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免疫规章制度

2024-09-05

计划免疫规章制度(共11篇)

1.计划免疫规章制度 篇一

规章制度学习活动方案

根据运销分公司《关于印发运销公司“学规程、强素质、抓管理”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为积极响应公司号召,认真执行公司工作安排,认真对《煤矿安全规程》、《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行车组织规程》、《站系》、和操作规程、作业程序、行业标准、管理规定及各种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学习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 成立规章制度学习领导小组

组长:王增福

副组长:高树刚张伟英

组员:徐大江孙利军宋明玉

董书敬段剑锋张兴国

姜志浩王国喜李作峰

二. 活动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公司文件精神,全面学习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及公司要求学习的各项规程、制度,让职工深入领会制度内涵,充分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积极性,认真查找自身不足,努力提高职工技术文化素质,提高标准化等级。

三. 活动计划方案

1.6月1日—6月17日为活动方案阶段,各

班组根据段直活动方案安排本班组职工学习课程,做好教案。

2.6月18日—8月20日为学习、对照、落实阶段,各班组要通过板报宣传,班前会学习,闲时自学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学习过程要求职工做好学习笔记,班组做好学习记录及考勤,职工必须全部参加培训。同时班组组织职工对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讨论,对不完善方面提合理化建议,统一报段技术室。

3.8月21日—8月31日为总结考评阶段,段规章制度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对各班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合格率必须到达100%,对不合格的按奖惩条例严肃处罚,并对其重新进行培训,直到全部合格。

机辆段

2010年5月

规章制度学习活动方案

机 辆 段0 1 0 年

2.计划免疫规章制度 篇二

1 动物免疫史略

江津动物免疫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免疫对象主要是猪和牛,免疫病种为猪瘟(俗称“烂肠症”、“烂肠瘟”)、牛炭疽;采取以县为单位组织“防疫队”、乡村社三级干部带队的方式分片集中到户免疫。五、六十年代参加畜牧兽医站工作的人员和自愿从事畜牧兽医工作、并经临时短期培训的其他人员均是“县防疫队”的组成人员,“县防疫队”队长、分队长均由县畜牧干部担任。

七十年代起,随着饲养动物种类、动物疫病病种的增多和疫病病源的发展变化,先后又陆续增加了免疫对象和免疫病种。其中:猪增加了猪肺疫(俗称“锁喉疯”)、猪丹毒(俗称“打火印”)、牛出败(也称牛肺疫,俗称“清水症”)、口蹄疫(俗称“烂蹄瘟”);禽增加了鸡新城疫(也称“鸡瘟”)。国务院《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和《动物防疫法》颁布实施后,动物免疫对象继续增加,免疫病种进一步增多,免疫时间要求更加严格,技术操作也更加规范,动物免疫也不再是畜牧兽医站及其人员的单方面行为,而是养殖者和畜牧兽医人员共同的法定义务免疫工作的属性也由养殖者的个人自愿行为变为强制性的法律行为。动物免疫病种也因此分为“强制性免疫”和“非强制性免疫”两大类,从而使动物免疫开始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养殖者对动物免疫的认同度普遍提高、接受能力普遍增强,抗免、拒免、逃免的现象和因动物免疫发生纠纷的事例大为减少。动物免疫工作也真正步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依法兴牧、依法治疫”和“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要求逐步得以实现,动物免疫工作也不再是畜牧兽医站的“第一难事”,而成为政府、养殖者、畜牧兽医站三方共同的社会公益性行为。

2 免疫制度

2.1 春秋集中免疫

即春季和秋季各开展一次动物的集中免疫(也称春季或秋季动物疫病综合防制行动)。2006年前,春季免疫和秋季免疫主要针对所有饲养动物集中开展,即既包括农村分散养殖户饲养的动物,又包括规模养殖场饲养的动物。2.1.1散养户免疫。2006年后,春季和秋季的免疫主要是散养户动物的免疫。即有乡村兽医(原称“赤脚兽医”、“村兽防员”)的村(居、社区)由镇(街)政府支付或补助误工报酬,村(居、社区)干部组织带队、畜牧兽医站人员(驻片驻村人员,现称为“驻片兽医”)指导监督实施免疫;无乡村兽医的村社,由村(居、社区)干部组织带队、畜牧兽医站组织人员代行实施集中免疫,或由政府支付误工报酬,聘请其他村社的乡村兽医实施免疫;部分地方以镇(街)为单位,采取统一集中组织乡村兽医,分片分村(居、社区)到户上门实施免疫,并由畜牧兽医站检查考核验收后,由镇(街)政府按照免疫密度和质量支付乡村兽医的误工报酬。免疫的对象主要是偶蹄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羊小反刍兽疫等强制性免疫病种。畜牧兽医站人员或乡村兽医在对散养户畜禽实施免疫的同时,加施畜禽免疫标识、建立免疫档案、发放动物免疫证明,同时开展疫情普查、畜禽圈舍消毒、生猪驱虫指导、防疫法律法规和动物疫病综合防控知识的宣传等。

2.1.2规模养殖场免疫。2006年以前,多数规模养殖场饲养动物的免疫由畜牧兽医站人员代行实施。2006年以后,规模养殖场饲养动物的免疫逐步转变为由业主根据区畜牧兽医局和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的要求,制定免疫方案(程序、计划),经审核备案后,由驻场官方兽医指导监督业主自行实施免疫(或由养殖场业主聘请的执业兽医或乡村兽医实施免疫)、加施畜禽标识、建立养殖档案,并定期指导监督业主对畜禽圈舍、活动场所、饲养用具进行清洗、消毒等。

2.2 仔猪双免

2009年前,仔猪单独实行阉割时免疫,未实施加强免疫。2009年起,仔猪在30日龄左右断奶阉割时,由乡村兽医或畜牧兽医站人员进行第一次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即为“首免”。待到双月龄时再进行猪瘟、口蹄疫两种疫苗的第二次加强免疫(简称“加免”)。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免疫效果,增强仔猪的免疫保护力。超过双月龄的架子猪(育肥猪)在春秋普免时再次进行免疫。母猪的免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

2.3 三旬补免

为减少和防止动物漏免,从2007年起,根据重庆市农委的要求,江津开始实施“三旬补免”制度。即每月分上、中、下三旬各进行一次查漏补免。即:每月上旬实施牛羊(口蹄疫)、犬(狂犬病)查漏补免;中旬实施禽(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查漏补免;下旬实施猪(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查漏补免。三旬补免主要是针对春秋两季普免时漏免或者因患病、应激、妊娠等原因暂时不能免疫的动物、新生动物和已超过免疫有效保护期的动物,以确保动物免疫不留“空白”和“死角”,做到“应免尽免”。

2.4 申报免疫

申报免疫,主要是针对散养户和规模养殖场实施的一种常年补免疫制度。散养户和规模养殖场在有新生、新引入、超过免疫有效保护期等应免动物时,业(畜)主主动向当地畜牧兽医站申报,并由畜牧兽医站派乡村兽医或驻片兽医进行补免、或监督规模养殖场业主免疫的一种动物免疫制度。免疫的对象主要是春秋两季普免结束后,或三旬补免时漏免的动物。江津从2006年开始实行养殖者申报免疫制度。

2.5 引进动物加强免疫

自2009年以后,随着江津母猪的逐步减少和规模养殖场发展的增多,养殖者对畜禽种源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因此,江津每年都要从区(市)外引进供种用、肉(蛋)用饲养动物达数十万头(只)。为防止外疫入侵,江津在重庆市人民政府2009年101号《通告》发布后,对引进动物实施加强免疫和强化免疫制度。即引进动物在结束隔离观察期且健康无异常时,由乡村兽医或驻片兽医根据畜禽种类和江津强制性免疫计划的要求,对引进动物实施一次加强免疫,以保证免疫效果和质量,最大限度地阻断外源传入的途径。

2.6 紧急免疫

3.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的行为思考 篇三

关键词:消费;市场竞争;经济;消费心理;道德反省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21-1

有计划的废止制度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和总设计师厄尔提出的。他们的本意是通过不断改变汽车样式的设计,造成有计划的样式老化过程。这是一种通过不断改变设计样式造成消费者心理老化的过程,其目的是促使消费者为了追逐新的样式潮流,而放弃旧样式、改换新样式的积极市场促销方式。这种方式,是非常典型的美国市场竞争的产物。企业可以仅仅通过造型设计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市场,从而成为消费社会一个重要的设计基石。

在这种设计策略中,“有计划”地加快商品报废的途径有三种:让功能更俱全的新产品不断涌现,有意识地促使原有商品“老化”,有意识地引导消费者的“兴趣”向新产品转化而抛弃老商品预先“限定”的商品使用寿命,人为地使其进入一定期限便无法使用。

有计划废止制度和这种消费观念的形成正是由于当时美国经济的稳定和战后乐观主义形成了新的更广泛的需求。人们的审美价值不再屈就于传统的优良设计,多样化的消费群体促进了多样化的消费理念。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对当时美国社会和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繁荣作用,并逐渐成为企业增收、刺激消费的利器。需要明确的两点是:其一,这种制度并不是设计师的创造,而是通用的管理层、设计师、工程师、金融和市场专家等通力合作结果。当然,设计师、市场营销专家和管理层对于新车型艺术趣味的形成至关重要。其二,这种制度不是单纯的外观变化问题,它是与市场调查和各种消费者心理研究手段结合在一起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销售。

在有计划废止制度发展过程中,企业家们发现光是变换样式显然是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心理的。艺术家靠灵感猜出来的样式设计是不可靠的,不一定能够满足大众对于新样式的需求。因此,必须把样式设计与市场调查,也就是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调查结合起来。其目的在于如何使每一个人成为更为积极且有效的消费者。通过一系列的办法去关注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增加其对于新产品的接受能力,刺激并创造消费欲望。但是这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为的废弃。大量的消费再加上产品样式废弃的提速,其结果必然是大量的浪费,许多生产原料被白白地消耗掉,并被生动地称为“促进浪费,创造浪费”。

实际上,从有计划废止制度出现开始,反对的声音就一直存在,但是正由于在世界整个工业设计界缺乏一定的道德反省意识与伦理约束的机制,少数的反对声很快就被淹没。而以缩短商品使用周期和庞大的资源浪费来换取利润快速增加的“设计”,很快在各种产品领域被效仿。在这种设计政策和消费形式出现的萌芽时期,人们被它独特的设计和新奇的消费方式所吸引,并没有考虑到它在日后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不断变换的外形设计和被提前设置好的使用期限,在满足着人们各种需求欲望的同时,一种不良的消费观念被形成。

但随着设计职业的日益发展成熟,许多设计师也在反思这样一种过于重视样式和外观设计的职业发展方式。而设计师本身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感正是在这种反思中日益成型的。因此,他们开始从专业的角度叙述一种设计师的职业意识,对那种完全为了利益、过分注重趣味和外观的消费设计话语提出了疑问。对有计划废止制度的反思反映了设计师日益成熟的职业意识的苏醒。而伴随着这种觉醒的是一种潜在的道德意识。例如有计划废止制度造成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浪费,设计师们意识到这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资源带来严重的消耗破坏,大众利益也不可避免地会因此受到严重损害,进而去寻求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会推动社会和设计的向前发展。

不过,尽管有计划废止制度的道德取向值得怀疑,其发展出的设计方法却并不能因此一笔抹煞。人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被放入设计的考虑因素中。早在包豪斯时期,以人为本的设计就被提出,但是却并没有被广泛的接受。而经过美国的有计划废止制度和消费设计后,设计则真正地进入人的生活。以人为本的设计得到真正的推广。因此照这样看来,有着负面作用的有计划废止制度的设计政策往往比设计师自己认为合乎道德的设计理想更为贴近大众。因此,如何把握好“道德”和“市场”两者之间的平衡,则是需要我们去仔细考虑并不断追求的。

参考文献:

[1]徐秋苗.20世纪美国消费文化的演进和现代设计关系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2).

[2]许平.关怀与责任——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导向的艺术设计及其教育[J].美术观察,1998,(08).

[3]周波.消费设计的形成与设计职业道德感的萌生[J].世界美术,2009,(04).

作者简介:

4.计划免疫规章制度 篇四

为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依法行政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计划生育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提高全市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水平,现就进一步规范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行政服务中心:

一、以人为本,切实转变计划生育管理观念

计划生育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简化程序、方便群众,公开透明、接受监督,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努力创建公开、透明、诚信、责任、服务、高效、依法、规范的基层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计划生育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务工作,把计划生育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政策宣传和知识传播的窗口、科学管理和综合服务的窗口、计划生育系统行风监督的窗口、计划生育队伍形象的窗口。在行政服务工作中,以“亲情、尊重”的文明态度对待群众,以“公开、便民”的工作方式为群众服务,以“效能、合法”的良好政风把群众要办的事办好。真正把群众当成亲人,把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作为计划生育部门的职责,主动倾听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努力让群众满意。

二、便民服务,推行计划生育行政服务集中办理

街道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设备,逐步改善行政服务工作条件,为群众提供进出方便、标志明显、室内整洁、环境舒心、功能齐全,集行政服务与宣传咨询于一体的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

金山街道计划生育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来信来访、投诉举报、办理证件、生育申请、政策咨询、奖励救助等。行政服务中心开展生殖健康、避孕节育、心理健康、优生优育咨询和避孕药具发放、宣传资料提供、个性互动交流等综合服务。

金山街道计划生育行政服务中心的功能设置与布局要突出以人为本和优质服务的工作理念,按照集中办理、公开透明、便民利民等原则,充分体现计划生育管理职能和工作作风转变的要求,努力提高行政服务工作效率和文明规范程度,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行政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

三、完善制度,推行计划生育行政服务公开

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务工作的各项制度。街道建立并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办结制(或一次告知二次办结制)”、“受理或不予受理告知制”、“办理群众申办事项承诺制”等制度。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和《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再生育一个孩子的条件与申办程序,以及计划生育行政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及收费依据要全部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四、规范格式,统一计划生育管理文书

自2011年7月1日起,全市统一启用江苏省统一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文书及业务管理台帐。街道计划生育行政服务中心要

免费向群众提供申办行政事项需要的申请登记表格,并提供规范填写样式。各地要加快计划生育行政服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配备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备,推广应用《基层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业务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网上受理行政申请和网上办公、无纸化办公。

五、加强培训,努力提高行政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街道要选用政治业务素质好、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同志从事计划生育行政服务工作。街道计生办工作人员要熟悉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及相关业务,做到基本业务“一口清”,自觉遵守行政服务业务规范和工作要求。

5.计划生育制度 篇五

琉政发【2011】 号

琉璃寺镇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规定

为进一步强化领导,明确村级 职责,重申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重级计划生育要性,真正实现两委负总责,主任唱主角,协会当主干,群众做主人的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全面提升村级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明确责任、分化到人,结合我镇工作实际制定计划生育工作细则:

一、村两委职责及处罚措施

1、村党支部书记为计划生育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在人、财、物上要给予大力支持,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出现支部书记不支持而造成计生工作脱节现象,每发现一次给予村支部书记全镇通报批评,记过处分,两次罚款500元,给予严重警告,三次撤销支部书记职务。

2、不得出现违法生育非法收抱养。一经发现要及时上报镇计生办,不得隐瞒,并妥善处理,保证在各级考核中不出问题,在省、市、县考核及督察中出现违法生育或非法收抱养,村支部书记罚款1000元,并予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出现多例违法生育或非法收抱养,撤销支部书记职务罚款2000元。如故意隐瞒不报,造成严重后果的撤销支部书记职务罚款2000元。(罚款从工资中扣除)

3、保证所在村举行仪式的对象必须有结婚登记手续,避孕节育措 施落实及时到位,流动人口管理规范到位,无违法鉴定胎儿性别和私自终止妊娠现象发生,无意外怀孕形成的大月份引流产,如发现一例节育措施落实不到位,支部书记罚款20元,出现一例流动人口漏管,支部书记罚款20元,出现一例违法鉴定胎儿性别和私自终止妊娠支部书记罚款200元,出现一例违法大月份引流产现象,支部书记罚款200元。

4、大力支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避孕节育良好氛围。力争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的综合满意率达到90%以上,干部对政策法规的应知应会率达到95%以上。

5、组织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查体,确保无漏查人员,每次查体,查体到站率要达到90%以上,自查体之日起8天查体时间2天扫尾时间,凡查体到位率达到90%以上给予村支部书记200元奖励。如自查体之日起到一个月后仍达不到90%的,每一人次处罚支部书记10元。对所在村的总支书记每人次处罚5元。自查体之日起一个月的时间,到站查体率仍然达不到75﹪的村,村支部书记全镇通报批评,当内取消该村所有评奖资格,村支部书记不得被各级评为先进个人。所在总支总支书记向党委写出书面检查。

二、计生专职主任的职责及处罚措施

1、计生专职主任负责该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各项业务,定期对育龄群众进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进行宣传培训,按教学计划组织育龄群众学习,使育龄群众应知应会率达到85%以上,如出现故意拖延现象专职主任罚款10元,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 务罚款20元。

2、及时准确的上报婚、孕、育、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的管理信息,做到填写规范、准确无误,及时率达到100%,在各项管理信息上报过程中,每漏报一例新婚罚款20元,漏报一例孕情罚款20元,漏报一例流动人口罚款20元,及时率降低一个百分点罚款20元。

3、做好计生档案的调整、规范和保管工作,确保资料的保存符合上级要求,定期清理流动人口底子,实行定期联系制度,督促流动人口返乡查体或邮寄合格证明,完善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档薄资料,无漏管人员,完善协议的续签、出档清理,如出现档薄资料不规范、不健全,每缺一项罚款5元,流动人口查体每缺一次罚款10元,集中清理时单独核算。

4、组织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查体,却保无漏查人员,特别是2012年第一季度查体,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查体到站率要达到90%以上,自查体之日起8天查体时间2天扫尾时间,凡查体到位率达到90%以上给予200元奖励。如自查体之日起到一个月后仍达不到90%的,处罚专职主任10元/人。

5、按时上岗值班,及时为育龄群众申报《服务手册》、《生育证》处理计划生育的日常管理业务,清理室内外环境卫生或进行随访服务,按照全市统一规定的每月5、10、15、20、25、30日定期值班制,值班时间不得出现空岗,按时参加镇计生办组织的例会。如在法定坐班日出现空岗,每次罚款10元,连续两次扣发半月工资,三次扣发当月工资,连续四次以上予以辞退,无故不参加例会罚款10元,无 故迟到罚款5元,因事请假不到会者罚款2元。

6、对特殊问题及时上报计生办处理,不得迟到瞒报,督促常住及流动人口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无外逃、违法生育等恶性事件发生,如出现一例节育措施不到位,专职主任罚款20元,出现一例外逃,专职主任罚款50元,出现计外生育专职主任罚款500元,多例计划生育专职主任罚款1000元,予以辞退,出现非法收抱养,专职主任罚款300元。

7、支部书记的处罚情况受总支书记的约束管理、村计生专职主任处罚情况受总支计生主任的约束管理,处罚情况由总支计生主任每月汇总及时上报计生办,村级计生主任以全年绩效工资的30%作为奖励基金,每月一评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兑现奖惩。

三、工作奖励

上述各项职责任务完成较好的村支部书记,年终授予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个人全镇通报表彰,奖励现金500元,村计生专职主任年终授予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奖励现金500元,所在村授予计划生育工作模范村,全镇表彰奖励现金1000元。在各级考核中取得较好成绩的视情节,予以现金奖励。

6.计划免疫规章制度 篇六

一、美国工业设计及其职业化

美国工业设计的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它得利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国军事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大量的军事和经济需求刺激了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的高涨, 因此美国的经济在此期间得到了迅猛的增长, 最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它成功的拥有了强大的生产力、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这为美国工业设计的兴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次,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美国陷入经济危机, 使得当时的经济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美国很多的大企业成立了专门的设计部门, 例如设计部门和独立设计事务所等陆续成立, 这些企业内部的设计部门的成立为美国的工业设计以商业为目的奠定了基础, 同时新一代的职业设计师也在这些设计部门中成长起来。设计师们的设计理念从包豪斯时期的形式追随功能也逐渐演变成了自己国家所特有的设计理念, 即形式追随市场。市场竞争机制对美国早期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成为了促进商品销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随着在市场高度发达的社会条件下, 为了引导消费不断推出新的有效手段。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汽车设计领域为了满足商业需求, 采用对样式进行设计的策略尤为突出, 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制度“有计划废止制度”。

二、有计划废止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美国经济的发展促使它的汽车市场需求非常庞大, 但是相对于大的汽车需求量来说, 单一的汽车样式和色彩已经越来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针对当时的发展状况, 通用汽车公司提出了“有计划废止制度”。这个计划是由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斯隆和设计师厄尔共同提出的, 他们主张在设计新的汽车式样的时候必须有计划的考虑以后几年之间要不断的更换部分设计, 形成一种制度, 使汽车式样至少没两年有一次小的变化, 每三四年有一次大的变化, 形成有计划的式样老化过程。这是一种通过不断的改变设计式样造成消费者心理老化的过程, 促使消费者为了购买新式样而抛弃旧式样1。这个设计理念首先在汽车领域获得了比较好的效益, 随后这种设计理念很快就波及到几乎所有的产品设计领域。1965年, 通用汽车公司的雪福来汽车就有46种式样、32种引擎、21种色彩和400种配件2。

“有计划废止制度”的产生最终可以归结为美国市场竞争的产物, 用以刺激消费, 推动了经济的前进。这个设计理念确实为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并且发展了美国工业设计使其职业化, 把现代设计的工作方法扎扎实实的植入了工商企业界, 从某方面来说对推动现代设计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工商企业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 这一理念在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力求标新立异的心理需求, 但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种用毕即弃的即时消费主义浪潮。由于频繁在短周期里更改设计式样, 引起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破坏。由于从3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初期, 美国的工业设计理念都一直延续着这种重形式轻功能的设计特征, 因而美国汽车在1972年前后的能源危机中轻而易举地就被那些外形虽然简单, 性能却非常优异的日本汽车超越3。

三、总结

“有计划废止制度”在满足了它的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时, 它非常机智的把握住人们在物质条件改善的情况下, 对汽车美感的需求逐渐增强的心里特征。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产品外观的设计上, 注重样式和色彩的变化, 并在样式和色彩上不断跟新, 以此来满足人们当时所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雷蒙罗威是美国工业设计史上最为著名的设计师之一, 他说过:“我最喜欢的曲线是销售业绩上涨的曲线。”他的这句话非常深刻的反应了美国工业设计为商业服务的典型特征。从这一点来说“有计划废止制度”的提出还是成功的。

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过而不及”, 而“有计划废止制度”在市场上的不断发展中, 它过于追求产品式样和色彩的变化, 一味的追求商业效益, 逐渐忽略了对产品功能及使用者心理需求的注重, 使人们逐渐对它提出了质疑。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对于物质的供应已经达到相对丰富的社会环境下, 人们的物质需求已经趋于平稳, 发展速度渐趋缓慢, 人们对于产品的要求已不再单单只停留在对于使用的满足或者商业销售手段的刺激。更多的是关注于产品的数字化、信息化、人性化, “以人为本”“生态化”成为了人们在新的社会结构下提出的新的设计需求。在有计划废止制度的影响下过度追求产品商业化, 鼓励、刺激人们无节制的消费, 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过度的消耗, 这种忽略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的设计理念对我们这些现在设计师也是值得思考的。但是就当时美国的工业设计发展来说, “有计划废止制度”的设计理念对于美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和美国工业设计的职业化发展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

摘要:“有计划废止制度”是在美国工业设计发展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是美国市场竞争的产物, 因此该制度不可避免的涵盖了比较浓厚的商业气息,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它的诞生不但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直接推动了美国工业设计的职业化发展, 这种新的销售模式“有计划废止制度”对于推动现代设计在美国甚至全世界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美国工业设计,职业化,有计划废止制

注释

11 .白晓景, 刘艳玲.《探索美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大众文艺, 2011 (16) .81.

22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9.182-185.

7.计划免疫规章制度 篇七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85-01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正在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必然给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影响。计划生育首当其冲,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使户籍制度改革与计划生育相适应的问题。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方法

从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进程来看,保证了我国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是通过控制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量迁移,较好地避免了城市人口的过分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社会问题;通过一致的人口登记措施,严格控制人口的流动,从而起到了预防犯罪、有效侦破案件、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作用;保证了计划生育工作和人口微观控制的有效进行,保证了人口统计和人口宏观控制的顺利实施。

1户籍制度与计划生育的关系

户籍管理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是指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对其所管辖的民户的基本状况进行登记和管理,其内容包括常住人口登记和上报制度、居民户口或身份登记即管理制度、暂住人口登记制度、出生人口登记制度、迁移登记制度、变更更正登记制度等。户籍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统计人口数量,维持社会稳定。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旨在通过宣传与教育,并采取其他措施来放慢人口增长速度,控制人口數量,以适应环境的承受力。这两项措施的范围及于全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各个方面。二者之间的联系既对立又统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户籍制度建立之初,严格限制人口流动,人民群众被死死的钉在固定的地方。社会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生产要素的不断优化组合和流动中实现的,各种社会资源自由式流动,进而能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人力物力的最大效能。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人力资源的流动至关重要,但传统的户籍制度不是从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出发鼓励劳动力由经济势能低的农村、小城镇向中等城市、大城市迁移,而是从保护城市的利益出发,采取种种措施,设置重重障碍阻止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它反而鼓励人口由城市到农村、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的流动,使生产要素难以实现最佳配置。这是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同时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不能实现,遏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这不仅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给现代化建设增加了不必要的制度成本,延缓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户籍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不再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因此,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呈现出大规模的跨区域、长距离的特点。据有关部门分析估计,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流动人口还将以平均每年5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均已证明:经济越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就会越多。虽然流动人口的增多,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问题,但从总体上说,它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实现。因此,对流动人口不能排斥和歧视,应注重把流动人口纳入当地的户籍人口管理的轨道,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切实维护好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户籍制度不管是对于人力资源的分配,还是对于人口数量的控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必然会引起计划生育相关政策的调整。

2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措施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将逐步全面实行公民在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形成由户口登记、迁移为基础,居民户口簿、公民身份证两种证件和常住、暂住两种户口组成的管理制度,以居住地划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当然户籍制度的改革面临一个非常敏感而棘手的问题,就是户籍性质变更现象普遍化和台法化后的生育政策该如何制定和掌握呢?

2.1实行双轨制生育政策:《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已经明确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因此,暂时不能以“一元化”的生育政策来适应“一元化”的户籍制度,而应当采取过渡的方式来执行现行城乡有别的生育政策。目前,在基层调查时,有些计划生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少看法,其中一种即在一定时间内,户口落在村民委员会并分到责任田的,适用农民生育政策;没有责任田而从事其他职业的,适用城镇生育政策。采取这样的办法执行现行生育政策,既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也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也便于操作。当然了,这种城乡有别的生育政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当我们不能区分城市,还是农村人口时,我们应该适用怎么样的政策呢?因此,们现在做的也只能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做出相应的计划生育政策。

2.2关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方法:城市中的流动人口的户籍状况是最复杂的,也是计划生育管理难度最大。因此,对于这类人需要计划生育部门与户籍管理部门充分合作,摸清人口状况,实行“以房管人、以静制动”的策略,同时对医疗保健机构分娩、引产、B超实行实名登记。流动人口的出生统计由流入地(现居住地)负责提供信息、流出地(户籍所在地)负责统计,避免出现重复统计,造成统计数据不真实。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的,建立了“五个不放过”制度,即对违法生育人员违法事实不清不放过、违法人员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地址不清不放过、出生分娩地点不清不放过、居住地点不清不放过、隐匿房主没有处罚不放过。并规定户籍地负责处罚违法生育人员,现居住地负责处罚出租房主并向户籍地发“处理建议函”,全市“两地共管”形成“一盘棋”,有效解决了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立案难、取证难和征收社会抚养费难的问题。但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是,对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需要在社区组织统筹下,多部门、多利益群体共同配合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8.计划管理制度 篇八

(2013年2月16日)

第一条 公司实行有计划的管理和有管理的计划。这是提高公司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

第二条 计划管理的内容:

1.公司长远战略规划,主要指总体发展水平,体现出战略性、指导性的原则。

2.公司计划,包括较明确具体和量化的生产经营和工作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

3.公司季度(月度)计划,是实现生产经营和工作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指导各部门生产经营工作的重要依据。

4.各部门的、季度、月度计划,为保证完成公司计划而制定。

第三条 计划的制定

1、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计划工作体系:

(1)公司计划,根据公司总体规划或中长期规划目标,结合公司现状、市场趋势确定。

(2)部门计划,各部门根据公司计划,结合本部门工作性质,公司下达的工作任务制定。

(3)个人计划,由个人根据本部门计划,结合本人工作性质和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制定。

(4)公司、部门、个人根据计划再分解制定出季度、月份工作计划。

(5)个人、部门的月、季、计划逐级上报,经批准后执行。

公司计划报经董事会研究确定后执行。

2、制定计划要严格执行七项原则:有明确的任务(做什么)、明确的目标(做到什么程度)、责任人(谁来做)、完成的时间(何时做)、完成的地点(何地做)、完成的动机(为谁做)、完成的措施(如何做)。

第四条 计划的管理

1、各部门下月工作计划于上个月28日前交公司办公室。

2、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五下午15:00时前,部门的月工作小结及下月工作计划(电子版)报公司办公室。

3、本的工作总结和下一的工作计划于下一的1月20日前报公司办公室。

4、工作计划、总结完成情况纳入公司绩效考核,与工资、奖金、晋升挂钩。

9.学习制度计划 篇九

1、(1月1日—2月1日)各包片技术员结合本乡实际,积极开展烟叶市场形势的宣传、组织烟农学习09年的烟叶市场形势和有关扶持政策,召开会议讨论,入户讲解的办法,使广大农民对09年的烟叶市场形势有所了解,掀起“我要种烟”的高潮。

2、(3月8日-4月12)育苗技术的培训,主要内容有:苗床管理、苗床期病虫害的防治。

3、(3月25日—4月15日)大田施肥和起垄覆膜的操作方法,技术员现场指导,召开现场会。

4、(5月1日—5月8日)召开烟叶大田移栽培训现场会,现场示范烟叶正确移栽方法及注意事项。

5、(5月25日—6月11日)集中培训大田管理工作,内容有:中耕锄草、病虫害的防治、打顶、抹杈的方法。

6、(7月5日—8月25日)烟叶成熟采收、烘烤、烟叶质量、等级标准与分级。

预检员培训工作(8月26日—9月7日)收购政策宣传的培训、思想、业务的培训、预检工作操作流程培训。

各技术员要严格培训,积极的开展工作,通过各项培训工作的开展,使技术人员服务于烟农的意识得到增强,烟农务烟的技术得到提高,为我乡烟叶种植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0.规章制度应符合学生实际 篇十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可是现在的管理者却喜欢拿制定了多少规章制度说事,似乎制度的多少与管理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其实,很多事实证明,有些制度的制定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从学生角度出发,要这些制度做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制约学生,使学生听话,服从学校制度吗?

现在,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为的是整齐划一。特别是周一的升旗仪式必须穿校服、佩戴红领巾,学校希望以此营造出一道靓丽的升旗“风景线”,因为,只有服装统一,才可能显得严肃、壮观、整齐划一。可是,学校有没有想过,春秋季节还可以,到了夏冬季节,家长和孩子就无所适从了。穿校服孩子难受,不穿又不遵守学校规定。特别是在零下7、8摄氏度的天气里,绝对不能只穿秋季校服,那肯定会感冒。于是就有很多方法衍生出来,有的在里面穿上棉袄,外面穿上校服,整个人显得很臃肿;有的把校服穿在里面,外面穿上棉袄;还有的家长给孩子准备个装衣服的袋子,把校服装在里面,拿到学校,在升旗的时候穿。这还都是些比较通情理的家长,知道这是学校的规定。可是,我就亲耳听到过有些家长心疼孩子为这事在校门口大骂:“这是什么破学校,什么破规定,非要穿校服,不穿还要挨批评,你们老师知不知道冷,你们不穿棉袄,穿个厚褂子试试。”在3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也是如此,学生一动不动都流汗,还要系上红领巾,在太阳底下站大约半小时参加升旗仪式。现在的孩子身体弱,缺少体育锻炼,升旗时,经常有学生坚持不住晕倒了,有的是因为没有吃早饭,有的就是因为受不了站在太阳下这么长时间,结果被同班同学扶到了医务室。还有,夏天的时候,有一部分孩子不愿意在脖子上戴红领巾,因为他们大多穿无领衫,戴着红领巾确实很热。有一次突击检查,竟有一半同学没有戴红领巾,红领巾呢,都在抽屉里放着。

是的,校服整齐划一非常好看。可是,穿什么样的衣服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是否以真诚的心态来参加升旗仪式。即使他穿了校服,却全然不关注,在下面窃窃私语,那又怎么办呢!在盛夏酷暑、寒冬腊月,即使学生都穿校服,可是看到学生们或满头大汗、或哆哆嗦嗦的站在操场上,不知领导们作何感想,难道这就是他们要求的效果吗?

定一些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是必要的,但一定要看是否合理,是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不从学生角度出发的规章制度还是能去掉的就去掉吧。

11.计划免疫规章制度 篇十一

“纵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脉络,可以发现示范计划是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正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1]215就这场轰轰烈烈的高职教育制度变迁而言,置身其中的人们感同身受并取得了广泛共识,但我们对蕴含其中具体而真实的制度供给关注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示范计划进程中高职院校发展的深度理解。因此,本文暂时悬置有关示范建设的宏观论断,转而尝试从制度供给的视角,以示范计划提出前后我国高职院校面临的发展困境及其制度需求为分析的逻辑起点,阐述示范计划实施过程中制度“供”“需”互动,进而解释教育制度供给机制特征,以深化对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认识,为当前新一轮的高职教育制度供给决策提供参照。

一、制度、制度供给与教育制度供给

1. 制度。

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核心概念,制度在多个学科领域运用广泛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康芒斯将制度解释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2]科斯认为,“作为一种规则,制度通常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3]诺思指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构成一个社会,或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4]正是通过吸收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成果,制度理论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5],并对制度与发展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深入的洞察。

2. 制度供给。

随着制度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日益凸显,作为其发生作用途径和工具的制度供给也愈发重要。“这种对制度的重新关注,是现代社会制度转型与实践探索不断积累的结果。”[6]制度供给是指制度供给者在给定的利益结构、主观偏好、理性水平、制度环境和技术条件约束下,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渠道创设框架和规则体系并确保其得以执行的相关安排。在现代社会中,政府不仅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依赖制度的主要提供者。“有目的的制度供给既反映了控制制度变革的那些人的权力和利益,又反映了在政治领域中的决策过程”[7]18。因此,制度供给体现着国家利益,具有权威性的价值,政府的关注点通常聚焦于制度供给及其所产生的绩效上。

3. 教育制度供给。

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的政府本身并不直接向社会提供教育产品与服务,而是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公共政策,运用公共财政资源,引导教育机构决策与行为,以增进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教育制度供给研究的旨趣在于“理解国家对特定教育政策所赋予的意义、所作出的阐释以及尝试达致的意图,并分析这些意义与意图为何在特定政策脉络中得以彰显。”[8]教育制度供给目的是确保教育体系良好运作且保证质量,以及预算资金得到有效利用,这是日益增长的政府责任的政策体现。

二、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示范计划的提出

一种宏观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制度供给,必须建立在对现实社会行动主体制度需求情境分析的基础上,它“强调问题与制度和制度变革的原因和后果相联系。”[7]2与制度供给相对应的是制度需求,该二元范畴构成了我们分析示范计划的理论支点。

1. 高职院校发展困境及其制度需求。

自1999年国务院将高职院校设立审批权和招生计划权下放到省级人民政府后,我国高职院校进入规模扩张期,招生数从1998年的43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68万人,在校生数从1998年的11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713万人[9]8。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学校升格创建,经过几年扩张进入组织成熟阶段后,办学基础能力不足的困境逐渐突显。一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较多的实训设备等资源投入,其生均培养成本高于普通本科院校,但生均教育资源投入明显不足,导致校舍和教学用房简陋,教学仪器和实训设备的技术配置落后于生产实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强度和能力要求较高,但待遇却低于普通本科院校,这造成教师岗位缺乏吸引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要求。上述问题严重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困难增多。2004年,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仅为61%[9]11。这固然与高职院校对人才需求预测不足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不高有关,但却折射出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发展困境,而这种困境又导致高职院校更难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资源。

作为我国教育结构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发展深受其所处制度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依据院校分类进行,而这种分类基于教育的层次而非类型,在实践中,通常表现为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数量由高层次院校到低层次院校依次递减。尽管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这类院校却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这是他们的‘现实’,他们依据这个‘现实’而行动,并在这个‘现实’中学习。”[10]要想突破发展困境,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从根本上摆脱经费、生源、师资等基本办学资源约束。“制度蕴含利益。规范蕴含的利益不能形成规范,也不能确保规范必然形成。但利益为规范提供了基础,即接受外在影响的人们产生了对规范的需求。”[11]高职院校普遍对政府出台支持引导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有着强烈需求,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以推动院校发展方式从外延型的规模扩张向内涵型的质量提高转变,并以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之变来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

2. 政府制度供给意愿与能力。

高职教育深深扎根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其发展要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技工荒”现象是最明显的表征。2004年,我国初级工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为60%,中级工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为35%,高级工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为3.5%,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仅为1.5%[9]12。高技能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对高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而“高职院校在困境中,在没有政府给太多钱的情况下,在学校要生存下去的压力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有很多的学校创造出了很好的经验。”[12]这使得政府的决策有了较为充分的民意基础。2005年9月12日,在示范计划推出的关键时刻,温家宝同志在考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时发表讲话,他说“中国太需要职业教育了,职业教育也太重要了”[13],表明高职教育制度供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仅在2005年一年,教育部就出台了18项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大了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供给,反映出政府的政策意图[1]211。

“恰当的教育制度是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14]。政府对教育资源的配置通过其决策过程呈现出来。计划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对未来活动所作的部署和安排,就其本质而言,计划是一种指令性规范,它通过提供肯定性反馈以激励相关主体的行动。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如果说‘211工程’是国家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工程,那么计划也是国家新时期新阶段高职教育的改革工程和质量工程。”[15]而无论是工程还是计划的实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自1994年开始实施分税制改革后,财政收入和分配领域发生重大变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央财政的收入基础得以夯实,中央财政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大幅上升,中央政府拥有发展职业教育所需的财力支撑,这是实施示范计划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预算资金或者拨款对政府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2005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其中20亿元用于推进示范计划实施,这是中央财政对高职院校首次大规模的专项投入。但是政府财政投入的资源数量与来源毕竟受限,不可能普惠全国所有的高职院校。政府采取的策略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投入,采用竞争和优先权选择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办好一批骨干示范职业院校,加快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三、制度“供”“需”互动:示范计划的实施

作为一项制度供给,示范计划回应了高职院校发展困境和制度需求,表明了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愿和决心,其基本逻辑是政府确定目标,生成激励结构并通过资源配置诱致高职院校发展的决策、选择与行动。“示范计划是件相当大的事情,项目立项,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是件振奋人心的大好事。”[16]要在示范计划中实现贯彻国家意图和调动基层资源的双重目标,政府和高职院校的真实意图和实践能力同样重要,我们重点考察制度“供”“需”互动及其对高职院校发展产生的影响。

1. 政策带动。

在示范计划实施中,政策带动在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中得到充分反映。在示范计划实施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行业、产业的匹配度不够,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形成校企双方积极参与合作的制度激励,而能落实到教学改革与应用研发层面并使双方受益的政策规则更加阙如。因此,寻求学校和企业的利益汇聚点,开展实质性合作以系统培养人才成为示范计划政策带动的主要着力点。2006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学制为三年,而作为示范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专业建设周期同为三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制度设计使专业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在示范计划实施中,100所示范院校累计建设405个重点建设专业,100所骨干院校累计建设379个重点建设专业,为加强学生的生产性实践和顶岗实习,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保证高职院校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并逐步建立顶岗实习工伤保险制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的推出和落地有力推动着高职院校实现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17]。

2. 资金推动。

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核心是资金问题。在示范计划实施前,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生均财政拨款投入机制还不够健全,导致财政投入激励高职院校改革的导向作用不够明显,因此,落实生均财政拨款达到本科院校水平成为高职院校的普遍诉求。示范计划加大了支持力度,逐年提高示范院校的生均经费标准,到“十一五”末,保证示范院校的生均预算内拨款达到本地区同等类型普通本科院校标准。这项制度的实施表明中央政府通过制度供给引导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地方财政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支持高职院校发展,以学生规模存量调整为重点,在注重公平的同时,体现了制度供给的改革和绩效导向。这种导向为高职院校带来了强烈的发展预期,促使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通过完成符合绩效目标的改革任务来获取资金支持。政府利用示范院校的带动作用,平衡高职院校不同群体间的利益诉求,合理合法地动员更多高职院校参与示范建设的热情。生均财政拨款制度随着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项目投入及配套、资金管理、绩效考评等方面规范的出台而进一步规范化,这不仅为破解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难题“输血”,更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造血”。

3. 项目驱动。

与专项化财政资金支出相配合的是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项目是一种非常适合的载体。作为一种行政配置与自主建设的制度安排,一方面,项目带有政府“指定任务”的性质,另一方面,院校在项目建设中有可能加入更多自己的意图与利益,获得更多自主权。在这个意义上,项目既是“外生的”,也是“内生的”,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在示范计划实施前,高职院校的项目主要集中于少量的纵向科研项目,而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领域鲜有项目,对运用项目管理作为推动教学改革和提高管理效能的手段认识不深,很少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管理和验收评价等方面工作,导致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较为缓慢。项目院校是示范计划体制的各个结构点,而项目是规范各级权力关系和资源配置关系的载体。项目确立了权力运作与资源配置所依赖的路径,政府的行政指令、高职院校的资源运作以及政府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互动,都通过项目制这种主导逻辑来决定。项目作为一种制度枢纽,主导着政府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之间以及高职院校内部的结构关联,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高职院校,由此统合形成上下之间动员、中介与反馈等一系列动态的运行机制。示范院校是项目的最终承担人和执行者,这反映在院校的资源动员、重组、内聚、整合与发展方面。随着示范计划的实施,高职院校根据其办学定位,通过竞争合法地获取和运用项目资源,基于内部改革要求和外部竞争压力确定建设目标,设计建设任务,从而将项目建设转化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公共事务。

四、制度供给结构特征:示范计划的机制

在长时段的示范计划实施环境中,政府与高职院校的行动策略与作用方式交错其中,共同形塑了信任机制、协同机制与竞争机制。正是这些机制将宏观制度供给与微观院校发展相连接,从而有助于揭示制度供给的结构特征。

1. 信任机制。

制度源于行动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其运行基础取决于制度供给者与制度需求者的相互信任。示范计划唤起了高职院校的群体意识和发展自觉,使其对制度本身及其价值结构产生信任,在不同范围产生不同程度的效果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渗透和作用。从示范院校到骨干院校建设是一个连贯一致的制度体系,政府在这种持续性的制度供给中,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强预案研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公众听证及民主监督的制度化建设,采取事前论证、事中监测和事后考核的程序,最大限度地确保实体和程序公正,这是制度供给理性的表现。基于政府提供的制度激励,高职院校则向政府和社会做出可信承诺,这种承诺集中体现在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和建设方案之中,它表明示范(骨干)院校在示范计划中获得的激励更多,对相关院校及其举办方和重要产学合作单位乃至地方政府形成更多持续激励,同时要求他们履行与其获得的激励相当的责任。政府通过听取示范(骨干)院校这一类对示范计划最为敏感的院校的制度需求,进一步改进政策实践,完善制度供给。

2. 协同机制。

协同是指部门或群体之间为了完成某件事情或达成某个目标而形成的协作状态。协同机制对于解释示范计划在分权体制中实施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在中央与省级层面自上而下的综合性改革战略局限性方面非常有效。根据历史制度主义的观点,“一项制度的确立,会在相关的政策领域产生协调效应,促成其他相应制度的产生,从而形成一个制度网络,这个网络聚合了资源和利益。”[18]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示范计划。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高〔2007〕12号),对项目管理职责、申报评审与组织实施、资金管理和监督检查与验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范。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成立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形成了财政投入和绩效管理的双重制度安排。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在“十二五”期间持续推进示范计划。示范计划启动实施后,省级政府教育部门与财政部门在组织项目论证和推荐、完善项目管理制度、配套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保持协同,省级政府承担着配套保证的承诺,相当于负起院校项目建设的连带责任,确保了示范计划的顺利推进。

3. 竞争机制。

由于教育行为个体意识中有对于原有教育制度的依赖,会形成新旧制度间的冲突,更可能产生对新制度供给的抵制。政府希望通过竞争构造新的激励结构,因为在教育资源供给相对紧张的情况下,由稀缺性产生的竞争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这种竞争体现在预审申报、评审立项、验收挂牌等示范计划各环节,通过竞争确定的院校与项目的激励结构具有指定任务的性质,使竞争获胜者在实施改革后绩效显著增加。作为制度需求方的院校则希望通过竞争获得更多资源,成为示范(骨干)院校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示范院校自身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且还会产生示范扩散的标杆效应,成为一种“制度环境”,带动其他学校提高绩效。随着示范计划的持续推进,高职院校争做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和管理的模范,制度供给的激励效应日益突显。

五、结语

示范计划回应了高职院校突破发展困境的制度需求,反映了我国政府加快发展高职教育的制度取向,是我国新世纪高职教育影响最大、口碑最好、成效最明显的制度供给。与示范计划实施前相比,高职院校办学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随着单独招生制度的试点与推广,高职院校的生源数量与质量得到保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校本管理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助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摆脱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的困境,教师开展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和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显著提升,高职院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上一篇:正班风 促学风 树校风下一篇:智慧校园三年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