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战略研究

2024-07-13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战略研究(共7篇)

1.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战略研究 篇一

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电力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创新驱动开创了电力企业发展的新篇章。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重工”)亟待寻求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借助SWOT分析法剖析了华电重工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对华电重工的发展战略及实施措施进行了研究,以期探讨如何塑造适合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战略规划。

关键词:创新驱动;华电重工;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4-79-4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4.019

Abstract: Innovation driven has opened a new chapt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In recent years,with the continuous chang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nomic situation and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industry,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Co.,Ltd.(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urgently needs to seek furth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disadvantag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with the help of SWOT analysis,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and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of Huadian Heavy Industry,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o shape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planning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in China.Key words: innovation driven;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SWOT analysis 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思想为指导,电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力企业从改革开放至今已走过30余年,经历了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等阶段,逐步从承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企业到自主经营的现代化、公司化企业。随着国家开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电力企业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示范工程建设等,开创了电力企业发展的新篇章。但是,我国电力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等难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源结构问题依然突出,电力行业中的一些关键装备和材料都有赖于进口。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是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业务板块及资本运作平台、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工程技术产业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务涵盖国内外电力、煤炭、石化、矿山、冶金、港口、水利、建材、城建等领域,已成为电力行业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在创新驱动背景下,随着国内外电力行业的变革发展以及新能源的崛起,电力行业正在逐步推进市场化进程,华电重工既要适应不断变革的行业环境和经济形势,也要时刻关注自身发展,如何保持自身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成为华电重工现阶段的战略发展重点。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在总结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对华电重工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见表1)。华电重工虽然在技术实力和合作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自身体制的弊端和人才的流失率高也使企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电力行业本身的发展空间和绿色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前景给华电重工带来一定的机遇,同时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水平和电力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也给华电重工的发展增加了压力。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的具体SWOT分析如下。

2.1 优势

2.1.1 技术实力雄厚。我国电力企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积极转变发展理念,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能源转型升级。首先,发电方面,2015年全国电力工程建设中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 936亿元,比上年增长6.78%,占全国电力工程建设完成投资总额的45.90%,国家对发电工程的建设力度逐渐增强;其次,输电方面,截至2015年底,全国电网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60.91万千米,比上年增长5.46%;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33.66亿千伏安,比上年增长8.86%,我国的电网跨省区输送能力进一步提升。

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下属二级单位,以发电为主业,华电重工建立了“由公司领导层领导,由研发及科技管理中心组织管理,由各事业部及其各分子公司技术部门实施研发”的三层次技术研发组织体系,设有北京、上海、天津、郑州技术中心,技术研发人员约占公司员工总人数20%。被评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百千工程企业”,拥有物料搬运及仓储工程、轻型钢结构工程、特种设备(压力管道、起重机械)等甲级设计资质与制造许可等20余项资质,已取得专利技术200余项、科技奖项60余项、行业和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奖5项,大型散料装卸输送成套设备跻身中国机械工业优质品牌。

2.1.2 注重国内外合作。近年来,我国积极加快“一带一路”能源领域中的合作,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合作建设能源项目,其中能源装备和核电“走出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5年,电力企业分别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地方政府、企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战略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与国际能源署(IEA)建立了联盟关系,由能源宪章组织的受邀观察员国变为签约观察员国。

华电重工一直重视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最早一批开始做跨行业物料输送,华电重工的技术、总承包能力一直深得国外行业认可;在噪声治理业务方面,华电重工与上海交大、美国声与振动研究所、清华大学、中科院声学所、北京劳保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和香港大学、英国IAC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展相关降噪技术和产品研发工作,并参与完成华电集团噪声治理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

2.2 劣势

2.2.1 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虽然自1987年国务院逐步开始实施“政企分开”,但是大多数电力企业作为央企、国企,在机构管理上依然残存着体制弊端,比如电力行业中的一些输电项目属于垄断业务,国企依靠自身体制优势得到这些项目,但实施中却缺乏创新性、积极性;机构设置上,虽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但依然未摆脱行政化机构运行导向,无论是规章制度还是业务流程、人事管理,都体现不出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和公司化的运营理念。

以华电重工为例,作为央企下属公司,首先,市场化业务方向与行政化管理体制有一定的冲突,组织机构不够合理,经营层下设职能部门、研发及科技管理中心、事业部、分公司和子公司5个部分,其中职能部门下设10个分部,而研发和销售部门仅下设5个分部,分公司和子公司共有9个,行政管理组织庞杂,而业务部门组织布局过于简单,有待科学细化管理。其次,审批流程过于复杂、拖沓,不如一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灵活,影响业务部门的办事效率,有可能延误商机。再次,人力资源管理建设有待优化,受到体制影响,收入不能稳步或大幅提高、提升主要看资历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员工工作热情不高。

2.2.2 “双创”环境导致员工流失率高。市?鲂枨笸贫?了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生活方式、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得人们在就业方式上有了多种选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运而生,80后和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并称“创业新四军”。“双创”时代的来临,对于企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电力行业中新能源这类国家鼓励的领域,创业政策优惠力度大,激发了人才的创业积极性。

华电重工在电力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聚集了大批电力专业高学历和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人才,但是由于地处北京,受到近几年北京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举措的影响,华电重工的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尤其是技术人员和海外人才。

2.3 机遇

2.3.1 电力行业有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和实力。基于近五年的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的情况来看[1](见表

2、表3),水电、核电、风电能源的生产量和消费量的情况都优于其他能源。具体来看,虽然近五年能源生产总量有所波动,年平均增长率呈负增长,但是水电、核电、风电能源生产量近五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0.28%;消费总量呈现下降趋势,而水电、核电、风电能源近五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0.44%。不难看出,水电、核电、风电能源的生产量可以满足消费量,并且消费量是逐年增长的,说明电力行业有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并且现阶段的技术也可以保障生产需求。

2.3.2 从生态角度来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电力产业成为主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能源消耗可以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头戏。

华电重工以“创造绿色生产、促进生态文明”为己任,践行“拼搏进取、严谨高效”的企业精神,秉持“诚信求真、创新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奉行“客户至上、价值导向”的经营理念,坚持科技导向、资源协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深入贯彻国家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要求以及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发展绿色可持续的电力行业,华电重工研发、引进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绿色能源产品,着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系统方案提供商。

2.4 挑战

2.4.1 从经济角度来看,我国经济整体实力有待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3―201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7.2%,平均增长水平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3]。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经济结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距离。

2.4.2 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竞争压力较大。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工程等五大工程已经全面开始实施,电力行业有一大批工程类企业特别是大型民营企业和中小型技术创新型企业,开始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力图通过提高质量与服务水平赢得竞争优势,打响品牌,从中低端向高端需求定位进发,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实力,同时也给华电重工的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我国电力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华电重工为代表的我国电力企业虽然具有技术和合作等方面的业务优势,但也存在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和人才流失等内部管理问题;面对电力行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环保新能源的新业务需求带来的发展机遇,华电重工还要面临同行竞争和整体经济发展欠佳的压力。可见,我国电力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应继续发扬自身优势,把握行业市场机遇,改进管理弊端,从政策、技术、人才等多角度迎接同行竞争的挑战。

首先,拥有前瞻性的战略嗅觉,洞察电力企业发展方向。政府制定、修改政策普遍具有滞后性,企业应顺应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做到与时俱进,根据自身市场、融资、税收减免等方面的需求密切关注、预测政府态度和政策走向。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快速回落导致第二产业乃至全社会用电增速明显放缓,而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产业用电量持续高速增长,电力企业可以将业务的重心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倾斜。华电重工地处北京,北京第三产业尤其是信息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之首,可以把握这一地理优势,率先发展计算机信息产业的发电业务,抓住市场先机。

其次,以创新带动技术进步,为电力企业占据更多市场。近年来,创新行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特别是地处北京、上海、广州等科技、经济发达地区的电力企业,应结合地区优势和特点,加强创新投入,在研发方面向“高、精、尖”项目发展,着重提高科研水平,同时调整产业结构适应现有产业布局,缓解能源问题。华电重工应在继续发展优势项目的基础上,结合新技术、新市场的需求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成为新兴的高精尖产业,以高新技术拉动产业经济增长,这样不仅缩减了创新成本,还能在竞争激烈的传统业务和广阔市场的新兴业务中同时占据一定的地位。

再次,开放协同、走向国际,达到合作共赢。我国的电力企业不应再“闭门造车”,而是通过“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等方式,实现资本、市场等要素资源的聚集融合,增加与国内外市场、资本互动的机会。一方面,紧跟国内政策方向,发展区域间合作,比如2015年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共同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提到,实施国土生态整治、清水、大气污染防治等一批重点工程,将治理需求切实转换为工程措施,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规划给华电重工与天津、河北相关企业进行新能源、环保项目合作提供了机制保障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央企的技术、资本优势,与国外市场交流,促进技术与社会需求、资本等要素的有效对接。在打开国际大门的同时,不应盲目追求国际市场发展趋势,而是要坚持以自主创新参与国际竞争,着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群。

最后,借鉴“蓝海思维”,调整电力企业竞争战略。W。钱?金教授和勒妮?莫涅教授认为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通常会在“差异化”和“成本领先”上二选一。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增长渐缓的需求环境下,任何一种战略的结果都是缩小企业的获利增长,企业应把关注点从供给方和竞争对手转向客户,低成本为客户提升价值,通过挖掘、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开创“蓝海”,实现“差异化”和“成本领先”并重,使企业获得持续性获利增长。对于以华电重工为代表的电力企业而言,现阶段应重点关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号召,重组客户和市场的潜在需求,剔除现有业务中重污染的元素,将发展重点定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方向,构建和发展绿色、安全、高效的能源产业体系。

另外,还应加快培育人才,抢占竞争核心。我国各省市都利用落户、工资补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抢占”高层次人才。而企业间的竞争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通过自身魅力和待遇可以吸引人才,但是培养和保有人才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包括华电重工在内的大部分电力企业都正在面临由于“双创”等外部环境带来的人才流失率高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应放在提高人才的归属感上。一方面,为员工定制成长计划,使其找到工作价值,比如实行轮岗制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实施各种人才计划为员工发展指引方向、提供培训机会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增加对个人和企业发展的信心,比如建立定期晋升和优秀评选制度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通过拓展训练等方式增加员工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能源生产总量和构成[EB/OL].(2018-04-02)[2018-04-05]http://data.stats.gov.cn/tablequery.htm?code=AD0H.[2]习近平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EB/OL].(2017-10-18)[2018-03-10].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18/c414305-29594512.html.[3] 来之不易的亮丽成绩单: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成就综述[EB/OL].(2017-10-02)[2018-03-10].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02/c64387-29571673.htm.

2.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战略研究 篇二

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 企业创新能力与国家的收入水平也有密切关联, 因此, 企业应当担当起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的重任[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态势下, 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加快, 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活力的进一步提升, 将越来越有赖于技术进步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

1 我国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现状

1.1 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总体经济实力弱, 技术落后, 人才匮乏, 在“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格局中, 我国企业多从事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加工, 主要通过引进设备和技术来获得生产技术, 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明显不足, 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近10多年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重要性日益凸现, 企业纷纷加大了自主创新力度, 技术创新取得了很大进步, 具体体现在:一是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通过技术更新和改造, 努力实现升级与转型, 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二是以IT类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崛起, 在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涌现出华为、海尔、联想等一批有很强创新能力的IT企业。近5年来, 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以两倍于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速度增长,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上升。

2007年, 我国高技术产品实现增加值1.9万亿元, 占GDP的7.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近3 500亿美元, 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近30%。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二, 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接近20%。这表明我国企业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 能制造和生产一些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 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1.2 横向比较差距明显

1.2.1 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从总体上看,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多数产品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80%以上的高技术产品还是要依靠进口, 普遍存在有制造、无创新, 有创新、无产权, 有产权、无应用, 有应用、无保护的状况 (焦立坤, 2007) 。根据“2008—09全球创新指数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08—09) ”报告,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 (占世界GDP的92%) 中位居37位 (日本与韩国在前10位) , 处于中下等水平。2007年我国GDP已经占到世界的6%而位居世界第四, 但消费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占世界25%至40%。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的企业和产业正面临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严峻挑战。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与日本企业相比差距较大 (参见表1) , 改革自主创新模式、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1.2.2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目前我国发明专利仅占世界的1.8%, 而其中70%又是由外国公司申请的。国际上90%的专利掌握在美国、日本等国的跨国企业手中 (日本每年发明专利申请高达40多万件, 美国20多万件, 德国15多万件) , 跨国公司作为发达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代表更是掌握了世界80%以上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专利权, 控制着80%左右的尖端技术开发和30%的国际技术转移, 垄断着国际技术贸易。从企业占有知识产权上看, 在我国高技术产业中, 外国企业长期坚持技术研发并持有大量专利等知识产权;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约万分之三, 99%的企业连一件专利都没有, 大量企业依靠外国的或者其他企业开发的技术进行生产, 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2]。

以高技术产业的典型代表集成电路 (Integrated Circuit) 业为例, 美国是主要IC设计地区, 占全球份额近75%;其次依序为台湾地区约占20% (台湾地区不仅完全控制了全球先进IC的晶圆代工, 同时也掌握了IC的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 在封装测试领域的前10大厂家中占6席) , 国内本土企业目前的封装测试技术仍落后国际主流技术几年甚至十几年[3]。2007年中国半导体设备的市场容量已超过20亿美元, 但国产半导体设备占有率仅为5%, 全球的半导体设备技术主要由美国和日本企业所控制, ASML、尼康、佳能等跨国公司垄断的0.18微米光刻机是IC装备中技术集成度最高的设备之一, 涉及专利1 300多项。在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行业, 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占60%—90%以上。一些加工制造能力较大的企业 (如合俊玩具) 尽管拥有全球较大的市场和生产制造规模,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缺乏核心技术开发能力而导致国际竞争力弱, 难以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等经营风险。

1.2.3 科研投入体制与结构有待优化

我国政府在科技投入的配置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干预的力度还比较大, 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虽已在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 但是主体实力整体不强。在政府重点投入的航空航天等领域, 国企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但在由市场调节的竞争性基础领域,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则较弱。从科技投入强度看, 目前我国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尚不足1.5%, 与世界发达国家3%的水平差距较大。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 在提供了研发数据的400余家企业中, 平均R&D的投入仍小于销售收入的2%;发达国家大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 甚至高达10%以上, 如美日企业R&D投入均达到了企业销售收入的3%以上 (王新新, 2007)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信息, 至2007年我国三分之二的大中型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 四分之三的企业没有科研开发活动, 完全依靠照抄别人的产品 (焦立坤, 2007) 。

2 中外企业创新机制与创新效率比较

2.1 有代表性的国外企业创新机制

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 (Joseph Schumpeter) 的理论, 创新是生产要素的再组合, 创新机遇来源于 (环境、条件、需求等) 突变, “创造性破坏”是技术创新的内核[4]。因此,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应当建立在核心能力的基础上, 并把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新管理手段等转化为财富, 也就是说效率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前提。美国通过“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创新机制模式 (见图1) , 极为重视基础科学、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并以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因此美国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较强[5]。

日本与韩国企业的创新机制是“生产一技术一科学”模式 (见图2) , 即通过引进、购买以后再针对生产过程进行创新。考察日本与韩国企业技术高速发展的历程, 可以发现, 最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吸收能力极强, 能通过模仿、改进进行再创新的过程来创造竞争优势, 故再创新能力较强 (刘享平, 2007) 。所谓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识别新的外部知识的价值, 消化并将之最终应用于商业化目的的能力, 它能加快创新速度、增加创新的频率和数量, 而创新产生的知识则是企业吸收能力的一部分。由于创新是组织学习的产出, 而组织学习又与企业的吸收能力紧密相关, 因而吸收能力与创新效率之间存在密切因果关系。研究表明, 吸收能力能促进企业的知识和技术转移, 有助于新产品开发, 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吸收能力不但能使企业获取外部新知识, 增加企业的知识积累, 而且能够通过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而将知识应用于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2.2 改善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效率的紧迫性

我国企业多采用的是日韩式创新模式, 但效率却与之有很大差别。由于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足, 致使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没有得到快速的提升, 反而形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综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众多传统企业创新过程, 不难看出重引进模仿、轻消化吸收和原始创新与再创新的模式较为突出, 导致了我国企业从总体上陷入自主开发能力弱、又不断购买国外技术的恶性循环, 企业核心技术“空心化”现象突出;尽管一些重大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但产业和产品的核心技术及领先技术一般仍由国外公司控制。这也导致了我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 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都在30%以下, 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

透过全球金融危机, 可以看到依靠拼资源、拼人力的方式已经很难换来企业的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活动也日益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就必须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产品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 依靠自主创新和加速产业化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大幅度提升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将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 这就要求必须大力提升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

3 提高我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对策

3.1 转变企业技术创新观念

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效率, 关键是要全面增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一些重要产业领域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因此, 需要切实转变企业技术创新观念, 由追求急功近利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转变, 通过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在关键性技术项目的攻关过程中, 切实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改变“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被动局面, 提高企业的预见性, 切实提高自主创新效率, 掌握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3.2 建立持续创新的长效机制

在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新经济时代, 企业只有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 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全球合作中逐步占据主动地位。当前, 以电、磁、光、机、材料、化学、生物、航空航天等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高新技术大量应用到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产品日益凸显电子化、智能化、无害化、多功能化和低消耗、低成本、可再生等特色, 产品升级更新换代的周期也越来越短, 那种单纯凭借引进、购买、模仿生产技术, 依靠偶然机会获得创新性成果的做法已经很难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人才、产品、技术、知识全球化企业竞争形势的需要。企业只有建立持续创新的长效机制, 通过密集、高效的技术和知识创新才能够创造自身的技术优势, 才能培育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3.3 寻求在全球产业链分工和整合中的优势地位

综观世界各国的长寿企业, 大部分主营业务都相对稳定并具有核心竞争优势。近二十年来, 我国大中型企业多元化的态势十分明显, 特别是近几年来一批知名的制造企业也纷纷介入到房地产经营当中。事实证明, 我国企业更应专注于核心业务和技术, 这有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与整合中取得和巩固优势地位, 有利于众多对外技术依存度大的企业加快从OEM (原始设备制造) 、ODM (原始设计制造) 向IDM (一体化制造) 与EMS (电子制造服务) 发展, 不断介入整机制造领域, 从单独的生产、设计或服务环节转向技术与服务重组、软件与硬件融合流程, 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 从而在产业竞争与发展中占据强势地位。

3.4 实现自主创新的多方战略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任何实力强大的企业都很难完全只靠自身实力就可以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和知识经济大潮中闲庭信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从系统观点来看, 敌对式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社会整体资源并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运营效率。因此, 对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众多企业来讲, 倡导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合作性竞争而非对立性竞争, 有利于整合产业社会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突破性创新。在处理与国内竞争对手的关系时, 我国企业除了应注重提高自身核心能力外, 还应积极在一些专业技术领域与产学研及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企业进行有限度合作, 互相利用各自资源与优势, 把自身的核心能力与技术专长恰当地同其他各种有利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 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 有利于加速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从而实现企业间技术创新的战略合作与利益共享, 这种合作竞争关系会促进各方的共同发展和前进。

3.5 改善企业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

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归根到底要通过员工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和创造来产生。我国企业在培养创新型员工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 广泛存在着基于“经济人”认识的唯“高”是才与唯“全”是才、重物质轻精神、重使用轻培育、重现实轻长远、雇佣多短期少长期等现象, 特别是片面重视“技术骨干”与“核心层员工”, 片面强调物质重奖式的激励, 而忽视了创新的奉献性、全员性、持久性要求, 使员工需求低层次化, 结果证明这并不利于形成企业的持续自主创新力。因此, 企业需要更多地通过全员参与、知识管理和团队协作, 从“社会人”角度来改善激励模式与机制, 将现有组织、知识、人员、流程和技术开发与协作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与提高全员的创新能力, 从而改善创新效率。

4 结束语

提高我国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及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和效率,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综合技术创新体系, 是以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任务, 也是我国经济能否从以投资拉动为主的增长阶段转变为以自主创新推动为主的成长阶段的关键环节。实施技术创新的科学发展战略, 在改变创新模式、完善激励机制、培养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争取创新政策、健全创新体系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对于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和在国际产业链上升级的历史进程, 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基本情况的考察, 比较了发达国家与地区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模式和机制, 针对我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从创新的观念、机制、分工、合作及激励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企业创新效率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吸收能力,效率,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新新.浅谈增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信息导报, 2007 (6) :12-13.

[2]焦立坤.99%中国企业无任何专利对外技术依存度超50%[N].北京晨报, 2007-05-26.

[3]信息产业部.2007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10-15.

3.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战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战略管理;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发展,是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为企业战略及企业战术的制订、执行和考评,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科学。由于传统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已显示出种种弊端,很难满足现代企业的管理需要,所以实施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必然。但是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仍处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阶段,它要在我国得到推行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推行的难点

1管理制度落后,尚未实行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是围绕战略管理展开的,没有战略管理的需要管理会计不会从传统的管理会计发展到战略管理会计。目前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在理念上还有一定差距,战略管理的效率极低,甚至没有战略管理,大多数企业决策出于企业领导者的主观判断,战略往往用来解释相应的决策,在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决策方面往往反复无常、没有统一规划。例如,著名大型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春都,仅仅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便跌入低谷,厦华2000年刚刚获得全国驰名商标,2001年却发生大幅度亏损,不得不竭尽全力避免ST命运,而这两个企业都是在遇到危机、感到资源贫乏、有限的资源必须更仔细地分配时,才意识到企业需要战略管理。

2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当今企业的竞争更多地集中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的研究和开发上,而这要以不断完善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管理手段为后盾。创造竞争优势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和占有可靠信息,更充分地存储和处理信息,研究和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一般矛盾和特殊矛盾,从而做出具有超前意识和准确预测能力的决策。所以,在基于知识和信息的全球化信息经济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企业竞争的需要,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战略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但由于基础的薄弱、相关知识的缺乏、管理方面的不足,我国目前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建设进展状况不容乐观,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企业信息化还处在较低层次,整体水平不高,发展极不平衡。大多数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内部网络信息发布也仅限于一般的管理通知。

3战略管理会计所提出的课题并不能由会计人员独立完成

战略管理会计所提出的课题必须由生产、技术等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密切合作来完成。如在战略管理会计中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即作业成本法,该方法的成本动因的确定就是会计人员无法确定的,而必须由生产技术部门确定。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究竟由谁来设计和实施?应归属会计部门,还是应归属职能管理部门?还是独立于这两个部门之外,独立另设一个部门?或是由两个部门一起努力,共同完成?无论如何,在这一过程中都需要两者密切配合才能做好。但是,如果是两个部门合作,一旦出现配合不太令人满意的情况就会使战略管理会计实施的结果大打折扣。而若独立另设部门,又会造成资源浪费,因为它所涉及的信息均由这两者提供,而且经过筛选提供来的信息必然会与第一手信息存在差异,并不一定有利于分析。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培养既懂生产、懂技术,又懂管理会计的综合人才。而这样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推行存在一定困难。

二、我国企业推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对策

1理性思维观的培育

要在我国企业推行战略管理会计,首先应该注意培育人的理性思维观,包括外向型观念、企业整体观念、动态管理观念、战略优势观念、以人为本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育。

(1)外向型观念。与传统管理会计漠视外部因素的影响相反,在战略管理会计模式下,生产以满足外部顾客需要为中心;竞争以企业的内部条件为基础,着眼于形成在外部市场上的相对竞争优势,决策时既要考虑内部因素,更要考虑外部环境状况、市场占有率等;要求企业管理者的观念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及时了解并充分利用外部相关信息,积极地适应和驾驭外部环境,以求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2)企业整体观念。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崇尚整体性。企业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决策,只有牢固树立整体观念才能有助于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增强企业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性,减少内部职能失调。为此,管理会计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结果的分析,而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和企业整体目标相联系,为寻求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服务。

(3)动态管理观念。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4)战略优势观念。传统管理会计视野狭隘,没有从战略上来考虑成本管理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以整个行业和竞争对手为参照物,积极寻求本企业的成本优势,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有时为获得和保持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不惜牺牲短期利益。竞争优势的取得主要有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三种方式。企业高层决策者要把这种决定企业竞争地位、未来利润和市场价值的优势观念植根于自己的头脑中,时刻知道自己的决策。

(5)以人为本观念。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通过激励人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因此,为适应这一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知识和技术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树立人本管理思想,深入研究和把握本企业员工的行为和思想动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做到人尽其才。

(6)可持续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能满足现在的需要,但不要损害后代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是财富的保值性和利益的整体性。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升级,企业领导必须从国有企业亏损、破产、倒闭的现实命运中吸取教训,认真领会并充分利用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决策行动,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2技术方法的应用

具有了理性思维观还要综合运用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法,对成本实行战略性管理并且建立战略信息库,以便及时提供战略性信息。

(1)综合运用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法,对成本实行战略性管理。对于处于开放与竞争环境的中国企业来说,拓宽成本管理范围,分析整个行业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有助于明确自己的成本水平,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因此,企业对成本应实施战略性管理,从战略高度来探求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既要重视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也要重视与下游客户和经销商的联结,还应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把成本管理看作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实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我国企业可以加以利用。企业必须分析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并积极参与到下游客户的价值链过程。在分析内部价值链时要实行内部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具有长远角度管理成本的良好机制,它最合理的运用是它扩展到生产经营的革新领域,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作实质性改进。我国国有企业应很好地利用这一工具革新成本管理,即从单纯降低生产过程中料工费项目的成本管理拓宽和深入到为形成最终产品发生的所有作业的成本管理。分析行业价值链主要是协调、优化与上游供应商价值链的联系;分析供应商价值链与本企业价值链的关系,探求通过价值链的向上延伸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可能性。积极参与到下游客户的价值链过程最通常的方式就是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避免把产品生产视为企业利润的唯一源泉而失去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和留住客户的机会。

(2)建立战略信息库,以便及时提供战略性信息。传统管理会计不能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并且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手段现代化水平不高,未能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造成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为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及时提供战略性信息,有必要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运用,积极引进和自我开发管理会计应用软件,建立企业的战略信息库,培养自己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平时收集、整理来自各方面的多样化信息,包括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各类资料、行业分析报告、政府政策及统计公告、国际市场行情、国际经济发展动态、重要的新闻报道以及其他有价值的信息,建立信息库,以便在战略决策时为战略管理会计师提供战略性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3,加强理论研究和战略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应用的探讨

(1)加强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这方面应该由政府、企业和大专院校联合起来共同探讨。

(2)把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结合起来。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产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管理会计没有存在的必要。战略管理会计只是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和观念更新,它们是管理会计的两个子系统。传统管理会计重在“知己”,而战略管理会计重在“知彼”,它们各有侧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战略管理会计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但是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还不高,大部分会计人员还难以担当起管理会计的重任,必须加强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只有建立一支素质高、数量多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才能促进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如果企业领导没有一定的战略管理会计意识,他们将不会考虑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的作用,即便会计人员水平再高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培养企业主要领导人的战略管理会计意识已经成为提高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关键。可以选择一些管理完善、会计制度健全的企业,组织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从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培养出符合性的战略管理人才。

4.企业经营战略重点难点 篇四

1.一、经营战略形成期的有关理论。1.二、经营战略深化期的有关理论。2.一、企业战略环境综合分析的内容。3.一、确定战略经营领域结构的一般原则。3.二、SBA的成功关键因素与企业的战略优势平衡的原则。

4.一、企业使命决策应考虑的重要因素.4.二、确定企业使命应注意的问题.5.一、发展型战略的特点。6.一、稳定型战略的特点.6.二、稳定型战略的适用条件。7.一、大型企业的战略目标。7.二、规模化经营思想。8.一、中小企业的特点。

8.二、中小型企业总体战略类型。9.一、国际化企业的特点。

9.二、国际化企业实施总体经营战略的措施。11.一、经营单位竞争战略类型。11.二、经营单位合作战略类型。

12.一、名牌战略与品牌战略的关系。12.二、绿色营销。13.一、产品寿命周期。

14.一、产品质量及其质量特性。15.一、企业科技战略的重要地位。15.二、科技战略决策应考虑的因素。16.一、企业物力资源类型。

16.二、企业物力资源系统的重要作用。17.一、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内容。18.一、企业文化特点。

18.二、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19.一、资产(资本)运营战略类型: 20.一、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的管理: 21.一、战略决策的组织领导要处理好的关系: 22.一、企业家的重大职责。22.二、对企业家的激励。

重点难点答案

1.一、经营战略形成期的有关理论。1.二、经营战略深化期的有关理论。经营战略略理论。

2.一、企业战(1)企业外部环境(2)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3.一、确定战略经营领域结构的一般原则。所谓一般原则是指环境的引力或企业的实力平衡的原则。任何一个SBA都是环境引力与企业实力的结合部。四种基本形式:环境引力大,企业实力大——称为明星SBA;环境引力大,企业实力小——称为难点SBA;环境引力小,企业实力大——称为奶牛SBA;环境引力小,企业实力小——称为瘦狗SBA。3.二、SBA的成功关键因素与企业的战略优势

平衡的原则。任何一个战略经营领域都从属于某一个行业,行业五种竞争力量的基本格局规定了企业在该行业中的成功关键因素。例如消费品行业与工业品行业相比,流通渠道和消费者对企业造成的竞争压力就更大,流通渠道畅通、消费者信赖就是企业必须把握的成功关键因素。

4.一、企业使命决策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企业使命决策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包括国家长远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市场需求、竞争态势、企业实力。

4.二、确定企业使命应注意的问题.确定企业使命应注意的问题是:(1)要以消费者的基本消费需求为中心确定;(2)正确的企业使命必须具有约束力;(3)企业使命要具有鼓动性。5.一、发展型战略的特点。发展型战略有以下特点:(1)投入大量资源,扩大产销规模,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2)这种战略不仅引导企业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且更强调通过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需求来引导消费、创造消费。(3)发展战略能改善企业的经营效果。

6.一、稳定型战略的特点.稳定型战略有以下特点:(1)实行稳定型战略,可以使企业在基本维持现有的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地位的情况下,调整生产经营活动的秩序,展作好充分准备。(2)的经济效益目标。(3)力争保持现(5)在战略比率增大。6.二、(1)外部环境。(2)求有实施战略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企业的实力。企业的实力集中体现在企业的竞争地位以及经营资源两个方面。此外,企业的盈利目标、政府的政策等都可能成为采取稳定型战略的原因。

7.一、大型企业的战略目标。大型企业的战略目标包括:行业地位目标、发展能力目标、贡献目标、跨国经营目标。

7.二、规模化经营思想。规模化经营就是企业生产经营要素及其产品实行集中化,达到理想经济效益的界限产(销)量的过程,即达到规模经济的过程。树立规模化经营思想,首先要使企业的生产规模超过盈亏平衡点的产销量,使之处于有效益的产销量区域内;其次在盈利区的产销量范围中寻找盈利最大的产销界限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最佳经济规模。

8.一、中小企业的特点。中小型企业具有以下特点:(1)生产规模中等或者微小,因而投资较省,建设期短,收效较快。(2)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船小好调头”。(3)机制灵活,能够发挥小而专、小而活的优势;能开发小、巧、轻、廉的产品,满足用户和消费者的不同需要。(4)经营范围的广泛性,中小型企业数量多,形成了门类齐全、点多面广的特点。

(5)成本高,提高经济效益的任务艰巨。(6)

“船小易翻船”,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小。(7)资金薄弱,筹资能力差。

8.二、中小型企业总体战略类型。中小型企业总体战略类型包括:“小而专”或“中而专”战略、联合经营、特色经营、补缺经营、租赁经营、承包经营和赶超型或防御型的竞争战略等。

9.一、国际化企业的特点。国际化企业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经营空间跨国化;(2)经营环境的复杂化;(3)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化;(4)9.以下措施:(1)(2)建(3)以国际市结构和产品结构。实行贸、工、技联合,力。

11.一、(1)按行业中(2)按行业中竞争的重点不同划分:①成本领先战略方案;②差异化战略方案;③集中化战略方案。(3)按经营单位的竞争实力不同划分:①进攻型战略;②赶超型战略;③防御型战略;④转移型战略。11.二、经营单位合作战略类型。(1)按合作对象不同划分:①中中两方合作战略方案;②中、中、中„„合作战略方案;③中外合作战略方案。(2)按合同内容不同划分①科技开发型合作战略方案;②产品生产型合作战略方案;③资源开发型合作战略方案;④市场开发型合作战略方案。(3)按合作形式不同划分:①契约式合作战略;②股权式合作战略;③合资式合作战略。

12.一、名牌战略与品牌战略的关系。名牌战略与品牌战略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品牌不等于名牌,但创出名牌必须建立在品牌经营的基础上;缺乏品牌经营,就谈不上创出名牌,名牌是品牌经营的结果。要实施名牌战略必须首先实施品牌战略,这一战略的目标就是创出名牌。12.二、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确立的环境保护意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直到产品消费过程中,这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企业可持续的发展所制定的长远性的谋划和方略。

13.一、产品寿命周期。产品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投人生产、投放市场开始,经过成长、发展、成熟到衰退,被另一种新产品所淘汰为止的整个过程。产品寿命周期原理是企业制定产品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14.一、产品质量及其质量特性。产品质量,就是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它是适合一定用途,满足国民经济和顾客的一定需要所具备的特性。产品质量特性,即由产品使用目的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满足一定需要所具有的性质。根据顾客对产品质量特性要求的重点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性: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

15.一、企业科技战略的重要地位。科技战略是企业职能战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处于先导地位。科技战略是一个职

能战略,在科技迅速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它又处于职能战略系统中的关键地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15.二、科技战略决策应考虑的因素。企业有多种科技战略方案可供选择,一般应综合考虑和分析以下因素: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竞争对手的技术状况和技术战略;本企业的技术现状、优势和差距;掌握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可能性和引进技术的消化能力;本企业的技术队伍和职工的技术素质。

16.一、企业物力资源类型。物力资源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类:(1)按资产形态分类:固定资产、流动资产;(2)按物资在生产中的具体作用分类:主要原材料、辅助原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3)按物资本身的自然属性分类: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机电产品等。

16.二、企业物力资源系统的重要作用。企业物力资源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其重要作用是:(1)企业劳动手段是企业再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2)企业的劳动对象资源,是企业再生产不断循环的重要条件;(3)企业的物力资源是企业向社会和市场资源不断地提供所需产品或劳务的重要作用。

17.一、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内容。(1)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①引进人才开发战略;②借用人才战略;③招聘人才战略;④自主培养人才战略;⑤定向培养人才战略;⑥鼓励自学成才战略。(2)企业人才结构优化战略:①企业人才层次结构优化战略;②企业人才学科结构优化战略;③企业人才职能结构优化战略;④企业人才智能结构优化战略;⑤企业人才能级结构优化战略;⑥企业人才年龄结构优化战略。(3)使用人才战略:①任人唯贤战略;②岗位轮换使用战略;③台阶提升使用战略;④职务、资格双轨使用战略;⑤权力委让使用战略;⑥破格提拔使用战略。

18.一、企业文化特点。企业文化的特点是:

(1)隐形性;(2)科学性;(3)时代性;(4)系统性;(5)具体性;(6)动态性。

18.二、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韵物质文交往中,共同持有的理想、19.一、资产(资本)(1)资产(资本)重组战略:企业重组战略;资产重组战略;产权重组战略。有形

20.一、(1)有以(2)战略控制的对象的管理:①对②对战略的全体系控制;要素组成:①确定评价标准;②衡量工作绩效;③及时纠正偏差。(3)战略控制的方式有:①自上面下的控制;②反馈控制;③自我监控;④相互监控。

21.一、战略决策的组织领导要处理好的关系:

5.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篇五

(一)建立健全的煤炭企业制度

从近年煤炭企业改革来看,一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虽然已改制为公司制企业,但在改制过程中有的并没有完全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建立科学规范的组织结构,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科学决策机制、健全的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因此,要建立健全的煤炭企业制度,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选择合适的经营者;而对于国有中、小煤炭企业来说,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积极采取重组措施,科学管理小煤炭企业的运营;对于亏损严重的中、小企业,更应该进行产权调整,允许吸收非煤产业公司,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通过资产重组、改制,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起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

(二)努力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煤炭企业将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考验,首先,各种新型能源的相继出现明显抢占了煤炭资源的市场,使得煤炭企业难以控制原有市场价格,结果造成了企业的落寞;其次,我国中小型煤矿的繁多影响着煤炭市场的竞争力,违规煤矿、危险煤矿的侥幸运营给正规大型煤炭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因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进煤炭企业的制度,坚决取替非法煤矿,提高采煤的科学技术含量,将污染物的排放降到最低,合理安排能源市场的煤炭客户群,争取以诚信、负责的态度获得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三)为煤炭企业提供足够经济支持

煤矿要脱困,必须延长产业链,因此,改变目前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极其重要的。煤炭作为基础能源,在整个国民经济的系统链中处于较低层,因此对链中的多个环节具有基础性作用。当今世界的大型煤炭企业多是以煤——煤——路——港——航、煤——焦——化工的联合企业。集团公司按照煤——电——路——港——航的道路发起了良性经济产业链。另外,从产品结构看,产品单一,到目前为止,重点煤矿的原煤经过洗加工,生产出不同规格的仅占一半左右,其余一半都以原煤或混煤形式出产,要想摆脱煤炭企业的古老产品结构,使煤炭企业得到切实发展,就必须提高科技含量,优化产品质量,要让企业生产出质量好、规格品种多、附加经济效益好、符合用户要求的产品。

参考文献:

[1]马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04-11-06.

[2]席旭东.矿区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6.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 篇六

摘要:进行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必须经过四个阶段:根据企业发展远景与内外部条件,确定合适的信息化目标;以整体考虑,从需求切入,确定合适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与方案;制定实施计划;严格项目实施与维护及实施后信息化持续建设与发展等,而且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企业选择市场模式、效率模式等不同的战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目标信息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

1中小企业信息化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贯彻实施,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①纵深化。随着条件的不断完善和具备,随着中小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深度将进一步拓展;②国际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和先进的理念进入到中国,企业信息化理念与应用也逐渐与国际接轨;③区域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所反应出来的经济发展的阶梯性,收入结构的层次性都十分明显;④专业化。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中小企业不断增长,供应商的专业分工将越来越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将越来越丰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2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

2.1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

无论如何,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想到哪儿就干到哪儿,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一个整体的战略规划能够引导企业进入信息化进程;帮助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放松;使企业知道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的方向和目标;便于企业检验成果和发现问题;使实施措施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紧密结合。图1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示意图。

2.2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步骤

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战略制定和实施大致包含4个步骤。虽然各个企业的信息化战略都不同,但是完整的战略制定步骤基本是相同的。

(1)根据企业发展远景与内外部条件,确定合适的信息化目标。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指当前的经济效益,还包括潜在的经济效益。只有从这点出发,企业才会以自身的经济出发为基础做信息化的效益分析,为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信息化,而不会出现盲目甚至为图虚名而搞信息化这样的怪事。根据企业发展的远景和企业的内外部条件确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目标和内容。对任何中小企业,正确确定其实施信息化要实现的目标和实施的内容,不仅有利于系统的成功,而且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浪费。任何企业实施信息化都要避免盲目,既然不盲目实施,就需要确定正确的目标。

(2)以整体考虑,从需求切入,确定合适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与方案。有了清晰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将这目标分解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方案。根据目标才能合理的确定信息化的内容与方案。企业在确定具体的信息化内容时,不同的企业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信息化建设内容。

中小企业由于信息化需求的独特性和信息技术人员的缺乏,应联合信息化系统供应商、信息管理咨询机构成立企业信息化方案设计小组,并由企业一把手担任小组负责人,共同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设计。在设计方案时要坚持以上提到的原则,并且应注意:第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使信息化建设过程有条不紊,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由大到小,平稳发展,并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第二,在设计方案时既要有利于信息技术发挥作用,也要考虑到员工的接受程度和可执行能力;第三,方案除了要最适合企业之外,还要保证灵活性,可扩展性和稳定性,要以未来的眼光和远见设计方案。

(3)制定实施计划。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内容与方案后,就要制定严格的实施计划。好的实施计划不仅能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还能帮助企业节约有限的资源,争取宝贵的时间。相反,一个草率的实施计划不仅将使企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将使辛辛苦苦制定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无法实现,更影响企业的发展。

(4)严格项目实施与维护及实施后信息化持续建设与发展。企业应当在项目实施阶段严格要求并监督系统供应商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实施信息化项目时,企业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系统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决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积极参与。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各个阶段任务完成后要进行考核与评估。此外,要坚持“先培训,后实施”和“边培训,边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切不可先不管不顾地对系统进行安装、调试,然后再去培训员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维护人员,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开发维护队伍,为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的真正使用奠定基础。

除了这4个步骤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中小企业必须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信息化战略与方案。不变是相对的,只有变化才是绝对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这个阶段中,企业的外部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都会发生变化。当环境发生变化后,企业必须实事求是的根据现实情况调整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方案和实施计划,以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和达到企业发展的远景。

3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式

3.1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式

(1)市场型模式。它主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网上展示企业形象、展示优质和特色产品及服务等企业的有形无形资产,吸引客户,争取巩固已有的市场并努力争取扩大市场份额。同时通过网上客户服务系统,提高客户服务的质量。一些企业在已具有稳定的传统市场渠道和商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为保住客户不流失,进一步扩大新产品市场,依靠网络这一新的渠道为客户提供网上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EDI)是这种模式的显著代表。

(2)效率型模式。它主要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企业生产与经营效率,加强行政和生产管理,降低成本。同时,通过Internet网络带来的廉价通讯平台为空间广泛分布的企业提供信息传输渠道,提高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的效率。如生产自动化系统(包括CAD、CAM、CAPP、CIMS等)、企业内部结算系统、网上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

(3)服务型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客户满意度,提高服务质量。很多企业可以通过Internet网络发布服务信息或直接通过网络为客户提供网上技术服务。最主要的是建立客户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实现对客户群的细分,进一步了解客户的行为模式和对服务的期望,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信息的分析将直接帮助检讨营销策略和企业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也将直接的帮助实现服务任务的管理、服务作业的调度。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是这种模式的典

型应用。

(4)关系型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依托,使企业成为或维持在某一链条的某一节点。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引进大型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并通过建立Extranet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关系,提高效率,增加上下游企业的满意度,协助完成整个链条的信息化建设,如连锁店型企业网上供销存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

事实上,这几个模式之间没有完全清晰的界限,有些信息化系统即在这种模式中应用,又在那种模式中应用。这4种模式主要是方便中小企业根据企业的核心业务和需求进行战略规划与实施,而不是面对林林总总的信息技术手段无从下手。

3.2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式的选择

(1)制造业。制造业与商贸业、服务业的明显区别是设计开发部门、生产部门、质量控制部门极其重要。CAD、CAM、CIMS、仓库管理、合同跟踪等是最重要的信息系统。全球竞争和经济发展趋势将制造业产品生产、分销、成本、效益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也不断向制造业管理者提出新的挑战。制造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主要是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按期交货提高产品质量;根据多变的市场需求不断设计开发新的产品;对库存进行合理控制。MRP(物料需求计划),供应链和价值链管理是制造业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如果企业主要活动就是生产,高效、灵活的生产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和竞争力,那么选择效率型模式最适合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除了生产之外,开拓市场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那么也可以选择市场型模式。如果企业有比较雄厚的资金实力与技术人才,那么,这两种模式的结合也是可以的。

(2)商贸业。商贸业的突出特点是电子通信手段的极其重要、市场环境的信息需求比制造业、服务业更加重要。因此,需要建立自己的网上销售渠道,市场型模式非常适合。

同时,商贸类企业交易的规模较大,频度也较高,物流的流转比较密集,以物流为纽带的业务环节的管理是日常业务管理的核心,商品核算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一环,是价值管理的核心。他们最重要的管理要素是商品流和资金流。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各类商贸企业可以简单的划分为零售业、批发业和专业贸易企业3大类。对于零售商业企业,信息化的主体是“商业自动化”系统,如

POS(销售点实时管理)系统,市场型模式可以是将来这类企业发展的方向;而对于交易量不够大的大宗批发、专业贸易业和小型零售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进销存管理系统”,关系型模式可能更适合这些企业。对于商贸企业而言,商务软件对企业的价值最大。商务软件以商品为主要核算对象,对进货、销售、库存、应收、应付、结算、经营分析等环节进行记录和分析,可以比人工管理更快速、更准确、更系统化。

(3)服务业。服务业的行业特征就是产品的非实体性,与顾客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和生产的过程同时就是服务的过程。服务业的特点使得服务业最直接的信息化需求是建立有效的客户信息系统。客户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实现对客户群的细分,进一步了解客户的行为模式和对服务的期望,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信息的分析将直接帮助检讨营销策略和企业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也将直接的帮助实现服务任务的管理、服务作业的调度。

服务业的事务管理、业务的动态的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是企业的核心业务最重要的管理要素是客流,其次是人力资源流。因此,服务型模式最适合处于服务行业的企业。

(4)依附型企业。在中小企业中,有一类企业不可忽视,那就是依附型企业。依附型中小企业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作为大型企业上下游的辅助企业而存在,通过与大型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而获得稳定回报的中小企业。它们在我国具有相当大的数量,它们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由于它们依附于大型企业,它们的信息化建设往往是由于大型企业的需要被动推进的,因而信息化实施的风险比较小,而且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在大型企业的帮助下进行的。他们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采用关系型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佩仓.中小企业信息化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战略研究 篇七

[关键词] 跨国并购技术寻求核心竞争力

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跨国并购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趋势,跨国并购金额也是逐年上升,跨国并购正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据国家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对外投资额为2亿美元,2003年为8.34美元,2004年11.81亿美元,2005年、2006年分别为65亿、47.4亿美元。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主要包括战略性资源寻求型、技术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技术寻求型跨国并购这条捷径来获取核心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企业技术寻求型跨国并购的原因

1.企业自身的原因

目前,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已经成为了其在现代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提高科技研发能力,会面临自主创新投入大、周期长以及风险高等问题,不可能掌握行业领先技术,更不可能超越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因此,通过跨国并购来获得核心技术就成为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拥有核心技术的有效途径。例如,2003年,我国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半导体株式会社(Hynix)属下TFT-LCD业务,获得了TFT-LCD核心技术;2005年联想集团收购IBM公司PC业务,获得了IBM公司的电脑技术及研发资源。通过这种战略可以使得其技术研发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大幅度提高,加快了开发、创造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速度,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外部原因

在欧美发达国家中,由于经济不景气而产生了大量待破产的中小型科技研发型企业,以及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失去了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的企业。如在德国,2005年有3.96万家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申请破产,申请破产的法国企业则超过了2.6万家。大多数的西方国家出于对本国就业的考虑,一般都比较支持外国企业对其进行并购,所以这些拥有较先进核心技术的企业就成为了被并购的对象。因此,我国企业应该根据外界经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收购发达国家那些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的企业,从而获得被并购企业的专利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我国企业技术寻求型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的短缺

虽然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能获得一些核心技术,但要保持这种核心技术的领先地位,将其转变为永久的竞争优势,还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需要跨国公司具备较强的财务能力,至少可以消耗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亏损。由于我国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歧异性不高,导致产品的竞争力较小,利润较低,并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撑研发费用。例如,2001年华立集团收购了飞利浦位于美国的CDMA项目,虽然收购所用费用只有100万美元,但是其后的运营费用却十分巨大。华立在美国和加拿大两个研发中心的运营费用每月预计在80万美元~100万美元,所以每年需要上千万美元,这对华立的财力产生了巨大的考验。

2.并购后的整合问题

跨国并购之后的整合主要是人力资源的整合,由于并购双方企业文化、公司治理以及法律等方面的差异,会造成彼此之间的摩擦和经营困难,尤其是双方员工之间的对立情绪,整合难度很大。被并购的海外企业的优势即其公司内部的各类优秀人才,跨国并购作为核心技术获取的模式,稳定和留住研发人才对于研发新技术的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我国企业并购以后,要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双方能在未来企业的价值、管理模式、制度等方面达成共识,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

3.缺少自主研发的能力

我国企业试图通过跨国并购这条捷径来引进核心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要将引进的技术真正的转变为自身的优势,还需要持续不断的研发活动。而我国企业恰恰缺少的就是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的积累,更多的是依赖于被并购的国外企业的各种专利和核心技术,盲目的追求规模经济和市场份额增加,往往缺乏对企业的发展模式的认识。而日韩两国许多知名企业,都是技术引进之后,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求自我发展的道路,在基础技术上自我开发产品技术,逐渐形成了企业自我的研发力量和研发体系,在产品技术的开发能力上,形成了相当的优势。如韩国三星以前只是给三洋作OEM的加工型企业,但是韩国人通过在技术上的不懈投入和坚持,使三星成长为全球一流的企业。

三、结论

核心技术不但是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部分。而核心技术对我国企业而言是软肋。因此,当前,走出去通过跨国并购来获取核心技术,是实现中国企业跨跃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经验不足,面临着巨大的失败风险,所以我国企业应该在并购前就积累雄厚的资金作为研发费用并加大研发投入;注重并购后有效的整合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加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学习能力,致力于技术进步和产品研发,形成和强化其核心競争力,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理念。

参考文献:

[1]李蕊:跨国并购的技术寻求动因解析.世界经济,2003年第2期

[2]王 辉徐 波: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跨国并购行为分析.国际商务研究,2005年第4期

[3]吴添祖陈利华: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模式.企业管理,2006年第4期

[4]陈德智肖宁川:并购——技术跨越模式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2期

上一篇:望岳英文翻译下一篇:公共交通劳资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