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计划报考条件

2024-06-30

西部计划报考条件(通用8篇)

1.西部计划报考条件 篇一

西部大开发经济可持续发展支撑条件理性分析

西部大开发经济可持续发展支撑条件表现为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配合,树立市场信用观念和建立权威的信用保证体系,提高资本形成能力.

作 者:杨永生 赵兴兰 作者单位:杨永生(云南师范大学金融财政学院,云南,昆明,650222)

赵兴兰(四川师范大学政法系,四川,成都,610068)

刊 名:学术探索 PKU英文刊名:ACADEMIC EXPLORATION年,卷(期):“”(z1)分类号:F127关键词:西部经济 发展 支撑条件 理性分析

2.西部计划报考条件 篇二

一、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动机

一般来说, 跨国投资会引发额外的风险和费用。例如, 当一个公司在海外投资时, 它需要向东道国派遣管理或技术人员, 运送必要的生产设备;为了克服语言沟通的障碍, 需要雇佣翻译人员;另外, 它还要面对由于不熟悉当地文化和制度所带来的风险。既然如此, 为什么一个公司还要跨国投资、在东道国生产而不是将产品直接出口到东道国呢?根据邓宁 (Dunding) 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即OIL模型, 影响跨国公司投资决策的基本要素有三个: (1) 所有权优势, 指公司拥有某些东道国所不具备的优势, 如, 公司因为独占某种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由于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优势。 (2) 内部化优势, 即, 为避免不安全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将其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而保持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如果公司将生产技术直接出售给东道国, 有可能导致技术的泄密, 从而为自己树立了竞争对手, 内部化则等于在一个公司内部转让或分配资源, 因而避免了出售技术所导致的潜在风险。 (3) 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意味着一个地区吸引外资的有利条件, 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便利的地理位置、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制度环境, 优惠的外资鼓励政策, 等等。当一个公司同时具备上述三种优势时, 才能从事有利的海外投资活动。本文重点从区位优势的角度来探讨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因素。

如前所述, 区位优势包括很多要素, 跨国公司对具体哪种要素的偏好则取决于它在东道国的投资动机。跨国公司的投资动机一般包括两种:水平型 (或称寻求市场型) 、垂直型 (或称节约成本型) 。水平型FDI的目的是在东道国市场销售自己的产品, 因而它更关心的是东道国的市场规模以及未来的市场增长潜力;而且, 东道国市场规模越大, 跨国公司获得规模经济的可能性也越大。因而, 只要在东道国建厂的成本低于直接出口的成本, 诸如跨境交易成本、关税、运输成本, 它就会在东道国投资建厂、就地生产和销售。水平型的跨国公司一般拥有先进的技术, 所以它们重视东道国是否拥有熟练的劳动力, 此外, 完备的基础设施也是水平型FDI看重的条件之一。至于垂直型FDI, 它们的投资动机主要是为了寻求成本的优势。它们根据各国的比较优势, 将不同的生产环节安排在不同的国家, 从而获得利润的最大化。例如, 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 工资成本低, 因而吸引了大量的垂直型FDI。此外, 优惠的税收政策、廉价的中间投入物、丰富的自然资源、甚至产业聚集所产生的外部经济, 都有可能成为垂直型FDI所看重的要素。上述两种类型的FDI, 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在现实中我们有时候会发现, 一个外商投资企业往往同时兼具两种投资动机, 因而有一些区位优势的要素是两种类型的外资所共同看重的。

二、东中西部吸引外资的条件对比

如前所述, 吸引外资的区位优势主要包括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劳动力质量、基础设施、产业聚集度、外资优惠政策, 以及市场化程度, 等等。以下针对这些要素对东中西部地区逐一分析和比较, 文中所用数据全部来自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统计年鉴。

1、市场规模

水平型FDI最看重的要素莫过于市场规模, 东部地区显然比中西部地区市场规模更大。首先, 从人口数量上看, 东部地区人口超过5亿, 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18亿和3.63亿。其次, 从人均GDP上看, 东部地区为35369元, 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的17443元和12715元。全国人均GDP最高的9个省都云集在东部地区, 而人均GDP最低的9个省份有8个位于西部地区。人均GDP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贵州相比, 竟有10倍的差距。第三, 从人均零售额来看, 东部地区分别是中部和西部的2倍和3倍。第四, 从财政收入上看, 东部是中部和西部的3.5倍, 这意味着东部地区的政府购买能力比中西部更强。上述四点表明东部地区的消费潜力和支付能力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劳动力成本

垂直型FDI跨国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 因此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它们首要考虑的因素。总体说来, 东部地区的平均工资水平为29659元, 略高于中西部地区的20536元和24294元, 从统计数据上看差距并不是太大。然而, 值得提醒注意的是, 一些隐性收入是无法体现在官方公布的数据中的。例如, 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往往能享受额外的福利和待遇, 如:发放免费的消费品, 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购得住房, 公费医疗报销。另外, 出于避税原因, 或者为了防止公众对分配不均的指责, 一些隐性收入也有可能没有全部纳入统计范畴。

3、劳动力质量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 劳动力素质较高的地区对外商来说更具吸引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 东部地区的劳动力素质要高于中西部地区。第一, 获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群中, 有46%都聚集在东部地区;第二, 东部地区从事科学技术人数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60%的研究型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第三, 东部地区的在校大学生数目是西部地区的两倍;第四, 东部和中部地区在受教育水平方面的差距并不太大, 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67.37%和63.21%, 而西部地区这个数字仅为50%。

4、基础设施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外资在东道国顺利开展业务的前提保障, 许多先前的研究都已经证实了基础设施和吸引外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运, 煤电的供应、通讯邮政、给水排水, 等等。由于它涉及到的要素太多了, 本文仅仅选取了通信和交通方面的指标为代表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做一个对比。从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来看, 东部地区是每千人拥有18.35个路端, 而中西部地区分别是9.59个和11.94个;东部的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是每千人拥有118.6个, 相当于中部的2倍和西部的3倍。此外, 东部地区每1000平方公里分布的高速公路里程是32.95公里, 比中部地区高72%, 是西部的2.75倍。以上数据足以说明东部的基础设施远远好于中西部地区。

5、产业聚集度

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表现出高度的产业聚集特征, 这不仅是因为产业聚集效应所带来的各种益处, 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投资风险。作为一个经济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建设尚有待改进, 这难免让外国投资者觉得缺乏完善制度的保障, 因而, 当一个地区已经聚集了大量的外资企业, 后来的投资者就会将这种现象视作一种安全保障的信号。例如,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省, 首批成立的4个经济特区中, 有3个位于广东省境内, 由于地理位置临近香港, 文化背景相同, 加之政府对港澳台同胞来华投资的优惠政策, 使得广东省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外资的聚集地。当首批来到广东的外商在业务上逐渐拓展, 在市场上扎稳脚跟, 开始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之后, 随后就会有更多的外商纷至沓来, 因为前者的成功起到了示范效应, 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后来的投资者的信心, 因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外商赴粤投资, 广东吸引的外资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1992年至2007年期间国内投资累计金额、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金额、以及二者的比值来度量东中西部在产业聚集度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 16年间, 东部地区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中部和西部的2.5倍和2.9倍;东部地区累计接受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分别是中部和西部的6.8倍和17.5倍。除了绝对数值以外, 东部地区在相对数值方面也表现出了强烈的优势:按照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例来衡量, 东部地区是14.63%, 而中部和西部分别只有4.86%和2.61%。

6、外资优惠政策

我国的外资优惠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区倾向性特征。1980年四个经济特区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 1984年14个沿海港口城市宣布开放, 1985年长三角、珠三角等5个沿海经济开放区也加入了开放的行列。建立这些经济开放区的主要目的就是, 投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给予外商税收减免优惠待遇, 从而吸引外资在开放地区投资办厂。另一方面, 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直到1992年才被允许开放, 且仅限于沿江城市和省会城市, 直至1999年,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对外开放才进一步扩大到西部地区。因此, 改革开放初期时的外资优惠政策是有地区倾向性的, 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 东部地区在引进外资上占据了先发优势。

自90年代中期开始, 沿海与内地在经济上的差距逐渐拉大,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也不利于扩大内需, 进而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为了缩小东西部差距, 自1999年底开始, 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 仅仅依靠中央财政则无法满足对众多投资的需求, 因此外资成为另一种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的来源。为了鼓励外资参与中西部开发的积极性, 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 政府出台了比东部地区更优惠的政策。例如, 两税合并前, 在一般情况下, 外资企业可以享受“免二减三”的税收优惠政策, 而中西部地区这个政策的执行期限被延长至“免二减六”。1需要注意的是, 自2008年两税合并后, 东部地区的“免二减三”已经取消了, 但是, 中西部地区的上述优惠政策仍然保留。另外, 国家专门出台了《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凡属于上面所列产业的外资企业, 在进口设备时可以免除关税和增值税, 如果购买的是国产设备, 则退还增值税。这项优惠在东部地区已经取消了, 但是中西部地区仍继续保留。

7、制度环境

简单的说, 制度就像一种游戏规则, 它包括正规的制度 (即, 法律法规) 与非正规的制度。非正规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North认为, 好的制度框架能提供给投资者这样一种投资环境:没有不必要的政府干预、繁琐的规章制度以及官方腐败, 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 办公效率高, 知识产权保护充分, 等等。相反, 一个无效率的制度环境则增加了交易成本, 包括:获得信息的成本, 权衡信息的成本, 以及执行合同的成本。Alfaro等研究者已经证明了制度缺陷是影响发达国家资金流向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因素。因而制度的优劣对于影响外资的区位选择也相当重要。

制度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导致它衡量起来比较复杂, 这里笔者用市场化指标来度量东中西部制度环境的差异。樊纲的《中国市场化指数》从5个方面衡量了各省的市场化进程, 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2005年的市场化总体评分全国平均水平为6.52分, 东部地区平均为8.23分, 中部为6.01分, 西部为4.93分。东部和中西部之间有明显的差距。而且中、西部平均得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市场化五个方面的平均得分来看, 西部地区在所有五个方面均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三个方面和东部地区的差距尤为显著。因而, 在制度方面东部比中西部地区更具优势。

三、结论及建议

以上部分是对东中西部吸引外资条件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东部地区在市场规模、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产业聚集和制度方面较之中西部地区都具明显优势;尽管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 即工资, 略低于东部地区, 但相差的幅度并不是太大。至于外资优惠政策, 应该分两个阶段来解读:在改革开放早期阶段, 东部沿海地区被中央赋予较多的外资优惠政策, 如税收减免优惠, 资源的优先分配, 更多的经济自主权, 等等。然而, 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时候起, 国家的外资优惠政策开始逐渐偏向中西部地区。随着2008年两税合并, 过去外资享受的一些超国民待遇正逐步被取消, 很多原来的外资优惠政策在东部地区已经失效, 可是, 它们依然在中西部地区保留, 这充分说明了政府对于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的鼓励态度。尽管如此, 中西部地区吸收的外资金额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进。因此我们可以推断, 优惠的外商投资政策并不是吸引外资的决定性因素。外商在选择投资区位时, 更看重的是投资所在地的市场规模、高素质的劳动力、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制度环境及产业集群效应。

根据上述分析, 为了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 中西部地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 在扩大市场规模方面, 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领域, 允许外资采用多种投资模式进入中西部市场, 不必拘泥于传统的绿地投资模式。此外, 还应加快边境贸易的发展, 考虑与周边相邻国家结成自由贸易区或签订优惠贸易安排协议, 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潜在的市场规模, 另一方面也获得了稳定的自然资源的来源渠道。例如, 2010年我国与东盟国家结成的自由贸易协议全面启动, 这就为广西、云南等边境吸引外资增加了竞争力。其次, 在劳动力素质方面, 东部和中部地区在人口受教育水平上差距并不是太大, 但是西部地区与东中部相比, 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贫困人口较多, 因无力承担学杂费而中途辍学的现象仍然普遍, 因此, 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 切实将9年义务教育落到实处。第三, 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 尽可能让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货物方便快捷地到达东部海港, 打通内地与沿海的物流通道, 为内地商品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便利。为此, 还需要进一步简化海关手续, 实现快速通关, 真正做到港口就在家门口。第四, 在制度方面, 努力提高中西部地区市场化水平, 转变政府公务人员的态度和观念, 简化外商投资的审批手续, 设置一站式服务, 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构建真正的服务型政府。另外, 知识产权保护也是衡量制度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外国投资者一般都很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尤其是那些拥有先进技术的水平型FDI, 他们视先进技术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尽管我国在知识产权的立法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但是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 中西部地方政府必须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增强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 外资在我国地理上的分布严重失衡, 85%以上的外资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但是收效甚微。本文首先回顾了国际市场折衷理论, 分析了跨国公司的投资动机;然后从影响外商投资动机的主要因素出发, 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条件逐一对比;最后, 针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不利因素, 笔者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西部,外资,差异,比较

参考文献

[1]、Dunning (2000) , J.H.The eclectic paradigm as an envelope for economic and business theories of MNE activit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9, No.2, pp.163-90.

[2]、商务部外资司:2007中国外商投资报告[M].http://www.fdi.gov.cn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http://www.stats.gov.cn/tjsj

[4]、North, D.C. (1990) ,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Alfaro, L., Kalemli-Ozcan, S.&Volosovych.V. (2005) , Why doesn’t capital flow from rich to poor countr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NBER WP11901

[6]、樊纲, 王小鲁, 朱恒鹏, 中国市场化指数——各省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6年度报告,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

3.西部计划报考条件 篇三

关键词:苗族;自发迁移;“推-拉”理论;“公地管理的悲剧”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4-0141-07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就试图按照现代民族国家的秩序理念和治理方式建设国家。因此,随着我国现代国家建设的推进,通过行政手段,“安土重迁”、“游必有方”等汉人社会的观念在少数民族地区获得推广和强化,少数民族不再颠沛流离也被作为我国民族政策优越性的一种表现被广泛接受。及至20世纪80年代,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泛推行,加上严格的户籍制度,以前习惯于自发迁徙的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都结束了不断迁徙的漂泊生活,走上了定居之路。

然而,在我国的西部地区,仍旧有部分苗族群众在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仍未停止自发迁移的步伐。其中,在云南K县①K县位居云南省东南部,总面积1950平方公里。现辖有2个镇、2个办事处、3个乡,19个社区和52个村民委员会、442个自然村。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显示,K县现有人口322693人,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77967人,占总人口的5515%。当地有汉、彝、苗、回、壮等33种民族成分,民族成分复杂,外来人口密集。其中,彝、苗、回、壮民族为K县的四个世居民族,其人口分布如下:彝族人口为105515人,占327%;苗族人口为33664人,占总人口的1043%;回族人口为16460人,占总人口的510%;壮族人口为14968人,占总人口的464%。据K县政府 “关于我县自发移民情况调查的报告”显示,K县现有自发移民竟已达1328户6519人。其中苗族就有1278户6361人,占自发移民人口总数的976%。就存在这样一个自发迁移的苗族群体,且规模较大。那么,在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群众都结束了迁移行为的当代社会背景下,为什么K县却出现了规模较大的苗族自发移民行为?到底是什么因素促成他们的移民不仅发生了,还成为一种持续的活动在K县继续上演着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在云南K县的调查发现,具体探析西部苗族群众自发迁移的动因及现实条件。

一、经济理性的驱动:基于“推-拉”理论的分析

西方人口迁移理论中一直存在对人口迁移规律的诸多理论解释,其中一种重要解释就是1938年赫伯尔提出的“推-拉”理论。这一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初已然广为流传,主要是用于解释个体迁移的成因,除了赫伯尔,还有勃格、兰格辛和穆勒等人都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推-拉”理论着眼于研究迁出地的消极因素和迁入地的积极因素对于迁移者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迁出地必须有种种消极因素形成的“推力”把当地居民推出原住地,而迁入地必须有种种积极因素所形成的拉力把外地居民吸引进来。而迁移者总是在迁出和迁入两地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多寡的比较中,在迁移后的正负效益利弊得失的权衡之中,做出是否迁移的选择[1]。

对于K县苗族自发移民个体而言,之所以会选择从外地迁居至此,从利益驱动即“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的视角来看,他们显然受到了迁出地“推力”与迁入地“拉力”的双重影响。

笔者曾走访了多个自发移民聚居区域,对于笔者提及为什么他们要迁出原住地之时,受访苗族群众几乎都会长吁短叹、愁容外显。下面是笔者与Q办事处MT村移民熊某的一段简要对话:

问:您是哪一年搬过来的?

答:不记得了,好多年了,有20多年了。

问:20多年了,老家是哪里的?

答:P县的,P县X乡的。

问:当时为什么要搬到这里?

答:哦,老家不好在,山高坡陡,种点玉麦(米)都讨不着吃的。

问:不是包产到户,分到土地了嘛?怎么会不够吃的?

答:土地倒是有了,太少了,才两三亩,山又高、坡也陡,全部是些石头山,种点玉麦(米)都要从山下背些土上去。好多地方太陡了,上去收玉麦(米)还有架梯子的。根本就不够吃。我们那边天气又不好,太凉了,那个长出来的玉麦(米)才有半个巴掌那么长,种不出什么东西。

问:那你们可不可以搞点其他副业,比如说养头猪、养些羊?

答:喔,养不成,猪都是在赶街的时候用背篓背回去养的,从家里走到街上要五六个小时,全是山路,猪养大了也没得人来收,都是养大了自己杀好砍成几块,用马驮到街上才有人要,又不新鲜了,不好卖。

从上述的访谈内容中我们会发现,原住地生存资料的匮乏是其迁出的根本原因。熊某的叙述在笔者后来持续的访谈中得到了普遍的证实。迁出地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促使其迁出的主要因素。从K县苗族自发移民的来源来看,P县是主要地区之一,而据K县Y乡党政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讲述,在P县,好多地方都是山高谷深、道路崎岖,不适宜人类居住生活。人们对此还有很形象的描述,“抬头朝上是白天,弯腰看底是夜间,隔山讲话听得见,走拢面前要半天”[3]。总之,在P县,残酷的自然条件无法承载原住居民的生存与发展,而当地政府也没有足够的财政能力,支撑其将这些苗族群众纳入异地搬迁的规划之中,为了生存,这些苗族群众不得不纷纷外迁。

当然,生存资料的匮乏除了自然条件的制约之外,还与当地居民普遍早婚、早育、“超生”①“超生”是对那些生育子女的数量超过我国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相关规定情况的一种通俗化表述。等造成的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紧张之间的矛盾密切相关。笔者对这些苗族自发移民的调查显示,这些移民在迁出地大多还有“哥弟”在,原有的土地根本就不足以养活那些人口剧增的家庭,加之大多是山地,“刀耕火种”维续的土地肥力十分有限,有的土地在耕种三四年后就很难种植农作物。所以,很多苗族群众或是在成年以后或在婚后远走他乡。

不过,迁出原籍的并非完全都是因为迁出地恶劣的生存条件所致,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在原住地“超生”,为了躲避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的处罚而不得不外迁的。据L办事处SH村的一位村民讲述,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非常强硬,对于超生的家庭,罚款通常都是强制执行,如果超生的家庭不能及时缴付罚款金额,拉牛、拆房、搬东西等暴力执法事件都是十分普遍的。而且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往往与公安机关、民兵组织等一起合力参与到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常常弄得小孩哭、大人闹,以致鸡犬不宁。事实上,从迁居K县的这些苗族自发移民户来看,“超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有3个子女以上。正是因为当时对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强制性和粗暴性,迫使一部分“超生”家庭为了躲避相关的处罚而不得不举家外迁。

但是,为什么这些苗族自发移民会迁入K县呢?是K县的什么方面吸引了这些苗族移民?这就涉及到迁入地的“拉力”问题。

首先,劳动力的需求成为苗族自发移民迁入K县的一个重要因素。K县是云南最早走入工业文明的城县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工业、建筑业勃兴,需要很多的劳动力,这对于生活在贫困山区而又勤劳的苗族群众来说无疑具有很大吸引力。例如,在K县X镇就有一个苗族自发移民LH村,这个村除了承包当地居民部分山地之外,绝大多数依靠外出打工为生。X镇不仅有丰富的煤矿资源,而且兼有多个厂矿企业,需要大量的工人,而这些苗族自发移民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活计”,因而在此长期居住并逐渐安定下来。

不仅如此,K县的国有林场面积宽广,仅仅依靠国有林场内部有限的职工力量显然无法看护。在K县Q办事处苗族自发移民MT村,最开始时仅有三五户人家,据说是由当时K县林业部门邀请过来看护林场的。后来这些林场的看护人员渐成规模,成为了护林防火村。加之,MT村附近村委会的几个村小组的山地空置,遂又将其承包给这些苗族自发移民租种,使得这些自发移民获得了生存下去的基本生产资料保障。就这样,这个村从无到有,从三五户到五六十户,直到今天发展到119户。

此外,在K县的很多农村地区,大量土地被荒弃,当地居民都希望有人租种,因为这不仅可以保住土地,也可以获得一定经济收益。如此一来,苗族自发移民自然就在K县找到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保障。在K县的Q办事处另一个苗族自发移民LC村,就有大量的自发移民,甚至已经形成了4个移民村寨,即DB村、LS村、HG村、JC村。这4个村中除JC村之外都是苗族自发移民村。他们之所以会在这里定居下来,主要是LC村存有大量的集体土地无人打理。如是,村小组就邀请外来的自发移民进村承包土地,就这样,这些外来户逐步在这里安顿下来,人口规模也不断增大,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苗族村落。

其次,K县的地理条件对苗族自发移民来说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K县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由于低纬度、高海拔地理位置和季风活动的影响,气候特点表现为:夏长无冬,秋春相连,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典型。境内在海拔900-2500米地区,年平均气温204℃-109℃,温差达95℃。极端最高气温382-249℃,极端最低气温-24--64℃。全县年平均气温比较稳定,年际变化甚微,气温年际较差为15℃,平均距平值仅±3℃。年降雨量700多毫米,雨季集中于5-10月,雨热同期而无酷暑,年日照2200小时,全年无霜期340天。东高西低的地形变化而形成的立体气候,为农作物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为冬季农业开发和林、牧、渔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不仅如此,K县的交通条件也相对优越,是滇南交通中心,交通便利。更为关键的是,K县早已实现了道路村村通。笔者在对调研地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绝大多数的苗族自发移民聚居区都有交通道路且能通行机动车,这不仅便利了自发移民生产生活,也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有益于他们的生存、发展。用L办事处所辖苗族自发移民XS村的“龙头”①龙头是村里 “红白喜事”的掌事着,一般有两户,每一年换一次,轮流坐庄。的话说,“以前在的地方靠人背马驮,这个地方可以用牛车、马车,有的还有拖拉机了;以前的东西卖不出去,这个地方通路方便了,车子都到村里来收玉麦(米)、牲畜,都不一样了” 。

综上可见,这些苗族自发移民之所以从各地纷纷涌入K县,主要是因其受到了原住地的“推力”和K县的“拉力”两者双重作用的影响。用“推-拉”理论来解释这些自发移民个体的迁移动机是十分贴切的。但是,“推—拉”理论在对个体迁移经济理性的内驱力颇具解释力的同时,却无法回答为什么在K县甚至在其他很多地区的自发移民中,苗族是组成自发移民的“主体”。显然,除了K县毗连P县、M县等苗族聚居区域的原因之外,定然还有其他的原因。

二、深层的文化动因:一种传统生存方式的延续

当一个人持续重复而自然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说那是一种习惯,但是,当一个群体这样做的时候,它其实就形成了这个群体的一种文化。也许我们需要从苗族的特殊性,尤其是苗族发展进程中所养成的文化里去寻找导致他们自发性迁移行为不断发生的原因。

苗族是中国历史上迁徙最为频繁的民族之一。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说过,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中国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4]。因为这两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几乎完全是依靠战争和迁徙完成的。所以有学者指出:“苗族历史也是苗族人民的苦难史。”[5]7在苦难的经历中,他们顽强地生长,并顽强地保留着可标识自己血脉的东西。

时至今日,历史上发生的历史大迁徙并没有在苗族群众的记忆中消失。虽然没有苗族文字的记录,但他们所经历的迁徙历史却早已嵌入到他们的传统文化之中,成为苗族群众文化因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在其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会使人感受到迁移的烙印和影响。

这种保留下来的文化成分,最典型的莫过苗族古歌《迁徙歌》和各种关于迁徙的传说故事。各个支系的苗族,无论湘西方言的苗族,还是黔东南方言和川黔滇方言的苗族,都世世代代流传着大量的《迁徙歌》,如湘西苗族的《部族变迁》,黔东南的《跋山涉水》,滇东北的《居斯老歌》等。这些古歌,传述着苗族的祖先如何渡过大江大河,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从北往南,由东到西进行迁徙。又如,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妇女裙子上的波浪式花边和披兜上所绣的方块图案,据说就是对祖先迁徙时所渡过的大江大河和平原地区故乡田园的怀念。还有苗族老人去世,要由巫师指路,沿迁徙路线回到东方同祖先团聚,埋葬时也要面向东方故土等仪式,无疑都在强化着苗族群众关于迁徙的历史记忆。

苗族大规模迁徙的历史动因皆为战争的威胁与政治的压迫,这同样可在苗族群众的历史记忆中发见。笔者就在K县苗族自发移民中发现,苗族群众对躲避战争而残留的记忆并没有完全消失。一些村民还在讲述着他们祖先因战乱而不断漂泊流离的苦难历史,甚至现在他们在小孩哭泣之时,都会以“汉人来了”吓唬小孩。可见,政治压迫与军事抗争作为苗族迁徙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及苗族民众为此所经历的苦难都已经嵌入到普通苗族群众的记忆之中,成为其传统文化之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历史上,长期的战争威胁与政治压迫,逼使苗族群众不得不四处逃窜。为了继续生存下去,苗族群众舍弃了定居农耕的生产方式,不得不选择“刀耕火种”的生计方式即“居住山区的苗族人民,各地不同程度上倒退到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一般没有牛耕和中耕施肥习惯”[5]84。因此,苗族中至今还流行着“老鸦无树桩,苗族无地方,背着犁铧去讨饭”的歌谣。

不仅如此,长期的“刀耕火种”,又成为后续苗族迁徙的动力之源。他们延续着利用烧荒造成的肥源,不懂得施肥,结果“既种三四年,则弃地别垦”。这种原始耕作技术因其有一定的破坏性,农作物产量必然不断减少,然而人口仍在增长,一部分人为摆脱饥寒交迫的处境,寻求美好生活,就不得不转徙到他乡。但每至一处,他们就如同黔东南台江反排两百多年前留下的“议榔词”所述那样“平地已被勤快人修了田,后修的人只能找坡岭,修成了田也缺水,收成无保证”,而只能迁居山腰或山顶。

一个民族在她从涓涓细流发展为澎湃江河的过程中,必然有一段积淀凝聚进而升华的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生存谋略等一系列稳定的存在,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基因那样,将长久的甚至永远的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命轨迹与发展潜力。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苗族群众已经形成了一种与“刀耕火种”的山区耕作相适应的经济和生活方式。无论是他们的房屋、服装、生活用具、习俗、传说、歌曲或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都无不与山区环境有关。例如,为适应频繁迁徙的生活,苗族的住宅建筑都极其简单。最简单的是一种杈杈房,即用若干树干相交叉成叉形状的茅草房屋或建一些木架结构的木屋。它们一般建在山坡上,雨季时便于排水。迁移不定的居民点,由于土地面积可耕度低,产量有限,所以苗族的村寨较为分散,一般为数十户或十几户,百户以上村寨大多在较平坦地带,但这种村寨数量不多。往往因为人口的增长,其中一部分人家不得不再迁徙。又如,尽管苗族农民不知道山地的海拔高度和土壤的酸碱度,但他们往往根据长期的山地生活、劳动经验,从植被生长的情况来判断自己的庄稼在此生长得是否茂盛。①譬如,有时他们欲尝土壤或确定土壤的脆性和粘性,来判断土壤的肥力和未来的收成;有时他们根据地面上的植被来定夺其肥力。经验告诉他们低海拔的植被标志为竹子、芭蕉等;中海拔至高海拔的植被标志为豆芝属和竺麻属等植物;高海拔的植被则为火筒树属和寥属植物等。具体描写可见王慧琴《苗族迁徙原因新探》。选择既定,便立即动手砍伐烧荒,接着就是迁居[6]。

如今,战争以及政治的压迫早已远离了苦难的苗族群众,他们也和国人一道沐浴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春风,真正摆脱了被奴役、被压迫、被驱逐的历史命运,特别在我国全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绝大部分苗族群众都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然而,依旧有部分苗族群众因为长期居于高山之上,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趋尖锐,并在游耕式生计方式潜移默化之下继续着迁徙之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苗族群众会远离故土迁入K县的重要原因。因此,才有学者总结说:“历史上有因民族压迫和战争的逃亡,有鬼神观念的驱使,有躲避瘟疫的搬迁,然而频繁发生的现象,却是为了改善生存状况,寻求可以很好从事刀耕火种的森林”[7]203。

三、现实条件:“公地管理的悲剧”

总的来说,在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自发移民的研究中,大多的理论解释都主要集中在基于“推—拉”理论的经济理性分析[1],有所补充的,也主要是从文化角度进行论证[6,7]。然而,当我们的调查越深入,我们就越是感觉到,关于自发移民的研究还必须再加以拓展,充分注意当前在很多地方均出现的“公地管理的悲剧”与自发移民活动的复杂联系。以下,我们就围绕这种联系进行一个初步探讨。

K县苗族自发移民几乎都居住在山区或者半山区,他们绝大部分的收入来源于耕种收益或是租种土地,或是自开荒地,又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已有调查数据显示,K县的自发移民占有耕地(旱地)245465亩,其中:开荒地18406亩、承包租用地57065亩、其他地434亩,人均耕地(旱地)37亩。①数据来源于K县自发移民调查工作领导小组于2010年9月9日撰写提交的《关于我县自发移民情况调查的报告》。但从笔者的实地调查所掌握的情况来看,部分自发移民出于防备和自我保护意识,往往会虚报或者瞒报自己所使用的开荒地的实际面积,所以,自发移民实际使用的土地面积可能更多。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开荒地是自发移民租种土地面积的3倍多。换言之,这些自发移民的生存资料其实主要来源于他们所开垦的荒地,而这些荒地资源的存在成为了留住和吸引这些自发移民的基本因素,也是自发移民能够在K县“定居”下来的基本前提。显然,荒地之所以被这些苗族自发移民开垦并长期耕种,必然与这些年来的土地资源管理的实际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公地管理的悲剧”,主要是指国有和集体土地管理过程中的失效与失灵问题所引致的负面效应的必然结果。

4.西部计划报考条件 篇四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市场自然成为图书馆和知识经济的结合点,开发信息市场,提供信息服务,既是社会对图书馆的迫切需求,也是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新技术条件下,读者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大,图书馆必须树立“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图书馆就是为读者而存在”的意识,服务途径上应该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现在我们不是坐在馆里等读者上门,而是把服务内容延伸到社区内的机关、企业、学校及街道。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提高自身信息咨询服务与开发意识,逐步提高自我生存能力。

3.2 变革服务方式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也是文献信息最为密集的地方,但是传统的手工借阅,手工加工、检索、柜台式服务等形式极大地限制了图书馆作用的发挥,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建设,系统管理集成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手段不断现代化,电化服务、机检服务、电子阅览室、远程服务等,使得原来地理位置不相连的图书馆联成一个网络,这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要进一步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一切以读者服务为中心,以方便读者,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拓宽服务范围,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向开放式的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方向发展。各项工作要始终立足于既服务于社会,又服务于西部开发,直接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3 提高人员素质

信息技术改变了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咨询人员不但要对传统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更多的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因此,信息技术对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除掌握以图书情报为基础的实践知识外,还要掌握以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以英语为主的外语知识;以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

3.4 拓展信息咨询服务范围

3.4.1调查研究,定题服务,为企业和科学研究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定题服务是参考咨询服务中的重点项目,是公共图书馆为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服务最直接、最具影响、最有效的服务方式,也是开发利用文献资源的有力手段。如为了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省图书馆首先做好文献信息定题服务。工作人员深人有关工厂、企业、科研单位,调查了解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对科技的需求情况,尤其是把中央及省上下达的西部开发项目的单位和责任人作为重点调查对象,认真听取他们的反映,广泛征询意见,积极考虑他们的建议,然后归纳整理把馆藏科技文献分别归类,根据需要定期为他们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确定重点服务对象,请他们填写科研课题查询表,从中选择重点课题开展定题服务,初步收到了良好效果。

3.4.2 送书下乡,为农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开展农业信息咨询服务是把农业信息咨询资源转化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中介和桥梁。俗话说:“治穷先治愚,富国先富民”。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科技兴农尤为重要。如地处河西走廊的武威市是农业大市,市图书馆始终把为农业服务提高农民素质作为科技兴农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农业大市的特点,自以来组织人员定期摘编<科技信息》,及时向各乡镇发放。根据各乡镇在种植、加工等方面的优势,行业特点开展专题培训,进行调查统计,实行乡镇一表,建立档案,依各乡镇需要送书到乡镇、村,到户到田间地头,各乡所需图书按类进行筛选、分类服务。今年春耕大忙季节,市馆先后派1O多名工作人员把图书馆办到“地头去”,送书下乡。采取分片定点跟踪服务的办法,将价值5万多元的500多种一万多册科技图书.送到1O个乡镇的田间地头,全部免费向农民借阅。经过开展这一活动,在麦田管理、果树修剪、畜禽养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3,4.3 开展查新咨询服务

查新咨询是指通过手工检索或计算机检索等手段,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方法,为评价科研立项、成果等的新颖性和先进性提高事实依据的一种公众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开展查新咨询能起到强化科技职能管理,实现科技管理科学化;提高项目新颖性情报评价,为科技立项和成果评定把关;减少科研重复浪费,提高科技投资效益;避免成果评审失准,增强成果开发、竞争潜力,从情报角度保证高水平、高起点、高质量,提高总体科技水平等作用。

3.4.4 加强图书宣传,为公众提供社会生活信息服务

西部经济的发展与人的素质有着密切关系,而人的素质的增长离不开图书馆。集科技、教育、文化知识于一身的公共图书馆也应为公众提供社会咨询服务。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文化厅的指示精神,我市图书馆自98年以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图书宣传。一是利用橱窗、专栏、墙报,刊出书评、新闻照片、图片资料,宣传科学知识、国内外新闻和成就,给读者带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同时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市图书馆还就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再就业、市场物价、房地产、股票、证券等开展了广泛的信息咨询服务活动二是充分发挥图书馆窗口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如市图书馆利用每年服务宣传周活动,组织小学生少儿读书会、知识竞赛、作文竞赛等项活动,旨在进一步推进社区青少年读书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教育。他们还与共和街、和平、会馆、西苑等市十几个小学建立了长期的“红领巾手拉手读书小组”,由学校和图书馆共同负责,定期推荐藏书,严把质量关,使这些书目融趣味性、教育性、科学性和广泛性为一体,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爱西北、爱家乡的风尚,成为21世纪西部地区未来的建设者。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完善了少年儿童的读书结构,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通过这种宣传,不单是宣传了图书馆本身,而是在宣传了人类的文化弘扬了时代的文明。同时对提高图书馆自身信息咨询服务水平,密切与读者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5 利用地方文献,服务地方经济

地方文献反映、记载了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史,对于了解过去、指导现在、探索未来、研究开发本地自然文化资源,发挥地方优势,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以及编纂地方史志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西部大开发中.作为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的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收藏利用地方文献就显得尤为重要。自去年以来,武威市图书馆除抽调专人负责收集地方文献外,还利用各种场合和方式宣传地方文献收藏的意义。此工作得到了市委各级领导的支持,以政府名义发文,还利用电视台、电台,各种大小会议宣传动员,收集到地方文献6O多册,还在文化广场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并给捐赠者发了证书,尔后图书馆抽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分编地方文献。且开设了地方文献专藏,利用专题书展推荐书目,开辟“地方文献捐赠榜”板报专栏,如召开地方文献作者座谈会,举办“西部大开发中的银武威”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吸引广大读者,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促进了西部开发中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3.6 加强网络建设.提供网上信息咨询服务

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的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物化、过程化、结构化的系统机制被迅速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联结机制。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科越分越细,边缘和交叉学科不断出现。这些特点使信息数量增长迅速、类型复杂、分布广泛,另一方面,由于图书馆经费短缺,书价上涨幅度较大,单靠一个馆的信息源已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因此,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除了自身想方设法扩大信息源外,还必须有全局观念,加强同有关单位与其它图书馆的联系,组织联合目录,实行馆际互借,建立统一的信息网体系。开展有组织、相互协调的信息咨询服务,这是扩大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方法。在加强网络服务的同时,开展网上信息咨询服务。

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网上信息资源的无序化现象急切地呼唤着图书馆员的参与,如何把网上的数据有效地组织起

来,为用户提供“目录检索系统”,以及根据用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编制“导读系统”的任务,已历史地落在了参考咨询员的肩上。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现代化网络设备和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才优势,广泛开展网上资源信息服务,使公共图书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信息中心与重要基地。

总之,西北地区虽不能兼得“天时、地利”,但凭借知识经济和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时机依靠西部勤劳纯朴的人民,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筑成的致富高速公路,提高西部地区劳动者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推动人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此,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要不断提高信息咨询服务能力,直接参与知识经济与西部大开发,在信息咨询服务实践中努力增强自身活力,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参考文献:

(1)吴建忠,21世纪图书馆展望.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中国图书馆学会.21世纪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战略.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3)林志成.社区公共图书馆建设之栽见.图书馆杂志,2001(9).

(4)蔡丽芳.体现地方特色.优化藏书质量.图书馆杂志,1991(4).

(5)郑晓映,浅析公共图书馆的社区服务.图书馆杂志.(5).

(6)包靖国.从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服务”谈起.图书情报论坛.(2).

(7)杨改学,黄立新,现代科技传播与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思考.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

(8)孙烈涛.公共图书馆网络用户及其信息咨询状况的分析与应对.新世纪图书馆,(4).

(9)刘荣.图书馆信息服务与管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祖央 甘肃省图书馆 )

5.西部志愿计划 篇五

——江西省西部计划项目办致2012届高校毕业生的公开信

亲爱的同学们:

又是一年似火的初夏,青春洋溢的你们即将告别大学生活。在美丽的校园里,你们增长聪明才智、见证社会发展、感受自身成长、寻找人生目标。现在,你们即将步入社会,开拓新的人生事业,迎接全新考验。在这里,我们向你们表达最诚挚的祝贺!

我们真诚地欢迎你们报名参加江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感受西部新生活,展示青春舞台,收获成长硕果!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的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创业的工作项目。九年来,我省已有2538名大学生志愿者用智慧和汗水耕耘中西部沃土,奔赴广西、海南、四川、新疆和我省基层地区无私奉献,志愿者们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执着和坚强践行青春的誓言。志愿者们投身西部、投身基层,传播现代文明,有的登上讲台、教书育人,成为递薪传火的人民教师;有的精益求精、治病救人,成为白衣天使;有的在田间地头、学以致用,为西部带去农业科技知识;有的扎根基层、勤奋工作,成为老百姓贴心信任的乡村干部。在西部、在基层辽阔而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闪动着志愿者们青春的身影,留下了志愿者们奋斗的足迹。

辛勤劳动的人民用汗水在西部和基层的土地上浇灌出璀璨的文明之花,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那里,有蔚蓝的天空、崎岖的山路、广袤的森林……在经历数千年沧桑岁月的土地上,有热情豪爽、勇敢质朴的人民,有西部开发对人才的渴求,有基层群众对你们的信赖与期盼,还有贫困山区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选择志愿服务中西部,“用一年到三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用你们宝贵的青春,营造出一个人生的奇迹。”对于每个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选择去西部、选择去基层是一次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在那里,你们将获得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在那里,你们也许会经受生活的磨砺,甚至体味失败与挫折的辛酸,但是,你们也一定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坚信,在这段奉献的经历中,你们将收获宝贵的精神财富,提升职业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奠定今后事业成功的坚实基础。

2012年西部计划报名工作已经开始,在4月17日至5月25日,你可以登陆西部计划官方网站(xibu.youth.cn)查询有关通知或咨询学校项目办(设在学校团委),进入“西部计划信息系统”填写报名信息、下载打印《西部计划报名登记表》,经所在高校院系党组织核实盖章后,于5月25日前交到学校项目办。

同学们,期待你加入“西部计划”。因为这个选择,西部和基层的明天将变得更加美好!因为这个选择,你们的青春将更加壮丽!

江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项目管理办公室

6.西部计划个人总结 篇六

怀揣着梦想,憧憬着未来。我义无反顾的踏上服务西部的征途,来到了茶马古道——荥经。在这片崭新的天地中尽情挥洒自己的豪情与壮志、青春与无悔。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年的服务期限转眼将至,再回首时,曾经荆棘密布的道路已变成康庄大道,阳光普照;曾经的彷徨与困惑已化作欣慰与感激的泪水,浇灌理想;曾经的失落与沮丧也被成功与自信取代,无比坚定。回顾这既短暂又漫长的一年志愿生活,获益良多。

一、不断学习党政思想,提高政治觉悟。在服务期间,我重温入党誓词,继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联系实际,积极参加各种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学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践行“八荣八辱”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思想上不断体现党员先进性。在日常工作中,我还经常通过报纸、网站、党刊等途径,关注时事,关心国情,不断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觉悟水平。

二、不断强化工作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在工作中,我一直坚持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突破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服务期间,我完成了2009年、2010年政府办两年的文件的归档整理工作,同时还负责了机要室部分日常工作。2011年4月初,因工作需要我调到政府采购中心继续自己的使命。尽管采购中心的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但我不 怕。我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对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不懂就问,不会就钻,通过广泛阅读公文材料,上网查询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水平,完成了对采购的无知到现在熟知的转化。至此,我不仅对办公室工作的流程、文件处理、公文写作、打印机、一体机、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等工作熟练精通,而且增长了自己在采购方面的知识水平,并在不断的提高中。服务期间,我一直坚持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在各类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注意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利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资源,取得最大的效果和成绩,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水平。“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我利用工作之余阅读报纸、党建刊物、党建网站和文件,熟悉党政工作;同时还会看一些有关社会管理、社会交际、国学等方面的书籍,还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内涵的修养;最后,我还经常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和学习,经常与许多志愿者进行交流,善于发现他人优点,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各种理论学习,通过换位、全方位、多层次思考,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水平。

四、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我一贯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我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认真努力工作和学习,积极投身社会,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用自己的力量去回报社会。在服务工作中,我遇到问题就积极请教,主动配合部门及同事之间的工作,每周打扫办公室,保持办公室整洁、卫生;同时团结荥经县内其他志愿者,就如何搞好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商讨和交流,使自身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011年五四青年节时,我很荣幸的被评为“荥经县优秀志愿者”,这不仅是对我付出的肯定,更是对我以后的期待。志愿者,是我的代名词,更是我难以忘却的记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第一个角色就是西部计划志愿者,从服务开始践行自己的青春承诺。这一年虽然很

短暂,可是这一年让我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这将是我一生是最难忘的一年。今后,我将继续发扬西部计划志愿者精神,勤奋学习,认踏实工作,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7.西部计划报考条件 篇七

关键词:页岩油,含油量,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沙四上亚段

页岩油 (Shale Oil) 是指以滞留在纯泥岩或页岩中的石油聚集[1,2]。将泥页岩及其薄夹层中产出的石油作为研究对象。

一、区域地质概况

西部凹陷沙河街组四段是辽河坳陷裂陷形成湖盆的初期产物。在北部地区沙四段中部发育薄层油页岩、灰坪、云坪、灰泥坪。南部地区沙四段上部发育间互的砂砾岩、砂岩与泥岩, 顶部泥岩与油页岩间互沉积。沙四段与下伏房身泡组为假整合至不整合接触。

二、页岩油气聚集条件

1. 沉积环境

烃源岩和源储共生关系是页岩油气形成的重要的地质条件[3], 沉积环境及其演化控制致密油气形成的烃源岩储层和源储共生关系。

北部地区发育滨浅湖沉积和碳酸盐岩沉积, 中部地区发育滨浅湖沉积体系和碳酸盐岩沉积, L2-L3井区为灰坪沉积, L39-S90井区为云坪沉积。在南部地区出现了半深湖沉积, 范围从SG84到S110井区, 沉降中心在南部地区。

2. 生烃条件

(1) 烃源岩非均质性

根据岩石热解分析结果统计, 以Ⅰ-Ⅱ型干酪根为主 (尤其Ⅰ型) 。单井泥页岩样品TOC高, 均值>2%, 均值为2.27% (N=385) , 氯仿沥青“A”均值为0.25% (N=390) ;产油潜量均值为4.18mg/g, 总烃含量均值为728ppm, 表明沙四上亚段为页岩油气发育的重点层系。平面上, TOC主体位于1%-4%之间, 高值中心位于南部洼陷;Ro均值为0.46%, 大部分处于未熟-低熟热演化阶段, 平面上呈现由西部向东部逐渐增加的趋势。

沙四上亚段具有有机质丰度高、未-低熟的热演化程度和发育Ⅰ-Ⅱ型干酪根特点。开放体系下的生烃动力学实验结果显示, 含灰页岩及灰质页岩, 累计生烃量超过190mg/g, 生烃能力最强。

(2) 优质源岩分布

针对页岩油“优质源岩”使用的标准为:TOC≥2%, 1.2%>Ro>0.5%, I型II1型有机质。沙四上优质源岩为含灰、灰质页岩、云质页岩, 生烃潜力>20mg/g。

优质源岩在纵向上表现为非均质性, 横向上具有可对比性和连续性。在沙四上亚段剖面对比图上, Δlg R的变化能很好的反映有机质丰度纵向非均质性和横向连续性。平面上具有北厚南薄分布, 沉降中心在中南部地区, 厚度一般在30m-150m之间, 最大可达250m以上。

3. 储集条件

页岩油做为一种自生自储的非常规资源, 其储集空间类型、孔渗物性及裂缝发育程度对页岩油的富集以及页岩油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矿物组成

成分以粘土为主, 含量高于43%, 其次是石英, 平均含量在26%左右。粘土矿物以伊/蒙间层和蒙脱石为主, 其次是伊利石。伊/蒙间层平均含量为58.02%;蒙脱石平均含量59.25%;伊利石平均含量为32.91%。

(2) 岩石类型

针对泥页岩, 选取了黏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石英+长石作为三个端元, 建立泥页岩三角分类图版, 将西部凹陷泥页岩划分为四个大类:1) 灰、云质泥页岩及泥质云岩;2) 含灰 (云) 泥页岩;3) 硅质泥页岩;4) 黏土质泥页岩;结合岩心和镜下泥页岩构造, 进一步将泥页岩划分为2类8种类型。

灰质页岩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 灰质页岩形成沉积环境相对闭塞, 水体循环条件差, 有机质丰度很高, 呈现出电阻率较高的电性特征。岩心观察S90、S111、S112井等井沙四段灰质页岩为灰褐色, 水平页理极其发育, 夹有薄层砂质条带, 断面有机质呈现灰黑色, 偶见到沥青脉。顺层理面容易破碎, 常见宏观裂缝发育, 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页理缝。

(3) 储集特征

页岩为特低孔渗储集层, 以发育多类型微米甚至纳米级孔隙为特征, 中国石油将其分为颗粒间微孔、粘土间微孔、颗粒溶孔、溶蚀杂基内孔、粒内溶蚀孔及有机质孔等。

(1) 储集空间类型

据岩心观察, 薄片、铸体、常规物性等资料的研究:雷家地区泥质泥岩溶蚀缝是页岩油气主要储集空间, 可见溶蚀孔以及晶间孔。曙光地区油页岩储层主要体现在横向的页理缝上, 由于其页理结构, 横向上易发生滑动, 可见碳酸盐充填其中。此外, 孔隙类型有微孔及溶孔。

(2) 储集物性

孔渗分析测试表明, 沙四段泥页岩有效孔隙度分布范围为0.8%~18.1%, 平均为5.98%, 渗透率分布范围为 (0.00121-0.8524) ×10-3μm2, 平均值为0.178×10-3μm2。

比表面积测试:孔隙直径分布范围为1-4000nm, 主要集中在3-6nm, 平均孔直径在5.6-17nm, 主体为微孔隙, 部分可见中孔。灰质页岩孔缝类型为页理缝、粒间溶孔, 孔缝直径8-100μm, 根据中国石油泥岩孔隙分类方案, 属于微孔-中孔;云质页岩孔缝类型为溶蚀孔、粘土间微孔, 孔缝直径500nm-6μm属于纳米孔-微孔。

(3) 泥页岩脆性

岩石脆性是指其在破裂前未觉察到的塑性变形的性质。研究主要根据X衍射全岩定量数据, 采用岩石组分法计算脆性参数。岩石组分计算脆性指数的计算公式:

BI= (Vqa+Vca+Vdo) ×100/ (Vqa+Vca+Vdo+Vcl)

式中BI—脆性指数, 无量纲;Vqa、Vca、Vdo和Vcl为泥页岩中石英、方解石、白云石和黏土矿物的含量, %。

脆性指数统计分析结果 (N=151) 显示, 云质页岩最高为73, 灰质页岩为67, 硅质泥页岩为56, 粘土质页岩为42。

4. 泥页岩含油气性分析

(1) 含油量

含油量的测定是评价页岩油资源的关键参数[4]。采用氯仿沥青“A”轻烃校正确定含油量, 公式为:

w=“A”× (1+K1×Ct)

w-含油量;“A”-实测氯仿沥青A;K1-轻烃校正系数 (K1=0.5, 据Behar, 1997) ;Ct-实测沥青A中总烃所占比例, 由氯仿沥青A抽提实验确定。经校正, 统计分析了各类型干酪根含油量, 并建立了不同类型烃源岩的深度与补偿系数关系图版 (图3) , 沙四上亚段含量为0.52%。

(2) 气油比

对L84井沙四段页岩岩心样品进行现场解析实验, 在2761m和2780m分别获得深8.6 m3/t、11.8m3/t以甲烷为主的溶解气, 以溶解态存在于油中的天然气资源可观。通过生烃模拟实验, 建立不同类型烃源岩Ro与溶解气油比的关系图版。在实际应用中, 可以根据出油井段的深度, 通过换算Ro和确定有机质类型来计算该深度段或是层位的溶解气油比, 计算溶解气资源量。

结论

通过对西部凹陷页岩油气的研究, 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初步探索了适合西部凹陷沙四段的页岩油评价方法, 并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对非常规油气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确定了4套优质烃源岩, 其中沙四上亚段 (含) 灰质页岩热演化程度适中, 生烃能力最强;页理缝发育, 脆性矿物含量高, 含油性好, 是页岩油勘探有利层位, 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3.通过实验分析手段确定了研究区页岩油的含油量及油溶气含量, 为下一步资源量的估算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政璋、杜金虎等, 致密油气[M], 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

[2]邹才能, 陶士振, 侯连华等.2011.非常规油气地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3]邹才能, 董大忠等, 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 (6) :641-652.

8.西部计划报考条件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西部贫困农村小学低年级识字状况调查

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农村生活与教育环境的影响,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识字教学上的不理想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忽视识字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在学习上比较依赖家长和教师,再加上家长对识字教学认识的误区,认为孩子還小,识不识字没关系思想的存在,这都导致了低年级学生识字效率的低下。

2、识字兴趣不浓厚

农村小学教育中,学生对识字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很多孩子都把时间放在了玩游戏和看动画片中,但对动画片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文字却视而不见,主动性严重缺乏。

3、环境条件不足

农村教学条件普遍是比较低下的,教学活动很多情况下都是依靠一本教材和教师的讲解展开的,学生难以在真实的情景中得到直观的教育,再加上农村文化普及度比较弱的影响,学生更是难以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学到知识。

二、提升农村小学低年级识字能力的对策研究

1、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1.1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学生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学生都喜欢游戏,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1.2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多识字

喜欢得到别人的赞赏,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要多运用“你真棒”、“你识字的方法真特别”、“你真是我们班的识字大王”等激励性语言使学生愿意识字、体会到识字的乐趣。两周一次给字注音比赛。通过评选“识字大王”、“识字能手”、“识字小先生”“识字进步之星”等,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小学生喜欢竞争,评选就是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生字。评选要有一定的梯度,面要广,使每个同学都能够获得一种称号,使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1.3鼓励学生做小老师

小学生有着非常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做小老师可以使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如让小学生把课外搜集来的生字教给班级的所有同学;又如小组合作中,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小老师,教小组成员识字,检查小组成员的识字效果,早课或认读生字时都可以让学生来做领读小教师。

2、授之以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2.1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

在现代汉语中,形声字占有90﹪以上,其余的基本上属于象形、会意和指事三大类。我们可以用直观演示法、字理讲解法、儿歌记忆法、肢体表演法、谜语识记法、加减替换法等等识字方法。编儿歌,编故事。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编一些帮助学生识记,以后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着编一编。在表示动作识字教学中,边教字边做动作;如教“跳”字时,就做一个青蛙跳的动作。凡是动词都可以做相应的动作,加深印象。

2.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同的孩子在学前教育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孩子已经认识了一些字,多的到200字左右,有的孩子却是一张白纸,而且孩子先天智力发育也有不同。因此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如和家长一起.钓鱼识字:把字卡当作鱼撤在地上,让孩子去“钓”,钓来一个字卡读一读,读对了鱼就钓起来了,没读对,教他认认并把鱼放回去。还可以家长读一个字,孩子必须钓到那个字,读出那个字才算钓到了“鱼”。也可以几个孩子比赛看谁钓到“鱼”多。这种方法用来复习巩固识字效果好。……只要学生能够尽快地记住汉字,方法不求统一。学生干自己喜欢干的就不会觉得厌倦,而会觉得是一种乐趣,一种心理需求的满足。

3、课外识字,方法多样

课堂中识字是识字教学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我认为,课堂外的识字往往更加丰富,更为重要,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识字,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

3.1以校园文化结合教学

每个孩子都有识字愿望,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定会收到好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周围的文化氛围进行识字教学。如在走进学校大门时,校门上的文字。又如《小学生守则》、《规范》中的一些字词,以后,在课余及空隙时间,孩子们又认识了校园内的儿歌、警句、名言,黑板报上内容等等。孩子们的识字量可大大提高,孩子们的识字兴趣也大大增加了。

3.2以认识同学姓名、增加识字量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同学的姓名,帮助老师发作业本是非常乐意做的事。据这个特点,开学初学完拼音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姓名卡,上面写拼音,下面则写上姓名,让每个孩子在课外都能去认识同学的姓名。教师利用这个还可以轮流让学生发放作业本,这样既可以巩固了拼音,又让学生认识了不少字。

3.3家长协助生活中识字

如教布娃娃识字:让孩子当小老师,让布娃娃、绒毛狗、小熊、猩猩、企鹅、大熊猫等绒布玩具当学生,家长当班长喊“起立、坐下”识字。再如孩子上儿童公园前,先要认一认“儿童公园”四个字。凡是孩子迫切要求出去玩的时候,都可以先识几个字再行动,到外婆家去也可以学“外婆”两字,认认外婆家居住的街道、村庄、门牌号码等。

3.4以“识字袋”巩固识字量

孩子识的字多了,如不及时巩固运用,会被渐渐遗忘。因此要指导孩子制作“识字袋”。将每天认识的字写在一张纸上,如果会画画的还可以配上相应的图画,然后装进袋里。每周将字卡拿出,认识上面的字。孩子在体会成功的同时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生字。长此下去,“识字袋”渐渐重了,孩子们的识字量也逐渐增多了,知识更加丰富了。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识字的方法是很多的,但面对农村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当地的语文教师还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环境出发,给予学生针对性的、个体的教学方法,当然,教师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更为合适的教学策略,并进行不断的尝试,只有把握了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发展特色,并应用到了教学之中,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范丽平.农村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51).

上一篇:教师不当班主任是一种遗憾下一篇:童话故事之森林之王作文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