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河流

2024-06-29

中小河流(精选8篇)

1.中小河流 篇一

安徽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考评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水利部《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9]819号)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列入国家规划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考评。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绩效考评,是指对中小河流治理的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运用定性定量结合的评价方法、科学的量化指标和统一的评价标准,综合考核和评价中小河流治理的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第四条 绩效考评遵循公平、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第五条 绩效考评实行项目法人自查、市县初评和省级复评相结合。

省财政厅、省水利厅负责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考核工作的监督、指导,组织开展全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考评复核,核定考评结果。

各市、县水利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绩效考核初评,督促各项目建设单位做

— 1 — 好绩效考核自查工作。

各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做好绩效考核自查工作,及时报送有关考核信息和材料,及时提供备查资料,配合上级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工作,并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并及时整改。

第二章 考评依据和内容

第六条 绩效考评工作依据:

(一)中央和省级财政、水利部门颁布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考核措施;

(二)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规划;各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土地预审、环境保护批复等前期工作文件;投资计划文件、资金拨付文件;招标备案及总结报告,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文件和材料;

(三)各级财政、水利部门反映资金筹措和使用管理、工程建设等有关统计数据、通报;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财政、水利部门的有关批复文件、目标责任书、承诺文件、评审检查结论,以及工程结算、验收等相关材料等;

(五)其他相关资料。第七条 绩效考评内容:

(一)项目组织:主要考核工程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目标任务分解及相关责任制落实情况、实施方案制定、统计及信息宣传等情况。

(二)项目管理:主要考核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基本建设制度执行情况、质量和安全体系建立情况和效果、工程实体质量情况及工程验收、管护机制建设等情况。

(三)资金管理:主要考核市、县投入情况,包括财力安排及通过其他方式筹措的资金,以及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投资控制等情况。

(四)实施效果:主要考核项目预期效益完成情况,包括防洪除涝标准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

第三章 考核的程序

第八条 绩效考核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分级实施。根据投资计划下达和资金拨付情况,分批次进行考核。考核时间一般安排在该批次项目计划下达一年后、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时进行。

第九条 根据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的统一安排,绩效考核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1、各项目建设单位按照本办法要求,完成绩效考核自查工作,根据项目绩效考核评分标准(具体见附件)上报自评打分和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材料,经县(区)水利部门会同财

— 3 — 政部门审核后报送市级水利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核。由市组建项目法人的,项目法人将考核材料直接报市级水利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初审。

2、市水利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考核自查情况进行初评,并将自查报告和市级初评意见报送省财政厅、省水利厅。

3、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结合初评意见,开展复评核定工作,确定考核结果。

4、公示并公布核定后的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章 考核结果运用

第十条 项目绩效考评实行100分制(具体评分标准见附件),分三个等级:总分80分及以上的为优秀;60~80分的为合格;60分以下或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不合格:

1、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治理任务的;

2、在审计、稽察和其他相关检查中发现质量、进度、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重大问题的;

3、项目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质量事故的,或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的。

4、项目法人在自评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第十一条 绩效考评结果是对市县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工作的综合评价,对项目绩效考评结果为优秀的,省财政厅、水利厅将在全省范围内予以通报表扬,对考评结果不合格的项目进行通报批评,并将督促有关单位及时整改。绩

— 4 — 效考评结果将作为安排中央和省级投资的重要依据。对考评不合格的地方减少或停止安排该地区水利项目和投资。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水利厅负责解释。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中小河流 篇二

富源县位于云南省东部, 是典型的农业山区县, 国土总面积3251km2。地处康滇地轴与黔桂地台边缘穹隆附近, 境内山地峡谷突出, 地形地貌复杂多变, 地形总体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由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全县平均降雨量为1332.0mm, 年内分配不均, 6~9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68%, 12月~次年4月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9.5%。主要河流均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 除嘉河属北盘江流域外, 其余河流均属南盘江流域。主要干流有块泽河、黄泥河、嘉河、丕德河、木浪河、篆长河、龙潭河共7条, 大小支流44条。

块泽河属南盘江三级支流, 全长163.7km。发源于中安镇寨子口村委会支锅石村, 由西北向东南流经石坝水库、富源县城、大河镇、营上镇、竹园镇、富村镇、老厂镇, 于唐家桥村进入罗平县境内, 在龙街子汇入喜旧溪。块泽河流域总面积2783km2, 富源县境内流域面积1338km2。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200km2以下的支流有洞上河、恩乐河、补木河、竹园河4条, 在50km2以上100km2以下的支流有东门河1条。流域区内已建中型水库2座, 小 (一) 型水库7座, 小 (二) 型水库21座, 塘坝67件, 在建中型水库1座, 农田灌溉面积4.67万亩。河流高差悬殊较大, 水能资源丰富,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5.3MW, 已开发利用57.92MW。

嘉河属北盘江流域, 发源于后所镇马场口, 流过后所镇所坡底下、教坪、小冲、卡泥、家竹, 从双洞出境, 在宣威市境内汇入格香河。县境内流域面积447.03km2, 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下50km2以上的支流有舍马河和顺场河2条。现有小 (一) 型水库4座, 小 (一) 型水库3座, 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37MW, 可开发储量1.36MW。

丕德河发源于老厂镇宜树得村后山, 经丕德水库、石岩脚、工德、老发舍、细戈、小石桥, 在罗平县长底乡补龙村汇入喜旧溪河。河长18.5km, 流域面积258.8km2。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下50km2以上的支流岔河1条。现有小 (一) 型水库1座, 小 (一) 型水库1座, 规划兴建岔河中型水库。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9MW, 已开发0.8MW (细戈电站) 。

龙潭河在富源县境内有朝阳箐河、社安河、鲁木克河和田冲河, 流域面积183km2, 主要支流朝阳箐河、社安河、鲁木克河、田冲河共4条, 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下50km2以上的支流有朝阳箐河。现有小 (一) 型水库1座, 小 (二) 型水库2座。

篆长河上游在富源境内有射打沟小河和普冲河两条支流, 流域面积148.78km2, 射打沟小河和普冲河两支流均属独木水库的径流区, 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下50km2以上。现有小 (二) 型水库1座。

木浪河发源于贵州省境内的猴岩, 流入兴义市的清水河。该河上下游都在贵州境内, 只在富源县古敢乡境内的特土村成为云贵界河。木浪河长18.5km, 流域面积138km2, 其中, 富源县境内流域面积28.8km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建国以来, 全县在流域干流、支流建成了一批中小型蓄水工程, 对农田灌溉、工业、生活供水、防洪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由于防洪基础设施薄弱,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已经成为防汛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全县每年都不同程度存在洪涝灾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造成洪灾损失越来越大, 特别是1997年, 洪涝灾害范围较广, 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6.77万亩, 死亡人数11人, 倒房87间, 洪涝灾害损失达18646万元。形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一是全县客观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较差, 山高坡陡坡, 年内降雨集中, 单点暴雨突出, 洪水汇集时间短, 流速快, 冲刷力强, 破坏性大, 暴涨暴落;二是河道上游植被较差, 耕作坡地, 严重的水土流失, 导致生态恶化, 加剧下游河道、水库泥沙淤积, 降价河道行洪能力;三是全县除块泽河上游建有中型水库外, 其余河道干流没有控制性中型蓄水工程, 小型蓄水工程滞洪能力较弱;四是全县大多数河道未能全面规划, 全面治理, 已治理的山区河道标准不高, 防洪标准较低, 大多数河道达不到10年一遇和5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五是河道管理不善, 未划定河道保护范围和管理范围, 工矿企业和公路建设等部分建筑废土废料等倾倒在河道内, 在河道设置取水建筑物、跨 (穿) 河建筑物和占河道耕作、建设施等, 严重阻碍河道行洪能力。

3 对策

3.1 认真开展河道综合治理前期工作

河道综合治理前期工作是项目审批、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重要工作, 也是工程建成质量和效益发挥的关键性工作, 一是组织开展河道综合治理全面规划工作。委托或招标方式选择具有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通过对中小河流实地调查, 了解掌握现有河道现状, 认真研究, 综合分析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项目社会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加强规划项目对资源、环境、社会的影响评价, 编制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道综合治理规划, 规划重点主要是河道整治、清淤排障、河道上游水土流失治理规划等工程措施。二是在河道综合治理规划的基础上, 按照轻重缓急、效益情况, 有计划的组织开展河道综合治理勘测设计工作, 进一步确定工程建设规模、工程建设内容、工程投资、工程效益;三是组织河道综合治理各阶段评审论证, 确保工程建设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3.2 加大河道综合治理力度

河道综合治理是防汛减灾的重要工作, 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性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 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河道综合治理要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项目和年度计划项目, 加大河道综合治理力度, 提高防减灾效益;河道综合治理是一项投资较大的水利建设项目, 要按照国家公共财政的要求,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对河道综合治理投资的主渠道作用, 努力拓展资金渠道, 加大财政贴息的力度, 鼓励外商、社会各界及企事业单位、个人积极参与河道综合治理项目的投资建设;工程建设要建立完善河道综合治理项目管理机构, 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竣工验收制, 严格控制工程质量、进度、发挥工程效益和作用。

3.3 加强河道管理

加强河道管理是保障防洪安全和发挥工程综合效益的关键, 要按照水利工程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明确管理机构和职责, 划定河道管理和保护范围。一是在河道上游具有调蓄能力的水库工程, 要加强调度运用管理, 在确保水库安全的前提下, 在防洪期间, 充分利用现有水库工程的调蓄能力, 尽量控制水库下泄流量, 减轻下游河道防洪压力, 最大限度减小洪涝灾害损失, 保障下游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对县城、集镇等重要河道, 每年在汛前要定期开展检查, 组织清淤工作, 并拆除影响河道行洪的各种建筑物和各种设施, 切实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三是要进一步加大河道水行政执法力度, 严禁工矿企业和公路建设建筑废土废料等倾倒在河道内, 在河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 坚决取缔挤占河道耕种、建房和未经批准建设的取水建筑物、跨 (穿) 河建筑物等影响河道行洪能力的行为。四是任何单位和个人需要在河道上建桥梁和其它设施等, 必须由具有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勘察设计, 在不影响河道过洪能力的前提下, 并报经防洪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审查、审批后, 方可在河道上建桥梁和其它设施等。

摘要:富源县属山区县, 建国以来, 在中小河流干流及支流上建成了一批中小型蓄水工程, 对部分河段进行了整治, 在农田灌溉、工业、生活供水和防洪保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经中小河流调查, 提出了山区中小河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进一步加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 充分发挥效益。

3.提高治理中小河流的理性认识 篇三

关键词:中小河流 理性认识 前提

一、从治理时间上看,中小河流治理是连续不断治理的过程

治理中小河流的时间,取决于河流的自燃性。所谓自燃性是指河流主要受气候影响,人的社会活动难以影响其变化。断流是相对的,流动是绝对的。因此,中小河流治理是连续不间断的。当然,人类治理活动的连续性有其固有的内涵。这里的连续性主要是指定期进行,一般在枯水期及时治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连续治理的原因:

第一,为防止河水泛乱,河道清理是长期连续的。不停的的河水总是把上游的泥沙带到下游,由于受到人工圩堤的约束,泥沙会在落差较小水流缓慢的河道沉淀下来,一般下游的河道呈现上升的趋势。这是河流改变地表形态的表现:在自然状态下,下游的地面会升高。然而,这对于有圩堤的河道的周围的人来说,是危险的事情:河道的升高会引发河水泛乱,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毁灭性损失。消除河水泛滥的直接办法是河道及时清理,控制河床的高度。

第二,为防止周期性的洪水和非周期性的山洪暴发,中小河流的治理也要不间断。一是现有的防洪堤坝需要加固,才能有效地在汛期抵御洪水的威胁。二是河道两侧的堤坝越来越坚固,严格约束河水的同时,抬高汛期河道内的水位,可能会不断刷新水位记录,“水涨坝高”,要求增加堤坝的高度。而加宽和升高堤坝的劳动量巨大,非短期能完成的。随着转型,人们都成为相对利益的主体,大规模不计报酬的劳动难以组织。不少地方因为资金缺乏,多年没有治理河流。

第三,社会持续发展,对中小河流的治理要求也是连续不断提高的。社会在一个时期治理中小河流的能力是有限的,所要预期的目标也是相对的。但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治理能力则是强大的,最终要实现中小河流的根治。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前期的积累,即连续治理的基础,也不会有质的突破。

二、从治理空间上看,中小河流治理是全局性的活动中小河流治理活动的全局性能够从多个方面得到验证:

其一,社会的中小河流治理,要进行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国民经济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当然也要在治理中小河流中体现出来。一定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对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脱离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支出,会加重社会负担,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没有治理中小河流的技术进步和相关产业的支持,中小河流治理效率也受到限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些问题,也是生产力落后的时代,社会无力有效治理的反映。相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和社会整体市里的增强,无力治理的局面会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因为社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而且能够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解决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各种问题。

其二,从具体治理的中小河流的活动内容来看,诸方面都是全局性的活动。(1)治理范围应该包括以河道为主体的整个流域。人们一般把河流分成若干段,流域分成若干区来规划治理。但是如果不能够协调一致进行活动,可能会出现“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结果。(2)治理的内容应该包括防洪、灌溉、水利发电、航运、生态资源保护等多方面。任何顾此失彼的治理,都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3)治理中小河流需要技术支持,越是深化治理技术要求越高。治理工具及其革新,都和其它产业部门有着密切的关联度。

其三,治理中小河流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证明了全局观念的重要性。自古以来,为了防洪,沿河道修筑了圩堤。在降水过多年份,圩堤丧失了防洪能力。决堤后,圩区成为人工湖,圩区遭到毁灭性打击。由于缺乏整体性治理河流的观念,把防洪等同于加固圩堤。加固圩堤的劳动量大,变为沉重的负担。在降水少的年份,圩堤又成为取水抗旱的障碍。有的圩区,即使在圩堤安全的年份,因为河水水位高于圩区地面,圩区内降水不能及时得到排放而造成内涝,同样可以带来毁灭性。

三、中小河流治理的连续性和全局性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

水利部部长陈雷认为:“绝大多数中小河流未经系统治理。”实际上,“系统”是指因缺乏相应的制度,全国中小河流没有得到持续的全面的治理。

第一,宏观上讲,全国应该有专门治理中小河流的机构,负责全国中小河流的治理。省一级的可以设置下级机构,县市一级的行政机关不设置下级机构。省以下按不同的河流设置管理处,根据具体情况在河边设置管理站。中央和地方每一年都有经费支持,形成“统一指挥,分河治理”的格局。

第二,微观上讲,众多的河流管理站是治理全国几万条中小河流直接执行者。具体在执行过程中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提出工程招标、分段治理规划方案等。同时,河道管理站因地制宜,通過强化管理,增强自身治河能力。清理河道的砂石,

第三,不断完善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小河流治理状况,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

从政治上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出来。全国共计5万多条中小河流,影响的人口数以万亿计。 “统一指挥,分河治理”的治理制度,必然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也使人们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从经济上讲,能够优化生产力布局、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

对农村从社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未来面临增长方式的转变。不能实现中小河流中小河流的根治,就不可能改变粗放式经营的“靠天收”和“望天田”,“三农”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小河流治理急需全面提速.中国日报网,2011- 7- 13

[2]陈雷.人民网新闻.2011- 7- 15

4.江西省中小河流治理对策初探 篇四

潘海军李建春

(上饶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江西省上饶市 334000)

[摘 要]江西省2010年主汛期发生的大洪水,呈现汛期早、暴雨强度高、洪水大、持续时间长、分布广、险情多、灾情重的特点,灾害的主要成因是异常的气候引起大洪水。反思这次洪水,反映在中小河流投入上的欠账太多,管理比较薄弱。本文从建立中小河流的长效投入机制出发,在流域规划、工程维护与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等方面初步探讨中小河流治理对策,推动中小河流治理。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对策

江西省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流域面积10km以上河流有3771条。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河五大河流为省内主要河流,纵贯全省,五河来水汇入鄱阳湖后经湖口注入长江,涵盖了江西省94.1%的国土面积。江西省境内水系主要属长江流域,占97.7%,其中绝大部分属鄱阳湖水系,仅有少部分属珠江、钱塘江及韩江流域诸水系,江西全省生态系统与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几乎重合;因此,全省的中小河流治理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人们追求优越的水土条件,往往傍水而居;一方面中小河流能够提供丰富的水量,给当地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但另一方面,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又给人们带来重大经济损失,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治理中小河流,许许多多的水利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这方面公开发表的文章也不少。自98年长江大洪水以来,全国开展了以河道堤防治理为重点的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以长江为代表的七大江河防洪抗灾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2010年波及江西全省范围的洪涝灾害表明,中小河流治理问题最为突出,绝大多数防洪标准偏低,常遇洪水就会导致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中小河流洪灾以及诱发的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占据总体的绝大部分,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安居乐业。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水利工作的技术人员,试图通过分析江西省中小河流现状存在的问题和2010年所发生洪水的成因,初步探讨中小河流治理对策,旨在抛砖引玉,推动中小河流治理,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建设添砖加瓦。2

1洪涝灾害状况及成因

1.1 2010年洪涝灾害状况

2010年江西发生了全省性的严重洪涝灾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一是汛情早,3月初,昌江、乐安河就发生大洪水,3月6日,昌江潭口站洪峰水位超警戒0.35m,乐安河虎山站超警戒1.46m,均为历史同期有记录最大值。二是洪水大,全省五大河流及长江鄱阳湖全面超警戒;其中,赣江、抚河、信江三大河流同时发生50年一遇特大洪水,实测洪峰流量均刷新历史最高记录。三是持续时间久,全省共出现25次明显降雨过程,其中强降雨过程15次;从3月昌江、乐安河早汛,到4、5月份的赣江、抚河、信江支流局部暴雨洪水,特别是5月份连续出现6次强降雨过程,整个月都在抗洪抢险;6月抗击赣江、抚河、信江特大 1

洪水,长达半个月;7月上中旬,鄱阳湖区水位全面超警戒,到8月6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超警戒时间长达45天。四是险情多,持续暴雨洪水造成全省各地水库、圩堤险情不断。五是灾情重,5月7日,定南县一场暴雨引发山洪地质灾害就致12人死亡;6月中下旬特大洪水,导致余江、东乡、南城、资溪、铜鼓等县城进水被淹,鹰厦铁路、鹰潭市境内沪昆高速公路、320国道等道路中断,水利、交通、供水、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损毁特别严重,全省17座千亩以上圩堤决口;6月21日,抚州市唱凯堤决口,导致10万群众被洪水围困。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前7个月,全省共有114个县(市、区)1513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871万人,32个城镇受淹,农作物受灾面积1483千公顷,倒塌房屋15.9万余间,损坏水库1463座、堤防1.01万处、护岸1.77万处、水闸6680座,直接经济损失502亿元,其中水利设施120亿元;全省因洪灾死亡26人,失踪2人,紧急转移群众207.9万人。

1.2 中小河道现状及洪水成因

2010年的江西发生的特大洪水,表现为中小河流危机重重,损失巨大,分析洪水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气候异常和地理位置特殊。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74℃,气候变暖,而且这种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气候变化导致气候事件变率增加和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变率增加及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江西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极易发生强降水过程;江西山脉众多,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易受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和太平洋东海、南海季风影响,一般从4 月份开始,雨量逐渐增加,到5、6 月份冷暖气流交绥于江南地带,降雨量剧增,7、8月份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会出现台风雨。2010年1~7月,全省出现罕见异常气候,平均降雨量高达1649mm,比多年同期多35%;其中主汛期4至6月,平均降雨量1043mm,比多年同期多42.7%,甚至比1998年同期还多14%。据统计【1】,2010年江西境内强降雨表现为时间早、强度大、历时长、范围广的特点,3月初,赣东北就出现强降雨过程,5月5~6日,定南县鹅公镇高湖站36小时累计降雨量高达450mm、24小时335mm,为该地区有记录以来最大值;6月17~27日,全省平均降雨量达253 mm,有15县市超过500mm,铅山、资溪、广昌、贵溪、黎川等5县市超过600mm,资溪柏泉站24小时高达441mm;7月5~9日,景德镇市平均降雨量231 mm,13~15日,再次降雨268mm;超强度的降雨引发了全省性的严重洪涝灾害。

二是中小河流及小型水库防洪标准低。98年大洪水后,全国开展了以河道堤防治理为重点的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经多年治理,长江、淮河等大江大河的防洪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在今年的强降雨过程中,长江多个主要站点出现超警戒水位,但河堤及沿岸重要城镇均安然无恙。然而,中小河流则险情频发、小型水库隐患重重;一般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仅有3~5年一遇,甚至不设防,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据统计【1】,2010年1~7月,江西全省共有955座水库发生险情,其中中型水库7座,小(1)型水库85座,小(2)型水库863座,特别是有11座小型水库漫顶;360座千亩以上圩堤2000多处出险,其中5万亩以上圩堤36座,1~5万亩圩堤86座,千亩至1万亩圩堤238座,众多中小圩堤渗漏、泡泉、滑塌、管涌等险情接连发生,险象环生。

三是规划简单。多年来国家和地方制定了流域防洪、水资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各种专项规划;但勿庸讳言的是,按照河道分级管理的政策,中小河流大都由省市甚至县乡级实施管理;由于中小河流量大面广、管理权限分散,往往一条河流流经不同的行政区域,管理起来各【2】

自为政,缺乏对整条河流统一认识。虽然近年加强了规划工作,但县级以下往往技术力量匮乏,许多规划的编制往往是1~2个人在短时间内完成,资料收集不充分,规划成果与实际脱节;而且由某一行政区域制定的专项规划往往在治理方面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上下游不能兼顾,标准不一,缺乏全局观念;一旦发生洪水,首尾不能兼顾。

四是无序建设。近十年我省经济发展迅速,从城市到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笔者对部分中小河流的现状调查发现,粗犷型的经济发展往往对一些河流造成破坏。其

一、山塘淤积;由于山塘数量大、分布广,往往不易管理,近年受农民建房及道路建设等各种土地开发方面的影响,造成水土流失;山塘淤塞极为严重,有的已名存实亡,大量水体被侵占,水面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洪调蓄的能力。其

二、河道堵塞;一些临河村庄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往往将河道视为天然垃圾场,而垃圾中存在大量不能自然降解的材料,造成河道堵塞严重。其三、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乱挖、挤占河道;主要表现在乱挖乱采使河床千疮百孔、糙率提高,随意弃土造成河床淤积、断面缩小,减低了行洪能力。其

四、拦河设障、无序建设;有的地方不经严格的科学论证,在很短一段河道内建有多座桥梁或拦河坝,阻碍了行洪、抬高水位,严重时造成水毁。

五是缺乏维护、治理缺位。江西省内河流众多,中小河堤堤坝非常长,且多为土堤,许多工程已存在几十甚至上百年;过去农民有义务出工制度,农民必须要出水利工,冬修时在自家旁边修堤,农民的积极性很高,每年由当地群众义务投工投劳进行河流整治的效果都非常不错;但在国家取消“两工”制度后,地方政府也少有投入,中小河流多年未治理,基层水利工程状况每况愈下,中小河流堤岸管理几乎陷入瘫痪。

六是地形地质复杂。省内中小河流大多为山区性河流,流域面积小、坡度陡、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少,防洪难度很大;洪水发生时往往没有预警,因而一场小洪水也可能造成大灾难。同时,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中小河流治理对策

针对中小河流现状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总结近年来省内外一些河道治理的经验,初步提出治理对策,寄望于在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有所帮助。

2.1 加强中小河流的规划

为克服以往水利工程建设中缺乏全局性、科学性,而带有局部利益、短期行为的弊端,必须要有综合性规划,同时必须按照批准的规划实施。事实上,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全国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我省2009年完成了这一规划;但受编制时间、资金限制,目前所编规划仍然是局部性的,往往成为单项乡镇防洪规划。笔者认为,有必要开展详尽的调研工作,按照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对中小河流逐条进行全面规划;在规划中明确治理目标、建设标准、采取措施等,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防止一些地区只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出发,盲目开发、拦河设障、挤占河道、危害生态,保障中小流域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2.2 建立长效的投资机制

从这次江西特大洪灾看,基层水利的欠账很多。这主要是小型工程大多属村集体所有,相当部分农村小水库仅靠村民承包养殖维持运行;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和堤垸保护经费逐

步取消,小型工程维护更成“无源之水”。由于全省河流纵横、水系复杂,如果从点到面大兴水利工程,所需资金绝非小数目,这一点,对省内一些财力不足的地方政府来说,尤为棘手。

中小河流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实行中央与地方双管齐下。需尽快将防洪能力弱的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加固列入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大盘子,纳入国家治理计划,中央长期进行投资。2010年初,水利部陈雷部长强调必须把中小河流治理作为民生水利的重要内容;温总理指出“虽然我们在大江大河治理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小型水库度汛难度大,山洪灾害防治薄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表明国家要加快治理中小河流及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并加快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基层防御组织体系。地方政府应建立中小河流治理的长效机制,恢复岁修制度;地方财政应每年在中小河流治理中投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金,避免出现“大灾大治、小灾小治、无灾不治”的现象。资金筹措上可以采取激励机制,如采取治理出的滩地归农民使用若干年,水土保持种植的作物收益归农民等办法鼓励当地农民投资投劳,逐步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按照规划尽快改善薄弱环节、提升中小河流防汛减灾能力,使之成为造福苍生之举。

2.3 采用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从历年的防汛抗洪经验来看,非工程措施建设在防汛抗洪中的作用巨大,因此,有必要采用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

一是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巨大而不可替代,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手段。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理顺管理体制、加大管护力度。重建设,轻管护,甚至基本没有管护是小水库、支流堤防险情频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在基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不健全,管护措施不到位,使一些水利工程过早失去设计效益。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地相继设立了水管站作为县水利局的派出机构管理基层水利设施,但由于待遇偏低,乡镇水利人才要么流失,留在乡镇的也被其他工作占用大量精力、专业退化。在基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只要没有出现突发事件,日常管护因为表面看起来不那么紧迫,基本没人顾得上,因此,加强基层水利人才培养、建立日常管护基金显得极为迫切;江西省目前采用的水库安全员制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三是转变治理观念。一提到中小河流治理,很多人就会想到建多少防洪堤、修多少座水库;事实上,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设计不同的组合方案,是一条可行路径。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对已有的水塘、小山塘、湖泊进行清淤维护,对水库进行加固,增加蓄水空间;其次对现状涉河建筑进行一次清理,该拆除的拆除、需改造的改造,给洪水以流畅的通道;三是在治理上根据不同河流特性采取不同措施。山区河流,因其具有洪水来势猛、流速大的特点,应在上游区修建蓄水工程和重点城镇堤防防护,河道以护岸为主,给洪水以出路,防止全岸盲目修建堤防,抬高洪水位从而加重水灾;由山区进入丘陵平原区的河流,具有河道宽浅、坡陡流急、游荡性强、洪水陡涨陡落的特点,宜以生物措施生态治理为主,稳定河道,保护两岸土地资源;处于平原区的中小河流,流经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坡降较缓,可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总之,在治理中,应摒弃一味建堤的老观念,从维持生态本来的平衡、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出发,还河流以泛滥区;人员居住则着重在避开洪水、优化建筑的逃生系统;在防汛方面,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是加强执法管理。现状河道走到今天这一步,应该说与疏于管理、执法不严有关。许多地方政府一味强调发展经济,置水利法规于不顾,在建设涉河工程时往往将河道管理部门撇在一边,而河道管理部门也确实属于弱势,执法无力。因此,各地应剖析本次大洪水的实例,大力宣传保护河流的重要性,宣传水利法规,加强执法管理。结语

从2010年主汛期江西省发生的特大洪水来看,呈现汛期早、暴雨强度高、洪水大、持续时间长、分布广、险情多、灾情重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异常的气候引起,属于自然不可抗拒的因素;在这次防汛抗洪中,广大军民英勇无畏、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大书特书。反思这次洪水,不可回避的是我们对中小河流欠账太多、管理薄弱;为此,今后中央与地方都应加大对中小河治理的投入和治理力度,加强河道管理。在进行中小河流治理时,应有切合实际的综合规划,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应舍得牺牲眼前部分经济利益,恢复自然湿地,给洪水以出路,如果一味建堤防护,我们就很难走出堤坝越筑越高,洪水越涨越高的怪圈。

参考文献:

【1】 孙晓山 《在全厅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10年8月6日

【2】 黄亮 温才国 《浅谈中小河流暴雨灾害的防治》 2010年8月

作者简介:

5.矫勇检查湖北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篇五

程 波)10月23~24日,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对湖北省中小河流治理工作进行了检查,要求把中小河流治理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和加快推进民生水利的重要内容,统一认识,明确责任,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切实完成好中小河流治理任务。省政协副主席陈柏槐和省水利厅厅长王忠法、副厅长周汉奎陪同检查。

矫勇一行先后检查了省樊口电排站、鄂州长港中小河流治理现场、咸安区鸣水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咸宁淦河中小河流治理现场。矫勇对湖北中小河流治理取得的成绩给与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气象灾害增多的有力措施。要充分认识当前中小河流治理面临的新形势,从完善江河防洪体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全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矫勇要求,各级水利部门要把中小河流治理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和加快推进民生水利的重要内容,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真抓实干,切实完成好中小河流治理任务。要落实好责任制,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中小河流治理的责任体系、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名单,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强前期工作,完善前期工作机制,对于治理项目集中的地区可以采用项目“打包”的方式,择优选择实力强、资质高的勘测设计单位承担初步设计编制工作,确保前期工作质量。要加强建设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建立健全项目法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四位一体的质量控制体系。要保证工程进度,要统筹安排好汛期、非汛期建设工作,合理安排项目建设顺序,抢抓当前主汛期过后中小河流治理黄金期,迅速掀起中小河流治理高潮。要确保工程质量,把工程质量作为中小河流治理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监管,实行工程质量从设计到验收的全过程管理,每一环节都明确质量负责人,形成一环扣一环,环环抓质量的工作局面。要强化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方面作用,采取领导包片、部门包干等形式,开展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监督检查,检查结果与后序资金安排挂钩。要加强维护管理,做到工程有人管、责任有人负、经费能落实,确保工程建得起、管得好、长受益;加强水行政执法,杜绝在中小河流河道内乱采、乱挖、乱堆、乱建等现象,保障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安全。

6.中小河流 篇六

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建[2011]3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水利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水务局:

为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

财政部 水利部

二○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中小河流治理财政资金管理,强化支出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关于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绩效评价,是指对中小河流治理的项目前期工作、建设管理、资金管理、工程建设成果及治理效果、工程验收及后期管护,运用定量、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和统一的评价标准,综合评价中小河流治理的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第三条 绩效评价遵循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 绩效评价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分级实施。具体包括项目法人自评、省级复核汇总、财政部和水利部组织抽查并审定三个步骤。评价方式包括单位自评、专家评审、抽样调查和公众评议等多种形式。

(一)财政部、水利部负责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绩效评价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组织开展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绩效评价工作,对各省(区、市)项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抽查,并根据审定后的绩效评价结果,采取相应奖惩措施等。

(二)省级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中小河流治理绩效评价工作。组织、督促和指导市、县开展绩效评价实施工作,及时开展省级复核汇总工作,并向财政部、水利部上报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和绩效评价报告等相关材料。

(三)项目法人负责绩效评价自评工作,及时向县(市)级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相关材料,配合上级部门的检查和评价工作,并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二章 评价依据和内容

第五条绩效评价工作依据:

(一)国家相关规划和文件。

(二)财政部、水利部颁布的相关管理制度。

(三)财政部、水利部与省,省与市、县签订的目标责任书。

(四)各项目初步设计资料、土地预审、环评等前期工作文件;项目批复和预算下达文件。

(五)各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反映资金筹措和使用管理、工程建设等有关统计数据、通报。

(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批复文件、承诺文件、评审检查结论;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文件和材料。

(七)其他相关资料。

第六条 绩效评价内容:

绩效评价由对省级工作的绩效评价和对具体项目绩效评价两部分组成。

(一)省级绩效评价内容

1、工作组织情况:是否根据规划任务制定前期工作及项目建设等分实施意见、省级中小河流治理工作责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组织实施总体成效等。

2、前期工作审批程序:前期工作审查、审批程序是否严格,涉及省际河段的项目是否经流域机构复核后审批。

3、统计及信息宣传:省级中小河流治理情况报送及信息宣传情况。

4、资金落实情况:中央资金分解下达情况、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以及项目资金安排清单报送情况。

(二)项目绩效评价内容

1、前期工作:主要评价初步设计报告及施工图设计质量。

2、项目建设管理:主要评价项目建设“四制”执行、质量和安全管理情况等。

3、项目资金管理:主要评价资金拨付情况、项目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工程款支付是否及时、资金使用范围是否合规、财务管理是否规范等。

4、工程建设成果及治理效果:主要评价项目是否按照设计要求完成建设任务、投资完成情况、工程防洪和生态效益等。

5、工程验收及后期管护:主要评价工程进度、档案资料管理、竣工验收和建后管护情况等。

第七条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部、水利部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要求,建立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详见附件)。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动态、可扩充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补充。

第三章评价的程序

第八条 绩效评价工作原则上于每年上半年集中组织实施,分批次对各地完

工项目和项目整体进展情况进行评价。如果某省(区、市)某批次项目(如规划内试点项目)提前完工,也可就该批次项目提前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并上报财政部、水利部审定。

第九条 根据财政部、水利部的统一安排,绩效评价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1、项目法人按照本办法要求,完成绩效评价自评工作,根据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上报自评结果和项目绩效评价报告,经县级财政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市级财政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由市组建项目法人的,项目法人将评价材料直接报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核。以上工作应于每年3月15日前完成。

2、市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情况进行汇总,于3月31日前将自评报告报送省级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

3、省级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结合上报材料,综合运用专家评审、公众评议等多种方式完成复评工作,汇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复评结果及省级自评得分,同时完成本省当年项目治理绩效评价报告,于4月30日前报财政部、水利部审定。

4、财政部、水利部结合上报材料,组织抽查,审定最终评价结果。

第四章评价结果运用

第十条 绩效评价实行100分制(具体评分标准附后),其中,对省级工作的绩效评价占25分,对具体项目绩效评价占75分。绩效评价结果分四个等级:总分90分及以上的为优秀;80-90分的为良好;70-80分的为一般;70分以下或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较差:

1、将中央专项资金用于规划外项目的;

2、违背基本建设程序,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建设内容的;

3、在审计、稽察和其他相关检查中发现质量、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重大问题的;

4、项目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质量事故的,或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的;

5、项目建设进度严重滞后的;

6、项目法人在自评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第十一条 省级绩效评价总得分为该地区评价批次全部项目省级复评得分的算术平均值与财政部、水利部核定的省级工作绩效评价得分之和。财政部、水利部将随机进行项目抽查,抽查项目平均得分超过该项目省级复评分的,省级总得分相应增加该分差,作为对该地区省级审定得分;反之,将省级总得分相应减去该分差,作为对该地区省级审定得分。如项目抽查得分与该项目省级复评分差超过20分的,该地区省级绩效评价结果直接审定为较差。

第十二条 绩效评价结果是对各地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直接与后续项目和资金安排挂钩。

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秀的省份,在全国范围内通报表扬,完工项目补齐中央补助资金,给予适当奖励,同时加大后续项目的资金安排规模,适当增加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数量。

绩效评价结果为良好的省份,完工项目补齐中央补助资金。

绩效评价结果为一般的省份,完工项目视情况安排部分中央补助资金。

绩效评价结果为较差的省份,在全国范围内通报批评,完工项目视情况扣减中央补助资金,同时减少或暂停后续项目和资金安排规模。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水利部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各省应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实施细则。

7.浅议中小河流治理与生态护坡设计 篇七

关键词:河道治理,护坡护岸,水生态环境

1 概述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城镇化建设的深入, 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着气候和环境, 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升温, 植被的逐渐减少, 暴雨和洪涝灾害发生率逐年上升。这些年来, 我国的防汛建设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上, 建立洪涝灾害预警系统, 完善防洪指挥机制, 提高水库堤坝的防洪能力。虽然这样, 但是仍然有一些地区不断发生洪涝灾害, 造成大量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中小型河流洪涝灾害所造成的, 随着这样的事情不断发生, 政府也应该把目光转移到中小型河流上。要治理中小河流洪涝灾害, 必须首先了解成因, 他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河流流域气候条件变化快, 缺乏监测设备, 没有预测技术, 人员投入少, 能力不足, 防洪难度大。二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 洪水同时伴随着泥石流产生。三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四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 一些地区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五是防洪标准低。为了节约资金, 防洪标准一般是三到五年一遇的洪水, 防洪能力不足, 遇到一些极端情况, 就容易发生水灾。

2 生态护坡所面临的问题

2.1 相关问题及产生原因

由于我国当前城市用地紧张, 而人们喜欢依山伴水的生活环境, 所以一些城市的河道边水地带不断被侵占, 水面面积越来越小, 河流宽度越来越窄, 为了泄洪的需要, 将河道挖深, 取直, 这样的结果, 使得对护河岸堤的建筑强度要求越来越高, 建设的费用越来越大, 但是破坏了河道两边的生态环境, 其生态功能逐渐减退, 河道成了专门的泄洪通道, 失去了河道两边景观休闲和娱乐的功能。虽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我国部分地区在防洪和河流治理工程中, 采用了一些新材料, 新技术和新的设计思路, 比如采用生态型护坡技术, 堤防绿化措施等, 尝试还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但是遇到了很多问题。现在的情况是从水利主管部门到具体的设计人员, 在很多问题的认识上比较片面, 思想高度不够, 模糊不清, 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应技术的应用指导, 由于实际设计时时间紧任务重, 设计资料不全面, 没有相关领域的生物资料, 使水文地质勘探资料都不齐全, 在这种情况下, 人往往习惯用传统的方法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 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 设计思路有很大的局限性, 没有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的设计思路方法, 并且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缺乏相关的依据和标准, 在河流整治全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2.2 解决方式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形势下, 面对现有问题, 在解决城市河道的治理问题时, 区域市政的规划相结合, 还需要相关的政策扶持, 进行退地还河工作, 拆除原有的视觉单调、生硬、热岛效应明显的渠道护岸, 使用生态护坡建设技术, 尽量还原原有的天然河道, 创造适宜水生物生长把生态环境, 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维护河道的生态平衡, 这样才能实现河道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现在投入人力物力, 不是修建一条条规模不同的臭水沟, 而是要建造一个适宜人居住的河岸环境。因此, 生态护坡技术的创新与研发, 应该不断进行, 努力提高, 需建立一个适合实际操作的, 完善的科学体系。

3 生态护坡的设计要点

一是具有较大的孔隙率, 护岸上能够生长植物, 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并且可以借助植物的作用来增加堤岸结构的稳定性;二是地下水与河水能够自由沟通, 能够实现物质、养分、能量的交流, 促进水汽的循环;三是造价较低, 不需要长期的维护管理, 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四是护岸材料柔性化, 适应曲折的河岸线型。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 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 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 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 应减少人工治理的痕迹, 尽量保持天然河道面貌, 使原有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所以在河道断面的选择上, 应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断面, 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 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进行选择。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 也应该避免断面的单一化。不同的过水断面能使水流速度产生变化, 增加曝气作用, 从而加大水体中的含氧量, 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例如在浅滩的生境中, 光热条件优越, 适于形成湿地, 以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积水洼地中, 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 它们是肉食性候鸟的食物来源, 鸟粪和鱼类肥土又能促进水生植物生长, 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鸟类的食物, 从而形成了有利于鸟类生长的食物链。深潭的生境中, 由于水温、阳光辐射、食物和含氧量随水深变化, 所以容易形成水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 几种生态护坡的设计方法

方法一, 液压喷播植草护坡。这种方法是将槽子, 改良剂, 肥料, 纸浆和粘合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 配水搅拌均匀后, 通过液压喷射到边坡坡面, 这样就可以完成跖草施工工作, 其优点是施工速度快, 操作方法简单, 两个月后就能实现绿化功能, 适用范围广, 防护效果好, 但不适用于靠近水的地方, 只适用于护坡的背水面防护工作;

方法二, 人工种草护坡, 就是使用人工的方法在播面简单播撒的一种传统方式, 这种方法的草种播撒不均匀, 天气对其影响较大, 近年来已经很少使用了;

方法三, 客土植生植被护坡, 将保水剂, 粘合剂, 抗蒸发剂, 植物纤维, 复合肥料和腐殖土经过专业机械混合, 形成一定厚度的客土, 然后将选好的种子喷洒到客土中。利用这种方法, 土壤与坡面结合牢固, 普通的透气性好, 机械化程度高, 工期短, 植被保护效果好, 基本不需要维护, 根据地质和气候条件进行优化配置, 但同样只是用于背水面。

方法四, 蜂巢式网格纸草护坡, 这种方法是在整理好的边坡坡面上, 利用混凝土框架砖, 平铺成正六边形网格, 在网格内, 填充种植土, 然后再种草或者是铺设草坪一种防护措施, 其优点是受力结构合理, 可以有效分散泼面雨水径流, 防止破庙冲刷, 施工简单, 外观整洁, 美观大方, 但同时造价比较高, 故土效果方面不是很好。

以上的几种方法, 在使用选择方面应该与当地的情况相结合, 选用哪种方法, 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确定, 不能一概而论, 充分调查, 广泛取证, 才能选择最适合当地的方法。

5 结束语

在满足防御洪涝灾害的前提下, 保护和创造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 建造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景观, 再考虑到安全性强度和耐久性的同时, 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效果, 把过去的由混凝土组成的人工建筑河堤, 改造为由水系和土体以及植物互相联系, 适宜生物生长的, 自然状态的生态护坡, 现在城市河流治理的一个发展趋势。生态护坡建设技术, 是一个集环境科学, 生物科学, 现代水利工程学, 美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一体性的工程。推广生态型护坡的新思路、新材料、新工艺, 建设一个绿色环绕, 水质清澈,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学校环境, 是我们这一代水利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8.生态护坡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 篇八

摘要:近年来,随着水利工程的大力开展,人们在充分利用河流并使社会繁荣兴旺之后,面对的却是河流污染、洪水泛滥的危机,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而河道护坡的治理是生态河道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生态护坡;中小河流;治理;应用

前言:中小河道治理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中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因地制宜地进行河道生态护坡是至关重要的,生态护坡技术涉及土工、水利、生态、环境、生物等众多因素。在河道护坡上,不能一味地要求“绿”,生态护坡技术要和传统护坡相结合,合理选用当地植物才能取得预期效果,逐步构建自然生态优美的河流,达到“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目标。

1、生态护坡种类与应用方式

生态护坡在实际的河道治理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一般根据实际的水文情况以及总投资计划来进行相应的应用方式选择。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与应用方式层面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草皮护坡。此种应用方式无论是从施工方面还是从应用成本而言均是最为简单的,也是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

在具体的应用实践环节主要通过三个步骤来进行:首先,是需要根据河流治理方式与途径修筑坡度适宜的护坡体系,其角度范围在30°~50°之间,具体情形根据河道的实际条件而定;其次,在护坡的基础上铺筑表层植被土壤,一般采用喷施的方式来进行,部分工程中采用草皮草籽混合喷施或者直接铺设草皮的方式来进行;最后,对草皮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修剪。此种方式利用了草皮发达的根部系统与生命力,构建长期且稳定的生态护坡,能够有效的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增添沿岸景观。

第二,网垫护坡。此种护坡方式主要是利用人工添加的方式对护坡上人为设置网格,并采用在网格内种植植物的方式来进行护坡的生态改造。此种改造方式主要根据不同的河流冲刷强度来进行确定的,与上文探讨的草皮护坡相比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尤其是在汛期,此种生态护坡模式不容易因水位的上涨而遭到破坏,可重复使用,实用性较好。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根据网格材料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土工网垫护坡、混凝土框格护坡、中空预制块护坡、混凝土浇筑护坡等多种方式。土工网垫护坡主要是指利用聚乙烯材料制成的三维网状结构,此种结构相对表面积较大,能够为植被的生长提供充足的空间,同时其施工成本较低,且植被之间的联系与传统根系联系相比更为紧密。但是网格强度角度对于汛期水流冲刷的适应性较差。混凝土框格以及中空预制块护坡施工难度较高,尤其是中空预制块护坡结构,施工周期长,人力资源成本投入较大。但是,上述的两种方式能够为植被提供更为牢靠的支撑体系,有助于后续的生态护坡维护。生态混凝土浇筑护坡施工成本较高,但是由于其采用现场浇筑的方式来进行施工,能够有效的降低人力资源的投入,同时由于其在混凝土内添加了特殊骨料,使得植物能够直接在其上生长,并为植被提供良好的通气与渗水环境,与上述的其他护坡形式相比具有更大的扩展空间。此外,网垫护坡模式属于建筑工程范畴,具有规划科学、铺设灵活等特性,对于护坡的景观功能以及休闲功能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生态箱(袋)护坡。此种生态护坡形式与网格相比,其采用箱体的形式对护坡植被进行固定。其主要的功能是通过箱体的灵活性能够随时的拆卸与搬运,并能够通过自我繁殖的方式形成长久的经济效益。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通过相应材料对箱体进行布置,其中应主要以透气性与渗水性为主导,在护坡的施工过程中合理的规划生态箱(袋)的布局来形成不同的效果。此外,此种生态护坡施工方式还能够通过不同网箱内的植物搭配来使得生态护坡具有生态多样性的特性,在植物的生长周期内还可以通过移栽等方式产生更多的网箱适宜于多次施工或者长期逐步施工的河流治理工程。在生态箱(袋)的生态护坡施工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箱体材料分为土工格式、生态格式、生态袋等多种形式。

2、生态护坡应用模式的选择

河道护坡模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水流冲刷、岸坡地形、生态景观要求和工程投资等因素,经充分比选后再确定。首先从防冲、边坡稳定要求出发,草皮护坡、土工网垫护坡性能较弱,适用于冲刷较小、边坡平缓的护坡,生态混凝土护坡、生态格网护坡、生态袋护坡的防冲、边坡稳定性能较强,能用于冲刷较强、边坡较陡的护坡。生态景观方面,草皮护坡、土工网垫护坡等绿化效果较好,而中空预制块护坡坡面硬化率较高,绿化效果相对差些。工程投资方面,草皮护坡、土工网垫护坡造价较低,生态袋护坡造价较高。河道护坡既要避免“硬化、白化、渠化”,也要防止生态护坡的滥用。有些地方对生态护坡认识片面,在河道治理工程中过分强调生态环境,不管什么部位一律采用生态护坡。在迎流顶冲等冲刷严重的险工险段采用生态护坡,不仅投资浪费,而且带来工程安全隐患。

此外,生态护坡的建设应该与沿岸周边的生态环境建设相匹配,如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沿河风景带规划较为完善,则生态护坡可以从美观的角度出发采用生态箱的方式进行施工,一方面增加了生态的多样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不同植被的配合带给人们更多的视觉审美冲击。而当河流治理目的较为单一,且属于非过境城市河流时,则可以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选择成本更为低廉的草皮生态护坡施工方式来进行。

3、生态护坡綜合效益分析

3.1河流生态效益

河流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护坡将整个河道岸坡的表面封闭起来,使土壤生态与水体生态之间无法进行物质交换,整个生态系统的连续性被破坏,造成水质恶化、生物种群剧减。而生态护坡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重新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促进了水的渗透和良性循环,提高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抑制和降低了水质的恶化程度。

3.2净水效益

生物净化是水体自净的主要方式,其中好氧生物的降解功能起到了主要作用。未污染的河流都有一定浓度的溶解氧,好氧生物需要溶解氧对有机污染物进行自净过程,一旦所需的氧得不到及时地补充,生物自净即停止,水质就要恶化,最严重的将导致鱼虾绝迹。而生态护坡水位变动区的水生植物,不仅能从水中吸收氮、磷,还能有效降低BOD、COD等水污染含量指标,如高羊茅因为有发达的根系与较大的根比表面积,吸收氮、磷的能力强,对污染水源有很大的净化作用,定流速定水利量的情况下,高羊茅对5项污染指标的去除率能达到31%。

3.3防洪排涝效益

常见的混凝土河堤是一个封闭系统,水体与土壤因其阻隔作用无法进行渗透交换,丧失了自然河堤固有的调蓄水量作用。生态护坡的护坡植被具有很强的保水作用,当洪水来临时,坡面植被对洪水进行有效地渗透储存。同时,存在于岸坡土壤中的大量生物使土壤拥有较高的孔隙率。丰水期,水向岸坡渗透储存;枯水期,蓄水反渗入河或者蒸发,起到了滞洪补枯作用。

4、总结

本文以生态护坡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其施工建设在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的目的与意义,为生态护坡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从建设与施工方式的角度出发,讨论了现阶段主要的三种构建模式,并对其具体的应用与应用条件及范围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为后续的实际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对现有的生态护坡应用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最后,对具体的生态护坡施工选择依据以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后续的实际施工应用与选择提供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赵冬莲.江西省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防洪工程及生态护坡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2,06∶120-121.

[2]赵文龙.生态水利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2013,01∶50-52.

[3]何晓源,邱玉,牛壮.生态护坡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J].山东水利,2014,10∶61-62.

上一篇:优秀个人中文求职信下一篇: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和工作方法