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共11篇)
1.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篇一
浅谈汉语教学中对藏族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然而在藏族地区给学生教汉语时,常常把汉语口语交际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被忽略,缺乏汉语口语交际的联系,汉语教学课堂变得死板,学生的语言枯竭,使汉语课堂更是遭遇尴尬,常常把汉语课教成“藏语课”的情况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藏族地区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必将成为藏族公民必备的能力要求。关键词:汉语教学
口语交际
培养
本人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汉语教学,学生全部来自藏族农牧区,不仅汉语基础差,而且大部分学生表达汉语都很困难,这就给汉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经多年实践,如何培养藏族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就成了我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在藏族农村地区,日常生活中使用藏语是为了实现某种具体的意图,如:聊天、购物等等,而在实际教学中的汉语口语交际所负担的人物很复杂,一般而言,学生通过汉语口语交际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教师通过课堂汉语口语交际来完成每节课的知识传授任务;通过课堂口语交际,是学生满足自己所追求的知识和能力的需求。藏族地区的农村孩子,每位学生都与很强的藏语交际能力,一旦进入汉语教学后,学生很强的藏语语感,阻碍了教学中汉语口语交际的正常沟通。如在每次的词语教学上,我向学
生用汉语口语解释词语的意义,我越解释,学生越糊涂,最后,我只好用藏语来讲解和沟通。这样一来,真不知道自己在课堂上是给学生教藏语还是教汉语。这样长时间的运用藏语来上汉语课,只能加强学生的藏语语感,却渐渐萎缩了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给汉语教学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尽管在藏族地区,藏语有着不容置疑的现实针对性,但并不是可以把日常藏语原封不动地搬到汉语课堂中去,如要让藏语进入汉语教学也应该有一定的限定,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在藏族地区教学汉语时,学生的日常藏语进入汉语课堂时不可避免的,这需要我们汉语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减少藏语的使用,选择具有教学意义的藏语内容进入课堂的同时,应当
尽量为学生创造以汉语为主的语言环境。
如何创造语言环境呢?在藏族地区,农牧民学生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农牧区,环境很闭塞,以藏语和地方方言为互相沟通的最主要语言,根本没有汉语口语的环境。这就成为西藏地区城镇和农牧区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起跑线就不一样,久而久之拉开了汉语教学质量的相差。农牧民学生只有上了学,才开始接触汉语,那么对于他们而言,学校就成为接受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学校担起这个任务,教师应当承担培养农牧民藏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责任。特别是藏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师,在学校努力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的同时,注重课堂汉语口语环境的创造,积极投身到整个校园的汉语口语交际环境中去,配
合学校为农牧民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学习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机会。
为了这种使命,我身为一名在藏族农牧区小学的汉语教师,为提高藏区小学的汉语教学质量,从多年在教学第一线的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想提高农牧区汉语教学质量,务必要培养藏族小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
一、在藏族地区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藏区的社会可以说成是跨越式发展,随着各民族间交流的不断增多,汉语口语交际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主要交际形式。因此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只有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提高藏族小学汉语教学质量,学校就成为培养藏族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环境,同时也能为学生进行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藏族农牧区进行汉语教学,汉语口语交际一定要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如何培养藏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藏族区藏族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现状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每个藏族学生自从小学语起,就开始学习藏语口语交际了,但是他们没有汉语口语的环境,入学前可以说根本不具备基本的用汉语会话的能力。那么,当代藏族小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如何呢?通过这几年的小学教学,通过与众多师生的接触,了解到农牧区藏族学生在口语交际上存在很多
缺陷。
分析农牧区藏族小学生口语交际存在的障碍,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不会说。所谓不会说,是指学生说话经常出现根本说不口的现象。不知道该怎么说。这种情况多出于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汉语基差,思维较慢,汉语口语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和那语口语能力的发展。通常他们表现为不愿意与人说话。
2、不敢说。虽然这类藏族学生的外在表现与“不知该怎么说”的学生有些相似,但却有本质的不同。他们会说,但因为害怕说汉语而紧张的心理或因为保守的心理而不善于表达自己。
3.、说不好,乱说。这类学生愿意与人进行口语交际,但由于汉语语感较差,说话抓不住重点,回答课堂提问东拉西扯,漫无边际。
4、紧张心理。随着年龄增长,藏族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会表现出紧张、拘束的情绪,怕答得不好被人笑话,因而常常沉默是金。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生口语交际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教师应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目的是要让他们在会说、敢说的基础上逐步向着规范、准确、有条理和有一定的汉语语感等较高层次迈进,努力为藏族学生创造培养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藏族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1、学校活动是培养藏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一定数量的活动,这些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无论采取哪种活动方式,进入汉语口语交际之前,应让学生明确了解活动任务,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充分体现活动的效率意识。目标定好之后,便是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这是学生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还是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访问能力的训练,并指导学生进行信息的处理。这是学生最受益的过程。正是有了操作性、实际性的目标,有了过程的指导,才有在课堂上交流时,学生有条理、有内容的精彩描述。我想定好交际目标,将单纯的口语交际向综合性学习发展,是一条好的途径,只有坚持向综合性学习方向努力,定好目标,指导操作,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比如:周一、周五的升降旗活动,以及其它如庆“六一”活动等我们都让学生轮流去主持。每周的国旗下讲话也由学生拿着稿子去讲,学生从照书读,到背,到演讲,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自然得到了锻炼。再如:学校组织朗读比赛、小报比赛,让学生去当评委,在评选中不但要打分,而且要说理由,这其实也是一种培养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方式。另外,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内安排同学的对话,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各种活动场合必须用汉语口语进行交流。利用每天中午的红领巾广播时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
力。
2、汉语课堂教学是实施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是汉语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始终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藏族农牧民地区小学汉语教学质量。
(一)、提高汉语基础知识。提高汉语基础知识这一问题是对藏族农牧区小学而言,是个特殊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凭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只要某个藏族学生的汉语基础差,他的汉语口语表达就很困难。只有把藏族学生的汉语基础得到提高,才谈得上培养藏族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首先打好基础,应从学生的读写能力开始,因而每节课的生字、词语、句子为重点,特别注意与日常生活有联系的字词句的学习。其次每节课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字词句编故事,或讲述自己听过的一条新闻。最后,要在课堂教学之中充分的利用好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如:对藏区使用的汉语教材中每一章都有汉语对话课,让学生经常性地练习对话,利用好每章的基础知识训练中的听力训练,还利用好很多剧本和歌词为主课的练习。
(二)创设好课前情境。首先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从藏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汉语兴趣很差是认为学不来,只要教师多给学生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汉语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只要很好地激发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对学
生进行个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认识学生感受汉语言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由此而知,好的情境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不仅锻炼了汉语口语的表达,更起到深层次的教育作用。
(三)利用好生活化的情境。语文课堂源于生活又反映了生活。当有些话题的内容与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时,学生缺乏应有的体验和感受,便会无话可说。这时,可以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在课堂上直接呈现或者再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类似教材内容的某一件事或某一现象,让学生直接面对。或走出课堂,直接介入生活,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例如教学课题:怎样转告。一个星期一早晨,升旗仪式中刘主任正在国旗下讲话,我故意走开了,学生听得很仔细,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没正式上课之前,我先发问:“刚才刘主任在国旗下讲话都说了什么?我刚才走开了,谁能告诉老师呢?”“我```````”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很热烈。我心中很高兴,兴致盎然的开了课:“其实,刚才同学们把刘主任的话转告给了李老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转告》。” 案例中,学生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兴致很高,说明在没有约束的
情况下学生是很乐于进行口语交际的。严肃的课堂,教师刻板的介绍,只能使学生流于表面机械的记忆。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同学们的跳出课堂,他们敢于说,想说,就像下课是同学们之间的聊天,进入了自然交谈的口语交际之中。所以,我也得出这样的结论:
(1)成功的情境创设能极大的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情境中的教学教师要积极引导,把教学内容渗透其中。(3)情境的创设要充分拉近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跳出”课堂,进入情境。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心理学家认为:越是新异的、直观形象的、灵活多样的刺激物或手段,越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情绪。多媒体教学手段介入课堂教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恰当地把握小学生特别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以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采用故事、游戏、直观、操作、设疑等激情引趣的方法,创设出一个个“最佳心理状态”引人入胜的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教学《春天在哪里》时,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展示,音乐渲染,再现清澈的河水,抽芽的柳枝,嫩绿的小草,鲜艳的花朵,把学生引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花红柳绿,百鸟争鸣”的春天美景中,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引发交流的兴趣,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学会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时机可在得到规律性结论之前;可在理解知识的关键之处;可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理解受阻时;可在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或多种思路时。指导学生讨论的方法有:引导学生讨论围绕中心讨论,了解讨论的目的,理解讨论的题意;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了解别人发言的内容,理解别人发言的意思;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据,条理清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技能,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挖掘。在教学《称象》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工具实验曹冲称象的过程,我及时肯定他们的做法,并勉励他们进一步创造出更科学的称象办法。在讨论中,有的主张用沙代替石头,认为这样会更加精确;有的主张用人代替石头,因为人可以移动,可减少搬运环节。当这些想法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时,这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他们对语文学习更加有信心了。
(六)教师评价。首先定优秀,感受成功。口语交际教师的评价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以自己宽大的胸怀去呵护学生在交际中的细微进步。“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说得真棒”、“你听得真认真”这样激励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看到自身在交际中的价值,增强交际的信心。其次鼓励落后,树立信心。在交际中常有些同学沉默不语,有些同学词不达意。针对这种情况,我
常讲些科学家、伟人大器晚成的故事,唤醒他们的自信心,并在交际中注意观察,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多加鼓励,树立交际的信心。最后要保护学生个性话发言。在一节公开课中,教师问到:“如果你的爸爸也在祖国守卫边疆,你会对他说什么?”“我会说,爸爸你安心保卫国家,我会好好学习,将来也像你一样报效祖国。”孩子们的“豪言壮语”让教师听了点头赞许。这时,一个孩子怯怯的说:“爸爸你回来吧,我很孤独。”面对这一发言教师有些愕然,什么也没说就让他做下了。目前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他们语言也变的贫乏,我们教师应多样化评价学生的发言,这样才能保护孩子的童真。
(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初步的简单的评价活动,并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学生参与评价,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判断正误、优劣,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对别人提出建议和批评。课堂上这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进一步端正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在口语交际中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观察和倾听。既要善于发现学生口语的不足,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富有创意的语言,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造生机勃勃、极富动态性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日常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试验场。教师要充分
利用生活中的题材,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进行口语训练,这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快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在课间交流中进行对话训练。对话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说话方式,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主要形式之一,说话具有即时性。学生在校最多的空余时间就是课间,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间交流中,要求学生对每一个话题的表述都尽量做到说流利、有条理地说准确,并注意选择恰当的对话方式,形成良好的训练氛围和说话习惯,进行对话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对话中不断纠正错误,提高说话质量。
2、活动之后话活动。学校里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如“ 艺术节”活动、“六一”游园活动、班队活动等。活动之后,学生往往还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说话的兴趣盎然,而且有话可说。这时,教师如果提醒他们注意自己口述的条理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语言是否流畅等,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自然得到了提高。
3、利用学校的其它载体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我校实行了“我为大家服好务”要求每个学生为全班学生服务一天。班主任老师服务的学生每天上课之前首先发表演说:我怎样为大家服好务。放学再说说:我是怎样为大家服务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大家服务的意识也得到了加强。再如:我们学校每周都要在每班评选“校园卫士”我们各班就在每周五的下午召集全班学生进行评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很多。关键是如何引导。
总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其途径也有很多,但这些途径应该是一个整体,而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文教学的问题。正如新课程标准解读所言:第一、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第二、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当然,以上仅就常见的培养途径进行了分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应该还有很多。不过,无论运用何种途径,关键还是看是不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否则只能望语兴叹了。
参考文献:
《小学生学习参与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录》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
2.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篇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听说训练,并使之和读写训练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下面谈谈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点滴心得。
一、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作为教师,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那就是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是难以用心学的。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说的欲望, 让学生愿意说,喜欢说。
但同时有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口语交际课上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不平衡,总是喜欢说、爱说、性格活泼的学生侃侃而谈, 而性格内向、平时就少言寡语的学生,到了口语交际课就成了听众。针对这种情况,我从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入手,理解学生的顾虑,消除学生思想上的障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以鼓励的语气、满腔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引导每一位学生。
老师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说,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愿意说,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口语交际课才能上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会说
在口语交际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口语交际情境,辅之以多途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乐说的基础上学会说话。
1.创设情境,轻松进入话题
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要努力创造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
如口语交际“介绍少儿节目”这一话题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他们十分熟悉、喜欢唱的《大风车》的歌曲, 学生一听都跟着唱起来,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接着我让学生在欢快的旋律中谈谈他们喜欢的少儿节目,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对这个节目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这样鼓励学生把话说全、说准、 说好,尽量不在学生说话时插话,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去说,努力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让人听得懂。
2.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达到会说的目的
每次口语交际课前,我总要布置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让他们做到胸中有数、先想后说。
如口语交际“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这一话题是多数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的兴趣就高。于是,我要求学生在家里先和父母、兄弟姐妹谈,在课上围绕这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形式上有分组讨论、全班讨论,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正反双方唇枪舌剑、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注重倾听能力的培养
在口语交际课上除了要引导学生愿说、会说、乐说外,还应该注意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语言交流,所以要教育学生在同学发言时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能分辨别人说话中的不恰当或者错误之处,并能对此做出恰当的口语表达。这样才能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没有障碍。
事实证明,如果说话者发现听众在专注地听自己的发言,那么他就能感到自豪和满足,有种被重视的感觉,进而促使自己进行更积极的发言;否则,说话者的兴致将大受影响。所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也是口语交际课的任务之一。
四、引导学生自觉阅读,以读促说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的限制,其语言水平仍不高,通过阅读,他们就能从书中学习到许多丰富的语言。农村的小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量不足、阅读面不广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着力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要求他们多读童话故事、著名作家的作品,然后在口语交际中尽量能运用一些优美的语言或引用一些名言名句,使自己的发言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从说到写,提高写作水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口头说的是“语”,笔下写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实是一回事。表明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这充分强调了语文课程教学要做到说写结合,所以我常常把口语交际课上所说的内容延伸到课后, 让学生把说的记下来,写成文章,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篇三
关键词:阅读教学;口语交际;高效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而高效课堂的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作为高效课堂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揭示规律、开发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那么,在实施高效课堂的同时,应该怎样发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联系生活,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李吉林老师认为: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言语的发展。而丰富多彩的生活更为口语交际提供了活水源泉,因为“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马上就会生动活泼起来”。《别挤啦》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首小诗,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告诫人们不要压抑排挤别人,从心灵道德上警示世人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如何让学生理解如此深奥的道理,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你怎样理解课题的“别挤啦”的“挤”字?
生1:就是拥挤。
生2:就是挤兑。
(沉默)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启发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现实生活理解诗意,重新思考话题。学生立刻有了新的注解(活跃):
生3:挤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生4:挤是指想占有别人的财产。
师:能联系咱们班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5:有些同学为了自己坐得舒服,故意把别人的桌子往后推,从而扩大自己的位置,只想到自己,侵犯了别人。这种行为就是“挤”!(热烈的掌声)
生6:如果大家看不起那些学习上有困难、长相不是太好、家庭条件有些差的同学的行为就是一种思想上的“挤”。(鼓掌)
从学生无话可说到畅所欲言,正是因为教师能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从而使学生懂得了诗人警示我们的道理,并能利用身边的事例发表见解。课例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生活实践有机结合,拓宽了学生语言实践的范围,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思维也活跃起来,口语交际能力也得以提高。
二、利用教材,巧设话题,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支点。《学奕》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喜欢传统文化,让学生思想得到传统文化的有效熏陶?在理解课文之后,给出这样一个讨论话题:如果两个人都专心致志,会是什么结果呢?
生1:两个人都专心致志,学得非常好,跟他们的师傅一样。
生2:不,也许都超过了师傅,在全国围棋比赛中得了冠亚军!(掌声)
师: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迟疑地)老师,文言文语言凝练,我很喜欢。可以用文言文试试吗?
师:(惊喜)那是最好不过了!
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皆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如有漏之,即而补之,二人不相上下,比期年,皆善弈者也。(掌声经久不息)
教师一个巧妙的话题,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无限发挥的空间。学生利用教材,又创新了教材,提升了教材的价值,更体现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实效性。
三、巧用方法,灵活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故事性强,多能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以此挖掘出口语交际内容,提高学生的能力。下面一案例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方法。
《两小儿辩日》片段:
师:我们理解了课文,谁想把这个故事表演给大家?(生欢呼,自由组合,稍做准备,随即上台表演)
生1(饰小儿甲):(比画)太阳真怪,时大时小,时远时近。
生2(饰小儿乙):是呀!你说,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生1:太阳早上大如车盖,当然是早上离我们近。到了中午,则像盘子一样大,说明中午离我们远啦!
生2:不对,太阳刚出来时,天气很凉快。到了中午,就非常热。这难道不能说明太阳中午离我们近而早晨离我们远吗?
生1:早晨近!
生2:中午近!
生3:(饰孔子走上前)小朋友们,你们在争什么呢?
生1生2:(高兴地)孔圣人来了,你能告诉我们,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生3:(做挠头摸胡须状)这个……这个……我也不知道。
生1生2:(失望地)唉!你都不知道,还有谁能解答这个问题呢?
生4:(饰现代小学生,蹦蹦跳跳走上台说出了其中的缘由。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样的教学活动,既体现了口语交际的实践性、情景性,又解决了如何在阅读中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问题。
总之,在高效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口语交际的最佳训练点,使阅读课的口语交际既符合阅读教学的特色,更好地促进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有效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又能充分体现出口语交际的魅力。
(作者单位 甘肃省酒泉市东关一校)
4.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篇四
绥滨第二中学 蒋海峰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要转变目前的一些课堂中存在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生活是开放的,那么数学应该回归生活,数学的教学和学习应该是开放的,生活有多么广阔,数学教学就有多么广阔,那么在开放的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开放学习情境、开放学习内容、开放学习思维、开放学习评价、开放学习启发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平等共事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进步。
一、创造开放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合作学习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交流和合作的空间和机会。并在交流和合作前创设一种能激发起他们主动和积极参与活动的情景。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中,让学生推算一年有多少天前,向学生提出:“要算出今年有多少天,有很多种算法,看看你们能找到多少种?哪一种最简便?下面请各合作小组进行讨论、探究。比一比,哪一组协作得最好。”学生在这具有激励性的问题情景下,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了。实践证明,不管是自主探究或是合作探究,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动机(状态)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对这一点特别重视。
数学开放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情境来源于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创设。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合作和交流的愿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从学习小组成员个体素质的提高到学习小组全体成员素质的优化。我在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气势恢宏的薄刀峰,动画标出了去薄刀峰的线路示意图。图中有几条路可走,而每条路都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当我满怀激情的告诉大家“我将要带同学们去薄刀峰看一看,你打算走哪条路?你认为走哪条路最合理?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把想法交流出来。”同学们兴奋极了,于是大家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内同学们走的路线各不相同,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通过交流达到互补,同时形成自己所在小组的共同意见。小组内的交流为全班交流奠定了基础,我及时组织各学习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交流,小组之间进行合作,而要想证明自己小组的想法的合理性又必须与其他小组交流,各抒己见,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之间交流沟通,达到解决问题,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最优化。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培养了团队精神,班级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量,增进了认识和理解,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创设开放的学习内容,提供自主合作学习机会
1、解决方法呈现多样化时,适于组织合作学习。
现行教材中,常常会出现开放性习题。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情况。这类题目的答案不唯一,由于初中学生思维较单一,往往得不到多种答案,这时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效果比较好。例如,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一章中,“试一试”栏目:求正方形P、Q、R的面积,并探求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求正方形R的面积,如:将不足一个方格的部分进行适当的拼凑,可 拼凑出25个完整的 小方格。②将正方形 划分为4个边长都是整数的直角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出其面积。③将正料形的各边上补一个直角三角形,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将这道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比较合适。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但一个人的思考毕竟有限,只有在众人的点拨启发下,才会使臊巡的思维更开阔,从而更全面透彻地解答⭤题。
2、孓学生意见不统一⭤,适于组织合作学习。
在回答问题时,学生的意见往往不滟一,如果让他们安静下来听老师讲解,效果不会太好。最好的方法是抓住机会,让学生合作讨论,互相说说理由。这样问题就会慢慢清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3、合作学习应放在产生结论的过程中。
良好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超越创新。对于中学生,教师必须要创设开放性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建立学生合作学习的通道,让学生自觉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尽情的展示自我、挑战自我,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通过吸纳别人的经验,完善自我,不然合作学习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又如我在教学《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中,给每个小组配备了若干杯数量不等的饮料,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使每个杯子的饮料同样多?学生跃跃欲试。这时,我及时地让学生将自我表现的欲望通过合作学习的途径表达出来,接着又说:“我相信大家分饮料的方法一定很多,怎样分得又快又科学呢?请大家自由组合小组,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同时要把合作学习的过程纪录下来。”一时间,各小组分工明确:有的动手分,有的用尺子量杯子的水面高度,有的用笔算,还有的用秤称。在交流时,就出现了:动手倒,以多补少的办法分得均匀;先把几杯饮料集中在一块,再按重量平均分;以其中的一杯为标准,多了的就倒出一些,少了的就加一些;只要把几个杯子中的饮料的高度用尺子量出来,再除以杯子的个数,就知道了每个杯子里装多少了;用实物太麻烦,必须寻求一种简便的办法来解决求平均数,那就是用笔算;从这个例子可以想到,要求平均数就是要用总数量除以它所对应的总份数就可以了„„在交流与合作中,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不断优化自己的行动方案,从实物到算式,再从算式到实物逐步形成数学模型。学生多种多样解决问题方案的形成与交流在学生之间,使学生的思维发生强烈的碰撞,产生强烈的思维火化,打破了学习小组中个体单一的思维定势,使学生个体学习成果与学生小组学习成果实现了融合。
三、创设开放性思维,强化合作能力
在新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各种高新尖技术产品再也不像过去作坊时代那样靠个人的能力就能完成。因此,21世纪需要具有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人才。《数学课程标准》所确立的目标中也要求: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在数学教学中,合作探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问题的意识,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造就相互交流的环境和氛围,以轮流结成对子、合作小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提问、补充、订正等形式开展数学探讨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发表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看法的空间。在教学每一个内容时,我都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再把自己探索的看法、结果在小组中或在班级上发表、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每节课在学生学完全部新知识后,都激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我在教学“认识一位小数”后,对学生前面的学习过程和参与活动的情况进行适当评价,再诱发学生质疑。如:“我希望、也相信同学们对不懂的地方或疑难问题也能大胆地提出来,让大家共同探讨”。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纷纷提出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如:“从我的体检表上看,视力栏写着5.0,5.0是不是一位小数。”“我在商店里看到,有的商品标价签上写着265元,265元是小数还是分数。”我在处理学生所提的问题时,都是先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能通过相互探讨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解决,如第一个问题,学生能说出,“因为5.0有小数点,而且小数点后面是一位数,所以我认为5.0是一位小数”。但对于学生争论不下,意见无法统一的问题。老师再作公正的点评。如对第二个问题,学生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因为374元有一条分数线,没有小数点,所以我认为它是分数而不是小数。”“因为374元有分数线,但没有分母,也没有小数点,所以我认为它不是分数也不是小数。”“既然374元你们说不是分数也不是小数,那么它是什么数呢?”像这样,在学生意见不能统一的情况下,只有老师最后的解疑了。我先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过程进行评价,再解决学生的疑问:“374元是小数还是分数、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很有水平,也很有深度,说明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肯动脑筋去思考、去质疑,这种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刚才同学们敢于对数学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这种精神值得继续发扬。那么374元是分数还是小数,我认为,刚才×××的看法是对的,它不是分数也不是小数。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实际生活中习惯用来表示人民币或重量等数量的一种记数形式。数学上还没有给它命名叫什么数”。
2、从操作、实践中学会合作探究
动手操作、观察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通过这些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尤其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合作操作、合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和探究的本领。如在教学“认识一位小数”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多次合作操作、合作实践的机会。例如:“合作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相互合作测量身高并用小数表示”,“相互展示、交流所收集的标价签等”。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合作探究可以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⑴可以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⑵可以达到互教互学、、互相补充、互相订正的目的,使每位学生都感到成功的喜悦;⑶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让他们懂得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只有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才能共同进步。因此,在教学时,对每个内容、每个问题,我都是先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探究、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见解或结果,在小组或在全班进行交流、探讨。
四、创设开放性的评价方式,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要提高合作的效率,还必须创设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变单一的纸笔测验的唯一评价方式,可采用新的评价方式,如档案袋法、自我评价等,以发挥评价的功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进取的心态。我在教学《年月日》时让各小组成员人手一本挂历,学生先自主探索对挂历的种种发现,然后学生把自己探索的“伟大发现”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发现得最多。学生在协作探究中发现好多有趣的东西:一年的天数是不固定的,有365天的,还有366天的;年份中有平年,有闰年;一个月的天数也是不固定的,有30天的,也有31天的,还有28天、29天的;甲同学出生的那年是闰年,乙同学出生的那年是平年甲同学的爸爸出生的那年是平年,乙同学的奶奶出生的那年是闰年等,由于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不尽相同,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千差万别,发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在评价学生的发现时,教师要参与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师生互动,在评价中,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愉悦体验。只要学生的发现有道理、有价值,都要加以赞誉和肯定,这样就会形成人人带着问题自主探索,提高合作效率,让学生在合作中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以至达到学生人人都学有所获。
五、创设启发式引导,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知识不断出现,知识固然重要,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更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钱伟长先生亦说:“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这是关键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数学要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1、学会从书中探究知识。
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从书本、例题中探究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教学中常用尝试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知识或例题后,把所获取和理解的新知识、新方法用以解决数学问题。如前面提到的教学“认识一位小数”时,通过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学生无法用厘米作单位表示长和宽的准确数时,让学生通过自学例题1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自学前,教师一般都要先向学生提出自学目标、要求,或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白从书中探究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让学生在合作中,通过讨论、交流解决。这样,经过长期、反复的锻炼,学生会慢慢地学会从书中探究、吸取知识的方法。
2、学会从操作中探究知识。
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性,但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数学概念的最初阶段,都是借助于感知在儿童思维中形成的,先把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接触转变成与具体事物无关的感性认识的形式,再把感性认识转变成抽象的概括。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获得。美国一家儿童博物馆的铭牌上刻着:“听见的容易忘记,看见的容易记得,亲手做过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量一量”、“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观察,转变为感性认识进而转变成抽象的概括。例如:我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把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以便把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个角折拼成平角,让学生自己概括出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数学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我们在引导学生如何学数学,练本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总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学生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篇五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由“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大部分组成。但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将主要精力用在了“阅读与鉴赏”上,以至于学了十几年的语文,仍然有不少学生作文中写不出通畅的话语、课堂上不敢大胆说话。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在这里,笔者只就“口语交流”之“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实施平等对话教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专家认为,“平等对话”是一个开放的动态教学过程,它的美学价值来源于师生间精神上平等的相遇,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和认识,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激赏,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
语文教学是通过对话,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以致形成师生间真诚的合作,分享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耐心,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错误的也要允许学生说完。而教师的作用就是把自己的意见、对问题的见解,用商讨的方式讲给学生,以便学生对问题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亦或是当学生有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论述时给学生以鼓励,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容的氛围中探求知识,体验语文教学的美好。印度诗人泰戈尔说,“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空自由翱翔”。笔者一直告诉学生,语文学习中没有“标准答案”,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当教师真正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分子,与学生一起读书讨论,并不时有会心的微笑展现在脸上,课堂才会变得温馨和谐,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快乐的学习境界,学生才会敢于回应教师的提问和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创新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
新形式下的语文教学,要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既提高了语文能力,又增长了才干,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和主人翁的责任感。有了这种大语文教学观念,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说出来,让课堂活起来。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来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
1.诵读式。诵读式绝非创新的语文教学形式,可是笔者发现这一传统而简单的形式在教学中若运用得当可以使爱说话的学生更喜欢语文,更可以让不敢在课堂说话的学生迈出第一步。对于腼腆内向的学生,笔者总是先鼓励他们放声诵读课文,让他们听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声音,迈出了第一步再让他们由易到难地回答问题,一段时间下来,学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2.解说式。解说式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解说员,将文中作者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对课文中所描写的景或物进行讲解、说明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例如,《看云识天气》,笔者让学生消化了课文的内容后观看各种云彩的图片解说它们的特征。
3.表演式。表演式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将文中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现出来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适合于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例如,《皇帝的新装》,学生爱读童话,演绎童话中的人物形象更能让他们在口语表达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讲故事。针对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试着讲故事,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其次,还可以采用课前五分钟演讲,开展接力赛,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等一些新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教学中以鼓励为主,让喝彩声充满课堂
6.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篇六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基础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笔者从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年,结合新课标,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总结了一些经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合理创设情境,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思维潜力,可以有效地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是宝贵的资源。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155-01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基础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笔者从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年,结合新课标,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将具体做法做如下阐述。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爱护每一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既是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习的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展开讨论,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隐藏的巨大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参与的快乐与创造的成就感。
二、巧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巧设情境,制造悬念,可以有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如果是低年级,可以从讲故事入手吸引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例如,在讲《比较分数大小》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小熊爸爸买了一个大西瓜,小熊妈妈说1/2给小熊,1/4给小熊姐姐,1/8给小熊哥哥,谁分到的最大就把那块送给爷爷,你们说谁给爷爷是对的呢?小熊哥哥首先叫起来说,我的是1/8,肯定是我的最大,我的给爷爷;小熊姐姐说,我的是1/4我的大,我的给爷爷,只有小熊耷拉着脑袋说,我的是1/2,肯定是最小的一块了。那么,同学们猜一猜算一算,哪一块西瓜最大?谁的西瓜应该给熊爷爷吃呢?问题一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说是小熊姐姐,有的说是小熊哥哥。我让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来,对折后撕开,撕开后的那张再对折后撕开,撕开后的那张再次对折后撕开,让同学们比较一下1/
2、1/
4、1/8到底哪一个最大,然后让同学们找一下规律。同学们一边动手一边思考一边就找到了答案,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面对学生古怪甚至是荒诞的想法,教师要给予正面引导,绝不能一棍子打死。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拓宽解题思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习题,是提高教学效率、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通过独立练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在讨论与交流过程中集思广益,鼓励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时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多种解决办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具有思考性、趣味性的练习,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使知识的学习更坚固。教师可以用各种贴近生活的方式去强化训练。比如在课堂上模拟超市,让学生在模拟买东西时练习心算,练习乘法,共同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但这种情境的设立,要和学习内容紧密相关,并且适度,这样才科学有价值。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合理创设情境,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思维潜力,可以有效地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是宝贵的资源。有创新才有进步,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使素质教育真正在小学课堂里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7.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篇七
一、创设条件, 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 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在培养孩子的时候, 千万不要限制了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必须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营建氛围。
(1) 巧用媒体。如教学绘画课《各式各样的汽车》一课时, 我首先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计算机“画板”教记忆画。要求学生看过后说出自己曾经见过的汽车和自己想要画什么样的汽车。由于动画的效果形象生动,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在欣赏之后, 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给大家描述老师准备的幻灯片里没有自己见过的汽车, 并且表示看了这些汽车后, 自己想在完成作业时画一种自己想象中的汽车。“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这种难能可贵的创新意识, 正来源于利用电教媒体创设的适宜创新意识萌发的课堂环境。
(2) 以身示范。在小学美术教育中, 实施创新教育应有创新型的美术教师。教师本人的创新性品质, 对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培养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 如果教师很有创新意识, 不断地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创新倾向, 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合作学习。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创作潜能。
二、勤于训练,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 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将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探索, 从而走上成功之路。美术教学要注重教学策略, 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训练,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 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 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敢于标新立异, 具有独创性, 进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1) 在绘画课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绘画课教学中, 应先不急于让学生完成作业, 而应围绕每节课的主题, 尽可能多地去设想, 看谁的想法最有独到之处。比如在教学装饰画时, 我让学生画树, 学生说想画春天的绿树, 秋天的红树, 我问他们:“那么可以不可以画出兰树、黑树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根据这一问题的提出发散开去, 有的学生说:“老师, 晚上在树林里举行篝火晚会的时候, 我们看到的树叶就不再是绿色的了, 近处的树叶是暗红色的, 远处的树叶就是黑色的了。”学生通过想象明白了, 只要画面需要, 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
(2) 在写生课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写生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 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 减去不入画的部分, 补充一部分, 使构图完美, 意境更充实。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绘画内容, 这样的效果是, 全班几十人的作业, 一人一模样, 共性中有个性。看看学生的写生作业:有的是一排小树衬托下的几间小屋, 有的是一笔一画地勾房瓦, 有的屋前一条砖铺丁字形小路。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经过艺术概括, 去粗取精, 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 更为鲜明的形象。
(3) 在手工课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解放孩子的头脑, 让他们自己去想, 其次是解放他们的双手, 让他们动手去做。儿童身上存在着巨大潜力, 教师不能出现越俎代庖、过度保护及控制过多的现象。给孩子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索的机会, 让孩子手和脑并用, 是美术创新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应积极为儿童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 尽可能开展多种手工操作活动。
三、走进生活, 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 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 创造性思维的萌发, 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 多感才能多知。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不能让学生的眼光停留在书本上、课堂内, 而应让学生投身社会生活, 感受自然, 关心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 并积极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作为美术教师, 应鼓励学生大胆走进生活, 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自然, 关注社会, 感悟生活。比如, 我在让学生画“建筑”之前先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观察自己生活周围各种各样的建筑, 进而让学生画建筑。因为有了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建筑这个基础, 学生创作的空间便很广阔, 他们在观察、想象、重组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形式多样, 富有特色的建筑。
8.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篇八
一、激情导入,让学生爱上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做任何事情的动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让小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课堂上教师的激趣导入环节非常重要,是学生想一读为快的引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进入阅读,带着问题去读,理解重点词句,理清作者的思路,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执教《可贵的沉默》时,课前询问学生:“你们的生日父母知道吗?他们是怎么给你过的?”学生很激动,纷纷举起手、兴高采烈、绘声绘色地描绘了父母给自己过生日的场面。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当我问:“那有谁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哪天?”学生一下沉默了,能说出父母生日的学生寥寥无几。多数学生低下了头,没有人说话。我借机询问他们:“你们的不语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概括?”学生马上说出了可以用“沉默”这个词。上课时,我把“沉默”这两个词用红色粉笔写在黑板上,然后正规的板书了课题——《可贵的沉默》。让学生思考两者有什么关系。我是围绕文本中心,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带着有趣的问题去反复地阅读文本,让他们对阅读过程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考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阅读兴趣,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
二、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驻足阅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指导学生阅读中,还应把理解语言与训练朗读交融在一起,培养学生自觉、专心阅读的习惯。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讓学生静下心来阅读,同时,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做到动手、动笔的好习惯。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为求得更好、更多的有益的方法,还可以开展名人读书方法交流会,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搜集名人读书方法的故事,如教育家孔子温故知新读书法、史学家司马迁考察式读书法、数学家华罗庚厚薄式读书法……交流后,对学生的阅读启发很大。
三、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让学生享受阅读
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应提出阅读的目标和要求。要求学生对文中重点和难点问题做好记录,可在课本上、下、左、右的空白处,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简短的语言写下来。凡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段落层次、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以及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打上标记,以便与同学讨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围绕重点、难点、疑点展开讨论和交流,教师适时启发,可采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原则,循序渐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任何人都不可以代替。在阅读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读,读也是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一条捷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的次数多了,就会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揣摩到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课堂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的或合作地去朗读、去感悟、去品说,学生才能互启智慧、心领神会。展示阅读体会的场面应该是“遍地开花”“百家争鸣”的场面,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不当之处要加以引导。这样畅所欲言的交流,学生会很享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无论是知识、智慧、情感还是其他,只有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学生才会好读书,读好书。为了克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坏习惯,也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水平一定会大有提高。
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根据小学生读书无法或读书不得法的特点,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运用多种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9.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篇九
浅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文/刘赤刚
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完成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高中教师要具备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课堂的交流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接触理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新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能力,实现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探究能力;高效教学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现代的高中物理学习方式仍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单向教导为主,没有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对高中物理应用问题的研究,设计好课堂要提出的问题,提高问题的创新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兴趣。针对学生本人的高中物理学习情况,因材施教,使课堂教学高效开展,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课堂的创新性。
二、实现高中物理教学高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获取信息的来源较丰富,教师要利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引。例如,教师可以图像动态模拟弹性力的学习引申到弹性力的实验探究,并且要让学生参与实验,掌握基本的`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利用趣味性较强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探究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新的知识,并在学习中强调猜想和假设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猜想的方式,导入课堂,例如,对于两个带电的物体来讲,探究相互力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如带电物体的大小、带电物体电荷量及距离等,提升学生的猜想能力和探究意识。
3.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探究
现代的网络技术比较发达,教师要创造和学生多沟通的机会,
让学生合理利用网络,通过网络认识更多新鲜事物,与物理相联系,提高对物理的探究兴趣,学生对物理学习有疑问,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来开展物理学习,提升探究意识。
参考文献:
[1]苏渤雯。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30)。
[2]陈微微。倡导探究教学 培养探究能力[J].文学教育:中,2010(03)。
[3]徐春香。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认识[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08)。
10.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篇十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四川渠县三汇镇第四中心小学 郭华康
【摘 要】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阅读要求,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启发学生反复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地得到培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因为在阅读中不光需要调动起人的大脑、眼睛、嘴巴,有时还需要动手,既需要我们的感性思维,还需要理性思维参与其中。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的体会是:要根据要求,努力探索,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启发学生反复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地得到培养。
在教学一篇语文课文时,首先教师一定要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除此之外,还要明白编者为什么把它编到教材,文章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不仅仅只是弄明白它的内容,了解它的中心思想;其次我们要通过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学生从语言到思想,从思想到语言,来来回回的多走几次,使学生在获得阅读感悟的同时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类似的教学现象: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或者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以“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呀?”开始,接着发问不断,“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呀”、“文章中的主人公做了些什么呀,说了些什么呀”“还写到了什么呀”等等,教师步步发问,学生一问一答,按照这种模式依次把课文的所有段落分析一遍后,一篇文章就讲解完了。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存在着很多的教学弊端:首先,整节课教师忙于发问,启发,小结,学生忙于寻找,思考,回答。有的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而这些问题真的都是有价值的吗?其实恰恰相反,这其中的很多问题都只是停留在文章的外表,只是在事理上问问答答,很多都没有思考价值。可偏偏就是这些看似有启发性,实质垃圾的问题占用了一堂课大部分的时间,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朗读,去体味文本,去思考作者的初衷,我们再换个角度想,教师始终以自己的问题拉着学生的思绪,那么就算有时间,个性化阅读就能实现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又怎么会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呢。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要善于从事物的联系中去思考问题,善于将已学的知识或已掌握的技能迁移应用转换,通过比较而辨异求同,打开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文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善于从新观点、新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注意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十八般武艺样样用,精彩的音像资料,美妙的乐曲,逼真的表演,热闹的合作探究学习纷至沓来,表面上耳目一新,实际上令人眼花缭乱,一篇文章的教学承载了很多,包括语文本身的和非语文的内容,造成了语文教学复杂化,山不像山,水不像水。其实大屏幕代替不了课本,表演代替不了阅读,音乐代替不了语言。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机械的练习,无错的回答,泛滥的表现,热闹的讨论,花哨的表演,抽象的方法,无谓的尊重都是形式主义的新花样。
尊重学生,师生之间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充分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有位教师在执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讲到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时说:“我把课文读了好几遍,也没看到诸葛亮怎样想的,怎么考虑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可以根据他的语言、行为推测出他是怎么想的。”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地展开学习,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际上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的设置问题情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有位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学生发现小蝌蚪遇上乌龟妈妈时所表现的动作不一样,分别是“迎”和“追”。于是,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到讲台表演小蝌蚪怎样“迎”乌龟妈妈,怎样“追”鲤鱼妈妈的。通过表演,学生不仅发现“迎”和“追”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表达的心情也不一样,而且游的速度也不一样,促进了学生语言的深层次发现和理解。
启发学生根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向老师发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向学生提问,还应善于激发学生就疑难之处质疑,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来共同解决。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学生针对课文开头一句“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以及课文结尾一句“乌鸦喝着水了”提出新的质疑点。学生的思维结果是:乌鸦不可能天天口渴,应将开头一句改为:“有一天,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由于乌鸦想了很多办法才喝到水,结尾应该改为“乌鸦终于喝到水了”。
11.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篇十一
一、“引”之有路,主动质疑
培根曾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引导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
1.架桥铺“路”。对于质疑,开始学生可能觉得茫然,这就要求教师给予明确的指导,为他们架桥铺路。教师可在课堂上给学生示范怎样质疑。如看到这个词或读到这句话,我有个问题还不明白等。这样的引导简单易行,对质疑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能提供一个感性认识。
2.评价指“路”。质疑即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要能敏捷地作出恰当的处理,从而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去解疑;是自己经过努力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寻求答案;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问题,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自发性的问题,要及时表扬,并组织讨论、研究。总之,对学生质疑的评价,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千万不可熄灭学生的思维火花和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二、“导”之有方,广泛质疑
1.积极思维,对教师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于无疑时生疑,无疑处见疑,这是质疑的重要方法,更是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拓宽思路,对文本质疑。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当一名学生对一个词质疑后,其他同学也千篇一律地围绕词语进行质疑,这样不利于学生思路的拓展。因此,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变换角度,拓宽思路,更广泛地进行质疑。质疑的对象除了词语外,课题、句子、文章情节等都可作为质疑的对象。
三、“质”之有型,深化质疑
1.方向型质疑。这类质疑常用在新课开始,学生在初读感知课文后提出自己想了解、弄懂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这些问题,使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对于还没有掌握质疑方法、养成质疑习惯的学生来说,这样做尤为重要。
2.评价型质疑。学生的思维是有规律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学会用理性的逻辑判断和推理去分辨是非。学会用评价的角度来质疑,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独立学习。”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并使他们做到善于质疑,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益无穷。
【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推荐阅读: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08-03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07-03
浅谈在聋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08-02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11-15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07-31
浅谈在课题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10-08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10-27
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