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答案

2024-08-21

财政与金融答案(精选8篇)

1.财政与金融答案 篇一

电大职业技能实训平台财政与金融2013最新答案

提示:因为考试时A、B、C、D的顺序会改变,大家下载时一定要有答案文本才行!

1、按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我国所称外汇包括()

外国货币

外币支付凭证

外币有价证券

特别提款权

欧洲货币单位

2、流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错

3、某企业按“2/10,n/60”的条件购进商品50 000元,若放弃现金折扣,则其资金的机会成本为____。

14.69%

4、某企业利用SWOT矩阵来选择自己的战略模式,又具体选择了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的方案,这是一种____战略方案。

Ow5、绝对标准是在一国范围内认同和推行的标准。

6、在以下各项中,不能增强企业筹资弹性的是____。

短期借款

7、以商业信用筹资方式筹集的资金只能是____。

其他企业资金

8、不能作为融资手段的租赁方式是____。

经营租赁

9、资金成本率越高,使用资金效益越大。

10、与筹资有直接联系而发行股票的原因是____。

增资发行股票

11、理顺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关系的根本原则,是实行()税利分流

12、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企业职工工资的结果是()减少财政收入

13、参加紧密型联营的各企业、单位都不是独立的法人。错

14、松散型联营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对外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对

15、下列为中国人民银行资金来源的是()

流通中的现金

16、下列因素不会提高企业变现能力的是____。

担保责任

17、某企业需借人资金60万元,由于银行要求将贷款数额的20%作为补偿性余额,故企业需向银行申请的贷款数额为____。

75万元

18、一般来说,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财务风险也就越小。

19、在计算速动资产时,通常用流动资产减去应收账款的价值。

20、短期债权人在进行企业财务分析时,最为关心的是____。

企业支付能力

21、股份公司申请股票上市,其股本总额不应少于人民币____。000万元

22、某债券面值为1 000元,票面年利率为10%,期限5年,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若市场利率为10%,则其发行时的价格将____。

高于1 000元

23、根据我国债券管理的有关规定,企业发行的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同期居民存款利率的____。

40%

24、融资租赁的租赁费不能计人企业制造成本。

2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累计发行债券总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____。

40%

26、若企业无负债,则财务杠杆利益将____。

不存在27、股票收益分析主要分析普通股的收益。

28、某企业向租赁公司租入设备一套,价值100万元,租期为3年,租赁费综合率为10%,则平均每年末支付的租金为____。

40.21万元

29、如果企业完全不负债,则财务杠杆系为0。

30、结构比率是同一时期财务报表中两项相关数值的比率。

31、国家拨给的技术开发专款可用于联营投资。

32、领导者的作用包括____。

指挥作用

协调作用

激励作用

33、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交易主体

交易客体

交易媒介

交易价格

34、股份公司增资发行新股的条件之一是与前一次发行股份的时间间隔必须在____以上。

12个月

35、筹资决策的目标,是要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以求得股东权益最大化。对

36、下列项目中,同普通股成本负相关的是____。

普通股金额

37、国际税收所涉及的税种有()

财产税

国内商品税

所得税

38、某公司5年前以100万元购进土地2 000 mz,现在这块土地的市价为220万元,该公司打算在这块土地上新建一条生产线,则新建生产线的机会成本是____。220万元

39、企业在确定竞争战略时,其经济实力较差,无力面面俱到时,应当选择____战略。

目标聚集

40、货币发展的具体形态有()

实物货币

金属货币

兑现的银行券

不兑现的银行券

41、下列指标中,可用于企业衡量短期偿债能力的是____。

流动比率

42、社会公共需要所包括的范围是()

国家职能需要

大型工程设施需要

半社会公共需要

43、土地增值税所具有的双重性质指()

资源课税与所得课税

44、流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

45、下列支出中,能够形成固定资产的有()

挖潜改造支出

简易建筑支出

科技三项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

46、下列各项中属于商业信用的是____。

应付账款

47、企业实际负担的债券利息=债务利息×(1+所得税率)。

48、资金成本不包括投资风险价值。

49、利用商业信用筹资不需要负担资金成本。

50、某周转信贷协议额度为100万元,承诺费率为0.3%,借款企业内使用了70万元,因此必须向银行支付承诺费____。

900元

51、用来测定通货膨胀程度的物价指数主要有()

批发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

家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52、为编制基本建设预算,确定工程造价,进行经济核算的分类是()

按投资的最终用途分类

53、甲和乙两个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均大于0,且甲方案内含报酬率大于乙方案内含报酬率,则____。

以上三种均有可能

54、比照市场标准一般只适用跨国关联企业之间的()

工业品销售转让

55、现代银行最本质的特点是()

信用创造

56、所谓的垫头交易或保证金交易,就是指()

信用交易

57、采用趋势分析法通常要编制比较财务报表。

58、对某企业所从事的各项业务进行战略分析时,最能反映其经营实力的指标是____。

该业务的市场占有率

59、出租人既出租某项资产,又以该项资产为担保借人资金的租赁方式是____。杠杆租赁

60、下列既为直接信用,又为间接信用的形式是()

消费信用

61、下列各项目中,不属于“自然性筹资”的是____。

短期借款

62、提高速动比率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

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

63、申请人将款项交给银行,由银行签发给申请人凭以办理转账结算或支取现金的票据,叫做()

银行本票

64、在资产收益率大于负债成本率时,企业利用负债经营,要考虑到偿付债务的风险。

65、将资金分为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两大类,其标志是____。

资金的来源渠道

66、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企业获利能力,而且反映了____。

长期偿债能力

67、对股份公司有利的优先股种类是____。

可赎回优先股

68、与现金持有量没有明显比例关系的是____。

管理成本

69、证券投资的实际收益总是大于银行存款利率的。

70、资金成本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金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而形成的一种财务概念。

淘宝代做 QQ:371025461

2.财政与金融答案 篇二

一、国内财政与金融资源整合支农的现状

(一) 我国财政支农现状。近年来, 改善民生问题得到了广泛重视。财政支农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 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土地的直补额。这项惠农政策得到了农民的认可, 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此外, 大量的资金投资于农村公共事业, 大大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虽然, 我们无法否认财政支农的贡献, 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第一, 资金的不透明, 使得一部分资金并没有送到老百姓的腰包, 政府有必要对部门领导进行反腐倡廉教育。第二,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极大, 但是投入的增长速度远比不上财政增长速度。由此看来, 我国政府部门对支农资金分配相对较少, 说明我们仍然没有真正意识到财政支农的重要性。第三, 财政支农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政府过于急功近利, 这种情况导致农业项目发展不平衡。

(二) 我国金融支农现状。一是投资环境良好。中央银行推出了各项惠农的货币政策, 与政府出台的各项财政政策相互呼应, 央行坚持“三农”发展, 充分发挥信贷政策作用, 通过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引导资金流入, 为三农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推出新型金融产品, 提高服务质量, 改善民生。各个农村金融机构, 为了满足三农发展对金融产品的更高要求, 推出多种支农创新业务。这些服务方式的创新, 促进了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各地金融机构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三是建立健全各项体系, 保障金融服务水平。各地区的金融机构应与政府有关部门相互合作, 主要的方式如下:一是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区, 提高投资和服务的吸引力, 推动地区服务水平发展。二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丰硕。三是服务层次逐渐加深。

二、我国财政支农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支农资金比例回落。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财政支农的增长速度极其不稳定, 一直有大幅度的波动。但近几年, 财政支农投入虽然逐年增加, 但其规模仍不能满足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并且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二) 我国财政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法律内容更新慢, 跟不上现状的发展, 内容杂乱无章, 有无法可依的问题。《农业法》中相关的支农条款得不到充分有效落实, 财政支农的合法性受到挑战。1993年实施《农业法》以来, 有一半以上年度财政支农的增幅没有达到法定要求, 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幅, 与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总体水平的法律要求相悖。

(三) 财政支农项目资金“一面倒”。

某些政府官员为了体现地方政绩, 把支农资金投到了见效快、利润高的项目上, 那些见效慢收益低的项目, 往往乏人问津。这就导致了支农资金只流向政府愿意投资的项目。从而引起支农项目发展失衡, 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

(四) 财政支农资金运用效率低下。

第一, 政府在支农项目上的不合理行为造成的资源浪费。某些乡镇县城, 没有考虑实际情况, 加上技术方面的匮乏, 导致项目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最终, 这些劳民伤财的项目造成了严重的资金损失, 以及资源的使用效率低的问题。第二, 支农项目开支难以辨别, 支农资金可能被挪用。如某一农村修建沼气池。在实际审查过程中, 无法分辨哪个沼气池是县支农部门建设的, 这一部门是否进行虚假开支, 我们无从知晓。 第三, 各种方面原因造成支农项目投入浪费。某些企业或部门, 为了谋求不正当利益, 造成了建设项目不达标。总之, 种种的原因造成了项目不达标。

三、我国金融支农中存在的问题

(一) 保金低但风险大。

一些保险业不愿意对农业进行保险。比如在山东费县一家保险企业曾为农户家饲养的猪进行保险, 每头猪的保金为十几元人民币, 恰好当年发生瘟疫, 大批的猪死在口蹄疫的疾病中, 结果保险公司当年赔了很多钱, 此后几年, 再没有保险公司愿意为农户办理保险。

(二) 金融支农资金需求缺口大。

由于农业贷款抵押缺乏, 项目单一, 期限长, 金额大, 盈利少, 作为具有商业性质的银行来说, 盈利是其主要目的。目前, 银行主要的贷款对象是种植业, 养殖业。而对农户农业生产, 水利建设, 农业企业的创建等中长期的贷款是少之又少。这种贷款形式, 根本无法满足农民多方面的资金需求。

(三) 信贷投入短缺。

金融机构对农村发放的贷款数额不高, 资金流落外人田是因为邮政储蓄和商业银行, 邮政储蓄主要的业务只是可以存款的银行, 而不给农民提供放贷的业务。因此, 农民的绝大部分存款都流向了商业银行。

(四) 我国各个地方的补贴标准和方法不尽相同。

我国的补贴数额不具体, 随意性很大, 省与省之间的补贴标准差距过大, 我国各省的补贴依据也不同, 如粮食直补政策, 按照补贴是否与当期粮食播种面积及价格挂钩:一是固定补贴;二是与当期实际播种面积挂钩, 也就是说种粮食面积越多, 所得补贴越高。

四、实现财政与金融支农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

(一) 政府引导原则。

财政与金融支农资源整合模式有两种: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有利于实现政府农业发展意图, 有利于促进县域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市场主导型不利于实现政府意图。因此, 加强政府引导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政府引导, 才使“支农”方向不偏颇, 才能实现“农村发展, 农业进步, 农民迈向小康”的奋斗目标。

(二) 通过多种方式, 解决农村信贷难题。

第一, 持续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投入, 保证贷款资金源头充足。第二, 增强农村经融机构建设 (以产粮大县国家奖励资金发起组建农业担保公司) 。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村镇银行是支农主力军。我国没有专业的农业政策保险公司, 依靠商业保险机构代行农业政策性保险, 必然存在寻租行为。因此, 农村金融抑制仍然比较严重。克服金融抑制, 必须依靠政府的适当干预, 用“财政补贴”和“农业政策性金融”改善农村金融市场是最佳选择。第三, 健全金融机构对于“困难户”的考核评价办法, 降低贷款门槛, 同时利用政府职能, 降低金融部门对农业贷款的利率, 是农村贷款难问题加以解决。

(三)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建设。

健全金融机构县域金融服务考核评价办法, 引导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农村信贷服务。例如, 我们可以以农业担保公司为担保平台, 引导金融机构为县域内的农村经济组织提供金融服务。

(四) 从实际效果出发, 运用多种方式“支农”。

包括:国债农业项目、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 其中“产粮大县国家奖励基金”和“粮食综合直补”数额较大。此外, 还可以降低财政补贴, 将大部分支农财政资金转变为农发行和安华保险的贴息, 依靠农业政策性金融实现财政转移支付。

(五)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制。

为免除农民“后顾之忧”。如:建立信贷担保基金。可以由地方政府牵头拿出一部分资金成立一个信贷担保基金, 剩下的部分由当地企业共同出资募集, 形成一个以工补农的良性机制。也可以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 改善县域内农业生产禀赋素质, 做强做大产粮大县的农业经济。进而促进农业发展, 实现“财政与金融支农资源的有效配合”。

(六) 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转交给政策性银行。

通过两者的整合, 使两者的作用加大, 同时, 政策性银行的决策实施也有了更多的资金保障, 此外, 财政支农力度的提高, 支农范围的扩展, 使农村发展迈向了崭新的台阶。

3.《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法探索 篇三

《财政与金融》在高职院校中一般是第一学期开设的,对于初次接触财政、金融等学科的学生来说,都会觉得经济学理论枯燥、深奥、难学、难懂,怎么才能让学生对这些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好它呢?笔者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共同使用的某种特定次序的活动方式。一堂课的成败,学生能力的强弱,教学质量的高低,往往都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密切的联系。实践证明,教师即使有丰富、精深的知识,如果不善于教,学生也难以受益,而教师要善于教,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可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灌输式、讲解式的方法几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对于经济学课程来说,深入浅出地阐明相关原理,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及深,从不感兴趣到兴趣浓厚,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就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教学方法的选择。笔者作为一名从事《财政与金融》等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一、明确学习该课程的作用。

授课之前,教师首先应结合本课的特点,向学生明确本课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第二,为将来自己经营金融资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其次,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根据学生学习及专业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

二、关于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观察经济问题的视角,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灵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关注国家大事,通过新闻进行教学。关注国家大事,通过关注新闻进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在每年3月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际,结合各种新闻报导,关注国家财政收支预算、政府工作报告等新闻热点,解读公共财政、财政收支、国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等问题,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专业知识对于正确理解国家财政政策、社会经济生活有着必不可少的意义。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2)收集大量相关票证,进行实物教学。针对该课程抽象概念多、学生接触实际少等问题,收集大量票证进行实物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例如,与税收有关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税票、个人完税凭证等;与金融有关的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支票、转帐票据、信用证等。讲到相关知识时,先让学生传看这些实物票证,在他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针对不同的内容与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实用性较强的重点内容,例如银行的贷款业务、国际结算中的信用证结算业务、票据业务等内容,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作为基本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的引入者、组织者,引导整个案例分析教学的过程,形成“老师提供案例教材→学生分析材料→学生寻找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学生自我评价→老师归纳评点”的教学模式。面对案例,学生先要自己消化,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深入思考,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稍后的个人与小组发言,集中集体的智慧,容易开阔思路、取长补短、互相激励,而不断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与掌握。

案例教学法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对实用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对于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还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前,首先要选好讨论主题,做好讨论准备:首先,准备好讨论提纲,要求学生围绕主题查阅有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归纳。例如展开“对通货膨胀的讨论”,哪些现象能说明“通胀”了,什么是“通胀”,“通胀”会带给我们什么,我们会采取什么行动,后果会怎样,为什么会“通胀”,国家会采取什么调控手段,宏观调控后的市场反应有哪些……通过对提纲的思考,学生可以学到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严格要求,不让课堂讨论流于形式。提前检查学生的讨论提纲,要求准备不充分的同学重新准备。最后,留给学生相对充足的准备时间。课堂讨论可分三步:分组讨论、课堂发言、组长和老师共同进行总结。讨论式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而且有利于帮助他们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

(4)采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系统进入高校已经好几年了,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用这种教学手段,这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不仅能充分展示老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课堂讲授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例如,针对课程中的抽象概念,采用计算机模拟、动画、局部放大、变化过程演示等,动态重现财政、金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能使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风趣,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与获得的过程,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可保证更多信息量的有效输送。实践表明,这种课堂教学段能强化感官刺激,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信息传输量,促进学生的记忆、理解、掌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该课程覆盖面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内容调整可遵循“贯穿主线、突出重点、强调实用”的原则进行。

(1)确保学生能了解一个完整知识体系是教学内容调整的前提。教师首先要对本课程的知识体系了如指掌,在教学中力争使学生对该课程的框架结构有一个全面认识,并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将各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各部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尽管不同知识点的教学时间不同,但要尽量保持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确保教学内容调整效果的前提。

(2)针对学生的学习层次、专业特点、学习兴趣等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对于职业教育的大专层次,笔者认为涉及不同学派的理论可以删除。在了解授课班级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于本课程中有涉及但在其他课程中是重点的内容,可以略讲。例如,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有《国家税收》这门课程,虽然本课程中涉及了“税收收入”,但只需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来简单讲解,学生能了解税收的特征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就可以了。而有关税收的分类、具体税种的区别和计算等知识,学生会在《国家税收》课程中深入学习。而对本课程中与该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的内容,则应该详细讲解。例如会计专业的从业岗位与银行、结算业务的接触非常多,所以对于银行业务特别是贷款业务与中间业务、货币市场、国际结算等教学内容应该加强。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如金融投资、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等,则可以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资料,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3)配合教学方法的运用,采用适当的考核办法。学生在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中的表现,都应考核计分并按一定比例计入总评成绩。期末考试,可将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对于基本概念等知识的考核可用闭卷形式,而对于知识运用的考核则可采用开卷的形式。

4.财政与金融 篇四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班级:021113班 学号:02111284 姓名:苏娟彤

浅谈“金融全球化”

摘要:21世纪已经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而金融全球化这一新的名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那么何为金融全球化,它体现在什么方面,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什么促进了金融全球化的产生?金融全球化又有何利与弊?下来就让我们来一一探讨。关键字:金融全球化

表现形式

原因

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迅猛发展,金融全球化成为不可避免之趋势,那么,金融全球化是什么,它体现在哪些方面,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又是什么促使了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活力呢?

说起金融全球化,简单理解起来,我们都知道这是国与国之间所进行的金融领域的活动,它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在银行、保险、证券以及金融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的合作与竞争,同时也体现在局部金融形势的变化给全球金融领域带来的影响,那么,金融全球化具体是指什么呢?

所谓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发展,金融活动按全球同一规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价格趋于等同,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运转,从而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它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往和协调、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相当水平时所形成的一个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将整个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全球经济在合作与竞争中迅猛发展,而金融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应运而生,它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一方面使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中心得以蓬勃发展,为其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促使这些国家寻找到了发展契机和焕然一新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获得了大量急需的经济发展启动资金,使这些发展中国家有能力去发展本国的经济,同时,金融全球化也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使它们有机会参与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中,从而获得先进的发展模式,学到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因此,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全球化的推动,金融全球化将不可避免地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一个国家的金融活动与其他国家的金融活动密切相关,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也紧密联系,国际金融市场逐渐趋于一体化,局部地区金融市场的变化对周边金融市场乃至全球金融市场有了更加明显的影响,由于金融全球化使资金在世界范围内筹集、分配、运用和流动,同时也使国际金融机构及各国货币交叉使用,因此,金融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资金的流通,使全球资金得到了充分利用,与此同时,资金的流通使得资金缺乏的国家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来发展本国的经济,从而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缩小了各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此外,各国货币的交叉使用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效率,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进行,同时,金融全球化加强了国际金融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金融业的大力发展。

金融全球化的具体体现多种多样,从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来看,金融全球化包括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业务国际化和货币国际化,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趋于国际化,从而使得经济全球化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从金融市场的结构来看,金融全球化包括货币市场国际化、资本市场国际化、外汇市场国际化以及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可见,金融全球化使得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国际化,它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使各国经济在迟滞不前中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式,从而能够朝着更加光明的方向发展。

金融全球化首先体现在资本流动全球化,即投资者和融资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来进行投资和融资,从而使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的流动就呈现出不断加速和扩大的趋势,30多年的发展使金融行业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国际银行,债券市场,外汇市场以及保险行业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日交易量也大幅增加;其次金融全球化也体现在金融机构全球化,即金融机构在国外广设分支机构,形成国际化或全球化的经营,为了应对金融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各国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争相扩大自己的规模,扩展其业务范围,并且不断推进国际化经营,使自己可以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随着近年全球竞争的加剧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国际上许多大银行都把扩大规模、扩展业务以提高效益和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作为发展新战略;最后金融全球化还体现在金融市场全球化,即金融交易的市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而趋向于一体化,目前,全球各大金融中心都已连成一片,而不是孤立地存在,独自发展,它们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方式,而且,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大众化,全球的金融市场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在未来的日子里,金融全球化将继续深入发展,成为势不可挡的经济发展趋势,并且必将随之产生出更多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金融全球化的产生首先是因为金融管制的放松,使许多国家对金融机构跨国经营的限制减少,这样,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有了更多机会与其他国家相互合作和交流,这些机构的跨国经济活动和跨国分公司的建立使国际经济的交往更加密切,从而大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其次现代电子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在国际金融交易中,信息传递更及时、交易的成本更低、手续也更简便,这为金融的全球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此外还有金融创新的影响,由于国际金融的创新,产生了许多新兴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互换、货币交换等,而它们中有的本身就具有国际性质;最后投资主体的变化也促使了金融全球化的形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兴经济形势的产生,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越来越多样化,许多金融机构投资者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频频出没于全球各国的金融市场,长此以往,这种交易更加促进了各国市场间的联系。正是由于体制,技术以及投资主体等方面日益变化的综合作用才使金融全球化逐渐形成,并成为金融市场的必然发展趋势。

金融全球化以如此迅猛之速度发展,它会给金融行业和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呢。首先,金融全球化促进了各国金融机构间的交流和合作,使金融市场充满活力,同时,金融全球化使资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为发达国家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可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金融全球化也使金融危机全球化了,由于各国金融市场之间密切联系,所以,局部的金融危机会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从而为经济发展带来很大风险。

5.财政与金融作业 篇五

专业与班级: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

学号:1150811030

姓名:谢承志

财政在生活中的应用

说起财政在生活中的应用实在是太多了,因为国家财政是一个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复杂的经济分配活动,从居民的衣食住行到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建设。

这里我谈谈自己理解的财政在生活中的应用。我觉得国家、或者地方的财政的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本国、一个城市或者一个乡镇的经济的发展,让这个国家或者城市更加的繁荣,这样,这个国家、城市和乡镇的居民能够有更好的生活。

但是就我知道的情况来看,这个财政的政策并不是那样的好,也许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简单的,却又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地方发展的巨大差别性。

像我所知道的,在一些沿海的城市,上海、天津、深圳、大连等一些发达的一线城市,高楼大厦看的让你眼花缭乱,城市的交通运输系统,比如公交、地铁、轻轨都是非常的完备、而且经济发展都是相当快速。但是类似于蕲春,洪湖,通山等这样的不大也不小县城,发展却是相当的慢,这也给当地的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我从小出生在咸宁通山的一个村镇了,在五六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武汉来,之后全家就在武汉定居,每年过节家里人都会回老家看看。在我五六岁的时候,老家那里没有自来水,居民的生活用水都是在农村的井里挑的,洗衣服都是一群妇女蹲在河边借着河水来洗,出行的话,每天会有那么两三辆三轮车穿梭在县城和各个乡镇之间,很大很大一部分人都是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可能少有一些富裕一点的家庭会有辆自行车。而那时的武汉虽没有如今的地铁轻轨,但是交通系统已经比较成熟,到哪里去都有公交和的士。街上的私家车也是比比皆是。放眼望去也是高楼大厦满街都是。

现在十五年过去了,再来回首比较这些。家乡里,县城里面相对来说发展比较快一点,有高楼大厦,但是也为数不多。交通系统也在完备的过程之中,有的士,有公交,但都不多。乡镇里面依然没有公交,主要靠的还是那些三轮车,三轮车师傅有的时候心情不好或者有事的时候不开车,那样交通就更不便利。每天去县城的大巴也只有上下午各一趟。村落里面从来没有超市,仅仅有两三个小卖部。而武汉的发展这都是大家看得到的。

通过这些对比,我觉得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还是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政策与财政政策。就目前来说,一个稍发达的城市在自己的发展政策下,有自己的财政支撑,上级或者国家的财政支持,其发展会很快速,居民的生活也会随着这些发展一步一步的向前。而一个落后的城市、县城。它的发展就很慢,政策出来,自己财政支撑不了,国家的扶持不够。发展不起来,居民的生活便鲜有改变。

可能有人说这个地方落后,消费水平低,即使发展了,当地的人也消费不起。但我想,如果一个地方有了财政的支撑,能够逐步的发展起来即使原来这里的消费水平低,但这些发展会慢慢带动人们的消费。消费需要劳动挣钱来支撑,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工作岗位。那么这个地方的经济不就是这样一步的发展起来了么。与此同时,居民的生活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但是现在往往人们看到的就是,越发达的城市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方便,生活的幸福感也会越来越强。贫穷的城市、贫穷的县城发展相当的慢,居民的生活中各种不方便,有一种活得好累的感觉,就像要去趟县城一大早要等上一两个小时的大巴,错过了这一趟就要等到下午那一趟。而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源于财政。财政支撑跟不上,一切都是白谈。

6.财政与税务答案 篇六

1、资源配置:是指人的知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在不同用途和不同收益者之间的分配和组合,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部门结构等,以取得最佳效益。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市场方式,一种是国家干预方式。

2财政收入:又称国家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或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一种货币资金,是用货币表示的一部分社会总生产总值。

3财政支出:又称国家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其经济与社会管理职能,取得所需物品和劳务,而对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的支付。

4税收效率:指的是以尽可能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税收收入。具体而然,税收效率可包括税收行政效率和税收经济效率。5收费:在我国收费是指国家机关及其授权单位为某一特定事由想直接受益者或直接责任者收取成本补偿费用的经济活动。6社会消费性支出:指国家用于行政管理、国防、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经费支出的总称。7国防支出: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和军队方面的费用支出,国家的一项总共要职能就是防御外敌侵略,保卫国家安全。8社会保障支出:是国家财政对因各种原因丧失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支出。9社会保险支出:是指由国家对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伤残时给予的经济补助。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

10财政补贴:是指国家财政根据政策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地区、企业、事业单位或事项给予的补助支出。

11、国家预算:是国家基本财政支出计划。它反映一国的财政收支状况,规定了一国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12、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利用税收、财政补贴、财政投资等财政工具进行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13、宏观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收支,影响总需求,进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14、税收管理:是指税收分配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目的是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同时,更好地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

15、税务登记:又称纳税登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有关开业、变更、停业以及注销等基本情况等变化实行法定登记的一项管理制度,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向税务机关办理的一项法定手续。

16、纳税申报:是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在税法规定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纳税事项书面报告的法律行为和程序,使纳税人切实履行纳税义务的开始。

17、税款征收:是指国家税务机关依照税收法律、法定,将纳税人应纳税款组织入库的执法过程。

18、税务行政处罚: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违反税收征收国力秩序的违法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由追授机关给予行政制裁的税务行政管理行为。

二、简答

1、什么是财政?财政有何基本特征? 答:财政就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利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社会总产品价值一部分的经济行为。基本特征包括:强制性、补偿性、无偿性和非盈利性。

2、财政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答:配置资源职能、公平收入职能和稳定经济职能

3、什么是财政收入规模,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答:财政收入规模之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个财政)财政收入的总水平,它是衡量一个国家财政实力、国家参与收入分配范围的重要指标。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2)不同经济体制对财政入规模的影响。3)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像4)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4、什么是财政支出规模?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因素有哪些? 答: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个财政)财政支出的总水平,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满足公共需要的能力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干预程度与范围的重要指标。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影响2)经济体制不同的影像3)国家干预经济程度强弱的影像4)政治因素5)社会因素

5、什么是税收?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利,按法定标准箱社会成员强是无偿的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特征:1)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特征体现于依法征税2)无偿性 体现在国家征税时不向纳税人支付等价物或报酬。3)固定性 是指税款的征收不能是随意的

6、非税收入的功能有哪些? 答:1)弥合税收手段,实现收益公平2)补偿国家提供特定公共服务的成本3)减除拥挤、节约公共资源与服务4)解决外部性5)缓解财政困难,增加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7、什么是行政管理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的内容有哪些? 答: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构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各项经费支出。内容:1)行政支出指用于国家各级政府机构各项经费支出。2)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支出指用于公共安全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及警察学校等。3)司法检察机关指用于各级法院、检察院及司法机关等。4)外交支出国家外事机构进行外交活动的经费支出。

8、政府采购制度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政府采购法规、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管理

9、政府采购的方式有哪些?答: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协商采购、询价采购、直接采购方式等。

10社会保险支出及其内容? 答:是指国家对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伤残时给予的经济补助。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养老保险支出、失业保险支出、医疗保险支出、伤残保险支出。11财政补贴有哪种鸡种基本方答、受理和定案、调查取证、听式?

证、决定答:1)财政退库它是冲减

21、开展税务行政复议应坚持的财政收入的方式,企业亏损多采原则是什么?

用这种方式。2)列预算支出将答:

1、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财政补贴项目列入国家预算支为准绳的原则

2、不调解原则

3、出3)税式支出减税或免税照一级复议原则

4、税务行政复议顾是税式支出。

期间不停止原决定执行原则。

12什么是国家预算?国家预算的一般程序是什?

答:国家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反映一国的财政收支状况,规定了一国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程序:1)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审批,财政部分编制人民代表大会审批。2)国家预算的执行其中包括收入任务、发出任务、监制任务、平衡任务。3)国家预算的调整包括局部调整和全面调整。4)国家决算是国家决算的执行结果,是整个预算工作 程序的总结和总结,与国家预算相对应,国家决算包括中央决算和地方决算,每一个预算 终了。

13什么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构成有哪些? 答: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和地方以及各级政府之间在预算管理方面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组织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它是国家制度管理体制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国家预算管理体制主要由预算管理级次的规定、预算管理权的划分、预算收支范围的确定和预算调节制度的安排等方面的内容组成。14何为分税制?分税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是指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财权相统一原则,结合税收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模式。1)分税2)分权3)分征4)分管5)分税时分税制的核心 15财政政策的特点有哪些? 答:广泛性、间接性、协助性、系统性

16宏观财政政策及其目标是什么? 答:宏观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影响总需求,进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些列措施的总和。1)实现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经济稳定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

17什么是税收管理?税收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是指对税收分配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目的是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同时,更好的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内容:一是税收管理的方法体系、二是税收管理的经济方法、三是税收征收的管理 18税款征收的方式有哪些? 答:税款征收是税收征收管理中心环节,是税收征管的目的。一是查帐征收、二是查定征收、三是查验征收、四是定期定额征收、五是委托代征、六是邮政纳税。

19什么是税务行政处罚?实行该处罚应坚持哪些原则? 答: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违反税收征收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由税收机关给予行政制裁的税务行政管理行为。

1、法定原则

2、公开、公正原则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财政与金融答案 篇七

如何展现个人魅力, 展现课程的魅力, 尽可能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是每一位教师上第一节课之前必须认真考虑的。关于如何上好第一节课,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了解学生

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学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落脚点, 不了解学生就进行教学只能是无的放矢。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会逐渐熟悉每个学生, 但是笔者认为在教授一个新班时, 上第一节课之前, 就应该对所教班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首先, 了解班级的整体状况。这个班的班风班貌如何, 是属于自觉学习型, 还是散漫混乱型, 学生升学和就业的比例如何, 由此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措施。

其次, 了解该班学生中的特殊个体。该班的班干部是哪些同学, 学习好的是哪些, 特别调皮捣蛋的是哪些, 甚至可以了解一下有无生理残疾或性格怪异的同学等,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和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的交流中获得。笔者一直认为上第一节课前和班主任沟通一下是很重要的, 班主任一般都会根据任课教师的特点预先对学生做一些安排, 这对上好第一节课很有帮助。

第三, 了解学生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有许多课程是有延续性的, 比如:《财政与金融》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经济常识, 熟悉商品、货币、GDP、剩余价值等基本概念。了解学生是否学过相关课程, 掌握得如何, 这样备课, 上课时才能相应进行增减, 避免出现学生普遍反映的“老师讲的我会, 我不会的老师不讲”的尴尬局面。

二、熟悉教材

一般来说, 上第一节课之前, 教师就应该熟悉本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 而不能只限于备好一周的课。要明确所用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和其他各门课程的关系, 所教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对学生学习程度的要求等,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所用的教材, 尤其是专业课的, 基本上可以说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没有匹配的, 也不成体系, 课程安排上也缺少合理的连贯性, 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 必须对教材进行比较大的“手术”。这为教师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第一节课的功能除了一般的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等要求外, 更主要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为后续学习爆发出空前的活力, 这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尤为重要, 因此, 教师必须在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下工夫。

首先是开场介绍该课程总体情况的时候, 对学生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比如笔者上第一节课, 简单作了自我介绍后, 就切入正题, “《财政与金融》课对在座的同学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想升学的同学它是必考的专业课之一, 对要就业的同学它同样重要。工商银行来我校招聘员工, 笔试卷中有80%的题属于《财政与金融》的内容, 而去银行工作是我们很多同学的愿望。实际上, 财政与金融知识对我们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都很有用。有句话说‘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 你想让你的财富增值吗?你想挣更多的钱吗?那就必须学点财政与金融知识。”

其次, 贯彻结构化教学原则。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总量的增多, 使得学科教学内容日益增加, 作为教师, 必须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整体感知、理解和把握, 使他们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 这对学生以后的自学钻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节课就要使学生对《财政与金融》课程体系有大致的了解, 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整体呈现, 使学生大脑中形成“知识树”, 理清知识的结构。在黑板上画一棵知识树, 各章作为枝干, 主要的节作为小分枝, 抓住同学们的兴趣点简单介绍主要内容, 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欲望, 并指出这棵树要想枝繁叶茂, 必须靠同学们自己去努力, 终身去学习。

第三,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一定要贯彻新课程理念, 贴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这个原则在第一节课中很重要, 它会消除学生对新开课的陌生感和畏难感, 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作为切入点, 引出新知识, 学生更容易接受, 能对该课程产生亲切感, 进而引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在第一节课要学财政的概念和特征, 首先从生活中的财政现象说起, 教师略作引导学生就会广开思路, 列举出很多熟知的事例:义务教育、环保、安全、道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些都是依靠财政资金的投入, 都属于财政现象, 而这就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让学生感到财政知识原来就在身边, 引起学习兴趣。

8.金融危机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篇八

关键词:IS-LM模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一、背景介绍

从2007年的2月份开始,美国的抵押贷款风险变浮出水面,到2007年7月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家对冲基金瓦解,次贷危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进入2008年,美国的各大投行和商业银行纷纷出现亏损和倒闭,金融机构深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在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的时候美国政府也开始联合各国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于是便出现了房地美和房利美被国有化,AIG被国有化,全球11家央行联手降息的壮观景象。各国政府纷纷祭出空前规模的救市方案,各大央行也纷纷开始了规模达万亿的注资行动。

从政府的救市力度和媒体的关注度,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场空前的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以下我们在IS--LM模型的框架下来讨论这场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救市行为。

二、基于Is-LM模型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分析:在我们对货币政策进行分析是我们假设财政政策保持稳定。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货币供给量来影响LM曲线。

在这次金融风暴中美联储联合其他央行进行史无前例的降息和对货币市场注入流动性。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它会使LM曲线向右移动。

当美联储等中央银行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的时候,使得LM曲线右移从而降低了利率,使得融资成本变得更加的低廉,以便金融机构和企业能够渡过危机,同时也可以看出这样做可以增加国民收入。这样还能够使得经济不至于马上陷入衰退之中,所以中央银行的降息和注入流动性的操作对与对抗危机是有效的并且是正确的。

2.财政政策分析:我们在对财政政策分析时假定货币政策保持不变,我们将在最后来讨论当财政与货币政策都发生变动应对危机时的情形。

在本次金融风暴中,除了中央银行大有动作之外,各国的财政部也是尽其所能,来抵御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就批准了85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以用于购买金融系统的不良资产、提高存款保险额度和对企业的减税。

美国政府批准的85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一般情况下这些资金没有包括在当年的财政预算案中,所以财政部必须发国债以筹集资金,这样相当于财政政策的扩张。

扩张财政政策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这样在刺激经济的同时抬升了市场利率。这样会使得在危急中本来就很高的同业拆借利率变得更高,这样就使得融资成本增大,不利于处于危机中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融资以渡过难关。

同时,财政政策还有挤出效应。在政府发债券以救市的时候使得市场利率上揚,这样就会挤出私人投资,使得扩张的财政政策的效应大打折扣。这个从IS曲线中也可以看出来。IS曲线的方程为:IS曲线:其中,aG是简单收入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乘数,其方程为:

当美国政府进行减税方案以帮助企业刺激经济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方程中的t会减小,而在短期中我们可以认为c(MPC)是一个稳定的常量。所以乘数aG会增加。而在IS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短期中b和A可以视为常数,经济下行使得Y减小,所以增加的乘数和减小的Y共同导致利率i的大幅度升高。

所以我们不赞成在危机中通过财政政策来救市,原因在于政府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多资金,再者财政政策的扩展会使得市场利率更加趋于上扬,不利于危机的解决。同时通过这样的财政政策会使得政府的负债大大增加,有可能增加后几代人的税收,使得后人的福利收到影响。

3.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共同作用分析:上面我们介绍了单一政策在救市时的效果,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的确实政策的同时变动。在美联储大幅降息和注入流动性的同时,美国国会通过了巨额的救市计划,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一起使用,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两个政策一起时的一些情况。

美国政府动用的两个政策我们可以看出都是使得IS和LM曲线向右移动的政策,因为政府有一个想法,政府希望在利率i稳定的情况下来应对危机。

当危机发生时,由于财政和货币政策均为扩张性的政策,所以IS和LM曲线分别向右移动。这样就可以在利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保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陷入衰退之中。

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当美国政府发国债救市时,使得利率上扬,而美联储的一个目标就是保持利率的平滑稳定。所以这个时候,美联储不得不降息或向货币市场注资来使利率下行,这样就会使得美联储的注资额度因为财政政策导致的利率上行而增加。然而我们知道当中央银行发行过多的货币时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所以这样的“双松”政策可能使得危机后的美国面临着通胀风险。使得经济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上一篇:常用的资产评估报告下一篇:串并联电路实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