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

2024-09-09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精选8篇)

1.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 篇一

有很多事物会给我们启示,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发现。

一天, 我和爸爸去大连旅游,我们一起坐上了飞机。

飞机起飞了,我感觉很头晕,就睡着了。等我醒来时,我问爸爸:“爸爸,我在飞机上总感觉头晕,飞机驾驶员为什么不头晕呢?”爸爸答道:“那是他穿上了抗荷宇航服,科学家根据长颈鹿利用紧绷的皮肤可控制血管压力的原理,制造出可以保持宇航员血压正常的抗荷宇航服。”

到了晚上,我看见窗外一片漆黑,我又问爸爸:“飞机在夜里为什么飞行的十分安全呢?”爸爸答道:“那是人们通过蝙蝠发明了雷达,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推进前行,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科学家根据蝙蝠的这一特点发明了雷达,所以飞机在夜里飞机也十分安全。”

给我们启示的生物有很多,它们都可以算是我们的老师!

2.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 篇二

一、韩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经验

1. 以立法的形式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政策保障

韩国自建国以来, 就一直重视以立法的形式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各种政策保障。如在建国后第二年 (1949年) 制定的《教育法》中, 第二条第四款就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的真理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思考力, 第三条特别规定要重视科学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之后, 在1967年和1969年又分别制定了专门的《科学教育振兴法》和《科学教育振兴法实施令》, 其后又进行了多次修订。《科学教育振兴法》具体规定了国家和地方自治团体为振兴科学教育需要履行的职责 (第2条) :建立关于科学教育的综合计划;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确保并优待科学教育所需教师;设置、扩充、充实科学教材、实验或实习设施及科学馆;支付实验费、研究奖励及奖学金。为了保证科学教育振兴法的顺利执行, 《科学教育振兴法实施令》对科学教育审议会的结构、审议会的职能、分科委员会、审议报告、专门委

筅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玉芳

员、研究补助费的范围、基金的运用、科学教育实验、实习费及设备费的补助等相关事项作出了详细说明[1]。无疑, 这些法律和法令为韩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方法、资金、师资、研究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 注重对科学教育教科书的建设和教学资料的开发

在韩国, 教科书是学校教育中使用的主要教材。据有关教科书的规定 (总统令第8660号) , 学校必须使用教科书, 文教部直接主管教科书的编辑和出版。就科学教科书而言, 在韩国, 20世纪60年代到第四次课程时期 (1981—1987、1988年) 为止, 初中仅有1种国定科学教科书, 第五次课程时期 (1987、1988—1992年) 开始采用审定、认定制度。目前, 初中科学教科书有7种, 由7个出版社负责出版。

以7年级科学教科书为例, 教科书总的页数少则280页, 多则299页, 平均是292页, 教科书的尺寸统一扩大为19cm*25.8cm, 纸张为高级图书纸。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科书采用了多种编辑方式, 以方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正文内容, 并用多种编辑手法增加内容的可读性。教科书的内容主要由导入、展开、整理评价、补充深化四部分组成。在导入部分, 提示单元名称和列出学习目标, 内容以介绍日常生活素材和插图为主, 其目的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展开部分是教学内容的中心, 以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事物为案例,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自己发现

*该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10YJC880073) 的阶段性成果

事物的基本原理, 并能进行系统化整理;整理阶段主要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例如, 利用单元小结中的“用语整理”或“概念图”等方式整理所学内容, 用“自律形成评价”或“自我诊断题”进行自我评价等;在补充深化阶段, 则以补充学习和深化学习为主;“补充学习”以基本学习能力较落后的学生为对象, 重新提示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或用漫画、图示、猜谜、提问等多种形式重新学习基本课程的内容。“深化学习”以能进行深入思考的学生为对象, 通过问题提示、提出假设、资料解释等综合内容, 使学生自己确定新的学习内容[2]。除了正文, 韩国科学教育教科书还安排了照片、插图、表格、阅读材料等内容, 与正文有机地联系起来。整体而言, 韩国的科学教科书具有明显的科学探究特点, 不但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而且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力, 是“课程中心”的教科书, 而非“学科中心”的教科书。

为了保证科学教科书的质量, 韩国对科学教科书编写人员的数量、构成、职责等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 以踏石 (didimdol) 出版社初中科学教科书的编写人员为例, 编写人员由3名教授、3名高中教师、6名初中教师组成。他们的专业分别为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 每学科各3名。各学科人员分工合作编写教科书, 物理学科的教师 (教授) 编写物理领域的单元内容, 其他学科类同。

除了注重对科学教科书的建设, 韩国教育部、教育研究机关、市、道教育厅、地域厅、大学和中小学还开发了影像资料、网络资料、科学图书、科学杂志等各种各样的科学教学资料。

3. 采取多种措施确保科学教育教师素质

为了确保有一支高质量的科学教育教师队伍, 韩国采取了种种措施: (1) 在培养体制上, 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师培养体系。除了师范大学 (包括综合大学的师范学院) , 国立教育大学、国立广播电视大学的初等教育科、国立教员大学以及教育研究生院 (韩语称大学院) 等学校都可以承担科学教育教师的培养工作。普通大学的学生取得教师资格必须修习一定课时的教育学、学科教育学, 还要参加教育实习等。毋庸置疑, 开放式的教师培养体系拓宽了科学教师的来源, 从源头上保证了科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2) 在课程设置上, 增加选修课的比例, 扩大学生选修的空间。这样, 师范学院科学教育系各个专业 (物理教育、化学教育、生物教育、地球科学) , 不仅可以培养物理、化学等各专业的教师, 还可以培养综合科学的教师。 (3) 在培养目标上, 知识、技能并重。既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而且要求学生形成操作实验和指导实验的实践能力。 (4) 注重职后培训。教师的职后培训由市、道教育厅和研究生院、科研单位携手进行;在培训内容上, 既考虑了与职前教育的连续性, 又避免了与职前教育的重复性, 还考虑了教师教学的实践需要。

4. 注重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

为了保证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韩国很重视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为了使教育系统各层面上的行政管理人员、科学教师、其他相关人员能更好地实施科学教育的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韩国于1998年设置了以“全国科学教育院长协议会”为核心组织的中央研究委员会, 正式启动了开发科学教育国家标准的工作。在多渠道收集各级各类科学教育部门对科学教育意见的基础上, 1999年, 韩国科学教育部门制定了科学教育国家标准[3], 涉及科学教育目的、科学教育课程、科学教学、科学教师、科学教育评价、科学教育环境、科学教育支援体制七个领域, 七个领域分别由3~6个标准项目组成。科学教育国家标准既给所有学校科学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方针, 又给一线学校的科学教学提供了实践指导, 保证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顺利进行。

二、韩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自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来, 中小学科学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整体而言,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仍有诸多改革的空间, 尤其是面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 我们更应借鉴学习他人经验, 改进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

1. 加强科学教育政策法规建设

促进科学教育发展, 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法规作保障。实施科教兴国政策以来, 我国也颁布了不少有关科技教育的政策文件, 例如《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的通知》 (1998) 、《2049行动计划》 (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200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2006)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 》 (2006) 等。然而, 这些政策文件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

例如,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通知》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 》中都强调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和措施也进行了描述, 但二者都缺乏法律约束性。

促进中小学科学教育顺利发展, 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 即要充分肯定科学教育的法律地位, 而且要在监督管理、基金设立、经费投入、理论研究、教师培养等方面作出切实规定。除此之外, 在相关法律中, 还必须明确规定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以免流于形式, 真正把科学教育落到实处。

2. 加强对科学教育教科书的建设和教学资料的开发

目前, 我国教材制度已从“一纲一本”走向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 教材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整体而言, 我国教科书的种类仍然偏少。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自己编写教材外, 大部分地区还在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这些教材在广大农村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使用效果并不太好, 因为教材中很多调查和研究由于师资和学校设备等条件的滞后而不能够落实。

加强中小学教科书开发, 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编写人员的职业构成和其专业背景应保持科学比例, 应确保有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学科专家等人员共同参与教材的编写, 而且要明确各单元编写人员的责任;二是教科书要引入多样的编写方法, 确保教科书内容浅显易懂, 形式活泼, 可读性较强;三是增加探究活动的数量和拓展性资料。

除了做好教科书的建设工作外, 还要重视其他教学资料的开发。专业人员和出版社要经常听取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开发出一些内容新颖、实效性较强, 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资料;除了文本资料, 还要及时开发一些电子教学资料。一线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 开发出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资料。

3. 加强对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直接实施者, 其素质直接决定了科学教育的质量。然而, 据有关资料表明,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师在学历、学科背景、任职意向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很多科学教师并没有受过专业教育, 属于“半路出家”, 而且很多教师担任科学课教学工作并非出于自己爱好, 而是由学校硬性安排的。

培养中小学科学教师, 不仅要通过在职教师的培训使他们达到中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要求, 而且要在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系或专业, 不仅培养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专业的教师, 而且要培养综合科学的教师。在培养目标上, 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培养, 还要加强其操作实验器具的能力、探究能力等。

4. 加强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

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理论研究作支撑和指导, 韩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经验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如韩国为中小学科学教育设置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配备了专门的研究人员。近年来,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社会各界人士从不同的视角对科学教育进行了研究。但整体而言,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依然相对薄弱。为此,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 必须设置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组织, 组织专门的研究人员, 加强对中小学科学教育教材建设、资料开发、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培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司 (编译) .韩国科技法规选编.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2]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 篇三

1.提高思想认识,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确定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必须先了解它的学科性质。因此,加强科学课程改革,首先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是在课时上,必须保证科学课充足的课时和真正的落实;其次是在教师的安排上,必须选派有一定科学素养,热爱科学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担任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不能强制安排缺乏科学知识、缺失科学精神者担任科学教师,更不能再优先安排语文、数学课程后,让上不了语文、数学课的教师担任科学课。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科学课程教师素质

针对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存在的学科专业背景复杂、学历偏低等问题,必须多渠道、多形式提高科学课程教师素质,整体推进科学课程教师队伍建设。(1)加快对小学科学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培养。(2)加强对在职科学教师的培训。对于在职教师,要严格按照《标准》中规定的教师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设计培训课程与教材,分期分批实施上岗培训,建立相应的资格考核制度,确保持证上岗。具体培训形式可以采取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外出培训和校本培训、学历培训和业务培训等相结合的办法。

3.改革课堂教学,全面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为全面实现科学教育目标

在教学目标上,必须突破唯科学知识的藩篱,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列为科学教育的重点。科学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学生学科学,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地用科学。

4.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开拓科学课程资源

丰富的课程资源对任何一门课程都是必要而且必需的,科学课程也不例外。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农村学校要突破有限的课程资源,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除了努力创造条件做好必要的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教师这个“软资源”的作用。

5.转化评价制度,为科学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4.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 篇四

---规范教研活动

提高教研成效

本学期的教研工作的开展以教师需要作为宗旨,组织各项教研活动个,尽量能够让教师来参加教研活动能够在活动中各有所收获。

一、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和专业学习。参加xx市的生物新课标的培训并撰写了心得,这次共有26人参加了这次学习。

2.组建新的中心组。本学期组建了新的中心组,小学科学共22人,初中生物共13人。中心组报名以自愿为原则,由自己推荐和学校推荐审核,所以中心组队伍是区教研的骨干和先锋,同时是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为我区的教研工作作出贡献。

3.购买书籍学习、交流和微教研活动提高中心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

二、常规教研活动开展

.实地教研——从教师需要出发,开展各项教研活动。(从教师: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着重训练教师的开展科学课外活动的技能;从学生角度:通过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技能),小学科学教学没有成绩的压力,主要通过各项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结合新教材的使用,进行3-6年级的教材分析和如何确定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讲座。结合xx市的各项竞赛开展教研活动。观鸟培训,聘请卜标、陆穗军老师指导实地观鸟和作观鸟讲座;对xx区历届科学小星星活动优秀项目进行展示供教师参考和学习,并作了如何开展科学小星星探索活动的讲座。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的重点:重要概念的建构,进行课例展示和研讨,由汇景实验学校彭娟老师上了一节《运动与摩擦力》的研讨课,由李怿珍老师做了如何上好科学实验课的讲座。本学期小学科学教研内容丰富、有趣,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和活动,充分体现小学科学学科的特点。

初中生物:和结合新课标的实施,以“重要概念”的建构与传递为主题开展课例研讨,分别由省实附中杨琼、刘雪玲、东圃中学曾玲老师上了一节研讨课。另外组织了全区老师参加了黄埔区的教研活动,听了一节研讨课和关于“建构重要概念”的讲座。生物学科紧密结合新课标的实施,以课例和讲座为主,让教师尽快掌握和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教师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能够加强区际间的交流

2.网络教研。

本学期的网络教研主题的选取,主要于教师们的提议,共开展了6次的网络教研活动。由于本学期xx部落不是很稳定,经常上不去,因此影响了教师的回复。本学期尝试通过视频案例在网上研讨,收到教师的好评,但是也暴露出问题,很多教师经常上不去或者打不开视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待大家的努力。

三、科研工作

本学期学科继续对小课题和区级以上可以进行研究,其中司徒敏的课题进行了中期的汇报;3个小课题进行结题准备;有一个省级项目在研究中。

四、竞赛工作

本学期的竞赛比较多,涉及教师和学生。小学科学本学期开展了科学小星星探索活动的决赛,教师观鸟竞赛,学生观鸟竞赛,教师论文比赛。其中我区承办了xx市学生观鸟活动的竞赛。

初中生物学科开展了酿制葡萄酒比赛,植物识别比赛等。

五、其他工作、xx中学承担了xx市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室工作,其中郑x、吴x、李x、黄x、刘x、赵x作为辅导教师,参与了工作室的工作。(李轩总结)

2、司徒敏教师承担xx市农培工作。()

感谢核心组、中心组教师对教研工作的支持配合,感谢体育东路小学、侨乐小学、汇景实验学校、xx中学、天府路小学、华阳小学等学校提供场地。特别感谢体育东路小学和体育东小学科学科组对本学期的教研工作给予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个人被聘请对xx大学紧缺教师科学学科关于小学科学探究案例以及xx市常见园林植物分类知识培训。以及被聘请对XX年广东省中小学骨干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做了关于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确定及表述的讲座。xx市北部山区教师培训,做了关于概念图在小课题研究中的应用。

5.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 篇五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池塘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初步形成池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进一步明白食物链的含义,知道池塘生物除食物联系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其它依存关系。

3、了解生态平衡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推断和解释。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准确表述所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准备

1、池塘生物图片(或课件)、池塘生物水族箱(内养生物活体)。

2、反映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

3、反映池塘生物依存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对上一课安排布置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总结。

1、上一节课课后,大家将水生植物种在陆地土壤中,通过观察研究你们都有什么发现,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统一观点,教师小结。

二、复习已学知识,提出探究问题。

1、复习已学知识:在前面的第一单元第6课《谁吃谁》中我们学到了几个新的科学名词,如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2、提出问题:树林中的生物之间存在食物联系,那么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有怎样的食物联系呢?这些池塘生物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教师引导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并播放相关录相(课件)。

三、开展科学探究。

1、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欣赏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后,回答问题,相互质疑,教师指导。

2、分小组针对上述所见所闻写出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能写多少写多少。同时讨论:“在食物链中,如果某个链环上的生物灭绝了,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什么影响?”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6.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杂交、植物组织培养、人工繁殖、胚胎移植等一些较新的生物繁殖方式。

2.了解克隆技术、太空育种等一些最新的生物繁殖方式。3.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科学调查的能力。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通过了解繁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培养热爱科学的价值观。

5.通过对我国生物繁殖技术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以祖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并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自豪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生物繁殖新技术的图片

小组准备:课前进行关于生物繁殖新技术的资料收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植物的繁殖技术,也探究了自然界中植物的繁殖方式。今天,我们继续交流学习《生物繁殖新技术》。二.交流收集的资料,整理已知生物繁殖新技术的信息。

(一)植物 1.杂交水稻

(1)简介袁隆平院士的事迹。

(2)介绍杂交水稻技术。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指名简单介绍 这种技术。(2)了解其特点:材料少﹑繁殖快 ﹑受季节影响小。﹙二 ﹚动物

(1)过度谈话:为了获得优良的生物品种,改善我们的生活,保护濒危动物,人们对动物繁殖技术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2)出示图片:(1)人工繁殖中华鲟(2)胚胎移植技术

(3)小结﹕除了植物的繁殖技术在不断改良外,在动物的繁殖技术中,新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推进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汇报交流收集的生物繁殖新技术资料。(1)克隆技术(2)克隆羊图片(3)太空育种……

(四)教师小结。

繁殖技术已经运用到整个生物界,如克隆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医学﹑遗传学﹑生物学﹑畜牧等领域。

三、认识繁殖技术的主要作用(1)改善生活(2)保护濒危动物

四、进一步了解繁殖技术的新发展。

12、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水位高低、水流量大小、水冲击水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

探究目标:经历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知道不同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活动的兴趣。

2、让学生敢于猜想,意识到形成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小水轮、学具准备:水槽、烧杯、带管子的瓶子和水、抹布、小水壶

四、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景,启发探究

1.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力工程在哪吗?它能为人们做什么?(课件出示三峡大坝,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景)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水力发电站》。水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的呢?(先让学生说说,然后教师课件出示水力发电站发电过程示意图做简单介绍)

3.哦!原来水力发电最关键的就是水冲水轮转动。(亮出叶轮)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水轮,你们能用水让它转动起来吗? 学生想办法,并让他们汇报演示他们的方法。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4.看来水真能让它转起来!现在老师也来用水冲冲,看水是怎样让它转动的。(老师在冲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把水倒多倒少,把杯子拿高放低,让叶轮转的有快有慢)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整理并汇报他们的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叶轮转的有快有慢,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

(二)实验假设,初步探究

1.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用水使叶轮转的快一些。

2.叶轮转的快慢可能与哪些条件有关呢?猜猜看,小组内商量一下。

学生猜测讨论,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整理并板书。学生可能谈到很多因素,老师应与学生一起分析那些是主要的因素,在全班形成共识。

3.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学生说说意见)好!现在我们就来分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研究哪个问题,打算怎么做。学生分组讨论制订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做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应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4.各小组汇报你们的研究主题是什么?准备怎么做?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老师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如果学生发言不踊跃,老师可以指定一些小组代表发言,并统计全班各组研究的相同课题是那些组别。【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在对比实验中要控制变量和无关变量,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习惯。

(三)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看来大家的方案都制订的很不错了。现在我们就来做实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各小组派代表来选取你们所需要的器材。2.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视并提供帮助。

(四)互动交流,规律探究

1.同学们在实验中都非常的投入,看来你们的收获也一定不少吧!谁先说说你们组得出了什么结论,与你们的猜测一致吗? 学生分组汇报,互相补充。学生汇报时老师要强调学生交流各组研究的是什么课题,怎样做的,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后要善于整理自己的实验结论的习惯和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怎样使叶轮转的最快?

学生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分组讨论并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把实验中得出的结论进行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合理推理的能力。

(五)拓展运用,延伸探究

(课件出示三峡大坝)介绍三峡大坝。长江水流不断,为什么还要修大坝拦水呢?

板书设计

水力发电站

水位高

轮→转

水量大

→快→发电 水冲叶边缘

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取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的、常见的、易观察的、易体验的、可探究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和科学知识的获取紧密结合。较好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从而有利于学生将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化为日常生活中乐于从事的经常性活动。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科学有了一定的基础,动手能力较强,本学期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课时计划: 共:8课时。

第一课时:水力发电站 第二课时:风力的作用 第三课时:煤 第四课时:石油 第五课时:金属 第六课时:矿产

第七课时: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八课时:自由研究

四、教学策略:

1、提前让学生做好准备。如:通知学生提前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了解水力发电站的知识。

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去建成构新的认识结构。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教师应很好地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3、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活动。

4、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探究意识。

7.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 篇七

科学精神指导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方向, 人类的进步都依赖于科学精神下的科学知识。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形成科学素养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高中生物课程中, 学生的生物科学包括生物学概念、原理和事实, 利用生物课堂,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精神非常必要。

一、利用生物教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精神

高中生物课程中有许多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历时8年, 发现了生物遗传中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 我国的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水稻的杂交提高了水稻的亩产量, 从而解决了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 教育学生要养成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大胆试验的科学精神, 能够发现自然世界中隐藏的奥秘, 并利用这些奥秘为人类服务。这些教材内容,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在科学精神的浸润、熏陶下, 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例如, 高中生物实验“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对比试验”中,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得出酶的催化效率高, 在药品中添加某些酶可以增加药效。

二、利用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实践。高中生物课程中, 有许多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教师要能利用这些知识, 积极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的科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例如, 农业上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往往通过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利用率来实现, 采用间作套种、合理密植的方法;遗传学中人类DAN密码的研究, 为人类提前预防疾病提供了可能……教师在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时, 不但要把这些知识的基本原理传授给学生, 还要告诉学生, 学会了生物学知识就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为人类造福。

三、利用生物学中的科学发现过程, 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对于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应用, 其发现过程是复杂和曲折的, 蕴涵了偶然中的必然, 充满了神奇。对这些故事和发现过程的讲解, 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例如, 我们在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的青霉素, 其发现者弗莱明也在试验中偶然发现了溶菌酶。患感冒的弗莱明有一天观察培养皿中的菌种, 突发奇想, 把流出的鼻黏液加到了其中一个培养皿中, 结果黏液周围的细菌被溶解掉了, 从而发现了溶菌酶。詹纳通过敏锐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 发现了牛痘可以预防天花, 从而把天花的死亡率降到很低。教师通过对这些生物发现过程的讲解, 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观察热情, 并勇于对生物科学领域进行探索。

四、利用生物实验,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

生物中有许多实验, 生物科学知识的发现也依赖于生物实验,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1. 在实验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直观性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课中的分组实验, 教师要交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例如, 在探索生物酶的作用时, 要让学生会操作, 懂原理, 有方法, 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生物实验精神。生物科学的发现偶然与必然共存, 但是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是这些发现的必要条件。

2.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生物课程的实验性, 决定了学生应该有独立进行和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多动手, 多实践, 要求学生严格地进行实验操作, 并认真地进行观察和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 得出相符合的实验结论。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要能够提出问题和假设, 设计相关的验证试验, 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实验结论。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 有的试验成功, 有的试验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了, 学生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从而在不断反思中进步。

3.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

实验中因为种种原因, 会出现实验预见方案无法执行, 预见的实验现象没能出现的情况, 这时候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原因, 也不能终止学生的实验, 而应该引导学生寻找原因, 修改方案, 找出解决方法, 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精神。

五、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科学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

每一个科学发现都饱含着科学家的艰辛, 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就不会取得成功。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冒着生命危险环球考察写成的;遗传学规律在孟德尔16年不断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以证实的;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打磨的镜片可以堆满一个屋子……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利用这些生物科学家的故事, 激发学生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

8.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 篇八

关键词:知觉的选择性;引课;小学科学

一、小学科学引课

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在小学科学课的上课之初,良好的引课过程能够使学生从嘈杂的课间环境中把注意力马上转移到教师要讲授的内容上,反之,上课铃声响后有的学生迟迟不能进入学习状态,对教学内容漠不关心,导致效率低下,收获甚微,因此引课环节对上课之初引导学生注意力有重要作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引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教师精心设计引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课间杂乱的知觉对象,聚焦到教师引导的知觉对象。好的引课设计需要教师在引课过程中根据知觉的选择性规律,合理设计引课,聚焦学生的知觉对象。

二、知觉的选择性及其影响因素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从背景中把少数事物区分出来,对它们做出清晰的认知。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从纷繁的刺激物中主观地选择某一刺激物并对其作进一步加工,被选择的刺激物就是知觉的对象,而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其他刺激物就成了知觉对象的背景。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区别在于:知觉对象有鲜明的、完整的形象,突出于背景之前。知觉对象是有意义的、容易被记忆的。

知觉的选择性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刺激时,客观上说,同时作用于人的这些刺激彼此之间并不存在轻重缓急,但人对这些刺激的取舍,则受到对象和背景之间本身具有的结构特点的影响,那些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色彩鲜艳的、具有活动性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其次,知觉选择性受到知觉者的需要、兴趣、爱好、任务、知识经验刺激物对人的意义是否重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人的知觉过程和结果。

教师在引课过程中能有意识地、正确地运用知觉选择性规律作指导,会收到很好的引课效果,很容易使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很快地从课间状态进入课堂状态。

三、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及其在引课过程中的应用

(一)客观因素

1.对象与背景差别较大

这个因素是指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突出出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若是五颜六色的花海中一点红花,就不易被感知到。知觉刺激强度比较大,则容易被立即感知到。在引课设计中,常用对比小实验引课,尤其是与学生推测的结果相反的对比实验,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刺激,容易成为学生的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作为知觉背景。比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节课的引入,教师常常用大小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盐水与清水让学生先猜测浮沉状况,学生一般会认为大的马铃薯会下沉,而作为引课的演示实验会把大的马铃薯放在密度大的盐水里漂浮,对学生构成明显刺激,从而使学生的知觉对象集中到马铃薯沉浮的小实验上。

2.对象与背景相对运动

这个因素是指如果背景是不动的,对象是动的,那么对象很容易被知觉当成知觉对象。如,夜空中的流星,因为流星相对于星星是动的,特别容易被知觉感知。被视知觉刺激强度较大,就会成为知觉对象。以视频的方式引课,是一种动态的形式。例如,《地球內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引课环节播放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视频,视频中的地表动态变化极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成为学生的知觉对象,利于教师进一步讲授关于地形变化的知识。

(二)主观因素

1.兴趣、爱好

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兴趣的个别差异性往往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人们往往会把不感兴趣的事物排除到知觉的背景中去,而集中注意于感兴趣的事。如,浏览新闻,对政治感兴趣的人会很快注意到政治的报道,而喜欢体育的人则会立即关注到体育新闻。同样,对某一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对该学科的感受必然会更敏锐,进而有力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该学科。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要因学科而异,可进行问题引趣、活动引趣、实验引趣等,目的是把学生知觉的积极性转移到教学内容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关于影子的教学引入可以用皮影游戏作为引入,学生对游戏、皮影感兴趣,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知觉对象聚焦到光与影上,进而引起学生对影子形成及变化的思考。

2.任务、需要

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与源泉,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或内在动力体系。符合人需要的事物往往会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不符合人需求的事物则不易成为知觉的对象。比如,一个饥饿的人可能集中注意眼前的食物而对周围其他事物视而不见。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某学科有动机需要,就需要让学生知道该学科的作用,对学生以后发展的用处,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才能提高成绩。有的课的引入则直接给学生任务,必须完成上交的。比如,先给学生观察记录表,让学生先观察做记录,或者是让学生画“脑图”。如,《水》这节课,教师先让学生画关于水的“脑图”,然后在学生对水的初始概念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这里给学生的任务是画关于水的“脑图”,通过把学生的知觉对象引导到水概念上,进而利于教师进一步教授水的知识。

3.知识经验

巴甫洛夫说:“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学生过去经验的不同,也会对知觉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即使有些问题他们还没接触过,没有现成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学生会依据他们以前的经验、知觉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所以,教师对待教学就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的原有知觉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所以,“温故知新”的过渡式导课,就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常用的导课方式。例如,《地球表面地形》一课,教师可以在引课阶段播放学生的旅行照片,展示学生见过的不同地形地貌景象,学生因为已经见识、感知过一些地形地貌景象,所以容易被讲授内容吸引,从而达到聚焦学生知觉对象的效果。

总之,教学设计的引课设计中,如果能有意识并且正确地运用知觉选择性规律,就能使学生的知觉对象从课间嘈杂的环境中尽快地聚焦到新的课堂内容上,从而使教师能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戴斌荣.基础心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37-138.

[2]冯新瑞,杨莉娟.聚焦小学课堂:反思与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8.

[3]温庆海.运用知觉选择性规律搞好课堂教学[J].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5(4):86-87.

[4]张虹丽.以学生发展为本:复旦附小教学论文与教案精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冯新瑞,杨莉娟.聚焦小学课堂:反思与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8.

上一篇:房产经纪人行为规范下一篇:五型班组建设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