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开放的演讲稿(共9篇)
1.关于改革开放的演讲稿 篇一
四十年,是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时间;四十年,是一个稚子,成为国家栋梁的时间;四十年,是一个国家,完成辉煌蜕变的时间。
是什么让我们在40年前解放思想坚定信念?是什么让我们在40年里春风化雨跨越腾飞?又是什么让我们在40年后的今天安居乐业、实现小康?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让我们翻开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去聆听那段历史的回响。
四十年前,我们的经济需要发展,技术需要磨砺,生活更需要改善。1978年邓小平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描绘了一幅壮美蓝图。“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让华夏儿女迎来了思想的解放,“让部分人先富起来”,让经济大胆地插上了翅膀腾飞。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号角的催征下,勤劳的中华儿女,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推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迎来了经济腾飞的新局面。
四十年来,中国互联网从中关村的悄然崛起,到如今的阿里巴巴、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新型网络发展的应用。中国的天宫、天眼、蛟龙、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中国的科技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四十年来,恢复高考的政策改变了莘莘学子的命运,给予大多数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平台,让我们国家涌现出了大批人才,祖国才有新力量。四十年来,坐落在中国南部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已初步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法制健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四十年来,改革开放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西部、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的历史性转变。.
四十年卧薪尝胆,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四十年奋发图强,中华儿女谱写了诗章;四十年砥砺前行,神州大地丰收了硕果;四十年携手并进,改革开放播下了希望。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上,我们感慨国家发展之快,感恩人民生活之美,也必当感知改革开放之必然。“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应当充满信心,将改革进行到底;应当以奋斗的姿态,参与改革、推动改革。只有这样,国家的发展才能持续向好,我们的幸福才能长长久久。
看今朝,中华儿女多奇秀。未来,还有更多的四十年,需要我们去拼搏,去奋斗,去开拓;还有更多的宏伟蓝图,需要我们去构想,去描绘,去践行;还有更多的梦想,需要我们去憧憬,去追逐,去实现,让我们携手并肩,去开启下一个辉煌的四十年!
2.关于改革开放的演讲稿 篇二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 社会物质生产主要得益于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物质生产要素, 那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其中, 生产力是物质生产的重要物质要素,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生产关系则是由生产力构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二) 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理论, 来源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形成价值的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 劳动创造价值, 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劳动。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之间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 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阶级性质。
二、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关系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伟大的事业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才能够朝着人们所期望的良好愿望和目标发展。我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我们始终坚持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来指导改革开放实践, 实现了马克义主义经济学普遍原理与中国当代实际紧密结合。改革开放, 就是说对中国当代社会各种生产关系的调整, 就是对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 就是劳动价值理论的中国化运用。因此,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增强了改革开放的经济学科学性。
(二) 改革开放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国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 就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农村探索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在城市, 积极推行国有企业改革, 实行“放权让利”和“利改税”, 探索出了厂长经理责任制, 逐步探索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外, 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探索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模式和按劳分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这些改革开放实践都大大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三、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提出了经济危机的基本原理, 探索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基本规律, 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地位和特点决定了应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被革命导师列宁称作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学说,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实现了哲学领域的巨大科学变革, 在众多的社会科学门类中居于首要地位,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 直接关系着马克思主义的向前发展问题。
新中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社会主义战线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 能够学习好和利用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直接关系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经历了尝试探索、全面推进、突破发展等阶段, 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借鉴。当前, 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攻坚期、转型期, 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 迫切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创新探索, 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新的、切合实际的、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南。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 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已经过时了”的观点是武断和错误的。从2008年以来一直持续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来看, 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低迷持续、社会两极分化加剧、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 虽然与以往相比较, 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表现形式、特点特征等有些不同, 但这从本质上来说, 其背后依然是生产过剩的周期性破坏在发生作用, 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后果, 马克思早就阐释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形成原因、表现、结果和趋势。此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许多西方经学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界学者未来反思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弊端, 寻找问题的原因和根源, 开始重新审视和研究《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例如:法国著名学者托马斯·皮凯蒂在研究《资本论》后写下了《21世纪资本论》一书, 并且在国际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 引发了热烈讨论。
四、当前改革开放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科学正确的理论, 但并不意味着它是绝对正确、一成不变的, 因为它面临的世界经济形势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当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至少面临着以下三方面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挑战。
(一)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断言资本主义必将灭亡, 但二战以来, 美国、欧洲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吸收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根据国情对资本主义制度尤其是经济制度进行了调整和变革, 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 例如:在经济所有制方面, 国有经济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股东数量增加, 出现了“股权分散化”、资本民主化等现象, 资本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 甚至出现了带有公有制性质的混合经济形式;在收入分配方面, 通过不断提高工资薪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开设遗产税、高额累进所得税等办法, 使得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产生了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 不断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有效缓和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阶级对立和社会矛盾;在经济运行及管理方面, 资本权利不断弱化, 管理的专业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国家越来越注重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出现“经济计划化”倾向, 发生经济危机的频率和程度降低, 使得资本主义尚强劲的生命力得到继续释放。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传统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构成了较大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阐释和说明新形势、新常态下的新问题、新变化, 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必须要努力解决的时代课题。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论断的错误,
(二)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恩格斯在著作中描绘和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 是实行由社会直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完全消除了私有制和社会剥削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下, 社会经济不是依存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市场经济, 而是按照计划和比例进行生产, 按照需要和劳动贡献进行劳动成果分配。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不断深化改革、逐步走向全面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断存在商品和货币关系, 还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其中私营企业和私有经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在分配方式方面, 还存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局面, 居民的收入差距水平不断拉大, 基尼系数甚至超过一些资本主义国家, 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这些, 都需要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指导和提供解决方案。
(三) 当代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带来的挑战
对生产要素的关注和研究,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前的改革开放背景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当今世界经济出现了信息化、知识化、专业化等新变化, 产生了大量新问题、新挑战, 迫切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克服其历史局限性, 积极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 充分发挥其基本原理和方法优势, 在应对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提供新对策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例如:人类逐步进入信息化、智能化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 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 人力资本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 社会经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使得原来关于资本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存在一些与实际不相符合的地方, 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和积极地修改。
五、在改革开发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的对策思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它不但没有而且也不会过时, 而且还将在当代改革开放中产生有效的理论价值。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既需要需要理论创新, 更需要实践创新。具体而言, 就是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 要解决“创什么”的问题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仍然是科学的、鲜活的、伟大的经济学理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 必须根据新时代、新常态下的新现象、新特点。在我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需要对我国改革开放探索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进行规律性的提炼和总结, 从而逐步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 努力实现马克思经济学的中国化和现代化。例如:面对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供给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 我国适时提出了以结构调整为核心、以“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容的一大重要创新。
(二) 要解决好“靠谁创”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问题, 既是理论问题, 又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一方面要靠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等各阶级、阶层广大劳动人们人民的生产实践, 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供丰富的现实资料和理论动力;另一方面, 主要依靠系统地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立志于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济学家等学者群体, 为系统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作出新的贡献。因此, 具体来讲: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宣传, 让更多的劳动者认识、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知识, 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去;二是要提倡原原本本研读《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素养;三是要充分发挥党校、干部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平台阵地作用, 为研究、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供更多更好的空间和舞台;三是要加强经济类院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 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优化, 鼓励青年一代多学习阅读《资本论》等经典作品, 培养更多富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人才, 确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后继有人、不断迈进。
(三) 要解决好“如何创”的问题
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要始终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国际化问题, 纠正当前片面强调国际化的趋向, 更多地立足与中国实际来思考和创新, 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 要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想性与技术性问题, 防止重视技术而轻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性, 在正确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精神本质和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例如:当前, 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简称“一带一路”建) 建设, 以及对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的研究和探索, 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如何创”的具体探索。
六、结束语: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则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 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 必须有先进、科学理论的指导。当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转型期, 各种新产业、新经济、新商业模式等层出不穷, 迫切需要科学的经济理论的指导, 而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断中国化、当代化的创新探索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成为指导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事业的最重要、最权威、最有效的科学理论。然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灵丹妙药”, 而是需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检验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无论形式如何变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都要努力解决好“创什么”、“靠谁创”、“如何创”的问题,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提供新的智慧源泉。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 它主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等核心内容。本文不但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立足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视角, 分析了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 论述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分析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面临的三方面挑战, 结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的学习体会, 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关键是要解决好“创什么”、“靠谁创”、“如何创”这三大问题, 并结合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建设等具体内容, 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
参考文献
[1]程恩富.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1:5-15+157.
[2]张宇.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化与中国化[J].教学与研究, 2008, 08:5-10.
[3]裴小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改革开放[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8, 05:23-26.
[4]赵学清.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主要成果及其特点[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8, 05:5-11.
[5]蒋南平, 汤子球.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运用及经验[J].经济学动态, 2014, 01:18-42.
[6]常永胜.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与应用——南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坛 (第二届) 会议综述[J].海派经济学, 2009, 01:164-171.
[7]江永红, 徐晓红, 陈文府, 常伟, 江庆, 陈旸.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推进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全国第八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创新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 2014, 09:176-181.
[8]贾玉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J].商, 2015, 03:75.
3.关于电价改革的思考 篇三
在电力体制改革初期,国家有关部门曾实行过煤电联动机制。但这样做的弊端是全社会都来承担电价上涨而带来的成本上升,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工业企业和基础工业企业以及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型企业将不得不同时面对高煤价和高电价的压力。
承担市场价格,步入良性发展
在不增加社会总体负担的情况下,怎样使发电企业能够承担得起煤炭的市场价格并能够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呢?笔者认为可以实行狭义的煤电联动机制,就是煤炭价格与煤炭开采企业及煤炭加工(如:焦炭)企业的用电价格相挂钩。具体做法是:提高煤炭开采企业和煤炭加工企业的用电价格,同时也提高火力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保证其能够达到正常的盈利水平,用电价格随着煤炭价格的波动而进行适当调整。目前,社会总体需求量大,高电价对煤炭开采行业来说是可以承受的,其他行业的用电价格则不必上调,这就不会导致全社会都承担电价上涨带来的冲击。不过,煤炭价格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提高煤炭开采行业的用电价格不会推动煤价的上涨。而焦炭行业也应执行高电价,因为这一行业对煤炭和电力的消耗量均比较大,但社会贡献额却非常低,并且属于高污染行业。目前国内焦炭行业产能大于市场需求,其产品大量出口到发达国家,而出口价格又偏低,可以说焦炭出口只为国家赚取了外汇,却没有为国家赚取利润,甚至连治理环境污染所必需的资金都没有挣回来。因此,通过电价上调可以提高焦炭行业的社会贡献额,还可达到淘汰落后产能、调节市场供需的目的。
取消差别电价,
化肥生产执行优待电价
为鼓励技术先进、轻污染的企业发展壮大,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但就这几年的执行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因此笔者建议一方面取消差别电价,改为调整目录电价,将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单独作为一种用电类别,将其目录电价调整得比一般大工业电价略高;另一方面将造纸、除草剂等高污染的行业也纳入到这一类别。对于技术先进、污染较轻的企业来说,其规模较大,经营管理较为规范,内部节能潜力大,能够承受电价适度提高,而且国家环保奖励政策能给予适当的补贴。对于生产工艺落后、单位产品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来说,则难以承受电价的适度上调,其生产经营必然陷入困境直至被淘汰。
再说中小化肥电价,中小化肥和大化肥一直执行两种电价。据笔者理解,大化肥企业的生产规模大于中小化肥企业,其用电量也应该大,但实际情况却是相反。究其原因,是很多大化肥生产企业执行的是中小化肥电价。所以,我认为应把中小化肥电价与大化肥电价并轨,都均为优待电价,只是优待程度不同,这样做会有利于化肥行业的公平竞争和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
狭义的煤电联动对国家财政
收入影响
实行狭义的煤电联动会导致一些行业的利润下降,并相应减少企业所得税,但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盈利水平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企业所得税也会增长。并且由于电价上调,销售会有较快的增长,其流转税也会增长,这对于国家财政收入来说,是一个积极因素。
如果实行狭义的煤电联动机制,在上调煤炭行业和高耗能行业电价的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发电和电网这两大行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其成本开支,杜绝浪费,避免出现“亏损——调价——再亏损——再调价”的恶性循环。
4.关于改革开放的演讲稿 篇四
我演讲的题目是“春风化雨沐华夏,改革开放乘东风!”
弹指一挥40年——从1978年到年。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庆典,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是什么在40年前给我们如此大的动力?是改革开放;是什么在这短短40年使我们发生沧海桑田般变化?是改革开放;又是什么让我们在40年后的今天能够安居乐业、实现小康?还是改革开放!
我,是一个80后的青年,可以说,伴随改革开放的时间并没有40年,或许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时间甚至更短,但是,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我想用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三个阶段来表白我同改革开放一起走过的日子。
童年时,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包饺子是家里最开心的时刻;玩具是父母手工做的,穿着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少年时,可口可乐、健力宝和各种新奇的图书逐渐出现于我们的视野,连环画已经被镭射录像和装帧精美的漫画小说所取代,五分钱一根的冰棍消失了,各种味道的雪糕占据了少年青涩的眼球,15寸的黄河黑白电视已经换成了21寸的熊猫彩电,里面播放的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了;青年时代的我,尽管对街边数不清的零食不再感兴趣,却发现汽车、火车、飞机、地铁、轻轨等各种交通工具已经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分的一部分,世界各国品牌的衣服已经挂进了我的衣橱,超市的蔬菜比肉类更受欢迎,大背投和等离子早已不再稀奇,电脑笔记本和网络悄然地构架起了我生活的点、线、面。
朋友们,饮水不忘掘井人,居安当思归来源。
历史告诉我们,是一九七八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引来了改革春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使中国驶进了一个高速前行的快车道。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让华夏儿女迎来了思想的解放,“部分人先富起来”让经济大胆地插上翅膀腾飞,中华民族昂首阔步挺向世界民族之林。
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因为我见证了40年风雨沧桑,凤凰涅磐,巨龙腾飞的过程;我,为自己是一名军人而自豪,因为我参加了这支无怨无悔守望国家走向安定团结、繁荣昌盛的祖国。
在今后的日子,我,作为一名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的,还会守卫改革开放十年、二十年、三十年、40年、甚至更多,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无比感激之情为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扎实履行历史使命。
我的演讲完毕!
5.演讲稿 关于改革开放 篇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最重要的是系统地总结历史经验,将“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继续解决那些尚未根本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党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新疆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形成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走上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康庄大道。
6.赞美改革开放30周年的演讲稿 篇六
但是这个年份却又有些特别。30年前,摸着石头开放改革。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这30年里,我党坚持市场体制改革,不断增强经济活力;在这30年里,我党积极与稳步推进改革,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体制障碍;在这30年里,我们的改革与开放互相促进,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扩大开放,有力地促进了周边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
我们坚持改革发展稳定良性互动,以改革促进发展和促进稳定,以政治稳定带动大局稳定。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使得改革得到各方面的认同和公正的广泛支持拥护。我们改革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全体公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上将政治放在首位,这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而此刻,你正在为你自己的历史打下印辙!
7.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反思 篇七
一.新课程不能忽视教师的“讲”
最近, 各种课改观摩活动此起彼伏, 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稍加注意的话, 你就会发现, 目前的语文教师很怕讲, 能“少讲”则“少讲”, 能“不讲”则“不讲”, 尽量多让学生讲, 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 甚至“不讲”。于是, 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 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 名曰“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 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 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讲”就是“满堂灌”“填鸭式”?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它们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笔者认为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 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 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老师讲, 而是主张“精要地讲”, 有利于培养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讲。
从以前教师的繁琐分析到现在教师谈“讲”色变, 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 好好研究“讲”, 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加上精当的评点, 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学生自主探究, 老师加上启发引导, 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 老师加上精妙的点拨, 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
二.合作式学习不要停留于形式
眼下, 几乎所有的课堂, 特别是公开性演示性教学, 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 不再“居高临下”, 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 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 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 一种点缀, 只用两三分钟时间, 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 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 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不会倾听, 不会合作,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 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 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 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 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 达到共同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 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 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 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应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准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 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 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 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 有不同的发现等等, 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 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 才能把学生的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 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
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课堂上, 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不能袖手旁观, 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 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 如何去引导他们, 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三.实施新课程更要讲究“问”的技巧
现在,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 各抒己见, 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 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
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 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 不根据课文的特点, 不分时间场合, 不顾班级的实际, 一味地使用。结果, 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 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早在2500多年前, 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原则:“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的适时启发, 才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门扉。
作为教师, 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该考虑: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 哪些提问是多余的, 哪些提问需进一步改进。
我认为, 提问题, 首先要讲究实效。有的问题, 要“穷追不舍”, 像前面提到的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之类的问题, 如果学生的交流非常粗浅, 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 而要提供足够时间让学生再读自悟, 或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 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
8.关于中国改革的“两个统一” 篇八
十八大刚刚开过,中央就提出,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落实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当前,围绕改革的问题,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包括一些带有原则性、方向性的争论,值得我们注意。
习近平同志总结了我国30多年来改革的历史,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本来就是全面的改革。我不赞成那种笼统认为中国改革在某个方面滞后的说法。在某些方面、某个时期,快一点,慢一点是有的,但总体上不存在中国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改的,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这不能说不改革。有人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普世价值”、西方政治制度方面改,否则就不是改革。这是偷换概念,曲解我们的改革。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改”与“不改”的统一
这一段话,十分清晰地回答了我国改革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改”与“不改”统一起来。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在舆论界,谈论什么东西不应该改革,这是一个敏感的甚至有点犯忌的话题,仿佛谁提出不改什么,那就是反对改革,就要受到谴责。造成了这样一种舆论氛围:只要打着改革的旗号,不管是改什么、怎么改,他就是改革派,就要赞扬,所谓“只准改革犯错误,不准不改革”;或者说,“宁要不完善的改革,不要不改革”。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
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讲过一段富有辩证思想的话。他说:“两重性,任何事物都有,而且永远有,当然总是以不同的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性质也各不相同。例如,保守与进步,稳定与变革,都是对立的统一,这也是两重性。生物的代代相传,就有而且必须有保守和进步的两重性。稻种改良,新种比旧种好,这是进步,是变革。人生儿子,儿子比父母更聪明粗壮,这也是进步,是变革。但是,如果只有进步的一面,只有变革的一面,就没有一定相对稳定形态的具体的生物和植物,下一代就和上一代完全不同,稻子就不成其为稻子,人就不成其为人了。保守的一面,也有积极作用,可以使不断变革中的生物、动物,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起来,或者说相对地稳定起来,所以稻子改良了还是稻子,儿子比父亲粗壮聪明了还是人。但是如果只有保守和稳定,没有进步和变革一方面,植物和动物就没有进化,就永远停顿下来,不能发展了。”
毛泽东这一段论述是以生物为例来说明的,但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完全适用。我们可以而且应当用这种彻底的唯物辩证法来分析和指导我国的改革实践。至少有两条应该明确:第一,如果不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就不能前进,就会陷入僵化、停滞状态。这样,社会主义就会在同资本主义的激烈斗争中打败仗,这种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这就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不走封闭僵化老路的含义。第二,改革必须在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进行。只讲改革,不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样的改革就会走到社会主义的反面去,改得不成其为社会主义本身了。这就是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防止改革的邪路,即改旗易帜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改革应该是“改”与“不改”的统一,缺一不可。
“改什么”和“不改什么”的统一
那么,具体说来,哪些是应该改革的,哪些是不能改的,即必须坚持的呢?这不是人们主观设定的,不是精英们关起门来搞某种“制度设计”设计出来的,这里有着客观必然性。
确定改什么、不改什么,要从改革的目的说起。
大家知道,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我们不是为改革而改革。科学地回答改革的对象问题,应该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状态,探讨哪些东西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毛泽东指出,同其他社会一样,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矛盾的状态已同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同了。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来说吧。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基本上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它能够容许生产力以资本主义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但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必须按照具体情况,克服这些不完善的方面,解决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改革的任务。
可见,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处于既相适应又不适应而且是基本适应、局部不适应的状态。因此,我们的政策应该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性质相适应的方面,必须坚持;而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必须改革。换句话说,改革的对象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是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不完善的方面。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只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部分,而且是它的非基本部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状态以及改革对象的确定,情况也是一样。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既适应又不适应的状态,使得我们不能笼统地谈论改革,在确定改革的对象时必须进行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哪些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须改革的,哪些是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必须坚持,也就是說不应该“改”的。同样,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应该分清,哪些环节是不符合经济基础需要的必须改革,哪些是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必须坚持,不应该改的。这就是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既要讲“改什么”,也要讲“不改什么”的基本道理。
总结我们30多年来改革的经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党经过几代领导集体艰苦探索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必须坚持,而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坚持。具体说来,在政治领域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制度等政体的基本制度;在经济领域,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机制;在文化领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制度。这些基本制度,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又符合中国当前的具体国情。
nlc202309040600
如何確定改革的对象与方法?
那么,怎么确定改革的对象以及改革的工作方法呢?
我们的改革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因此,回答改什么的问题,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社会矛盾的状况,了解那些方面和环节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而提出可行的改革措施。切忌少数精英闭门造车,搞什么“制度设计”,尤其不能照搬外国人按照新自由主义的思路制定的改革方案(像世界银行佐利克提出的中国未来30年的改革方案)来规划我国的改革。
应该看到,在我国经济领域里,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是很深的,有的人谈到经济问题往往不是通过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按照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出解决办法,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新自由主义的路子去思考问题。必须警惕和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两张皮的现象:在意识形态领域,强调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强调批判新自由主义,而在具体安排实际的经济改革工作时,却往往按照新自由主义办事。这种情况再也不能允许存在了。
谈到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有一条原则必须明确,即改革的一切措施必须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基本制度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是基本制度的实现形式。它是从属于基本制度的、第二位的东西,必须体现、反映基本制度的特点和要求。改革是在坚持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调整不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坚持基本制度与改革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是统一的,两者都是为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改革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具体体制、运行机制同基本制度的关系,保证改革后新的体制、运行机制反映基本制度的特点和要求,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基本制度。一切违背甚至破坏基本制度的所谓“改革”,都是应该反对的。不能一面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面在设计和实施改革措施时又违反基本制度的要求。还有一种现象更需要防止: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人利用改革实践中出现的失误,反过来要求改变基本制度。例如,某些地区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了私有化做法,导致公有制比重大大下降、主体地位岌岌可危,有人就利用这种情况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抛弃公有制为主体的提法,可以改为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然而,改革一旦否定了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不存在了,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社会了,还遑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切政策措施都必须按照巩固基本制度的要求来设计和安排。
既要“顶层设计”又要“摸着石头过河”
在改革的工作方法上,必须坚持党历来强调的群众路线。我国的改革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党历来主张,一切工作都必须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改革当然要有一个系统的方案,以保证改革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但这种方案必须来自群众的实践,群众在实践中的经验是我们正确认识的来源。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是不可能做出正确决策的,也不可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毛泽东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总结了历史经验尤其是“大跃进”以来党内生活的经验,对于如何贯彻群众路线问题,做了精辟的阐述。他说,走群众路线,实质上就是发扬民主的问题。没有民主,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也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我们的领导机关,就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这一方面说来,只是一个加工工厂。大家知道,工厂没有原料就不可能进行加工。没有数量上充足和质量上适当的原料,就不可能制造出好的成品来。如果没有民主,不了解下情,情况不明,不充分收集各方面的意见,不使上下通气,只由上级领导机关凭着片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材料决定问题,那就难免不是主观主义的,也就不可能达到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集中。”
“加工厂”这个提法生动地表达了群众路线的内涵。要办好“加工厂”,就必须加强社会调查,收集原材料。所以,毛泽东特别重视调查研究。他有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提出,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要力戒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地发议论、提意见的主观主义的作风。现在有人喜欢讲“顶层设计”。这是借用西方政治学的一个概念。对“顶层设计”需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是指在尊重群众创新、总结群众实践基础上,领导机关把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经验加以总结,提出完整的、科学的改革方案,那是完全正确的。这种“顶层设计”实际上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加工厂”。我们一定要把“顶层设计”同“摸着石头过河”统一起来,两者不可偏废。“摸着石头过河”的内涵是群众的实践,“顶层设计”则是把群众创造的经验加工、提升为系统的方案,绝不能把“顶层设计”理解为少数精英离开群众实践,关起门来主观地搞“制度设计”。他们“设计”出来的改革方案完全脱离群众的实践,也不想依靠群众来实施。这种“顶层设计”是绝不可取的。
9.我眼中的改革开放(讲稿) 篇九
从深圳看改革开放。
在这生活了10年之久的深圳,我成长在经济、文化、消费以及科技剧烈爆炸的深圳。感受了这座城市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抉择彻头彻尾的改变了深圳。这也是历史性的变革和划时代的飞跃。正如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得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因此,他率先提出了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历史性的变革也从此揭开了序幕。从此,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奋斗,进行改革开放,并且为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不断拼搏,不断进取。
而深圳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
深圳迎合中国的国情充满了改革和创新的激情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1、1979年,深圳蛇口的一声炮响,拉开了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蛇口经验和深圳模式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2、深圳召开四级干部大会,传达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并提出了将深圳建设成为商品出口基地和新型城市的目标
3、两万基建工程兵南下进驻深圳,在荒地上建设城市,成千上万的工程兵和来自全国的建设工人为深圳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4、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初期的景象
5、总设计师邓小平首次来到深圳
6、蛇口工业区转变:1981年正在兴建中的广东深圳蛇口工业区,这是可停泊5000吨货船的广东深圳经济特区蛇口工业区顺岸式码头 7、1981年,蛇口招商局打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这句曾经饱受争议的口号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那个时代的深刻印记
8、国贸的深圳速度
9、新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在深圳诞生,上个世纪的深圳股市影像,曾经的股市狂热景象
10、深圳国土局第一次以拍卖的方式拍卖土地使用权,敲响土地使用权拍卖第一次 通过改革开放,深圳迅速发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我们通过图片可以感受一下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 1、1971年的东门、华侨城
3、深南大道
4、福田
满眼都是荒芜的土地和冷清的街道。进入了改革开放阶段后,深圳的建设缩影
1、热闹的东门市场
2、紧张兴建中的蛇口工业地区
3、短短一年就已是规划有序高楼耸立的罗湖区
4、贸易频繁的中英街
5、中国最早的一批商品房的建立
6、人声鼎沸的华侨城
7、贯穿深圳东西的深南大道
8、初具规模的蛇口村
9、规划待建的深圳湾
10、兴建中的华强北
所有这一切,都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决心要改变自己,拥有巨大潜力和机遇的城市。正是如此,深圳自改革开放以来,吸引了大批建设者的到来,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激情献给了这座城市,全身心融入到了城市建设中,他们创造了深圳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也见证了深圳辉煌的崛起。而后的深圳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贸易迅速增长,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并且带动了周边的城市的经济发展。
而对我来说,感受最深的是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观念意识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观念意识:
1、务实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过于理想化和不切实际的认识。并让国家社会生活因此陷入巨大的困境和灾难。改革以后,对实事求是的强烈要求和以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判断利弊得失的手段牢牢地占据人们的思想观念,并成为新的价值取向。
寻求发展的目标设定不好高骛远,着眼当前实际利益的实现,而后谋求未来。实现时注重调查研究、真抓实干。
讨论结果时不求全责备,切实考虑综合因素的影响。
2、竞争
市场化改革把人民从小农经济和小商品的狭隘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挣脱了平均主义,勇敢地走向市场、占领市场,在激烈竞争中追求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主体资源的稀缺带来了竞争现象日益增多,人们的竞争意涉及设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资源、价格、客户、人才、服务、文化、技术、教育、就业,竞争几乎无处不在。
竞争意识的树立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让人有了危机意识。不仅如此,竞争的压力变为开拓进取的动力,对于社会及个体的发展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3、开放
改革开放三十年,外面的缤纷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各种文化思潮席卷全国,人们的想法更加活跃,在各种不同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反思中,终于找到了适于自己的,同时对不同观念意识的态度也趋于平和、宽容和理性。
精神面貌:
1、拘谨刻板到开放活跃
过去,我们忽视甚至否定个体的自我感受,强调社会责任和义务,人们的行为和精神受各种约束。改革开放以来,宽松的文化氛围,让人们释放情感,张扬个性,彰显才华。
有活力、有个性、有思想、有追求成为当前人们精神面貌的良好写真,人格上呈现出开放、活跃的特点。
2、保守懈怠到进取拼博 封建社会造就的相对封闭的文化形态在曾经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下还是有所限度的。而今天,由于改革开放对社会主流意识与文化宣传的导向和鼓励,才将真正的个性与自我焕发出来。
而拼搏进取就是个性与自我的释放所体现出的一种积极的主体意识。
3、一味依赖到独立自主
过去,个体的自我认同要靠社会承认,这导致了人们一味依赖、盲从。现在,言论自由了,可以自主选择认同的价值观念,不必整齐划一。由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帮助人们摆脱依赖,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个体。
总而言之,是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巨大福祉,使深圳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关于改革开放的演讲稿】推荐阅读:
关于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思考06-26
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言稿10-16
关于教育系统改革的几点建议11-08
关于改革开放心得感想08-19
中考政治关于改革开放10-20
关于兵团改革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06-18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与高效课堂的思考06-29
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08-01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09-05
关于“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调查报告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