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

2024-08-19

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共8篇)

1.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 篇一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陈丰浪

【摘要】

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学习语言起着奠基和启蒙的作用。语文学习是各种学习过程中最为复杂的一种认识过程。而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上好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取得家庭、社会的配合联系才能奏效。对小学语文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局限于课堂上,课外的听说读写、交际等各种实践活动,都需要他们去接触和运用语言。【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外 实践活动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我们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语文走向课外、走向社会,使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一、正确认识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之外的语文学习活动,包括课外和校外的与语文有关的社会实践性、服务性活动,获取由各种信息工具传递的社会信息活动、社会交际等活动。

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很好地体现小学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将其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我们不能把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看成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将其意义局限于加深课内知识、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也不能将其视为加重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应将其视为语文教学缺一不可的一部分。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比起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形式更活泼有趣,具有比上课更强的魅力,是一种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才能为目标的自我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自由选择活动项目和内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小学生们提供更多更广的时空,精心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认真观察生活,经常练习说写,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提高认识事物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一项课外的语文教学,这对于增长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和语文学习习惯、完善他们的个性品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让学生们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更多更广的语文信息,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把认识、体会、方法、技能,以及所激发的兴趣、疑问、思索带进课堂,从而大大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效益。

二、积极创设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环境

为学生们提供和创设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环境,是开展活动的前提和保障。教师要尽可能地加强这方面的阵地建设,为学生参与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

1、形成良好的听说环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应把推广普通话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来抓,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号召学生在校内校外都要自觉地讲普通话。可以定期评选学习普通话积极分子。

2、设置良好的阅读环境

教师要尽可能用好图书阅览室,鼓励学生借阅书籍,也可发动学生自荐图书,提倡借阅交流。订一份适合本年级段的阅读报刊,有条件的可以人手各一份。为避免课外阅读的不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3、创建良好的写作环境

实践是写作的源泉,课内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课外的生活是自流的,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引导他们观察事物、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教师还要为学生们提供写作的发表园地,鼓励学生在写作中的创新精神,在教室里办好墙报、黑板报,并鼓励和帮助小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

三、组织指导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应该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而不是让学生盲目活动。尽管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也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指导。组织活动时,要注意群体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并举,相互配合,还要体现活动的层次性。在指导活动时,活动形式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要求,引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和整理,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活动形式:

1、精心设计课外听说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从低段到高段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以下一些课外听说活动:

练耳练说。组织学生收听广播、录音,组织影视欣赏,观看影视、话剧等,组织学生听适合学生特点的、有教育意义的讲演和报告。让学生都陶醉于其中,任影片牵引着他们的泪水和欢笑。观看影片只是影视欣赏的感知阶段, 我们还组织学生写影评或观后感,要求能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并在课内进行交流。

每天一句(段)话。从一年级起就利用课后几分钟,让每位学生练说一句话,逐步发展为一段话、一件事,说话内容可由学生自由选择。

小小故事会。要求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讲清楚,讲得连贯通顺、生动具体、富有情感。举办故事会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小型演讲会。让学生们就一件事、一个看法展开讨论、演讲,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调查访问。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工厂、农村、街道、家庭等,进行小型的专题调查采访活动,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听说和提问能力。

说话竞赛。组织传话比赛、听力比赛、看图说话比赛、讲故事比赛等。交际场合言语练说。组织学生进行购物、借物、做客、交友、自我介绍等交际场合的言语练说,增强学生交际时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以下阅读为主的语文课外活动:

读好书活动。《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书籍是世界的营养品” ,“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我推荐《一千零一夜》、《王尔德童话》、《安徒生童话精选》、《格林童话》、《世界经典童话.爱心篇》等书籍;同时我也与节日活动联系在一起,为庆祝国庆, 我组织学生阅读《古今爱国故事》、《名人故事》等。书籍是小学生扩展视野, 增长知识的重要渠道。组织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小学生报刊杂志,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怎样记笔记、做摘抄等阅读方法。

阅读游戏。在游艺活动中可以穿插猜书谜等阅读游戏,谜底可以是课外书中的篇名、人名、事件或语句。

朗诵阅读比赛。选择适合小学生诵读的诗歌、文章,举办举办定时定量的朗读、速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诵阅读比赛。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母语的精美范本,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可以说吟诵古诗文无疑是遵循这种规律的一种最佳方式。古诗文也有利于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制作语文小报。学生全员参加, 自由组合, 成立各个小报编辑部, 每周一期, 每期一个主题。从创意策划到版面设计、编辑排版, 全部由学生课外自行完成, 教师仅起指导作用。无论是手抄还是电脑打印, 都力求文质兼美, 图文并茂。一张张精美的小报, 不仅让学生有一个精神交流的家园, 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语文情景表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语文地学习不仅仅是让孩子记住那些死地知识,更重要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中,让学生去进一步对课本地理解、感受。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在语文课时我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情景表演。特别是一些小说、童话等课文。如《晏子使楚》等可抓住人物对白、典型细节,以夸张的表演来再现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事实证明,学生演一遍,比起读十遍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表演者往往会产生一种与人物角色同呼吸的感受,观看者常常能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和提高为了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理解,这种体验和感悟,无疑有助于学生对文本阅读后的理解。

3、组织引导课外写作活动

课外写作活动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创设、组织、评议和总结。可以开展以下一些写作活动:

观察日记。让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然后根据观察到的事物,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

定期作文。日记、周记要求按时完成,持之以恒。

专题作文。由教师指定专题,学生围绕专题写作。例如《有趣的童年》、《我 4 的老师》等,在此范围内让学生放开写,也可以形成系列短文。

自由作文。让学生根据自己定的题目,进行选材和写作。教师可以放宽成文期限,完成后师生共同评议,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写信活动。在同学之间、亲人之间、师生之间,让学生开展写信活动,培养书面语言交际能力。

优秀作文评选。让学生挑选自己满意的作文,参加优秀作文评选。选出优秀作文后,可以在墙报中展出,也可以汇编成册,让学生互相交流。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营造了一个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受益非浅。随着新课标不断深入地推广,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将越发显得重要。因为只有课内外结合,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与语言环境中听、说、读、写,学以致用,才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张士文 《语文课外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

郑家波 《加强课外活动管理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陈 芳 《浅谈语文课外活动模式》

2.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 篇二

一、课外实践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意义

1.物理知识的应用

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之后, 可以让学生制作简易的潜望镜, 也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学校或家庭所在区域的光的利用、污染问题, 写一份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课外实践探究活动, 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和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课内物理学习内容的延伸

在学习了重力之后, 可探究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重心.在学习了质量知识后, 可让学生调查成年人大脑的质量、成年人血液的质量、自行车的质量.

3.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的应用

如环保方面的问题、能源方面的问题、保温性能的问题等.

二、课外实践探究活动课的具体形式、内容

1.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

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是我们初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外实践活动, 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具有重要意义.为避免活动的盲目性, 必须保证充足的时间, 以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设计出科技制作方案或实验方案.各小组在完成方案后进行交流, 再次讨论修改方案, 拿出可行的活动方案, 在形成可行的活动方案后, 学生便可以分工准备材料进行实验或制作.

2.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针对社会上的一些关于物理现象、物理资源等一系列问题的走访、调查.污染 (废物品、废水、噪声) 的产生、危害以及环保措施方面, 如校内噪声的来源、污水的处理;水、电两种能源的利用, 浪费及节能方面的知识, 如设计家庭节水实验方案等.这种调查要求不能太高, 只要学生总结出这些现象写出调查报告即可.

三、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方法和一般过程

学生探究活动是一种创新教育, 实质上学生的创造性是无法教育的, 要靠熏陶和培养, 培养创造性需要信赖和宽松的环境.

1.实践探究活动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某一个或一个方面的物理知识, 在课内外或在生活中进行观察研究, 找出自然界中的有些现象、生产中的有些工具、实物及生活中的有些过程中存在着什么物理规律或应用了什么物理知识.

调查法:调查法是一种间接的观察法, 它通过问卷、谈话、实地查看等方式, 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有关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存在的现实情况.

实验法:实验法是观察的一个重要补充, 是更精确的有组织的观察.实验法的核心是如何控制所要研究的因素发外的其它各种影响因素和变化因素.

2.提供给学生实践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

为了便于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对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实施程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这样才能使教师对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组织和过程控制有据可循.下面是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

确定活动目标——设计方案——活动过程——成果——活动报告

教师通过活动前的指导, 将活动模式和程序推荐给学生, 并提一个示范和参考资料, , 把研究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

四、注重实践探究活动中的指导和督察

1.活动内容的选择.首先教师向学生推荐一系列的活动内容,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 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活动内容, 上报教师.然后, 教师根据所选的活动内容分组建档.2.方案设计.为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必须保证充足的时间, 以便讨论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设计步骤如下: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 (2) 各小组在完成实验方案后进行交流; (3) 取长补短, 再次讨论修改实验方案; (4) 教师参与各小组, 启发、诱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 拿出可行的实验方案.

2.方案的实施.在探究过程中, 指导教师应坚持把指导重点放在“指导方法, 解答疑难”上, 不要干预和指挥学生的探究.当然指导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督促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好阶段性探究任务, 督促他们根据事实认真填写探究活动记录表中的有关内容, 当学生在实际探究活动中难以实施时, 指导教师必须及时参与探究活动, 成为他们小组的一员, 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以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3.课外实践探究活动总结的撰写.在活动结束前, 教师参与各小组, 指导学生总结探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 写出有价值的科技小论文或者实验报告.

六、课外实践探究活动课的评价

3.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 篇三

一、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開展好物理课外实践探究活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当前,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单纯靠理论教育是不够的,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开展既是教学的的有益补充,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舞台。

(二)开展课外实践探究活动,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往往是片面的,课堂上看到的学生是被各种因素约束着的学生,并不是学生真实自我的呈现。课外实践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完全释放自己,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三)开展课外实践探究活动,是教师展现自我魅力的舞台。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是一条小溪,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溪,这不只是量的问题,还有学生崇敬老师的因素。要让学生佩服教师,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具有超强的实践活动的能力,这既是教师魅力的展现,也是学生学习动力所在,学生在钦佩教师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探究新知的兴趣。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巩固所学学科知识。

物理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认识现象和规律,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既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实践的验证,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充分体现了知识源于生活实际,同时又指导生活实践的认知规律。

二、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组织原则

(一)因地制宜的原则。

教师面对农村初中学生时,不可按部就班照抄教科书,实行教条主义,更不能脱离农村生活环境,要符合农村学校的特点,实行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则。让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又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参加。教师不可把课外实践探究活动内容强加给学生,更不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课外活动。

(三)自主性原则。

教师从中只是一个启发者,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学生的活动完全是自主进行的,是以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进行的,把活动的主动权全交给学生,更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问题、猜想、假设,让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

(四)安全性的原则。

有时,做科学研究会带有危险性,在我们的活动中,学生不是科技工作者,所以不提倡进行有危险性的实验,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五)易操作性原则。

我们设计的活动,都是学生动手就可完成的,如果制作过程太复杂,需要机械加工的,不提倡开展深加工,若真需要比较复杂的素材,可加工好后给学生。

三、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方法和一般过程

(一)实践探究活动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针对某一个或一个方面的物理知识,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实践探究活动中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

2.调查法:调查法是一种间接的观察法,它通过问卷、谈话、实地查看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有关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存在的现实情况。

3.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物理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为了探究某个物理过程中存在的规律,也为了搭建一个共同进行学习交流的平台。就必须在实践探究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

(二)提供给学生实践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

为了便于组织和实施课外实践探究活动,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对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实施程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使教师对课外实践探究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控制,也能使学生对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具体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下面是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

确定活动目标确→设计活动方案→组织实施活动→评价活动报告。

教师通过活动前的指导,将活动模式和程序推荐给学生,并提供示范和参考资料,把研究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知识信息、发展个性、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形成特长和良好的习惯。

课外实践探究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过程,轻结果,所以,必须对实践探究活动进行评价,评价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性。总之,开展课外实践探索活动是农村学校开展物理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辛德华.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J].才智,2008,(24).

[2]王海民.物理素质教育中开展创造教育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6). (编辑郑云东)

4.初中物理课外活动计划(精选) 篇四

2008-2009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推进学科拔尖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思想,物理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其竞争的意识和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其物理成绩,为本学科物理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

二、活动目的: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切实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特举办物理兴趣小组,发挥同学们的特长,培养研究物理的兴趣和方法,为参加全国初中物理竞赛作准备,现制订如下安排:

三、实施方案:

1、学生交流合作,自己动手探究实验

2、查阅资料,获取新知

5.如何开展卖场外大型路演活动? 篇五

路演活动也是这几年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活动形式。路演是伴随着消费产品过剩,终端竞争加剧形式下产生的一种商业活动形式。从厂家角度来看其最根本最简单的目的主要有几个:目的一是真正实现现场的销量;另一目的则是增加品牌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提升品牌形象;还有就是提高厂家在卖场中受重视的程度,作为一种回馈卖场的支持。

为何现在路演活动大部分不能达到厂家和商家预期的目的呢?为何路演现场变的如此冷清或者是成了为民工办的专场演出呢?

一、从消费者角度来看

第一, 早期消费者很少有机会能观看现场演出,所以路演能够取得较大的人气优势,厂家和卖场能够借助人气,在品牌宣传和销量上能够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消费者驻足路演现场的时间比较长,是路演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如今电视节目各种文艺演出的充实,各种娱乐歌厅等不断的崛起,消费者的欣赏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很少有消费者能够驻足于现场看舞台上歌手在那里演唱了。在加上鱼龙混杂的各种演员的艺术水平有限(有些基本上是不入流的歌手),更使路演水平达到了空前的低水平低品味,使消费者也失去了驻足的兴趣。

第二, 早期的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已经过去,消费者掌握信息的增多,厂家和商家再像原来那样几句简单的诱惑语言已经不能够打动消费者的心,让消费者冲动的掏出包里钱。

二、从广告公司角度来看

各种类型的小广告公司的崛起,促使行业竞争激烈。为了能揽到生意,广告公司不惜以低价来争取客户。但是在保证利润的同时只能是牺牲产品质量。这也就是为什么各种鱼龙混杂演员能够登上表演舞台的重要原因。其次,随着路演数量的增多,广告公司更是把路演产品标准化和同质化,缺乏应有的路演创意。这就是我们很多消费者看到的现象,这周从这个商场看到的那几个人在表演的节目,下周在另一个商场门口还是这几个人在表演那几个节目。同样的节目我想没有人愿意上周站在马路边看了,这周还再看一遍。

三、从厂家角度来看

竞争的加剧,使厂家销售人员的压力越来越大,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了跟踪客户打款提货上,对于促销则关注程度比较低,

有些更甚至看把活动作为对经销商和卖场的支持活动,只要打款就支持一场或者是几场路演活动。这种过少思考的路演促销活动,基本上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例如我们看到很多厂家会与固定的广告公司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只要是厂家一个电话,广告公司就能在短短几天之内策划出一台演出。结果这种以广告公司为主要策划者的路演促销活动,基本上是与厂家促销主题是脱离的,也就达不到厂家和商家促销的目标。

那么怎么样才能策划出一场有效的路演促销活动呢?

首先,要有完整的全年促销规划。规划中要对路演时间做好全年的投放安排,以便能够在路演活动前留出充足的时间对活动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使产品和路演活动能够得到有机的结合。

其次,在确定活动方案时,厂家要和广告公司进行充分的沟通。厂家作为资源的投入方要对广告公司提供的路演产品有一定的要求,广告公司的产品必须能够完全迎合厂家的各种需求。要分清我们厂家是路演产品的购买者,你广告公司是产品的供应者。所以在路演产品供应商选择上忌讳只选同一家广告公司作为供应商,要多选几家进行比较,选择最适合这一次或者是几次活动的供应商。

第三,在节目选择和编排上,厂家要尽可能多的参与进去。这其中包括演员的选择(什么样的演员)、演员所演的节目、节目的先后顺序等。这个看似不重要的项目,其实是影响活动现场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好的演员好的演出,厂家和商家再投入多少资源在活动中,也会由于参与的消费者有限,而最终达不到活动的目的。

第四,路演活动时卖场内外要形成有机的配合。最近看到的好多路演,现场都没有产品的展示和现场小型活动的配合,很多路演活动都简化到了只是搭台演出。一场好的路演活动需要有更多的卖场内外的配合,在消费者欣赏厂家和商家提供的文艺演出的同时,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到活动的主题和产品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路演活动时要尽量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场地和方法,形成产品信息、促销信息与消费者的良好沟通。

第五,路演活动要进行活动后的及时评估。每一次活动都不会是百分之百的成功或是失败,都会在活动中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所以活动后的评估总结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为我们在今后活动策划中形成更加完善的活动方案提供经验和教训。

6.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 篇六

研 究 报 告

一.现状分析:

美国教育家科威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语文教育同时存在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如何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网络产生整体效应,是语文教育界正在解决的问题。要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光靠课内学习远远不够,还需要课外的营养补充。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对于故事性、生活性的学习内容倍感兴趣。根据我的调查,在童话故事、漫画、作文选、科学类、音乐类、美术类等书籍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故事类书籍。由此可见,学生对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的内容有浓厚的阅读欲望。我们应该把握这一点,有选择地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那么,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开展讨论式的教学活动值得一试。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学思考,主动设疑,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展示结果,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阅读课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学思想的一个解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心,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怎样在活动教学中进行“讨论式”学习,却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二.实践依据: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课堂上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强调课堂互动,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

讨论式教学的特点

讨论式教学的实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学习是教学的直接结果,转变为教学附属于学习,学习因个体的自我组织能力而占有主导,从教导性转向对话性。二是可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践遵循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书有好坏之分,在选择课外书籍时,不是所有能引起孩子注意的书都可以放到研究设计中来。某些带有宣传暴力、有色情倾向的儿童画册就不能选取。

实践性原则:本课题所选取的课外书籍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也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边修改边调整。

可操作性原则:本课题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必须是在教学中真正可以让教师运用,并且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三.实践内容:

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讨论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通过他们自己的听、看、做、说、质疑和相互的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去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动性。讨论式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营造平等氛围——以积蓄力量,形成良好的群体生态

从本质上说,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无能到有能;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转化,最终都由学生自身决定的。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对学生缺乏研究并充满霸权和控制的课堂中,多数学生会懒于独立思考,往往一呼百应,表现出从众倾向和退缩行为。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讨论式教学只有在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下才能正常进行,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才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一是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二是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精讲,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满堂灌、问答式,那么,就失去了讨论的物质基础。教学中,当学生表现良好时,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我给予自己的见解或巧妙地引导讨论。长期坚持这样做,我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或者平时交流中变得敢想、敢说、敢于质疑、积极思考了。这样无所顾虑,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使他们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情感。

抽刀断水,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形成平衡的教学活动生态体系,让被截的水流积蓄强大的力量,等待释放涌动的能量。

第二步:水涨船高(以激发兴趣,自学探讨)

讨论主要是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自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就能越深入,效果就越好。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最好办法。能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在好奇中产生的,提出问题后,能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而要让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还需要有一个吸引其注意的诱源。学生对童话故事感兴趣,我们就选择一些有故事情节的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想读、爱读,积极地加入到阅读活动中。同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中段学生来说,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阅读就如没有舵手的船,漫无边际的漂荡。如果说让学生充分读书和思考是讨论的基础,那么教师的指导是讨论的关键。

讨论前我 “提倡预习,初步质疑”。出于满足学生的发现、探究、探寻的需要,也是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我提倡学生在家的预习,并在此基础对教材初步质疑。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抓好预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力量,掌握部分学习的内容,获得成就感;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发现目前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引起探索和质疑的兴趣和欲望,为进一步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形成了一种期待情境。

讨论的问题坚持主要源于学生。

我对课文中生字、词语、句子、篇章、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内容的预习都有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此外,我还对学生预习课文的步骤提出以下要求:(1)总体浏览;(2)要点记忆;(3)初步质疑;(4)提出难点。经过预习,学生会提出各式各样的疑难与问题,这些问题源非常重要。其一,它主要是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因而学生对其很感兴趣;其二,必须在众多的问题中选定典型而恰当的疑难与问题。这两点是“讨论式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选定讨论议题考虑四个因素。

除了讨论的问题坚持主要源于学生之外,我在精心选定讨论议题时,还考虑了以下四个因素:(1)要选择与达成教学目标关系紧密的议题;(2)要选择容易引发争论的议题,以营造课堂讨论的气氛;(3)应选择学生目前独立理解不了、解决不了的议题;(4)应选择深浅程度不一的各类议题,这样可让班里水平不一的各种学生都能踊跃发言。

在自学探讨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自己去尝试、去感悟、去探索、去发现,做好发表问题的心理准备,使学生的表达欲望水涨船高,只有这样,讨论式才能成为可能。

第三步:一泻千里(讨论活动的展开)

讨论学习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乐于学习,在主动探求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讨论学习的积极性。讨论内容形式可以多样。

小组讨论

学生四个或五个人为一组,集中在一起讨论阅读作业中的问题。要求组员必须专心致志地讨论阅读作业中的问题,他们可以向小组中的任何人提问,指出短文中的难点和自己的兴趣所在。最后评出最优秀的小组,成为全班的示范。这样的讨论不必让大家来评判答案的正确与否,讨论活动轻松、舒适,没有压力,学生可在自己的伙伴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对比较胆小的学生来说,完全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拘束感。每个小组都在为能交上一份最好的讨论成果而努力学习,讨论因此而更加激烈、仔细。学生分组的形式也有多种:

A.自由组合 选择自己的好朋友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信任,坦诚交流。B.个性组合 把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一组,因各自的想法和意见不同,能使讨论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

C.固定组合 以前后桌4人为一组,固定的小组,能让学生养成一种自然的讨论习惯。在日常的阅读中,他们也会自然而然的走在一起进行讨论。

D.同质组合 把具有相同意见的学生组成一组,这样讨论更具有目标性,大家想法一致,有共同的向。可以与其它组展开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一些问题,解决不了的拿到全班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全班讨论

这样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更大地学习空间,能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听取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相互理解和同时参与。但这样的讨论难以管理,有可能使讨论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还有一些学生会保持沉默,而使讨论成为一小部分学生的对峙。为了使讨论持续下去,最后还需要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总结前面的讨论,再发表一些独到的见解。让学生的激情在讨论中迸发,让心里的想法一泻千里。

第四步:海纳百川(合理调控,提高效率)

讨论可以使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引导学生在议一议、说一说、辩一辩中逐步具有自学能力和自我检验、相互评判、自我把握进步方向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思考、独立钻研的习惯,最终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者。讨论教学中,学生有自己分配时间的主动权;有充分地思考,发表自己意见,表现自己个性,安排学习活动的机会;这为发展学生自身素质,表现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这也给课堂管理增加了难处,在讨论教学中,教师始终应处于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位置,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教师应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教学组织与教学技巧,以及教师自身的敬业精神为感召力。有利于学生树立坚强的自信心,愉快健康的情绪,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从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与讨论的乐趣。让学生以课堂主人的地位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满足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欲望。我在实践中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要把握讨论的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都最好能安排讨论。比如 “草船借箭”一课,让学生说说课题有什么特点时,有的学生课题中的“借” 字提出了质疑,这时就是难得的讨论机会。又如,学习“小音乐家扬科”中,学生对 “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中“真愿意”一词的理解产生分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讨论机会。

合理调控讨论过程。

要使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与调控,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纪律,降低讨论质量,所以,既要激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参与,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二是调控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组检查、等形式,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益。

在实行“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能畅所欲言,又有必要积极引导对各类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我在教学中尝试设计了“三轮”讨论方法。第一轮:泛谈式讨论。这是在学生个人预习、初步质疑的基础上,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问题,组内筛选后,再由小组代表向全班提出问题,教师则在众多问题中整理、归纳出若干有共同性普遍性的问题推向全班。第二轮:探索式讨论。这是在“泛谈式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讨论的问题,教师发动学生进一步酝酿,展开探索研讨。第三轮:交锋式讨论。“交锋式讨论” 其实是课堂讨论的一个高潮。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尖锐、激烈的意见,进行辩论,从而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有时双方交锋会出现争执不下的场面,这是好事,创新的亮点也许闪现在其间。我看重的倒不一定是这样或那样的结论,我看重的是讨论的过程、思维的过程,是正确的思路和创新思维的方法。个别学生在交锋式讨论中有时会出现偏激情绪,甚至出现不恰当的言词,教师要正面引导,使学生养成既发表自己独立见解,又能容纳别人不同意见的习惯,养成自信与谦虚的品质。在交锋式讨论过程中,教师也可适时发现自己的见解,以理服人;有时也可对讨论的问题作一归纳或小结。

力戒讨论的“假”与“浮”。

我在听课时看到,有些课堂也采用了讨论,而且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二分钟,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还在“尝试错误”,教师就一拍手“好!”“停!”这种“假讨论”不可取。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很好地调控讨论过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这些现象我在尝试中也出现过。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未知的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种教学技术、教学艺术,如何使这门技术更精湛,艺术更完美,还须不断尝试。

灵活展示讨论进程。

当然,讨论结果的呈现方式,评价方法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实际而灵活选择。教师的评价很重要,让学生主体来评价也很重要。

成果展示法:把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到的最满意的答案张榜公布,让其它小组去评议。如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在此之上写上本小组的建议,从而形成组与组之间的讨论。

志趣相投合作法: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再把相同意见的分成现至四组,进行学习成果交流。

针锋相对辩论法:通过学生的研究讨论,最后整理形成2—4种意见。然后以小小辩论形式,进一步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有效的合理的进行评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犹如海纳百川流,前途广阔,学生可以在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里畅游。

第五步:细水长流(内外结合,提高能力)

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可以渗透到课前准备,课中补充,课后拓展延伸中,也可以每星期按排一节课外阅读活动课,放手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探索、学习,细水长流,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

课前准备

充分地、细致地进行课前准备是讨论课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课内外结合的有效途径。

课中拓展阅读

即教师或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补充资料。补充资料的原则是:客观性——资料在经过甄别后确认是可靠、可信的;形式多样性——可以有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提供不同层次的资料。补充资料的内容:与讨论问题有关的原始资料、研究成果(有关的专著的书目、节录,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等)。补充资料中的一部分可由教师提供,主要是学生从图书馆、互联网获取。

课后拓展阅读

学完一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导读有关的链接文章,或是提出新的质疑,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解疑。

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讨论教学的开展,既锻炼了学生“读”的能力,又提高“说”的水平。“讨论式”教学中,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最后再把找到的和想到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与同学们交流。这样不但能使“读”在讨论式学习中得到落实,而且不创设了一个有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加深了认识,拓展了视野。通过讨论,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艺术手法、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等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同时学生为了在讨论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会自学地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和运用自己以前掌握的有关知识,甚至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来丰富、完善自己的论点和论据。

因此,在讨论中,在加深学生认识的同时,又可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以诱发学生的读书热潮,拓展学生学习的内容,使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结合。在讨论式学习中,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放飞学生的思维。在讨论式学习中,同学们共同地研读,共同的探索,交换意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批判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敏锐的捕捉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7.因地制宜开展物理实践活动课 篇七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综合能力

在课程改革中, 把学生的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内容纳入学校课程之列, 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对学生的教育, 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的理念和“交叉综合”的发展策略。是新时期赋予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之一。农村初中有别于城市学校, 学校教育设施的配置, 学生个人经历, 家庭环境等因素都和城市学校差别较大。如何建构农村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与内容, 关系到这项课程的落实和开展。我校物理教研组在近两年的课程改革中进行了适当地探索和实施。

一、模式的构建

农村初中绝大多数是寄宿制学校,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在学校内进行, 即是双休日回家, 由于农村学生居住分散, 学生之间很难在一起形成合力完成探究性的问题, 再者, 家长对探究性学习了解甚少, 给予学生的支持也很少。根据这一实情, 我校物理教研组把该课程设计为两种形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校内模式和以校外进行社会调查为辅的社会模式。

1校内模式。根据学生以校内活动为主的特点, 教师在组织、指导设计活动内容时, 应充分挖掘和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 给学生搭建一个可供进行实践活动的平台。可以整合的校内资源有:

⑴开放学校实验室。学校实验室是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首选场所, 特别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 除了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和现行教材规定的探究实验外, 还有许多内容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 没有实验室的支持是很难进行和完成任务的。

⑵开放学校图书室。学校图书室的建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知识性平台, 现行教科书中有许多方面的内容的解释, 不须要教师直接给出答案, 只要让学生走进图书室查找资料, 就能得出答案;

⑶开放微机室。许多学校都配置了微机室, 信息课的开设, 增加了学生了解外面的机会, 扩大了学生视野。在综合性学习中, 教师放手地让学生利用先进的网络去主动获得知识, 会改变这些农村学生出门少、见识短浅的局面, 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力。

2社会模式。为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理念, 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建构社会模式, 活动内容主要以进行社会调查为主。根据课程内容, 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教师的指导下, 提出一些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得出结论的社会问题, 按学生居住远近分成若干小组, 利用假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

二、活动内容的选择

根据初中学生知识存贮有限, 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特点, 在实际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主要表现在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组织的实施工作, 以及活动过后的总结评价。在选择活动内容的过程中, 应遵循以下原则:

⑴价值性原则。要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 能让学生产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抛弃伪科学,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⑵可行性原则。内容选择应该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相适应, 无论是单科内容 (物理现象) 还是综合性内容 (理化生、社会问题) , 都能让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完成, 并从中能够体验到满足感和兴奋感。

⑶目标性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根据以上原则, 我校物理教研组通过建构的两种模式, 选择了以下内容开展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内模式:声现象综合探究:常见乐器的发声、传播、回声、水瓶琴等;光现象综合探究:凸透镜成像、自制望远镜、照相机等;热现象综合探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体分子扩散、汽油机构造、自制集热箱及观察比较、校园气象预报;电现象综合探究:模拟安装家庭电路、用电能表测电功率、常用开关结构、自制电动机模型;力现象综合探究:自行车的构造、自制水气压计并测量大气压的变化、流速与压强的关系、自制动力小船.社会模式:饮水水库水质变差的原因调查研究;调查本地科技致富户致富的途径;本地信息、交通变化调查研究;收集屈原的有关传说, 展示校园屈原文化

三、评价

每次活动结束后, 及时给予适当地评价, 非常重要。一来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 二来可以促进下一次活动的开展, 还可以带动不愿参加活动的同学一起活动。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⑴过程性评价:以活动小组为单位, 凡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同学都能清楚地表述活动过程, 该小组可进入优等格次, 计算办法为: (表述人数/总人数) ×100=应得分数。分为优、次优、一般三个格次。

8.中职物理开展实践活动的策略 篇八

【关键词】中职 物理 实践活动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139-02

实践活动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参加课内、课外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物理知识的运用水平,提高自身的物理学习能力。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在知识的接受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加上物理知识本身具有的枯燥性和抽象性,这成为了他们学习中的阻碍。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重视实践活动的应用,巧妙地设定相关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紧扣课本,深入探究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物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使之能够熟练地将物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并且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有效的帮助。笔者在物理课堂上,以物理课程为基础,通过实践活动来引领学生强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中职物理课本《电路的连接》一课中,电路的连接是物理学中比较基础的知识,通过串联、并联电路的知识,来增加学生对电流的认识。由于其是我们肉眼所不能直接可见的物质,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会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笔者在物理课堂上,使用了实践活动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深入了解电路连接中的重点和难点。如,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制作简单的电路,学生通过导线、灯泡、开关等简单的器材,轻松地连接成回路使电流流通,让灯泡亮了起来,掌握了课程所学的知识。为了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笔者进一步增加难度,让学生将三个灯泡并联在一起。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物理知识。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操作中提升自己的物理应用能力。

由于物理知识本身具有的难度及抽象性,导致中职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一定的困顿感。作为新时代下的中职物理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进行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引入生活,顿悟物理学习应用

目前中职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普遍存在思想上的压力感和厌倦感,这与物理知识的枯燥性和抽象性具有一定的关系。笔者在物理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将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导入,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中职物理课本《电功 电功率》一课中,本课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电功和电功率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课堂知识内容,并熟练应用本课知识进行相应的计算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但是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却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知识的意义,笔者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融入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场景和事物中,寻找到物理知识的所在。如,笔者让学生到商场采集各种家用电器的功率信息,并把它汇总后带到课堂上。在课堂上笔者将学生收集到的信息通过表格进行整理,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对各种家用电器的功率信息,按照功率大小进行排列,并在排列的过程中思考,“什么样的家电才是省电的?原因是什么?”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扭转了学生厌倦的思想,提升了学习效率。

物理知识其实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只是其潜藏在某些物理现象中,使学生无法进行有效地辨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使其愉快地投入到物理的学习中。

三、实际操作,扎实物理基础知识

中职物理课程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在难度设置上较中学物理容易,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学习能力。由于中职学校的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对物理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因此,笔者在物理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中加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其更加扎实地掌握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为自己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中职物理课本《力的概念与力的种类》一课中,向学生介绍了力学的相关知识。此课内容是力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反馈中主要表现为对摩擦力和力的相互作用等知识理解困难,这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是笔者在讲课中的重点。笔者在实践活动中,创设了摩擦力的实验环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所得到的知识来启迪和扎实其物理基础知识。如,笔者让学生准备了光滑的 10 cm×5 cm 左右的木板一块、相同大小的粗糙的木板一块、小块的方形物体以及计时的秒表等。操作步骤为:(1)先将方形物体置于一头翘起的光滑木板上,让其下滑并记录下其从顶端滑落到底端的时间;(2)在粗糙的木板上同样进行此项操作,并记录时间;(3)将两项时间进行对比,体会摩擦力的阻力情况。通过以上实践操作,学生理解了物理学中力的相关概念,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物理知识,扎实了物理学习基础,提高了物理学习效率。

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思考,在实践活动的内容创设上遵循课本知识规律,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帮助。

四、通过实践活动,利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较好的物理能力,使其能够灵活地将之应用于生活中,利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笔者在物理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的实践中学会运用物理知识和物理能力,降低其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有效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例如,中职物理课本《有固定转轴的物体平衡》一课中,本课的知识讲解起来难度较大。以往学生由于学习能力不足,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困难,出现听课效果低下的现象。笔者在实践活动的课堂上,设定了一项以社会体验为主的内容。内容中要求学生到市场中进行观察,对市场上使用杆秤的商贩的秤进行全面地调查研究,通过对杆秤的转轴构造进行观察与研究,分析其受力的原理。并对学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1)根据杆秤的原理分析,当不称物品时,秤砣进行到哪个位置,秤是平衡的呢?(2)称物时,提钮和秤砣的距离是不是和被称的物体质量成正比呢?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分析与研究,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多为学生提供可实践的机会,让其通过利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有效培养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为其物理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物理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助推力,强化了学生的物理知识基础的奠定。怎样进行物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创设就成了我们中职学校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来进行内容更新。因此,我们要以学生为根本,以发展学生物理能力为方向,为学生铺就一条学习上的阳关大道。

【参考文献】

[1]吉亚丽.如何有效地开展物理综合实践活动[J].学周刊,2012(24)

[2]李超,王玉.浅议中等职业学校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及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0(10)

[3]孙倩.多措并举,提高学生习作能力[J].学周刊,2015(36)

上一篇:现场勘查学教学大纲下一篇:骨折外伤证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