玩具,甚至用来装饰教室和家居,学生们从中也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灵感和才智,作自己灵巧的双手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空间。

如《装饰画制作》一课可以利用常见的废旧挂历纸、彩色的广告招贴纸或碎破布,通过艺术构思、起稿、剪贴,使这些色彩丰富、材质肌理独特的材料按自己的构思加工成艺术品,装饰家居、课室,增强环境意识,使环境意识的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

三、以户外写生为途径,领悟环境的重要性。

户外写生,要求学生亲近大自然,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自然、与生活的距离,而写生本身就是再现生活、美化生活的美术活动。在户外写生过程中,学生必须仔细观察、分析写生对象,了解情况其结构、色彩、光线、环境等因素,对所写生建筑物、动植物、自然风光等进行全面认识,然后再经过各自审美观的审视,最终把内心的感觉表现在五彩的画面上。例如:《素描风景写生》课采取室外写生的形式。通常各科的学习环境都在教室,学生长时间呆在教室,难免会产生厌倦的情绪,觉得很乏味,不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景物充满魅力,使学生神往,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兴趣的最

理想大课堂。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课堂作为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表现大自然和热爱大自然的最佳手段。

如15册的《淡彩风景画》一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平时多观察、多留意学校环境,特别是舒适、优美的环境。同时,教师也可以把其中一些优美环境拍成幻灯片或照片形式,供学生课堂上欣赏。上课时就让学生面对优美的环境,运用所学到的水彩、素描知识技能,把感受到的优美环境表现出来。还可以把优秀作品展览出来,教育广大学生,形成保护学校环境、创建优美校园的氛围。因此,户外写生是学生进行环境审美、环境体验的绝好途径。

四、结合综合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综合探索领域是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涉及美术学习各领域,也涉及其他学科,更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这为综合探索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1、在与语文、自然、音乐、社会和生活劳动等课程的结合中渗透。利用美术学科特长,我们可以让学生为语文课课文配插图,为日记、作文配画;结合自然、社会、生活劳动等课程内容进行描绘或手工制作,布置美术园地。如结合班队活动让学生用废旧材料,设计贺卡、制作礼品送给教师,以庆祝教师节,既开创了新风,又对学生进行了品德、环境教育。

2、利用主题性的广泛的宣传活动,以及参与各级的绘画竞赛中渗透。

10.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篇十

纳雍县第四中学数学组殷学娇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为今后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当今社会,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严重,法制教育刻不容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作为教师的我们责无旁贷。学生不仅知识水平的高低跟教师有关,他们的自身素质、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对他们教育了多少。所以,现代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他们文化知识,要时时进行渗透法制教育,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法制观念从小牢固根植于学生的头脑,努力创建一个新型的法治社会,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一、指导思想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法制教育是教师的法定责任,是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具体要求,是实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具体贯彻,它使“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了更具体的依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围绕学校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在学校领导下,坚持以课改为重点,以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抓手,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努力实现教学质量上升的同时,把上级部门关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相关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具体工作要求进行法制教育,要紧密结合教材,深入分析和发掘教材,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教育作用。地理教材的法制教育在教材中的体现有的是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容易分析;但有的则是潜在的,深藏在教材之中的,如不深加分析,就不易发现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自觉地发掘教程中法制教育的教育因素,加强法制教育教育。那种有知即有德的和单靠自然渗透、自发转化等作法,是有害和不负责任的。师生的学科知识与法律知识结合过程中,互相都在不断地学习与了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作为一线的课堂教师,我们自己都不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那怎么渗透?而教师,学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在施教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形式与角度,把法律常识融会贯通在教学的环节中。而学生,则在教师的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轻松地了解到原来法律就在我们生活中,并且通过长期的渗透与积累,他们已经越来越成为 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新一代,法律知识的具备,使学生在生活中能用合法的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且用法律作为武器,与邪恶的势力作战。

本学期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如下:

1、学科教学。主要依托《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教师用书,作为法制教育的主渠道。

2、专题教育。结合社或学校或学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制教育专题活动,通过专家的报告、教师的演讲、学生的调查、学生的辩论会、学生谈体会等方式进行。

3、课外活动。包括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宣传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4、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要注意辅导的方式方法,使之动之于情、晓之于理。

总之,在学科渗透法律的过程中,各学科有自身的不同特点,而各学科由于面的广泛性而又有特别的不同,只要充分而合理的运用渗透点,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十一

小学各学科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最能体现出法制教育的优越条件。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握时机,适时渗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法制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养成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行为和习惯。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既深刻挖掘适用于法制教育的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把法制教育巧妙地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法制教育,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奏响法制教育的旋律。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首先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依山而伴的小村庄,后来由于人们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持续近一周的大暴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淹没了。学生们都为之叹息、惋惜,他们都认为是村民只顾眼前利益,过度砍伐,才导致了村庄的毁灭,如果他们平时爱惜环境,保护树木,就不至于自食恶果了。是呀,这么一个鲜活的事例使学生明白了破坏大自然、毁坏山林其实就是在毁灭自己,也明白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笔者还不失时机地讲到了毁坏森林就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也自然地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又如在教学《翠鸟》《浅水洼里的小鱼》《小壁虎借尾巴》《珍珠鸟》等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描绘的字里行间去感受动物们或有趣、或可爱、或美丽、或富有灵性的一面。当学生在受到美的情感激发和熏陶后,教师再适时地把语文教学中美的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沙尘暴频虐城市、酸雨影响人民生活等进行对比,会让学生从心底油然生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自然而然地明白生活中因为有了小动物与人类的和谐共处,所以大自然才如此美丽。另外,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强调捕获、诱杀野生动物就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同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和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使他们接受了一场法制教育的洗礼,净化了心灵。

此外,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可以渗透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情境图、二年级数学(上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马路不是游戏场》等内容时,教师都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人民币的认识》例1时,教师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时,教师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在教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当灾害将临的时候·灾害预报与预防》时,教师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

其实,加强对小学生法制教育这个课题的内容很宽、很广,也很复杂,而学科教学的法律渗透所涉及的面虽然很宽,但较为肤浅,因为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不可能深入地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这就造成了法律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局限性,致使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甚少。因此,学校为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渴求,应定期邀请相关学校的法制校长进行法律法规讲座,以弥补学科教学中法律教育的不足。当然,要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和自我防范意识,仅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共同配合,才能使学生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小公民。

12.情感教育在政治学科中的渗透 篇十二

一、以情明理, 以理服人

枯燥的说教永远不能吸引人, 而生动的解说则会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乐趣无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管是讲概念还是讲原理, 注意寓情于理, 不但可使抽象的理论闪耀情感的光彩, 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接受每节课, 在政治课理论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科学性, 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明理, 应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 从知识内在联系上, 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 尽可能地把知识和道理讲清、讲透, 不给学生留下任何疑惑和不解, 中学政治课虽是常识课, 但也不能只停留在教条条、背条条上, 而应尽可能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透,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这样既让学生装心服口服,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从感情上把思想政治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并严肃认真地学,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 由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概念很多, 加之教材编写的滞后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又缺乏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往往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记忆上, 不注重结合新的形势及时增添时代性的内容, 使理论与现实严重脱节, 很难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就难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效果。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 精心设计教案, 注意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 即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必要的补充, 根据时代形势的变化和需要, 与时俱进, 增添新的内容, 拣取一些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及典型事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激发其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讲到人生当自强这一主题, 如果泛泛而谈, 学生势必不会喜欢, 但如果能举些典型事例加以补充说明, 学生则会感兴趣, 像怒销鸦片的林则徐、英勇抗倭的戚继光、七次下西洋的郑和等, 在他们的身上, 学生能体会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样学生就会将自己的行为表现与自强的表现进行对比, 从而学会自强。

二、以情激学, 以情动人

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 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对自己产生兴趣, 富有吸引力的教师, 每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 是否能激发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 需要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 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 学科的内容“有意”,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例如, 我在讲授《男生女生》这一课时, 发现个别学生对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问题出现片面理解的现象, 于是我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和时政的内容, 借助生动实例, 展现自己的情感。我谈了自己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过程, 并列举了发生在我们身边几个正面和反面的真实案例, 于是学生在我真情实感的这一特殊心理的感染下, 纷纷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在经过讨论之后, 他们认为:“当我们在情感的门前徘徊时, 需要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在选择中把握青春, 在承担责任中长大成人”。通过这些事例, 让学生明白了政治课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学政治。因此, 在政治教学中, 教师只要从关心的角度出发, 真心关爱学生的成长, 学生自然会被感化。学生明白了为用而学, 则越学越有用, 反过来越有用则越学, 这样:“学——用——学”的体系慢慢建立起来。以情激学, 以情动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以情导行

感受情的熏陶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首先, 教师要做到言行统一, 如果教师课上说一套, 课后另做一套, 会直接影响学生言行的统一, 因此, 政治教师应言行一致, 身正言范,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先要做到, 要求学生装注意的, 教师先注意, 如热爱劳动、热爱学习、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等, 教师都要率先垂范。其次, 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言行,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次, 要经常组织辩论会, 演讲比赛, 社会调查活动等, 让学生从中辩析善与恶、美与丑, 进而达到言行一致。

四、情感投资, 以爱结情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 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 与他同欢乐、共忧伤, 忘记自己是老师, 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所教的班级, 像大姐姐一样嘘寒问暖, 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作游戏、谈心、聊天等, 有一次, 一位学生家里发生了一些变化, 导致这位学生情绪低落, 我得知此事后, 主动与这位学生沟通, 从多方面去开导她, 让她走出了情绪的低谷。此举赢得了学生的敬意和爱戴, 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 有悄悄话也愿对我说, 发生了争论请我评判, 我的话他们爱听, 且坚信不疑, 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13.信息技术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计划 篇十三

一、环保教育的指导思想环境意识是世界公民的基本素质,爱护地球、维护生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小学生进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

一、环保教育的指导思想

环境意识是世界公民的基本素质,爱护地球、维护生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小学生进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全民族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基础,更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环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环境意识列为其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意识成为各科的课程目标与具体内容。环境教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在学校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的整体性活动中。

二、环境教育贯穿信息技术教学之中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要提高学生科学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2.在教学技术的时候可以渗透环保意识。

3.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推理法,游戏或查阅有关资料渗透科学技术对环境的作用。

三、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1.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

一是教师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二是教师以情施教,以情感人;三是形成一

个良好的班集体是进行环保意识的可靠保证。

2.挖掘教材内涵的环保因素,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是结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二是结合教学内容的实践去具体化、形象化的教育;三是结合组织教法和条件作业去设计情趣,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以外出参加比赛为契机,大力宣传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支持环保行动。

4.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落实绿色行动(包括网络环境)。

爱护花草树木;草坪养护期间不随便践踏,以防“沙尘暴”的袭击。

四、实施阶段工作

1、制订、交流本学期工作计划

2、环保电视节目

3、环保知识竞赛

4、环保小报竞赛

14.音乐学科环境教育渗透教学计划 篇十四

环境意识和环保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让学生从小接受良好的环境教育,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的一项重要的任务。音乐教材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它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一科好教材,现就音乐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设环境教育的情境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不能将一个个音符生硬地塞给学生,挫伤他们的求知欲。所以,教师就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去感受。这种优化的教学环境可以是实物演示、图片再现、音乐渲染、角色扮演等,这些教学形式,既符合了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是渗透环境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爱鸟》一课,把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让学生请家长带着在双休日去野外收集鸟鸣声,这样学生能获得比课堂多几倍的知识,可请各组在课前展示自己采集的成果,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还可以向学生介绍鸟类95%以上以昆虫为食,一只燕子一个夏天就能捕食120万只苍蝇,鸟儿是我们人类忠实的朋友,下面我们看一看教材中的四幅图,说一说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增强学生护鸟,爱鸟的环保意识。最后请学生表演自己喜欢的鸟,学学它的样子,模仿一下它的叫声等。就这样,在宽松、愉快、民主的学习环境中,对学生渗透了环境教育。

二、分析歌词入手,让学生领略环境美,燃起爱护环境,美化 环境的美好愿望。

大自然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它以丰富的色彩、和谐的音响,广阔的空间给人以驰骋的想象和美的享受。音乐作品借助变幻的音响和诗化的歌词来描述自然界的美。我们可通过分析感受歌词所描述的声、光、色、形来渗透环境教育。如《采菱》一课,歌曲为我们描画了一幅水乡风光图,处处给人以遐想的视觉形象,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思,仿佛自己已置身在画中,领略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湖光山色。学生随着歌词描画的美景,或游山、或玩水,或感受春天的生机,或体验秋天的丰硕,感受着大自然无穷的魅力,从而心中燃起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美好愿望。

三、用废旧物品制作小乐器,渗透环境教育。

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组织学生收集废旧易拉罐、塑料瓶,有制做打击乐器“沙锤”,利用啤酒瓬盖制作打击乐器“串铃”,使学生知道废旧物品有再回收再利用的价值,还能防止环境污染。

15.生物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 篇十五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减轻过重的心理负担

自信心是心理素质强的集中表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首先, 要针对所教学生的状况确立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期待, 实现了期待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 从而对将展开的新的学习活动产生信心;如未能如愿, 就容易失望, 增加心理负担, 对新的学习活动失去信心。也就是说, 语文教学目标的难易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 并对未来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心理作用。所以, 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有可行性,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 尤其在当前好多学校分层设班的情况下, 更要尽可能地拟定出适合该层次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来。把目标定的触手可及, 循序渐进, 成功几次学生的心态就转变过来了, 进而树立自信心。

其次, 要注意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在给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时, 我尽量注意评价的态度和语气, 对不正确的回答也尽量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前提下, 婉言指出不足之处, 注意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即使是考试结束后的总结, 也不是按照考试成绩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 而是不管分高分低, 先充分肯定学生在完成基本要求方面的表现, 然后再单独当面指出学生试卷上存在的问题, 帮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定出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样既给学生保留了面子, 增强学生本人的自信心, 也使其他同学产生羡慕和向住之情, 进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再次, 要注意用自身的形象影响感染学生。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品德、能力、兴趣、心态、情绪、情感、气质上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 这样的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都是健康向上的信息。当我们在与学生交流时还要注意使用适当的身体语言。美国心理学家阿瑟沃默斯认为, 只要将身体语言作些调整, 就能产生令人吃惊的直接效果。事实上, 面带微笑、身体前倾、眼睛对视、点头都会让外在印象亲切、随和, 从而获得学生友好的回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 都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增强学生的承受力, 培养坚强的心理素质

俗话说“百年人生, 逆境十之八九”。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不顺心意的事情总是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 在学校生活中亦有反映, 考试、升学优胜劣汰, 很是无情。当然这里讲的优胜也包括心理素质。因此学生承受失败、容忍挫折的能力, 对他的学业进步有时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与增强学生的承受力是辩证统一的。学生存在心理负担, 说明他们对自己认识不足, 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 不敢面对挫折, 战胜困难。此时, 他的心理需要精神的鼓励和心灵的开导。因而, 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增强学生的承受力, 培养坚强的心理素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也是学生面对的不可回避的现实。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教材, 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教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引导学生体味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残废了双腿”后苦苦探索最终战胜自我的心路历程;教授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罗曼罗兰的《英雄传》, 让学生体悟海伦凯勒、贝多芬自强不息, 扼住命运咽喉的精神……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 教师只要恰当地应用, 就完全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 使语文教学真正取得既教书又育人的功效。

上一篇:公司宣传片合同下一篇:廉洁从教以德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