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论文

2024-07-12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论文(7篇)

1.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一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的解放思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不断继续解放思想。(2)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理论成果: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毛泽东。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5、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

抉择?第一,从国际环境上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活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第二,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第三,改革开发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6、(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好和最高实现形式(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7、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第二,优化教育结构。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 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一,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四,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第五,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第六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第七,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一,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第二要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第四,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第五,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8、建党90周年3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十八大精神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一,面对资源紧缺、环境破坏的现实状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迫在眉睫,意义重大而深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要把节约放在首位。而这个节约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节约,而是指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合理利用资源。第二,要减轻环境承载压力。要控制人口增长,但是这个控制人口增长并非硬性规定只生一胎,而是不能再像七八十年代那样无控制的增长,要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毕竟现在社会也出现了老龄化问题,年轻劳动力偏少,而这也会影响国防和军事的力量等,因此要慎重,计划方案要合理协调。第三,也要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

10、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新思路?第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第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抓紧推进当前紧迫的工作,又要对长期战略目标作出谋划。第三,文化改革发展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既要注重从理论上阐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又要注重从实践上提出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

2.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二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二)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言以蔽之,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首先, 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在马克思主义创立时, 马克思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 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性, 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论出,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 正如《宣言》中所说的,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也就是说, 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 落脚现实世界, 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 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反过来说, 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 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 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次, 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 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不仅规定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而且把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作为党的群众路线, 把关心人民的疾苦, 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大事。邓小平认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江泽民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 就是为人民谋利益, 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胡锦涛强调要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 情为民所系, 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因此,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 并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不断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阶段。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他说:“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 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 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相联系,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 刘少奇同志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精辟概括, 同时七大党章也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首次中国化的过程。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阶段。

此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小的阶段。

(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阶段。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基础上, 逐渐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 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1982年,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 精辟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 科学地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 从理论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党的十五大正式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国际、国内和党内的形势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92年,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 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阶段。

2006年8月15日, 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向全党提出明确要求, “今后, 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2006年10月22日,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 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总之, 党的十六大以来, 面对国际国内局势发生的急剧变化和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以人为本, 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 从而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二、关于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一) 什么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指融合了中国革命建设经验和理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

(二)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现状。

在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不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正如王伟光同志在《以不断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一文中所说:“在新时期, 我们党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创造性地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的问题, 从而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三)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成果。

1.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目前,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主要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 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成果。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只有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并加以创造性运用, 才能在各国的革命与建设中转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毛泽东既坚持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又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 为中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国后, 他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 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 成功地解决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问题, 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的过程中, 提出了中国最大的国情是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此基础上,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作了科学阐述并付诸实践, 从而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及生命力。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

胡锦涛说:“我们一定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既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 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从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就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科学性,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将始终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向前进。

2.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 同样,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在于理论创新。没有创新, 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没有创新,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生命力。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经历了两个阶段。

(1) 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学说, 它是有史以来惟一自觉地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学说, 它的根本特性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这一鲜明的特征决定了它必然要求理论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必须适时地变换其理论形态, 不断地充实新的理论内容,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以各具特色的历史形式而存在。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中国革命, 就必须为中国人民所掌握, 变成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力量。因而也就必须改变自己的理论形态, 实现其形式的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一个国家, 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作用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本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如何搞革命、如何夺取政权、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在照搬列宁的通过中心城市暴动夺取政权的做法失败后,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总结历次革命斗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果断地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方针政策, 从而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型革命道路, 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正如毛泽东所说:“很清楚的,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 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 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 使革命向前发展, 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可见中国共产党人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原话, 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 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形成于不同时期, 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 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 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治动乱, 经济停滞, 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人民生活长时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的中国将何去何从, 如何走出一条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道路, 是摆在我们党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 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好制度, 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过去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不是完全清楚的。因此, 从新时期一开始, 我们党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紧紧围绕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索, 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

那么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呢?邓小平说“搞社会主义, 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 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 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 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 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 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中国这样的落后条件下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毛泽东已经做出了理论回答, 并经过了实践检验。但怎么样才能使全国各族人民真正共同富裕起来, 邓小平同志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回答。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成果足以证明新理论的正确性。再一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

党的十三大以后, 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遇到了空前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些震惊世界的事件, 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以来遇到的最严重、最深刻的危机。在国内, 我们的改革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困难, 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 形势十分严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坚持改革开放, 依靠党和人民, 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阶段, 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以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阶段性特征, 一方面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 始终按照党的理论、路线、纲领、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 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 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 研究新问题, 总结新经验, 形成新思路, 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总之,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 只有不断创新, 才有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超越马克思主义。只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超越了马克思主义, 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中国化的新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概念, 两者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 也有根本的区别。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概念上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实践过程, 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实践时, 先进思想家将其结合中国国情并逐渐使之符合中国国情进而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 强调的是“中国化”这个趋势和过程, 中心词为中国化;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 是指符合融合了中国革命建设经验和理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 是强调结果, 中心词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从广义和狭义上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特指马克思列宁主义, 是狭义的;而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泛指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观点, 是广义的。三是从提出的时间上看,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 党的七大才首次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四是从强调的内容上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并使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要突出它的中国属性, 强调从实际出发, 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二者的联系不仅在于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而且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确立与发展又反过来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1卷, 第291页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1卷, 第248页

[3].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第11卷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第2卷

[6].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7].人民日报, 2006, 8, 16

[8].人民日报, 2006, 10, 22

[9].红旗文稿, 2010, 1

[10].胡锦涛.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1].毛泽东.毛泽东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665

3.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三

唤醒当代学者的学术良知、时代良心和当代使命,为重建中华民族思想自我进行积极的精神营造。要把握这一公共出口,必须将其视为一种弱纲领、一种宽松的包容性框架,通过中国化范式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复归和学术定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公共出口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一)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几乎每一个单独的研究视域都曾宣称自己真正切中了社会实践的时代主题,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从而代表并引领當代哲学精神的未来走向。而事实上它们只是在很有限的程度上把握住了时代特征,在狭隘的自我研究视域中体现了时代精神,因而无论哪一个单独的研究视域都不可能替代整个哲学体系而发展。[1]唯有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并把中国化作为共同的时代立场,才能实现其内在融通、和谐共进和向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回归。

其实,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进步都必定伴随着作为其文化核心的哲学上的更新,而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也必然牵带着哲学向高层迈进。当代中国各方面改革向深层开掘的伟大实践,引起了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而当代哲学在从整体上集中回应现实生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大量地进行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性建构的过程中,自然引发了其原有研究主题、思维框架、基本范式、核心视域甚至是主要内容发生格式塔般的转换和转向。这一转向,一方面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诸多研究视域和重大成果;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认识误区,其中多元取向是最典型的一种。[2]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多元取向,在各个方面都有表现,仅从解读路径分析,主要可概括为七种:以“书”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本主义),以“史”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教旨主义),以“苏”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苏联教科书),以“西”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言必称希腊),以“后”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以“马”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唯“马”是从、以马反恩),以“中”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2]它们分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书本中的条条框框及各种教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苏联的观点方式和做法、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视角、马克思的少数经典文本中的观点、解决中国当代问题的视角,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解读和研究。

不同的解读路径,会产生不同的研究取向并形成不同的研究范式,因其侧重点不同,产生的研究结果也不相同。上述前六种研究方式在历史上都曾产生过积极作用,但由于长期固步自封、自设藩篱,长时间固定于一种研究框架内,硬化了学科边界,从而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出现了诸多认识上的偏差[3],导致了如下结果:(1)抽象化、教条化的义理结构和假大空的宣讲模式与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形成了强烈的思想反差;(2)用充满霸权意味和准政治特色的原理体系来反注经典文本;(3)使火热的现实生活屈就于冰冷的僵化模式,导致理论与生活的严重脱节,在精神指向上越来越远离时代、人民和生活,使人们对之进行应激性的排斥和远化处理;(4)在马克思主义之上建立各种远离或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非正常理论或产物,使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失去自我和本真精神、迷失本性的危险;(5)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的无序和意义的低迷,使之面临合法化危机。就此而言,在前六种取向的研究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东西都无法保全,又如何将其变为时代的思想、如何占满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跻身于主流文化形态,为社会变革提供智力支持呢?

迫于实现哲学的当代化及世界化的考虑,不少人急于用前六种研究方法将马克思主义拉上当代哲学的各种解读平台,对之做僵硬机械的比附和任意解读,在马克思主义头上堆砌了各种各样的“建筑”。这不仅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泛意识形态化和自我边缘化,严重遮蔽了它的本真精神和当代价值,而且直接导致了它的多元取向和相对主义格局,大大削弱了它作为软实力在当代中国文化生产力建设中的铸魂作用。[4]事实上,哲学虽然是属于形而上的思想领域,但它的智慧却深深扎根于时代之中,作为把握时代的思想,而时时处处表现为一种现世的智慧。如果一种哲学缺乏与时代的相关性,那它就毫无价值,只有对于时代具有切身意义的问题研究,才是真正值得面对和思考的。所以,在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解读时,必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共同的政治出口,坚持以“中”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路径即中国化研究范式,才能走出各种认识误区。

(二)

哲学作为把握时代的思想,真正的哲学问题实质上就是社会现实中的时代课题。每个时代“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5](P120)

。与科学不同,哲学与自己的时代是不可分的,任何哲学观点都“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思”,它的生成和发展都不能脱离时代的特殊要求,它总是从世界观高度和最根本的意义上与自己时代的特殊性内容内在地联结在一起,并以之为特定的时代立场和发展方向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5](P121)无论抽象程度多高,哲学都不能不根植于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中,不能不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代哲学多元论争的焦点并非体现在它是否具有现代性上,而是体现在如何对现实作出反应和求解时代课题上。

从理论上看,只有以“中”解读的方法和路径即中国化范式,才是真正从哲学世界观层面上代表该时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根本意义上捍卫并巩固该时代的立场;才能打通各种特殊的研究视野,把各种极具精神性意义的哲学元素有序地整合起来,并在时代的感召下推动它们按照时代前进的总要求整体地、协调地发挥精神指引作用。而正是由于它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现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现时代的本质特征,真切地体现和代表现时代的律动和发展趋向,从而集中体现“时代精神之精华”并构成“文明的活的灵魂”的哲学新形态。其他几种研究方法作为某个特殊的研究视域,由于任意割裂哲学研究的整体视域并呈现为处于破缺状态的哲学碎片,无论如何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立场,当然也无从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所以,只有中国化,才是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多元取向认识误区的公共出口。

从当代哲学发展的具体实践上看,近年来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论域在相互争辩和猛烈撞击中,其中国化的时代立场已浮出水面。[6]无论从总体视域、具体论域或者个别论域上看,无论从内部研究抑或外部研究上看,当代哲学的各个视界从不同的侧面和视角,在回应和反思时代课题过程中,大多基本完成了其中国化时代立场的建构,在对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批判性的反思中完成了其中国化的学术定位和自我回归。马克思根本上就是我们同时代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超越的意识境界,但在未来的研究中它又必须通过逐渐中国化而走向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中国化解读,用中国的哲学话语说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使之在每一表现中都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具有为现时代所需求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以一种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去引导中国现时代的改革事业,这既是当代中国哲人应有的时代良知和崇高使命,更是其理性走向成熟与自觉的标志。因而,中国化的立场就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者的共同立场,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各个学者诉求的同一方向。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永远的光荣,具有永恒的历史价值,关键就在于它固守着自己的中国化立场,满足了为中国现代化事业提供精神支撑这一最大的政治需要。哲学与时代的统一,正是通过它特殊的政治效应而实现的。在当代中国,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政治立场和政治指向,是它唯一正确而切当的出场路径,也是它发挥重大政治效应和意识形态功能的根本途径。

在当前,显而易见,以中国化作为时代立场,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是保持我们在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上的清醒与坚定,保持其在政治上的合法性、先进性并达到理性自觉与成熟的时代重托和民族期望,也是从各自为战、互相挤兑的无序纷争中挣脱出来,从各种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和旧体系、旧做法中解放出来,从各种主观主义、唯心主义、教条主义、实用主义中解放出来的唯一出路。同样,以中国化作为当代哲学的发展方向,既是建构面向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内在需求,更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时代的感召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政治需要。坚持中國化的时代立场和发展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这样才能推动哲学建设事业的进一步繁荣。[7]

步入共同的中国化立场,能够超越各种研究视域的局限,放弃无谓的论争和不切实际的空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存和发展的理性根基进行培根固本;而明确中国化的未来走向,则能够昭示当代哲学发展的远大前景和引领时代、重构社会生活的特殊功能与使命。站在中国化的时代立场,不仅为各种具体视域找到了公共的政治出口,也为之开拓了新的自我生成之域;而固守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则不仅能为自己拭亮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形象,也能从哲学层面代表并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化立场犹如一条串线,内在地贯穿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思想精髓,真切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元本质及其多样表现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则仿佛一个吸盘,能聚焦哲学研究者的目光,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这一软实力携手共进。只有坚持中国化的时代立场和主导方向才能走出各种认识误区,并将其原有的前卫理念先行地注

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唤醒当代学者的学术良知、时代良心和当代使命,为重建中华民族思想自我进行积极的精神营造。[8]

(三)

接下来的问题是,该怎样把握中国化这一共同出口呢?它是否会导致新的文化霸权和思想垄断呢?历史地看,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确产生了一大批理论家、庞大的理论队伍,然而却形成了整齐划一的超稳定的研究范式,先进性的思想并不是靠其自身、靠真理的力量,而是靠极权政治和空头说教实现统一的。由于极左政治路线长时段的粗暴干预和高压,思想界曾一度陷入全面的停顿和退化,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研究方式、思想体系等,日趋定型与保守,裹足不前、暮气沉沉、罕言创新成为普遍现象。虽然在远离政治的边缘地带,思想界曾开展过一些讨论,多少激发了一些思想创新的能量,但由于政治手段强行介入学术论争,不公正地对待积极的思想工作,致使整个党的思想建设的创造性、开拓性被泯灭,僵化保守之气泛滥,整个思想界蜕变为极左政治的奴仆。阻断言路,大搞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繁琐论证的结果,只能大大降低党的哲学理论威望和对群众的影响,大大削弱它的预见和审视功能,更窒息了其创造性的思想灵性和把握时代的高贵品质。

这种靠极权政治所实现的思想统一,无异于一种文化霸权或思想垄断,它使学者们只能在旧条条中为一些“老话”招魂,使理论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导致了思想的自杀和精神的自残。

改革开放后,随着实践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在学界逐渐形成了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社会氛围和学术空间,研究无禁区成为学术界的座右铭,学界开始从各种教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形成了基于实践的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学术人格和研究心态,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观点、思想风格、研究范式和核心论域,既有教科书范式、教科书批判范式、后教科书范式,又有问题研究范式、文本解读范式和中西马融通范式,既有总体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范式,又有具体上的文化、价值、生存、社会、历史、发展、系统等各种范式。

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理论研究又变成了一场辞藻的盛宴。一方面,这的确有利于思想解放、活跃思路、开拓创新,激活不同的研究范式、思维路径和解读方法,引发学术争鸣,推进哲学研究向深层开掘;但另一方面,如果放任思想随意播撒,将自己的研究重点和研究中心无端地旁置、泛化、外移和扩散,就会使自己沉陷或淹没于生活的直接性事实中,使自己的内在性、纯品性、同一性瓦解,使之与科学、文化的固定界限模糊,在日渐边缘化、碎片化、空壳化中魂不附体、精神萎顿,并在自残自虐中走向他者化、异己化。可见,在哲学研究中确立统一的时代立场和公共的政治出口是很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日益发展并成为显学的。

4.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篇四

41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近现代西方发展道路,是在其几百年的资本主义背景下确立起来的,背后更有着上千年的西方文化滋养,有着崇尚个人奋斗、自我实现的核心价值观,还有着几百年海外殖民掠夺的“资本”。这些都与崇尚和平、崇尚集体主义的中华文化存在重大差异。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一定要走中国自己的路。在长夜漫漫的困境中,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梦的实现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实现,在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国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社会发展规律的“秘密”只能到实践中去探求,真理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所以说中国梦实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体现。

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始终以实践主体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始终是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但是在以往的社会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真正地很好地坚持这一目标,因为忽略了主体-认得创造性与实践性。全面正确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可以加深我们对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我们贯彻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的自觉性。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指导,必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更好的发展。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全面 协调统一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重视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及人对自身实践的协调发展,只有这三种实践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在中国发展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前提和人文基础。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前提和现实基础。同时还要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 篇五

摘要:2021年正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一百年也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一百年,这一百年是中国共产党历经千辛万苦的一百年,也是历经曲折磨难的一百年,但同时也是创造辉煌的一百年。一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也变得更加强大了。之所以会成为今日之盛世中华,和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程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基本原理。正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一直引领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着。本文就主要通过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探索历程为主线进行具体阐述和探讨。

关键字: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探索历程

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也是探索史。正如一百周年上的“七一”讲话精神中所指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既然是历史和人民共同选择了共产党作为领路人,就应该更加团结一致建设更好的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人民在苦难时候的“指路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信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会将它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光明牢牢抓紧。因此,在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历程之前,先了解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从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相关经验,以此来发现、认识以及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客观规律,再将总结出的规律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原理之中,这也是给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的新内容,使得这些内容能够在此利用到中国未来发展的征程中。还有要根据中国多民族的特点将马克思主义理念运用多种民族语言的形式翻译出来,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势,明白它在每一个中国人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以及作用,最终能让它成为具有中国特色风格和性质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特征: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思想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特征具有极度的相似性,因此可以说共产党的建立就是顺应了时代,又从那个时代中进行实践探索,在一边实践探索的同时又团结中国人民一起共同奋斗。这三种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最好的证明

首先,时代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是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产生的,也一直在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中作为“行动指南”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往前奋进。

其次,实践性特征很明确地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纸上谈兵,是一种实践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产生和发展也是来自于人民革命的实践当中。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它就是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征进行革命奋斗。在中国革命一步一步发展过程中,它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怎么走的长期斗争中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

最后,人民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最大的贡献在于它让世界上所有的无产阶级工人清醒地认识和意识到了正确的人生方向,让人民自己站起来改变世界.这也是马克思理论关于人民性特征的最好解释。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正是结合了人民性这一特征才使得他们在百年历程中将为人民谋幸福放在首位。

二、持续推进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激励,因为在过去的百年当中,共产党用一次又一次的真理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也使得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过去的一百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将中国过去一百年的具体的实际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新,并且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入到中国人民的心中以及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这就为将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持续推进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正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的讲话精神中,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一样“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过去的百年理论实践以及创新的过程,与此同时还强调了在面对新时代以及新的百年征程路上必须强调坚持了“两个结合”,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给新的百年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之所以说要在新的百年征程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有着它重要的原因。下面就结合中国共产党过去的百年征程进和现在中国的具体国情详细的阐述:

1、归根到底可以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大会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充分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人民的深刻意义。也能从中总结出一个结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百年中还是将来新的百年征程中都会紧紧相连,这就是基于中国过去百年历史的实践、现在发展的实践以及未来创新的实中总结出来的重大且重要的结论。从以往的实践中可以得到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逻辑来源于它的理论武装,理论武装又进一步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能”,最后才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行”、“能”、“好”三个简单的字三者之间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也能够将中国过去的百年发展历史用这三个字进行简要的总括。

回望过去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成绩,能够让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由衷的赞叹和佩服中国共产党强大的能力以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这一切的功劳都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行。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用“归根到底”几个字来总结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意义的重要性以及他它们之间所体现的逻辑关系。这就要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对于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来说,如果没有理论就没有革命,只有理论才会有革命;有了革命才会有对理论的实践。其次,如果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的某一个阶段中断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那么中国共产党就不会取得现在这么巨大的成就。因此,正是中国共产党至始至终没有放弃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中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得我们在科学地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下才开创了前所未有中国革命以及建设的光明大道,也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秉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发展观,同时也通过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良好工作作风不断地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且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最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更新而向前推进,因此,归根到底,马克思主义它的作用就是中国革命、建设、制度以及文化的“灵魂”。要想成就更大的属于中国特色的伟大事业就要持续不断的在新的百年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得到实证,就是它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也不是空洞的指导学问,它的根本就是指导革命的具体思想。它的出现也不仅仅是对世界革命进行单纯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指导革命而彻底的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从根本上对于人类世界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揭示,给出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站在中国人民的角度上,给正在受苦受难的中华民族给中国革命者为了找寻拯救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艰难路程指出了正确道路。成为百年之中改变中国以及挽救民族危亡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同时,对于人类历史来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像是“久旱逢甘霖”的作用,也像是黎明之前的黑暗所发出的一道“光照”给一直处于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世界无产阶级和所有的穷苦劳动人民带去了一束光明。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行,还在于它的理论一直具有科学性,站在人民的立场,将它所体现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从未改变过。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中,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一直给予了科学的指导。也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让中国人在精神思想上由被动转入了主动,它也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燃烧在中华大地上,最后就是因为这样的效果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顺利实现。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主要是因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注重“两个结合”,在此基础上才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教条主义,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是在实际运用中都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进行随时随地变换,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指导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也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的深厚力量激活了具有几千年伟大文明的中华民族。也以具有中国性质的方式气派地回答了关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有时代性质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还创造出了具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有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体系。就是根据这些具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取得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以及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双重顺利。正是因为如此,不仅仅是单纯的马克思主义行,还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一样行。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得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不会后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彻底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使得它在中国彻底实现了本土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直以来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一贯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才取得了必然的伟大成就。在中国的百年之初,也就是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就总结出了要像那时候俄国人所走的线路一样的结论,却没有教条般的直接搬运“十月革命”的经验,相反的,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特色革命的道路,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进行革命。当新新民主主义胜利以后,成立了一个新的中国,就开始积极的探索和改造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从而实现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完成了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最终才能使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以后的道路上展现出它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从现在回望过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努力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如今也正朝着建成第二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努力迈进。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国的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持续不断往前推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历史的发展趋势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作为己任,实事求是,将勇于改正错误的良好作风运用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上,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认识各种发展规律、中国革命规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具体实践充分结合,不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未来一百年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都是“活”的,不是机械的教条主义,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观察、把握、引领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未来新的一百年发展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在一百多年前就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以及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在一起。从它的理论实践中可以得出它的科学性以及真理性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社会主义为什么如此之好,归根结底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好。

三、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已经扎根于中国人民心中,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能够同呼吸、共命运一起为实现民族继续强大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要带领人民走在前面,起到带头模范作用。人民才能够更加放心的跟随共产党往前走。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牢记在心,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百年征程,新的时代特征,就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都是通过中国过去的百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结论。对于未来百年的发展目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中国共产党要在新的征程中不断探索实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在充分的体现了强政治、强思想、强组织、强本领的重要性。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引领之下,中国共产党才带领人民一道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以及实践的力量。只要是努力持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信未来的百年征程,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都是更好的一百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11~11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页~第18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91~292页。

6.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六

一、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哲学命题, 它需要将形式与内容结合起来, 并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为它注入新的血液, 使它更适应中国的发展, 更好地满足大众的需要。同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还需要结合时代, 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八耻八荣”思想纲领。这些理论成果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及时有效地指导了中国的发展, 促进了中国的快速崛起。

与此同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不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在不同的阶段, 有不同的特征。因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必须有一些内容上的创新, 而不仅仅停留于形式。中国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中, 虽然各届领导人都以不同的形式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 但这些理论的核心都在于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但对如何实事求是缺乏研究深度和广度, 对怎样实事求是的创新略显不足。其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性不足。马克思主义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也必然要从人民群众的长期实践中得到印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的便是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宣传, 但有些并未真正地深入到群众实践当中。群众对理论的理解远远不够, 更难以用实践证明。因此, 我们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基础。

二、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大大报告, 高屋建瓴, 气势磅礴, 站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前,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深刻地分析和破解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 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并进一步指出了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那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首先,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中国梦是新一代领导人习近平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梦的实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中国梦是结合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 及中国文明建设的现状, 而提出的要求。它结合了中国当下的诸多的特征。中国梦的提出既是对我国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足的及时发现,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 要实现美丽中国梦, 就必须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才能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国家的领导思想, 并为中国的建设献策献力, 才能更好得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只有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促进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相结合起来, 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服务于好地人民, 服务于中国的发展。

其次, 实现中国梦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新的历史使命。中国梦是当下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使命。实现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的结果,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肯定。实现中国梦, 有利于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的问题, 并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进而更好地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 实现中国梦, 是用实践的方式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线的正确性, 更有助于增强领导和人们的自信心, 进而更好地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三、中国梦进程中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 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过程。那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下, 应该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

首先, 应该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一基本国情, 面对全球化的国际背景, 我国的发展既充满了机遇, 又充满了挑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应该抓住机遇, 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站在时代前沿思考问题, 用长远的眼光考虑国家大计, 实行具有与时俱进的战略, 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其次,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需要结合中国国情, 也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 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经济发展飞速,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还不够完善, 文化的发展还较落后, 人们的生活水平还较低。因此, 要实现中国梦,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国需多向其他国家借鉴经验。如美国、日本的经济发展体制和完善的法律制度。

再次, 与人民群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中国领导的问题, 也不是人民群众的问题, 而是全中国人的问题。中国的领导人应该与人民群众紧密地结合起来,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做到理论来源于民众又回归民众, 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解决问题。只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才能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的理论, 从而使之服务于民众, 服务于中国的发展。

四、结语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新的理论成果。实现中国梦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推进又能更好更快地指导中国梦的实现。总之, 为了实现中国梦,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国需在认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并深入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只有这样, 中国的发展才会更快, 更好!中国梦才能够顺利实现!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哲学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指导下, 我们党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 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 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梦。中国梦要求我们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 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文从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中, 探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1]孙红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国梦”[N].光明日报, 2013-5-5:07.

[2]秋石.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J].求是, 2001 (4)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问题:访龚育之[N].人民日报, 2005-4-4.

7.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论文 篇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以解放全人类和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它自成立开始,就积极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主要是结合工人运动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原因在于:党的一大确定了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所以,中国共产党必须要深入到工人阶级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各地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组织工会、领导工人开展罢工运动等方式向广大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基于这个最终目的,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批如《劳动周刊》、《工人周刊》等报刊读物供工人群众阅读,并逐渐成为工人群众的必读刊物,这对于普及马克思主义和提高工人的思想政治觉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这一文件,要求推行各地党组织在初期工人运动中创办工人补习学校的经验。此后,各地各种形式的工人补习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其中主要是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和工人图书馆等途径在工人阶级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最后,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员为更深入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在各地深入到普通工人群众中,通过细致扎实的工作来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启发政治觉悟,他们的这些努力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通俗易懂地被普通工人群众接受。

中国共产党早在大革命时期就积极地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党的纲领,并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国革命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但由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仍处于幼年时期,还不够成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不充分、理解不深入。尽管困难重重,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各种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最初的经验。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途径,在社会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工作。首先,中国共产党出版并翻译了大量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作,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扩大了群众基础。

其次,中国共产党当时还通过创办《向导》、《中国工人》、《工人之路特号》等刊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广泛宣传,这同时还包括由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创办的一批机关报刊,如北京的《政治生活》、广东的《人民周刊》以及河南的《中州评论》等,这同样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向前发展。

最后,为适应农民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中国共产党还特别成立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大农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此外,他们还组织学员在课余时间阅读《共产党宣言》、《工钱、劳动与资本》等西方著作。

中国共产党也是在大革命时期对中国革命的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得出中国史半殖民地国家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等结论,这些为之后确定定中国社会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提供了依据。其次,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也有了自己的判断,他认为:“中国的社会革命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革命,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含有对内的民主革命和对外的民族革命两个意义”。在这一时期,对于中国社会革命的前途共产党也认识到了其前途应是社会主义。对于中国的农民问题以及革命领导权问题,中国共产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虽然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最终以失败告一段落。但其特殊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把马克思主义经验化、教条化,把共产国际会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失败,也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必须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真理。

上一篇:中级职称表格填写下一篇:预防施工脚手架等坍塌事故专项整治工作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